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书籍的分类与分析

室内设计书籍的分类与分析

一、室内设计类图书归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琴[1](2021)在《美国学前动物教育规定的内容、特点及启示》文中认为

任青青[2](2020)在《基于智能化出版路径的有声书出版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有声书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受众可以通过耳听的方式来进行阅读。对知识内容越来越方便的获取途径使得有声书行业的发展快速增长,对于有声书的出版也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结合应用也催生出了智能化的出版方式,这种全新的出版方式正从各个环节对有声书出版产生深刻的影响,并重塑有声书的出版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较为系统的论述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多种新兴技术在有声书的内容生产、传播平台和市场营销三个方面带来的新变,对智能化出版路径下的有声书出版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在内容生产方面,利用智能技术对优质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将更具价值和更受用户喜欢的内容进行筛选;智能语音技术则大大提高了有声书的生产效率;语音拟合技术和声音复刻功能使有声书的创作类型变得丰富多样。在传播平台方面,通过对线上线下的场景感知,使有声书传播更加个性化;通过用户产生的大数据分析和智能语音所产生的人机交互,为有声书带来了更为精准化的传播;各种智能媒介也使得有声书传播呈现出了更为便捷化的特点。在市场营销方面,基于对用户和平台的精准画像所构成的智能检测系统能够实时的为出版商、平台和用户之间提供双向的反馈信息;对于音频广告的程序化投放使有声书的广告推广更加精准快速;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带来的多媒体监测为有声书的市场发展方向及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最后,本文根据对现实情况的探讨和分析,针对于在智能化出版这一全新环境下的有声书出版如何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笔者认为,有声书出版要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优势条件,加强智能化出版。首先,建立智能的编辑与审核系统,完善听审制度,提高平台原创文本资源,增加对内容生产的监测和把关;其次,要重视平台已有的用户群体,建立虚拟品牌社区,增加用户粘性,增强用户对有声书产品或平台的忠诚度;另外,要重视人类对视觉的敏感度,将音视频结合发展,创新有声书传播平台;最后,应对平台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积极拓展下沉市场,挖掘更多的潜在用户。

王琨[3](2019)在《基于移动互联网SX出版集团市场推广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已经全面覆盖,消费者获取信息的途径由传统的纸质、电视传媒逐渐向网络、手机终端多元化渠道发展,互联网上文化娱乐内容的数字化、流媒体化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和传播速度,使人类的文化娱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移动互联网全覆盖时代传统出版业受到威胁,如何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特征结合出版行业特点设计出合适的营销模式,使企业竞争力提升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数据对比法,通过搜集近些年我国图书出版业相关数据对我国出版业现状进行分析;对同行业凤凰传媒营销特征、现状及有道翻译APP推广策略进行分析;以SX出版集团市场推广作为本次研究的行业案例,以其背景、现状及当前遇到的信息滞后、受众局限、推广手段单一等问题,采用PEST方法对SX出版集团宏观环境进行分析,采用SWOT分析法对其制定推广策略,同时加入相关参考文献和资料,通过SX出版集团当前面临的市场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解决方案。基于SX出版集团营销现状为其定制的推广策略主要为:把握社会大势,瞄准主流人群;理念推动行动,推广品牌突破;推广出版业营销市场,丰富图书产品的销售渠道;强大渠道力量,维护营销发行的市场规模等理念进行改革。具体方案创新优化设计为:将线下产品推广至线上形成丰富线上产品,建设O2O图书城,通过线上智能快捷服务结合线下实体书店经营模式,打造全智能化统一的数字服务平台;建设网红实体书店及阅读空间新概念,通过移动互联等终端设备,构架多网合一全媒体智能数字服务系统,形成全省图书线上线下全面网络覆盖式立体式的营销模式,线上线下双向互动;通过建设集团APP、电商平台对SX出版集团图书产品及相关衍生产品进行推广;将读者客户细分,加强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营销与互动营销,优化精品图书内容,建立虚拟社区群,促进产品内容传播,将图书质量放在首位,市场推广和市场需求相统一为目标,保证设计方案顺利实施。具体实施措施采用:组织措施与制度措施的改进,资金与财务措施的优化改善,提高人力资源水平,提升信息技术,最后提出对本篇论文的不足之处进行下一步讨论和分析。本文研究结果可以帮助SX出版集团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推广策略,提升品牌推广、多元发展的竞争能力,还为企业科学制定市场推广策略提供了参考,也为我国同行业市场推广提供了借鉴。

