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与“民主”的思考

关于“科学”与“民主”的思考

一、“科学”、“民主”随想(论文文献综述)

崇明[1](2021)在《孟德斯鸠政治和社会思想中的自然观念》文中研究表明自然是近代西方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孟德斯鸠在继承17世纪自然法传统的同时,把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多样性纳入对自然的思考当中,呈现和探讨了自然的物理、社会和道德层面。在人类生活中,物理自然和社会自然往往扭曲甚至破坏了道德自然。孟德斯鸠详尽研究了人类多样的政体和法律,借助政体和商业的历史说明现代商业共和国最有利于道德自然的实现。不过,他强调各民族的立法者在选择政体形式时要从本民族的社会自然出发,参照道德自然并考量自然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和张力,推行节制审慎的启蒙和变革。

张弛[2](2021)在《孟德斯鸠商业思想语境辨析》文中提出孟德斯鸠关于商业问题的论述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论述商业时,他采用了历史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与他身处的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在经历了路易十四统治末期的衰败后,法国人试图寻找一条重振国威的和平之路,发展商业成为一时之选。但是,欧洲各国在商业发展上,道路不同,表现不同,结果不同。法国人需要考察历史经验与政治制度的差异,寻找适合法国的发展途径。孟德斯鸠的商业思想正是对上述问题的回应。这意味着,启蒙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而非完全基于抽象理性主义,也证明思想史的研究必须要扣合历史语境。

宋天骐[3](2021)在《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机构的特别性》文中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治理机构具有特别性,这种特别性内嵌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振兴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大背景。治理机构的特别性应当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治理机构的类型设置,二是治理机构的构成与职权,三是治理机构的运行方式。治理机构的类型设置应明确监督机构设置的必然性和内外部监督机构的有效联动,治理机构的构成与职权应明确人员构成的身份性特征以及权力机构的职权和职权行使的独特性,治理机构的运行方式应明确党组织领导的必要性和长期性以及民主管理的独特性。

王兆胜[4](2021)在《国体散文与观念变革》文中认为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可从各方面进行研讨。就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而言,站在西方现代性、以启蒙姿态看待其优劣长短,长期以来是一个基本或者说主要思路。这固然有助于散文的个性、思想、审美把握,也有助于突破既往的研究模式,但其最大的问题是将散文引入狭小天地,从而失去更广大的读者,甚至容易与时代、社会、国家、民族发展的进程脱节。本文从"国体散文"角度入手,思考散文写作和研究的观念变革问题。

胡苏丹[5](2021)在《门德尔松《e小调随想回旋曲》作品分析与演奏诠释》文中研究表明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i,1809-1847)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代表,作为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1,他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包括这首《e小调随想回旋曲》,这首乐曲是门德尔松少年时期所作的,是他在钢琴上早期探索的一首非常具有创造性和代表性的作品。本文选《e小调随想回旋曲》这首乐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曲家的生平、所处的时代背景、《e小调随想回旋曲》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并从该曲的音乐语言特征的角度及作品中的浪漫性、抒情性和炫技性等音乐元素方面,对其曲式结构、旋律、和声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从演奏视角上进行阐释,包括对其触键、踏板,以及乐句上的情感等方面的演奏技巧作出具体研究与分析。本文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列举和分析,对门德尔松《e小调随想回旋曲》进行深入剖析与诠释,并结合笔者自身的学习和演奏经验,希望为广大读者和演奏者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借鉴。

