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寸金莲到三寸厚底

从三寸金莲到三寸厚底

一、从三寸金莲到三寸厚底(论文文献综述)

马思雨[1](2021)在《《北京小曲百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晓悦[2](2021)在《近代城乡交互关系下天津服装风貌变迁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

刘洋[3](2020)在《《贵妃醉酒》的演出流变》文中研究指明自《贵妃醉酒》登上戏曲舞台之时,就开始获得演出市场的青睐与城乡观众的追捧,在各类声腔剧种中广泛流传,逐渐成长为极力彰显戏曲表演特征与美学风格的经典剧目。本文从文本、声腔与表演三个维度,梳理《贵妃醉酒》在不同声腔剧种之中与不同艺术家之间的整体演出流变过程。第一章《<贵妃醉酒>的文本流变》主要阐述青阳腔及昆剧时剧在曲词、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对《贵妃醉酒》文本形态的确立,并继续考察这一文本形态在各地方剧种中的流变路径。第二章《<贵妃醉酒>的声腔流变》主要梳理青阳腔及昆腔音乐在《贵妃醉酒》声腔流变中的延续,并勾勒《贵妃醉酒》在皮黄声腔与乱弹声腔中的流播脉络。第三章《<贵妃醉酒>在各地方剧种中的表演流变》集中阐述以刘顺娥、陈伯华为代表的汉剧表演艺术家和以薛艳秋、阳友鹤为代表的川剧表演艺术家,对《贵妃醉酒》表演发展的贡献,并简要勾勒昆剧及徽剧、绍剧、荆河戏、巴陵戏、祁剧、闽西汉剧等剧种的《贵妃醉酒》表演传承谱系。第四章《<贵妃醉酒>在京剧中的表演流变(1886年—1949年)》与第五章《<贵妃醉酒>在京剧中的表演流变(1949年以后)》主要梳理京剧《贵妃醉酒》的传承谱系,并展现梅派典范与《贵妃醉酒》的互动关系。

孙睿[4](2019)在《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开始,身体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研究焦点。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它逐渐发展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身体作为人类意识的重要载体,其最显着的特征即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不但指的是生物属性多样化,同时还彰显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基本内涵。身体有自己的述说方式与设计语言,身体如同一面镜子,不仅能够展现人的风格,还能折射出当前社会人们在观念上发生的变化。身体的视觉形式通过引导、传达、记忆来满足身体的物质需求、审美需求、功能需求。通过视觉进行创造属于一种认知行为。身体在创作时能够感知自身正位于和世界的新型互动之中,将其发展至全新的精神层面中。梅洛·庞蒂在其前两部着作《行为的结构》和《知觉现象学》中均反复强调,他的目的是要探讨意识与自然的关系。在艺术设计的发展进程中,情感与设计如同两股持续涌动的潮流,成为人类造物活动有序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支持。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身体沟通打破“视觉”的范围,向“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拓展,直至打动人们的情感。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理论认为,身体是我思的主体,而在我思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技术,这从另一个角度上展现出了人们把握世界本质的方法。身体体验是现象学的关注焦点,该学派重点研究的是空间中身体的各种感受。身体行为作为艺术创作的元素,行为艺术的本质更多的是身体作为媒介直接进行的自我反思,使作品表达出深刻的文化意义与内涵,看似简单的身体行为引起我们高度的共鸣。很多艺术类型都是以身体语言为载体进行表述的,譬如舞蹈、雕塑等。文学、美术等学科则是以描述身体语言的方式进行再创作,并以此为契机,揭示人的生存状态,赋予人类生命新的寓意。身体语言在设计中所传达的各种现象均取决于一种前提,即表达以信息诉求为基准的身体原因。具体来说,设计传达的基础是一种认知共性,即对某一姿态,某一动作,某一场景下的身体内在情绪、情感状态、常见动作的普遍性认知。设计的产生从本质上说是来源于身体的需求,在身体体验与产品设计的“感知层”中,身体行为对产品的感知过程是通过身体与产品产生接触性交互来实现的。身体美学包括如下要素:第一,肉体;第二,服装;第三,个人;第四,社会。将这四个要素运用到日常生活以及艺术设计中,从服装、肉体、个人三个要素下探讨时尚、设计和身体美学的关系,将身体与服装、人体外形、风貌、姿态等都结合起来,实现对身体美学更为细致深刻地刻画,分析出相关的艺术设计理念。

