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农民致富的特色产业——泌阳县蘑菇扶贫项目实施情况调查

带动农民致富的特色产业——泌阳县蘑菇扶贫项目实施情况调查

一、带动农民群众致富的特色产业——关于泌阳县实施香菇扶贫工程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何瑾[1](2021)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可持续生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群体实施的专项扶贫工程,在缓解空间贫困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12月,我国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96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实现了脱贫。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保障生计安全成为后续发展阶段的关键。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生计状况,探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生计发展问题,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可持续生计理论视角下,通过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发展实际的调研,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归纳总结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策略的形成过程、生计安排的转变过程和整个生计发展过程的特点,构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可持续生计研究框架。具体而言,以可持续生计视角下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生计发展作为研究主题,从生计起点、生计策略、生计安排、生计结果等关键要素层面来分析搬迁移民生计发展的过程,总结其生计转型阶段的生计特点,探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表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生计起点表现为其生计资本分布和可利用的生计政策资源。搬迁后,移民生活空间从农村社区转为城市社区,其生计资本分布呈自然资本降低、物质资本提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匮乏、金融资本相对提升的基本特征。基于此,搬迁移民利用内生能力与外部政策,建立人力资本建设、社会资本建设和金融资本建设为主的生计策略。基于生计策略,搬迁移民调整生计安排以适应当前生计环境。非农就业方面,以外出务工、社区就近就业以及兜底保障为主。农业就业方面,以经济作物种植和散户传统种植为主。最终,搬迁移民的生计结果表现为生计改善和生计风险并存,其生计风险主要体现在产业就业发展空间受限、弱势群体生计融入难和脱贫主体内生能力不足。研究表明:搬迁移民生计起点表现为生计资本分布和可利用的政策资源,其中以资本为核心的政策资源供给奠定了后续生计发展的基础;搬迁移民生计策略重在提升人力资本建设、社会资本建设和金融资本建设;搬迁移民差异化生计安排体现在对不同生计方式的选择和组合方式上,同时其生计安排一定程度上呈二元分化趋势;搬迁移民生计结果表现为生计改善与生计风险并存,后续发展阶段重在降低生计风险。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层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从宏观政策设计层面来说,要加强资产建设理论指引并实施差异化生计策略政策支持。具体而言,要加强生计资本的多样化供给、优化生计资本结构,并持续加强区域性“1+2+N”产业就业体系建设。其次,从中观层面来说,要加强社区组织化建设和社区社会关系网络关联。通过社区党组织、社会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建设为移民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促进搬迁移民的生计融入与发展。最后,从微观层面来说,要培育激发搬迁移民的内生动力,全面提升其生计能力。本研究认为,在可持续生计理论指导下,将生计资产建设理念贯穿于政策制定与生计实践中,对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经历了脱贫攻坚期的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已经初步建立了搬迁移民生计发展体系,如何推广地域性搬迁移民生计发展模式,进一步促进搬迁移民生计安全和生计可持续发展仍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在后续研究中,需要重视在可持续生计理论视域下更进一步挖掘搬迁移民家庭生计需求的差异性和生计资产建设维度的多元化,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阶段保障搬迁移民稳定脱贫和生计安全,以及乡村振兴战略阶段推进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提供支持。

黄慧核[2](2021)在《精准扶贫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研究 ——基于H县两个乡镇的调查分析》文中提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精准扶贫战略要将落脚点放到党的基层组织上。中国共产党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一系列部署以及相关的方针政策都是通过当地的基层党组织来推进和落实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和团结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群众的不可或缺的纽带,是巩固党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基层政权的重要保证。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的关键一环,可以说基层党建扶贫不仅关乎少数民族地区稳定,还关乎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更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民族地区要大力推进党建扶贫,将党建作为引领精准扶贫的发力点,不断增强处于精准扶贫前线的基层党组织的扶贫能力,探索总结出加强贫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对策,进一步巩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成果。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基层党组织功不可没,但是脱贫攻坚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弊端不容忽视,仍然需要在后续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如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队伍结构参差不齐、工学矛盾、整体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加以改进。十九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具有了新的使命,在坚持党管农村的总要求下,找准未来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点,加快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大势所趋。在新时代背景下,本文立足于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基层党建。本文以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广西H县的两个乡镇为例,总结该县基层党建推进精准扶贫的做法与成效,发现存在问题,揭示出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建的有效途径,希望能为广西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问题提出的背景、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阐释并对本文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以及创新之处进行了简要说明。第二部分是正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是基层党建的理论基础分析,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基础进行简要的和梳理,厘清基层党建的理论渊源,再进一步分析了党建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第二章则基于调研的基础,以H县为蓝本,对H县基层党建扶贫工作的经验和成效进行总结;第三章是揭示出H县基层党建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逐一剖析;第四章是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的对策研究,以H县的个案分析为依据,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角度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扶贫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第三部分是结语,对基层党建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做出充分肯定,并针对乡村振兴战略中少数民族地区的返贫和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展望。