刘乔宇[6](2021)在《内蒙古地区扬琴演奏技法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扬琴艺术经过了四百年的发展,不论是在扬琴的乐器形制、音量音色、演奏风格及技法、作品创作、扬琴艺术教育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并由此推动了内蒙古地区扬琴艺术的发展。内蒙古地区的扬琴艺术在我国的扬琴音乐中也是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但在内蒙古地区扬琴的发展过程中,因为起初扬琴传入内蒙古地区之后主要运用于民间器乐合奏中,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专家老师们主要还是对内蒙古地区器乐合奏中的扬琴演奏艺术进行研究,其中以二人台艺术中的扬琴音乐研究居多,相比较内蒙古地区扬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扬琴的演奏技法或者是对扬琴在内蒙古地区的历史发展等理论知识的研究相对比较匮乏,希望通过本论文来对内蒙古地区扬琴艺术进行梳理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认识内蒙古地区扬琴音乐的历史及音乐发展规律,希望能为建立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扬琴流派做出一点贡献。起初扬琴传入内蒙古地区以后,主要运用于内蒙古的民间器乐合奏乐伴奏中,而且多是艺人们即兴伴奏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人民政府的提倡、重视、指导下,新一代器乐音乐工作者不断成长、后起之秀不断涌现;传统器乐和乐器登上专业艺术舞台,独奏乐发展迅速。器乐理论研究有所建树,器乐音乐专着相继出版。该时期扬琴演奏家们开始尝试着进行改编创作扬琴独奏作品,但是对于内蒙古地区扬琴音乐的创作还是为数不多的。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扬琴演奏家、作曲家们结合了现代作曲技法,进而改编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关于扬琴的创作,也相继进入了成熟与繁荣兴盛期,来自各大音乐院校、综合类院校的扬琴演奏家、教育家和专业作曲家纷纷参与了扬琴作品的创作,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扬琴独奏作品和重奏作品。本论文从内蒙古四个不同器乐合奏:内蒙古西部的二人台牌子曲、鄂尔多斯合奏乐、锡林郭勒阿斯尔和科尔沁合奏乐及扬琴独奏、重奏类音乐作品中的扬琴演奏技法、蒙古族音乐元素的运用来对扬琴来对内蒙古地区扬琴艺术的演奏技法特征进行探析,进而探究出扬琴在内蒙古地区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

王璐[7](2021)在《卢梭的《忏悔录》在中国现代自传文学中的接受与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卢梭是法国现代自传第一人,其代表性自传作品《忏悔录》开启了西方近代传记文学的一个新纪元,对西方后世传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在西风东渐的文化语境下,卢梭作为一面旗帜进入中国思想界,文学中的“卢梭热”也随之产生,影响最大当属《忏悔录》。其翻译版本之多,评价论争之热烈,都是前所未有。同时,受卢梭自传《忏悔录》等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坛更是大兴自传写作之风,名家自传名作频现:郁达夫的《达夫自传》、郭沫若的《沫若自传》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卢梭《忏悔录》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促使中国现代自传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他传到自传、从传统向现代以及从个体向整体的发展和转型,更促成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现代自传文学发展的勃兴与辉煌。本论文拟从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视角入手,在汇编、整理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卢梭的《忏悔录》在中国现代自传文学中的接受与影响情况。主要对比介绍了张竞生、汪炳焜和沈起予三种译本,从郁达夫的评论、梁实秋和鲁迅的论战分析卢梭《忏悔录》在中国的评论与影响。在此基础上,以文学史发展的纵横两个方向为研究坐标,首先在微观层面上分析卢梭《忏悔录》影响下的中国现代自传文学的创作情况,并分别以郁达夫的《达夫自传》、谢冰莹的《女兵自传》以及郭沫若的《沫若自传》为比较文本,详细分析这些自传作品在何种层面借鉴了卢梭的《忏悔录》,又有哪些部分是作者结合中国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及个人生活经历,实现了对卢梭《忏悔录》的改造与超越;最后在宏观层面上,分别从中国现代自传的写作传统、发展趋势以及写作技法上的借鉴、创新等三个角度,全面分析卢梭的《忏悔录》对中国现代自传文学发展的整体性影响,以期为比较文学研究及中国现代自传文学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和依据。

杨兴叶[8](2021)在《论萧乾散文的自我书写》文中研究说明萧乾是中国现当代文坛颇为重要的作家,其创作颇丰,内容庞大,思想蕴含相当丰富。从他发表第一篇小说《蚕》开始,就受到文坛前辈李健吾、林徽因、沈从文等人的青睐。燕京大学毕业伊始即被聘为《大公报·文艺》编辑,随后成为着名特写作家,辗转海内外,尤其以报告文学享誉文坛。也正是因为其小说和报告文学成就之高,萧乾的研究者们虽尝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对其进行研究,但研究的关注点依旧不出小说和特写,对其庞大的散文文本则多有忽视。萧乾是作为知识分子活跃于文坛的,对其散文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核。深入萧乾散文文本,可以发现在他的散文中,“自我的书写”是其进行创作的一条鲜明主线。从自我到他者,从不带地图的旅人到重拾人生地图,以萧乾散文文本为切入点,我们可以捕捉到知识分子萧乾在其自我书写中所体现的人生轨迹和思想演变。本研究共由三部分组成,分为绪论、主体章节和结语。首先,绪论部分是对以往萧乾研究进行综合把握,对比以往萧乾研究中的几种视角,分析以往研究的局限,确立萧乾研究还有可供挖掘的空间,从而引出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其次,对论文的选题缘由和论文创新点进行论述说明;再次,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最后,交代本研究的思路和要采取的研究方法。论文主体部分立足现有研究,在宏观把握萧乾散文文本的基础上,选取萧乾散文中的代表性文本,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读。从“自我书写”这一视角出发,深挖萧乾散文背后的精神内核。此部分分为如下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对萧乾自我书写中的生命状态与生命意识进行探源,分析萧乾文本对于自我生存体验的诉说,分别从其苦难经历所导致的生命无根状态、死亡意识锻造的忧郁气质中来挖掘出萧乾对于命运的反叛与挣扎的根源。第二章分析萧乾“为人生”书写的具体表现,探究不带地图的旅人萧乾是如何将自我置入历史的大潮中,在为人生书写中抒发自我对于时代的忧郁,在对现实的观照中确证自我,在书写他者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意识的建构,从而确立自我“时代传声筒”形象。第三章论述萧乾自我书写的指向在于达到思想的升华,萧乾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如何实现重拾人生地图并积极进行自我改造,对自我忧郁气质的消解和超越,又是如何跨越精神的遮蔽实现精神的去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高度,在个体对于社会的审思中实现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重构。

