基于前向纠错技术的视频纠错方法

基于前向纠错技术的视频纠错方法

一、基于前向纠错技术的视频差错恢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博[1](2017)在《智能媒体传输系统的异构网络传输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消费终端的不断更迭将传统的多媒体消费带入了新的时代,高清视频和超高清视频的普及,VR、AR等交互式媒体服务的兴起,移动智能设备和可穿戴设备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新的多媒体消费场景和消费模式的诞生。媒体内容和接入用户的爆炸性增长,消费内容和消费终端的多元化发展,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所有这些新特性和场景都对传统的媒体服务提出了挑战。同时,业务与内容的融合、多元网络融合以及终端融合成为新的时代背景下媒体消费发展的趋势所在,其中以网络融合最为关键。异构网络的出现将结合传统单一网络的优点并弥补各自的不足,从而将提供前所未有的服务效果。通过异构网络,用户将只需要关注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本身,而不需要再关注内容背后的传输细节。因此,研究在新的异构网络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最快速最高质量的媒体资源传输,如何实现最优质的用户消费体验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异构网络的特点为研究基础,以典型的异构网络传输协议智能媒体传输(Smart Media Transport,SMT)协议和系统为重点研究对象,在研究现有传输协议的基础上,将新的传输特性和消费需求作为主要的考量目标,研究智能媒体传输系统的异构网络传输优化并加以实现。本文在对传输层协议进行分析对比和对智能媒体传输协议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基于UDP的智能媒体传输优化模型并主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考虑到UDP无法提供传输可靠保证的缺点,在应用层增加传输控制功能,通过在智能媒体传输协议中加入拥塞控制和前向纠错模块,实现基于UDP的可靠多媒体传输,新的传输模型既集成了UDP传输低延时的特性,又保证了传输的可靠性,因而能够实现优于现有传输协议的传输效果。其中的拥塞控制模块采用了收发端双重控制模型,在发送端根据丢包率调整发送速率,而接收端则根据数据包的到达时间对当前网络的拥塞状况进行估计并将估计的发送速率反馈给发送端,发送端对两个发送速率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发送速率。收发端双重控制的拥塞控制模型与传统的拥塞控制方法相比能够实现良好的拥塞控制效果,并且能够获得当前带宽的准确估计。在丢包恢复方面,考虑到多媒体传输系统对于时延的敏感度较高,因此没有采用丢包重传的方案而通过应用层前向纠错进行丢包的恢复。同时,在前向纠错方案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多媒体传输的特性设计了自适应的差异化保护方案,针对媒体数据的不同重要性提供不同强度的保护。与目前常用的不等差错保护方案不同,改进后的前向纠错方案采用基于喷泉码的扩展窗方案,通过扩展窗的选择可以实现灵活的保护强度控制,在编解码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多次编码,因此能够实现灵活的保护强度调整,同时可以降低编解码复杂度和冗余率。在上述研究的过程中,对智能媒体传输协议中不能满足新功能的特性进行改进,通过设计新的信令和改进系统架构的方式以支持新的系统功能和特性。并在改进后的系统上进行了大量的系统仿真以验证改进后的系统的性能,仿真实验表明,改进的拥塞控制方案能够在保证较低延时的传输效果下实现很高的带宽利用率,与基于UDP和TCP的智能媒体传输系统相比实现了很好的系统性能提升。改进后的差异化前向纠错方案与现有的差错保护方案相比能够实现在相同冗余率下更高的保护强度并且可以实现灵活的保护强度调整。其次,在上一步拥塞控制模块中,可以获取当前系统可用带宽的准确估计,因此,在获取当前可用带宽的基础上,研究了在多用户场景下的最优带宽分配策略。多用户情况下的带宽分配的重点在于在满足单个用户需求的情况下实现最大程度的带宽利用,传统的带宽分配方式采用平均分配或者基于服务类型的方式进行分配,这样的分配方式简单但是不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带宽利用。因此,我们设计了基于用户视频质量评价的带宽分配方案,与传统的带宽分配方案不同,新的带宽分配策略以用户的视频消费体验为评价指标,以实现用户总体的用户质量体验最佳为优化目标,在总的带宽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对不同用户的消费内容进行分析,建立新的最优化模型以实现最优的带宽分配。对于改进的带宽分配方案,我们在上述改进的SMT系统上也进行了仿真,建立多用户多类型服务的模型并对上述方案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平均分配的带宽分配方式,改进后的分配方案可以实现总体用户体验的最大化,因而可以实现可用带宽的最大有效利用。

邱海龙[2](2017)在《面向视频会议系统的抗丢包策略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的传输能力取得了飞速的提升,加上音视频编码技术的成熟,多媒体通信成为现代通信研究的热门方向。其中视频会议以方便、实时、稳定等优点,广泛的应用于用于远程教育、异地医疗、商业洽谈、通信领域、政府办公等相关领域中。但是IP网络具有“尽力而为”的特点,无法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丢包现象非常普遍。而视频通信具有数据体量大、实时性要求高等特点,对网络延迟和抖动也具有较高的要求,并且由于视频数据在传输时通常采用GOP编码格式,数据帧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对网络丢包的敏感性较高,单个数据帧的解码失败可能引起后续一连串数据帧的解码失败。因此如何保障视频通信在丢包环境下的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成为视频会议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从视频通信中网络丢包的原因和影响出发,分析了视频通信QoS保障的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实习公司在研的视频会议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前向纠错的丢包恢复方案。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对比分析前向纠错编码中的RS码和Tornado码的原理和性能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包组联合的Tornado编码算法,通过分组间的卷积关联,克服了传统Tornado码分组间独立解码的缺陷,进一步提升了其丢包恢复能力及突发丢包应对能力。2)为了避免因前向纠错处理对带宽的占用而产生更多的丢包,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带宽和帧率自适应调整的网络传输控制机制,动态地调节视频会话的传输带宽和视频帧率,有效的降低了传输的压力。3)通过研究延迟抖动的产生及前向纠错操作对其视频质量的影响,本文采用了基于Jitter Buffer技术的抖动控制机制,保证数据流的平稳输出,避免因抖动造成视频图像的闪动等不利影响。本文在现有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抗丢包策略,通过实际环境下的测试表明,本文提出的抗丢包方案可以有效的恢复丢失的数据,降低因媒体数据丢失造成的花屏、卡顿等不利影响,保证在较低丢包下(10%以下)用户的体验基本感知不到丢包的存在,在较大丢包(10%到15%丢包)下保证视频图像的基本正常,有效的改善了视频通信的服务质量。

