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原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综合毒性测定的初步研究

饲料原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综合毒性测定的初步研究

一、饲料原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综合毒性测定法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杨露,谭会泽,刘松柏,陈丹,邹轶[1](2021)在《家禽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分类及控制要点》文中研究指明将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从天然毒素和非天然毒素两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了不同种有毒有害物质对家禽机体造成的危害,最后总结了饲料及原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要点,以期得到安全的饲料及饲料产品。

李奕霏[2](2021)在《耐热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的筛选及解毒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际粮农组织最新统计,全球上接近三分之一的谷物及饲料已经遭受来自真菌毒素的污染,其中玉米赤霉烯酮是污染最为广泛的真菌毒素之一。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1962年由Stob等人从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的一种霉菌毒素,其产毒菌主要是镰刀菌属(Fusarium sp.)的菌株(如禾谷镰刀菌和黄色镰刀菌)等。由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不适当的储存环境,虫害和暴雨等增加了ZEN污染的风险。ZEN是一种外源性雌激素,其毒性及致病性通常与特定动物的生殖障碍有关,不仅给牲畜和人类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解决ZEN对食品和饲料中的污染,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人畜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食品和饲料加工过程中常需要高温的环境,想要在实际生活中降解真菌毒素,就需要筛选到耐受性强的降解菌株。因此,从特殊环境筛选新型毒素降解菌株就成为了一个热点。本实验旨在筛选到一株耐热且高效降解ZEN的新型菌株,对其生长及降解条件进行优化,初步解析了该菌对ZEN的降解物质及机理及降解产物特性分析,以期应用于食品和饲料中ZEN的去除。为后续ZEN降解酶的纯化及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研究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本研究采用菌株毒素共培养方式,从热泉中筛选出一株能够高效降解ZEN的耐热菌株Y4。对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及16S r RNA鉴定,确定为神户肠杆菌(Enterobacter kobei)。(2)对该菌株的生长条件进行了研究,菌株最适的生长条件为LB培养基、28°C、p H为7的条件下孵育30 h,表现出较好的生长优势。(3)探究了不同条件下对菌株Y4降解ZEN的影响。分析了反应时间、初始p H、温度、毒素浓度等对Y4降解ZEN的影响。该降解菌在p H为6,60°C,180 r·min-1的条件下与2 mg·L-1ZEN孵育48 h,ZEN降解率为100%。当p H为5时,其他条件不变时,对2 mg·L-1ZEN降解率仍可达91.43%,对50 mg·L-1ZEN降解率达88.95%,表明该菌降解ZEN具有高效、耐热特性。(4)对该菌降解ZEN机理及降解产物进行了初步探究。机制解析表明Y4对ZEN的降解主要源于胞外酶的降解作用,且Mn2+可明显增加上清液的降解能力。LC-MS/MS分析发现ZEN降解产物中不含有α-ZOL、β-ZOL等雌激素活性物质。(5)通过LC-QTOF/MS寻找菌体自身代谢与样品Y4的ZEN代谢产物之间的差异。经过15min、1 h、48 h、72 h的ZEN与菌株Y4的孵育,差异峰在3.8 min和5.4 min处,分子量为291.121和216.0896 mz。推测有可能是Y4对ZEN的降解产物,分子结构有待后续进一步验证。(6)通过转录组学分析筛选到了59个差异性基因,其中24个为上调基因,35为下调基因。与ZEN相关的基因为降解芳香族化合物,推测此菌的ZEN降解酶很有可能是一种作用于ZEN苯环结构的一种过氧化酶。本研究为开发利用菌株开展ZEN的生物脱毒提供了新的菌株资源,也为后续ZEN解毒酶制剂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王春玲[3](2021)在《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及其改善策略》文中提出T-2毒素属于单端孢霉烯族类毒素,是由镰刀菌在代谢中产生的具有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T-2毒素普遍存在于霉变的饲料及其原料中,会造成养殖动物生长缓慢,免疫功能抑制等不良影响,导致动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降低,同时T-2毒素残留也会对食品安全造成潜在威胁。中华绒螯蟹因风味独特和营养价值高而备受消费者的欢迎,年产量从1990年的4800吨增加到2019年的75万吨,其配合饲料中的玉米、小麦等原料极易受T-2毒素等霉菌毒素污染,但目前仍无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和营养学手段,探究了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根据其毒性特点探讨了缓解T-2毒素毒性的方法。从以往研究来看,物理吸附法是去除霉菌毒素最质优价廉的一种方法,本研究首先选用酵母细胞壁作为饲料添加剂,探究其对T-2毒素引起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缓解作用,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结合体外实验发现,T-2毒素的毒性与氧化还原稳态的紊乱有关,因此选用功能性饲料添加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姜黄素,评价了其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缓解作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本实验为探究T-2毒素对幼蟹的生长、免疫功能的影响,分别在饲料中添加0(对照)、0.6(T1)、2.5(T2)和5.0(T3)mg/kg的T-2毒素,配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养殖8周。结果显示:T-2毒素显着降低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饲料中T-2毒素含量的升高,幼蟹的存活率随剂量升高而降低,其中T3组幼蟹的存活率显着低于对照组。T-2毒素显着提高了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丙二醛(MDA)的含量,降低肝胰腺抗氧化酶总抗氧化力(T-AOC)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且T3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T-2毒素降低幼蟹血淋巴参数总血细胞数(THC)、呼吸爆发、酚氧化酶(PO)以及肝胰腺中酸性磷酸酶(ACP)、PO、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肝胰腺中抗脂多糖因子(ALF1和ALF2)的表达随着饲料中T-2毒素含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T-2组中表达量最高;4.6 mg/kg的T-2毒素显着提高肝胰腺中脂多糖诱导的TNF-α转录因子(LITAF)和Relish基因的表达。T-2毒素显着上调凋亡基因caspase-3,caspase-8,Bax基因的表达以及Bax/Bcl-2的比值,且下调Bcl-2基因的表达。低剂量的T-2毒素诱导脱毒基因细胞色素P450(CYP2、CYP3、CYP4)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表达,随着T-2毒素剂量的增加,脱毒基因的表达量呈现下降趋势。此外慢性暴露T-2毒素造成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小管基膜脱落,引发肝胰腺损伤。以上结果表明慢性暴露T-2毒素引发肝胰腺组织氧化应激、凋亡的发生,造成肝胰腺损伤,抑制肝胰腺的解毒功能,最终导致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免疫力的抑制。甲壳动物的肠道不仅仅具有消化吸收的功能,同时也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维持甲壳动物的肠道健康有助于提高其生长,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肠道也是T-2毒素一个重要的靶器官,而且动物摄食含有T-2毒素污染的日粮后,肠道是首先遭受T-2毒素损伤的器官,本研究旨在探究T-2毒素中华绒螯蟹幼蟹肠道健康以及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随着饲料中T-2毒素含量的增加,肠道组织中MDA的含量呈上升趋势,且T2和T3组幼蟹肠道组织中的MD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而抗氧化酶GSH-Px和T-AOC的活性则随着T-2毒素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T2组抗氧化酶的活性最高。T-2毒素显着降低肠道组织抗菌肽(ALF1、ALF3、crustin-1和crustin-2)以及围食膜因子(PM1和PM2)基因的表达,增加炎症相关基因TLR、Myd88、LITAF和Relish的表达。MAPKs(p38、JNK和ERK)基因的表达随着T-2毒素含量的增加,呈显着上升趋势。T-2毒素显着增加肠道caspase-3、caspase-8、Bax基因的表达以及Bax/Bcl-2的比值,同时降低Bcl-2基因的表达。此外,4.6 mg/kg T-2毒素处理组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在门水平,Bacteroidete,Firmicutes,Tenericutes和Proteobacteria是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的优势菌,T-2毒素显着降低肠道Bacteroidetes丰度,增加Firmicutes,Tenericutes和Proteobacteria的丰度。在属水平,T-2毒素降低了肠道有益菌Dysgonomonas和Romboutsia的丰度,增加了病原菌Candidatus Bacilloplasma,Chryseobacterium和Streptococcus的丰度。综上,饲料中T-2毒素造成中华绒螯蟹幼蟹肠道组织氧化损伤、免疫功能抑制,同时增加肠道组织细胞凋亡以及肠道微生物的紊乱,从而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肠道的完整性和健康。