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不同等级城市及其收入差距研究

现阶段不同等级城市及其收入差距研究

一、现阶段城市各阶层及其收入差距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丹[1](2018)在《科技人员收入差距感知对科研产出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作用越来越凸显。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能否得到充分调动越来越被重视。研究表明,收入是人员激励的重要手段,近些年随着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带来了一系列的收入不平等问题,收入差距问题成为收入分配领域研究的焦点。科技人员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驱动主体,对于其收入分配状况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针对典型行业科技人员的收入差距问题,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基于锦标赛理论、行为理论的演绎,建立了收入差距认知、收入公平感与科技人员科研产出的理论模型,构建了相应的测度指标体系。并据此设计了关于科技人员收入差距认知、收入公平感及科研产出的调查问卷,利用问卷调查数据深入分析了科技人员收入差距与收入差距认知的现状、影响因素,收入公平感的现状,收入差距认知和收入对科技人员的科研产出的影响机制。研究得出两个主要结论:1.科技人员的收入差距认知与科研产出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2.科技人员的收入公平感在收入差距认知对科研产出的影响中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构建能力与绩效导向的收入分配依据,完善层级晋升通道;2.减少行业行政垄断,加强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技术创新;3.提高收入分配过程的公开透明度,引导树立正确公平观。

林秀珍(LIN Hsiu-cheng)[2](2015)在《基于收入分配视阈的居住正义国际比较》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在世界各国(地区),房地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这一特点在台湾和大陆表现得尤其突出。“居住”亦是国民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房地产价格的走势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几年来,大都市地区房价屡创新高,房价问题高居十大民怨之首,不仅年轻人买不起房子,一般受薪者更是苦不堪言,省吃俭用二三十年只为还房贷,也造成年轻人不敢结婚、台湾小孩出生率成为全球最低,这些都是对高房价的无力、与被剥削感日益强烈有很密切的关系。虽然台湾于2011年6月正式施行了《特种货物及劳务税条例》,藉以抑制不当的大量房地产投机,杜绝大财团、投机客的炒作与囤积,据台湾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台湾房地产成交量已下滑约10%。虽然短期内移转趋缓,已收打击投机、抑制炒作的显着成效及影响,却不见得是长久之计。其原因在于当前与不动产相关的地价税、土地增值税、房屋税等税制,都是按公告地价、现值或房屋核定价值做为课税标准,然而土地与房屋的公告价格,常常受到政治因素及特定利益团体的干扰,早已与市场价格严重脱节,偏低的公告价格,使得不动产租税负担过低、持有成本太轻,再加上房地产市场存在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的漏洞,市场因此出现假性需求、投机现象,进而成为投资工具,助长了炒房的风气,也是房价飞涨的主要原因。因此台湾现行的不动产税制是“奖励投机”,而非“奖励投资”。长期以来,由于个人收入分配不公,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这显然有违经济公道与社会正义。近几年来,台湾大台北地区房价屡创新高,居高不下的房价问题广受民众诟病,虽然台湾积极推动了《特种货物及劳务税条例》,并已于2011年6月正式施行,抑制房地产短期内转手交易,打击投机客炒房行为。然而新北市三环三线大型建设陆续动工,以及大陆同胞自由行来台购置房产等题材的炒作,永庆房屋集团7月中公布的购屋趋势调查显示,民众认为房价未来一年看涨的比例反而较奢侈税开征前高,不仅指出仍有不少人看好房市前景,更暗示健全的房市不能只靠奢侈税。而房产价格的走势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不论征收奢侈税的成效如何,政府仍需针对房市当前面临的问题,研拟合宜的政策,以落实居住正义,并健全房市发展。

廖尹航[3](2016)在《当下中国代际收入流动问题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中国在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问题,不仅已成为社会各界强烈关注的焦点问题,并且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69,处于较高位域。此外,本世纪以来,收入差距的代际传递趋势突显,“富、贫、官”等阶层的“二代”现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代际收入流动性的高低意味着,国民的子孙辈之间是有着更多平等竞争的机会,还是主要受益于或受制于父祖辈的影响或制约。由代际收入流动性所映射出的机会公平问题日渐被学术界和社会所重视,成为社会公平讨论中的核心议题之一,同时也是当下中国公共管理实践中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居民收入在代际间的传递方式与结果如何?影响代际收入流动的因素有哪些?代际收入流动中的传递机制如何发生如何运行?是否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公共政策或制度安排调节和改善代际收入流动?观察、分析和回应这些问题,能够为理解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的拓展新的视界,有助于正确认识当前中国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扩大和流动性阻滞问题,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基于公共管理的研究界面,系统分析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因素与传递机制,并以当下中国社会为样本,对中国代际收入流动进行测度和分析,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多维层面探析影响代际收入流动性之变量与成因,进而提出改善代际收入流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对策建议。关于代际收入流动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其中,国外研究者对代际收入流动的测度和分析相对丰富,其研究成果对中国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有重要借鉴参考意义。中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更有其特别的政策环境,这些因素都对中国代际收入流动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然而,现有的国内相关研究中,大多数仅致力于对代际收入的依循性进行测度,没有深入讨论中国社会背景下代际收入流动的传递机制与影响因素,更缺乏在公共管理视域下对代际收入流动与社会公平的关联性与对策研究。回应与探讨这些问题,正是本研究的重要价值所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同学科间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跨学科研究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对于代际收入流动问题,虽然目前大多数研究方法和成果都源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范畴,但是其同样可以为公共管理研究所用。实际上,代际收入流动研究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公共管理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框架下探求有效改善代际收入流动问题,一方面可以充分吸收和利用这一论题在经济学、社会学中的已有方法和成果,另一方面有助于拓展和深化这一论题的研究,以利于改善公共政策制定,优化国家治理。本文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并重。定性分析方面,首先对代际收入流动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界定和梳理,然后分析代际收入流动的制约因素,最后综合定量分析的结果,探讨代际收入流动与社会公平之关系;在定量分析方面,通过OLS和分位回归方法计算中国代际收入依循性,再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代际收入流动的各因素进行效应分解,探析政府在制度和政策供给方面对调节代际收入流动所应起到的作用。本研究所获得的主要结论是如下五个方面。第一,中国社会较长时期以来一直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从对代际收入流动问题的研究中获得重要解释。广受社会各方诟病的“二代”现象与代际收入流动的停滞和固化密切相关,代际收入流动性过低与收入差距扩大化问题同时突显,呈现其正相关性。第二,当下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停滞固化问题在城乡、不同地域以及收入阶层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总体而言问题突出,亟需探求破解之道,通过有针对性的公共政策对之进行调节。第三,制度环境对代际收入流动有重要制约作用。代际收入流动通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财富资本三者在邻代人之间的传递来实现,在中国当前的制度环境下,社会资本与财富资本对于代际收入流动的作用更为明显。第四,代际收入流动性是多因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三者共同作用于收入的代际传递过程中。第五,政府应积极制定相关政策,与社会各方通力合作,通过深化市场改革、完善制度建设、优化公共教育、建立遗产税制、发展慈善事业等措施,推动和实现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持续改善。本文的主要创新如下。首先,是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以公共治理和政策工具视角审视当下中国的代际收入流动性问题,拓宽了代际收入流动的研究视野。其次,是研究内容上的创新。通过系统全面分析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因素和传递机制,揭示收入代际传递的基本过程,并且构建“收入分配—收入流动—社会公平”的分析框架以解释代际收入流动与社会公平的关系。