岳攀攀[3](2016)在《无线网络视频传输自适应前向纠错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多媒体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大改变,人们对无线视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无线Mesh网作为无线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无线Mesh网的视频传输也成为研究热点。由于无线Mesh网的多跳、拓扑变化以及自组织性,其传输视频的难度更大,丢包情况更严重,因此,需要合适的差错控制技术来保证视频流的成功传输。前向纠错编码方法作为差错控制的一种,可以通过添加额外的冗余分组来恢复传输过程中丢失的数据包。由于无线网络上的数据包丢失存在时间上的突发性和数量上的波动性,因此,传统的前向纠错技术要在无线视频传输中取得最佳效果是很难的,因为较少的冗余分组数可能导致丢失的视频数据无法恢复,而过多的冗余分组数可能消耗太大的传输带宽,所以纠错机制中添加的冗余分组应该能够根据信道状况及网络负载等情况自动调整,研究自适应的前向纠错技术具有很大意义。首先,本文对国内外有关自适应前向纠错算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差错控制方法,对静态前向纠错方法的性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通过实验证明增强型自适应前向纠错(Enhanced Adaptive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EAFEC)算法的不足之处,以说明改进该算法的必要性。其次,针对EAFEC算法中队列长度的平滑因子为固定常量的问题,结合权重值对算法性能影响的研究,分析了不同包错误率时队列长度权值同冗余分组数以及峰值信噪比的变化关系,提出一种根据信道状况自动调整队列长度平滑因子的方法,在无线Mesh网络中对提出的算法进行测试并分析实验结果。最后,为了解决EAFEC算法中将队列长度和重传次数人为地分为主次因素的问题,进一步引入平衡参数来平衡队列长度和重传次数在确定冗余分组数上所占的比重,并根据网络负载和信道状态来调整相应numFEC1和numFEC2在最终确定numFEC时的比重大小。本文在仿真软件NS-2中搭建无线Mesh网络对新的算法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引入平衡参数的增强型自适应前向纠错(Balance Parameter Introduced for Enhanced Adaptive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BEAFEC)算法在丢包数、冗余数以及峰值信噪比等性能上有很大的改善,新算法在添加较少冗余分组的情况下仍能很好地恢复丢失的视频数据,在丢包率为0.3的情况下获得的PSNR值绝大部分在40d B以上,明显提高了视频质量,改善了用户的视觉体验。

赵振宇[4](2016)在《实时流媒体视频的用户体验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在视频会议、在线直播等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流媒体视频业务中,终端用户对于视频的体验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丢包率和延迟以及编码方式等。为此,如何准确地评价终端用户对于实时流媒体视频体验质量并且加以改善,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当前视频编解码标准与用户体验质量研究方法,对实时流媒体视频QoE评价模型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提出改善QoE的策略。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如下:1.研究了常用的视频编解码压缩标准以及QoE评价方法等首先对目前主流的视频编解码标准H.264进行研究,其中重点关注编码压缩时预测方式以及量化参数等,为研究视频数据信息重要性作铺垫;同时对QoE评价方法、影响因素以及流媒体QoE保障机制进行研究。2.提出基于实时流媒体视频QoE的客观无参考评价方法分析并量化编码压缩后视频数据携带的信息在解码时对图像重建的重要程度,研究编解码压缩标准中量化参数对于视频失真的影响;同时结合人类视觉系统的因素,衡量视频序列内容复杂度对终端用户QoE的影响。最终,提出一种针对实时流媒体视频QoE的客观无参考评价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3.设计改善实时流媒体视频QoE策略首先研究已有的保障流媒体视频QoE的控制机制,包括前向纠错、自动重传请求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三种方式。结合实时流媒体视频应用的特点,显然采取前向纠错方式进行控制更适合该场景。进而提出一种基于FEC冗余数据分配的分层保护流媒体视频数据策略,该策略首先对H.264视频数据信息重要度进行区分与量化,优先传输重要性较高的流媒体视频数据,以改善终端用户的流媒体视频QoE。最后实验对比,流媒体视频QoE有所改善,平均提高2.15dB。

汤旭国[5](2016)在《异构网络下的智能媒体传输协议研究及实现》文中指出随着广播电视节目和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视频业务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视频业务正成为主流的多媒体服务。同时,传统广播网和互联网的融合日益成为未来网络发展的趋势,因此,对于异构网络传输协议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本文首先分析了现有的各种多媒体传输协议,如MPEG-2 TS、RTP(Real Time protocol)、MPEG-DASH(MPEG Dynamic Adaptive Streaming over HTTP)、MMT(MPEG Media Transport)协议。其中,重点对MMT协议进行了介绍,并对比了各个协议的优缺点。在异构网络的环境下,使用MMT协议具有巨大的优势,支持文件存储和发送,支持媒体内容和信令复用和解复用,支持异构网络,支持差错控制,支持文件存储等。