成沅一[9](2021)在《相对真理与节制:皮埃尔·贝尔论宗教宽容》文中认为

王忠民[10](2021)在《王一亭花鸟画研究》文中认为王一亭(1867-1938)是20世纪继吴昌硕之后海派重要的写意花鸟画家之一,与吴昌硕并称“海上双璧”。其写意花鸟画风与任伯年、吴昌硕画法风格一脉相承,并吸收了西洋画法特点,又与民间美术相融,雅俗共赏。作为主体和研究对象的王一亭,在民国的场域中是多重身份的集合体,并非是后世所建构的艺术家或商人这样较为单纯和片面的身份。因而,我们对于王一亭的解读,应把其置放在整个海派的背景下。在民国时期不仅延续了金石入画这一传统画学,而且在写意花鸟画的现代化实验领域和现代展览机制也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晚清到民国时期政坛复杂而又多变,王一亭身兼书画家、艺术活动家以及艺术赞助人为一身的综合身份以及在海上画坛的位置和影响力使其具有特殊的研究意义。多重身份建构的主题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形塑了王一亭的花鸟画风,而花鸟画创作,亦成为王一亭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艺术与生活,相互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了“博涉与精取”的高度。本文详细梳理和探讨王一亭绘画早期的博涉与日常生活及交游之间的形构关系,并将之置放于民国上海这一具有“世界场域”的租界城市的历史情境中进行细致考察,探讨王一亭的“博涉与精取”为其写意花鸟画带来的重大影响。其一,笔者对于王一亭花鸟画风格特征以及散见于画跋中的艺术思想进行理论透视,从中管窥王一亭的绘画观念和审美思想;其二,在此论述的基础之上,深入探讨王一亭日常生活、交游与画风建构的关系,并试图厘清王一亭花鸟画风格成因的背后社会因素及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形塑。最后,笔者以其花鸟画创作中福寿吉祥题材为例,着重探讨并试图厘清王一亭花鸟画创作题材、风格与心理认同的关系。微观而言,探讨作为主体的王一亭在多元的文化情境中进行的个体选择与价值认同;宏观而言无疑是民国时期历史语境下“文化转型”这一时代大潮对于类似王一亭——作为多重身份交融的个体的“投射”。总之,本文在探讨王一亭及其所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重新检视王氏在近代美术史的文化转型中的问题和现象;王一亭的博涉与精取为其花鸟画风格演变提供了内在的动力,而王一亭的绘画经历和实践中得来的宝贵经验在探索中国美术的现代之路上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科学”、“民主”随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民主”随想(论文提纲范文)

(1)孟德斯鸠政治和社会思想中的自然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一、物理自然和道德自然
二、社会及其自然
    (一)人性的社会性激情基础
    (二)心灵习性的社会性
三、物理自然、社会自然与道德自然的张力
    (一)物理自然对道德自然的挑战
    (二)政体原则与道德自然的张力
四、道德自然与优良政体
五、结语:节制的启蒙

(4)国体散文与观念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个性启蒙与散文价值得失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国体散文
三、关于国体散文的几个问题