蒋韵[5](2018)在《青梅》文中研究指明一篇写家庭史的长篇散文。姥爷、姥姥、爷爷、奶奶、父亲和母亲的生命历程,在作家蒋韵的笔下,既艰辛悲壮,又温馨动人。作家用真挚深沉的情感、凄美忧伤的文笔,为自己的长辈和家族立传,不仅仅是家庭史,还是作家的心灵史。她说:"此文,写给我亲爱的外孙女如意。等她长大了,我一定不在了。或许

张圣典[6](2018)在《白云苍狗话庚子 ——论中国百年来“义和团小说”书写之演变》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百年来“义和团小说”为研究对象,论述“义和团小说”在文学史以及小说文本创作的流变以及与不同时代、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实现本文的写作目的,论者将依次展开如下论证。首先是对“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小说”、“百年来‘义和团小说’”几个概念进行界定,厘清这些概念的界限及区别,然后根据思想倾向和叙事风格,分别以“妖魔化”、“神异化”“平民化”、“工具化”及“多元化”等为关键词将1900年至今的“义和团小说”进行分期和概述,通过不同时期小说家对于这一运动的书写与评价,分析这些小说所具有的时代和文学文化烙印。在宏观之外,本文通过四个小说文本分析这一主题下小说所具有的“证史”与“传奇”交织的特色。在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态度变化中,总结出其分别具备的“西化”“现代化”“革命化”“个性化”的价值和叙述趋向。另外,西方史学界的叙述、亲历者对这一事件的记录以及西方小说家对义和团运动的介绍与评价,能够为本文提供异域的视野,并从中找寻其创作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最后,“义和团运动”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一样,在被不断书写中,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或象征,它的频繁出现,反映着文学文化乃至整个社会中,民族意识的觉醒与现代化进程的反复——这也是论者行文的一条基本线索。

杨廷玉[7](2016)在《千古八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第一章1无从知晓远古何年何月,一条源出大兴安岭北麓伊勒呼里山,古称难水,明代称脑温江,清初称诺尼江的清澈之流,穿峡出谷,汪洋恣肆,中经洪积台地,坡陡湍急,在长达1300千米的漫漶旅途中,急慌慌收拢甘河、讷漠尔河、诺敏河、绰尔河、洮儿河、蛟流河大小

汪花荣[8](2014)在《扬州评话口头传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与表演相结合叙述故事的一种说唱文学,是宋元时期说书的延续和发展。由于它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缺乏类似于书面文学的固定文本形态,加上人们人为的对民间文学艺术样式的忽视,虽然扬州评话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发生、发展并繁荣,然而对它的研究起步却很晚。从现有的研究现状来看,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为评话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依据,但是也有其不足之处;就评话本身的研究方面有成功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研究的思想或方法上,研究者们常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书面文学的研究方法移植到评话的研究之中,忽视了扬州评话的口头传承特点和表演特征。扬州评话作为口头文学艺术样式,口头传统是符合它特点的有效切入点,从口头传统出发,对扬州评话进行文学文本研究,才有可能得到更为符合扬州评话实际的结论。本文从口头传统出发,从五个方面来对扬州评话进行分析。绪论部分介绍了扬州评话的研究现状,总结了扬州评话研究的成就和不足,说明本文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目的。第一章为扬州评话的收集和整理,由于扬州评话是口头表演的,没有固定的文本形态,要展开对评话的研究,就必须要从评话的收集和整理着手,在不同时代人们收集整理评话的方式是不同的,所形成的文本形态也有差别,主要有文字记录本形态、录音形态和录像形态三种,这三种文本形态对评话的口头特征保存的完整性方面是不同的,其中,文字记录本弱于录音文文本,而录像文本是最为接近评话表演原貌的,以不同的文本形态作为研究对象,这对研究的内容和结论会有一定的影响。在本章节中来以今推古探讨了宋元时期话本相关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扬州评话的教育和传承问题。为了更好的了解评话的口头传统,笔者尽量去还原扬州评话整个的生存环境,这包括艺人的学习与教育,书场与观众对艺人表演的影响等。在本章节中分析了新旧时代扬州评话的教育方式的变化,其中早期的为传统的家庭式的教育,这包括家传和师传两种形式,而建国之后,传统的家庭式的教育模式渐渐转向学校教育与师徒制结合的教育模式,这两种教育模式各有利弊。除了这种师徒或者师生之间的传承关系之外,听书人对评话艺人的表演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三、四章主要是对扬州评话程式和典型场景进行了分析,扬州评话主要是通过师徒间的口传心授的形式进行传承,因而在评话中具有大量的程式和典型场景等。程式和典型场景对评话艺人和听众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说书艺人掌握了大量的程式或典型场景的情况下,说书艺人就可以通过记忆书路子,而不是逐字逐句的背诵整部书来完成整部书的表演,这也就可以帮助说书艺人减轻记忆的负担。程式和典型场景的运用切合听书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可以满足听书人的期待。

