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在建材行业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建材行业的应用

一、纳米材料在建材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剑锋,张红,梁金生,王菲,段昕辉,王亚平[1](2021)在《生态环境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学科发展展望》文中提出资源匮乏、能源短缺、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关系到当今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三大问题。材料作为社会进步的先导和基础,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材料制造、使用及废弃过程中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环境负荷的激增问题。随着人们对环保、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的显着增强,集"材料-环境-生态-健康"设计理念于一体的生态环境功能材料越来越受到学术界、产业界与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正逐渐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的研发不仅遵循材料生命周期评价原则、倡导绿色材料技术、赋予功能材料以优异的环境协调性,而且更加注重环境净化、环境修复、有益健康等生态环境健康功能。非金属矿物不仅种类繁多、储量丰富、价格低廉,而且具有与自然环境协调性最佳的特点,这使其在制备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的过程中具有天然优势。目前,以天然矿物资源为主要原料开发的生态环境功能材料在环境污染防治和微环境调控功能方面已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介绍了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的内涵、基本概念和新发展,以海泡石、蒙脱石、电气石、硅藻土、生物炭和铁尾矿等矿物为主要原料系统地构筑了典型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动向,分析了生态环境功能材料学科研究和产业发展趋势,以期为生态环境功能材料产业的未来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冀大伟[2](2021)在《熔融纺丝—热拉伸法PVDF中空纤维膜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文中指出膜分离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高效的分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领域,为解决全球水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膜是水处理领域用量最大的商业化膜产品。然而,其常用的制备方法,如非溶剂致相转化法(NIPS)和热致相转化法(TIPS),在制备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和稀释剂,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有毒废水,这些废水难以回收利用,会对人体及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本文以绿色加工为宗旨,从高分子加工新原理、新方法角度出发,在已有的熔融纺丝-拉伸法(MSCS)制备中空纤维膜的基础上,以PVDF为成膜聚合物,大分子量聚氧化乙烯(PEO)为致孔剂,分别选用不同结构的材料,如聚四氟乙烯(PTFE)、聚砜(PSF)及石墨烯(GE)为分散相,设计和优化成膜体系,结合聚合物共混界面致孔原理,以高分子表面与界面理论为依据,优化纺丝及拉伸条件,通过熔融纺丝-热拉伸法(MSHS)制备了一系列PVDF中空纤维膜;分别选用氧化石墨烯(GO)、聚吡咯(PPy)、咪唑沸石(ZIF-8)、高岭土(HNTs)及聚乙烯醇(PVA)等材料,利用化学气相沉积、层层自组装等方法,在不使用有机溶剂的情况下,对膜孔结构进行调控;此外,对制膜过程中产生的含PEO废水进行浓缩循环使用,可实现制膜过程废水零排放。以PVDF为基质相,具有线性结构的PTFE为分散相,PEO为致孔剂,探究合适的纺丝组成及纺丝条件,通过MSHS法制备了PVDF/PTFE中空纤维膜,研究和讨论了后拉伸条件(拉伸温度、比例)对膜孔径与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VDF,PTFE及PEO的质量比为5:2:3、纺丝温度为200°C时,纺丝熔体具有良好的成膜加工性能;当后拉伸温度为90°C,拉伸比为100%时,膜平均孔径达到最大,约为0.317μm,N2通量和纯水通量分别为46.3 m3 m-2 h-1和99.2L m-2 h-1;随拉伸比的提高,膜的拉伸强度从23.0 MPa增至62.6 MPa,远高于NIPS和TIPS法膜的强度。此外,所制备的PVDF/PTFE中空纤维膜呈现一种特殊的纤维束结构,在内压操作过程中,膜孔径可随压力的改变发生变化,具有明显的压力响应性。为提高PVDF/PTFE中空纤维膜的分离精度,通过负压抽滤GO和气相沉积聚合PPy来修饰膜孔结构,构建了一种具有多重分离层结构的PVDF/GO/PPy中空纤维疏松纳滤膜,研究了改性后膜孔结构、亲水性及荷电性等的变化,并进一步考察了其对染料废水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经改性后的膜孔径明显减小,膜对聚乙二醇(PEG)的切割分子量约为3580 Da,水接触角从100.7°降至71.4°;此外,将制备的膜用于染料废水处理时,经360 min的持续运行,其对氯化钠(Na Cl)的截留率较低(4%左右),但对酸性橙10(AO 10)的截留率较高(>98.5%),可高效的将染料废水中的染料与无机盐分离。为提高PVDF/PTFE中空纤维膜的渗透性能,在保持PVDF及PEO质量比不变的情况下,选用具有刚性结构的PSF为分散相替代PTFE,通过MSHS法制备了PVDF/PSF中空纤维膜。结果表明,由于刚性的PSF与PVDF之间的相容性较差,在熔融纺丝-热拉伸过程中,PSF与PVDF之间产生了明显的界面孔。随拉伸的进行,膜孔径从0.172μm增至0.550μm,相应地,N2通量从14.1 m3 m-2 h-1提高至383.2 m3 m-2 h-1,纯水通量从128.0 L m-2 h-1提高至1463.7 L m-2 h-1。为提高PVDF/PSF中空纤维膜的分离精度,通过真空辅助组装ZIF-8/HNTs/PVA来修饰膜孔结构,构建出一种具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PVDF/ZIF-8中空纤维疏松纳滤膜。其中,ZIF-8的合成及铸膜液调制均在水体系中完成,在整个改性过程中未使用有机溶剂。结果表明,合成的ZIF-8悬浮液具有良好的分散效果,ZIF-8颗粒比表面积高达1450.6 m2 g-1;经改性后的膜孔径明显减小,膜对PEG的切割分子量约为5344 Da,水接触角从91.1°降至54.2°;此外,将制备的膜用于染料废水处理时,具有良好的长期运行稳定性,经360 min的持续运行,其对Na Cl的截留率较低(2%左右),而对刚果红(CR)的截留率较高(>99.0%),可高效的将染料废水中的染料和无机盐分离,其通量可达21.6 L m-2 h-1。为进一步提高PVDF/PSF中空纤维膜的渗透性能,在PVDF、PEO及PSF纺丝组分中掺杂二维无机材料GE,通过MSHS法制备了具有多重界面孔结构的PVDF/PSF/GE中空纤维膜。探究干/湿法分散GE工艺对膜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GE对膜孔结构及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法工艺可使GE均匀的分散,GE的加入能够使PVDF、PSF及GE之间形成多重界面孔;随拉伸的进行,膜孔径从0.258μm增至1.066μm,相应地,N2通量从41.5 m3 m-2 h-1增至768.4 m3 m-2 h-1,纯水通量从174.5 L m-2 h-1增至2782.9 L m-2 h-1。此外,在纺丝过程中产生的含PEO废水经膜处理后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浓缩得到的PEO水溶液在医药工业、采油采矿、建材工业、轻工纺织等工业领域中可用作钻井泥浆增稠和润滑剂、矿物絮凝剂、水泥添加剂、纤维分散剂、纸张柔软剂及助留助滤剂等,从而可实现制膜过程废水零排放。

邓涛[3](2021)在《磷石膏制备微纳米高强石膏及其3D打印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磷石膏是一种难以高值化且综合利用率低的工业危险固体废物,我国已有超过5亿吨磷石膏被闲置堆放,限制磷化工企业的发展,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加快磷石膏高值高效资源化利用是我们急需攻克的难点。本文以磷石膏为原料,优化蒸汽水循环法制备高强石膏的制备条件,探索蒸压溶剂法制备微纳米无水石膏的工艺参数,以蒸汽动能磨制备微纳米半水石膏粉体,研究微纳米半水石膏粉体对高强石膏力学性能的影响,深入探究硬化体内部孔隙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协同关系,比较分析不同粒级配比磷石膏基材料3D打印试件的稳定性与内部孔隙结构。采用浮选法预处理磷石膏可减少磷石膏中的杂质,提纯二水石膏,有利于高强石膏晶体转化。蒸汽水循环法制备高强石膏优化条件为:采用固液分离制备装置,固液比例为4:1,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90 min,复合转晶剂(顺丁烯二酸:硫酸铝=1:1)掺量0.5%。蒸汽水可循环使用,产物无需水洗。复合转晶剂中COO-与Al3+协同作用于高强石膏晶体端面,控制该晶面生长速率,促进晶体转化为六棱柱形貌。掺入0.5%wt转晶剂高强石膏烘干抗压强度从8.02 MPa提高至24.87 MPa。以预处理磷石膏为原料,采用蒸压溶剂法制备微纳米无水石膏的最佳参数为:溶剂A为丙三醇和无水乙醇(体积比=2:1)以及适量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溶剂B为30%硫酸(H2SO4)和30%过氧化氢(H2O2)(体积比=1:1)以及适量磷石膏粉末,溶剂A和溶剂B混合均匀后,在蒸压反应釜内反应5 h,温度为140℃,产物经800℃煅烧2 h后,晶体具有完整的形貌,呈立方块体,分散均匀,晶体粒径在100 nm~500 nm。高强石膏力学性能随微纳米半水石膏掺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变化,微纳米半水石膏最佳掺量为5%,高强石膏抗折强度可从8.03 MPa增加到8.83 MPa,抗压强度由33.53MPa增加至36.54 MPa。高强石膏浆体性能研究表明,在稠度为50%,以水:乙醇:丙三醇=4:6:1的混合溶剂体系中高强石膏浆体凝结时间超过2 h,在常温静置2 h后浆体仍能保持良好的悬浮性和流动性。