因此,智能媒体传输协议SMT(Smart Media Transport Protocol)主要在MMT协议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进。解决MMT在个性化传输与呈现、应用层纠错保护等方面的不足。本文主要介绍了应用层编码数据相关的不等差错纠错保护机制。为了验证SMT协议及相关算法的功能,在Linux系统下,设计了系统的软件架构,并且实现了此系统。由于目前传输网络中复杂的环境并不能保证视频内容的有效可靠传输,因此需要采用一种端到端的差错控制方式,本文在分析了视频内容结构的基础上,针对MPEG视频内容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前向纠错机制,以优化源数据和冗余数据的带宽分配,并且在SMT中设计了信令结构支持这种机制,提出了一种应用层前向纠错编码传输框架。一个传输协议系统按功能上可以划分为发送端,接收端,呈现端。发送端主要负责按照用户的需求定时流化指定的媒体内容,在这里它不仅仅包括音视频资源,而且还包括HTML文件来呈现布局,包括信令来指示传输流中的媒体内容。另外准确定时发送也是一个难点,本文主要基于NTP时间来完成多个内容之间进行同步。为了支持异构网络的环境传送媒体内容,设计了新的接口来支持广播物理层对接。接收端主要负责按照用户需求接收指定传输流中的内容,并送给呈现端。由于要接收异构网络环境下的媒体内容,不可避免会有延时抖动产生,另外FEC的增加也会造成接收端恢复数据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接收端设计了一个缓冲接收模型来缓冲数据,而为了解决不同媒体资源可能因为接收不完整而造成接收错误,本文设计了一个媒体资源的状态转移模型。呈现端主要负责媒体内容的解析和呈现,传统的多媒体内容一般只针对音视频内容,只需要一个播放器就可以呈现数据,但是我们引入了HTML,能够更加灵活地控制媒体数据内容,提供更加丰富的视听体验。为了支持这种体验,我们采用了Chromium浏览器作为我们的呈现引擎,在Chromium浏览器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呈现引擎,完成了对SMT协议的支持。

陈景良[6](2014)在《实时移动视频网络自适应QoS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几年科技的飞速发展,移动设备快速普及,移动传输技术大力推进,我们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中,移动视频是不可或缺的一大部分,人们通过移动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视频会议、观看视频监控、视频点播以及电视直播,移动视频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由于移动网络传输不稳定以及带宽受限,视频数据在移动网络中传输时容易发生数据丢包、传输时延增大,导致移动视频画面质量下降、播放延时以及不流畅。本课题针对移动视频所遇到的问题,对移动视频QoS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对于移动网络中带宽受限、带宽大小易发生变化导致网络发生拥塞,使得视频播放不流畅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编码器共用的码率控制技术,该技术在服务端编码模块中采用基于多编码器共用的质量切换机制,使用户在变换视频码率时视频不发生停顿,并且服务端可支持大用户量并发访问,通过客户端统计数据包的传输时延与丢包率,对网络状况进行估算并向服务端进行反馈控制,服务端根据反馈指令切换用户的视频码率。对于移动网络传输时数据发生丢包,导致视频解码受到影响,造成视频质量下降的情况,文中提出基于网络状况的丢包恢复策略,该策略结合了基于RS编码的前向纠错恢复技术以及限时丢包重传技术,针对不同的网络状况采用合理的丢包恢复技术。本文提出了网络自适应移动视频QoS技术,该技术结合了基于多编码器共用的码率控制技术,使视频码率与网络带宽相匹配,避免网络拥塞,保证视频的实时性与流畅性;结合基于网络状况的丢包恢复策略,降低丢包对视频的影响,保证视频的质量;根据H.264码流与UDP传输的特点,制定了分封包处理策略。本文最后对网络自适应移动视频QoS技术进行了实验与分析,并运用在实时移动视频监控系统中。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采用网络自适应移动视频QoS技术,可以解决网络拥塞以及数据丢包所带来的问题,客户端通过移动网络观看视频时,视频的实时性、流畅性与质量得到了保证,QoS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罗素[7](2014)在《可伸缩视频在无线网络中的多播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将无线局域网技术作为Last Mile技术,并在其上进行多媒体业务的承载具有确定的业务需求。而在传统IEEE802.11无线接入层上承载多媒体业务,并高效利用有限带宽提供较高的业务质量,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以及技术改进。在无线网络中的视频多播技术中,可伸缩视频编码,混合FEC/ARQ可靠多播机制,联合信源信道编码多播机制与视频多播资源分配算法是主要的关键技术。现有无线终端技术的发展使得无线终端种类不断增加,大幅增加了网络中的视频终端异构性;同时因为无线移动终端将在基站覆盖范围内随意停留以及移动,每个终端的信道状态各不相同,造成多播网络中具有传输信道状态差异性。而可伸缩视频编码在异构网络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无线信道与传统有线信道相比,具有信道带宽低,信道传输损耗大,以及信道稳定性低等特点。且基于IEEE802.11协议的多播机制是不可靠的协议,因此为了更加高质量地承载多媒体数据业务流,无线多播网络的可靠性问题需要被着重考虑。另外,在组建并管理多播网络时,针对网络中的多个无线视频终端的终端设备异构性以及信道状态异构性,服务器需要利用有限的带宽资源进行有效的资源分配。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无线多播网络中可伸缩视频传输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包含以下三方面:首先,本文对无线多播网络中可伸缩视频传输可靠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四种无线控制算法进行性能分析以及通过仿真实验进行性能对比。并基于仿真结果进行对本文提出的无线多播网络中可伸缩视频传输机制进行设计。其次,基于分层混合FEC/ARQ可靠多播机制,利用合作博弈论中的非对称纳什谈判解创新性地提出了无线多播中带宽资源分配算法,实现无线可伸缩视频多播系统的良好性能以及在所有多播视频接收者间保持了资源分配公平性,并通过算法复杂度分析证明该算法的实用价值。最后,结合用户体验QoE评判模型,创新地提出了基于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的可伸缩视频无线多播资源分配最优化模型。该最优化模型的计算复杂度与多播网络中用户数无关,适用于大型的多播网络。基于视频用户体验QoE指数设计了多播系统效益的映射函数,在有限的带宽资源下,利用动态规划算法计算最优的可伸缩视频信源编码策略与信道保护力度。并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该算法的系统适应性。

