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土壤学会简介

内蒙古土壤学会简介

一、内蒙古土壤学会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陈子豪[1](2021)在《基于Burland模型东北黑土固结-湿陷特性的理论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北黑土土质坚硬、级配良好、压缩性高,且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工程性质复杂。目前针对东北黑土的压缩性问题研究较少,相关试验及工程案例表明黑土存在湿陷问题。因此,本文将室内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对东北黑土的压缩特性、固结特性、湿陷特性问题展开研究,并建立了反映压缩及湿陷性质的Burland固有压缩理论模型和湿陷模型,以探究湿陷行为对东北黑土带来的影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分析了不同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的东北黑土的压缩和固结特性。得到了有机质和含水率对东北黑土压缩指数、压缩系数、固结系数的影响。有机质和含水率的升高,提高了东北黑土的压缩性,但含水率的影响更为明显;有机质、含水率和固结应力的升高使得东北黑土固结系数减小,固结所需时间增加。有机质的强吸水性、固结过程对排水路径的减小和固结历史都会影响东北黑土的固结效果。(2)东北黑土的固结-湿陷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固结阶段S1、初始瞬时湿陷阶段S2和湿陷阶段S3。对于有机质含量9%至20%,固结应力的升高使初始瞬时湿陷先增大后减小;有机质含量30%至50%的试样基本无初始瞬时湿陷。湿陷阶段S3也随有机质含量和固结应力的升高而呈现平稳化发展,类似S1阶段的“延续”。不同有机质含量和固结应力下的湿陷系数显示,对于有机质含量9%、15%和20%的试样,25k Pa即产生显着湿陷,且均于100k Pa达到湿陷峰值。而有机质含量30%、40%和50%试样湿陷系数基本未达到0.015。东北黑土的固结-湿陷稳定系数随有机质和固结应力的升高而增大。东北黑土固结-湿陷问题的机理分析由三方面构成:有机质的融水性、湿陷前后的稠度状态以及有机质含量对土质密度的影响。(3)基于Burland固有压缩理论,首先建立了适用于东北黑土的修正Burland模型,并将模型的适用范围扩展为:土体初始含水率在0.3至2.0倍液限含水率之间,有机质含量在5%至85%。其次,基于试验结果构建了东北黑土湿陷模型以反映东北黑土湿陷特性。最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东北黑土压缩过程和湿陷过程的孔隙比进行了预测。

张健[2](2020)在《基于渠床二维入渗参数的多因子数学模型及渠道水利用效率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农业节水问题一直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热门话题,渠道水利用效率对农业节水灌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渠道输水损失问题决定了渠道水利用效率。目前基于土壤水分入渗理论建立的常用渠道渗漏损失计算方法存在实施复杂困难、工作量较大、公式系数取值任意性较大等问题,且影响渠道二维入渗的因素众多。如何针对灌溉渠道的二维入渗特性和多重影响因素,建立简便可靠的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参数的多因子数学模型,进而改进渠道渗漏损失模型参数的计算方法,以便高效快捷的计算渠道水利用效率是需要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本研究采用室内、野外静水法试验并结合HYDRUS-2D模拟试验的方式开展,探究渠道二维入渗特性及定性定量分析影响因素,并构建渠道二维入渗多因素的湿润体运移距离模型,同时确定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再借助土壤水分入渗模型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渠道土壤水分入渗试验和理论分析,探求不同影响因素对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参数的影响,并建立渠道二维入渗模型参数与影响因素的数量关系,从而确定渠道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参数的多因子数学模型;然后结合明渠均匀流方程和Kostiakov渠道渗漏损失模型,构建渠道输水损失系数与流量的数学关系,通过逆向求解提出渠道渗漏损失模型中土壤透水系数和指数的简便算法;采用积分法得到新的渠道渗漏损失计算方法,并开发软件对渠道水利用效率进行程序化计算。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静水法渠道土壤水分入渗试验,探明了不同影响因素对渠道二维入渗特性的影响,建立了渠道二维入渗多因素的湿润体运移距离模型,并提出了以渠道断面宽深比α=0.914界定水平向、垂直向的湿润体运移距离的变化情况。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渠道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均随时间推移均呈非稳定流的变化规律,且可用幂函数形式描述其累积入渗量的变化;相同因素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均表现不同程度差异的变化规律,其中边坡系数的变化对其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此外,针对不同压力水头分析渠床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表明,当压力水头小于60cm时,渠道水分入渗主要通过垂直向进入渠底土壤,侧向入渗水量较小;距渠道中心0.5m处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变化范围最为剧烈。(2)基于二维状态下饱和-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确定土壤水分运动参数采用估算初始值-校正应用值的方法,明确模拟渠道土壤水分入渗的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选用HYDRUS-2D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验证分析。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的变化规律整体基本吻合,且评价统计指标良好,所选定的土壤水分运动方程合理,研究渠道渗漏评价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是可行的。(3)依据统计学方法及理论分析,确定了渠道土壤水分入渗的主导因素及模型。采用通径分析法剔除边坡系数m这一因素,土壤粘粒含量c、容重γ、初始含水量θ渠道水深h及底宽w对土壤水分入渗的累积入渗量总作用分别为-1.0456、-0.9952、-0.2138、0.7701和0.7565,其影响程度依次为:c>γ>h>w>θ。采用统计学指标对土壤水分入渗模型予以评价,结果表明,Kostiakov-Lewis模型能够更好的模拟试验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过程。(4)以确定的土壤水分入渗的主导因素及Kostiakov-Lewis模型为研究基础,建立了 Kostiakov-Lewis模型入渗参数的多因子数学模型。依据HYDRUS-2D模拟实际斗渠渠道的成果,研究确定模型入渗参数K、a和ic与土壤粘粒含量c、容重γ及初始含水量θ、渠道水深h和底宽w均呈线性相关关系,且入渗参数均可用试验因素c、γ、θ、h和w表示,以此建立入渗参数的多因子数学计算模型并加以验证,从而确定Kostiakov-Lewis模型入渗参数的多因子数学模型可靠。(5)基于Kostiakov-Lewis模型入渗参数的多因子数学模型,并结合明渠水流方程及渠道输水损失方程,提出了渠道水利用效率的计算方法。分析并确定渠道流量与单位长度渠道输水损失系数呈现幂次关系,通过逆向方法求解Kostiakov渠道渗漏损失模型的土壤透水参数A和m,再采用积分法得到新的渠道水渗漏损失计算公式,并运用Visual Basic高级语言编程对渠道水利用效率进行程序化计算。针对该计算方法,以河套灌区典型斗、农渠为实例进行校验,两者之间的误差均在5%以下,以此确定应用计算软件推算渠道水利用效率计算方法的可行性。本文研究成果表明,所建立的渠道二维入渗的多因素湿润锋运移模型及提出的渠道宽深比界定范围,对掌握渠道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以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和渠道渗漏损失模型为研究基础,其模型参数均可用上述简便方法计算获得;积分法需确定模型参数及渠道毛流量,即可推求渠道渗漏损失量,结合编制的软件可计算渠道水利用效率,该思路和方法适用于评价多数灌区的渠道水利用效率。

王君芳[3](2020)在《内蒙古草原区典型露天矿生态修复植被和土壤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草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以及砂石场对草地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植被破坏严重,土壤风蚀及水蚀现象比较普遍。为解决草原矿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本研究在2018年,调查了 5个露天煤矿排土场(扎赉诺尔灵露煤矿、霍林河矿区、锡林浩特胜利西三号露天矿、鄂尔多斯市准格尔黑岱沟露天矿、乌海骆驼山矿区)人工恢复、自然恢复和原生草原的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状况,对比分析不同恢复措施对草原矿区的生态恢复效果。在2012年至2018年,每年8月份对敕勒川草原砂石场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监测;并在2018年调查人工恢复、自然恢复和原生草原的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现状,对比分析不同恢复年限(人工恢复)和不同恢复措施下敕勒川草原砂石场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及变化规律。经全面分析2类不同矿区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特点和变化规律,得到如下结论:(1)在自然基底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草原露天煤矿排土场自然恢复20年以上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更接近原生草原;人工恢复5年以下的排土场,其植物群落优势物种大多为人工种植牧草。无论是自然恢复还是人工恢复,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高于或接近于原生草原。(2)人工恢复土壤容重总体上大于原生草原和自然恢复土壤容重,原生草原速效氮、速效钾、有机质高于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在扎赉诺尔灵露矿区和霍林河矿区,人工恢复2~3年、自然恢复20年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原生草地。