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管道清管过程中流量参数变化规律的仿真研究

水平管道清管过程中流量参数变化规律的仿真研究

一、水平管路清管过程流动参数变化规律模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乐园[1](2021)在《地形起伏湿气管道积液与清管数值模拟》文中认为起伏湿天然气集输管道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管内积液量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和随着输送距离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并逐渐积聚在管道沿线低洼处,管道内严重的积液问题,会造成管道输送效率降低、加剧管道内腐蚀等诸多问题。因此,本文开展地形起伏湿气管道内积液规律和清管过程特性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为解决湿气管道内积液相关问题,通过对双流体模型进行分析,以基本微分方程为基础,利用OLGA软件分别建立了某气田实际湿气管道气液两相流积液与清管仿真模型。根据单因素控制变量法研究不同影响因素下管道内积液量的变化规律,且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深入分析各个影响因素对积液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不同工况条件下对积液量影响程度依次为:管径、入口气量、出口压力、气体质量含液率、管道入口温度。利用OLGA软件对初步确定的三种清管前的吹扫方案进行实时动态模拟,发现3种方案均可降低管内积液量,但先降低管道出口压力再增加管道输气量的方案3经吹扫作业后的管内剩余积液量最少。在Turner对垂直气井中临界流速预测方法的研究基础上引入了地形起伏管道中的倾角,对管内液滴进行受力分析,推导出地形起伏管道中不形成积液的临界流速计算式,并采用OLGA软件验证计算公式的准确性,模拟每组流量下的管内积液分布情况,从而验证了临界流速计算公式的准确性,可以为地形起伏湿气管道现场运行过程中的积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对不同清管输量和旁通清管器旁通率下的清管过程进行实时动态模拟,详细分析清管过程中的清管器速度、管道特殊点压力、管道出口排液量等清管参数的变化情况,确定清管最佳参数,以达到降低清管作业风险的目的。利用MATALB软件编制BWRS方程和管输效率程序来计算管道输气效率,并结合管道上下游压降作为是否清管的依据,探寻最佳清管周期,保证现有湿气集输管道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并为以后类似的新建湿气集输管线的最优化运行提供经验指导。

唐瑞志[2](2021)在《苏南区块输气能力及管网节点压力分析与研究》文中认为苏南区块规划总生产规模30亿m3/a,2011年开发建设,2012年5月实现首气投产。气田分为4个区块,采用9井式井丛开发模式,共规划基建9井式井丛(简称BB9)156座(其中77座井丛后期加密至18 口井)、采气井2097 口以及集气站4座,地面集输系统规划采用“井丛集气、井下节流、井口注醇、连续计量、两级增压、气液分输、集中处理”的中低压集输工艺。截止目前,共有2个区块(苏南一区、苏南二区)已建成投产,建成采气井井丛46座、集气站2座、天然气处理厂1座。根据苏南区块后期滚动开发的需要,以及目前现场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已出现和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有必要结合苏南区块的地质特征和特殊的开发方式,并借鉴苏里格气田其他开发区块和国内外其它同类气田地面生产系统的成熟开发技术与管理经验,开展苏南区块地面集输管网系统能力的评价、分析和研究,以指导整个地面管网系统的优化调整和后期建设,这对于提高苏里格气田的开发水平和经济效益,保障长庆气区长期安全稳定供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邱云河[3](2021)在《南海某气田水下生产系统段塞流预测与防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深度的不断增加,水下生产系统以其高效、低成本等特点已成为深水开发工程的主流开发模式。然而,由于长期作业于复杂水下环境,整个生产环节常面临和偶然性矛盾或突发的不可控因素,尤其是在增产、再启动、清管引起的段塞和日常生产中存在生成段塞流的风险。段塞流致使管内流体的持液率压力产生剧烈波动,导致该管道受到间歇性的应力冲击和振动,容易引起疲劳失效、增加动力损耗、减小输送效率;段塞或造成管道出口分离器溢流或断流,使段塞捕集器难以工作。所以针对水下生产系统的段塞流预测与防治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南海某气田水下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OLGA软件对水下生产系统内的段塞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寻气液两相流动中段塞流影响因素及对气液相表观流速间的影响规律;结合大量模拟结果,基于MATLAB软件进行段塞流多因素敏感性分析。(2)结合大量模拟结果,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Adaboost算法对BP神经网络进行改进,针对误差较大的训练样本,有效的改变其分类权重,对多个弱分类器的BP网络进行迭代训练,由此建立基于Adaboost-BP算法的段塞流预测模型,从而得到更好的预测值与期望值。利用Adaboos算法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段塞流预测准确度较高。(3)基于OLGA软件建立水下生产系统跨接管、管汇、海底管道模型,研究在输量提升、停输再启动时,管道内积液量和管道出口末端滞液量的变化规律,从而对段塞的出现起到预测与防治;研究清管器清管时,不同输量下清管器速度、管道入口压力和管道出口累积液量的变化规律,制定合理的清管方案,避免清管时出现较大的段塞,起到段塞防治的作用。

耿华荣[4](2020)在《油气水多相流实验架应用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实验研究的发展,实验架模拟逐渐在各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石化企业等拥有核心地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实验架对研究实际油气输送管线问题至关重要,给研究人员带来极大便利。目前,各机构实验架的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已建成符合各种实验需求的不同类型实验架。本文在本校现有实验架结构、功能不足的现状下,结合大量调研文献资料与实验数据对实验架进行改进研究,解决利用实验架做实验受限制问题,满足实际工程需求。着重介绍本校多相流实验架及实验架的改进。结合相关研究,因地制宜,对本校实验架提出改进建议,提升各实验装置的最大利用率。利用现有实验架和改进后的实验架,进行不同工况模拟,加深对本校实验架的认识。利用模拟所得实验数据、相关参数,建立多相流实验数据库,为科研人员今后利用本实验架提供便利。对于工程实际问题,针对陕北管线蜡沉积问题,利用实验架结合多相流模拟软件OLGA,进行蜡沉积影响因素分析,为今后管线清管提供可行性建议。