杜东[4](2019)在《国防教育军事理论微课设计与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胡婷[5](2019)在《基于用户体验的少儿书店空间再造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阅读兴起,网络书店盛行,人们的阅读行为和购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体书店的图书销售受到冲击。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及国家对实体书店扶持政策的出台,促进传统实体书店向复合型书店转型成为一种趋势。少儿书店属于实体书店的一个特殊类型,儿童作为主要的受众群体,对现场体验有更大的需求。本课题以南京新华书店少儿书店(以下简称南京少儿书店)为例,以用户体验理论为基础,对少儿书店空间进行了再设计。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考察、问卷调研、用户访谈的方法,总结出南京少儿书店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空间功能模式单一;第二,空间布局混乱、利用率低;第三,空间设计风格缺少特色;第四,空间公共设施匮乏。本课题以3-16岁儿童及其家长为目标用户人群,研究用户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获得用户在南京少儿书店空间中的阅读、学习、活动、互动、交流等需求。本课题运用用户体验模型从五个层面构建了南京少儿书店空间再设计框架,依托框架制定设计策略,并进行了空间再设计。第一,战略层,明确了以用户为中心,强化用户体验;第二,范围层,构建了“1+N”复合多功能空间模式,营造了餐饮、文创、活动、展览等功能空间;第三,结构层,明确了空间设计风格,形成了主题书房的场景式陈列;第四,框架层,明确了各功能空间的关系,形成了聚合分散的空间布局以及环状流畅的动线;第五,表现层,明确了从色彩、造型、灯光、材质、气味等方面,让用户在视、听、触、嗅觉多感官方面进行空间感知。本课题尝试通过空间再造把南京少儿书店提升为复合式儿童文化场域,改变传统实体书店较为单一的书籍卖场空间模式,提高了书店的聚客能力。

黄佳雯[6](2019)在《初中物理生活化作业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改革理念也强调以尊重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体验为前提,重在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和能力发展,力图实现“知识与生活相应统一”。而作业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理解知识的重要工具,是帮助教师诊断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也应当成为落实生活化教育的重要平台。所以,物理作业设计需以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为基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就现状而言,对学生作业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对生活化作业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主要进行初中物理生活化作业的实践研究,让物理作业回归生活世界,该课题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物理生活化作业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针对相应理论的探讨和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对五大理论的内涵分析,归纳其与课题相关的合理成分,为后续研究作理论和操作方面的准备。同时,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与界定,明确物理生活化作业的含义与功能。第三章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了解初中物理作业现状。从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和物理作业现状三大方面展开调研。针对统计和访谈结果,在教师设计生活化作业的观念和行为方面提出建议。第四章提出初中物理生活作业的设计原则与案例实施。确定本课题的实验方法与模式,将校内外及网络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根据多种作业类型进行案例设计。通过“资源开发—实践研究—多元化评价—收集与交流”的模式形成物理生活化作业循环,从中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提高物理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科成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发散性思维和分析归纳能力等,并针对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第五章论述初中物理生活化作业的实践效果。通过量表检测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物理学习兴趣和物理学业自我效能感,将前后测结果进行对比,并对物理成绩进行跟踪。研究表明物理学习兴趣有显着提高,物理学科成绩有明显进步,实施生活化作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帮助。同时,本课题也对未提高物理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实践结果作出评析。第六章总结研究结论与展望。指出本课题的不足之处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后续的研究方向。

陈志新[7](2018)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修订建议归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依据现实性、急迫性和科学性等原则,针对134篇讨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的文章,除了罗列并反驳不当修订建议外,还筛选得到50多条可行性和必要性比较强的修订建议,并将修订建议进行归类分析,期望有助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六版的修订工作。

王曌一[8](2018)在《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建设蓬勃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必备的元素之一,不仅承担收藏书籍、办理借阅手续和提供阅览空间的功能,也是高校文化的重要标志。由于早期国家经济发展落后,文教建筑面积较小,图书馆的平面布局也仅以满足基本功能为主,形式比较统一缺少变化,随着经济增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国内图书馆的室内环境设计有了进一步发展,但与环境心理学结合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图书馆室内环境设计对读者阅读行为和心理的影响考虑不够充分,对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关注不够。本研究主要针对这一现象,调查比对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实例,找出其中对环境心理学考虑不充分的部分。通过对环境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找出对环境影响人学习行为的因素,分析图书馆室内环境设计要素对读者使用行为的影响。通过研究环境心理学中环境知觉、空间感和领域感总结出室内环境中对借阅效率和学习行为有促进作用的元素。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室内布局、光照、风格、材料等综合设计,使图书馆室内空间设计对读者的阅读行为起到积极作用,并在功能和美学上达到新的高度,设计出对读者阅读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图书馆,以此目的作为依据提出高校图书馆的四点设计原则,分别为形式与功能相结合、整体性原则、高效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本研究从目前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室内设计和使用现状入手进行调研,同时参考文献资料,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对高校图书馆室内的设计现状和读者的使用感受进行了调研,并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为例,首先调查了学生使用图书馆的满意度,读者认为图书馆目前存在空间拥挤、光线不够充足和公共休息空间不够美观等问题,结合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室内优缺点的调研,从空间布局、色彩与装饰以及室内景观设计三个方面提出对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的改造意见。结合环境心理学理论中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从而总结出图书馆环境设计对学习行为的引导性作用。通过突出认知地图要素来布置图书馆空间布局来提高借阅效率,在色彩和材料方面多使用连续通透的界面来增加宽敞感的体验,并更多采用木质元素和绿色来增添自然氛围从而达到放松读者内心的目的,最后在光环境的塑造上增加阅览区的光源对照度进行补足。在空间功能方面更加重视公共交往和休闲空间的设计,让读者可以恢复精力以便于投入接下来的学习任务中,从唤醒理论和任务绩效的关系上考虑室内设计,设计出复杂程度适中的界面从而提高读者在该空间中的效率。最后总结论文中尚未研究透彻的部分并对未来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进行展望。

