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hotoshop中实现多个图层的管理

在Photoshop中实现多个图层的管理

一、在Photoshop中实现多图层的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黄知贞[1](2021)在《STEAM教育理念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探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人才需求的变化是我国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国家教育改革决心凸显,国务院于2019年1月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积极推进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促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期职业院校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促进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逐步深入,教育部于2020年1月颁布《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指导下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具备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特点,STEAM理念倡导学习过程中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与STEAM教育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二者具备统整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对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展开研究。为了探究提升中职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路径,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中,以验证STEAM教育理念在中职信息技术课中应用的有效性,本研究创新地将“中职信息技术课程、STEAM教育理念、地方文化”三者之间进行有机结合。在教育研究方法的指导下,结合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当地的宁红茶文化为项目教学背景,引入了STEAM教育理念跨学科整合模式及综合学习本质下的STEAM—工作坊学习框架,进行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并对该教学设计进行了阐述。为了验证该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在某县级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践效果调查分析、理论测试对比分析、技能大赛对比分析及问卷调查结果对比分析证明了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STEAM理念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本研究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思路、研究内容。第二章对STEAM教育理念、中职信息技术课程、项目教学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融入STEAM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是对STEAM教育理念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契合性进行分析,以考证其应用是否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基于此,第四章构建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框架,并在该教学设计框架的指导下,将STEAM教育理念、地方文化、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三者相融合,进行了具体的教学案例设计,即“我为宁红茶做代言”项目教学案例。第五章通过选取某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两个平行班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实践STEAM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在对照班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演为主教学方式进行实验研究。第六章通过对实验班的教学实践评价及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理论测试、技能大赛、问卷调查等途径收集研究数据,运用SPSS 20软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STEAM理念下的项目式教学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且将STEAM教育理念、地方文化、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三者相融合的教学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学生的合作探究程度对STEAM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实施效果具有显着性影响,教师需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实现精准而有效的教学。第七章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阐述了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展望。综上,本文通过对STEAM教育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进行研究,结合地方文化,提出了STEAM教育理念下的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予以实践,为STEAM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同时为进一步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STEAM教育提供了可能。

薛茹[2](2021)在《创客教育背景下设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以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为例》文中指出新时代发展离不开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各类学校应重点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职学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承担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这凸显出对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发现,目前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一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中职学校目前使用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根据现有文献研究,了解到以“探究、实践、创新”为核心理念的创客教育在教育界受到广泛关注,同时我国借助创客教育这一浪潮出台了大量有关培养创新人才的政策,使创新能力教学拥有坚实的大背景支撑。国际上为使创客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探讨研究了大量教学模式和教学模型,其中设计型学习模型与创客教育联系十分紧密。设计型学习是一种以设计为核心、以探究实践为基础,使学习者置身于类似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迭代方式学习的一种新形式,它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一个有效载体。鉴于此,本研究重点在于构建一个能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本研究以创客教育为背景,吸收国际上设计型学习模型中“逆向思维模型”和“基于设计的科学探究循环模型”的优点,构建一个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设计型教学模式。通过研究创客教育和设计型学习的内涵、教学应用以及两者关系,从四个要素思考构建设计型教学模式。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通过教学实验不断反思、修改与完善该教学模式。经过三次实验研究,不断优化与改进,形成最终的设计型教学模式,并分析设计型教学模式的实施结果。最终教学效果表明,设计型教学模式将创客教育理念融入中职教学课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打破了以往学生模仿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一线中职教师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与实践参考。