三维CT扫描分析结果显示,掺入微纳米半水石膏粉体可以减少硬化体内部的孔隙率,抑制喉道的延长。采用5%微纳米半水石膏混合粉体的3D打印试件要比市售石膏粉体更加稳定,试件成型精确,内部结构微观结构更加致密。将磷石膏制备成高强石膏以及微纳米石膏材料并运用于3D打印领域,可拓宽磷石膏应用途径,提升综合利用率,有助于磷化工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史迪[4](2021)在《严酷环境下硅钙渣基碱激发胶凝材料性能演变及机理》文中研究说明硅钙渣是高铝粉煤灰采用烧结法提取氧化铝后的残渣。制备碱激发胶凝材料是硅钙渣资源化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以硅钙渣为主要原料制备得到了碱激发胶凝材料,分别研究了该材料在不同严酷环境下性能、产物组成及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继而探讨了该材料应用于海洋环境时,海水拌合/养护对其性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为碱激发胶凝材料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以水玻璃为激发剂制备的硅钙渣基碱激发胶凝材料,其主要反应产物为水化硅(铝)酸钙(钠)凝胶(C(N)-(A)-S-H)。激发剂掺量≤7.5%(以其Na2O占粉体的质量百分比计,下同)条件下,提高激发剂掺量促进胶凝材料的水化及强度发展;激发剂掺量>7.5%条件下,提高激发剂掺量抑制胶凝材料的水化及强度发展。硅钙渣和矿渣复合制备碱激发胶凝材料时可发挥“协同效应”,显着加快体系的水化速率,提高原材料的水化反应程度及胶凝材料的强度性能。以配比“(52.5%硅钙渣+22.5%矿渣+25.0%粉煤灰)+5%水玻璃(模数2.40)”制备52.5强度等级的硅钙渣基碱激发胶凝材料,室内空气(T=20±2℃,RH=40%~85%)条件下,4年龄期内持续进行的碱激发反应使凝胶产物数量持续增长,基体致密程度逐渐提高,胶凝材料的抗压强度持续稳定增长至100.0MPa。高温条件下,温度逐渐提高至800℃,硅钙渣基碱激发胶凝材料的抗压强度逐渐降低至对比强度(20℃,55.0MPa)的10%。其机理主要为:高温作用下,游离水快速蒸发造成孔结构中气压急剧增大,凝胶产物中化学结合水脱除等原因导致体积收缩,胶凝材料开裂程度随温度的提高而逐渐加深。酸性侵蚀条件下,在外部酸溶液侵蚀与内部碱激发反应的共同作用下,经5%硝酸溶液、5%磷酸溶液及5%醋酸溶液侵蚀360d后,硅钙渣基碱激发胶凝材料的抗压强度由初始的55.0MPa分别演变至40.0MPa、70.0MPa及50.0MPa。硝酸、醋酸溶液的侵蚀机理为H+对凝胶产物结构的破坏作用。磷酸溶液的侵蚀机理为H+对凝胶产物结构的破坏作用以及胶凝材料内部生成膨胀性的透钙磷石产物。硫酸盐侵蚀条件下,经5%硫酸钠溶液和5%硫酸镁溶液侵蚀360d后,硅钙渣基碱激发胶凝材料的抗压强度由初始的55.0MPa分别演变至95.0MPa、65.0MPa。硫酸钠溶液对胶凝材料基本不具有侵蚀作用。硫酸镁溶液对胶凝材料具有侵蚀作用──龄期≤180d时,在外部硫酸盐侵蚀与内部碱激发反应的共同作用下,胶凝材料的强度性能随龄期缓慢增长。龄期>180d时,因Mg2+对凝胶产物的侵蚀以及内部生成二水石膏产物,胶凝材料结构膨胀开裂,强度性能降低。海水拌合/养护条件下,硅钙渣基碱激发胶凝材料的产物组成几乎不受影响。海水拌合条件下,海水中的Mg2+与液体水玻璃中的硅酸根离子可发生离子交换反应,生成纳米级M-S-H凝胶和Si O2凝胶,同时造成激发剂溶液p H和可溶性硅含量降低,导致胶凝材料的28d抗压强度由淡水拌合时的55.0MPa降低至50.0MPa。海水养护条件下,与淡水养护相比,海水的侵蚀程度有限,胶凝材料的强度性能基本不受影响,360d时抗压强度可达100.0MPa。海水中的阴离子(Cl-、SO42-)对硅钙渣基碱激发胶凝材料的水化及强度发展具有显着影响──胶凝材料中Cl-(以Na Cl形式引入)掺量>1%时,由于对水化反应的抑制作用,以及生成无胶凝活性的方钠石产物,胶凝材料的强度性能严重劣化。胶凝材料中SO42-(以Na2SO4形式引入)掺量>3%时,因达到过饱和态而无法溶解的Na2SO4在胶凝材料中大量聚集形成薄弱界面,导致胶凝材料强度性能降低。

童曦[5](2020)在《隐晶质石墨/丁腈橡胶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其组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隐晶质石墨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但高附加值功能化利用技术落后。本论文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环境友好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支持下,研究了隐晶质石墨成分、物相、结构及其构效关系;重点开展石墨酸处理提纯、表面改性及橡胶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力学性能评价与摩擦磨损行为研究;分析探讨隐晶质石墨影响橡胶复合材料力学和摩擦行为机理。论文的主要成果有:(1)采用机械研磨方法成功制备超细隐晶质石墨粉体,其集合体在晶粒尺度上有序排列而微晶间无序堆叠,结构缺陷多、尺寸小、表面粗糙度高,是其作为橡胶填料发挥功能属性的物理-化学基础。(2)采用机械共混法制备丁腈橡胶/炭黑/隐晶质石墨复合材料,获得优化工艺技术参数。研究发现,添加10 phr石墨的复合材料拉伸强度、300%定伸应力和撕裂强度较对比样品分别提高18.2%、11.0%和10.0%,认为石墨提高了分散性且与橡胶分子间存在C-H相互作用以及物理缠绕、范德华力和静电作用。(3)机械共混法制备的填充5 phr石墨的丁腈橡胶/炭黑/隐晶质石墨复合材料在干摩擦条件下的稳态摩擦系数和比磨损率与对比样品相比分别降低50.3%和51.3%,抗磨性能显着改善,主要归因于石墨形成连续润滑膜和厚度适宜的转移膜。但过量添加CG会导致大块料脱落进而引起磨损量增加。(4)采用液体丁腈橡胶改性石墨可提高界面相容性、浸润性和填料分散程度,进而改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但改性后复合材料在干摩擦状态下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略有增加,推测与液体丁腈橡胶增加黏着性并降低橡胶分子间作用力有关。(5)采用不同工艺制备羧基丁腈橡胶/隐晶质石墨复合材料,添加20 phr石墨时,乳液共混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撕裂强度和断裂能比机械共混法制备的分别提高17.1%,37.4%,30.0%和60.9%,表明乳液共混提高了石墨的增强效率,主要归因于分散程度的提高。采用乳液共混工艺制备填充5 phr石墨的复合材料,稳态摩擦系数和比磨损率较机械共混产物分别降低18.5%和47.8%,推测乳液共混提高填料分散并降低了摩擦生热,有助于润滑膜及转移膜形成。(6)采用酸处理提纯隐晶质石墨。添加8 phr提纯石墨制备的羧基丁腈橡胶/炭黑/隐晶质石墨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比未处理的分别提高10.8%和5.3%。石墨可改善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但酸处理后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更优,推测酸处理降低了硬质大颗粒杂质的磨粒磨损,且更容易形成润滑膜和转移膜。研究成果为隐晶质石墨高附加值功能化利用提供了新技术和理论依据。

沈程程[6](2020)在《硅酸钙基材料的制备工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硅酸钙(Ca Si O3)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在隔热保温材料、吸附材料、建筑材料以及油井工程等领域广泛应用。除了应用于工业之外,由于硅酸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骨传导性而广泛应用于硬组织修复材料领域。理想的骨修复材料需要满足其降解速度与新生骨形成速度匹配、力学性能与自然骨接近、孔隙率可控等要求。然而,硅酸钙生物材料的局限在于其较差的力学性能和降解速度。近年来,一些研究报道了掺杂碱土金属离子如钠离子改善了生物材料的性能,含钠的生物玻璃和生物陶瓷都已经商业化并且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成功。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廉价的天然石灰石(Ca CO3)、水玻璃(含26.5%Si O2,8.3%Na2O)等为原料,通过化学沉淀法制备出硅酸钠钙前驱体,然后用马弗炉对制备的粉体进行烧结,将烧结好的粉体与适量聚乙烯醇(PVA)混合制作成陶瓷素坯,静压后放入马弗炉中高温煅烧,获得了硅酸钠钙陶瓷。研究了制备过程中Na2O添加量和烧结过程中烧结温度、保温时间对粉体晶相、粉体颗粒尺寸、粉体形貌以及陶瓷性能的影响,对制备的陶瓷试样进行体外生物活性测试。通过差热-热重分析(TG-DSC)、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扫描电镜(SEM)确定样品烧结温度、晶体类型和微观结构。通过将陶瓷片浸泡在去离子水中、Tris-HCl溶液中和模拟体液(SBF)中,确定样品是否具有吸水性、可降解性和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Na2O添加量对硅酸钠钙粉体的晶相和形貌影响较大,当在硅酸钙中添加Na2O时,所得的陶瓷为多晶相,包括Na2Ca2Si3O9、Na4Ca4Si6O18、Na2Ca Si3O8,颗粒为0.5μm的圆球形,且分散均匀,粒度可控,粒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不同煅烧温度和保温时间影响粉体的结晶程度和陶瓷的力学性能,在1100℃下保温8h时粉体结晶程度最高,且陶瓷力学性能最好,其抗压强度达到151 MPa,和人体骨抗压强度相近。对硅酸钠钙陶瓷片进行体外活性测试,在去离子水中浸泡48小时后,其吸水率达到24.1%,表明硅酸钠钙陶瓷具有快速高效的吸水性能;在Tris-HCl溶液中浸泡84天后,陶瓷片的失重率达到38.8 wt%,表明硅酸钠钙陶瓷是一种优良的可降解生物材料,在SBF中浸泡3天后就能诱导羟基磷灰石的形成,表明硅酸钠钙陶瓷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是一种潜在的骨修复材料。

