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来源分析研究

泰安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来源分析研究

一、泰安市城区环境空气可吸入颗粒物源解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叶壮[1](2021)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冬季PM2.5来源解析研究》文中认为空港新城位于西安以北的西咸新区,紧紧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致力于充分发挥空中交通枢纽优势,大力发展“三个经济”,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建设,空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本论文采用北杜街办国控站点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了空港新城近三年的大气污染特征,通过对空港新城常规站点(北杜街办和文管所站)开展冬季PM2.5观测,分析了样品中的19种元素以及有机碳、元素碳组分和8种品类的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内部组成,利用PMF模式对PM2.5进行了来源解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空港新城PM2.5管控对策。具体结论如下:(1)空港新城的空气污染形势仍较为严峻。从2017-2019年,空港新城的优良天中为“优”的天数呈现逐步增加,占比从7.2%增加至10.0%,“良”天数先减后增,但是2019的污染天气数量却相比2017和2018年有所增加。2019年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相比2018年,经从17天增加至35天,增加了5%。在污染天数较多一、二月份,PM10与PM2.5的浓度有较大上升,颗粒物浓度也表现出连续上升的趋势。因此,针对秋冬季污染天气期间的研究分析和管控还应继续深入和加强。(2)在本观测期间,新城的空气质量总体略好于西安市平均水平。在本项目观测期间,空港新城的优良天数相比西安市要多1天,轻度污染较西安市多2天,中度污染较西安市少3天。观测期间,PM2.5的平均浓度介于为74.3±41.0μg/m3之间,这一水平基本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里面所规定的“PM2.5二级标准要求”相符合。(3)PM2.5观测分析显示:经过二次反应生成的无机气溶胶对空港新城冬季PM2.5的贡献比例最高,浓度占比超过了40%,因为NO3-、SO42-离子水平以及SO2和NO2在空港新城大气中的含量都比较高;PM2.5中含碳组分OC与EC的相关性较高,表明检测样本中,污染颗粒物来自一次排放的燃烧源对空港新城大气PM2.5贡献较高。NO3-/SO42-比值在北杜街道办和文管所分别为1.57和1.62,其比值均大于1,说明PM2.5的来源中,移动源比固定源贡献了更多的污染排放,但北杜站点和文管所站点显示的差别较大,分别为7.1%和12.3%。煤炭燃烧导致的污染排放对北杜站点的贡献值为24.6%,对文管所站点的贡献为20.9%。由于生物质燃烧而排放的颗粒物等对两个站点的贡献差别不大,都基本接近10%,扬尘源对北杜站和文管所站点的贡献为别为8.6%和12.5%。(4)以PM2.5为治理重点的空港新城大气污染防控实践。由本次PM2.5源解析可以得出,燃煤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生物质燃烧污染排放和扬尘污染是污染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其中燃煤排放污染是空港新城PM2.5的第二大来源,因此要加强散煤燃烧的管理,积极落实新区“无煤区”的能源结构政策,加强宣传,严格管控,杜绝本辖区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排放。生物质燃烧导致的污染排放与当地农村大量使用树枝、秸秆等生物质燃烧炊事,和田间杂余秸秆清理式燃烧有关,因此要持续加强清洁能源进村入户,同时推广田间秸秆的再生利用技术,减少野外焚烧,做好环保宣传,降低生物质燃烧导致的污染排放。机动车源应通过道路检测、排放检测、提高油品质量、减少车辆怠速等方式降低尾气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必须进行烟气检测,合格后后方能进场使用。辖区的扬尘源主要来自于建筑扬尘和道路扬尘,针对建筑扬尘要落实建筑工地“六个百分百”抑尘措施;道路扬尘要持续加强道路湿扫保洁,加强破损道路修补维护,渣土车禁止冒尖装载,严格做好进出场冲洗,减少道路扬尘污染排放。

许天星[2](2021)在《煤炭开采城市冬季室内环境悬浮颗粒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发现,煤炭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体现在两个环节:煤炭生产导致人员死亡和职业性损伤;以及煤炭消费导致的大气污染,特别是悬浮颗粒物及其附着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等)对人体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所以研究煤炭开采城市室内外环境中悬浮颗粒物来源、悬浮颗粒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可能对人们造成的健康风险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别对我国北方地区煤炭开采城市(鸡西、鹤岗、双鸭山和七台河)冬季室内外环境悬浮颗粒物(PM10)和西南地区煤炭开采城市(宣威)室内环境悬浮颗粒物(烟囱灰、燃煤灰以及燃煤)进行研究:(1)基于冬季室外环境PM10是室内环境PM10主要来源,采用化学平衡模型(CMB)解析PM10的来源;(2)基于生物可给浓度定量评估方法并结合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悬浮颗粒物中重金属进行了健康风险分析,为城市悬浮颗粒物健康风险评价提供新思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PM10第一大污染源是燃煤源,第二大污染源是机动车,第三大污染源是开放源。(2)北方地区煤炭开采城市室内环境PM10重金属的总浓度(ng/m3):鹤岗Pb(0.027)>As(0.015)>Cd(0.014);双鸭山Cd(0.198)>Pb(0.028)>As(0.009);鸡西Cd(0.015)>Pb(0.015)>As(0.004);七台河Pb(0.060)>Cd(0.031)>As(0.010)西南地区煤矿开采城市(宣威)悬浮颗粒物重金属的总浓度(ng/mg):烟囱灰:Mn(642.58)>Pb(279.74)>Cd(25.22);燃煤灰:Mn(900.50)>Pb(149.41)>Cd(5.51);燃煤:Mn(1710.71)>Pb(8.59)>Cd(0.33)。(3)悬浮颗粒物重金属在酸性肺液中生物可给浓度和生物可给率高于中性肺液。(4)北方地区,冬季城市室内悬浮颗粒物重金属的非致癌风险低于健康风险阈值,As与Cd的致癌性健康风险超过阈值(鹤岗:As,5.88×10-6,Cd,1.43×10-6;双鸭山:As,4.83×10-6,Cd,1.65×10-5;鸡西:As,6.90×10-6,Cd,1.47×10-6;七台河:As,3.06×10-6,Cd,3.66×10-6)。西南地区,冬季城市室内悬浮颗粒物(30-38μm)中重金属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均低于健康风险阈值。HI的数值为:男:1.31×10-3;女:1.11×10-3;儿童:1.43×10-3。HI的数值从大到小为HI(儿童)>HI(男)>HI(女)。

