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毒鸭肝瘀证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摘要)

邪毒鸭肝瘀证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摘要)

一、邪毒致鸭肝血瘀阻证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黄小梅[1](2021)在《养营活血汤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vimentin、E-cadherin及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检测各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的相关指标及Vimentin、E-cadherin和β-catenin基因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来阐明养营活血汤抗肝纤维化的机制作用以及丰富肝纤维化“营虚血瘀”的病机内涵。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养营活血汤治疗组,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组和秋水仙碱治疗组,每组12只大鼠。通过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创建模型的方式进行造模,每隔2天交替注射石蜡油和40%CCL4混合液及其猪血清,8周后再判断是否成功建立了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以此来决定是否继续注射。要判断该模型是否建立成功可以通过观察症状和体征及做病理切片。模型建立成功后,各治疗组每天在规定的时间给予相应的药物进行灌胃,同时,给予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相应的生理盐水溶液量,观察并记录大鼠的的基本情况,连续给药8周后,收集肝组织样品并利用实时荧光PCR法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法等来检测分析各组大鼠肝组织Vimentin、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情况,监测其表达水平。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模型对照组、养营活血汤治疗组、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组和秋水仙碱治疗组vimentin和β-catenin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模型对照组进行比较,养营活血汤组治疗组、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组和秋水仙碱治疗组vimentin和β-catenin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与养营活血汤治疗组比较,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组vimentin和β-catenin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与秋水仙碱治疗组进行比较,养营活血汤治疗组vimentin和β-catenin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低于秋水仙碱治疗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模型对照组、养营活血汤治疗组、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组和秋水仙碱治疗组E-cadherin蛋白表达及m RNA转录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模型对照组进行比较,养营活血汤组治疗组、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组和秋水仙碱治疗组E-cadherin蛋白表达及m RNA转录水平均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与养营活血汤治疗组比较,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组E-cadherin蛋白表达及m RNA转录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与秋水仙碱治疗组进行比较,养营活血汤治疗组E-cadherin蛋白表达及m RNA转录水平高于秋水仙碱治疗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3.病理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大鼠组织出现变性及坏死,还有炎性细胞浸润到汇管区和中央静脉处,肝细胞甚至出现空泡样改变,出现假小叶,有部分纤维组织发现异常增生,这是模型对照组整体呈现的病理状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纤维化情况较为明显;比照模型对照组,各个治疗组肝细胞的异常表现均有所减轻,纤维组织增生也比较少。4.秋水仙碱治疗组、养营活血汤治疗组和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组的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HA、LN、Ⅳ-C、PCⅢ的值以及血清中ALT及AST含量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养营活血汤可以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的相关指标,通过抑制vimentin、和β-catenin基因m RNA转录水平的相对量以及vimentin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促进E-cadherin m RNA转录水平及蛋白的表达,从而达到缓解肝纤维化的作用。

姚颖[2](2019)在《三阴性乳腺癌藏象辨证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三阴性乳腺癌被认为是乳腺癌中一种难治的特殊类型,临床中医各家对三阴性乳腺癌的辨治多凭借个人经验,缺乏规范、统一的辨证治疗体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重要的特色与精华,辨证是论治的前提,辨证准确与否是影响临床疗效的关键。三阴性乳腺癌辨证不准,将大大影响中医药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建立三阴性乳腺癌规范且便于学习、掌握、应用的中医辨证体系。拟将吴承玉教授创建的“藏象辨证理论体系”应用于三阴性乳腺癌的辨证及治疗,探索其辨治规律。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查阅大量乳腺癌相关中医文献及期刊资料,对乳腺癌的中医病名起源、证候表现、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分别进行归纳整理,对三阴性乳腺癌的现代中医及西医最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认识三阴性乳腺癌的疾病本质及发病特点。其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医院及期刊文献中的三阴性乳腺癌病例,将符合标准的病例分别按照术前期组、化疗期组、巩固期组纳入研究,进行基本情况统计和病位、病性辨识,并建立SPSS20.0数据文件,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3组三阴性乳腺癌病证的病位、病性以及病位结合病性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三阴性乳腺癌病证诊断信息表”,归纳总结三阴性乳腺癌的基本证与病位、病性特征症。然后,将藏象辨证理论应用于三阴性乳腺癌的辨证,运用藏象辨证理论指导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探索其辨治规律。最后,分析探讨三阴性乳腺癌中医病名、中医转移病机以及与西医炎性微环境之间的相关性等内容,深入了解三阴性乳腺癌的疾病本质,更好地辨治三阴性乳腺癌。研究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组1包含1 19例术前期患者,组2包含112例化疗期患者,组3包含42例巩固期患者;3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是51.58±12.1、50.87±11.16、56.36±12.17 岁;明确有淋巴结转移者分别占 30.25%、36.61%、33.33%;明确有远处转移者分别占0、6.25%、23.81%。(2)组1共出现74个症状,组2共出现97个症状,组3共出现106个症状。组1包括肝、乳、心、脾、肾、骨、肺7个病位,以及瘀、痰、气滞、热(火)、气虚、血虚、阴虚、湿8个病性;组2包括肝、脾、心、肾、肺、骨、胸壁、胃、脑9个病位,以及瘀、气虚、气滞、血虚、痰、湿、热(火)、阴虚、阳虚等9个病性;组3包括肝、心、脾、肺、肾、胃、骨7个病位,以及气虚、瘀、气滞、阴虚、痰、热(火)、血虚、水停、湿、阳虚10个病性。原始证型分布:组1包含8种证型,组2包含10种证型,组3包含16种证型。(3)症状聚类:组1聚为8类,组2聚为7类,组3聚为8类;病位聚类:组1聚为2类;组2聚为3类,组3聚为4类;病性聚类:组1聚为2类;组2聚为4类,组3聚为3类;病位结合病性聚类:组1聚为2类;组2聚为4类,组3聚为3类。(4)主成分分析:组1取累计贡献度83%,荷载系数0.3以上,共计29个主成分;组2取累计贡献度85%,荷载系数0.3以上,共计27个主成分;组3取累计贡献度95%,荷载系数0.3以上,共计27个主成分。(5)综合3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症状分布及导师临床辨证经验,筛选出95个三阴性乳腺癌的症状及舌脉表现,对95个证候的病位与病性进行规范,构建了以“病位、病性”为核心的“三阴性乳腺癌病证规范诊断信息表”。(6)“肝郁气滞痰凝血瘀证”为三阴性乳腺癌的基本证,并参照相关辨证标准,结合导师诊断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经验,拟定了三阴性乳腺癌肝、脾、胃、心、肾、肺的病位特征症以及气滞、痰、瘀、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热(火)、湿的病性特征症。研究结论:(1)通过中医文献研究,发现了情志因素对三阴性乳腺癌的重要影响,以及肝、脾、肾病位,气滞、痰、瘀病性在三阴性乳腺癌辨证中的重要性。通过西医文献研究,认识到三阴性乳腺癌肿瘤异质性高,复发转移率高,目前仍以手术放化疗为主的治疗现状,更多的治疗手段还在探索中。(2)病证规范研究结果提示了三阴性乳腺癌的基本病位在肝,基本病性为气滞、痰、瘀,基本证为“肝郁气滞痰凝血瘀证”。同时,病位聚类和病性聚类结果,反映了病位与病位之间、病性与病性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三阴性乳腺癌的病机。病位结合病性聚类的结果,反映了三阴性乳腺癌病位与病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组合规律。(3)藏象辨证理论体系应用于三阴性乳腺癌的辨证治疗,强调辨病位与辨病性,遵循“从症辨证、以象测藏,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病证结合”的辨证原则,藏象辨证理论指导下的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以病证结合治疗为要,辨证施治以病位和病性为关键点。(4)三阴性乳腺癌归属中医“乳岩”的范畴,针对三阴性乳腺癌易复发转移的特点,提出“宿痰深踞”的假说,认为痰瘀是发病和转移的病理基础,热邪与痰瘀胶着,变生癌毒,是发生转移的重要病机,癌毒深伏、难以根除是导致其更易发生转移的根本原因,正虚邪盛是发生转移的重要条件,经络是发生转移的重要途径。中医痰、瘀、火毒与西医炎性肿瘤微环境十分相似,在促进三阴性乳腺癌转移的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

