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中国传统雕塑了解多少

你对中国传统雕塑了解多少

一、我国传统雕塑知多少(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1](2021)在《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教学的问题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源远流长,绚烂多彩,传统雕塑艺术的历史也正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对现代雕塑艺术和现代社会人文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教学中,要注重我国传统雕塑的文化底蕴、传统艺术风格与表现形式,根据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不同的社会功能,将其历史背景、人文内涵、起源发展、风格特点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领略其造型简洁朴实背后的意蕴。

贾倩[2](2021)在《中国传统手工纸在软雕塑创作中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认为

黄曼琼[3](2021)在《海南省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研究》文中指出

张效铭[4](2021)在《数字3D技术与传统雕塑的冲突和并进》文中研究说明雕塑艺术对美、对生命、对自然有着独特的表达,在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雕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从公元前30000年的《维林多夫的维纳斯》运用原始粗犷的手法描绘对母系社会的崇拜,到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卫》、《垂死的奴隶》等细腻写实的表现手法,再到超现实主义雕塑的作品出现,体现了不同时期雕塑的创作理念,同时也对创作材料进行了大胆的拓展与创新。雕塑在每一个不同的时期都有着重新的定义,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3D技术的诞生又为雕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数字3D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高科技技术,它具有高度的精准性、参数性,它的出现对于传统雕塑的创作手法与创作理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数字3D技术可以轻松打印出层次感、体积感都非常突出的作品,传统雕塑创作的空间造型艺术与数字3D技术的虚拟空间艺术感产生了许多冲突。数字3D技术的兴起促进当下电影行业、动漫周边、手办模型等行业不断发展。它与雕塑的结合,也让雕塑艺术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传统雕塑对于美的把控是完全因人而异的,通过创作者对雕塑材料的运用和雕塑手法的展现,抒发情感使人们对美进行感知。数字3D技术出现之后传统雕塑创作的写实性受到了挑战,因此更要注重情感与观念的表达,把握当下时代对美的审视标准,重视材料的运用和表现手法,延续传统雕塑的实践精神,提升劳动创造性,这样才能突出作品的社会意义与精神价值,使作品在人们的情感中产生共鸣。同时,传统雕塑自身所具备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对于材料的感知和选择,也都在实践方面影响着数字3D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吸收了雕塑的优点,在处理雕塑原型的细腻程度、不同笔刷效果、材质球光源效果等功能进行了思考,数字3D技术的数据化储存模式赋予了传统雕塑更新鲜的保存方式,拓展了雕塑艺术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从数字3D技术与传统雕塑的冲突层面和并进层面两个方面进行主要的分析与阐述。首先通过分析挖掘冲突层面,对数字3D技术与雕塑之间的冲突进行分析,其中包括理念冲突、材料冲突、展示冲突等。然后又从数字3D技术与雕塑的并进方面进行了研究,数字3D技术提高了雕塑艺术效果的预判性、提高了雕塑艺术方案思路的拓展性,同时数字3D技术也要延续传统雕塑中的实践精神、继承传统雕塑的基础训练方式。两者从某种角度来说既排斥又共存,既影响也渗透。并对数字3D技术和传统雕塑相容之后对于空间造型艺术发展与新的社会价值做出展望。

刘海宁[5](2021)在《神性的形象诠释 ——以敦煌和梵蒂冈的造型艺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神性的艺术诠释为主线,以敦煌和梵蒂冈艺术集群的作品为例,围绕其中的雕塑、壁画以及建筑装饰等在诠释神性中的异同进行了论述与论证。敦煌和梵蒂冈艺术既是东西方文明的精粹,也是佛教和基督教艺术的经典、本文以敦煌和梵蒂冈艺术作品为例,借助图像学、风格学等研究方法,对二者进行切实的比较研究。其中包含了对二者作品内容、艺术形式、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梳理分析,也涉及了创作主体、社会背景、宗教教义等内容的阐释。本文首先分别对敦煌与梵蒂冈造型艺术的内容、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等进行了简要概述,进而以艺术作品为依据,从艺术发展史、宗教社会学和美学等角度对造型艺术和宗教神性思想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研究,围绕敦煌和梵蒂冈艺术作品的表现内容和形式,论述并论证它们是如何来诠释神性思想的。着重从造型艺术语言的角度,对两者所表现出的艺术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解析两者在表现手法、艺术追求上的差异与相通,结合东西方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方式探寻其形成的深层原因,力图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精神等方面,对敦煌与梵蒂冈的造型艺术进行学术层面的探讨和研究。