马小庆[9](2014)在《天津近代服饰文化研究(1840-1949年)》文中提出服饰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的直观反映与集中反映,服饰能够体现社会文化。服装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一个地方的服饰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对于一个地方文化研究可以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而服饰文化研究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方面,不能缺乏对一个地方的服饰文化研究。天津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北方城市,不仅是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通商口岸,而且是近代工业萌芽发展之地,新文化思潮发源传播之地。所以,天津近代服饰的革命性变化不仅集中映射了天津近代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变革,同时也反映出推动中国,特别是中国北方服饰变革的重要影响。进而对天津服饰文化的持续、系统研究,形成天津近代服饰文化史,为天津近代的服饰文化研究做出贡献。因此,研究近代天津地区的服饰文化就等于打开了了解天津的,以及了解中国的,近代历史和社会性质演变的一个窗口。天津近代服饰文化研究,有助于考证中国近代服饰文化地区间的交流、融合和发展;有助于了解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发展演变。天津的建城历史不长,但地理位置优越,在近代中国起的作用独特,发展迅速,成为通商口岸,其商贸发达,工业先进,政治活跃,文化繁荣,多为移民,市民成分多元,必然使得移民带来的各地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交汇、融合的服饰文化。而天津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对于其近代服饰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天津近代服饰的变化,也有助于了解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衍变。本论文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依据历史资料和收藏家的实物来追寻近代天津地区在1840一1949年之间服饰文化的演变历程,以及形成这种服饰文化现象的原因。

王媛[10](2013)在《卓尼县觉乃藏女性服饰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的是觉乃藏族的女性服饰,觉乃藏族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境内的一支特殊的藏族支系。该族的女性梳着三根粗大的辫子,当地人形象地称她们为“三格毛儿”。她们不穿藏族传统的袍服,却保持着清代满族的服装形制,穿着“考子”(长袍)并外罩“库多”(短褂,同马甲),头戴“徐茹斑玛”或是“沙茹帽”,腰系丝织或毛织的腰带,脚蹬连把腰子鞋,内穿红色阔腿裤。在觉乃藏女性的服饰中保留了藏族服饰文化的审美和本质,还有着古代羌族的文化元素,同时受到汉族服饰文化的深刻影响。这样特殊的服饰形式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觉乃藏人生活的地方,自古是许多民族、兵家必争之地,且在汉族、藏族的边界地带;第二,觉乃藏人生活在卓尼县境内地势相对较低,气候相对温暖的洮河流域;第三,卓尼从明代开始实行了长达约530年的政教合一制度;第四,卓尼县境内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然而正是这样别具一格的民族支系,她们的女性传统服饰正面临当今时代的巨大冲击,因而对于该民族支系服饰的研究迫在眉睫。这不仅是因为对它特殊性的研究能为其它多民族交融区的民族服饰文化研究提供借鉴、参考,还因为这种小而有特色的民族服饰未来发展方向的课题本身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

二、从三寸金莲到三寸厚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三寸金莲到三寸厚底(论文提纲范文)

