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岔沟林业局林木苗木项目发展规划探讨

五岔沟林业局林木苗木项目发展规划探讨

一、五岔沟林业局林木种苗工程建设发展规划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田晓晖[1](2020)在《杭州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实物量与价值量评估研究》文中指出森林是地球的重要资源,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对森林资源发展、生态状况改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效益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因此,本文对杭州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实物量与价值量进行评估,以期今后为该市森林资源的发展建设提供数据指导与理论支持。本文以2019年杭州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小班数据为基础,进行了以下研究:1)本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杭州市森林资源状况以及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全市森林资源总量较多,分布范围广,面积数量大,森林覆盖率高,森林类型以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为主,竹种类繁多,竹产业发达。同时发现了空间分布西丰东贫,均衡性不够、林地面积呈现下降趋势、森林覆盖率渐趋饱和、增长空间有限等问题。2)本文依据2008年原国家林业局发布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提出了杭州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根据收集和处理大量社会经济发展公布的相关数据和生态站采集数据,利用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方法,得出其实物量和价值量。所得结果表明:2019年杭州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达到1 088.49亿元。其中森林游憩、涵养水源价值最高,分别达到356、320.94亿元,占到了总效益的62.19%。3)本文在得出杭州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实物量与价值量的基础上,综合用运相对标准化评价法,“层次分析法”(AHP),线性加权法,得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综合评价指数,并提出了基于聚类分析法的杭州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综合指数等级划分标准,将杭州市各地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淳安、临安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为优,建德、桐庐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为良,富阳、余杭、萧山、西湖、风景名胜区森林生态功能为中,其余地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为差。本文探索对杭州市各区、县(市)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进行等级划分,客观的表达杭州各地区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综合水平。目前,全国各大省会城市对辖区的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划分的研究较少。本次研究所采用的综合评价方法较为传统,容易受到人为干扰,主观性较强。结合应用需求,下一步拟采用其他深度学习方法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进行综合评价,以便更准确地反映杭州市生态建设成效。

常广军[2](2016)在《五岔沟林业局近十年天然林保护成效分析》文中提出森林作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和陆地生态的主体,在人类生存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天然林更是生态功能强大、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宝贵的国家战略性资源。持续实施天保工程,是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确保林区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文章通过对2015年和2006年两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进行动态变化分析,研究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及结构动态变化过程,分析五岔沟林业局近10a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效果。

韩胜利[3](2016)在《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林分结构特征及抚育间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是寒温带森林主要建群树种,长期发育形成了独特的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是我国北疆重要生态屏障,同时也是重要的用材树种。结构决定功能,兴安落叶松林分结构特征以及生长发育规律的定量分析研究,进而探讨森林抚育间伐技术对于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生物生产力、发挥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杜香落叶松林、杜鹃落叶松林、草类落叶松林、藓类落叶松林、柴桦落叶松林5种林型,分别龄组研究了林分结构特征、生长规律、林分结构调整技术以及兴安落叶松抚育间伐优化设计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杜香、杜鹃、草类、柴桦、藓类落叶松5种林型幼龄林株数径阶均呈反“J”型分布;中龄林中,杜香、杜鹃、草类、柴桦落叶松林各有1块标准地株数径阶呈“正偏山状”分布,其余均呈反“J”型分布;近成过熟林株数径阶均呈反“J”型分布。幼龄林中,杜香、杜鹃落叶松林株数树高呈“正偏山状”分布,草类落叶松林株数树高分布呈“负偏山状”分布;中龄林中,草类、柴桦落叶松林各有1块标准地株数树高呈“负偏山状”分布,其余均呈“正偏山状”分布;近成过熟林中,杜香、杜鹃、柴桦株数树高呈反“J”型分布,草类、藓类落叶松林株数树高分布呈“正偏山状”分布。(2)通过模型拟合筛选,兴安落叶松5种林型幼、中、近成过熟林胸径、树高株数分布均为三参数Weibull函数分布,R2在0.9以上,各林型之间尺度参数b和形状参数c不同。(3)利用林分空间结构参数混交度、角尺度和大小比数,对分布最广的3种林分类型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其结果为,杜香落叶松林混交度0.190、角尺度0.549、大小比数0.503;杜鹃落叶松林混交度0.306、角尺度0.552、大小比数0.505;柴桦落叶松林混交度0.057、角尺度0.577、大小比数0.508。(4)利用常用的生长规律模型,逻辑斯蒂克、坎派兹、理查德、苏玛克、二次曲线、指数分布、幂函数、S曲线等模型拟合5种林分类型胸径、树高、材积生长规律,拟合度较好,最终筛选出最优生长模型。杜香落叶松林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模型分别为:y=ae(-be-ct)(R2=0.972)、y=ae(-be-ct)(R2=0.993)、y=a/(1+be-ct)(R2=0.865);杜鹃落叶松林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模型分别为:y=a(1-e-bt)c(R2=0.994)、y=a(1-e-bt)c(R2=0.994)、y=a(1-e-bt)c(R2=0.978);草类落叶松林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模型分别为:y=ae-b/(t+c)(R2=0.972)、y=a/(1+be-ct)(R2=0.962)、y=ae(-be-ct)(R2=0.998);柴桦落叶松林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模型分别为:y=a(1-e-bt)c(R2=0.997)、y=ae(-be-ct)(R2=0.998)、y=a/(1+be-ct)(R2=0.990);藓类落叶松林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模型分别为y=a(1-e-bt)c(R2=0.971)、y=ae(-be-ct)(R2=0.994)、y=a(1-e-bt)c(R2=0.996)。(5)依据林分结构特征、生长过程分析及密度效应理论,模拟间伐草类落叶松林(I地位级,24a),结果表明,抚育间伐能够增加林分总生产量。通过3次对草类落叶松林抚育间伐,间伐强度分别为44%、38%、33%,间隔期分别为7a、9a、12a。间伐期末(51a),间伐林分胸径为19.6cm,林分蓄积量为264.4m3/hm2,对照林分胸径为16.5cm,林分蓄积量为246.2m3/hm2。抚育间伐与对照林分总生产量的比值是1.6以上,间伐产量占间伐林分总产量的39%。固定样地两次实测验证表明,间伐林分蓄积量大于对照林分蓄积量。(6)建立线性规划目标函数和约束方程,设计“人机交互式”抚育间伐方案优化方案。通过标准地调查,利用OFFICE的EXCEL中的“规划求解”选项,求解抚育间伐林分的各径级林木的间伐株数,并结合生产经验,通过人机交互、修正方案,使间伐后林分结构最好、间伐期末的林分总生产量最大。本研究的森林抚育间伐方案与现行的抚育间伐设计技术相比,设计效率可提高50%以上,使森林总生产量提高10%以上。

