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持续经营中资不抵债子公司合并报表的探讨

关于持续经营中资不抵债子公司合并报表的探讨

一、对持续经营的资不抵债子公司合并报表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成畅[1](2020)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演进与经济后果研究》文中认为持续经营假设是关于会计主体状态的基本假设,它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假定其经营活动是持续的,并在可预见的将来会继续经营下去,不拟也不必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持续经营假设是财务报表编制的基础。倘若企业的经营难以为继,则以持续经营假设编制财务报表不再合理。此时若仍错误地以持续经营假设编制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整体会因存在广泛而严重的错报而不再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因此,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编制财务报表的适当性以及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发表审计意见至关重要。近年来,世界经济普遍面临下行压力,经济运行过程中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企业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作为反映经济的“晴雨表”,资本市场中潜藏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有效防范风险日益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不仅时刻牵动着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心,更与资本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休戚相关,与社会财富和资源的保值增值息息相关。身为资本市场“看门人”的注册会计师,通过发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及时地向市场各方传递关于企业持续经营能力风险的预警信号,以提醒投资者充分地关注风险,则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即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明确指出企业运用持续经营假设不适当或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一种“非标”意见。确保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具有充分的信息含量和质量,以及能够在资本市场上发挥应有的警示作用,对维护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保障我国经济长久稳定健康发展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9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新证券法)正式审议通过。新证券法全面推行证券发行注册制,将企业发行股票应当“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规定改为“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并改革退市制度,取消暂停上市的规定,大幅提高持续经营能力受限企业的退市效率,推进退市常态化。新证券法的这些举措进一步凸显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资本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研究也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提高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质量,不断加强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预警功能和决策价值,世界主要的审计准则制定机构都在为制定更高质量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而不懈努力,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形式、信息含量、审计师与持续经营相关的责任等都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推动着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制度的演进。美国审计准则(Statements on Auditing Standards,SAS)中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先后历经了SAS No.34、SAS No.59、SAS No.126和SAS No.132等多个时期,在持续经营相关责任的界定、审计师责任的强化、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出具等方面作出诸多改进,并推动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制度的建立。在美国之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开始致力于制定高质量的、利于国际趋同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并通过“明晰项目”和国际审计报告改革等诸多重大举措持续地推进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制度的变革。我国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从首次发布至今历经4次修订。从最初参照美国的SAS No.59,到2006年基本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ISA 570实质性趋同,再到2016年汲取国际审计报告改革的成果、继续保持与国际审计准则全面趋同,我国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朝着弥合社会公众的审计期望差距的目标不断迈进。尤其是2016年12月发布的最新持续经营审计准则,标志着我国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发展历程中最重大的制度变革,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预警功能和决策价值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制度不断演进与变革的历史背景下,本文首先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制度演进的主要过程进行了梳理,厘清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相关制度的发展脉络及最新发展动向,并对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产生的影响及存在的症结等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其次,本文对我国近年来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的实施情况及审计意见的出具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整理与分析,评述了我国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实施的总体成效以及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总体面貌;最后,本文实证检验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机制及路径,分别从市场反应、债务融资和企业盈余管理的角度研究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管理层的风险传导效应,全面地考察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预警作用及决策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最新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的实施效果,为我国新审计报告准则全面实施背景下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的实施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提供经验证据。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首先检验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研究发现:(1)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公布日前后1天、前后2天以及前后5天的时间窗口内,以累计超额收益(CAR)衡量的市场反应显着为负,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具有显着的负反应。(2)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市场反应显着为负的结论存在短期效应。在上市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后的第4天,超额收益(AR)的均值即开始显示为正,且累计超额收益(CAR)在前后10天的时间窗口内并不显着。这意味着在我国证券市场,部分投资者“炒壳”动机强烈。在投机的驱动下,一些本该由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出具而可能导致股价持续下跌直至退市的公司却并未得到应有的看低。(3)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具有异质性。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几种不同类型中,市场对于持续经营无法表示意见的负反应最为强烈,表明我国投资者能够识别持续经营无法表示意见是风险警示程度最强、预警价值最高的一类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然而,未有证据表明市场能够显着区分持续经营无保留意见和持续经营保留意见的差别,反映出我国投资者对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认知水平仍有待提升。(4)最新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全面实施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负反应显着增强,表明我国审计报告改革对持续经营审计准则作出重大变革的举措显着地提升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之于投资者的风险警示作用,起到了应有的实施效果。本文接着实证检验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1)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相比,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债权人具有额外的预警作用及决策价值。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企业,其次年债务规模比被出具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的企业多减少17.62%,次年债务成本比被出具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的企业多增加9.47%,表明债权人能够识别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和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在风险警示程度上的差异。(2)不同类型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程度存在显着差异,持续经营无法表示意见的负面影响最为强烈。(3)最新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的全面实施显着地加强了持续经营无保留意见之于债权人的风险警示作用,进一步表明我国审计报告改革对持续经营审计准则作出重大变革达到了应有的实施效果。本文最后从盈余管理的角度检验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企业管理层的风险传导效应。研究发现:(1)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出具后,企业管理层会迫于市场压力和保全职位的压力,加大后期盈余管理的程度。(2)企业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后,盈余管理隐性化程度显着提升,表明相较于应计盈余管理,管理层更加倾向于实施真实盈余管理。(3)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机制会因企业性质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效应。作为一种“非标”审计意见,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发挥了一定的监督机制,而对民营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却具有显着的强化与促进作用,反映出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具有的内在监督效能与其之于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风险传导机制之间存在力量的博弈。(4)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后,管理层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进行盈余操纵,而非在改善真实的经营绩效上下苦工,这会进一步损害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降低企业的生存几率。因此,除市场反应和债务融资外,从盈余管理的角度也能够建立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与企业破产之间的内在联系。文本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演进与最新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全面揭示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机理及预警价值,证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能够通过对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自身的风险传导机制实现资本市场治理功能,帮助市场加速淘汰落后的产能和生产方式,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不断完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环境、持续地加强并最大限度地释放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风险防范和资本市场退出机制中的作用是我国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的现实需求,也是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健康、高效发展的内在要求。