(3)《贵妃醉酒》的演出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贵妃醉酒》研究史回顾
    第三节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贵妃醉酒》的文本流变
    第一节 《贵妃醉酒》文本形态的确立
        一、青阳腔《杨妃醉酒》
        二、昆剧时剧《醉杨妃》
        三、青阳腔《杨妃醉酒》与昆剧时剧《醉杨妃》的文本分析
    第二节 《贵妃醉酒》文本形态的延续发展
        一、第一部分:延续与强化
        二、第二部分:延续与转化
        三、第三部分:延续与雅化
    第三节 其他《贵妃醉酒》文本形态的补充
        一、时调小曲的融入
        二、从滩簧说唱而来的另类演绎
        三、粤剧文本的全新改编
    总结
第二章 《贵妃醉酒》的声腔流变
    第一节 青阳腔音乐在《贵妃醉酒》中的延续
        一、岳西高腔
        二、徽剧
    第二节 昆腔对《贵妃醉酒》音乐流变的影响
        一、川剧《贵妃醉酒》中的【新水令走板】
        二、祁剧《贵妃醉酒》中的【新水令】头子
        三、广东汉剧《贵妃醉酒》中“海岛冰轮初转腾”的旋律
        四、各剧种在《贵妃醉酒》中对【清江引】的延用与发展
    第三节 《贵妃醉酒》在皮黄声腔中的流变
        一、以汉剧为中心的《贵妃醉酒》流播
        二、以祁剧为中心的《贵妃醉酒》流播
    第四节 《贵妃醉酒》在乱弹声腔中的流变
        一、绍剧
        二、婺剧
    总结
第三章 《贵妃醉酒》在地方剧种中的表演流变
    第一节 《贵妃醉酒》在汉剧中的传承谱系与表演革新
        一、李翠官、李四喜与吴鸿喜
        二、李彩云
        三、刘顺娥
        四、陈伯华
    第二节 《贵妃醉酒》在川剧中的表演发展
        一、杨素兰
        二、薛艳秋
        三、阳友鹤
        四、廖静秋
    第三节 《贵妃醉酒》在昆剧及其他地方剧种中的表演传承
        一、昆剧
        二、徽剧
        三、绍剧
        四、荆河戏
        五、巴陵戏
        六、祁剧
        七、闽西汉剧
第四章 《贵妃醉酒》在京剧中的表演流变(1886年—1949年)
    第一节 《贵妃醉酒》在京剧中的传承谱系
        一、余玉琴及其表演风格的传续
        二、郭际湘及其表演风格的传续
        三、路三宝及其表演风格的传续
    第二节 关于《贵妃醉酒》“跷”废留的论争
        一、审美:“跷”与《贵妃醉酒》
        二、论争:“跷”的废与留
        三、意义:“跷”里的审美变迁
第五章 《贵妃醉酒》在京剧中的表演流变(1949年以后)
    第一节 梅兰芳的《贵妃醉酒》改革与梅派主导风格的形成
        一、思想里的人物:《贵妃醉酒》的文化品格提升
        二、生活中的人物:以历史与生活逻辑为基础的人物形象塑造
        三、舞台上的人物:表演美学的现代解读
    第二节 《贵妃醉酒》在主导风格影响下的多样传承
        一、《贵妃醉酒》梅派风格的传承
        二、《贵妃醉酒》的多流派传承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题来源及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范围及相关特定概念界定
        一、当代艺术与设计
        二、身体艺术
        三、身体与设计
    第三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身体的哲学思考
        二、关于身体与艺术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身体艺术的研究
        四、关于当代艺术设计视野下身体的研究
        五、身体与设计学研究
    第四节 文本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文本结构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题研究意义
第一章 视觉艺术设计与身体
    第一节 身体与视觉形式的三种功能
        一、引导功能
        二、传达功能
        三、记忆功能
    第二节 身体“意象”与设计
        一、女性主义身体
        二、身体与创作——感觉的逻辑
        三、“表层”、“表现”与身体的“意象”
    第三节 身体绘画与设计
        一、抽象化设计
        二、写实主义
        三、超现实主义
        四、德国新表现主义
    第四节 身体与叙事设计
        一、戏剧化设计
        二、体验设计
        三、情感设计
        四、隐匿设计
第二章 公共艺术设计与身体
    第一节 雕塑设计与身体
        一、拟人型
        二、身体的局部表达
        三、器官的抽象化
    第二节 互动装置设计与身体
        一、身体与情境交融设计
        二、间接感发——互动设计
        三、体验感官式设计
    第三节 反形式艺术设计与身体
        一、身体或质料的现象学
        二、精神、物质与身体
    第四节 人体工程学与功能性公共艺术设计
        一、休息功能
        二、引导功能
        三、娱乐功能
第三章 身体行为的设计解读
    第一节 观念设计与身体
        一、怪诞艺术设计
        二、文化与身份
    第二节 行为艺术与身体
        一、身体与时间设计
        二、身体与空间设计
        三、身体与情感设计
    第三节 身体设计的视觉语言
        一、肢体语言的形式表现
        二、肢体语言的信息传达
        三、肢体语言与场景构建
    第四节 身体设计的动态演绎
        一、流动旋律中的身体设计
        二、张力幻象中的身体设计
        三、反叛意识下的身体设计
        四、身体设计与极限探索
第四章 身体功能的设计延伸
    第一节 技术、身体和设计的三重奏
        一、技术与身体
        二、身体、技术与现象学
        三、身体、技术与设计
        四、无器官身体
    第二节 基于本体的设计
        一、基于身体体验的设计
        二、弥补身体缺陷的设计
        三、增强身体功能的设计
        四、贴合身体习惯的设计
    第三节 身体导向的设计
        一、运动器械设计
        二、健身器械设计
        三、康复护具设计
第五章 身体美学与时尚设计
    第一节 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
        一、身体美学的本体论的三个场极
        二、身体美学现象论的三个角度
        三、身体美学的现实维度
    第二节 身体规训与设计
        一、缠足与姿态规训
        二、束胸与形体规训
        三、高跟鞋——身体的扭曲与时尚
    第三节 身体形态与设计
        一、身体形态与空间
        二、身体比例与剪裁
        三、人体动力学与身体形态
    第四节 身体、时尚、消费与设计
        一、鲍德里亚的消费身体与虚拟身体
        二、消费主义的兴盛与身体设计
        三、时尚消费语境中的身体装饰设计
        四、时尚消费语境中的身体形态设计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青梅(论文提纲范文)