2.酵母细胞壁(YCW)对T-2毒素所致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以鱼粉、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在饲料中添加T-2毒素和YCW配制成4种不同的饲料:0(对照组,不含T-2毒素和YCW)、2.5mg/kg T-2毒素(T-2组,不含YCW)、2.5mg/kg T-2毒素+1%YCW(YCW-1组)和2.5mg/kg T-2毒素+2%YCW(YCW-2组)。试验选取中华绒螯蟹幼蟹(0.74±0.01g)8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平行,分别投喂以上4种不同的饲料进行8周的养殖试验,探究酵母细胞壁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缓解作用。结果发现:T-2毒素显着降低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和存活。与T-2组相比,饲料中补充酵母细胞壁虽能提高幼蟹的生长率,但差异不显着;当饲料中补充2%的酵母细胞壁时,幼蟹的存活率显着高于T-2组。T-2毒素导致幼蟹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显着提高,但饲料中添加酵母细胞壁不能逆转血清中ALT的含量,而2%的酵母细胞壁能显着降低血清中AST含量。与对照组相比,T-2组幼蟹血清和肝胰腺中MDA的含量显着升高,血清中GSH-Px、肝胰腺中GSHPx和T-AOC的活性显着降低。饲料中补充1%的酵母细胞壁能显着提高肝胰腺中GSH-Px和T-AOC的活性,2%的酵母细胞壁能显着降低肝胰腺中MDA的含量,并且显着增加血清以及肝胰腺中GSH-Px的活性。试验同时表明,T-2毒素会抑制幼蟹肝胰腺的免疫功能,增加炎症调控因子的表达,而与T-2组相比,饲料中补充酵母细胞壁显着降低炎症因子TLR和Myd88基因的表达,1%的酵母细胞壁增强了肝胰腺中ACP和AKP的活性。从试验结果来看,T-2毒素导致幼蟹肝胰腺的凋亡,饲料中补充酵母细胞壁并没有改善机体肝胰腺的凋亡。综上,T-2毒素会抑制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和免疫功能,而补充酵母细胞壁不能消除T-2毒素对动物生长的抑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抗氧化能力以及免疫功能,因此,饲料中补充酵母细胞壁并不能完全消除T-2毒素带来的负面影响。3.T-2毒素对原代血淋巴细胞的毒性作用已有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霉菌毒素产生毒性的关键机制,其中,Cnc C/keap1通路能够提高动物体的抗氧化能力,维持氧化还原稳态,对霉菌毒素等诱导的毒性具有改善作用。而至今还没有关于中华绒螯蟹的Cnc C和keap1基因结构及表达特征的相关报道。为了探究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的毒性作用和可能机理,首先基于中华绒螯蟹转录组的数据,采用RT-PCR和RACE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克隆了中华绒螯蟹Cnc C和keap1基因的c DNA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Cnc C基因的c DNA序列全长为6993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2604 bp,编码867个氨基酸,该蛋白质的分子质量约为95.18k Da,理论等电点为5.23。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Cnc C蛋白氨基酸序列与凡纳滨对虾Cnc家族的序列相似性最高,为80-86.48%,其次是赤拟谷盗Cnc家族的序列,相似度为40.68%。对不同组织中Cnc C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Cnc C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血淋巴细胞和肠道。中华绒螯蟹keap1基因的c DNA序列的全长为4609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1860 bp,编码619个氨基酸,该蛋白质的分子质量约为69.23 k Da,理论等电点为6.42。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keap1蛋白氨基酸序列与雪蟹的相似性最高,为92.15%,其次是斑节对虾和凡纳滨对虾,相似性分别为85.62%和85.46%。对不同组织中keap1基因的表达分析表明,keap1在肝胰腺中表达量较高,其次是脑。基于本研究获得的Cnc C的编码区序列,设计合成了Cnc C基因的si RNA序列,通过RNA干扰技术,探究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原代血淋巴细胞的毒性机理,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的T-2毒素显着降低原代血淋巴的细胞活力和线粒体膜电位,诱导了细胞的活性氧的水平,T-2毒素对原代血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具有剂量依赖性。100 ng/m L的T-2毒素抑制了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此外,原代血淋巴细胞中Cnc C的干扰增强了T-2毒素对抗氧化能力的抑制,加强了免疫毒性;综上,T-2毒素诱导的氧化应激与Cnc C/keap1的抗氧化通路有关,利用抗氧化剂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可成为干预T-2毒素毒性的一个潜在措施。4.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基于以上研究,发现T-2毒素的毒性与氧化应激的发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研究选取两种不同的抗氧化剂,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对T-2毒素导致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NAC是乙酰化的半胱氨酸衍生物,能够合成非酶抗氧化物谷胱甘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本试验选取中华绒螯蟹幼蟹(0.27±0.00 g)8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平行,分别投喂4种不同的饲料: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不含T-2毒素和NAC)、2.5 mg/kg T-2毒素(T-2组,不含NAC)、2.5 mg/kg T-2毒素+0.05%NAC(0.05N组)、2.5 mg/kg T-2毒素+0.1%NAC(0.1N组),进行8周的养殖试验,探究NAC对T-2毒素造成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T-2毒素显着抑制幼蟹的生长和免疫功能,引起肝胰腺氧化应激和凋亡。与T-2组相比,饲料中补充NAC显着提高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肝体比,且饲料中补充0.1%的NAC可显着提高幼蟹的存活率。相比于T-2组,饲料中添加0.1%的NAC显着降低了中华绒螯蟹幼蟹血清中AST和ALT的含量,同时能显着提高幼蟹的耗氧率。饲料中添加NAC显着降低幼蟹血淋巴细胞的ROS以及血清和肝胰腺中MDA的含量,同时显着增加了幼蟹肝胰腺GSH-Px,T-AOC,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的活性以及谷胱甘肽(GSH)的含量。NAC的补充增强了呼吸爆发、总蛋白的含量以及肝胰腺中ACP的活性。0.1N组的血细胞数、血清ACP以及肝胰腺AKP的活性显着高于T-2组;与T-2组相比,0.1%的NAC显着增加肝胰腺抗菌肽(ALF1,ALF2,crustin-1和crustin-2)和peroxinectin基因的表达,同时降低肝胰腺Relish和LITAF基因的表达。此外,caspase-3,caspase-8,Bax和p53基因的表达以及Bax/Bcl-2的比值随着饲料中NAC的补充显着下降。中华绒螯蟹幼蟹摄食含2.5 mg/kg T-2毒素日粮可导致其生长缓慢和健康受损,而饲料中补充0.1%NAC可以通过提高幼蟹GSH的含量,显着增强幼蟹的抗氧化能力,改善T-2毒素引起的生长和免疫抑制,缓解氧化应激和凋亡。CncC/Keap1是调控动物体内解毒酶和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关键核转录因子,被认为是阻止氧化还原失衡的关键靶点,而姜黄素能够诱导Cnc C的活化,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提高抗氧化能力,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的功能。本试验以鱼粉、酪蛋白和明胶为主要的蛋白源,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T-2毒素和姜黄素配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C(对照组,不含T-2毒素和姜黄素)、T-2(2.5 mg/kg T-2毒素)、0.5C(2.5 mg/kg T-2毒素+0.5%姜黄素)和1C(2.5 mg/kg T-2毒素+1%姜黄素),养殖期8周,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结果显示:T-2毒素显着降低了中华绒螯蟹幼蟹增重、特定生长率和肝体比,饲料中补充0.5%的姜黄素能显着提高其生长和存活。与对照组相比,T-2组幼蟹的运动能力以及耗氧率显着降低,而添加姜黄素可显着逆转该不良影响。T-2毒素诱导血清和肝胰腺组织中的氧化应激,与T-2毒素组相比,0.5%的姜黄素显着降低了血淋巴中活性氧的含量以及组织中MDA的含量,同时显着增加GSH-Px和T-AOC的活性以及Cnc C基因的表达。T-2毒素抑制了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免疫功能,增强了炎症基因的表达,而0.5C组的抗菌肽(ALF1、ALF2、ALF3、crustin-1)和peroxinectin基因的表达显着升高,炎症相关基因Relish和LITAF基因的表达显着下调。此外,T-2毒素促进了肝胰腺组织的凋亡,而饲料中补充姜黄素能显着降低p53、Bax、caspase-8和caspase-3基因的表达以及Bax/Bcl-2的比值,升高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饲料中补充0.5%的姜黄素激活了肝胰腺Cnc C/keap1基因的表达,提高幼蟹的抗氧化能力,缓解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改善T-2毒素引起的生长抑制、免疫功能损伤。综上饲料中补充适量的抗氧化剂能够通过提高幼蟹的抗氧化能力,改善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抑制和健康受损。