倪阳[9](2018)在《面向中国城市发展的会展建筑类型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会展建筑经历的是一个从外发到内生的发展过程。针对会展建筑越发举足轻重的城市角色及其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以类型学方法为主、跨学科多思想综合的研究法,将近现代各时期的会展建筑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梳理和类型提取,以得出其演变脉络。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展望未来,根据会展业在新时期的特征,进行分析推演和类型转译,提出了适合国情的会展建筑的新概念设计模型,以求理论联系实际,为会展建筑未来的设计提供建设性策略。开篇第一章的绪论部分,概要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范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等,并提出了所选用的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二章是本文的方法论部分,系统地介绍了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领域的城市方面思想和以类型学为主的城市建筑学思想。对跨学科、多观点的各家思想进行分析研讨,构建了适合本课题研究的框架体系。而后以类型学方法论中基本的两个步骤——类型提取和类型转译来总领后文的研究。鉴于中国会展建筑是一个从外引到内生的发展历程,故本论文于第三章简析了世界范围内一些主要城市与会展的发展概况,为之后章节的国内城市与会展类型研究提供了具有参考意义的大背景。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我国各时期的会展建筑案例分析和类型梳理部分。按城市发展各历史阶段的时间顺序,从第四章开始,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集市(集市并非现代意义的会展,但在会展类活动模式的层面看,可以认为与现代会展具有一定的类型学起源意义,因而被提及)的发展概况,并特别强调了其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为后文对近现代中国会展与城市关系的梳理起到了溯源和支撑的作用。之后,本文依照时间顺序,逐一论述了中国近代早期(清末民初1900-1949)的国货展览会、中期(1950-1979)的以中苏友好大厦为主线的会展建筑、晚期(1980-1999)进行探索与尝试的若干会展建筑,及其相应各时期的城市发展概况。第五章则着重论述了从2000年至今,中国城市与会展发展提升时期的情况。这个时期的会展建筑案例资料相对丰富,类型也逐渐成熟,是研究的重点。在对各时期案例资料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区位选址和总体布局等层面分析了城市发展与会展建筑的相互影响,并针对各时期会展特征对会展建筑进行了类型梳理。第六章是类型提取的部分。在前面两章对各时期会展案例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首先总结了会展建筑选址上的规律和经验,然后以类型学理论对各时期的会展建筑进行了类型提取,并对各类型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七章是类型转译部分。首先通过分析前文所提取出的会展建筑类型,尝试总结出其面向城市发展的演变脉络;而后藉此展望未来的中国城市发展,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会展建筑的新概念设计模型;最后理论联系实际,用实际的设计项目案例来与本文观点相互印证。

唐倩[10](2016)在《中国传统服饰“通服性”特征与方法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通服性即服装的通用性,特指服装适穿范围广的特点。它通常以年龄通服、性别通服、场合通服、尺寸通服、文化通服等形式加以表达。服装的通服性在不同时期的东西方服饰中都有体现,而相比较之下,中国传统服装所蕴含的通服性特征尤为鲜明,不仅在年龄、性别、场合、尺寸、文化这五个方面,在造型款式、局部细节、色彩搭配、图案装饰以及处理方法等方面的通服性特征也非常明显。基于对当今绿色环保理念以及服装网络营销大背景的考虑,孕育出一种全新的服装设计方法——通服性设计。通服性设计将服装做到物尽其用,使其适用于多场合,多年龄,多形体等多条件的转化,顺应绿色环保理念;网购服装无试穿过程,因此对人体尺寸适用范围广的通服性服装在网络销售上占有特殊的优势,可以减少因缺乏试衣过程所带来尺码不合的网购弊端。这样的着装观念和设计理念正是顺应了当今强调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成为流行。本论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际服饰设计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中国传统服饰“通服性”特征与方法在现代服装设计的应用。首先从中国传统服饰的服饰色彩、纹样、形制、款式尺寸以及审美思想这几方面入手,总结归纳出中国传统服饰在款式、尺寸上具有很强的通服性特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中国传统服饰的具有尺寸和场合通服特征的处理方法。通过文献查证法,搜集大量中国历代相关服饰图片资料,通过比较、归类、分析,提取中国传统服饰典型控制部件;根据市场调研提取出中国传统服饰中具有通服性的控制部件;探索总结出一系列中国传统服饰具有尺寸和场合通服特征的处理方法,最后分析研究其与当代服饰绿色发展需要、网络购物的契合点,并将其运用到当代着装设计之中,实现其应用层面的当代价值。