第三,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在对不同收入阶层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进行测度时,运用分位回归方法以检测各个分位刻度上的代际收入依循性;而在分析代际收入流动的传递机制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测量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财富资本在增加子孙辈收入中的效用,从而能够为政策工具的选择提供可资参考的重要信息,以利于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性政策。对中国代际收入流动与收入不平等的研究同时具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重要意义,其研究结果不仅对当下中国社会的收入分配格局所导致的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的现实具有更深入的解释力,而且对制定相关政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收入流动性的持续改善有助于解决收入分配的均衡问题,因此有必要基于公共治理的界面,构建一个系统有效的政策体系,用以监测和调节代际收入流动。本研究的不足在于:1、本研究仅聚焦于收入的代际流动,而公共管理视域的代际流动研究还需包含教育、职业、财富等多个方面,认识和改善当下中国的代际流动问题,需要在公共治理的框架下进一步构建完整的社会流动分析体系。2、由于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因素和传递机制都十分复杂,其中许多变量无法进行精确的量化,加上CHNS数据本身的限制,使得实证分析的效度有所损失,得到的结果与社会的真实情况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王姗姗[4](2015)在《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新疆在我国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一个多民族聚集,贫困人口最多的省区之一。新疆收入差距问题的解决对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分析。理论部分主要是基于二元经济、库兹涅茨倒u假说、收入再分配理论,分析概括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实证部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主要运用了泰尔指数计算法对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测算、利用多元回归法及分位数回归分析各个因素对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据此提出了缩小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第一,总体来看,新疆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呈现逐渐扩大趋势的。从城镇和农村区域情况看:新疆城镇各阶层收入结构表现为高收入者占少数、中低下收入者占大多数的“金字塔”型结构。而新疆农村低收入户的收入增加幅度非常小。第二,新疆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单一,城镇居民收入以工资收入为主,农民家庭纯收入过分依赖于家庭经营性收入。且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组内,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来源于组间差异。第三,经实证分析可知,经济水平变化对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不规则的波动状态,满足“W”型关系。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对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期间还有小幅度的波动。因此提出拓宽增收渠道,实现农民多元增收;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升就业技能;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建立和完善新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灵活的户籍管理制度等对策建议。

赵阳阳[5](2014)在《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功能的研究 ——以我国城镇居民相关数据为样本》文中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也随之增加,但与此同时,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却越拉越大。据统计,从1978年到201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加63.5倍,而城镇居民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之间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差距从1985年的2.9倍扩大到2011年的8.2倍,并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①。巨大的收入差距不但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也严重影响内需、尤其是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使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发展面临严重挑战。因此,如何尽快有效地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明确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在减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各种方法手段中,税收杠杆(包括个人所得税、房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的调节无疑是最重要方式之一。那么,目前我国税收杠杆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到底怎样呢?对此问题做出准确客观的回答是下一步税制改革的前提。因此,本文的研究必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除导论外,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二章)是相关理论基础。在准确界定税收、税收制度和收入分配差距等概念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功能的相关理论,包括所得税理论、财产税理论等,最后深入分析了具体税种对收入分配调节的作用机制。第二部分(即第三章)首先介绍了我国城镇居民各阶层收入分配总体情况,并以城镇居民各阶层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等相关数据为分析依据,然后就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并简单阐述了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第三部分(即第四章),是个人所得税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本部分在介绍研究方法、说明相关数据来源及处理的基础上,以2001-2011年我国各省市区城镇居民家庭分层次的人均收入为样本数据,依据人均收入水平的不同将我国31个省市区划分为高、中、低收入组,并用税前税后基尼系数的计算结果对三个组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收入越高的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各省市区收入差距均在不断拉大;大部分省市区在多数年份个税对收入分配差距均起逆向调节作用;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提高没能使其真正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统计期内中间年份个税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近几年逆向调节作用越来越明显等。第四部分(即第五章),本部分针对实证研究结果及原因分析,提出了加快税制改革、强化税收对收入差距正调节功能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改革税制结构,增强整体税制的累进性;完善具有收入分配调节功能的税种;加快《税收征管法》修订进程,强化税收监管等。第五部分(即第六章)是全文总结与展望。对全文研究思路和成果进行回顾、总结,并结合个人情况和文章不足提出预期展望。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1)将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照历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状况划分为高、中、低收入组。这样的划分突破了现有以东、中、西部为不同考察组进行比较分析的思维定式,更加符合各省份的实际经济状况。(2)以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相关数据为样本,多层次、多角度地全面深入分析个人所得税在调节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多是从全国或某一省的角度对此问题展开研究。(3)对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税制的完善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以往研究多集中于个税制度的完善,忽视了房产税、遗产税等财产税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作用。

王培暄[6](2012)在《收入差距扩大与社会结构失衡》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一个现代社会的阶层结构正在初步形成。然而,我国目前社会阶层结构还不是现代化国家所应有的"橄榄型",而是"倒T型"。这种失衡的社会结构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这就必然产生矛盾和冲突,引发社会风险。因此,对这种"结构性风险"进行预警和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观察社会结构失衡所带来的风险状况,以期在风险出现之前就预先发出警报,我们设置了"社会结构失衡风险的预警系统"(SSDREWS),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结构失衡风险的控制机制"。