韦云涛[7](2020)在《聚乳酸包装材料的抗菌及降解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食品行业最常用的食品包装材料为PE、PP等聚烯烃塑料,这一类食品包装只是通过隔绝氧气、水、微生物等来起到简单的物理防护作用,很难抑制微生物引起的食物腐败变质,并且在使用过后难以降解而污染环境。本文以聚乳酸为基材、纳米TiO2为抗菌剂,采用抗菌母料法制备了聚乳酸/纳米TiO2包装材料并研究了该材料的常规性能、抗菌性能以及降解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SEM观察材料的微观形貌,发现当添加了1%的纳米TiO2时可以在聚乳酸中均匀分散;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包装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冲击强度随纳米TiO2含量增加而下降;由红外光谱分析可知,包装材料中含有纳米TiO2成分,且与聚乳酸为物理混合;通过热重分析以及Newkirk法和C-R法计算热降解活化能可以看出,纳米TiO2的加入提高了包装材料的热稳定性;DSC分析以及等温结晶行为研究表明,纳米TiO2可以明显改善PLA的结晶性能。抗菌性能测试表明,添加少量纳米TiO2便可明显提高包装材料的抗菌效果,PLA/TiO21%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分别为81.9%和84.4%,添加量超过1%,抑菌效果提高趋缓;由抑菌圈测试可知,纳米TiO2在聚乳酸中不溶出;抗菌长效性测试表明,包装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菌长效性。对包装材料进行水解降解,吸水率测试表明,加入纳米TiO2改善了包装材料的亲水性,吸水率提高;失重率测试表明,对包装材料的失重率影响并不大,PLA/TiO25%在降解65天后仅仅失重0.35%;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包装材料表观形貌的变化,PLA在降解后略微变白,PLA/TiO21%在降解后表面出现变色斑点;观察材料的微观形貌发现随着水解时间延长和纳米TiO2含量增加,材料内部出现大量孔洞;材料的分子量在水解后明显降低。对包装材料进行堆肥降解,失重率测试表明,加入纳米TiO2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包装材料的失重率,失重率最大为PLA/Ti5在降解9周后达到了8.25%,较纯PLA上升了0.99%;PLA的表观形貌在降解后变为白色不透明,表面出现大量裂纹,PLA/TiO21%在降解后略微泛黄,表面出现裂纹及大量白色斑点;随着降解时间延长和纳米TiO2含量增加,材料内部出现大量孔洞甚至较大裂缝;材料的分子量在降解后大幅度降低。

宋中南[8](2020)在《基于绿色建筑宜居性的新型建材研发与工程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遵循“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的根本理念,在概括总结当代建筑三个基本特征,深刻分析绿色建筑发展中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与建筑功能和居住环境宜居性密切相关的新型建材与应用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研发;提出了具有企业特色的绿色建筑宜居性提升解决方案,并在中国建筑技术中心林河三期重要工程中进行了综合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经济和环境效益,达成了既定的技术创新目标。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论文深入研究了轻质微孔混凝土制备及其墙材制品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了装饰、保温与结构一体化微孔混凝土复合外墙大板。其中对微孔混凝土水化硬化过程中托贝莫来石形成条件的阐明属业内首次,多功能复合外墙大板工业化生产及其成功应用为业内首例,为绿色建筑的宜居性围护结构提供了范例。(2)试验研究了透水混凝土、植生混凝土的制备与铺装技术以及试验方法,研发了适合各类工程条件下的多孔混凝土铺装技术。实施的透水性铺装达到高透水率、高强和高耐久性的技术要求,在环境降噪,热岛效应消减,水资源保护和提升环境的宜居性方面效果显着。(3)针对绿色建筑对高效节能屋面的要求,论文深入研究了白色太阳热反射隔热降温涂料和玻璃基透明隔热涂料的制备方法与性能,将反射降温、辐射制冷、相变吸热和真空隔热四种机理集成为一体,并揭示透明隔热涂料在近红外范围内高吸收和在远红外区域低发射的隔热机理。开发成功了生态环保型高效降温隔热涂料,对降低室内冬季取暖和夏季制冷的能耗有显着效果。(4)论文不仅对光触媒涂料的空气净化机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探索了C掺杂锐钛型TiO2提高了TiO2触媒剂的光催化活性的新途径,而且在此基础上开发成功了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该涂料对甲醛的去除率可达95%,对NO的去除率可达93%,对细菌的杀灭率可达98%,可显着改善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5)通过系统研发和各项成果集成,形成了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屋面和墙面热工、空气净化和生态铺装技术为一体的宜居性提升一揽子解决方案,并成功应用于多项重点工程,表明论文的研究成果适合我国国情,具有较为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董强[9](2020)在《低温固化耐热800℃无机密封剂的制备》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飞行器的速度不断提高,在飞行中为保证部件正常运行,连接处需要使用至少耐800℃的密封剂进行密封。有机类密封剂在高温下会发生碳化分解降低密封效果,而无机类密封剂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能以及较高的粘接强度,能在高温下长期使用。因此研制一种耐800℃无机密封剂,并改善其耐水性以及气密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对硅酸钠树脂进行化学改性,加入氧化铝、纳米氧化硅、硅酸锆等无机填料,制备了一种可低温固化的耐高温无机密封剂。考察了填料种类及添加量对密封剂性能的影响,并对密封剂力学性能、密封性能、绝缘性能、热稳定性、微观形貌、晶体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密封剂对于钛合金、碳化硅及高温合金钢有着良好的粘接性,室温及800℃剪切强度均大于4.5 MPa;密封剂在0.5 MPa起始气压下,压力下降10%时室温密封时间为900 s,800℃时密封时间为370 s;密封剂在500 V外加电压下常温电阻大于500 M?,在800℃时电阻值降为2 M?;TG显示密封剂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800℃内总失重小于2%;XRD显示密封剂在高温下生成了铝硅化合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密封剂的高温稳定性;湿热环境会降低密封剂力学性能以及密封性能,老化56周期后,剪切强度从6.28MPa下降到5.46 MPa,密封时间由874 s降为459 s。在密封剂配方基础上加入填料偏硅酸锂和钨酸锆,以提高其耐水性并降低热膨胀系数,利用喷涂工艺在石英复合材料表面制备出耐高温密封涂层。通过力学性能、密封性能、耐磨性能、耐久性能、微观形貌、晶体结构等测试方法对涂层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涂层对于石英复合材料有良好的粘接性能,室温强度为4.1 MPa,800℃时强度为3.18 MPa;涂层在室温条件下密封时间为457 s,800℃时密封时间为137 s;使用喷砂机对涂层进行耐磨性测试,200℃时涂层的耐磨损性能最佳,处理温度越高涂层的耐磨性越差;涂层在人工海水环境下随着浸泡时间延长,粘接性能不断下降,30 d后剪切强度降为2.25 MPa;XRD显示800℃处理后钨酸锆发生了分解并生成了钨酸盐的新峰;涂层随湿热老化周期延长涂层内部孔隙增多,老化56周期时剪切强度降为3.55 MPa。

潘洪莹[10](2020)在《碳化硅/地质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调控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质聚合物(简称“地聚物”)是由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四面体聚合而成的具有非晶态和准晶态特征的三维网络凝胶体,其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应用。然而,对于地聚物的研究开发,目前还不成熟,其中在力学性能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同时其耐高温性能以及吸波性能依旧缺乏实验研究与验证。碳化硅晶须(简称SiCw)是宽带隙半导体陶瓷纤维,强度高、热稳定性好,电导率和介电性能可调可控,因此开发SiCw增韧地聚物复合材料在高温结构、室内吸波材料和墙体防护领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针对已有的研究分析表明,目前对于SiCw/地聚物复合材料的研究主要存在几个问题:一方面,SiCw的分散和表面涂层对复合材料制备和界面调控起关键的作用,而引入界面涂层是否能有效提高地聚物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高温性能,尚未见报道;另一方面,目前已有很多关于吸波材料电磁波吸收性能的研究,但更多的是针对军事国防安全方面的雷达吸波,而关于其在民用方面,包括室内吸波材料及墙体整体式结构式防护方面几乎没有,SiCw是制备吸波材料的重要组分,将SiCw应用到地聚物材料中对于其吸波性能是否有所改善仍待进行研究。本文在回顾了地聚物及纤维增韧地聚物复合材料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设计了致密、均匀的SiCw/地聚物复合材料,研究了SiCw在水介质中的分散行为,确定了其稳定分散条件;引入球磨分散工艺,制备了均匀且力学性能优越的SiCw/地聚物原料复合粉体;采用热处理和溶胶-凝胶法对SiCw进行了改性处理,进而分析SiCw/地聚物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高温性能和吸波性能,研究SiCw在地聚物中的强韧化机理,揭示制备工艺-界面-性能之间的关联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了SiCw掺量、分散工艺对SiCw/矿渣基地聚物复合材料显微结构以及室温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SiCw和不同分散工艺对矿渣基地聚物早期水化反应程度、水化产物结构与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适量分散剂AMP-95并结合适当机械分散手段能够保证SiCw在水基溶液中的分散稳定性;地聚物的抗折强度随着SiCw掺量的增加先增大再减小,其中,提高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的最佳晶须掺量为1%,同比没掺晶须的试件提高了63%;将SiCw、矿渣以及适量分散剂在球磨分散的工艺下制成混合粉体能够保证地聚物复合材料室温力学性能最优的同时,也能避免晶须的二次团聚;由于SiCw的高比表面积,SiCw作为成核点加速了复合材料的水化反应,同时SiCw的分散效果越好,越能促进复合材料的水化反应。