付智勇[8](2012)在《基于3G技术的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和的数字视频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无线网络的电梯视频监控已经成为现代电梯监控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旨在设计一种电梯运行状态监视系统,能够实时获取电梯的运行状态信息、电梯故障信息以及电梯轿厢内的影像信息。本论文研究并设计了一套基于3G网络的电梯远程监控系统,并着重研究了两个问题:利用3G网络传输实时视频流的QoS问题和电梯监控系统中的抗干扰问题,并对系统进行验证,给出了试验的数据。本论文首先对国内外电梯监控的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对基于3G网络的远程电梯监控系统的背景及意义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的发展情况,提出了这些关键技术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接下来对通信终端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说明,主要是从3G网络传输实时视频数据的QoS问题和电梯监控系统中的电磁干扰问题两个方面入手。然后通过对实时视频流的特性、参数进行分析,选择了适合于本系统的实时视频传输协议,接下来对利用3G网络传输实时视频数据的QoS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从拥塞控制和差错恢复两个方面改进了两个算法,分别是:自适应码率调整算法和自调节前向纠错算法,并给出了试验验证数据。最后,本论文对系统的抗干扰性进行了设计。从建立电梯监控系统中干扰的数学模型入手,分析共模干扰和差模产生的原因,根据干扰信号的特性设计了一款滤波器,并对滤波器进行细致的分析,并给出了关键器件的参数选择的方法,最后先滤波器性能进行了验证,并对通信终端进行试验验证,并给出了试验的结果。在日立电梯的安装使用表明,基于3G网络的电梯远程监控系统性能良好,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李洪炎[9](2012)在《移动视频QoS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3G时代的来临,移动视频应用越来越受用户喜爱但是目前的移动网络还存在很多不足,移动视频需要解决无线网络传输易出错,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实时移动视频具有更高的挑战实时移动视频技术在社会治安监控视频会议视频电视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目前多媒体技术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实验室项目移动视频监控联网管理平台项目,通过研究视频传输QoS相关技术,对移动视频动态拥塞控制和视频传输自适应差错恢复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无线网络带宽经常变化,视频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容易产生拥塞问题,本文结合项目中使用的组播方式,采用了组播环境中的基于RTCP的动态拥塞控制算法该算法通过RTCP协议从接收端获得反馈信息,并进行分析获得接收端所处的网络状态,以此进行视频码率调整根据接收端的状态,发送端采用多视频流重复组播模式,对单一通道视频采用多种不同码率的编码方式为了能够适应更多的接收端,发送端对视频流采取了量化参数微调,从而保证发送的视频码率能够更适合多数接收端为了减轻网络丢包对视频解码造成的影响,本文提出了针对移动视频的差错恢复技术该技术采用前向纠错技术,通过RS纠错编码,能够有效对错误数据进行恢复同时,为了适应接收端的网络状况,本文采用了自适应方式,提供多种纠错编码方案,编码中产生的冗余数据不会对网络传输过程中产生拥塞针对H.264编码中,视频序列的重要性存在区别,本文提出了针对视频序列的非均等保护,从而减轻丢包对视频解码的影响本文最后阐述了系统测试与应用结果测试结果表明,尽管无线网络的状态经常改变,本文算法能够自适应的调整视频传输码率,降低视频传输过程产生的拥塞问题同不采用自适应差错恢复的系统相比,本文提出的差错恢复方案能够在对码率增加很小的情况下,有效的对数据进行保护,提高视频传输后的解码质量从实际项目应用结果可以看到出,本文的算法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徐滨海[10](2011)在《基于H.264的视频差错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一代视频压缩编码标准H.264/AVC通过采用新技术提高了编码效率,具有更好的网络亲和性、更好的图像质量及很强的抗误码能力。视频通信正逐步成为通信的主要业务之一,但由于高效压缩编码和信道中大量的随机误码和突发误码,使得视频流在传输过程中容易产生误码丢失数据,而且有误码扩散,导致视频通信质量严重下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差错处理机制,差错控制技术也成为视频通信的关键技术。由于信道本身的差错及延时特性,传输中误码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而高效压缩后的视频数据对误码非常敏感,因此有必要采用相应的措施提高视频数据的抗误码能力。本文在对H.264标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视频传输中的数据嵌入和错误隐藏技术。主要完成的工作有:对差错控制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前向差错控制和后向差错控制进行了分析比较。对H.264/AVC的抗误码工具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不同的抗误码工具如参数集、数据分割、FMO进行了说明;分析了参考软件JM的编解码框架;在研究国内外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基于重要信息嵌入并结合错误隐藏的误码解决方案,对算法的理论基础及实现原理进行介绍,基于JM86用C语言实现;通过搭建的传输实验平台对改进方案和原方案进行了对比测试,整理测试结果并进行分析。根据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在不大幅增加算法复杂度的前提下,本文的改进方案取得了较好的视觉效果,PSNR平均提高0.35-0.65dB,在不增加信道的传输负担下对改善视频解码质量有较好的效果。

二、基于前向纠错技术的视频差错恢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前向纠错技术的视频差错恢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媒体传输系统的异构网络传输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媒体传输协议简介
        1.1.2 异构媒体传输协议介绍