郭如意[4](2021)在《综合利用玉米深加工副产物固态发酵饲料的研究》文中指出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020年玉米产量已达2.6亿吨。随着玉米产量的增加,玉米深加工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主要产品有玉米淀粉、淀粉糖、柠檬酸和燃料乙醇等。生产玉米淀粉的副产物玉米皮、玉米浸泡水和生产柠檬酸的副产物黑曲霉菌渣和石膏,目前大多被廉价出售或随处堆放处理,没有充分利用其价值,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加剧了环境污染。因此,本研究综合利用玉米深加工副产物作为饲料原料生产绿色、营养且经济的生物饲料对饲料行业和玉米深加工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筛选可以降解呕吐毒素的菌种,为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去除提供技术支撑。首先,采用滤纸片法考察9株益生菌(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鼠李糖乳杆菌)互作关系,平板上主要有三种现象:(1)滤纸片周围有明显的透明圈,说明菌种间有拮抗作用;(2)滤纸片周围有菌体生长,说明滤纸片上菌种占生长优势;(3)滤纸片周围既没有透明圈也没有菌体生长,说明菌种间无拮抗作用。根据菌种间的抑制程度最终选取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地衣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5株益生菌作为发酵菌种。考察了种子培养基中玉米浆浓度对菌体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在p H为6.5的条件下,酿酒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添加5 g/L玉米浆;地衣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添加15 g/L玉米浆。考察种子培养基中菌体浓度和活菌数变化规律,并绘制了各发酵菌株生长曲线和OD600与活菌数的关系曲线,确定种子培养时间为18 h。其次,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以活菌数、粗蛋白含量和p H为指标,考察了装料量、初始p H、含水量、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优化得出固态培养的工艺条件为:装料量70%、初始p H 5.8、含水量55%、接种量12%。在该条件下,发酵后色泽均一、质地松散;总活菌数为9.6×109cfu/g;粗蛋白含量达21.2%,比发酵前增长了14.3%;p H为4.8;电镜照片显示发酵后的玉米皮表面结构有一定破坏,变得粗糙多孔。最后,从霉菌污染的玉米、含有呕吐毒素的玉米浆浓缩液和老酸浸泡液中共分离出28株呕吐毒素降解菌,考察了呕吐毒素降解菌在LB培养基(p H 7.0)和玉米浆(p H 4.0)中对呕吐毒素的降解能力。在呕吐毒素浓度为2 ppm的LB培养基中,A2对呕吐毒素降解率最高,为37.75%;在呕吐毒素浓度为5 ppm的玉米浆培养基中,3#2代菌对呕吐毒素降解率最高,为25.25%。

张美娟[5](2020)在《复合益生菌发酵饲料的研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畜牧养殖业的规范化发展和养殖水平的提高,寻找安全、无污染、无药残,能够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饲料迫在眉睫。肉制品安全从源头抓起,饲料研发至关重要。研究发现,饲喂益生菌在促进动物生长和预防疾病中有很好的效果。利用微生物生产饲料,开发绿色无抗生素饲料成为动物营养研究的热点,生物饲料应运而生。近年来生物饲料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尤其在畜牧业养殖中的效果逐渐被发现和重视。本课题以实验室分离和保存的3株益生菌,分别是植物乳杆菌R9-1、枯草芽孢杆菌mut-301和啤酒酵母菌S.C作为发酵饲料的出发菌株。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菌种的接种比例,综合评分法确定最佳接种组合。实验结果表明,发酵后益生菌最佳配比为植物乳杆菌R9-1:枯草芽孢杆菌mut-301:酵母菌S.C=3:2:2。进一步利用正交实验进行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饲料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接种量3%,发酵时间3d,发酵温度32℃,料水比l:0.8。饲料工艺优化后,考察了经过发酵后饲料中消化酶的含量及不同的干燥温度对这些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后饲料中的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淀粉酶和植酸酶的酶活力与基础饲料相比较有显着提高;并且发酵饲料的干燥温度在55℃以下时,这五种消化酶的酶活力均可保持在75%以上。为了检测发酵饲料的实际功效,本研究进行了肉鸡饲喂试验。选用一月龄的肉鸡进行分组饲喂,试验组在日粮中添加10%的发酵饲料,对照组则添加10%的基础饲料。每10天测一次体重,试验结束后分别测定各组肉鸡肝脏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同时测定肠道内容物中乳酸菌及大肠菌群的数量。结果表明:试验组比对照组平均日增重提高24.46%,料肉比试验组比对照组降低18.31%;试验组的总抗氧化能力比对照组提高了54.4%,其过氧化氢酶活力比对照组提高了105.98%,而丙二醛含量比对照组降低15.75%。肉鸡肠道内溶物的大肠菌群数量明显降低,乳酸菌含量提高,这有利于维持肠道平衡。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为开发新型的发酵饲料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还可以为今后农村养殖户或工业化生产发酵饲料提供参考,为生产抗病绿色饲料提供研究方向。通过肉鸡饲喂试验结果的初步评价,说明益生菌发酵饲料对肉鸡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并且可以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为发酵饲料在禽类养殖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研究的价值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刘明可[6](2020)在《产业风险视角下的食品安全标准调整及其实施环境分析 ——以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修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解决日趋凸显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对食品安全标准开展了整合与修订工作。然而,针对一些标准制定的宽严引发业界争议。本研究以标准的制定与调整需要在健康风险、产业风险与规制成本之间寻求一种经济上均衡为切入点,以玉米黄曲霉毒素为具体研究对象,从产业风险的视角探讨标准调整与实施环境之间的匹配关系。研究从理论上,可丰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制经济学研究,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与规制效果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从实践上,全面、准确地认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挥作用的条件,便于政府对标准制定与执行实行有效管理,为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修订与动态调整提供经济依据,为具有自然属性的其它产品的食品安全标准修订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首先构建了食品安全标准调整与实施环境相匹配的逻辑框架,然后对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体系进行比较与评价,又从产业风险视角对影响标准实施的自然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和管理环境进行剖析,得到了以下基本结论:(1)我国目前已建立的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较为完备的与配套的;(2)受黄曲霉毒素自然生长属性约束,我国玉米黄曲霉毒素污染较为严重,执行新国标使我国面临着来自气候、采收及仓储等条件的巨大挑战;(3)受非洲猪瘟疫情和国家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影响,执行更严标准的市场效应难以在短期内显现,长期的市场效应有待观察;(4)生产企业采用原料选择、比例控制及针对性的霉菌毒素脱毒剂等防控措施来规避、分散与削减霉菌毒素的污染风险,是目前企业普遍采用的内化风险措施;(5)对黄曲霉毒素标准实施的监管存在着单个毒素标准与多种毒素协同效应之间的矛盾、产地监管与销地监管的矛盾、检测指标与检测成本的矛盾、投入品监管与产出品监管的矛盾,使得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强制性实施被实质上弱化。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针对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实施条件的约束,应构建研究经济原则指导下的食品安全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针对产业现实的匹配性,应推进标准修订中的产业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应建立对不同属性产品安全标准修订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制定自然属性产品安全标准修订中的规范性要求;应正确认识实施环境建设对食品安全标准调整的重要意义,逐步推进自然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管理环境的建设。

朱惠绵,林丹,孙艺,冯志强[7](2019)在《ICP-MS法检测鸡饲料与原料中有毒有害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文中提出试验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ICP-MS)建立了鸡饲料及其原料中7种元素的检测方法,分析鸡饲料中7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在最优化条件下,7种元素在测试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0,检出限在0.004 5~0.086 0μg/L之间;各元素的加标回收率为89.3%~109.5%,相对标准偏差(RSD)区间为1.59%~5.09%。结果表明,所建立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回收率和精密度,可满足鸡饲料及其原料中有毒有害元素的检测需要。对鸡饲料原料及成品中有毒有害元素进行分析,鸡饲料原料中铬(Cr)、镉(Cd)、铅(Pb)、锌(Zn)均未超标,石粉中砷和汞超标。各鸡饲料中锌(Zn)、镉(Cd)、汞(Hg)、铅(Pb)的含量在允许范围内,均未超标。铬在大鸡料中超标,在其他饲料中未超标。砷在大鸡料、中鸡料、肥鸡料、蛋鸡料中均有超标情况存在,在大鸡料中超标率最高,超标程度最高。研究为鸡饲料及其原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控提供借鉴。

