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愈伤组织诱导及耐真空性研究

烟叶愈伤组织诱导及耐真空性研究

一、烟草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真空耐受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月霞[1](2020)在《酿酒高粱EMS突变体库的构建及GID1基因的TILLING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基因组靶向定位诱导损伤技术”(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 TILLING),又称为“TILLING技术”,在研究反向遗传学和定向突变方面是一种全新的方向。其方法的特别之处在于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酷”(Ethylmethane sulfonate,EMS)处理植物种子及愈伤组织,使其产生一系列点突变,将CEL-Ⅰ酶切的高效与化学诱变的高频紧密结合,可快速有效地从突变群体中筛选鉴定出突变体,为作物品种改良提供新颖的种质资源。本研究选用酿酒高粱红缨子作为供试材料,选择0.5%的EMS诱导处理高粱种子8小时,置培养箱中催芽后进行种植。有效结合田间性状表型突变观测,构建突变体库,发现高粱植株株高、叶色叶形、穗型、产量因素、育性以及早衰突变等各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突变性状丰富,为筛选有益突变体奠定了基础;同时,在M1、M2代株系中,对影响高粱赤霉素受体基因GID1进行TILLING分析,以期望获得抗旱突变体,为高粱在抗旱育种方面创制全新的种质资源。1、突变体库的构建及表型分析对高粱植株的M1代突变体的形态变异进行了田间农艺性状调查,结果发现,与对照相比,EMS处理的M1代结实率、成株率和出苗率明显降低;另外,M1、M2变异形态类型较丰富,主要有6种典型表型突变。创建了一系列有益的高粱突变体库,M1代发生表型突变植株共计286株,总频率约为6.61%,其中分蘖突变体最多,有81株,突变频率频率最高,为1.87%;叶片次之,突变植株共计76株,突变频率为1.76%;株高突变体54株,突变频率为1.25%,株高最高达135 cm,最低至45 cm;M1代结实情况与对照相比也相差较大,且出现了植株矮化等有益突变。M2形态变异主要表现在分蘖数、植株株高、育性和早衰突变等性状突变。与M1代相比,其突变类型较少,但是各个类型的突变植株增加,其突变频率较高,突变植株共有59株,突变频率为5.36%。2、抗旱生理指标分析在经EMS诱导处理以后,红缨子高粱的平均株高为73.55,最高可达98 cm,最低仅为59 cm,变异系数分别为0.06和0.13。平均株高与野生型相比显着下降,出现了一定的矮化现象,由于抗旱性强的植株其株高一般不高,因此植株矮化是鉴定农作物抗旱性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高粱矮化是选育抗旱新品种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田间直接鉴定法发现植株M2-794、M2-333、M2-746的田间抗旱性较强,达到二级水平。通过对红缨子高粱M2代生理指标分析及田间直接鉴定法鉴定高粱植株的抗旱性,发现M2-521、M2-619、M2-665、M2-727、M2-794中脯氨酸Pro含量较高,最高为M2-521达95.8μg/g;M2-746、M2-33、M2-794、M2-574、M2-333中丙二醛含量较高,最高为M2-746达63.7mg/g;而M2-794、M2-333的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分别为87.2mg/g、88.3mg/g,其中M2-333的脯氨酸含量则相对较低,而其他指标含量则相对较为平均,但抗旱性一般。统计分析发现,突变植株M2-746的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分别为47.7μg/g、63.7nmol/g、49.1mg/g。株高显着低于对照,表现出一定的矮化突变现象,而叶片数量和叶片大小无显着差异。因此,根据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等初步判定M2-746植株的抗旱性较强,田间抗旱性达到二级。3、高粱GID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高粱GID1和小米(Setaria italica var)GID1在A亚结构域中只有1个氨基酸的不同,在B亚结构域有4个氨基酸的不同,在D亚结构域有2个氨基酸的不同。高粱GID1与其他植物也存在相似的保守结构域,只有几个氨基酸的差异。经过构建进化树分析,发现高粱赤霉素受体基因GID1与黍(Panicum hallii var.hallii)、玉米(Zea mays)、小米(Setaria italica var)的亲缘关系较近,蛋白质二级、三级结构预测指出,GID1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中α-螺旋为30.6%,延伸链为14.1%,随机卷曲序列为55.3%。由此可推测,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是GID1蛋白的大量结构元件,而延伸链和β-转角则散布于整个蛋白质中。4、突变位点检测分析通过提取诱变植株M1、M2代的基因组DNA,构建DNA混池。对高粱GID1进行定向PCR扩增,经CEL-Ⅰ酶切及毛细管电泳后,进行TILLING分析。筛选出1个突变植株M2-746,经测序验证,发现有8个碱基突变位点,其中两个在内含子区域,对基因的表达不会造成影响;在180 bp、540bp处分别有1个点突变,在720bp、780bp处分别有两个点突变,120 bp处有3个点突变,突变密度为1/9.44kb。GID1基因第1外显子区域的第558 bp核苷酸,由TCC变化为TC-,其中C碱基发生缺失,引起编码的第186位的丝氨酸发生缺失突变,导致丝氨酸缺失,其相关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

任春涛[2](2019)在《MdERF2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其转录活性分析》文中认为苹果是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乙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ERF家族转录因子属于乙烯信号通路中直接对靶基因起作用的关键因子,而MdERF2基因是乙烯调控苹果果实发育与品质的重要的转录因子,但目前对于乙烯调控MdERF2的机理及效果仍然不能确定,本文分析了MdERF2基因启动子序列特性,并利用含β-葡萄糖苷酸酶(GUS)和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瞬时表达载体,双重研究和验证了乙烯及其抑制剂1-MCP对MdERF2基因启动子的调控模式,主要结果如下:采用PCR技术扩增MdERF2基因启动子,序列分析表明,扩增获得的启动子全长为1348 bp。利用Plant CARE和PLACE数据库分析基因启动子中所含有的顺式作用元件,发现具有TATA框和CAAT框等基础元件,还具有GARE-motif、CCAAT-box、Box4、GT1-motif和MBS等其它元件。构建pRI-ProMdERF2-GUS启动子瞬时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瞬时转化番茄果实和叶片来验证启动子的活性。结果表明:由Pro MdERF2驱动的GUS基因,在1-MCP、乙烯利以及空白的三种处理下,番茄果实和叶片均呈现蓝色,蓝色较阳性对照浅,但三种处理条件下的蓝色差别不明显,表明Pro MdERF2具有转录激活活性,活性不如Ca MV35S启动子。构建pRI-ProMdERF2-GFP瞬时表达载体,利用PEG诱导法瞬时转染烟草原生质体来验证Pro MdERF2的活性。结果表明:由Pro MdERF2驱动的GFP基因,在1-MCP、乙烯利以及空白的三种处理下,烟草原生质体均具有荧光信号,但三种处理条件下的荧光信号差别不明显,也表明Pro MdERF2具有转录激活活性,具备启动子的基本功能。

