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实体肝中对比噪声比与病变性质的相关性

小实体肝中对比噪声比与病变性质的相关性

一、肝脏实性小占位对比噪声比与病灶性质的相关性(论文文献综述)

梁萍,于杰[1](2021)在《肝病超声诊断指南》文中研究指明超声检查无创、实时、价廉,无辐射、便于反复进行,是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近年来,超声检查新技术如超声造影、弹性成像发展迅速,可有效鉴别肝内占位性病变性质、评估肝纤维化和门静脉高压程度以及监测肝病治疗效果,在临床肝病及其介入治疗中发挥重要诊断价值。本指南规范了肝病多模态超声技术(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弹性超声)检查的仪器调置、患者准备及医生检查方法;对肝脏弥漫性病变(炎性病变、纤维化、硬化)、多种占位性病变及肝病介入操作的多模态超声技术诊断标准进行了定义和规范,同时推荐了超声监测周期及肝脏疾病超声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超声医学专家委员会[2](2021)在《肝病超声诊断指南》文中研究说明超声检查无创、实时、价廉,无辐射、便于反复进行,是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近年来,超声检查新技术如超声造影、弹性成像发展迅速,可有效鉴别肝内占位性病变性质、评估肝纤维化和门静脉高压程度以及监测肝病治疗效果,在临床肝病及其介入治疗中发挥重要诊断价值。本指南规范了肝病多模态超声技术(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弹性超声)检查的仪器调置、患者准备及医生检查方法;对肝脏弥漫性病变(炎性病变、纤维化、硬化)、多种占位性病变及肝病介入操作的多模态超声技术诊断标准进行了定义和规范,同时推荐了超声监测周期及肝脏疾病超声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田川[3](2021)在《能谱CT特征与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早期肺腺癌浸润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能谱CT手工影像学模型与基于能谱CT的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早期肺腺癌(cT1NOM0)浸润性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9月-2020年1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经外科手术治疗、于术前接受统一规范的双能CT扫描、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肺腺癌的患者196例,其中浸润前病变50例、浸润性病变146例,将浸润前病变和浸润性病变分别按8:2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及独立验证集。利用影像组学软件在肺窗上半自动勾画病灶本身及瘤周5mm范围作为ROI 1及ROI 2,可同时得到多个序列对应的ROI,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利用LASSO降维后保留与肺腺癌浸润性密切相关的特征并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在相同序列上人为提取手工特征,包括定性特征及定量特征,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手工特征及临床特征进行筛选后建立混合临床手工影像学模型;然后将影像组学特征与手工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特征结合建立混合模型,用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三个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1)通过单因素分析保留了 63个影像组学特征,再通过LASSO降维最终筛选出10个与早期肺腺癌浸润性密切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其中5个特征来自于病灶本身,另外5个特征来自于瘤周微环境;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值分别为0.86、0.87。(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是否主动吸烟及籍贯是否为肺癌高发地区、病灶最大径、平扫CT值及增强动脉期扫描单能量成像CT值、结节类型、结节形态及胸膜牵拉凹陷在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后结节类型、主动吸烟、胸膜牵拉与凹陷、增强动脉期扫描40/90/150keV单能量成像CT值被纳入混合临床手工影像学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的AUC值分别为0.82、0.76;(3)混合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的AUC值均为0.88,且模型中只有影像组学评分是早期肺腺癌浸润性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1.基于能谱CT的常规影像学诊断方法对早期肺腺癌的定性特征及定量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结节类型、胸膜牵拉与凹陷、增强动脉期扫描40/90/150keV单能量成像CT值对区分浸润前及浸润性病变有意义。2.影像组学提取的瘤周微环境特征与早期肺腺癌浸润性密切相关。3.基于能谱CT的影像组学模型对早期肺腺癌浸润性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为早期肺腺癌患者术前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及手工影像学特征建立的混合模型预测效能更佳。

罗玉婷[4](2021)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联合血清CA125、HE4对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HE4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并利用表观扩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与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HE4作为定量及半定量指标,对卵巢良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从而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2例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常规检查、动态增强检查及血清CA125、HE4检测。其中良性肿瘤84例、恶性肿瘤58例。分别比较卵巢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实性及囊性成分的ADC值、实性成分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类型、血清CA125及HE4水平的差异。将术前多模态磁共振检查、血清CA125、血清HE4对卵巢肿瘤良恶性的诊断结果与术后石蜡切片病理结果(金标准)进行对比,计算其单独及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预测值等。结果:(1)卵巢良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患者平均年龄高于良性肿瘤患者;两组患者是否绝经及肿瘤的平均长径,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2)卵巢良恶性肿瘤患者多模态MRI检查结果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肿瘤囊性成分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实性成分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5,其最佳良恶性诊断临界值为0.822×10-3mm2/s,灵敏度77.6%,特异度80.0%,约登指数57.6%。肿瘤实性成分TIC类型在两组肿瘤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以I型曲线多见,恶性肿瘤以II型及III型曲线多见。