同时根据实践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设计型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显着效果,能够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方式。第二,在设计型教学模式教学下的学生理论知识都比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掌握地更牢固,该模式能够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第三,设计型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更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多种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更多学生愿意合作解决问题,该模式强化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尽管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研究时长仅三个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有限,研究样本较少,未有机会开展层次更深、范围更广的研究。设计型教学模式还需要更多地实践,充分、全面验证其有效性。笔者会持续进行这方面研究,希望本研究对提高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

王进[3](2021)在《基于场景的地理概念建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理建模是认知地理世界、模拟地理过程、揭示地理规律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地理学经过多年发展,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建模者已经建立了大量的地理分析模型。然而,地理系统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使得单一的地理模型难以满足复杂地理问题求解的需求。因此,基于已有的地理模型资源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协作式地理建模逐渐成为地理学综合研究的热点。地理概念建模是将隐匿于人脑中对于地理系统的认知进行形式化表达的过程,是地理系统认知表达的重要手段。对地理系统的共性认知是开展协作式地理建模的基本前提。然而,由于建模者的研究背景以及科研思维的差异性,导致在协作式地理建模过程中建模者的建模思想难以表达和交流。此外,现有的地理概念建模方法大多采用基于图的表达形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地理系统的结构与要素关系进行表达,但是在复杂地理系统的时空格局、多要素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等整体性特征表达方面仍存在一定限制。在地理学综合研究越来越需要跨领域间建模者协作开展地理建模工作的趋势下,协调跨领域建模者的思想表达与交流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地理系统的认知表达为切入点,借鉴地理场景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提出构建概念建模场景作为地理系统抽象表达的介质。面对不同建模者对地理系统认知差异的基本事实,提出基于概念组件的概念建模场景构建方法。通过概念组件的设计体现建模认知的领域性特征,通过概念组件的组合嵌套表达地理系统的时空格局,通过概念组件之间的动态交互体现地理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动态演化过程。最终构建的动态可视化概念建模场景即为建模者对地理系统认知表达的产物,体现了跨领域建模者的共性认知。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总结如下:(1)概念建模场景的认知与解构。由于传统地图学和GIS以“分类”、“分层”为核心的地理系统抽象表达方法难以表达地理系统的多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动态演化过程等整体性特征,本文提出了地理系统的场景化表达方法。通过对概念建模场景的内涵进行剖析,明晰了概念建模场景的定义、特征、分类体系以及要素组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概念建模场景的概念模型,通过设计概念建模场景的内容表达框架,实现了地理系统到概念建模场景的映射;通过设计概念建模场景的描述模型,实现了地理系统的时空格局、要素间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动态演化过程的表达;最后借鉴面向对象建模和基于智能体建模的思想,提出基于概念组件构建概念建模场景的基本框架。(2)概念组件的设计与实现。概念组件是对概念建模场景组成要素的抽象表达,本文通过对地理实体的视觉特征和行为特征进行抽象表达,提出了概念组件的设计方法;通过多个分类视角对概念组件进行分类讨论,明晰概念组件的一般特征,指导概念组件的实现;借助Unity引擎对概念组件进行实现,并设计了相应的案例来阐述概念组件设计的一般流程。(3)规则约束的概念建模场景构建。在概念建模场景构建的过程中,概念组件会受到场景构建规则的约束。本文对场景构建规则(包括与场景构建相关的规则——场景规则,以及与地理规律认知相关的规则——地理规则)进行了总结与脚本化描述,以实现概念建模场景时空格局约束、语义约束等的表达。为了对概念建模场景构建的相关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本文设计了概念资源库,包括概念组件库、场景构建规则库、场景模板库;最后,基于概念资源库本文提出了概念建模场景构建的一般流程。(4)面向过程与作用的概念建模场景动态表达。地理系统内部要素的演化过程以及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特定的地理现象。本文总结了相关地理现象的动态特征,并对这些特征进行了脚本化描述;接着总结了常用的动态可视化方法,用来实现地理现象的动态可视化表达;提出了概念建模场景的动态交互模型,以支持概念组件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表达,进而实现地理系统演化过程的动态可视化表达。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文设计并实现了相关的原型系统和实验案例,对所提出的基于场景的概念建模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证明,本文所构建的概念建模场景能够有效地提供建模认知的形式化与形象化表达,并且能够对地理系统的时空格局与内部作用机制进行动态可视化表达,使得建模者之间的思想传递与交流更加便捷,极大地提高了协作式地理概念建模的效率,进而为后续地理建模过程的快速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白惠熔[4](2020)在《多场景融合的三维GIS智能监控视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监控视频在安全、执法和军事等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监控中心的工作者使用传统的监控系统,在同一时刻对多个区域进行检查时,有时会发生无法将监控画面与具体的地理位置相对应的情况。另外,监控人员很难对大场景或复杂场景实现全局监控,海量的零散视频增加了监控人员整合信息的工作量,理解多个视频中的信息也变得异常困难。视频监控的时空信息在视频内容的有效描述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当前的监控视频系统一方面缺乏地理时空信息,另一方面缺少用户与真实场景的交互。为促进摄像机的协调和跟踪,解决在多点监控方面存在的空间感差,资源显示不直观,全局把控性不强等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多场景融合的三维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智能监控系统,提出一种使用增强现实技术将三维GIS的地理时空信息与动态智能监控视频相结合的解决方案。具体优势有如下几点:其一,帮助用户更加快速有效地了解监控视频中反映的地理信息,提高用户的三维空间位置意识;其二,提高虚拟对象的真实程度,利用补充信息来增强真实场景,确保将三维GIS创建的虚拟环境与监控视频提供真实世界的视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三,本文关于多场景下三维GIS视频监控系统所做的工作,能够为后面GIS监控的研究提供具体实践应用方面的参考和帮助。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在GIS监控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调研目前行业发展潜力和未来发展方向,在多场景融合的三维GIS智能监控系统方面的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为解决视频监控系统空间感差的问题,分析系统需求,利用U3D引擎三维可视化效果极佳、开发速度快以及插件全且可移植性高的优点,设计并构建了本文的系统软件整体框架,确定了实时监控、二三维GIS显示、虚拟场景融合视频监控三大核心场景。(2)基于U3D图形引擎开发二三维GIS,通过Online Maps插件创建核心三维GIS模型,设计并实现了二三维GIS交互场景。增设无人机实时拍摄地面的航拍场景,详细介绍二三维GIS场景交互功能的具体实现方法。(3)将监控视频动态信息融合到三维地理信息中,实现实时监控视频和GIS的结合,构建出九宫格实时视频监控场景和虚拟三维地理环境中融合真实动态视频监控信息场景。最终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使用的解决方案是可行的,且可实现性强,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智能监控和三维GIS相结合的时空信息,增强了监控视频的现场带入感与整体把控度。

