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NZ22基因杂合缺失和p53基因突变及胃黏膜肠化生蛋白表达

YNZ22基因杂合缺失和p53基因突变及胃黏膜肠化生蛋白表达

一、胃粘膜肠化生组织YNZ22基因杂合缺失及p53基因突变、蛋白表达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思怡[1](2021)在《健脾化瘀解毒法调节NF-κB活性抑制胃“炎-癌”转化细胞迁移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根据Correa假说,胃癌发生的病理演变过程中由“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最终进展为胃腺癌,以上三个阶段癌变风险较高,因而被统称为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基于此,阻断或延缓GPL进展至胃癌,成为预防胃癌的有效措施。“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癌”被称为“炎—癌”链,其中非可控性炎症在GPL“炎—癌”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GPL中应用抗炎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现代医学针对GPL的靶向药物仍是空白,虽然临床上常用药维酶素、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法、COX抑制剂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延缓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具有防治GPL恶变的作用,但存在服用时间较长、疗效不稳定等缺点,中医药对GPL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而其对GPL精准靶向防治却未得到总结。因此,本论文以胃“炎—癌”转变为切入点,通过探索健脾化瘀解毒法调节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胃“炎—癌”转化细胞迁移,深入探讨GPL发病机制及健脾化瘀解毒方干预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变的效应和分子机制。目的:1.采用对致癌因子最为敏感的C57近交系小鼠Balb/c,利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自由饮水进行造模。通过观察胃黏膜病理组织结构变化、GPL分子标志物的表达(Ki67、p53)及小鼠体重摄食情况,建立、筛选并鉴定胃“炎—癌”转化小鼠模型;2.以课题组前期大量研究的中药复方健脾化瘀解毒方为代表方,探讨其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对胃“炎—癌”转化炎症的改善作用及深入机制;3.在前期研究健脾化瘀解毒方调控NF-κB活性改善胃“炎—癌”转化小鼠炎症的基础上,通过体内外观察胃“炎—癌”转化小鼠胃黏膜及细胞发生早期迁移情况,从NF-κB 信号通路下游深入探讨健脾化瘀解毒方干预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变的信号转导调控机制。方法:1.从不同造模时间、浓度等因素探索胃“炎—癌”转化细胞模型造模条件,创新该细胞模型造模方法,同时针对胃“炎—癌”转化上皮间质转化(EMT)机制,构建胃癌细胞EMT模型,探索健脾化瘀解毒方对胃癌阶段EMT的干预作用,主要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qPCR法检测EMT相关基因表达及划痕愈合实验观察细胞迁移,明确健脾化瘀解毒法代表方胃痞消对细胞迁移的干预效应;2.在前期健脾化瘀解毒法代表方胃痞消的基础上,结合GPL“虚毒瘀”病机,优化得出健脾化瘀解毒方,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分析健脾化瘀解毒方主要活性成分,将化合物标准品的保留持续时间和质谱、参考化合物的保留持续时间和离子色谱图与健脾化瘀解毒方匹配进行比较,以鉴定健脾化瘀解毒方中的主要成分,建立质量控制标准;3.通过化学诱变剂构建胃“炎-癌”转化小鼠模型,使用JPHYJD干预后,观察小鼠胃黏膜组织结构变化、检测癌症标志物、炎症因子产生情况、炎性细胞浸润情况、NF-κB信号通路活化情况;4.通过化学诱变剂MNNG在体内外分别构建胃“炎-癌”转化小鼠模型、细胞模型,使用健脾化瘀解毒方干预后,观察小鼠胃黏膜组织结构变化及细胞存活情况、细胞迁移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MNNG诱导GES-1复制构建胃“炎-癌”转化细胞模型,模型组细胞出现形态学上的改变,形态多为梭形、纺锤形,并伴有伪足形成,同时细胞极性丧失、排列紊乱;在分子生物学层面,模型组细胞出现分子标志物表达变化,如Vimentin表达(上皮、间质表型标志物)、MMP2表达上调。2.通过HPLC-MS/MS分析对JPHYJD中的四种代表性组分进行鉴定并定量,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包括三七总皂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和腺苷。此外,检测三七总皂苷、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腺苷,通过在前体离子的全MS光谱中提取具有最大强度的片段离子来进行定量,发现三七总皂苷和腺苷均为最丰富的化合物。3.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IHC)结果显示,MNNG可诱导Balb/c小鼠胃黏膜组织出现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炎性细胞浸润和细胞异型增生等胃“炎-癌转化”关键病理改变,胃“炎-癌转化”小鼠模型构建成功,健脾化瘀解毒方可缓解MNNG诱导的包括胃黏膜病理组织结构改变、促炎Th1细胞浸润和胃黏膜上皮组织癌症标志物Ki67、p53 表达。4.Western-blot结果显示健脾化瘀解毒方可逆转MNNG所诱导的NF-κB/IκB-α活化、COX-2、NADPH氧化酶家庭成员NOX2和NOX4蛋白表达的增加,qPCR检测结果显示健脾化瘀解毒方可显着改善MNNG诱导的炎症因子产生(IL-6、TNF-α),此外,与阳性药维生素B12(VitB12)相比,高剂量的健脾化瘀解毒方具有更强的抗炎活性。5.另外,NF-κB活化诱导产生“炎症因子风暴”,进而诱导胃“炎-癌转化”过程中发生早期细胞迁移的蛋白活化,Western-blot结果MNNG可在体内外诱导早期细胞迁移相关蛋白的活化,如E-cad、N-cad等,而健脾化瘀解毒方预处理可明显抑制这些蛋白的活化。结论:1.GPLCs发生EMT,可能参与胃癌早期转移,健脾化瘀解毒中药WPX可在一定程度上下调EMT相关基因表达,而抑制细胞迁移,但疗效不显着,在此基础上,健脾化瘀解毒中药需进一步进行优化;2.三七总皂苷、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腺苷为健脾化瘀解毒方含量较高的四种有效活性成分,其中三七总皂苷和腺苷均为最丰富的化合物,提示以上化合物可视为健脾化瘀解毒方的化学标记物;3.MNNG可在体内外诱导出现胃“炎-癌转化”,本次动物造模选用对致癌因子敏感的Balb/c小鼠进行造模成功,可稳定模拟胃“炎-癌转化”组织病理变化过程;4.健脾化瘀解毒方可以通过在胃黏膜中介导NF-κB引发的“炎症因子风暴”干预胃“炎-癌转化”进程;同时可能通过抑制其级联反应进而抑制细胞迁移,从而发挥控制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化”效应的潜能,进而预防胃癌发生。总之,本研究成功构建胃“炎-癌转化”模型小鼠。健脾化瘀解毒方可能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抑制其活化导致的“炎症因子风暴”级联反应,调控其下游蛋白。从而在干预胃“炎-癌转化”小鼠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基础上,干预胃黏膜上皮细胞受MNNG诱导所发生的早期迁移,进而发挥治疗GPL、预防胃癌的作用。