李施放[5](2020)在《段塞流捕集器设计方法研究及其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段塞流捕集器是一种用于接收混输管路中出现的段塞流的初级分离设备,通常布置于混输管路末端,其作用在于消除段塞流和对油气进行简单分离的同时为下游提供稳定输送。我国对于该设备的研究和设计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但是分离效率和经济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对此,本文深入研究了容器式和管式两大类段塞流捕集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旨在提高其分离效率的同时降低设备的成本,完成工作内容如下:(1)以我国渤海A平台和B平台间的混输管路运行参数为例,借助OLGA软件建立了清管模型,将模拟结果与现场反馈的数据对比发现,模拟所得清管产生段塞量与实际较为吻合。(2)由于B平台原有设备难以满足生产需求,因此本文结合现场数据和清管模型所得清管最大段塞量,对于B平台所需容器式段塞流捕集器进行了初步设计,参考前人总结的设计方法对方案进行优化,借助FLUENT软件分别设置了RSM模型、VOF模型和DPM模型对于16组模型进行了比选,最终在确保生产需求的情况下优选成本最低的方案。(3)对于管式段塞流捕集器本文借助国内已有的现场设备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两种优化方案,建立模型以后借助FLUENT软件设置了RSM模型和DPM模型,模拟了三种设备对于粒径为150μm、135μm、120μm、105μm、90μm、75μm和60μm的液滴分别在设计输量和提产工况下的分离效率,在保证原有设备3300 m3处理量的同时优选符合生产需求且成本最低的方案。本文旨在通过以上研究,整理新的设计思路和模拟所得数据,对于后续的现场工艺设计和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博[6](2020)在《海洋凝析天然气输送管道清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清管器易形成严重段塞流,增加管道系统输送的不稳定性,研究新型射流清管器及其运动规律对保障海底管道安全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射流清管器的清管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自行设计了射流清管器的主要结构,由皮碗及紧固件、旁通通道及主体钢轴三个部分构成。清管器种类优选皮碗钢轴清管器,旁通通道设置吹散能力更强、影响范围更广的射流单孔形式,射流喷嘴类型优选射程更远、核心区域广泛的渐缩型射流喷嘴。分析了管道倾斜角度、管道管径、清管器过盈量、气液比变化四种因素对射流清管器清管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倾斜角度小于45°的管道,应注意清管器在立管底部的运动状态,防止速度下降过低而发生卡堵现象。在制定清管方案时,应注意在倾斜角度大于75°管道中清管器的运行波动变化。管径越小立管底部产生天然气水合物的风险越高。对于管道工程设计,选用小管径管道可有效降低管道内的积液量,同时也可降低管材用量。过盈量为3%的清管器清管过程更为稳定,过盈量为2%和3%的清管器可合理控制终端最大液塞流量。气液比为8时,清管器在射出管道时对终端设备的冲击较小。在低气液比和高气液比下,应注意终端接收处理设备的运行情况,防止设备过载。以南海流花气田某管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旁通率对射流清管器速度、管道压力、终端液塞流量、持液率及流型的影响规律,并优选最优旁通率范围。结果表明,清管时间随旁通率的升高而升高,在低旁通率下变化缓慢,高旁通率下变化较快。在旁通率小于10%时,旁通率变化对压力峰值的降低具有明显作用,而旁通率大于10%时,压力峰值随着旁通率的增大下降缓慢。随着旁通率的增大,最大终端液塞流量在旁通率小于14%时迅速下降,大于14%时下降缓慢。随着旁通率的增大,泡状流持续时间变大,段塞流持续时间先缩短后变长。综合各因素影响,最终推荐旁通率范围为14%~16%。分别对管道稳态工况、清管工况、卡堵工况进行了水合物模拟预测,得到不同工况下MEOH注入量对水合物生成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MEOH注入量。结果表明,稳态工况下,在MEOH加注量大于0.5时,随着MEOH加注量的增大,水合物生成质量越来越小,有效抑制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MEOH注入量为0.73。清管工况下,有效抑制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MEOH注入量为0.75。卡堵工况下,有效抑制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MEOH注入量为0.76。综合各工况研究结论,最终确定MEOH注入量为0.76。

张圣杰[7](2019)在《清管作业对海洋立管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对油气集输管道的维护和清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清管作业得以广泛开展。混输管道在清管作业中,由于几何路径复杂、管内流型多变,极易引发管道振动、卡堵等事故,严重危害生产。因此,保证清管作业安全,对于延长管道使用寿命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调研清管模型和段塞流模型,分析得出清管作业中易对管道造成破坏的因素;参照实例,建立油气混输π形补偿器清管模型和海洋立管清管模型,分析清管作业过程中不良因素对管道造成的破坏;同时建立腐蚀模型,分析管道在内腐蚀条件下清管作业可能引发的危害;进一步结合两相流型图理论,建模分析在不同含气量、动力参数下,管内流对清管作业的影响,最终提出保证清管安全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OLGA软件中的清管模型适用于远距离集输管道的数值仿真,通过清管模型仿真发现,段塞流易在立管底部形成,并造成管道压力波动暂态增大,管道下游有失压现象,段塞流产生的压力冲击载荷会导致立管上窜、甚至发生形变;通过腐蚀模型计算得出,管道正常工作时,段塞流会在立管底部弯管处寄生,导致该段管道内腐蚀速率远高于其他管段;对内腐蚀条件下清管管道应力分析发现,内腐蚀管段应力集中显着,极易造成管道破坏;结合流型图分别对不同含气量、动力参数的管道清管建模分析发现,随着含气量增加,管内压力暂态波动加剧,流型分布复杂,流型之间转化频繁,段塞流易生成,但清管排塞效果明显;水驱清管与气驱清管相比,水驱清管压力更稳定,且流型相对简单,清管效果好;清管流量增大会使管内压力升高,清管速度变快,但清管效果变差;清管压力较低时,段塞流易形成,清管压力较高时,段塞流现象不明显,使管内压力更稳定;针对长距离混输海洋管道清管时,建议对立管进行加固并实时监控,严控清管动力参数,在立管顶端设置通气阀,防止段塞在立管中生长,保障清管安全。