白惠[3](2021)在《陕南地区林业对农户脱贫的贡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林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贫困山区,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当地农户提供了脱贫的条件。陕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林业扶贫成效显着,在发展林业的同时,不仅可以带动农户致富,而且能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林业高质量发展可以确保已脱贫人口不返贫,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陕南三个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进行抽样调查。2017年共调查了264户(218户有效),2020年共调查了64户(63户有效)作为比较。通过研究农户的收入构成、林业扶贫方式、林业扶贫贡献的农户影响因素,分析林业对农户收入的贡献以及不同林业扶贫方式对林业收入的贡献。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林业对农户的脱贫贡献。结论如下:精准扶贫期间,贫困户的收入来源于农业、林业、畜牧业及水产业、劳务和其他收入,它们的贡献依次为劳务、林业、其他、农业、畜牧业及水产业,贡献度依次为林业、劳务、畜牧业及水产业、农业、其他。农业、林业、畜牧业及水产业和劳务对农户脱贫贡献增加。贫困户的林业扶贫收入来源于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林业生态工程以及其他林业扶贫,它们的贡献依次为林业生态工程、林下经济、特色经济林、其他林业扶贫,贡献度依次为林业生态工程、特色经济林、其他林业扶贫方式、林下经济。特色经济林和林业生态工程这两种扶贫方式的贡献都有增加。通过Pearson检验对陕南地区农户的家庭平均总收入和林业收入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林业、劳务、其他收入对于家庭平均总收入的贡献显着,农业、畜牧业及水产业对于家庭平均总收入的贡献不显着,而且其他收入对家庭平均总收入的影响程度大于林业大于劳务。林下经济和林业生态工程对于林业扶贫收入的贡献显着,特色经济林和其他林业扶贫方式对于扶贫贡献不显着,而且发展林下经济对林业收入的影响大于林业生态工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林业扶贫贡献的农户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农户林地面积大小和是否发展林下经济对林业扶贫贡献有显着影响,而受访者年龄、是否参与其他林业扶贫项目和是否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林业扶贫贡献没有显着影响。整体来说,陕南地区林业扶贫中出现了贫困人口自我发展意识不足、林业发展相对缓慢、林业基础设施不健全以及林业产业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在后续巩固扶贫成果时,应该激发已脱贫人口内生动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多元化利用林业资源、平衡林业产业结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白雨霏[4](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预防农村返贫问题研究 ——以山西省L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于解决农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用来解决“三农”问题,其中指出: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贫困是与生活富裕这样的要求相悖的。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国在2020年底实现了全部贫困人口脱贫,但是对于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防治返贫工作与精准脱贫工作同样重要。因此,针对有人因资金返贫、因病残返贫、因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返贫或因其他因素返贫这样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预防农村返贫的措施。在脱贫攻坚完成后,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当务之急是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数据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以贫困与返贫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我国L县脱贫返贫户为案例进行研究,从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本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等的概述。第二部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相关的核心概念、梳理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以山西省L县为研究对象,根据L县的扶贫实践情况,分析其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且剖析出可能存在返贫的风险。第四部分介绍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预防农村返贫的路径,以求为其他地区预防返贫提供一点借鉴价值。对乡村振兴战略下预防农村返贫问题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预防返贫,有针对性的进行农村各方面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实践价值,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面和深入研究。总之,预防农村返贫的路径是针对农村问题而提出相应的措施,对于巩固脱贫成果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而促进农村各方面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必由之路。

韩小伟[5](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文中认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中央单位立足部门资源优势,结合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实际,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对于践行党的宗旨、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群众、培养锻炼干部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对于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论文运用实证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立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以国家有关政策文件为指导,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政策理论、重大意义、历史进程、工作实践、基本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并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具体来说,文章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主要阐释了中央单位、社会扶贫、定点扶贫、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相关概念;揭示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系统梳理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第三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主要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阐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反贫困理论、公平正义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共同富裕理论、共享发展理论和扶贫开发理论。第四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扶贫、教育科技文化扶贫、健康扶贫和网络扶贫等六个领域,对中央单位在各个领域开展定点扶贫的由来、内容和典型案例等进行了归纳和举例。第五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主要从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等5个方面,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要求和实践经验。第六章是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主要是基于2020年以后中国反贫困工作重心转向治理农村相对贫困的背景,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即发挥中央单位的政策、资源、规划、人才和技术等优势;强调要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即构建由党委领导机制、政府主导机制、群众参与机制、组织协调机制、资金投入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内容构成的长效机制。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阶段、展开阶段、深化阶段和完善阶段等4个阶段,分析了每一个阶段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宏观背景、政策依据、主要任务和基本特征;二是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即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三是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拜茹[6](2020)在《产业扶贫中的政府、企业和社会协同治理研究》文中认为产业扶贫是国家贫困治理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其不仅是国家对于贫困群体的资源再分配的过程,同时也因其经济属性,需要市场力量有效参与方能发挥作用,而且贫困农户以及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也深刻影响着产业扶贫绩效。然而,产业扶贫实践过程中,由于单一化的政府治理以及治理主体协作不足等问题导致了农村产业扶贫依然存在着扶贫受益群体异化、产业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大的制约着产业扶贫的贫困治理效果。通过梳理文献,既有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对协同治理一般理论的讨论,以及产业扶贫过程中的具体治理问题的研究,因此成果多关注某一主体的行动逻辑或某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并未形成整体性的协同模式。而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三方的通力协作,既是产业有序发展的关键,也是产业发展成果合理共享的目标。