张曼玲[2](2021)在《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索其疗效机制;建立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模型,观察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对其的影响,并探索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挖掘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新方法,为本病的临证用药提供参考及理论支撑。方法:1.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文献并进行文献筛选,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录入方药证治数据,建立数据集。利用“数据统计”、“统计报表”等模块,运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统计手段,分别对所有胃癌前病变,注明肠上皮化生,注明不典型增生,注明异型增生的方药进行分析,包括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频次统计、治法统计、组方分析、新方分析。2.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健脾活血法依据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并进行文献筛选,利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Revman5.3软件对干预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胃镜改善率、病理缓解率、Hp根除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并记录不良反应。3.搜索GEO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geo/)中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慢性胃炎差异基因的相关芯片,提取基因数据集,利用PERL软件,R语言中的程辑包,提取差异基因及其交集,并绘制热图、火山图、韦恩图,利用R语言,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运用string数据库(https://www.string-db.org/),构建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PPI),并筛选出核心基因。4.临床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62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予以健脾活血方(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对照组给予叶酸片,疗程均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主症/次症评分,症状总评分)、胃镜评分、病理评分,同时进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安全性评估;免疫荧光法检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中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P53、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分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5.体外实验。利用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MNNG)刺激人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诱导其恶性转化,构建恶性转化的胃上皮细胞(T-GES-1)模型。以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叶酸片含药血清为干预药物,分六组:A组:GES-1细胞+正常大鼠含药血清;B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C组:GES-1细胞+MNNG+叶酸片含药血清;D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E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F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观察细胞形态,利用CCK-8检测经MNNG/含药血清干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细胞的活力;利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率;流式凋亡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Vimentin、N-cadherin、E-cadherin m RNA的表达;WB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53、Ki67、Muc2的表达,并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筛选,共纳入232篇文献,包括252首方剂,233味药。药性总体偏平,药味以多归于脾、胃、肝经,健脾活血治法运用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治法为健脾活血法、化浊解毒法、滋养胃阴法、疏肝和胃法,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治疗PLGC频次最高的药物是甘草、白术、莪术、黄芪、白花蛇舌草等,治疗PLGC的组方常用的是“白术、甘草”,“黄芪、甘草”,“黄芪、白术”,“莪术、黄芪”,“甘草、白芍”、“丹参、甘草”等,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并形成常用组合网络图;提取治疗PLGC的核心组合16个,新方8个,提取治疗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的核心组合各8个,新方各4个,并形成新方网络图。2.最终纳入39篇RCT文献,共有3786名受试者,其中健脾活血法治疗组1994名,对照组1792名。文献质量评价显示:有21篇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18篇提及随机分组,但未阐述随机方法。2篇为双盲双模拟,1篇采用模拟药物单盲。有6篇在结局观测指标描述中的例数与原始例数不符,且未说明失访原因;meta分析显示:健脾活血法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21,1.30)];胃镜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39,95%CI(1.28,1.52)];病理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48,95%CI(1.38,1.60)];中医症状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3,1.38)];Hp根除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4,1.37)],39篇文献中,有14篇文献描述了研究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其中12篇描述未出现不良反应,2篇中有出现不良反应,包括便秘6例(对照组2/60,观察组4/60)、腹痛1例(对照组1/60)、口干3例(对照组1/60,观察组2/60)、腹泻1例(对照组1/90)、头痛1例(对照组1/90)、皮疹1例(对照组1/90)。3.选取GSE55696、GS87666E数据集,筛选出差异基因121个,其中上调基因42个,下调基因79个。差异基因主要分布于细胞颗粒腔、细胞内小泡、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等中;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是激素代谢过程,白细胞趋化过程,c GMP的信号途径等;主要作用涉及有钾离子通道运转、氧化还原、模式识别受体活动等。差异基因参与的通路包括白介素17(IL17)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 RH)分泌通路。4.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卡方检验分析,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卡方值=6.613,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主要症状胃脘疼痛、饱胀、痞满、嗳气、纳差评分均降低(P<0.01),其中饱胀、痞满、嗳气、纳差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次要症状疲乏、睡眠差、嘈杂、反酸评分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镜评分中胃镜下黏膜色泽评分、血管透见度评分、黏膜隆起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粘膜色泽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观察组治疗后病理评分中肠上皮化生评分、异型增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异型增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经安全性监测,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安全性良好。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TLR4、P53、Vimentin表达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E-cadherin表达增高(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1)。5.体外研究结果显示:正常的GES-1贴壁生长,细胞呈梭形,形态规则,经MNNG处理后细胞形态逐渐不规则,呈现多边形。CCK-8检测显示,MNNG对GES-1细胞有一定细胞毒性,呈浓度依赖性,时间对其影响甚微,至MNNG浓度为40μmol/L时GES-1活性呈断崖式下降,20μmol/L时抑制率为30%左右,选择20μmol/L,24h造模,含药血清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呈浓度依赖型,无明显时间依赖,选择15%,24h干预。经MNNG处理后GES-1细胞的迁移率升高、凋亡率下降、EMT上升(P<0.05),P53、Ki67、Muc2表达上升(P<0.05),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表达上升(P<0.05);给予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后,上诉情况缓解(P<0.05),且优于加入叶酸片含药血清组(P<0.05);在MNNG诱导的GES-1细胞中加入TLR4激活剂后,上述情况加重(P<0.05),同时加入TLR4激动剂及健脾活血含药血清,情况优于前者(P<0.05)。结论:1.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2.健脾活血方可改善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P53、TLR4的表达,且可缓解EMT,这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3.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可抑制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恶性特征,优于叶酸片含药血清,其机制为通过调控TLR4/My D88/NF-κB,抑制EMT而发挥疗效。

孙焕欣[3](2020)在《PD-L1、PD-1与MMR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胃癌(PrimaryGastric cancer,PGC)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蛋白、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 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蛋白、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其在原发性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为原发性胃癌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根治术的原发性胃癌患者176例,收集其详细的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原发性胃癌患者术后石蜡组织中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MSH2、MSH6的表达和免疫检测点PD-1、PD-L1的表达;分析PD-L1、PD-1和错配修复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对相关各个因素进行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采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能影响原发性胃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①.错配修复蛋白均阳性表达于肿瘤细胞核,176例胃癌组织中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率为18.2%(32/176);其中11例(6.3%)存在一种MMR蛋白的缺失,18例(10.2%)存在两种MMR蛋白的缺失,2例(1.1%)存在三种MMR蛋白缺失,只有1例(0.6%)患者四种MMR蛋白均缺失。②.MMR蛋白的表达缺失与胃癌患者TNM分期(P=0.047,r=0.567)、胃癌病理类型(P=0.039,r=0.628)、肿瘤淋巴管浸润(P=0.049,r=-0.580)、P53(P=0.041,r=-0.612)的表达相关;而MMR蛋白的表达缺失在患者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类、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远端转移、KI67阳性指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PD-L1阳性表达于肿瘤细胞膜,PD-L1在胃癌肿瘤细胞中表达阳性率为13.1%(23/176),PD-L1的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TNM分期(P=0.017,r=0.581)、胃癌病理类型(P=0.045,r=-0.254)、KI67 阳性指数(P=0.048,r=0.243)、肿瘤血管浸润(P=0.038,r=0.280)、MMR 蛋白表达(P=0.021,r=0.520)相关;而与患者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类、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P53表达、淋巴管浸润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1阳性表达于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PD-1在肿瘤细胞上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35)和淋巴管浸润(P=0.032)相关,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病理类型、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MMR状态均无关(P>0.05);PD-1在间质淋巴细胞上的表达仅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28)。④.生存分析:将随访时间满2年的128名患者纳入生存分析,这128例患者1-、2-年的生存率为98.1%、9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42)、胃癌病理类型(P=0.028),MMR蛋白表达(P=0.032)、PD-L1 表达(P=0.043)、KI67 阳性指数(P=0.039)、P53(P=0.032)与胃癌术后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相关;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类型、肿瘤分化程度与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各因素纳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具有独立意义的指标包括PD-L1(P=0.033)、MMR 蛋白(P= 0.046)、TNM 分期(P=0.000)、P53(P=0.032),它们均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根据PD-L1和MMR蛋白的表达将原发性胃癌患者分为4组,其中同时具有PD-L1阴性表达和错配修复蛋白缺失的患者有着较好的预后。结论:MMR蛋白和PD-L1蛋白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有望作为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参考指标,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张雅静[4](2020)在《胃癌癌变过程分子特征的研究 基于免疫组预测鼻咽癌远处转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该博士学位论文由相对独立的两部分工作组成,其中第一部分分为两章。第一部分胃癌癌变过程分子特征的研究第一章利用肠型胃癌癌前病变组织及早期胃癌组织基因表达谱深度剖析肠型胃癌癌变过程中重要分子特征的研究肠型胃癌具有明确的、多阶段的组织学演变过程。迄今为止,没有研究综合性地探索过胃癌癌变的整个过程。本课题中,我们试图探索肠型胃癌癌变过程中的特征,识别其中包含的预后信息。我们入组了 47位患者的94个样本,包括胃癌癌前病变组织(GPL: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组织)、早期胃癌组织(EGC)和各自配对的对照组织,并对每个样本进行了安捷伦芯片检测。结果发现,相比于EGC组织,LGIN和HGIN组织的表达谱更加接近,HGIN相对于LGIN组织出现潜在的侵袭特性,而EGC组织中免疫微环境的活跃性显着高于GPLs组织。肠型胃癌癌变过程中,活性异常的肿瘤特征数量逐渐增多,病变组织胃上皮细胞的干细胞特性显着高于对照组织中。肠型胃癌癌变过程中包含了许多与胃癌患者总生存和无病生存显着相关的基因特征集,这些基因特征集对胃癌患者生存的预测效能显着高于已经建立的基因集模型。此外,在肠型胃癌癌变过程中持续低表达和持续发生差异共表达的基因GSTM2,与胃癌患者的耐药性相关。总之,在肠型胃癌癌变过程中,类似胃癌中发生的变化在LGIN阶段已经发生,并且在HGIN和EGC组织中进一步累积。HGIN相对于LGIN组织获得潜在的侵袭特性,而EGC中的免疫微环境活跃性显着高于癌前病变组织。肠型胃癌癌变过程中识别到的基因特征集对胃癌患者生存的预测具有强健的效能。第二章时间进展性肠型胃癌癌前病变组织及癌组织多组学测序的研究胃癌的基因组异常分子事件(基因突变、拷贝数变异和基因融合等)已被大体描绘,但是它们的发生顺序依旧未知。胃癌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本课题中,我们入组两位胃疾病患者,对同一患者、不同时间点采集的相对正常胃粘膜组织、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组织、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组织和胃癌(GC)组织,以及外周血白细胞进行全基因组、全外显子组和转录组的多组学测序。我们发现,正常胃粘膜组织中存在一定量的基因突变、拷贝数变异和基因融合等事件,但不存在驱动基因的突变,癌前病变组织(GPLs)中出现驱动基因的突变。癌前病变组织中各类基因组分子事件与胃癌中相似。在胃癌癌变过程中,拷贝数变异事件可能发生在基因突变之前。此外,我们还检出了可能在胃癌癌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频突变基因SVEP1。第二部分基于免疫组预测鼻咽癌远处转移的研究迄今为止,尚无适合所有鼻咽癌患者来预测远处转移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外周血T淋巴细胞受体序列库(TCR repertoire)已经在多种癌种中实现了生存的预测。我们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非远处转移性(nM group,n=21)和治疗后发生远处转移(M group,n=19)的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外周血中的TCR repertoire,并且比较了 nM组和M组患者间TCR repertoire的动态变化,探索了 TCR repertoire对鼻咽癌患者治疗后发生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我们发现,在nM和M两组中,治疗后top10%和top100克隆的累积频率均显着升高,TCR repertoire的丰富度和均衡性均显着降低。但是,无论是在整个TCR repertoire中还是在重叠克隆中,nM组中大克隆比例增加量均显着高于M组。M组患者治疗后TCR repertoire的多样性显着降低,而nM组则没有。更重要的是,TCR repertoire多样性升高(log rank test:p=0.036)、治疗前和治疗后样本间TCR repertoire的相似性高(log rank test:p=0.014)与较好的无远处转移生存相关。对于TCR repertoire多样性降低的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后TCR repertoire的相似性仍然具有强健的无远处转移预测效能。总之,治疗对非远处转移性和治疗后发生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的TCR repertoire的组成产生不同的影响。TCR repertoire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和TCR repertoire组成的相似性可以作为所有鼻咽癌患者的无创的无远处转移生存预测指标。