朱柯颖[3](2020)在《长沙市城区扬尘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大气污染类型已由煤烟型向复合型转变。区域性大气颗粒物不仅损害人体健康,还影响着生态安全,是影响人们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由施工、裸露地面等引起的扬尘日益成为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来源。本文以长沙市城区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扬尘作为污染源和颗粒物供体两个方面,对长沙市城区扬尘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对城市环境与人类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并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污染监管和控制提供数据支持。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与排放因子估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地面扬尘源的时空格局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结果可知,2014-2018年期间施工扬尘源和土壤扬尘源用地面积总体上呈现先增后减趋势。施工扬尘源颗粒物排放量年际变化较小,土壤扬尘源的颗粒物排放量变化显着。空间变化上表现为望城区与岳麓区交界区域扬尘源颗粒物排放量较高,而中心城区以及望城区西部区域的扬尘源颗粒物排放量较低。扬尘源排放量的聚集程度高且呈现显着的不均衡分布特征。(2)基于长沙市2014-2018年PM2.5和PM10浓度站点监测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结果可知2014-2018年长沙市污染物PM2.5和PM10年均浓度的时间变化趋势呈下降趋势;空间格局上采用空间插值方法反映不同年份污染物浓度在长沙市城区的分布特征,望城区南部、芙蓉区和开福区是PM2.5和PM10污染浓度较高的区域。基于扬尘源排放量与污染物PM2.5、PM10浓度的年均变化趋势可知,扬尘源污染排放与PM2.5、PM10浓度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城市扬尘污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归纳为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气象条件、城市格局、自然环境以及扬尘源排放强度。其中,气象条件、城市格局和扬尘源排放强度对扬尘均具有促进作用,气象条件对城市PM2.5浓度影响较大,对PM10影响较小;城市格局对城市扬尘也有重要影响;而自然环境对城市扬尘具有扩散和稀释作用。

蒙晓瑞[4](2020)在《酒泉市大气颗粒物PM10、PM2.5中无机元素污染特征研究和来源解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急剧上升,颗粒物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国内部分城市雾霾天气频繁出现,已引起了政府及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甘肃省酒泉市地处河西走廊,沙尘天气较多。加之近年工业企业的增加,使得颗粒物污染有所加重。因此在酒泉市开展大气PM10及PM2.5污染特征研究和来源解析可以为当地大气颗粒物污染的科学防治与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酒泉市城区、高新区及城郊区域布设了3个采样点,利用中流量大气主动采样器于2019年3月2020年1月进行了四个季度PM10及PM2.5样品的采集,并对PM10和PM2.5及其中部分无机元素(Mg、Al、Ca、Fe、Zn、Cu、Pb、Cr、Mn、Cd、Ni、Ba、As、Co、Se、V)的浓度水平进行了测定,就污染特征从时间及空间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利用相关性分析及富集因子分析,初步确定各无机元素间的联系并对它们的来源类型进行判断。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及PMF模型确定PM10及PM2.5中无机元素可能的来源及各个污染源的贡献率。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酒泉市四季PM10及PM2.5浓度的日变化情况整体较为平稳,出现沙尘天气时浓度会有所升高,降雨及降雪则会降低。四季的颗粒物日浓度均达到了24h平均浓度的二级标准限值。PM10、PM2.5浓度季节变化规律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其中城郊PM2.5略有差异,呈现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变化规律。酒泉市PM2.5的年平均浓度为34.4μg/m3,达到了二级标准;PM10的年平均浓度为78.1μg/m3,与之前相比已有大幅度降低。(2)酒泉市大气PM10中Mg、Al、Ca、Fe等常见地壳元素的季节变化规律为春季>秋季>夏季,与春秋风沙大,夏季降雨量多有关;Zn、Mn、As、Cd浓度的变化规律为秋季>春季>夏季,与秋季农田秸秆燃烧有关;其余元素浓度在三季之中变化平稳,无明显差异。PM2.5中Mg、Al、Ca、Fe的季节变化规律为秋季>春季>夏季,表明秋季PM2.5中上述4种元素存在扬尘以外的其他来源;Zn、Pb、As、Cd的变化规律为秋季>夏季>春季,与秋季城郊区域大量秸秆燃烧,夏季机动车流量大且建筑扬尘多有关;其余元素无明显季节变化特征。(3)综合三个季度PM10及PM2.5中元素的相关性分析、富集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及PMF分析的结果,最终确定:春季PM10中无机元素主要来自于机动车排放与道路扬尘混合源、燃煤和秸秆燃烧混合源、金属冶炼源、土壤扬尘源。各污染源的贡献率分别为9.39%、3.33%、29.45%、57.83%。春季PM2.5中无机元素主要来自于垃圾焚烧源、金属冶炼源、土壤扬尘源、机动车排放与道路扬尘混合源、燃煤和秸秆燃烧混合源。各污染源的贡献率分别为7%、2.71%、55.43%、13.51%、21.35%。夏季PM10中无机元素主要来自于土壤扬尘和垃圾焚烧混合源、道路扬尘和机动车排放混合源、燃煤源、金属冶炼源、建筑扬尘源。各污染源的贡献率分别为57.22%、6.27%,、2.7%、3.23%、30.58%。夏季PM2.5中无机元素主要来自于燃煤源、道路扬尘和机动车排放混合源、垃圾焚烧源、土壤扬尘和建筑扬尘混合源、金属冶炼源。各污染源的贡献率分别为4.42%、17.13%、1.85%、62.44%、14.15%。秋季PM10中无机元素主要来自于道路扬尘和机动车排放混合源、燃煤源、土壤扬尘源、垃圾焚烧源、秸秆燃烧源、金属冶炼源。各污染源的贡献率分别为24.7%、4.48%、36.43%、11.14%、6.84%、16.42%。秋季PM2.5中无机元素主要来自于垃圾焚烧源、秸秆燃烧源、土壤扬尘源、金属冶炼源、燃煤源、道路扬尘和机动车排放混合源。各污染源的贡献率分别为10.9%、11.71%、28.84%、8%、24.76%、15.8%。

王瑜婷[5](2020)在《武汉市大气细颗粒物化学组成及源解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汉市作为中国中部长江经济带上的超大型城市,伴随经济整体水平提高和城镇化的加快,大气污染状况发生显着变化,尤其现在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全球气候、人体健康造成重大冲击,这些影响都与PM2.5浓度及其化学组分密切有关。本文以武汉市大气细颗粒物为研究对象,经过中长期采样后,对采集的大气细颗粒物的质量浓度计算、重金属元素检测以及大数据下分析有机碳、元素碳和臭氧,探讨各化学组分污染特征与PM2.5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季节变化特点,然后运用PMF模型对重金属元素的来源进行解析,计算各种污染源对细颗粒物污染的贡献率,在以上数据支持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更好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主要研究发现如下:2019年武汉市PM2.5浓度变化总体呈现前凸后凹的特征,季节质量浓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冬季(151 3)>春季(98 3)>秋季(58 3)>夏季(57 3)。所测重金属元素中Ca、Fe、K、Al、Zn、Mn、Ba、Pb和Cu的季节均值浓度具有鲜明的特色,春冬季的浓度高,夏秋季的浓度低,例如Ca作为建筑尘和道路扬尘的主要成分组分,在3、5月的月均浓度达到最高3798ng/m3和3938ng/m3,而Na、V、和Co等不符合上述季节性规律。数据分析计算得出O3浓度年均值为111μg/m3,呈现夏秋高,春冬低的特点,具体浓度大小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在夏季O3浓度处于较高水平且变化幅度不大。并且PM2.5日均浓度变化与O3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存在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2018年的武汉OC、EC的浓度在全年各月的变化趋势基本呈现凹型,夏季OC、EC和TC浓度皆达到最低值,分别为5.4μg/m3、1.4μg/m3和6.8μg/m3。春冬季OC/EC相关性偏大,表明春冬季机动车尾气和燃煤源排放对PM2.5中OC、EC的贡献较大。应用PMF模型对样本中重金属元素源解析,结果显示5种来源类型:包括机动车排放、土壤粉尘、生物质燃烧、金属生产、和化学燃料燃烧。对PM2.5贡献率百分比从大到小排序为生物质燃烧(49.3%)>金属生产(28.7%)>机动车排放(10.0%)>化学燃料燃烧(8.9%)>土壤粉尘(3.0%),对比近些年源解析结果变化发现,之前占比高的机动车污染源贡献率明显下降,在本研究中贡献量大的金属生产和生物质燃烧成为治理重点。