李波[7](2012)在《基于人力资本的社会阶层收入差距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文中认为我国社会阶层结构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众多学者利用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理论,结合我国实际,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我国社会分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人力资本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在社会分层结构的形成与变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专门从人力资本角度来研究我国社会阶层收入差距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本角度出发,结合目前已有的部分研究成果,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探讨人力资本对我国社会阶层收入差距影响的作用机理,影响的途径及方式。在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人力资本与社会阶层收入差距形成的相互关系时,发现在不同阶层,教育程度与工作经验对其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宏观层面上,提出若干措施,以期缩小我国社会阶层收入差距。

姜迪武[8](2011)在《转型期我国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基于城乡统筹的视角》文中认为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存在和发展,不仅能够以其自身强大的消费能力为支撑,发挥对内需的拉动作用,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而且更是构建“橄榄形”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当前正处在深化转型期的演进之中,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正发生深刻变化,同时我国也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加快促进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与经济体制的同步转型,实现社会经济整体转型。而完成这“惊险一跳”的重要标志和内容就是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扩大和“橄榄形”社会的形成。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要想从总体上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规模,首先离不开农村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扩大。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长期以来处于一种二元分割下的不均衡发展状态之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这就制约了农村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发展,阻碍了我国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扩大。党的十六大报告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由此可知,城乡统筹的目标就是要重新达到城市与农村均衡发展的状态,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力图增加农民的要素禀赋等非农收入,使农民收入实现超常规增长。同时,在城市继续保持以工薪收入为主的劳动群体的收入增长,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并且创造条件使劳动者的财产性收入有所增长。显然,城乡统筹的目标和内容和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客观上能够带动农村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扩大,进而实现整个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扩大。一个国家如果拥有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中间层,就可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实力,否则,便难以抵抗各种经济风险或危机,难以迅速从各种社会—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难以获得持久发展的潜力。韩国和印度尼西亚在金融危机中的正反经验都表明,一个国家,即使在经济上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如果没有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中等收入者阶层,便仍然不能算是一个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国家。2006年,世界银行通过对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的分析,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当一个国家发展水平进入到中等偏上收入水平时,由于不能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国家经济陷入停滞徘徊状态。对于一个具有13亿多人口并刚刚进入中等偏上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我国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是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在目前投资率偏高、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扩大国内需求的重点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提高国内消费率。因此,国家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使国内广大中低收入者转变为中等收入者,以其较强的消费能力为支撑,使中国国内需求得到明显提升,市场规模及完善逐步成为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这种战略选择可以实现“三位一体”目标:第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源泉,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第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使社会各阶层群体都能公平地享受到发展的成果;第三,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的经济调整和复苏过程中为世界经济再平衡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形成,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增长因素,同时在我国这样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三种转变过程同时并存的现实情况下,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发展还受制度、政策因素的重要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从经济学领域和社会学领域梳理了中等收入者(中产阶级)研究的理论基础,并立足于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研究框架,结合本文研究对象和目标,借鉴社会学相关理论将其拓展为“动力—结构—分化”的理论模型,以此作为本文理论分析框架。为此,本文共有五个部分,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0章,作为全文的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一些研究要素及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动态。包括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思路和框架、研究的工具与方法、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等内容。第二部分是1章: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从经济学领域和社会学领域梳理了中等收入者(中产阶级)研究的理论基础,并立足于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研究框架,结合本文研究对象和目标,借鉴社会学相关理论将其拓展为“动力—结构—分化”的理论模型,以此作为本文理论分析框架。首先,本文认为,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及中等收入者阶层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是在我国制度变迁的基础上,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的动态演化,制度变迁是我国中等收入者阶层得以产生的动力机制,这既是对原有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延续又是在转型过程中的最新发展,体现了社会阶层在动态演化过程中的惯性和创新性。其次,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形成与发展的机制是结构的演化。在转型过程中,国家社会经济各种功能各异的不同子系统结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城乡结构系统的演化必将对我国的阶层分化产生相应的影响。概括而言,结构演化引导着中等收入者阶层动态演化的内生逻辑过程。最后,对动力机制和结构机制作用下阶层分化的结果进行归纳,这就是造成了阶层的分化和中等收入者阶层的产生,提出了在这种双重机制作用下演化出来的中等收入者阶层三个属性的理论假说。第三部分是2章:制度变迁、结构调整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演变过程及现状分析。主要是采用历史分析法,对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各种制度演进做了详细的回顾和梳理,考察了转型期中等收入者阶层在我国各种制度的变革中的演进变化过程。并对现阶段城乡中等收入者阶层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承接于上述理论部分,第四部分是3章、4章:3章是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实证分析。