郑雪[5](2019)在《隔药饼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PTEN/PI3K/AKT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拟证实艾灸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作用;2.拟明确艾灸可能通过影响PTEN/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其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效控制CAG的胃黏膜损伤,以达到治疗CAG和防治癌前病变的目的。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造模组,造模组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导剂结合夹尾刺激与饥饱失常法制备CAG大鼠模型。34周模型鉴定成功后,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隔药饼灸组、西药组。正常组、模型组给予固定捆绑;隔药饼灸组取中脘、气海穴进行隔药灸2壮,每日1次,每周6次,治疗4周;西药组予叶酸悬浊液1.0ml/100g(即叶酸2mg/kg)灌胃;每日1次,每周6次,治疗4周。从大鼠的一般情况、胃窦组织形态学变化,观察隔药饼灸干预CAG的疗效;采用RT-q PCR、免疫组化的技术与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窦组织中PTEN、PI3KCa、caspase-9、P53表达水平及PTEN、p-akt、caspase9、PIP2、MDM2蛋白表达。结果:(1)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比较:与正常组比较,CAG大鼠被毛污黄易脱毛且干涩无光泽,精神萎靡,两眼少神,耳廓爪甲苍白,体型瘦小,反应迟钝,不喜活动,易惊恐,喜扎堆于鼠笼一角,饮食少,粪便偏软、时不成形或粪便干结,鼠笼内气味秽臭;隔药饼组和西药组干预后,皮毛脱落及光泽较模型组改善、精神好转,耳廓由苍白逐渐转为淡红,体重及活动量有所增加,进食稍增加,粪便逐渐成型。(2)各组大鼠体重情况的比较:34周造模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CAG模型组大鼠体重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治疗后,与CAG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组、西药组体重增加较为明显,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大鼠胃窦组织形态学变化的比较:肉眼观察:正常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呈淡红色,富有弹性,皱襞整齐有规则,厚度适中,黏膜光滑无出血,无水肿,无糜烂,无溃疡等。模型组大鼠胃黏膜颜色苍白,变薄黏膜欠光滑,甚至糜烂溃疡,时有囊肿,皱襞紊乱低平甚至消失,黏膜脆性增加。隔药饼灸组、西药组大鼠与模型组相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光学显微镜观察:正常组大鼠黏膜上层的固有腺体结构排列整齐,形状规则,疏密均匀,黏膜层少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模型组大鼠固有腺体结构紊乱,腺体减少,变薄,形态不一,腺泡状结构,囊性扩张,可见杯状细胞,发生萎缩,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甚至有2只大鼠达到低分化腺癌,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可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经过4周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组、西药组大鼠固有腺体排列不规整,黏膜层及下层炎性细胞相对减少,固有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减轻。(4)隔药饼灸对各组大鼠胃窦组织中PTEN、p-akt、caspase9、PIP2、MDM2蛋白表达的影响。PTEN:与正常组比较,CAG大鼠胃窦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显着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M<0.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隔药饼灸组胃窦组织PTEN蛋白表达增加,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akt:与正常组比较,CAG大鼠胃窦组织p-akt蛋白阳性表达显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M<0.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隔药饼灸组胃窦组织p-akt蛋白阳性表达下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WM<0.001,PHM<0.001);西药组和隔药饼灸组p-akt蛋白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HM=0.639)。PIP2:与正常组比较,CAG大鼠胃窦组织PIP2蛋白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M<0.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隔药饼灸组胃窦组织PIP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aspase-9:与正常组比较,CAG大鼠胃窦组织caspase-9蛋白表达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M<0.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隔药饼灸组胃窦组织caspase-9蛋白表达有所增加,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DM2:与正常组比较,CAG大鼠的MDM2蛋白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M<0.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隔药饼组胃窦组织MDM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5)隔药饼灸对各组大鼠胃窦组织PTEN、PI3KCa、caspase9、P53m RNA表达的影响。Caspase-9:与正常组比较,CAG大鼠胃窦组织Caspase-9m 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隔药饼灸组大鼠胃窦组织Caspase-9m RNA的表达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与正常组比较,CAG大鼠胃窦组织的PTENm RNA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隔药饼灸组胃窦组织PTENm RNA表达水平升高,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隔药饼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WM=0.001,PHM=0.078);PI3KCa:与正常组比较,CAG大鼠胃窦组织的PI3KCAm RNA的表达有上升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M=0.568);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隔药饼灸组胃窦组织PI3KCam RNA表达水平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WM=0.016,PHM=0,004)。P53:与正常组比较,CAG大鼠胃窦组织的P53m RNA表达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M=0.384)。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组胃窦组织P53m RNA表达呈下降趋势,西药组胃窦组织P53m RNA表达水平无下降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WM=0.433,PHM=0.769)。结论:1.隔药饼灸“中脘、气海”穴可改善CAG大鼠的一般情况和胃窦组织病理学变化,修复胃黏膜的损伤状况,阻碍CAG发生癌前病变。2.隔药饼灸“中脘、气海”穴可降低CAG模型大鼠胃窦组织高表达的p-akt、PIP2、MDM2蛋白和异常升高的P53m RNA表达水平,上调CAG大鼠胃黏膜异常降低PTEN、Caspase-9m RNA及蛋白的表达。3.隔药饼灸通过调控CAG大鼠胃窦组织PTEN/PI3K/Akt信号通路,有效控制CAG的胃黏膜损伤,是隔药饼灸改善CAG和防治癌前病变的效应机制之一。

谢希晖[6](2012)在《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基因突变及其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肿瘤通常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由于某些特定染色体上的DNA损伤引起体细胞发生突变而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形成的新生物。胃癌在我国作为消化道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各种恶性肿瘤前列。然而传统的胃癌诊断方法无法打破早期诊断的瓶颈-预警,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降低了术后生存率。近年来,伴随着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胃癌的基因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第一章阐述了引发胃癌的各种因素,以及与胃癌发生相关的基因;另外对目前基因突变检测技术及影响毛细管电泳(CE)分离的各种因素及参数进行了总结。本研究采用CE结合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方法首先通过检测胃癌组织样本中胃癌相关基因突变,筛选出高突变频率基因。然后选取具有易于获取且携带大量遗传信息的胃癌患者外周静脉血液作为检测对象,通过检测高突变频率基因的基因突变实现胃癌早期预测诊断,辅助胃癌临床早期诊断及指导临床分子药物治疗。第二章以传统的PCR技术扩增胃癌患者癌变及正常组织样品中原癌基因C-myc和抑癌基因APC、p16目的基因片段,扩增样品分别采用CE-SSCP、 CE-RFLP、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SSCP、直接测序分析检测上述基因突变,并将检测结果进行简单比较,筛选出高突变频率基因。结合前期实验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总突变率由高到低依次为:p53(33.3%)>APC(30.0%)>C-myc (20.0%)>k-ras (13.3%)>p16(5.0%)。CE-SSCP检测方法可作为大规模临床样品中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P53基因与APC基因突变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第三章,第四章通过优化毛细管电泳参数建立血液中快速检测肿瘤基因突变的方法,以此方法为基础检测胃癌患者外周静脉血液样品中基因突变,并以健康受试者外周静脉血液作为对照。首先,以血液中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经胃癌组织部分实验筛选出的四种高突变频率基因。然后,扩增样品、变性样品和酶切样品分别经直接测序分析、CE-SSCP和CE-RFLP检测基因突变,统计总突变率。检测结果显示总突变率为p53(30.1%)>APC (24.6%)>C-myc(19.2%)>k-ras(11.0%),四种基因同时检测累积检出率可达84.9%。同时联合检测这四种基因,可提高检出率。结合临床病历资料分析基因突变与病例特性之间的关系。统计结果显示,p53和APC基因突变与胃癌分化程度相关,C-myc和K-ras基因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基因突变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四种基因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可作为胃癌早期预测诊断的检测指标。CE在DNA分离分析应用方面具有高效、高灵敏度、快速、准确等优点。胃癌的发生发展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通过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基因突变,建立胃癌临床早期预测诊断的方法有据可依。本研究最终结果显示通过检测胃癌患者外周静脉血液样品中四种基因的基因突变可以对早期胃癌的发生进行预测。