吴雪莉[3](2017)在《超表达CdNF-YC和CdSAMDC提高海滨雀稗抗逆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滨雀稗(Paspalums vaginatium O.Swartz)是一种重要的暖季型草坪草,具有优良的草坪性状,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高尔夫球场被广泛应用。海滨雀稗作为盐土植物,能严格调节对钠的摄取量,是目前最耐盐的暖季型草坪草种。海滨雀稗对干旱和低温的耐受能力低于大多数暖季型草坪草,极大限制了它在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盐渍土地区的推广种植。因此,亟需开展海滨雀稗的耐旱耐寒育种,培育耐旱耐低温的新种质。本研究以海滨雀稗为研究对象,首次建立了高效的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的方法,用含有Hpt标记基因和GUS报告基因的pCAMBIA1305.2载体,浸染海滨雀稗胚性愈伤组织。通过确定潮霉素最佳筛选压以及优化农杆菌转化方法,建立了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方法:菌液浓度OD600=0.6、添加100 μMAS、0.01%Silwet L-77、超声波处理5 min、真空处理20 min条件下,共培养2d,可以获得高的GUS瞬时转化效率。最高GUS瞬时转化效率可达98.8%,平均GUS瞬时转化效率87.1%。通过PCR、Southern blot检测证明T-DNA成功在海滨雀稗基因组中表达,平均转化效率为8%。我们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的方法,将狗牙根NF-YC整合到海滨雀稗基因组中,首次成功获得了表达CdNF-YC的转基因海滨雀稗新种质。与此同时,将狗牙根SAMDC基因和具有草铵膦抗性的bar基因同时整合到海滨雀稗基因组中,首次成功获得了具有除草剂抗性的表达CdSAMDC的转基因海滨雀稗新种质。通过PCR、Southern blot检测,证明T-DNA成功在海滨雀稗基因组中表达。通过qRT-PCR分析,转基因海滨雀稗中CdNF-YC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野生型;在干旱、低温、盐处理条件下,转基因海滨雀稗中CdSAMDC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野生型。过表达bar基因的转基因海滨雀稗具有明显的BASTA除草剂抗性。NF-YC核转录因子通过与其他调控因子相互作用,激活或抑制下游基因的表达,参与调控逆境应答。干旱条件下,表达CdNF-YC的转基因海滨雀稗株系具有显着更低的相对电导率,显着更高的叶片相对含水量以及复水后存活率,耐旱性显着提高。过表达CdNF-YC的转基因海滨雀稗对高盐的耐受力也进一步提高。在高盐胁迫条件下,表达CdNF-YC海滨雀稗株系具有显着更低的叶片枯黄率,保持了显着更高的叶片含水量、根系重量、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叶绿素含量。在高盐条件下,转基因海滨雀稗通过保持体内更低的Na+含量,和更高的K+含量以及K+/Na+比,从而显着提高了耐盐性。在干旱、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海滨雀稗中CdNF-YC基因激活胁迫响 应 基因 PvDREB2A、PvDREB1B、PvLEA3、PvP5CS1、PvABI 的表达,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野生型。ABA处理,显着提高了PvLEA3、PvP5CS1、PvABI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且转基因株系显着高于野生型;而PvDREB2A、PvDREB1B的诱导表达量变化较小。SAMDC基因通过调节海滨雀稗体内不同形态、不同种类的多胺合成与代谢,调控对不同逆境的应答反应。干旱胁迫下,表达CdSAMDC转基因海滨雀稗具有更低的相对电导率,更高的相对含水量和复水后存活率,并显着高于野生型,获得了更高的耐旱能力。转基因株系的游离态的腐胺Put、亚精胺Spd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而结合态、束缚态及精胺Spm含量虽升高,但差异不显着。表达CdSAMDC转基因海滨雀稗的低温耐受能力显着提高,具有显着低于野生型的低温半致死温度;低温处理后的存活率显着高于野生型。低温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株系3种形态的腐胺Put含量均显着高于野生型。游离态亚精胺无显着差异,而结合态、束缚态的亚精胺Spd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游离态精胺Spm显着高于野生型;结合态、束缚态精胺Spm稍高于野生型。与此同时,表达CdSAMDC转基因株系的耐盐性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高盐胁迫下,转基因海滨雀稗具有显着更高的光合作用能力、K+含量、K+/Na+比。转基因株系中游离态的腐胺Put、精胺Spm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游离态亚精胺Spd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束缚态多胺差异均不显着。CdSAMDC基因通过调控体内多胺代谢,显着提高了转基因株系体内GABA含量,参与海滨雀稗对干旱、低温、盐的抵御过程。本研究首次建立了海滨雀稗稳定的农杆菌转化体系,同时获得了表达CdNF-YC和CdSAMDC的转基因新种质,显着提高了海滨雀稗的耐旱性、耐寒性、耐盐性,以及除草剂的抗性。

刘甜甜[4](2016)在《葡萄“营养珠”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葡萄(Vitis L.)为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不仅是起源最古老的植物之一,还是世界上栽培历史最长、产量最大的果树种类之一。本研究以红提和巨峰葡萄植株分泌的“营养珠”为供试材料,于2014~2015年统计并收集“营养珠”,从“营养珠”发生规律性、形态特征、挥发性成分、元素定性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冷冻电镜、GC-MS、ICP-MS等技术对各项指标进行测定,为葡萄植株分泌的“营养珠”定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依据,同时为定量研究作前期准备。对葡萄“营养珠”进行形态及生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葡萄植株分泌的“营养珠”发生规律性研究:随着葡萄嫩枝的发育成熟,“营养珠”数量出现先增后递减的总趋势。5月份底,其数量逐渐增多,并达到顶峰;6月初,“营养珠”数量发生最大幅度的减少;6月中下旬,其数量变化幅度较为平稳;7月初,“营养珠”数量发生较大幅度的减少。本试验研究葡萄植株分泌的“营养珠”数量两年(2014~2015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发生部位多样,且分布密度不均匀,其中分布最多的是幼嫩叶柄基部和叶背,在节间和叶柄基部等部位出现集群分布。可见,葡萄“营养珠”分泌数量和葡萄植株的生长有一定的相关性。2、葡萄植株分泌的“营养珠”含水量比较高为90.12%,干物质含量达到了10%左右。3、葡萄植株分泌的“营养珠”体视镜和冷冻电镜观察发现:(1)体视镜下观察发现“营养珠”一般呈圆球形、椭球形等形状,其大小差异较大,一般情况,球直径在0.5-2.5 mm范围内,显微镜下也可发现极小的“营养珠”。并在其基部发现与葡萄植株相连接的“输送通道”且呈浅绿色;“营养珠”完全失水状态时(干物质)颜色为黑色。(2)冷冻电镜下观察发现“营养珠”呈圆球形,并发现其表面有椭圆形小孔,同时还发现葡萄植株表面也有许多椭圆形小孔,这些椭圆形小孔是葡萄茎和叶上的气孔。叶背多毛且有很多频繁开放的气孔,并呈椭圆形。葡萄可以通过叶、茎和未成熟的浆果来吸收营养元素。4、葡萄植株分泌的“营养珠”挥发性成分研究:采用GC-MS法共鉴定出66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烯烃类、酚类、酸类、酮类、醛类、酯类、烷烃类、腈类等其他化合物。其中有4种相同的成分,包括alpha-松油醇、反式,顺式-2,6-壬二烯醇、芳樟醇和正己醇。红提和巨峰葡萄“营养珠”有相同的香气成分,又有其独特的成分。葡萄植株分泌的“营养珠”中挥发性成分是由产生芳香物质的分泌结构分泌出来的。5、葡萄植株分泌的“营养珠”元素定性研究:采用干法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检测出21种元素,分别包括硼(B)、镁(Mg)、磷(P)、钾(K)、钙(Ca)、锰(Mn)、铁(Fe)、铜(Cu)、锌(Zn)等。其中这9种元素是葡萄的必需元素,都来自于土壤。植株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各种营养元素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各元素对葡萄及葡萄“营养珠”的生理作用是综合的。

