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尸体提取物的 DNA 鉴定:一个案例

腐败尸体提取物的 DNA 鉴定:一个案例

一、腐败尸体提取物的DNA鉴定1例(论文文献综述)

徐曲毅[1](2018)在《溺死相关浮游生物DNA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在世界各地,溺水死亡是仅次于交通事故的第二大非正常死亡原因,其中多数溺水死亡为意外造成,但也有个别为自杀或他杀案件,因此,科学和准确地对水中尸体的死因进行法医学鉴定,对于解决案事件,缓解社会冲击与消除社会影响,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溺死诊断还存在取材工具较为粗放易于污染,诊断技术过于单一和评价方法较少等影响诊断稳定性的的问题,亟需通过科学研究加以解决。本研究整合电路设计,机械制作,现代分子生物DNA技术与扫描电镜观察等系列技术,着重从溺死诊断取材工具、检验方法到结果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科学实用溺死诊断技术的研究,旨在尝试发明更为适用于快速准确诊断溺死的骨骼取样工具和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诊断溺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一、以机械夹具及电动控制相关部件的构思,借助立式机械钻床的工作原理,设计制作了一种骨骼前处理的专业设备,共包含4个功能模块:1、供电电源,提供4路工作电路回路,分别对照明、紫外消毒、上下运动的钻头电机、水平移动的夹具电机进行控制;2、样品取样腔,以金属机械夹具,步进电机,可拆卸钻头配合形成取样工具替代手工取样;3、样品收集腔,大于30°的收集漏斗和连续切换的档位机构配合组成,支持样本的连续收集;4、整体采用304不锈钢材料,加上大于50千克的承重单元,确保设备运行中的稳定。选取了检案积累的尸体白骨20例,作为取样工具研究的材料。设备与手工取样所得的样本对DNA检验结果无显着影响(p>0.05)。设备取样过程未检测到发生污染现象。而对照的手工取样过程则检测到3例样本疑被污染。本设备取样过程耗时仅约为是手工取样的1/2。在一次检验成功率上,手工取样与设备取样则无显着性差异。分别使用骨骼设备和手工取样法对溺死尸体骨骼取样,结果表明检测到的硅藻种类和数量没有显着性差异,尸体的骨髓含有溺死相关硅藻,能满足溺死诊断要求。二、以建立溺死诊断的PCR-CE技术为主要目标,设计和筛选获得高特异性和灵敏度的引物,在筛选与溺死过程可能涉及的生物物种的标准株基础上,构建PCR-CE检测方法对溺死尸体进行初步验证,以便为后续的复合扩增检测体系奠定研究基础。1.通过Primer premier 5.0软件,Oligo7.0软件对引物进行设计和评价,PAGE方法验证,成功地筛选得到高特异性、强灵敏度和可靠稳定的3对引物(rbcL197,UPA159,A457),3对引物分别针对硅藻的rbcL基因,UPA基因,18SrDNA基因,具有特异性。以16种藻类标准株、3种水生细菌、3种人体共生细菌和人的DNA进行特异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rbcL197和UPA159同为叶绿体上的基因片段,对针杆藻、直链藻、舟形藻、菱形藻、小环藻、脆杆藻均具有特异性;A457可对多个种类的藻类具有特异性,如念珠藻、针杆藻、舟形藻、直链藻、蛋白核小球藻、普通小球藻、斜生栅藻、镰形纤维藻、小环藻、菱形藻、脆杆藻等。扩增产物长度分别为197bp,159bp,655bp。应用引物PCR-CE建立的方法对案件检材样本(30例溺死尸体,3例陆地死亡空白,2例死后入水)进行初步研究和应用验证,引物rbcL197、UPA159和A457构建的PCR-CE方法的总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5.9%,83.7%,52.8%。引物rbcL197和UPA159所构建的PCR-CE检验方法的检出率及阳性率均比引物A457高,而利用引物rbcL197和UPA159建立的PCR-CE检验方法,两者对溺死尸体各种脏器及水样中藻类DNA检验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通过Primer premier 5.0软件和Oligo7.0软件对引物设计和评价,PAGE方法验证,成功地筛选得到高特异性、强灵敏度和可靠稳定的4对引物(AH,Ah,AHH,AER),分别针对嗜水气单胞菌的gyrB基因、16SrDNA基因、hly基因、aer基因,具有特异性。以16种藻类标准株、1种水生细菌、1种人体共生细菌和人的DNA进行特异性实验,仅嗜水气单胞菌显示有阳性PCR结果,扩增产物长度分别为195bp,350bp,127bp,175bp。应用这4对引物建立PCR-CE检测方法,对案件检材样本(36例溺死尸体,4例陆地死亡空白,1例死后入水)进行初步研究和应用验证,引物AH,Ah,AHH,AER构建的PCR-CE方法的总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6.1%、52.8%、83.3%、44.4%。比较引物AH,AHH构建的检验体系的检验阳性率,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比较目时诊断溺死的硅藻形态学检验的主要分离富集方法,以确认形态学分离富集的最佳选择。并使用该方法对建立的PCR-CE检测技术进行比较评价。1.通过60例溺死的实验兔,比较目前法医实验室3种主要应用的硅藻检验方法:(A)强酸微波消化-尼龙膜抽滤-电镜检测法,(B)强酸微波消化-PES膜抽滤-电镜检测法,(C)强酸消化-离心富集-电镜检测法(传统的强酸消化离心富集方式),结果证明:(A)方法在硅藻的总回收率(76.9±20.2%)和回收过程对硅藻的破坏率(0.9±1.1%),及酸液耐受性上等多个方面指标为最优;(B)方法的硅藻总回收率与(A)没有显着性差异,在抗酸耐久能力上不如(A),但PES膜可透明化,可应用于成本较低的光镜检验,更有推广的可行性。2.以(A)方法,评价构建的浮游藻类和浮游细菌(嗜水气生单胞菌)DNA的PCR-CE检测方法。浮游藻类DNA的引物UPA159和rbcL197构建的PCR-CE检测方法(总阳性率分别为85.9%,83.7%)和MD-VF-AutoSEM法诊断溺死的阳性率(总阳性率为97.2%)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引物A457则具有统计学差异。利用引物AH和AHH建立的PCR-CE检测方法,对嗜水气生单胞菌进行检测,总阳性率分别为86.1%,83.3%。和MD-VF-Auto SEM方法检测硅藻的总阳性率为97.2%比较,两者对诊断溺死的阳性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引物Ah和AER(52.8%,44.4%)的方法则具存在统计学差异。