谢凯[6](2020)在《基于受体模型的盐湖尘对运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细颗粒物PM2.5为主的颗粒物污染是当前我国的热点环境问题,开展源解析工作是针对性开展大气颗粒物防治工作的基础,针对某一源类开展贡献解析和环境影响分析将为进一步对该源类开展控制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对存在特殊源类的一些中小型城市PM2.5的来源解析及特殊源类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等是开展针对性污染防控措施的基础,对改善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运城市环境空气PM2.5和盐湖尘为研究对象,采集了不同季节的PM2.5样品并进行了化学组分分析和形态分析,运用受体模型对采集的PM2.5样品进行来源解析,并重点分析了盐湖尘对PM2.5的贡献,利用消光系数法定量分析盐湖尘对运城市空气能见度的影响。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17-2018年研究区域内重污染天数呈现递减的趋势,2018年重污染及以上天数同比2017年减少49%,说明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PM2.5/PM10 比值较高,平均值为0.55,二次污染特征较为明显,主要原因是城市产业结构偏重,用煤量大和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大等;PM2.5浓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由于采样点位所在的区域城市功能性的不同,导致污染源分布不均匀。(2)PM2.5中重金属无机元素富集程度表明该研究区域受到人为源的影响程度大于自然源,根据Cu、Zn、As、Cd、Sn、Sb、Tl、Pb等元素指示性的不同,造成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排放源是机动车、燃煤和工业源;PM2.5中水溶性离子平衡计算表明盐湖的存在导致Cl-、Mg2+、Na+在PM2.5浓度中的占比较其他城市高,也导致PM2.5全年处于碱性状态;PM2.5中碳质组分分析显示OC、EC相关性较低,表明OC、EC来源都较为复杂。采暖季SOC浓度较非采暖季高,但非采暖季SOC在OC中占比较高,是因为非采暖季期间温度较高、日照强烈,有利于SOC的生成。(3)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和扫描电镜法对研究区域内PM2.5进行来源解析,解析出的源类有二次生成源、机动车源、燃煤源、扬尘源、工业源、盐湖尘,对采暖季PM2.5贡献分别为19%、27%、26%、14%、9%、6%,对非采暖季PM2.5贡献分别为26%、20%、16%、15%、14%、9%。基于源解析结果可以看出,运城市可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以及重污染天气应对等方面进行调整来降低区域内PM2.5浓度,措施包括降低散煤燃烧、提高清洁取暖覆盖率、强化机动车超标违规排放执法机制,加大工业企业“散乱污”治理力度、推进工业企业超低排放,减少二次生成源前体物的排放等方面。盐湖尘是研究区域特殊源类,在当前环境不断改善的情况下,盐湖尘源的贡献不容忽视,需采取积极措施降低盐湖尘对区域PM2.5的污染贡献。(4)基于盐湖尘对运城市PM2.5的贡献占比(采暖期占比6%,非采暖期占比9%),通过计算得除去盐湖尘排放影响后,运城市采暖季AQI降低了 6%,非采暖季IAQIPM2.5降低了 8%;根据消光系数和能见度的计算得出去除盐湖尘排放影响后,采暖季大气能见度增长3.85%,非采暖季大气能见度增长3.36%,大气能见度年平均增长3.84%。盐湖尘在PM2.5中占比不大的条件下依然能对运城市空气质量和大气能见度产生影响。在当前常规的污染源正逐步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对盐湖尘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拥有其他特殊排放源类的城市,在控制常规污染源排放的同时不应忽视特殊排放源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王瑞鹏[7](2020)在《典型重工业城市PM2.5优化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京津冀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大量的能源消耗,是我国大气复合污染问题的严重区域。其中位于河北省南部的武安市以钢铁行业为经济支撑,由于产业结构的影响,空气污染形势极为严峻,大气环境质量在河北省及全国排名倒数,是我国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数据显示,2018-2019年武安市PM2.5年均浓度约64.9μg/m3,与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聚集是武安市大气严重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迫切需要对武安市大气污染来源与综合治理开展研究,为武安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撑。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多年累积的清单成果,进一步收集整理了武安市详细的污染源活动水平数据,针对武安市重点污染源开展实测,修正本地化污染物排放因子,获取重点源颗粒物成分谱数据,更新完善了武安市及周边区域2018年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环境样品组分测试结果显示,二次离子(SO42-、NO3-、NH4+)是大气PM2.5的主要成分,在PM2.5中的占比为39.0%~41.5%,其次为OM,在PM2.5组分的平均占比为25.4%。清单结果表明,2018年武安市SO2、NOx、TSP、PM10、PM2.5、CO、VOCs、NH3、SO42-、NO3-的排放总量分别33049、61566、97962、52251、24467、1912994、42853、3185、2515、371吨,以钢铁行业为主的工业源对各类污染物的排放贡献最为突出。基于武安市污染源排放清单结果与环境PM2.5采集样品测试结果,采用融合受体模型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武安市PM2.5开展来源解析。应用PMF和CMB受体模型对武安市PM2.5进行一次组分来源解析,应用WRF-CAMx数值模型对武安市PM2.5二次组分进行来源解析,综合多站点颗粒物一次组分和二次组分解析结果,得到武安市综合的来源解析结果。根据综合解析结果,冶金行业是武安市PM2.5的主要贡献来源,年均贡献比例为24.1%,夏季冶金行业贡献更为突出,贡献比例达到26.6%,其中武安八中站点钢铁行业对PM2.5年均贡献浓度最高,达到25.0%;其次为无组织扬尘,年均贡献率高达23.1%,其中奥钛点贡献比例最高,达到24.9%。CAMx-PSAT空间来源识别结果表明,武安市PM2.5浓度在四季均以本地排放贡献为主,贡献范围在60.1%~74.2%之间。邯郸市区域内其他区域的传输贡献为12.8%~20.1%,其中峰峰磁县区域的传输贡献高于邯郸市其他区县,邯郸市外围区域的传输贡献为13.0%~19.8%,其中邢台市的传输贡献最为突出。基于建立的污染源排放清单,利用基于WRF-CAMx-PSAT耦合模型的污染源来源识别技术对武安地区进行了敏感方位识别。模拟结果表明,10 km相同距离上,敏感性最高的W方位约为最低的SE方位的1.90倍;20 km相同距离上,敏感性最高的WSW方位约为最低的E方位的2.39倍。利用上述方法对武安市重点工业企业开展敏感性筛选,根据筛选结果,位于武安市城区的四家钢铁企业(明芳、新金、文丰、文安)及玉洲焦化敏感性明显高于周边企业,是大气污染物排放削减优先控制的排放源。武安市各乡镇敏感性结果表明,由于距离及主导风向等条件的影响,武安镇对市区的敏感性最高,其次为午汲镇、西土山乡与上团城乡,活水乡、管陶乡等西部山区的几个乡镇敏感性较低。本研究结合环境颗粒物样品测试结果与数值模型,分析武安市SO2、NOx、NH3、VOCs与一次PM2.5之间的当量转化系数。基于上述研究,建立了以污染源减排成本最低为目标,减排潜力、政策减排量、浓度降低目标等约束条件的武安市PM2.5优化控制模型,其中引入了来源解析结果、敏感性结果及污染物当量系数,获取了武安市不同区域大气污染源优化减排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武安市区PM2.5年均浓度降至52μg/m3以下时,武安市PM2.5削减当量为1.1万吨,减排比例为26.2%,其中核心区与高污染负荷区的减排贡献最为突出,减排量贡献最大的污染源是冶金源,散煤源在各个区域的减排量中均有较高贡献。结合武安市重点行业分布情况,本研究提出无差别管控、优化管控及搬迁管控三种工业企业限产管控方案,模拟评估结果表明,优化管控相比于无差别管控达到相同的钢铁产品产量时,PM2.5浓度下降更为明显;搬迁管控方案能够在进一步降低PM2.5浓度的同时增加武安市整体产品产量,实现更高的环境与经济效益。