(3)草原露天煤矿排土场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与恢复年限和物种多样性密切相关;其中生态系统恢复力与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正相关,恢复力与恢复时间正相关。恢复时间越长、稳定性越强,越接近于原始自然群落,且土壤-植被指标间的相关性越强。(4)砂石场生态恢复区植物群落的物种数、密度、多样性、恢复力随恢复时间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规律;群落稳定性与恢复时间呈正相关,恢复时间越长群落越稳定,原生物种定植数量增加。(5)砂石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砂石场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在2012年至2018年期间占总有机碳储量达92.92%以上,土壤有机碳储量在恢复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是生态恢复过程中最大的碳库。(6)2012年至2018年砂石场生态恢复效果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生态恢复效果按照年份排序为2014>2013>2012>2015>2018>2017>2016年。随恢复年限的增加,整体表现出由人工恢复到自然演替的恢复过程。总之,人工恢复可促进草原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快速改善,从而达到草原矿区生态恢复要求。但是,草原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向原生草原演变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历程不会明显缩短。人工恢复过程主要为:人工植物群落—原生物种入侵—原生植物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主要为:一、二年生植物群落—多年生物种入侵—原生植物群落;而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过程较为复杂。

房阿曼[4](2020)在《内蒙古东部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生态累积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东部草原区既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区,也是大型煤炭基地和煤电基地的分布区。煤炭资源开采引起草场退化、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经过长期累积和空间外扩,对矿区及周边地区生态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论文以内蒙古东部草原矿区为例,结合遥感影像、实验检测等数据,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大型矿区植被演变、土地覆被变化及场地地表生态质量变化的累积效应进行时空尺度的定量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从矿区发展与草原生态系统演变的关系、草原矿区生态效应累积特征及关键生态要素累积响应等方面总结草原矿区生态累积效应机理。煤矿全生命周期可归纳为发展初期、加速发展期、稳定发展期和发展衰退期,各时期通过不同扰动方式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空间演变。草原矿区生态累积效应具有时间累积性、空间扩展性、累积源叠加或协同、隐性与显性、间接效应、阈值敏感性和生态功能可恢复性差的特征。(2)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及趋势线法分析1981-2015年内蒙古东部25个大型矿区植被演变生态效应。近35年,对比内蒙古东部五盟市植被覆盖度增长趋势,通辽市植被生长状况较好,兴安盟、赤峰市次之,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植被生长状况相对较差。比较25矿开采前后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60%矿区开采后植被覆盖度呈现减少的趋势,40%矿区开采后植被覆盖度呈现增长的趋势。除胜利一号矿外,45.83%矿区植被生长受降水量影响较为明显,25%矿区人类活动促进了植被生长,8.34%矿区人类活动导致植被呈现退化趋势,20.83%矿区植被生长与降水量、人类活动无明显相关性。(3)划定宝日希勒露天矿(开采近20年)、伊敏露天矿(开采近36年)、胜利一号露天矿(开采近45年)生态敏感区,结合生态储存状态、过程、格局等指标综合评价三个大型露天矿区土地覆被变化及生态累积效应。(1)宝矿、敏矿、胜利矿矿区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幅度分别为-4212.19元/a、1915.68元/a、-2491.49元/a。(2)生态储存状态指标显示,宝矿、敏矿、胜利矿的矿区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以83.68元/hm2·a、75.38元/hm2·a、48.01元/hm2·a的速度发生退化;三个矿生态储存转化率均为负值,生态系统呈现高服务功能向低服务功能转换的过程,生态储存过程均呈现消极转化趋势;宝矿、敏矿、胜利矿生态储存能力值分别为-410元/hm2·a、-310元/hm2·a、-240元/hm2·a,其中胜利矿具有相对较好的生态储存能力;三个矿的生态储存格局值较为接近;宝矿、敏矿、胜利矿生态储存条件值分别为0.37%、0.69%、0.62%。(3)生态储存效应综合指数显示,伊敏矿综合指数相对较高为4.37,宝矿次之、胜利矿相对较低为1.65,表明土地利用对区域生态储存影响伊敏矿最小,胜利矿最大。(4)根据宝矿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矿区场地生态质量空间变化及土壤质量状况,评估矿区地表生态累积效应,划定矿区地表生态影响范围:第一,投产阶段生态状况趋于良好,达产阶段生态状况有所恶化,丰产阶段生态状况有所好转,稳产阶段生态状况轻微恶化。第二,矿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Cr、Cd、Pb、Zn、Cu、As、Ni含量低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但Cr、Cd、Zn、Cu、As、Ni超过内蒙古土壤背景值,土壤中Cr、Zn累积明显;土壤重金属危害整体处于低生态风险水平,Cd是重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元素。第三,矿区场地及土壤生态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矿区东南部0-2 km缓冲区范围受采矿活动影响较为明显,2-5 km缓冲区可能受采矿活动影响。第四,针对宝矿生态状况,提出“动态修复”及分区域、分阶段的重点治理及种植土壤修复植物如紫花苜蓿、披碱草、落叶松、胡枝子等生态响应策略。该论文有图63幅,表55个,参考文献235篇。

郭光[5](2020)在《内蒙古乌海市新星矿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治理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针对西北干旱荒漠区资源枯竭型城市乌海,长期高强度煤矿开采造成土地挖损、占压、植被破坏、荒漠化加剧等生态安全问题,以及当地已治理的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体系不完善、工程效果差、缺乏科学、规范工程规划设计等问题。以新星矿区为研究区,运用生态学、土地复垦学、水土保持学理论,采用无人机遥感、Arc GIS,结合地面调查方法,在对矿区土地损毁、水资源匮缺、植被破坏、沙尘污染等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国家相关规范、标准,依据生态修复治理规划分区的基本原则与依据,从保障矿区生态安全角度出发,将研究区划分为生态修复保护区、生态修复治理区和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区。生态修复保护区为各采矿区之间人为扰动较少的原生地貌区域,平均海拔高度1150~1250m,坡度<15°的缓斜坡。占地面积201.08hm2。主要采取封禁措施,减少人为、采矿机械的扰动,保护原地貌土壤和植被。生态修复治理区为采矿活动对环境干扰程度较严重的区域,平均海拔高度1050~1150m,坡度基本在35°~55°峭坡和<5°平原、微斜坡。包括采矿区、内排土场、工业场地、运输道路,占地面积318.15 hm2。通过采矿区表土剥离工程、道路优化、工业场地绿化等措施布局设计,减少沙尘污染,提高植被覆盖,有效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区为矿区西侧外排土场区域,成片集中、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活动比较集中。平均海拔高度1250~1330m,坡度在15°~40°的陡坡,占地面积85.03hm2。排土场坡面防护工程主要包括坡底挡墙、坡面截排水措施;拱形骨架、生态袋、生态棒、植被毯、植物网格等边坡植被恢复措施。对其设计依据、标准、原理作用进行分析并绘制CAD图件,包括现状、分区,措施布局及典型设计图等。解决排土场弃土裸露、边坡不稳定的问题。通过指导新星矿区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表土利用率达到98.3%,预计新增植被覆盖面积49.78hm2,提高了植被覆盖率;道路优化治理7832m;减少坡面水土流失、有效改善矿区空气质量环境,提升新星矿区的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当地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治理规划提供治理经验。

李泽[6](2020)在《基于建群种和退化指示种变化的放牧利用草地健康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样品分析,对不同放牧强度下建群种短花针茅和退化指示种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的数量特征、土壤养分、群落多样性等进行定量分析,并基于建群种和退化指示种数量特征的变化,结合植被与土壤因子进行草地健康VOR、CVOR综合指数评价和模糊综合评价,以期为确定合理的放牧强度以及放牧利用草地健康评价方法的选取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放牧强度增加,短花针茅种群数量特征呈下降的趋势,银灰旋花种群数量特征呈上升的变化规律。短花针茅数量特征在在5月、6月和10月表现较高,银灰旋花数量特征在7月和8月表现较高。(2)群落Margar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在MG处理区表现较高,在7月和8月表现较高。(3)放牧增加了土壤氮元素含量,降低了土壤磷元素和钾元素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逐渐增加,土壤全钾、速钾、速磷含量逐渐降低。(4)VOR、CVOR指数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不放牧(CK)、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处理下放牧草地健康评价结果均为健康、健康、不健康。三种评价方法均可对荒漠草原进行健康评价。(5)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度放牧草地处于健康状态,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长季节(5月-10月)适宜的载畜率为1.92 sheep/hm2。