(3)卵巢良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A125、HE4水平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血清CA125、HE4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A125、HE4水平均较良性肿瘤组明显升高;良性肿瘤患者中,绝经前后血清CA12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后血清HE4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患者血清HE4水平较绝经前升高;恶性肿瘤患者中,绝经前后血清CA125、HE4水平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4)单一血清CA125、血清HE4、多模态MRI及三种方法联合检测分别与病理诊断结果吻合分析:单一血清CA125诊断卵巢良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67.2%,特异度为79.8%,阳性预测值为69.6%,阴性预测值为77.9%,准确度为74.6%;单一血清HE4诊断卵巢良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55.2%,特异度为98.8%,阳性预测值为96.9%,阴性预测值为76.1%,准确度为80.9%;单一多模态磁共振检查诊断卵巢良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68.9%,特异度为90.5%,阳性预测值为83.3%,阴性预测值为80.9%,准确度为81.7%;多模态MRI联合血清CA125及HE4诊断卵巢良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84.5%,特异度为97.6%,阳性预测值为96.1%,阴性预测值为90.1%,准确度为92.2%。kappa值比较:多模态MRI联合血清CA125及HE4(0.837)>单一多模态MRI(0.611)>单一血清HE4(0.578)>单一血清CA125(0.473),联合检测诊断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均较单一检测方法高。结论:卵巢良恶性肿瘤中,肿瘤实性成分ADC值对卵巢肿瘤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DCE-MRI显示不同曲线类型对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血清CA125、HE4水平有助于卵巢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联合多模态磁共振检查、血清CA125及HE4可提高术前对卵巢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效能。

任波[5](2021)在《基于影像组学评价肝泡型包虫病组织特征和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肝脏泡型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能谱CT、MRI成像特点与分型,并与组织病理学指标及18氟脱氧葡萄糖标记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18FDG-PET/CT)对照研究,比较能谱CT、MRI成像技术对HAE病灶生物活性的评价效能,找到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利用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肝泡球蚴生物活性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20年6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并确诊的HAE患者156例。确诊标准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包虫病工作组(The WHO Informal Working Group on Echinococcosis,WHO-IWGE)推荐标准,最终入组13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MRI和PET/CT检查,获得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如果病灶SUVmax值高于正常肝实质的摄取值即定为具有生物活性,反之,摄取值等于或低于正常肝实质摄取值,则定义为病灶无生物活性。其中18例患者行能谱CT增强扫描检查,分析测量CT值、碘定量、最佳CNR(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值,曲线斜率。收集18例患者手术标本并制备组织切片,行HE、Masson及免疫组化CD34染色。分析病灶不同区域的碘值与相应区域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的相关性,对病灶边缘区域能谱CT碘值和PET/CT代谢活性摄取值SUVmax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根据能谱CT碘图成像和PET/CT图像分别对HAE病灶的活性进行定性评估分级,对评估结果进行两个等级(秩)变量间的一致性分析,计算Kappa值。依据MRI检查结果,对136例HAE患者病灶实施Kodama影像分型,探讨基于MRI征象为基础的Kodama分型与PET/CT生物活性分类结果的相关性。MRI与PET/CT图像分型观察者间一致性检验使用Fleiss’s Kappa和Cohen’s Kappa检验。以PET/CT结果为标准,将136个病例分为训练集(有活性组),测试集(无活性组),应用训练集T2WI图像,通过图像分割,特征提取,降维处理,建立预测模型,应用测试集T2WI图像数据验证模式的效能。主要应用了Python 3.6(https://www.python.org/)执行标准化,特征选择和模型构建。使用SPSS20.0版(SPSS Inc.)进行临床信息的统计分析。研究中的检验是双尾检验,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8个进行能谱CT的HAE病例,7个为实体型病灶,2个为假囊肿型,9个混合型病灶。HAE病灶边缘区CD34染色阳性表达率为94.4%(17/18),其中强阳性占16.7%(3/18),中等阳性为61.1%(11/18),弱阳性占11.1%(2/18),5.6%(1/18)为阴性。病灶边缘区动脉期、门脉期、静脉期碘浓度均值分别为:7.25±3.80,28.40±7.59,26.26±6.74,与同期相实性成分和正常肝实质碘值比较存在差异(P=0.000)。MVD计数在HAE病灶边缘区的均值为27.81±7.17,与病灶内部实性部分(0.72±1.17)和正常肝实质(4.24±2.05)MV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HAE病灶边缘区碘定量值与相应的MVD值相关系数分别为:动脉期(r=0.029,P=0.909),门静脉期(r=0.775,P=0.000)和静脉期(r=0.659,P=0.003)。HAE病灶边缘区碘定量值与PET-CT代谢摄取值SUVmax的相关系数分别为:动脉期(r=0.644,P=0.000),门静脉期(r=0.812,P=0.000)和静脉期(r=0.697,P=0.000)。18个病例在PET/CT结果显示17个(94.4%)个具有生物活性,在能谱CT图像上观察到具有边缘呈现强化模式的病灶有16个(88.9%),两种方法对于生物活性的评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364,P=0.546。136个病例的Kodama分型:1型,4/136(2.7%);2型,33/136(24.3%);3型,83/136(61.3%);4型12/136(8.9%);5型4/136(2.8%)。依据PET/CT结果判别90例病灶具有活性,测得其SUV值的范围从4.4至22.9(平均11.3),主要分布在:1型(100%)4个,2型(81.8%)27个,3型(63.9%)53个、41.7%的4型(41.7%)5个,5型(25.0%)1个。46个病灶不存在生物活性的病灶主要分布在:2型(18.2%)6个,3型(36.1%)30个,4型(58.3%)7个以及5型(75.0%)3个。在T2WI图像分割提取基础上,应用影像组学方法筛选出的最优特征包含一阶统计量特征(n=2)和纹理特征(n=1),以及经过滤波器变换的一阶统计量特征(n=16)及纹理特征(n=29)。3种分类器模型在训练集的表现为:LR模型的AUC值为0.855±0.025,准确度为0.806,敏感性为0.836,特异性为0.775;MLP模型的AUC值为0.925±0.057,准确度为0.886,敏感性为0.883,特异性为0.889;SVM模型的AUC值为0.907±0.037,准确度为0.806,敏感性为0.836,特异性为0.775。3种分类器模型在测试集的表现分别为:LR模型AUC值为0.809±0.046,准确度为0.794,敏感性为0.778,特异性为0.811;MLP模型AUC值为0.830±0.053,准确度为0.817,敏感性为0.822,特异性为0.811;SVM模型AUC值为0.804±0.035,准确度为0.794,敏感性为0.778,特异性为0.811。结论:1)能谱CT多参数成像较常规CT能够提供更多的关于HAE病灶组织结构和血供方面的信息,其中病灶边缘区碘定量值与相应区域的MVD值、SUVmax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HAE病灶的生物活性。2)MRI图像对HAE病灶的细微结构显示更具优势,基于MRI影像特征的Kodama分型,可以较好的反映HAE病灶病理状态和进程,与PET/CT结果对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HAE病灶的生物活性。3)应用MRI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基于MRI影像特征建立的HAE生物活性预测模型,具有非常良好的预测价值,与PET/CT结果具有相近的诊断效力,该模型在临床工作中上有望成为监测和随访评估泡型包虫病活性的补充工具。