张秀娟[7](2010)在《中药通过线粒体途径治疗胃癌前病变大鼠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从正常胃粘膜到胃癌的发生要经历一个长期演变过程。即从正常胃粘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观点。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在病理上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尤其是伴有不典型增生,有较高的恶变率,它们与胃癌的关系密切,被称为胃癌前病变,胃癌前病变存在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异常,也存在细胞凋亡的异常,是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随着胃粘膜病变程度的加重,细胞凋亡减少而增殖逐渐递增,增加了胃粘膜细胞恶变的机会。细胞凋亡减少是造成胃粘膜不典型增生的主要原因。在治疗上,目前对中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研究很多。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在中医属于“胃脘痛”等范畴,病程比较长,往往由气及血,造成血液运行失常,瘀血贯穿疾病的始终,多数学者认为脾虚血瘀是其基本病机,通过健脾化瘀治疗能影响胃粘膜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水平。线粒体是细胞生命活动调控中心,也是细胞凋亡的调控中心,很多因素通过线粒体来激活细胞凋亡途径。目前从线粒体途径研究胃癌前病变细胞凋亡机制的比较少,本研究以胃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为基础,通过有关指标的检测,探讨从线粒体途径研究健脾、化瘀、健脾化瘀中药对胃癌前病变疗效的的异同,推论不同中药的组方特点,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为胃癌的防治提供思路。目的:1通过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的发病机制,探讨胃癌前病变与细胞凋亡的关系。2通过外源性化学刺激及饮食失常建立大鼠胃癌前病变模型,并对该病因病机作一探讨。3通过健脾、化瘀、健脾化瘀三种不同中药及西药的应用,观察它们从线粒体通路对于胃癌前病变大鼠细胞凋亡的不同效应机制。材料与方法:1动物及造模:实验动物选用普通级健康wister大鼠120只,雌雄各半,体重160±5g,随机分为11组,分别为中、西药预防和治疗组、造模对照组、正常组。采用饥饱失常、灌服水杨酸钠、热盐水、饮用脱氧胆酸钠等综合方法制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大鼠模型。采用健脾、化瘀、健脾化瘀进行预防和治疗用药。2中药方药组成:益气健脾中药:党参15g、白术15g、黄芪15g;化瘀中药:丹参15g、三七3g、莪术15g;健脾化瘀中药:党参15g、白术15g、黄芪15g、丹参15g、三七3g、莪术15g购自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局,按冲剂制备工艺将每种药液煎煮提取两次,调整药液浓度健脾化瘀为每1ml含生药1g,健脾组、化瘀组为每1ml含生药0.5g,由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制剂室提供。维酶素研末加蒸馏水配成0.1g/ml的混悬液。试剂:兔抗人P53单克隆抗体及二抗购自武汉博士得微生物有限责任公司,Rhodamine 123、CytochromeC抗体试剂盒、山羊抗小鼠IgG(H+L)二抗、Caspase-9活性检测试剂盒购自碧云天生物技术公司。3取材:取胃窦部组织标本一部分置于10%多聚甲醛溶液固定,另一部分放于-70℃冰箱保存,一部分立即制成单细胞悬液。4病理标本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用流氏细胞仪检测胃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色素C的变化,用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记法测定胃粘膜P53蛋白的表达,用化学比色法检测胃癌前病变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caspase9的活性。结果:1论文第一部分结果:正常组大鼠体态、饮食如常,身体健壮,体重自然增加;模型组大鼠精神萎靡,消瘦,懒于活动,食欲下降。中、西药预防和治疗各组,上述症状较模型组轻。病理图片显示,预防用药组:造模组不典型增生发病率为100%,且主要集中在中、重度异型增生,中度为4例、重度6例,无正常胃粘膜及轻度不典型增生;健脾中药组在正常胃粘膜,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例数为分别为2例、4例、1例、0例;化瘀中药组分别为3例、3例、3例、0例;健脾化瘀中药组分别为7例、1例、0例、0例;西药组分别为3例、3例、2例、0例;健脾中药组和化瘀中药组、健脾化瘀中药组、西药组的不典型增生发病率分别为(71.4%、66.6%、12.5%、62.5%),多发生在轻度不典型增生,无重度异型增生发生。健脾预防组、化淤预防组、健脾化淤预防组、西药预防组轻度不典型增生的发病率分别为(80%、50%、100%、60%)。中、西药预防组和造模组有差异(P<0.05);治疗用药组:造模空白组多集中在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分别为中度2例、重度6例,发病率为100%,无正常胃粘膜及轻度不典型增生,健脾中药组在正常胃粘膜,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例数分别为1例、5例、3例、0例;化瘀中药组分别为1例、5例、4例、0例;健脾化瘀中药组分别为6例、2例、0例、0例);西药组分别为2例、3例、3例、0例,健脾中药组、化瘀中药组、健脾化瘀中药组、西药组的不典型增生发病率分别为(88.9%、90%、25%、75%),多发生在轻度不典型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分别为(62.5%、55.6%、100%、50%)。中、西药治疗组与造模空白组比较有差异(P<0.05)。2论文第二部分结果:大鼠胃粘膜细胞P53测定情况,预防组:造模组比较正常组P53表达增强(P<0.01),健脾中药、化瘀中药、健脾化瘀中药和西药预防用药,与造模组比较P53表达下降(P<0.01),中药比西药明显下降(P<0.01),健脾化瘀中药较健脾中药、化瘀中药明显下降(P<0.05或P<0.01)。治疗组:造模空白组P53的表达较正常组P53表达增强(P<0.01),三组中药和西药与造模组比较P53表达下降(P<0.01),健脾化瘀中药较健脾中药、化瘀中药、西药明显下降(P<0.01)。健脾组、化瘀组作用相似(P>0.05),3论文第三部分结果:大鼠胃粘膜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色素C测定情况,对于膜电位(△Ψm),预防组和治疗组中造模组、造模空白组高于正常组(P<0.05),健脾、化瘀、健脾化瘀、西药组预防和治疗用药后较造模组明显下降(P<0.05),较正常组高(P<0.05),健脾化瘀组较健脾组、化瘀组、西药组明显减低(P<0.05),健脾组、化瘀组作用相似(P>0.05),健脾组、化瘀组与西药组作用相似(P>0.05)。对于细胞色素C,造模组、造模空白组较正常组明显减低(P<0.05),预防组和治疗组中健脾、化瘀、健脾化瘀、西药组较造模组、造模空白组明显升高(P<0.05),健脾化瘀组较健脾组、化瘀组、西药组明显升高(P<0.05),健脾组、化瘀组作用相似(P>0.05),健脾组、化瘀组与西药组作用相似(P>0.05)。4论文第四部分结果:大鼠胃粘膜细胞caspase9的测定情况,造模组、造模空白组较正常组明显减低(P<0.05),经过预防用药或治疗用药,健脾、化瘀、健脾化瘀、西药组较造模组或造模空白组明显升高(P<0.05),健脾、化瘀、西药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健脾化瘀组与健脾组、化瘀组、西药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健脾、化瘀中药组之间及健脾、化瘀与西药组比较相似(P>0.05)。结论:1胃癌前病变存在细胞凋亡、增殖失衡。2胃癌前病变存在P53表达增强,细胞凋亡减少。3胃癌前病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减少,细胞色素C释放减少,细胞凋亡减少。4胃癌前病变胃粘膜上皮细胞caspase-9活性的下降,细胞凋亡减少。5健脾、化瘀、健脾化瘀中药对胃癌前病变P53的表达具有抑制和下调作用。6健脾、化瘀、健脾化瘀中药能通过降低胃癌前病变胃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促进细胞色素C的释放增加,参与细胞凋亡的调控。7健脾、化瘀、健脾化瘀中药均能通过促进caspase-9活性表达的增加,诱导胃癌前病的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8健脾、化瘀、健脾化瘀中药具有预防和逆转胃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的作用9健脾化瘀中药疗效优于健脾中药、化瘀中药;健脾中药、化瘀中药作用相似。10在分子水平上,提供了健脾化瘀中药有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可行性依据。