本章节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前面提出的关于中等收入者阶层三个属性的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并得出简要结论,验证了三个理论假说的正确性。4章是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国际视野与启示。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一方面对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对于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意义,探讨了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优势;另一方面,对发达国家、转型国家、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分析,得出借鉴启示。第五部分是5章:结论与建议。这部分在前面大量进行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本文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从城乡统筹的视角提出了转型期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尤其是农村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政策与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研究对象范围视野的创新。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中产阶级”、“中间阶层”的研究较多,对于中等收入者的研究较少,王开玉、陈新年二位学者对于中等收入者的研究多侧重于宏观层面或以省区域内的中等收入者群体为研究对象。本文则把农村中等收入者剥离出来,与城市中等收入者共同构成本文研究对象。第二,研究方法的创新。以往对中等收入者阶层的研究,基本上属于经验描述性,鲜有从数量关系上来对城市与农村中等收入者进行研究。本文通过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从经济、制度方面对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分析,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第三,研究结论的创新。本文通过分析得出的转型期中等收入者阶层的三个基本属性,即:城乡收入差距与中等收入者阶层扩大存在负相关性、制度变迁与中等收入者阶层扩大存在正相关性、农村中等收入者阶层增幅滞后于农村中等收入者阶层,这可能是首次归纳出的有关转型期中等收入者阶层属性的理论观点,因而对于深化对我国中等收入者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王平[9](2011)在《转型期城市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家庭阶层背景与子女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历来是代际流动研究密切关注的议题。本文从两个时段贫困家庭的比较研究入手,探讨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家庭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成就相比优势家庭处于明显劣势的深层原因。文章在对杭州市区贫困家庭子女所作的深度访谈、参与观察以及文本分析的田野研究基础上,发展和建构了本研究颇具新意的解释路径:①以宏观社会结构转型和教育体制改革为背景,看学校、家庭两个层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如何延续或加剧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劣势地位;②由较为微观的文化教育观点的改变为线索,看教师和家长教育观念的变动如何影响了贫困家庭子女与学业相关的个人因素形成。即结构的和文化观念的变动作为两个并行的要素,直接导致了文章欲与求证的“转型导致贫困家庭子女学业更显劣势”的基本结论。在宏观结构与微观观念的两条路径操作中,该研究分别用教育机会获得、家庭资源、及学校教育资源的支配操作了结构要素;用与学业相关的个人因素、教育预期、教育知识及教育选择观念等构成了文化要素。两条路径及其若干操作要素在两不同时段、两不同阶层的比较分析中形成了本研究的三个基本结论:①各阶层在家庭资源及家长教育观念上的分化、教育体系对优质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分配,导致城市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机会的劣势愈加显着;②家庭抚育功能和家庭教育观念的阶层差距扩大、教师对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导致城市贫困家庭子女与学业相关的个人因素劣势亦有所加剧;③受到教育机会和个人因素变化的共同影响,家庭阶层背景对子女学业表现的影响作用更为明显。论文的经验研究部分以1990年代初和2000年代末两个时段的城市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为案例,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历时性地比较了改革初期(1978-1992年)和改革深化时期(1993年以后)社会结构和文化变化对城市贫困家庭资源、家庭抚育功能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义务教育体制变化对学校和校外教育机会分配和教师教育资源分配观念的影响。在共时性地比较城市贫困家庭子女与优势阶层子女在各因素上的差异的基础上,历时性地比较两个时段中差异的变化,说明城市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劣势的历时性变迁。因而比较分析为本论文理论观点的确立提供了方法基础。研究结论表明,教育阶层差异除了结构与制度的解释路径,还存在关注主流文化中教育符号涵义变化的强文化范式解释路径。

李娟[10](2011)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收入差距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逐步扩大,并开始影响到社会稳定。近几年发生的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归根结底都存在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因此,有必要对收入分配差距进行研究。本文以新疆改革开放以来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新疆收入分配差距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是从新疆总体收入分配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三个方面,使用基尼系数、城乡收入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对新疆收入分配差距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研究,并对不同方面的收入分配产生原因进行了适当的剖析,最后对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稳定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论证。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新疆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和产业分布,文化,二元经济结构,历史因素以及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因素等,其中,地理区位,文化因素和非正式制度因素是引起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间收入分配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自然状况、二元经济结构和产业分布是引起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变动的主要原因。新疆收入分配差距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对新疆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南北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导致南疆地区维稳压力大于北疆的主要原因。本论文提出的建议:新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效率和公平应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适时调整效率和公平的平衡点,从而达到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稳定的共存;均衡收入分配差距的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稳定的扶贫资金投入机制,加大教育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落后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的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现阶段城市各阶层及其收入差距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阶段城市各阶层及其收入差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科技人员收入差距感知对科研产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收入差距及认知相关文献综述
    2.1.1 收入差距的现状
    2.1.2 收入差距的后果变量
    2.1.3 收入差距认知
    2.1.4 收入差距及认知的测度
2.2 收入公平感相关文献综述
    2.2.1 收入公平感内涵
    2.2.2 收入公平感的影响因素
    2.2.3 收入公平感的测量
2.3 科研产出相关文献综述
    2.3.1 科研产出的内涵
    2.3.2 科研产出的影响因素
    2.3.3 科研产出的评价
2.4 收入差距认知、收入公平感对科研产出的影响
    2.4.1 理论基础
    2.4.2 研究现状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模型构建与问卷设计
3.1 主要研究概念的界定
    3.1.1 科技人员
    3.1.2 收入差距认知
    3.1.3 收入公平感
    3.1.4 科技人员科研产出
3.2 理论模型构建及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3.2.1 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