吴平,涂高辉[2](2016)在《刑事诉讼视野下的法医物证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以诉讼程序、技术规范、证据应用为探讨点,挖掘法医物证的内容,指导实践部门提高法医物证在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力,促进法医物证的提取、发现、检出比率,为案件提供事实的来源,避免法医物证的错误应用导致案件出错。

吕宙[3](2011)在《氯胺酮对大头金蝇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法医学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近年来毒品所造成的死亡案件越来越多。吸毒死者体内所含的毒品可影响在其上取食的嗜尸性蝇类幼虫的生长发育。利用嗜尸性蝇类发育历期来推断因吸毒死亡者相关的死后经历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必须将毒品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考虑在内。在新型毒品中,氯胺酮所导致的死亡较为常见。研究表明,利用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发育历期推断PMI是一种较可靠的方法。目前,尚无关于氯胺酮对大头金蝇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了解氯胺酮对大头金蝇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法医昆虫毒理学提供基础性资料,可期望用于司法实践,指导与氯胺酮相关的死亡个体的PMI推断。方法将自然环境中诱得的大头金蝇卵在恒温室内连续培养3代。取部分第3代成蝇进行32℃实验,其余作为育种组继续饲养。将绞碎的新鲜猪肉、蒸馏水及琼脂糖混合制成均质悬浊液4份,每份300g。向每份悬浊液中分别混入0、25mg/kg、50mg/kg、100mg/kg剂量的盐酸氯胺酮注射液并充分混匀。分别标记为K0、K1、K2、K3并静置,低温保存备用。在室温下用新鲜猪肝诱使育种组成蝇产卵,记录产卵时间。将3~5只成虫所产卵块均分为4份,每份约400~500粒,分别接种至4个培养基上。将培养基置入32℃恒温室内饲养,湿度保持在75±10%,光周期设为12h:12h。幼虫孵出后16h开始取样,每组每次随机留取10只幼虫,每隔12h留取一次样本直至多数(95%以上)幼虫离食。幼虫样本用XA液处死,Hood氏液保存。测得的幼虫体长数据采用mean±SD形式来表示,体重数据测每组样本总体重并计算平均体重,计算每组幼虫达到最大平均体长、最大平均体重时的体长、体重平均增长速率(最大平均体长/时间、最大平均体重/时间),并绘制相关生长曲线。观察并记录蝇卵孵化的时间、多数幼虫(>95%)离食时间、多数幼虫(>95%)化蛹时间及多数蛹(>95%)羽化的时间,并以产卵的时间作为大头金蝇发育历期零点,分别计算每组发育积温。统计蛹数及羽化出的成蝇数,计算羽化率。各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数据由Excel2007计算并处理分析。实验完成后,分别在28℃、24℃下重复以上实验。结果一、在实验剂量范围内,氯胺酮能减缓大头金蝇幼虫的生长发育速度。1.氯胺酮能减缓大头金蝇幼虫体长、体重的增长速率。在实验剂量范围内,最高可使大头金蝇幼虫平均体长增长速率降低20.0%,平均体重增长速率降低23.1%。氯胺酮对大头金蝇幼虫的最大体长未见明显影响;实验组与对照组最大体重仅在32℃时差异较明显,其他温度条件下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氯胺酮对大头金蝇幼虫体长和体重的增长率的抑制作用与幼虫的氯胺酮摄入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表现为幼虫在含有氯胺酮的食物上取食时间越长,氯胺酮的摄入量越多,其生长发育速度也越慢。二、在羽化率方面,32℃及28℃时,实验组羽化率与对照组间未见明显差异;24℃时,实验组成虫羽化率较32℃及28℃时分别平均降低41.3%及36.4%,而各实验组间羽化率的降低程度无统计学差异。三、在不同温度下,氯胺酮对大头金蝇发育历期和发育积温均存在一定影响。1.氯胺酮能抑制大头金蝇的生长发育,延长大头金蝇1~3龄幼虫期、预蛹期及蛹期时间和发育积温,且其增长幅度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剂量升高而加大。环境温度越低,幼虫在含有氯胺酮的食物上取食时间越长,其总发育历期及总发育积温的增幅越大。2. 32℃及24℃时,氯胺酮可显着延长1~3龄幼虫期时间;在28℃恒温条件下,氯胺酮可显着延长蛹期时间。3.非中毒死亡者应用发育积温来推断PMI偏差较小,中毒死亡者通过幼虫体长和体重来推断PMI更为准确。结论本课题首次获得有关氯胺酮对大头金蝇生长发育历期影响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剂量范围内,不同温度条件下,氯胺酮对大头金蝇生长发育速度、羽化率、发育历期均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与幼虫的氯胺酮摄入量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氯胺酮摄入量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这种抑制作用可导致实际PMI推迟最多达25h;若利用大头金蝇蛹来推断PMI,实际PMI最多可推迟44h。