孙莹[8](2020)在《2014-2018年辽宁省主要城市空气污染特征及PM2.5来源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2014-2018年辽宁省主要城市的空气污染物变化特征,了解近年辽宁省的空气质量状况;分析不同城市之间空气污染物相关性以及各城市内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以省会沈阳市为例,运用PMF模型软件对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的成分进行源解析,识别该城市PM2.5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重金属元素和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污染来源以及污染的贡献率,从而全面了解辽宁省主要城市的空气污染现状、变化规律及污染来源,为制定空气污染防治对策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8年辽宁省主要城市6种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2、NO2、CO和O3)日平均浓度及每日空气质量指数(AQI)数据进行整理,应用Excel2010进行数据整理、制作图表,采用SPSS24.0对AQI、空气污染物及PM2.5成分进行差异分析,采用PMF5.0模型对沈阳市PM2.5成分进行源解析。结果:1.2014-2018年辽宁省主要城市AQI年均值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城市的AQI月均浓度呈“U”型曲线变化特征,季节分布特征为冬高夏低;大连、丹东等沿海城市空气质量较好,而沈阳、鞍山等内陆城市的污染较为严重。2.2014-2018年辽宁省主要城市的PM2.5、PM10、SO2、NO2和CO浓度呈下降趋势,10个城市PM2.5、PM10、SO2、NO2和CO的月均浓度呈现“U”型曲线变化特征,且季节分布特征明显,呈现冬高夏低的特点;但O3浓度呈上升趋势,月均浓度呈现出“倒U”型曲线变化特征,季节分布特征呈现冬低夏高的特点。3.2014-2018年不同城市间6种空气污染物相关性程度均呈高度相关,同一城市PM2.5、PM10、SO2、NO2、CO和O3密切相关,其中颗粒物(PM2.5和PM10)与气态污染物(SO2、NO2、CO和O3)相关性程度为显着相关以上水平。4.以省会沈阳市为例,2014-2018年PM2.5中PAHs的来源为机动车尾气排放源(37.4%);燃煤源(32%)、石油挥发泄露源(16.7%)和工业排放源(13.8%);重金属元素和水溶性离子来源为二次源(31.7%)、扬尘源(26.1%)、燃煤源(24.9%),工业排放源(17.3%)。结论:1、2014-2018年辽宁省主要城市AQI、PM2.5、PM10、SO2、NO2和CO浓度呈下降趋势,而O3呈上升趋势;2、辽宁省不同城市之间的污染物呈高度相关,同一城市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之间呈显着相关;3、沈阳市PM2.5成分中PAHs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尾气排放源和燃煤源,重金属元素和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来源为二次源和扬尘源;综上,近年来辽宁省空气质量好转,空气污染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加强对空气污染物排放的控制,由于相邻地域空气污染物相互影响制约,需要全省协同行动共同治理空气污染。

陈泉[9](2019)在《株洲市住宅室内PM2.5污染水平及来源解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们大部分的生活和工作时间呆在室内环境,室内空气品质的好坏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均对PM2.5浓度以及重金属元素含量提出了限定。然而,目前中国居民住宅室内PM2.5的调研、源解析及其健康风险评价的相关研究数据缺乏。因此,本文针对株洲市居民住宅室内的PM2.5污染水平监测调研、化学组分、污染来源及人体暴露于颗粒物的健康风险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为本地区PM2.5污染治理和控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株洲是典型工业城市,在株洲市区不同的地理方位选取4户无机械通风的住宅分别进行一年周期的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和无机元素采样观测。结合7个国控点数据研究了株洲市城市空气污染现状;通过采样分析了不同季节下不同住宅室内外PM2.5的污染水平及其重金属元素的成分特征。并采用富集因子分析法(EF)初步解析,进一步利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PCA/MLR)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对比解析了PM2.5来源。此外,进行了基于问卷调查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的综合评估。结果如下:株洲市区住宅室内环境PM2.5浓度为77.83+42.93μg/m3(均值略高于75μg/m3的Ⅱ级标准),室外为64.43+46.37μg/m3。无机械辅助通风的住宅建筑室内环境PM2.5采样得到的质量浓度多数时间比同时在相应住宅室外环境PM2.5采样质量浓度要高,表明室内PM2.5污染程度较室外严重。但重度污染的雾霾天气时,室内PM2.5的质量浓度却明显低于室外。住宅室内外无机重金属元素总平均质量水平分为三部分:主要组分(Ca、Mg、Fe、Zn、Ti)、次要组分(Pb、Mn、V、Cr、Cu、As、Ni)及微量组分(Cd、Co、Mo);其中,室内环境PM2.5中所分析的微量金属元素平均总质量高于室外;室内PM2.5样品中金属成分的季节性显着水平明显弱于室外;Cr、Cd及As的室内外含量年均值均超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相关元素标准限值。室外各采样点PM2.5组无机元素成分含量间差异存在区域分布特征,尤其冬季区域污染特征明显。位于石峰区的住宅室外空气关键污染因子为工业源和燃烧源,其在株洲市室外仍然占重要贡献。秋冬季荷塘区和石峰区室外空气重金属污染来源特征模式较为接近。室内富集程度上来看,Ca、Mg、Mn、Ti、Co元素富集程度较低,受人为影响较小。V和Ni呈现中等富集;Cu和Cr元素显着富集,Cd、Mo、Pb、Zn和As元素呈现重度富集。PCA/MLR解析表明,室内PM2.5来源主要为土壤扬尘源、燃煤燃油排放源、工业过程源、室内烹饪烟雾源、机动车尾气源,其贡献率分别为29.7%、27.1%、20.1%、13.6%、9.5%;室外来源主要为燃煤燃油排放源、交通综合源、建筑扬尘源、工业过程源、其他源,其贡献率分别为26.9%、23.5%、19.1%、18.8%、11.6%。PMF解析表明,室内来源主要为烹饪烟雾及燃烧源、土壤扬尘源、工业过程源、垃圾燃烧源、机动车尾气源,其贡献率分别为40.3%、23.8%、23.7%、9.6%、2.6%;室外来源主要为交通综合源、燃煤燃油排放源、工业过程源、建筑扬尘源、其他源,其贡献率分别为34.7%、24.7%、15.8%、15.7%、9.1%。PMF和PCA/MLR解析室外PM2.5来源大致相同,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解析室内PM2.5来源的结果差异较大,室内来源更加复杂,需进一步研究。基于室内外暴露浓度和停留时间分配的综合风险评估研究表明,在室内,人体的非致癌和致癌风险平均暴露风险是室外的8.5倍。Co元素的暴露风险表现为室内贡献最大,而Cr元素则室外贡献相对更明显。Mn元素对人体存在一定非致癌风险,Cr、As、Ni、Co及Cd元素对人体存在一定致癌风险。不确定性研究表明,Mn、Cr元素有潜在非致癌风险;Co、Ni元素存在潜在致癌风险。以上结果表明:无机械通风的住宅室内环境PM2.5质量浓度超过室外较为普遍,普通住宅围护结构对于细颗粒物的防御作用并不大,秋冬季住宅通风的减弱和室内源的贡献,更加重了室内PM2.5的污染。无机元素分析表明室内和室外分别存在某些特征元素,受人为活动影响程度较大,即元素成分的本地化特征性较明显。人们受PM2.5暴露的健康风险主要发生在室内环境,因此需要更加重视室内PM2.5的无机元素成分分布特征,尤其是室内主要贡献元素以及污染源头的控制。