    3.2.2 测度指标体系
3.3 问卷设计与抽样调查
    3.3.1 问卷设计
    3.3.2 问卷发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分析
4.1 问卷样本分布
4.2 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4.2.1 问卷信度分析
    4.2.2 问卷效度分析
4.3 不同行业科技人员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4.3.1 基于统计年鉴数据的科技人员收入差距趋势分析
    4.3.2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科技人员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4.4 科技人员收入差距认知、收入公平感、科研产出的描述性分析
    4.4.1 科技人员收入差距认知描述性分析
    4.4.2 科技人员收入公平感描述性分析
    4.4.3 科技人员科研产出描述性分析
4.5 收入差距认知对科研产出的影响分析
    4.5.1 变量界定
    4.5.2 收入差距认知对科研产出的多元回归检验
    4.5.3 收入公平感在收入差距认知对科研产出影响中的调节效应
4.6 研究结果讨论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介 致谢

(2)基于收入分配视阈的居住正义国际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研究居住正义问题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居住公平和收入分配的论述
    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居住正义问题的理论阐述
    三、马克思对收入分配问题的论述
第二节 恩格斯关于住宅问题的相关论述
第三节 罗尔斯的正义论 第二章 台湾居住正义实践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台湾居住正义实践的历史回顾
    一、以“住宅作为避难空间”为特征的居住正义
    二、以“住宅作为身份表征等自我价值的实现”为特征的居住正义
第二节 台湾居住正义实践的现状分析
    一、台湾居住正义实践概况
    二、目前台湾居住正义隐忧的表现
    三、居住正义领域问题频出的消极影响
第三节 收入分配与居住正义
    一、收入分配的范围与内涵
    二、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三、收入分配与居住正义的关系 第三章 部分国家或地区促进居住正义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瑞士的政府介入干预式居住正义
第二节 德国的政府介入干预式居住正义
第三节 新加坡住宅政策与台湾住宅公平政策比较研究
    一、新加坡“住者有其屋”计划
    二、新加坡住宅补贴理念及操作方式
    三、新加坡“住者有其屋”计划特色
第四节 美国政府的房屋政策
    一、经济大恐慌以后的房屋政策
    二、歧视性的房屋政策:红线政策
    三、克林顿执政及其以后的房屋政策
第五节 台湾住宅补贴的理念及操作方式
第六节 部分国家或地区促进居住正义实践的启示 第四章 促进实现居住公平正义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促进实现居住公平正义的原则
    一、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始终兼顾二者关系
    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三、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关系,切实做好顶层设计
第二节 促进实现居住公平正义的建议
    一、政府应高度重视居住公平正义问题
    二、在经济发展中逐步增加公民的财产性收入
    三、推进住房实价登录,维持合理房价水平
    四、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建设保障性住房
    五、关注不动产投资的运作与动向
    六、实行住宅登记,解决空屋过剩
    七、健全和完善税收法律制度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当下中国代际收入流动问题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一、国外研究文献论析
        二、国内研究文献检视
        三、文献综论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代际收入流动的理论基础:公共管理的视界
    第一节 代际收入流动核心概念辨析
        一、代际收入依循性
        二、代际收入流动
        三、公共治理
        四、政策工具
    第二节 代际收入流动研究的相关理论及其应用性
        一、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理论
        二、收入分配与分配公平理论
        三、公共治理理论
        四、政策工具理论
    第三节 对代际收入流动的若干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一、代际收入流动的规范性分析
        二、代际收入流动与机会平等
        三、以政策工具调节代际收入流动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第四节 代际收入流动的测量
        一、测量代际收入流动的理论模型及其演进
        二、代际收入流动分析方法
        三、中国代际收入依循性测量的特殊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收入公平性的考量:代际收入流动的测量与分析
    第一节 数据说明
        一、数据来源
        二、使用理由
        三、样本变量分布特征的统计描述
    第二节 变量误差和计量偏误分析
        一、CHNS数据存在的问题
        二、暂时性收入偏误分析:收入的临时波动
        三、生命周期偏误分析:持久收入的衡量
        四、工作偏误和同住偏误分析:样本同质引起的计量误差
    第三节 中国代际收入依循性测度(1989—2011)
        一、回归分析的过程
        二、城乡居民代际收入依循性测算
        三、分区域居民代际收入依循性测算
        四、不同收入阶层的代际收入依循性测量
    第四节 对测量结果评估、修正与认识
        一、评估与修正的必要性
        二、常规计量偏误的修正
        三、隐性收入的估计
        四、对测量结果的认识与评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代际收入流动机制:当下中国制度环境中的收入代际传递路径分析
    第一节 三类资本的代际传递及其效用
        一、人力资本的代际传递
        二、社会资本的代际传递
        三、财富资本的代际传递
    第二节 三类资本在当下中国代际收入流动中的效用分析
        一、人力资本与增加子辈收入变化的相关度
        二、社会资本对增加子辈收入的效用
        三、财富资本对增加子辈收入的效用
    第三节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代际收入传递机制分析
        一、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二、模型的运行
        三、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代际收入流动制约因素:各变量及其关系
    第一节 变量之一:影响代际收入流动的经济因素
        一、市场化程度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三、就业结构
    第二节 变量之二:影响代际收入流动的制度政策因素
        一、收入分配不公及其代际传递的制度根源
        二、户籍制度
        三、再分配政策
        四、教育资源的分配
    第三节 变量之三:影响代际收流动的文化与社会心理因素
        一、注重家族延续和传承的传统文化理念
        二、家庭结构与家族观念
        三、收入代际传递的行为动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公平性之再思考:代际收入流动与社会公平
    第一节 中国民生环境中的代际收入流动
        一、家庭行为解释框架
        二、经济不平衡发展下的代际收入流动
        三、中国特有的制度安排
    第二节 中国代际收入流动现状及影响评析
        一、对代际收入流动测量结果的认识与评价
        二、当前政策背景下的代际收入流动趋势预测
        三、中国代际收入流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影响分析
    第三节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收入分配的双重效应
        二、“收入差距一收入流动一社会公平”的分析框架
        三、代际收入流动:社会公平的动态视角
    第四节 代际收入流动与收入公平之关系透视
        一、代际收入流动与经济效率
        二、代际收入流动与收入差距
        三、代际收入流动与机会平等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它山之石:改善代际收入流动的国际借鉴
    第一节 全球代际收入流动总体趋势及经验
        一、全球收入分配状况检视
        二、各国代际收入流动性差异与比较
    第二节 若干国家代际收入流动治理经验
        一、美国:发达阶段的高代际收入依循性
        二、德国:社会政策为主导的福利国家收入流动调节模式
        三、日本:东方传统文化下的收入流动性治理经验
        四、巴西:以流动性促进分配公平
        五、印度的收入流动性与收入分配
    第三节 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
        一、收入流动性对于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解释意义
        二、代际收入流动性有助于长期内改善收入分配关系
        三、收入流动是社会参与和机会平等的重要标志
        四、制度和政策安排是影响收入流动的重要因素
        五、促进收入流动能够改善收入分配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促进收入公平之路径:改善中国代际收入流动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改善代际收入流动的前提
        一、正确理解和认识代际收入流动现状及其影响
        二、探明适合当前社会的代际收入依循性区间
        三、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均衡
    第二节 代际收入流动治理的政策工具选择
        一、混合性政策工具的选择与评估
        二、强制性政策工具的选择与评估
        三、自愿性政策工具的选择与评估