刘青[5](2015)在《转Lea基因旱稻新材料的培育》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全球水资源短缺已成为限制农业,工业,及人类生活发展的一大影响因素,而依靠发展旱作农业成为解决水源资源短缺问题的关键。旱稻是水稻的一个品种在粮食作物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需水量少,抗旱性强,与水稻相比有许多优点,是推行旱作农业最佳的粮食作物之一。旱稻解决了水稻种植时土壤干旱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从而可以代替水稻进行大面积种植。本研究选用“鲲旱一号”这个品种作为实验材料,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和基因枪法将bar基因和lea基因转入“鲲旱一号”愈伤组织中,研究了基因枪转化时各轰击参数以及农杆菌侵染时菌液浓度等因素对转化的影响,对T2代转基因植株进行植物生理学鉴定,建立了一个高效完善的转化体系和鉴定体系,培育出抗旱抗盐抗除草剂旱稻新品种纯合体植株。实验结果表明最适宜的愈伤诱导培养基为NB+2,4-D(不加脯氨酸),糖源为麦芽糖,最佳菌液侵染浓度OD600值为0.2,筛选培养基中除草剂最佳浓度为40mg/L,挑取乳白色抗性愈伤组织经过5 d左右的预分化培养,可以提高其分化效率。本实验对T0代转基因水稻进行PCR检测,统计结果,利用优化后的转化体系可将转化率提高到37.15%。对T2代植株叶片喷洒0.8mg/ml的除草剂,若同一株系里所有植株表现出除草剂抗性,对抗性植株进行PCR检测,挑选纯合体。对纯合体植株进行抗旱抗盐鉴定,在中度干旱胁迫时转化苗长势明显优于非转苗;盐胁迫浓度为0.75%时,转化苗与非转化苗生长差距最大。

张功臣[6](2015)在《StP5CS基因遗传转化菜用大豆并获得耐盐新种质》文中研究指明菜用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又称毛豆,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广泛种植的豆类蔬菜之一。其籽粒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质元素、膳食纤维和异黄酮等,具有独特的鲜食风味和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我国是菜用大豆的重要出口国,由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良好的经济效益,菜用大豆栽培面积逐年扩大。然而,由于受海潮和海水型地下水的影响以及目前生产中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和化肥过量施用等影响,沿海地区等菜用大豆主产区土壤盐渍化严重。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已成为影响菜用大豆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严重降低了鲜英产量和籽粒品质。为提高菜用大豆耐盐性,获得耐盐新种质,本研究从耐盐野生茄子(Solanum torvum Swartz)中克隆了脯氨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Δ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基因(StP5CS),并构建过表达植物表达载体遗传转化菜用大豆,成功获得了稳定遗传的纯合体转基因后代。通过基质培和营养液栽培两种方法对获得的T2和T3代纯合体转基因株系进行耐盐性鉴定,研究了过表达StP5CS对菜用大豆生长发育和耐盐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从野生茄子耐盐砧木品种’Torvum Vigor’叶片中克隆了StP5CS(GenBank登录号:JN606861)。StP5CS核苷酸序列总长2232 bp,包含42 bp的5’端非翻译区,2154 bp的编码区和36 bp的3’端非翻译区。其中编码区编码717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推导蛋白的分子量为77.87 kDa,等电点为6.26。核苷酸序列比对显示,StP5CS与番茄tomPRO2、大豆GmP5CS、乌头叶豇豆VaP5CS以及拟南芥AtP5CSW、AtP5CS2的相似性分别为94%、77%、75%、74%和74%,其中与tomPRO2的相似性最高,推测为同源基因。多重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推导蛋白StP5CS具有高等植物P5CS蛋白特有的6个保守结构域,包括ATP结合位点、谷氛酰激酶结构域、谷氛酸半醛结构域、NADPH结合位点和两个亮氨酸拉链结构域,说明StP5CS与已经报道的P5CS蛋白可能具有相类似的功能,在脯氨酸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分子进化分析表明,StP5CS与番茄tomPR02及烟草NtP5CS的亲缘关系最近。2.构建了含有报告基因gus,选择标记基因bar以及目的基因StP5CS的抗除草剂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T800-StP5CS。以双元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为基础载体,在多克隆位点处插入CaMV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构建了中间载体pCAMBIA3301-T800。采用错配PCR的方法在StP5CS的上游和下游分别引入BamHI和SalI两个酶切位点,通过T4 DNA连接酶将StP5CS克隆到中间载体CaMV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之间,构建成最终的表达载体pCAMBIA3301-T800-StP5CS。经酶切和测序验证后,将该重组表达载体通过冻融法导入农杆菌菌株EHA105,获得了用于遗传转化的农杆菌工程菌。3.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StP5CS导入菜用大豆’NY1001’,在T2代中成功筛选到两个纯合体转基因株系(编号Z1-3和Z2-7)。将含StP5CS植物表达载体的根癌农杆菌菌液侵染子叶节,共培养4天后,以4mg·L-1的双丙氛膦进行抗性芽的筛选,在芽伸长早期通过半叶法GUS组织化学检测筛选获得4个独立的GUS阳性转化芽。生根驯化后,经过PCR、Southern杂交检测确认最终获得2株可育的T0代转基因植株。除草剂Basta叶片涂抹检测表明,转基因植株具有抗除草剂特性。卡方测验分析显示外源基因在T1代中以3:1的比例分离,符合孟德尔遗传模式。对T2代转基因植株进行PCR鉴定,初步筛选得到了2个纯合的转基因株系。4.对T2和T3代纯合体转基因株系进行耐盐性鉴定,证实过表达StP5CS可以提高转基因菜用大豆的耐盐性并且这一耐盐特性可以稳定遗传到后代。分别采用基质培和营养液栽培法对T2代和T3代纯合体转基因株系进行耐盐性鉴定,盐胁迫10天后(基质培:200 mM NaCl;营养液培:100mM NaCl)转基因株系的盐害级别显着低于对照植株,而株高、最大单叶叶面积、相对叶绿素含量和鲜荚数则显着高于对照植株。过表达StP5CS促进了转基因植株叶片中游离脯氨酸的大量积累,无论是非盐处理还是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株系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盐胁迫处理后,转基因株系叶片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对照植株,说明转基因株系叶片的膜脂过氧化程度较低,受盐胁迫伤害程度显着低于对照。荧光定量分析表明,StP5CS在转基因株系中大量表达,而对照株系中并没有StP5CS的表达。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StP5CS的表达受到NaCl处理、株系以及NaCl处理与株系互作的显着影响。这些结果表明过表达StP5CS提高了转基因菜用大豆的耐盐性,并且这一耐盐特性可以遗传到后代中。所获的转StP5CS耐盐菜用大豆新种质可用于后续耐盐新品种培育。