(2)研究了SiCw改性前后的微观组织形貌、表面的化学状态以及与涂层的界面化学键合性质。结果表明,采用热处理方式(800℃-1h)对SiCw表面进行轻度氧化后发现,晶须表面Si-O键增多,而表面Si-C、C-C键相对减少,O元素均匀地分布在了晶须的表面;以尿素和硼酸为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法并在850℃下成功地制备了BN涂层,得到的BN涂层为h-BN,厚度约为0.2μm;采用硝酸铝水解法制取铝溶胶来涂覆SiCw,分别在800℃和950℃下在晶须表面制备了γ-Al2O3和α-Al2O3涂层,γ-Al2O3涂层结构疏松,α-Al2O3涂层结构致密,两种涂层平均厚度为0.2~0.3μm;涂层与晶须之间的界面为化学结合,且均是通过桥氧联接的化学键结合。(3)研究了不同改性处理后的SiCw对SiCw/地聚物复合材料耐高温性能和常温时的吸波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在900℃高温后,只有SiC/GP和SiC/BN/GP这两组试样保持完整,且两组的抗折强度分别为室温时的84.8%和92.7%,可见,未改性的SiCw/地聚物复合材料和经BN涂层改性后的SiCw/地聚物复合材料至少可耐600~900℃的高温;900℃处理后地聚物力学性能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地聚物的水化产物-水化硅酸钙凝胶逐渐分解,并生成片沸石等新的晶相产物;晶须的偏转、桥联和拔出作用是SiCw/地聚物复合材料的主要增韧机理,经BN涂层改性后的SiCw对地聚物的增韧效果最好,原因是BN界面实现了载荷从基体向晶须的传递,从而促进了晶须拔出作用;SiCw/地聚物复合材料具备电磁波损耗能力,相对于纯地聚物,SiCw/地聚物复合材料在X波段下对电磁波的有效吸收带宽增加了0.26~1GHz;SiCw的不同改性处理也对SiCw/地聚物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产生影响,SiC/BN/GP试样的吸波性能最好,在X波段下,其最低反射系数为-55.4dB,有效吸收带宽为4.11GHz,相对于未改性的SiC/GP,增加了0.74GHz。

二、纳米材料在建材工业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米材料在建材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环境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学科发展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典型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1.1 海泡石矿物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1)环境工程领域应用
        (2)节能绿色建筑材料领域应用
        (3)复合催化领域应用
        (4)生物医药领域应用
    1.2 蒙脱石矿物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1)健康药物领域应用
        (2)抗菌与饲料脱霉领域应用
        (3)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离子吸附领域应用
        (4)复合相变储热领域应用
    1.3 电气石矿物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1)低温脱硝催化领域应用
        (2)水体净化领域应用
        (3)易洁抗菌功能陶瓷领域应用
        (4)微环境调控领域应用
    1.4 硅藻土矿物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1)高难废水处理领域应用
        (2)空气净化建材领域应用
    1.5 生物质资源生态环境功能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1)土壤修复领域应用
        (2)环境污染物处理领域应用
    1.6 铁尾矿资源生态环境功能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1)工业建筑、土壤改良领域应用
        (2)精细功能材料领域应用
2 生态环境功能材料学科发展趋势
3 结语

(2)熔融纺丝—热拉伸法PVDF中空纤维膜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膜分离技术概述
    1.2 分离膜定义及分类
    1.3 中空纤维膜
        1.3.1 中空纤维膜分类
        1.3.2 内压式和外压式膜过滤
        1.3.3 死端过滤和错流过滤
    1.4 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
        1.4.1 聚偏氟乙烯特点
        1.4.2 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制备方法
        1.4.2.1 非溶剂致相分离法
        1.4.2.2 纤维材料增强法
        1.4.2.3 热致相分离法
        1.4.2.4 熔融纺丝-拉伸法
    1.5 界面致孔原理
    1.6 绿色制备分离膜研究现状
        1.6.1 绿色溶剂/稀释剂
        1.6.2 超临界二氧化碳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PVDF/PTFE中空纤维膜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3 PVDF/PTFE中空纤维膜制备
        2.2.3.1 初生膜制备
        2.2.3.2 后拉伸
    2.3 测试与表征
        2.3.1 DSC分析
        2.3.2 TG分析
        2.3.3 形貌观察
        2.3.4 EDX分析
        2.3.5 CSM形貌分析
        2.3.6 孔径及其分布
        2.3.7 孔隙率
        2.3.8 水接触角
        2.3.9 力学性能
        2.3.10 氮气通量
        2.3.11 纯水通量
        2.3.12 分离性能
        2.3.13 过滤-反洗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分离膜制备过程及致孔机理
        2.4.2 膜形貌
        2.4.3 水接触角
        2.4.4 渗透性能
        2.4.5 力学性能
        2.4.6 膜孔径可切换性能
        2.4.7 分离性能
        2.4.8 膜反洗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O/PPy构建多重分离层PVDF中空纤维膜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3.2.3 PVDF/GO/PPy中空纤维疏松纳滤膜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形貌观察
        3.3.2 TEM分析
        3.3.3 CSM分析
        3.3.4 FTIR分析
        3.3.5 XPS分析
        3.3.6 水接触角
        3.3.7 Zeta分析
        3.3.8 孔径分布
        3.3.9 切割分子量
        3.3.10 染料废水分离性能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膜形貌
        3.4.2 FTIR、XPS、水接触角及Zeta分析
        3.4.3 切割分子量及孔径分布
        3.4.4 分离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VDF/PSF中空纤维膜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4.2.3 PVDF/PSF中空纤维膜制备
        4.2.3.1 初生膜制备
        4.2.3.2 后拉伸
    4.3 测试与表征
        4.3.1 DSC分析
        4.3.2 TG分析
        4.3.3 形貌观察
        4.3.4 EDX分析
        4.3.5 CSM形貌分析
        4.3.6 孔径及其分布
        4.3.7 孔隙率
        4.3.8 水接触角
        4.3.9 力学性能
        4.3.10 氮气通量
        4.3.11 纯水通量
        4.3.12 分离性能
        4.3.13 膜抗污染性能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膜形貌
        4.4.2 TG及DSC分析
        4.4.3 水接触角
        4.4.4 渗透性能
        4.4.5 力学性能
        4.4.6 分离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ZIF-8 调控PVDF/PSF中空纤维膜孔结构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5.2.3 ZIF-8 合成及PVDF/ZIF-8 中空纤维疏松纳滤膜制备
        5.2.3.1 ZIF-8 合成
        5.2.3.2 PVDF/ZIF-8 中空纤维疏松纳滤膜制备
    5.3 测试与表征
        5.3.1 形貌观察
        5.3.2 TEM分析
        5.3.3 XRD分析
        5.3.4 BET分析
        5.3.5 FTIR分析
        5.3.6 水接触角
        5.3.7 孔径分布
        5.3.8 切割分子量
        5.3.9 染料废水分离性能
    5.4 结果与讨论
        5.4.1 ZIF-8 微孔结构分析
        5.4.2 膜形貌
        5.4.3 FTIR及水接触角分析
        5.4.4 渗透性能
        5.4.5 切割分子量及孔径分布
        5.4.6 分离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GE掺杂PVDF中空纤维膜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材料与试剂
        6.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6.2.3 PVDF/PSF/GE中空纤维膜制备
        6.2.3.1 GE分散工艺
        6.2.3.2 PVDF/PSF/GE中空纤维膜制备
    6.3 测试与表征
        6.3.1 DSC分析
