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

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

一、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梁洪慧,谭会泽,赵江涛,董莹,何鑫,张瑜,王凤麟,杨露,区美怡[1](2022)在《饲料原料中抗营养因子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抗营养因子几乎存在于所有的植物性饲料原料中,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影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消化利用,同时诱发动物营养代谢性疾病。介绍了抗营养因子的定义及分类、理化性质、含量及分布,阐述了其抗营养作用机制,归纳了其检测方法以及消除方法,同时展望了抗营养因子未来的研究方向。

刘潇[2](2020)在《β-伴大豆球蛋白刺激小鼠中性粒细胞释放胞外诱捕网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大豆中的营养丰富,不但必须氨基酸含量高,而且氨基酸也较为平衡,因此一直以来大豆都是动物优质的植物蛋白源,但其中存在的抗营养因子如α-伴大豆球蛋白(α-conglycinin)、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大豆球蛋白(Glycinin)等可通过激活中性粒细胞发生先天免疫应答反应从而使仔猪等幼龄动物出现肠道过敏症状,给畜牧养殖业造成经济损失,解决伴大豆球蛋白这一类抗营养因子对幼畜健康的危害需要首先阐明α、β-伴大豆球蛋白损伤幼龄动物肠道黏膜的详细机制。作为机体的第一道防线,肠道中的中性粒细胞在接触到抗原后,可通过吞噬及脱颗粒等应答反应对其进行降解,而近年来又发现中性粒细胞活化后可以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extracellular traps,NETs)参与抗原的免疫应答反应。NETs是把双刃剑,除了可以捕杀抗原物质之外,也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当NETs形成过多或者不能被及时降解,可能对自身细胞及组织造成免疫损伤。大量的研究报道证实了大豆中的抗原蛋白可以引起肠道系统的免疫应答,然而大豆中的抗原蛋白如α、β-伴大豆球蛋白对中性粒细胞产生NETs的影响以及可能引起的后果尚未见报道。本论文首先进行体外实验,用α-伴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作用于小鼠的中性粒细胞,观察和验证α-伴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对NETs生成的影响。进而通过体内实验,选取β-伴大豆球蛋白对小鼠进行灌胃,构建β-伴大豆球蛋白小鼠腹泻过敏动物模型。旨在为生产实践中有效提高豆粨的利用价值以及降低仔幼龄动物肠道疾病的发病率而提供初步的研究依据及理论基础。首先,采取小鼠的血液,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中性粒细胞,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western blotting等技术,探究α、β-伴大豆球蛋白对NETs形成的影响及其潜在的机制。结果表明,α、β-伴大豆球蛋白能够诱导以DNA为骨架,其间固定弹性蛋白酶、髓过氧化物酶等蛋白颗粒的NETs的释放。其机制可能是依赖于增加活性氧生成、MAPK信号转导通路ERK1/2和p38表达的激活。其次,选取β-伴大豆球蛋白建立小鼠腹泻过敏动物模型,制作组织病理学切片,Pico?Green检验血清中NETs的含量,ELISA检测血清中IgE的水平,初步评估β-伴大豆球蛋白对小鼠过敏反应的影响。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β-伴大豆球蛋白组的小鼠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出现局部局灶性坏死,小肠绒毛的固有层出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DNaseⅠ预处理可以降低β-伴大豆球蛋白引起的组织病理学损伤;NETs定量结果显示β-伴大豆球蛋白显着增加了血清中NETs的含量,而生成的NETs可以被DNaseⅠ处理降解,说明腹泻小鼠的血清中可以检测到NETs;ELISA结果表明β-伴大豆球蛋白引起小鼠血清中的IgE水平显着升高,DNaseⅠ预处理可以降低β-伴大豆球蛋白引起的IgE水平的升高。以上结果表明肠道免疫系统中的NETs水平与肠道组织损伤程度密切相关。通过以上研究,本论文初步证实了α、β-伴大豆球蛋白通过激活ROS的产生和MAPK信号转导通路ERK1/2和p38蛋白的表达等诱导小鼠中性粒细胞产生NETs。并建立了小鼠过敏模型,探究NETs对β-伴大豆球蛋白引起的肠道先天免疫系统的影响,从而为幼龄动物肠道过敏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牟兰[3](2019)在《苎麻的饲用安全性及其肉牛瘤胃降解特性和饲喂效果研究》文中指出饲草饲料短缺是限制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作物副产物资源较为丰富,饲用潜力较大,但饲料化利用率低。苎麻在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苎麻茎叶作为纤维利用后的剩余物,粗蛋白含量高,动物生长必需氨基酸种类丰富,是一种较好的植物性蛋白饲料资源。然而目前关于苎麻茎叶的饲用安全性及其在大型反刍动物上的瘤胃降解特性和饲喂应用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对苎麻茎叶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等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大、小鼠对其进行急性毒性和28d亚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通过瘤胃瘘管牛对其主要营养成分瘤胃降解特性进行研究,通过云岭牛对其进行150d肉牛饲喂效果研究,并结合我国苎麻种植和发展现状对其进行系统的综合性评价,以期为苎麻茎叶饲用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基于以上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对小鼠给予灌胃苎麻茎叶最大剂量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苎麻茎叶处理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死亡和毒性反应症状;两组小鼠的体重在灌胃期无差异,试验结束后其主要器官组织均无异常病变。本试验条件下,给予小鼠苎麻茎叶最大量为12g/kg·BW,可判定其为无毒物质。2、本研究对大鼠进行苎麻茎叶28天经口灌胃亚急性毒性试验,高、低剂量组和对照组(2g/kg·BW、1g/kg·BW、0 g/kg·BW)大鼠的行为、体重、摄食量、血液学、脏器系数、组织病理学等均未发现异常改变。