    第三节 改善代际收入流动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市场与政府转型
        二、对若干政策的再思考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之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与研究拓展
        一、关于构建公共管理视域下的社会流动分析体系
        二、关于计量模型的效度问题
        三、关于收入流动传递机制的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统计参数表
致谢

(4)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新疆研究综述
        1.3.4 简要评述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
        2.1.2 收入水平
        2.1.3 收入结构
        2.1.4 收入差距
    2.2 理论基础
        2.2.1 二元经济理论
        2.2.2 库兹涅茨倒u假设理论
        2.2.3 收入再分配理论
    2.3 收入差距测度
        2.3.1 收入水平的份额比例测度
        2.3.2 普通离散系数测度法
        2.3.3 收入集中度测度法
    2.4 小结
第三章 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概况
    3.1 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测度
    3.2 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3.2.1 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3.2.2 城镇居民各阶层收入差距
        3.2.3 农村居民各阶层收入差距
    3.3 新疆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分析
        3.3.1 不同行业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3.3.2 不同区域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3.4 新疆城乡居民收入中存在的问题
        3.4.1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非农领域就业比重低
        3.4.2 收入结构单一,增收渠道狭窄
        3.4.3 垄断行业收入水平出现极化
        3.4.4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
    3.5 小结
第四章 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及成因分析
    4.1 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4.1.1 经济因素
        4.1.2 社会因素
        4.1.3 制度因素
    4.2 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4.2.1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4.2.2 影响因素模型的实证研究
    4.3 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分析
        4.3.1 经济因素
        4.3.2 社会因素
        4.3.3 制度因素
    4.4 小结
第五章 缩小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对策建议
    5.1 拓宽增收渠道,实现农民多元增收
    5.2 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升就业技能
    5.3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5.4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5.5 实施灵活的户籍管理制度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之处
        6.1.1 研究结论
        6.1.2 创新之处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5)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功能的研究 ——以我国城镇居民相关数据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和问题的提出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标、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基本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税收、税收制度、税收调节
        2.1.2 收入分配差距及衡量指标
    2.2 直接税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关理论
        2.2.1 所得税理论
        2.2.2 财产税理论
    2.3 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机制
        2.3.1 个人所得税的调节
        2.3.2 房产税的调节
        2.3.3 遗产税和赠与税的调节
第3章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及成因
    3.1 我国城镇居民各阶层收入分配差距状况
    3.2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3.2.1 经济体制转轨的影响
        3.2.2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2.3 分配制度的改革及其偏差
        3.2.4 垄断行业收入过高
        3.2.5 税收制度的不完善
    3.3 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必要性
        3.3.1 收入差距过大的负面影响
        3.3.2 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是客观需要
第4章 我国个人所得税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方法
    4.2 数据来源及说明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说明
    4.3 实证研究结果及原因分析
        4.3.1 实证结果
        4.3.2 原因分析
第5章 加快税制改革、强化其收入差距正调节功能的政策建议
    5.1 改革税制结构,增强整体税制的累进性
        5.1.1 建立直接税为主的税制模式,直接税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税种
        5.1.2 把税赋重点从企业转移到个人,并采用累进税制对个人征税
    5.2 完善具有收入分配调节功能的税种
        5.2.1 建立我国现代个人所得税制度
        5.2.2 全面开征房产税
        5.2.3 适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
    5.3 加快《税收征管法》修订进程,强化税收监管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收入差距扩大与社会结构失衡(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引发社会阶层分化
    1. 高收入阶层
    2. 中等收入阶层
    3. 低收入阶层
二、阶层分化所导致的社会结构失衡及其风险
    1. 精英阶层开始利益结盟,试图影响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
    2. 中间阶层缺失,社会有两极分化危险
    3. 工农阶层弱势化,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开始显露
三、社会结构失衡风险的预警与控制
    1. 社会结构失衡风险的预警系统
    2. 社会结构失衡风险的控制机制
        (1)利益调节法——有赖于市场的完善。
        (2)利益再分法——有赖于社会的保障。
        (3)利益倾斜法——有赖于政策的实施。
        (4)利益分割法——有赖于法制的建设。
        (5)利益让度法——有赖于信仰的升华。

(7)基于人力资本的社会阶层收入差距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方法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2 理论概述
    2.1 人力资本的内涵及现状
        2.1.1 人力资本的内涵
        2.1.2 人力资本的现状
    2.2 社会阶层的内涵及现状
        2.2.1 社会阶层的内涵
        2.2.2 社会阶层的现状
    2.3 收入差距的内涵及现状
        2.3.1 社会阶层收入差距的内涵
        2.3.2 社会阶层收入差距的现状
3 人力资本对社会阶层收入差距影响的理论模型
    3.1 研究假设
    3.2 模型描述
4 人力资本对社会阶层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样本选择
        4.1.2 变量选择及说明
        4.1.3 样本描述
    4.2 人力资本对社会阶层收入差距的分析
        4.2.1 收入方程
        4.2.2 收入分解
        4.2.3 加权改进
        4.2.4 变量分解
    4.3 实证研究结果
5 缩小社会阶层收入差距的建议
    5.1 促进教育公平
    5.2 建立健全第三次分配体制
    5.3 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转型期我国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基于城乡统筹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0.2 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0.2.1 理论意义
        0.2.2 现实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0.3.1 中等收入者(中产阶层)相关理论回顾
        0.3.2 城乡关系及城乡统筹理论研究综述
        0.3.3 “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研究述评
    0.4 研究思路和框架
    0.5 研究方法