孙文健[6](2021)在《以东方自然体验为核心的建筑实践研究 ——以MAD建筑实践为例》文中提出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近三十年中,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回到现代社会的视野之中。在东方自然哲学观念和钱学森先生“山水城市”理念的影响下,MAD建筑事务所在现代主义建筑的浪潮中致力于创造可持续并具未来感、东方意境的有机建筑,并希望通过作品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本文通过笔者在MAD建筑事务所的实习经历以及与马岩松本人的交流,以MAD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实践和设计手法为例,展开对以东方自然体验为核心的建筑实践研究。本文从建筑现象学的角度出发,理性分析并认定了MAD建筑实践即是以东方自然体验为核心的建筑实践中的个例,其中,自然意境为东方自然属性中的最强因子。由此展开该类型场所的构建与研究。针对自然意境如何作用、怎样表达,需回归到场所中。本文第三章从场所精神的建立、自然要素的演绎、形态与界面、空间秩序、材质与构造以及路径与节点六方面分别展开探讨,总结出这些构成要素相互作用共同营造了场所中的自然意境,并且人们所感知的意境与诗词、山水画、古典园林等传统艺术形式上具有“境生于象外”的相似之处,它是对真实自然的精神提取,是对自然元素的抽象表达。第四章则基于以上对场所中构成要素的研究,并结合MAD建筑事务所的内在逻辑,从自然、想象、文脉、秩序、人文五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以东方自然体验为核心的场所设计策略,提出了可应用于建筑实践中的具体建议和手段。基于创作使命,本文还讨论了东方自然之美的核心,挖掘出其作品产生自然意境的内核所在,并将其归结于场所中对于留白空间的再现与表达。结合前文的分析以及对场所中留白空间的进一步探讨,总结出在MAD的建筑实践中,无论是其设计手法还是表现形式,都有意于激发体验者的联想与想象,留白空间给予了体验者充分的想象空间,是激发“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的关键所在,人们对于自然意境的感知也便在联想与想象中建立而成。最后全文希望构建一个由个体到普世的深入分析以东方自然体验为核心的建筑实践,并为我国未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提供新思路。

王晓东[7](2021)在《意象造型语言在直接金属雕塑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本篇文章《意象造型语言在直接金属雕塑中的运用研究》这个题目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词是“意象”,另一个词是“直接”。从第一个关键词“意象”来看,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的物象通过艺术家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周易略例·明象》中曾这样提到:“夫象者,出意也。”简单来说,“意象”指的就是寓“意”之“象”。“意象”这个词,更多的使用在中国画和古诗词里边,在中国画里面有“以形写神”,在古诗词里边又有“以意写象”,与之相应的“写意”、“意境”之类的词也是常常出现。当然,这个词也同样适用于雕塑之中,这也是本篇文章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笔者会通过一些作品将其梳理出来,在这里不做过多赘述。而说到第二个关键词“直接”,本文是针对于“直接金属雕塑”来说的。直接金属雕塑的概念是:直接以金属的材料为主体,通过切割、焊接、锻造、打磨、冲压等工业化的手段来进行创作的雕塑作品。本文为了不与广义上的金属雕塑这个概念产生歧义,需要先来界定一下直接金属雕塑与金属雕塑的区别。金属雕塑从广义上来讲,泛指一切以金属作为材料而加工的雕塑作品,其中包括传统金属雕塑和直接金属雕塑。简单来说,金属雕塑是包含直接金属雕塑的,它们是从属关系。本研究在体现“意象”这种造型语言在直接金属雕塑中的运用的同时,又意图将“意象”与“直接”这个形容词综合起来,来表现当下新时代的意义及精神主张。共划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简单介绍了意象造型语言的基本理论概述。第二章围绕本次研究主体直接金属雕塑,进行了基础内容介绍。第三章则主要针对直接金属雕塑的发展历程展开介绍。第四章主要讨论意象雕塑语言与直接金属雕塑的结合,并列举实证案例,做系统性分析。第五章则将课题进行延伸,谈及意象造型在直接金属雕塑中的实际运用,并根据笔者的创作实践经验提出几点思考,仅供参考。

