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银贤在北京展示紫砂精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银贤在北京展示紫砂精品

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在京展示紫砂艺术精品(论文文献综述)

王迪[1](2019)在《观念与流变 ——1998年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研究》文中指出1998年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作为中国陶艺类型展览的成功案例,为研究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提供了可观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历史发展时间线为序,通过文献整理、作品分析、采访记录等方法,从该双年展的策划缘起、内容经过及总结展望三个部分进行分析,论述该展览带来的观念突破、现代性内涵以及价值意义等。并通过该双年展原始资料的分析与整理,试图更全面的去阐述中国九十年代现代陶艺发展的概况,从而完善现代陶瓷艺术史的研究。同时,也反思与总结该展览及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不足与局限性,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一种学术研究模式。

赵敏达[2](2019)在《民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为例》文中提出纵览我国非遗项目中,民间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最深处,是在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特定民族或区域的群体凝聚起来的具有草根阶层形态的精神生活、文化价值、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道德教育、审美观念传播以及价值信仰传递等文化功能。宜兴紫砂陶艺是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民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本文选取其为研究对象,在理清我国民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困境的基础之上,分析“宜兴紫砂陶艺”的渊流、保护传承的现状和不足,为其现今保护与传承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为我国其他民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一些借鉴作用。本文主要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的现实依据,概述国内外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民间传统技艺类非遗和“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研究的理论成果,为后文研究进行铺垫。第二部分是我国民间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在研究我国民间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概念、特性与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困境。第三部分是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源流与重要意义,主要阐述其源流变化、文化资源在地化表现及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第四部分是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不足。第五部分是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的对策研究,探索当前的发展新机遇,结合其保护与传承应该遵守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前的新理念与新契机,推动宜兴紫砂技艺的发展。第六部分为结语,简概行文逻辑并总结本文研究内容。

王幸幸[3](2018)在《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活态呈现。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实践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了新的社会公共议题,为大众所关注,单纯的依靠“输血式”的保护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社会形态下非物质遗产保护的需要。如何通过更新保护理念和保护方式,让一定范畴内的非遗为自身的保护与发展注入活力、更好的融入现代生活,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为非遗保护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自2006年提出以来,十余年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符合非遗传承与发展规律的一种保护方式。本文借助文化生态的理论,基于非遗生产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在重新解读《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中关于“生产性保护”概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适宜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即生生不息的生产性、绵延至今的活态性和流通不绝的商业性。接着探讨了生产性保护视野下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重点运用文化生态理论分析了宜兴紫砂具备生产性保护的普遍条件和特殊文化生态,通过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总结了宜兴生产性保护3大特有模式:即“公司+基地+工作室+文化旅游”生产模式、“家庭手工作坊”生产模式和“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针对当前生产性保护“忽视因项制宜”、“背离文化传统”、“盲目产业化开发”等普遍性问题,以及宜兴生产性保护过程中的现实挑战,从政府、传承人、市场等层面为今后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建言献策。最后,结合生产性保护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争议问题,对当代非遗生产性保护实践进行反思。首先结合宜兴生产性保护实践的成功经验,提出了生产性保护的核心是文化生态这一观点,除此之外生产性保护更离不开传承人、学者等社会人士的广泛参与。并进一步指出生产性保护的范围绝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药物炮制3大类别的非遗项目,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生产”的双重属性。但并不是所有的非遗项目都适宜生产性保护,在生产性保护实践中要审慎处理产业化开发与生产性保护的关系、以及非遗原汁原味传承与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笔者着重从文化生态视角回答了“什么是生产性保护?什么样的非遗项目适宜生产性保护?如何生产性保护?”等问题,借助宜兴生产性保护的成功经验,以期为其他非遗生产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飘雪[4](2018)在《范培君:依托紫砂艺术,扬起助残的风帆》文中认为2017年底,我初识紫砂名家范培君。范老师当天是来参加北京西城文化中心举办的,以展示中国残疾人工艺美术成果为主旨的"阳光无限——茶器·花插精品展"的。在一室的紫砂器与花艺陶器中,范老师静静坐在一个角落,正低声和身边的人说着什么。我第一眼看到范培君,立刻被他周身独有的气质所吸引。范培君出生于宜兴市丁蜀镇,看到其人,你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丁蜀镇。这个有着中华陶都之