(5)门德尔松《e小调随想回旋曲》作品分析与演奏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门德尔松及作品简介
    (一)门德尔松生平
    (二)《e小调随想回旋曲》创作背景
二、《e 小调随想回旋曲》音乐语言特征分析
    (一)曲式结构
    (二)浪漫华丽的旋律
    (三)复杂的和声
    (四)多样的节奏
三、《e小调随想回旋曲》演奏诠释
    (一)演奏技术分析
        1.触键方式
        2.踏板运用
    (二)乐句情感分析
四、《e 小调随想回旋曲》演奏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6)内蒙古地区扬琴演奏技法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概况
    (三)选题的研究内容
一、内蒙古地区扬琴历史发展概况
    (一)扬琴的分布及历史渊源
    (二)中国扬琴的艺术流派
        1、广东音乐
        2、四川扬琴
        3、江南丝竹
        4、东北扬琴
    (三)内蒙古地区扬琴的历史发展
    (四)内蒙古地区扬琴的教育事业
二、内蒙古地区扬琴独奏、重奏类音乐演奏技法特征
    (一)扬琴独奏类音乐
        1、《金色的牧场》
        2、《草原随想曲》
        3、《原风》
    (二)扬琴重奏类音乐
        1、《心之寻》
        2、《鸿雁随想》
    (三)演奏技法特征
三、内蒙古器乐合奏中扬琴的演奏技法特征
    (一)内蒙古地区器乐合奏的发展
    (二)内蒙古器乐合奏中的扬琴
        1、二人台牌子曲中的扬琴
        2、鄂尔多斯合奏乐中的扬琴
        3、科尔沁合奏乐中的扬琴
        4、锡林郭勒阿斯尔中的扬琴
    (三)演奏技法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论文类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卢梭的《忏悔录》在中国现代自传文学中的接受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卢梭《忏悔录》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
    2.1 卢梭《忏悔录》在中国的译介情况
        2.1.1 张竞生版本
        2.1.2 汪炳焜版本
        2.1.3 沈起予版本
    2.2 卢梭《忏悔录》在中国学界的评论情况
        2.2.1 梁实秋的评论
        2.2.2 鲁迅的评论
        2.2.3 郁达夫的评论
3.卢梭《忏悔录》影响下的中国现代自传文学的创作情况
    3.1 卢梭的《忏悔录》与郁达夫的《达夫自传》
        3.1.1 直率与大胆暴露的一致
        3.1.2 卢梭的表现自我与郁达夫的寻找希望
    3.2 卢梭的《忏悔录》与谢冰莹的《女兵自传》
        3.2.1 反抗和追求自然的一致
        3.2.2 卢梭对正义的呐喊与谢冰莹的女性解放诉求
    3.3 卢梭的《忏悔录》与郭沫若的《沫若自传》
        3.3.1 真实和情感的一致
        3.3.2 卢梭的个人化与郭沫若的时代性
4.卢梭《忏悔录》对中国现代自传文学发展的整体影响
    4.1 纵向上:变革旧传序,兴自传新风
        4.1.1 古代传序:侧重纪事与忽视自我
        4.1.2 现代自传:侧重内省与重视自我
    4.2 横向上:掀自传高潮,迅速转低谷
        4.2.1 创作勃兴期:1920 年—1949 年
        4.2.2 创作停滞期:1949 年—1978 年
    4.3 移植与变异:整体性借鉴,局部性改造
        4.3.1 整体借鉴:自传写作风格的整体移植
        4.3.2 局部改造:五四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论萧乾散文的自我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萧乾研究综述
        一、萧乾小说研究
        二、萧乾政论杂文研究
        三、萧乾报告文学研究
        四、萧乾书评研究
        五、萧乾散文思想与创作艺术研究
    第二节 选题缘由及论文创新点
        一、选题缘由
        (一) 创作成就高
        (二) 散文创作水准高
        (三) 散文自我书写特征明显
        二、论文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自我的生存体验书写:早期生命意识的探源
    第一节 自我苦难经历与生命无根状态
        一、暮生儿对宿命的无奈
        二、寄人篱下的悲戚体验
        三、民族身份带来的自卑
    第二节 自我的死亡意识与忧郁根源
        一、自我书写中的早期死亡印象
        二、成人后对于死亡的思考:人为什么活?
        三、生与死的反思,面对死亡的坦然
        四、一个忧郁者的自白
    第三节 对命运的感性反叛与挣扎
        一、仗义执言:揭露旧社会学校与宗教的丑陋
        二、冲破樊笼:做自身命运的掌舵人
第二章 以他者观照自我:时代浪潮下的“为人生”书写
    第一节 不带地图的旅人:用足迹书写现实人生
        一、自我对社会腐败和底层苦难的注视
        二、自我对民族弊病与出路的思考
    第二节 海外七年的自我书写
        一、无根的漂浮:“自我”视角下的屈辱体验
        二、欧战见闻录:战火下的自我审思
第三章 由遮蔽到去蔽:知识分子自我精神的重构之路