        0.5.1 文献研究法
        0.5.2 实证研究法
        0.5.3 定性分析法
        0.5.4 定量分析法
        0.5.5 经验总结法
        0.5.6 描述性研究法
        0.5.7 比较研究法
    0.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0.6.1 研究可能的创新
        0.6.2 研究的不足
1. 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1.1 理论基础
        1.1.1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1.1.2 收入分配理论
        1.1.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1.1.4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理论
        1.1.5 城乡关系及城乡统筹理论
        1.1.6 中等收入者阶层“稳定器”理论
    1.2 本文分析框架
        1.2.1 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与说明
        1.2.2 我国中等收入者阶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转型与发展
        1.2.3 我国中等收入者阶层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基础
        1.2.4 城乡社会结构与城乡中等收入者阶层形成与发展机制:结构分析
        1.2.5 我国新社会阶层结构:结果分析
        1.2.6 转型期我国中等收入者阶层三个基本属性的理论假说
2. 制度变迁、结构调整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演变过程及现状分析
    2.1 制度变迁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演变
        2.1.1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轨迹
        2.1.2 市场化因素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形成与发展
        2.1.3 所有制结构的变迁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形成与发展
        2.1.4 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形成与发展
        2.1.5 就业制度变迁及对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影响
        2.1.6 政策因素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形成与发展
    2.2 结构调整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演变
        2.2.1 经济增长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演变
        2.2.2 产业结构调整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演变
        2.2.3 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演变
    2.3 转型期中等收入者阶层现状、规模与特征分析
        2.3.1 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阶层现状概述
        2.3.2 转型期我国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划分标准
        2.3.3 转型期我国城乡中等收入者阶层规模的估算
        2.3.4 城乡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收入特征
        2.3.5 城乡中等收入者的消费特征与比较
        2.3.6 城乡中等收入者的职业结构与比较
        2.3.7 城乡中等收入者阶层社会认同度与比较
        2.3.8 转型期我国城乡中等收入者阶层发展趋势分析
3. 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实证分析
    3.1 理论假说的经验归纳分析
    3.2 模型建构
        3.2.1 关于三个理论假说的统计描述:散点图、趋势图分析
        3.2.2 计量模型与分析工具的选择
    3.3 数据的选取
    3.4 计量结果及分析
        3.4.1 关于理论假说一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3.4.2 关于理论假说二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3.4.3 关于理论假说三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3.5 简要结论
        3.5.1 结论一:城市化、工业化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扩大存在正相关性
        3.5.2 结论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与中等收入者阶层扩大存在负相关性
        3.5.3 结论三: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增幅大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幅,农村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幅滞后于城镇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幅
4. 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国际视野与启示
    4.1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
        4.1.1 韩国、马来西亚、阿根廷等国家跨越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和教训
        4.1.2 智利成功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
        4.1.3 亚洲、拉美等国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启示与优势分析
    4.2 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启示
        4.2.1 美国中产阶级历程及现状
        4.2.2 英国中产阶级发展状况
        4.2.3 日本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
        4.2.4 加拿大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
        4.2.5 发达国家发展中产阶级的启示
    4.3 转型国家中产阶级的形成及启示
        4.3.1 改革中波兰中产阶级的兴起与发展
        4.3.2 转型中的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
        4.3.3 转型国家中产阶级兴起与发展的启示
    4.4 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发展及启示
        4.4.1 南非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发现
        4.4.2 印度中产阶级的发展途径
        4.4.3 阿根廷中产阶级的困境
        4.4.4 巴西中产阶级发展的困境
        4.4.5 发展中国家的教训和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5. 结论与建议
    5.1 本文研究的结论
        5.1.1 结论一: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是确保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5.1.2 结论二:经济持续增长是中等收入者阶层扩大的重要条件
        5.1.3 结论三:制度、政策因素对于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具有重要作用
        5.1.4 结论四: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必须坚持以城乡统筹理念为指导,着力扩大农村中等收入者阶层
    5.2 转型期扩大中等收入者的建议
        5.2.1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为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奠定基础
        5.2.2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为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提供就业支撑
        5.2.3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树立富民取向,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
        5.2.4 扩大对城乡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为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发展提供保障
        5.2.5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建立中等收入者阶层扩大的稳定机制
        5.2.6 建立城乡社会和谐运行机制,为扩大城乡中等收入者阶层创造良好环境
        5.2.7 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在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9)转型期城市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转型期的阶层与教育变迁
    第二节 研究的经验问题
    注释
第二章 理论综述:家庭背景与子女学业成就
    第一节 家庭背景与子女教育机会获得
    第二节 家庭背景与子女个人因素的形成
    第三节 文化社会学对教育不平等研究的理论价值
    注释
第三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框架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研究地背景介绍