朱宇翔[8](2021)在《探究黄河流域先秦时期人形雕像的分析与教学应用》文中认为艺术的发展中需要不断的传承、创新,才能够保证艺术的活力。雕塑艺术也不例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改革,在保留原有雕刻精髓的同时,不断融入现代的元素和理念,特别是西方雕塑艺术传入我国后,为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思路。但是从现代我国雕塑教育发展情况来,不仅借鉴了西方的雕塑技术,同时也强调我国传统的雕塑传承。本文将对黄河流域先秦时期人形雕像在当代雕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蔚香[9](2021)在《敦煌文化传播意见领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敦煌文化走出西北,蜚声中外,离不开意见领袖的建构与传播,意见领袖是敦煌文化保护与传播的重要力量,在营造舆论环境、嫁接信息桥梁、构建学科体系等方面具有实质性的推进作用。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文本分析法与个案研究法,结合文化资本理论,在收集大量已有的资料、文献、数据、案例的基础上,挑选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以及影响力较大的意见领袖作为研究样本。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见领袖主体构成,内容选择与内容表达,以及在敦煌文化传播体系中所起到的作用与影响。本研究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梳理了敦煌文化的定义、发展历程、传播内容,以及敦煌文化意见领袖的界定与发展历程。第二章梳理了敦煌文化传播意见领袖的形成原因与特征,及敦煌文化意见领袖的主体构成。第三章梳理了敦煌文化传播意见领袖是如何进行内容选择与内容表达。第四章是敦煌文化传播意见领袖的功能分析,通过研究可以得出敦煌文化传播意见领袖具有社会动员、组织架构与信息桥梁的作用。第五章是研究结论与反思,通过研究得出意见领袖在敦煌文化传播中彰显了文化自信,增强了文化认同;重构文化内容,实现多维传播,同时也认识到敦煌文化意见领袖在主体构成、传播内容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

卢宇润[10](2020)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初中一年级学生心理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学时期,是个体身心逐渐趋向成熟,认知和情感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身心的急速变化给中学生带来很多心理困扰。压力和挫折容易使中学生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然而有一些中学生却可以在困境中适应并健康成长。研究显示,心理弹性可能在学生应对困难或挑战时发挥重要作用——心理弹性与学生的心理问题显着负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升学生心理素质。那能否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强青少年的心理弹性,进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呢?本研究试图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初一年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为学校教育工作者、父母及社会提供增强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教育策略。本研究的思路为,在对心理弹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内容的现有研究的综述基础上,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1)初一年级学生心理弹性的现状;(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初一年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某校644名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弹性现状进行调查。第二部分采用教育实验法,以该校18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4个班为对照组,14个班为实验组,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干预,探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初一年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弹性总体情况良好。(2)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弹性在父母婚姻状况、是否住校、教养方式及母亲文化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父母婚姻状况良好的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显着高于父母婚姻离异的学生;走读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显着高于住校学生;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显着高于放纵型、忽视型和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学生;母亲文化程度与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呈正相关,而父亲文化程度对学生的心理弹性没有显着性差异。(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干预后,实验组学生心理弹性的总分和个人力、支持力得分以及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三因子得分都显着高于对照组。(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干预后,实验组学生心理弹性总分、个人力和支持力得分以及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三个因子显着高于课程前。因此,本研究提出了有关增强学生心理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策略建议:(1)初中学校应该保质保量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增强学生的心理弹性,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2)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重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如乐观心态、积极认知、高自尊等,使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积极应对。

二、我国传统雕塑知多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传统雕塑知多少(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教学的问题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概述
二、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教学现状
三、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挖掘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文化内涵
    (二)展现各时期中国传统雕塑的时代性
    (三)拓展中国传统雕塑课程的实践活动
四、结语