周少华[5](2020)在《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对社会活动产生深远影响,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信息技术课程是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培养信息素养的主要形式和载体。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背景下,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变革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是信息时代背景下课程改革要求。长期以来,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形式主要是“教师先教,学生后练”,以教师为主的“教中心课堂”不利于学生发展。学本课堂是信息时代与素质教育下的教育理念,基于学本教育理念的学本课堂是“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课堂、以学习为本的“学中心课堂”。本研究进行了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本研究中教学实践主要特点是学生是课堂主体,学生在导学支持资源支持和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进而培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成绩、发展核心素养。实践前:本研究对已有学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案例成果进行分析,对教师进行访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学习者特征和学习现状为客观依据,立足教学实际,参考已有研究得出的成果,规避已有研究中的不足,设计出了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实践中:根据滇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知识模块内容特点将初中信息技术课分为概念知识型、操作技能型、应用能力型三种课型,分别对三种不同课型进行学本式教学设计,科学设计实验、合理选择对象实施教学实验。实践后: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学生访谈、后测练习的形式收集实践数据,通过质性与量化、过程与结果的多样评价方式,分析实践效果。最后得出研究结论:本研究中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可行、有效,学生学习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后,学习意识及能力提升、成绩有提升、学习兴趣和课程满意度提升,促使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核心素养三个维度得到发展。

李丽宁[6](2020)在《基于多源数据的大遗址三维数字化 ——以古格王国遗址为例》文中指出大遗址凝结着历史、现实、自然与人文的共同价值,大遗址保护已日渐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就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大遗址规模大、包含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价值巨大、保护难度也大。新时代,新的技术和软件如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为大遗址的数字化保存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以大遗址三维数字化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国内外大遗址数字化建模方法与成功建模还原实例,总结出大遗址从数字化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应用到三维真实感建模过程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并结合古格王国大遗址实际情况,分析遗址的特点与数字化难点,通过获取研究区域遥感影像立体相对数据,主体建筑尺寸和平面图数据,三维扫描数据,无人机倾斜摄影影像数据等,利用相应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利用ArcGIS Pro强大的功能,整合多源数据,实现了古格王国遗址三维数字化。试验的成功证明了文中方法在大遗址三维数字化实践的可行性,文中对遗址不同部分的不同数据采集方法、多源数据处理方法、多源数据应用平台以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总结的解决办法等,也为西藏及其它地区地形复杂、遮挡严重的类似大遗址场景三维数字化提供方法参考和实践经验。

党玲玉[7](2020)在《基于莫尔纹信息动态显示效果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印刷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之一,目前的印刷方式仍停留在静态信息的表达上,已不能够满足当下印刷对动态信息传递的需求。与此同时,印刷过程中容易造成信息的损失,为了有效地抵制假冒商品,支持正版以帮助客户辨别真伪包装,印刷产品的防伪性能需有效提高,而基于莫尔纹的印刷技术可以改善此类问题,是当下印刷领域研究的热点。针对单一图文信息在印刷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静态莫尔纹在印刷领域存在防伪系数低等问题,本论文提出基于莫尔纹的信息动态显示效果研究及应用,研究主要结合莫尔纹的光学特性、人眼视觉特性以及印刷加网技术等理论依据,建立多种不同效果的动态显示模型及其防伪应用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评价分析,完成莫尔纹的动态显示效果应用。(1)基于莫尔纹信息动态显示效果匹配关系的建立及实验验证分析莫尔纹动态显示效果形成的光学特性,根据主图像与各子图之间的灰度关系,建立图像插帧算法具体数学关系、图像光栅化处理以及光栅灰度关系,从理论上构建主图与动态光栅的最佳匹配参数关系。依据建立的最佳关系,结合实验实例分别成功完成平移式、摆动旋转式、彩色立体式动态显示效果,实现多层次全面的动态显示效果的研究,从而验证动态显示效果匹配关系的有效性。(2)基于莫尔纹信息动态显示效果自动生成模块的建立及验证利用Matlab软件中GUI工具,根据插帧算法研究分帧和透明化光栅方法,生成主图分帧模块及透明光栅模块,建立基于莫尔纹动态显示效果的开发程序。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验证莫尔纹动态显示模型的自动生成系统,实现基于莫尔纹动态显示效果的仿真设计与开发。(3)基于莫尔纹信息动态显示效果印刷防伪模型的建立及评价结合相位调制信息隐藏方法,针对生成的莫尔纹动态显示信息,建立多重莫尔纹信息隐藏模型,根据网点位移关系在印刷灰度载体图像中实现多个隐藏信息的嵌入。与此同时,建立动态信息的显隐模型,针对不同的加网参数匹配不同参数的动态揭示光栅,实现多信息隐藏模型和动态信息显隐模型的建立。通过实验验证建立的莫尔纹动态显示效果的印刷防伪模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完成本研究莫尔纹动态显示效果的印刷防伪应用。本论文通过研究多个莫尔纹的信息动态显示效果,提出匹配关系以量化并简化动态显示效果的制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印刷领域可以提高印刷动态图文信息的表达,增强信息的获取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其应用于印刷防伪领域,以提高防伪性能和防伪系数,并增加产品的高附加值。

秦扬[8](2019)在《临床试验风险管理的可视化实现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在临床试验中,监查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实地核查往往伴随着大量人力物力的消耗,从而造成临床试验的巨大压力。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风险的监查(Risk Based Monitoring,RBM)方法应运而生。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和欧盟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均已颁布了临床试验基于风险监查的指导性文件。由全球十余家顶级药企成立的非盈利组织Trans Celerate也在积极探索临床试验监查的新模式。与传统监查方式不同,基于风险的监查是通过识别影响临床试验质量和患者权益的风险,对最可能出问题的重要环节进行风险评估,从而进行有效监查,避免资源浪费。关键风险因子(Key Risk Indicators,KRIs)监测和中心化统计监测(Central Statistical Monitoring,CSM)以及数据欺诈(data fraud)监测是实施RBM的关键技术,在国外临床试验监查实践中已得到成功应用。而国内关于系统介绍RBM、KRIs、CSM以及数据欺诈监测的文献较为缺乏,在此背景下本文拟采用我国临床试验研究者熟悉和方便获得的SAS、R、Excel三种常用软件实现RBM、KRIs、CSM及数据欺诈监测的可视化,以便为在我国应用基于风险监查和中心化统计监查等新观念和新技术提供方法学支持。这一研究为与国外临床试验监查技术接轨,提升我国临床试验监查水平具有现实意义。