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除草剂ZJ0166的生物活性评价

新型除草剂ZJ0166的生物活性评价

一、新除草剂ZJ0166生物活性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杨子辉,田昊[1](2019)在《我国新型高效除草剂品种研发述评》文中认为中国是农药生产和出口大国,农药研究目前正处于从仿制过渡到创制的阶段。近30年来,国内研发机构相继开发和上市了可用于旱田作物和水田作物的多个除草剂品种,如:单嘧磺隆,丙酯草醚和氯酰草膦。这些农药均已获得正式或临时登记且合成简便,具有高效低毒和低成本的特点。按照国内创制的除草剂的结构进行分类,重点评述了它们的理化特性、除草活性和应用技术,并对各品种的开发思路和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吕淑宇[2](2013)在《30%ZJ1835·二甲戊乐灵悬浮乳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药和传统农药剂型(如乳油)在生产、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已经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农药剂型正向着水性化、粒状化、多功能、安全的绿色化方向发展,一些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剂型(如悬浮乳剂)得到了快速发展。ZJ1835是新创制的高效低毒农药,能防除棉花田重要的单、双子叶杂草,但持效期较短,二甲戊乐灵能防治棉花田多数部分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持效期较长,鉴于ZJ1835和二甲戊乐灵各自独特的生物活性,为有效防治棉花田的各类杂草,本课题研制了30%ZJ1835.二甲戊乐灵悬浮乳剂。(1)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对新除草剂ZJ1835和二甲戊乐灵混用配方进行筛选,研究表明:混用后对四种供试杂草的除草活性比各个单剂有所提高,且两者混用后的联合作用类型为相加作用,并且确定了 30%ZJ1835.二甲戊乐灵悬浮乳剂中ZJ1835和二甲戊乐灵的最佳配比为1:2。(2)采用流点法和尝试法对润湿分散剂、溶剂、乳化剂以及其他助剂进行了筛选,确定了 30%ZJ1835.二甲戊乐灵悬浮乳剂的配方为:ZJ1835 10%、二甲戊乐灵 20%、FS3000 4%、SXC 0.5%、YUS-5050PB 3.5%、601-P1.5%、S-150 22%、乙二醇 5%、黄原胶 0.1%、硅酸镁铝1%、消泡剂0.1%、水补至100%。并对其产品的外观、有效成分含量、pH值、悬浮率、筛析、粘度、热贮稳定性、低温稳定性、持久起泡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产品外观良好,各项质量控制项目指标均符合相关的产品技术要求。(3)对30%ZJ1835.二甲戊乐灵悬浮乳剂进行室内安全实验,分别以20%ZJ1835 SC和40%二甲戊乐灵EC作为对照,每一种制剂设置6个剂量,两个重复对供试的6种杂草采用芽前土壤喷雾处理,观察并记录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ZJ1835.二甲戊乐灵悬浮乳剂的除草活性比各自单剂在相同剂量下明显有所提高。

黄善友[3](2011)在《丙酯草醚麦田除草效果及其对大小麦生物性状的影响》文中提出2-嘧啶氧基-N-芳基苄胺类衍生物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行创制的一类具高效除草活性的农药先导化合物,具有国际原创性。丙酯草醚是该类先导化合物结构中已成功开发的一种新型高效除草剂。近年来,有关其作用机理陆续有所报道,但其生产应用主要在油菜田上,未见其在其它作物上的生产应用报道。在油菜以外农作物上进行应用试验,不仅能进一步验证丙酯草醚作用机理,而且也有助于拓宽丙酯草醚应用领域,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大、小麦处理丙酯草醚试验,旨在了解丙酯草醚在大、小麦田的除草效果和大、小麦耐药性、药害症状以及对大、小麦生物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以期筛选出农业生产上合适使用的剂量。试验结果如下:1、100mg/L丙酯草醚能够有效防除罔草、看麦娘等单子叶杂草、以及繁缕、湿地蓼等双子叶杂草。掌握合适时期施药,株防效可达75%以上。丙酯草醚在杂草前期(2-3叶)施药防效较好,但后期(4-5期)防效不佳。2、小麦对丙酯草醚的耐药性要高于大麦。50mg/L丙酯草醚对小麦处理,田间见不到药害的症状,但大麦则表现出叶尖卷曲、叶色变淡等药害症状。另外,植株生长前期施药,药害会逐步缓解,对植株后期生长影响不大;但在大、小麦拔节期施药,大、小麦会产生严重药害。拔节期对大、小麦致死性喷药后,植株僵而不死,至完全死亡持续近2个月。3、大、小麦生长前期喷施丙酯草醚除草剂后,会影响植株高度和单茎干重。对千粒重影响不大,穗实粒数有下降趋势,而单位面积茎蘖数、有效穗数会相应增加,能提高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但本试验结果显示,其增产作用有限,未达显着水平。