刘艳萍[10](2019)在《荥阳市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导致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颗粒物不仅对日常生活造成不便、引起气候变化,同时还对人类健康存在一定威胁。本研究选择荥阳市国控点荥阳市宾馆为采样点,采样时间为2017年3月29日至4月5日和2017年11月15日至11月21日,重点监测和分析了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质量浓度和化学组分特征,并采用正定矩阵因子法对其进行源解析。源解析结果作为制定荥阳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对策的依据,为有效控制荥阳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对改善荥阳市大气环境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荥阳市秋季颗粒物污染状况相对于春季有所下降。NH4+、Ca2+、NO3-和SO42-是春秋季颗粒物中4种主要水溶性离子,其中二次离子主要在细颗粒物中分布。春季总离子浓度中二次离子的占比高于秋季,春季SOR与NOR值均高于秋季,说明春季更易发生二次污染。硝硫比得出春秋季采样期间移动源的贡献较大。分析不同季节、不同时段元素的富集程度推断出荥阳市春季早上9:30和5:30多燃煤和生物质燃烧,17:30多建筑扬尘污染,1:30多汽车造成的污染。秋季元素的富集程度均较高,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秋季Zn元素的富集因子值则是在14:0022:00间大幅度下降,在凌晨2:00间的富集因子值均最高,有可能在晚上有工业参与生产活动或渣土车出现。通过对春秋季节颗粒物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可看出,Cr元素表现出一定的致癌风险,且As元素的非致癌风险突出,应引起高度重视。儿童和成人均应加强防范,出门佩戴口罩以及较少雾霾天出门。PM2.5的主要污染源为燃煤源(44.66%)、机动车尾气(16.38%)土壤扬尘和工业工艺源(19.58%),生物质燃烧(12.99%),PM10的主要污染源为二次气溶胶(39.04%),燃煤源(29.33%),土壤扬尘(16.12%),工业工艺源(12.41%)。源解析结果显示,扬尘、机动车尾气和二次气溶胶是荥阳市的主要污染源,因此可采取减少燃煤量、单双号使用汽车、日常洒水等措施来改善大气状况。

二、泰安市城区环境空气可吸入颗粒物源解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泰安市城区环境空气可吸入颗粒物源解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冬季PM2.5来源解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大气气溶胶概述
        1.1.1 大气气溶胶的主要来源
        1.1.2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
    1.2 大气PM_(2.5)的研究现状
        1.2.1 PM_(2.5)的化学组分
        1.2.2 PM_(2.5)源解析方法及治理措施
    1.3 项目研究区域简介
        1.3.1 自然地理环境
        1.3.2 空港新城建设背景
        1.3.3 产业状况及能源结构
        1.3.4 产业格局变化及有关影响
        1.3.5 区域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在线数据采集
        2.1.2 采样点布设与样品采集
        2.1.3 样品称重分析
        2.1.4 碳组分分析
        2.1.5 水溶性离子分析
        2.1.6 无机元素分析
        2.1.7 基于PMF的源解析分析
    2.2 数据分析
        2.2.1 PM_(2.5)质量重构
        2.2.2 富集因子分析
        2.2.3 SOR与 NOR计算
        2.2.4 离子平衡计算
    2.3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QA/QC)
3 空港新城空气质量状况及污染特征
    3.1 空气污染现状分析及历史对比
        3.1.1 空港新城北杜站2019 年六要素月度分析
        3.1.2 空港新城近三年空气质量变化情况
        3.1.3 原因分析
    3.2 空港新城冬季六要素污染特征
        3.2.1 污染等级与首污统计分析
4 空港新城冬季PM_(2.5)化学组成
    4.1 PM_(2.5)质量浓度
    4.2 PM_(2.5)主要化学组分
        4.2.1 含碳组分
        4.2.2 水溶性离子
        4.2.3 无机元素
    4.3 PM_(2.5)质量重构
    4.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结果
        4.4.1 碳组分复检
        4.4.2 水溶性离子复检
        4.4.3 无机元素复检
    4.5 本章小结
5 空港新城冬季PM_(2.5)源解析
    5.1 解析因子来源判定
    5.2 PM_(2.5)源解析结果
    5.3 空港新城颗粒物管控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煤炭开采城市冬季室内环境悬浮颗粒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性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城市环境中悬浮颗粒物研究现状
        2.1.1 室外环境
        2.1.2 室内环境
    2.2 室外环境悬浮颗粒物(PM_(10))源解析
        2.2.1 扩散模型
        2.2.2 受体模型
        2.2.3 CMB受体模型的基本理论
        2.2.4 CMB受体模型的基本算法
    2.3 悬浮颗粒物中重金属研究现状
        2.3.1 污染来源
        2.3.2 生物可给性
        2.3.3 健康风险评价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 悬浮颗粒物采集
    3.3 悬浮颗粒物表征
    3.4 悬浮颗粒物(PM10)源解析
        3.4.1 排放源类的识别
        3.4.2 开放源
        3.4.3 固定源
        3.4.4 移动源
        3.4.5 PM_(10)实验室监测分析方法
    3.5 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定量分析
    3.6 重金属暴露和风险评价
    3.7 数据分析
第四章 悬浮颗粒物(PM_(10))污染特征和来源解析
    4.1 悬浮颗粒物(PM_(10))污染特征
        4.1.1 质量浓度特征
        4.1.2 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特征
        4.1.3 OC和EC组分特征
        4.1.4 二次有机碳(SOC)
    4.2 元素组分特征
    4.3 PM_(10)化学质量闭合与组成特征
    4.4 PM_(10)源解析结果分析
第五章 煤炭开采城市室内环境悬浮颗粒物重金属污染特征
    5.1 北方地区
        5.1.1 悬浮颗粒物重金属浓度
        5.1.2 悬浮颗粒物重金属生物可给浓度
        5.1.3 生物可给率
    5.2 西南地区
        5.2.1 悬浮颗粒物理化性质
        5.2.2 悬浮颗粒物表面官能团
        5.2.3 悬浮颗粒物重金属浓度
        5.2.4 悬浮颗粒物重金属生物可给浓度
        5.2.5 生物可给率
第六章 煤炭开采城市室内环境悬浮颗粒物重金属健康风险
    6.1 北方地区
        6.1.1 悬浮颗粒物重金属日暴露量
        6.1.2 重金属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价
        6.1.3 重金属致癌健康风险评价
    6.2 西南地区
        6.2.1 悬浮颗粒物重金属日暴露量
        6.2.2 悬浮颗粒物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长沙市城区扬尘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扬尘污染源研究