        6.3.2 TG分析
        6.3.3 FTIR分析
        6.3.4 形貌观察
        6.3.5 孔径及其分布
        6.3.6 孔隙率
        6.3.7 水接触角
        6.3.8 力学性能
        6.3.9 氮气通量
        6.3.10 纯水通量
        6.3.11 PEO浓缩回收实验
    6.4 结果与讨论
        6.4.1 膜形貌
        6.4.2 水接触角
        6.4.3 渗透性能
        6.4.4 力学性能
        6.4.5 PEO回收使用性能
        6.4.6 PEO水溶液特点及用途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3)磷石膏制备微纳米高强石膏及其3D打印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磷石膏简介
        1.1.2 磷石膏生产现状及环境风险
    1.2 磷石膏综合利用现状
        1.2.1 磷石膏预处理研究现状
        1.2.2 磷石膏在工业中的应用
        1.2.3 磷石膏在农业中的应用
    1.3 磷石膏基高强石膏研究现状
        1.3.1 磷石膏基高强石膏制备方法研究
        1.3.2 α-半水石膏转晶剂作用机理研究
        1.3.3 石膏基3D打印材料研究
    1.4 磷石膏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原材料、实验方法及仪器设备
    2.1 原材料与试剂
        2.1.1 磷石膏及预处理后理化分析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蒸汽水循环法制备高强石膏
        2.3.2 蒸压溶剂法制备微纳米无水石膏
        2.3.3 样品分析及表征方法
3.蒸汽水循环法制备高强石膏研究
    3.1 不同固液反应状态制备高强石膏
    3.2 蒸汽水循环法工艺条件的研究
        3.2.1 预处理对高强石膏晶型的影响
        3.2.2 固液比例对高强石膏晶型的影响
        3.2.3 温度对高强石膏晶型的影响
        3.2.4 反应时间对高强石膏晶型的影响
        3.2.5 转晶剂对高强石膏晶型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3.2.6 蒸汽水循环次数对高强石膏晶型的影响
    3.3 蒸汽介质下复合转晶剂的作用机理
    3.4 本章小结
4 微纳米石膏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蒸压溶剂法制备微纳米无水石膏
        4.1.1 反应体系压力对产物的影响
        4.1.2 温度对微纳米无水石膏晶型的影响
        4.1.3 反应时间对微纳米无水石膏晶型的影响
        4.1.4 助晶剂对微纳米无水石膏晶型的影响
        4.1.5 煅烧温度对微纳米无水石膏的影响
    4.2 助晶剂CTAB的作用机理研究
    4.3 蒸汽动能磨制备微纳米半水石膏
    4.4 微纳米半水石膏对高强石膏力学性能的影响
        4.4.1 不同粒级配比对高强石膏力学性能的影响
        4.4.2 高强石膏三维CT扫描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高强石膏3D打印性能试验
    5.1 高强石膏3D打印浆体性能研究
        5.1.1 浆体凝结时间
        5.1.2 浆体悬浮性
        5.1.3 浆体流动性
    5.2 高强石膏粉体三维喷绘打印试验
        5.2.1 不同石膏粉体3D打印试验
        5.2.2 粉体打印试件结构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严酷环境下硅钙渣基碱激发胶凝材料性能演变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发展及现状
        1.2.1 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定义
        1.2.2 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发展历史
        1.2.3 碱激发胶凝材料的研究现状
        1.2.4 碱激发胶凝材料未来发展趋势
    1.3 硅钙渣及其资源化利用技术现状
        1.3.1 硅钙渣的排放工艺及特点
        1.3.2 硅钙渣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现状
        1.3.3 硅钙渣制备碱激发胶凝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意义
第2章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主要原材料
        2.1.2 其他原材料
    2.2 试验方法及实验设备
        2.2.1 原材料物化性质表征
        2.2.2 胶凝材料制备及性能表征
        2.2.3 矿物组成表征
        2.2.4 微观结构及水化硬化过程表征
        2.2.5 原材料水化反应程度
        2.2.6 其他实验设备
第3章 硅钙渣基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制备及反应机理
    3.1 激发剂掺量的影响
        3.1.1 不同掺量激发剂溶液的性能
        3.1.2 激发剂掺量对砂浆工作性能及强度性能的影响
        3.1.3 激发剂掺量对产物组成的影响
        3.1.4 激发剂掺量对水化放热的影响
        3.1.5 激发剂掺量对孔结构的影响
        3.1.6 激发剂掺量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3.2 养护条件的影响
        3.2.1 养护条件设计
        3.2.2 不同养护条件对强度性能的影响
        3.2.3 不同养护条件对产物组成的影响
        3.2.4 不同养护条件对孔结构的影响
        3.2.5 不同养护条件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3.3 硅钙渣基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反应机理
        3.3.1 强度性能
        3.3.2 水化放热
        3.3.3 原材料的水化反应程度
        3.3.4 硅钙渣基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反应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环境下硅钙渣基碱激发胶凝材料的性能演变
    4.1 硅钙渣基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强度性能
    4.2 室内空气环境
        4.2.1 强度性能
        4.2.2 产物组成
        4.2.3 孔结构
        4.2.4 微观形貌
    4.3 高温环境
        4.3.1 表观形貌
        4.3.2 强度性能
        4.3.3 物相组成
        4.3.4 微观形貌
    4.4 酸性侵蚀环境
        4.4.1 酸溶液p H值
        4.4.2 表观形貌
        4.4.3 质量变化
        4.4.4 强度性能
        4.4.5 产物组成
        4.4.6 微观形貌
    4.5 硫酸盐侵蚀环境
        4.5.1 硫酸盐溶液p H值
        4.5.2 表观形貌
        4.5.3 强度性能
        4.5.4 产物组成
        4.5.5 微观形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水对硅钙渣基碱激发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及机理
    5.1 海水拌合对硅钙渣基碱激发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及机理
        5.1.1 工作性能
        5.1.2 强度性能
        5.1.3 产物组成
        5.1.4 微观形貌
        5.1.5 海水拌合的作用机理
    5.2 海水养护对硅钙渣基碱激发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及机理
        5.2.1 养护用水的p H值
        5.2.2 表观形貌
        5.2.3 强度性能
        5.2.4 产物组成
        5.2.5 微观形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海水中阴离子对硅钙渣基碱激发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及机理
    6.1 氯离子(Cl~-)的影响
        6.1.1 对强度性能的影响
        6.1.2 对产物组成的影响
        6.1.3 对水化放热的影响
        6.1.4 对微观形貌的影响
        6.1.5 对水玻璃溶液的影响
    6.2 硫酸根离子(SO_4~(2-))的影响
        6.2.1 对强度性能的影响
        6.2.2 对产物组成的影响
        6.2.3 对水化放热的影响
        6.2.4 对微观形貌的影响
        6.2.5 对水玻璃溶液的影响
    6.3 阴离子的作用机理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隐晶质石墨/丁腈橡胶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其组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石墨特征与资源
        1.1.1 石墨类型
        1.1.2 石墨晶体结构
        1.1.3 石墨的理化性质
        1.1.4 石墨矿床成因
        1.1.5 石墨资源
    1.2 功能填料构效关系及结构缺陷
        1.2.1 隐晶质石墨结构缺陷
        1.2.2 功能填料结构缺陷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1.3 石墨/橡胶复合材料的性能
        1.3.1 力学性能
        1.3.2 导热性及导电性
        1.3.3 摩擦磨损性能
    1.4 石墨/橡胶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1.4.1 机械共混法