薛章荣,徐文平,陈杰,陶黎明[4](2011)在《浅灰链霉菌CGMCC1370及其代谢产物除草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上海附近海岛中分离得到放线菌70014,其发酵液在多次生物活性筛选中表现出较好的除草活性。对该菌株的培养特征、生理生化指标、细胞壁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后,确定其为链霉菌属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lus中的一员。采用溶剂萃取、硅胶层析分离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得到一个主要活性化合物SPRI-70014。通过对该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学分析,确定其结构为2-[2-(3,5-二甲基-2-氧-环己基)-6-氧-四氢吡喃-4-基]-乙酰胺。尽管其结构与文献报道的具有骨质再吸收抑制活性的抗生素A75934的一致,但首次发现其具有除草活性。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在1 mg/L质量浓度下,该化合物可彻底抑制多种供试作物种子的萌发。盆栽试验发现,在有效成分75 g/hm2剂量下,其对供试阔叶杂草的抑制率高达96.0%~100.0%。其对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esis(L.)Ness、牛筋草Eleusine indica(L.)Gaertn.、反枝苋Amaranthusretroflexus L.和鳢肠Eclipta prostrate L.的鲜重ED90值分别为143.29、146.94、80.88及小于9.37 g/hm2。作物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即使在2 000 g/hm2下其对花生和小麦依然安全。

徐小燕,陈杰,董德臻,郁季平[5](2011)在《新型除草剂ZJ1835和二甲戊乐灵混用配方筛选》文中指出[目的]为了明确ZJ1835和二甲戊乐灵混用的合理性,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对新除草剂ZJ1835和二甲戊乐灵混用的配方进行筛选。[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混用后对4种供试杂草的除草活性比单剂有所提高,且两者混用对供试杂草的联合作用类型为相加作用。[结论]综合考虑除草活性和经济成本,推荐ZJ1835和二甲戊乐灵的最佳配比范围为(120~240 g a.i./hm2+480 g a.i./hm2),即有效成分比例为(1~2)∶4。

金宗来[6](2010)在《丙酯草醚对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耐性差异机理》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新型油菜田除草剂丙酯草醚(ZJ0273)处理,研究其对耐性油菜品种甘蓝型油菜浙双758(Brassica napus cv. Zheshuang 758)和敏感性品种白菜型油菜小油菜(B. rapa cv. Xiaoyoucai)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油菜幼苗用不同浓度的丙酯草醚[0、10、100 mg/L(田间推荐浓度)]进行处理,而大田则用(0、100、500和1000 mg/L)进行处理,分别对油菜根系形态、根系细胞的细胞膜完整性、根系活力、根尖细胞亚显微结构以及对大田油菜植株各个生理生化指标、农艺性状、产量构成等进行研究,并创新性应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和光谱技术,尝试构建油菜除草剂药害和耐性检测系统及其生理信息的光谱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丙酯草醚对油菜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100 mg/L丙酯草醚对油菜大田生产安全。在不同浓度丙酯草醚(100、500和1000 mg/L)处理下,两种敏感性不同油菜植株的株高与生物量积累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尤其是处理7天时,随丙酯草醚处理浓度的上升,供试植株的株高与生物量积累的抑制越明显;但到了28天时,100 mg/L ZJ0273处理则已恢复到对照水平。经生理生化检测,我们发现植株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在丙酯草醚的作用下显着升高,但乙酰乳酸合成酶(ALS)、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以及光合速率、SPAD值、叶绿素荧光等均随处理浓度的上升而显着下降,同样植株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也是如此。但低浓度丙酯草醚(100 mg/L)胁迫下的植株均能恢复到对照水平;而高浓度丙酯草醚(1000 mg/L)处理对白菜型油菜的抑制作用要比甘蓝型油菜明显。通过对油菜幼苗根系进行不同浓度丙酯草醚(0、10、100 mg/L)处理,我们发现10mg/L ZJ0273处理对甘蓝型油菜幼苗根系发育安全。而敏感性品种(白菜型油菜)根系的发育均受到了极显着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在100 mg/L ZJ0273作用下,其有效根长、有效根表面积以及根尖数目等抑制率均达到了80%以上,同时其根系大部分已丧失活力,根系细胞大多凋亡。在根系元素吸收试验中,发现低浓度丙酯草醚(10 mg/L)处理不同程度的提高了两种不同敏感性油菜根系对Fe元素的吸收能力,但显着抑制了供试植株对K、Ca、Mg等元素的吸收;而对B元素吸收的抑制作用,白菜型油菜表现更为显着。在根尖细胞亚显微结构方面,主要抑制作用体现在细胞壁的发育上,且白菜型油菜的根尖细胞亚显微结构受损较甘蓝型油菜严重。在供试植株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表明,油菜植株叶片的Fv/Fm、NPQ、Y(Ⅱ)和ETR等参数可用于除草剂药害检测系统和耐性品种筛选系统的构建。随供试植株叶片叶龄的增加和丙酯草醚处理浓度的上升,两种油菜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光电子产量(Fv/Fm)、非光化学粹灭(NPQ)、实际光电子产量(Y(Ⅱ))以及快速光响应曲线(RLCs)等受到的抑制作用均逐步加剧,但甘蓝型油菜在处理5天后抑制作用显着缓解。通过电子传递速率(ETR)和Y(Ⅱ)的浓度抑制曲线,我们发现500 mg/LZJ0273对甘蓝型油菜生长安全,但对白菜型油菜仍有20%左右的抑制效果。在除草剂处理下植株叶片的Fv/Fm、NPQ、Y (Ⅱ)和ETR等参数的抑制率变化趋势,均能准确表现植株的药害程度以及反映不同品种油菜的耐性差异,故对这些参数的研究有助于构建除草剂胁迫下植株药害和耐性检测系统。此外,研究还发现油菜植株第二片完全展开叶能有效、准确地反映植株所受药害程度的差异。通过对不同浓度丙酯草醚处理甘蓝型油菜植株的不同叶位叶片水解蛋白氨基酸的检测,我们发现供试植株叶片总氨基酸含量在15.86-20.59 mg/100 mg之间,并随处理浓度的上升和叶片的衰老而急剧下降;在三种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含量变化中同样出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在整个试验中,我们还发现低浓度丙酯草醚(100mg/L)处理能有效提高供试植株的抗逆性,表现在丙酯草醚处理14天时,由于营养的缺失使对照植株的氨基酸含量显着低于7和28天的处理,但100 mg/L ZJ0273处理却无相应的下降,与对照相比反而略高。另外在对其余水解蛋白氨基酸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应用近红外光谱的PLS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预测除草剂胁迫下油菜叶片中除半胱氨酸外的16种基本氨基酸组分含量和总氨基酸含量,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够应用于油菜生理代谢系统在逆境胁迫下生理信息反馈的快速检测。同时研究还发现,油菜叶片经酸水解获得的17种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在不同叶位间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随叶位降低其含量下降的趋势,即在新叶中含量高于老叶。同时,在叶片蛋白水解所获得氨基酸中含量最高的是谷氨酸,最低的是半胱氨酸,而又因为半胱氨酸在总氨基酸含量中的比例较低,故在不同叶位间的变化差异最小。