苏越[8](2019)在《起伏天然气管线积液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湿天然气管道输送过程中,由于地形的起伏,管道必须呈现不同角度的铺设。管线铺设角度发生改变会伴随着管道中持液率的变化,使得流动情况更加复杂,管道中也会因此形成积液,影响输送效率。更为严重的情况下管道中的液体会伴随着起伏形成强烈段塞流。在这种工况的运行之下,输气管道会受到管内液体的脉冲应力冲击,引起强烈的振动,增大管壁的压力,与酸性气体作用还会加速管道内壁的腐蚀,对管道以及设备产生破坏,严重时会使得下游的设备无法正常运行。除此之外,积液的堆积还会造成管道的有效流通面积减小,影响输送效率。且在一定的低温下会形成水合物,造成冰堵事故的发生。因此,研究起伏管道的积液情况,对于保障管道运输的安全,提高管道的输送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为探究管道的起伏情况对积液形成的影响,首先应用fluent软件对不同起伏情况的管道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上倾管段相比于水平管段和下倾管段持液率较高,且更容易出现段塞流,造成压力的波动。管道积液一般在下倾至上倾的拐点处开始形成,然后逐渐向上倾段扩散,最终充满整个上倾管段。为了对生产实际得出一些指导意见,使用OLGA软件分别对普光气田大湾区块D405~D404管线和长治樊4集气站—处理中心管线进行了模拟,主要从沿线压降,总积液量,持液率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清管周期的优化给出了一定的指导意见。结果表明,在流量较小且管道长度较长时,积液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增加,并且积液量的增多和管段压差的增大会是影响清管周期的主要因素。然而在流量较大且管线长度不是很长的情况下,整个管线的积液会在比较短的时间达到平衡,与此同时压降曲线保持稳定,但是现场实际情况为压降还会持续增大,这时会有除了积液之外的其他因素继续影响输气效率,此时积液将不会是决定清管周期的直接因素。同时参考了井筒积液临界流量计算的Tuner模型,对起伏管线临界流量的计算公进行了推导,并且利用OLGA软件建立了倾角不同的三段起伏模型并进行了验证。

曲国健[9](2019)在《M集输管道内缓蚀剂浓度分布规律研究》文中提出连续加注缓蚀剂是在生产过程中将缓蚀剂不间断的注入集输系统,对批处理形成的缓蚀剂膜进行修复和补充,是高含硫气田防止集输管线内腐蚀问题的常用手段之一。连续加注能否真正起到作用取决于缓蚀剂液滴在管道内的运动和分布。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研究较少,无法有效评价缓蚀效果、优化缓蚀剂加注制度。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研究方法,完成了集输管道内缓蚀剂分布规律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调研国内外缓蚀剂浓度分布数值分析、试验研究方法等研究现状及M集输管道基础资料、生产运行参数、缓蚀剂加注工艺等,总结当前研究存在没有针对高压、高含硫集输系统、缓蚀剂浓度测试装置不能完全模拟实际工况等问题。(2)建立缓蚀剂浓度分布有限元计算模型,进行流体域抽取及网格划分,通过Fluent建立有限体积离散方程,采用SIMPLE压力速度耦合算法、二阶迎风数值差分格式、Standard k-ε湍流模型及DPM模型,完成网格无关性及模型有效性验证。(3)模拟不同工况下管内缓蚀剂分布情况,研究缓蚀剂沿管道轴向、周向及不同截面上的分布规律,分析缓蚀剂加注量、喷入速度、液滴粒径等因素对浓度分布的影响,基于缓蚀剂随流动情况变化规律的认识,提出延长缓蚀剂迁移距离的建议及措施。(4)研究连续加注缓蚀剂在M集输管道内浓度分布特征,连续加注的缓蚀剂在水平管道最易分布不均、竖直管段较为均匀,在管顶分布最少、底部最多,管流会在上、下弯管处形成二次流,有利于缓蚀剂在管道内壁的均布。(5)分析气体冲刷对管内缓蚀剂膜的破坏作用,弯管缓蚀剂膜发生破坏的最严重位置在弯管外侧;直流三通最严重破坏区域在支管入口处,随着支管直径的变大,破坏程度减轻;分流三通直管段的底部形成两处呈对称分布的破坏集中区。(6)计算集输管道M内缓蚀剂膜冲蚀失效天数,结合管内缓蚀剂浓度分布特征,评价连续加注缓蚀剂对缓蚀剂膜的修复、补充效果,识别因缓蚀剂膜失效导致的腐蚀发生的高风险区。(7)设计缓蚀剂浓度分布测试装置方案,完成缓蚀剂预膜、连续加注、调压调温、浓度分布、缓蚀剂膜厚度、管内壁腐蚀等测试模块的详细设计及关键设备选型,并形成了配套的测试及试验流程。

陈建恒[10](2018)在《射流清管器运动规律与积液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气凝析液管道长期运行常面临积液增加、摩阻增大等问题,严重影响油气田的正常生产。定期进行清管作业是管道流动安全的重要保障。针对传统清管器运用于气体管道存在清管器速度过快,清管段塞量过大等问题,射流清管器通过开设旁通射流孔,可有效地减小清管器速度并消除清管段塞,其应用于气田管道具有广阔前景。针对当前射流清管技术存在的机理不明确、运动规律不清晰以及工程化应用理论框架不足等局限,本文结合理论研究、数值模拟以及实验分析等手段对射流清管器运动规律与积液特性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旨在全面阐释射流清管技术的内在机理并为推动射流清管技术工程化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本文首先通过工程仿真软件OLGA和LedaFlow对一深水凝析气田进行动态仿真计算,分析清管器结构参数:压降系数、旁通率、摩擦力对清管器速度以及清管段塞量的影响,并研究了清管段塞沿程耗散特性以及天然气凝析液和液态水随射流清管过程运动规律的差异性。研究表明:旁通率增加可以显着降低凝析液段塞,但对水段塞的消除作用较弱,液态水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将削弱射流清管效果;旁通率优选时需要综合考虑清管器的速度波动范围及终端清管段塞量的大小,确保段塞量处于段塞流捕集器的处理范围且清管器速度大小合适,波动平稳。