周兰[4](2010)在《基于角膜图像的死亡时间推断研究和中毒死亡案件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 PMI)推断一直刑事科学技术和法庭科学技术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实现准确、快速的推断,对迅速侦破案件,处理司法鉴定中的疑难问题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死亡时间推断实验成果颇多,但均因检材制备较为复杂,实验方法难以统一,离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距离。本实验以易于观察、结构单一的角膜为实验对象,通过高清数码摄像机连续拍摄48小时,对家兔死后角膜随时间的变化进行直接的观察和记录。在角膜区域图像分割和图像特征提取的基础上,使用分类计算的方法建立死亡时间推断模型。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步骤简单,运算方法可靠,预测结果较为满意。[目的]1.建立0-48小时内,连续高清摄像,间隔15min截取兔眼数码照片以观察角膜变化的方法。2.应用matlab软件,在角膜图像分割方法的基础上和建立进行参数提取和运算的方法,取得角膜混浊图片特征库。3.建立用分类器进行死亡时间推断的模型。4.对不同分类器预测效果的进行比较。[方法和步骤]1.预实验:健康家兔1只,空气栓塞法处死。尸体置于温度控制在(25±1)℃,相对湿度20%-60%的暗室中,门窗关紧遮光,台灯照明,用止血钳使角膜暴露于空气中。从死后即时到48小时内,使用高清摄像机(SONY,HDR-SR12)连续拍摄48小时,取得视频每15分钟截图,取死后15分钟至47小时的图片依次标号为1-188。2.对兔眼图片进行直方图分割,将图片分割为角膜瞳孔区域和其他区域,并提取出角膜瞳孔区域。3.利用matlab软件提取一下9种视觉特征:GF, EL, G, S, C, J, Mean, Var和Ske。其中,GF、MEAN/VAR和SKE为颜色特征量,G、S、C和J为纹理特征量。9个特征参数分别为:GF:描述两区域灰度值的区别;MEAN:反应图像颜色的平均值;VAR:表达颜色在图像上的分布均匀程度;SKE:表达图像颜色分布的不对称性;EL:描述图像纹理的光滑程度;G:描述图像纹理清晰程度;S:反映图像纹理的多少和质地;C:描述矩阵中行或列元素之间相似程度的;J对图像灰度分布均匀性的度量。4.用K最近邻(K-Nearest Neighbor, KNN)分类器对兔子的所有图片进行分类计算,采用4-折的交叉验证运算结果取平均值,进行5轮运算。将15分钟到47小时依次分为3个、4个、5个、6个、8个、10个和14个时间段(分类数为3时,则表示将死后时间分隔成三段,每个时间段15小时左右),观察各个时间段分类的准确率和时间精度对结果的影响。5.取家兔4只。依次标为兔1,兔2,兔3,兔4,图片摄取和分析处理的方法以及KNN运算方法同预实验。6.取9个参数联合使用,分别用KNN分类器、Adaboost (Adaptive Boosting)分类器和SVM (Support Vector Machine)分类器对4只兔子的所有图片进行分类计算,采用4-折的交叉验证运算结果取平均值,进行5轮运算。将15分钟到47小时依次分为3个、4个、5个、6个、8个、10个和14个时间段(类别数),比较三种种分类器的分类准确率。[结果]1.建立的分类模型能较好的完成死亡时间的分类运算以进行预测。2.所用角膜分割方法均能较好的完成的兔眼图像分割。3.9种视觉特征均可用于推断模型,单独使用的分类能力较弱,联合使用结果较好。4.同类别数下,9个参数联合运用KNN分类器,单只兔子和4只联合运算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5.联合使用各特征,随着死后时间分段数的增加,各时间间隔内的分类准确率下降。对单只兔子数据使用KNN分类器,在分类数为3时,单只兔子的分类准确率平均值为97.1%,分类数为8时准确率平均值为88.5%,分类数为14时平均值为81.5%;取四只兔子图片数据一起进行分类,其准确率在分类数3时为96.9%,分类数为8时准确率为87.6%,分类数14时准确率为80.9%。6.使用Adaboost分类器,9参数联合使用,单只兔子的分类准确率平均值在分类数为3时,为94.4%;分类数为8时,平均值为85.3%,分类数为14时,平均值为72.9%。四只兔子联合运算,分类数为3时准确率为85.1%;分类数为14时准确率为64.7%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较之于KNN分类器,单只兔子运算,分类数较少时两者无明显差异,而分类数较多(10个和14个)有统计学差异,Adaboost分类器低于KNN分类器的结果。而多只兔子联合运算时Adaboost明显低于KNN分类器。7.使用SVM分类器,9参数联合使用,分类数为3时,单只兔子的平均分类准确率为88.3%,四只兔子联合运算时准确率为78.9%;分类数为14时,单只兔子的平均分类准确率为50.9%,四只兔子联合运算时准确率为30.2%。远低于前两种分类器。[结论]1.成功建立了用9个图像特征对死亡时间进行推断的分类模型。2.基于灰度直方图的方法可以对角膜瞳孔区域进行有效地截取。3.本实验所选取的9个视觉特征可以对兔的死亡时间的进行较准确的推断。4.建立的KNN分类器推断模型能较好的完成本实验数据的运算,得出较为稳定的结果。5.在本实验中,KNN分类器优于SVM分类器和Adaboost分类器。背景:中毒在全球均有较高的发生率,危害人类健康,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均有比较大的影响。本文旨在描述华中地区中毒死亡案件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为案件调查和公共防治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取1999年-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暨湖北同济法医学司法鉴定中心218例中毒案件,并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年龄主要集中分布于20-49岁,占69.7%,男女比率为1.7:1。其中最为常见的为杀鼠剂中毒,占19.7%,农药及除草剂中毒占17.9%,一氧化碳中毒占16.5%,而药物、酒精中毒分别为13.8%、12.4%。口服为主要的中毒途径,占65.1%,其次依次为吸入、注射及皮肤接触。死亡方式大多数为为意外中毒,占64.7%;自杀占25.2%,而他杀中毒死亡占3.7%,未定性的占4.1%。与本单位1956-1984年和1983-1999年两次的研究资料相比,杀鼠剂、CO、酒精和药物中毒的比例升高,意外中毒死亡的案件比例也升高。结论:农药中毒在中国仍为突出的威胁公共安全和健康的问题,政府实行有效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对农药,尤其是杀鼠剂的应用,进行有效的限制及管理将尤为重要。