刘石[7](2010)在《酢浆草假尾孢毒素提取、纯化以及鉴定》文中指出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 DC.prodr.)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现在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入侵生物,具有极强的耐逆性、繁殖和生长能力,主要的繁殖方式为鳞茎繁殖。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均已经蔓延,对我国的粮食作物及辣椒、花生、大豆、西瓜等造成了严重的损害,部分地区的损失率到达100%。红花酢浆草对草坪的损害也很严重,在重庆北碚的结缕草草坪中,红花酢浆草已成为草坪杂草的优势种,全年的发生频度多数时期都在0.5以上。对红花酢浆草的防治,目前主要是化学防治。化学防治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杂草的发生,但是对环境的损害、污染是不可忽视的,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红花酢浆草叶斑病是红花酢浆草的一种重要病害,病斑中央部分呈现浅褐色,边缘呈现暗褐色,斑点周围具浅黄褐的晕圈,在重庆市发生严重,部分地区造成红花酢浆草的大面积死亡,具有作为生物除草剂的潜力。本试验目的是通过对红花酢浆草叶斑病致病菌的分离,产毒培养,毒素提取、纯化到高效液相色谱初步鉴定,为红花酢浆草叶斑病菌作为生物防治的生物农药生产菌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试验主要结果如下:在红花酢浆草叶斑病病发病期间,挑选典型病斑,分离病原菌。对所得到的菌株通过致病性测定确定菌株的致病力。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菌株SX-01-01的致病力最强。利用诱导产毒发酵液改良培养基Fries’3对分离得到的致病力较强菌株SX-01-01进行产毒发酵。从发酵培养第3天开始,发酵瓶中出现棕黄色菌丝小球。菌丝球的表面布满了小刺,小刺柔软,在培养基中能随着培养基摆动而摆动,基部韧性较差,容易脱落,小刺圆锥型,基部较宽,深褐色,顶端细,呈浅褐色。第9天菌丝球到达最大。经观察,菌丝球表面的小刺由菌丝组成,中间菌丝致密地缠绕形成小刺骨架,基部较宽而尖端纤细呈圆锥形,骨架向四周放射生长出松散的菌丝,对小刺骨架形成包围。菌丝球内部结构的显微照相显示,菌丝球表面菌丝致密,向内渐渐地变得稀疏,中心区域被培养液所占据,没有菌丝生长。对发酵液进行粗提,并进行离体叶片生物测定,结果显示酢浆草假尾孢菌SX-01-01菌株在液体培养基改良Fries’3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以后,可以产生对红花酢浆草有致毒作用的毒素物质。对发酵过程中各个时期的菌丝球直径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菌丝球在第8天直径达到最大9.61mm。从毒素在叶片上产生的褪绿斑直径的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在第9天毒素所产生的褪绿斑的直径达到最大20.24mm。菌丝球直径与毒素的产量的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对毒素进行粗提后,选用极性分别为0.01、3.40、4.40的石油醚、二氯甲烷、氯仿三种萃取剂对毒素粗提液进行萃取,进一步提纯毒素。对萃取提纯的水相和油相分别进行生物测定,发现三种萃取剂中二氯甲烷对该毒素的萃取效果最好。毒素产生之后,溶解于极性较大的水溶液中,经过萃取后,又能过溶于极性相对较小的二氯甲烷中,大分子物质不易容于水,而无机物又不能被有机溶剂萃取,所以发酵产生的溶于发酵液中的毒素物质是小分子有机物;在三种萃取剂的萃取结果表明提取的毒素物质的极性在0.01和4,40之间,所以毒素的极性也较小。再对二氯甲烷萃取的油相进行色谱柱层析,得到9个分离合并瓶。分别对9个分离合并瓶进行生物测定,发现合并瓶3、4、8、9都对叶片有毒害作用,但是毒害能力不同,其中合并瓶8的毒害能力能力最强,其次是3、4,毒害能力最差的9号合并瓶。1、2、5、6、7合并瓶和CK没有出现褪绿现象。由实验结果得出,色谱柱层析对毒素起到分离作用,并且分离效果明显。合并瓶3、4、8、9中都含有对红花酢浆草有致毒作用的致毒物质,1、2、5、6、7合并瓶和CK中不含有对红花酢浆草的致毒物质。对合并瓶3、4、8、9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分别用6个波长进行测定,发现波长为200nm、220nm、300nm和320nm时,液谱的出峰数目都比250nm和270nm少,而波长为250nm的峰高比270nm低。所以选用试验波长270nm为含毒素分离瓶做液谱检测。各个分离瓶的色谱检测峰减去与CK出峰时间的检测峰即得出毒素可能的出峰时间。结果显示,分离瓶3中的毒素物质出峰时间可能是8.90min、9.60min,分离瓶4中的毒素物质出峰时间可能是7.10min、8.90min、9.60min,分离瓶8中的毒素物质出峰时间是3.70min、3.90min、3.95min、9.20min,分离瓶9中的毒素物质出峰时间可能是3.40min、7.90min、9.20min。因为分离瓶3和4与分离瓶8和9的液谱检测没有重复,所以可以推测得出,酢浆草假尾孢发酵液中含有两种或是两种以上的毒素。经过以上试验,进一步证明了酢浆草假尾孢菌具有潜在的生物除草剂活性,具有生防应用前景。试验得出了在实验室中对酢浆草假尾孢菌毒素的可行性分离的方法,把毒素开发为除草剂做好实验的基础工作。