血液指标和组织病理学虽有个别异常,但程度较轻且同时出现在高剂量组和对照组中,可判定为常见自发性现象,不具毒理学意义,与苎麻处理无关。本试验条件下,苎麻无毒性反应剂量(NOAEL)为2.00g/kg。3、本研究对苎麻饲用化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苎麻茎叶单宁较高,达到0.48%;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高,分别为31.30%、55.80%。、42.07%;钙磷含量不平衡,钙磷比例达到17.99。青贮可改善苎麻的单宁及纤维含量,但钙磷比例仍超出反刍动物耐受范围。4、本研究对苎麻茎叶进行肉牛瘤胃降解试验,结果表明其干物质(94.31%)、有机物(87.86%)、粗蛋白(16.61%)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较高。苎麻茎叶的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降解率随着在瘤胃内培养时间增加而升高,均在72h达到最高,分别为63.05%、62.68%、83.09%、23.89%、38.93%;有效降解率分别为43.87%、42.93%、60.15%、14.72%、20.65%。5、本研究以青贮苎麻替代0%、20%和40%的青贮玉米对云岭牛进行150d饲喂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0%替代)相比,20%替代组平均日增重较高为0.81kg,但各组间差异不显着。各组云岭牛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球比(A/G)、甘油三酯(TRIG)均无显着差异。20%和40%替代处理组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其机体蛋白利用率更高。因此青贮苎麻替代20%、40%青贮玉米饲喂肉牛具有一定可行性。综合肉牛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并从实际生产效益角度出发,肉牛饲粮中青贮苎麻替代20%青贮玉米饲喂效果较佳。综上所述,苎麻茎叶中存在单宁、纤维以及钙磷比例高等饲用限制性因素。苎麻茎叶无毒,不高于2g/kg·BW的添加对动物无不良影响。其主要营养成分的降解率随着苎麻茎叶在肉牛瘤胃内滞留时间的增加而升高。青贮苎麻替代20%和40%的青贮玉米饲喂云岭牛,对其生产性能和健康均无不良影响,且青贮对苎麻茎叶的饲用价值具有一定改善作用。苎麻茎叶今后作为大型反刍动物饲料补充料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刘显琦[4](2019)在《菌酶协同发酵制备低抗原性豆粕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后的一种副产品,其蛋白质含量高达43%46%,并且富含异黄酮、磷脂等生物活性物质以及脂肪、糖类、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是一种非常优质的畜禽植物蛋白饲料原料。但由于豆粕中含有抗原蛋白,会引起幼龄动物发生过敏反应,症状表现为腹泻、肠道炎以及生长停滞等,甚至导致动物死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幼畜饲料中的应用,因此降低豆粕中的抗原蛋白活性是近年来国内外动物营养学研究的热点。目前,发酵豆粕和酶解豆粕以其营养价值高、富含活性成分、生产成本低且安全无污染的特性正越来越受到青睐。本论文拟通过将微生物发酵和蛋白酶水解相结合的方法,探寻一种低抗原豆粕的加工方法。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通过SDS-PAGE、水解度、ELISA等指标筛选出降解抗原蛋白效果最佳的益生菌;(2)通过SDS-PAGE、水解度、ELISA等指标筛选出降解抗原蛋白效果最佳的蛋白酶;(3)通过响应面法确定菌酶协同发酵豆粕的最佳条件。其主要的研究方法及结论如下:(1)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提取豆粕中的蛋白质,以发酵豆粕中蛋白质电泳条带完整性为筛选指标,选出较好的蛋白质提取方法为:称取磷酸二氢钾(KH2PO4·2H2O)1.2g、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14.5g,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mL,取定容后的溶液100mL,加入48g尿素、0.31gDTT溶解后制成变性提取缓冲液,在80℃预热5min,取6mL向其中加入1g豆粕,超声提取60min,离心,取上清液,在截留分子量3500Da的透析袋中透析过夜,收集蛋白。(2)采用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米曲霉发酵豆粕,根据料水比的不同分为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通过SDS-PAGE电泳分析蛋白条带、OPA法测定确定豆粕蛋白水解程度、水解物中大豆抗原蛋白(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定量检测和ELISA检测这两种抗原蛋白的抗原性变化。结果表明,最佳的发酵菌种为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条件为料液比1:1,菌接种量为1mL 1×108cfu/mL菌液,37℃发酵12h。此时豆粕的水解度为3.88%,豆粕中的大豆球蛋白的降解率为82.4%,β-伴大豆球蛋白的降解率为88.5%。经总氨基酸含量测定,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12h后豆粕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约为194mg/g。(3)采用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胃蛋白酶、风味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水解豆粕,通过SDS-PAGE电泳分析蛋白条带、OPA法确定豆粕蛋白水解程度、大豆抗原蛋白(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定量检测和ELISA检测这两种抗原蛋白的抗原性变化。结果表明,按照底物质量的0.5%添加胃蛋白酶,在pH为2,37℃下水解60min为最佳反应条件。此时豆粕的水解度为10.7%,豆粕中的大豆球蛋白降解率为79.3%,β-伴大豆球蛋白的降解率为87.6%。经总氨基酸含量测定,胃蛋白酶水解60min后豆粕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约为170mg/g。(4)用响应面法优化枯草芽孢杆菌和胃蛋白酶协同发酵制备低抗原性豆粕的条件,得到最佳的发酵条件为豆粕中添加0.825%豆粕质量的胃蛋白酶,调整pH为2后,在37℃下酶解88.2min,此后,往培养基中接入1mL浓度为1×108cfu/mL单位不对的枯草芽孢杆菌,在37℃培养箱内静置发酵17.52h,此时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的降解率分别为78.6%和40.5%。