其次通过建立射流清管器等效压降系数计算模型,分析复杂多变的射流清管器结构压降系数计算方法,并与数值软件FLUENT计算结果对比,两者偏差在7%以内,说明了模型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随后利用FLUENT对射流清管前方积液的分布形态进行研究,并建立清管工况缓冲液量数学模型,分析了影响缓冲液量的相关因素,依此提出清管积液的控制方法。研究表明:清管积液的运移形态取决于清管器的推动以及气体的携带二者间的平衡关系。射流清管器旁通结构的存在增强了二者的有益效果。在终端清管段塞液相分率较小的工况下,终端捕集器排液量的增加对缓冲液量的消除效果更加显着。利用射流清管技术,结合捕集器的出口阀门开度控制,可有效地减小缓冲液量,实现清管积液的控制。最后建立可视化的水平管路室内实验系统,研制具有自适应性的新型射流清管器实验样机,开展射流清管器在单气相和气液两相状态下的实验研究,全面分析清管器平均速度、局部分段速度、沿线压力波动以及终端积液流出特性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单气相状态下,射流清管器全程平均速度与后方驱动气速成线性关系,维持旁通率一定时,二者差值不变;且随旁通率增加,差值增大;液相的存在增加了清管器运动的随机性,而旁通率的增加可平稳清管器的波动;单气相射流清管稳态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吻合性较好,可用于分析计算清管器速度、驱动气速、旁通率、摩擦力、压降系数等参数间的内在关系;合适的旁通率将使压力PDF曲线单峰特征突出、趋于集中分布,表征其可平缓清管器速度波动、压力脉动现象,减小粘滑运动特性。旁通率的优选可消除清管段塞,减小气液两相工况下压力的周期性剧烈震荡,使清管器对液体管道具有更好的适应性,从而实现清管过程的平稳运行。通过对全文研究内容的总结与提炼,文末提出了应用于气体管道的自适应射流清管器的设计准则。

二、水平管路清管过程流动参数变化规律模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平管路清管过程流动参数变化规律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地形起伏湿气管道积液与清管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起伏管道积液研究现状
        1.2.2 清管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1.2.3 多相流模拟软件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湿气管道积液与清管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2.1 湿气管道积液形成机理分析
        2.1.1 积液形成影响因素
        2.1.2 积液形成机理
    2.2 管道清管理论
        2.2.1 常见清管器及受力分析
        2.2.2 清管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2.3 湿气管道积液预测模型
        2.3.1 积液瞬态计算模型
        2.3.2 OLGA计算基本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湿气管道积液规律研究
    3.1 积液仿真模型的建立
        3.1.1 模型建立
        3.1.2 关键参数设置
    3.2 稳态工况下运行参数对管道积液的影响分析
        3.2.1 入口气量
        3.2.2 管径的影响
        3.2.3 气体质量含液率
        3.2.4 入口温度
        3.2.5 出口压力
    3.3 正交试验法分析各因素对积液量的影响
        3.3.1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3.3.2 各因素对积液量影响程度计算结果
        3.3.3 正交试验的极差分析
    3.4 瞬态操作工况下积液规律变化研究
        3.4.1 积液累计动态
        3.4.2 OLGA优化吹扫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气体携液理论的积液分布规律模拟
    4.1 积液临界倾角的计算
    4.2 积液临界流量关系式的推导
    4.3 模型的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清管过程关键参数对清管效果的影响模拟
    5.1 OLGA清管仿真模型的建立
    5.2 输量对清管过程中相关参数的影响
        5.2.1 输量对清管器运行速度的影响
        5.2.2 输量对管道最高压力的影响
        5.2.3 输量对管道出口液塞流量的影响
    5.3 旁通率对清管过程相关参数的影响
        5.3.1 清管器运行速度及时间变化
        5.3.2 终端累积液量情况
        5.3.3 管道出口液塞流量
    5.4 管道输送效率的计算
        5.4.1 设计输量的计算
        5.4.2 编制程序计算管道输气效率
        5.4.3 管道输气效率计算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苏南区块输气能力及管网节点压力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程概况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关键技术问题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资料调研与模拟计算方法确定
    2.1 资料采集清单
    2.2 模拟分析方法
        2.2.1 模拟分析软件
        2.2.2 物性及热力学模型
        2.2.3 水力学模型
        2.2.4 水合物生成条件预测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南集输管网系统模拟仿真模型研究
    3.1 模拟基础数据信息
        3.1.1 集输总工艺流程
        3.1.2 集输管网结构数据
        3.1.3 井流物组分数据
        3.1.4 井站生产数据
        3.1.5 其它数据
    3.2 管网模拟模型搭建
    3.3 管网模拟模型调试及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南集输管网节点压力分析与预测
    4.1 不同生产时期管网节点压力分析
    4.2 冬季高峰期管网节点压力预测与分析