并在实践中发现三方参与主体之间存在的命令与服从、竞争与博弈、利益冲突与矛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扶贫的实践效果。因此,深入分析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困境,探究解决协同困境的合作机制,对提升产业扶贫发展成效、有效解决贫困问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从理论上看,产业扶贫治理的复杂性使得科层制、市场制等传统治理方式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协同治理逐渐成为公共事务治理的关键形式。然而,协同治理在实践领域蓬勃发展的同时,其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在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体系中,产业扶贫作为脱贫的重要方式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然而产业扶贫治理仍面临着难以消解的张力,突出表现为多主体的非均衡关系。因此,基于协同治理的既有理论模型,结合典型案例,构建“结构—过程—环境”三维协同治理分析框架,对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产业扶贫治理以及协同治理理论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中西部国家级贫困县L县产业扶贫实践的深入调查,采用案例、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基于“结构—过程—环境”理论框架,深入分析产业扶贫中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协同困境及其制约机制。在结构维度,分别讨论了政府内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以及企业与社会四对关系结构,从政府内部协同,到政企、政社、企社之间的协同,结构维度的四个层面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因循产业扶贫实践而展开的逻辑递进。且对应的每一具体结构层面,又分别从理念、组织、制度和技术四个层面,详细阐释不同主体在产业扶贫中的协同环境与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政企社多元主体协同的基本逻辑。具体而言,政府内部协同层面,在压力型体制下,产业扶贫中政府内部遵循“支配与服从”的政策执行逻辑,由于上下级部门之间或者同级部门之间的目标差异,以及产业政策的区域性制度环境差异,容易导致政策目标冲突和执行过程随意化与碎片化。因此,政府内部突破常规性压力型体制的“支配—服从”模式需要克服部门之间的治理碎片化问题。政企协同层面,产业扶贫中政府的主导地位与企业的被动参与,政府通过权力压力与政策优惠将企业引入产业扶贫并承担社会责任,这与企业的利益原则相冲突,这导致了产业扶贫在政策取消后的不可持续性。因此,要从理念层面构建政企风险共担和利益分享机制,从组织要素方面构建信息沟通和责任分明机制,从制度层面推进普惠式金融体系,从技术层面构建技术支撑机制。政社协同层面,政府行政主导的治理逻辑与基层社会自治逻辑之间的矛盾,政府传统的对社会的单线控制思维导致产业扶贫中农民群众的话语权和主体地位一直不够明显,存在参与不足的难题。因此,要从理念层面构建产业扶贫中的目标共识,形成彼此的信任与合作,从组织上促进贫困户自主发展能力培育,从制度层面提供政策激励,从技术层面构建有效沟通和信息互补机制。企社协同层面,市场利益对社会道德的背离以及市场和社会主体在竞争上的分频性使得二者协同合作存在困难。要突破产业扶贫的社会公益性与市场利益性之间的张力,关键在于实现市场与社会主体的合理分工,在创新激励方式和联结形式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联动。所以,要从理念层面形成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认识,从组织层面优化利益分配,在制度方面促进政策目标刚性与执行弹性的统一,从技术层面构建信息对接与技能培训机制。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一是非均衡关系是理解产业扶贫困境的重要维度。产业扶贫中,由于政府、企业、社会三大主体不同的行为逻辑会造成三者之间的非均衡关系,这种非均衡关系制约着产业扶贫的治理效果;二是多元协同治理模式是提升产业扶贫效能的可选路径。政府、企业和社会参与产业扶贫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合作,推动了各自角色的转变,进而推动了协同环境和过程的转变,形成了治理上的协同。三是要在对当前中国农村产业扶贫内涵深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综合性的应对之策;四是建立在中国扶贫实践上的协同创新理论,要注重对党领导下政府贫困治理有效作用的剖析,这是确立中国协商治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张晓飞[7](2020)在《产业扶贫的地方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要前提,人民群众全面摆脱绝对贫困是衡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标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不能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而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是治本之策。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具体实践打赢这场世纪之战具有深远意义。笔者利用假期时间实地参与了河南省禹州市的基层扶贫工作,重点关注了产业扶贫,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了本篇论文的撰写。在内容上,梳理了扶贫的相关理论内涵(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可持续发展理论),特别是产业扶贫的相关概念和实施产业扶贫的多种方式方法,为研究产业扶贫提供给了理论支持;详细介绍禹州市产业扶贫的具体情况,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得出当地的致贫原因为:因病因残致贫、因学致贫、缺少劳动力致贫、缺技术致贫、缺资金致贫以及其他(因灾、自身动力不足)致贫。禹州市产业扶贫成效显着,包括:发展“四大产业”拔穷根(特色种植、生态养殖、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推进“五种模式”促增收(合作经营共同富、安置就业稳增收、土地流转赚租金、集体经济助脱贫、金融扶贫破难题);健全“四项机制”强保障(组织保障机制、资金投入及奖励机制、产业技术服务及培训机制、产销衔接机制)。此外,禹州市产业扶贫存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市场导向不明确、产业带动脱贫能力不强、产业扶贫覆盖面小、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在总结国内其他地方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贵州水城县“猕猴桃”种植产业、河南沁阳县“夏南牛”养殖产业、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旅游产业、湖北建始县电商产业)的基础上,提出促进禹州市产业扶贫发展、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以市场为导向,明确重点扶贫产业、以培育带动脱贫企业为基础,积极推进脱贫载体建设、以拓宽产业覆盖面为关键,探索带动脱贫创新模式、以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为保证,加快建设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以集体经济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扶志”为根本,增强贫困人员的脱贫内生动力。采取的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广泛合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督查考核等。产业扶贫地方实践的启示和意义,在于产业扶贫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要坚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发挥能人和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坚持对立统一规律:市场驱动与政府引导。

李健[8](2020)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产业扶贫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贯穿始终,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灭绝对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是党中央提出的“五个一批”中的首要组成部分,是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同步小康的最主要手段,这就使得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战中占据重要地位。产业扶贫必须要以本地区域位置、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为基础,政府要以市场为导向,把本地特色产业作为扶持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提高贫困村村集体收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扶贫举措。产业扶贫必读要以市场为导向,打通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与市场的联系。产业扶贫还要尊重贫困地区已经形成的产业规划和产业发展方式,要结合实际,选择好产业,这一点对于产业扶贫成败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产业扶贫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增强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做到产业发展可持续,贫困人口有稳定的收入,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农林产业扶贫、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旅游产业扶贫是产业发展脱贫的重要内容。清水河县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最南侧,是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清水河县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最有力的抓手,不断优化产业项目库,打好点面结合、长短结合“组合拳”。