张玉忍[3](2019)在《原发性肝癌湿热证与舌苔微生物的相关性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在中国,传统中医药参与了肝癌防治的全过程并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医药诊治疾病的关键部分。临床工作及研究发现,湿热证是原发性肝癌患者常见证型之一,此证肝癌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也多与其他证型的肝癌患者不同,因此本课题在第一部分对肝癌湿热证患者与非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中医证候与肠道微生物具有相关性,不同证候的肠道微生态具有其特异性。口腔及胃肠道是人体消化道的两大组成部分,口腔微生物系统也是人体第二大微生物系统,仅次于肠道微生物系统,且两者具有同源性。因此,本课题在第二部分一方面尝试探索肝癌湿热证候与舌苔微生物的相关性,另一方面也试图从舌苔微生物角度探索肝癌研究的方向。研究目的:1、阐述肝癌湿热证患者和非湿热证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2、探究肝癌湿热证与舌苔微生物的相关性,以期为肝癌湿热证提供微生物学的依据。3、探索肝癌患者舌苔微生物的特异性,试图为肝癌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研究方法:1、随机选取年龄≥18岁且临床诊断是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在一名中医副主任医师的指导下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填写《中医肝病证候调查表》(见附表1),采用对比《原发性肝癌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见附表2)的方法,先确定肝癌湿热证患者55例,再选取肝癌非湿热证患者52例,并且收集了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2、从肝癌湿热证组及肝癌非湿热证组各随机抽取30例,再从体检人群中收集25例做为健康对照组。因此,本部分有两大组,分别肝癌组和健康对照组,细分为肝癌湿热证组、肝癌非湿热证组及健康对照组。提取全部舌苔标本中的所有DNA,使其16s rDNA的V2-V4高变区得以扩增,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组舌苔中的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在QIIME软件上操作,让每个OTU都与SILVA数据库完成比对从而获得分类学依据。最后,对各组间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组成及丰度、重要物种、差异物种和物种的功能预测做了分析比较。结果:1、本课题分析了55个肝癌湿热证患者和52个肝癌非湿热证患者的临床差异,发现两组间在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及身体质量指数(BMI)方面均有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Sobs指数下三组间及两组间均具有差异,但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门水平上,在两组间,相对丰度在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SR1Absconditabacteria、螺旋菌门(Spirochaetae)及绿弯菌门(Chioroflexi)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组间,相对丰度在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及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上进行组间差异显着性分析,在两组间,相对丰度在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二氧化碳噬细胞菌属(Capnocytophaga)、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及放线菌属(Actinomyces)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健康对照组中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二氧化碳噬细胞菌属(Capnocytophaga)和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明显高于肝癌组;肝癌组中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和放线菌属(Actinomyces)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在三组间,相对丰度在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放线菌属(Actinomyces)、二氧化碳噬细胞菌属(Capnocytophaga)及普雷沃菌属-7(Prevotella7)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健康对照组中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二氧化碳噬细胞菌属(Capnocytophaga)和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相对丰度明显高于肝癌湿热证组和肝癌非湿热证组,肝癌湿热证组中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放线菌属(Actinomyces)及普雷沃菌属-7(Prevotella7)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肝癌非湿热证组。通过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我们发现肝癌组样本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韦荣球菌科(Veillonellaceae)、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等对差异效果影响较大,而肝癌湿热证组韦荣球菌科(Veillonellaceae)和普雷沃菌属-7(Prevotella7)等对差异效果影响较大。我们利用16s高通量测序对舌苔微生物组进行功能预测,显示结果发现,健康对照组富集的功能主要包括复制、重组与修复等,而肝癌组该功能偏低。肝癌组主要富集的是磷酸戊糖途径及赖氨酸生物合成。通过对肝癌湿热证组富集的微生物分析发现该组主要功能可能是增加诱导更多炎症因子发生炎症反应的风险等。结论:1、肝癌湿热证患者和非湿热证患者在临床特征上具有差异性。2、肝癌湿热证患者舌苔有其独特的微生物结构,可以为肝癌湿热证微生物的研究提供思考。3、和健康对照组相比,肝癌患者的舌苔微生物有其特异性。

黎桂玉[4](2017)在《莪术醇干预大鼠血瘀型肝纤维化及LSEC超微结构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目的:以往研究证实肝纤维是可逆的,而目前尚缺少逆转肝纤维化特效又安全的药物。本研究通过复制血瘀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观察莪术醇对血瘀型肝纤维化大鼠的治疗效果,并明晰莪术醇对体内外肝窦内皮细胞(LSEC)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莪术醇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1)血瘀证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复制及大鼠原代LSEC的分离、培养及鉴定:(1)血瘀证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复制:“去甲肾上腺素+小牛血清白蛋白+乙醇+四氯化碳”复制血瘀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前3周以40%CCl4花生油混合液,0.3 mL/100g剂量,皮下注射给大鼠,每周2次,第4周开始以50%CCl4花生油混合液同样方法予大鼠,共8周。从第2周开始,予大鼠尾静脉注射0.1 g/L去甲肾上腺素,1次/日,连续给药3周。并于模型复制开始的第1天及第10天,予大鼠尾静脉注射50 g/L小牛血清白蛋白。外加10%乙醇予大鼠灌胃。通过自拟血瘀证证候评分表观察血瘀证复制情况,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病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四项(HA、LN、PⅢNP、Col-Ⅳ)水平,综合观察模型复制情况。(2)大鼠原代LSEC的分离、培养及鉴定:通过肝脏胶原酶灌注结合Percoll密度梯度沉降法及细胞选择性贴壁法,分离LSEC。扫描电镜及di-Ac-LDL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分离培养的LSEC。(2)莪术醇治疗血瘀证肝纤维化的体内实验研究:实验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血瘀型肝纤维化模型组、秋水仙碱组、丹参酚酸B组、莪术醇低剂量组、莪术醇高剂量组。采用“去甲肾上腺素+小牛血清白蛋白+乙醇+四氯化碳”复制血瘀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成功后,予各药物治疗,实验结束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ET-1蛋白的表达,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LSEC超微结构改变,并测定肝指数、血瘀证证候积分、病理检查(HE染色和Masson染色)、血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四项水平,明晰莪术醇对血瘀型肝纤维化的作用。(3)莪术醇改善LSEC超微结构病变的体外实验研究:通过瘦素诱导激活LSEC后,予不同浓度的莪术醇治疗,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LSEC超微结构变化,了解莪术醇对瘦素诱导激活的LSEC的影响。结果:(1)血瘀证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复制及大鼠原代LSEC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结果:(1)血瘀证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复制结果显示,采用“去甲肾上腺素+小牛血清白蛋白+乙醇+四氯化碳”复制的血瘀证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大鼠毛发稀疏、枯燥,舌面暗红,甚至青紫有瘀斑,舌底静脉曲张,尾部有瘀斑,血瘀证证候明显,血瘀证证候积分显着高于花生油对照组(P<0.01)。肝脏肿大,表面暗紫有细小颗粒,内部有小结节。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模型大鼠肝组织有明显纤维化病变。模型大鼠肝指数、血清肝功能ALT、AST及肝纤维化四项水平高于花生油对照组(P<0.05或P<0.01)。