丁承慧[7](2020)在《19世纪英国对与中国相关的实用知识的采集与阐释 ——以《便士百科全书》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认为《实用知识传播学会的便士百科全书》(The Penny Cyclopaedia of 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下文简称《便士百科全书》)(1833-1858)是19世纪英国海外扩张与科学考察背景下在英国实用知识传播学会的监管下出版的系列百科全书。这部书并不是在编织一个知识体系,而是希望作为一部参考书向读者传达一些实用知识。本论文以《便士百科全书》中有关中国知识的词条作为研究对象,考察19世纪英人对中国相关实用知识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如何采集中国实用知识并在《便士百科全书》中进行阐释的。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第二章整体介绍英国实用知识传播学会与《便士百科全书》的出版情况,其中包括实用知识传播学会的建会目的以及在它监管下出版的一些刊物及刊物在世界范围内对读者的影响,还包括《便士百科全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其中有关中国知识的来源所涉及到的人物。第三、四、五章分别选取了《便士百科全书》中与中国知识相关的词条进行个案研究。第三章选取了与中国植物知识相关的词条,总计约为70多条,其中重点以“茶”词条为例进行分析。第四章选取与中国地理有关的词条进行分析。第五章选取与中国技术有关的词条进行分析。第六章为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了《便士百科全书》面向普通民众的科普写作与百科全书的写作方式。本文主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也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现分述如下:第一个问题:分析《便士百科全书》中有关中国词条的内容的知识来源,讨论词条编写者如何依据这些知识来源而对知识进行的阐释。笔者通过对《便士百科全书》中提到的有关中国植物、地理、技术知识的内容进行整理,发现在19世纪英国对中国植物、地理、技术知识的采集,主要是来自来华的旅行家、商人、传教士、学者的一些文献与笔记,以及汉学家在欧洲出版的以“中国”为主题的文献。在第三章对植物词条的研究中,首先笔者从宏观的角度列表分析了词条的编写者对中国植物知识的阐释,发现词条编写者们除了介绍植物的外形、习性、移植培育方面的知识外,还主要关注了植物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实用知识,如植物在当地的种植培育、药用作用等。再次笔者以“茶”词条为例,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词条的编写者们对中国茶知识的采集与阐释。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研究而得出结论:词条的编写者在对中国知识进行阐释时注意到了地方性的实用知识的内容。在第四章对地理词条的研究中,笔者发现词条的编写者们主要阐释了欧洲对中国地理的认识史与中国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情况。在自然地理方面,介绍绍了中国的地形地貌、气候与自然灾害、生态环境与物产。在人文地理方面,介绍了沿海城市与北京的城市布局与贸易情况等。从中可以看出《便士百科全书》对中国地理知识的阐释是偏向与贸易有关的实用性地理知识。在第五章对技术知识的研究中,笔者发现词条的编写者们认为的中国的技术多为实用的发明创造,比如印刷术、火药、罗盘的发明等,所以在对技术知识的阐释过程中,词条的编写者们对实用性强的技术的阐释与分析比较多。第二个问题:分析19世纪英国对与中国相关的实用知识的主要兴趣所在,进而研究这一兴趣形成的原因。在第三、四、五章的文本分析中,笔者发现词条编写者们向读者展示的中国实用知识也体现出了其对中国知识的兴趣所在。词条编写者们关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地方性知识上)。关注中国的地理环境与丰富的物产,关注气象与灾害情况,关注其交通通道与航运能力,关注沿海城市与首都的贸易情况。关注中国发明中最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方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关注的方面与19世纪英国的海外扩张与贸易往来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英国对中国植物、地理、技术实用知识的探究是为进一步的海外扩张与贸易往来做准备的。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19世纪在英国工业革命与海外扩张背景的下,英国对中国知识的兴趣所在。同时亦可为探究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实用知识是什么而做出阐释。

陈昭地[8](2020)在《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寒地城市数量众多,每个寒地城市由于人为活动和地理情况不同所产生的生态问题也各不相同。由于现有的理论缺乏对寒地城市生态修复的专项研究,而实际的公园设计更是存在着盲目模仿、忽略气候影响以及缺少针对性的生态设计等问题。郊野公园作为寒地城市边缘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进行生态修复,保护寒地城市生态系统和进行修复展示教育与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本文对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方面的景观设计策略探索具有补充完善现有的理论体系、修复寒地城市的生态屏障,促进寒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设计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寒地城市已有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在对寒地城市所面临的生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对运用了生态修复技术的寒地城市公园和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归纳经验,提出适用于我国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方面的景观设计方法;设计方法基于每个城市所面临生态问题和地理情况的不同,因地制宜的选取气候、水系、土壤等方面的因子进行分析,应用WINAIR分析软件和GIS分析软件对设计地块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分,再进行后续的景观功能布局、服务设施系统和节事活动的营造;最后将探索得到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的景观设计实践,在实践中对研究进行验证和完善。文章基于寒地城市的国际化视野,以我国寒地城市中存在的生态问题为选题背景,以寒地城市中郊野公园如何进行生态修复建设为关键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建模分析等方法;以生态修复为切入点,以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以营造低成本、生态可持续的寒地郊野公园为目的,进行策略探索和设计实践;以提高寒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居民提供绿色自然的户外活动空间。

郭米山[9](2020)在《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特性及其对樟子松幼苗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作为我国北方风沙区重要的防护林造林树种,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普遍存在着枝叶枯黄、难以自然更新的衰退现象,严重制约了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外生菌根是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根系的互利共生体,具有提高植物水养吸收效率、增强植物抗逆性、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性和稳定性等重要功能。沙地樟子松是典型的外生菌根真菌依赖型树种,在各个生长阶段皆离不开外生菌根真菌的互利协作。因此,研究揭示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及其作用特征对于沙地樟子松健康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呼伦贝尔、毛乌素和科尔沁沙地不同龄组(中龄、近熟和成熟)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以原产区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天然林为对照,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结构差异及主要环境驱动因子;利用分子生态网络构建和相对丰度数量差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筛选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网络结构中的关键菌种为试验菌种;通过室内纯培养试验,探究外生菌根真菌对碳源、氮源、水分、p H值和温度等条件的生长适应性;通过盆栽试验培养沙地樟子松菌根化幼苗,研究揭示外生菌根真菌对沙地樟子松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及幼苗在干旱胁迫下的生长和生理代谢情况,并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来评价沙地樟子松菌根化幼苗的抗旱性性能。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种类丰富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人工林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显着低于天然林(P<0.05),毛乌素沙地人工林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高于科尔沁沙地,高于呼伦贝尔沙地(P<0.05)。