王玲玲[8](2010)在《胃腺癌中神经内分泌细胞克隆性起源及临床病理意义的研究》文中提出胃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普通型胃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是指胃腺癌中出现分化的神经内分泌(NE)细胞,但其数目在癌组织成分中所占比例较小,不足50%,并且这些分化的NE细胞多以单个或者细胞巢的形式分散存在。我们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大肠腺癌、胃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及胰腺癌中NE细胞的发现率分别为41.5%,39.6%,38.1%,21%和17.9%,并发现在大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及胰腺癌中,高分化腺癌NE细胞的发现率明显高于低分化腺癌,而胃癌则相反,低分化腺癌中NE细胞的发生现率明显高于高分化腺癌。这些差异性是否与肿瘤所在部位的胚胎起源、肿瘤病因学、组织发生学的不同及遗传学改变有关,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因此,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认识NE细胞的性质,有助于更深入的认识胃癌发生、发展的机理,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目前国内外对非神经内分泌肿瘤中NE细胞的研究较少,特别是用分子遗传学方法研究普通型胃腺癌中单个NE细胞的起源方面尚未见报道。关于胃腺癌中NE分化的发生机制存在许多不同的假说,多数学者认为NE细胞和上皮细胞均来源于内胚层多潜能干细胞。在肿瘤发生及演进过程中,内胚层的多潜能干细胞受激素、局部微环境及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影响,使某些被抑制的基因组密码发生随机脱抑制,在RNA水平选择性激活两种以上调节机制,最终导致基因产生双向或多向分化。然而,这些推测仅建立在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之上,缺乏可靠性。这些散在的NE细胞是否存在基因水平的改变,它们是肿瘤的实质成分,还是仅仅作为肿瘤的间质成分存在,尚无明确定论。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aser capturemicrodissection,LCM)可以使研究者可以获得形态完整的单一细胞或细胞群进行遗传学研究,解决了目的细胞的捕获难题。由于该技术在切除和提取细胞过程中不产生热量,对目的细胞没有任何损伤,即避免了邻近细胞的污染,又不会损伤DNA、RNA。目前国际上很多研究,其样本的获取都是利用了LCM技术。DNAMicro-kit试剂盒可以对微量组织或LCM捕获的细胞进行DNA抽提,联合应用Repli-g扩增试剂盒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可以获得足量DNA用于后续的实验研究。野生型p53(wt-p53)作为抑癌基因,在正常组织中参与了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等过程,发生突变或缺失时,将丧失上述功能,使细胞增殖失控,凋亡受阻,从而引发肿瘤。错配修复功能的完整是细胞DNA准确复制和基因组稳定的基本保证。该功能缺失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LH1基因是错配修复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具有修复DNA碱基错配,增强DNA复制忠实性,维持基因组稳定性降低自发性突变的功能。E-cadherin(上皮型钙粘蛋白)是一种介导同种细胞相互黏附的钙依赖性跨膜糖蛋白,对细胞极性的建立,维持上皮细胞正常形态至关重要。抑癌基因PTEN在正常组织中参与了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细胞间相互作用及抑制血管生成等过程。当PTEN发生突变或缺失时,将丧失上述功能,不但减少对细胞凋亡的调控,还可以促进细胞进入增殖周期,导致细胞的无限增殖。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染色体有丝分裂不均衡,可造成部分基因在两种分化的细胞中同时出现等位基因的改变(如增益、丢失、突变等),通过对微卫星改变(包括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丢失)及突变、CGH等的检测可推测组织细胞的克隆性来源。我们在全基因组范围内选取多个微卫星位点,联合p53突变检测,对普通型胃腺癌NE细胞进行分子水平上的研究,以期明确NE细胞的克隆性起源。我们制备了组织芯片,联合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GA、p53、MLH1、E-cadherin、PTEN等5个指标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结合随访资料,综合分析上述指标的表达与伴有NE分化胃癌的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为胃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指导。材料和方法本实验收集浙江省人民医院2001-2003年间胃腺癌及正常胃粘膜新鲜标本120例。首先用冰冻切片-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 A,CgA)免疫组化方法对上述标本进行初筛,确定含NE细胞较多的组织,经红外线激光捕获显微切割获取500个左右单个NE细胞,应用DNA Micro-kit抽提试剂盒及Repli-g全基因组扩增试剂盒进行DNA抽提和全基因组放大,全基因组范围内选取26个微卫星位点,结合PCR-SSCP-银染色检测NE细胞和腺癌细胞微卫星改变情况,联合PCR-测序检测基因p53突变发生情况,推测胃腺癌中NE细胞的克隆性起源。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绍兴市人民医院手术切除胃癌标本共220例,另取31例同期非肿瘤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制备组织芯片,联合应用免疫组化检测CGA、p53、MLH1、E-cadherin、PTEN等5个指标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结合随访资料,综合分析上述指标的表达与伴有NE分化胃癌的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免疫组化-激光捕获显微切割:120例胃腺癌新鲜组织中,含有中-大量NE细胞的占25.0%(30/120),在20倍物镜下捕获腺癌中单个NE细胞500个左右。2、微卫星分析结果:30例样本中MSI总发生率为27.4%,LOH总发生率为17.9%,各样本MSI发生率高于LOH。从不同细胞微卫星改变发生率比较,NE细胞与腺癌细胞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各样本MSI及LOH发生率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从两种细胞LOH及MSI一致性来看,例2、3、5、6、11、12、18、24、27、30在NE细胞和腺癌细胞中发生了完全一致的微卫星改变,其余样本除例7和10外,其他18例微卫星改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p53突变结果:30例样本中NE细胞和腺癌细胞p53突变主要集中在外显子7和8,从p53突变的一致性上看,样本4、14、21、27的NE细胞和腺癌细胞均发生了外显子7、8的一致性突变,例7的两种细胞突变不一致,例17仅腺癌细胞发生了突变。腺癌细胞p53突变有6例(20.0%),NE细胞p53突变有5例(16.7%)。临床病理资料显示多为浸润性低分化腺癌,TNM分期为Ⅲ-Ⅳ期。统计学分析显示p53突变与胃腺癌分化程度、TNM分期、血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4、结合微卫星改变及基因突变结果,30例伴NE分化的普通型胃腺癌中,27例NE细胞与腺癌细胞起源于同一干细胞,NE细胞作为肿瘤成分,本身具恶性且分泌激素促进肿瘤生长。其余3例微卫星改变及基因突变不一致,可能是激素或微环境作用的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胃癌中CGA蛋白表达率为47.7%,其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相关,低、未分化组的阳性率较高。在p53阳性组中NE分化占46.5%,且NE分化与胃癌浸润深度呈正相关,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呈负相关,CGA阳性表达患者的预后较差。6、p53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率为45.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表达与胃癌TNM分期、浸润深度呈正相关。在NE分化胃癌中,p53蛋白表达与浸润深度和远处转移呈正相关。生存分析显示,阳性表达患者预后差。7、在胃癌中E-cadherin蛋白阳性率为为15.5%,低于正常胃粘膜表达率,其阳性表达与TNM分期及脉管侵犯呈负相关,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率显着高于阴性者。8、MLH1蛋白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5.9%,较正常对照组低。MLH1蛋白在NE细胞阳性组胃癌中的表达与TNM分期呈负相关,生存分析显示,阳性表达患者有较好的预后。9、PTEN蛋白在胃癌中的阳性率为27.3%,阳性表达与胃癌各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1、在分子水平证实胃腺癌中NE细胞与腺癌细胞起源存在一致性。2、NE分化与p53蛋白表达能促进胃癌的浸润和转移,提示预后不良。3、MLH1、E-cadherin有抑制胃癌进展的作用,可为预后评估提供理论指导。