研究方法:遵循RBM要求,选取关键风险因子对临床试验中的关键流程、关键数据进行重点监查。采用中心化统计监测方法,从整体上考察临床试验数据质量,发现异常数据,探查数据欺诈。为满足不同临床试验人员对RBM可视化的应用并考虑实际工作中可视化软件的可及性,通过编写SAS宏程序和调用R程序或直接利用Excel制图功能等方法实现RBM的可视化。将SAS、R制图代码封装成宏程序以方便实际工作者使用。研究结果:以某疫苗III期临床试验和某医疗器械非劣效临床试验两个临床试验为例,按照RBM原理,采用SAS、R、Excel作为制图软件,完成了关键风险因子、CSM、数据欺诈等三类图形的制作,并编写了相应的SAS宏程序,初步实现了RBM的可视化。本研究完成的关键风险因子图形包括多中心总风险点分布图、总风险点判定图、多中心信息缺失例数分布图、信息缺失例数判定图、多中心每随机受试者偏离方案数分布、每随机受试者偏离方案数判定图、多中心每随机受试者平均死亡数分布和每随机受试者平均死亡数判定图。完成CSM图形包括受试者轮廓图、各中心体温对比折线图、各受试者体温随访折线图。完成探查数据欺诈的图形包括各中心入组时间天数分布马赛克图、受试者入组天数分布柱状图、各受试者抗体滴度随访散点图、受试者对比轮廓图、数据欺诈第1位数判别图和受试者相似性聚类图。对每种类型的图形,大多都同时给出了SAS宏程序、R调用程序以及Excel的制图方法。研究结论:通过将RBM与可视化技术相结合,利用多种图形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临床试验数据进行全面核查,对可疑数据进行重点核查并对实地监查活动进行指导,从而可提高监查过程的质量和效率。

吴漫漫[9](2019)在《微视频在高中Photoshop课程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对中小学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试图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随着微视频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将微视频引入基础教育课堂中,并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效果。但经过调查得知,高中Photoshop(以下简称为PS)课程微视频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课堂依旧散漫,教学效果不佳。如何引导微视频的有效使用成为关键性的问题。本文致力于将微视频、探究式教学和高中PS课程三者结合,从高中PS课程微视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出发,设计微视频在高中PS课程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然后在教学实践中验证其效果,用探究活动的开展引导微视频的使用,并用微视频来支持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从而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是对微视频在高中PS课堂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的研究与应用,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阐述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的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与研究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高中PS课程微视频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解决途径的探讨,并从高中PS课程的特点、学习者特征、具备的教学及研究条件三方面分析在高中PS课程微视频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的可行性。第四部分为从教学应用框架和应用方法两个方面来设计微视频在高中PS课程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第五部分为微视频在高中PS课程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为了验证所设计的教学应用策略的有效性,采用准实验研究方法与原有的微视频教学作对比,并从学生微视频学习的态度、课堂表现、学生成绩三方面的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第六部分是对研究的总结。本文所构建的微视频在高中PS课程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框架主要有五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解决思路,自主探究,作品分享、交流评价和总结提高,其中自主探究又包括微视频的学习观看、实践练习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三个小环节。实践结果表明基于微视频的探究式教学更适合高中PS课程的课堂教学,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微视频学习的满意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改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沈雪梅[10](2016)在《翻转课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2007年,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林地公园高中,因其教学的突出效果被广泛传播。2012年,翻转课堂随着课改的大潮涌入我们的视野。几年来,国人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已较为系统,并做了适应本土的应用和尝试,翻转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正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本文着眼于翻转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文献研究法,全面阅读近五年来国内主要期刊中与翻转课堂主题相关的文献,对翻转课堂的早期实践、发展过程、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体分析,把握其研究的主题、范围、焦点和主要观点。通过对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现状文献的查阅,找出其研究的不足,提出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翻转课堂的常态化教学的研究问题,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本研究以大连市第四十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为教学内容进行实践。结合前期的调查问卷对学生的自然情况、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为新学期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及现实的条件,本研究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在两个单元进行准实验研究。第一单元做翻转课堂的常态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实验,验证翻转课堂常态化教学的有效性;第二单元做任务驱动下的翻转课堂常态化教学在新授课的应用研究,探索出了适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驱动下的翻转课堂常态化教学设计思想以及设计流程,并理论联系实际总结了教学设计原则与注意事项。经过两个单元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互助次数、完成视频的数量、视频所用的时间、教师每课视频的制作数量等的情况记录,分析得出结论:翻转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可以提高学生课堂作业的完成率;学生的学习速度与微视频的内容、数量、时间有很大关系;学生交流互动的频率与课的类型有关;多任务形成了分层教学,实现了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在Photoshop中实现多图层的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Photoshop中实现多图层的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STEAM教育理念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一)政策促进
        (二)现实需求
        (三)STEAM教育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联系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信息技术课程现状分析
        (二)STEAM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一)STEAM教育理念
        (二)中职信息技术课程
        (三)项目教学
    二、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做中学”理论
        (三)STEAM教育理论
第三章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与STEAM教育理念的契合性分析