        1.4.2 乳液共混法
        1.4.3 溶液共混法
    1.5 油封及其材料
        1.5.1 油封及密封原理
        1.5.2 油封用橡胶材料
    1.6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背景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6.4 完成的主要工作
2 丁腈橡胶/炭黑/隐晶质石墨复合材料力学与摩擦磨损性能
    2.1 实验与表征方法
        2.1.1 原材料及配合剂
        2.1.2 试验配方
        2.1.3 CG超细粉的制备
        2.1.4 NBR/CB/CG复合材料的制备
        2.1.5 表征方法
    2.2 CG的微观形貌和组构
    2.3 CG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2.4 CG的结构缺陷
    2.5 CG在NBR橡胶基体中的分散程度
    2.6 受限聚合物层特征
    2.7 NBR/CB/CG复合材料的网络结构
    2.8 NBR/CB/CG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2.9 NBR/CB/CG复合材料的动态压缩性能
    2.10 NBR/CB/CG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2.11 NBR/CB/CG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2.12 NBR/CB/CG复合材料的摩擦与磨损
        2.12.1 摩擦系数时变性分析
        2.12.2 比磨损率
        2.12.3 摩擦磨损机理
    2.13 本章小结
3 丁腈橡胶/炭黑/改性隐晶质石墨复合材料力学与摩擦磨损性能
    3.1 实验与表征方法
        3.1.1 原材料及配合剂
        3.1.2 试验配方
        3.1.3 改性CG的制备
        3.1.4 NBR/改性CG复合材料的制备
        3.1.5 NBR/CB/改性CG复合材料的制备
        3.1.6 表征方法
    3.2 改性CG表面特性
    3.3 制备工艺对NBR/改性CG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改性CG在NBR基体中的分散程度
    3.5 NBR/CB/改性CG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6 NBR/CB/改性 CG 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3.6.1 摩擦系数时变性分析
        3.6.2 比磨损率
    3.7 本章小结
4 制备工艺对羧基丁腈橡胶/隐晶质石墨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4.1 实验与表征方法
        4.1.1 原材料及配合剂
        4.1.2 XNBR/CG复合材料的制备
        4.1.3 表征方法
    4.2 XNBR/CG复合材料的界面相互作用
    4.3 CG在 XNBR基体中的分散程度
    4.4 XNBR/CG复合材料的疲劳生热
    4.5 XNBR/CG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4.6 XNBR/CG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7 XNBR/CG复合材料的摩擦与磨损
        4.7.1 摩擦系数时变性分析
        4.7.2 比磨损率
        4.7.3 磨损形貌和机理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隐晶质石墨纯度对羧基丁腈橡胶/炭黑/隐晶质石墨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5.1 实验与表征方法
        5.1.1 原材料及配合剂
        5.1.2 CG提纯
        5.1.3 XNBR/CB/CG复合材料的制备
        5.1.4 表征方法
    5.2 提纯前后CG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
    5.3 CG的表面成分特征
    5.4 CG的结构缺陷
    5.5 CG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程度
    5.6 XNBR/CB/CG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7 XNBR/CB/CG 复合材料的摩擦与磨损
        5.7.1 摩擦系数时变性分析
        5.7.2 比磨损率
        5.7.3 磨损形貌和机理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创新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硅酸钙基材料的制备工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硅酸钙简介
        1.1.1 硅酸钙的理化性质
        1.1.2 硅酸钙的制备方法
    1.2 硅酸钙的应用
        1.2.1 硅酸钙在工业中的应用
        1.2.2 硅酸钙在生物材料领域中的应用
    1.3 钠的生物学效应及Ca-Si-Na-O多元体系
        1.3.1 钠的生物学效应
        1.3.2 Ca-Si-Na-O四元体系
    1.4 硅酸钠钙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1.4.1 硅酸钠钙粉体的制备方法
        1.4.2 硅酸钠钙生物陶瓷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与设备
        2.1.1 药品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硅酸钠钙粉体及陶瓷的制备
        2.2.1 硅酸钠钙粉体的制备
        2.2.2 硅酸钠钙陶瓷的制备
    2.3 硅酸钠钙粉体及陶瓷的表征
        2.3.1 热重-差示热重分析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2.3.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3.5 能谱分析
        2.3.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2.3.7 孔隙率
        2.3.8 抗弯强度测试
    2.4 硅酸钠钙陶瓷的体外生物性能
        2.4.1 吸水性能
        2.4.2 体外降解性能
        2.4.3 体外生物活性
        2.4.4 体外离子释放
第三章 硅酸钠钙陶瓷粉体及硅酸钠钙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天然石灰石的前处理
    3.3 煅烧温度的确定
    3.4 Na_2O添加量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微观结构的影响
        3.4.1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晶型的影响
        3.4.2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分子基团的影响
        3.4.3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表面形貌的影响
        3.4.4 对硅酸钠钙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3.5 煅烧温度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微观结构的影响
        3.5.1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晶型的影响
        3.5.2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分子基团的影响
        3.5.3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表面形貌的影响
        3.5.4 对硅酸钠钙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3.6 保温时间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微观结构的影响
        3.6.1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晶型的影响
        3.6.2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分子基团的影响
        3.6.3 对硅酸钠钙陶瓷粉体表面形貌的影响
        3.6.4 对硅酸钠钙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硅酸钠钙陶瓷的体外生物性能
    4.1 引言
    4.2 硅酸钠钙陶瓷的吸水性能
    4.3 硅酸钠钙陶瓷的体外降解
    4.4 硅酸钠钙陶瓷的体外生物活性
    4.5 硅酸钠钙陶瓷的体外离子释放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学术会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7)聚乳酸包装材料的抗菌及降解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聚乳酸
        1.2.1 聚乳酸的制备、结构和性质
        1.2.2 聚乳酸的改性
        1.2.3 聚乳酸的应用
    1.3 抗菌塑料
        1.3.1 抗菌剂及其抗菌机理
        1.3.2 抗菌塑料的制备方法
        1.3.3 抗菌塑料的应用
    1.4 聚乳酸/纳米TiO_2复合材料
        1.4.1 纳米TiO_2简介
        1.4.2 聚乳酸/纳米TiO_2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5 聚乳酸及其复合材料的降解行为研究现状
        1.5.1 聚乳酸的降解行为研究现状