王玉瑾[5](2007)在《滥用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特征及毒物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滥用药物(drugs of abuse)是指国际禁毒公约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统称。近几年,以精神药物为主的新型毒品在娱乐场所大肆滥用,由此而导致的中毒甚至死亡的案件逐年上升。多药滥用己成为主要的药物滥用模式,尤其是合并滥用酒精的比例很高。在法医工作中,通常依据中毒者血液或组织中毒物含量来判断其中毒原因或死因。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许多药(毒)物的浓度在尸体内分布并不稳定,不同时间解剖取样,不同脏器取样,药(毒)物浓度就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死后一段时间体内毒物含量已不能真实地反映死亡当时的毒物水平。药(毒)物在体内的这种死后再分布现象及多药滥用后药物问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机体内药物含量,给滥用药物的鉴定和中毒原因判断带来困难。为了进一步揭示影响滥用药物在机体内含量变化的因素和探讨其发生机制,本课题选择娱乐场所常见的滥用药物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为研究对象,建立大鼠和家兔中毒动物模型,用建立的血、尿中目标物及其代谢产物GC/MS和GC分析方法为检测手段,研究这几种滥用药物的分布特征和毒物动力学行为及酒精对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毒物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将提供苯丙胺类和氯胺酮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和死后再分布及毒物动力学数据,为预测酒精对滥用药物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为滥用药物案件的检材采取、存放和是否吸食或中毒致死的法庭毒理学解释提供依据。实验分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滥用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分析方法的建立目的:建立体外混合滥用药物的GC/MS分析方法,优化生物样品中MDMA、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及其代谢产物的分离和GC/MS、GC分析方法。方法:体液和组织样品中加入内标物SKF525A后碱化,乙酸乙酯萃取氯胺酮,乙醚萃取苯丙胺类药物并经三氟乙酸酐(TFA)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和气相色谱(GC)法定性定量分析原药及其代谢产物。采用GC/MS法对苯丙胺、甲基苯丙胺、MDMA、杜冷丁、咖啡因、可卡因、安定、吗啡、非那西汀、扑尔敏和氯胺酮等11种滥用药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体外混合滥用药物中11种组分分离良好,苯丙胺类和吗啡在0.5~20.01μg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2μg;氯胺酮、杜冷丁、安定、咖啡因、可卡因、扑尔敏和非那西汀线性范围为0.005~0.5μg,检出限为0.001μg。血液中氯胺酮和代谢产物去甲氯胺酮浓度在0.2~40.0m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在尿液中线性范围扩大10倍,最低检出限为0.05mg·L-1(S/N=3)。血清和尿液中甲基苯丙胺和苯丙胺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5.00mg·L-1和0.1~50.0mg·L-1,最低检出浓度为0.005 mg·L-1。血和尿中几种药物方法回收率在97.15%~100.40%范围,同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差RSD均小于9%。结论:建立的GC/MS和GC分析方法灵敏、分离度高、重复性好,能满足后续研究工作的要求,适合于滥用药物的快速鉴定。第二部分MDMA和氯胺酮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与死后再分布研究目的:研究MDMA和氯胺酮在急性中毒动物体内的分布,探索两种滥用药物在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变化规律及温度对MDMA和氯胺酮在动物体内的死后再分布影响。方法:将中毒剂量MDMA和氯胺酮分别灌胃于实验动物(选用大鼠和家兔),一定时间处死,采取动物体液和组织,用第一部分建立的分析方法测定样品中药物含量,研究目标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情况。同样将中毒剂量MDMA和氯胺酮分别灌胃于实验大鼠后处死,大鼠尸体分别仰卧位置于室温和冷藏条件下,于死后不同时间(0h、2h、12h、24h、48h)取心血、外周血、肝、肺、肾、心肌、大脑等,检测其中MDMA和氯胺酮含量,研究目标物在动物体内的死后再分布情况。同时,大鼠灌胃生理盐水进行对照实验。结果:MDMA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实验动物灌胃MDMA 2h后处死,大鼠体内MDMA浓度依次为:脾>胃>肺>肝>肾>脑>心肌>心血;实验家兔胃内容中MDMA含量最高,其次为肺、脾、肾、脑、肝、胃壁、心肌等组织,胆汁、血、尿、玻璃体液中MDMA含量较低,与大鼠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而当实验家兔给药6h后处死,胃内容、脏器组织、血液及玻璃体液中药物含量明显下降,胆汁和尿液中药物浓度上升,胆汁中药物浓度高于其它组织。氯胺酮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实验动物灌胃氯胺酮45min后处死,大鼠体内氯胺酮的浓度依次为:肾>脑>肝>心肌>肺>外周血>心血;家兔体内浓度为:尿>肾>胆汁>肝>血>脾>心>肺>脑。MDMA在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在室温和冷藏条件下放置的MDMA中毒大鼠尸体,48h内随着死亡时间延长,心血中MDMA浓度呈上升趋势(P<0.01),48h时室温下的心血MDMA浓度是0h时的7倍;死后2h外周血中MDMA浓度增加,但较同一时间心血变化小(P<0.05)。与0h时MDMA浓度相比,脾和肝中MDMA呈升高趋势(P<0.05),肺中MDMA在2h后下降(P<0.01),心肌中MDMA无显着性差异(P>0.05)。死后24h至48h,冷藏条件下心血中MDMA浓度比室温下变化小(P<0.05),而温度对其它组织中MDMA的再分布无显着影响(P>0.05)。氯胺酮在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氯胺酮中毒大鼠尸体在室温下放置48h,心血、肺、肝中氯胺酮浓度呈升高趋势(P<0.05),肾中氯胺酮浓度先升高后下降(P<0.05),外周血、心肌和脑中氯胺酮浓度无显着性变化(P>0.05)。冷藏放置24h后心血中氯胺酮浓度与0h时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肝、肺中氯胺酮浓度在24h后变化显着(P<0.05),外周血和其它组织无显着性变化(P>0.05)。结论:氯胺酮和MDMA广泛分布于动物组织和血液中,组织中浓度显着高于血液。MDMA中毒延缓死亡的动物胆汁和尿液中药物含量较高,说明MDMA主要经肾脏和胆排泄,进一步推测尿液和胆汁是苯丙胺类药物分析的最佳检验材料。氯胺酮和MDMA在大鼠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中毒大鼠尸体在存放48h内,除心肌外,心血、肝、肺和脾中的MDMA均发生了死后再分布。除了外周血、心肌和脑外,心血、肝、肾、肺和脾中氯胺酮也发生了死后再分布。冷藏下放置的大鼠尸体心血中氯胺酮和MDMA浓度变化较室温下小。药物在心血中发生死后再分布的机制可能有两种:一是作为药物存储器的肺通过扩散将高浓度氯胺酮和MDMA渗透到血管壁很薄的肺动静脉,然后通过死后血液流动带入心血。二是周围脏器中的药物顺浓度梯度扩散入心血,而后者更重要。第三部分酒精对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在家兔体内毒物动力学的影响目的:研究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在家兔体内的毒物动力学行为和酒精对其毒物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实验家兔分单用药物组(A组)、合用酒精组(B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在甲基苯丙胺实验项,A组以15mg·kg-1剂量灌服甲基苯丙胺,B组同时灌服酒精(3g·kg-1)和甲基苯丙胺(15mg·kg-1)。在氯胺酮实验项,A组以150mg·kg-1剂量灌服氯胺酮,B组同时灌服酒精(3g·kg-1)和氯胺酮(150mg·kg-1)。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不同时间点收集血、尿样品,用第一部分建立的分析方法测定血、尿中各时间点各目标物原药和其代谢产物浓度。采用WinNorLin软件程序进行房室模型拟合以及毒物动力学参数计算。实验过程中,用生理机能实验系统全程记录实验动物的心电、血压和呼吸等主要生命体征变化。结果: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在家兔体内的吸收半衰期明显小于消除半衰期,毒物动力学过程均呈一级动力学特征,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合用酒精后不改变其模型类型。对甲基苯丙胺拟合模型而言,合用酒精后,B组家兔体内甲基苯丙胺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血药峰浓度Cmax值增高(P<0.05),达峰时间Tmax缩短(P<0.05),清除率CL与A组无显着性差异。对于甲基苯丙胺的代谢物苯丙胺拟合模型而言,合用酒精后家兔血清中苯丙胺总体平均浓度升高,苯丙胺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和Cmax明显高于单用甲基苯丙胺组(P<0.01)。对氯胺酮拟合模型而言,合用酒精后,B组家兔体内氯胺酮AUC减小、生物半衰期T1/2β缩短(P<0.05),血药峰浓度Cmax降低(P<0.01),中央室消除速率常数K10大于单用氯胺酮组(P<0.05),其余动力学参数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于氯胺酮代谢物去甲氯胺酮拟合模型而言,合用酒精组的去甲氯胺酮吸收速率常数Ka和Cmax均大于单用氯胺酮组,Tmax和消除半衰期T1/2β均低于单用氯胺酮组(P<0.05),其余动力学参数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在动物体内吸收迅速,在达峰浓度时大量药物被吸收。酒精可加速甲基苯丙胺的吸收,降低动物体内氯胺酮的血药浓度,加快氯胺酮和去甲氯胺酮的消除,显着增加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的代谢产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提示酒精可促进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分别代谢为具有生理活性的苯丙胺和致幻作用更强的去甲氯胺酮。酒精的这种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酒精可诱导肝药代谢酶系统,从而加速了氯胺酮和甲基苯丙胺的代谢过程,产生对肝脏具有毒性且更具致幻效果的代谢产物。因此,对于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与酒精合并滥用的鉴定,应考虑酒精对苯丙胺类药物和氯胺酮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过程的影响。