李京华[4](2016)在《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有林区是我国木材生产储备和生态建设重要战略基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国有林区建设停滞不前,职工生活困难。针对这一状况,国家和国有林区自身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但由于历史积弊已久,贫穷落后的面貌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农村地区,国家扶贫政策在也主要在农村地区实施,尚未完全覆盖至国有林区这一“不城不乡,非工非农”的特殊区域。基于上述背景,以内蒙古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对其贫困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试图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怎么发生的?在哪个阶段出现?具有的特点是什么?形成的机制是什么?二是,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发生的范围和程度如何?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特殊区域的贫困问题?根据福利经济学理论,贫困会影响整体社会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以此为主线,研究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问题。从森林资源利用和变化的角度,梳理内蒙古国有林区发展历程,探究贫困发生的阶段及特点。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随着可采森林资源的减少出现的,贫困状况表现在林业产值水平及增长速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岗职工工资水平较低、下岗职工生活困难、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方面,贫困具有对森林资源依赖程度大、个人生产资料稀缺、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更多、人力资本水平低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利用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贫困发生机制。宏观方面,可采森林资源量减少引起产业结构变化、企业经济危机,产权制度安排造成国有林区企业社会负担沉重、企业生产效率较低、个人生产资料稀缺,自然区位劣势导致的接续产业发展不足、林地生产力低,国家投入和支持不足等是贫困产生的重要原因;微观方面,个人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社会资本等方面的弱势是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两方面共同作用导致了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的发生。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表现在区域整体贫困落后和微观个体贫困两个方面,利用贫困测度理论和方法从区域贫困和人口贫困两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建立了包含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共22个指标的综合贫困指标体系,选取27个林业局2004年—2014年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因子分析方法进行贫困综合评价,提取出产业结构与资源量、森林资源潜力、就业与发展等8个公因子。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产业和资源量因子、森林资源生态潜力因子是综合贫困的两个最重要公因子,贡献率达到40%。(2)各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五岔沟贫困度最高,为0.784,红花尔基贫困度最低,为-0.527。对各地区综合贫困度进行聚类分析,五岔沟、白狼、免渡河为重度贫困地区,南木、乌奴耳为中度贫困地区,甘河、巴林等5个地区为轻度贫困地区,毕拉河、满归等15个地区为脱贫地区,红花尔基、莫尔道嘎为较富裕地区。(3)各区域每个公因子的得分不同。在2004—2009年、2010年—2014年两个阶段内,贫困度及相对排名位置也有所变化。微观个体的贫困不仅表现在收入方面,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下,贫困更表现在教育、健康、生活等多个方面。利用内蒙古国有林区607户有效家庭调研样本数据,从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两个角度对人口贫困进行实证分析。(1)国有林区人口属于城镇人口,以年人均收入7644元为相对贫困线,利用FGT指数测算贫困发生的广度和程度。结果表明,内蒙古国有林区收入贫困发生率为8.07%,贫困缺口率为19.63%,平方贫困距指数为0.64%,综合贫困指数为0.79%。(2)建立包含教育、健康、生活水平三个维度共8指标的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有3个及3个以上指标贫困的家庭为多维贫困户。从单维贫困来看,卫生贫困发生率最高,为50.9%,其次为饮用水46.13%、燃料43.49%、住房33.11%。多维贫困发生率为43.16%,平均被剥夺指数为30.17%。(3)以是否贫困为因变量,选取家庭中在岗职工人数、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所在社区等家庭特征作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计量经济模型,对贫困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中在岗职工人数、是否有领导干部、是否兼业、户主年龄都对家庭收入有显着影响,但仅在岗职工人数一项对收入贫困有显着影响,家庭中每增加1名在岗职工,陷入收入贫困的概率降低1.8989。家庭中是否有领导干部对多维贫困的影响最大,若有领导干部,则家庭陷入多维贫困的概率降低1.4160,其次所在社区、在岗职工人数、户主年龄也对家庭多维贫困有显着影响。政府、国有林区、个人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保护与培育森林资源、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对反贫困起到了促进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覆盖范围较窄,各层级目标不同,侧重于“输血”、而非“造血”等问题。在气候变化、经济新常态等背景下,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还面临着资金困难和就业压力的挑战,应将国有林区反贫困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从以救济性政策为主向以救济政策为基础、开发政策为主转变,从收入贫困救助转向多方位救助。因反贫困具有的巨大外部性、市场的逐利性和国有林区自身发展的弱质性,单独依靠某一方都不能实现全面反贫困和可持续发展。在继续以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为主要任务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建立政府—市场双导向、国有林区参与的反贫困机制。政府主要在公共服务产品提供机制的完善与改革,反贫困制度与政策法规的制定,贫困标准的认定、测度与反贫困效果评估等方面发挥职能。市场在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的基础上,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培育增长极、调整产业布局,促进经济成分和主体多元化。国有林区通过为反贫困提供具体信息,提高劳动力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借助产业的布局调整促进劳动力转移等,提高自主脱贫的能力,积极参与反贫困。并提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国有林区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国有林区改革步伐,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等政策建议。