伊心浩[9](2008)在《细胞增殖及凋亡相关因素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bcl-2,Bax,p53基因蛋白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及HP感染和微血管密度(MVD)并探讨其与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关系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结合原位细胞凋亡TUNEL检测技术对慢性胃炎75例,肠上皮化生61例,异型增生69例,胃癌81例。胃癌中男性69例,女性12例,年龄29—83岁,平均57.1岁进行了bcl-2、Bax、p53、Ki-67及FⅧ检测及原位细胞凋亡观察。结果在75例慢性胃炎中,Bcl-2的阳性表达率为60%,在61例肠化生组织中,Bcl-2的阳性表达率为75.5%。两者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在各种病变中,以中度及重度异型增生阳性率最高,分别为89.5%及90.0%。在81例胃癌中,Bcl-2的阳性率为65.4%。慢性胃炎与轻度异型增生及胃癌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慢性胃炎与中度异型增生之间,Bcl-2阳性表达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慢性胃炎与重度异型增生的Bcl-2阳性表达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胃癌与中度及重度异型增生的Bcl-2阳性表达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肠化生与异型增生及胃癌之间,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Bcl-2基因蛋白表达在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体积、发生部位、侵犯深度、有无转移及临床分期方面差异无显着性(P>0.05)。高分化及中分化腺癌与低分化腺癌或印戒细胞癌之间,Bcl-2阳性表达差异无显着性(P>0.05),但高中分化腺癌与鳞癌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高中分化腺癌及低分化腺癌与黏液腺癌之间差异都有高度显着性(P<0.01)。低分化腺癌与印戒细胞癌之间、低分化腺癌与鳞癌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印戒细胞癌与黏液腺癌或鳞癌之间差异亦无显着性(P>0.05)。在本组75例慢性胃炎中,49例Bax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5.3%,其中弱阳性46例,占93.8%。在61例肠化生组织中,Bax的阳性表达率为90.2%,显着高于慢性胃炎组(P<0.01)。轻度异型增生、中度异型增生及重度异形增生的阳性率分别为88.9%、90.5%及95.0%。各种异型增生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轻度及中度异型增生与慢性胃炎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重度异型增生与慢性胃炎之间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81例胃癌的阳性表达率为76.5%,与慢性胃炎及各种异型增生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但与肠化生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Bax蛋白表达在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体积、发生部位、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方面,差异无显着性(P>0.05)。高中分化腺癌与低分化腺癌及印戒细胞癌或鳞癌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但高中分化腺癌与黏液腺癌相比,Bax蛋白表达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低分化腺癌与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或鳞癌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黏液腺癌与印戒细胞癌或鳞癌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印戒细胞癌与鳞癌之间,差异也无显着性(P>0.05)。在75例慢性胃炎中,p53无1例呈阳性表达。在61例肠化生组织中,p53的阳性表达率为1.7%,肠化生与轻度及中度异型增生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肠化生与重度异型增生及胄癌之间,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轻度异型增生与中度异型增生之间,p53阳性表达差异无显着性(P>0.05),轻度异型增生与重度异型增生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轻度异型增生与胃癌之间,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中度异型增生与重度异型增生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中度异型增生与胃癌之间,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重度异型增生与胃癌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本组81例胃癌患者中,p53基因蛋白表达在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体积、发生部位、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诸方面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幽门螺杆菌的有无及数量的多少与患者的性别、肿瘤的发生部位、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诸方面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59岁年龄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52.4%,=60岁年龄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30.8%,两者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肿瘤的最大径<5CM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60%,肿瘤的最大径=5CM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28.3%,两者之间,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Hp阳性的胃癌患者细胞凋亡指数为(10.68±1.35)%,Hp阴性的胃癌患者细胞凋亡指数为(10.49±1.31)%,两组凋亡指数差异无显着性(P>0.05)。少量Hp感染的胃癌患者细胞凋亡指数为(11.01±1.88)%,中量及大量Hp感染的胃癌患者细胞凋亡指数为(8.19±1.46)%,两组凋亡指数差异亦无显着性(P>0.05)。在Hp阳性的胃癌患者中,癌旁有肠化生者凋亡指数为(8.25±1.3)%,无肠化生者凋亡指数为(14.13±1.02)%,后者明显高于前者,两者之间,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在Hp阴性的胃癌患者中,癌旁有肠化生者凋亡指数为(10.96±1.46)%,无肠化生者凋亡指数为(9.35±2.68)%,两者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本组81例胃癌患者中,MVD在患者的性别、肿瘤的体积、发生部位、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诸方面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59岁年龄组MVD为(39.22±3.88),=60岁年龄组MVD为(28.18±2.18),两组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高中分化腺癌与黏液腺癌及鳞状细胞癌之间MVD差异无显着性(P>0.05),高中分化腺癌与低分化腺癌及印戒细胞癌之间,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低分化腺癌与印戒细胞癌及鳞癌之间MVD差异也有显着性(P<0.05),低分化腺癌与黏液腺癌肿瘤之间,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黏液腺癌与鳞癌之间MVD差异无显着性(P>0.05),黏液腺癌与印戒细胞癌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本组81例胃癌患者中,淋巴滤泡均数在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体积、发生部位、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方面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肿瘤侵达肌层与侵及浆膜或浆膜外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鳞状细胞癌与低分化腺癌及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之间,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从慢性胃炎到肠上皮化生、轻度、中度、重度异型增生至胃癌的整个演变过程中,增殖指数逐渐升高。慢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之间,增殖指数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慢性胃炎与轻度、中度及重度异型增生和胃癌之间,增殖指数差异亦有高度显着性(P<0.01)。肠化生与轻度、中度、重度异型增生及胃癌之间,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轻度异型增生与中度、重度异型增生及胃癌之间,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中度异型增生与重度异型增生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中度异型增生与胃癌之间,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重度异型增生与胃癌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本组81例胃癌患者中,Ki-67表达在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体积、发生部位、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诸方面增殖指数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在组织学类型方面,唯有印戒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之间增殖指数差异有显着性(P<0.05),其他组织学类型之间,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从慢性胃炎到肠化生,再到异型增生的演变过程中,凋亡指数逐渐增高,至中度异型增生时达到最高峰,随后开始下降,至胃癌时凋亡指数最低。慢性胃炎与肠化生及胃癌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慢性胃炎与轻度及中度异型增生之间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慢性胃炎与重度异型增生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肠化生与轻度异型增生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肠化生与中度异型增生及重度异型增生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肠化生与胃癌之间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轻度异型增生与中度异型增生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轻度异型增生与重度异型增生及胃癌之间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中度异型增生与重度异型增生及胃癌之间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重度异型增生与胃癌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1)。本组81例胃癌患者中,凋亡指数在患者的年龄、肿瘤的体积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方面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高中分化腺癌与黏液腺癌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高中分化腺癌与鳞癌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高中分化腺癌与低分化腺癌及印戒细胞癌之间凋亡指数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低分化腺癌与印戒细胞癌或鳞癌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低分化腺癌与黏液腺癌之间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黏液腺癌与鳞癌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黏液腺癌与印戒细胞癌之间,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印戒细胞癌与鳞癌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肿瘤侵达黏膜及黏膜下层与侵及肌层之间,侵达肌层与侵及浆膜或浆膜外之间,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肿瘤侵达黏膜及黏膜下层与侵及浆膜或浆膜外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肿瘤发生于胃窦与胃体之间及胃体及贲门之间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胃窦与贲门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男女性别之间,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bcl-2阳性的胃癌患者细胞凋亡指数为(9.42±1.1)%,bcl-2阴性的胃癌患者细胞凋亡指数为(11.8±1.58)%,两组凋亡指数差异无显着性(P>0.05)。Bax阳性的胃癌患者细胞凋亡指数为(10.1±0.99)%,Bax阴性的胃癌患者细胞凋亡指数为(10.78±2.46)%,两组凋亡指数差异无显着性(P>0.05)。p53阳性的胃癌患者细胞凋亡指数为(10.72±1.34)%,p53阴性的胃癌患者细胞凋亡指数为(9.68±1.23)%,两组凋亡指数差异亦无显着性(P>0.05)。随着凋亡指数的增高,微血管密度逐渐减低,凋亡指数(-)与凋亡指数(+)及凋亡指数(++)微血管密度之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凋亡指数(-)与凋亡指数(+++)微血管密度之比,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随着凋亡指数的增高,淋巴滤泡均数逐渐减低,凋亡指数(-)与凋亡指数(+)及凋亡指数(++)滤泡均数之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凋亡指数(-)与凋亡指数(+++)滤泡均数之比,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结论从慢性胃炎到肠化生,再到异型增生的演变过程中,凋亡指数逐渐增高,至中度异型增生时达到最高峰,随后开始下降,至胃癌时凋亡指数最低。这说明在癌前病变到胃癌的演进过程中,以中度异型增生为分界点,在其前半阶段,细胞凋亡不受抑制,随着病变的加重凋亡指数逐渐上升,在其后半阶段,由于细胞凋亡受到抑制,随着病变的加重凋亡指数逐渐下降。胃癌的凋亡指数明显低于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肠化生、轻度及中度异型增生与胃癌之间,凋亡指数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表明它们与胃癌之间,有本质上的差异,如果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仍然可防止其癌变。重度异型增生与胃癌之间,凋亡指数差异无显着性(P>0.05),提示重度异型增生与胃癌之间,关系密切,两者之间可能互相交差,而无本质上的差异。进一步说明积极治疗重度异型增生有很大的意义。在胃癌的演化序列中,细胞的增殖指数一直处于逐渐上升状态,慢性胃炎与肠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之间,增殖指数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肠化生与异型增生及胃癌之间,增殖指数差异亦有高度显着性(P<0.01),唯重度异型增生及胃癌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这种变化规律表明,在胃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癌前阶段,存在着活跃的细胞增殖和大量细胞凋亡,随着异型增生程度的升高,细胞的增殖和凋亡逐渐上升,至中度异型增生时,细胞的凋亡达到最高峰,其后凋亡细胞逐渐下降,但增殖细胞仍持续上升,到进展为胃癌时,增殖指数达到最高值,而凋亡指数降为最低值。这种变化提示:在胃癌癌前病变中,可能存在一种“细胞选择性增殖”现象,表现为某些细胞丧失了自发性凋亡的能力而继续增殖,另一些细胞则通过凋亡而被“淘汰”。当癌前病变演化为癌时,高增殖能力的细胞急剧增加,无限制生长,并出现恶性生物学行为。我们认为,胃上皮细胞癌变的激发阶段可能出现大量多克隆细胞增殖和凋亡共存的现象,而促进阶段则以单克隆细胞增殖为主,细胞凋亡为次。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共同决定着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本研究结果发现,高中分化腺癌的凋亡指数(15.42±1.68)明显高于低分化腺癌组(5.52±0.82),高中分化腺癌与低分化腺癌之间,高中分化腺癌与印戒细胞癌之间,低分化腺癌与黏液腺癌之间,印戒细胞癌与黏液腺癌之间,凋亡指数差异均有高度显着性(P<0.01)。提示分化差的胃癌细胞有逃避细胞凋亡的机制。细胞凋亡受抑制可能在胃癌的浸润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高中分化腺癌的凋亡指数高于低分化腺癌,这可能是高中分化腺癌生长较缓慢,预后较好的原因之一。我们发现在胃癌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阳性的区域与细胞凋亡的区域明显不同。表明bcl-2蛋白表达与凋亡细胞数呈负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bcl-2在重度异型增生中阳性表达率最高,为90%,而重度异型增生的细胞凋亡指数却较低,仅为12.44±2.06,表明bcl-2对细胞凋亡有明显的负性调节作用。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胃癌中,以高中分化胃癌bcl-2阳性表达率最高。胃癌组织中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异型增生,而且中度及重度异型增生与胃癌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这表明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癌前病变中的过度表达是胃癌形成的先兆,bcl-2的表达可能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行为。Bax基因蛋白在癌前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率较慢性胃炎和胃癌中高,在重度异性增生中Bax阳性表达率最高。在各种组织学类型的胃癌中,以高中分化胃癌Bax阳性表达率最高。这显示Bax表达对bcl-2的抑凋亡功能有对抗调节作用,二者共同决定细胞是否走向凋亡。p53阳性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及部位、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正常胃黏膜与慢性胃炎中无p53表达,肠化生中仅一例呈轻度阳性表达(1.7%),随着异型增生程度的增加,p53阳性表达率也在增加,重度异型增生的阳性率(47.4%)与胃癌的阳性率(49.9%)相近,两者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这些结果表明,p53基因突变发生于胃黏膜癌变的早期阶段,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而导致胃癌发生。因此,p53基因的异常表达可用于胃黏膜癌变的早期诊断,但对胃癌的浸润、转移、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判断等方面的应用意义不大。在胃癌中Hp的有无及其数量的多少与细胞的凋亡程度关系不大。但在Hp感染的胃癌患者中,无肠化生者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有肠化生者。这一方面表明肠化生是一种抗御Hp损伤防止细胞凋亡的适应性变化,另一方面肠化生减少了胃黏膜上皮的凋亡率,又会造成胃黏膜上皮凋亡与增生失衡,从而成为胃癌发生的原因之一。肿瘤内微血管密度与患者的年龄及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高中分化腺癌的MVD最低,而低分化腺癌的MVD值最高,提示在胃癌中,MVD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参数。肿瘤的生长状况与血管形成的数量密切相关,而血管形成的多少又与肿瘤细胞凋亡的数量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凋亡指数的增高,微血管密度逐渐减低,凋亡指数(-)与凋亡指数(+)及凋亡指数(++)微血管密度之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凋亡指数(-)与凋亡指数(+++)微血管密度之比,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这表明,胃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与胃癌细胞的凋亡呈负相关。由此可知,肿瘤组织中凋亡细胞的发生率明显受瘤组织内新生血管程度的影响,新血管的形成可以降低凋亡细胞的发生。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胃癌组织中随着凋亡指数的增高,淋巴滤泡均数逐渐减低,凋亡指数(-)与凋亡指数(+)及凋亡指数(++)滤泡均数之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凋亡指数(-)与凋亡指数(+++)滤泡均数之比,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这表明,胃癌组织中的淋巴滤泡均数与胃癌细胞的凋亡呈负相关。当机体免疫功能较强时,癌细胞的凋亡数量较少;当机体免疫功能较弱时,癌细胞的凋亡数量较多。