        1.1.3 传输层协议介绍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 论文的组织安排
第二章 异构网络传输标准SMT
    2.1 引言
    2.2 SMT协议概览
    2.3 统一的封装格式
    2.4 异构网络传输模型
        2.4.1 传输模型概览
        2.4.2 SMTP包
        2.4.3 SMT传输
        2.4.4 信令
    2.5 媒体传输协议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UDP的SMT系统带宽预测与带宽分配
    3.1 引言
    3.2 QUIC协议介绍
        3.2.1 零启动延时
        3.2.2 自适应拥塞控制
        3.2.3 高效的复用机制
        3.2.4 灵活的前向纠错
        3.2.5 QUIC性能
    3.3 基于UDP的带宽预测与拥塞控制
        3.3.1 带宽预测算法
        3.3.2 SMT信令改进
        3.3.3 带宽预测算法实现
        3.3.4 带宽预测算法仿真
    3.4 基于用户质量评价的带宽分配方案
        3.4.1 视频质量评价
        3.4.2 基于视频质量评价的带宽分配策略
        3.4.3 带宽分配模型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UDP的SMT系统自适应差异化FEC
    4.1 引言
    4.2 现有的FEC编码方案
    4.3 改进的自适应差异化FEC方案
        4.3.1 基于喷泉码的扩展窗差异化FEC
        4.3.2 改进的SMT系统差异化FEC框架
    4.4 适配差异化FEC方案的SMT信令
    4.5 自适应差异化FEC方案仿真
        4.5.1 仿真环境与参数设置
        4.5.2 仿真结果
    4.6 SMT系统架构改进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攻读学位提交的国际标准提案

(2)面向视频会议系统的抗丢包策略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视频会议技术背景
        1.1.3 网络丢包原因及其影响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流媒体技术
    2.2 实时传输协议
        2.2.1 RTP协议
        2.2.2 RTCP协议
    2.3 前向纠错(FEC)技术
        2.3.1 前向纠错基本原理
        2.3.2 RS码
        2.3.3 Tornado码
        2.3.4 RS码与Tornado码性能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包组联合的Tornado算法
    3.1 传统线性分组Tornado码的局限性
    3.2 包组联合Tornado码的基本原理
    3.3 包组联合Tornado码的编解码
        3.3.1 编码流程
        3.3.2 译码流程
    3.4 包组联合Tornado码的性能分析
        3.4.1 基于Gilbert模型的丢包模拟
        3.4.2 仿真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输控制与抖动控制
    4.1 前向纠错对视频传输的影响
    4.2 基于带宽和帧率自适应调整的传输控制
        4.2.1 网络状态监测与视频质量评估
        4.2.2 基于带宽和帧率自适应调整的传输控制
    4.3 基于Jitter Buffer技术的抖动控制
        4.3.1 Jitter Buffer原理
        4.3.2 自适应Jitter Buffer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视频会议抗丢包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5.1 视频会议系统整体架构
    5.2 自适应抗丢包方案
        5.2.1 总体设计
        5.2.2 网络分析模块
        5.2.3 传输控制模块
        5.2.4 分包解包模块
        5.2.5 前向纠错模块
        5.2.6 数据缓冲模块
    5.3 测试与结果分析
        5.3.1 测试环境及标准
        5.3.2 测试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3)无线网络视频传输自适应前向纠错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2 差错控制技术概述
    2.1 概述
    2.2 自动重传请求
    2.3 前向纠错编码
    2.4 混合差错控制
    2.5 本章小结
3 前向纠错技术及其性能分析
    3.1 FEC应用环境
    3.2 FEC分类
    3.3 FEC编码方式分类
    3.4 RS编码
    3.5 静态FEC性能分析
    3.6 本章总结
4 权值可变的增强型自适应FEC算法
    4.1 增强型自适应前向纠错算法
    4.2 EAFEC算法不足之处分析
    4.3 权值可变的EAFEC算法
    4.4 本章小结
5 引入平衡参数的增强型自适应FEC算法
    5.1 BEAFEC算法
    5.2 实验工具
    5.3 仿真环境设置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实时流媒体视频的用户体验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用户体验质量介绍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实时流媒体相关技术介绍
    2.1 流媒体视频编解码技术
        2.1.1 MPEG系列视频编解码标准
        2.1.2 H26x系列视频编解码标准
    2.2 流媒体传输协议
        2.2.1 实时传输协议RTP
        2.2.2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
        2.2.3 实时流传输协议RTSP
        2.2.4 HTTP协议
    2.3 流媒体视频用户体验质量影响因素
        2.3.1 网络延迟
        2.3.2 网络抖动
        2.3.3 报文丢失
    2.4 流媒体视频用户体验质量保障策略
        2.4.1 差错控制
        2.4.1.1 前向纠错编码FEC
        2.4.1.2 自动重传请求ARQ
        2.4.1.3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
        2.4.2 拥塞控制
        2.4.2.1 基于路由器的拥塞控制
        2.4.2.2 基于窗口的拥塞控制
        2.4.2.3 基于速率的拥塞控制
        2.4.3 编解码技术的错误控制