    4.3 冬季高峰期管网系统水合物预测与分析
        4.3.1 管网节点水合物模拟计算
        4.3.2 干支管内水合物模拟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集输管网压力损失分析及措施研究
    5.1 集输管道压降损失模拟计算
    5.2 集输管道携液运行气量研究
        5.2.1 管内流体流型判断
        5.2.2 管道持液率和总持液量计算
        5.2.3 携液运行气量分析
    5.3 集输干线、干管清管时机确定
        5.3.1 清管周期的影响因素
        5.3.2 管道清管时机的确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优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南海某气田水下生产系统段塞流预测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段塞流预测研究现状
        1.2.2 OLGA软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水下生产系统段塞流生成影响参数研究
    2.1 南海某气田概述及参数范围的确定
    2.2 水下生产系统模型建立
        2.2.1 水下采油树内部生产流道模型建立
        2.2.2 跨接管、管汇、海底管道模型建立
    2.3 段塞流生成的影响参数及其敏感性分析
        2.3.1 段塞流生成的影响参数
        2.3.2 参数敏感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Adaboost-BP算法的段塞流预测模型研究
    3.1 Adaboost改进的BP神经网络
        3.1.1 BP神经网络
        3.1.2 Adaboost算法
        3.1.3 Adaboost改进的BP神经网络分类模型
    3.2 构造段塞流判断学习数据
    3.3 基于Adaboost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3.3.1 模型参数设置
        3.3.2 结果分析
    3.4 基于Adaboost-BP算法的段塞流判别模型的应用
        3.4.1 GUI操作界面
        3.4.2 段塞流可视化模拟
    3.5 本章小结
4 水下生产系统长距离管道段塞防治研究
    4.1 停输再启动工况
        4.1.1 停输后积液变化规律
        4.1.2 再启动时积液变化规律
    4.2 提产工况
    4.3 清管工况
        4.3.1 清管器清管作业
        4.3.2 水力清管作业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油气水多相流实验架应用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
        1.4.1 研究内容
        1.4.2 关键技术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架改进
    2.1 国内外实验架
        2.1.1 国外实验架
        2.1.2 国内实验架
    2.2 本校实验架
        2.2.1 实验系统设备介绍
        2.2.2 供气系统
        2.2.3 供水系统
        2.2.4 多相流实验段
        2.2.5 数据参数采集系统
        2.2.6 实验流程
    2.3 实验架基础数据
        2.3.1 几何管道参数
        2.3.2 流体物性参数
        2.3.3 实验标定要求及注意事项
    2.4 实验架对比
        2.4.1 基础数据比较
        2.4.2 实验架系统组成比较
        2.4.3 科研水平比较
        2.4.4 本校实验架优势
    2.5 实验架改进
        2.5.1 实验架结构改进
        2.5.2 针对不同实验问题改进实验架
        2.5.3 改进为油气水三相流实验架
        2.5.4 局部改进措施
        2.5.5 实验室整体优化布局
        2.5.6 改进后实验架
    2.6 实验室17025 认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况模拟
    3.1 多相流模拟软件概述
        3.1.1 多相流稳态模拟软件
        3.1.2 OLGA软件选择
    3.2 物性软件选择
        3.2.1 物性参数定义
        3.2.2 PVTsim物性软件
        3.2.3 物性软件对比
    3.3 实验架模拟
        3.3.1 实验架模拟步骤
        3.3.2 搭建OLGA模型
    3.4 实验架原始模拟(工况1)
        3.4.1 实验架管线模拟压降
        3.4.2 实验架管线模拟积液量
        3.4.3 实验架管线模拟持液率
        3.4.4 实验架管线模拟流型
        3.4.5 实验架管线模拟气液相速度
        3.4.6 实验架管线模拟温度
    3.5 实验架管线模拟不同工况
        3.5.1 实验架管线模拟不同输量(工况2)
        3.5.2 实验架管线模拟不同产液量(工况3)
    3.6 实验架管线模拟极限工况(工况4)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相流实验数据库
    4.1 多相流数据库简介
    4.2 国内外多相流数据库
    4.3 采用的主要技术
        4.3.1 sqlite数据库
        4.3.2 sqlite developer
    4.4 多相流数据库结构
    4.5 逻辑结构设计
    4.6 多相流数据库数据
    4.7 录入时存在的问题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应用
    5.1 陕北管线问题
    5.2 利用实验架研究优势
    5.3 本校实验架模拟特点
    5.4 OLGA蜡沉积分析
    5.5 管线蜡沉积干扰分析
        5.5.1 流体组分(工况1)
        5.5.2 管线起伏影响(工况2)
        5.5.3 不同管径(工况3)
        5.5.4 实际应用
    5.6 实验架清管作业过程模拟分析(工况4)
