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家廖冰雄与话剧患难与共

漫画家廖冰雄与话剧患难与共

一、漫画家廖冰兄和戏剧患难与共(论文文献综述)

费显斯[1](2020)在《桂林抗战文化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文中认为对抗战文化史来说,桂林文化城始终被认为是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而在抗战这个特殊历史时期里,这个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桂林文化城是一个多方力量共同合力的结果,除了我们一贯谈到的地理优势以及较开明的政治氛围之外,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桂林文化城这个独特历史现象诞生的内在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并确立于近代,是以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为起点和基础诞生的。在整个抗战时期,以抗战救国为主题的民族主义思想始终高涨,逐步实现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升华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诞生。在抗战背景之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离不开两个核心观念:一是抗战救国的民族国家观,二是崇尚英雄的民族英雄观。桂林抗战文化活动的空前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代民族主义的传播及“中华民族”观念的成熟及普及。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宣扬之下,桂林文化界对民族精神的渴求越发迫切。要振奋民众的民族精神,激发其民族革命的斗争情绪,唤醒其民族国家的共同体意识,就此抗战文化运动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了起来。抗战文化运动从多方面多领域回答了民族主义的社会需求,从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新闻传媒等诸多文化活动实践中多方面的激发了民众的民族精神,可以说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桂林抗战文化运动提供了内在助力,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也多方面的展现了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果。本文主要以1938年10月至1944年9月桂林被誉为“抗战文化城”这段历史时期各领域的文化运动成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化城内部文学、戏剧、音乐等多方面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梳理,选择具有鲜明民族意识代表的文化个案。深入考察在这段时间内,桂林出版的新闻期刊、小说诗歌和在桂林上演的戏剧剧目,开办的抗战画展等与民族国家观与民族英雄观相联系文化活动。揭示了不论是桂林的多种话剧、戏曲的演出,还是各种歌咏会、文化座谈会或是美术展览的开展,其主体都是围绕着“团结一致,抗战救国”这个思想基础。这些与民族国家观和民族英雄观密不可分的文化成果,揭示了众多文化人在桂林文化城内所表达的政治诉求和文化诉求就是以文化活动为刀刃,割开中华民族沉睡的民族精神的面纱。以充满着大众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的文化活动唤醒中华儿女抗战报国的民族意识,使抗战文化能够高举民族国家的大旗,将群众组织号召于民族共同体大旗之下,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得以维系,从而造就了桂林文化城这个历史传奇。总而言之,作为抗战中国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化空间,以民族国家观和民族英雄观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了桂林文化城文化活动繁荣发展的内在助力。这些文化活动一方面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支撑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繁荣昌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在桂林文化城中发现民族精神,领略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信,是桂林文化城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蔡涛[2](2013)在《1938年:国家与艺术家黄鹤楼大壁画与抗战初期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文中提出国家与艺术家的关系是艺术史上的基本命题之一。放在中国现代美术史的语境中,特别是放在抗日战争初期交战国双方的跨语境背景下,国家与艺术家的关系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以1938年作为考察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历史分期点,而不是通常的1949年,正是基于这一关键命题的现代释读。而构成这一释读的艺术史现象,是1938年8、9月间在武汉由着名剧作家田汉主持,以及王式廓、李可染等十余位画家集体创作的黄鹤楼大壁画。这幅大壁画的创作现场,不仅见证了民族国家与艺术家之间紧密关系的确立,也预示了信奉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现代艺术的重大转型。现代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决澜社画家倪贻德在这幅象征着国家主义和集权主义的大壁画中的出场和退场,提供给我们一个极佳的视角,以此来考察国家与艺术家之间全新关系的复杂生成过程。围绕着这幅壁画的制作,本文从武汉的国民政府政治部三厅、倪贻德游学日本的历史背景、抗战初期中国大陆的壁画风潮、中日之间的宣传战以及孤岛时期洋画运动的余续等五个部分。本文以跨语境的视野重构这段至为重要但却被历史叙述所忽视的转折点,并从世界艺术史的范围,深化对导致中国现代美术这一重大转折的各种成因的总体认识。

韩哲敏[3](2012)在《语文在课堂内外的群言中》文中指出不论课内课外,处处留心皆语文。教师要走进学生,听学生的心声,观学生的言行,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廖陵儿[4](2002)在《漫画家廖冰兄和戏剧患难与共》文中指出 在漫画界成就卓着的廖冰兄,一生中却有很长时间与戏剧打交道。或者说他一生的沉浮都与漫画和戏剧有关——年青时代,他为谋生刚跨进戏剧界的门槛,不久,为抗战他即迈进漫画界的战斗行列。人到中年却因画漫画闯了祸,而受到了禁锢,再蜗居戏剧中最小的剧种——木偶剧团里生存。但冰兄无论做什么都乐在其中,从来不会有大材小用的伤感。诚然,被迫放下了画漫画的笔,对冰兄来说等