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共鉴定到2门,22科和27属,优势属为乳牛肝菌属(Suillus);毛乌素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共鉴定到2门,15科和18属,优势属为须腹菌属(Rhizopogon);科尔沁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共鉴定到2门,14科和17属,优势属为威氏盘菌属(Wilcoxina)。在区域尺度上,平均日照时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显着相关(P<0.01)。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和结构与温度和平均降水量显着相关(P<0.01)。在地方尺度上,三个沙地在林分发育过程中驱动和调节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的因子存在显着差异。除土壤有机碳含量外,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还与全氮和全磷含量(呼伦贝尔)、全磷含量(毛乌素),p H和总土壤孔隙度(科尔沁)极显着相关(P<0.01)。(2)通过分析筛选出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eteus,Sl)、点柄粘盖乳牛肝菌(Suillus granulatus,Sg)和口蘑属真菌(Tricholoma sp.,Ts)为后续试验菌种。外生菌根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特性结果如下,Sl和Sg对碳源无明显偏好性,Ts的最优碳源为蔗糖;NH4Cl为三种外生菌根真菌生长最优氮源,而尿素氮完全不能被利用;三种外生菌根真菌对于干旱胁迫均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但在-6.95 Mpa的水势条件下生长完全受到抑制;三种外生菌根真菌均喜弱酸性环境,同时Ts具有较优的碱性环境适应性;三种外生菌根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5°C,低于15°C会对它们的萌发生长产生明显抑制。(3)三种外生菌根真菌均可以与樟子松幼苗合成外生菌根,外生菌根对植物的生长具有积极作用。Sl、Sg和Ts三个处理组菌根化幼苗呈现出不同的生长规律,Sl在幼苗的径向生长、生物量积累、根系生长调节及光合作用特征参数的增加作用上效果最优。Sg对幼苗的生长促进作用从总体上与同属的Sl表现出一致性,效果稍逊色但差异并不显着(P>0.05)。Ts在幼苗高生长和叶绿素浓度的提升作用明显,而在根系活力上却表现出负增长。(4)外生菌根的合成可以提高沙地樟子松幼苗的抗旱能力,干旱胁迫梯度为土壤饱和含水率的80%、40%、20%、10%、5%(分别为轻微、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干旱胁迫)条件下,三组菌根化幼苗受到伤害的程度并没有显着差异(P>0.05)。植株通过促进生长、渗透调节、产生抗氧化酶清除活性氧伤害等途径协作抵御干旱胁迫。Sl处理组主要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清除自由氧对细胞的伤害;Sg处理组菌根化幼苗除了提高抗氧化酶作用外,主要通过积累脯氨酸进行渗透调节来抵御干旱胁迫;而Ts处理组偏好在促进幼苗生长和增加光合作用效率来提高植株抗旱能力上。在轻微和轻度干旱胁迫下,Sl处理组抗旱性最强;在中度干旱胁迫下,Ts处理组抗旱性最强;在重度干旱胁迫下,Ts和Sg处理组抗旱性最强;在极重度干旱胁迫下Sl处理组抗旱性最强。本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差异和主要影响因素,阐明外生菌根真菌对于沙地樟子松幼苗的影响机制,还将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营造和可持续经营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对于我国北方风沙区荒漠化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渠莎娜[10](2020)在《我国两版高中地理课标中选修课程的行为动词研究及实施策略》文中认为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01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并实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课标的出现将逐渐替代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本文以课标的重要要素行为动词作为切入点,运用课标解读法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约翰·彼格斯SOLO分类理论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维度深入剖析2003版和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选修课程的行为动词特征和变化,并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选取的11个与高频行为动词相关的教学案例,了解高频行为动词的实施方式,提出高频行为动词教学实施策略,并应用教学实施策略设计片段式教学案例,为一线教师准确、科学的选择和实施行为动词提供参考。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两版高中地理课标中选修课程的行为动词在不同维度上存在差异且在能力培养上2017版比2003版更加系统和适应时代要求1.两版高中地理课标中选修课程的行为动词总量都为131个,其中2003版的高频行为动词有说出、了解、说明;2017版高频行为动词有说明、描述、解释、学会。2.在认知水平上,2017版对比2003版认知水平有所提高。2003版主要集中于理解和记忆/回忆,分别占总行为动词频数的50%和32%,2017版则主要集中于理解、记忆/回忆和应用,分别占总行为动词频数的63%、15%和12%。这主要是由于两版高中地理课标中同一选修课程内容要求的变化,即同一选修课程具体课标内容的增减变化。3.在SOLO层次上,2017版更加重视高层次学习能力和系统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2003版主要集中于单点结构和多点结构,分别占总行为动词频数的45%和51%,2017版则主要以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扩展结构为主,分别占总行为动词频数的47%、21%和14%。这是由于两版高中地理课标中课程目标的要求不同,2003版以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标,而2017版要求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立德树人,不仅要求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求思维和情感的培养。4.在行为动词对应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上,两版都以综合思维的培养为主,分别占总行为动词频数的79%和75%;2003版注重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占总行为动词频数的9%;而2017版注重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占总行为动词频数的15%。且相比2003版,2017版的培养方面更加系统全面均衡。这可能是由于两版高中地理课标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程度不同,2003版以三维目标为总目标,而2017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其总目标。二、2017版高中地理课标中选修课程高频行为动词教学实施的4条策略并应用策略设计6个教学案例1.提出了4条高频行为动词教学实施策略:了解、说出--简单展示或实验操作;说明、解释--运用已有知识到新情境将思维水平逐级深化;学会—运用并实施地理实践活动;分析—精选案例形成分析问题的思维逻辑。2.设计了6个高频行为动词片段式教学案例,在高三学生中实施了其中2个教学案例,对学生的作答进行学习质量评价,在评价中发现学生们的思维水平主要集中在单点结构和多点结构,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没有形成知识网。

二、内蒙古土壤学会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土壤学会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urland模型东北黑土固结-湿陷特性的理论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东北黑土工程特性的概述
        1.2.1 典型东北黑土区的环境特点
        1.2.2 黑土的物理特性
        1.2.3 黑土矿物构成及化学组成分析
    1.3 研究现状
        1.3.1 有机质对黑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1.3.2 黑土湿陷特性研究进展
        1.3.3 有机质土的力学模型研究
        1.3.4 Burland固有压缩理论
    1.4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东北黑土的工程特性
    2.1 采样区信息概况
    2.2 东北黑土基本物理指标
        2.2.1 有机质含量与提取方法
        2.2.2 常规土性参数
        2.2.3 东北黑土分类
    2.3 东北黑土基本化学指标
        2.3.1 矿物组成
        2.3.2 元素种类与化学组成
    2.4 东北黑土基本力学指标
        2.4.1 东北黑土压缩特性
        2.4.2 东北黑土膨胀特性
        2.4.3 东北黑土干缩特性
        2.4.4 东北黑土强度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北黑土压缩及固结特性试验研究
    3.1 试验准备与试验方案
        3.1.1 试样制备
        3.1.2 试验方案
    3.2 不同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对压缩特性的影响
        3.2.1 压缩试验e-lgp曲线
        3.2.2 压缩系数和压缩指数的关系
    3.3 不同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对固结特性的影响
        3.3.1 固结系数计算
        3.3.2 固结系数变化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东北黑土固结-湿陷特性试验研究
    4.1 试验方案
    4.2 试验结果
        4.2.1 固结-湿陷的变化过程
        4.2.2 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固结-湿陷曲线
        4.2.3 湿陷系数
        4.2.4 固结-湿陷稳定系数
    4.3 固结-湿陷机理分析