牟兰[8](2019)在《苎麻的饲用安全性及其肉牛瘤胃降解特性和饲喂效果研究》文中指出饲草饲料短缺是限制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作物副产物资源较为丰富,饲用潜力较大,但饲料化利用率低。苎麻在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苎麻茎叶作为纤维利用后的剩余物,粗蛋白含量高,动物生长必需氨基酸种类丰富,是一种较好的植物性蛋白饲料资源。然而目前关于苎麻茎叶的饲用安全性及其在大型反刍动物上的瘤胃降解特性和饲喂应用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对苎麻茎叶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等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大、小鼠对其进行急性毒性和28d亚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通过瘤胃瘘管牛对其主要营养成分瘤胃降解特性进行研究,通过云岭牛对其进行150d肉牛饲喂效果研究,并结合我国苎麻种植和发展现状对其进行系统的综合性评价,以期为苎麻茎叶饲用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基于以上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对小鼠给予灌胃苎麻茎叶最大剂量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苎麻茎叶处理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死亡和毒性反应症状;两组小鼠的体重在灌胃期无差异,试验结束后其主要器官组织均无异常病变。本试验条件下,给予小鼠苎麻茎叶最大量为12g/kg·BW,可判定其为无毒物质。2、本研究对大鼠进行苎麻茎叶28天经口灌胃亚急性毒性试验,高、低剂量组和对照组(2g/kg·BW、1g/kg·BW、0 g/kg·BW)大鼠的行为、体重、摄食量、血液学、脏器系数、组织病理学等均未发现异常改变。血液指标和组织病理学虽有个别异常,但程度较轻且同时出现在高剂量组和对照组中,可判定为常见自发性现象,不具毒理学意义,与苎麻处理无关。本试验条件下,苎麻无毒性反应剂量(NOAEL)为2.00g/kg。3、本研究对苎麻饲用化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苎麻茎叶单宁较高,达到0.48%;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高,分别为31.30%、55.80%。、42.07%;钙磷含量不平衡,钙磷比例达到17.99。青贮可改善苎麻的单宁及纤维含量,但钙磷比例仍超出反刍动物耐受范围。4、本研究对苎麻茎叶进行肉牛瘤胃降解试验,结果表明其干物质(94.31%)、有机物(87.86%)、粗蛋白(16.61%)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较高。苎麻茎叶的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降解率随着在瘤胃内培养时间增加而升高,均在72h达到最高,分别为63.05%、62.68%、83.09%、23.89%、38.93%;有效降解率分别为43.87%、42.93%、60.15%、14.72%、20.65%。5、本研究以青贮苎麻替代0%、20%和40%的青贮玉米对云岭牛进行150d饲喂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0%替代)相比,20%替代组平均日增重较高为0.81kg,但各组间差异不显着。各组云岭牛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球比(A/G)、甘油三酯(TRIG)均无显着差异。20%和40%替代处理组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其机体蛋白利用率更高。因此青贮苎麻替代20%、40%青贮玉米饲喂肉牛具有一定可行性。综合肉牛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并从实际生产效益角度出发,肉牛饲粮中青贮苎麻替代20%青贮玉米饲喂效果较佳。综上所述,苎麻茎叶中存在单宁、纤维以及钙磷比例高等饲用限制性因素。苎麻茎叶无毒,不高于2g/kg·BW的添加对动物无不良影响。其主要营养成分的降解率随着苎麻茎叶在肉牛瘤胃内滞留时间的增加而升高。青贮苎麻替代20%和40%的青贮玉米饲喂云岭牛,对其生产性能和健康均无不良影响,且青贮对苎麻茎叶的饲用价值具有一定改善作用。苎麻茎叶今后作为大型反刍动物饲料补充料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莫慧贞[9](2019)在《黄曲霉毒素对江苏连云港地区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文中提出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一种急慢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随着疫苗注射免疫的普及和猪瘟病毒适应力的增强,目前临床上猪瘟发病多以温和型猪瘟或非典型症状为主,导致很难做出及时诊断和防控。连云港地区一直使用疫苗对猪瘟病进行强制防疫,并定期对猪瘟免疫抗体水平监测,虽然取得了较好的防疫效果,但并没有完全杜绝非典型猪瘟在该地区的发生。本文选取该地区6个养猪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猪场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与猪瘟免疫抗体水平的相关性。利用猪瘟抗体检测试剂盒对采自连云港地区6个规模化猪瘟病免疫猪场的177份猪血清进行了猪瘟特异性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显示,6个猪场检测样品阴性总数为39份,阳性总数为138份,抗体阳性率在70.04%~85.70%之间,平均合格率为78.53%,其中E、F猪场抗体阳性率都不足75%。针对F猪场出现的部分仔猪发病甚至死亡现象,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观察、细菌性检查以及猪瘟病毒RT-PCR监测等方面对疾病加以诊断。结果显示,所发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符合非典型猪瘟发病特征,细菌性检查为阴性。对10份疑似样品进行诊断,结果有10份样品均为CSFV核酸阳性,检出率为100%,因此,可以将该病诊断为猪瘟。分5个批次从6个猪场仓库内分别采集主要饲料原料玉米、麸皮、豆饼及配合饲料样品,利用ELISA快速检测试剂盒分别对样品进行黄曲霉毒素的检测。结果显示,6个猪场采集的各类饲料中均能检出黄曲霉毒素,B、D、E和F四个猪场玉米样品中黄曲霉毒素均超过国家标准(<50 μg/kg),E和F两个猪场麸皮、豆饼及混合饲料样品中黄曲霉毒素也均超过相应的国家标准。将A、B、C、D、E、F6个猪场分别用新旧饲料交叉配合,同时每日按量添加国内某品牌霉菌毒素吸附剂(主要成分葡萄糖氧化酶),连用10天间隔一月再用一次。采集以上6个猪场二免猪瘟弱毒疫苗免疫一个月之后的育肥猪的前腔静脉血,利用猪瘟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抗体检查,共计134个样本。结果显示,6个猪场的阴性总数为16份,阳性总数为118份,抗体合格率在85.00%~91.67%之间,抗体阳性率平均达到86.7%以上,达到较好的免疫效果。从6个猪场分5个批次采集配置后的混合饲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对混合饲料中5种常见霉菌毒素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6个猪场采集的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仅A、B猪场合格,其余四个猪场全部超标;玉米赤霉烯酮仅E、F两个猪场饲料略有超标;六个猪场饲料中呕吐毒素、T-2毒素和赭曲霉毒素A含量均在国家饲料标准允许范围内。结论认为,该地区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污染较严重,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与猪瘟疫苗免疫效果存在负相关;使用霉菌毒素吸附剂对饲料进行脱毒处理可以有效降低黄曲霉毒素对猪瘟免疫效果的抑制作用,提高猪瘟免疫抗体水平。

陈颖[10](2019)在《非毒性浓度OTA加剧DON诱导的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A,OTA)是由曲霉属和青霉属等的次级代谢产物,其毒性靶器官通常认为是肾脏,但部分体内研究表明,OTA可引起鸡、大鼠及猪的肠粘膜炎症反应和坏死。体外相关研究发现,OTA还能够抑制肠细胞增殖,诱导屏障功能障碍等。脱氧雪腐镰刀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又名呕吐毒素,是肠毒性最显着的霉菌毒素。研究表明,接触DON是引起动物呕吐,腹泻和营养吸收不良的主要因素。体外试验研究发现,DON可显着影响不同来源的肠上皮细胞活力及免疫功能并破坏肠屏障完整性。有资料显示,霉菌毒素共存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当机体摄入被污染的饲粮时,共存毒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消化道之间的关系构成了非常复杂的系统。OTA和DON作为具有强烈肠毒性的霉菌毒素,其在谷物饲料中共存的现象非常普遍,但目前关于两者的毒性研究大多都局限于评估单一毒素对靶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关于两者联合作用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评估OTA与DON联合暴露对仔猪空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涉及的机制,特别是未引起毒性作用的低浓度OTA对DON诱导的肠毒性的作用。这项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了解非毒性浓度霉菌毒素对其他共存毒素毒性作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防控霉菌毒素混合污染损伤动物肠道提供新的思路。试验一、不同作用时间及浓度DON或OTA对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膜结构以及细胞活力的影响本研究利用不同浓度的DON或OTA对仔猪空肠上皮IPEC-J2细胞分别处理6 h,12h和24h,观察其对肠上皮细胞的影响。首先通过检测跨膜电阻(TEER)及4kDa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4)旁细胞通透性,证实了 DON或OTA均可诱导IPEC-J2细胞发生屏障功能障碍,且与时间、浓度呈正相关,其中量效关系最为显着的作用时间为24 h,4 μM DON及8μM OTA可显着引起TEER值下降(P<0.05)及FITC-D4旁细胞通透性的增加(P<0.05)。为了消除细胞死亡及结构损伤可能导致屏障功能破坏的干扰,通过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检测、MTT及中性红(NR)摄取试验进一步评估了不同浓度DON或OTA对IPEC-J2细胞膜结构和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0~8μM DON或0~32μMOTA在孵育24 h后对IPEC-J2细胞膜结构及活力无毒性作用。综合本试验研究结果,最终选定DON和OTA的非毒性浓度分别为2 μM、4 μM以及可引起肠毒性的最低浓度4μM、8 μM,用于后续试验。