姜雷[5](2019)在《多重预处理工艺对豆浆抗营养因子与品质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大豆(Glycine max(L.)Merr.)中存在不利于人体正常消化吸收的物质,我们称为抗营养因子。为了最大程度上降低抗营养因子的含量,同时保证品质的优良,本研究以干豆制浆为对照,利用不同浸泡介质(水、柠檬酸溶液、Na HCO3溶液)及不同浸泡条件,探究前处理工艺中部分条件的改变对豆浆中抗营养因子及营养品质的影响。除此之外,本文还探究了后续主体加工工艺对豆浆抗营养因子残留量(活性)和品质的影响,以及不同灭菌方式对豆浆保质期的影响。得出结果如下:(1)试验中利用浸泡、发芽、高温三种手段并更换不同的处理介质对大豆进行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手段对各抗营养因子的影响不一致。浸泡处理能有效降低豆浆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和植酸含量;高温处理对降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的影响极其显着,与未经预处理组相比,其含量降低了99.4%。发芽处理对降低植酸含量有较好的效果,但高温与发芽处理的品质较差。因此,最终选择浸泡处理作为预处理方法。此外,不同浸泡介质能不同程度降低豆浆抗营养因子含量。从降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效果来看,Na HCO3>水>柠檬酸。从降低单宁含量的效果来看,柠檬酸>Na HCO3>水。从降低植酸含量的效果来看,柠檬酸>水>Na HCO3。除抗营养因子外,豆浆的品质指标也发生显着变化,结果表明,Na HCO3浸泡组的总体品质最优,但某些品质指标(如蛋白质含量)与水浸泡组的差异不显着(P>0.05),而柠檬酸浸泡组的品质为三组中最差。综上,选取Na HCO3溶液进行正交工艺优化,结果表明,当浸泡温度为25℃,浸泡时间为16 h,浸泡豆水比为1:4,Na HCO3浓度为0.45%时,对豆浆的抗营养因子的去除效果最好,品质最优。(2)在两种豆浆加工工艺中,湿豆熟浆工艺产出的豆浆中抗营养因子的残留量(活性)均显着低于湿豆生浆工艺所产出豆浆。其中,湿豆熟浆工艺生产的豆浆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仅为3.03±0.12 TIU/mg;单宁含量为17.08±0.05 mg/100mg;植酸含量虽显着高于经过浸泡预处理(未经煮沸)豆浆,但与经过湿豆生浆工艺制成的豆浆相比,其含量显着降低。在品质方面,湿豆熟浆工艺所产豆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高达3.03±0.15 g/100g,优于湿豆生浆工艺。(3)不同灭菌方式对降低抗营养因子均具有显着效果。除单宁外,经过高温加压灭菌的豆浆抗营养因子含量要显着低于巴氏灭菌,且经高温加压灭菌的豆浆样品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活性仅为2.50±0.30 TIU/mg。(4)利用试验优化后的预处理工艺和湿豆熟浆工艺生产低抗营养因子豆浆、豆腐与传统工艺豆浆、豆腐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除单宁含量外,自制的低抗营养因子豆浆中的其他抗营养因子均显着低于传统工艺豆浆(P<0.05),且豆浆的各项品质指标也优于传统工艺豆浆;由自制豆浆所制的豆腐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与植酸含量均显着低于传统工艺豆腐(P<0.05),但单宁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此外,在品质方面,两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

袁新杰[6](2019)在《多菌种发酵豆粕优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酵饲料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发酵豆粕是其中一种,与传统豆粕相比,具有很多优势。液体发酵在益生菌生产企业中是一种重要的生产方式,但是液体发酵完毕,经过收集菌体后,剩余大量离心液,这些离心液里面,不但有残留的菌体,而且还含有其他对动物生长有益的物质。离心液的处理在巨大的环保压力下,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了运用不同菌种的液体发酵离心液制作发酵豆粕的工艺,将原本要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液充分利用起来,运用一种能耗低的,操作简单的发酵方式制作发酵豆粕。试验得到单菌种液体发酵离心液最佳发酵条件。先设立发酵温度、接种量、料水比、发酵时间的基础发酵条件,四个因素分别再设立不同的水平,进行发酵温度、接种量、料水比和发酵时间的单因素试验。在单因素试验获得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四因素三水平L9(34)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液体发酵离心液的最佳发酵条件:发酵温度32℃,接种量20%,料水比1:09,发酵时间60h。在该水平下,所得的发酵豆粕的蛋白酶活力为中性蛋白酶239U/g,碱性蛋白酶活力值为128U/g,总和为367U/g;酸溶蛋白含量为12.33%。酵母菌液体发酵离心液的最佳发酵条件:发酵温度28℃,接种量25%,料水比1:0.8,发酵时间60h。在该水平下,所得的发酵豆粕的酸溶蛋白含量为3.32%,总酸含量为5.73%。乳酸菌液体发酵离心液的最佳发酵条件:发酵温度28℃,接种量15%,料水比1:09,发酵时间60h,在此条件下的发酵豆粕酸溶蛋白含量为6.84%,总酸含量为6.44%。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探索双菌种发酵离心液组合时不同添加比例对发酵豆粕的影响。以发酵温度30℃,料水比1:0.9,发酵时间72h,接种量20%为发酵条件。测试双菌种不同配比情况下,豆粕的营养变化。设定添加比例为3:2、2:1、3:1、1:1、1:3、1:2和2:3。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液体发酵离心液与酵母菌液体发酵离心液组合时,最佳添加比例为2:3。枯草芽孢杆菌液体发酵离心液与乳酸菌液体发酵离心液组合时,最佳添加比例为1:2。酵母菌液体发酵离心液与乳酸菌液体发酵离心液组合时,最佳添加比例为2:1。当三种发酵离心液组合时,设定添加比例芽孢菌:酵母菌:乳酸菌=1:1:1、1:2:1、1:2:2、1:2:3、1:3:2。最佳比例为1:2:1。各组合最终的发酵豆粕进行抗原蛋白降解情况分析。做SDS-PAGE胶试验,将各组与未发酵的豆粕进行条带对比,结果表明,当三种菌的发酵离心液组合发酵豆粕时,抗原蛋白降解效果最好。各组合发酵豆粕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粗蛋白含量较对照组为发酵豆粕有所提高,粗灰分较未发酵豆粕高,粗纤维含量降低,但不明显;还原糖较未发酵豆粕具有显着提高,钙、磷含量变化不大。