一、晚来天欲雪
二、好酒当歌
三、余韵
四、结尾几句话

(6)白云苍狗话庚子 ——论中国百年来“义和团小说”书写之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与研究综述
        (一)“义和团小说”概览
        (二)“义和团小说”研究状况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跨学科研究法
        (三)文本细读法
第一章 历史记忆与时代语境——中国百年来“义和团小说”书写的时代嬗变
    第一节 1900—1919“救亡”语境下的“拳匪”与“邪教”
        一、此期“义和团小说”创作的总体情况
        二、“义和团小说”书写的时代语境与妖魔化特征
    第二节 1920—1949“国难”语境中的形象蜕变
        一、此期“义和团小说”创作的总体情况
        二、“义和团小说”书写的时代语境与神异化、平民化特征
    第三节 1949—1978冷战语境下工具化的爱国主义符号
        一、此期“义和团小说”创作的总体情况
        二、“义和团小说”书写的时代语境与工具化特征
    第四节 1978—思想解放大潮下的多元观照
        一、此期“义和团小说”创作的总体情况
        二、“义和团小说”书写的时代语境与多元化特征
第二章 “证史”与“传奇”——“义和团小说”审美嬗变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义和团小说”中的“证史”与“传奇”倾向
    第二节 《邻女语》——贴近历史的“在场”写作
        一、关于作者及其创作动机的考证
        二、以庚子事变串联清末社会的全景图
        三、似真似幻的“人头桃林”——扎根于现实的社会寓言
    第三节 《慈禧西幸记》——基于史料上的宫闱想象
        一、“慈禧”、“赛金花”在“义和团小说”中的形象演变
        二、还原历史、“补史之阙”与“以史为鉴”的创作目的
        三、“无奇不传”的传奇叙事
    第四节 《庚子风云》——“潜在写作”下的“革命”叙事
        一、“潜在写作”中异类元素与时代共鸣
        二、基于生活体验的“草莽史家”
        三、义和团首领的“英雄传奇”
    第五节 《檀香刑》——对历史的反转与坚持
        一、旧文化土壤与新历史小说
        二、三重视角下对历史的多元观照
        三、“作意好奇”的民间传奇
第三章 异域的眼光——西方的“义和团”书写
    第一节 西方史学界的“义和团”研究
    第二节 西方人笔下的“义和团”纪实
        一、被困者
        二、八国联军
    第三节 两个西方“义和团小说”文本
        一、男孩的异域冒险故事——《联军对抗北京》
        二、西方想象中国的文学缩影——《慈禧的面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扬州评话口头传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扬州评话研究综述
    三、重视评话的口头传统
第一章 扬州评话的收集与整理
    一、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互动关系
    二、宋元话本与口头文学的记录本、记录整理本
    三、扬州评话书目整理的历史背景
    四、扬州评话传统书目整理的特点
    五、不同形态的扬州评话的书词记录及其利弊
    小结
第二章 扬州评话的教育与传承
    一、家传教育与师传教育:传统的家庭式的说书教育
    二、传统评话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三、学校教育制度与师徒制度的结合
    四、书场与观众对评话艺人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扬州评话程式分析
    一、戏曲程式与评话表演程式比较
    二、评话的程式与主题
    三、评话程式的意义与价值
    四、评话程式的发展和变化
    小结
第四章 扬州评话的典型场景
    一、相貌描写
    二、进镇酒店场景
    三、重复式情节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9)天津近代服饰文化研究(1840-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的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领域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4 研究理论与方法
        1.4.1 艺术学理论
        1.4.2 服饰民俗学理论
        1.4.3 社会史理论
        1.4.4 文化变迁理论
第二章 天津近代女装文化
    2.1 天津近代女装概况
    2.2 天津近代女装特色
    2.3 敛尽铅华的“上衣”
        2.3.1 华丽的镶滚袄
    2.4 女性下装的演变
        2.4.1 裙子
        2.4.2 中性风格的裤子
    2.5 中西合璧的女学生装
    2.6 女性配饰
        2.6.1 头饰
        2.6.2 三寸金莲的“外衣”
        2.6.3 琳琅满目的西洋配饰
    2.7 本章小结