        1.2.2 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1.2.3 影响因子分析研究
    1.3 拟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章节安排
    1.6 本章小结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大气环境情况
    2.2 数据来源与数据预处理
        2.2.1 主要数据来源
        2.2.2 数据预处理
    2.3 研究方法
        2.3.1 空间自相关分析
        2.3.2 主成分分析法
        2.3.3 多元回归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扬尘的时空分布格局
    3.1 扬尘的概念
    3.2 扬尘源的提取与计算
        3.2.1 扬尘源样本的提取与验证
        3.2.2 扬尘排放计算方法
        3.2.3 计算参数获取途径
    3.3 扬尘源的时空分布格局
        3.3.1 各行政区扬尘源斑块面积年际变化
        3.3.2 各行政区扬尘源排放量年际变化
        3.3.3 扬尘源排放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3.3.4 扬尘源排放量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3.4 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分布格局
        3.4.1 颗粒物浓度的时间变化趋势
        3.4.2 扬尘的空间分布特征
        3.4.3 浓度值与排放量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城区扬尘污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影响因子选取及其原则
    4.2 影响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主成分提取结果分析
    4.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4.1 因变量
        4.4.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4.4.3 模型检验与精度评价
    4.5 扬尘污染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酒泉市大气颗粒物PM10、PM2.5中无机元素污染特征研究和来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气颗粒物定义及来源
        1.1.2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及环境的影响
        1.1.3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 研究内容及方案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采样点布设
    2.3 样品采集
        2.3.1 采样设备与滤膜的选取
        2.3.2 采样时间与频率
        2.3.3 气象数据及常规污染物监测数据的收集
    2.4 样品分析
        2.4.1 重量分析
        2.4.2 无机元素分析
    2.5 数据分析
        2.5.1 相关性分析
        2.5.2 富集因子分析
        2.5.3 后向轨迹聚类与潜在污染源区分析
        2.5.4 主成分分析
3 酒泉市PM_(10)、PM_(2.5)浓度特征研究
    3.1 酒泉市PM_(10)、PM_(2.5)浓度变化特征
        3.1.1 PM_(10)、PM_(2.5)浓度日变化特征
        3.1.2 PM_(10)、PM_(2.5)浓度季节变化特征
        3.1.3 PM_(10)、PM_(2.5)浓度与大气常规污染物的相关性分析
    3.2 PM_(10)及PM_(2.5)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区分析
        3.2.1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3.2.2 潜在源区分析
        3.2.3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酒泉市PM_(10)、PM_(2.5)中无机元素污染特征研究
    4.1 酒泉市PM_(10)、PM_(2.5)中无机元素污染特征研究
        4.1.1 PM_(10)、PM_(2.5)中无机元素浓度日变化特征
        4.1.2 PM_(10)、PM_(2.5)中无机元素浓度季变化特征
    4.2 本章小结
5 酒泉市PM_(10)、PM_(2.5)中无机元素来源解析
    5.1 PM_(10)、PM_(2.5)中无机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5.2 PM_(10)、PM_(2.5)中无机元素的富集因子分析
    5.3 PM_(10)、PM_(2.5)中无机元素的主成分分析
    5.4 PM_(10)、PM_(2.5)中无机元素的来源解析
        5.4.1 正矩阵因子分解模型(EPA-PMF)
        5.4.2 正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基本原理
        5.4.3 酒泉市PM_(10)、PM_(2.5)中无机元素的来源解析
    5.5 主成分分析与PMF分析结果对比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武汉市大气细颗粒物化学组成及源解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PM2.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源解析技术的发展进程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1 样品采集
        2.1.1 采样点概述
        2.1.2 采样时间及方法
    2.2 样品分析及检测方法
        2.2.1 PM2.5 质量浓度计算
        2.2.2 重金属元素测定
第3章 PM2.5 中化学组成的特征分析
    3.1 PM2.5 日均变化特征
        3.1.1 气象条件
        3.1.2 PM2.5 质量浓度统计
        3.1.3 2016~2017 年与2019 年对比
    3.2 重金属元素
        3.2.1 重金属浓度月均变化特征
        3.2.2 重金属浓度季节性特征
    3.3 有机碳、元素碳
        3.3.1 有机碳、元素碳污染水平特征
        3.3.2 有机碳和元素碳的相关性分析
    3.4 臭氧
        3.4.1 O_3 浓度时间变化特征
        3.4.2 O_3与PM2.5 浓度的相关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解析
    4.1 PMF模型概述
    4.2 源解析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6)基于受体模型的盐湖尘对运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气颗粒物的定义和分类
        1.1.2 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形势
        1.1.3 我国大气颗粒物的区域污染特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气颗粒物的组分特征
        1.2.2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进展
        1.2.3 大气颗粒物的环境效应
    1.3 研究意义和内容
        1.3.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样品采集和方法
    2.1 大气颗粒物样品的采集
        2.1.1 采样点位
        2.1.2 采样仪器
        2.1.3 采样周期和时间
        2.1.4 样品数量
        2.1.5 样品质量控制
    2.2 大气颗粒物样品的处理和分析
        2.2.1 无机元素
        2.2.2 水溶性离子
        2.2.3 碳质组分