二、室内设计类图书归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室内设计类图书归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智能化出版路径的有声书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智能化出版中有声书的内容生产研究
        1.3.2 关于智能化出版中有声书的传播平台研究
        1.3.3 关于智能化出版中有声书的市场营销研究
        1.3.4 关于智能化出版中有声书的受众研究
    1.4 研究述评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1.7 研究的难点、创新点
    1.8 核心概念的界定
        1.8.1 有声书
        1.8.2 智能化出版
        1.8.3 智能化出版路径
第二章 内容生产:选题、效率、创作
    2.1 智能化分析筛选有声书的优质内容
        2.1.1 智能搜索辅助挖掘文本题材
        2.1.2 大数据辅助判断内容价值
    2.2 智能化录入提升有声书的生产效率
        2.2.1 语音合成提高文本转化速度
        2.2.2 语音识别降低制作难度
    2.3 智能化合成丰富有声书的创作类型
        2.3.1 机器发声增加创作主体
        2.3.2 声音复刻扩大用户生产规模
第三章 传播平台:个性化、动态化、便捷化
    3.1 场景时代使有声书传播个性化
        3.1.1 线上感知推拟个性方案
        3.1.2 线下感知推算个性空间
    3.2 人机交互使有声书传播动态化
        3.2.1 语音交互增强情感性交流
        3.2.2 视觉交互增加临场化体验
    3.3 智能媒介使有声书传播便捷化
        3.3.1 移动APP拓展听书入口
        3.3.2 智能产品简化听书流程
第四章 市场营销:智能监测、智能投放、数据支撑
    4.1 智能监测为出版商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
        4.1.1 大数据分析辅助制定战略性决策
        4.1.2 多媒体监测明晰受众特征
    4.2 智能投放使广告推送精准快速
        4.2.1 程序化广告提高内容投放量
        4.2.2 音频程序化广告扩大有效受众群
    4.3 智能分析为市场营销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4.3.1 用户画像预判市场前景
        4.3.2 平台画像细分受众选择
第五章 智能化出版路径下有声书出版的新发展空间
    5.1 建立智能编辑与审核系统,完善审听制度
        5.1.1 机器人写作生成文本资源,建立UGC创作资源库
        5.1.2 引进区块链技术,监视内容版权流转过程
    5.2 重视平台已有用户,建立虚拟品牌社区
        5.2.1 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建立特色品牌文化
        5.2.2 重视社区管理,发挥用户的自主能动性
    5.3 音视频技术结合发展,创新有声书传播模式
        5.3.1 在平台增加短视频板块,丰富内容传播渠道
        5.3.2 创新音视频传播内容与形式,聚焦受众注意力
        5.3.3 重视AR技术发展,开辟有声书阅读新空间
    5.4 重整平台资源分布,积极拓展下沉市场
        5.4.1 下沉市场:用户基数大、待开发资源多
        5.4.2 整合主播资源,发挥“明星”效应
        5.4.3 整合内容资源,完善推送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移动互联网SX出版集团市场推广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移动互联网相关研究
        2.1.1 移动互联网概念
        2.1.2 移动互联网特点
    2.2 市场推广
        2.2.1 市场推广的概念
        2.2.2 出版业务市场推广的特点
        2.2.3 市场推广的基本方法
    2.3 移动互联网下出版业市场推广中的问题和挑战
        2.3.1 移动互联网下出版业市场推广的相关理论
        2.3.2 移动互联网下出版业市场推广的策略与方法
第三章 SX出版集团市场推广现状及发展环境分析
    3.1 SX出版集团简介
        3.1.1 集团公司基本情况
        3.1.2 SX出版集团经营情况
        3.1.3 集团的资源情况
    3.2 出版业行业环境分析
        3.2.1 我国出版业基本现状
        3.2.2 相关竞争环境分析
        3.2.3 相关替代品分析
    3.3 移动互联下出版业市场推广宏观环境分析
        3.3.1 移动互联对出版业市场推广提出的挑战
        3.3.2 移动互联对出版业市场推广提供的机会
        3.3.3 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社会环境与需求变化分析
    3.4 SX出版集团市场推广现状与问题
        3.4.1 线上营销与客户沟通模式匮乏
        3.4.2 以线下渠道为主的市场推广方式
        3.4.3 缺乏数字化营销的设计和布局
        3.4.4 尚未形成完善的电商运营体系
    3.5 SX出版集团环境分析结果总结
        3.5.1 SX出版集团的机会
        3.5.2 SX出版集团的威胁