实验还得出,酢浆草假尾孢菌所产毒素是由两种或是两种以上的致毒物质,进一步为毒素的鉴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万光龙[8](2010)在《基于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和胚状体诱导的植株再生、转化与诱变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1.本试验研究了不同因素对两个甘蓝型油菜品种浙双758和浙双72的小孢子出胚率和胚状体不定芽再生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0℃暗培养2天后转入24℃下培养,具有较高的正常胚产率。在活性炭浓度为0.25 mg/ml时,两品种的小孢子胚产率最高。当蔗糖浓度为130 g/L时,两个品种的小孢子正常胚产率均为最高。在固体培养基上接种两个品种不同胚龄的小孢子胚,发现胚龄对芽再生率和再生外植体芽数有显着的影响。以4周胚龄,即子叶期的胚状体芽再生率最大。研究发现,当激素BA和NAA的配比浓度为0.3 mg/L和2 mg/L时,浙双758和浙双72两品种的芽再生率达到最大。GA浓度对甘蓝型油菜胚再生不定芽有显着的影响。其中以添加0.1 mg/L GA不定芽再生能力最强,浙双758和浙双72两品种芽再生率分别达到82.5%和79.4%。2.本研究利用秋水仙素直接处理再生植株根系,研究秋水仙素对再生植株加倍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再生植株一般以单倍体植株为主,自发二倍体植株数次之。流式细胞仪(FCM)倍性分析表明,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150、300 mg/L)对甘蓝型油菜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倍效果,处理后的再生植株平均二倍体率达到40%以上。采用合适的加倍剂浓度对于染色体加倍有利,如采用过高的秋水仙素浓度则会对植物细胞产生毒害,如采用过低的浓度又达不到较好的加倍效果。本实验还研究了荧光素二乙酸酯(FDA)气孔保卫细胞荧光染色来鉴定小孢子再生植株的倍性。通过对大量材料进行荧光染色显微观察,发现单倍体植株的气孔细胞显着小于二倍体或对照,同时密度要高于二倍体或对照。3.本研究在台湾大学叶开温教授实验室构建的双价抗虫基因(sporamin和chitinase)表达载体的基础上,进行农杆菌介导抗性基因转化,添加羧苄青霉素具有抑制农杆菌的生长以降低农杆菌对受体造成深度伤害。结果发现,甘蓝型油菜胚状体对高浓度的羧苄青霉素(>500 mg/L)较为敏感,在细菌被杀死的同时,正常的生长细胞也逐渐褐化,最终死亡。本实验通过设定不同浓度的潮霉素浓度,未经转化的胚状体愈伤组织在含有大于5 mg/L潮霉素的分化培养基中愈伤组织全部褐化死亡,不能再生出芽,而添加相对较低浓度的潮霉素(2.5 mg/L)的筛选分化培养基中,未经转化的胚状体仍有再生苗产生。此外,在油菜转化中,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100 mg/L的头孢霉素能有效抑制农杆菌的生长,同时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抑菌素本身对再生苗生根的影响。将双价抗虫基因导入受体,经PCR检测已初步获得转基因植株。4.本研究试图通过基因枪介导方式将双价抗虫基因转殖到甘蓝型油菜中,筛选获得了生长正常的转基因植株,期望可以得到高效能的抗虫转基因植株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结果表明,对胚状体进行预培养,其基部膨大,代谢活动较旺盛,可提高胚状体受轰击的面积、子弹的利用率及外源DNA整合机率,从而可适当提高转化效率。此外,研究表明轰击2次比轰击1次抗性胚状体数多,可能是基因枪轰击是随机的,轰击2次比轰击1次概率大。据此建立了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状体的转化体系,将双价抗虫基因整合到胚状体中,经初步检测已获得转基因植株。5.本研究基于油菜小孢子高效胚胎发生技术,利用EMS诱变与ZJ0273选择培养,筛选抗除草剂ZJ0273的再生植株,并对再生植株进行除草剂抗性检验,获得了一些抗性植株。结果表明,EMS浓度越大、诱变时间越长,胚状体受到的毒害作用也越大。本试验选择了半致死剂量诱变后的胚状体进行ZJ0273选择培养,进行植株再生。抗性结果表明,在较高浓度ZJ0273 (100mg/L)培养基中筛选得到的再生植株,具有较高的抗性比例。由没经过选择培养获得再生植株进行除草剂喷施可看出,只有极少量的植株在喷施100 mg/L ZJ0273后能够存活。由此可见,在正常情况下利用除草剂ZJ0273筛选抗性植株的效率非常低,而运用本研究的诱变与选择培养进行除草剂抗性筛选相对较高。6.为了从基因水平上探索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和酮醇酸还原异构酶(KARI)对除草剂敏感性表现差别的原因,本研究通过添加不同浓度丙酯草醚(产品代号ZJ0273)于培养基中,结合对不同处理时间胚状体样品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探讨了油菜小孢子胚状体分化过程中ALS和KARI基因的表达含量差异及其响应特征。研究表明,添加高浓度的ZJ0273对油菜ALS酶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酶活力降低,对ALS酶的抑制作用增加。而对照和在低浓度处理下,胚状体存活率无显着变化,有正常的分化能力。研究结果发现,ZJ0273对油菜胚状体中的ALS基因和KARI基因的调控因其浓度高低和处理时间不同而异。在高浓度的ZJ0273处理下,ALS基因和KARI基因对其响应呈下调表达模式,其表达水平很低或基本不表达;而在低浓度的ZJ0273处理下,ALS基因和KARI基因的表达水平较高,这表明ALS基因和KARI基因的表达在高浓度除草剂ZJ0273处理下可能受到了抑制。