        2.2.4 电镜样品分析
    2.3 模型原理介绍
        2.3.1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
        2.3.2 消光系数和能见度计算方法
第3章 环境细颗粒物PM_(2.5)化学组分特征分析
    3.1 研究区域空气质量状况
        3.1.1 2017-2018研究区域空气质量变化特征
        3.1.2 2018年研究区域空气质量污染物变化趋势
    3.2 PM_(2.5)的空间分布特征
    3.3 无机元素富集程度
    3.4 水溶性离子组分分析
        3.4.1 离子各组分与总离子组分比值变化特征
        3.4.2 水溶性离子平衡
        3.4.3 SO_4~(2-)/NO_3~-比值分析
    3.5 PM_(2.5)中碳组分分析
        3.5.1 OC、EC相关性分析
        3.5.2 二次有机碳(SOC)浓度及变化特征
    3.6 PM_(2.5)质量重构特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细颗粒物PM_(2.5)来源特征分析
    4.1 PM_(2.5)环境样品扫描电镜分析和来源识别
        4.1.1 采暖季和非采暖季PM_(2.5)颗粒物变化
        4.1.2 PM_(2.5)样品扫描电镜来源特征分析
    4.2 基于受体模型的细颗粒物PM_(2.5)来源解析
        4.2.1 PM_(2.5)源贡献值和分担率的计算结果
        4.2.2 PM_(2.5)来源解析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盐湖尘对研究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
    5.1 盐湖尘对研究区域AQI影响
    5.2 消光系数和能见度
        5.2.1 消光系数计算分析
        5.2.2 PM_(2.5)化学组分对消光系数贡献
        5.2.3 盐湖尘排放对能见度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7)典型重工业城市PM2.5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研究现状
        1.2.2 空气质量数值模型研究现状
        1.2.3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研究现状
        1.2.4 污染物区域输送研究现状
        1.2.5 区域敏感性研究现状
        1.2.6 优化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特色创新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特色与创新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武安市环境污染特征研究
    2.1 武安市大气环境污染概况
        2.1.1 污染物月变化情况
        2.1.2 污染物小时变化情况
    2.2 大气PM_(2.5)污染特征分析
        2.2.1 PM_(2.5)样品采集
        2.2.2 PM_(2.5)样品测试
        2.2.3 典型区域大气PM_(2.5)污染组分特征
    2.3 大气污染源清单更新与完善
        2.3.1 武安市排放清单更新与完善
        2.3.2 典型污染源PM_(2.5)成分谱特征
        2.3.3 武安市污染源排放清单研究结果
        2.3.4 周边污染源排放清单更新完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武安市大气PM_(2.5)来源解析
    3.1 来源解析技术方法
        3.1.1 一次来源解析技术方法
        3.1.2 二次来源解析技术方法
        3.1.3 综合来源解析技术方法
    3.2 武安市PM_(2.5)来源解析
        3.2.1 PM_(2.5)一次组分来源解析
        3.2.2 PM_(2.5)二次组分来源解析
        3.2.3 PM_(2.5)来源解析综合结果
    3.3 武安市PM_(2.5)空间来源识别
        3.3.1 PM_(2.5)空间来源识别方法建立
        3.3.2 模拟方案设置
        3.3.3 武安市PM_(2.5)污染传输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武安市敏感性研究
    4.1 敏感源识别技术方法
    4.2 敏感源筛选研究方案
        4.2.1 武安市敏感方位研究方案
        4.2.2 武安市重点企业敏感性研究方案
        4.2.3 武安市各乡镇敏感性研究方案
    4.3 武安市敏感性筛选结果
        4.3.1 武安市敏感方位筛选结果
        4.3.2 武安市重点企业敏感性筛选结果
        4.3.3 武安市各乡镇敏感性筛选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武安市大气PM_(2.5)优化减排方案建立及评估
    5.1 调控区域及行业划分
        5.1.1 调控区域划分
        5.1.2 污染源分类
    5.2 武安市PM_(2.5)当量系数研究
        5.2.1 基于PM_(2.5)环境样品测试的当量系数研究
        5.2.2 基于CAMx-PSAT数值模拟的当量系数研究
    5.3 武安市PM_(2.5)优化控制模型构建
        5.3.1 目标方程
        5.3.2 约束方程
    5.4 优化方程约束条件
        5.4.1 控制潜力约束
        5.4.2 政策污染减排量约束
        5.4.3 PM_(2.5)浓度降低目标约束
    5.5 武安市PM_(2.5)优化减排方案
    5.6 优化方案效果评估
    5.7 敏感系数引入效果分析
    5.8 武安市重点行业减排方案及效果评估
        5.8.1 重点行业限产管控方案
        5.8.2 管控效果对比分析
    5.9 武安市大气污染防治建议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2014-2018年辽宁省主要城市空气污染特征及PM2.5来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1.1 数据来源
        2.1.2 缺失值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统计方法
        2.2.2 空气质量法
        2.2.3 Correl统计函数模型
        2.2.4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模型)
3 结果
    3.1 辽宁省主要城市空气污染物年均变化
        3.1.1 AQI年均分布
        3.1.2 不同城市空气质量等级分布
        3.1.3 首要污染物分布情况
        3.1.4 主要空气污染物的年均变化
    3.2 辽宁省主要城市空气污染物月均变化
        3.2.1 AQI月均变化
        3.2.2 PM_(2.5)月均变化
        3.2.3 PM_(10)月均变化
        3.2.4 SO_2月均变化
        3.2.5 NO_2月均变化
        3.2.6 CO月均变化
        3.2.7 O_3月均变化
    3.3 六种空气污染物相关性分析
        3.3.1 不同城市间污染物相关性
        3.3.2 同一城市PM_(2.5)与气态污染物相关性分析
        3.3.3 同一城市内PM_(10)与气态污染物相关性分析
    3.4 沈阳市PM_(2.5)主要成分来源解析
        3.4.1 PM_(2.5)中多环芳烃水平
        3.4.2 PM_(2.5)中重金属元素和水溶性离子水平
        3.4.3 PM_(2.5)中多环芳烃来源解析
        3.4.4 PM_(2.5)中重金属元素和水溶性离子来源解析
4 讨论
5 结论
附录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实践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9)株洲市住宅室内PM2.5污染水平及来源解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室内PM(2.5 )研究现状
        1.2.1 室内PM(2.5 )污染特征研究
        1.2.2 PM(2.5 )的来源解析