        3.5.3 SX出版集团的优势
        3.5.4 SX出版集团的劣势
第四章 基于移动互联网SX出版集团市场推广策略方案设计
    4.1 全面互联网开发与合作
        4.1.1 SWOT分析
        4.1.2 客户细分
        4.1.3 线上产品多样化
        4.1.4 市场定位
    4.2 以互联网与实体书店线上线下结合形成双向互动
        4.2.1 建立O2O中心图书城
        4.2.2 建立城市特色的网红书店
        4.2.3 推广“小而精”图书空间
        4.2.4 建设校园书店
    4.3 基于互联网全面推广集团
        4.3.1 利用移动广告搜索提升集团影响力
        4.3.2 建立集团微博网上平台
        4.3.3 完善细化集团网上APP平台营销推广
    4.4 构建电商运营体系
        4.4.1 建造完善电商环境
        4.4.2 形成线上互动式电商平台
第五章 SX出版集团市场推广管理方案的实施
    5.1 组织与制度措施
        5.1.1 组织措施
        5.1.2 制度措施
    5.2 资金与财务措施
        5.2.1 资金措施
        5.2.2 财务措施
    5.3 人力资源与信息技术措施
        5.3.1 人力资源措施
        5.3.2 信息技术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基本结论
    6.2 需要进一步完成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用户体验的少儿书店空间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实体书店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用户体验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少儿书店空间设计与用户体验
    2.1 实体书店概述
        2.1.1 实体书店的历史沿革
        2.1.2 实体书店的困境及转机
        2.1.3 实体书店的类型
    2.2 少儿书店空间设计研究
        2.2.1 少儿书店的空间构成
        2.2.2 少儿书店的空间设计要求
        2.2.3 少儿书店的发展趋势
    2.3 用户体验相关研究
        2.3.1 用户需求层次
        2.3.2 用户体验模型
    2.4 少儿书店空间设计中的用户体验
        2.4.1 感官体验
        2.4.2 行动体验
        2.4.3 情感体验
    2.5 本章小结
3 南京少儿书店现状调研与分析
    3.1 前期调研
        3.1.1 调研目的与内容
        3.1.2 调研方法与问卷设计
        3.1.3 调研流程
    3.2 空间调研分析
        3.2.1 南京实体书店空间调研分析
        3.2.2 南京少儿书店空间调研分析
        3.2.3 南京少儿书店空间发展方向
    3.3 用户调研分析
        3.3.1 目标用户
        3.3.2 目标用户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
        3.3.3 目标用户需求
    3.4 调研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用户体验的南京少儿书店空间再设计策略
    4.1 构建南京少儿书店空间再设计框架
    4.2 战略层——确立南京少儿书店设计目标与用户需求
        4.2.1 设计目标
        4.2.2 用户需求
    4.3 范围层——确立南京少儿书店设计理念与空间模式
        4.3.1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4.3.2 “1+N”的复合多功能空间模式
    4.4 结构层——确立南京少儿书店设计风格与设计内容
        4.4.1 设计风格
        4.4.2 设计内容
    4.5 框架层——确立南京少儿书店空间规划与动线设计
        4.5.1 空间规划
        4.5.2 动线设计
    4.6 表现层——确立南京少儿书店空间感知设计
        4.6.1 视觉感知设计
        4.6.2 听觉感知设计
        4.6.3 触觉感知设计
        4.6.4 嗅觉感知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用户体验的南京少儿书店空间再设计方案
    5.1 设计定位
        5.1.1 设计理念
        5.1.2 设计风格
    5.2 功能分区与动线设计
        5.2.1 功能分区
        5.2.2 动线设计
    5.3 入口空间设计
    5.4 阅读空间设计
    5.5 活动空间设计
    5.6 休闲空间设计
    5.7 文创空间设计
    5.8 本章小结
6 设计方案测评
    6.1 测评内容
    6.2 测评过程
    6.3 测评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总结和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南京新华书店——少儿书店问卷调查
附录B 基于用户体验的南京少儿书店空间再设计方案测评问卷调查
附录C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以及获奖情况