        4.3.1 有机质的影响
        4.3.2 土质密度的影响
        4.3.3 含水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修正的BURLAND模型对东北黑土固结-湿陷过程的理论分析
    5.1 BURLAND固有压缩理论模型简介
    5.2 修正的BURLAND固有压缩理论压缩模型
        5.2.1 模型建立
        5.2.2 模型验证
    5.3 基于BURLAND固有压缩理论建立的湿陷模型
    5.4 孔隙比的预测
        5.4.1 压缩过程孔隙比的预测
        5.4.2 湿陷过程中土体孔隙比的预测
    5.5 本章小节
第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2)基于渠床二维入渗参数的多因子数学模型及渠道水利用效率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不同试验因素与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及参数的研究
        1.2.2 渠道渗漏量的计算方法研究进展
        1.2.3 渠道渗漏损失计算经验公式研究
        1.2.4 应用HYDRUS模型模拟研究现状
        1.2.5 渠道水利用效率的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成果尚需继续探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气候条件
    2.2 野外静水法试验材料及方法
        2.2.1 试验小区气候观测
        2.2.2 渠道土壤基本物理特性
        2.2.3 地下水位测定
        2.2.4 试验渠道工程布设
        2.2.5 渠道渗漏试验
        2.2.6 渠道渗漏试验的方法
    2.3 室内静水法试验材料及方法
        2.3.1 试验土壤
        2.3.2 试验装置
        2.3.3 试验方案
        2.3.4 试验方法
3 不同因素对渠道二维入渗特性影响及湿润体运移模型研究
    3.1 不同水深对田间渠道二维入渗特性的影响
        3.1.1 渠道水深对土壤水分渗漏特性的影响
        3.1.2 渠床土壤含水率分布动态响应
    3.2 土壤物理性质对渠道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3.2.1 土壤粘粒含量对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
        3.2.2 土壤初始含水量对累积入渗量的影响
        3.2.3 土壤容重对累积入渗量的影响
    3.3 渠道水力要素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3.3.1 渠道底宽对累积入渗量的影响
        3.3.2 渠道边坡系数对累积入渗量的影响
        3.3.3 渠道水深对累积入渗量的影响
    3.4 渠道二维入渗湿润体运移距离模型的建模
        3.4.1 不同渠道水深对湿润锋运移距离的影响
        3.4.2 不同渠道底宽对湿润体运移距离的影响
        3.4.3 不同边坡系数对湿润体运移距离的影响
        3.4.4 不同粘粒含量对湿润体运移距离的影响
        3.4.5 不同土壤容重对湿润体运移距离的影响
        3.4.6 不同初始含水量对湿润体运移距离的影响
        3.4.7 基于多因素条件下湿润体模型的建模与验证
    3.5 小结
4 基于HYDRUS-2D模型渠道渗漏模拟及其验证
    4.1 渠道土壤水分运动模拟过程
        4.1.1 基本方程
        4.1.2 模型求解的定解条件
    4.2 HYDRUS-2D模型参数估算
    4.3 结果分析与验证
        4.3.1 模型评价指标
        4.3.2 试验值与模拟值对比分析及其验证
    4.4 小结
5 渠道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因子优化及模型确认
    5.1 试验方案的设定
        5.1.1 HYDRUS-2D模型参数估算
        5.1.2 试验方案设计
    5.2 渠道土壤水分的分布规律研究
        5.2.1 不同方向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过程
        5.2.2 不同方向土壤水分入渗率的变化过程
    5.3 通径分析原理与方法
    5.4 试验因素的通径分析过程
        5.4.1 最优方程的建立及显着性检验
        5.4.2 相关系数分析
        5.4.3 直接和间接通径系数计算
    5.5 渠道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和评价指标
        5.5.1 渠道土壤水分入渗模型
        5.5.2 入渗模型评价指标
        5.5.3 土壤入渗模型及渠道渗漏公式的评价
    5.6 小结
6 渠道二维入渗参数的多因子数学模型构建及验证应用
    6.1 建立土壤物理性质指标与模型参数的数学关系
        6.1.1 土壤粘粒含量与入渗模型参数的关系
        6.1.2 初始含水量与入渗模型参数的关系
        6.1.3 土壤容重与入渗模型参数的关系
    6.2 建立渠道水力要素与模型参数的数学关系
        6.2.1 渠道水深与模型参数的关系
        6.2.2 渠道底宽与入渗模型参数的关系
    6.3 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参数的多因子模型建模
    6.4 模型应用及验证
        6.4.1 不同试验要素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速率的研究
        6.4.2 累积入渗量的对比验证
    6.5 小结
7 基于渠道水利用效率计算方法的软件开发与实例应用
    7.1 土壤透水参数的计算方法
        7.1.1 建立渠道流量与输水损失流量的关系
        7.1.2 推求土壤透水参数的计算过程
        7.1.3 实例计算土壤透水参数值
    7.2 渠道水利用效率计算方法及软件开发
        7.2.1 积分法计算渠道输水渗漏损失的方法
        7.2.2 程序化计算渠道水利用效率的方法
    7.3 程序化计算渠道水利用效率的实例应用
        7.3.1 渠道基本概况
        7.3.2 试验准备及方法
        7.3.3 渠道水分渗漏强度变化过程分析
        7.3.4 不同水深条件下土壤水分稳渗强度的变化
        7.3.5 单位公里渠长渗水损失计算及回归分析
        7.3.6 渠道水利用效率的计算与验证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内蒙古草原区典型露天矿生态修复植被和土壤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际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
        1.3.2 国内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
        1.3.3 矿区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1.3.4 矿区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植物群落类型和土壤类型
    2.4 矿区基本情况
        2.4.1 露天煤矿排土场基本情况
        2.4.2 砂石场基本情况
    2.5 矿区植被恢复技术说明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露天煤矿排土场生态恢复
        3.1.1 不同恢复措施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3.1.2 不同恢复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3 矿区植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3.2 敕勒川草原砂石场生态恢复
        3.2.1 植物群落和土壤养分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
        3.2.2 不同恢复措施对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3 最优恢复效果的关联度分析
    3.3 取样方法
        3.3.1 露天煤矿排土场植物群落调查取样
        3.3.2 敕勒川草原砂石场植物群落调查取样
        3.3.3 植物群落相关指标计算方法
        3.3.4 土壤取样及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3.3.5 植物群落和土壤碳密度计算
    3.4 数据分析
        3.4.1 方差分析
        3.4.2 相关分析
        3.4.3 母序列关联分析
4 不同矿区排土场生态恢复
    4.1 不同矿区排土场植物群落特征变化
        4.1.1 植物群落物种组成
        4.1.2 功能群物种数差异
        4.1.3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
        4.1.4 植物群落多样性
        4.1.5 植物群落稳定性与恢复力
        4.1.6 植物群落指标的相关性
    4.2 不同矿区排土场土壤特征变化
        4.2.1 土壤含水量
        4.2.2 土壤pH
        4.2.3 土壤电导率
        4.2.4 土壤容重
        4.2.5 土壤速效氮
        4.2.6 土壤速效磷
        4.2.7 土壤速效钾
        4.2.8 土壤有机质
        4.2.9 土壤理化指标的相关性
    4.3 植物群落指标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4.3.1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4.3.2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4.4 小结
5 敕勒川草原砂石场生态恢复
    5.1 植物群落特征在时间上的变化
        5.1.1 植物群落物种重要值
        5.1.2 植物群落密度
        5.1.3 植物群落物种数
        5.1.4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5.1.5 植物群落系统稳定性
        5.1.6 植物群落恢复力
    5.2 土壤养分在时间上的变化
        5.2.1 土壤速效氮
        5.2.2 土壤速效磷
        5.2.3 土壤速效钾
        5.2.4 土壤有机质
        5.2.5 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养分变化
    5.3 碳储量在时间上的变化——植被与土壤碳储量