刘超[6](2007)在《15个STR基因座多态性及其在降解检材分型检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短串联重复序列(STR,short tandem repeats)或称微卫星DNA重复序列(microsatellite)是广泛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中的一类具有长度多态性的DNA序列,已广泛应用于遗传制图、遗传连锁性分析、亲子鉴定、疾病基因定位和物种多态性研究、组织移植评价等诸多领域。STR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在法庭科学领域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大,尤其是荧光标记STR复合扩增技术和全自动DNA测序仪的结合使STR分析结果数字化、标准化,且一次扩增可多达16个基因座,累积个体识别力达到DNA指纹的认定水平。STR检验极大地拓宽了法医物证检验范围,直接推动了DNA犯罪信息数据库的发展。已成为法庭科学最直接、最重要的物证鉴定手段。每年就有数以万计的DNA鉴定结论被法庭采用,在打击犯罪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荧光标记STR复合扩增及其在法医学中的应用自1999年开始已有报道,目前该技术已成为我国法医物证检验的主导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各种案件的鉴定。但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还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表现在:1.群体多态性:多态性频率资料是准确计算法医学应用参数、评估法医学应用效力的基础数据。任何遗传标记在应用于实际鉴定之前都必须对其进行准确的群体多态性调查研究。但我国有关不同人群STR基因座多态性频率资料样本量普遍较少,难以保证观察样本能够代表该群体的基因频率分布资料,且报道的频率资料多为汉族人群,缺乏少数民族频率资料,人群之间的差异性比较也不多。2.家系分析:要分析等位基因的传递是否遵循孟德尔分离律,观察等位基因突变率,需要观察500次以上减数分裂。我国应用STR基因座作家系调查,家系数量普遍较少。3.疑难生物检材,特别是严重降解生物检材多为一些成功的案例报道。如何发现、提取及分型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一直是困扰国内外法医遗传学者的棘手问题。如前处理方法、取材部位、DNA提取及纯化方法,对STR能否分型十分重要。否则只能依赖后期检验,将降低现场检材的应用价值,对有效认定犯罪,打击犯罪十分不利。本研究从少数民族居住地随机取样,从样本提取、基因座扩增、检测、分型到数据贮存及实际检案均用同一条件,进行标准化及质量控制;用目前扩增基因座数目最多的Identifiler系统,准确调查粤、桂、琼地区汉族及12个少数民族STR基因座多态性,计算个体识别力、非父排除率、多态信息含量、亲权概率等重要的法医学参数;通过进行实时定量和分型效果比较,对如何从现场提取腐败白骨化检材,如何进行DNA提取纯化和STR分型检验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建立了3个荧光标记mini-STR复合扩增体系。主要成果如下:1.首次对粤桂琼地区汉族、壮族、瑶族、苗族、彝族、回族、京族、水族、毛南族、仫佬族、仡佬族、侗族和海南黎族等13个民族人群15个STR基因座进行系统的频率调查。通过13个人群共6690份样品进行15个STR基因座的分型检测,共检出191个等位基因,其中等位基因最多的是FGA,群体中最多达25个,最少的是TPOX,群体中最少仅8个。通过计算CODIS系统13个STR基因座(D3S1358、D5S818、D7S820、D8S1179、D13S317、D16S539、D18S51、D21S11、CSF1PO、TPOX、TH01、VWA、FGA)的累积偶合率介于3.65×10-15~3.06×10-14、累积非父排除率(三联体)介于0.999961~0.999993、累积非父排除率(二联体)介于0.9986~0.9992,Identifiler系统的全部15个STR基因座(CODIS系统13个STR基因座+D2S1338、D19S433)累积偶合率介于7.20×10-18~2.88×10-16、累积非父排除率(三联体)介于0.9999952~0.9999989、累积非父排除率(二联体)介于0.99962~0.99984。2.将调查得到的13个人群15个STR基因座基因频率资料与其他群体比较,发现调查的13个人群与中国陕西、潮汕、江苏、吉林、北京、四川、台湾等人群差异很小,而与韩国、日本人群差异较大,与莫桑比克黑人和美国白人的差距最大。这说明中华民族的不同民族间,由于战乱、通婚、自然灾害等迁移,不同民族间差异明显小于国外其他民族,而且作为系统比较,各民族间15个STR系统总个体识别力并无显着差异。但不同民族间均有一些基因座频率资料有显着差异。因此,须以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基因频率资料计算法医学应用参数,判断其法医学应用价值。3.通过对所测样本中检出Ladder以外的等位基因的样品进行了单基因座扩增和测序,检出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的一些罕见等位基因,如:TH01基因座的等位基因4,D21S11基因座的等位基因30.3、32.1和33.1,D18S51基因座的等位基因15.2和27,D7S820基因座的等位基因9.1和12.1,VWA基因座的等位基因11.1,FGA基因座的等位基因13和30。发现VWA、D18S51、CSF1PO、D7S820有3个等位基因各一次。这些基因的分布频率很低(P<0.005),在亲子鉴定和个体识别中有重要意义。4.对15个STR基因座的突变率及突变本质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观察15个STR基因座3184次基因传递,发现63个突变,涉及所有STR基因座,突变率在0.031%~0.22%之间,平均突变率为0.132%,各等位基因突变率为0~6.635%,不同基因座、不同等位基因间均存在明显差异。