徐小燕,陈杰,台文俊,刘燕君,郁季平[9](2008)在《除草活性化合物ZJ2528的室内生物活性》文中研究说明ZJ2528是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田新型除草活性化合物。室内生测试验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在玉米田选择性较高,对禾本科杂草狗尾草和马唐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1.3和1.7,对阔叶杂草反枝苋和芥菜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5.2和7.3;该化合物的杀草谱较广,26种供试杂草中,有4种对其高度敏感,9种敏感,6种中度敏感,7种一般敏感;该化合物的最佳使用适期为杂草芽前和芽后至2叶期;该化合物对不同玉米品种的安全性差异显着,杂交玉米品种安全性最好,甜玉米其次,而糯玉米对该化合物较为敏感。

徐小燕,彭伟立,陈杰,台文俊,刘燕君,傅荣幸[10](2007)在《新型除草剂ZJ0862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以水杨醛、3,4-二氯苯胺和4,6-二甲氧基-2-甲砜基嘧啶为原料合成了新型除草剂ZJ0862[N-(3,4-二氯苯基)-6-氯-2-(4,6-二甲氧基-2-嘧啶氧基)苄胺],其结构经1H NMR、MS、IR和元素分析确证。室内生物测定试验表明,ZJ0862在有效成分60g/hm2剂量下,对水田重要杂草稗草和异型莎草的抑制率达90%以上;在45g/hm2剂量下,对看麦娘、野燕麦、狗尾草等15种田间常规杂草的抑制率达85%100%,杀草谱较广;田间试验结果显示,ZJ0862在150g/hm2剂量下对移栽水稻安全,且在6090g/hm2剂量下对水田主要杂草水苋菜、陌上菜、异型莎草等的防效达81.3%98.4%。毒理学评价结果显示,该药剂为低毒、无刺激、弱致敏和致突变阴性。ZJ0862具有高效、低毒、安全的特点,在移栽水田将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二、新除草剂ZJ0166生物活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除草剂ZJ0166生物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新型高效除草剂品种研发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磺酰脲类除草剂
2 嘧啶苄胺类除草剂
3 氰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
4 苯氧乙酸类除草剂
5 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
6 其他类
7 总结与展望