(6)初中物理生活化作业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问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2.1 理论基础
        2.1.1 生活教育理论
        2.1.2 STSE教育理论
        2.1.3 学业自我效能理论
        2.1.4 多元智能理论
        2.1.5 人本学习主义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生活化
        2.2.2 生活化作业
        2.2.3 物理生活化作业
    2.3 初中物理生活化作业的作用
        2.3.1 传统物理作业的作用
        2.3.2 物理生活化作业的作用
第3章 初中物理作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问卷调查
        3.1.1 关于物理作业现状调查
        3.1.2 关于物理学习兴趣调查
        3.1.3 关于物理学业自我效能感调查
    3.2 访谈调查
        3.2.1 教师访谈内容设计
        3.2.2 教师访谈记录
        3.2.3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3 思考与建议
        3.3.1 教师观念的转变
        3.3.2 教师行为的转变
第4章 初中物理生活化作业设计与实施
    4.1 物理生活化作业的资源来源
        4.1.1 校内资源
        4.1.2 校外资源
        4.1.3 网络资源
    4.2 初中物理生活化作业设计
        4.2.1 初中物理生活化作业设计原则
        4.2.2 初中物理生活化作业评价原则
    4.3 初中物理生活化作业的实验研究
        4.3.1 实验方法
        4.3.2 实验模式
    4.4 初中物理生活化作业案例设计及分析
        4.4.1 实践体会型
        4.4.2 资料查阅型
        4.4.3 探究设计型
        4.4.4 阅读理解型
        4.4.5 练习巩固型
        4.4.6 应用想象型
    4.5 初中物理生活化作业评价设计及分析
第5章 初中物理生活化作业成效分析
    5.1 对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
    5.2 对物理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5.3 对物理学科成绩的影响
    5.4 物理生活化作业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的不足
        6.2.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前测问卷
附录二:后测问卷
附录三: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案例设计
附录五:评价记录表
致谢