        2.7.1 天津的经济文化发展为女性服饰变革提供物质基础
        2.7.2 洋货与洋风渐入,使女性价值取向上认同西方
        2.7.3 民众对于西方文化的包容与接受
第三章 个性鲜明的男性服饰
    3.1 天津近代男装上衣
        3.1.1 潇洒的长袍
        3.1.2 男人礼服马褂
        3.1.3 天津短打扮服装创造
        3.1.4 西装
        3.1.5 天津军警的服装
        3.1.6 政治理想中催生的中山装
    3.2 没有门第的裤装
    3.3 男子的配饰
        3.3.1 上衣的衣袋
        3.3.2 形式丰富的帽子
        3.3.3 瓜皮帽
    3.4 头饰
    3.5 “足下”风采
        3.5.1 鞋子
        3.5.2 袜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儿童服饰
    4.1 天津近代儿童服饰概况
        4.1.1 百家衣
        4.1.2 老虎耷拉
        4.1.3 老虎帽、老虎鞋
        4.1.4 长命锁
        4.1.5 兜肚
        4.1.6 兰紫裤
第五章 特定环境下的天津服饰
    5.1 婚礼
        5.1.1 男子礼服
        5.1.2 女子礼服
    5.2 春节期间的衣冠
    5.3 丧服
    5.4 天津服饰中的禁忌
第六章 中国最早的服装街——估衣街
第七章 天津市井中的服饰行业
    7.1 裁缝铺
    7.2 盔头作
    7.3 绱鞋作坊
    7.4 皮匠
    7.5 眼镜铺、“修眼镜的”
    7.6 缝穷妇
    7.7 擦皮鞋的
    7.8 剃头挑子
第八章 有关天津服饰的俗语
    8.1 穿衣吃饭,各随己便
    8.2 贫学富,富学娼
    8.3 左大襟
    8.4 甩大鞋
    8.5 穿小鞋
    8.6 千里做官,为了吃穿
    8.7 穷人身上扯补丁
    8.8 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
    8.9 身上联,万人嫌
    8.10 想要俏,一身皂
    8.11 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破毡帽
    8.12 狗熊穿马褂——人啦
    8.13 正月不买鞋
    8.14 歪戴帽儿,斜瞪眼儿,嘴里叼着破烟卷儿
    8.15 仁丹胡,协和服,打上绑腿就是牛
    8.16 反穿皮袄——装羊(洋)
第九章 天津近代服饰文化的形成原因
    9.1 历史的影响
    9.2 清末及民国时期政策的影响
    9.3 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9.3.1 “洋务运动”对天津工商业的推动作用
        9.3.2 以海外出口为主的贸易活动
        9.3.3 民族工业的发展
        9.3.4 本土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影响
    9.4 文化的影响
        9.4.1 我国传统文化对天津服饰的维系
        9.4.2 天津近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9.4.3 租界文化的影响
    9.5 天津人自身性格的影响
第十章 结论
第十一章 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10)卓尼县觉乃藏女性服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甘南州卓尼县概述
    2.1 地理环境
        2.1.1 地理特征
        2.1.2 气候与植被
    2.2 社会环境
        2.2.1 民族人口分布
        2.2.1.1 主要民族源流
        2.2.1.2 主要民族分布状况
        2.2.2 社会关系与家庭结构
    2.3 卓尼县历史文化
        2.3.1 历史沿革
        2.3.2 宗教文化
        2.3.3 土司制度
        2.3.4 教育文化
第3章 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研究
    3.1 觉乃藏服饰概述
        3.1.1 觉乃藏概述
        3.1.2 觉乃藏服饰的沿革
        3.1.2.1 清末民初时期觉乃藏女性服饰与儿童服饰
        3.1.2.2 20世纪末21世纪初觉乃藏女性服饰
        3.1.3 觉乃藏传统服饰的现状
    3.2 觉乃藏女性服饰类型
        3.2.1 生活类传统服饰
        3.2.2 现代表演类“传统服饰”
    3.3 觉乃藏女性服装配饰
        3.3.1 发式
        3.3.2 帽子、腰带、连把腰子鞋
        3.3.2.1 觉乃藏女性帽子
        3.3.2.2 腰带、连把腰子鞋
        3.3.3 首饰
    3.4 觉乃藏女性服饰装饰分析
        3.4.1 服装装饰和服饰搭配
        3.4.1.1 服装装饰风格
        3.4.1.2 服饰搭配
        3.4.2 服饰图案
        3.4.2.1 纹样题材