姜德田[7](2019)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酶解豆粕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抗胁迫机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低鱼粉饲料是影响对虾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确保在低鱼粉饲料条件下,提高养殖对虾的生长性能和抗逆能力,是对虾营养饲料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在含10%鱼粉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酶解豆粕0%(A)、2.5%(B)、3.5%(C)、4.5%(D)、5.5%(E)制成5组等氮等能饲料,在含5%鱼粉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酶解豆粕为0%(a)、3.5%(b)、4.5%(c)、5.5%(d)、6.5%(e)制成5组等氮等能饲料。以各组饲料分别投喂初始体重为(0.450±0.002)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8周,探究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酶解豆粕对淡水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抗胁迫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一、8周养殖试验结束后,10%鱼粉各试验组对虾的终末体重介于14.65-15.38g/尾,各组间对虾增重率、存活率和饲料系数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5%鱼粉各处理组对虾的终末体重介于13.65-14.93g/尾,饲料中添加酶解豆粕显着影响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a组(0%PSM)对虾终末均重和特定生长率均显着低于c组(4.5%PSM)、d组(5.5%PSM)和e组(6.5%PSM)(P<0.05),a组(0%PSM)饵料系数显着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5)。10%鱼粉各处理组对虾肌肉常规组成分析显示,D组(4.5%PSM)对虾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A组(0%PSM)(P<0.05),其余各组间粗蛋白质、总脂肪、灰分和水分均无显着差异(P>0.05),5%鱼粉各处理组对虾肌肉常规组成分析显示,d组(5.5%PSM)和e组(6.5%PSM)粗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a组(0%PSM)(P<0.05),其余各组间粗蛋白质、总脂肪、灰分和水分均无显着差异(P>0.05)。10%鱼粉对虾肝胰腺消化酶活力检测表明,E组(5.5%PSM)对虾肝胰腺蛋白酶活力最高,酶解豆粕添加量达到4.5%以上时对虾肝胰腺淀粉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A组(0%PSM)(P<0.05),5%鱼粉对照组a组(0%PSM)对虾肝胰腺蛋白酶、淀粉酶活力均显示最低(P<0.05),对虾肝胰腺脂肪酶活力显示酶解豆粕添加量为3.5%时最高(P<0.05)。二、8周养殖试验结束后,10%鱼粉组抗氧化能力显示,酶解豆粕添加量达到4.5%以上时溶菌酶活性显着增高(P<0.05),T-SOD活性显示对照组A组(0%PSM)最低(P<0.05),丙二醛含量对照组A组(0%PSM)最高,添加量为4.5%时最低(P<0.05),5%鱼粉组中,溶菌酶和T-SOD活性均显示对照组a组(0%PSM)最低且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添加量达到6.5%时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a组(0%PSM)(P<0.05)。人工急性感染高剂量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胁迫试验中,10%鱼粉组中对照组A组(0%PSM)对虾在弧菌感染48h和60h时的累积死亡率均显着高于D组(4.5%PSM)对虾同期累积死亡率(P<0.05),5%鱼粉组中d组(5.5%PSM)累积死亡率显着高于c组(4.5%PSM)对虾同期累积死亡率(P<0.05),但与对照组a组(0%PSM)差异不显着(P>0.05),感染72h时,e组(6.5%PSM)累积死亡率显着低于对照组a组(0%PSM)对虾同期累积死亡率(P<0.05)。低剂量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人工急性感染后,在对虾鳃组织中检测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三种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10%鱼粉组结果表明,对虾Toll受体mRNA表达量最大峰值出现在C组(3.5%PSM),峰值出现时刻为感染后24h。B组(2.5%PSM)和E组(5.5%PSM)最早在感染12h时出现峰值,D组(4.5%PSM)和A组(0%PSM)分别在感染36h和42h时出现峰值。B组(2.5%PSM)、C组(3.5%PSM)和E组(5.5%PSM)峰值均大于A组(0%PSM)。对虾IMD mRNA表达量最大峰值出现在B组(2.5%PSM),峰值出现时间为感染后42h。A组(0%PSM)、D组(4.5%PSM)和E组(5.5%PSM)最早在感染24h时出现峰值,C组(3.5%PSM)在感染后42h时出现峰值。饲料中添加酶解豆粕的试验组峰值均大于不添加的试验组。对虾溶菌酶mRNA表达量最大峰值出现在D组(4.5%PSM),峰值出现时间为感染后24h。A组(0%PSM)、B组(2.5%PSM)、C组(3.5%PSM)和E组(5.5%PSM)分别在感染6h、36h、42h和24h时出现峰值。D组(4.5%PSM)和E组(5.5%PSM)峰值均大于A组(0%PSM)。对5%鱼粉组结果表明,对虾Toll受体mRNA表达量最大峰值出现在e组(6.5%PSM),峰值出现时间为感染后18h。a组(0%PSM)和c组(4.5%PSM)在感染30h时出现峰值,b组(3.5%PSM)和d组(5.5%PSM)分别在感染36h和18h时出现峰值。饲料中添加酶解豆粕的试验组峰值均大于不添加的试验组。对虾IMD mRNA表达量最大峰值出现在e组(6.5%PSM),峰值出现时间为感染后18h。a组(0%PSM)和b组(3.5%PSM)分别在感染6h和42h时出现峰值,c组(4.5%PSM)和d组(5.5%PSM)在感染18h时出现峰值。饲料中添加酶解豆粕的试验组峰值均大于不添加的试验组。对虾溶菌酶mRNA表达量最大峰值出现在c组(4.5%PSM),峰值出现时间为感染后42h。a组(0%PSM)和e组(6.5%PSM)在感染42h时出现峰值,b组(3.5%PSM)和d组(5.5%PSM)分别在感染12h和30h时出现峰值。饲料中添加酶解豆粕的试验组峰值均大于不添加的试验组。以上结果表明:在含10%鱼粉的饲料中添加5.5%以内的酶解豆粕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影响不显着,在含5%鱼粉的饲料中酶解豆粕添加量达到4.5%以上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影响显着。饲料中添加适量酶解豆粕会提升凡纳滨对虾血清溶菌酶和T-SOD活力,降低凡纳滨对虾血清丙二醛含量;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酶解豆粕显着改变凡纳滨对虾对弧菌的抵抗力及免疫相关基因的时空表达。在含10%鱼粉的饲料和5%鱼粉的饲料中分别使用4.5%和5.5%酶解豆粕可使养殖对虾获得最佳的抗弧菌能力。