(4)数字3D技术与传统雕塑的冲突和并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
        1.3.1 国内研究
        1.3.2 国外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总结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3D数字技术与传统雕塑的冲突层面
    2.1 数字3D技术的理论研究
        2.1.1 数字3D扫描技术
        2.1.2 数字3D建模技术
        2.1.3 数字3D打印技术
    2.2 数字3D技术与传统雕塑的技术冲突
        2.2.1 科学技术与传统技艺的冲突
        2.2.2 精准参数技术与艺术独创技性的冲突
    2.3 数字3D技术与传统雕塑的艺术冲突
        2.3.1 理念冲突
        2.3.2 材料冲突
        2.3.3 展示冲突
第3章 数字3D技术与传统雕塑的并进层面
    3.1 数字3D技术出现对传统雕塑的提升
        3.1.1 数字3D技术提高了雕塑艺术效果的预判性
        3.1.2 数字3D技术提高了雕塑艺术方案思路的拓展性
    3.2 传统雕塑引领数字3D技术的发展
        3.2.1 数字3D技术延续传统雕塑中的实践精神
        3.2.2 数字3D技术继承传统雕塑的基础训练方式
第4章 传统雕塑和数字3D技术对空间造型艺术的推动
    4.1 数字3D技术重塑大众审美
    4.2 数字3D技术与传统雕塑结合的意义与价值
    4.3 数字技术发展与传统雕塑相结合下的发展方向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神性的形象诠释 ——以敦煌和梵蒂冈的造型艺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敦煌与梵蒂冈的造型艺术
    第一节 敦煌艺术——佛教艺术的典范
    第二节 梵蒂冈艺术——基督教艺术的经典
    第三节 神性的诠释与造型艺术
第二章 神性诠释的艺术表现
    第一节 神圣形象的塑造
        一、庄严崇高的氛围渲染
        二、超越自然的形态表达
    第二节 仁爱品质的阐扬
        一、慈悲和善的形象描绘
        二、人格道德的理想刻画
    第三节 玄幻特性的表述
        一、神秘幽幻的装饰手法
        二、恐怖惊惧的情景营造
第三章 艺术诠释语言的异同
    第一节 敦煌艺术语言的主要特征
        一、夸张与神秘
        二、飘逸的动感和凝聚的力量
    第二节 梵蒂冈艺术表现语言的主要特征
        一、真实与崇高
        二、坚实的形体再现
    第三节 文化底蕴和审美方式
        一、艺术诠释语言的差异
        二、艺术诠释语言的共性
第四章 神性与人性的相融相通
    第一节 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一、理想的真实追求
        二、真实的理想呈现
    第二节 偶像与图式的结合
        一、图式中的偶像烘托
        二、图式中的情感体现
    第三节 精神与肉体的统一
        一、贬抑肉体的精神追求
        二、关照人性的神圣体验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以东方自然体验为核心的建筑实践研究 ——以MAD建筑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然之始
        1.1.2 独特的现代化模式
        1.1.3 研究方法论解析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现状
        1.2.1 基本概念释义
        1.2.2 相关文献检索概述
        1.2.3 研究现状及评析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1.4.1 研究的内容
        1.4.3 研究的方法
        1.4.4 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MAD建筑中暗含的东方自然属性
    2.1 东方自然体验的抽象认知
        2.1.1 东方自然观
    2.2 MAD建筑实践表征及其思想
        2.2.1 马岩松建筑思想自述
        2.2.2 MAD建筑实践概述
        2.2.3 MAD建筑的特点
        2.2.4 MAD建筑实践的内在逻辑
    2.3 基于建筑现象学的MAD建筑实践解析——即以东方自然体验为核心的建筑实践解析
        2.3.1 现代建筑现象学解析
        2.3.2 以东方自然体验为核心的建筑实践解析
        2.3.3 山水城市与粒子建筑
    2.4 MAD建筑中的知觉体验
        2.4.1 宏观体验——精神自由
        2.4.2 微观体验——诗意空间
        2.4.3 联想体验——山水意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东方自然体验为核心的场所构成要素
    3.1 场所精神的建立——主题概念