李京华,包庆丰[5](2015)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调研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增长、改革、产业发展和民生等情况进行梳理、总结,提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做好产业规划、扶贫政策惠及国有林区、推进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和启动碳汇交易项目等政策建议。

曹健峰[6](2015)在《浅析白狼林业局林地保护现状及未来规划目标》文中提出文章阐述了白狼林业局林地保护利用现状,阐明规划期内白狼林业局林地保护利用战略,明确林地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引导全局严格保护林地、节约集约利用林地、优化林地资源配置,提高林地保护利用效率。

齐林梅[7](2014)在《内蒙古用青山绿水打造祖国边疆靓丽风景——内蒙古环保世纪行东部行纪实》文中认为这里有世界级的草原森林,这是一块青山绿水的原生态宝地,面对侵蚀生态环境大潮的来袭,他们——呵护美丽:风水长驻绿长存创造美丽:万顷河山起绿云展销美丽:绿国生机醉人心尊享美丽:财旺居安乐融融"内蒙古环保世纪行活动"始于1993年,已经开展了22个年头。日前,由自治区人大牵头组织,自治区人大环资委、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局及多家媒体参加的大型采访活动"内蒙古环保世纪行"分东、西两组,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内蒙古"这一主题,以"加强生态保护,打造祖国

杜嘉林[8](2014)在《基于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火灾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控制因子,是森林生态系统突变的主要因素,是生态系统的区域变化要素。林火灾变是指林火变化异常和对生态系统及人类社会产生影响的变化。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我国频繁的森林火灾已对国民经济发展形成沉重压力和威胁,因此防御森林火灾的发生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尽管森林火灾发生机制极为复杂,使得人们难以预料和应付它的到来,但通过预测指标分析,实现适时预报,进而做出合理的决策已是有效防御和减轻森林火灾危害的有效途径。本论文以区域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状况与时间序列相关关系的研究,在对林火时间序列与森林生态的危害特点规律、森林资源空间结构的影响、森林虫害发生机制和林火应用技术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森林火灾的面积、死亡率、空间结构、更新及虫害发生与林火燃烧的时间段密切相关的观点,进而对森林火灾的变异与时间序列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以黑龙江省林区林火发生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林火发生时间尺度、林火强度、过火森林生态系统状况的调查、试验,并与其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林火时间序列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的关键生态因子,为森林恢复、森林防火及林火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内容1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害面积变化以黑龙江省近十年森林火灾过火面积为基础,通过日均数据挖掘处理,通过林火时间序列分析面积变化,对比其林火灾变时段和危害程度。灾害面积日均变化分析,其灾变控制的探讨;生理性伤亡的趋势分析,控制伤亡率的探讨;森林结构变化幅度阀值,预防控制工程建设;虫害发生程度,预防的方法探讨;植被更新程度,辅助机制的探讨。根据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变原理,日均火灾面积发生接近突变临界值估计,对灾变时间进行预测,达到灾变趋势控制的目的。2林火时间序列的烧伤烧死状况在过火区域按时间序列设置样地,样地大小为100m×100m,小样地平行设置20块。通过调查灌木致伤、致死率,树木致伤、致死率等,比较林火烈度灾变阀值与林火发生时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在相同林火强度下,时间点不同伤亡不同,因此有效利用林火的生态特性,提高林火管理水平和防控能力,降低低强度林火对林木的伤亡率,对生态防火具有现实意义。3林火时间序列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在过火区域按时间序列设置样地,样地大小为100m×100m,小样地平行设置20块。通过调查土壤理化性质破坏程度,具体分析林火时间序列对森林演替趋势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低强度林火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有限,仅限于土壤表层,3a后基本上恢复。因此,如何应用林火特性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有计划的实施低强度林火对森林具有一定的积极保护作用。4林火时间序列的虫害相关性在过火区域按时间序列设置样地,样地大小为100m×100m,小样地平行设置20块。通过样地内每木统计有虫株率,另外随机抽取5株作为标准木,调查害虫种类,分布、虫口密度等。昆虫的种群数量常用单位空间(面积、体积、植株等)上昆虫的平均密度(如头/m或头/株等)及相对密度(即在取样单位的总数中,出现该种昆虫的取样单位的百分比,如有虫株率等)来表示。不同时间的林火对森林植物的影响不同,需要借鉴植物生理的差异,在适当时间段用火切断虫害的生物链,可以显着提高控制效率。国内外研究表明,计划火烧有助于防止虫害的发生。我们仅对火烧与虫害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还只是对现有情况进行定量的观测试验,对现象进行检验性研究,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并对导致此现象的机理缺少深入研究,因此有必要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进行林火机理研究。5林火时间序列的更新变化影响在过火区域按时间序列设置样地,样地大小为100m×100m,小样地平行设置20块。通过对地表可燃物燃烧状况,具体分析林火时间序列对促进更新的作用程度。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天然更新,在低强度林火迹地的条件下,天然更新的兴安落叶松呈均匀分布,单位面积株数高于未烧地,特别在表士裸露、无杂草灌木、土壤湿润的地方,更新频度增加。适当采用计划用火促进天然更新,既节省了一定的造林费用,又诱导了混交林的形成,相对增加了林分稳定性,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本文以林火时间序列为切入点,探讨了林火对森林火灾面积的影响、林火对森林结构的影响、林火对虫害的影响。考虑到森林火灾发生的环境复杂、环境变化快、影响因素多且具有不确定性等特点,为实现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变分析方法,在对林火的灾变点分析基础上,提出构建动态适应性变数防火指标体系框架思想,探讨了指标体系的生成和动态评价的途径,是以适应不同防火时段、林火管理需求。