王洁,朱艳菲[8](2017)在《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文中指出饲料原料品种很多,有着不同的营养价值,有些原料中存在抗营养因子,会阻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而且影响畜禽的生长性能和产品品质。分析了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的抗营养作用,并提出通过物理学和生物学方法消除抗营养因子。

崔龙,李庆鹏,周瑞琴,商飞飞,哈益明,郭芹,吕晓华,许勃,董威杰,陈云堂[9](2017)在《电子束辐照对饼粕类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探讨电子束辐照对饼粕类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抑制作用,以1、2、3、5、7、9 k Gy剂量的电子束对豆粕、菜籽粕、棉籽粕等饲料进行辐照处理,研究辐照对大豆抗原、硫葡糖苷及其水解产物、植酸、单宁及游离棉酚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束辐照可有效降低饼粕类饲料中大豆球蛋白、硫代葡萄糖苷及其水解产物、植酸、单宁、游离棉酚等的含量,其中3 k Gy电子束辐照后,大豆球蛋白降低22.63%;7 k Gy下异硫氰酸酯降低17.17%,9 k Gy下恶唑烷硫酮、硫代葡萄糖苷、单宁、游离棉酚分别下降14.17%、15.83%、18.18%、13.17%,但电子束辐照对β-伴大豆球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抑制效果不显着。本研究结果为饼粕类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消除提供了理论参考。

谢益根,练小华,罗垂杨,何余涌[10](2016)在《单一和复合菌对大豆外观特性及脲酶活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质和油脂来源,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是畜禽饲料生产中常用的一种原料。但因大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植酸、大豆凝集素、脂肪氧化酶、脲酶等多种抗营养因子,这些抗营养因子的存在又限制了大豆及其制品在畜禽饲料中的使用[12]。因此,为了提高大豆及其制品的使用效率和水平,必须采取合适的措施来钝化和灭活大豆及其制品中的抗营养因子。已有研究表明,降低或去除大豆及其制品中抗营养因子的方法有热处理[34]、蒸汽处理[5]、挤压膨化[68]和益生菌发酵[910]

二、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饲料原料中抗营养因子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营养因子的定义及分类
    1.1 抗营养因子的定义
    1.2 抗营养因子的分类
2 主要抗营养因子的理化性质以及在植物原料中的分布和含量
    2.1 蛋白酶抑制因子
    2.2 植物凝集素
    2.3 植酸
    2.4 单宁
    2.5 非淀粉多糖
3 抗营养因子的作用机制及其产生的影响
    3.1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3.2 植物凝集素
    3.3 植酸
    3.4 单宁
    3.5 非淀粉多糖
4 主要抗营养因子的检测方法
    4.1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检测
    4.2 植物凝集素的检测
    4.3 植酸的检测
    4.4 单宁的检测
    4.5 非淀粉多糖的检测
5 抗营养因子的消除方法
    5.1 物理方法
    5.2 化学方法
    5.3 生物方法
    5.4 电子束辐照法
6 小结与展望