(2)30%ZJ1835·二甲戊乐灵悬浮乳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农药现代化状况及发展趋势
    1.2 我国农药制剂的进展
    1.3 悬浮乳剂的概述
        1.3.1 悬浮乳剂的概念
        1.3.2 悬浮乳剂的组成
        1.3.3 悬浮乳剂的发展概述
        1.3.4 悬乳剂的技术要求
    1.4 制备原理及加工工艺
    1.5 二甲戊乐灵、ZJ1835的简介
        1.5.1 二甲戊乐灵
        1.5.2 ZJ1835
    1.6 选题依据以及开发思路
        1.6.1 选题依据
        1.6.2 开发思路
第二章 ZJ1835和二甲戊乐灵联合作用测定及复配配比筛选
    2.1 ZJ1835和二甲戊乐灵混用配方筛选
        2.1.1 试验材料
        2.1.2 实验器材
        2.1.3 试验处理与方法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30%ZJ1835·二甲戊乐灵悬浮乳剂的配方研制
    3.1 30%ZJ1835·二甲戊乐灵悬乳剂的配方研制
        3.1.1 供试助剂和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4 结果与分析
        3.1.5 较佳配方的确定
    3.2 制备工艺
        3.2.1 研磨时间对粒径的影响
        3.2.2 加工设备对悬浮乳剂物理稳定性的影响
    3.3 质量控制项目指标的检测
        3.3.1 主要仪器
        3.3.2 试验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30%ZJ1835·二甲戊乐灵悬浮乳剂室内活性评
    4.1 30%ZJ1835·二甲戊乐灵悬浮乳剂室内活性评价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对象
        4.1.3 试验方法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丙酯草醚麦田除草效果及其对大小麦生物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除草剂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1.1.1 国外除草剂发展概况
        1.1.2 国内除草剂发展概况
    1.2 化学除草剂的分类
        1.2.1 按作用方式分类
        1.2.2 按除草剂输导性分类
        1.2.3 按使用方法分类
        1.2.4 按化学结构分类
        1.2.5 按对不同类型杂草的活性分类
    1.3 化学除草剂的除草机理
        1.3.1 抑制光合作用
        1.3.2 抑制生物合成
        1.3.3 干扰激素平衡
        1.3.4 干扰微管系统
        1.3.5 抑制细胞壁的形成
    1.4 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及其抑制剂的研究概况
        1.4.1 乙酰乳酸合成酶(ALS)
        1.4.2 国内外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剂研究进展
2 大、小麦喷施丙酯草醚应激反应及致死浓度处理效应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供试作物
        2.1.2 供试药剂
        2.1.3 试验设计
        2.1.4 考查项目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处理大、小麦应激反应
        2.2.2 不同处理对大、小麦株高的影响
        2.2.3 不同处理对大麦经济性状的影响
        2.2.4 不同处理对大麦产量的影响
    2.3 小结
3 丙酯草醚麦田除草效果及其对大小麦生物性状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作物
        3.1.2 供试药剂
        3.1.3 试验设计
        3.1.4 考查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处理大、小麦田间应激反应
        3.2.2 不同处理对田间杂草的防效
        3.2.3 不同处理对大、小麦抗倒性的影响
        3.2.4 不同处理对大、小麦生育期的影响
        3.2.5 不同处理对大、小麦株高的影响
        3.2.6 不同处理对大、小麦穗粒性状影响
        3.2.7 不同处理对大、小麦经济产量的影响
        3.2.8 不同处理对大、小麦生物产量的影响
    3.3 讨论和结论
参考文献

(5)新型除草剂ZJ1835和二甲戊乐灵混用配方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剂及配制
    1.2 供试杂草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剂的除草活性
    2.2 混用的除草活性
    2.3 用Gowing法检验配比
3 小结

(6)丙酯草醚对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耐性差异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
致谢
第一章 综述
    1.1 杂草种类及其防治
        1.1.1 杂草种类以及发生规律
        1.1.2 油菜田杂草的综合防治
        1.1.2.1 物理方法
        1.1.2.2 化学方法
        1.1.2.3 生物防治法
        1.1.2.4 植物化感作用
    1.2 我国油菜田除草剂开发使用现状
        1.2.1 丙酯草醚制剂(商品剂)的主要成分及其理化性质
        1.2.2 药效试验
        1.2.3 10%丙酯草醚乳油的安全性
        1.2.4 丙酯草醚作用机理的研究
    1.3 除草剂毒性及其药害的检测和预警
        1.3.1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在除草剂药害以及耐性品种筛选上的应用
        1.3.1.1 叶绿素荧光的产生
        1.3.1.2 调制叶绿素荧光的测量
        1.3.1.3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在除草剂毒性及其药害检测和预警中的应用
        1.3.2 光谱与光谱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3.2.1 光谱与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原理
        1.3.2.2 光谱与光谱分析技术对除草剂药害的检测和预警
    1.4 研究目的
第二章 丙酯草醚对不同类型油菜植株生理生化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各种酶活性的测定
        2.1.2.1 酶液提取
        2.1.2.2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2.1.2.3 超氧物歧化酶活性测定
        2.1.2.4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2.1.2.5 可溶性糖测定
        2.1.2.6 酰乳酸合成酶活性测定
        2.1.2.7 光合作用、SPAD、叶绿素荧光测定
        2.1.2.8 油菜经济性状、产量及品质分析
        2.1.3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丙酯草醚对株高和干重的影响
        2.2.2 丙酯草醚对酶活性的影响
        2.2.3 丙酯草醚对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2.4 丙酯草醚对植株光合速率以及SPAD值的影响
        2.2.5 丙酯草醚处理对供试植株叶片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2.2.6 丙酯草醚对植株农艺性状和种子品质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丙酯草醚对不同类型油菜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根系形态学指标
        3.1.4 FDA-PI对染法测定幼苗根尖细胞活力
        3.1.5 根尖细胞膜透性测定
        3.1.6 根系细胞元素吸收能力测定
        3.1.7 植株根系细胞亚显微结构观察
        3.1.8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丙酯草醚对甘蓝型和白菜型油菜幼苗根系发育的影响
        3.2.2 FDA-PI对染法测定幼苗根尖细胞活力
        3.2.3 根系细胞膜透性测定
        3.2.4 根系细胞元素吸收能力测定
        3.2.5 植株根系细胞亚显微结构观察
    3.3 讨论
第四章 丙酯草醚对不同类型油菜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Imaging PAM的组成
        4.1.4 荧光参数测定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利用imaging-PAM对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NPQ定量分析
        4.2.2 叶绿素荧光参数Y(Ⅱ)和ETR随ZJ0273浓度变化的抑制曲线
        4.2.3 丙酯草醚对不同类型植株生长及PSⅡ系统的快速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4.2.4 丙酯草醚对植株不同叶位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丙酯草醚处理下油菜叶片总氨基酸和三种支链氨基酸含量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氨基酸含量测定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丙酯草醚处理对油菜叶片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5.2.2 丙酯草醚处理对油菜叶片三种支链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丙酯草醚处理下油菜叶片不同氨基酸组份含量变化的光谱诊断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氨基酸含量测定
        6.1.4 光谱扫描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油菜不同叶位同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差异
        6.2.2 丙酯草醚处理下油菜叶片的光谱图及氨基酸含量统计分析
        6.2.3 丙酯草醚对油菜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影响的光谱诊断模型构建
        6.2.4 提取有效波长构建油菜叶片氨基酸总量的光谱模型
    6.3 讨论
论文创新点及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已发表与博士论文有关的论文