试验二、非毒性浓度OTA对DON诱导的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本试验就试验一中筛选出的最佳作用时间(24 h)下合适浓度的OTA与DON联合暴露对IPEC-J2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μM(非毒性浓度)OTA可显着加剧4 μM(肠毒性浓度)DON诱导的IPEC-J2细胞屏障功能损伤,表现为TEER值显着下降(P<0.01)及FITC-D4旁细胞通透性显着增加(P<0.01)。同时,通过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技术等进一步评估了非毒性浓度OTA与肠毒性浓度DON联合对紧密连接(TJ)蛋白Claudin-3、Claudin-4表达及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OTA与DON的联合处理显着降低了 Claudin-3(P<0.01)、Claudin-4蛋白水平(P<0.01),但其mRNA转录水平升高;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OTA与DON联合破坏了 Claudin-3、Claudin-4蛋白结构,但对其细胞学定位没有影响。此外,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OTA与DON联合暴露能够提高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8(IL-8)的mRNA转录水平(P<0.01)。试验三、非毒性浓度OTA促进DON诱导的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前面的试验结果表明非毒性浓度OTA能够加剧DON诱导的IPEC-J2细胞屏障功能损伤,但其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本试验首先通过Western Blot评估了 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65、IKB-α在细胞胞浆或核内的表达,同时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分析了 P65蛋白在核内外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OTA与DON联合使胞浆P65、IKB-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而核内P65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对照组中P65蛋白主要分布在核外胞浆中,而OTA与DON联合处理组的P65蛋白则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其次,通过添加NFκB特异性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甲酸(PDTC),探讨该通路在OTA与DON联合诱导的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损伤中的作用。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发现,PDTC能够逆转以上效果,抑制OTA与DON联合诱导的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同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PDTC能够逆转OTA与DON联合诱导的Claudin-3、Claudin-4表达水平的降低(P<0.01),阻碍其联合暴露诱导产生的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表现为TEER值升高(P<0.01)及旁细胞通透性降低(P<0.01)。此外,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DTC能够抑制炎性因子TNF-α(P<0.01)、IL-8 mRNA表达的升高。由此可见,NFκB信号通路在非毒性浓度OTA促进DON诱导的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及其所致炎症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OTA可以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从而加剧DON诱导的肠上皮细胞屏障损伤及炎症反应。

二、饲料原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综合毒性测定法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饲料原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综合毒性测定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家禽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分类及控制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分类及危害
    1.1 天然毒素
        1.1.1 蛋白质、肽类和氨基酸
        1.1.1.1 蛋白质类抗营养因子
        1.1.1.2 肽类
        1.1.1.3 有毒氨基酸
        1.1.2 脂肪酸
        1.1.3 碳水化合物
        1.1.4 螯合物
        1.1.5 酚类化合物
        1.1.6 糖苷
        1.1.7 生物碱
        1.1.8 霉菌毒素
        1.1.9 硝酸盐、重金属
    1.2 非天然毒素
        1.2.1 饲料添加剂及药物
        1.2.2 农药残留
2 控制要点
    2.1 加大饲料检测力度,研究相应的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方法,同时开辟非常规饲料资源
    2.2 加工、储藏、运输、饲喂过程中的生物性污染控制
    2.3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2.4 保护环境,防止土地、水源和空气污染
3 小结

(2)耐热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的筛选及解毒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玉米赤霉烯酮概况
        1.1.1 玉米赤霉烯酮理化性质
        1.1.2 玉米赤霉烯酮毒性特征
        1.1.3 玉米赤霉烯酮限量标准
    1.2 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现状
        1.2.1 国内污染
        1.2.2 国外污染
    1.3 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
        1.3.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3.2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LC-MS)
        1.3.3 酶联免疫法(ELISA)
        1.3.4 其他检测方法
    1.4 玉米赤霉烯酮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1.4.1 物理脱毒法
        1.4.2 化学脱毒法
        1.4.3 生物脱毒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耐热ZEN降解菌的筛选、分离及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样品与来源
        2.2.2 材料和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ZEN降解菌的筛选
        2.3.2 ZEN降解菌的鉴定
        2.3.3 ZEN降解菌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耐热ZEN降解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和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培养基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3.3.2 时间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3.3.3 温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3.3.4 pH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耐热ZEN降解菌降解条件的优化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和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2.3.1 培养时间对菌株降解的影响
        4.2.3.2 温度对菌株降解的影响
        4.2.3.3 pH对菌株降解的影响
        4.2.3.4 菌株对不同浓度 ZEN 降解的影响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培养时间对菌株降解ZEN的影响
        4.3.2 p H对菌株降解ZEN的影响
        4.3.3 温度对菌株降解ZEN的影响
        4.3.4 菌株Y4 对不同浓度ZEN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ZEN 降解菌 Y4 的降解机制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和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降解活性成分分析
        5.3.2 金属离子对粗酶液降解ZEN的影响
        5.3.3 代谢产物毒性分析
        5.3.4 代谢产物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降解菌Y4 的转录组学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和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3.2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6.3.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及其改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T-2毒素的概述
    2.T-2毒素的毒性
    3.氧化还原稳态
    4.凋亡途径
    5.T-2毒素毒性的缓解策略
    6.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
    第一节 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节 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肠道健康以及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三章 酵母细胞壁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免疫抑制的改善作用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四章 T-2毒素对体外培养血淋巴细胞毒性作用的探究