(2)大鼠原代LSEC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结果显示,采用肝脏胶原酶灌注结合Percoll密度梯度沉降法及细胞选择性贴壁法,分离培养的LSEC生长良好,形态典型,生长有规律,从圆形、卵圆形到纺锤形生长转变。扫描电镜观察到分离的LSEC表面具有独特的窗孔结构,多个窗孔排列成筛板样结构,di-Ac-LDL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分离培养的LSEC纯度较高。(2)莪术醇治疗血瘀证肝纤维化的体内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莪术醇能降低模型大鼠血瘀证证候积分、肝指数、血清肝功能ALT、AST及肝纤维化四项水平(P<0.05或P<0.01)。HE和Masson染色病理结果显示,经莪术醇治疗后,模型大鼠肝纤维损伤明显改善;肝纤维化程度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莪术醇组肝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显着减轻(P<0.05)。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莪术醇能使模型大鼠LSEC窗孔数量增多,连续性基底膜消失。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ET-1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莪术醇能下调ET-1蛋白表达(P<0.01)。莪术醇治疗血瘀证肝纤维化的疗效和阳性对照药物秋水仙碱和丹参酚酸B疗效相近,但莪术醇和丹参酚酸B改善血瘀证证候体征比秋水仙碱明显,莪术醇增加肝组织LSEC窗孔数量和直径比丹参酚酸B和秋水仙碱效果显着。(3)莪术醇改善LSEC超微结构病变的体外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到经瘦素诱导激活的LSEC,其窗孔数量大幅减少甚至消失,窗孔直径变小,出现“失窗孔化”现象。经莪术醇治疗后,与瘦素激活模型组比较,其窗孔数量明显增多,窗孔变大。结论:莪术醇能明显改善血瘀型肝纤维化病变,其机制可能与下调ET-1蛋白表达及逆转肝窦毛细血管化有关。莪术醇在体内外实验中均能减轻LSEC“失窗孔化”等超微结构改变。这将为肝纤维化的防治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王宁[5](2017)在《小艾炷直接灸“肝俞”穴对HCC大鼠成模期血清肝功能及AFP、TNF-α的影响》文中认为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全球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相关文献研究表明,灸法防治肝癌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基础,并且灸法防治疾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因此,本研究采用小艾炷逆灸大鼠的"肝俞"穴,观察直接灸和隔姜灸对大鼠肝功能及肿瘤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逆灸法对原发性肝癌的预防作用。目的本实验以DEN诱导的HCC模型成模期大鼠为研究对象,以"肝俞"穴为施灸部位,造模的同时对大鼠进行直接灸和隔姜灸干预。观察直接灸和隔姜灸法对HCC模型成模期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形态学,以及肝功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γ-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ALP)、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heterop-lasmon,AFP)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影响,以探讨该灸法对HCC模型大鼠成模期的预防作用,并评价两种灸量以及不同灸法对HCC模型大鼠的预防效应。方法将70只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15只)、直接灸1组(15只)、直接灸2组(15只)、隔姜灸组(15只)。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按照50mglkg的剂量,腹腔注射浓度为l0mg/ml的DEN溶液,每周2次,每次间隔3或4d(约84h),连续10周;直接灸1组灸"肝俞"穴,3壮/穴;直接灸2组灸"肝俞"穴,6壮/穴,均隔日1次,连续10周,每壮艾炷灸完再换;隔姜灸组需在"肝俞"穴上放置一 2mm厚的姜片,灸"肝俞"穴,3壮/穴,每壮艾炷灸完再换;造模结束后,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用HE染色法观察;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各组大鼠血清AST、GGT、ALP进行检测,用ELISA法对各组大鼠血清中AFP、TNF-α进行检测。结果1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空白组大鼠肝细胞胞浆胞核均匀、肝细胞索排列整齐,呈放射状,肝细胞形态正常;模型组肿瘤细胞成团块状分布,小叶结构完全破坏,核/质比增大,细胞核深染,异型性增加,肝细胞坏死,部分出现核固缩和核碎裂现象;直接灸1组,核/质比略增大,肝癌细胞数量较少,细胞核异型性低,有少量结节形成;直接灸2组,细胞核深染、核/质比增大,肝细胞有双核;隔姜灸组,细胞核深染、核/质比略增大,有肝细胞索和肝血窦结构。2血清肝功能表达情况: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AST、GGT、ALP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直接灸1组、直接灸2组大鼠血清GGT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隔姜灸组大鼠血清AST、GGT、ALP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3血清AFP表达情况: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AFP含量显着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直接灸1组、隔姜灸组大鼠的血清AFP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4血清TNF-α表达情况: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显着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直接灸1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5)。结论1小艾炷直接灸和隔姜灸均能改善HCC大鼠成模期的肝脏病理形态,减缓细胞癌变进程。2小艾炷直接灸和隔姜灸均能有效降低HCC大鼠成模期血清GGT含量。3直接灸1组能有效降低HCC大鼠成模期血清AFP和TNF-α含量,说明直接灸1组可以通过减缓DEN对大鼠肝细胞的炎性反应,抑制肝癌细胞的增长。4小艾炷隔姜灸能有效降低HCC大鼠成模期血清AST、GGT、ALP及AFP含量,说明隔姜灸组能够明显改善大鼠的肝功能,减轻肝细胞的损伤,抑制肝癌细胞的增长。5小艾炷直接灸和隔姜灸在一定程度上对HCC模型大鼠具有预防作用,可以减缓肝脏癌变进程,其内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轻DEN对大鼠肝细胞的炎性反应、改善肝细胞膜通透性、调节TNF-α介导的信号通路等几方面去降低肝细胞的癌变程度。

吴辉坤[6](2015)在《基于数据挖掘从毒痰瘀虚治疗肝炎肝硬化的用药规律与效果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从毒痰瘀虚治疗肝硬化的用药规律,评价从毒痰瘀虚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1)利用结构化电子病历对肝硬化门诊患者与乙肝肝硬化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采集,通过数据集成与汇交后,对数据进行抽取、转换与加载,使数据整合到一起,再利用数据分类、关联、聚类等大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2)将乙肝肝硬化住院病例分为中医药治疗组与无中医药治疗组,进一步将中医药治疗组按照“毒、痰、瘀、虚”的用药情况分为毒痰瘀虚组、痰瘀虚组、毒痰瘀组、痰瘀组、毒瘀虚组、毒痰虚组,计算各组治疗前后Child-Pugh积分的变化,利用SPSS软件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的效果与各组之间的效果。结果:(1)总体用药规律显示,根据用药频次排在前五位的药物分别是茯苓、丹参、茵陈蒿、鳖甲、白术,其使用频次均在40%以上。配对显示,四对药常见配伍有山茱萸、牡丹皮、地黄、山药,蒲黄、白花蛇舌草、白术、五灵脂,蒲黄、枳壳、茯苓、五灵脂,半夏、枳壳、白术、茯苓,柴胡、枳壳、丹参、郁金,四对药配伍基本体现了从“毒、痰、瘀、虚”辨治的思想;三对药常见配伍有漏芦、蒲公英、浙贝母,体现从“毒痰”辨治的思想,牡蛎、鳖甲、丹参,体现从“痰瘀虚”辨治的思想,莪术、薏苡仁、鳖甲,亦体现从“痰瘀虚”辨治的思想,半枝莲、瓜蒌、丹参,体现从“毒痰瘀”辨治的思想;二队药常见配伍较多,解毒常用浙贝母配漏芦,活血化瘀常用五灵脂配蒲黄,补脾气常用白术配茯苓或党参配白术或黄芪配白术,未发现党参配黄芪的规律,补阴虚常用生地配山药或沙参配生地或麦门冬配生地或五味子配生地或枸杞子配生地,未发现温肾阳的配伍规律。从全部4549首处方中提取到的核心处方,其药物由蛇舌草、半枝莲、乌贼骨、黄连、枳壳、茵陈蒿、丹参、郁金、鸡内金、瓜蒌、五灵脂、蒲黄、半夏、白术、茯苓组成,具有解毒化痰祛瘀扶正的作用。(2)从毒痰瘀虚的用药规律显示,根据用药频次,解毒常用茵陈蒿、黄连、连翘、白花蛇舌草、黄芩、半枝莲、蒲公英、半边莲、漏芦、车前子,化痰常用薏苡仁、枳实、半夏、陈皮、瓜蒌、泽泻、牡蛎、厚朴、猪苓、浙贝母,祛瘀常用丹参、郁金、莪术、泽兰、蒲黄、五灵脂、大黄、三七、凌霄花、桃仁,补虚常用茯苓、鳖甲、白术、黄芪、党参(太子参)、当归、白芍、酸枣仁、山药、枸杞子。(3)从毒痰瘀虚的用药规律显示,在药物归经方面,针对“毒”药的选择,主要为寒性、苦味,归肝胆脾胃经,针对“痰”药的选择,主要为温性、辛味,归脾经与肺经,针对“瘀”药的选择,主要为寒性、苦味,归肝经、心经与脾经,针对“虚”药的选择,主要为平性、甘味,归脾经、肝经与肾。(4)各组治疗后Child-Pugh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与无中药组(Y组)比较,毒、痰、瘀、虚组(A组)与毒痰瘀虚组(B组)降低Child-Pugh积分的幅度更加明显(P<0.05);与C组、D组比较,B组降低Child-Pugh积分的幅度更加明显(P<0.05)。结论:(1)湖北省中医院中医肝病研究所治疗肝硬化主要从毒痰瘀虚进行辨治,并且具有明显规律可循。(2)从毒痰瘀虚治疗乙肝肝硬化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临床方案的制定提供临床依据,予以临床推广应用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甘陈菲[7](2014)在《四逆散加味对抗肝纤维化大鼠磷酸化SMAD、PDGF-BB和其受体调节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采用四逆散加味对由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进行治疗,通过HE和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研究大鼠的磷酸化SMAD蛋白2、3、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及其受体表达水平的差异对大鼠的肝纤维化过程有何影响。