范亭余[2](2020)在《公司持续经营危机驱动因素及危机管理研究 ——以ST南风为例》文中认为每个企业都会受到时代变迁和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在如今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资本市场千变万化的背景之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励和残酷,不少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甚至是持续经营能力的企业感到力不从心和举步维艰,随后陷入持续经营危机。在企业经营困难、盈利空间缩小的同时,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和公众对于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关注程度却在不断提高,这也使得越来越多存在持续经营危机的上市公司“浮出水面”、“现出原形”。在面对持续经营危机时,不同的上市公司采取的措施可能不同,尽管大多数上市公司选择置之不理或破罐破摔,最后深陷持续经营危机的泥淖直至被强制退市,严重阻碍资本市场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但仍有一部分上市公司担起责任,努力改善公司的体制机制、经营状况和财务指标,逐渐走出持续经营危机,努力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本文着重关注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导致企业出现持续经营危机的驱动因素和危机管理手段,在分析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自生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持续经营三因素模型,并从财务质地、经营质量和治理效能三个方面进行细致的理论分析。同时,本文通过收集、整理我国上市公司2014年至2018年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现状做出全面描述和分析,也据此归纳我国上市公司持续经营危机管理的一般措施。ST南风经历了出现持续经营危机和危机管理两个阶段,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正在改善,因此本文选择将ST南风作为案例公司进行研究分析,将持续经营三因素理论模型与ST南风实际经营状况相结合,从财务质地、经营质量和治理效能层层递进,分析危机表现并探寻引发危机的根源。最后,通过分析ST南风持续经营危机管理措施以及不同措施对三因素改善的作用和程度,并从案例整体出发做出相关建议,以期对上市公司防范持续经营危机以及危机管理提供一些借鉴,希望能增强上市公司由内而外地提高持续经营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意识和能力。本文贡献:(1)本文从持续经营危机角度出发,强调企业自身的持续经营能力的重要性,将持续经营三因素模型与近期资本市场实际案例相结合,研究分析具有较高的时效性。(2)本文将审计师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而非公司被ST作为上市公司出现持续经营危机的判断标识,将持续经营危机的判断时点提前。另外,本文归纳出持续经营三因素出现异常情况衡量指标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持续经营现状,为上市公司防范持续经营危机的方向和着力点提供借鉴。(3)本文从持续经营危机管理的整体角度出发做出相关建议,尤其强调了企业提高外部治理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本文不足:(1)基于单一的持续经营三因素模型分析实际案例,可能受限于已有分析路径而忽视企业特有情况,造成研究分析的不全面和趋于同质化。(2)在收集、整理与分析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现状时,受审计师自身职业判断、专业素质影响以及审计意见的表述形式和段落安排的差别的影响,审计意见分类可能存在一些偏差。