    第一节 CncC和keap1基因的克隆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节 T-2毒素对体外培养血淋巴细胞氧化损伤的研究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五章 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
    第一节 NAC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免疫抑制的改善作用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节 姜黄素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免疫抑制的改善作用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综合利用玉米深加工副产物固态发酵饲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微生物发酵饲料
        1.1.1 微生物发酵饲料发展背景与面临问题
        1.1.2 微生物发酵饲料发展历程
        1.1.3 微生物发酵饲料特点
        1.1.4 微生物发酵饲料常用的益生菌
    1.2 固态发酵技术
        1.2.1 固态发酵技术
        1.2.2 影响固态发酵的因素
        1.2.3 固态发酵反应器
    1.3 玉米深加工副产物概述
        1.3.1 玉米皮
        1.3.2 玉米浆
        1.3.3 石膏
        1.3.4 黑曲霉菌渣
    1.4 饲料中常见的霉菌毒素
        1.4.1 呕吐毒素
        1.4.2 玉米赤霉烯酮
        1.4.3 黄曲霉毒素
        1.4.4 伏马毒素
        1.4.5 赭曲霉毒素
    1.5 呕吐毒素污染情况及其去除方法
        1.5.1 呕吐毒素污染情况
        1.5.2 饲料中呕吐毒素去除方法
    1.6 呕吐毒素检测方法
        1.6.1 酶联免疫法(ELISA)
        1.6.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6.3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1.6.4 薄层色谱法(TLC)
    1.7 课题研究思路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意义与目的
2 多种益生菌混合培养的可行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培养基
        2.2.3 实验试剂
        2.2.4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培养方法
        2.3.2 发酵菌种互作关系
        2.3.3 不同玉米浆浓度对发酵菌种生长影响
        2.3.4 同属发酵菌种混合种子培养
        2.3.5 发酵菌种生长曲线及OD_(600)-活菌数拟合曲线绘制
        2.3.6 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混合固态培养菌种的确定
        2.4.2 不同玉米浆浓度对发酵菌种生长影响
        2.4.3 发酵菌种混合培养
        2.4.4 发酵菌种生长曲线及OD_(600)-活菌数拟合曲线绘制
        2.4.5 多菌混合培养平板计数方法确定
        2.4.6 多菌混合固态培养可行性探索
        2.4.7 单菌及多菌固态培养过程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益生菌发酵玉米皮生产饲料的发酵工艺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培养基
        3.2.3 实验试剂
        3.2.4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方法
        3.3.2 玉米皮固态发酵工艺优化单因素实验
        3.3.3 正交实验设计
        3.3.4 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容器及密封方式对发酵的影响
        3.4.2 装料量对发酵的影响
        3.4.3 初始pH对发酵的影响
        3.4.4 含水量对发酵的影响
        3.4.5 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
        3.4.6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3.4.7 单菌与混菌固态培养的比较
        3.4.8 确定固态培养时间
        3.4.9 混菌固态培养有机酸及乙醇含量
        3.4.10 扫描电镜分析
        3.4.11 混菌固态培养放大实验
        3.4.12 不同试剂调节pH对发酵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DON降解菌的筛选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样品与试剂
        4.2.2 实验菌种
        4.2.3 培养基
    4.3 实验方法
        4.3.1 标准溶液配制
        4.3.2 DON降解菌的富集
        4.3.3 DON降解菌的筛选
        4.3.4 DON检测
        4.3.5 菌株对DON的降解能力
    4.4 结果与讨论
        4.4.1 DON降解菌的筛选
        4.4.2 DON降解菌的降解能力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复合益生菌发酵饲料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前言
    1.1 发酵饲料的概述及发展现状
    1.2 发酵饲料的原料
    1.3 发酵饲料菌种与选择原则
        1.3.1 发酵饲料常用的菌种
        1.3.2 发酵饲料菌种的选择原则
    1.4 发酵饲料的作用机理
        1.4.1 改善饲料品质增强动物食欲
        1.4.2 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
        1.4.3 调节肠道平衡,提高免疫力
    1.5 发酵饲料的作用
        1.5.1 发酵饲料在畜禽养殖上的应用
        1.5.2 发酵饲料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1.6 发酵饲料菌种的研究趋势
        1.6.1 复合益生菌发酵效果
        1.6.2 功能菌株的筛选和构建
        1.6.3 开发廉价饲料原料
    1.7 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7.3 技术路线
        1.7.4 肉鸡饲喂实验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菌种
        2.1.2 培养基
        2.1.3 基础饲料
        2.1.4 实验药品
        2.1.5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的分离纯化
        2.2.2 发酵饲料菌种的生长曲线的测定
        2.2.3 种子液的制备
        2.2.4 发酵饲料菌种的确定
        2.2.5 复合益生菌接种比例确定
        2.2.6 发酵饲料制作工艺的优化
        2.2.7 饲料常规营养成分检测
        2.2.8 饲料pH值的测定方法
        2.2.9 饲料酶活性检测
        2.2.10 放大实验
    2.3 肉鸡的饲喂试验
        2.3.1 试验设计与管理
        2.3.2 肉鸡生长指标的监测与方法
        2.3.3 肉鸡肝脏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2.3.4 肉鸡肠道内溶物的微生物检测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生长曲线的测定
        3.1.1 啤酒酵母的生长曲线的测定
        3.1.2 枯草芽孢杆菌mut-301 的生长曲线
        3.1.3 植物乳杆菌R9-1 的生长曲线
    3.2 单菌与复合益生菌发酵实验
        3.2.1 综合评分法确定接种比例
        3.2.2 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3.3 验证实验
    3.4 成品饲料
        3.4.1 发酵饲料酶活性的测定
        3.4.2 干燥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3.4.3 发酵饲料的放大实验
        3.4.4 营养指标检测
        3.4.5 饲料微生物指标检测
    3.5 饲喂结果与分析
        3.5.1 肉鸡外观变化情况
        3.5.2 肉鸡生长性能测定
        3.5.3 肉鸡肝脏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3.5.4 肉鸡肠道微生物指标的测定结果
        3.5.5 饲喂益生菌发酵饲料的经济效益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产业风险视角下的食品安全标准调整及其实施环境分析 ——以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修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全面推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清理整合工作
        1.1.2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修订与产业现实的矛盾
        1.1.3 霉菌毒素污染标准的调整与实施可能面临的难题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研究
        1.2.2 最低质量标准的福利效应研究
        1.2.3 食品安全标准的贸易效应研究
        1.2.4 霉菌毒素标准的相关研究
        1.2.5 产业风险研究
        1.2.6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章节安排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2.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调整的理论分析
    2.1 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调整的经济分析