李勇[5](2017)在《紫器观来——宜兴紫砂艺术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展》文中研究表明"五一"小长假期间,"紫器观来——宜兴紫砂艺术展"在河北博物院迎来观展高峰。展厅内的240余件近现代紫砂精品,以精湛的技艺、巧妙的构思、多样的形式以及独特的艺术美感,令慕名前来参观的省内外观众大饱眼福。"紫器观来——宜兴紫砂艺术展"由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

刘大庆[6](2017)在《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生产研究 ——以宜兴丁蜀镇紫砂手工艺为例》文中认为我国作为世界性的陶瓷生产大国,拥有着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陶瓷史,漫长的历史沿革不仅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的精品珍宝,同时也为当代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存以及其所承载的深厚的陶瓷文化。但历代陶瓷研究着述大多着重于对器物本身孤立的描述,而陶瓷史的着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各种器物分时代的内容汇编,忽视了古代陶瓷工艺美术品与其产地、社会、历史、文化、艺术背景关系的研究。而且由于产业发展的单一化,各陶瓷产区都面临着发展后劲不足的瓶颈,亟待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探索推动传统陶瓷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已成为传统陶瓷产业区的共识。宜兴紫砂素有“紫玉金砂”的美誉,自明代以降就兴盛不衰,传承至今数百年间一直深受国人追捧,堪称我国陶瓷业的不朽传奇。在这数百年间,围绕的紫砂生产,当地业已形成了丰富的物质形态以及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紫砂工艺、原矿、龙窑、手工作坊以及深厚的紫砂文化,这些共同组成了宜兴紫砂的文化景观系统。目前,宜兴市政府以及丁蜀当地政府本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紫砂文化、发展多业态经营的目的,正在就这些文化景观元素进行整饬与生产,主要集中于老街、龙窑以及紫砂原矿的整治工作,在相关工作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同时,由于观念意识不到位、工作机制方式的不完善,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困扰着紫砂文化景观生产的实践工作。本文将借助文化景观的理论,首先在分析传统陶瓷手工艺遗产与文化景观关系的基础之上,指出传统陶瓷手工艺文景观的概念、景观信息元,并据此总结出文化景观系统的特点和价值,为景观的生产奠定基础。其次在简要分析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生产的多重主体的前提下,对景观生产的概念与目的进行了一定界定,并从具象景观元素和非具象景观元素两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景观生产的路径。再次,以宜兴紫砂手工艺为例,在简单廓清其景观元素的基础之上,分析其景观生产的实践与其中的困境,指出其导致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社区参与,并在第四章中针对性的提出通过社区增权进而加强社区参与的建议,从而完善宜兴丁蜀紫砂手工艺文化景观生产的实践,并为我国其他陶瓷产区的景观生产提供一定的借鉴。

本刊编辑部[7](2016)在《陈友林 用艺术滋养生命》文中研究说明宜兴紫砂圈内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一些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地默默耕耘的人,其实是身怀绝技的制壶高手。在紫砂艺术之路上执着地追求"一把泥、一把壶"的实力派紫砂人陈友林,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作品在各类陶艺评比中获奖,而他本人获得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颁发的"中国工艺美术终

曹千里[8](2015)在《随意赋形 不忘初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一花一树,一草一木,一件艺术品,一条小路,一个人……我们遇到的都是想遇到的,不想遇到的,即使面对面,也难相识。那些在生命中留下印记的,一定是与我们内在的精神有某些契合点。而能留存脑际的优秀艺术,必然直指人心,必然能感动人。就像人们熟知的《神鸟出林》。天光熹微,小动物们还未从梦中醒来,树林里一片安静,偶尔有风,叶子唰唰响两声,转眼归于平静。深沉厚实的黑夜被天边的朝霞撞开了一个口子,红霞漫延,染透了半边天。最先醒来的是露珠,她们在草

陈静,梅加艳[9](2014)在《技艺的传承与传承的记忆——记宜兴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文中提出有这样一组镜头将定格在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宜兴丁蜀中专校")教师和工艺美术专业一届届毕业生的记忆深处:一位宛如自家外婆的慈祥的长者坐在一群稚气的学生中间,长者透过老花眼镜的睿智的目光与四周专注而又渴求的目光聚焦在老者左手托起的

谭文诚[10](2014)在《一代宗师 紫坛典范——宜兴紫砂“建国七老”壶艺生涯与名作赏析(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花货大师朱可心1.云龙壶(图6),近现代紫砂花货大师朱可心的作品,盖印"可心",底印"朱可心",色泽紫红。云龙壶以传统的鱼化龙壶为基型,将鱼化龙壶原有的旋转云水纹变为云彩纹,嵌盖变压盖,龙尾改为飞把。云龙壶壶面浮雕起伏的彩云,两条巨龙在云间翻腾,神态矫健,恰似东方巨龙苏醒,搏击九天。龙