实施扶贫产业项目69个,清水河县产业扶贫主要做法就是发展小杂粮、马铃薯、设施蔬菜等特色种植业,发展肉养奶牛生猪等畜牧养殖业、加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发展生态扶贫产业、光伏扶贫产业、旅游扶贫产业。建立扶贫产业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加强扶贫产业项目管理。清水河县产业扶贫存在趋同化发展,益贫性不强,存在自然、技术、资金等风险。清水河县产业扶贫模式要多样化发展,突出产业扶贫的益贫性,防范与降低风险,提前谋划部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李晨程[9](2020)在《精准扶贫视域下Y市A区农村产业扶贫研究》文中指出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到了最为关键的脱贫攻坚阶段,纵观精准扶贫各个环节,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方面,尽管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样还是存在很多急需解决问题。在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尤其是进入脱贫攻坚阶段后,A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试图探索强民富村的途径。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产业扶贫展开研究,以陕西省Y市A区产业扶贫为例,不断挖掘强民富村和农村产业扶贫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原因,并就如何进一步改善精准扶贫下农村产业扶贫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乡村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具体来说,本文综合了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定性与定量对A区农村产业扶贫情况展开分析。首先,论文阐述了A区农村产业扶贫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对Y市A区的基本情况、农村产业扶贫情况进行了概述,并重点介绍了A区产业扶贫的动力、思路、成效。然后,论文深入分析了A区农村产业扶贫的问题与原因。最后,在借鉴国内外农村产业扶贫的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A区农村产业扶贫的优化建议,以更好地促进农村产业的扶贫和发展。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Y市A区农村产业扶贫采取了很多强有力的措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起到了很好的扶贫效果。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依然还存在着些许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目前主要存在着区位优势不足、产业发展乏力、脱贫能力较弱、民生欠债较多、地方财力有限方面的问题。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本性原因,主要是因为政府服务保障措施不健全、扶贫项目价值理解不到位、帮扶与被帮扶难以成合力。结合A区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借鉴国内外农村产业扶贫的经验,在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A区在下一步发展中,着重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优化:持续改善产业扶贫的配套条件,加强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加深帮扶与被帮扶的联结。

贾致毓[10](2020)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审计研究 ——以L县为例》文中提出在2016年01月01日生效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明确把“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列为可持续发展的17个目标中的首位。事实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一直是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大事。而为着力解决贫困问题,我国创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逐渐构建起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帮扶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扶贫成就。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方式,产业扶贫工作的进展和实施成效不仅影响着其他脱贫工程的开展,也是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但由于产业扶贫呈现出部门众多,覆盖范围广,受益群众多等突出特点,产业扶贫工作自开展以来就存在诸多问题。根据2018年06月审计署公布的审计工作报告显示,产业扶贫开发仍面临着截留、挪用产业扶贫资金,产业扶贫项目效益低下的现实问题,这无疑阻碍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而审计作为国家治理这一大系统中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要在产业扶贫开发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对做好产业扶贫审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研究这一问题无论是对推进脱贫工作,还是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四个全面”的整体布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笔者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整理了贫困、产业扶贫、产业扶贫审计等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正式开展具体的案例研究提供可能的思路和方向。其次,本文明确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及“免疫系统”理论的基本内容,梳理政府审计的内涵、分类、特点以及领导体制等重要理论,进一步整理自精准扶贫理念提出以来的关于产业扶贫与其审计的政策法规,并以此作为审计机关开展产业扶贫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再次,考虑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重点等原因,笔者选择地处我国中部地区的省级贫困县——L县为研究对象。因此,本文采用实地研究法整合L县的产业扶贫政策及其资金的内容和使用情况,从审计各阶段考量L县开展的产业扶贫审计工作的现状;随后,深入分析L县目前产业扶贫审计工作暴露出的审计介入时点较晚、审计覆盖范围有限、审计监督合力发挥不足、审计结果影响力不高、审计整改问责不力等缺陷,同时剖析导致种种问题的原因;最后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全过程跟踪审计运用、扩大审计覆盖范围、有效整改审计资源、提高审计结果利用水平以及完善审计整改问责机制等具有实质性的建议,为促进产业扶贫审计理论的丰富作出贡献。而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的创新,从产业扶贫审计这一微观视角,结合具体的案例探讨如何更好开展工作对基层审计机关更具价值,以确保研究更符合审计实务工作者的需要。

二、带动农民群众致富的特色产业——关于泌阳县实施香菇扶贫工程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动农民群众致富的特色产业——关于泌阳县实施香菇扶贫工程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可持续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易地扶贫搬迁研究
        (二)可持续生计研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一、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生计理论
        (二)资产建设理论
    二、核心概念与研究框架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研究框架
第三章 生计起点:搬迁移民生计状况和政策资源
    一、搬迁移民生计状况
        (一)自然资本流失
        (二)物质资本大幅提升
        (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较为匮乏
        (四)金融资本相对提升
    二、搬迁移民生计政策资源
        (一)生计资本规划帮扶政策
        (二)安置社区服务供给体系
        (三)生计政策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三、小结
第四章 生计策略:搬迁移民资产建设过程性分析
    一、人力资本建设
        (一)参与香菇培训:生产技能的有效提升
        (二)进“大袜厂”务工:适应能力的初步提升
        (三)在家门口就业:资源利用能力的加强
        (四)参与社区治理:治理能力的培育发展
    二、社会资本建设
        (一)成立“香菇互助小组”:劳务互助的组织化形成
        (二)获得“就业帮助”:就业信息的互惠型供给
        (三)强化“家族支持”:家族式现金互助的强化
    三、金融资本建设
        (一)主动申请“香菇贷”:兜底产业的积极参与
        (二)“被动”参保:香菇产业风险的有效降低
    四、小结
第五章 生计安排:搬迁移民差异化生计选择
    一、非农型生计:搬迁移民主要的生计方式
        (一)外出务工:收入为重的主流生计方式
        (二)社区就近就业:顾家的生计选择
        (三)兜底保障:“老弱病残”生计的兜底支持
    二、农业型生计:现代与传统并存的生计选择
        (一)农业现代化生产:生计方式的现代转型
        (二)传统农业生产:生计方式的传统承继
    三、小结
第六章 生计结果:生计改善与生计风险并存
    一、生计改善状况
        (一)生计资本存量逐渐积累
        (二)生计活动呈多样化趋势
    二、生计风险表征
        (一)产业就业发展空间受限
        (二)弱势群体生计融入难
        (三)脱贫主体内生能力不足
    三、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讨论
        (一)案例社区移民生计发展模式是否能够推广复制?