        2.1.1 一个关于标准的理论模型
        2.1.2 标准对福利的影响
        2.1.3 标准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2.2 产业风险视角下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与调整
        2.2.1 标准规制与产业风险形成
        2.2.2 产业风险的转嫁分担
    2.3 基于产业风险的食品安全标准调整与实施环境匹配的逻辑框架
        2.3.1 食品安全标准的制修必须与其实施环境相匹配
        2.3.2 食品安全标准的实施环境
        2.3.3 食品安全标准调整与实施环境匹配的逻辑框架
3.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体系
    3.1 典型国家的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比较
    3.2 调整前后我国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
        3.2.1 食用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的调整
        3.2.2 饲用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
    3.3 供应链不同环节的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比较
        3.3.1 生产环节的黄曲霉毒素标准
        3.3.2 加工和流通环节的黄曲霉毒素标准
        3.3.3 消费环节的黄曲霉毒素标准
        3.3.4 供应链各环节黄曲霉毒素相关配套标准
    3.4 对我国黄曲霉毒素标准法规体系的现状评价
        3.4.1 完备性较强
        3.4.2 配套性较强
4.我国玉米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现状评价与自然诱因分析
    4.1 我国玉米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现状评价
        4.1.1 来自企业的数据检视
        4.1.2 来自政府抽检机构的数据检视
        4.1.3 来自收储部门的数据检视
    4.2 玉米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自然诱因分析
        4.2.1 气候因素
        4.2.2 采收因素
        4.2.3 储藏因素
    4.3 从自然属性检视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实施面临的产业约束
        4.3.1 现实与标准的差距
        4.3.2 黄曲霉毒素标准实施的自然条件约束
5.产业风险视角下对我国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实施环境的分析
    5.1 市场环境:实施更严格标准的市场效应
        5.1.1 分析模型
        5.1.2 新标准实施前后玉米的市场供给与需求变化
        5.1.3 从玉米供求变化中分析黄曲霉毒素标准实施的市场效应
    5.2 技术环境:企业规避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的技术选择
        5.2.1 主动防控:规避风险
        5.2.2 被动调整:分散风险
        5.2.3 技术支持:弱化风险
    5.3 管理环境:政府监管影响产业风险形成与分担
        5.3.1 政府对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监管难题
        5.3.2 监管部门对产业风险的控制
    5.4 思考: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调整与实施环境的匹配
6.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针对食品安全标准修订
        6.2.2 针对食品安全标准实施环境的治理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
致谢

(7)ICP-MS法检测鸡饲料与原料中有毒有害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仪器条件
    1.4 样品的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标准曲线绘制
    2.2 线性方程和检出限
    2.3 加标回收率
    2.4 鸡饲料及原料中有毒有害元素检测(见表4、表5)
    2.5 鸡饲料原料中各元素含量分布分析(见图1~图7。)
    2.6 鸡饲料中有毒有害元素频率分布(见图8~图14)
3 结论

(8)苎麻的饲用安全性及其肉牛瘤胃降解特性和饲喂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苎麻简介
        1.1.1 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1.1.2 苎麻起源、传播与分布
        1.1.3 苎麻发展史
    1.2 苎麻发展现状
        1.2.1 苎麻种植现状
        1.2.2 苎麻主要利用方式
    1.3 饲料毒理学研究进展
    1.4 苎麻营养成分研究进展
    1.5 苎麻饲喂应用进展
        1.5.1 猪
        1.5.2 兔
        1.5.3 鹅
        1.5.4 鸡
        1.5.5 鱼
        1.5.6 反刍动物
    1.6 研究背景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苎麻茎叶的急性毒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评价标准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2.2.4 试验方法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一般行为
        2.3.2 体重
        2.3.3 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苎麻茎叶的亚急性毒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3.2.3 试验方法
        3.2.4 检测指标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一般行为状况
        3.3.2 体重
        3.3.3 摄食量
        3.3.4 血液学
        3.3.5 血清生化
        3.3.6 凝血
        3.3.7 脏器系数
        3.3.8 大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
    3.4 讨论
        3.4.1 一般行为和体重、摄食量
        3.4.2 血液指标
        3.4.3 脏器系数和组织病理学
    3.5 小结
第四章 苎麻饲用化限制性因素研究
    4.1 引言
        4.1.1 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类型
        4.1.2 苎麻饲用化限制性因素研究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测定方法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纤维含量
        4.3.2 单宁含量
        4.3.3 钙磷比例
    4.4 讨论
        4.4.1 纤维
        4.4.2 单宁
        4.4.3 钙磷比例
    4.5 小结
第五章 苎麻茎叶的瘤胃降解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动物与饲喂管理
        5.2.3 试验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营养成分
        5.3.2 降解率
        5.3.3 降解参数
    5.4 讨论
        5.4.1 营养成分
        5.4.2 降解率
        5.4.3 降解参数
    5.5 小结
第六章 青贮苎麻茎叶的肉牛饲喂效果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6.2.3 试验方法
        6.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青贮营养成分
        6.3.2 生长性能
        6.3.3 试验地气温变化
        6.3.4 血清生化指标
    6.4 讨论
        6.4.1 生长性能
        6.4.2 血清生化指标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总体讨论与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黄曲霉毒素对江苏连云港地区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黄曲霉毒素对猪的危害及防控研究进展
        1.1 霉菌及霉菌毒素的危害
        1.2 黄曲霉毒素研究进展
        1.3 我国饲料及原料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现状
        1.4 黄曲霉毒素对猪的危害
        1.4.1 影响猪生产性能
        1.4.2 导致繁殖机能障碍
        1.4.3 抑制猪免疫功能
        1.5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方法
        1.5.1 薄层色谱测定法(Thin Layer Chromatogrpahy,TLC)
        1.5.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5.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1.5.4 生物传感器法
        1.6 黄曲霉毒素污染及危害的控制
        1.6.1 控制水分
        1.6.2 饲料加工过程中水分和温度的控制
        1.6.3 产品的包装、贮存与运输
        1.6.4 饲料防霉剂
        1.6.5 霉菌脱毒及常用脱毒方法
        1.6.5.1 物理脱毒法
        1.6.5.2 化学脱毒法
        1.6.5.3 微生物及酶解法脱毒
    2 猪瘟及其防控研究进展
        2.1 猪瘟的流行病学特点
        2.2 非典型猪瘟特性
        2.3 猪瘟防控现状
        2.4 猪瘟防控措施
        2.4.1 控制传染源
        2.4.2 监管传播渠道
        2.4.3 严格免疫过程
        2.4.4 实行种群净化
    3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连云港地区猪场猪瘟免疫效果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来源