贾志莺[6](2021)在《双模态超声联合bFGF表达、BRAF V600E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评价中的应用及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和探讨常规超声、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BRAF V600E 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侵袭性的诊断价值及其相关性,计算杨氏模量诊断阈值并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评估各相关因素对甲状腺癌侵袭性的诊断效能,为临床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风险评估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措施提供更多信息。方法:1)307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甲状腺结节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行常规超声及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甲状腺良性结节及PTC组,对组间杨氏模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PTC是否侵及被膜和/或周围组织进一步分为两组,对组间常规超声特征及杨氏模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并应用ROC曲线计算各组间杨氏模量最佳诊断阈值。2)根据病理结果对181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组,分为有转移和无转移组以及单区域(n=1)和多区域(n≥2)淋巴结转移组,分析PTC结节超声特征及杨氏模量值与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根据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应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3)307例甲状腺结节术后标本送检bFGF检测,181例PTC行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分析bFGF表达及BRAF V600E基因突变情况与PTC侵袭性的关联,分析常规超声特征、杨氏模量值与bFGF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根据有统计学意义的各相关指标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应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1)307例甲状腺结节的病理结果分别是结节性甲状腺肿90例,局灶性甲状腺炎36例,PTC 181例。在PTC是否侵犯被膜和/或周围组织组间年龄及常规超声特征的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年龄、结节最大径、边缘不规则、钙化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杨氏模量值(Emax、Emea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Emax曲线下面积为0.642,95%的置信区间为0.562-0.722,据此得到最佳诊断阈值为65.3KPa;Emean曲线下面积为0.648,95%的置信区间为0.569-0.728,据此计算最佳诊断阈值为49.0KPa。杨氏模量值Emax及Emean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PTC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max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9,95%的置信区间为0.674-0.804,据此计算最佳诊断阈值为42.2KPa;Emean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5,95%的置信区间为0.649-0.781,据此计算最佳诊断阈值为35.2KPa。36例局灶性甲状腺炎与181例PTC两组常规特征及超声表现的统计学结果显示内部回声、纵横比>1、内部微钙化、边界模糊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杨氏模量值Emax及E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81例PTC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两组间杨氏模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81例PTC根据其是否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两组,其中年龄、最大径、内部钙化、被膜侵犯、Emax、Emean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累及区域数量组间仅年龄、结节最大径、内部回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统计学有意义的参数引入方程,建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ROC曲线下面积为76.7%,检验效能中等。3)307例标本行bFGF表达检测,结节性甲状腺肿与PTC组间、局灶性甲状腺炎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间bFGF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1例PTC是否侵及被膜和/或周围组织器官两组间bFGF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是否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组间bF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在PTC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ROC曲线下面积为0.864,检验效能较好。结论:1)PTC患者年龄>45岁、结节径线增加以及具有边缘不规则、内部钙化等超声特征时,发生局部侵袭性的概率增加。PTC的杨氏模量值总体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PTC伴有局部侵袭性的杨氏模量值总体高于不伴局部侵袭性者,PTC杨氏模量值不受桥本甲状腺炎背景的影响。2)PTC表现为径线增加、内部钙化、侵及相邻被膜时,更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同时随着PTC结节径线增加、超声表现为非低/极低回声时,发生多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更大。年龄<45岁的病例较≥45岁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且累及多区域的可能性增加。PTC杨氏模量值越高,即结节越硬,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越高。3)本组病例bFGF表达阳性强度由高到低排序:局部侵袭性PTC>局部非侵袭性PTC>结节性甲状腺肿>局灶性甲状腺炎。而bFGF表达与PTC是否合并淋巴结转移无关。本组PTC病例BRAF V600E基因突变阳性率高于既往文献报道,且在是否合并局部侵袭性两组间无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最大径、边缘不规则、内部钙化、Emax、bFGF预测PTC局部侵袭性有意义,双模态超声及bFGF检测可以为临床对PTC精准评估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更多信息。