    5.7 模拟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对今后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段塞流捕集器设计方法研究及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相流研究现状
        1.2.2 容器式段塞流捕集器国内外应用及研究现状
        1.2.3 管式段塞流捕集器国内外应用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段塞流捕集器设计及原理
    2.1 容器式段塞流捕集器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1.1 容器式段塞流捕集器工作原理及尺寸初算
        2.1.2 容器式段塞流捕集器其他部件
    2.2 管式段塞流捕集器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2.1 管式段塞流捕集器种类及其构造
        2.2.2 管式段塞流捕集器原理及尺寸确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段塞量预测方法及模型的建立
    3.1 段塞流特征参数的计算模型
    3.2 段塞流捕集器设计中最大段塞量的确定
        3.2.1 两平台概况及平台间管路运行参数
        3.2.2 软件概述及模型设置
        3.2.3 模拟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段塞流捕集器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容器式段塞流捕集器数值模拟
        4.1.1 几何模型的建立
        4.1.2 网格划分及网格质量判别
        4.1.3 模拟结果及分析
    4.2 管式段塞流捕集器的设计及优化
        4.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4.2.2 网格划分及网格质量判别
        4.2.3 模拟条件设置及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段塞流捕集器经济性评价及建议
    5.1 容器式段塞流捕集器经济性评价
    5.2 管式段塞流捕集器经济性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海洋凝析天然气输送管道清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清管器清管及特点
        1.2.1 传统清管器清管及问题
        1.2.2 射流清管器清管及优势
    1.3 清管运动规律研究现状
        1.3.1 国外清管运动规律研究现状
        1.3.2 国内清管运动规律研究现状
    1.4 清管理论模型研究现状
        1.4.1 Mc Donald-Baker模型
        1.4.2 Barua模型
        1.4.3 Kohda模型
        1.4.4 Minami模型
        1.4.5 TACITE模型
        1.4.6 Lima模型
        1.4.7 射流清管模型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射流清管器结构设计
    2.1 清管器类型优选
    2.2 射流清管器运行原理
    2.3 射流清管器参数计算依据
        2.3.1 射流清管器运动受力分析
        2.3.2 旁通通道内气体压降分析
        2.3.3 旁通通道内气体温降分析
        2.3.4 射流清管器启动压差分析
        2.3.5 旁通通道结构设计基础理论
    2.4 射流清管器结构设计
        2.4.1 旁通通道最大横截面积
        2.4.2 旁通通道射流孔数量
        2.4.3 旁通通道射流喷嘴类型
        2.4.4 射流清管器结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射流清管器清管特性研究
    3.1 OLGA软件基础理论
        3.1.1 OLGA软件简介
        3.1.2 OLGA清管模型
    3.2 清管模型的建立
        3.2.1 工程基础参数
        3.2.2 OLGA清管模型建立
    3.3 管道倾斜角度变化对清管过程的影响
        3.3.1 对清管器速度的影响
        3.3.2 对管道压力的影响
        3.3.3 对管道总积液量的影响
        3.3.4 对终端液塞流量的影响
        3.3.5 对管道持液率的影响
    3.4 管道管径变化对清管过程的影响
        3.4.1 对清管器速度的影响
        3.4.2 对管道压力的影响
        3.4.3 对温度的影响
        3.4.4 对管道总积液量的影响
        3.4.5 对终端液塞流量的影响
        3.4.6 对管道持液率的影响
    3.5 清管器过盈量变化对清管过程的影响
        3.5.1 对清管器速度的影响
        3.5.2 对管道压力的影响
        3.5.3 对管道总积液量的影响
        3.5.4 对终端液塞流量的影响
    3.6 气液比变化对清管过程的影响
        3.6.1 对清管器速度的影响
        3.6.2 对管道压力的影响
        3.6.3 对终端液塞流量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射流清管器清管过程实例分析
    4.1 工程基础数据
    4.2 现场模型的建立
    4.3 射流清管器最优旁通率的确定
        4.3.1 射流清管器速度变化
        4.3.2 管道压力变化
        4.3.3 终端液塞流量变化
        4.3.4 持液率与流型变化
        4.3.5 旁通率优选确定
    4.4 水合物预测模拟
        4.4.1 管道稳态工况水合物预测
        4.4.2 管道清管工况水合物预测
        4.4.3 管道卡堵工况水合物预测
        4.4.4 MEOH抑制剂注入量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7)清管作业对海洋立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清管作业研究
        1.2.2 管内流冲击管道的研究
        1.2.3 气液两相流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清管模型与段塞模型仿真研究
    2.1 清管模型介绍
        2.1.1 清管器介绍
        2.1.2 清管器所受摩擦力介绍