    一、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融入STEAM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一)中职学生脱离学习困境的现实要求
        (二)中职信息技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真实诉求
        (三)贯彻落实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迫切需求
    二、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融入STEAM教育理念的可行性
        (一)教学目标的互通性
        (二)教学内容的相融性
        (三)教学方法的同源性
        (四)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五)可调用资源分析
        (六)小结
第四章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案设计
    一、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源由
    二、构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框架
        (一)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框架
        (二)案例设计——以“我为宁红茶做代言”为例
第五章 STEAM 教育理念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教学实验设计
        (一)教学实验目的与假设
        (二)教学实验类型的确定
        (三)教学实验对象的选择
        (四)教学实验无关变量的控制
    二、教学实验实施
        (一)教学时间地点
        (二)教学实施准备
        (三)教学案例实施
第六章 STEAM教育融入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一、教学实施效果调查分析
    二、理论测试对比分析
    三、技能大赛对比分析
    四、调查问卷对比分析
    五、实验结论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学习基础调查表
    附录3 中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情感态度调查问卷
    附录4 学生自评表
    附录5 教师评价表
    附录6 理论测试题目
    附录7 修水中专“学全会、提技能、爱中华、扬国威”作品竞赛方案
    附录8 修水中专技能大赛评分标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创客教育背景下设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以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创客教育是教育创新发展的需求
        2.设计型学习推动创客教育理念融入学科课程
        3.中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创客教育研究现状
        2.设计型学习模式研究现状
        3.创客教育理念与设计型教学模式适配性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实验研究法
        4.访谈法
二、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1.创客教育
        2.设计型学习
        3.设计型教学模式
        4.创新能力
    (二)理论基础
        1.情境学习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最近发展区理论
三、教学实验前期问卷调查
    (一)问卷的编制
        1.青少年创造性倾向问卷
        2.教师问卷编制
    (二)问卷信度和效度检测
        1.青少年创造性倾向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2.教师问卷信效度分析
    (三)问卷施测
        1.调查对象
        2.问卷数据分析
四、设计型教学模式(DBTM)的构建
    (一)设计型教学模式(DBTM)的要素
        1.教学模式的目标
        2.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
        3.教学评价
        4.教学环境
        5.设计型教学模式(DNTM)的初步框架
    (二)设计型教学模式的特征
        1.迭代循环设计
        2.营造真实问题情境
        3.强调协作学习
        4.关注显性作品
五、设计型教学模式(DBTM)教学实验
    (一)实验设计
        1.实验假设
        2.实验对象
        3.控制变量
        4.实验教学内容
        5.实验安排设计
    (二)教学实验实施
        1.第一次教学实验--绘制蛋壳表情包
        2.设计型教学模式第一次修改
        3.第二次教学实验--沙发广告设计
        4.设计型教学模式第二次修改
        5.第三次教学实验--明信片设计
        6.最终的设计型教学模式
    (三)设计型教学模式整体效果评价
        1.学生创新能力分析
        2.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分析
        3.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分析
        4.设计型教学模式效果总结
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1.研究创新点
        2.研究结论
        3.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青少年创造性倾向问卷
    附录2:中职学校创客教育现状调查(教师版)
    附录3:学生作品评价表
    附录4:理论知识考试试卷
    附录5:访谈提纲
    附录6:成绩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基于场景的地理概念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地理建模研究
        1.2.2 地理空间抽象认知研究
        1.2.3 概念建模方法研究
        1.2.4 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概念建模场景的认知与解构
    2.1 地理概念建模的表达需求分析
        2.1.1 概念建模内容上的表达需求
        2.1.2 概念建模形式上的表达需求
    2.2 地理系统常用的抽象表达方法
        2.2.1 基于地图的表达方法
        2.2.2 基于GIS的表达方法
        2.2.3 基于虚拟地理环境的表达方法
        2.2.4 现有地理系统表达方法总结与分析
    2.3 概念建模场景的内涵解析
        2.3.1 概念建模场景的定义
        2.3.2 概念建模场景的分类
        2.3.3 概念建模场景的特征
        2.3.4 概念建模场景的要素组成
    2.4 概念建模场景的概念模型
        2.4.1 概念建模场景的内容表达框架
        2.4.2 概念建模场景的描述模型
        2.4.3 概念建模场景的组件化构建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概念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3.1 概念组件的设计思路
    3.2 概念组件的分类
        3.2.1 概念组件的分类视角
        3.2.2 概念组件的分类示例
    3.3 概念组件的实现
        3.3.1 概念组件设计的基本框架
        3.3.2 可视化元素的实现
        3.3.3 行为脚本的实现
    3.4 概念组件设计示例
        3.4.1 “下垫面”可视化元素的设计
        3.4.2 “下垫面”行为脚本的设计
        3.4.3 “下垫面”行为脚本与可视化元素的交互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规则约束的概念建模场景构建
    4.1 概念建模场景的构建规则
        4.1.1 规则分类
        4.1.2 规则的脚本化表达
    4.2 概念资源库的构建
        4.2.1 概念组件库
        4.2.2 场景构建规则库
        4.2.3 场景模板库
    4.3 概念建模场景的构建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过程与作用的概念建模场景动态表达
    5.1 地理现象的动态特征
        5.1.1 地理现象的时间变化特征
        5.1.2 地理现象的空间变化特征
        5.1.3 地理现象的总体时空变化特征
    5.2 地理现象动态特征的可视化表达
        5.2.1 基于帧动画的地理现象动态表达
        5.2.2 基于算法动画的地理现象动态表达
        5.2.3 基于粒子系统的地理现象动态表达
        5.2.4 基于物理引擎的地理现象动态表达
        5.2.5 动态可视化方法总结与分析
    5.3 概念建模场景的动态交互策略
        5.3.1 动态交互模型简介