(2)β-伴大豆球蛋白刺激小鼠中性粒细胞释放胞外诱捕网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大豆抗营养因子研究进展
        1 大豆抗营养因子简介
        1.1 大豆及大豆制品的功能
        1.2 大豆及大豆制品的产业需求
        1.3 大豆中抗营养因子的分类
        2 大豆抗营养因子的消除方法
        2.1 物理处理法
        2.2 化学处理法
        2.3 生物处理法
    第二章 大豆抗原蛋白对幼龄动物过敏反应的研究进展
        1 大豆抗原蛋白与过敏反应
        1.1 大豆抗原蛋白的分类
        1.2 过敏反应与肠道免疫系统
        1.3 大豆抗原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
        2 大豆抗原蛋白引起幼龄动物过敏反应机理
        2.1 Ⅰ型超敏反应
        2.2 Ⅲ型超敏反应
        2.3 Ⅳ型超敏反应
        3 大豆抗原对幼龄动物过敏反应的影响
        3.1 幼龄动物对大豆抗原蛋白的免疫学反应
        3.2 大豆抗原蛋白对幼龄动物肠道形态的影响
        3.3 大豆抗原蛋白对幼龄动物肠细胞功能的影响
        4 降低大豆抗原蛋白对幼龄动物过敏反应的方法
        4.1 切断过敏反应途径缓解大豆抗原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
        4.2 利用外源活性物质缓解大豆抗原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
    第三章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研究进展
        1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生理功能
        2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形成途径
        3 NETosis-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
        4 NETs相关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5 NETs是一把双刃剑
        5.1 NETs与心血管疾病
        5.2 NET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5.3 NETs与肺部疾病
        5.4 NETs与癌症
        5.5 NETs与肠道疾病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体外α、β-伴大豆球蛋白诱导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的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原代中性粒细胞的分离
        2.2 中性粒细胞的处理
        2.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NETs形成
        2.4 NETs的定量
        2.5 ROS检测
        2.6 Western boltting 检测
        2.7 LDH检测
        2.8 数据处理及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α-伴大豆球蛋白诱导小鼠PMNs产生NETs
        3.2 β-伴大豆球蛋白诱导小鼠PMNs产生NETs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β-伴大豆球蛋白在体内对小鼠肠道黏膜的损伤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及处理
        2.2 小鼠小肠组织病理学评估
        2.3 小鼠血清中核酸检测
        2.4 血清中IgE的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β-伴大豆球蛋白对小鼠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3.2 小鼠血清中核酸的检测
        3.3 ELISA分析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成果
致谢