齐艳华[9](2013)在《兴安盟公益林建设工程造林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实现兴安盟公益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人工造林,文章阐述了公益林造林技术,为兴安盟地区的林业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李菁[10](2012)在《内蒙古阿尔山林区植物、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与森林健康评价》文中指出阿尔山林业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资源储备区,也是大兴安岭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叶松毛虫是该林区针叶林(特别是落叶松人工林)的首要害虫,以十年左右为周期间歇性发生,对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但目前尚无基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的相关研究。森林健康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有生物灾害、火灾、酸雨,以及人为干扰等,但就阿尔山林区而言,森林健康主要受生物灾害影响,特别是落叶松毛虫、落叶松八齿小蠹以及舞毒蛾等。本文以阿尔山地区不同类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群落调查方法对植物群落,利用窗式诱捕器、灯诱以及人工捕捉相结合的方法对节肢动物等进行了采集、鉴定和群落分析。结合本林区的实际,采用评价指标法重点对有害生物抵御为主的森林健康状况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较系统地明确了阿尔山地区不同类型林分维管植物的主要种类及多样性。所调查林地共有植物33科71属102种,乔灌草分别为8种、9种和85种;其中菊科(12属21种)、蔷薇科(11属13种)、毛茛科(4属7种)、杜鹃花科(4属5种)、蝶形花科(3属5种)等在物种数量上属优势群落,而木贼科、燕尾蕨科、堇菜科、罂粟科、柳叶菜科、鹿蹄草科等类群物种数量较少,属偶见或罕见群落。从重要值的角度界定,乔木层优势树种为兴安落叶松和白桦;灌木层由于种类较少且分布不均,优势类群不明显,但相对较常见的为稠李和山荆子;草本层优势种群主要为兴安苔草、多年生黑麦草、东方草莓、问荆、粗根老灌草和北方拉拉藤等。从生态位宽度看,除优势树种兴安落叶松和白桦外,灌草层优势种群包括兴安苔草、多年生黑麦草、东方草莓、问荆、粗根老鹳草、北方拉拉藤、铁杆蒿、土庄绣线菊、翻白蚊子草和柳叶绣线菊等,这些种群生态位宽度大,分布范围广,环境适应性强。对不同林型而言,天然林在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以及优势种群的分布等方面较人工林优势明显。2.系统明确了阿尔山地区不同林型和不同收集方式节肢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类群、功能团和营养层及其多样性。阿尔山所调查林地节肢动物共166种,隶属于2纲15目87科。从物种数量上看,鳞翅目(13科43种)、鞘翅目(21科33种)、膜翅目(11科17种)和双翅目(10科20种)是优势类群。此外,直翅目(5科17种)、半翅目(4科10种)、同翅目(4科7种)和脉翅目(3科6种)也具有一定的优势。种类和数量较少的类群主要有竹节虫目、蜉蝣目、蜻蜓目、毛翅目、螳螂目、蛇蛉目以及蛛形纲蜘蛛类及蜱螨类。其中,天然林共有91种,人工林和石塘林(一种天然火山林)分别为66和30种。不同的收集方式在节肢动物种类、数量及多样性上存在较大差异:窗式诱捕器共收集节肢动物60种(以鞘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主);灯诱收集节肢动物种类为86种(以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为主);人工捕捉方式共收集节肢动物44种(以直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和鳞翅目昆虫为主)。天然林、人工林和石塘林内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分布与收集方式有较大关系。本文共记录86个功能团,其中三种收集(窗式诱捕器、灯诱、人工捕捉)方式分别记录39种、51种和24种。在优势功能团中,植食性功能团有草地螟、二化螟、舞毒蛾、棕色卷蛾、步甲科、蚁科、横纹划蝽等:寄生性功能团有姬蜂科、茧蜂科及金小蜂科;捕食性功能团有蚁科、蜉蝣目、草蛉科、蚁蛉科、食虫虻科、螳螂、蜻蜓等;腐食性功能团有隐翅甲科、蝇科、埋葬甲科;蜘蛛类群的蟹蛛科、狼蛛科、皿蛛科及跳蛛科均为捕食性类群。对于营养层和优势功能团的分布及多样性,天然林均优于人工林。3.明确了有利于丰富并提升生物多样性的兴安落叶松和白桦的混交比例。混交比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大,因为混交比例决定了林分的乔木层组成状况,后者对于林下植物光环境的形成至关重要,而昆虫群落(特别是植食性昆虫)的分布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被分布。通过对由自然或疏伐造成的兴安落叶松和白桦两树种不同混交比例梯度林分中植物和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分析,基于对三种收集方式(窗式诱捕器、灯诱以及人工捕捉)的节肢动物进行物种多样性、功能团和营养层多样性的探讨,明确了兴安落叶松与白桦混交比例为5:5和7:3之间时最有利于丰富森林生物多样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建立了基于抵御生物灾害的森林健康评价体系。基于该林区有害生物的历史监测资料以及本研究的调查结果,阿尔山地区天然林健康状况良好,但很少受到有害生物的侵袭。而人工林由于林分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稳定性低,极易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如2001-2002年暴发于本林区的落叶松毛虫仅对人工林造成危害。基于该林区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对该林区森林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选取结构性、功能性和干扰因素三类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并利用健康综合指数法,对阿尔山林业局各林场进行了基于抵御生物灾害为主的林分健康评价。根据分值将森林健康状况分为五级:优秀(8-10)、健康(6-8)、一般健康(4-6)、不健康(2-4)和病态(0-2)。森林健康评价结果表明:林区整体健康综合指数为5.43,属一般健康水平。