        1.5.2 聚乳酸基复合材料的降解行为研究现状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乳酸包装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2.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3 聚乳酸包装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包装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
        2.3.2 包装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2.3.3 包装材料的化学结构分析
        2.3.4 包装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2.3.5 包装材料的热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乳酸包装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3.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3.2.3 聚乳酸包装材料的制备
        3.2.4 聚乳酸包装材料的抗菌性能测试
        3.2.5 进一步提高聚乳酸包装材料抗菌性能的尝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贴膜法测试抗菌性能
        3.3.2 振荡烧瓶法测试抗菌性能
        3.3.3 抑菌圈测试
        3.3.4 抗菌长效性测试
        3.3.5 掺杂Ag-Zn复合抗菌剂的包装材料抗菌性能测试
        3.3.6 紫外光照射包装材料后进行抗菌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乳酸包装材料的降解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4.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4.2.3 聚乳酸包装材料的制备
        4.2.4 降解实验与后续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纳米TiO_2含量对包装材料水解降解行为的影响
        4.3.2 纳米TiO_2含量对包装材料堆肥降解行为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基于绿色建筑宜居性的新型建材研发与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宜居性与当代建筑发展的基本特征
        1.1.2 当代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基本发展特点
        1.1.3 绿色建材对建筑内外环境及宜居性的影响
    1.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第2章 轻质微孔混凝土及其墙材制备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CFC原材料的技术要求
        2.2.1 胶凝材料
        2.2.2 骨料
        2.2.3 其他原材料
    2.3 CFC的配合比
    2.4 CFC水化硬化与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2.4.1 CFC水化硬化的特点
        2.4.2 浇筑块体的不同部位与水化硬化
        2.4.3 矿物掺合料和细骨料的影响
        2.4.4 CFC的物理性能
        2.4.5 CFC的力学性能
    2.5 微孔混凝土的热工性能试验研究
        2.5.1 CFC导热系数与干密度
        2.5.2 CFC孔隙率与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
        2.5.3 CFC抗压强度与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
        2.5.4 CFC蓄热系数与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
    2.6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生产技术研究
        2.6.1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的基本构造
        2.6.2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的基本性能
        2.6.3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生产的工艺流程与技术要点
    2.7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的应用示范
        2.7.1 中建科技成都绿色建筑产业园工程
        2.7.2 中建海峡(闽清)绿色建筑科技产业园
        2.7.3 武汉同心花苑幼儿园工程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用水性节能降温涂料研究
    3.1 引言
    3.2 降温材料概述
        3.2.1 降温材料定义、分类、降温机理及测试方法
        3.2.2 降温材料热平衡方程
        3.2.3 降温材料的分类
        3.2.4 降温材料性能参数测试方法
    3.3 白色降温涂料的研究
        3.3.1 原材料的选择
        3.3.2 配方及生产工艺
        3.3.3 性能测试
        3.3.4 结果与讨论
    3.4 玻璃基材透明隔热涂料的研发
        3.4.1 原材料及涂料制备工艺
        3.4.2 性能测试
        3.4.3 结果与讨论
    3.5 水性节能降温涂料的应用示范
        3.5.1 工信部综合办公业务楼屋顶涂料项目
        3.5.2 玻璃基材透明隔热涂料工程应用实例
        3.5.3 应用效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孔混凝土生态地坪及铺装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透水混凝土的制备及其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2.1 原材料的基本性能
        4.2.2 材料的配合比
        4.2.3 透水混凝土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4.3 透水混凝土试验和检测方法研究
        4.3.1 透水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的试验方法
        4.3.2 测试设备
        4.3.3 测试方法
        4.3.4 强度试验
        4.3.5 透水性试验方法
    4.4 植生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4.1 试验用原材料及其基本性能
        4.4.2 制备工艺
        4.4.3 物理力学基本性能
    4.5 透水混凝土地坪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
        4.5.1 透水混凝土路面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
        4.5.2 植生混凝土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研究
    5.1 引言
    5.2 超亲水自洁涂层的研发
        5.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5.2.2 超亲水自清洁涂料的制备
        5.2.3 混凝土表面超亲水自清洁涂料的性能
        5.2.4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产品性能检测
    5.3 光催化气体降解检测系统技术研究
    5.4 C掺杂TIO2的研制
        5.4.1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5.4.2 制备工艺
        5.4.3 物相分析
        5.4.4 物质化学环境分析
        5.4.5 可见光响应测试
    5.5 负载型光触媒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5.1 TiO_2溶胶及粉体制备
        5.5.2 混晶TiO_2粉体的制备
        5.5.3 基于TiO_2溶胶的光触媒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5.5.4 光催化性能检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5.6 基于TIO2粉体的光触媒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5.6.1 TiO_2-磷灰石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检测
        5.6.2 有机硅粘合剂-TiO_2分散液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5.7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制备及中试研究
        5.7.1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5.7.2 涂料制备工艺
        5.7.3 检测方法
        5.7.4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性能
    5.8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的应用示范
        5.8.1 北京西四南大街会议中心
        5.8.2 北京橡树湾二期某住宅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节能环保型材料在工程中的集成应用
    6.1 引言
    6.2 应用项目简介
        6.2.1 工程概况
        6.2.2 工程建设目标及主要措施
        6.2.3 工程难点
    6.3 新材料及技术的集成应用
        6.3.1 微孔混凝土墙材的应用
        6.3.2 透水混凝土和植生混凝土铺装技术
        6.3.3 热反射和隔热涂料