郭琴[7](2020)在《能谱CT对肝泡型包虫病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能谱CT多参数成像和定量指标全面分析肝泡型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形态学及功能学特点,探讨能谱CT成像技术在HAE诊断及随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院经综合诊断为肝泡型包虫病患者47例。所有患者均行腹部常规平扫+能谱CT三期增强扫描。记录并分析病灶的解剖结构及形态学信息,并对病灶进行影像学分型及PNM分期。利用能谱CT获得多参数图像,分析各组图像对病灶显示的特点;在碘图上对HAE病灶的边缘带、实性成分、囊性成分及正常肝实质进行碘值测量并进行比较;同时分析HAE病灶边缘带的碘值、病灶最大直径与PNM分期之间的相关性。另外,为了研究能谱CT的虚拟平扫在HAE的病灶诊断中替代常规CT平扫(True unenhanced,TUE)的可行性,记录并比较TUE、门静脉期虚拟平扫图像(Portal venous phase-virtual unenhanced,PVP-VUE)中病灶检出的数量、最大直径、钙化检出数;记录并比较常规平扫+能谱三期扫描与能谱三期扫描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1.47例肝泡型包虫病病例共检出56个病灶;病灶平均直径9.24±5.60cm;所有病灶中实体型占46.4%(26/56),假囊肿型占14.3%(8/56)个,混合型占39.3%(22/56);47例病例中I期8例(17.0%),II期6例(12.8%),III期21例(44.7%),IV期12例(25.5%)。能谱CT碘图较常规CT对HAE边缘带显示更清楚、范围更大,强化征象检出率分别为76.8%、58.9%;能谱CT碘图、门脉期常规CT病灶最大直径分别9.68±4.49cm、9.24±5.60cm,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65Ke V能量级肝泡型包虫病灶与肝实质的对比度最清晰;2.在通过碘值对肝泡型包虫病灶的血供特点进行定量分析时,发现三期扫描肝泡型包虫病灶边缘带、实性成分、囊性成分、正常肝实质四种组织成分之间的碘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AE病灶边缘带的碘值最高,门脉期及静脉期的碘值与动脉期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后将HAE病灶边缘带的碘值、病灶的最大直径与PNM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边缘带的碘值、病灶直径与PNM分期成正相关(r=0.642、r=0.669,P<0.05);3.将PVP-VUE与TUE对肝泡型包虫的诊断能力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VUE、TUE的诊断敏感性为91.1%、94.6%,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VUE、TUE的病灶最大直径分别为8.24±4.72cm、8.60±4.85cm,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VUE对于斑点状的钙化灶VUE检出率达到87.5%以上,对于地图状及大片状的钙化灶检出率为100%;能谱CT三期成像、常规CT平扫+能谱模式三期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18.67±2.54)m SV、(23.46±3.67)m SV,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能谱CT能够提供更多HAE病灶解剖结构、形态学及功能学信息;HAE病灶边缘带的碘值及病灶的最大直径有助于评估HAE病灶进展;能谱CT对HAE病灶的诊断、随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2.能谱CT的VUE可以应用于HAE病灶的随访中。

马拓[8](2020)在《基于能谱CT纵隔淋巴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能谱CT探讨纵隔淋巴瘤与胸腺癌、小细胞肺癌(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与纵隔结节病的影像学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04月至2019年10月经唐山市人民医院CT平扫发现纵隔结节或肿块的首诊患者101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支气管镜或穿刺后病理结果将纳入试验研究的患者分为胸腺癌组、纵隔淋巴瘤组;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肺内未见确切原发灶)和纵隔结节病组。其中,胸腺癌组男19例,女9例,年龄(52.52±9.84)岁;临床症状:胸痛、咳嗽、气喘18例,四肢无力6例,无明显症状4例;纵隔淋巴瘤组男12例,女10例,年龄(51.43±10.16)岁;临床症状:咳嗽、胸前区不适12例,浅表淋巴结肿大7例,无明显症状3例;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男17例,女8例,年龄(55.28±9.06)岁,临床症状:胸痛或胸闷痛10例、咳嗽7例、气喘5例、气促3例;纵隔结节病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55.81±9.47)岁,临床症状:胸闷13例、咳嗽5例、气喘6例、无明显症状2例。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行能谱CT增强扫描。利用能谱后处理软件做出不同类型病灶40-140kev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K)、碘浓度(IC)、水浓度(WC)等能谱参数。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列出各组数值,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对两组不同单能量水平下的CT值、病变部位碘含量、水含量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评价能谱CT诊断效能。结果1胸腺癌组动脉期和静脉期40~80 Kev单能量CT值高于纵隔淋巴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110 Kev单能量CT值与纵隔淋巴瘤组差别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动脉期40~80Kev段单能量CT值和静脉期40~90Kev段单能量CT值显着高于纵隔结节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期80~140Kev段单能量CT值和静脉期90~140Kev段单能量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胸腺癌组动脉期和静脉期水浓度低于纵隔淋巴瘤组,碘浓度高于纵隔淋巴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动、静脉期碘浓度均大于纵隔结节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静脉期水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胸腺癌组动脉期和静脉期40~80 Kev段能谱曲线斜率明显高于纵隔淋巴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静脉期40~70Kev、70~100Kev、100~140Kev三段能谱曲线斜率明显高于纵隔结节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动脉期这三段能谱曲线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能谱CT双期扫描在40~80Kev单能量CT值及动脉期和静脉期水浓度、碘浓度上可显示纵隔淋巴瘤与胸腺癌的差异,有助于二者区分。2能谱扫描可在动脉期40~80Kev、静脉期40~90Kev单能量CT值,动、静脉期碘浓度及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上显示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和纵隔结节病的差异,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图4幅;表7个;参161篇。