其中,德廷德、伊敏河、柴河源和桑都尔4个林场均属水源用材林区,达健康水平,各林场天然林比例分别占93%、61%、41%和63%,历史资料显示4个林场自2000年来未发生生物灾害;伊尔施、阿尔山和立新3个林场属后备阔叶水源用材林,属不健康水平,天然林比例依次为55%、57%和83%,自2000年来有害生物发生严重(主要包括落叶松毛虫、落叶松鞘蛾、落叶松八齿小蠹、以天牛为主的蛀干害虫、病害和鼠害等);柴河、古尔班、苏呼河、金江沟、南沟5个林场均为水源用材林(天池和兴安2个林场为石塘特种林),各林场天然林比例分别达75%、68%、71%、63%、70%、30%和39%,仅前三个林场有落叶松毛虫、落叶松八齿小蠹、病害以及鼠害的不连续记录且危害程度较低。因此,排除边缘效应(如柴河林场)、人工干扰(如伊尔施、阿尔山及立新林场)以及自然灾害(兴安林场和柴河源林场1998年发生严重火灾)等因素,本文建立的森林健康评价体系基本与各林场的林分组成状况及有害生物历史发生状况相吻合,能够较好地反映目标林分的森林健康状况,为分类实施森林健康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二、五岔沟林业局林木种苗工程建设发展规划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岔沟林业局林木种苗工程建设发展规划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杭州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实物量与价值量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为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服务
        1.2.2 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服务
        1.2.3 为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服务
    1.3 研究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
        1.5.1 森林资源状况分析
        1.5.2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实物量与价值量估算
        1.5.3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综合指数评价
    1.6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域情况
    2.1
        2.1.1 地质地貌、水系及气候情况
        2.1.2 野生动植物资源情况
        2.1.3 旅游产业情况
    2.2 本章小结
3 杭州市森林资源状况量化分析
    3.1 杭州市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3.1.1 森林资源总量
        3.1.2 森林资源结构
        3.1.3 森林资源分布
        3.1.4 森林资源状况特点
    3.2 杭州市森林资源变化分析
        3.2.1 林地面积变化
        3.2.2 森林面积变化
        3.2.3 森林覆盖率变化
        3.2.4 林木蓄积变化
        3.2.5 森林蓄积变化
        3.2.6 森林资源管理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研究
    4.1 评估指标
        4.1.1 涵养水源指标
        4.1.2 保育土壤指标
        4.1.3 固碳释氧指标
        4.1.4 积累营养物质指标
        4.1.5 净化大气环境指标
        4.1.6 森林防护指标
        4.1.7 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标
        4.1.8 森林游憩指标
    4.2 评估方法
        4.2.1 生态功能指数与调整系数
        4.2.2 水源涵养计算
        4.2.3 保育土壤计算
        4.2.4 固碳释氧计算
        4.2.5 积累营养物质计算
        4.2.6 净化大气环境计算
        4.2.7 森林防护计算
        4.2.8 生物多样性保护计算
        4.2.9 森林游憩计算
    4.3 综合评价方法
        4.3.1 指标数据标准化
        4.3.2 指标权重计算
        4.3.3 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4.3.4 聚类分析分类标准
    4.4 本章小结
5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实践
    5.1 评估参数来源与处理
        5.1.1 实物量参数
        5.1.2 价值量参数
    5.2 总实物量和价值量
    5.3 各服务功能实物量和价值量
        5.3.1 水源涵养实物量和价值量
        5.3.2 固碳释氧实物量和价值量
        5.3.3 保育土壤实物量和价值量
        5.3.4 积累营养物质实物量和价值量
        5.3.5 净化大气环境实物量和价值量
        5.3.6 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物量和价值量
        5.3.7 森林防护实物量和价值量
        5.3.8 森林游憩实物量和价值量
    5.4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综合评价
        5.4.1 指数数据标准化
        5.4.2 指标权重值
        5.4.3 综合评价指数
        5.4.4 综合评价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五岔沟林业局近十年天然林保护成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天保工程区自然地理概况
2 近10a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效果分析
    2.1 森林生态效益显着增强
        2.1.1 森林资源面积变化分析
        2.1.2 蓄积量变化
        2.1.3 乔木林起源结构变化
        2.1.4 乔木林龄组结构变化
        2.1.5 乔木林林种结构变化
        2.1.6 乔木林优势树种结构变化
        2.1.7 乔木林郁闭度级结构变化
        2.1.8 林分平均因子变化
    2.2 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2.3 森林旅游业长足发展
    2.4 社会效益突显
3 结语