        5.3.1 植物群落地上有机碳储量
        5.3.2 植物群落地下根系碳储量
        5.3.3 土壤碳储量年际动态
        5.3.4 植物群落与土壤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比例
    5.4 不同恢复措施植物群落特征对比
        5.4.1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
        5.4.2 植物群落物种组成
        5.4.3 植物群落功能群物种数
        5.4.4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5.4.5 植物群落稳定性与恢复力
        5.4.6 植物群落各指标的相关性
    5.5 不同恢复措施土壤特征对比
        5.5.1 不同恢复措施土壤物理性质对比
        5.5.2 不同恢复措施土壤化学性质对比
        5.5.3 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5.6 最优关联度分析——砂石场生态恢复效果最优关联度分析
        5.6.1 时间上最优母序列关联度分析
        5.6.2 不同恢复措施的最优母序列关联度分析
    5.7 小结
6 讨论
    6.1 草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生态恢复特征
        6.1.1 露天煤矿排土场植物群落特征及群落恢复力与稳定性
        6.1.2 露天煤矿排土场生态恢复土壤指标的变化特点
    6.2 典型草原区砂石场生态恢复的特征
        6.2.1 砂石场生态恢复植物群落特征变化
        6.2.2 砂石场生态恢复土壤理化特征的变化
        6.2.3 砂石场生态恢复效果分析
7 结论
致谢
项目来源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4)内蒙古东部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生态累积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生态累积效应相关研究进展
    1.3 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生态演变研究评述
    1.4 矿区生态累积效应热点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
    2.1 蒙东草原矿区整体状况
    2.2 25个矿区开采现状
    2.3 研究方法
    2.4 影像数据
    2.5 实测及其他数据
3 草原矿区煤炭开采生态累积效应机理研究
    3.1 矿区发展过程与草原生态演变关系
    3.2 草原矿区生态效应累积特征及内容
    3.3 草原矿区生态要素累积效应机理分析
    3.4 草原矿区生态承载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蒙东25矿植被演变生态效应分析
    4.1 研究方法选择与确定
    4.2 蒙东地区植被覆盖总体变化
    4.3 蒙东25矿区植被覆盖变化特征
    4.4 气温、降水量与矿区植被覆盖变化相关性
    4.5 人类活动与矿区植被覆盖变化相关性
    4.6 本章小结
5 大型露天矿宝矿、敏矿、胜利矿土地覆被变化及生态累积效应研究
    5.1 生态储存与生态累积
    5.2 矿区生态敏感区确定
    5.3 生态储存评价指标体系
    5.4 三个大型露天矿生态储存的状态过程分析
    5.5 三个大型露天矿生态储存响应综合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生态效应定量解析与响应策略:以宝矿为例
    6.1 评价技术框架与方案
    6.2 矿区场地类型与空间格局变化
    6.3 矿区场地土壤质量实验研究
    6.4 矿区地表生态响应趋势
    6.5 矿区地表生态影响范围划定
    6.6 矿区生态响应策略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宝日希勒露天矿采样实验方案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内蒙古乌海市新星矿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治理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矿山生态修复研究与进展
        1.3.1 矿区生态修复相关概念、理论
        1.3.2 矿区生态修复立法进展
        1.3.3 矿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进展
        1.3.4 矿区生态修复规划方法与进展
        1.3.5 矿区生态修复目前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植被
    2.2 矿区内各矿山生产开采情况
        2.2.1 新星煤矿
        2.2.2 恒实煤矿
        2.2.3 高岭土矿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4 新星矿区生态环境现状与影响分析
    4.1 矿区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壤适宜性分析
    4.2 地形地貌现状及影响分析
        4.2.1 新星矿区海拔分析
        4.2.2 矿区坡度、坡向分析
        4.2.3 采矿区(包含内排土场)
        4.2.4 外排土场
        4.2.5 工业场地
        4.2.6 矿区道路
    4.3 矿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影响
        4.3.1 现状水资源分布情况
        4.3.2 现状水资源利用情况
    4.4 矿区植被现状影响及分析
    4.5 矿区水土流失分析
        4.5.1 水土流失调查情况
        4.5.2 防治现状及治理经验
    4.6 矿区开采对空气污染现状影响
    4.7 小结
5 矿区分区建设与布局研究
    5.1 规划建设功能区划分
        5.1.1 分区原则和标准
        5.1.2 分区依据
        5.1.3 规划建设功能分区结果
    5.2 规划建设目标与总体布局
        5.2.1 规划建设目标
        5.2.2 总体布局
6 规划建设各功能区措施研究与设计
    6.1 生态修复治理区
        6.1.1 区域生态环境危害及治理重点
        6.1.2 措施设计
    6.2 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区
        6.2.1 区域生态环境危害及治理重点
        6.2.2 措施设计
    6.3 生态修复保护区
        6.3.1 生态环境危害及治理重点
        6.3.2 措施设计
7 新星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7.1 投资估算
    7.2 效益分析
8 实施保证措施
    8.1 政策保障措施
    8.2 组织保障措施
    8.3 资金保障措施
    8.4 技术保障措施
9 研究结论与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校内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致谢

(6)基于建群种和退化指示种变化的放牧利用草地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放牧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1.1.1 种群数量特征
        1.1.2 群落多样性
        1.1.3 建群种及退化指示种的作用
    1.2 放牧对土壤的影响
    1.3 草地健康评价
        1.3.1 草地健康评价研究
        1.3.2 评价指标体系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植被状况
        2.1.4 土壤特征
    2.2 试验设计
    2.3 研究方法
    2.4 数据分析方法
        2.4.1 物种重要值
        2.4.2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2.4.3 草地健康评价
        2.4.3.1 评价指标的选择
        2.4.3.2 VOR指数和CVOR指数
        2.4.3.3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
    2.5 草地健康等级划分
3 结果与分析
    3.1 放牧对建群种短花针茅的影响
        3.1.1 短花针茅密度
        3.1.2 短花针茅高度
        3.1.3 短花针茅盖度
        3.1.4 短花针茅地上生物量
        3.1.5 短花针茅重要值
    3.2 放牧对退化指示种银灰旋花的影响
        3.2.1 银灰旋花密度
        3.2.2 银灰旋花高度
        3.2.3 银灰旋花盖度
        3.2.4 银灰旋花地上生物量
        3.2.5 银灰旋花重要值
    3.3 放牧对植物种群数量特征占比的影响
    3.4 放牧对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5 放牧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5.1 土壤有机碳含量
        3.5.2 土壤氮含量
        3.5.3 土壤磷含量
        3.5.4 土壤钾含量
    3.6 草地健康评价
        3.6.1 VOR、CVOR指数评价
        3.6.2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3.6.3 草地健康综合评价
4 讨论
    4.1 放牧对种群及群落数量特征的影响
    4.2 放牧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4.3 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健康评价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19世纪英国对与中国相关的实用知识的采集与阐释 ——以《便士百科全书》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对《便士百科全书》的研究
        1.2.2 关于西方人对中国的实用知识的认识方面的研究
    1.3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1.6 不足之处
第2章 英国实用知识传播学会与《便士百科全书》
    2.1 英国实用知识传播学会
    2.2 英国实用知识传播学会的出版物
    2.3 《便士百科全书》的基本情况
    2.4 《便士百科全书》中国知识来源所涉及的人物
    2.5 小结
第3章 有关中国植物词条的分析:对地方性知识的采集
    3.1 对中国植物实用知识的认识