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在京展示紫砂艺术精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在京展示紫砂艺术精品(论文提纲范文)

(1)观念与流变 ——1998年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研究思路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2.1 专着类
        1.2.2 期刊论文类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学术与理论研究意义
        1.3.2 史料意义
        1.3.3 现实指导意义
2. 回顾
    2.1 首届双年展学术研讨会
    2.2 首届双年展艺术家采访
    2.3 首届双年展之展品解析
    2.4 首届双年展之面貌
        2.4.1 重陶艺材料语言
        2.4.2 重内心的直观感受
    2.5 首届双年展之特性
        2.5.1 时代性
        2.5.2 开拓性
        2.5.3 自发性
3 探源
    3.1 观念
        3.1.1 现代艺术观念影响下的“走泥社”与“奥蒂斯”运动
        3.1.2 后现代主义与陶瓷艺术
        3.1.3 本土文化的根基
    3.2 展览及相关交流活动
        3.2.1 积极思考的萌芽期
        3.2.2 多元探索的发展期
    3.3 社会大环境的改变
        3.3.1 现代陶艺教育模式的开始
        3.3.2 传媒对现代陶艺的关注
        3.3.3 现代陶艺技术环境的改善
4 总结与展望
    4.1 首届双年展之面貌与特性的原因总结
        4.1.1 被动的接受-现代与后现代思潮的传入
        4.1.2 主动的表达-对自我意识的表达
        4.1.3 主动与被动的交融-文脉的延续
    4.2 现代陶艺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4.2.1 现代陶艺的地域化共识
        4.2.2 现代陶艺的国际化发展
    4.3 学术性与创造性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研讨会纪要
附录二 采访文字稿
附录三 历届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信息
附录四 首届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参展艺术家现状
附录五 中国陶艺大事年表
作者简介

(2)民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国内民间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第一节 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概况
    第二节 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第三节 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困境
第二章 宜兴紫砂陶艺的源流与工艺
    第一节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源流
    第二节 宜兴紫砂陶艺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宜兴紫砂陶艺的特色
    第四节 宜兴紫砂陶艺的价值
第三章 宜兴紫砂陶艺的保护与传承
    第一节 紫砂陶艺的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第二节 紫砂陶艺的保护与传承的不足
第四章 宜兴紫砂陶艺保护与传承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紫砂陶艺保护与传承的机遇
    第二节 紫砂陶艺保护和传承的原则
    第三节 紫砂陶艺的远景展望
    第四节 紫砂陶艺保护与传承创新路径探索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三、生产性保护解读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
    六、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 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概念与必要条件
        一、关于“生产性保护概念”的解读
        二、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条件
    第二节 紫砂陶制作技艺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条件
        一、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发展的历史渊源
        二、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适用生产性保护的现实条件
第二章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保护历程
    第一节 政府主导,提供“政策+资金+人才”多方位保障
        一、制定宜兴紫砂保规划,落实专项保护资金
        二、陶瓷行业协会成立,加强紫砂艺人的培育工作
    第二节 企业助力紫砂文化发展,打造民族品牌
        一、紫砂工艺厂从“集体经营”回归“分散经营”
        二、紫砂工艺厂平台效应渐显,发挥行业引领作用
    第三节 传承人坚守传统生产技艺,传承紫砂文化
        一、建立四级传承人名录,完善传承人评选标准
        二、成立紫砂专业院校,培养后继人才
第三章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模式
    第一节 “公司+工作室+基地+文化旅游”生产模式
        一、紫砂工艺厂打造“生产+制作+交流+销售”一体化平台
        二、紫砂博物馆、展示馆集中展示紫砂技艺
        三、蜀山南街一体化文化观光旅旅线路
    第二节 “家庭手工作坊”生产模式
        一、宜兴紫砂家庭手工作坊生产模式回归
        二、家庭手工作坊生产模式利弊分析
    第三节 “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
        一、宜兴首创“合作社+农户”生产组织形态
        二、紫砂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和平台优势
    第四节 宜兴生产性保护经验总结
        一、紫砂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
        二、三大适宜紫砂生产性保护模式
        三、广泛的社会参与
第四章 宜兴紫砂陶生产性保护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宜兴紫砂生产性保护的现实困境
        一、机械化批量生产对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消解
        二、市场趋利性对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冲击
    第二节 宜兴紫砂生产性保护对策建议
        一、坚持原真性保护原则,原汁原味传承紫砂陶制作技艺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完善传承人制度建设
        三、树立整体性保护观念,走可持续生产性保护之路
        四、加强市场监管,维护紫砂品牌
第五章 当代非遗生产性保护反思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误区
        一、生产性保护忽视“因项制宜”
        二、生产性保护背离“文化传统”
        三、生产性保护渐显“差异鸿沟”
    第二节 生产性保护理论与实践反思
        一、文化生态是生产性保护的核心
        二、认识到生产性保护的双重内涵
        三、审慎处理产业化开发与生产性保护的关系
        四、形成“政府引导+传承人主导+社会参与”保护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6)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生产研究 ——以宜兴丁蜀镇紫砂手工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背景(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框架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概念及其价值构成
    第一节 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的概念
        一、传统陶瓷手工艺历史沿革及遗产概况
        二、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的概念
    第二节 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的特点以及价值构成
        一、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的特点
        二、景观价值的构成
第二章 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生产的机制
    第一节 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生产的主体与内容
        一、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的生产:多重主体的舞台
        二、景观生产的概念与目的
    第二节 景观生产的方法与原则
        一、具象景观要素的整饬:景观重塑
        二、非具象景观元素的保护与生产
第三章 宜兴丁蜀紫砂手工艺文化景观
    第一节 紫砂手工艺文化景观概述
        一、紫砂手工艺文化景观构成要素
        二、紫砂手工艺文化景观的特点
    第二节 宜兴紫砂手工艺文化景观生产的实践
        一、非具象景观元素:紫砂手工艺的保护
        二、具象景观元素的重塑实践
    第三节 紫砂手工艺文化景观生产中的困境
        一、具象景观元素重塑中的困境:利益纠葛
        二、紫砂手工艺:职称评定制度的负面影响
        三、老街改造的烦恼:忽视社区参与
        四、小结:困境中的反思
第四章 完善紫砂手工艺文化景观生产的建议
    第一节 具象景观元素:综合运用景观重塑手段
        一、转变保护理念,要建立原真性、整体性的保护视野
        二、景观重塑手段的多样化
        三、对于历史风貌区景观生产要严格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
    第二节 非具象景观元素:加强保护和社区参与
        一、加强紫砂手工艺的传承保护,严格规范职称评定
        二、通过社区增权,加强社区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9)技艺的传承与传承的记忆——记宜兴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论文提纲范文)