探讨四逆散加味调控及阻断大鼠的肝纤维化过程中可能具有的干预作用的机制。方法:本实验采用常规的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模型:即腹腔注射猪血清法,进行Wistar大鼠(清洁级、雌性)的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模型的制备。将SPF级的雌性大鼠(体重范围是120~130g、共8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其中正常组被设置为对照组,其余七组分别是: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治疗组、四逆散治疗对照组、四逆散加味高剂量组、四逆散加味中剂量组、四逆散加味低剂量组、四逆散加味预防组,各组以灌胃的方法进行给药,最后通过常规HE染色和Masson染色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细胞形态等的变化;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肝组织中指标的表达情况。结果:该实验在实施建模6周后,除去空白对照组和预防组之外,其余各组均用HE染色法进行观察,观察发现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肝细胞出现明显的变性甚至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增多,纤维组织增生明显。结果提示:使用猪血清所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的模型造模成功。采用四逆散加味的不同剂量进行治疗和干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经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结果提示四逆散加味对由猪血清所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产生的影响是大鼠肝脏的肝纤维化程度有所改善或者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胶原纤维沉积程度减轻,纤维间隔明显变窄,且以四逆散加味中、高剂量组和四逆散加味预防组更显着(P<0.05);对免疫组化染色指标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提示四逆散加味能够降低PDGF-BB及其受体的表达(P<0.05);能明显干预磷酸化SMAD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四逆散加味有抗实验性肝纤维化的作用,能够明显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的肝组织结构,抑制肝纤维化的发展,对实验性肝纤维化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四逆散加味在实验性抗肝纤维化方面表现出的明显的干预作用,提示了四逆散加味对肝纤维化的临床治疗有着较突出的指导意义。

王剑锋[8](2013)在《四逆散加味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TGF-β1及RhoA相关信号的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与意义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是肝硬化必经的早期可逆阶段,及时干预,可以不发展到肝硬化阶段,如不及时治疗可进展为肝硬化,肝硬化难以逆转。因此,探讨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开发有效的治疗肝纤维化的药物对预防慢性肝病的进一步发展十分重要,对早期逆转肝纤维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年来,我国的中医药在肝纤维化防治研究中显示出较为光明的发展前景,目前已经报导一大批中药制剂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但针对这些中药制剂的研究很多局限于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观察,缺少分子水平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不利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因此,急需深入地研究、探索更为安全有效的抗肝纤维化的复方中药。本课题组前期临床观察中,根据肝纤维化具有“肝郁脾虚络瘀”的病机特点,采用四逆散加味方治疗肝纤维化患者120例,证实四逆散加味方能显着改善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指标、改善肝组织结构,提示其有明显的抗纤维化作用,但其详细的分子机制仍不清,目前国内外鲜见有报道对其深入研究。因此,有必要结合“肝主疏泄”理论深入研究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机制,并对四逆散加味、四逆散拆方配伍,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四逆散是疏肝理气的基础方,在临床中虽有良好的疏肝解郁功效,但也有其不足,结合多年临床治病经验体会,发现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四逆散。本研究以肝主疏泄为理论依据,在前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得出四逆散加味对肝纤维化有确切疗效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四逆散拆方及其加味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观察不同剂量的四逆散加味、四逆散配伍组方对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影响,探索四逆散加味及其配伍抗肝纤维化作用的分子机制,为该方的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本论文分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部分是在系统整理中医学对肝纤维化认识古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肝纤维化的中医治疗研究现状,肝纤维化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四逆散加味方的组方配伍思想,为四逆散加味抗肝纤维化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研究部分首先采用猪血清诱导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模型,并采用血清生化、光镜观察及免疫印迹、RT-PCR、免疫组化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观察了四逆散、四逆散加味方治疗肝纤维化的效用;四逆散、四逆散加味方对肝组织中TGFβ1信号通路、Rhoa信号通路的调控,为四逆散加味方的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实验依据。研究结论及意义本研究以肝主疏泄理论为指导,采用四逆散加味方对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进行治疗,得到如下结论:1.肝主疏泄理论是防治肝纤维化的重要理论,以该理论为指导的四逆散加味方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2.四逆散加味方具有良好的保护肝细胞,抗炎、降酶改善肝功能的作用。四逆散加味中剂量组、四逆散加味预防组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GGT、ALP活性有显着降低作用,且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HA、Ⅲ型胶原的含量,体现了四逆散加味方“疏肝理气,健脾益气,软坚散结”功效和“肝主疏泄”理论的科学性。3.四逆散加味方能降低大鼠组肝组织中TGFβ1、TGFRmRNA和蛋白表达量、HA蛋白表达量,其机制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减少TGF-β1产生及TGFR表达以减少肝星状细胞活化,对TGFβ1信号通路产生调控作用,减少ECM的生成和HA的产生,而起到抗肝纤维化和保护肝细胞损伤的作用。4.四逆散加味方能下调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组肝组织中Rhoam基因和蛋白表达量、a-SMA蛋白表达量,且以四逆散加味中剂量组、四逆散加味预防组Rhoam基因和蛋白表达量、a-SMA蛋白表达量下调更为显着。证实四逆散加味治疗肝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下调RhoA基因和蛋白表达,对RhoA/ROCK通路的产生调控作用,减少a-SMA蛋白表达,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与迁移,而起到保护肝细胞,进而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常艳鹏[9](2011)在《冠心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演变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将经全国六大地区1218份《冠心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录入三维结构化关联数据库,运用频数、聚类、决策树、神经网络、概率转移矩阵等数据挖掘及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明确冠心病证候要素的判断标准,证实情志、肺气虚、脾气虚、心阴虚、肾阴虚是冠心病的主要证候要素,并明晰其在冠心病发病各个阶段的作用和与不同证候的应证关系;明确冠心病各期的证候特征及冠心病发展过程中各期证候之间的内在演变规律。材料与方法:以中、西医冠心病指南、建议为疾病诊断标准,以大量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建议为基础,从现代心理测量理论出发并采用结构化的决策方式,应用量表学研究方法,研制冠心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问卷。运用三轮德尔菲法对问卷内容进行修改、增删、调整等,以确保问卷的条目与内容能准确的反应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在对问卷内容的信度、效度的考评优良后,进行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一线专家调查。将冠心病调查问卷发放于我国六大区,分别为:东北(沈阳)地区、华北(北京)地区、西北(兰州、西宁)地区、东南(广州)地区、西南(重庆)地区、华南(上海)地区,共41家医院的临床一线医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1218份合格问卷。利用电脑设备建立Access问卷数据库,进行合格问卷进行电脑录入并二次核查,最终建立冠心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问卷三维结构化关联数据库。使用SAS统计分析软件,运用频数、决策树、神经网络、结构构成比、概率转移矩阵等多种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冠心病主要证候要素在四个阶段(发病早期、发作期、缓解期、恢复期)的频数分布结果:情志为:98%,99%,98%,95%;肺气虚为:56%,95%,80%,48%;脾气虚为:63%,86%,65%,32%;心阴虚为:32%,63%,42%,21%;肾阴虚为:41%,65%,53%,34%;表现为发病早期和发作期频次逐高,至缓解期和恢复期下降,显示病情变化由盛至衰的发展趋势。