未发现达到或超过3个基因座的突变,仅1个家系出现2个基因座突变。提示:用STR技术作亲权鉴定须有3个基因座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才可排除亲生关系。5.对15个STR基因座在DNA数据库中的应用效能进行了比较研究。CODIS系统13个基因座在所调查的不同民族均具有高度多态性,符合法医DNA检验基本条件,可作为我国DNA数据库建设的基因座。Identifiler系统的另2个基因座D2S1338、D19S433多态性较高,可作为DNA数据库备选基因座,检测结果也可入库。根据DP值所选的CODIS系统13个基因座中多态性最差的6个基因座(CSF1PO、TPOX、TH01、D3S1358、D7S820、D16S539),9个基因座(上述6个加D13S317、D5S818和VWA),6个STR基因座的累积偶合率介于3.29×10-6~8.84×10-6、累积非父排除率(三联体)介于0.9514~0.9841、累积非父排除率(二联体)介于0.8695~0.8997,9个STR基因座的累积偶合率介于1.40×10-9~5.46×10-9、累积非父排除率(三联体)介于0.9946~0.9992、累积非父排除率(二联体)介于0.9707~0.9797。显示,任意6个STR基因座入库比对作个体识别,任意9个STR基因座入库做亲权鉴定会影响数据库的效能。6.对现场提取的腐败组织检材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毛发、指甲、软骨、白骨等共240份检材的前处理方法、取材部位、DNA提取纯化方法、DNA定量及STR分型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可见建立的方法操作性强、效果良好。结果表明,磁珠法对降解检材的分型成功率优于Chelex-100法,检出率依次为软骨、指甲和白骨。且指甲后段效果优于前段,长骨骨密质结果优于骨松质,毛发不宜作为白骨化尸体STR分型常规检材。将本方法应用于实际案例512宗,9个STR基因座以上分型成功率可达93.33%。7.建立了三个miniSTR复合扩增体系。体系1包含CSF1PO、TPOX、TH01和Amelogenin基因座;体系2包含D8S1179、D16S539、D5S818基因座;体系3包含D13S317、D7S820、VWA基因座。建立了第二、第三个miniSTR复合扩增体系同步扩增方法,通过对第二个体系正向引物的5′端进行荧光标记、第三个体系用荧光素和生物素分别标记正向和反向引物的5′端,将亲和素连接于磁珠上,应用链霉亲和素磁珠使两个复合扩增体系的PCR产物得到有效分离。显示miniSTR复合扩增体系可以更有效地应用于降解检材的STR分型。建立的miniSTR复合扩增体系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具有良好的数据库兼容性,对降解DNA样品的STR分型有效,具有良好的法医学应用前景。总之,本研究对准确计算粤桂琼地区-13个人群15个STR基因座法医学应用参数,扩大犯罪现场检材的检验范围,提高降解生物检材STR检验的成功率,建立降解生物检材DNA检验技术标准,对进一步提高DNA数据库的应用效能和筛选基因座研发新的STR检验试剂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于国林,王鹏,尹家祥,杜春红,石丽媛,郭英,陈平,吴明寿,黄鹏,钟佑宏,董珊珊[7](2006)在《鼠疫快速诊断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寻找和确定引起特异性不足的因素,实施科学的对策加以解决,真正实现鼠疫的快速诊断技术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新一代的检测技术。方法(1)研制高质量的鼠疫F1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考虑到位点问题要求尽可能多的、针对不同位点的高效价瘤株,构建稳定的“抗体源;”(2)利用获得的高效瘤株通过纯系小鼠生产抗体或用无蛋白细胞培基生产抗体;(3)对抗体进行纯化并使其达到“免疫纯水平”并建立提取、纯化工艺,最终建立稳定的低成本的无交叉“抗体源;”(4)纯化抗原至“免疫纯水平”或“电泳纯水平”,建立提取、纯化工艺,最终建立稳定低成本的无交叉“抗原源;”(5)对新一代快速检测技术进行实验室和现场评价,对特异性即实验的准确性做出评价。结果(1)确定了影响鼠疫免疫学诊断技术特别是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及R IHA)特异性不足的两大因素:a.技术落后,试验中采用的载体不适导致了相当数量的假性凝集;b.技术方法中使用的抗原、抗体严重不纯,尤其是制备抗体时免疫动物“自身抗体”的掺入是造成交叉反应更重要的因素;(2)研制并开发出分泌抗鼠疫F1单克隆抗体(F1-M cAb)的杂交瘤株164株,并从其中筛选出针对不同位点的高效瘤株6株,经活性鉴定及配对试验形成了4个组合,具高效价和高活性;(3)使用制备电泳技术将鼠疫F1抗原提纯至电泳纯水平;(4)将鼠疫F1-M cAb提纯至免疫纯水平;(5)引进、消化了具有先进水平的胶体金标免疫层析技术;(6)使用电泳纯的鼠疫F1抗原及免疫纯的鼠疫F1-M cAb构建了能自人和动物血液中直接检测鼠疫特异抗体的金标免疫层析技术(G ICA)和能自人和动物脏器或穿剌物中直接检测鼠疫F1抗原或鼠疫病原的反向金标免疫层析技术(RG ICA);(7)由于采用了纯化的抗原、抗体,提高了标记效果,其敏感性超过IHA和R IHA,阳性检出率在排除了假阳性和交叉反应后依然高出血凝约5%左右;(8)上述两项技术实验室内经44株非鼠疫菌抗血清和90株非鼠疫菌交叉测定、中和试验以及蛋白印迹鉴定(W estern b lotting)均证实反应特异,基本消除了传统技术存在的非特异反应;(9)经4省(区)不同宿主动物3 168份(其中血清材料2 265份,脏器材料903份)现场标本验证,与实验室取得了一致的结论。结论胶体金免疫层析测试条较好地解决了特异性之难题,有效地避免了其它病原微生物导致的以及酸、碱和嗜异性凝集素、低温条件等造成的假性凝集,同时也有效地消除了由于抗原、抗体不纯,特别是实验动物自然感染其它病原产生的“自身抗体”导致的交叉反应,该技术操作简便,特别适合现场和边远地区应用,对比传统技术该法不需专业性操作,不需仪器设备,因而乡村医生可自行进行操作并做出诊断。