    3.2 自然要素的演绎——自然的道具
        3.2.1 自然要素的抽象表达
        3.2.2 自然要素的特征
        3.2.3 自然要素的图底关系
    3.3 形态与界面——朦胧的场景
        3.3.1 复杂的非线性
        3.3.2 消隐的形态
        3.3.3 模糊的空间
    3.4 空间秩序——有效的线索
        3.4.1 前奏
        3.4.2 序曲
        3.4.3 高潮
        3.4.4 尾声
    3.5 材质与构造——生动的细部
        3.5.1 “轻”
        3.5.2 “无”
        3.5.3 “真”
    3.6 路径与节点——整体的编排
        3.6.1 路径的叙事方式
        3.6.2 节点的暗示与引导
        3.6.3 路径与节点中的事件
    3.7 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3.8 本章小结——可观可游可居的场所
第四章 以东方自然体验为核心的场所设计策略
    4.1 自然情节的采集——自然
        4.1.1 自然要素的模拟策略
        4.1.2 自然要素的介入方式
    4.2 形态与边界的自然化表达——想象
        4.2.1 非线性形态设计策略
        4.2.2 形态消隐化设计方法
        4.2.3 空间模糊化设计方法
    4.3 地域因子的回应——文脉
        4.3.1 回应城市天际线
        4.3.2 回应周边环境
        4.3.3 回应地域文化
    4.4 空间编排策略——秩序
        4.4.1 空间序列
        4.4.2 情感序列
    4.5 感官与需求的介入——人文
        4.5.1 创造预期之外的情感体验
        4.5.2 人体尺度的空间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留白”——东方自然之美的核心
    5.1 留白的传统哲学基础
        5.1.1 整体性特点
        5.1.2 感性的认知方式
        5.1.3 留白的美学内涵
    5.2 场所中的留白
        5.2.1 留白空间的创作思想
        5.2.2 留白空间的界定
        5.2.3 留白空间的表现特征
        5.2.4 留白与空间构成
        5.2.5 留白与自然
    5.3 精神境界的想象
        5.3.1 静谧
        5.3.2 幽玄
        5.3.3 神性
        5.3.4 自然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局限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MAD建筑实践概览
附录B:MAD建筑模型
附录C:图片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意象造型语言在直接金属雕塑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
        2.国外
    (四)研究方法
一、意象造型语言的阐述
    (一)意象造型语言的概念
    (二)意象造型语言的内涵
二、直接金属雕塑的阐述
    (一)直接金属雕塑的概念
    (二)直接金属雕塑与传统金属雕塑的区别
三、直接金属雕塑的发展历程
    (一)工业革命后的直接金属雕塑
    (二)二十世纪初的直接金属雕塑
        1.立体主义中的直接金属雕塑
        2.构成主义中的直接金属雕塑
        3.达达主义中的直接金属雕塑
    (三)二战后的直接金属雕塑
        1.集合艺术中的直接金属雕塑
        2.极少主义中的直接金属雕塑
        3.贫穷艺术中的的直接金属雕塑
四、意象造型语言与直接金属雕塑
    (一)传统文化与思想内涵在直接金属雕塑中的意象表达
        1.中国传统文化在直接金属雕塑中的摄入
        2.传统思想内涵在直接金属雕塑中的体现
    (二)当代文化与时代精神在直接金属雕塑中的意象表达
        1.中国当代文化在直接金属雕塑中的体现
        2.时代精神价值在直接金属雕塑中的反映
五、作品《力》的创作实践
    (一)创作选题的来源
    (二)意象造型语言在直接金属雕塑创作中的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8)探究黄河流域先秦时期人形雕像的分析与教学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黄河流域先秦时期人形雕像分析
2 黄河流域先秦时期人形雕像在雕塑教学中的作用
    2.1 有利于学生艺术视野的拓展
    2.2 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雕塑语言的理解
    2.3 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黄河流域先秦时期人形雕像在雕塑教学中的应用
    3.1 加强对我国传统优秀雕塑的研究
    3.2 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3.3 强调东西方雕塑文化的比较
4 结语