        6.3.4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
        6.3.5 立体绿化技术
        6.3.6 建筑遮阳技术
        6.3.7 光电技术
    6.4 实施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低温固化耐热800℃无机密封剂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无机密封剂的分类
        1.2.1 气干型密封剂
        1.2.2 水固型密封剂
        1.2.3 熔融型密封剂
        1.2.4 反应型密封剂
    1.3 无机密封剂的应用
        1.3.1 密封剂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
        1.3.2 密封剂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1.3.3 密封剂在船舶工业中的应用
        1.3.4 密封剂在建筑工业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表征与测试方法
        2.3.1 力学性能测试
        2.3.2 差示量热扫描分析(DSC)
        2.3.3 热重分析(TG)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
        2.3.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6 热膨胀系数测试
        2.3.7 密封性测试
        2.3.8 绝缘性测试
        2.3.9 耐磨损性测试
        2.3.10 耐人工海水测试
        2.3.11 耐介质性测试
        2.3.12 耐湿热老化测试
第3章 密封胶粘剂的制备
    3.1 无机树脂种类对密封剂性能的影响
        3.1.1 不同树脂的固化行为分析
        3.1.2 不同树脂的微观形貌分析
        3.1.3 化学改性对无机树脂的性能优化
    3.2 密封剂的制备以及性能优化
        3.2.1 填料种类对密封剂性能的影响
        3.2.2 固化时间对密封剂剪切强度的影响
        3.2.3 氧化铝对密封剂性能的影响
        3.2.4 纳米氧化硅对密封剂性能的影响
        3.2.5 硅酸锆对密封剂性能的影响
    3.3 密封涂层的制备以及性能优化
        3.3.1 涂层组分的优化设计
        3.3.2 涂层制备工艺流程
        3.3.3 偏硅酸锂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3.3.4 钨酸锆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密封胶粘剂的性能研究
    4.1 不同温度下密封剂剪切强度的变化行为
    4.2 不同温度下密封剂密封性的变化行为
    4.3 不同温度下密封剂绝缘性的变化行为
    4.4 不同温度下密封剂热稳定性的变化行为
    4.5 不同温度下密封剂微观形貌的变化行为
    4.6 不同温度下密封剂晶体结构的变化行为
    4.7 不同介质下密封剂剪切强度的变化行为
    4.8 湿热老化对密封剂性能的影响
        4.8.1 湿热老化对密封剂剪切强度的影响
        4.8.2 湿热老化对密封剂密封性的影响
        4.8.3 湿热老化对密封剂晶体结构的影响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密封涂层的性能研究
    5.1 不同温度下涂层的结合强度变化行为
    5.2 不同温度下涂层的密封性变化行为
    5.3 不同温度下涂层的耐磨性变化行为
    5.4 人工海水对涂层剪切强度的影响
    5.5 不同温度下涂层微观形貌的变化行为
    5.6 不同温度下涂层晶体结构的变化行为
    5.7 湿热老化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5.7.1 湿热老化对涂层剪切强度的影响
        5.7.2 湿热老化对涂层密封性的影响
        5.7.3 湿热老化对涂层晶体结构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碳化硅/地质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调控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地聚合物力学性能
    1.3 SiCw分散工艺研究现状
    1.4 SiCw/地聚合物复合材料增韧机理
        1.4.1 晶须对基体局部应力状态的影响
        1.4.2 晶须与基体结晶行为之间的关系
    1.5 SiCw/地质聚合物的界面研究现状
        1.5.1 物理相容性
        1.5.2 化学相容性
        1.5.3 晶须性能
        1.5.4 界面的调控
    1.6 地聚合物吸波性能
        1.6.1 吸波材料的工作原理
        1.6.2 吸波剂填充型吸波建材研究进展
    1.7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8 研究意义、思路与内容
        1.8.1 研究意义
        1.8.2 研究思路
        1.8.3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案与研究方法
    2.1 引言
    2.2 原材料
        2.2.1 矿渣
        2.2.2 粉煤灰
        2.2.3 偏高岭土
        2.2.4 钠水玻璃
        2.2.5 SiCw
    2.3 制备工艺
        2.3.1 SiCw在水介质中的分散
        2.3.2 SiCw/地聚物原料粉体球磨工艺
        2.3.3 溶胶-凝胶工艺
        2.3.4 SiCw/地聚物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2.4 微结构与物相分析
        2.4.1 形貌与微结构
        2.4.2 物相组成
        2.4.3 化学态及成分
    2.5 材料性能测试
        2.5.1 沉降实验
        2.5.2 弯曲强度
        2.5.3 反应热测试
        2.5.4 热重分析和热收缩变形测量
        2.5.5 吸波性能
第3章 SiCw/地聚物复合材料室温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不同SiCw掺量对复合材料室温性能的影响
        3.2.1 SiCw预分散处理
        3.2.2 SiCw的最佳掺量
    3.3 不同分散工艺对复合材料室温性能的影响
        3.3.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晶须分散效果
        3.3.2 复合材料早期水化反应及微观形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SiCw/地聚物复合材料界面的研究
    4.1 引言
    4.2 二氧化硅涂层
    4.3 氮化硼涂层
        4.3.1 SiCw表面BN涂层的微观形貌分析
        4.3.2 SiCw表面BN涂层成分分析
        4.3.3 SiCw表面BN涂层物相分析
    4.4 氧化铝涂层
    4.5 SiCw/涂层界面结合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SiCw/地聚物复合材料的高温性能和电磁屏蔽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基体材料复配研究
    5.3 SiCw/地聚物的高温性能
        5.3.1 SiCw改性前后对地聚物复合材料抗折强度的影响
        5.3.2 SiCw改性前后对地聚物复合材料水化反应的影响
        5.3.3 SiCw改性前后对地聚物复合材料物相组成的影响
        5.3.4 热重分析和高温后地聚物的收缩变形
        5.3.5 SiCw/地聚物复合材料的增强增韧机理
    5.4 SiCw/地聚物复合材料吸波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指导教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四、纳米材料在建材工业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环境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学科发展展望[J]. 孙剑锋,张红,梁金生,王菲,段昕辉,王亚平. 材料导报, 2021(13)
  • [2]熔融纺丝—热拉伸法PVDF中空纤维膜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D]. 冀大伟.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3]磷石膏制备微纳米高强石膏及其3D打印性能研究[D]. 邓涛.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4]严酷环境下硅钙渣基碱激发胶凝材料性能演变及机理[D]. 史迪.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2021
  • [5]隐晶质石墨/丁腈橡胶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其组构与性能研究[D]. 童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6]硅酸钙基材料的制备工艺与应用研究[D]. 沈程程.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7]聚乳酸包装材料的抗菌及降解性能研究[D]. 韦云涛. 青岛科技大学, 2020
  • [8]基于绿色建筑宜居性的新型建材研发与工程应用研究[D]. 宋中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低温固化耐热800℃无机密封剂的制备[D]. 董强. 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 2020(01)
  • [10]碳化硅/地质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调控与性能研究[D]. 潘洪莹. 深圳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纳米材料在建材行业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