至真
至精
至善
至美

(10)一代宗师 紫坛典范——宜兴紫砂“建国七老”壶艺生涯与名作赏析(下)(论文提纲范文)

四、花货大师朱可心
    1. 云龙壶 (图6) , 近现代紫砂花货大师朱可心的作品, 盖印“可心”, 底印“朱可心”, 色泽紫红。
    2. 双线竹鼓壶 (图7) , 壶盖与壶底均钤“可心”印, 色泽赭红。
五、壶艺泰斗顾景舟
    1.
    2. 钵盂壶 (图9) , 盖印“瘦萍”, 底印“自怡轩”, 色泽艳红。
六、巧色大师蒋蓉
    1.
    2.
七、陶刻大师任淦庭
    1.
    2.

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在京展示紫砂艺术精品(论文参考文献)

  • [1]观念与流变 ——1998年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研究[D]. 王迪. 浙江大学, 2019(03)
  • [2]民间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为例[D]. 赵敏达.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3]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研究[D]. 王幸幸. 华东政法大学, 2018(02)
  • [4]范培君:依托紫砂艺术,扬起助残的风帆[J]. 飘雪. 北京纪事, 2018(04)
  • [5]紫器观来——宜兴紫砂艺术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展[J]. 李勇. 河北画报, 2017(06)
  • [6]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生产研究 ——以宜兴丁蜀镇紫砂手工艺为例[D]. 刘大庆. 华东政法大学, 2017(07)
  • [7]陈友林 用艺术滋养生命[J]. 本刊编辑部. 商业文化, 2016(18)
  • [8]随意赋形 不忘初心[J]. 曹千里. 天工, 2015(06)
  • [9]技艺的传承与传承的记忆——记宜兴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J]. 陈静,梅加艳. 江苏教育研究, 2014(36)
  • [10]一代宗师 紫坛典范——宜兴紫砂“建国七老”壶艺生涯与名作赏析(下)[J]. 谭文诚.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4(05)

标签:;  ;  ;  ;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银贤在北京展示紫砂精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