杨术杰[3](2019)在《H会计师事务所对Q公司持续经营能力评估案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企业更迭换代速度不断加快,企业持续经营能力逐渐受到各界的关注,学术界对持续经营这一课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但是目前已有研究主要是从持续经营能力危机预测的角度出发,大多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指标来进行预测,考察内容不够全面,没有形成统一的持续经营能力评估框架,并且相关的研究中,理论、实证研究较多,案例研究很少。本文基于CPA角度,首先对目前审计准则及应用指南的规范进行梳理,统计审计师在审计中关注的事项,并对持续经营能力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从行业状况、经营质量、财务质量、治理情况及其他因素五个方面进行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估框架分析。其次对Q公司持续经营审计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前文的评估框架进行分析并得出评估结果,找到H事务所在Q公司持续经营能力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H事务所提出改善评估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建议。研究发现:H事务所对于Q公司的审计意见存在断层,没有起到及时预警的作用,H事务所应于2016年审计报告中采用强调段提醒报表使用者注意公司可能面临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风险,而不能在相关事项已发生并造成严重后果之后才予以披露。本文认为H事务所对Q公司持续经营能力评估时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对于审计准则的理解不透彻;二是审计师分析机械而不深入;三是审计师职业道德水平不够。针对上述原因,本文对H事务所评估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加强对审计准则的理解;二是明确持续经营评价指标;三是明确评估标准;四是要提升审计师职业素养。本文的贡献在于综合以前学者的研究,在持续经营能力评估框架中单列出行业状况因素,并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改进了持续经营能力评估方法。

任聪[4](2019)在《基于信息披露视角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投资者反应研究 ——以南化股份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对上市公司来说,要获得核心竞争力、长期保持竞争优势,首先要有自生能力,即持续经营的能力,企业的持续经营问题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出现大量公司破产后,有投资者质疑,审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对类似于持续性经营等重大问题的信息披露程度不足,未能对投资者起到警示的作用。2016年我国审计准则被大范围修订,审计报告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其中持续经营审计相关准则被再次修订,加强了注册会计师对持续经营审计的责任。企业信息及审计信息披露是否有效、充分、相关会直接影响投资者做出的投资决策。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一种公司外部治理制度安排,其充分、相关、有效的审计信息披露能够促进上市公司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完善公司信息披露,减少信息不对称。因此,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披露状况,以及投资者是否能够识别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并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信息披露的视角,运用事件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结合南化股份的具体案例,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披露现状、市场反应进行研究,发现审计信息披露、投资者反应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根据以上研究思路,本文分为以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和框架、贡献和不足;第二部分对审计信息披露、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为后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相关概念的界定,包括持续经营假设、相关审计准则及持续经营模型,理清持续经营能力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及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的责任;第四部分为理论分析,使用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及有效市场假说来解释持续经营审计信息披露对投资者及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第五部分对2013-2017年五年内我国资本市场上的持续经营意见披露情况及市场反应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存在审计意见连续披露、投资者反应不足的情况;第六部分对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以美国公司进行对比,进一步发现,连续披露的审计意见很可能会影响审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削弱信息含量,投资者更关注审计意见中提及的经营信息,而对持续经营能力存在的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从而导致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未能出现明显的负面反应;最后一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的贡献在于,统计研究了我国近五年内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披露状况,及投资者对此的市场反应情况,并结合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发现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披露的不足之处,以及存在投资者反应不足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为政策制定者修改审计准则提供参考。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采用手工收集的方式整理和统计数据的过程可能不够准确;其次,由于案例研究的特点,本文在个别案例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焦团团[5](2010)在《持续经营审计判断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6年2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目的是更有效地规范审计师的执业行为,提高审计质量,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有用的信息。本文目的是研究注册会计师依据新准则实施的持续经营审计判断是否存在差异。本文选取了2006到2008年间由于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而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统计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总体情况,并从各个方位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本文根据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统计了样本公司中重大疑虑事项出现的频率,并以此为依据,把重大疑虑事项转换为相关财务指标,构建了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了本文指标选取的有效性,结果发现本文选取的变量是有效的;最后,对于审计判断差异的研究,本文利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实证研究了标准审计意见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之间、持续经营意见内部各种意见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发现:标准审计意见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之间判断一致性较好;在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内部,存在显着的判断差异,具体来说:在强调无保留意见组与保留意见组之间、无法表示意见组与保留意见组之间,注册会计师的判断一致性较差。