廖冰兄[5](1995)在《两个“老少年”和一位忠厚长者——记苗子、郁风兼忆夏公》文中提出 1这张照片,在我的艺术生涯中具有历史的意义。1983年,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廖冰兄漫画创作50周年展》,照片是苗子、郁风夫妇与夏公(衍)到展场的留影。之所以具有历史意义,是因为我生平第一次开个展是在1938年,我23岁,在广州举办《廖冰兄抗战连环漫画展》。那时我的画画得很稚拙,只有满腔的激情,把锋芒向着日本侵略者。画展开幕的前夜,在广州长堤基督教青年会内简陋的展场,我和妹妹廖冰

二、漫画家廖冰兄和戏剧患难与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漫画家廖冰兄和戏剧患难与共(论文提纲范文)

(1)桂林抗战文化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桂林文化城书写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成熟
    (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
    (三)桂林特有的主客观因素为抗战文化的繁衍提供条件
    (四)民族主义思潮为推动桂林抗战文化兴盛提供内在助力
    小结
二、桂林抗战文化城文化界的民族国家观
    (一)宣扬民族情怀,放弃风花雪月
        1.民族精神高扬
        2.战斗氛围浓厚
        3.要抗战,反独裁
        4.建设抗战宣传阵地
        5.拉近军民关系
    (二)揭露日寇暴行,唤醒民族意识
        1.揭露日军罪行
        2.唤醒民众民族意识
        3.乡村抗日成为创作内容
        4.民族意识觉醒下的个人思想救赎
    (三)宣扬民族团结,共同一致抗战
        1.团结社会各界
        2.团结各族群众
        3.向宗教界传递民族意识
    小结
三、桂林抗战文化城文化界的民族英雄观
    (一)宣传前线战果,踊跃支援前线
        1.宣传胜利战果
        2.民众踊跃为前线献金
    (二)揭露卖国行径,抵制汉奸求荣
        1.揭露卖国行径
        2.抨击汉奸行为
        3.刻画国贼形象
    (三)歌颂英雄事迹,塑造民族英雄
        1.缅怀抗战英魂
        2.推崇光荣事迹
    小结
四、桂林抗战文化城文化特征彰显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魂
    (一)大众性
        1.贴近群众
        2.走向街头
        3.融入乡村岩洞
    (二)民族性
        1.歌曲主题富有民族性
        2.山歌民族意识浓厚
    (三)时代性
        1.抗战文学多样化
        2.聚焦时代抗战救国任务
        3.勇于进行抗战文化创新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1938年:国家与艺术家黄鹤楼大壁画与抗战初期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国家与艺术家:倪贻德与 1938 年黄鹤楼大壁画
第一章 国家的艺术家:政治部三厅与全国性美术家组织的建立
    第一节 抗战流徙与艺术家谋生
    第二节 政治部三厅的组建——周恩来、郭沫若、田汉
    第三节 美术科——战时艺术家的军事化组织
    第四节 美术工场与黄鹤楼大壁画
    第五节 朝野之间:全国美术家组织与领袖图像的流行
    第六节 艺术家的流散与政治化的区域划分
第二章 逃逸革命的现代艺术家:倪贻德日本游学与创造社的左翼转向
    第一节 美术革命与私情文学——青年画会与创造社
    第二节 社会革命与内心革命:北伐从军时期的倪贻德
    第三节 东京的左翼文艺运动与中华留日美术研究会
    第四节 摩登体验——艺术家的东京漫游
    第五节 “写实主义”的实技与观念:川端画学校的研习
    第六节 “美术之秋”:跨语境体验与决澜社的结成
第三章 壁画的“内战”:抗战初期美术界的竞争格局
    第一节 香港岭英中学的《抗战》、《建国》壁画
    第二节 “学院派”与新媒体艺术:洋画与漫画、版画的并存
    第三节 现代壁画的前史——几则案例
    第四节 里维拉的影响?——洋画家的壁画
第四章 敌我的镜像:抗战初期中日之间的美术宣传战
    第一节 画稿释疑——关于壁画实战功能的推理
    第二节 壁画的观众——1938 年黄鹤楼大壁画的两个版本
    第三节 日本、中国对黄鹤楼大壁画的报道
    第四节 “卫国”与“报国”——中日艺术家的师生之战
第五章 “新写实主义”:折衷策略与孤岛时期倪贻德的洋画创作
    第一节 战前“新写实主义”的输入与论争
    第二节 战时绘画与新写实主义
    第三节 孤岛上海与尼特画室
结论: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关于黄鹤楼大壁画的反思
图版目录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日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1 倪贻德年表简编
    2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二十一年度第一学期教授薪俸
    3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廿六年度第一学期发维持费清册
    4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三十年度教员统计表、教员名册等
致谢
图版

四、漫画家廖冰兄和戏剧患难与共(论文参考文献)

  • [1]桂林抗战文化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D]. 费显斯.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1938年:国家与艺术家黄鹤楼大壁画与抗战初期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D]. 蔡涛. 中国美术学院, 2013(04)
  • [3]语文在课堂内外的群言中[J]. 韩哲敏. 文学教育(下), 2012(04)
  • [4]漫画家廖冰兄和戏剧患难与共[J]. 廖陵儿. 广东艺术, 2002(06)
  • [5]两个“老少年”和一位忠厚长者——记苗子、郁风兼忆夏公[J]. 廖冰兄. 同舟共进, 1995(05)

标签:;  ;  ;  ;  ;  

漫画家廖冰雄与话剧患难与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