赵瑞[9](2020)在《胰腺癌血清及组织差异代谢物筛选及CT征象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基于代谢组学胰腺癌血清与组织差异代谢物的筛查研究目的:胰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临床上迫切需要可靠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诊断。本研究使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胰腺癌血清和组织进行系统的代谢组学分析,筛选胰腺癌早期诊断血清标志物,有助于胰腺癌早期诊断和改善患者生存期。方法:1.本研究首先使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平台对82例PDAC患者(其中早期PDAC 36例、晚期PDAC 46例)、36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BP,其中IPMN 15例、MCN 9例、SCN 12例)、49例健康对照组(Ctr)的血清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包括样本制备、色谱-质谱分析、代谢物鉴定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包含单变量及多变量统计分析,单变量统计分析包括Student’s t-test和变异倍数分析,多维统计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LS-DA,OPLS-DA)。本研究使用OPLS-DA模型VIP>1.0和t检验P<0.05的标准,初步筛选祖间差异代谢物。随后使用VENN图选出PDAC vs Ctr、PDAC vs BP共有的差异代谢物,以及早期PDAC vs Ctr、早期PDAC vs BP共有差异代谢物,以上两组差异代谢物的交集作为早期PDAC候选差异代谢物,然后使用R软件对这些代谢物进行Lasso回归分析,使用逻辑回归分析观察临床混杂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近期体重下降等)对差异代谢物的影响,使用相关分析评价CA19-9与代谢物的相关性,最终保留不受临床混杂因素影响且与CA19-9不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建立最优模型,使用ROC曲线、敏感度、特异度来检验诊断标志物及其与CA19-9联合诊断PDAC的预测效能。使用MetaboAnalyst、KEGG通路数据库来实现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网络及通路分析。2.本研究对51例PDAC组织(其中早期PDAC 32例、晚期PDAC 19例)、40个非肿瘤胰腺组织、14例胰腺囊性肿瘤组织(IPMN 3例、MCN4例、SCN 7例)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单变量及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同胰腺癌血清代谢组学。聚类及通路分析同血清代谢组学。3.使用VENN图比较分析了 PD AC vs Ctr、PDAC vs BP血清及组织两种样本共同的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两种样本来源代谢组学结果的相似性。另外,还观察了筛出的血清代谢物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PDAC血清代谢组学中建立了多变量分析模型,PLS-DA、OPLS-DA模型结果显示PDAC和Ctr组、PDAC和BP组、早期PDAC和Ctr组、早期PDAC和BP组均有较显着的代谢差异。本研究中胰腺癌血清差异代谢物最显着的特点是多种脂肪酸水平上调、氨基酸水平下调、部分有机酸代谢异常、磷脂代谢异常等。基于OPLS-DA模型筛选出PDAC和Ctr组、PDAC和BP组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22种,早期PDAC和Ctr组、早期PDAC和BP组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29种,两者的交集有19种,主要为脂肪酸、氨基酸、部分磷脂酰胆碱和鞘磷脂。2.对这19种差异代谢物进行Lasso回归分析、逻辑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筛选出一组有区分PDAC和Ctr潜能的诊断标志物,为蒽贝素(Embelin)、左旋焦谷氨酸(L-Pyroglutamic acid)、1,2-二油酰-sn-甘油-3-磷脂酰胆碱(1,2-dioleoyl--sn-glycero-3-phosphatidylcholine),此组代谢物的A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38、87.5%、100%;它们区分早期PDAC和Ctr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17、91.7%、80%,也有较好的诊断效能。筛选出一组有区分PDAC和BP潜能的一组代谢物为蒽贝素(Embelin)、D-脯氨酸(D-Proline)、1,2-二油酰-sn-甘油-3-磷脂酰胆碱(1,2-dioleoyl-sn-glycero-3-phosphatidylcholine),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82、88.2%、83.3%,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两组代谢物分别与CA19-9联合,区分PDAC和Ctr组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0、100%、100%,区分PDAC和BP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10、76.9%、100%。3.PDAC组织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利用OPLS-DA模型能很好地区分PDAC和Ctr、PDAC和BP组织、早期PDAC和Ctr组、早期PDAC和BP组,两组间存在较显着的代谢差异。本研究中胰腺癌组织差异代谢物最显着的特点是多种氨基酸水平下调、脂肪酸水平上调、核苷酸下调、糖酵解产物水平上调、三羧酸循环代谢物下调等。PDAC和Ctr组、PDAC和BP组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62种,早期PDAC vs Ctr、早期PDAC vs BP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42种,两者的交集有36种,主要为核苷酸类、氨基酸类、脂肪酸、磷酸胆碱以及糖代谢产物等。4.PDAC vs Ctr血清和组织重合的代谢物有27种,共有的差异代谢通路有11条,包括肿瘤中央碳代谢、蛋白消化和吸收、矿物质吸收、氨酰TRNA生物合成、γ-氨基丁酸能突触、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脂肪酸生物合成、ABC转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代谢等。PDAC vs BP血清及组织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6种,共有的差异代谢通路有7条,包括ABC转运、肿瘤中央碳代谢、肿瘤胆碱代谢、亚油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胰腺癌血清代谢分析筛出的代谢物L-Pyroglutamic acid、D-Proline在组织中也为差异代谢物,在PDAC组织中要明显低于非肿瘤胰腺组织。结论:1.本研究筛选出的两组PDAC血清代谢物区分PDAC和Ctr、PDAC和BP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与CA19-9联合有更满意的诊断效能,本组代谢物有作为PDAC补充诊断标志物的潜能。2.PDAC组织代谢组学结果显示较血清代谢组学有更显着的差异;PDAC组织代谢的改变反应了蛋白质、核酸的生物合成增加、能量需求以及细胞增殖的增加、有氧糖酵解增加。3.PDAC组织和血清两种样本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一致性较高,也证实了本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第二部分胰腺癌CT术前评估与手术及病理对照研究目的:分析本组PDAC常规CT图像特征,并评价CT与病理(手术)评估肿块大小、血管侵犯程度、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一致性。方法:1.本研究分析了 82例PDAC血清代谢组学入组患者的常规CT图像特征,包括肿块大小、形状、边界、密度、胆总管及主胰管扩张、强化方式、邻近血管侵犯、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邻近结构侵犯等。2.本研究对61例手术切除PDAC患者于CT动脉期、大体病理标本分别测量肿块大小,使用CT和外科手术探查两种方法分别评价PDAC动脉及静脉受侵情况,使用CT增强和组织病理学分别评价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然后使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估两种方法测量肿块大小的一致性,使用kappa值评估两种方法在血管侵犯分级、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方面的一致性。结果:1.82例PDAC于CT动脉期测量肿块的平均直径为3.5±1.1cm,多表现为类圆形、边界不清的实性乏血供肿块,70.7%的患者可见胰管扩张,39%患者胆总管可见扩张;65.9%的患者可见不同程度的血管侵犯,约50%的患者可见区域淋巴结转移,25.6%的患者可见远处转移;邻近结构如胃、脾脏、十二指肠、降结肠等可见侵犯。2.本研究CT动脉期测量PDAC肿瘤大小与组织离体后大体标本大小组内相关系数为0.773,有较强一致性。