谢赞春[6](2010)在《审计非标意见原因及其交叉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2004-2007年度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非标意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整理,对其原因进行了交叉分析,分别从非标意见发布者(会计师事务所)、非标意见具体内容以及非标意见上市公司类型等方面分析了非标审计意见分布,对解决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提供参考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也将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审计报告中非标意见的解读。

蒋朝霞[7](2007)在《浅探子公司超额亏损会计处理问题》文中提出本文对资不抵债但仍持续经营的子公司的报表合并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处理子公司超额亏损时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张小燕[8](2007)在《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合并财务报表是综合反映母公司和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告。合并范围是指在企业集团内界定纳入合并的企业对象,即哪些成员企业应当被包括在合并之内,哪些成员企业应当被排除在合并之外,即并不是集团内所有企业都被合并。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合并报表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有用性,因而对约束这种会计行为的规范就有较高的质量要求。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并购的兴起,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规范一直在不断完善。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试图立足于新准则对财务报表合并范围规定的变化,结合旧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从理论上和实务上对我国集团企业的财务报表合并范围问题进行探讨,并对为我国进一步完善合并财务报表具体准则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首先,本文介绍了合并财务报表的产生、美国和我国有关财务报表合并范围法规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合并现状及新准则的颁布情况,为全文的展开做出了背景铺垫。其次,本文研究了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前提和界定标准,并且对我国新准则所侧重采用的实体观进行了阐述。再次,本文比较了国际间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原则规定,得出结论是我国合并范围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和国际上相对完善的会计准则规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质性控制已经成为我国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标准;实体理论成为我国在制定具体准则时的指导思想。但是我国合并范围相关规定仍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缺少对暂时性控制的规定、对特殊目的实体的规范不足、准则某些用词不准确等。最后,本文针对实务中比较具体的三个问题,即合并范围发生变动时合并报表的编制问题、特殊目的实体问题、超额亏损子公司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研究,本文形成观点有:首先,随着我国公司产权结构不断调整以及外部法规的影响,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合并范围也不可避免的频繁地发生变动。我国新准则只提供了合并的空间范围标准,并没有提供合并的时间范围标准,即在满足空间范围的条件下,何时取得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取得子公司多长时间可以将子公司纳入合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避免一些企业操纵利润。其次,我国新准则没有对特殊目的实体做出规定,而我国在经济生活中已经出现了一些特殊目的实体,并且我国同一控制下的上市公司与特殊目的实体有相似之处,因此,加强对特殊目的实体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一些特殊目的实体问题及进一步规范同一控制下的上市公司行为。最后,新准则虽然允许将所有者权益为负数却仍能控制的子公司纳入合并,但并没有明确给出对未确认投资损失如何进行会计处理。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如果子公司仍具有持续经营能力,根据新准则应该将该超额亏损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同时减少母公司合并净利润。如果子公司已经不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即近期拟进行清算处理,那么对该子公司则不应纳入合并范围。同时财务报表中应充分披露超额亏损子公司的相关情况。