2.冠心病主要证候要素与证候应证统计结果:情志、肺气虚、脾气虚、心阴虚、肾阴虚证候要素在发病各期的证候中的频数分布在3.14%—100%之间;各期的证候在情志、肺气虚、脾气虚、心阴虚、肾阴虚证候要素中的频数分布在5.14%—78.82%之间。3.决策树结果显示出冠心病主要证候要素情志、肺气虚、脾气虚、心阴虚、肾阴虚在冠心病四期的判断规则,神经网络训练显示,预测效果比较一致,训练集、验证集及评估集的正确率均达到了70%—99%之间。4.运用聚类的统计方法对调查问卷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冠心病四期十二证的证候特征:早期:气滞心胸证、气阴两虚证;发作期:气滞痰阻证、心阳不振证、寒凝心脉证、瘀血阳微证;缓解期:肝脾不调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恢复期:心气虚证、阳虚气滞证、气阴两虚证。5.转移概率矩阵得出的证候演变规律是:5.1早期→发作期:气滞心胸证(64.9%)→心阳不振证;气滞心胸证(21.96%)→气滞痰阻证;气阴两虚证(41.34%)→心阳不振证;气阴两虚证(21.02%)→气滞痰阻证;气阴两虚证(20.32%)→寒凝心脉证;气阴两虚证(17.32%)→瘀血阳微证。故早期发展至发作期的规律是所有证型都易发展为心阳不振证,气滞痰阻证。5.2发作期→缓解期:心阳不振证(55.64%)→心肺气虚证;心阳不振证(34.87%)→肝脾不调证;气滞痰阻证(42.76%)→心肺气虚证;气滞痰阻证(30.92%)→心肾阳虚证;气滞痰阻证(26.32%)→肝脾不调证;瘀血阳微证(66.67%)→心肺气虚证;瘀血阳微证(19.35%)→心肾阳虚证;瘀血阳微证(13.98%)→肝脾不调证;寒凝心脉证(91.43%)→心肺气虚证。发作期至缓解期的规律是所有证型都易发展为心肺气虚证,其中心阳不振证还易发展为肝脾不调证,气滞痰阻证还易发展为心肾阳虚证。5.3缓解期→恢复期:心肺气虚证(61.72%)→气阴两虚证;心肺气虚证(22.72%)→阳虚气滞证;心肺气虚证(15.56%)→心气虚证;肝脾不调证(72.08%)→阳虚气滞证;肝脾不调证(19.8%)→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46.97%)→阳虚气滞证;心肾阳虚证(28.03%)→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25%)→心气虚证;缓解期至恢复期的规律是心肺气虚证易发展为气阴两虚证,肝脾不调证和心肾阳虚证均易发展为阳虚气滞证。结论:1证候要素频数分布的结果分析显示,冠心病证候要素主要包括情志、肺气虚、脾气虚、心阴虚、肾阴虚等,在早期和发作期频次增加,至缓解期和恢复期呈总体均衡下降趋势。决策树统计方法对变量重要性的排序研究、证候要素组合与证候应证起到的重要作用,可以明确判断出各个症状变量对不同证候要素的影响情况以及何种证候要素在冠心病发病及发展过程中起作用,为临床诊治冠心病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神经网络的统计学方法可以判断出证候要素模型的预测情况,保证实验的可行性,同时保证规律的外推性。2症状分布对冠心病问卷中所有变量运用频数分布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并对其在不同阶段的频数分布情况绘制了直方图,运用中医理论,辨证分析每个变量在不同阶段动态变化的机理,结果显示大多数变量存在由早期向发作期集中,病情加重,而由缓解期至恢复期变量逐渐减少,程度渐轻的趋势。其变化符合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为归纳冠心病的证候特征及演变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3证候特征运用聚类的统计方法对专家调查问卷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4个阶段的证候特征为:①早期:气滞心胸证、气阴两虚证。②发作期:气滞痰阻证、心阳不振证、寒凝心脉证、瘀血阳微证。③缓解期:肝脾不调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④恢复期:心气虚证、阳虚气滞证、气阴两虚证。充实并丰富了冠心病的证候学研究内容。4气(阳)虚和情志因素气(阳)虚和情志因素贯穿于冠心病病变全程,其频数分布在各期中占很高比例,其中情志因素在各期中比例均在95%以上,并且在冠心病发展的各期中都有情志因素和气(阳)虚为主的证型,如早期的气滞心胸证和气阴两虚证;发作期的气滞痰阻证和心阳不振证;缓解期的肝脾不调证和心肺气虚证;恢复期的阳虚气滞证和气阴两虚证。表明在冠心病发病中,情志因素和气(阳)虚是极其重要因素,在冠心病防治过程中注重情志的自我调整,气(阳)的自我固护,将可以减少冠心病发病、并减轻病情。5脾胃症状表现在冠心病不同阶段的各个证型中,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脘腹痞闷、胃脘胀痛、干呕、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呃逆或嗳气等脾胃病的临床症状。心与脾通过经脉相连,为母子关系,同时又与宗气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胃之病可导致心病,心病亦可引起脾胃的症状。这与古人“胃心痛”(《内经》)病名及“人参汤”治疗胸痹虚证(《金匮要略》)之义,其理相通。6证候演变规律6.1从各阶段主要证候的构成比分析证候演变规律各阶段由高至低证候构成比依次是:①早期:气滞心胸证、气阴两虚证。②发作期:气滞痰阻证、心阳不振证、寒凝心脉证、瘀血阳微证。③缓解期:肝脾不调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④恢复期:心气虚证、阳虚气滞证、气阴两虚证。6.2转移概率矩阵得出的证候演变规律①早期发展至发作期的规律是:A.气阴两虚证→心阳不振证、气滞痰阻证、寒凝心脉证B.气滞心胸证→心阳不振证、气滞痰阻证;②发作期至缓解期的规律是:所有证候易发展为心肺气虚证,其中心阳不振证还易发展为肝脾不调证,气滞痰阻证易发展为肝脾不调证和心肾阳虚证;③缓解期至恢复期的规律是:所有证候易发展为气阴两虚证和阳虚气滞证,其中心肾阳虚证还易发展为心气虚证。冠心病起病以虚证和情志因素为主;发作期心阳虚衰,阴寒内盛,瘀血阻滞,气机不畅,表现出邪实正虚;缓解期心气不足,气阴两虚,阳虚气滞;恢复期气阴两虚,气机不畅,正虚邪恋。7中医特色通过频数分布和演变规律可以发现:冠心病是以心脏病变为中心,涉及肺、脾、肝、肾这一五脏相关的病变模式,表现为寒、痰、气、瘀、虚等各种证候要素相互交杂,互为因果,作用于机体,表现出全身脏腑的功能失调。由此,在临床治疗上应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不离于心,不止于心,兼及他脏。

江远[10](2009)在《铁沉积于HSC细胞与肝纤维化相关性研究及复方肝毒清的干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目的铁沉积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密切,其在肝纤维化的发生、持续及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一肝星状细胞(HSC)活化为切入点,通过建立铁沉积HSC细胞模型,研究铁沉积于HSC细胞对HSC细胞α-SMA蛋白表达和Ⅰ型胶原、TGF-β1 mRNA的表达以及对HSC细胞凋亡的影响,开展铁沉积于HSC细胞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复方肝毒清干预作用的研究。用二甲基亚硝胺(DMN)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以大鼠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及肝组织肝铁浓度作为大鼠铁负载的评价指标,并通过普鲁士蓝和α-SMA双染色,对HSC细胞铁沉积进行定位,明确HSC细胞铁沉积与肝纤维化之间的联系;进一步通过研究HSC细胞活化相关因子TGFβ1 mRNA的表达,初步明确铁沉积于HSC细胞在大鼠肝纤维化中的作用。从组织病理学、细胞学及分子水平开展铁沉积于HSC细胞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试图阐明铁沉积于HSC细胞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病机理。体内外分别以中药汤剂复方肝毒清对铁沉积HSC细胞模型和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进行干预,试图阐明以扶正利湿解毒为治疗原则的复方肝毒清对铁沉积于HSC细胞促进肝纤维化的影响。二、方法(一)细胞实验:铁沉积于HSC细胞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复方肝毒清的干预作用1.建立铁沉积HSC细胞模型以HSC-T6细胞为模式细胞系,培养于6孔板,每孔中均置入1.8cm之正方形盖玻片(无菌处理),将细胞分为铁沉积模型组、铁沉积模型+去铁铵组、正常对照组共3组,每组重复2孔。根据细胞毒性实验,选择25μM的柠檬酸铁胺(FAC)作为实验浓度。待细胞贴壁长满后铁沉积模型组中加入FAC;铁沉积模型+去铁铵组中分别按照摩尔数1:1加入FAC和去铁铵;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培养的HSC-T6细胞。继续培养24 h后行普鲁士蓝染色。2.铁沉积于HSC细胞对其活化和转归的影响及去铁铵的干预作用HSC-T6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铁沉积模型组、50μM去铁铵组、25μM去铁铵组。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培养的HSC-T6细胞,铁沉积模型组为经25μM FAC处理并证实铁沉积的HSC-T6细胞,50μM去铁铵组、25μM去铁铵组为分别经50μM和25μM去铁铵处理的HSC-T6细胞。继续培养24 h后,免疫组化检测α-SMA的表达;定量PCR法检测细胞Ⅰ型胶原、TGF-β1 mR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HSC-T6细胞的凋亡;电镜观察HSC-T6细胞超微结构。3.复方肝毒清对铁沉积诱导HSC细胞活化和转归的干预作用HSC-T6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铁沉积模型组、铁沉积模型+中药组。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培养的HSC-T6细胞,铁沉积模型组为经25μM FAC处理并证实铁沉积的HSC-T6细胞,铁沉积模型+中药组为复方肝毒清(按细胞毒性实验确定的最大无毒浓度)处理的铁沉积模型组HSC-T6细胞。温育24小时后,免疫组化检测α-SMA的表达;定量PCR法检测HSC-T6细胞TGF-β1 mR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HSC-T6细胞的凋亡;电镜观察HSC-T6细胞超微结构。(二)动物实验:铁沉积于HSC细胞在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复方肝毒清的干预机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2只)、模型组(15只)、模型+去铁铵组(12只)、模型+秋水仙碱组(12只)、模型+中药复方肝毒清大剂量组(12只)、模型+中药复方肝毒清小剂量组(12只)共6组。铁沉积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方法为:用生理盐水配制1:100(V/V)的二甲基亚硝胺(DMN)稀释溶液,每周前3天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剂量为10μL DMN/kg体重,共4周,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从造模第2周开始,模型+秋水仙碱组按照秋水仙碱0.1mg/kg体重灌胃,1次/日×3周;模型+中药复方大、小剂量组分别以20g/kg、5g/kg体重灌胃,1次/日×3周。