    注释
第四章 家庭层面因素与教育劣势
    第一节 社会结构变化对贫困家庭资源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结构变化对贫困家庭抚育功能的影响
    第三节 主流育儿文化变化对贫困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
    小结
    注释
第五章 学校层面因素与教育劣势
    第一节 学校教育体制变化对教育机会分配的影响
    第二节 校外教育变化对教育机会分配的影响
    第三节 教师教育资源分配观念变化对贫困家庭子女的影响
    小结
    注释
第六章 贫困家庭子女个人因素的特征
    第一节 个人因素的作用及构成要素
    第二节 贫困家庭子女学业效能感的形成
    第三节 贫困家庭子女对教师和家长的信任状况
    第四节 贫困家庭子女学业重视行为
    小结
    注释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基本的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教育阶层差异的理论反思
    第三节 研究局限
    注释
附录:访谈家庭与教师名单
参考文献
后记

(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收入差距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三、相关的概念的界定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五、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六、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外关于收入分配的理论及相关研究
        一、国外有关收入分配的基本理论
        二、国外研究收入分配差距的模型与测度方法
        三、国外有关收入差距的动因分析
    第二节 国内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相关研究
        一、国内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
        二、国内有关收入分配问题的实证研究
        三、收入差距的测度力法与动因分析
    第三节 关于对新疆收入分配问题的相关研究
        一、新疆收入差趴问题研究现状
        二、新疆收入差距产生的成因
        三、新疆收入问题研究评述
第二章 新疆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第一节 新疆经济发展总体分析
        一、经济发展变迁
        二、产业结构变迁
        三、固定资产投资与地方财政收入
    第二节 新疆城乡经济发展比较
        一、城乡收入分配
        二、城乡固定投资
        三、城乡居民消费
    第三节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比较
        一、经济总量
        二、产业结构
        三、城镇化水平
第三章 新疆居民总体收入分配差距分析
    第一节 收入分配差距测度方法
        一、极值差(R_m)
        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三、城乡收入比(R)
    第二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居民总体收入分配差距测度
        一、新疆1978-2009年居民收入变动情况
        二、新疆城乡收入比和城乡收入差值描述
        三、新疆1978年以来的基尼系数变化情况
    第三节 新疆收入差距与全国收入差距的比较分析
        一、新疆居民收入与全国居民收入之比较
        二、基尼系数:新疆与全国的比较
        三、城乡收入差距:新疆与全国的比较
第四章 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分析
    第一节 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测度及其变化特点
        一、收入分配差距测度方法
        二、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变动
        三、新疆城乡居民收入比变动
        四、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值变动
        五、新疆城镇与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变动
    第二节 新疆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
        一、城镇内部按收入分组对比
        二、行业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差距
        三、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
    第三节 新疆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
        一、新疆农村内部按地区分类收入差距
        二、新疆农村内部的基尼系数
    第四节 新疆收入差距变动的成因
        一、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变动的成因
        二、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变动的成因
        三、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变动的成因
第五章 新疆不同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第一节 叶鲁番地区与哈嘧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一、吐鲁番地区与哈密地区的基本情况
        二、吐鲁番地区与哈密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测度
        三、吐鲁番地区与哈密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原因
    第二节 和田地区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之间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一、和田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基本情况
        二、和田地区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之间的收入分配差测度
        三、和田地区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原因
    第三节 新疆不同区域收入差距产生的成因
        一、区位因素
        二、民族文化因素
        三、自然资源与产业结构因素
        四、教育因素
        五、其他因素
第六章 新疆收入差距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二、对固定投资的影响
        三、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
    第二节 收入差距扩大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一、对新疆社会稳定的影响
        二、民族问题源于经济问题
        三、收入差距扩大与群体性事件
        四、收入差距扩大与社会矛盾的积累
第七章 新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收入差距扩大的理性思考
        一、当前新疆地区收入差距的基本判断
        二、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政府职责
    第二节 缩小收入差距的建议
        一、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均衡城乡收入分配
        二、利用优势资源优化产业结构
        三、加大教育投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四、民族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融合相结合
        五、其他建议对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现阶段城市各阶层及其收入差距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科技人员收入差距感知对科研产出的影响研究[D]. 唐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01)
  • [2]基于收入分配视阈的居住正义国际比较[D]. 林秀珍(LIN Hsiu-cheng).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4)
  • [3]当下中国代际收入流动问题治理研究[D]. 廖尹航. 南京大学, 2016(06)
  • [4]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姗姗. 石河子大学, 2015(01)
  • [5]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功能的研究 ——以我国城镇居民相关数据为样本[D]. 赵阳阳.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2)
  • [6]收入差距扩大与社会结构失衡[J]. 王培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 [7]基于人力资本的社会阶层收入差距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D]. 李波.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1)
  • [8]转型期我国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基于城乡统筹的视角[D]. 姜迪武.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4)
  • [9]转型期城市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的比较研究[D]. 王平. 复旦大学, 2011(12)
  • [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收入差距问题研究[D]. 李娟.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现阶段不同等级城市及其收入差距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