        2.4.3.1 编码时误码控制
        2.4.3.2 解码时错误掩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流媒体视频用户体验质量研究
    3.1 主观用户体验质量评价方法
    3.2 客观用户体验质量评价方法
        3.2.1 全参考评价方法
        3.2.1.1 均方误差法MSE
        3.2.1.2 峰值信噪比法PSNR
        3.2.1.3 结构相似法SSIM
        3.2.2 部分参考评价方法
        3.2.2.1 数字水印法
        3.2.2.2 视频活性值法
        3.2.3 无参考评价方法
        3.2.3.1 像素域无参考评价
        3.2.3.2 压缩域无参考评价
    3.3 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的视频用户体验质量研究
        3.3.1 人类视觉系统HVS研究
        3.3.2 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的视频QoE研究
        3.3.2.1 视觉显着图法评价
        3.3.2.2 感兴趣区域法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码流的实时流媒体视频QoE评价研究
    4.1 引言
    4.2 实时流媒体视频QoE评价方法
        4.2.1 编码量化参数QP与视频失真
        4.2.2 视频内容复杂度影响
        4.2.2.1 空域复杂度评估
        4.2.2.2 时域复杂度评估
        4.2.3 传输信道失真
        4.2.4 客观QoE评估模型
    4.3 实验框架
    4.4 实验设计
        4.4.1 实验环境介绍
        4.4.2 实验参数设定
        4.4.3 实验环境主观评价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场景1评价效果
        4.5.2 场景2评价效果
        4.5.3 场景3评价效果
        4.5.4 场景4评价效果
        4.5.5 QoE评价方法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H.264编码特征的QOE优化策略
    5.1 概述
    5.2 常用的流媒体服务保障QoE方法
        5.2.1 流媒体拥塞控制
        5.2.2 流媒体传输错误控制
        5.2.2.1 降低报文丢失率的错误控制
        5.2.2.2 基于编解码参考关系的错误控制
    5.3 基于H.264技术的流媒体视频QoE改善策略
        5.3.1 实时流媒体视频QoE改善方法设计目标
        5.3.2 结合编解码技术的QoE错误控制机制
        5.3.3 基于流媒体视频QoE的前向纠错编码优化方案
    5.4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异构网络下的智能媒体传输协议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 论文的组织安排
第二章 传输协议分析
    2.1 引言
    2.2 MPEG-2 Transport Stream
    2.3 实时传输协议RTP
    2.4 自适应流媒体协议DASH
    2.5 MPEG Media Transport
    2.6 协议比较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MT传输协议设计
    3.1 引言
    3.2 SMT协议概述
        3.2.1 内容模型
        3.2.2 传输模型
        3.2.3 呈现模型
        3.2.4 SMT协议栈
    3.3 SMT中纠错机制的设计
        3.3.1 现有的各种纠错机制
        3.3.2 改进的SMT中纠错机制
        3.3.3 适配SMT纠错机制的信令设计
        3.3.4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MT传输协议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引言
    4.2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4.2.1 发送端工作流程
        4.2.2 接收端工作流程
    4.3 子模块实现
        4.3.1 缓冲接收模块设计
        4.3.2 AL-FEC差错控制模块设计
        4.3.3 媒体资源恢复模块
        4.3.4 呈现模块设计
    4.4 系统测试及结果
        4.4.1 测试环境
        4.4.2 系统功能测试
        4.4.3 模块性能测试
        4.4.4 测试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6)实时移动视频网络自适应QoS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工作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H.264/AVC 编解码技术介绍
        2.1.1 H.264/AVC 编码框架
        2.1.2 H.264/AVC 解码框架
        2.1.3 H.264/AVC 码流介绍
    2.2 流媒体传输协议介绍
        2.2.1 RTSP 协议
        2.2.2 RTP 协议
        2.2.3 RTCP 协议
    2.3 前向纠错技术介绍
        2.3.1 分组码
        2.3.2 卷积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编码器共用的码率控制技术
    3.1 引言
    3.2 视频质量动态切换机制
        3.2.1 视频获取与编码分析
        3.2.2 基于多编码器共用的视频质量切换机制
    3.3 网络带宽监测
        3.3.1 传输时延计算
        3.3.2 丢包率计算
    3.4 带宽自适应反馈控制
        3.4.1 初始阶段网络带宽探测
        3.4.2 网络状况估算与反馈调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网络状况的丢包恢复策略
    4.1 引言
    4.2 数据传输丢包分析
        4.2.1 应用层传输协议选择分析
        4.2.2 数据丢包分析
    4.3 前向纠错(FEC)
        4.3.1 前向纠错应用场合分析
        4.3.2 RS 编码算法
    4.4 丢包重传(ARQ)
        4.4.1 丢包重传应用场合分析
        4.4.2 限时丢包重传
    4.5 丢包恢复策略
        4.5.1 数据包重要性分析