(3)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林分结构特征及抚育间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林分生长结构研究现状
        1.3.1 林分组成结构特征
        1.3.2 林分空间分布格局
        1.3.3 森林生物多样性和演替
        1.3.4 林分生长模拟研究进展
        1.3.5 兴安落叶松林经营技术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条件
    2.4 土壤条件
    2.5 植被条件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3.4 标准地基本情况及数据来源
4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径阶、树高分布及预测
    4.1 林分径阶和树高结构分布
        4.1.1 林分径阶分布
        4.1.2 林分树高分布
    4.2 直径树高分布预测
        4.2.1 林分直径Weibull分布拟合
        4.2.2 林分树高Weibull分布拟合
        4.2.3 直径Weibull分布的预测
        4.2.4 树高Weibull分布的预测
    4.3 Weibull分布拟合林分胸径和树高分布
        4.3.1 林分胸径分布
        4.3.2 林分树高分布
    4.4 小结
5 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5.1 兴安落叶松幼龄林林分空间结构
        5.1.1 林分混交度分析
        5.1.2 林分大小比数分析
        5.1.3 林分角尺度分析
    5.2 兴安落叶松中龄林林分空间结构
        5.2.1 林分混交度分析
        5.2.2 林分大小比数分析
        5.2.3 林分角尺度分析
    5.3 兴安落叶松近成过熟林林分空间结构
        5.3.1 林分混交度分析
        5.3.2 林分大小比数分析
        5.3.3 林分角尺度分析
    5.4 小结
6 林分生长规律模拟
    6.1 分级木
        6.1.1 幼龄林分级木分布
        6.1.2 中龄林分级木分布
        6.1.3 近成过熟林分级木分布
    6.2 兴安落叶松林生长模型
        6.2.1 最优生长方程的筛选
        6.2.2 生长模型的拟合
        6.2.3 胸径生长的模拟
        6.2.4 树高生长的模拟
        6.2.5 材积生长的模拟
    6.3 小结
7 林分结构调整
    7.1 林分目标结构
        7.1.1 林分结构
        7.1.2 分级木比例
        7.1.3 林分径阶分布和树种组成
    7.2 林分结构调整技术
        7.2.1 结构调整依据
        7.2.2 森林结构调整方法
    7.3 抚育间伐指数研究
        7.3.1 抚育间伐指数
        7.3.2 指标选取及各指标权重
    7.4 兴安落叶松林抚育间伐对象的选择
        7.4.1 标准地数据调查
        7.4.2 间伐指数计算
    7.5 结构调整体系
        7.5.1 结构调整阶段
        7.5.2 结构调整
    7.6 森林结构调整过程
    7.7 小结
8 基于林分总生产量的抚育间伐模拟研究
    8.1 研究背景
    8.2 研究基础
        8.2.1 林木分级木之间转换
        8.2.2 抚育间伐保留密度与伐后郁闭度关系式
        8.2.3 抚育间伐与林分总生产量关系研究
        8.2.4 林木分级标准
    8.3 模拟抚育间伐的基本模型研究
        8.3.1 单株材积与胸径关系研究
        8.3.2 林分立木冠幅直径与胸径的关系研究
        8.3.3 林分年龄、胸径、密度三者间相互关系表达式
        8.3.4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自然稀疏规律
        8.3.5 间伐林分株数拥挤度
        8.3.6 间伐林分胸径生长动态
        8.3.7 间伐间隔期确定
    8.4 间伐与对照林分总生产量模拟研究
    8.5 间伐与对照林分蓄积量实测验证
    8.6 小结
9 抚育间伐优化设计方案研究
    9.1 研究目标
    9.2 研究背景
    9.3 理论基础
    9.4 研究方案
    9.5 兴安落叶松抚育间伐方案优化设计技术指标主要模型
    9.6 抚育间伐优化设计实施方式
    9.7 兴安落叶松抚育间伐优化设计实施举例
    9.8 小结
10 结论与讨论
    10.1 讨论
    10.2 结论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范围与目标
        1.2.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1.6 本章小结
2 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福利经济学
        2.1.2 发展经济学
        2.1.3 新制度经济学
        2.1.4 区域经济学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相关概念
        2.2.1 国有林区
        2.2.2 国有林区的贫困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贫困的内涵
        2.3.2 贫困的成因理论
        2.3.3 贫困的测量
        2.3.4 国有林区贫困
        2.3.5 文献综述评析
    2.4 本章小结
3 内蒙古国有林区发展历程与贫困现状
    3.1 内蒙古国有林区概况
    3.2 内蒙古国有林区发展历程
        3.2.1 森林资源未开发阶段(1898年以前)
        3.2.2 森林资源疯狂掠夺阶段(1898年—1945年)
        3.2.3 森林资源计划开发利用阶段(1946年—1978年)
        3.2.4 森林资源危机阶段(1979年—1997年)
        3.2.5 森林资源恢复与保护阶段(1998年—)
    3.3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现状与特点
        3.3.1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现状
        3.3.2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特点
    3.4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产生机制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4.1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产生机制
        4.1.1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产生的宏观原因分析
        4.1.2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产生的微观因素分析
    4.2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4.2.1 贫困影响社会安定和谐发展
        4.2.2 贫困影响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
        4.2.3 贫困影响森林资源的保护效果
    4.3 本章小结
5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综合评价
    5.1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5.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框架
        5.1.3 指标的筛选与表达
    5.2 贫困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5.2.1 因子分析及基本思想
        5.2.2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5.2.3 因子分析步骤
        5.2.4 因子分析模型中各变量的统计意义
    5.3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综合评价
        5.3.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5.3.2 面板数据贫困综合评价
    5.4 贫困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4.1 综合贫困度分析
        5.4.2 各公因子分析
        5.4.3 分析结果讨论与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测量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家庭视角
    6.1 调研地选择
    6.2 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分布
    6.3 内蒙古国有林区家庭贫困特征
        6.3.1 人均收入低
        6.3.2 生活居住条件差
        6.3.3 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现象普遍
    6.4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测量
        6.4.1 收入贫困测量
        6.4.2 多维贫困测量
        6.4.3 多维贫困与收入贫困测度结果对比分析
    6.5 内蒙古国有林区住户家庭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6.5.1 内蒙古国有林区住户家庭收入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6.5.2 内蒙古国有林区住户家庭多维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6.5.3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政策措施及运作机理
    7.1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政策措施
        7.1.1 中央及地方政府帮扶政策
        7.1.2 企业自身探索
        7.1.3 林区职工自身的发展与探索
    7.2 反贫困政策措施成效与运作机理
        7.2.1 保护与培育森林资源
        7.2.2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7.2.3 完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
        7.2.4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7.3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7.3.1 政策涵盖范围窄
        7.3.2 各层级目标不统一
        7.3.3 仍侧重于“输血”,而非“造血”
    7.4 本章小结
8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机制构建
    8.1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背景分析
        8.1.1 气候变化
        8.1.2 经济新常态
        8.1.3 生态功能区划定与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
        8.1.4 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实施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
        8.1.5 国有林区改革
    8.2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面临的挑战与路径选择
        8.2.1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面临的挑战
        8.2.2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的路径选择
    8.3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机制构建
        8.3.1 政府导向机制
        8.3.2 市场导向机制
        8.3.3 国有林区参与机制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
        9.1.1 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随着可采森林资源的匮乏产生的
        9.1.2 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宏观环境与微观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9.1.3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程度较高
        9.1.4 非林产业发展、森林资源量对内蒙古国有林区区域贫困影响最大
        9.1.5 就业是内蒙古国有林区人口贫困的重要影响因素
        9.1.6 反贫困需要政府、市场、国有林区的共同努力
    9.2 政策建议
        9.2.1 进一步完善国有林区社会保障体系,是反贫困工作的重要基石
        9.2.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国有反贫困注入新的活力
        9.2.3 加快国有林区改革步伐,是国有林区摆脱贫困的必然选择
        9.2.4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反贫困同时有效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
    9.3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森林资源增长情况
三、发展沿革与改革
    ( 一) 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发展沿革
    ( 二) 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改革
        1. 事企分开,剥离社会职能
        2. 推动辅业改制,注入改革活力
        3. 实行现代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四、接续产业发展
    ( 一) 森林旅游业
    (二)种苗培育
    ( 三) 林下种植和特色养殖
    ( 四) 加工产业
    (五)其他特色产业
五、民生发展
    ( 一) 社会保障与工资收入
    (二)住房与基础建设
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 一) 建立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
    ( 二) 做好接续产业发展规划
    ( 三) 扶贫政策惠及国有林区
    ( 四) 进一步推进小城镇化建设
    ( 五) 启动碳汇交易项目
七、结语