        3.4.2.2 纹样特征
        3.4.3 服饰色彩与工艺特征
        3.4.3.1 服饰色彩
        3.4.3.2 服饰工艺特征
第4章 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源流研究
    4.1 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与古代羌族服饰关系
        4.1.1 古代羌族服饰
        4.1.2 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与古代羌族服饰关系
    4.2 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与古代藏族服饰关系
        4.2.1 古代藏族服饰
        4.2.2 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与古代藏族服饰关系
    4.3 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与清时期汉族、满族民间女性服饰的比较研究
        4.3.1 清时期汉族、满族民间服饰
        4.3.2 与清代汉族、满族民间服饰的比较
        4.3.2.1 与清代汉族服饰的关系
        4.3.2.2 与清代满族服饰的关系
    小结
第5章 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与卓尼县其他女性传统服饰的比较
    5.1 卓尼县其他藏支女性传统服饰
        5.1.1 车巴沟女性服饰
        5.1.2 北山女性服饰
        5.1.3 “提提玛”女性服饰
    5.2 卓尼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
    5.3 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与周边其他女性传统服饰的比较
        5.3.1 与卓尼县其他藏支女性传统服饰的比较
        5.3.2 与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比较
    小结
第6章 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的保护与发展
    6.1 当下的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
    6.2 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的保护
        6.2.1 建立实体博物馆进行常规的保护
        6.2.2 建立服饰文化的数字博物馆形成动态的保护系统
        6.2.3 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以及政府的有效支持和管理
    6.3 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的发展
        6.3.1 将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作为地方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6.3.2 对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进行创新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从三寸金莲到三寸厚底(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小曲百种》研究[D]. 马思雨.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近代城乡交互关系下天津服装风貌变迁研究及应用[D]. 李晓悦. 江南大学, 2021
  • [3]《贵妃醉酒》的演出流变[D]. 刘洋.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4]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D]. 孙睿.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5]青梅[J]. 蒋韵.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8(08)
  • [6]白云苍狗话庚子 ——论中国百年来“义和团小说”书写之演变[D]. 张圣典.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7]千古八荒[J]. 杨廷玉. 作家, 2016(12)
  • [8]扬州评话口头传统研究[D]. 汪花荣. 南京大学, 2014(05)
  • [9]天津近代服饰文化研究(1840-1949年)[D]. 马小庆. 天津科技大学, 2014(06)
  • [10]卓尼县觉乃藏女性服饰研究[D]. 王媛. 北京服装学院, 2013(04)

标签:;  ;  ;  ;  ;  

从三寸金莲到三寸厚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