(7)酢浆草假尾孢毒素提取、纯化以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生物入侵与红花酢浆草
        1.1 外来生物的危害
        1.2 外来生物的入侵生物红花醉浆草
    2 生物农药
        2.1 生物农药的优点
    3 真菌毒素
        3.1 真菌毒素的化学类别
        3.2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
        3.3 真菌毒素作为除草剂的利用
    4 真菌毒素的提纯和鉴定
引言
第二章 红花酢浆草叶斑病病原物分离以及致病性测定
    1 供试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实验仪器
        1.3 供试培养基
    2. 试验方法
        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保存
        2.2 致病性测定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红花酢浆草叶斑病致病性测定
    4 讨论
第三章 酢浆草假尾孢产毒培养、观察及毒素粗提取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粗毒素生物活性测定
        2.2 菌丝球的观察及其与毒素产量的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酢浆草假尾孢毒素萃取、硅胶柱层析分离以及生物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薄层层析板和硅胶柱的准备
        1.4 萃取试验
        1.5 萃取液的生物测定
        1.6 薄层层析定性检测
        1.7 硅胶色谱柱层析分离
        1.8 柱层析生物测定
        1.9 活性组份活体生物活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萃取结果
        2.2 薄层层析检测结果
        2.3 柱层析分离体系
        2.4 合并瓶的生物测定
        2.5 活性组份活体生物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8)基于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和胚状体诱导的植株再生、转化与诱变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综述
    1.1 小孢子培养及植株再生技术的研究进展
        1.1.1 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因素
        1.1.1.1 小孢子供体基因型
        1.1.1.2 小孢子分离前生长环境温度
        1.1.1.3 小孢子取材时期
        1.1.1.4 小孢子分离后处理温度
        1.1.1.5 小孢子培养密度
        1.1.1.6 其它因素
        1.1.2 胚状体植株再生技术
        1.1.2.1 直接成苗技术
        1.1.2.2 间接成苗技术
        1.1.3 染色体加倍及倍性鉴定
    1.2 油菜转基因技术研究
        1.2.1 油菜转化外植体的选择
        1.2.1.1 子叶柄
        1.2.1.2 下胚轴
        1.2.1.3 小孢子
        1.2.1.4 原生质体
        1.2.2 油菜基因转化介导方法
        1.2.2.1 农杆菌转化
        1.2.2.2 基因枪转化
        1.2.2.3 显微注射法
        1.2.2.4 电激法
        1.2.2.5 PEG介导法
        1.2.2.6 激光微束法
        1.2.3 外源基因的种类
        1.2.3.1 抗虫基因
        1.2.3.2 抗病基因
        1.2.3.3 抗除草剂基因
        1.2.3.4 不育与恢复基因
        1.2.3.5 品质改良基因
        1.2.4 转基因油菜安全性分析
        1.2.4.1 生态环境风险
        1.2.4.2 基因流散风险
        1.2.4.3 人体健康风险
    1.3 除草剂丙酯草醚的应用概况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1.3.1 丙酯草醚防除油菜田杂草效果
        1.3.2 丙酯草醚对油菜耐性及其农艺性状的影响
        1.3.3 丙酯草醚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及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1.3.4 丙酯草醚的作用机理研究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
        1.4.1 基因表达分析
        1.4.2 转基因检测研究
        1.4.3 基因突变分析及多态性研究
        1.4.4 植物病害检验检疫
        1.4.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2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胎发生、植株再生影响因素的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小孢子分离和培养
        2.1.3 植株再生与移栽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小孢子供体延长生长培养
        2.2.2 热击处理对甘蓝型油菜分离小孢子胚产率的影响
        2.2.3 不同活性炭浓度对甘蓝型油菜分离小孢子胚产率的影响
        2.2.4 不同蔗糖浓度对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产率的影响
        2.2.5 移入固体培养基前的胚龄对小孢子胚再生植株的影响
        2.2.6 不同激素配比NAA+BA组合对小孢子胚再生植株的影响
        2.2.7 不同GA浓度对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再生植株的影响
    2.3 讨论
3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再生植株染色体加倍及倍性鉴定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小孢子培养与植株再生
        3.1.3 再生植株秋水仙素根系加倍处理
        3.1.4 再生植株倍性鉴定
        3.1.4.1 FCM检测法
        3.1.4.2 FDA气孔荧光染色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FCM鉴定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再生植株自然倍性分布
        3.2.2 秋水仙素处理根系的加倍效果
        3.2.3 不同倍性间的气孔大小
    3.3 讨论
4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状体农杆菌介导转化体系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1.1 转化受体
        4.1.1.2 农杆菌菌株及质粒
        4.1.2 试验方法
        4.1.2.1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
        4.1.2.2 感受态农杆菌的制备与质粒转化
        4.1.2.3 质粒鉴定
        4.1.2.4 农杆菌介导转化油菜小孢子胚状体
        4.1.2.5 转化植株目的基因的检测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质粒DNA检测
        4.2.2 羧苄青霉素对子叶胚状体成活率和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4.2.3 潮霉素的筛选效果以及对子叶胚状体芽再生能力的影响
        4.2.4 头孢霉素对再生植株生根的影响
        4.2.5 转化再生植株和对照植株基因组DNA的检测
        4.2.6 转化植株目的基因的PCR检测
        4.2.7 转化植株的染色体加倍与移栽
    4.3 讨论
5 基因枪介导双价抗虫基因转化体系的初步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2.1 小孢子的培养
        5.1.2.2 受体材料的制备
        5.1.2.3 热击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
        5.1.2.4 质粒DNA的提取
        5.1.2.5 基因枪转化
        5.1.2.6 恢复培养
        5.1.2.7 筛选培养和生根培养
        5.1.2.8 油菜植株的PCR检测
        5.1.2.9 转化再生植株的染色体加倍与移栽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高渗处理对胚状体再生能力的影响
        5.2.2 基因枪轰击次数与潮霉素筛选浓度对胚状体的影响
        5.2.3 转基因油菜植株的基因组DNA检测
        5.2.4 转基因油菜植株的PCR检测
        5.2.5 转化植株的染色体加倍与移栽
    5.3 讨论
6 利用丙酯草醚诱变筛选抗除草剂油菜的初步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小孢子离体培养
        6.1.3 EMS处理
        6.1.4 ZJ0273选择培养
        6.1.5 根系加倍与倍性检测
        6.1.6 大田移栽与抗性检验
    6.2 结果与分析
        6.2.1 EMS诱变对子叶胚状体成活率的影响
        6.2.2 ZJ0273处理对子叶胚状体植株再生的影响
        6.2.3 ZJ0273喷施100 mg/L抗性检验
        6.2.4 利用EMS和ZJ0273筛选获得的植株农艺性状变异分析
    6.3 讨论
7 丙酯草醚胁迫下靶标基因在子叶胚状体中的表达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小孢子的分离及培养
        7.1.3 ZJ0273处理
        7.1.4 ALS酶活测定
        7.1.5 ALS、KARI基因的引物设计
        7.1.6 子叶胚状体叶片RNA的提取、纯化与反转录
        7.1.7 实时荧光定量PCR
        7.1.8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ZJ0273处理下油菜子叶胚状体的存活率变化
        7.2.2 ZJ0273处理下ALS酶活性变化
        7.2.3 样品RNA纯度和完整性检测
        7.2.4 子叶胚状体中ALS和KARI基因的FQ-PCR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分析
        7.2.5 ZJ0273处理下子叶胚状体中ALS和KARI基因的表达特征差异
    7.3 讨论
论文创新点及今后研究方向
    论文创新点
    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情况