(6)浅析白狼林业局林地保护现状及未来规划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1 白狼林业局实施林地保护的重要性
2 白狼林业局局域概况
3 林地资源现状
    3.1 林地种类
    3.2 林地权属
    3.3 森林 (林地) 类别
    3.4 公益林 (地) 事权级
    3.5 林种结构
    3.6 森林起源
    3.7 各类林木蓄积量
4 存在问题
    4.1 林地利用结构中, 商品林比重偏低
    4.2 人工抚育滞后, 森林资源损失严重
    4.3 林地用途管制任务艰巨
5 规划目标
    5.1 林地保有量
    5.2 森林保有量适当增长
    5.3 林地保护利用结构逐步优化
    5.4 林地生产力明显提高
    5.5 建设项目占用征收林地规模逐步得到严格控制
6 主要任务
    6.1 严格保护林地, 实现林地资源动态平衡
    6.2 增加森林面积, 确保森林覆盖率目标实现
    6.3 提高森林质量, 充分发挥林地综合效益
    6.4 优化林地结构, 统筹区域林地保护利用
    6.5 深化改革, 形成林地保护利用新机制
7 结语

(7)内蒙古用青山绿水打造祖国边疆靓丽风景——内蒙古环保世纪行东部行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柴河林业局
南木林业局
扎兰屯市
阿尔山市
白狼林业局
五岔沟林业局
乌拉盖管理区
“林老大”放下斧头伐木人变成护林人
锡林郭勒盟:用科学发展观保护草原