(7)《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修订建议归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主要修订建议
    2.1 军事类 (E)
    2.2 经济类 (F)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G)
    2.3 语言文字类 (H)
    2.4 文学类 (I)
    2.5 艺术类 (J)
    2.6 医药卫生类 (R)
    2.7 农业科学类 (S)
    2.8 工业技术类 (T)
    2.9 交通运输类 (U)
    2.1 0 总论复分表
3 修订建议的归类分析
4 结语

(8)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概念界定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环境心理学的概念及发展
    2.2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的概念
        2.2.1 环境知觉的基础理论
        2.2.2 环境认知的基础理论
    2.3 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研究
        2.3.1 唤醒理论
        2.3.3 行为场景理论
    2.4 个人空间及领域感的理论研究
        2.4.1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2.4.2 领域性
    2.5 光环境、色彩与行为的关系
        2.5.1 光环境的要素和分类
        2.5.2 色温、照度与舒适感
        2.5.3 色彩的心理效应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
    3.1 高校图书馆建设发展概况
        3.1.1 早期国外高校图书馆建设发展概况
        3.1.2 近现代国外高校图书馆建设发展情况
        3.1.3 我国早期高校图书馆建设发展概况
        3.1.4 我国现代高校图书馆建设概况
    3.2 图书馆空间布局的相关研究
        3.2.1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构成
        3.2.2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组合形式
    3.3 高校图书馆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设计内容
        3.3.1 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基本原则
        3.3.2 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内容
    3.4 国外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分析
        3.4.1 美国美德加艾维斯学院图书馆
        3.4.2 英国伯明翰大学图书馆
    3.5 国内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分析
        3.5.1 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
        3.5.2 辽宁大学图书馆
        3.5.3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环境心理学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要素研究
    4.1 图书馆中的环境——行为问题
    4.2 环境心理学中室内空间体验研究
    4.3 具有正面影响的环境属性
    4.4 室内环境对学习行为的影响
        4.4.1 认知地图与借阅效率
        4.4.2 唤醒水平与学习绩效
    4.5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流线
    4.6 阅览室室内布置
    4.7 色彩和装饰材料的运用
        4.7.1 图书馆室内色彩分析
        4.7.2 光环境设计的相关研究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室内改造策略
    5.1 设计原则
        5.1.1 结合认知地图要素的空间布局
        5.1.2 增加宽敞感的体验
        5.1.3 可恢复的第三空间
        5.1.4 具有生命力的公共场所
    5.2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概况
    5.3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设计改造的整体构思
    5.4 基于环境心理学理论的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的设计改造策略
        5.4.1 空间布局规划
        5.4.3 色彩与装饰
        5.4.4 空间光环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面向中国城市发展的会展建筑类型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源起与现状问题
        1.1.1 会展业对城市发展的推动
        1.1.2 推动会展建筑发展的因素
        1.1.3 会展业及会展建筑的现状问题
        1.1.4 当今新一轮会展建设正全面展开
    1.2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和范围界定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1) 关于城市发展问题
        (2) 关于类型学等各派思想问题
        (3) 关于会展建筑问题
        (4) 于城市与会展建筑的关系问题
        1.2.3 研究案例的选取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契合度分析与研究意义
        1.4.1 类型学理论与研究的契合度分析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综述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发展理论及类型学理论的构建
    2.1 城市发展
        2.1.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2.1.2 类似性城市思想
        2.1.3 城市触媒理论
    2.2 建筑类型
        2.2.1 类型学理论概述
        2.2.2 类型提取
        2.2.3 类型转译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世界会展建筑的发展概述
    3.1 世界会展业的发展
        3.1.1 世界会展业发展的历史简要
        3.1.2 世界会展业发展对会展建筑发展的促进
    3.2 世界会展建筑的发展脉络
        3.2.1 早期的发展状况
        3.2.2 二战后的状况
        3.2.3 欧洲以外的会展中心
    3.3 会展建筑与城市的互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近代会展建筑的发展与类型梳理
    4.1 展览模式的原型—集市在中国城市历史中的发展梳理
        4.1.1 中国古代市场的历史演变
        4.1.2 中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关系的演变
    4.2 中国近代早期会展的雏形(1900—1949)
        4.2.1 近代早期中国会展业发展概述
        4.2.2 近代早期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与演变
        4.2.3 近代早期中国会展建筑的类型
    4.3 中国近代中期会展的探索(1950—1979)
        4.3.1 近代中期的历史背景和会展业发展概述
        4.3.2 近代中期重要城市的会展建设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
        4.3.3 近代中期会展建筑案例
        4.3.4 近代中期会展类型梳理
    4.4 中国近代晚期会展的发展(1980-1999前后)
        4.4.1 近代晚期的历史背景和会展业发展概述
        4.4.2 近代晚期重要城市的会展建设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
        4.4.3 近代晚期会展建筑案例
        4.4.4 近代晚期会展类型梳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升时期(2000年至今)会展建筑的发展与类型梳理
    5.1 提升时期的历史背景
    5.2 提升时期的会展业发展概述
    5.3 我国提升时期各城市与会展建筑的互动关系
        5.3.1 北京的会展建筑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5.3.2 上海的会展建筑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5.3.3 广州的会展建筑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5.3.4 深圳与会展建筑的互动关系
        5.3.5 其他城市与会展建筑的互动关系
        5.3.6 会展建筑与城市的互动关系对比
    5.4 提升时期会展建筑案例与类型梳理
        5.4.1 (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京国展)
        5.4.2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沪国览)
        5.4.3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展馆(广展中心)
        5.4.4 深圳会展中心(深展中心)
        5.4.5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5.4.6 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武展中心)
        5.4.7 西安曲江会展中心新馆(曲江会展)
        5.4.8 亚洲国际博览中心(港亚览)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会展建筑类型提取
    6.1 背景概述
        6.1.1 会展建筑与城市的互动
        6.1.2 会展建筑类型的脉络梳理(按历史阶段分)
    6.2 会展建筑类型提取
        6.2.1 分散式
        6.2.2 嵌套式
        6.2.3 串联式
        6.2.4 并联式(梳式布局)
        6.2.5 复合式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会展建筑类型转译
    7.1 综述
        7.1.1 当下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概述
        7.1.2 当下会展业发展趋势
        7.1.3 当下城市发展趋势
    7.2 当下会展建筑存在的问题
        7.2.1 宏观层面城市规划与城市触媒
        7.2.2 微观层面会展建筑设计的多元性与适应性
    7.3 关于会展建筑的改进方向的探讨
        7.3.1 开放性
        7.3.2 多元性
        7.3.3 拓展性
    7.4 类型转译——会展建筑的新概念模型
        7.4.1 街区式
        7.4.2 综合体式
    7.5 会展建筑设计实践探索
        7.5.1 城市共享化的综合会展建筑——佛山(潭州)会展中心竞赛方案
        7.5.2 开放式的多功能化会展建筑—保利世贸中心
        7.5.3 保利海棠会展中心
    7.6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研究结论
        (1) 会展建筑的选址应重视会展业的触媒效应
        (2) 应加强会展与城市互动关系的研究
        (3) 在建设会展场馆时应注重对会展建筑类型的分析和选取
        (4) 会展建筑规模应兼顾经济发展和周边可持续发展
    二、本研究的创新点
        (1) 以时间轴为序对中国近现代会展建筑历史进行梳理
        (2) 以类型学理论对会展建筑进行分类研究
        (3) 从与城市互动的角度对会展建筑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
        (4) 提出未来会展建筑的新概念模型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
        (1) 选取案例的局限性
        (2) 会展业分类的局限性
        (3) 资料文献的局限性
    四、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附件