(3)苎麻的饲用安全性及其肉牛瘤胃降解特性和饲喂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苎麻简介
        1.1.1 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1.1.2 苎麻起源、传播与分布
        1.1.3 苎麻发展史
    1.2 苎麻发展现状
        1.2.1 苎麻种植现状
        1.2.2 苎麻主要利用方式
    1.3 饲料毒理学研究进展
    1.4 苎麻营养成分研究进展
    1.5 苎麻饲喂应用进展
        1.5.1 猪
        1.5.2 兔
        1.5.3 鹅
        1.5.4 鸡
        1.5.5 鱼
        1.5.6 反刍动物
    1.6 研究背景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苎麻茎叶的急性毒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评价标准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2.2.4 试验方法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一般行为
        2.3.2 体重
        2.3.3 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苎麻茎叶的亚急性毒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3.2.3 试验方法
        3.2.4 检测指标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一般行为状况
        3.3.2 体重
        3.3.3 摄食量
        3.3.4 血液学
        3.3.5 血清生化
        3.3.6 凝血
        3.3.7 脏器系数
        3.3.8 大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
    3.4 讨论
        3.4.1 一般行为和体重、摄食量
        3.4.2 血液指标
        3.4.3 脏器系数和组织病理学
    3.5 小结
第四章 苎麻饲用化限制性因素研究
    4.1 引言
        4.1.1 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类型
        4.1.2 苎麻饲用化限制性因素研究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测定方法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纤维含量
        4.3.2 单宁含量
        4.3.3 钙磷比例
    4.4 讨论
        4.4.1 纤维
        4.4.2 单宁
        4.4.3 钙磷比例
    4.5 小结
第五章 苎麻茎叶的瘤胃降解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动物与饲喂管理
        5.2.3 试验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营养成分
        5.3.2 降解率
        5.3.3 降解参数
    5.4 讨论
        5.4.1 营养成分
        5.4.2 降解率
        5.4.3 降解参数
    5.5 小结
第六章 青贮苎麻茎叶的肉牛饲喂效果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6.2.3 试验方法
        6.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青贮营养成分
        6.3.2 生长性能
        6.3.3 试验地气温变化
        6.3.4 血清生化指标
    6.4 讨论
        6.4.1 生长性能
        6.4.2 血清生化指标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总体讨论与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菌酶协同发酵制备低抗原性豆粕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豆粕
    1.2 豆粕的营养特性及抗营养因子
        1.2.1 豆粕的营养特性
        1.2.2 豆粕中主要的抗营养因子
        1.2.3 大豆抗原蛋白
    1.3 消除大豆中抗营养因子的方法
        1.3.1 物理方法
        1.3.2 化学方法
        1.3.3 生物学方法
    1.4 发酵豆粕在饲料中的应用
    1.5 酶解豆粕在饲料中的应用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和仪器
        2.1.1 菌种选择
        2.1.2 蛋白酶选择
        2.1.3 豆粕品种
        2.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5 试剂和材料
        2.1.6 溶液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菌种的活化
        2.2.2 菌种的扩大培养
        2.2.3 平板计数法确定菌悬液浓度
        2.2.4 不同发酵方式发酵豆粕
        2.2.5 不同蛋白酶水解豆粕
        2.2.6 不同方法提取豆粕中的蛋白质
        2.2.7 豆粕蛋白含量的测定及SDS-PAGE验证
        2.2.8 水解度的测定
        2.2.9 酶联免疫法检测大豆抗原蛋白含量
        2.2.10 ELISA检测发酵前后豆粕中大豆抗原蛋白的抗原性
        2.2.11 豆粕中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2.2.12 响应面实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微生物发酵对豆粕蛋白抗原性的影响
        3.1.1 考马斯亮蓝标准蛋白曲线的绘制
        3.1.2 SDS-PAGE验证不同菌种固态发酵豆粕降解抗原结果
        3.1.3 SDS-PAGE验证不同菌种液态发酵豆粕降解抗原结果
        3.1.4 精氨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3.1.5 不同菌种及不同发酵时间对豆粕中蛋白质水解度的影响
        3.1.6 ELISA检测发酵豆粕中抗原蛋白抗原性的结果
        3.1.7 发酵豆粕中大豆抗原蛋白含量的检测与分析
        3.1.8 不同菌种发酵豆粕对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2 酶解法降解大豆抗原蛋白含量的效果比较
        3.2.1 考马斯亮蓝测定酶解豆粕中蛋白质的含量
        3.2.2 SDS-PAGE验证不同蛋白酶酶解豆粕降解抗原结果
        3.2.3 精氨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3.2.4 不同蛋白酶酶解豆粕对蛋白质水解度的影响
        3.2.5 ELISA检测酶解豆粕中抗原蛋白抗原性的结果与分析
        3.2.6 酶解豆粕中大豆抗原蛋白含量的检测与分析
        3.2.7 不同蛋白酶酶解豆粕对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3 菌酶协同发酵制备低抗原性豆粕
        3.3.1 响应面实验模型的建立
        3.3.2 因素交互效应分析(Glycinin)
        3.3.3 因素交互效应分析(β-Conglycinin)
        3.3.4 菌酶协同发酵豆粕实验的优化与验证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多重预处理工艺对豆浆抗营养因子与品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豆及大豆主要制品概述
    1.2 大豆主要抗营养因子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 预处理工艺流程
    2.3 预处理工艺的选择与优化
    2.4 豆浆制备工艺
    2.5 豆浆灭菌方法
    2.6 豆腐制备工艺
    2.7 抗营养因子指标的测定
    2.8 品质指标的测定
    2.9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未处理豆浆中抗营养因子活性及其品质结果
    3.2 浸泡预处理对豆浆中抗营养因子活性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
    3.3 发芽预处理豆浆中抗营养因子活性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
    3.4 加热预处理豆浆中抗营养因子活性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
    3.5 预处理及预处理介质的选择
    3.6 预处理工艺的优化结果
    3.7 豆浆工艺筛选结果
    3.8 豆浆灭菌方式对豆浆抗营养因子及品质的影响结果
    3.9 低抗营养因子豆浆工艺的有效性验证
4 讨论
    4.1 预处理工艺的有效性
    4.2 预处理介质的选择
    4.3 豆浆中抗营养因子的残留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多菌种发酵豆粕优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豆粕
        1.1.1 豆粕的营养特点
        1.1.2 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1.1.3 抗营养因子的消除方法
    1.2 发酵豆粕
        1.2.1 发酵豆粕的营养特点
        1.2.2 发酵豆粕的菌种
        1.2.3 发酵豆粕的生产方式
        1.2.4 影响发酵豆粕的因素
        1.2.5 发酵豆粕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2.6 发酵豆粕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益生菌液体发酵液中的成分
        1.3.1 乳酸菌发酵液中的成分及作用
        1.3.2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中的成分及作用
        1.3.3 酵母菌发酵液中的成分及作用
    1.4 益生菌发酵菌体收集方式
    1.5 目前我国的环保形势
    1.6 本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菌株
    2.2 仪器设备
    2.3 试验原料
    2.4 试验方法
        2.4.1 枯草芽孢杆菌单菌离心液发酵
        2.4.2 酵母菌单菌离心液发酵
        2.4.3 乳酸菌单菌离心液发酵
        2.4.4 多菌种混合离心液发酵
        2.4.5 蛋白酶活力检测
        2.4.6 还原糖含量检测
        2.4.7 酸溶蛋白含量测定
        2.4.8 乳酸含量测定
        2.4.9 抗原蛋白消除情况
        2.4.10 粗脂肪测定方法
        2.4.11 粗纤维测定方法
        2.4.1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离心液发酵豆粕工艺研究
        3.1.1 枯草芽孢杆菌液体发酵离心液发酵豆粕的工艺研究
        3.1.2 酵母菌液体发酵离心液发酵豆粕的工艺研究
        3.1.3 乳酸菌液体发酵离心液发酵豆粕的工艺研究
        3.1.4 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双菌种液体发酵离心液发酵豆粕的工艺研究
        3.1.5 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双菌种液体发酵离心液发酵豆粕的工艺研究
        3.1.6 酵母菌+乳酸菌双菌种液体发酵离心液发酵豆粕的工艺研究
        3.1.7 三菌种液体发酵离心液发酵豆粕的工艺研究
    3.2 抗原蛋白分解情况
    3.3 营养成分变化
4 讨论
    4.1 关于菌种
    4.2 关于检测项目
5 结论
    5.1 最优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
    5.2 抗原蛋白降解情况
    5.3 各组发酵豆粕营养成分变化
参考文献
致谢