(8)基于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森林火灾及研究现状
        1.1.1 国外森林火灾的研究现状
        1.1.2 国内森林火灾的研究现状
        1.1.3 世界森林防火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1.1.4 森林火灾的主要类型及防御必要性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内容与目标
        1.2.2 关键技术与难点
        1.2.3 方法与技术路线
        1.2.4 技术路线
    1.3 研究区选择
        1.3.1 地区概况
        1.3.2 起火原因
        1.3.3 空间分布
        1.3.4 年际变化
    1.4 本章小结
2 林火时间序列
    2.1 时间序列分析法
        2.1.1 基本概念
        2.1.2 平滑法
        2.1.3 单指数平滑法
        2.1.4 线性指数平滑法
    2.2 林火时间
        2.2.1 林火初期
        2.2.2 林火中期
        2.2.3 林火末期
    2.3 林火突变及其研究进展
        2.3.1 林火突变的理论基础及现象
        2.3.2 林火突变的定义及检测
    2.4 本章小结
3 林火时间序列火灾面积的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几个相关概念
        3.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 分析方法
        3.2.1 趋势分析法
        3.2.2 Cramer法
        3.2.3 小波分析
    3.3 日火灾面积结果与分析
        3.3.1 日火灾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3.3.2 日火灾面积变化小波分析
        3.3.3 日火灾面积变化Cramer分析
    3.4 结论与探讨
    3.5 本章小结
4 林火时间序列林木伤亡率的分析
    4.1 研究地概况
    4.2 研究方法
        4.2.1 调查方法
        4.2.2 概率统计方法
        4.2.3 Kendall分析
        4.2.4 小波分析
        4.2.5 小波方差
    4.3 林火伤亡率结果与分析
        4.3.1 林火伤亡的相关分析
        4.3.2 林火时间与伤亡的相关分析
        4.3.3 灾变临界点的确定
        4.3.4 时间尺度特征分析
        4.3.5 周期变化特征分析
    4.4 结论
    4.5 本章小结
5 林火时间序列对土壤性质影响的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研究地区概况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5.2.2 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
    5.3 结论
    5.4 本章小结
6 林火时间序列虫害相关性的分析
    6.1 研究方法
        6.1.1 样地的选取
        6.1.2 数据调查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过火林地与对照样地的虫害发生情况
        6.2.2 不同林分火烧后虫害发生种类
        6.2.3 影响森林虫害发生的因子分析
        6.2.4 林火强度与虫害发生数量的关系
        6.2.5 林火发生时间与虫害发生数量的关系
    6.3 本章小结
7 林火对兴安落叶松群落更新的影响
    7.1 研究地区概况
    7.2 研究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森林类型的天然更新状况
        7.3.2 更新状况年均增值分析
        7.3.3 不同林型更新状况比较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内蒙古阿尔山林区植物、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与森林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外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1.1 森林生物多样性概况
        1.1.1.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1.1.1.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1.2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1.2.1 基因多样性
        1.1.2.2 物种多样性
        1.1.2.3 生态系统多样性
        1.1.2.4 景观多样性
        1.1.3 森林植物、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1.3.1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地位
        1.1.3.2 森林植物多样性
        1.1.3.3 森林节肢动物多样性
    1.2 国内外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1.2.1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1.2.2 森林健康评价
        1.2.3 国外森林健康发展概况
        1.2.3.1 欧洲森林健康研究进展
        1.2.3.2 美国森林健康研究进展
        1.2.4 国内森林健康研究进展
    1.3 研究背景
        1.3.1 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1.3.2 落叶松毛虫概述
        1.3.3 阿尔山地区落叶松毛虫发生状况及特点
    1.4 研究意义与必要性
    1.5 研究思路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地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2.1.1 研究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2.1.2 研究地区森林资源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2.2.1.1 样地选取标准
        2.2.1.2 环境因子调查
        2.2.1.3 乔木层
        2.2.1.4 灌木层
        2.2.1.5 草本层
        2.2.2 节肢动物群落调查方法
        2.2.2.1 乔木层
        2.2.2.2 灌木草本层
        2.2.2.3 枯枝落叶层
        2.2.2.4 夜间灯光诱集
        2.2.2.5 窗式诱捕器
        2.2.3 节肢动物营养层和功能团的划分方法
        2.2.3.1 营养层的划分方法
        2.2.3.2 功能团的划分方法
        2.2.4 生物多样性的计算方法
        2.2.5 统计方法的选取
3 阿尔山地区森林植物群落研究
    3.1 植物多样性
        3.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3.1.2 样地选取及研究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3.1 植物种类组成
        3.1.3.2 植物群落结构
        3.1.3.3 植物物种丰富度
        3.1.3.4 植物物种多样性
        3.1.3.5 植物多样性垂直分布
        3.1.3.6 样地群落相似性
        3.1.3.7 小结
    3.2 乔木层不同混交比例下植物多样性
        3.2.1 研究背景与目的
        3.2.2. 样地选择与研究方法
        3.2.2.1 样地选择
        3.2.2.2 研究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2.3.1 林下植被群落排序
        3.2.3.2 多样性与混交比例的关系
        3.2.4 结论与讨论
    3.3 植物种群生态位分析
        3.3.1 研究背景与目的
        3.3.2 样地选择与研究方法
        3.3.2.1 样地选择
        3.3.2.2 研究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3.3.3.1 物种重要值分析
        3.3.3.2 生态位宽度分析
        3.3.3.3 生态位重叠分析
        3.3.3.4 生态位相似性分析
        3.3.4 结论与讨论
4 阿尔山地区节肢动物群落研究
    4.1 节肢动物多样性
        4.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4.1.2 样地选取及调查方法
        4.1.3 结果与分析
        4.1.3.1 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分析
        4.1.3.2 节肢动物群落优势种群
        4.1.3.3 节肢动物群落优势种群分布格局
        4.1.3.4 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
        4.1.4 结论与讨论
    4.2 乔木层不同比例林分节肢动物多样性
        4.2.1 研究背景与目的
        4.2.2 样地选取与研究方法
        4.2.2.1 样地选取
        4.2.2.2 研究方法
        4.2.2.3 数据分析
        4.2.3 结果与分析
        4.2.3.1 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分布
        4.2.3.2 节肢动物功能团和营养层组成分析
        4.2.4 结论与讨论
        4.2.4.1 冠层混交对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4.2.4.2 节肢动物作为生态系统指示性物种以及营养层的应用
        4.2.4.3 本研究对森林经营的启发
5 森林健康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5.1 阿尔山地区森林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
        5.1.1 自然因素
        5.1.1.1 阿尔山地区主要病害
        5.1.1.2 阿尔山地区主要虫害
        5.1.1.3 阿尔山地区主要鼠害
        5.1.1.4 森林火灾
        5.1.1.5 其他自然灾害
        5.1.2 人类干扰因素
    5.2 森林健康评价对象
    5.3 森林健康评价方法
        5.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依据
        5.3.2 评价指标的等级划分
        5.3.3 权重的确定
        5.3.3.1 权重的确定方法及优缺点
        5.3.3.2 本研究权重确定方法
        5.3.4 健康综合指数
        5.3.5 健康等级划分
    5.4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的选取及生态学意义
        5.4.1 结构性指标
        5.4.2 功能性指标
        5.4.3 干扰因素指标
        5.4.4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5.5 评价指标各因子监测与调查
        5.5.1 结构性指标
        5.5.2 功能性指标
        5.5.3 干扰因素指标
    5.6 森林健康评价
    5.7 阿尔山森林健康的调控技术
        5.7.1 森林健康调控的必要性
        5.7.2 森林健康调控技术
6 结论与讨论
    6.1 系统明确了不同类型林分维管植物的主要种类及多样性
    6.2 林区不同林型节肢动物主要种类、功能团和营养层及多样性分布
    6.3 基于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的兴安落叶松和白桦的最佳混交比例
    6.4 基于抵御生物灾害的森林健康评价体系
    6.5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6.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阿尔山所调查林地植物名录
附录2 阿尔山所调查林地节肢动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清单
致谢

四、五岔沟林业局林木种苗工程建设发展规划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杭州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实物量与价值量评估研究[D]. 田晓晖. 浙江农林大学, 2020
  • [2]五岔沟林业局近十年天然林保护成效分析[J]. 常广军.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6(06)
  • [3]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林分结构特征及抚育间伐技术研究[D]. 韩胜利.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3)
  • [4]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问题研究[D]. 李京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1)
  • [5]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调研报告[J]. 李京华,包庆丰.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 [6]浅析白狼林业局林地保护现状及未来规划目标[J]. 曹健峰.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5(04)
  • [7]内蒙古用青山绿水打造祖国边疆靓丽风景——内蒙古环保世纪行东部行纪实[J]. 齐林梅. 西部资源, 2014(04)
  • [8]基于林火时间序列的灾变研究[D]. 杜嘉林.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9]兴安盟公益林建设工程造林技术研究[J]. 齐艳华.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3(01)
  • [10]内蒙古阿尔山林区植物、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与森林健康评价[D]. 李菁.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五岔沟林业局林木苗木项目发展规划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