(9)除草活性化合物ZJ2528的室内生物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药剂及配制
        1.1.2 测试靶标
        1.1.3 试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选择性试验[3]
        1.2.2 杀草谱试验[4]
        1.2.3 叶龄试验[5]
        1.2.4 不同玉米品种安全性评价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选择性测定试验
    2.2 杀草谱试验
    2.3 叶龄试验
    2.4 不同玉米品种安全性评价试验
3 讨论

(10)新型除草剂ZJ0862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和试剂
    1.2 化合物的合成
        1.2.1 6-氯水杨醛 (II) 的合成
        1.2.2 N- (3, 4-二氯苯基) -6-氯-2-羟基苄胺 (Ⅲ) 的合成
        1.2.3 目标化合物ZJ0862的合成
    1.3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1.3.1 温室内模拟水稻移栽田的选择性试验
        1.3.2 温室杀草谱试验
    1.4 田间药效试验[6]
    1.5 毒理学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化合物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2.2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2.2.1 模拟移栽水稻田选择性试验
        2.2.2 杀草谱评价试验
    2.3 田间药效试验
    2.4 毒理学评价
3 结论

四、新除草剂ZJ0166生物活性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新型高效除草剂品种研发述评[J]. 杨子辉,田昊. 生物加工过程, 2019(02)
  • [2]30%ZJ1835·二甲戊乐灵悬浮乳剂的研究[D]. 吕淑宇.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4)
  • [3]丙酯草醚麦田除草效果及其对大小麦生物性状的影响[D]. 黄善友. 浙江大学, 2011(02)
  • [4]浅灰链霉菌CGMCC1370及其代谢产物除草活性研究[J]. 薛章荣,徐文平,陈杰,陶黎明. 农药学学报, 2011(02)
  • [5]新型除草剂ZJ1835和二甲戊乐灵混用配方筛选[J]. 徐小燕,陈杰,董德臻,郁季平. 农药, 2011(04)
  • [6]丙酯草醚对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耐性差异机理[D]. 金宗来. 浙江大学, 2010(12)
  • [7]酢浆草假尾孢毒素提取、纯化以及鉴定[D]. 刘石. 西南大学, 2010(08)
  • [8]基于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和胚状体诱导的植株再生、转化与诱变体系的构建[D]. 万光龙. 浙江大学, 2010(12)
  • [9]除草活性化合物ZJ2528的室内生物活性[J]. 徐小燕,陈杰,台文俊,刘燕君,郁季平. 浙江农业学报, 2008(05)
  • [10]新型除草剂ZJ0862的研究与开发[J]. 徐小燕,彭伟立,陈杰,台文俊,刘燕君,傅荣幸. 农药学学报, 2007(02)

标签:;  ;  ;  ;  ;  

新型除草剂ZJ0166的生物活性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