吴艺飞,张战泓,周晓波,巢进,田茂成,田峰,朱三荣,欧阳娴,白占兵[7](2014)在《云烟87烤烟品种突变株的离体快繁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特定条件下离体快繁对一些重要材料的优良性状进行迅速固定和繁殖的技术。以云烟87烤烟品种突变巨型株的休眠芽为试材,对其进行了打破休眠促使萌芽、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增殖和生根培养的研究。结果表明:打破休眠促使其萌芽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2.0 mg/L 6-BA+1.0 mg/L NAA;诱导产生愈伤组织效果最佳的培养基配方为MS+3.0 mg/L 6-BA+0.3 mg/L NAA;丛生芽增殖效果最佳的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3 mg/L NAA;MS+0.6 mg/L NAA对根系的生长最为有利。

刘梅[8](2014)在《基因枪轰击法介导抗逆基因LEA的旱稻转化》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地球表面虽72%被水覆盖,淡水资源却仅占所有水资源的0.75%,其中又大部分以不能被直接利用的固体形式存在,不少地区仍存在饮水危机。农业为水资源消耗的一大巨头,在中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在不减少作物产量的情况下提高农作物的耐受性和抗逆性,对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和全球粮食的供给有很大程度上的缓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转基因技术应运而生对物种种质资源的改良带来了福音。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旱稻又称陆稻,水稻的变异类型,能适应生长于旱地坡地及干旱环境下,以上因素导致旱稻能节约大量的农业用水,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经济效益,本课题选用“旱稻2号”为实验材料利用基因枪轰击法为主要转化方法转入LEA(late embryogenesis abundant proteins)家族的一员8704。课题主要研究了“旱稻2号”胚性愈伤的培养并对基因枪轰击法针对旱稻的转化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获得了“旱稻2号”合适的表面消毒的方法,及培养基成分及适宜胚性愈伤诱导的最佳激素浓度,及基因枪轰击转化时转化效率高的金粉浓度和轰击参数。转化后通过浓度梯度实验得出适合“旱稻2号”筛选的最佳草甘膦浓度,及分化所需各激素浓度,移栽最适状态。通过提取转基因植株叶片DNA的提取,经分子水平检测得到阳性植株。

曹士亮[9](2013)在《BcWRKYⅡ基因对玉米的转化及提高玉米抗逆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米(Zea mays L.)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12年全国玉米产量为20812万吨,产量超过稻谷产量383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干旱、盐碱和低温等逆境环境胁迫因子是玉米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严重影响玉米产量。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抗逆相关基因导入玉米来提高玉米的抗逆性,进而选育出玉米抗逆品种已经成为当前玉米基因工程育种的一个热点,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本研究以黑龙江省重点应用和改良的玉米自交系为材料,优化了玉米未成熟胚和茎尖再生体系,分别以农杆菌介导的胚性愈伤组织转化法、农杆菌介导的离体茎尖转化法、农杆菌介导的茎尖原位转化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来源于耐旱植物厚叶旋蒴苣苔(Boea crassifolia)的转录因子BcWRKYⅡ基因转化自交系,并对转基因植株进行了分子检测和生理检测,获得遗传稳定的转基因品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了玉米幼胚和茎尖再生体系通过对基因型、激素配比等条件的优化建立了玉米幼胚再生体系和茎尖再生体系,为遗传转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玉米幼胚再生体系:基因型郑58,诱导培养基:N6盐+120mg/L肌醇+500mg/L L-pro+500mg/L CH+2mg/L2,4-D+10mg/L AgNO3+30g/L蔗糖+6.5g/L琼脂,pH5.8;继代培养基N6+2mg/L2,4-D+15g/L甘露醇。分化培养基:N6盐+120mg/L肌醇+690mg/L L-pro+30g/L蔗糖+6.5g/L琼脂+2.0mg/L6-BA, pH5.8o茎尖再生体系为:基因型K10,诱导培养基MS+1.0mg/L2,4-D+2.0mg/L6-BA;丛生芽分化培养基:MS+0.5mg/L6-BA+1.0mg/L IB A2、明确了愈伤组织和茎尖分生组织对筛选物的敏感性研究了愈伤组织和茎尖分生组织对筛选物的敏感性。愈伤组织对筛选抗生素的敏感性顺序依次是:遗传霉素G418>巴龙霉素Par>卡那霉素(Kan)>新霉素(Neo)。在抗性愈伤筛选中,遗传霉素的适宜浓度为15~30mg/L,巴龙霉素Par的浓度为30~50mg/L, PPT筛选的适宜浓度为3~5mg/L。茎尖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顺序与愈伤组织相同,在筛选过程中,遗传霉素的适宜浓度为15~30mg/L,巴龙霉素Par的浓度为30~50mg/L, PPT筛选的适宜浓度为1~3mg/L。3、优化了不同遗传转化方法的试验条件。农杆菌介导的愈伤组织转遗传化条件:基因型郑58,农杆菌菌液浓度为OD600=0.8,乙酰丁香酮浓度为200μmol/L,真空处理时间为5min,平均抗性愈伤率为抗性愈伤率为12.55%:农杆菌介导的离体茎尖遗传转化的条件:基因型K10,农杆菌菌液浓度为OD600=0.8、乙酰丁香酮浓度为150μmol/L,真空处理25min,平均抗性苗率为34.00%;农杆菌介导的茎尖原位转化的条件:基因型郑58、真空处理时间20min、OD600=0.9,AS浓度150μmol/L、Silwet-77浓度0.05%,平均抗性苗率为9.84%。花粉管通道法的优化条件:基因型龙抗11、授粉后16h导入、DNA浓度为200ng/ul,平均抗性苗率为4.81%4、获得了整合BCWRKYⅡ基因的纯合植株通过抗性株的PCR检测,Southern杂交及RT-PCR检测,证明外源BcWRKYⅡ基因已经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并且获得了转基因纯合株系。5、外源BcWRKYⅡ基因的转化提高了玉米抗旱和耐盐性转基因植株的抗旱性分析表明,4个转基因株系单株产量性状抗旱性提高了11%~41%。行粒数的增加是影响转基因玉米抗旱性提高最重要的原因。耐盐性分析表明BcWRKYⅡ基因的转化主要通过提高了转基因植株的叶绿素含量,降低了叶片伤害度和丙二醛含量,最终促进了转基因植株NaCl胁迫下生物量的提高。