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均灌胃生理盐水10ml/kg,1次/日×3周。从造模第3周开始,模型+去铁铵组以去铁铵100mg/kg腹腔注射,3次/周×2周。从开始造模到试验结束观察记录动物死亡情况。实验结束时摘眼球取血收集血清,并取左前叶肝脏,部分置于Bouin’s固定液中固定,另取50mg左右肝组织洗净后置于Trizol中并冻存于—70℃待检,剩余部分—70℃冷冻保存。取肝组织左叶分别行HE染色、Masson染色、普鲁士蓝染色、普鲁士蓝和α-SMA双染色作组织病理学观察;电镜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大鼠肝组织肝铁浓度;采用AU400型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血清铁和血脂;定量PCR法检测TGF-β1 mRNA的表达。三、结果(一)细胞实验:铁沉积于HSC细胞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复方肝毒清的干预作用1.建立铁沉积HSC细胞模型经普鲁士蓝染色后,镜下HSC细胞核呈红色,铁沉积模型组细胞可见蓝色铁颗粒沉积于细胞质中,铁沉积模型+去铁铵组细胞质中亦见不同程度蓝色铁颗粒沉积,但较铁沉积模型组明显减少。正常对照组细胞未见铁颗粒沉积。2.铁沉积于HSC细胞对其活化和转归的影响及去铁铵的干预作用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镜下可见正常对照组HSC细胞明显活化,α-SMA大量表达。铁沉积模型组HSC细胞α-SMA亦大量表达。而去铁铵组HSC细胞α-SM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和铁沉积模型组明显减少,说明细胞活化受到不同程度抑制。HSC细胞Ⅰ型胶原、TGF-β1 mRNA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铁沉积模型组Ⅰ型胶原mRNA表达显着增强(P<0.01),而TGF-β1 mRNA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50μM去铁铵和25μM去铁铵均能下调Ⅰ型胶原、TGF-β1 mRNA的表达(P<0.01),且50μM去铁铵组优于25μM去铁铵组(P<0.01)。提示去铁治疗能在转录水平抑制Ⅰ型胶原和TGF-β1的分泌。HSC细胞凋亡的病理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铁沉积模型组HSC细胞未见或仅见有较少细胞发生凋亡。而去铁铵组HSC细胞则见明显细胞凋亡,凋亡细胞的细胞核呈棕褐色,并可见凋亡小体。电镜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HSC细胞内细胞器结构如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形态正常。铁沉积模型组出现大批双核细胞,细胞质中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明显减少。去铁铵组HSC细胞发生凋亡,其特点是凋亡细胞形态变小,核染色体堆积,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明显减少,代之以大量空泡。3.复方肝毒清对铁沉积诱导HSC细胞活化和转归的干预作用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铁沉积模型+中药组HSC细胞α-SM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和铁沉积模型组明显减少,说明细胞活化受到不同程度抑制。HSC细胞TGF-β1 mRNA表达结果显示,铁沉积模型+中药组TGF-β1 mRNA的表达不同程度下调(P<0.05),提示中药复方能在转录水平抑制TGF-β1的分泌。HSC细胞凋亡的病理结果显示,铁沉积模型+中药组HSC细胞可见明显细胞凋亡,凋亡细胞的细胞核呈棕褐色,并可见凋亡小体。电镜结果显示,铁沉积模型+中药组HSC细胞发生凋亡,其特点是凋亡细胞形态变小,核染色体堆积,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明显减少,代之以大量空泡。(二)动物实验:铁沉积于HSC细胞在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复方肝毒清的干预机理1.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的变化:对大鼠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的检测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铁蛋白明显增加(P<0.05),模型+去铁铵组血清铁蛋白有所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去铁铵组血清铁蛋白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1)。就转铁蛋白而言,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转铁蛋白明显减少(P<0.01),模型+去铁铵组血清铁蛋白虽有所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去铁铵组血清转铁蛋白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在铁沉积大鼠模型中,铁含量增加伴随着血清转铁蛋白水平减少。2.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肝铁浓度的变化:对大鼠肝组织肝铁浓度的检测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模型+去铁铵组肝铁浓度明显增加(P<0.01或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去铁铵组肝铁浓度明显减少(P<0.05)。3.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中铁沉积于HSC细胞的组织病理学观察:普鲁士蓝染色结果显示,在模型组,深蓝色铁颗粒主要沿小叶间隔分布,且大部分铁沉积在细胞外;模型+去铁铵组铁颗粒分布较模型组有所减少;正常组肝细胞排列整齐,无铁负载。普鲁士蓝和α-SMA双染色结果显示,与深蓝色铁颗粒分布一致,在坏死区周围,可见大量α-SMA表达阳性的HSC细胞,并且铁颗粒沉积于HSC细胞中。4.去铁治疗和中药复方对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血清铁和血脂的影响:大鼠肝功能、血清铁和血脂的检测结果发现,模型组ALT明显升高(P<0.01),同时ALB、G水平显着降低(P<0.01)。去铁铵、秋水仙碱、中药大小剂量均能降低ALT水平,其中,去铁铵、中药大小剂量组优于秋水仙碱组(P<0.01或P<0.05)。就降低AST水平而言,去铁铵和中药小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均优于秋水仙碱组(P<0.01或P<0.05)。对于提升ALB水平,中药大剂量组优于去铁铵、秋水仙碱和中药小剂量组(P<0.01或P<0.05)。对于G而言,去铁铵、秋水仙碱、中药小剂量均能降低G水平(P<0.01或P<0.05)。另外,去铁铵能显着降低血清铁和TG水平(P<0.01或P<0.05),而秋水仙碱和中药大小剂组均不能降低血清铁、TG和CHOL(P>0.05)。5.去铁治疗和中药复方对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肝脏肝板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条索状,向四周放射样排列,板间有不规则肝窦,分布规律,无胶原纤维存在。模型组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小叶结构破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在纤维化组织周围可见出血性坏死,并可见棕褐色颗粒样物质(铁)沉积在肝组织中。模型+去铁铵组、模型+秋水仙碱组、模型+中药大剂量组、模型+中药小剂量组肝细胞变性坏死有所减轻,纤维结缔组织、假小叶形成均不同程度减少。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仅在汇管区和中央静脉壁见少量胶原纤维。模型组大鼠肝组织胶原增生明显,大量较厚的纤维间隔,向肝小叶内伸展,分割包绕肝组织,形成假小叶。模型+去铁铵组、模型+秋水仙碱组、模型+中药大剂量组、模型+中药小剂量组大鼠纤维组织增生程度明显减轻,纤维间隔变窄,着色浅,假小叶较少。电镜下观察,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细胞呈多面体,肝细胞内细胞器结构如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形态正常,肝细胞核为圆形或椭圆形,双层膜完整,核孔清楚。铁沉积模型组肝细胞内可见大量脂滴,Disse腔充满大量红细胞,其它肝细胞结构变化包括线粒体空泡化,内质网扩张,呈大囊泡。模型+去铁铵组肝细胞可见脂滴与红细胞明显减少,核染色体堆积,细胞形态变小,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明显减少。模型+秋水仙碱组、模型+中药大剂量组、模型+中药小剂量组脂肪变性和出血较铁沉积模型组不同程度减轻。6.去铁治疗和中药复方对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胶原的影响:对铁沉积大鼠肝组织胶原的Ridit分析显示,6组总体平均Ridit值不等或不全相等(χ2=44.2236,v=5,P<0.01)。进一步进行多样本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采用Nemenyi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模型+秋水仙碱组、模型+中药小剂量组胶原沉积显着增强(P<0.05);但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去铁铵组、模型+中药小剂量组胶原沉积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去铁铵组比较,模型+秋水仙碱组、模型+中药大剂量组、模型+中药小剂量组胶原沉积无显着差异(P>0.05)。7.去铁治疗和中药复方对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GF-β1 mRNA表达的影响:大鼠肝组织TGF-β1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其它各处理组TGF-β1 mRNA表达显着增强(P<0.01);但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去铁铵组、模型+秋水仙碱组、模型+中药小剂量组、模型+中药大剂量组TGF-β1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对于下调TGF-β1 mRNA的表达,去铁铵、中药大、小剂量明显优于秋水仙碱(P<0.01);其中,模型+中药大剂量组与模型+中药小剂量组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四、结论1.细胞实验:外源性铁能够沉积于HSC细胞,诱导HSC细胞活化并促进肝纤维化的持续进展。去铁铵能使HSC细胞活化受到不同程度抑制,甚至诱导其转为静止或发生细胞凋亡。复方肝毒清能在体外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理与其通过抑制TGFβ1的分泌,抑制HSC细胞活化;诱导HSC细胞转为静止或发生细胞凋亡有关。2.动物实验:在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中,伴随着胶原的沉积和肝细胞变性坏死,铁不仅沉积于肝组织,而且铁沉积于HSC细胞;用去铁铵治疗后,肝组织铁沉积明显减少,肝组织胶原染色程度和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减轻,TGF-β1 mRNA表达下调,提示肝组织铁沉积是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促进因素之一,其机制与铁沉积于HSC细胞并促进HSC细胞活化有关。复方肝毒清能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在转录水平抑制TGFβ1的分泌,抑制HSC细胞活化;抑制胶原纤维的增生,从而起到抗肝纤维化作用。