袁晓刚[10](2008)在《胃癌组织中PTEN与突变p53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和突变p5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发生发展、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TEN和突变型p53蛋白在62例胃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标本常规脱蜡水化后,进行抗原修复,继以免疫组化试剂盒进行检测。操作步骤按说明书进行。以阳性片及PBS代替一抗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结果:62例胃癌组织中PTEN、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39%和45.16%,癌旁组织中PTEN、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90.32%和14.51%,突变型p53蛋白在正常胃黏膜中阳性表达率为9.68%,PTEN蛋白在正常胃黏膜中全部呈阳性表达。PTEN和突变型p5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癌旁组织中、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差别有显着差异(P<0.05)。PTEN表达与胃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位置、大小、进展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胃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与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1)PTEN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2)PTEN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多种重要临床病理预后因素相关:与胃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有关,PTEN基因可以作为评估胃癌某些生物学特性的辅助指标;(3)p53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4)PTEN与突变型p53蛋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呈负相关。

二、胃粘膜肠化生组织YNZ22基因杂合缺失及p53基因突变、蛋白表达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粘膜肠化生组织YNZ22基因杂合缺失及p53基因突变、蛋白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健脾化瘀解毒法调节NF-κB活性抑制胃“炎-癌”转化细胞迁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胃“炎—癌”转化的机制及研究现状
        一、胃“炎—癌”转化在胃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胃“炎—癌”转化中西医治疗现状
    第二节 NF-κB信号通路与胃“炎—癌”转化及细胞增殖迁移
        一、NF-κB家族及其信号通路
        二、NF-κB信号通路与炎症发生的关系
        三、NF-κB信号通路与肿瘤的发生的关系
    第三节 肿瘤转移与上皮—间质转化
        一、TGF-β/Smads信号通路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
        二、EMT基因与分子标志物
    第四节 基于胃“炎-癌”转化病理组织学进程的中医精准防治规律研究
        一、中医药以健脾益胃法为主靶向胃黏膜萎缩阶段
        二、中医药以健脾益胃化瘀法为主靶向胃黏膜萎缩伴IM阶段
        三、中医药以健脾化瘀解毒法为主靶向胃黏膜萎缩伴LGIN阶段
    第五节 健脾化瘀解毒法靶向胃“炎—癌”转化关键关节发挥作用
        一、健脾化瘀解毒法靶向“炎-癌”转化环节改善GPL病理组织结构
        二、健脾化瘀解毒法通过有氧糖酵解及自噬凋亡等途径逆转胃“炎-癌”转化
        三、健脾化瘀解毒法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控制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化
        四、健脾化瘀解毒方是临床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有效方剂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胃痞消体外抑制GPL模型细胞和胃癌SGC7901上皮-间质转化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健脾化瘀解毒方中有效活性成分的分析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健脾化瘀解毒方对胃“炎—癌”转化小鼠病理模型的的干预效应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健脾化瘀解毒方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逆转胃“炎—癌”转化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五节 健脾化瘀解毒方通过NF-κB信号通路抑制胃癌前病变细胞的早期迁移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2)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
    2.TLR4 通路在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中医理论研究
    4.健脾活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当代医家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2.健脾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癌前病变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小结
        参考文献
    3.基于GEO数据库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一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结论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二健脾活血方治疗对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胃黏膜P53、TLR4、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结论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体外研究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对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结论
    5.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附录 综述 胃癌前病变信号通路及相关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3)PD-L1、PD-1与MMR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微卫星不稳定在胃癌发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致谢