本研究采用血管侵犯评价三级评级法,使用CT和外科手术探查两种方法分别评价PDAC动脉及静脉受侵情况,加权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两者评价动脉及静脉受侵kappa值分别为0.756、0.759,均存在较强的一致性。CT评估PDAC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kappa值为0.581,为中度一致性;CT评估PDAC远处转移与病理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kappa值为0.871,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1.PDAC多表现为类圆形实性乏血供肿块,可见不同程度的血管侵犯、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2.CT在评估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及远处转移方面有较高的价值,在评估区域淋巴结转移方面价值有限。第三部分胰腺癌CT特征与血清差异代谢物相关性研究目的:本研究尝试结合胰腺癌CT特征和代谢组学,宏观结合微观,探索表征胰腺癌不同分期、有无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代谢物,有助于胰腺癌精准诊断及胰腺癌侵袭性机制研究。方法:1.结合CT和外科手术探查、组织病理结果对82例PDAC患者按照胰腺癌分期(早期Ⅰ、Ⅱ期、晚期Ⅲ、Ⅳ期)、有无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别进行分组,并使用单变量和多变量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分别构建PCA及OPLS-DA模型,采用p<0.05和VIP>2.0的标准初步筛选组间差异代谢物。2.对筛选出的代谢物再次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筛选出对以上分组最有提示意义的代谢物。使用ROC曲线、敏感度、特异度来检验差异代谢物的预测效能,使用KEGG通路数据库进行网络及通路分析。结果:本研究结合CT、外科手术探查及病理结果,使用代谢组学进一步区分胰腺癌TNM分期(早、晚期)、PDAC有无血管侵犯、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筛查对提示以上分组有意义的代谢物,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L-异亮氨酸可区分PDAC早期、晚期,且效能优于CA19-9,AUC为0.7812,特异性62.5%,敏感性100%;花生四烯酸与PDAC血管侵犯有一定的的相关性,AUC值为0.679,特异性85.7%,敏感性50.0%;1-硬脂酰-2-羟基-sn-甘油-3-磷酸胆碱可区分有、无淋巴结转移,AUC为0.729,特异性66.7%,敏感性87.5%;L-苯丙氨酸和PDAC有无转移相关,区分PDAC有无转移的AUC值为0.745,特异性63.6%,敏感性100%。结论:结合CT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可筛出提示PDAC分期、有无血管侵犯、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代谢物。

袁欣[10](2019)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鼻腔鼻窦肿物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最佳单能量联合SAFIRE技术对鼻腔鼻窦肿物图像质量的影响[目的]探讨双能量CT最佳单能量成像联合迭代重建SAFIRE技术对鼻腔鼻窦肿物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肿物,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CT平扫及双能量CT动脉期与静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图像均采用传统滤波反投影法(filte-red backprejection,FBP)及联合原始数据迭代重建法(sinogram affirm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SAFIRE)重建,并将 SAFIRE 重建组调入Monoenergetic软件后处理获得最佳单能量联合SAFIRE组。总共获得A、B、C三组图像(A组:最佳单能量/SAFIRE,B组:线性融合图像/FBP,C组:线性融合图像/SAFIRE)。比较三组图像的主观评价(图像质量评分、病灶显着性评分)及客观评价[病灶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背景噪声(SD)]。比较动脉期与静脉期的最佳单能量值。[结果]①动静脉双期A组及C组图像的病灶SNR和CNR、图像质量评分、病灶显着性评分均高于B组,背景SD值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动静脉双期A组与C组图像的病灶SNR和CNR、背景SD值、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期A组图像病灶显着性评分均高于C组(P均<0.05)。③A组的静脉期病灶显着性评分高于动脉期(P<0.05)。④动、静脉期最佳单能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佳CNR 单能量值为(65.38±0.87)KeV。[结论]鼻腔鼻窦肿物的双源CT双能量扫描中,65KeV为最佳单能量值。最佳单能量联合SAFIRE技术可明显减小图像噪声,提高病灶对比度,增加细节信息,更利于鼻腔鼻窦肿物的分析诊断。第二部分 碘值及Overlay值鉴别鼻腔鼻窦肿物的价值[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碘图中碘值及Overlay值鉴别鼻腔鼻窦肿物的价值。[方法]临床资料及检查方法同第一部分。将动脉期、静脉期的SAFIRE重建薄层数据调入双能量软件的Liver VNC程序,获得病灶的碘图并测量病灶实性部分的碘浓度(IC)、Overlay值,另测量双期融合组图像病灶实性部分CT值。根据病理结果将肿物分为良性组(33例)与恶性组(27例),良性组又分为血管源性肿物(7例)与非血管源性肿物(26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性组与恶性组间病灶的IC、Overlay值及CT值,对有差异的参数绘制ROC曲线,比较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①良性血管源性肿物与恶性组的双期病灶IC、Overlay值、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良性非血管源性肿物的双期病灶各参数值均低于恶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脉期:良性非血管源性肿物的 IC、Overlay 值、CT 值分别为 0.76±0.50、21.01±18.36、54.47±13.90,恶性组分别为1.60±0.67、37.62±16.62、72.24±15.78;静脉期:良性非血管源性肿物各参数值分别为0.94±0.75、26.14±19.94、60.68±18.96,恶性组分别为 1.93±0.66、45.86±15.53、81.54±13.73。③动脉期:病灶 IC、Overlay值、CT值的AUC分别为0.868、0.840、0.835,静脉期分别为0.859、0.816、0.829;其中静脉期病灶IC的诊断效能最佳,以1.375mg/ml为诊断阈值,其诊断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84.6%,准确度为86.8%。[结论]鼻腔鼻窦良性血管源性肿物与恶性肿瘤的碘浓度、Overlay值及CT值存在重叠,诊断需结合常规形态学表现;碘浓度能更准确地反映鼻腔鼻窦肿物的血供情况,并有助于恶性肿瘤与良性非血管源性肿物的鉴别诊断。第三部分 最佳单能量CT值及能谱曲线鉴别鼻腔鼻窦非血管源性肿物的价值[目的]探讨双源CT最佳单能量CT值及能谱曲线斜率对鼻腔鼻窦非血管源性肿物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第二部分病例剔除血管源性肿物7例,共纳入53例病例,检查方法同第一部分。根据病变的常规形态学表现判断其良恶性。将双期SAFIRE薄层重建数据调入“Monoenergetic”软件中,得到病变的CNR曲线和能谱曲线。测量病灶实性部分的最佳CNR单能量CT值(CTose)及能谱曲线斜率(K),另测量双期融合图像病灶实性部分的CT值。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26例)和恶性组(27例),评价常规形态学分析的诊断效能。比较良性组与恶性组病灶CTose值、K值、CT值,并绘制各参数的ROC曲线,比较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①常规形态学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74.1%、84.6%、79.2%。②动脉期:良性组的CTose值、K值、CT值分别为61.91±25.62、0.92±0.69、56.56±16.67,恶性组分别为80.16±16.07、1.97±1.18、67.85±11.41;静脉期:良性组的各参数分别为68.25±26.60、1.26±0.78、62.57±19.98,恶性组分别为 95.31±16.72、2.50±0.95、79.08±12.61;双期恶性组3参数均高于良性组(P均<0.05)。③动脉期病灶CTose值、K值、CT值的AUC分别为0.813、0.883、0.736,静脉期分别为0.841、0.885、0.777;其中静脉期病灶K值的AUC最大(0.885),以K=1.77为诊断阈值,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8.5%、88.2%、88.3%。[结论]双源CT的最佳单能量CT值及能谱曲线斜率可更准确的反映病变血供情况及组织差异,有助于提高鼻腔鼻窦非血管源性肿物的定性诊断准确率。