曲春冰,张何,韩晓龙,刘超[8](2004)在《腐败尸体提取物的DNA鉴定1例》文中研究说明2003年某日,在某地发现一具女性尸体,并已高度腐败。尸检发现死者已怀孕,胚胎组织长约11cm。提取肋软骨、阴道擦拭物、胚胎组织及嫌疑人血样送检。阴道擦拭物抗人精PSA试剂条检测呈阳性,HE染色镜检找到极少量不完整精子(0~2个/视野)。

曲春冰,张何,韩晓龙,刘超[9](2004)在《腐败尸体提取物的DNA鉴定1例》文中研究说明 2003年某日,在基地发现一具女性尸体,并已高度腐败。尸检发现死者已怀孕,胚胎组织长约11cm。提取肋软骨、阴道擦拭物、胚胎组织及嫌疑人血样送检。阴道擦拭物抗人精PSA试剂条检测呈阳性,HE染色镜检找到极少量不完整精子(0~2个/视野)。

二、腐败尸体提取物的DNA鉴定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腐败尸体提取物的DNA鉴定1例(论文提纲范文)

(1)溺死相关浮游生物DNA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1节 溺死与相关浮游生物的研究概述
        1.1 溺死的现状与诊断方法的研究意义
        1.2 溺死诊断的检验方法研究进展
    第2节 溺死诊断尸体骨骼取样设备的研究进展
    第3节 溺死相关的硅藻形态学检验方法的研究进展
        3.1 硅藻的分离富集方法
        3.2 硅藻检验的形态学检测前处理措施
        3.3 硅藻形态学检验检测方法
    第4节 溺死诊断的相关浮游生物的基因检测
        4.1 溺死诊断的相关藻类及靶基因
        4.2 溺死诊断的相关细菌及靶基因
    第5节 研究意义、目的、内容与思路
        5.1 研究意义与目的
        5.2 研究内容与思路
        5.3 课题来源
第二章 溺死尸体骨骼取样设备的研究
    第1节 溺死尸体骨骼取样设备的总体规划与设计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与讨论
    第2节 溺死尸体的骨骼取样工具在尸源鉴定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3节 溺死尸体骨骼取样工具在溺死诊断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CR检验溺死检测相关浮游藻类的方法建立的研究
    第1节 PAGE方法筛选溺死相关硅藻引物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2节 溺死检测相关硅藻的PCR-CE检验方法建立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CR检验嗜水气生单胞菌的方法建立的研究
    第1节 PCR-PAGE方法筛选嗜水气生单胞菌特异性引物的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2节 嗜水气生单胞菌PCR-CE检验方法建立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硅藻分离富集方法优化及溺死相关的浮游生物PCR-CE检测方法的评估
    第1节 硅藻分离富集方法优化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2节 硅藻抽滤电镜法对溺死相关的浮游藻类与浮游细菌的PCR检测方法的评估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本章小结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成果
致谢
附录