    第一节 站在人生十字路口
        一、自由思想的碰壁
        二、人生选择的迷茫
    第二节 重拾“地图”与“自我“改造”
        一、重拾人生地图
        二、积极“自我改造”
    第三节 淬火重生后的自我审视
        一、反思“文革”乱象
        二、透过活物看人生
        三、追忆人间温情
        四、尽量说真话,坚决不说假话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王一亭花鸟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关于王一亭花鸟画研究的现状
        一 关于王一亭生平的研究
        二 关于王一亭交游的研究
        三 关于王一亭绘画思想的研究
    第三节 目前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视角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视角
第一章 “博涉”之“博”——王一亭绘画的取法与师承
    第一节 王一亭绘画的早期蒙养
        一 家庭书画氛围的影响
        二 晚清金石学的余绪
        三 王一亭早期花鸟画的师承
    第二节 王一亭与“海上画派”
        一 拜师任伯年与徐小沧
        二 与吴昌硕的师友情缘
        三 王一亭对海派风格的继承
        四 王一亭在海上画派中的位置
        五 王画吴题:采访中对相关问题的再认识
第二章 中西共鉴——王一亭绘画的积学与互融
    第一节 王一亭对西方绘画理念的接受
        一 对景写生观念的理解
        二 油画的新尝试
        三 王一亭花鸟画中西方绘画观念自然生成
    第二节 东方传统艺术门类的融通与互补
        一 诗、书、画、印的审美综合
        二 笔墨与程式的互衬
    第三节 中国画科的边界与交融
        一 山水、花鸟、人物的边界
        二 以线塑形的艺术主张与实践
第三章 “博涉”到“精取”之变的内外因
    第一节 王一亭花鸟画转变的形式
        一 从“小写意”到“大写意”
        二 笔法转变的契机与表现
    第二节 文化认同——艺术观念转变的内因
        一 王一亭绘画思想承变的境遇
        二 文化认同的自律性
    第三节 环境、条件与个人抉择的外因
        一 民国时期海上画坛和美术教育的赞助人
        二 绘画风格的继承与个性化推进
        三 民间审美文化的借鉴与再创造
第四章 王一亭花鸟画的新变
    第一节 题材的扩展
        一 从生活到画面
        二 绘画题材扩展的表现
        三 笔墨与题材的适应调和
    第二节 笔墨语言的创新
        一 水、色、墨破染与勾勒技巧的分期演进
        二 色彩语言的融合发展
        三 个性化的构图手法
        四 笔墨程式的突破
    第三节 中西绘画融合的拓展
        一 西洋造型手法的吸收
        二 背景渲染与光色意识
第五章 王一亭花鸟画的精神内涵与时代意义
    第一节 境界高远:人文精神的体现
        一、题材的范围
        二 主题的提炼
        三 寓意与象征
    第二节 画为心声:悲悯情怀的表现
        一 从生活体验到笔墨转换
        二、悲悯情怀与精神寄托
    第三节 孑然独立:王一亭绘画的意义与回响
        一 王一亭花鸟画的时代内涵
        二 时代审美观视野下王一亭花鸟画的格调
        三 王一亭花鸟画的现代性与当代意义
        四 王一亭花鸟画的价值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王一亭现存作品图录
附录二 访谈资料汇总
附录三 笔者考察王一亭故居影像资料
附录四 王一亭常用印索引
附录五 吴昌硕曾孙吴越先生提供影印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科学”、“民主”随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孟德斯鸠政治和社会思想中的自然观念[J]. 崇明. 社会, 2021(06)
  • [2]孟德斯鸠商业思想语境辨析[J]. 张弛. 史学月刊, 2021(08)
  • [3]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机构的特别性[J]. 宋天骐. 中国不动产法研究, 2021(01)
  • [4]国体散文与观念变革[J]. 王兆胜. 文艺争鸣, 2021(07)
  • [5]门德尔松《e小调随想回旋曲》作品分析与演奏诠释[D]. 胡苏丹.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6]内蒙古地区扬琴演奏技法特征研究[D]. 刘乔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7]卢梭的《忏悔录》在中国现代自传文学中的接受与影响研究[D]. 王璐. 大连理工大学, 2021(12)
  • [8]论萧乾散文的自我书写[D]. 杨兴叶.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9]相对真理与节制:皮埃尔·贝尔论宗教宽容[D]. 成沅一. 浙江大学, 2021
  • [10]王一亭花鸟画研究[D]. 王忠民.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标签:;  ;  ;  ;  ;  

关于“科学”与“民主”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