(4)胃癌癌变过程分子特征的研究 基于免疫组预测鼻咽癌远处转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胃癌癌变过程分子特征的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利用肠型胃癌癌前病变组织及早期胃癌组织基因表达谱深度剖析肠型胃癌癌变过程中重要分子特征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肠型胃癌癌前病变组织和早期胃癌组织样本
        1.2 公共数据库中胃癌表达数据收集整理
        1.3 细胞系
        1.4 引物序列
        1.5 质粒
        1.6 实验试剂
        1.7 实验器材及耗材
        1.8 主要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及网站
        2. 实验方法
        2.1 肠型胃癌癌前病变组织、早期胃癌组织及配对对照组织样本的收集
        2.2 组织样本总RNA提取
        2.3 组织样本总RNA的纯化
        2.4 组织样本RNA浓度的测定
        2.5 组织样本RNA完整性的鉴定
        2.6 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组织样本mRNA表达谱
        2.7 芯片原始表达数据的提取及标准化
        2.8 差异表达基因的识别和功能性通路富集
        2.9 肿瘤Hallmark的活性评估
        2.10 干细胞特性得分的计算
        2.11 肠型胃癌癌变过程中驱动基因的表达
        2.12 组织中免疫细胞浸润评估
        2.13 构建胃癌患者生存相关的5-基因风险评分系统
        2.14 肠型胃癌癌变过程中基因间共表达关系差异性分析
        2.15 GSTM2相关模块挖掘以及其与胃癌患者预后之间关系的评估
        2.16 实时定量PCR对基因表达进行相对定量
        2.17 分子克隆构建GSTM2真核表达质粒
        2.18 细胞培养
        2.19 细胞转染
        2.20 5-氟尿嘧啶(5-FU)对胃癌细胞系抑制实验
        2.21 胃癌细胞系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入组样本临床信息
        2. 肠型胃癌癌变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的识别
        3. 肠型胃癌癌变过程中生物学功能的变化
        4. 肠型胃癌癌变过程中肿瘤恶性表型逐步呈现
        5. 肠型胃癌癌变过程中胃上皮细胞的干细胞特性增强
        6. 肠型胃癌癌变过程中重要驱动基因的识别
        7. 早期胃癌组织中免疫微环境活跃程度高于癌前病变组织
        8. 各个病变阶段一致性变化的基因在肠型胃癌癌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9. 各个病变阶段一致性变化的基因与胃癌患者预后显着相关
        10. 5-gene signature预后能力评估
        11. 肠型胃癌癌变过程中基因间差异共表达关系分析
        12. GSTM2相关模块与胃癌患者预后显着相关
        13. 独立样本验证GSTM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14. GSTM2抑制5-FU对胃癌细胞的杀伤
        15. GSTM2降低5-FU诱导的胃癌细胞凋亡活性
        讨论
        小结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时间进展性肠型胃癌癌前病变组织及癌组织多组学测序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时间进展性肠型胃癌患者胃活检组织样本和外周血样本
        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1.3 实验仪器
        1.4 主要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及网站
        2. 实验方法
        2.1 时间进展性肠型胃癌患者胃活检组织样本和外周血样本的收集
        2.2 直接冻存组织和外周血白细胞DNA的提取
        2.3 直接冻存组织和外周血白细胞RNA的提取及定量
        2.4 DNA及RNA样本质量检测
        2.5 二代测序文库构建
        2.6 测序数据处理
        3. 统计分析
        结果
        1. 入组样本及测序数据
        2. 正常胃粘膜中存在功能性基因突变
        3. 胃癌癌前病变组织基因组存在微卫星不稳定现象
        4. 肠型胃癌癌变过程中染色体变异负荷
        5. 肠型胃癌癌变过程中克隆进化
        6. 肠型胃癌癌变过程中组织基因表达变化特征
        讨论
        小结
        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 基于免疫组预测鼻咽癌远处转移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液样本
        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1.3 实验器材
        1.4 主要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和网站
        2. 实验方法
        2.1 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的分离
        2.2 鼻咽癌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RNA的提取
        2.3 鼻咽癌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RNA浓度的测定和完整性的检测
        2.4 T淋巴细胞受体序列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2.5 TCR repertoire的二代测序及二代测序数据的分析
        2.6 RNA测序数据分析
        3. 统计分析
    结果
        1. 入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特征
        2. 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血细胞的动态变化
        3. 鼻咽癌患者外周血TCR repertoire的特征
        4. 治疗对非远处转移性鼻咽癌患者和治疗后发生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的TCR克隆比例产生不同的影响
        5. TCR repertoire多样性的降低与鼻咽癌患者较差的无远处转移生存显着相关
        6. 治疗前后外周血TCR repertoire相似性与鼻咽癌患者无远处转移显着相关
    讨论
    小结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基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及成果
文献综述 胃癌变与免疫应答
致谢

(5)隔药饼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PTEN/PI3K/AKT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一览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和器材
    1.3 实验方法
    1.4 标本采集及处理
    1.5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1.6 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2.2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病理学变化的比较
    2.3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PTEN蛋白表达的对比
    2.4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p-akt蛋白表达的对比
    2.5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PIP2蛋白表达的对比
    2.6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Mdm2蛋白表达的对比
    2.7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Caspase-9 蛋白表达的对比
    2.8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PTENmRNA表达的对比
    2.9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Caspase-9mRNA表达的对比
    2.10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PI3KCAmRNA表达的对比
    2.11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P53mRNA表达的对比
3 小结
4 分析与讨论
    4.1 艾灸能有效缓解CAG,预防癌前病变
    4.2 艾灸的选穴依据
    4.3 MNNG诱导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建立
    4.4 艾灸对CAG大鼠胃黏膜PTEN/PI3K/Akt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6)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基因突变及其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胃癌及胃癌发生相关基因突变分析方法概述
        1.1 胃癌概述
        1.2 胃癌发生相关突变基因介绍
        1.2.1 ras基因
        1.2.2 C-myc基因
        1.2.3 p53基因
        1.2.4 APC基因
        1.2.5 p16基因
        1.3 基因突变分析方法
        1.4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
    2 论文立题依据和技术路线
        2.1 立题依据
        2.2 技术路线
    3 研究内容
        3.1 胃癌组织中基因突变检测及高突变频率基因筛选研究
        3.2 胃癌患者外周静脉血液样品中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建立及样品分析
        3.3 临床胃癌早期预测诊断方法建立及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胃癌组织中胃癌相关特异性基因突变检测及高突变频率基因筛选研究
    第一节 胃癌组织中抑癌基因APC和p16基因突变检测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组织DNA提取,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2.3.2 PCR产物纯化及电泳检测
        2.3.3 PAGE-SSCP检测
        2.3.4 CE-SSCP检测
        2.3.5 CE-RFLP检测
        2.3.6 DNA测序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pUC19 DNA/Msp Ⅰ(HpaⅡ)DNA Marker最佳分离条件
        3.2 PCR纯化产物电泳检测结果
        3.3 PAGE-SSCP检测组织样品结果
        3.4 CE-SSCP检测组织样品结果
        3.5 CE-RFLP检测组织样品结果
        3.6 DNA序列分析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检测胃癌组织中原癌基因C-myc基因突变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组织DNA提取,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2.3.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
        2.3.3 PAGE-SSCP检测
        2.3.4 DNA测序分析
        2.3.5 PCR产物酶切
        2.3.6 CE-SSCP和CE-RFLP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C-myc扩增产物
        3.2 PAGE-SSCP检测C-myc基因结果
        3.3 CE-SSCP检测C-myc基因结果
        3.4 DNA序列分析结果
        3.5 CE-RFLP检测C-myc基因结果
        3.6 C-myc基因突变与临床病例特性关系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血液中肿瘤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在p53和k-ras基因突变热点检测中的应用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血液DNA提取
        2.3.2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2.3.3 毛细管电泳检测条件优化
        2.3.4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
        2.3.5 临床样品检测前处理
        2.3.6 CE-SSCP和CE-RFLP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DNA提取及含量测定结果
        3.2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3.3 毛细管电泳检测条件优化结果
        3.3.1 毛细管电泳参数DNA Maker考察结果
        3.3.2 毛细管电泳检测临床样品参数考察结果
        3.4 CE-SSCP检测临床血液样品结果
        3.5 CE-RFLP检测临床血液样品结果
        3.6 p53基因及k-ras基因突变与临床病例特性关系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毛细管电泳法结合基因测序研究胃癌血液中APC和C-myc基因突变与临床病例因素之间的关系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血液DNA提取
        2.3.2 PCR扩增APC及C-myc基因
        2.3.3 临床样品检测前处理
        2.3.4 CE-SSCP和CE-RFLP检测
        2.3.5 APC和C-myc基因扩增样品直接测序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PCR扩增产物检测结果
        3.2 APC和C-myc基因CE-SSCP检测结果
        3.3 APC和C-myc基因CE-RFLP检测结果
        3.4 直接测序结果
        3.5 APC和C-myc基因突变与临床病例特性关系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研究结论
    1 胃癌组织中相关基因突变检测及高突变频率基因筛选
    2 胃癌患者外周静脉血液样品中高突变频率基因检测及临床病例特性之间的关系
    3 胃癌早期诊断方法预建立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工作
致谢

(7)中药通过线粒体途径治疗胃癌前病变大鼠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综述
正文
    实验一 中药治疗胃癌前病变大鼠的形态学研究
    实验二 中药通过线粒体途径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粘膜细胞 P53 的影响
    实验三 中药通过线粒体途径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粘膜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色素 C 的影响
    实验四 中药通过线粒体途径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粘膜细胞Caspase9 的影响
综合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胃腺癌中神经内分泌细胞克隆性起源及临床病理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目次
1 引言
2 主要的仪器设备和试剂
    2.1 仪器设备
    2.2 试剂
3 胃腺癌中神经内分泌细胞克隆性起源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4 胃腺癌神经内分泌分化及相关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1 胃癌中CD147和上皮型钙粘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2 错配修复基因和骨保护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3 综述:Reg4在胃肠道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细胞增殖及凋亡相关因素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与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情况
致谢

(10)胃癌组织中PTEN与突变p53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PTEN蛋白在胃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状况
    3.2 突变型p53蛋白在胃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状况
    3.3 胃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3.4 PTEN与突变型p5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胃粘膜肠化生组织YNZ22基因杂合缺失及p53基因突变、蛋白表达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脾化瘀解毒法调节NF-κB活性抑制胃“炎-癌”转化细胞迁移机制研究[D]. 李思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张曼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PD-L1、PD-1与MMR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D]. 孙焕欣.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4]胃癌癌变过程分子特征的研究 基于免疫组预测鼻咽癌远处转移的研究[D]. 张雅静.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隔药饼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PTEN/PI3K/AKT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D]. 郑雪.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基因突变及其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谢希晖. 兰州大学, 2012(09)
  • [7]中药通过线粒体途径治疗胃癌前病变大鼠的实验研究[D]. 张秀娟.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0(07)
  • [8]胃腺癌中神经内分泌细胞克隆性起源及临床病理意义的研究[D]. 王玲玲. 浙江大学, 2010(08)
  • [9]细胞增殖及凋亡相关因素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研究[D]. 伊心浩.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10]胃癌组织中PTEN与突变p53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 袁晓刚. 浙江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YNZ22基因杂合缺失和p53基因突变及胃黏膜肠化生蛋白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