二、肝脏实性小占位对比噪声比与病灶性质的相关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脏实性小占位对比噪声比与病灶性质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3)能谱CT特征与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早期肺腺癌浸润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按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信息收集
    2.3 图像采集
    2.4 影像组学分析
    2.5 手工影像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3.2 手工影像学特征分析结果
    3.3 影像组学分析结果
    3.4 混合模型的建立
    3.5 3个模型的比较及诺莫图的构建
第四章 讨论
    4.1 能谱CT手工影像特征对早期肺腺癌浸润程度的诊断价值
    4.2 基于能谱CT的影像组学模型对早期肺腺癌浸润程度的诊断价值
    4.3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性
    4.4 研究的不足及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双能CT临床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联合血清CA125、HE4对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DCE-MRI诊断卵巢肿瘤的临床价值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基于影像组学评价肝泡型包虫病组织特征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能谱CT肝泡型包虫病功能成像与PET/CT的对比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肝泡球蚴MRI影像特征与FDG-PET/CT代谢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磁共振扫描方法及参数
        1.3 PET/CT扫描方法及参数
        1.4 图像分析
        1.5 质量控制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MR影像组学对肝泡型包虫病生物活性预测模型的初步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查方法
        1.3 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双模态超声联合bFGF表达、BRAF V600E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评价中的应用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甲状腺乳头状癌局部侵袭性与双模态超声的相关性分析及 SWE 诊断甲状腺结节的应用价值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技术路线图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双模态超声的相关性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双模态超声联合bFGF、BRAF V600E突变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的评估价值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bFGF 表达与BRAF V600E 突变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7)能谱CT对肝泡型包虫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扫描前准备
        2.2.2 影像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
        2.2.3 图像的测量及分析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HAE病灶的一般资料
    3.2 HAE病灶的PNM分期
    3.3 常规CT影像表现
    3.4 能谱CT的定性及定性分析
        3.4.1 能谱CT的定性分析
        3.4.2 能谱CT的定量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HAE的概述
    4.2 影像学技术在肝泡型包虫中的价值
        4.2.1 超声
        4.2.2 CT
        4.2.3 MRI
    4.3 能谱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4.4 能谱CT在HAE中的应用
        4.4.1 碘图的定性分析
        4.4.2 碘图的定量分析
        4.4.3 虚拟平扫图像的分析
    4.5 总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附录A 附图
附录B 综述
    参考文献

(8)基于能谱CT纵隔淋巴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能谱CT在纵隔淋巴瘤与胸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1 研究资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仪器设备与扫描方法
        1.1.3 图像后处理
        1.1.4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纵隔淋巴瘤组、胸腺癌组性别、年龄资料比较
        1.2.2 双期增强扫描纵隔淋巴瘤和胸腺癌单能量CT值比较
        1.2.3 纵隔淋巴瘤和胸腺癌水浓度和碘浓度的比较
    1.3 讨论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能谱CT在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和纵隔结节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1 临床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仪器设备与扫描方法
        2.1.3 图像后处理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纵隔结节病组性别、年龄资料比较
        2.2.2 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纵隔结节病单能量CT值比较
        2.2.3 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和纵隔结节病水浓度、碘浓度比较
        2.2.4 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和纵隔结节病组能量衰减曲线的斜率
    2.3 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3章 综述 能谱成像诊断纵隔淋巴结疾病的应用进展
    3.1 纵隔结节或肿块病变概述
        3.1.1 淋巴瘤
        3.1.2 胸腺瘤
        3.1.3 肺癌转移淋巴结
        3.1.4 纵隔结节病
        3.1.5 纵隔淋巴结结核
    3.2 宝石CT能谱成像原理
    3.3 宝石能谱CT在肿瘤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3.3.1 能谱CT在肿瘤定性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3.3.2 能谱CT在肿瘤小病灶检出中的应用
        3.3.3 能谱CT在肿瘤图像质量提高中的应用
        3.3.4 能谱CT在肺癌的鉴别及病灶转移评估中的应用