二、邪毒致鸭肝血瘀阻证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邪毒致鸭肝血瘀阻证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养营活血汤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vimentin、E-cadherin及β-catenin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养营活血汤药物制备
        1.3 主要药物与试剂
        1.4 主要设备与仪器
    2.实验方法
        2.1 肝纤维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分组灌胃
        2.2 血清及组织样本采集
        2.3 血清指标的检测
        2.4 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检测
        2.5 实时荧光定PCR检测
        2.6 Western blot法测定
    3.数据处理
结果
    1.一般情况
    2.SD大鼠血样本相关指标的检测
        2.1 各组大鼠血清ALT、AST含量分析
        2.2 各组大鼠血清中PCⅢ、Ⅳ-C、LN、HA变化分析
    3.肝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4.RT-PCR检测结果
        4.1 各蛋白的表达曲线
        4.2 RT-PCR检测各组因子的m RNA表达水平
    5.各组蛋白WB检测结果
讨论
    1.养营活血汤的选用
        1.1 养营活血汤的来源
        1.2 养营活血汤的组成
        1.3 基于HF论养营活血汤的病机
    2.养营活血汤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的比较
    3.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制备方法
    4.Vimentin、E-cadherin和β-catenin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纤维化的中医研究概况与展望
    1.中医的病因病机
    2.西医的发病机制
    3.肝纤维化的证型
    4.肝纤维化的中医药的治疗
        4.1 单味中药
        4.2 中药复方
        4.3 针灸的运用
        4.4 中医经验方
    5.小结与展望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2)三阴性乳腺癌藏象辨证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三阴性乳腺癌文献研究
    1. 中医文献研究
        1.1 古代中医文献研究
        1.2 现代中医文献研究
    2. 西医文献研究
        2.1 三阴性乳腺癌的界定
        2.2 三阴性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风险因素
        2.3 三阴性乳腺癌的异质性
        2.4 三阴性乳腺癌转移机制研究
        2.5 三阴性乳腺癌的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基于藏象辨证理论的三阴性乳腺癌病证规范研究
    1. 三阴性乳腺癌病证规范研究的理论基础
    2. 三阴性乳腺癌病证规范研究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3. 三阴性乳腺癌病证组合规律研究
        3.1 构建“三阴性乳腺癌病证规范诊断信息表”
        3.2 三阴性乳腺癌基本证的研究
        3.3 三阴性乳腺癌病位、病性特征症研究
第三部分 基于藏象辨证理论的三阴性乳腺癌辨治规律研究
    1. 藏象辨证理论体系在三阴性乳腺癌辨证中的应用
        1.1 三阴性乳腺癌藏象辨证的思维模式
        1.2 三阴性乳腺癌藏象辨证的核心
        1.3 三阴性乳腺癌藏象辨证的原则
    2. 藏象辨证理论体系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2.1 辨证治疗
        2.2 辨病治疗
    3. 藏象辨证理论体系在三阴性乳腺癌辨治中的应用举隅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三阴性乳腺癌中医病名讨论
    2. 三阴性乳腺癌转移病机探讨
    3. 三阴性乳腺癌转移病机与炎性肿瘤微环境的相关性探讨
    4. 三阴性乳腺癌藏象辨证思维模式与组合规律研究的意义
第五部分 创新点与展望
    1. 创新点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原发性肝癌湿热证与舌苔微生物的相关性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癌湿热证患者和肝癌非湿热证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一、研究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与讨论
第二部分 原发性肝癌湿热证与舌苔微生物的相关性探索
    一、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全文小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一
附表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4)莪术醇干预大鼠血瘀型肝纤维化及LSEC超微结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血瘀证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复制与大鼠原代LSEC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一、血瘀证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复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品与关键试剂
        1.3 关键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血瘀证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制备
        2.2 主要指标的观察与测定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大鼠基本情况
        3.2 血瘀证证候评分结果
        3.3 血清肝功能主要指标测定结果
        3.4 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检测结果
        3.5 各组大鼠肝脏基本形态肉眼观察结果
        3.6 各组肝组织病理结果
    二、大鼠原代LSEC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品与关键试剂
        1.3 关键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原代大鼠LSEC的分离
        2.2 大鼠LSEC的培养
        2.3 大鼠LSEC的鉴定
        3 结果
        3.1 LSEC的分离及培养结果
        3.2 LSEC的鉴定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莪术醇治疗血瘀证肝纤维化的体内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及关键试剂
        1.3 关键仪器与设备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2.2 实验标本的采集与制备
        2.3 主要指标的观察及测定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血瘀证证候观察及评分结果
        3.2 各组大鼠肝指数
        3.3 血清肝功能检测结果
        3.4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测定结果
        3.5 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
        3.6 大鼠肝组织LSEC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7 大鼠肝组织LSEC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3.8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ET-1 检测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莪术醇干预LSEC超微结构病变的体外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和关键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与给药
        2.2 实验标本的采集与制备
    3 结果
        3.1 扫描电镜研究结果
        3.2 透射电镜研究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 词表
综述一 基于肝窦内皮细胞信号转导的肝纤维化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肝纤维化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小艾炷直接灸“肝俞”穴对HCC大鼠成模期血清肝功能及AFP、TNF-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临床辨证
        3 治疗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原发性肝癌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展
        1 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的主要通路
        2 NF-kB信号转导通路
        3 Wnt信号转导通路
        4 TGF-β转导通路
        5 Hedgehog信号通路
        6 Notch信号通路
        7 线粒体转导通路
        8 其他信号通路
        9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结果
        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2 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切片的HE染色结果