何余勇,罗定棋,赵磊峰,张永辉,谢强,年夫照,谢云波,雷晓[10](2013)在《云烟97巨型变异烟株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文中认为为优化云烟97变异烟株组培快繁体系,以嫩叶为外植体,对植物激素的种类、浓度、配比、对外植体切块时间和植物激素添加时间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分化的培养基配方为MS+6-BA2mg L-1+NAA0.2mg L-1,最佳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2MS+6-BA 0.10 mg L-1+IBA 0.5mg L-1,从转接外植体到组培苗形成需要80 d左右。同时,结果发现,以形成丛芽15~20 d左右切块,有效丛芽数较多、健壮易分割,而激素在培养基灭菌前、后加入对激素的活性影响不大。

二、烟草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真空耐受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草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真空耐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酿酒高粱EMS突变体库的构建及GID1基因的TILLING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赤霉素的研究进展
    1.2 赤霉素的信号通路
    1.3 GID1的研究进展
    1.4 TILLING技术
        1.4.1 TILLING技术研究近况
        1.4.2 TILLING技术的基本原理
        1.4.3 TILLING技术的操作流程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仪器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高粱植株生物学性状的测定及突变体库的构建
        2.2.2 生理指标测定项目及方法
    2.3 酿酒高粱赤霉素受体基因GID1的TILLING分析
        2.3.1 DNA提取
        2.3.2 目的片段引物设计
        2.3.3 PCR扩增及引物筛选技术
        2.3.4 CEL-I酶切
        2.3.5 CEL-Ⅰ酶的提取及PCR产物的酶切
    2.4 M2代植株的表型验证
    2.5 突变群体M1、M2代表型突变频率计算方法
    2.6 数据分析
    2.7 生物学分析网站
3 结果与分析
    3.1 酿酒高粱EMS突变体库的构建
        3.1.1 M1植株突变表型的鉴定
        3.1.2 M2植株突变表型的鉴定
    3.2 M2代酿酒高粱抗旱生理指标与农艺性状指标
        3.2.1 M2代酿酒高粱农艺性状指标分析
        3.2.2 M2代酿酒高粱抗旱生理指标
    3.3 酿酒高粱突变植株GID1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3.1 氨基酸家族分析
        3.3.2 GID1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分析
        3.3.3 氨基酸序列组成分析
        3.3.4 遗传结构树分析
        3.3.5 GID1基因编码蛋白二级结构预测
        3.3.6 结构域的三级结构预测
    3.4 酿酒高粱GID1 基因的TILLING分析
        3.4.1 GID1基因点突变检测
        3.4.2 GID1基因点突变检测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酿酒高粱农艺性状与抗旱生理指标
        4.1.1 农艺性状与抗旱性
        4.1.2 酿酒高粱抗旱生理指标
    4.2 EMS诱变及TILLING群体构建
        4.2.1 EMS诱变方法及适宜浓度
        4.2.2 植株突变表型
        4.2.3 TILLING技术突变体的筛选及影响检测效率的因素
    4.3 突变体TILLING分析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5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MdERF2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其转录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ERF转录因子的研究概况
        1.1.1 ERF转录因子
        1.1.2 ERF转录因子的功能
    1.2 启动子的研究概况
        1.2.1 启动子的结构与功能
        1.2.2 启动子的类型
        1.2.3 启动子的研究方法
        1.2.4 ERF基因启动子研究进展
    1.3 植物原生质体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苹果MdERF2启动子扩增与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和质粒
        2.1.3 酶及主要试剂
        2.1.4 涉及仪器设备
        2.1.5 培养基及溶液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苹果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 MdERF2 基因启动子的PCR扩增
        2.2.3 MdERF2启动子结合转录因子预测
        2.2.4 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回收
        2.2.5 启动子片段的酶切胶回收
        2.2.6 pRI-ProMdERF2-GFP重组质粒的构建
        2.2.7 重组质粒pRI-ProMdERF2-GUS构建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苹果基因组DNA的提取
        2.3.2 MdERF2 基因启动子的PCR扩增
        2.3.3 启动子序列测序及序列分析
        2.3.4 MdERF2基因启动子转录因子预测结果
        2.3.5 pRI-ProMdERF2-GFP表达载体的构建
        2.3.6 pRI-ProMdERF2-GUS表达载体的构建
    2.4 小结
第三章 番茄果实叶片组织中ProMdERF2 转录活性的GUS染色分析
    3.1 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菌株及质粒
        3.1.3 酶与试剂
        3.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3.1.5 溶液配制
    3.2 方法
        3.2.1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
        3.2.2 重组农杆菌菌液PCR鉴定
        3.2.3 农杆菌侵染液注射番茄组织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重组载体转化农杆菌的PCR鉴定
        3.3.2 GUS活性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烟草原生质体中ProMdERF2 转录活性的GFP标记分析
    4.1 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菌株及质粒
        4.1.3 酶与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4.1.5 溶液配制
    4.2 方法
        4.2.1 烟草无菌苗的获得
        4.2.2 愈伤组织诱导
        4.2.3 愈伤组织增殖
        4.2.4 烟草细胞的悬浮培养
        4.2.5 原生质体的制备
        4.2.6 原生质体的活力检测
        4.2.7 转染原生质体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烟草愈伤组织的诱导
        4.3.2 烟草愈伤组织的增殖及继代培养
        4.3.3 烟草细胞悬浮培养
        4.3.4 原生质体分离纯化
        4.3.5 原生质体活力检测
        4.3.6 烟草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超表达CdNF-YC和CdSAMDC提高海滨雀稗抗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海滨雀稗抗逆性研究进展
        1.1 海滨雀稗的耐盐性研究
        1.1.1 海滨雀稗对盐胁迫的形态学反应
        1.1.2 海滨雀稗耐盐性机理研究
        1.1.3 海滨雀稗耐盐性评价
        1.2 海滨雀稗的耐旱性研究
        1.2.1 海滨雀稗对干旱胁迫的形态学响应
        1.2.2 海滨雀稗耐旱性评价
        1.3 海滨雀稗耐寒性
        1.3.1 海滨雀稗对低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
        1.3.2 海滨雀稗耐寒性评价
    2 NF-Y转录因子与植物耐逆性
        2.1 植物转录因子概述
        2.2 NF-Y转录因子参与植物逆境响应
    3 多胺与植物抗逆性
        3.1 多胺代谢参与植物逆境响应
        3.2 SAMDC基因与植物抗逆性
        3.3 多胺代谢与GABA的生物学功能
    4 禾本科草的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4.1 植物转基因研究概况
        4.2 农杆菌介导的禾本科草的转化研究进展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海滨雀稗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菌株、质粒、引物
        2.3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
        2.4 外植体的消毒、接种
        2.5 离体再生培养基
        2.6 诱导并继代胚性愈伤组织
        2.7 不同基因型的愈伤组织对再生率的影响
        2.8 不同培养基对的再生率的影响
        2.9 农杆菌的培养方法
        2.10 农杆菌侵染过程
        2.11 潮霉素筛选压的选择
        2.12 优化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条件
        2.13 抗性愈伤组织筛选与再生
        2.14 GUS基因瞬时、稳定表达染色
        2.15 GUS表达效率和转化效率的统计
        2.16 抗性植株PCR检测
        2.17 Southern blot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建立高效的离体再生体系
        3.2 潮霉素筛选压的确定
        3.3 转化条件的优化
        3.4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体系的建立
        3.5 GUS表达效率与转化效率统计
        3.6 抗性再生植株的分子检测与表型鉴定
    4 讨论
        4.1 外植体基因型和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再生的影响
        4.2 潮霉素浓度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4.3 乙酰丁香酮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4.4 共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4.5 菌液浓度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4.6 表面活性剂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4.7 超声波及真空处理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第三章 表达CdNF-YC和CdSAMDC转基因海滨雀稗的鉴定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菌株、质粒、引物
        2.3 植物材料养护管理
        2.4 除草剂抗性鉴定
        2.5 质粒提取
        2.6 酶切鉴定
        2.7 PCR产物回收纯化
        2.8 目的片段和目的载体的连接
        2.9 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及阳性克隆筛选
        2.10 农杆菌EHA105电激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11 电激转化农杆菌及阳性克隆筛选
        2.12 抗性植株PCR检测
        2.13 Southern blot检测
        2.1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获得转基因抗性再生植株
        3.2 PCR鉴定
        3.3 Southern blot鉴定
        3.4 除草剂抗性鉴定
    4 讨论
        4.1 获得表达CdNF-YC转基因海滨雀稗新种质
        4.2 获得表达CdSAMDC转基因海滨雀稗新种质
        4.3 获得抗除草剂转基因海滨雀稗新种质
第四章 表达CdNF-YC海滨雀稗的耐逆性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处理
        2.2 实时定量PCR引物
        2.3 植物总RNA提取
        2.4 RNA样品检测
        2.5 第一链cDNA的合成
        2.6 实时定量PCR
        2.7 相对电导率
        2.8 叶片相对含水量
        2.9 复水后存活率
        2.10 叶片枯黄率
        2.11 地下部生物量
        2.12 最大光化学效率
        2.13 叶绿素含量
        2.14 离子含量测定
        2.15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转基因海滨雀稗的基因表达量分析
        3.1.1 转基因海滨雀稗的CdNF-YC和Hpt表达
        3.1.2 CdNF-YC调控海滨雀稗相关胁迫基因的表达
        3.2 转基因海滨雀稗的耐旱性分析
        3.3 转基因海滨雀稗的耐盐性分析
    4 讨论
        4.1 表达CdNF-YC基因调控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