        (二)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发展的差异性原则
        (三)文化资本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发展的作用
    三、政策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搬迁移民生计资产建设
        (二)加强社区组织化建设,促进搬迁移民生计融入
        (三)培育内生发展主体性,加强搬迁移民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精准扶贫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研究 ——基于H县两个乡镇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精准扶贫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基层党建工作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理论
        二、中国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建设思想
    第二节 党建在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
        一、引领精准扶贫工作开展
        二、推动各类扶贫项目的落实
        三、带动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第三节 精准扶贫视域下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的意义
        一、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三、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证
第二章 精准扶贫视域下H县基层党建现状
    第一节 H县党建概况
        一、H县党建总体情况
        二、两个调查乡镇的党建基本情况
    第二节 H县基层党建扶贫模式
        一、首创“大村长”包村制
        二、推行“六联一带”模式
        三、齐抓扶贫扶智扶志
        四、开展试岗锻炼
    第三节 H县基层党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
        一、阵地建设促进党支部实力提升
        二、产业结构优化彰显党建扶贫模式优势
        三、党建引领脱贫摘帽成效明显
    第四节 精准扶贫视域下H县基层党建经验总结
        一、筑强脱贫产业堡垒
        二、推进村级党组织“星级化”管理
        三、打造脱贫攻坚骨干队伍
第三章 精准扶贫视域下H县基层党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精准扶贫视域下H县基层党建存在的问题
        一、个别党组织软弱涣散
        二、党员干部队伍结构参差不齐
        三、党员干部教育难度越来越大
        四、无职党员的作用发挥不够重视
    第二节 精准扶贫视域下H县基层党建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二、工学矛盾难以克服
        三、督查问责不够严格
        四、基层组织缺乏建设资金
第四章 面向乡村振兴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的建议
    第一节 加强基层党建政治统领作用,谋求主责主业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
        二、加强执纪监督,压实主体责任
    第二节 加强党建与农村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合
        一、强化党建脱贫意识,整顿软弱涣散组织
        二、提升基层干部工作能力,巩固脱贫成果
    第三节 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选拔力度,壮大基层组织力量
        二、提高基层干部的保障水平,健全绩效考核机制
        三、协调各方力量,加大引进人才向农村倾斜的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关于XX镇(乡)基层党建状况的访谈提纲

(3)陕南地区林业对农户脱贫的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陕南地区农村林业扶贫情况分析
        1.4.2 林业扶贫方式对于农户收入的贡献分析
        1.4.3 林业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分析
        1.4.4 林业巩固脱贫成效的可持续措施和建议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法
        1.5.3 比较分析法
        1.5.4 数据分析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林业扶贫理论框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林业扶贫
        2.1.2 贡献度
    2.2 林业扶贫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第三章 陕南地区林业扶贫实施情况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陕南地区概况
        3.1.2 南郑区、商南县、宁陕县概况
    3.2 贫困农户家庭状况分析
    3.3 农户对于扶贫政策认知的变化
    3.4 陕南地区林业扶贫方式情况
        3.4.1 林业扶贫概况
        3.4.2 林业扶贫方式——特色经济林
        3.4.3 林业扶贫方式——林下经济
        3.4.4 林业扶贫方式——林业生态工程
        3.4.5 林业扶贫方式——其他林业扶贫方式
    3.5 陕南地区农户参与林业扶贫方式差异性
第四章 陕南地区林业对农户收入增长贡献度
    4.1 陕南地区家庭平均收入构成
        4.1.1 陕南地区家庭平均收入变化情况
        4.1.2 陕南地区家庭平均收入构成比重变化情况
    4.2 陕南地区农户林业收入构成
        4.2.1 陕南地区农户林业收入变化情况
        4.2.2 陕南地区林业收入构成比重变化情况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陕南地区林业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分析
    5.1 林业扶贫贡献的农户影响因素分析
        5.1.1 模型建立
        5.1.2 变量选取
        5.1.3 回归分析
        5.1.4 影响因素分析
    5.2 陕南地区农户林业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5.2.1 林业收入与家庭平均总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5.2.2 林下经济和林业生态工程与林业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陕南地区林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1 问题
        6.1.1 贫困人口自我发展意识不足
        6.1.2 林业产业发展缓慢,林业基础设施不健全
        6.1.3 林业产业结构不平衡
    6.2 对策
        6.2.1 激发已脱贫人口内生动力
        6.2.2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多元化利用林业资源
        6.2.3 平衡林业产业结构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陕南地区林业扶贫中农户参与性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介

(4)乡村振兴战略下预防农村返贫问题研究 ——以山西省L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贫困
        2.1.2 精准扶贫
        2.1.3 返贫
    2.2 基本理论基础
        2.2.1 贫困理论
        2.2.2 反贫困理论
        2.2.3 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
    2.3 乡村振兴战略与预防农村返贫的内在逻辑关系
        2.3.1 乡村振兴对预防农村返贫提出了新要求
        2.3.2 预防农村返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2.4 预防农村返贫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
        2.4.1 预防农村返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求
        2.4.2 预防农村返贫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山西省L县农村脱贫人口返贫问题的概况
    3.1 山西省L县精准扶贫的概况