        3.3.5 能谱CT在纵隔淋巴结诊断中的应用
    3.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9)胰腺癌血清及组织差异代谢物筛选及CT征象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1 胰腺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及中医药对胰腺癌诊治的研究进展
        1.1.1 胰腺癌早期诊断的现状
        1.1.2 胰腺癌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1.1.3 胰腺癌影像学早期诊断的现状及进展
        1.1.4 中医药对胰腺癌诊治的研究进展
    1.2 代谢组学在胰腺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1.2.1 代谢组学简介
        1.2.2 代谢组学在肿瘤诊断研究中的进展
        1.2.3 代谢组学在胰腺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基于代谢组学胰腺癌血清与组织差异代谢物的筛查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临床样本
        2.2.2 主要试剂及实验仪器
        2.2.3 方法
    2.3 基于UHPLC-Q-TOF-MS的胰腺癌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及生物标志物筛选
        2.3.1 血清样本基本特征
        2.3.2 血清代谢组学质量控制
        2.3.3 血清样本代谢谱图
        2.3.4 主成分分析(PCA)
        2.3.5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
        2.3.6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2.3.7 早期PDAC代谢组学分析
        2.3.8 PDAC差异性代谢物的筛选
    2.4 基于UHPLC-Q-TOF-MS胰腺癌组织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2.4.1 组织样本基本特征
        2.4.2 组织代谢组学质量控制
        2.4.3 代谢轮廓谱图的比较
        2.4.4 主成分分析(PCA)
        2.4.5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
        2.4.6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2.4.7 差异性代谢物的初步筛选
        2.4.8 胰腺癌血清中筛出的诊断代谢物在组织中的表达
    2.5 胰腺癌血清及组织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对比研究
        2.5.1 血清及组织代谢物对比
        2.5.2 血清及组织代谢通路对比分析
    2.6 讨论
    2.7 小结
第三章 胰腺癌CT术前评估与手术及病理对照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3.1 入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
        3.3.2 胰腺癌的CT表现
        3.3.3 胰腺癌CT评价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研究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胰腺癌CT特征与血清差异代谢物相关性研究
    4.1 胰腺癌分期与血清代谢组学相关性研究
        4.1.1 前言
        4.1.2 材料与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4.1.5 小结
    4.2 胰腺癌血管侵犯相关血清代谢标志物的筛选
        4.2.1 前言
        4.2.2 材料与方法
        4.2.3 结果
        4.2.4 讨论
        4.2.5 小结
    4.3 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血清代谢标志物的筛选
        4.3.1 前言
        4.3.2 材料与方法
        4.3.3 结果
        4.3.4 讨论
        4.3.5 小结
    4.4 胰腺癌远处转移相关血清代谢标志物的筛选
        4.4.1 前言
        4.4.2 材料与方法
        4.4.3 结果
        4.4.4 讨论
        4.4.5 小结
研究的创新、成果、不足、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中英文对照表(文中出现的顺序)
    附件二 技术路线
    附件三 (附表)
        附表1 PDAC vs Ctr 55种候选差异代谢物(正、负离子模式)
        附表2 PDAC vs Ctr、PDAC vs BP差异代谢物的交集22种
        附表3 ES vs Ctr、ES vs BP血清差异代谢物交集29种
        附表4 PDAC vs Ctr组织AUC大于0.95的差异代谢物(90种)
        附表5 PDAC vs BP组织AUC大于0.8的差异代谢物(27种)
        附表6 PDAC vs Ctr、PDAC vs BP交集组织代谢62种差异代谢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鼻腔鼻窦肿物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最佳单能量联合SAFIRE技术对鼻腔鼻窦肿物图像质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碘值及Overlay值鉴别鼻腔鼻窦肿物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最佳单能量CT值及能谱曲线鉴别鼻腔鼻窦非血管源性肿物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研究不足之处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附件
致谢

四、肝脏实性小占位对比噪声比与病灶性质的相关性(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病超声诊断指南[J]. 梁萍,于杰.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08)
  • [2]肝病超声诊断指南[J].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超声医学专家委员会.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1(05)
  • [3]能谱CT特征与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早期肺腺癌浸润性的研究[D]. 田川.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4]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联合血清CA125、HE4对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D]. 罗玉婷. 济宁医学院, 2021(01)
  • [5]基于影像组学评价肝泡型包虫病组织特征和生物活性的研究[D]. 任波.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6]双模态超声联合bFGF表达、BRAF V600E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评价中的应用及相关性研究[D]. 贾志莺.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7]能谱CT对肝泡型包虫病的研究[D]. 郭琴. 青海大学, 2020(02)
  • [8]基于能谱CT纵隔淋巴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D]. 马拓.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胰腺癌血清及组织差异代谢物筛选及CT征象相关性研究[D]. 赵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鼻腔鼻窦肿物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袁欣.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小实体肝中对比噪声比与病变性质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