王淅勤,黎帅[9](2007)在《持续经营能力审计判断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公众对公司财务报告审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审计风险不断加大。持续经营能力审计判断贯穿审计判断的始终,是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的核心。持续经营能力审计判断方法的研究对提高我国审计职业判断水平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收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相关材料,利用数学和统计分析方法,尝试提出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审计判断新方法。指出研究中尚需改进的地方,进而发现后续发展的空间。

刘颖[10](2007)在《合并会计报表几个问题的探讨》文中指出所谓合并会计报表,是指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一个会计主体,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会计报表为基础,由母公司编制的综合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财政部对此已作出规定,本文结合规定谈一点看法。一、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的合并问题财政部明确规定: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不纳入合并范围。但对持续经营的资不抵债的子公司是否纳

二、对持续经营的资不抵债子公司合并报表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持续经营的资不抵债子公司合并报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演进与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论文可能的创新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会计持续经营假设
        二、企业持续经营能力
        三、企业持续经营危机
        四、持续经营审计意见
    第二节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产权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受托责任理论
        四、信息不对称理论
        五、财务报告理论
        六、破产理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发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动因
        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经济后果
        三、文献评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背景
    第一节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演进:美国审计准则的视角
        一、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雏形:“受限于”审计意见
        二、SAS No.34 时期:增设“中间段”的“受限于”审计意见
        三、SAS No.59 时期:审计师责任与管理层责任日渐明晰
        四、后SAS No.59 时期:持续经营审计意见遭受信任危机
        五、从SAS No.126到SAS No.132:审计期望差距不断弥合
    第二节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变更:国际审计准则的视角
        一、国际审计报告改革:ISA570 作出重大修订
        二、改革背后的逻辑:回应持续经营问题,强化审计投入
    第三节 我国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历史沿革和最新发展
        一、持续经营审计准则首次发布:与SAS No.59 原则一致
        二、持续经营审计准则首次修订:明确管理当局的责任
        三、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第二次修订:与国际审计准则全面趋同
        四、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第三次修订:强化审计师责任与管理层责任
        五、持续经营审计准则重大变革: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单设段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持续经营审计准则的实施现状及审计意见的描述性分析
    第一节 我国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实施的总体情况
        一、2010-2016 年情况分析
        二、2017-2018 年新准则实施后的情况分析
    第二节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描述性分析
        一、持续经营无保留意见
        二、持续经营保留意见
        三、持续经营无法表示意见
    第三节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预警价值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
    第一节 问题引出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第四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主回归分析
        三、进一步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来自债务融资的证据
    第一节 问题引出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第四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主回归分析
        三、进一步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风险传导效应——基于企业盈余管理的视角
    第一节 问题引出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第四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主回归分析
        三、进一步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公司持续经营危机驱动因素及危机管理研究 ——以ST南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贡献与不足
        1.4.1 主要贡献
        1.4.2 本文不足
2.文献综述
    2.1 关于持续经营假设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研究
    2.2 关于持续经营危机概念的研究
    2.3 关于持续经营危机驱动因素的研究
    2.4 关于持续经营与审计意见相关性的研究
    2.5 关于持续经营危机管理的研究
    2.6 已有文献评述
3.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理论分析及现状分析
    3.1 概念界定
        3.1.1 持续经营假设与持续经营能力概念
        3.1.2 持续经营危机概念
    3.2 理论基础
        3.2.1 委托代理理论
        3.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3 企业自生能力理论
    3.3 持续经营三因素模型的理论分析
        3.3.1 财务质地
        3.3.2 经营质量
        3.3.3 治理效能
    3.4 我国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现状
        3.4.1 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
        3.4.2 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驱动因素分析
        3.4.3 持续经营危机管理的一般措施分析
4.案例公司持续经营危机驱动因素分析
    4.1 案例公司介绍
        4.1.1 选择案例公司的原因
        4.1.2 案例公司基本介绍
    4.2 案例公司持续经营危机驱动因素分析
        4.2.1 公司财务质地分析
        4.2.2 公司经营质量分析
        4.2.3 公司治理效能分析
5.案例公司持续经营危机管理分析