        2.1.3 泄漏
        2.1.4 清管模型的局限
        2.1.5 模型案例
    2.2 段塞流研究进展
    2.3 段塞流模型
        2.3.1 层流状态下水动力段塞生成标准
        2.3.2 段塞存在下水动力段塞生成标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清管作业模拟分析
    3.1 清管工况概述
    3.2 清管计算模型
    3.3 基于陆地立管清管模拟方法的验证
        3.3.1 陆上管道模型
        3.3.2 陆上管道清管分析
        3.3.3 清管作业应力分析
    3.4 基于L型海洋立管清管模拟分析
        3.4.1 L型海洋立管模型
        3.4.2 海洋立管清管作业分析
        3.4.3 清管作业应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管道腐蚀条件下清管作业受力分析
    4.1 OLGA腐蚀速率预测方法
    4.2 段塞流腐蚀机理
    4.3 段塞流腐蚀速率计算
    4.4 管道腐蚀分析
        4.4.1 管道内腐蚀实验
        4.4.2 腐蚀速率预测
    4.5 腐蚀管道应力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清管作业下段塞流预防措施分析
    5.1 管道中气液两相流流型分析
    5.2 模型介绍
    5.3 含气量变化对清管作业的影响
        5.3.1 气驱清管作业模拟分析
        5.3.2 水驱清管作业模拟分析
    5.4 流量变化对清管作业的影响
    5.5 压力变化对清管作业的影响
    5.6 抑制段塞流措施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起伏天然气管线积液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管线持液率方面的研究
        1.2.2 积液在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相流模型研究
    2.1 气液两相流的流型划分
        2.1.1 水平流动的流型
        2.1.2 垂直流动的流型
        2.1.3 倾斜管流动的流型
    2.2 气液两相流的流型图判别法
        2.2.1 贝克流型图
        2.2.2 戈维流型图
        2.2.3 曼德汉流型图
    2.3 气液两相流的机理判别法
        2.3.1 泰特尔流型划分方法
        2.3.2 泰特尔方法的相关改进准则
        2.3.3 国内学者以泰特尔方法为基础的判断准则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管道积液的影响因素
    3.1 气液两相流实验
        3.1.1 实验装置
        3.1.2 实验流程
        3.1.3 流型变化实验
    3.2 流型变化的数值模拟
        3.2.1 水平和上倾管的模拟
        3.2.2 起伏管道的数值模拟
    3.3 积液的影响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管道输气效率的计算
    4.1 输气管道效率的基本概念
    4.2 摩阻系数的计算方法
        4.2.1 天然气在管道中的流态
        4.2.2 摩阻系数的计算
        4.2.3 天然气密度的计算
    4.3 输气管道设计流量的计算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积液对清管周期的影响
    5.1 影响清管周期的主要因素
    5.2 普光气田大湾区块D405~D404管线模拟分析
        5.2.1 大湾区块概况
        5.2.3 管线内总积液量随时间变化
    5.3 长治气田樊四集气站至处理中心管线模拟分析
        5.3.1 管线简介
        5.3.2 积液计算的相关参数设置
        5.3.3 管线内总积液量随时间变化
        5.3.4 积液计算的相关参数设置
    5.4 管线积液情况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积液临界状态的研究
    6.1 积液临界倾角的计算
    6.2 积液临界流量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6.3 模型的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贝克流型图的边界判别方程
附录B 管道输气效率计算程序源代码
    BWRS.java
    Shuqixiaolv.java
致谢

(9)M集输管道内缓蚀剂浓度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缓蚀剂浓度分布数值分析方法
        1.2.2 缓蚀剂浓度分布试验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成果
第2章 缓蚀剂在集输管道内浓度分布规律研究理论基础
    2.1 缓蚀剂加注工艺
        2.1.1 缓蚀剂预膜工艺
        2.1.2 连续加注工艺
    2.2 集输管道内缓蚀剂雾化理论
        2.2.1 缓蚀剂雾化液滴粒径
        2.2.2 缓蚀剂雾化液滴粒径分布
        2.2.3 雾化喷嘴后缓蚀剂分布
    2.3 集输管道内缓蚀剂浓度分布模型
        2.3.1 湍流模型
        2.3.2 离散相模型
        2.3.3 SIMPLE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连续加注缓蚀剂在管内浓度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3.1 模型建立
    3.2 网格划分
    3.3 模型验证
        3.3.1 网格无关性验证
        3.3.2 模型有效性验证
    3.4 参数范围确定
    3.5 参数变化对缓蚀剂浓度分布的影响
        3.5.1 缓蚀剂加注量
        3.5.2 缓蚀剂喷入速度
        3.5.3 缓蚀剂液滴粒径
        3.5.4 延长缓蚀剂迁移距离建议及措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M集输管道内缓蚀剂浓度分布研究
    4.1 M管道缓蚀剂加注工艺及模型建立
        4.1.1 现场缓蚀剂加注工艺
        4.1.2 模型建立
    4.2 M管内缓蚀剂浓度分布