        3.1.1 山西省L县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
        3.1.2 山西省L县精准扶贫的成就
        3.1.3 山西省L县精准扶贫的问题
    3.2 山西省L县农村脱贫不稳定和边缘易致贫人口的概况
        3.2.1 脱贫不稳定人口的概况
        3.2.2 边缘易致贫人口的概况
    3.3 山西省L县农村脱贫人口返贫的潜在因素分析
        3.3.1 因资金返贫
        3.3.2 因病残返贫
        3.3.3 因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返贫
        3.3.4 因其他因素返贫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预防农村返贫的路径
    4.1 加强预防返贫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
        4.1.1 加强预防返贫的政策支持
        4.1.2 增加预防返贫的经济投入
    4.2 加大产业帮扶力度
        4.2.1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4.2.2 培育发展优势产业
    4.3 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4.3.1 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
        4.3.2 增强政策的延续性和制度化
    4.4 建立健全返贫预警机制
        4.4.1 建立“线上+线下”动态监测系统
        4.4.2 建立完善返贫致贫的监测预警机制
    4.5 提升脱贫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4.5.1 强化脱贫人口自力更生的意识
        4.5.2 提高脱贫人口勤劳致富的能力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5)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
    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相关概念阐释
        2.1.1 中央单位
        2.1.2 社会扶贫
        2.1.3 定点扶贫
        2.1.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
    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
        2.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
        2.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
        2.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
        2.2.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
    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
        2.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起步阶段
        2.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展开阶段
        2.3.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深化阶段
        2.3.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完善阶段
第3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
        3.1.3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理论
        3.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扶贫开发理论
第4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
    4.1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4.1.1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由来
        4.1.2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内容
        4.1.3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典型案例
    4.2 通过产业扶贫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4.2.1 产业扶贫的由来
        4.2.2 产业扶贫的内容
        4.2.3 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
    4.3 通过技能培训扶贫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
        4.3.1 技能培训扶贫的由来
        4.3.2 技能培训扶贫的内容
        4.3.3 技能培训扶贫的典型案例
    4.4 通过教育科技文化扶贫推进贫困地区文化教育发展
        4.4.1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由来
        4.4.2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内容
        4.4.3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典型案例
    4.5 通过健康扶贫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状况
        4.5.1 健康扶贫的由来
        4.5.2 健康扶贫的内容
        4.5.3 健康扶贫的典型案例
    4.6 通过网络扶贫拓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渠道
        4.6.1 网络扶贫的由来
        4.6.2 网络扶贫的内容
        4.6.3 网络扶贫的典型案例
第5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
    5.1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
        5.1.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1.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2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
        5.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3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
        5.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4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5.4.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4.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5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
        5.5.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5.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第6章 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
    6.1 中国农村反贫困目标瞄准的调整
        6.1.1 相对贫困的涵义
        6.1.2 相对贫困的特征
        6.1.3 农村相对贫困成为贫困治理的重心
        6.1.4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现实路径
    6.2 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
        6.2.1 政策优势
        6.2.2 资源优势
        6.2.3 规划优势
        6.2.4 人才优势
        6.2.5 技术优势
    6.3 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6.3.1 党委领导机制
        6.3.2 政府主导机制
        6.3.3 群众参与机制
        6.3.4 组织协调机制
        6.3.5 资金投入机制
        6.3.6 考核评价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产业扶贫中的政府、企业和社会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和意义