    3.2 对“茶”词条茶知识的阐释
        3.2.1 “茶”词条的结构与内容
        3.2.2 知识来源分析
        3.2.3 与中国传统茶知识的差异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英国海外扩张背景下对中国地理知识的阐释
    4.1 《便士百科全书》对中国地理学知识认识史的总结
    4.2 多样的中国自然地理
        4.2.1 气候
        4.2.2 复杂的地形地貌
        4.2.3 不同地域的生态环境与物产
    4.3 贸易与政治影响下的人文地理
        4.3.1 沿海城市——通商口岸的前身
        4.3.2 北京——中华帝国的心脏
        4.3.3 沿海城市与首都在阐释上的差异
    4.4 小结
第5章 有关中国技术知识的阐释
    5.1 中国建筑
        5.1.1 中国建筑的共同特点
        5.1.2 词条阐释的方法:以瓷塔为例
    5.2 蓝染技术
    5.3 雕版印刷
    5.4 小结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工作

(8)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寒地城市运动的国际化视野
        1.1.2 我国寒地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1.1.3 寒地城市中郊野公园建设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寒地城市
        2.1.1 寒地城市定义
        2.1.2 寒地城市的气候类型及分类
        2.1.3 寒地城市因气候受到的影响
    2.2 郊野公园
        2.2.1 郊野公园的定义
        2.2.2 郊野公园的分类和功能特点
        2.2.3 当前郊野公园建设中的问题
    2.3 生态修复
        2.3.1 恢复生态学
        2.3.2 生态修复
        2.3.3 寒地城市生态修复
    2.4 其他理论基础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2 寒地人群活动行为理论
        2.4.3 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理念
    2.5 小结
3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的实践基础
    3.1 寒地城市的地域性特征和发展困境
        3.1.1 自然特征
        3.1.2 产业特征
        3.1.3 人文特征
        3.1.4 寒地城市发展面临的整体困境
    3.2 郊野公园对于寒地城市发展的作用
        3.2.1 寒地城市的地域特点对郊野公园建设的有利影响
        3.2.2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建设的难点
        3.2.3 郊野公园对寒地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3.3 生态修复为寒地城市郊野公园设计提供的指导
        3.3.1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需解决的生态问题
        3.3.2 生态修复与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的关系
        3.3.3 生态修复理论在寒地城市郊野公园设计的指导与应用
    3.4 小结
4 国内外案例分析
    4.1 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园
        4.1.1 项目概况
        4.1.2 生态修复策略
        4.1.3 参考价值
    4.2 日本国营泷野铃兰丘陵公园
        4.2.1 项目概况
        4.2.2 设计分析
        4.2.3 参考价值
    4.3 哈尔滨群力公园
        4.3.1 项目概况
        4.3.2 设计目标
        4.3.3 生态修复策略
        4.3.4 参考价值
    4.4 Valld’en Joan填埋场景观恢复工程
        4.4.1 项目概况
        4.4.2 生态修复策略
        4.4.3 参考价值
    4.5 美国科罗拉多州洛基山山区景观修复项目
        4.5.1 项目概况
        4.5.2 生态修复策略
        4.5.3 案例借鉴
    4.6 阿尔卑斯山高寒生态系统修复
        4.6.1 生态系统退化原因
        4.6.2 修复措施
        4.6.3 借鉴意义
    4.7 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修复
        4.7.1 区域概况
        4.7.2 生态问题
        4.7.3 修复措施
        4.7.4 借鉴意义
    4.8 小结
5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原则、目标与内容研究
    5.1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
        5.1.1 基于寒地自然观的人地协调设计原则
        5.1.2 基于寒地地域观的气候特色设计原则
        5.1.3 基于寒地生态观的景观可持续设计原则
    5.2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目标
        5.2.1 场地生态基底的完善
        5.2.2 防止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5.2.3 保护生物提高物种多样性
        5.2.4 打造宜居的寒地城市户外活动空间
    5.3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内容
        5.3.1 场地生态修复
        5.3.2 植被生态修复
        5.3.3 水体生态修复
        5.3.4 大气生态修复
    5.4 小结
6 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6.1 构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
        6.1.1 构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方法
        6.1.2 选取合适的生态修复评价因子
        6.1.3 基于GIS的生态敏感性评价
        6.1.4 叠加风环境分析的生态功能区划分
    6.2 公园骨架梳理——不同斑块生态修复
        6.2.1 生态高敏感区
        6.2.2 生态中低敏感区修复
        6.2.3 生态不敏感区修复
    6.3 完善公园要素——景观基质功能与布局
        6.3.1 功能组团营造
        6.3.2 道路布局优化
        6.3.3 植物配置优化
    6.4 配套服务设施系统的营造
        6.4.1 构筑物设计
        6.4.2 游步道系统设计
        6.4.3 基础设施设计
    6.5 节事活动营造与宣传
        6.5.1 冰雪节事营造
        6.5.2 与自然教育相结合的活动营造
        6.5.3 与智慧园林相结合的活动宣传
    6.6 小结
7 项目实践——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景观设计
    7.1 项目概况
        7.1.1 区位概况
        7.1.2 上位规划
        7.1.3 城市概况
        7.1.4 周边环境
        7.1.5 场地分析
    7.2 设计愿景
        7.2.1 设计原则
        7.2.2 设计目标
        7.2.3 设计依据
    7.3 总体设计
        7.3.1 设计策略
        7.3.2 总平面图
        7.3.3 功能分区
        7.3.4 鸟瞰图
    7.4 分区设计
        7.4.1 居民运动休闲区
        7.4.2 中心观赏区
        7.4.3 森林生态保育区
        7.4.4 废弃地修复展示区
        7.4.5 荒地改造入口区
        7.4.6 深坑花园区
        7.4.7 郊野景观体验区
    7.5 专项设计
        7.5.1 寒地景观专项设计
        7.5.2 生态修复专项设计
        7.5.3 交通专项设计
        7.5.4 水系专项设计
        7.5.5 智慧专项设计
        7.5.6 节事活动专项设计
        7.5.7 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设计
    7.6 经济技术指标
        7.6.1 用地平衡表
8 总结
    8.1 研究总结
    8.2 经验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9)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特性及其对樟子松幼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沙地樟子松研究进展
        1.2.2 外生菌根研究进展
    1.3 现阶段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
    2.3 水文
    2.4 地形地貌
    2.5 土壤
    2.6 植被
    2.7 社会经济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野外调查取样
        3.2.2 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分析
        3.2.3 气象和土壤数据获取与分析
        3.2.4 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特性
        3.2.5 菌根化幼苗培养及干旱胁迫试验
        3.2.6 统计分析
    3.3 技术路线
4 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特征及驱动因子
    4.1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菌根真菌群落特征及驱动因子
        4.1.1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
        4.1.2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间差异及驱动因子
    4.2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菌根真菌群落特征及驱动因子
        4.2.1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林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