(3)氯胺酮对大头金蝇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法医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药(毒)物对嗜尸性蝇类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1.1 概述
    1.2 毒品对嗜尸性蝇类生长发育影响
        1.2.1 毒品对嗜尸性蝇类生长发育影响早期研究
        1.2.2 传统毒品对嗜尸性蝇类生长发育影响
        1.2.3 新型毒品对嗜尸性蝇类生长发育影响
    1.3 医用合成药物对嗜尸性蝇类生长发育影响
        1.3.1 成瘾性医用合成药物对嗜尸性蝇类生长发育影响
        1.3.2 非成瘾性医用合成药物对嗜尸性蝇类生长发育影响
    1.4 其他药(毒)物对嗜尸性蝇类生长发育影响
    1.5 结语与展望
第2章 前言
第3章 盐酸氯胺酮注射液药物浓度的测定
    3.1 氯胺酮概述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2.3 结果
第4章 氯胺酮对大头金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实验用蝇种采集与饲养
        4.1.4 实验药品使用剂量
        4.1.5 急性中毒模型的建立
        4.1.6 幼虫的饲养
        4.1.7 样本的采集
        4.1.8 样本的测量
        4.1.9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
        4.2.1 幼虫体长及体重测量结果
        4.2.2 各组大头金蝇发育历期观察结果
        4.2.3 各组大头金蝇羽化率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图
附录B 附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基于角膜图像的死亡时间推断研究和中毒死亡案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英汉对照
第一部分 基于角膜图像的死亡时间推断研究
    绪论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PMI推断的研究现状和图像分析技术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本部分的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正文
        1. 引言
        2. 图像处理和分类模型基础
        2.1 角膜图像分割
        2.2 特征提取
        2.3 分类器介绍
        2.3.1 分类器概论
        2.3.2 KNN分类器
        2.3.3 支持向量机SVM
        2.3.4 Adaboost算法
        3. 基于角膜混浊程度的死亡时间推断模型研究
        3.1 工作平台和技术路线
        3.2 预实验
        3.2.1 分类模型流程图
        3.2.2 材料和方法
        3.2.3 结果
        3.2.4 结论
        3.3 KNN分类推断模型的稳定性研究
        3.3.1 引言
        3.3.2 材料和方法
        3.3.3 结果和结论
        3.4 分类器的进一步选择
        3.4.1 引言
        3.4.2 材料和方法
        3.4.3 结果和结论
        4.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眼部检材在死亡时间推断研究中的价值、问题及对策
第二部分 十年中毒死亡案例的调查研究——华中地区(1999年-2008年)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3.1 发生率及趋势
        3.2 年均发生率及性别分布
        3.3 年龄分布
        3.4 毒物类型
        3.5 中毒途径
        3.6 中毒方式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实验相关照片
    附录2: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3: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目录
致谢

(5)滥用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特征及毒物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混合滥用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MDMA和氯胺酮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与死后再分布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酒精对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在家兔体内毒物动力学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滥用药物的毒物动力学研究
    正文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15个STR基因座多态性及其在降解检材分型检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粤桂琼地区13个民族15个STR多态性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降解检材STR检验方法建立及法医学应用
    一、材料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附录
    附录1 缩略词表
    附录2 9个STR基因座的相关序列
    附录3 各基因座引物序列及引物结合区域与核心重复序列的距离
    附录4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5 博士期间获得科研项目情况
    附录6 博士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7)鼠疫快速诊断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电泳技术:
    1.2 尿素电泳技术:
    1.3 制备电泳技术:
    1.4 蛋白印迹鉴定:
    1.5 红细胞间接凝集试验:
    1.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7 小鼠免疫:
    1.8 细胞融合:
    1.9 阳性克隆筛检:
    1.10 杂交细胞株的克隆化:
    1.11 Protein G吸附层析技术:
    1.12 Superdex 200 分子筛层析技术:
    1.13 亲合层析:
    1.14 抗原金颗粒标记:
    1.15 抗体金颗粒标记:
    1.16 GICA金标试纸条组装:
    1.17 RGICA金标试纸条组装:
    1.18 GICA金标试纸条及RGICA金标试纸条的操作:
2 结果
    2.1 影响鼠疫免疫学诊断特异性的因素分析:
        2.1.1 鼠疫监测中使用鼠疫菌F1抗原、抗体组成分析:
        2.1.2 鼠疫监测中使用鼠疫菌F1抗原、抗体与近缘菌的免疫交叉分析:
    2.2 鼠疫F1单克隆抗体杂交瘤建立及鉴定:
    2.3 鼠疫F1抗原的电泳纯水平的纯化及鉴定:
    2.4 小鼠腹水成份分析及单克隆抗体的初步纯化:
    2.5 免疫纯水平的单克隆抗体纯化:
    2.6 检测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GICA)建立及鉴定:
        2.6.1 检测鼠疫抗原胶体金标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
        2.6.2 GICA实验室特异性鉴定:
        2.6.3 GICA的敏感性鉴定:
    2.7 检测抗原或细菌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RGICA)建立及鉴定:
        2.7.1 检测鼠疫抗原胶体金标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
        2.7.2 RGICA的特异性鉴定:
        2.7.3 RGICA实验室敏感性鉴定:
        2.7.4 RGICA对鼠疫实验感染动物材料的检测:
3 讨论
    3.1 GICA现场应用与评价:
        3.1.1 GICA在青海的应用评价:
        (1) GICA对53份各种动物血清的检测:
        (2) GICA对鼠疫患者血清抗体的检测:
        (3) GICA对疫源地内藏族牧民血清鼠疫F1抗体的检测:
        3.1.2 GICA在云南、内蒙及新疆的应用评价:
    3.2 RGICA现场应用与评价:
        3.2.1 RGICA在青海省的应用评价:
        3.2.2 RGICA在云南、内蒙及新疆的应用评价:
        3.2.2 广东省17份IHA阳性标本检测及鉴定(另文发表):
4 小结

(8)腐败尸体提取物的DNA鉴定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DNA检验
    1.1 检材DNA的提取
    1.2 检材DNA的扩增
3 结果与讨论

四、腐败尸体提取物的DNA鉴定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溺死相关浮游生物DNA检测技术研究[D]. 徐曲毅. 广东工业大学, 2018(09)
  • [2]刑事诉讼视野下的法医物证应用研究[J]. 吴平,涂高辉. 法制与社会, 2016(16)
  • [3]氯胺酮对大头金蝇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法医学意义[D]. 吕宙. 河南科技大学, 2011(09)
  • [4]基于角膜图像的死亡时间推断研究和中毒死亡案件的调查研究[D]. 周兰.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5]滥用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特征及毒物动力学研究[D]. 王玉瑾. 山西医科大学, 2007(06)
  • [6]15个STR基因座多态性及其在降解检材分型检验中的应用研究[D]. 刘超. 南方医科大学, 2007(04)
  • [7]鼠疫快速诊断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 于国林,王鹏,尹家祥,杜春红,石丽媛,郭英,陈平,吴明寿,黄鹏,钟佑宏,董珊珊. 地方病通报, 2006(03)
  • [8]腐败尸体提取物的DNA鉴定1例[J]. 曲春冰,张何,韩晓龙,刘超.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4(S1)
  • [9]腐败尸体提取物的DNA鉴定1例[A]. 曲春冰,张何,韩晓龙,刘超. 广东省法医学会成立两周年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 2004

标签:;  ;  

腐败尸体提取物的 DNA 鉴定:一个案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