    1.2 文献回顾与评述
    1.3 核心概念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案例基本概况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7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构建
    2.1 协同治理的理论内涵
    2.2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2.3 多主体协同治理分析框架构建
第3章 产业扶贫中的政府内部协同:从碎片化到部门整合
    3.1 产业扶贫中政府内部协同的理论逻辑
        3.1.1 压力与冲突:压力型体制下政府产业扶贫
        3.1.2 紧张与调试:产业扶贫中的政府行为选择
        3.1.3 互动与协作:产业扶贫中政府内部主体协同
    3.2 产业扶贫中政府内部协同治理实践探索
        3.2.1 案例介绍
        3.2.2 实践表达:产业扶贫中的政府内部协同逻辑
    3.3 产业扶贫中的政府内部协同治理优化
        3.3.1 理念层面:服务引导与统筹共治
        3.3.2 组织层面:职能整合与机制协调
        3.3.3 制度层面:责任分明与政策统筹
        3.3.4 技术层面:平台支持与信息协同
    3.4 小结
第4章 产业扶贫中的政企协同:从目标错位到合作共赢
    4.1 产业扶贫中政企协同的演变逻辑
        4.1.1 紧张与调适: 实践操作中的双向适应
        4.1.2 合作与共享: 政策执行中的目标冲突
    4.2 产业扶贫中政企协同的实践探索
        4.2.1 案例介绍
        4.2.2 实践表达: 产业扶贫中的政企协同困境与探索
    4.3 产业扶贫中的政企协同治理优化
        4.3.1 理念层面: 风险共担与利益分享
        4.3.2 组织层面: 信息沟通和权责明确
        4.3.3 制度层面: 普惠式金融破瓶颈
        4.3.4 技术层面: 建立技术支撑机制
    4.4 小结
第5章 产业扶贫中的政社协同: 由被动参与到协商共治
    5.1 产业扶贫中政社协同的运行逻辑
        5.1.1 打破双规: 政社协同治理的前提
        5.1.2 促进参与: 政社协同治理的动力来源
    5.2 产业扶贫中政社协同的实践表达
        5.2.1 案例介绍
        5.2.2 实践表达: 产业扶贫中的政社协同困境与探索
    5.3 产业扶贫中的政社协同治理优化
        5.3.1 理念层面: 合作服务与信任接纳
        5.3.2 组织层面: 文化培育与能力发展
        5.3.3 制度层面: 结构调整与政策激励
        5.3.4 技术层面: 有效沟通与信息共享
    5.4 小结
第6章 产业扶贫中的企社协同: 从自主组合到有效联动
    6.1 产业扶贫中企社合作的执行逻辑
        6.1.1 目标导向的角逐: 利益与道德的背离
        6.1.2 利益的竞争: 目标错位与群体分化
    6.2 产业扶贫中企社协同的实践表达
        6.2.1 案例介绍
        6.2.2 实践表达: 产业扶贫中的企社协同困境与探索
    6.3 产业扶贫中的企社协同治理优化
        6.3.1 理念层面: 共建共享与合作共赢
        6.3.2 组织层面: 利益联结与统筹安排
        6.3.3 制度层面: 目标刚性与执行弹性的协调
        6.3.4 技术层面: 信息对接与技能培训
    6.4 小结
第7章 产业扶贫中的政企社协同: 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
    7.1 产业扶贫中政企社协同的理论逻辑
        7.1.1 扶贫主体的多元性
        7.1.2 扶贫利益的公共性
        7.1.3 权力运行的协同性
        7.1.4 行为过程的互动性
        7.1.5 价值导向的合作性
    7.2 产业扶贫中政企社协同治理优化
        7.2.1 理念层面
        7.2.2 组织层面
        7.2.3 制度层面
        7.2.4 技术层面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基本结论
        8.1.1 理解产业扶贫困境的重要维度
        8.1.2 政府主导: 实现中国协同治理理论创新的基本出发点
        8.1.3 产业扶贫中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
        8.1.4 研究发现的意义与政策启示
    8.2 进一步的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产业扶贫的地方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产业扶贫的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及内涵
        2.1.1 贫困
        2.1.2 扶贫
        2.1.3 产业扶贫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2.2.2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产业扶贫的地方实践——以禹州市为个案
    3.1 禹州市概况
        3.1.1 禹州市区域概况
        3.1.2 禹州市贫困现状
    3.2 禹州市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分析
        3.2.1 因病、因残致贫
        3.2.2 因学致贫
        3.2.3 缺少劳动力致贫
        3.2.4 缺技术、资金致贫
        3.2.5 其他(因灾、自身动力不足)致贫
    3.3 禹州市产业扶贫的成效
        3.3.1 发展“四大产业”拔穷根
        3.3.2 推进“五种模式”促增收
        3.3.3 健全“四项机制”强保障
    3.4 禹州产业扶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市场导向不明确
        3.4.2 产业带动脱贫能力不强
        3.4.3 产业覆盖面小
        3.4.4 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3.4.5 集体经济较为薄弱
        3.4.6 贫困人员脱贫内生动力不足
4 国内地方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
    4.1 贵州水城县“猕猴桃”种植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
        4.1.1 产业扶贫规划与方案
        4.1.2 产业带动模式和联结机制
        4.1.3 产业扶贫保障措施
    4.2 河南沁阳县“夏南牛”养殖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
        4.2.1 结合当地实际,精准选育带动脱贫产业
        4.2.2 深化利益联结,拓宽稳定增收渠道
        4.2.3 破解瓶颈制约,强化产业脱贫保障
    4.3 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旅游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
        4.3.1 创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4.3.2 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产业相结合
        4.3.3 “113”工程旅游扶贫新模式
    4.4 湖北建始县电商扶贫的成功经验
        4.4.1 利用“互联网+”模式助力传统企业转型,形成产业扶贫反推力
        4.4.2 建立以“互联网+”模式为主的电子商务产业链,保证产业形态稳固
        4.4.3 利用互联网平台,逆向推动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的培育力度
        4.4.4 借助“互联网+众筹”的模式助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
        4.4.5 利用互联网的大规模消费,反向激励企业的运行趋于标准化和组织化
5 地方性经验促进禹州市产业扶贫的对策及建议
    5.1 以市场为导向,明确重点扶贫产业
    5.2 以培育带动脱贫企业为基础,积极推进脱贫载体建设
    5.3 以拓宽产业覆盖面为关键,探索带动脱贫创新模式
    5.4 以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为保证,加快建设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
    5.5 以集体经济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5.6 以“扶志”为根本,增强贫困人员的脱贫内生动力
    5.7 以保障措施为支撑,推动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建立
6 产业扶贫地方实践的启示和意义
    6.1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6.2 坚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发挥能人和龙头企业带头作用