        4.2.2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林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间差异及驱动因子
    4.3 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菌根真菌群落特征及驱动因子
        4.3.1 科尔沁沙地樟子松林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
        4.3.2 科尔沁沙地樟子松林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间差异及驱动因子
    4.4 不同沙地樟子松林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特征及驱动因子
        4.4.1 不同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
        4.4.2 不同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间差异及驱动因子
    4.5 讨论与小结
        4.5.1 讨论
        4.5.2 小结
5 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特性
    5.1 试验外生菌根真菌菌种筛选
    5.2 碳源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
    5.3 氮源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
    5.4 水势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
    5.5 pH值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
    5.6 温度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
    5.7 讨论与小结
        5.7.1 讨论
        5.7.2 小结
6 外生菌根对沙地樟子松幼苗生长的影响
    6.1 沙地樟子松幼苗的菌根侵染率与植株生长量
    6.2 沙地樟子松菌根化苗的根系生长量和根系活力
    6.3 沙地樟子松菌根化苗的叶绿素含量
    6.4 沙地樟子松菌根化苗的光合作用特征参数
    6.5 讨论与小结
        6.5.1 讨论
        6.5.2 小结
7 沙地樟子松菌根化幼苗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7.1 沙地樟子松菌根化苗株高生长量和叶水势
    7.2 沙地樟子松菌根化苗细胞膜受伤程度
    7.3 沙地樟子松菌根化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
    7.4 沙地樟子松菌根化苗抗氧化酶活性
    7.5 沙地樟子松菌根化苗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
    7.6 沙地樟子松菌根化幼苗抗旱性评价
    7.7 讨论与小结
        7.7.1 讨论
        7.7.2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采样地土壤理化性质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我国两版高中地理课标中选修课程的行为动词研究及实施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1.国际背景
        2.国内背景
    (二)研究现状
        1.文献数量的统计分析
        2.文献主题的统计分析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五)概念界定
        1.地理课程标准
        2.选修课程
        3.行为动词
    (六)理论基础
        1.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
        2.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3.约翰·彼格斯学习质量评价理论
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选修课程的概述
    (一)200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分析
    (二)2017 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选修课程分析
    (三)两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选修课程的变化分析
        1.选修模块数量的变化分析
        2.选修课程学分设置的变化分析
        3.选修课程顺序及名称的变化分析
        4.选修课程内容要求数目的变化分析
二、两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选修课程的行为动词特征分析
    (一)200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行为动词特征分析
        1.行为动词的数量及认知水平分析
        2.行为动词的SOLO分类层次分析
        3.行为动词对应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二)2017 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选修课程的行为动词特征分析
        1.行为动词的数量及认知水平分析
        2.行为动词的SOLO分类层次分析
        3.行为动词对应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三、两版高中地理课标中选修课程的行为动词变化及原因分析
    (一)两版高中地理课标中选修课程的行为动词变化分析
        1.行为动词的数量变化分析
        2.行为动词的认知水平变化分析
        3.行为动词的SOLO层次变化分析
        4.行为动词的分类变化分析
        5.行为动词对应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变化分析
    (二)两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选修课程行为动词发生变化的原因分析
        1.两版高中地理课标中内容呈现的方式不同
        2.两版高中地理课标中对课程目标的要求不同
        3.同一选修课程内容要求的变化
        4.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程度不同
四、高中地理课标中选修课程高频行为动词的教学实施策略
    (一)与高频行为动词相关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1.案例选择
        2.案例分析
        3.案例分析的启示
    (二)高中地理选修课程高频行为动词教学实施策略
        1.了解、说出--简单展示或实验操作
        2.说明、解释--运用已有知识到新情境将思维水平逐级深化
        3.学会--运用并实施地理实践活动
        4.分析--精选案例形成分析问题的思维逻辑
    (三)教学案例的设计--策略应用
        1.教学案例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2.教学案例设计的内容选择
        3.教学案例设计呈现
    (四)教学案例的实施
        1.“解释”教学案例的实施
        2.“分析”教学案例的实施
        3.教学案例实施的启示
    (五)教学设计反思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两版高中地理课标中选修课程的行为动词在不同维度上存在差异且在能力培养上2017 版比2003 版更加系统和适应时代要求
        2.2017 版高中地理课标中选修课程高频行为动词教学实施的4 条策略并应用策略设计6个教学案例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2003版高中地理课标中选修课程的行为动词分析表
附录2 2017版高中地理课标中选修课程的行为动词分析表
附录3 两版高中地理课标中选修课程的行为动词变化分析表
附录4 高频行为动词在两版高中地理课标中选修课程的分类及行为条件变化分析表
附录5 与高频行为动词相关的教学设计案例中教学目标的分析与优化表
附录6 与高频行为动词相关的教学设计案例中高频行为动词具体实施方式分析表
附录7 高频行为动词具体实施途径及规律总结分析表
致谢

四、内蒙古土壤学会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urland模型东北黑土固结-湿陷特性的理论及试验研究[D]. 陈子豪.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基于渠床二维入渗参数的多因子数学模型及渠道水利用效率计算方法研究[D]. 张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3]内蒙古草原区典型露天矿生态修复植被和土壤特征研究[D]. 王君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4]内蒙古东部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生态累积效应研究[D]. 房阿曼.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5]内蒙古乌海市新星矿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治理规划研究[D]. 郭光.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6]基于建群种和退化指示种变化的放牧利用草地健康评价[D]. 李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19世纪英国对与中国相关的实用知识的采集与阐释 ——以《便士百科全书》为中心的考察[D]. 丁承慧.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D]. 陈昭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9]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特性及其对樟子松幼苗的影响[D]. 郭米山.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10]我国两版高中地理课标中选修课程的行为动词研究及实施策略[D]. 渠莎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内蒙古土壤学会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