        5.3.2 动态交互模型的脚本化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原型系统与实验验证
    6.1 原型系统构建
        6.1.1 原型系统架构
        6.1.2 资源层数据表设计
        6.1.3 管理层接口设计
        6.1.4 应用层功能设计
    6.2 建模目标驱动的概念建模实验
        6.2.1 案例一:SWAT模型的概念建模实验
        6.2.2 案例二:地下水开采的生态影响概念建模实验
        6.2.3 案例三:森林生长的概念建模实验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土壤系统场景分类
    大气系统场景分类
    生态系统场景分类
    固体地球系统场景分类
    大气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场景分类
    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场景分类
    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场景分类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场景分类
    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相互作用场景分类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场景分类

(4)多场景融合的三维GIS智能监控视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GIS监控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多场景融合的三维GIS智能监控系统相关技术
    2.1 GIS监控相关理论和技术
        2.1.1 GIS监控概述
        2.1.2 RTSP实时流传输协议
        2.1.3 视频的融合
        2.1.4 二三维GIS的一体化
    2.2 多场景的三维交互技术
        2.2.1 漫游算法
        2.2.2 场景的图形管理
        2.2.3 投影纹理映射算法
        2.2.4 地图瓦片调度算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维和三维GIS场景的实现
    3.1 可交互的二维GIS场景
        3.1.1 二维GIS场景的界面设计
        3.1.2 二维GIS场景的纹理铺设
        3.1.3 二维GIS场景的交互功能实现
    3.2 三维GIS下无人机监控场景
        3.2.1 三维GIS场景的构建方法
        3.2.2 三维GIS场景的可视化实现
        3.2.3 三维地形下无人机监控场景的生成
    3.3 二三维GIS场景的融合
        3.3.1 二三维GIS的一致性分析
        3.3.2 二三维GIS多源数据的融合
        3.3.3 U3D下的二三维GIS联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IS下多场景融合的智能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实时视频监控场景的构建
        4.1.1 九宫格实时监控场景搭建
        4.1.2 U3D中视频像素化问题优化
        4.1.3 视频融合的增强现实技术分析
    4.2 虚拟三维模型融合实时监控场景
        4.2.1 3D max虚拟模型的设计与构建
        4.2.2 三维虚拟场景下交互式漫游的实现
        4.2.3 三维模型与视频画面融合
    4.3 多场景融合的三维GIS智能监控系统的整体实现
        4.3.1 多场景融合的GIS智能监控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3.2 多场景融合的GIS智能监控系统打包后在三联屏显示
        4.3.3 多场景融合的三维GIS智能监控系统后期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综述
        一、学本课堂研究现状
        二、学本课堂研究综述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学本教育
        二、学本课堂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
        二、活动理论
        三、素质教育
第三章 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第一节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三、教学环境分析
        四、教学目标分析
        五、教学资源分析
        六、教学策略分析
        七、教学评价分析
    第二节 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一、已有学本课堂研究得出的应注意问题及启示
        二、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框架
        三、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四、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第三节 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类及课型分类
        二、知识型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三、技能型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四、能力型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第四章 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
    第一节 实践内容
    第二节 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对象
        三、实验变量
        四、实验假设
    第三节 实验实施
        一、实验流程
        二、实验实施
第五章 基于学本课堂的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第一节 成绩分析
        一、知识型初中信息技术课成绩分析
        二、技能型初中信息技术课成绩分析
        三、能力型初中信息技术课成绩分析
        四、期末考成绩分析
    第二节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一、知识型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观察分析
        二、技能型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观察分析
        三、能力型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观察分析
    第三节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一、知识型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后测问卷结果分析
        二、技能型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后测问卷结果分析
        三、能力型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后测问卷结果分析
    第四节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学本式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认识和理解
        二、学本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知识水平发展的影响
        三、学本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
        四、学本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学习兴趣的影响
        五、学本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学习态度的影响
        六、学生对学本式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前测问卷
    附录B 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后测问卷
    附录C 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实践前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 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实践后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E 学本式信息技术课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F 学本式信息技术课后测阶段性内容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多源数据的大遗址三维数字化 ——以古格王国遗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大遗址保护研究背景