        4.5.2 丢包恢复方式选择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自适应移动视频 QoS 技术
    5.1 引言
    5.2 移动视频传输分析
        5.2.1 H.264 码流分析
        5.2.2 视频数据包分封包策略
        5.2.3 视频播放缓冲区设置
    5.3 传输控制协议设计
        5.3.1 传输控制协议分析
        5.3.2 自定义传输控制协议设计
    5.4 网络自适应移动视频 QOS 技术
        5.4.1 设计思想
        5.4.2 工作流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 引言
    6.2 测试环境
        6.2.1 服务端环境
        6.2.2 客户端环境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实验测试方法
        6.3.2 不同网络状况下对比分析
        6.3.3 实验结果总结
    6.4 系统应用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可伸缩视频在无线网络中的多播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背景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有线网络的可伸缩视频多播
        1.2.2 无线网络的可伸缩视频多播
        1.2.3 无线多播资源分配问题的研究
    1.3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与内容结构
第二章 可伸缩视频无线多播关键技术
    2.1 H.264/AVC可伸缩视频编码技术
        2.1.1 可伸缩性视频编码概述
        2.1.2 时间、空间、质量可伸缩性
        2.1.3 可伸缩视频质量评判标准
    2.2 视频无线传输多播技术
        2.2.1 无线信道的信道模型
        2.2.2 无线通信差错控制机制
        2.2.3 前向纠错编码机制分析
        2.2.4 纠错机制性能分析
        2.2.5 性能对比仿真实验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分层混合FEC/ARQ机制的无线可伸缩视频多播
    3.1 无线多播网络中信道特性
    3.2 H.264/SVC视频质量衡量模型
    3.3 分层混合FEC/ARQ无线多播机制
        3.3.1 分层混合FEC/ARQ算法概述
        3.3.2 单用户分层混合FEC/ARQ机制
        3.3.3 多用户分层混合FEC/ARQ机制
    3.4 基于合作博弈的视频无线多播资源分配算法
        3.4.1 合作博弈算法概述
        3.4.2 信道资源合作博弈基本设置
        3.4.3 非对称纳什谈判解无线资源分配模型
        3.4.4 算法复杂度分析
    3.5 仿真实验
        3.5.1 分层混合ARQ机制
        3.5.2 信道质量异构环境的ANBS算法性能仿真
        3.5.3 用户设备异构环境的ANBS算法性能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的无线可伸缩视频多播
    4.1 可伸缩视频多播资源分配最优化模型
    4.2 可伸缩视频QOE质量评判模型
        4.2.1 可伸缩视频QoE质量与速率模型
        4.2.2 可伸缩视频层结构定义
        4.2.3 可伸缩视频用户体验效益函数
    4.3 可伸缩视频多播FEC保护机制
    4.4 可伸缩视频无线多播的最优资源分配
    4.5 仿真实验
        4.5.1 QoE主观质量评判模型效益-码率关系
        4.5.2 无线多播用户信道状态分布仿真
        4.5.3 无线视频多播系统效益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基于3G技术的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梯监控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3 关键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框架设计
    2.2 各模块功能介绍
    2.3 电梯无线遥监系统3G通信终端工作原理
    2.4 硬件简介
    2.5 软件简介
        2.5.1 电梯遥监系统通信终端软件功能简介
        2.5.2 电梯遥监系统通信终端软件结构框架简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信终端面临的问题
    3.1 3G网络传输实时视频的QoS问题
    3.2 电梯监控系统中设备的电磁抗干扰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时视频流QoS控制方法
    4.1 实时视频流特性分析
        4.1.1 实时视频流特性
        4.1.2 实时视频流的参数
    4.2 实时视频传输协议选择
        4.2.1 RTP协议
        4.2.2 RTCP协议
        4.2.3 RTSP协议
        4.2.4 实时传输协议的选择
    4.3 3G传输实时视频流QoS策略
        4.3.1 概述
        4.3.2 拥塞控制
        4.3.3 差错恢复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3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终端抗干扰设计
    5.1 必要性及背景介绍
    5.2 干扰分析理论
        5.2.1 差模干扰
        5.2.2 共模干扰
    5.3 电源滤波器的设计
        5.3.1 滤波器基本特性
        5.3.2 滤波器的拓扑结构设计
        5.3.3 关键器件参数说明
        5.3.4 滤波器的共模和差模等效模型
    5.4 仿真分析及实验验证
        5.4.1 仿真分析
        5.4.2 滤波器频谱分析
        5.4.3 系统电源噪声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移动视频QoS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码率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数据差错恢复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视频相关技术介绍
    2.1 H.264 标准相关技术
        2.1.1 H.264 编码算法框架
        2.1.2 H.264 传输技术
    2.2 流媒体传输协议
        2.2.1 RTP 协议
        2.2.2 RTCP 协议
    2.3 前向纠错编码的相关算法