    5.1 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剥离不良资产
    5.2 大力发展主营业务,改善盈利持续性
    5.3 培育新兴业务,谋求转型之路
    5.4 改革公司体制,提高运营效率
6.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建议
        6.2.1 改善外部治理环境
        6.2.2 改革公司内部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3)H会计师事务所对Q公司持续经营能力评估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持续经营涵义研究
        1.2.2 持续经营能力驱动因素研究
        1.2.3 持续经营能力评估框架研究
        1.2.4 持续经营能力评估案例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2.1 持续经营的涵义
    2.2 持续经营能力评估
        2.2.1 持续经营审计准则规范
        2.2.2 审计师关注事项统计
        2.2.3 持续经营能力评估框架分析
    2.3 持续经营能力评估的理论基础
        2.3.1 委托代理理论
        2.3.2 企业能力理论
        2.3.3 资本循环理论
3 对H事务所评估Q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分析
    3.1 企业概况
        3.1.1 历史沿革
        3.1.2 业务概要
    3.2 H事务所对Q公司持续经营审计概述
        3.2.1 H事务所对Q公司持续经营审计的审计程序
        3.2.2 H事务所对Q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估事项
        3.2.3 H事务所对Q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估结果
        3.2.4 H事务所对Q公司出具的审计意见
    3.3 运用本文框架评估Q公司持续经营能力
        3.3.1 行业分析
        3.3.2 经营质量
        3.3.3 财务质量
        3.3.4 治理情况
        3.3.5 其他因素
        3.3.6 小结
    3.4 H事务所对Q公司持续经营能力评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4.1 审计师对准则理解不透彻
        3.4.2 审计师分析机械而不深入
        3.4.3 审计师职业道德水平不够
4 对H事务所评估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建议
    4.1 加强对审计准则的理解
    4.2 明确持续经营能力评价指标
    4.3 明确持续经营评估标准
    4.4 提升审计师职业素养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4)基于信息披露视角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投资者反应研究 ——以南化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逻辑框架
    1.4 贡献与不足
        1.4.1 贡献
        1.4.2 不足
2.文献综述
    2.1 审计信息披露
    2.2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
        2.2.1 影响因素
        2.2.2 经济后果
        2.2.3 信息含量
        2.2.4 市场反应
    2.3 文献评述
3.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相关概念
    3.1 持续经营假设
    3.2 持续经营相关审计准则与意见类型
    3.3 持续经营三因素模型
4.理论分析
    4.1 委托代理理论
    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4.3 有效市场假说
5.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现状分析
    5.1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披露
        5.1.1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类型
        5.1.2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披露的连续性分析
        5.1.3 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原因分析
    5.2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样本选取
        5.2.3 研究结果分析
6.案例分析
    6.1 公司简介
    6.2 公司经营及财务背景
    6.3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信息披露情况
    6.4 投资者反应研究
        6.4.1 阶段一市场反应
        6.4.2 阶段二市场反应
        6.4.3 阶段三市场反应
    6.5 问题分析
    6.6 美国GCO案例对比
7.研究结论及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连续披露的审计意见会削弱信息含量
        7.1.2 投资者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缺乏关注
        7.1.3 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改进乏力
    7.2 建议
        7.2.1 完善准则,增加审计报告信息含量
        7.2.2 鼓励公司主动披露额外信息,积极改善持续经营能力
        7.2.3 加强投资者教育,使其重视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5)持续经营审计判断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
2 相关文献研究回顾
    2.1 持续经营假设涵义的研究
    2.2 持续经营能力的研究
        2.2.1 持续经营危机的涵义
        2.2.2 持续经营危机的预测模型研究
    2.3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研究
        2.3.1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预测
        2.3.2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研究
    2.4 审计判断的相关研究
3 持续经营审计必要性及判断程序
    3.1 持续经营审计的必要性
    3.2 持续经营审计判断程序
        3.2.1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识别阶段
        3.2.2 持续经营能力评价及判断阶段
        3.2.3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GCO)的界定阶段
4 GCO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4.1 GCO统计分析
        4.1.1 GCO总体情况
        4.1.2 GCO结构分析
        4.1.3 GCO的来源分析
    4.2 审计报告中关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存在的问题
        4.2.1 审计意见应用不恰当
        4.2.2 没有明确提及持续经营不确定性
        4.2.3 强调事项段的运用不恰当
5 持续经营审计判断差异实证研究
    5.1 样本及变量选取
        5.1.1 样本选取
        5.1.2 变量选取
    5.2 指标有效性验证
        5.2.1 回归分析结果
        5.2.2 模型预测结果
    5.3 实证研究
        5.3.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5.3.2 非参数检验-假设H1
        5.3.3 非参数检验-假设H2
    5.4 持续经营审计判断差异案例分析
        5.4.1 强调无保留意见与无法表示意见之间
        5.4.2 保留意见与无法表示意见之间
        5.4.3 保留意见与强调无保留意见之间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审计非标意见原因及其交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文献回顾
三、样本选取及统计方法描述
    (一) 样本选取
    (二) 统计方法描述
四、数据整理结果与分析
五、结论