    二、大遗址数字化保护研究意义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节 三维数字化方法
    第二节 多源数据应用方法
    第三节 基于多源数据的遗址数字化实例
    第四节 基于多源数据的数字化方法总结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古格王国遗址概况
    第一节 古格王国遗址价值
    第二节 遗址特点
    第三节 三维数字化难点分析
    第四节 研究技术路线设计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源数据的获取
    第一节 平面测量数据的获取
    第二节 影像数据的获取
    第三节 点云数据的获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源数据处理技术
    第一节 立体相对数据的处理
    第二节 激光扫描数据的处理
    第三节 无人机数据的处理
    第四节 测量数据、纹理数据的处理
    第五节 其他数据的处理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源数据在ArcGIS Pro平台的应用
    第一节 ArcGIS Pro平台介绍
    第二节 遥感影像的应用
    第三节 测量数据的应用
    第四节 三维模型的应用
    第五节 ArcGIS Pro平台的三维展示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进一步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莫尔纹信息动态显示效果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莫尔纹效果研究
        1.2.2 莫尔纹的防伪应用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2 莫尔纹印刷图像的相关理论
    2.1 莫尔纹理论
        2.1.1 莫尔纹效应
        2.1.2 莫尔纹动态效果原理
    2.2 人眼视觉特性
        2.2.1 网点与人眼关系
        2.2.2 人眼敏感特性
        2.2.3 视觉短暂停留特性
    2.3 图像加网技术
        2.3.1 二值化处理图像
        2.3.2 加网参数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莫尔纹的信息动态显示效果研究
    3.1 基于莫尔纹信息动态显示的匹配关系研究
        3.1.1 主图片灰度关系
        3.1.2 匹配光栅灰度关系
        3.1.3 插帧算法与最佳匹配关系建立
    3.2 基于莫尔纹的信息平移式动态效果研究
        3.2.1 平移式动态效果的匹配关系构建
        3.2.2 平移式动态效果的实现
    3.3 基于莫尔纹的信息旋转式动态效果研究
        3.3.1 旋转式动态效果的匹配关系构建
        3.3.2 旋转式动态效果的实现
    3.4 基于莫尔纹的信息立体式彩色动态效果研究
        3.4.1 立体式动态效果的匹配关系构建
        3.4.2 立体式动态效果的实现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莫尔纹信息动态显示效果的仿真设计与开发
    4.1 系统开发环境
        4.1.1 MATLAB编程环境及优势
        4.1.2 GUI用户界面设计环境
    4.2 Matlab GUI界面仿真设计
        4.2.1 程序界面构建框架
        4.2.2 设计的主要步骤
        4.2.3 设计窗口界面流程
    4.3 莫尔纹信息动态显示效果的功能开发
        4.3.1 主图分帧模块的生成开发
        4.3.2 透明光栅模块的生成开发
        4.3.3 莫尔纹信息动态显示模型的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莫尔纹的信息动态显示效果防伪应用研究
    5.1 相位调制的多重信息隐藏模型的建立
        5.1.1 多重信息隐藏技术
        5.1.2 图像多重信息隐藏算法
        5.1.3 隐藏模型的仿真实验
    5.2 动态信息显隐模型的建立
        5.2.1 提取动态信息的显隐技术
        5.2.2 图像动态显隐光栅匹配
        5.2.3 提取动态隐藏信息的仿真实验
    5.3 多重隐藏信息防伪技术的优化
        5.3.1 多重隐藏防伪技术的优化方法
        5.3.2 优化方法的仿真实验
    5.4 实验结果评价
        5.4.1 主观评价
        5.4.2 客观评价
    5.5 动态效果防伪应用的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临床试验风险管理的可视化实现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风险的监查诞生
        1.1.2 相关指南及研究进展
        1.1.3 相关软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原理和方法
    2.1 风险管理方法
        2.1.1 传统方法
        2.1.2 关键风险因子
        2.1.3 中心化统计监测
        2.1.4 数据欺诈
    2.2 可视化实现方法
        2.2.1 SAS GTL制图原理和方法
        2.2.2 ggplot2 绘图原理及方法
        2.2.3 Excel制图原理及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实例
    3.2 KRIs的可视化展示
        3.2.1 多中心总风险点分布
        3.2.2 总风险点判定
        3.2.3 多中心信息缺失例数分布
        3.2.4 信息缺失例数判别
        3.2.5 多中心每随机受试者偏离方案分布
        3.2.6 每随机受试者偏离方案数判别
    3.3 CSM的可视化展示
        3.3.1 受试者轮廓图
        3.3.2 各中心体温对比折线图
        3.3.3 各受试者体温随访折线图
    3.4 数据欺诈的可视化展示
        3.4.1 工作日和节假日
        3.4.2 完美的入组
        3.4.3 重复受试者
        3.4.4 数值偏好
        3.4.5 受试者聚类
第四章 讨论
    4.1 优点与创新
    4.2 尚待优化的问题
    4.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编写的各图形SAS宏程序
    A1.多中心关键风险因子分布图
    A2.关键风险因子判定图
        A2.1 总风险点判定
        A2.2 信息缺失例数判定
        A2.3 每随机受试者偏离方案数判别
    A3.受试者入组天数分布柱状图
    A4 受试者轮廓图
    A5.受试者对比轮廓图
    A6 各中心体温对比折线图
    A7.各受试者体温随访折线图
    A8.各受试者抗体滴度随访散点图
    A9 多中心入组时间天数分布马赛克图
    A10.数据欺诈第1位数判别
    A11.受试者相似性聚类
附录 B:作者编写的各图形R程序
    B1:多中心关键风险因子分布(直方图与箱式图)
    B2.关键风险因子判定图
        B2.1 总风险点判定
        B2.2 信息缺失例数判定
        B2.3 每随机受试者偏离方案数判定
    B3.受试者入组天数分布柱状图
    B4.受试者轮廓图
    B5.受试者对比轮廓图
    B6.各中心体温对比折线图
    B7.各受试者体温随访折线图
    B8.各受试者抗体滴度随访散点图
作者简介
致谢

(9)微视频在高中Photoshop课程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现状
        1.4.1 微视频的研究现状
        1.4.2 探究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1.4.3 “微视频”与“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研究现状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微视频
        2.1.2 探究式教学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2.2.3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2.2.4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3 高中PS课程微视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3.1 高中PS课程微视频教学的基本情况
    3.2 高中PS课程微视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2.1 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旧偏低,缺乏学习积极性
        3.2.2 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微视频的有效利用率低
        3.2.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指导,不能及时反馈
    3.3 高中PS课程微视频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微视频的质量
        3.3.2 微视频的运用方式