(10)中国传统服饰“通服性”特征与方法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1.2.2 中国传统服饰研究
        1.2.3 绿色服装设计研究
        1.2.4 通服性设计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数理统计分析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实证分析法
    1.4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通服性与中国传统服饰相关概述
    2.1 通服性设计概述
        2.1.1 通服性概念
        2.1.2 通服性设计的概念与范围
    2.2 中国传统服饰的相关概述
        2.2.1 中国传统服饰概念的界定
        2.2.2 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及发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传统服饰“通服性”特征分析
    3.1 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的“通服性”特征
        3.1.1 传承性
        3.1.2 禁忌性
        3.1.3 审美思想
    3.2 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通服性”特征
        3.2.1 传承性
        3.2.2 禁忌性
        3.2.3 中国传统纹样的特点与通服性特性
    3.3 中国传统服饰形制的“通服性”特征
    3.4 中国传统服饰“通服性”特征的美学基础
        3.4.1 道教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3.4.2 儒家的礼教及中庸之道
        3.4.3 受外来佛教影响
        3.4.4 受民间吉祥文化的影响
    3.5 中国传统服饰款式、尺寸的“通服性”特征分析
        3.5.1 款式通服
        3.5.2 尺寸通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传统服饰中具有通服性的控制部件提取
    4.1 中国传统服饰的收集与初步筛选
        4.1.1 中国传统服饰图片资料的收集
        4.1.2 对中国传统服饰图片资料的初步筛选
    4.2 提取控制部件
        4.2.1 服饰控制部件的划分
        4.2.2 控制部位的图片处理
        4.2.3 对中国传统服饰控制部件提取的结果
    4.3 中国传统服饰各控制部件在表现通服性方面强弱程度的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4.3.1 问卷内容设计
        4.3.2 问卷发放与回收
        4.3.3 各部件在表现通服性方面权重的数据处理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中国传统服饰尺寸、场合通服性特征处理方法的归纳
    5.1 具有尺寸通服性特征处理方式
        5.1.1 宽松化模糊性处理方式
        5.1.2 可调节性处理方式
        5.1.3 宽松化模糊性与可调节处理方式相结合的综合处理方法
    5.2 具有场合通服性特征处理方式
        5.2.1 服装部件的可添加拆卸的处理方法
        5.2.2 灵活搭配服饰配件的处理方法
        5.2.3 灵活搭配服装的处理方法
    5.3 本章小结
        5.3.1 尺寸通服
        5.3.2 场合通服
第六章 中国传统服饰“通服性”特征与处理方法在当代服饰设计的应用
    6.1 中国传统服饰“通服性”特征与处理方法在当代服饰设计的体现
    6.2 基于中国传统服饰“通服性”特征与处理方法的设计实践
        6.2.1 应用于当代服装尺寸通服上的设计
        6.2.2 应用于当代服装场合通服上的设计
    6.3 对设计效果的实证调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成果的总结
        7.1.1 中国传统服饰各控制部件的提取
        7.1.2 具有通服性控制部件的提取
        7.1.3 中国传统服饰“通服性”特征分析
        7.1.4 中国传统服饰尺寸、场合通服性特征处理方法总结
        7.1.5 中国传统服饰“通服性”特征与处理方法的设计实践
    7.2 不足与展望
        7.2.1 本研究的局限性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中国传统服饰各朝代控制部件收集
    附录2:中国传统服饰各控制部件部件在表现通服性方面的强弱程度问卷调查
    附件3:通服性设计实例通服性程度与设计效果评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四、室内设计类图书归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学前动物教育规定的内容、特点及启示[D]. 张伟琴.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智能化出版路径的有声书出版研究[D]. 任青青. 河北大学, 2020(08)
  • [3]基于移动互联网SX出版集团市场推广策略研究[D]. 王琨. 西北大学, 2019(12)
  • [4]国防教育军事理论微课设计与运用研究[D]. 杜东.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5]基于用户体验的少儿书店空间再造研究[D]. 胡婷.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6]初中物理生活化作业的实践研究[D]. 黄佳雯.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7]《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修订建议归类分析[J]. 陈志新.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8(11)
  • [8]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图书馆室内设计研究[D]. 王曌一.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4)
  • [9]面向中国城市发展的会展建筑类型演变研究[D]. 倪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10]中国传统服饰“通服性”特征与方法的应用研究[D]. 唐倩.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6

标签:;  ;  ;  ;  ;  

室内设计书籍的分类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