(9)敦煌文化传播意见领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问题和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意见领袖研究
        (二)国内关于意见领袖研究
        (三)敦煌文化研究现状
        (四)敦煌文化传播现状研究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敦煌文化传播意见领袖形成与发展
    一、敦煌文化的定义
    二、敦煌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敦煌文化传播内容分析
        (一)学术传播内容
        (二)大众传播内容
    四、敦煌文化传播意见领袖界定
    五、敦煌文化传播意见领袖形成基础
        (一)文化艺术的召唤
        (二)个人能力的积淀
    六、敦煌文化传播的意见领袖的发展演变
        (一)从无到有(1909-1930):形成与发展
        (二)功能彰显(1931-1949):探索与建构
        (三)作用深化(1950-2012):创新与传承
        (四)影响扩大(2013-至今):保护与传播
第二章 敦煌文化传播意见领袖构成主体
    一、敦煌文化传播意见领袖主体构成
        (一)宗教信仰为主导的意见领袖
        (二)知识分子为主导的意见领袖
    二、敦煌文化传播意见领袖特征分析
        (一)知识结构优
        (二)个人魅力佳
        (三)社会影响大
第三章 敦煌文化传播意见领袖传播内容分析
    一、敦煌文化传播意见领袖传播内容的选择
        (一)历史文化:学者
        (二)思想情感:作家
        (三)艺术文化:艺术家
        (四)史诗文化:导演
    二、敦煌文化传播意见领袖传播内容表达
        (一)意义的提炼与整合:学者
        (二)思想的抒发与建构:作家
        (三)图像的互文与再现:艺术家
        (四)情景的再现与叙述:导演
第四章 敦煌文化传播意见领袖的功能
    一、社会动员:形成保护敦煌文化的公众舆论
        (一)意义建构,引导舆论
        (二)着书立说,提高认知
        (三)推陈出新,强化认同
    二、组织架构:丰富敦煌学科的信息内容
        (一)广泛社交,收集信息
        (二)大破大立,创建理论
        (三)汇聚人才,薪火相传
    三、信息桥梁:构建大众群体的认知桥梁
        (一)内容多元,适应大众
        (二)价值主流,凝聚共识
        (三)方式多样,推动传播
第五章 敦煌文化传播意见领袖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敦煌文化传播意见领袖研究结论
        (一)彰显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
        (二)重构文化内容,实现多维传播
    二、敦煌文化传播意见领袖研究反思
        (一)认识意见领袖的局限与问题
        (二)加强意见领袖的培育与引导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初中一年级学生心理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综述
    2.2 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
    2.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的研究
3 初一学生心理弹性现状研究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统计方法
    3.4 研究结果
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4.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4.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4.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题与教学设计
    4.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原则
    4.5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5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初一学生心理弹性影响的研究
    5.1 研究对象
    5.2 研究工具
    5.3 研究程序
    5.4 统计方法
    5.5 研究结果
6 讨论
    6.1 初一学生心理弹性现状
    6.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心理弹性的影响
7 研究局限与展望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致谢

四、我国传统雕塑知多少(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教学的问题与实践[J]. 张瑞. 天工, 2021(11)
  • [2]中国传统手工纸在软雕塑创作中的探索与实践[D]. 贾倩. 四川美术学院, 2021
  • [3]海南省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研究[D]. 黄曼琼.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4]数字3D技术与传统雕塑的冲突和并进[D]. 张效铭. 沈阳大学, 2021(09)
  • [5]神性的形象诠释 ——以敦煌和梵蒂冈的造型艺术为例[D]. 刘海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以东方自然体验为核心的建筑实践研究 ——以MAD建筑实践为例[D]. 孙文健.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意象造型语言在直接金属雕塑中的运用研究[D]. 王晓东.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8]探究黄河流域先秦时期人形雕像的分析与教学应用[J]. 朱宇翔.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1(10)
  • [9]敦煌文化传播意见领袖研究[D]. 蔚香. 兰州大学, 2021(02)
  • [10]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初中一年级学生心理弹性影响的研究[D]. 卢宇润. 西南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你对中国传统雕塑了解多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