        1.2.3 PM(2.5 )的健康风险评价研究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株洲市城市背景及研究区概况
    2.2 室内外PM(2.5 )样品采集与化学组分分析
        2.2.1 细颗粒物样品采集
        2.2.2 PM(2.5 )中金属元素组分分析步骤
    2.3 PM(2.5 )采集与化学组分检测误差
        2.3.1 PM(2.5 )采集误差分析和质量控制
        2.3.2 PM(2.5 )化学组分检测误差分析和质量控制
    2.4 数据分析方法
        2.4.1 相关性分析、T检验和U检验
        2.4.2 富集因子分析(EF)
        2.4.3 源解析方法
    2.5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2.5.1 US 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2.5.2 参数不确定性的蒙特卡洛模拟
第三章 住宅室内外PM(2.5 )污染水平分布特征研究
    3.1 株洲市室外环境污染形势
        3.1.1 首要污染物变化规律和主要污染物年度变化特征
        3.1.2 基于改进灰色聚类关联法的株洲市空气质量评价
        3.1.3 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月变化特征
        3.1.4 颗粒物日变化特征分析
        3.1.5 气态污染物日变化特征分析
    3.2 株洲市区住宅室内外细颗粒物污染水平
        3.2.1 住宅室内/外PM(2.5 )污染水平时间变化和季节性特征
        3.2.2 住宅室内/外PM(2.5 )污染浓度水平变化特征
        3.2.3 室外环境对室内PM(2.5 )的影响及相关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住宅室内外PM(2.5 )化学组分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4.1 室内外PM(2.5 )中化学组分含量特征分析
        4.1.1 住宅室内外PM(2.5 )中无机元素污染特征
        4.1.2 PM(2.5 )载带的重金属元素浓度水平及季节变化特征
        4.1.3 颗粒物化学组分比较
        4.1.4 不同区域和不同住宅重金属含量分布
        4.1.5 住宅室内/外环境金属成分含量分布特征
    4.2 住宅室内外PM(2.5 )源解析
        4.2.1 元素富集程度分析
        4.2.2 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解析过程与结果
        4.2.3 PMF源解析分析过程与结果
    4.3 不同源解析方法解析结果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住宅室内外PM(2.5 )来源的健康风险评价
    5.1 风险评价中输入参数分布
        5.1.1 暴露浓度分布的确定
        5.1.2 暴露参数的确定
    5.2 基于本地化参数实测的健康风险分析
    5.3 不确定性计算结果与分析
        5.3.1 株洲市大气PM(2.5 )中重金属元素非致癌风险
        5.3.2 株洲市大气PM(2.5 )中重金属元素致癌风险
        5.3.3 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10)荥阳市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颗粒物研究现状
        1.2.1 大气颗粒物理化性质
        1.2.2 源解析技术
    1.3 研究内容及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样品分析及检测方法
        2.2.1 水溶性离子成分分析
        2.2.2 无机元素成分分析
    2.3 样品采集及分析质量控制
        2.3.1 样品采集质量控制
        2.3.2 组分分析质量控制
    2.4 数据处理方法
        2.4.1 富集因子法(EF)
        2.4.2 正定矩阵因子法(PMF)
        2.4.3 健康风险评价
3 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
    3.1 春季颗粒物污染特征
        3.1.1 春季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特征
        3.1.2 水溶性离子分析
        3.1.3 无机元素分析
    3.2 秋季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
        3.2.1 秋季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特征
        3.2.2 水溶性离子分析
        3.2.3 无机元素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荥阳市大气颗粒物源解析
    4.1 荥阳市不同时段颗粒物源解析
        4.1.1 春秋季源解析
        4.1.2 晚上和白天颗粒物源解析
    4.2 荥阳市不同粒径颗粒物源解析
        4.2.1 PM_(2.5)源解析
        4.2.2 PM_(10)源解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荥阳市春秋季颗粒物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5.1 健康风险评价
        5.1.1 春季颗粒物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5.1.2 秋季颗粒物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5.2 讨论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泰安市城区环境空气可吸入颗粒物源解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冬季PM2.5来源解析研究[D]. 叶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煤炭开采城市冬季室内环境悬浮颗粒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研究[D]. 许天星.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长沙市城区扬尘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D]. 朱柯颖.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酒泉市大气颗粒物PM10、PM2.5中无机元素污染特征研究和来源解析[D]. 蒙晓瑞.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5]武汉市大气细颗粒物化学组成及源解析研究[D]. 王瑜婷.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2)
  • [6]基于受体模型的盐湖尘对运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研究[D]. 谢凯.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7]典型重工业城市PM2.5优化控制研究[D]. 王瑞鹏.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8]2014-2018年辽宁省主要城市空气污染特征及PM2.5来源分析[D]. 孙莹.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9]株洲市住宅室内PM2.5污染水平及来源解析研究[D]. 陈泉.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10]荥阳市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研究[D]. 刘艳萍.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泰安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来源分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