        4.2 表达CdNF-YC提高海滨雀稗的耐旱性
        4.3 表达CdNF-YC提高海滨雀稗的耐盐性
第五章 表达CdSAMDC海滨雀稗的耐逆性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处理
        2.2 实时定量PCR引物
        2.3 植物总RNA提取
        2.4 RNA样品检测
        2.5 第一链cDNA的合成
        2.6 实时定量PCR
        2.7 叶片中多胺含量的测定
        2.8 相对电导率
        2.9 叶片相对含水量
        2.10 复水后存活率
        2.11 叶片枯黄率
        2.12 地下部生物量
        2.13 最大光化学效率
        2.14 叶绿素含量
        2.15 离子含量测定
        2.16 半致死温度的测定
        2.17 低温存活率
        2.18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转基因海滨雀稗的SAMDC表达量分析
        3.2 转基因海滨雀稗内源多胺含量对逆境的响应
        3.3 转基因海滨雀稗内源GABA含量对逆境的响应
        3.4 转基因海滨雀稗的耐旱性分析
        3.5 转基因海滨雀稗的耐寒性分析
        3.6 转基因海滨雀稗的耐盐性分析
    4 讨论
        4.1 表达CdSAMDC提高海滨雀稗的耐旱性
        4.2 表达CdSAMDC提高海滨雀稗的耐寒性
        4.3 表达CdSAMDC提高海滨雀稗的耐盐性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4)葡萄“营养珠”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缩写
1 文献综述
    1.1 葡萄生物学特性
        1.1.1 根及其生长特性
        1.1.2 茎及其生长特性
        1.1.3 叶及其生长特性
    1.2 葡萄生理功能研究
        1.2.1 葡萄组织解剖及营养生理研究
        1.2.2 葡萄逆境生理研究
        1.2.2.1 水分胁迫对葡萄生理影响
        1.2.2.2 温度胁迫对葡萄生理影响
        1.2.2.3 盐胁迫对葡萄生理影响
    1.3 植物分泌研究进展
        1.3.1 植物分泌结构的定义及类型
        1.3.2 植物分泌结构的特征
        1.3.2.1 芳香腺
        1.3.2.2 腺毛
        1.3.2.3 蜜腺
        1.3.2.4 排水器
        1.3.2.5 分泌道
        1.3.2.6 乳汁器
        1.3.2.7 分泌细胞
        1.3.3 植物分泌结构在不同器官中的分布
    1.4 组织结构研究技术
        1.4.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简介
        1.4.2 冷冻扫描电镜概况
    1.5 挥发性成分研究进展
        1.5.1 顶空固相微萃取及气质联用的概况
        1.5.2 植物挥发性成分概况
        1.5.3 葡萄挥发性成分研究进展
    1.6 矿质营养元素研究现状
        1.6.1 植物矿质营养元素概况
        1.6.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概况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品种特性
        2.1.1.1 红地球葡萄
        2.1.1.2 巨峰葡萄
    2.2 试验方法
        2.2.1 葡萄“营养珠”发生规律性研究
        2.2.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2 葡萄“营养珠”含水量测定
        2.2.2.1 仪器及试剂
        2.2.2.2 试验方法
        2.2.3 体视显微镜观察葡萄植株“营养珠”外部形态结构
        2.2.3.1 仪器及试剂
        2.2.3.2 试验方法
        2.2.4 冷冻电镜观察葡萄植株“营养珠”形态结构
        2.2.4.1 仪器及试剂
        2.2.4.2 试验方法
        2.2.5 葡萄“营养珠”挥发性成分测定
        2.2.5.1 仪器及试剂
        2.2.5.2 挥发性成分的提取
        2.2.5.3 挥发性成分的测定
        2.2.6 ICP-MS法测定葡萄植株“营养珠”元素定性研究
        2.2.6.1 仪器及试剂
        2.2.6.2 干法消解及仪器工作参数
        2.2.7 葡萄“营养珠”有机化合物定性测定
        2.2.7.1 仪器及试剂
        2.2.7.2 有机化合物的提取
        2.2.7.3 LC-MS测定有机化合物含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葡萄“营养珠”发生规律性研究
    3.2 葡萄“营养珠”含水量测定
    3.3 体视镜观察葡萄植株“营养珠”外部形态特征
    3.4 冷冻电镜观察葡萄植株“营养珠”形态结构
    3.5 葡萄“营养珠”挥发性成分测定结果
        3.5.1 提葡萄“营养珠”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3.5.2 巨峰葡萄“营养珠”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3.6 ICP-MS法测定葡萄“营养珠”元素定性研究
    3.7 葡萄“营养珠”有机化合物定性测定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4.1 发生规律
    4.2 形态特征
    4.3 挥发性成分
    4.4 矿质元素
    4.5 有机化合物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转Lea基因旱稻新材料的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旱稻
        1.1.1 旱稻的生理特性
        1.1.2 旱稻对水稻的优势
        1.1.3 发展旱稻生产的意义
    1.2 抗除草剂基因和lea基因的作用机制及应用
        1.2.1 bar基因作用机制及应用
        1.2.2 lea基因作用机制及应用
    1.3 常用转化方法
        1.3.1 基因枪法
        1.3.2 农杆菌转化法
        1.3.3 PEG法
        1.3.4 花粉管通道转化法
    1.4 转基因植株抗逆性鉴定方法
        1.4.1 转基因植株抗旱鉴定方法研究
        1.4.2 转基因植株抗盐鉴定方法研究
    1.5 研究课题的来源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转化受体的获得
    2.1 概述
    2.2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设备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母液的配制
        2.3.2 旱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培养基配制
        2.3.3 愈伤组织继代
        2.3.4 数据统计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结果
        2.4.2 愈伤组织诱导率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因枪法转化旱稻
    3.1 概述
    3.2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设备及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基配制
        3.3.2 含目的基因质粒的提取
        3.3.3 愈伤组织的高渗处理
        3.3.4 DNA微子弹的制备
        3.3.5 基因枪转化过程
        3.3.6 恢复培养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不同金粉用量和质粒浓度组合对旱稻转化的影响
        3.4.2 轰击压力与轰击距离对旱稻转化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旱稻
    4.1 概述
    4.2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培养基的配制
        4.3.2 转化过程
        4.3.3 脱菌
    4.4 实验结果
        4.4.1 农杆菌菌液浓度对转化的影响
        4.4.2 农杆菌菌液侵染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4.4.3 抗生素浓度对转化的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抗性愈伤的筛选与分化
    5.1 概述
    5.2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培养基的配制
        5.3.2 筛选剂浓度的选择
        5.3.3 抗性愈伤组织的分化成苗
    5.4 实验结果
        5.4.1 筛选剂浓度的选择
        5.4.2 预分化对分化率的影响
        5.4.3 旱稻的分化及成苗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转基因旱稻的分子检测
    6.1 概述
    6.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试剂
        6.2.3 主要溶液配制
        6.2.4 主要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旱稻DNA的提取
        6.3.2 PCR筛选阳性转基因植株
    6.4 实验结果
        6.4.1 目的基因PCR反应结果
        6.4.2 测序结果
        6.4.3 数据处理结果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转基因旱稻的纯合体筛选及抗逆性研究
    7.1 概述
    7.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试剂
        7.2.3 实验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大田除草剂筛选
        7.3.2 种子消毒和除草剂筛选
        7.3.3 T2代植株DNA的提取
        7.3.4 PCR鉴定纯合体转基因植株
        7.3.5 纯合体植株抗旱性鉴定
        7.3.6 纯合体植株抗盐性鉴定
    7.4 实验结果
        7.4.1 大田喷洒除草剂对T1代植株的影响
        7.4.2 转基因植株纯合体的筛选研究
        7.4.3 不同浓度PEG6000处理对转基因旱稻株高的影响
        7.4.4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纯合体植株萌发的影响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StP5CS基因遗传转化菜用大豆并获得耐盐新种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豆耐盐性研究进展
        1.1 土壤盐渍化及盐渍土的分布
        1.2 盐胁迫对大豆的危害
        1.3 大豆的耐盐机理
        1.4 大豆耐盐品种及耐盐基因的鉴定
        1.5 耐盐转基因大豆新材料的创制
    2 脯氨酸及其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2.1 脯氨酸在植物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
        2.2 脯氨酸在植物中的代谢
        2.3 脯氨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特性
        2.4 植物P5CS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3 大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3.1 遗传转化方法
        3.2 影响农杆菌介导子叶节遗传转化的关键因素
        3.3 转基因大豆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第二章 StP5CS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叶片总RNA的提取
        2.2 StP5CS基因的克隆
        2.3 StP5CS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StP5CS植物表达载体与农杆菌工程菌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2 农杆菌工程菌的制备
    3 讨论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StP5CS遗传转化菜用大豆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共培养时间对子叶节GUS瞬时表达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双丙氨膦对菜用大豆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3 转基因植株的再生
        2.4 转基因植株GUS组织化学分析
        2.5 转基因植株PCR和Southern杂交鉴定
        2.6 StP5CS在T_0代植株中的表达分析
        2.7 转基因植株抗除草剂特性分析
        2.8 T_1代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2.9 T_2代纯合体转基因株系的鉴定
    3 讨论
第五章 转StP5CS基因菜用大豆耐盐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过表达StP5CS提高了T_2代纯合体转基因株系的耐盐性
        2.2 过表达StP5CS提高了T_3代纯合体转基因株系的耐盐性
        2.3 过表达StP5CS显着促进转基因植株叶片中游离脯氨酸的积累
        2.4 过表达StP5CS缓解了盐胁迫引起的膜脂过氧化伤害
        2.5 外源StP5CS的表达受NaCl胁迫诱导
        2.6 内源GmP5CS的表达受StP5CS过表达的抑制
    3 讨论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
致谢