    6.3 坚持对立统一规律:市场驱动与政府引导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调查问卷

(8)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产业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产业扶贫
        2.精准扶贫
    (二)理论基础
        1.社会治理理论
        2.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我国产业扶贫的历程与政策演变
    (一)产业扶贫的开端
    (二)产业扶贫的正式提出与推进阶段
    (三)产业扶贫的精准阶段
三、清水河县产业扶贫基本情况
    (一)全县基本情况介绍
    (二)产业扶贫总体情况
    (三)产业扶贫主要做法
        1.发展特色扶贫产业
        2.发展扶贫产业园
        3.拓展贫困户农产品销售渠道
        4.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5.建立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
        6.加强扶贫产业项目管理
四、清水河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产业扶贫存在趋同化发展
    (二)产业扶贫益贫性不强
    (三)产业扶贫存在风险
五、做好产业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一)产业扶贫模式多样化发展
    (二)突出产业扶贫的益贫性
    (三)防范与降低产业扶贫风险
    (四)产业扶贫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精准扶贫视域下Y市A区农村产业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产业扶贫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产业扶贫概念界定
        2.1.1 精准扶贫
        2.1.2 产业扶贫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2.2.2 传统农业改造理论
第三章 Y市A区农村产业扶贫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Y市A区农村产业扶贫的发展历程
        3.1.1 大水漫灌式产业扶贫阶段
        3.1.2 精准滴灌产业扶贫阶段
    3.2 Y市A区农村产业扶贫的现状
        3.2.1 Y市A区概况
        3.2.2 Y市A区农村产业扶贫动力
        3.2.3 Y市A区农村产业扶贫的具体举措
        3.2.4 Y市A区农村产业扶贫思路与模式
    3.3 Y市A区农村产业扶贫的成效
        3.3.1 扶贫产业初具规模
        3.3.2 取得相应扶贫效益
        3.3.3 农企合作快速发展
        3.3.4 农村环境得到改善
第四章 Y市A区农村产业扶贫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Y市A区农村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4.1.1 区位优势不足
        4.1.2 规模发展乏力
        4.1.3 脱贫能力较弱
        4.1.4 民生欠债较多
        4.1.5 地方财力有限
    4.2 Y市A区农村产业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府服务保障措施不健全
        4.2.2 扶贫项目价值理解不到位
        4.2.3 帮扶与被帮扶难以成合力
第五章 国内外经验及启示
    5.1 国内外农村产业扶贫的经验
        5.1.1 美国的农村产业扶贫
        5.1.2 南非的农村产业扶贫
        5.1.3 四川省农村产业扶贫
        5.1.4 广西区农村产业扶贫
    5.2 国内外农村产业扶贫经验的启示
        5.2.1 明确产业扶贫根本目的
        5.2.2 融入科学支持人力发展
        5.2.3 因地制宜规模化发展
第六章 Y市A区农村产业扶贫对策建议
    6.1 Y市A区农村产业扶贫对策建议
        6.1.1 持续改善产业扶贫配套条件
        6.1.2 加强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
        6.1.3 加深帮扶与被帮扶的联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审计研究 ——以L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贫困
        1.2.2 关于产业扶贫
        1.2.3 关于精准扶贫审计
        1.2.4 关于产业扶贫审计
        1.2.5 简要评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与政策背景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2.1.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1.3 “免疫系统”理论
    2.2 政府审计的基本理论
        2.2.1 政府审计的内涵与起源
        2.2.2 政府审计的分类、领导体制与特点
    2.3 政策背景分析
        2.3.1 产业扶贫相关的政策背景
        2.3.2 产业扶贫审计相关的政策背景
3 L县产业扶贫及其审计工作实施
    3.1 L县概况
        3.1.1 L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3.1.2 L县精准脱贫工作情况
    3.2 L县产业扶贫工作的实施
        3.2.1 L县产业扶贫资金的使用
        3.2.2 L县产业扶贫政策的内容
    3.3 L县产业扶贫审计工作的开展
        3.3.1 审计准备阶段
        3.3.2 审计实施阶段
        3.3.3 审计报告阶段
        3.3.4 审计结果
4 L县产业扶贫审计工作的问题分析
    4.1 L县产业扶贫审计存在的问题
        4.1.1 审计介入较晚
        4.1.2 审计覆盖范围有限
        4.1.3 审计监督合力发挥不足
        4.1.4 审计结果影响力不高
        4.1.5 审计整改问责不力
    4.2 L县产业扶贫审计缺陷的成因分析
        4.2.1 全过程跟踪审计运用不够
        4.2.2 审计方法滞后
        4.2.3 现有审计力量有限
        4.2.4 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
        4.2.5 “屡审屡犯”现象频发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相关对策建议
        5.2.1 加强全过程跟踪审计运用
        5.2.2 扩大审计覆盖范围
        5.2.3 有效整合审计资源
        5.2.4 提升审计结果利用水平
        5.2.5 完善审计整改问责机制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带动农民群众致富的特色产业——关于泌阳县实施香菇扶贫工程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可持续生计研究[D]. 何瑾. 武汉大学, 2021
  • [2]精准扶贫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研究 ——基于H县两个乡镇的调查分析[D]. 黄慧核.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3]陕南地区林业对农户脱贫的贡献研究[D]. 白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乡村振兴战略下预防农村返贫问题研究 ——以山西省L县为例[D]. 白雨霏.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D]. 韩小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6]产业扶贫中的政府、企业和社会协同治理研究[D]. 拜茹.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 [7]产业扶贫的地方实践研究[D]. 张晓飞. 东华大学, 2020(01)
  • [8]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产业扶贫问题研究[D]. 李健.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精准扶贫视域下Y市A区农村产业扶贫研究[D]. 李晨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10]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审计研究 ——以L县为例[D]. 贾致毓.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带动农民致富的特色产业——泌阳县蘑菇扶贫项目实施情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