        3 各组大鼠造模后血清AST、GGT、ALP的含量
        4 各组大鼠造模后血清AFP的含量
        5 各组大鼠造模后血清TNF-α的含量
        6 小结
    讨论
        1 建立HCC模型方法的讨论
        2 艾灸穴位的选取
        3 灸法防治HCC的研究意义
        4 灸法对HCC模型大鼠指标的影响
    结语
        1 结论
        2 存在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基于数据挖掘从毒痰瘀虚治疗肝炎肝硬化的用药规律与效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硬化“毒痰瘀虚”证侯要素理论研究
    1 证侯要素“毒”的理论研究
    2 证侯要素“瘀”的理论研究
    3 证侯要素“痰”的理论研究
    4 证侯要素“虚”的理论研究
    5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从毒痰瘀虚治疗肝硬化的用药规律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从毒痰瘀虚论治乙肝肝硬化的效果比较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总结
    一、从毒痰瘀虚论治肝炎肝硬化的依据
    二、开展真实世界临床研究对中医药发展的作用
    三、从毒痰瘀虚论治肝炎肝硬化具有明显临床效果
    四、课题的创新性
    五、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2:中药数据规则表
附录 3:“毒痰瘀虚”中药的分层规则
致谢

(7)四逆散加味对抗肝纤维化大鼠磷酸化SMAD、PDGF-BB和其受体调节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1.5 其他材料
        1.6 主要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与造模
        2.2 给药方法
        2.3 样本的取材和处理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大鼠肝纤维化的造模结果
    2 实验结果
讨论
    1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1.1 传统中国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1.2 中医学中对于肝纤维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肝纤维化的中医治法
        1.4 四逆散加味抗肝纤维化的研究
    2 现代医学对于肝纤维化的认识
        2.1 肝纤维化的机制及相关病因
        2.2 肝纤维化的药物治疗
    3 实验的说明
        3.1 动物模型的选择
        3.2 指标的选择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片
附录2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8)四逆散加味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TGF-β1及RhoA相关信号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一) 肝纤维化与古代相关病名的区别与联系
        (二) 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研究
    二、肝纤维化的中医治疗研究
        (一) 肝纤维化辨证分型研究
        (二) 肝纤维化的治则治法研究
        (三) 抗肝纤维化复方的实验研究
        (四) 单味中药治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三、从“肝主疏泄”论治肝纤维化的理论基础探讨
        (一) 肝纤维化与肝主疏泄
        (二) 肝失疏泄与四逆散
        (三) 治疗肝纤维化对四逆散加味的原因分析
    四、肝纤维化发生的免疫学机制探讨
        (一) HSC的活化是肝纤维化的基础,HSC成为抗纤维化研究的靶标
        (二) 参与ECM合成的信号转导通路,将成为抗肝纤维化药物研究的新靶点
    五、四逆散加味组方配伍思想分析
        (一) 四逆散病位、病机定位
        (二) 四逆散组方配伍分析
        (三) 四逆散拓展运用
        (四) 四逆散加味组方分析
        (五) 四逆散加味与肝纤维化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四逆散加味干预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实验二:四逆散加味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1相关信号表达的影响
    实验三:四逆散加味对肝纤维化大鼠Rhoa相关信号表达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冠心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演变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演变规律调查问卷的研制
    2.不同疾病的演变规律研究
    3.存在问题及展望
第一部分 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第二部分 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第三部分 冠心病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证候演变规律结果
分析讨论
    1 冠心病证候要素与疾病不同时点(阶段)研究
    2 证候要素和证候的病理基础
    3 冠心病的证候类型及证候特征
    4 不同阶段病机变化与证候演变规律
结论
    1 证候要素
    2 症状分布
    3 证候特征
    4 气(阳)虚和情志因素
    5 脾胃症状表现
    6 证候演变规律
    7 中医特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铁沉积于HSC细胞与肝纤维化相关性研究及复方肝毒清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一、肝纤维化发生机理的研究进展
        1 HSC细胞与肝纤维化
        1.1 HSC细胞活化与肝纤维化
        1.2 HSC细胞凋亡与肝纤维化
        2 ECM在HSC细胞活化与转归中的作用
        3 铁沉积与肝纤维化
        3.1 铁的转运机制
        3.2 铁的肝毒性机理
        3.3 铁沉积与肝纤维化
    二、肝纤维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 肝纤维化的西医治疗研究
        (二) 肝纤维化的中医治疗研究
实验研究
    一、细胞实验:铁沉积于HSC细胞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复方肝毒清的干预作用
        (一) 建立铁沉积HSC细胞模型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二) 铁沉积于HSC细胞对其活化和转归的影响及去铁铵的干预作用
        1.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三) 复方肝毒清对铁沉积HSC细胞活化和转归的干预作用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二、动物实验:铁沉积于HSC细胞在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复方肝毒清的干预机理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3.1 对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评价
        3.2 铁沉积在大鼠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3.2.1 对铁蛋白、转铁蛋白及肝铁浓度的评价
        3.2.2 对TGF β_1的评价
        3.2.3 铁沉积在大鼠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3.3 铁沉积于HSC细胞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3.4 复方肝毒清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
        3.4.1 复方肝毒清的组方特点
        3.4.2 复方肝毒清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3.4.3 复方肝毒清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附图
    二、本文主要缩略词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资助项目
致谢

四、邪毒致鸭肝血瘀阻证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养营活血汤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vimentin、E-cadherin及β-catenin表达的影响[D]. 黄小梅. 宁夏医科大学, 2021
  • [2]三阴性乳腺癌藏象辨证规律研究[D]. 姚颖.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原发性肝癌湿热证与舌苔微生物的相关性探索[D]. 张玉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1)
  • [4]莪术醇干预大鼠血瘀型肝纤维化及LSEC超微结构的实验研究[D]. 黎桂玉.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5]小艾炷直接灸“肝俞”穴对HCC大鼠成模期血清肝功能及AFP、TNF-α的影响[D]. 王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6]基于数据挖掘从毒痰瘀虚治疗肝炎肝硬化的用药规律与效果比较研究[D]. 吴辉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5(08)
  • [7]四逆散加味对抗肝纤维化大鼠磷酸化SMAD、PDGF-BB和其受体调节作用的研究[D]. 甘陈菲. 河南中医学院, 2014(02)
  • [8]四逆散加味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TGF-β1及RhoA相关信号的调控研究[D]. 王剑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4)
  • [9]冠心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演变规律研究[D]. 常艳鹏.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1(12)
  • [10]铁沉积于HSC细胞与肝纤维化相关性研究及复方肝毒清的干预作用[D]. 江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邪毒鸭肝瘀证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