    3.4 高中PS课程微视频教学中加入探究式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3.4.1 高中PS课程的特点分析
        3.4.2 学习者特征分析
        3.4.3 具备的教学及研究条件分析
4 微视频在高中PS课程探究式教学中应用策略的设计
    4.1 微视频在高中PS课程探究式教学中应用框架的构建
        4.1.1 构建教学应用框架的前端分析
        4.1.2 已有的探究式教学框架
        4.1.3 微视频在高中PS课程探究式教学中应用框架的构建
    4.2 微视频在高中PS课程探究式教学中应用方法的分析
        4.2.1 微视频在探究式教学中要“精用”
        4.2.2 把握呈现微视频的恰当时机
        4.2.3 微视频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
5 微视频在高中PS课程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5.1 实验前的准备
        5.1.1 实验内容的选定
        5.1.2 实验对象的选择
        5.1.3 实验环境的选择
        5.1.4 实验评价工具的选择
    5.2 实验的实施
        5.2.1 实施过程
        5.2.2 实施案例的教学过程
    5.3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5.3.1 学生微视频学习态度转变情况的分析
        5.3.2 学生成绩的分析
        5.3.3 小组积分表的统计结果分析
    5.4 实验小结
6 总结
    6.1 讨论与分析
    6.2 研究总结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PS课程微视频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的访谈记录
附录3: PS课程的前测试卷
附录4: PS课程的后测试卷
附录5: 蒙版篇内容的具体分析
致谢

(10)翻转课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对人才的培养以及对教师的要求
        1.1.2 翻转课堂在国内掀起的热潮
        1.1.3 翻转课堂在实践应用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1.4《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需要翻转课堂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准实验研究法
        1.6.3 调查问卷法
    1.7 论文结构及创新
        1.7.1 论文结构
        1.7.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翻转课堂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翻转课堂在国外研究的情况
        2.1.1 翻转课堂的早期实践
        2.1.2 翻转课堂的发展过程
    2.2 翻转课堂在国内研究的情况
        2.2.1 翻转课堂国内文献检索
        2.2.2 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2.3 国内外研究总结
第3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翻转课堂
        3.1.2 常态化
        3.1.3 翻转课堂的常态化
        3.1.4 导学案
        3.1.5 任务驱动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建构主义理论
        3.2.2 罗杰斯人本主义
        3.2.3 学习金字塔理论.
        3.2.4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3.2.5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第4章 翻转课堂常态化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可行性分析
    4.1 样本学校介绍
    4.2 课程安排介绍
    4.3 教材介绍
    4.4 样本学生介绍
    4.5 任课教师介绍
    4.6 环境介绍
第5章 翻转课堂常态化教学的教学设计
    5.1 第一单元对比实验
        5.1.1 设计思路
        5.1.2 教学设计
        5.1.2.1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5.1.2.2 学生分析
        5.1.2.3 教学重难点
        5.1.2.4 教学目标
        5.1.2.5 教学实践
        5.1.3 实验效果对比
        5.1.3.1 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5.1.3.2 学生作业质量及作业的完成率对比分析
    5.2 第二单元任务驱动下的翻转课堂的常态化教学
        5.2.1 设计思路
        5.2.2 设计流程图
        5.2.3 教学设计
        5.2.3.1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5.2.3.2 学生分析
        5.2.3.3 教学过程
        5.2.3.4 教学设计原则与注意事项
        5.2.4 教学效果分析
        5.2.4.1 学生作业完成率有所提高
        5.2.4.2 学生学习速度与微视频的内容、数量、时间有很大关系
        5.2.4.3 学生交流互动的频率与课的类型有关
        5.2.4.4 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5.3 翻转课堂结束后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学生个人及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前测)
附录B:学生个人及学习情况调查问卷结果(前测)
附录C:翻转课堂结束后学生调查问卷(后测)
附录D:第一单元一、二课的导学案
附录E: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导学案
附录F: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导学案
附录G: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导学案
附录H: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导学案
附录I: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导学案
附录J: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导学案
附录K: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导学案
附录L:教学内容、微视频、作业及部分作品截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四、在Photoshop中实现多图层的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STEAM教育理念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探究[D]. 黄知贞.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创客教育背景下设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以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为例[D]. 薛茹.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场景的地理概念建模方法研究[D]. 王进.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多场景融合的三维GIS智能监控视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白惠熔.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5]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D]. 周少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基于多源数据的大遗址三维数字化 ——以古格王国遗址为例[D]. 李丽宁. 西藏民族大学, 2020(08)
  • [7]基于莫尔纹信息动态显示效果的研究及应用[D]. 党玲玉.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8]临床试验风险管理的可视化实现初探[D]. 秦扬. 东南大学, 2019(01)
  • [9]微视频在高中Photoshop课程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 吴漫漫.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翻转课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沈雪梅.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在Photoshop中实现多个图层的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