        2.3.1 BCH 编码
        2.3.2 RS 编码
        2.3.3 Turbo 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视频系统架构
    3.1 引言
    3.2 系统的网络结构
    3.3 系统软件架构
    3.4 QoS 关键技术研究思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RTCP 的动态码率控制策略
    4.1 引言
    4.2 算法设计思路
        4.2.1 移动视频监控系统网络拥塞分析
        4.2.2 算法设计思路
    4.3 组播环境中基于 RTCP 的动态码率控制策略
        4.3.1 组播服务器设计
        4.3.2 基于 RTCP 的信息反馈分析
        4.3.3 组播环境中动态码率控制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移动视频差错恢复技术
    5.1 引言
    5.2 差错恢复算法设计
    5.3 视频传输差错分析
    5.4 基于 RS 编码的视频自适应错误恢复技术
        5.4.1 RS 码
        5.4.2 移动视频自适应前向纠错 FEC 技术
        5.4.3 视频序列的非均等错误保护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6.1 引言
    6.2 视频质量评估方法
        6.2.1 实验测试环境
    6.3 组播中基于 RTCP 的动态码率控制结果
        6.3.1 单接收端请求通道视频
        6.3.2 多接收端请求同一通道视频
    6.4 移动视频差错恢复结果
        6.4.1 固定前向纠错技术应用效果
        6.4.2 采用自适应差错恢复技术纠错效果
    6.5 系统运行结果
    6.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H.264的视频差错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视频编码标准简介
        1.3.1 MPEG系列标准
        1.3.2 H系列标准
        1.3.3 AVS标准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 视频压缩编码标准H.264/AVC
    2.1 H.264/AVC编解码框架
    2.2 H.264的关键技术
        2.2.1 帧内预测
        2.2.2 环路滤波器
        2.2.3 七种模式的运动补偿
        2.2.4 整数DCT变换
    2.3 JM
        2.3.1 JM简介
        2.3.2 JM解码器差错隐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差错控制技术
    3.1 视频误码的产生和检测
        3.1.1 视频误码的产生
        3.1.2 视频误码的检测
    3.2 前向差错控制技术
        3.2.1 分层编码
        3.2.2 多描述编码
        3.2.3 信源信道联合编码
    3.3 后向差错控制技术
        3.3.1 空域错误隐藏
        3.3.2 时域错误隐藏
        3.3.3 频域错误隐藏
    3.4 交互式差错控制技术
        3.4.1 选择编码
        3.4.2 基于反馈信息的无等待重传
        3.4.3 基于反馈信息的参考帧(RPS)的选择
        3.4.4 基于信道状况的编码参数的自适应调整
        3.4.5 基于反馈信息的差错重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264中的差错控制技术
    4.1 H.264中的抗误码工具
        4.1.1 参数集
        4.1.2 数据分割
        4.1.3 多参考帧运动估计
        4.1.4 GOB刷新和随机帧内刷新
        4.1.5 FMO灵活宏块排序
        4.1.6 冗余片
    4.2 基于重要信息嵌入的错误隐藏
        4.2.1 边缘检测
        4.2.2 奇偶嵌入法
        4.2.3 宏块交错扫描
        4.2.4 解码端错误隐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视频传输实验
    5.1 搭建实验平台
        5.1.1 JM86
        5.1.2 MobileIP
    5.2 性能分析
        5.2.1 算法性能比较
        5.2.2 测试结果综合分析
    5.3 算法效果图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全文总结
    6.2 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基于前向纠错技术的视频差错恢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媒体传输系统的异构网络传输研究及实现[D]. 李博.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2]面向视频会议系统的抗丢包策略的研究与实现[D]. 邱海龙. 东南大学, 2017(12)
  • [3]无线网络视频传输自适应前向纠错算法研究[D]. 岳攀攀.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4]实时流媒体视频的用户体验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D]. 赵振宇.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5]异构网络下的智能媒体传输协议研究及实现[D]. 汤旭国.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6]实时移动视频网络自适应QoS技术研究[D]. 陈景良.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7]可伸缩视频在无线网络中的多播技术的研究[D]. 罗素.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8]基于3G技术的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付智勇.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6)
  • [9]移动视频QoS关键技术的研究[D]. 李洪炎.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10]基于H.264的视频差错控制技术研究[D]. 徐滨海.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基于前向纠错技术的视频纠错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