        1.1.2 试剂与耗材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试剂的准备
        1.2.2 操作步骤
        1.2.3 读数结果判定
        1.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成立条件判定结果
        2.2 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3 讨论
        3.1 疫苗因素
        3.2 免疫程序因素
        3.3 免疫操作因素
        3.4 动物因素
        3.5 饲养管理因素
    4 小结
第二章 F猪场非典型猪瘟的临床诊断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来源
        1.1.2 试剂
        1.1.3 仪器
        1.2 方法
        1.2.1 流行病学调查
        1.2.2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观察
        1.2.3 实验室诊断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3 实验室诊断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猪场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来源
        1.1.2 仪器
        1.1.3 试剂
        1.2 方法
        1.2.1 肉眼观测
        1.2.2 霉菌分离培养与镜检
        1.2.3 黄曲霉毒素检测
        1.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肉眼观察结果
        2.2 霉菌分离培养结果
        2.3 霉菌毒素检测结果
        2.3.1 标准曲线制作
        2.3.2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检测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黄曲霉毒素吸附剂对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来源
        1.1.2 试剂与耗材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成立条件判定结果
        2.2 饲料脱毒处理后猪瘟抗体监测结果
        2.3 饲料脱毒处理前后猪瘟抗体监测结果比较
    3 讨论
        3.1 黄曲霉毒素的去毒
        3.2 饲料防霉
        3.3 提高抗体合格率的措施
    4 小结
第五章 连云港地区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含量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来源
        1.1.2 仪器
        1.1.3 试剂
        1.1.4 霉菌检测参照标准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非毒性浓度OTA加剧DON诱导的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缩略语
绪论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赭曲霉毒素A和脱氧雪腐镰刀烯醇的研究进展
        1 赭曲霉毒素A(OTA)概述
        1.1 OTA的来源
        1.2 OTA的理化特性
        1.3 OTA的污染状况及限量标准
        1.4 OTA的毒性作用
        2 脱氧雪腐镰刀烯醇(DON)概述
        2.1 DON的来源
        2.2 DON的理化特性
        2.3 DON的污染状况及限量标准
        2.4 DON的毒性作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霉菌毒素对肠道屏障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 肠道屏障的结构与功能
        1.1 肠道上皮细胞的结构特点
        1.2 肠道上皮紧密连接结构与功能
        1.3 肠道屏障功能完整性的评估方法
        1.4 影响肠道屏障功能的因素
        2 霉菌毒素与肠道屏障功能
        2.1 霉菌毒素对肠道上皮细胞的影响
        2.2 霉菌毒素对肠道上皮紧密连接的影响
        2.3 霉菌毒素对肠道上皮免疫功能的影响
        2.4 霉菌毒素混合污染的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不同作用时间及浓度DON或OTA对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膜结构以及细胞活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1.2 试验仪器
        1.3 细胞传代与培养
        1.4 乳酸脱氢酶活性检测
        1.5 MTT检测试验
        1.6 中性红摄取试验
        1.7 跨膜电阻测定
        1.8 旁细胞通透性检测
        1.9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作用时间及浓度的DON或OTA对肠上皮IPEC-J2细胞跨膜电阻的影响
        2.2 不同作用时间及浓度的DON或OTA对肠上皮IPEC-J2细胞旁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2.3 不同浓度DON或OTA对肠上皮IPEC-J2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2.4 不同浓度DON或OTA对肠上皮IPEC-J2细胞活力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非毒性浓度OTA对DON诱导的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以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1.2 试验仪器
        1.3 细胞传代与培养
        1.4 乳酸脱氢酶活性检测
        1.5 MTT检测试验
        1.6 中性红摄取试验
        1.7 跨膜电阻测定
        1.8 旁细胞通透性检测
        1.9 荧光定量PCR检测
        1.10 Western Blot检测
        1.11 免疫荧光与激光共聚焦检测
        1.12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OTA对DON诱导的肠上皮IPEC-J2细胞屏障功能损伤的影响
        2.2 非毒性浓度OTA对DON诱导的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2.3 非毒性浓度OTA对DON诱导的紧密连接蛋白重分布的影响
        2.4 非毒性浓度OTA对DON诱导的肠上皮IPEC-J2细胞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非毒性浓度OTA促进DON诱导的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1.2 试验仪器
        1.3 细胞传代与培养
        1.4 跨膜电阻测定
        1.5 旁细胞通透性检测
        1.6 荧光定量PCR检测
        1.7 Western Blot检测
        1.8 免疫荧光与激光共聚焦检测
        1.9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非毒性浓度OTA与DON联合对IPEC-J2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2.2 NFκB抑制剂对OTA与DON联合激活的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2.3 NFκB抑制剂对OTA与DON联合诱导的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2.4 NFκB抑制剂对OTA与DON联合诱导的屏障功能障碍的影响
        2.5 NFκB抑制剂对OTA与DON联合诱导的紧密连接蛋白破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本文创新点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饲料原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综合毒性测定法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家禽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分类及控制要点[J]. 杨露,谭会泽,刘松柏,陈丹,邹轶.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21(04)
  • [2]耐热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的筛选及解毒特性研究[D]. 李奕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及其改善策略[D]. 王春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4]综合利用玉米深加工副产物固态发酵饲料的研究[D]. 郭如意.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复合益生菌发酵饲料的研制及应用[D]. 张美娟.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6]产业风险视角下的食品安全标准调整及其实施环境分析 ——以玉米黄曲霉毒素标准修订为例[D]. 刘明可.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7]ICP-MS法检测鸡饲料与原料中有毒有害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J]. 朱惠绵,林丹,孙艺,冯志强. 饲料研究, 2019(11)
  • [8]苎麻的饲用安全性及其肉牛瘤胃降解特性和饲喂效果研究[D]. 牟兰. 兰州大学, 2019
  • [9]黄曲霉毒素对江苏连云港地区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D]. 莫慧贞. 扬州大学, 2019(06)
  • [10]非毒性浓度OTA加剧DON诱导的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及其机制的研究[D]. 陈颖.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饲料原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综合毒性测定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