(7)浅探子公司超额亏损会计处理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行合并报表实务中对资不抵债的子公司超额亏损的处理
二、子公司超额亏损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
四、我国新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
五、对子公司超额亏损会计处理的建议

(8)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 企业合并的兴起和合并财务报表的产生
        (二) 合并财务报表法规的形成与发展
        (三)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合并现状及新准则的颁布
    二、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 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研究意义
        (二) 课题的研究目标
第二部分 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界定的前提和标准
    一、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界定的前提─合并理论
        (一) 三种主流合并理论介绍
        (二) 不同合并理论下对合并报表信息的影响
        (三) 我国新准则对合并理论的选择
    二、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界定的标准─控制权
        (一) 控制权标准的演变
        (二) 实质性控制的内涵和确定标准
第三部分 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原则的国际比较研究
    一、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界定具体原则的国际比较
        (一) 国际间合并范围具体原则规定
        (二) 国际间合并范围具体原则比较分析及其存在问题和解决建议
    二、不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的国际比较
        (一) 美国准则中不能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
        (二) 国际准则中不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
        (三) 我国准则中不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
    三、合并范围原则的国际比较研究对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启示
第四部分 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具体问题研究
    一、合并范围变动研究
        (一) 合并范围的变动原因
        (二) 合并范围变动时子公司纳入合并的时间性问题
    二、特殊目的实体研究
        (一) 特殊目的实体相关概念、特征及其作用
        (二) 美国特殊目的实体合并准则的演变和对我国的启示
        (三) 特殊目的实体案例分析
        (四) 特殊目的实体研究对我国企业集团同─控制下的合并问题的启示
    三、超额亏损子公司合并问题研究
        (一) 我国旧准则及相关规定下对超额亏损的处理及其不足
        (二) 国际会计准则对超额亏损的处理
        (三) 新准则对超额亏损的具体规定及其改进建议
第五部分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对持续经营的资不抵债子公司合并报表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制度演进与经济后果研究[D]. 成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2]公司持续经营危机驱动因素及危机管理研究 ——以ST南风为例[D]. 范亭余. 西南财经大学, 2020(12)
  • [3]H会计师事务所对Q公司持续经营能力评估案例研究[D]. 杨术杰.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2)
  • [4]基于信息披露视角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投资者反应研究 ——以南化股份为例[D]. 任聪.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5]持续经营审计判断差异研究[D]. 焦团团.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2)
  • [6]审计非标意见原因及其交叉分析[J]. 谢赞春. 科学决策, 2010(03)
  • [7]浅探子公司超额亏损会计处理问题[J]. 蒋朝霞.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06)
  • [8]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相关问题研究[D]. 张小燕. 东北财经大学, 2007(05)
  • [9]持续经营能力审计判断的研究[A]. 王淅勤,黎帅. 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 2007
  • [10]合并会计报表几个问题的探讨[J]. 刘颖.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7(01)

标签:;  ;  ;  ;  ;  

关于持续经营中资不抵债子公司合并报表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