(7)云烟87烤烟品种突变株的离体快繁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外植体的采集和灭菌
        1.2.2 外植体接种和预培养
        1.2.3 愈伤组织的诱导
        1.2.4 丛生芽的诱导
        1.2.5 生根培养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激素浓度对促进休眠芽萌发的影响
    2.2 不同激素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3 不同激素浓度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2.4 不同激素浓度对烟草生根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8)基因枪轰击法介导抗逆基因LEA的旱稻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旱稻
        1.1.1 旱稻的抗旱机理
        1.1.2 旱稻与水稻相比的优势
    1.2 植物转基因技术
        1.2.1 植物转基因发展
        1.2.2 植物转基因方法
    1.3 基因枪轰击法
    1.4 LEA
        1.4.1 LEA 蛋白的定义
        1.4.2 LEA 的分类
        1.4.3 LEA 结构和功能
    1.5 课题来源
    1.6 研究内容和目的
        1.6.1 课题的研究内容
        1.6.2 课题的研究目的
第2章 旱稻愈伤组织的获得
    2.1 概述
    2.2 实验用品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设备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培养基的配制
        2.3.2 种子表面消毒
        2.3.3 旱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培养
        2.3.4 数据处理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2.4.1 种子的消毒结果
        2.4.2 不同培养基对旱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4.3 愈伤组织
        2.4.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因枪轰击转化法
    3.1 概述
    3.2 实验用品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设备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所需培养基的配制
        3.3.2 基因枪轰击前的准备工作概述
        3.3.3 轰击步骤
        3.3.4 基因枪轰击后处理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基因枪轰击前渗透压处理对旱稻转化的影响分析
        3.4.2 不同金粉和质粒量的组合对分化的影响
        3.4.3 轰击参数组合对旱稻转化的影响
        3.4.4 轰击后愈伤恢复对分化的影响
        3.4.5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抗性愈伤组织筛选与分化
    4.1 概述
    4.2 实验用品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药品
        4.2.3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草甘膦用量的确定
        4.3.2 转化后愈伤组织的筛选
        4.3.3 预分化
        4.3.4 分化
        4.3.5 生根培养
        4.3.6 壮苗
        4.3.7 移栽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草甘膦筛选浓度的确定
        4.4.2 预分化处理后对分化的影响
        4.4.3 分化情况
        4.4.4 转基因苗的生根壮苗移栽
        4.4.5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转基因旱稻 DNA 水平的鉴定
    5.1 概述
    5.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主要溶液配制
        5.2.4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DNA 的提取
        5.3.2 PCR 鉴定转基因植株
    5.4 实验结果
        5.4.1 样本 DNA 获得
        5.4.2 PCR 鉴定结果
        5.4.3 测序结果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BcWRKYⅡ基因对玉米的转化及提高玉米抗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逆境及植物抗逆机理
        1.2.2 植物抗旱耐盐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1.2.3 植物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1.2.4 玉米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的研究进展
        1.2.5 玉米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1.2.6 玉米转基因育种实践与展望
    1.3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和质粒
        2.1.3 试剂和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玉米幼胚再生体系优化
        2.2.2 玉米幼胚愈伤组织对筛选物敏感性研究
        2.2.3 玉米茎尖再生体系建立与优化
        2.2.4 玉米丛生芽对筛选物敏感性研究
        2.2.5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胚性愈伤组织转化
        2.2.6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离体茎尖转化
        2.2.7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茎尖原位转化研究
        2.2.8 花粉管通道法介导的BcWRKYⅡ基因遗传转化
        2.2.9 转BcWRKYⅡ基因植株分子检测
        2.2.10 转基因植株抗旱耐盐胁迫处理及生理指标检测
        2.2.11 产量及相关性状调查
        2.2.12 转基因植株耐旱和耐盐性性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幼胚再生体系的优化与筛选物敏感性研究
        3.1.1 玉米幼胚再生体系的优化
        3.1.2 胚性愈伤组织对筛选物敏感性的研究
    3.2 玉米茎尖再生体系建立与筛选物敏感性研究
        3.2.1 玉米茎尖再生体系建
        3.2.2 玉米茎尖对筛选物敏感性的研究
    3.3 BcWRKYⅡ基因对玉米遗传转化研究
        3.3.1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研究
        3.3.2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玉米离体茎尖的研究
        3.3.3 农杆菌介导的BcWRKYⅡ基因原位转化玉米茎尖的研究
        3.3.4 花粉管通道法的优化
    3.4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3.4.1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3.4.2 转基因后代的遗传分析
        3.4.3 PCR-Southern检测
        3.4.4 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杂交分析
        3.4.5 转基因植株的RT-PCR分析
    3.5 转基因植株的抗旱、耐盐性分析
        3.5.1 转基因植株抗旱性分析
        3.5.2 转基因株系耐盐性研究
4 讨论
    4.1 玉米再生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4.1.1 关于玉米幼胚再生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4.1.2 玉米茎尖再生体系建立与优化
        4.1.3 玉米再生体系建立存在的问题
    4.2 玉米愈伤及茎尖分生组织对筛选物敏感性的研究
        4.2.1 玉米愈伤组织对筛选物及脱菌素敏感性的研究
        4.2.2 玉米茎尖分生组织对筛选物及脱菌素敏感性的研究
    4.3 玉米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4.3.1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胚性愈伤组织遗传转化
        4.3.2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离体茎尖转化研究
        4.3.3 农杆菌介导玉米茎尖原位转化方法
        4.3.4 花粉管通道法
        4.3.5 不同转化方法的比较
    4.4 转基因植株抗旱耐盐性研究
        4.4.1 转基因植株抗旱性分析
        4.4.2 转基因株系耐盐性研究
    4.5 本研究的创新点
5 结论
    5.1 建立了玉米幼胚和茎尖再生体系
    5.2 明确了愈伤组织和茎尖分生组织对筛选物的敏感性
    5.3 优化了不同遗传转化方法的试验条件
    5.4 获得了整合BcWRKYⅡ基因的纯合植株
    5.5 外源BcWRKYⅡ基因的转化提高了玉米抗旱和耐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云烟97巨型变异烟株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炼苗和移栽
        1.2.3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愈伤组织形成与再分化成苗的过程观察
    2.2 愈伤组织的切块时间对外植体丛芽增殖的影响
    2.3 NAA浓度对愈伤组织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2.4 激素的加入方式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2.5 6-BA浓度对根诱导的影响
3 讨论
    3.1 外植体消毒时间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3.2 组织培养中植物激素的配比与浓度配比
    3.3 切块时间与激素加入方式对组培效率的影响
4 结论