(7)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酶解豆粕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抗胁迫机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酶解豆粕概述
    1.2 抗营养因子
        1.2.1 热不稳定性抗营养因子
        1.2.2 热稳定性抗营养因子
    1.3 酶解方法去除抗营养因子
    1.4 大豆多肽
    1.5 酶解豆粕在水产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1.6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饲料中添加酶解豆粕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体组成变化及消化酶活力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饲料的制备
        2.1.2 养殖管理
        2.1.3 样品采集
        2.1.3.1 生长性能测定
        2.1.4 样品检测分析
        2.1.4.1 饲料及对虾肌肉常规检测分析
        2.1.4.2 肝胰腺消化酶测定
        2.1.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饲料中添加酶解豆粕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2.2.2 饲料中添加酶解豆粕对凡纳滨对虾肌肉常规组成的影响
        2.2.3 饲料中添加酶解豆粕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消化酶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饲料中添加酶解豆粕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饲料中添加酶解豆粕对凡纳滨对虾肌肉常规组成的影响
        2.3.3 饲料中添加酶解豆粕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消化酶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饲料中添加酶解豆粕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能力、抗环境胁迫能力及免疫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饲料制备
        3.1.2 养殖管理
        3.1.3 样品采集
        3.1.3.1 高浓度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人工急性感染试验
        3.1.3.2 低浓度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人工急性感染试验
        3.1.4 样品检测分析
        3.1.4.1 血清抗氧化指标测定
        3.1.4.2 低浓度副溶血弧菌感染后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检测
        3.1.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饲料中添加酶解豆粕对凡纳滨对虾血清溶菌酶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2.2 饲料中添加酶解豆粕对感染高剂量副溶血弧菌的凡纳滨对虾存活率的影响
        3.2.3 饲料中添加酶解豆粕对凡纳滨对虾急性感染副溶血弧菌后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饲料中添加酶解豆粕对凡纳滨对虾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3.2 饲料中添加酶解豆粕对凡纳滨对虾急性感染副溶血弧菌后累计死亡率的影响
        3.3.3 饲料中添加酶解豆粕对凡纳滨对虾急性感染副溶血弧菌后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几种主要抗营养因子
    1.1 非淀粉多糖
    1.2 植酸
    1.3 单宁
    1.4 糖苷
    1.5 植物凝集素
2 抗营养因子的抗营养作用
    2.1 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作用
    2.2 植酸的抗营养作用
    2.3 单宁的抗营养作用
    2.4 糖苷的抗营养作用
    2.5 植物凝集素的抗营养作用
3 抗营养因子的消除方法
    3.1 物理方法
        3.1.1 加热法
        3.1.2 扒皮加工方法
        3.1.3 水浸法
    3.2 生物学方法
        3.2.1 酶处理法
        3.2.2 发酵法
        3.2.3 发芽法
        3.2.4 育种法
4 结语

(9)电子束辐照对饼粕类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辐照处理
        1.3.2 测定方法
        1.3.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电子束辐照对豆粕中大豆抗原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影响
        2.1.1 辐照对豆粕中大豆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2.1.2 辐照对豆粕中β-伴大豆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2.1.3 辐照对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的影响
    2.2 电子束辐照对菜籽粕中硫代葡糖苷及其水解产物的影响
        2.2.1 辐照对菜籽粕中硫代葡萄糖苷含量的影响
        2.2.2 辐照对菜籽粕中异硫氰酸酯含量的影响
        2.2.3 辐照对菜籽粕中恶唑烷硫酮含量的影响
    2.3 电子束辐照对饼粕类饲料中植酸和多酚类物质的影响
        2.3.1 辐照对饼粕类饲料中植酸含量的影响
        2.3.2 辐照剂量对饼粕类饲料中单宁含量的影响
        2.3.3 辐照剂量对棉籽粕中游离棉酚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四、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饲料原料中抗营养因子的研究进展[J]. 梁洪慧,谭会泽,赵江涛,董莹,何鑫,张瑜,王凤麟,杨露,区美怡.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22(01)
  • [2]β-伴大豆球蛋白刺激小鼠中性粒细胞释放胞外诱捕网的初步研究[D]. 刘潇. 吉林大学, 2020(08)
  • [3]苎麻的饲用安全性及其肉牛瘤胃降解特性和饲喂效果研究[D]. 牟兰. 兰州大学, 2019
  • [4]菌酶协同发酵制备低抗原性豆粕工艺的研究[D]. 刘显琦.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5]多重预处理工艺对豆浆抗营养因子与品质影响研究[D]. 姜雷.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6]多菌种发酵豆粕优化工艺研究[D]. 袁新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7]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酶解豆粕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抗胁迫机能的影响[D]. 姜德田.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7)
  • [8]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J]. 王洁,朱艳菲. 畜禽业, 2017(09)
  • [9]电子束辐照对饼粕类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影响[J]. 崔龙,李庆鹏,周瑞琴,商飞飞,哈益明,郭芹,吕晓华,许勃,董威杰,陈云堂. 核农学报, 2017(04)
  • [10]单一和复合菌对大豆外观特性及脲酶活性的影响研究[J]. 谢益根,练小华,罗垂杨,何余涌.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6(03)

标签:;  ;  ;  ;  ;  

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