        4.2.1 组合模型
        4.2.2 三通管模型
    4.3 连续加注缓蚀剂对预膜修复补充效果分析
        4.3.1 缓蚀剂膜的失效规律分析
        4.3.2 连续加注缓蚀剂作用机理
        4.3.3 集输管道M缓蚀剂膜冲蚀失效分析
        4.3.4 连续加注缓蚀剂对缓蚀剂膜修复补充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缓蚀剂浓度分布测试装置方案设计
    5.1 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5.1.1 装置功能要求
        5.1.2 装置总体框架
        5.1.3 数据采集及监测系统
    5.2 装置各系统设计方案
        5.2.1 调温调压系统
        5.2.2 缓蚀剂加注系统
        5.2.3 缓蚀剂浓度分布测试系统
        5.2.4 缓蚀剂膜冲蚀失效检测系统
        5.2.5 试验环道预膜装置及系统
        5.2.6 水平及不同起伏度管段测试系统
    5.3 相关测试及试验流程
        5.3.1 连续加注缓蚀剂在管内浓度分布测试流程
        5.3.2 连续加注缓蚀剂对缓蚀剂膜修复补充效果试验流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射流清管器运动规律与积液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射流清管的理论模型研究
        1.2.2 射流清管的工程应用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射流清管的工程应用仿真计算
    2.1 软件计算模型
    2.2 清管器速度波动分析
        2.2.1 压降系数的影响分析
        2.2.2 旁通率的影响分析
        2.2.3 摩擦力的影响分析
    2.3 清管段塞耗散分析
    2.4 终端气量波动特性
    2.5 液态水和天然气凝析液的运移规律差异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射流清管器的压降系数研究
    3.1 压降系数的概念建立
    3.2 直通结构压降系数
        3.2.1 前端无折流板结构
        3.2.2 前端带折流板结构
    3.3 渐缩结构压降系数
        3.3.1 等效压降系数模型的建立
        3.3.2 模型分析对比
    3.4 内置阀门结构压降系数
        3.4.1 几何模型与边界条件
        3.4.2 结果分析
        3.4.3 阀门受力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射流清管积液运移与控制理论
    4.1 模拟思想及方法
        4.1.1 几何模型与网格划分
        4.1.2 边界条件
        4.1.3 模型独立性验证
    4.2 积液运移规律分析
        4.2.1 积液运移形态分布
        4.2.2 液相体积分率
    4.3 积液控制理论
        4.3.1 缓冲液量数学模型
        4.3.2 影响因素分析
        4.3.3 缓冲液量控制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射流清管实验系统及方法
    5.1 清管器结构设计
        5.1.1 清管器设计要求
        5.1.2 清管器结构参数
        5.1.3 清管器实验样机
    5.2 实验系统设计
        5.2.1 实验流程
        5.2.2 仪表设备
        5.2.3 检测手段
        5.2.4 数据采集系统
    5.3 实验变量及步骤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射流清管器运行规律与积液特性分析
    6.1 单气相清管器运行规律
        6.1.1 清管器平均速度
        6.1.2 清管器分段速度
        6.1.3 压力波动特征
    6.2 气液两相清管器运行规律
        6.2.1 清管器平均速度
        6.2.2 清管器分段速度
        6.2.3 压力波动特征
        6.2.4 终端清管积液演变特性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射流清管器设计准则
    7.1 旁通率优选准则
    7.2 自适应阀门设计准则
结论与展望
    本文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水平管路清管过程流动参数变化规律模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形起伏湿气管道积液与清管数值模拟[D]. 孙乐园.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苏南区块输气能力及管网节点压力分析与研究[D]. 唐瑞志.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1)
  • [3]南海某气田水下生产系统段塞流预测与防治研究[D]. 邱云河.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4]油气水多相流实验架应用模拟研究[D]. 耿华荣.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5]段塞流捕集器设计方法研究及其优化[D]. 李施放.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6]海洋凝析天然气输送管道清管技术研究[D]. 刘博.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7]清管作业对海洋立管的影响研究[D]. 张圣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起伏天然气管线积液规律研究[D]. 苏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9]M集输管道内缓蚀剂浓度分布规律研究[D]. 曲国健.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10]射流清管器运动规律与积液特性研究[D]. 陈建恒.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标签:;  ;  ;  

水平管道清管过程中流量参数变化规律的仿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