四、烟草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真空耐受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酿酒高粱EMS突变体库的构建及GID1基因的TILLING分析[D]. 周月霞. 贵州大学, 2020(02)
  • [2]MdERF2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其转录活性分析[D]. 任春涛.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2)
  • [3]超表达CdNF-YC和CdSAMDC提高海滨雀稗抗逆性研究[D]. 吴雪莉.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5)
  • [4]葡萄“营养珠”定性研究[D]. 刘甜甜. 扬州大学, 2016(02)
  • [5]转Lea基因旱稻新材料的培育[D]. 刘青. 河北科技大学, 2015(03)
  • [6]StP5CS基因遗传转化菜用大豆并获得耐盐新种质[D]. 张功臣.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5)
  • [7]云烟87烤烟品种突变株的离体快繁技术[J]. 吴艺飞,张战泓,周晓波,巢进,田茂成,田峰,朱三荣,欧阳娴,白占兵. 中国烟草学报, 2014(04)
  • [8]基因枪轰击法介导抗逆基因LEA的旱稻转化[D]. 刘梅. 河北科技大学, 2014(02)
  • [9]BcWRKYⅡ基因对玉米的转化及提高玉米抗逆性研究[D]. 曹士亮. 东北农业大学, 2013(03)
  • [10]云烟97巨型变异烟株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 何余勇,罗定棋,赵磊峰,张永辉,谢强,年夫照,谢云波,雷晓. 中国烟草学报, 2013(01)

标签:;  ;  ;  ;  ;  

烟叶愈伤组织诱导及耐真空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