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道港口》第22卷(2001年1-4期)总目录

《航道港口》第22卷(2001年1-4期)总目录

一、《水道港口》第22卷(2001年1—4期)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金钰[1](2021)在《文化形态与城市区域文学史的建构 ——以民国苏州、南京为中心》文中指出本文择取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城市——苏州与南京,以苏州通俗作家群体、苏州南社文人群体、南京高校师生群体、南京政学两界的文人群体为核心,从对应的“雅与俗”、“革命与诗意”、“新与旧”、“政与学”这四类颇具悖反性的文学取向入手,围绕文学创作、文学思潮、文学论争、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等多维度话题,集中关注文化形态与城市区域文学史建构间的关系。并试图通过对自然地理要素、历史基因、文化选择等共性因子的提炼,进一步回答作为“城市”的区域文学史建构的可能,继而挖掘城市区域文学之于中国现代文学整体发展的特殊意义,为城市区域文学史建构提供一种学理性思考。绪论部分着重阐述了选题涉及的核心概念、论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价值。第一章从文化形态的历史渊源入手,对苏州、南京的历史文化生成进行概览式梳理。通过归纳绘画、建筑、文学等文艺形式中的苏州,展现一个具体可感的繁华商业都会形象,确证苏州市民文化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结合政治、商业、教育等多维视野,廓清文化旧都南京的荣辱变迁,进而揭示复合型城市文化的历史缘由。而对两座城市文化形态“存在之由”与“变迁之故”的探析,既有着对现阶段和未来发展的指认和预设,也为深入挖掘两座城市的文学品格奠定基础。因此,本章致力于把握文化形态与城市区域文学间的有机关联,试图在“恒常”的文化基因中,通过“叛离”的文学实践找寻种种“变化”,由此引出“文学社群/文人群体”这一切入视角。第二章重点讨论苏州通俗作家群体与南社文人群体,勾勒民国时期文学苏州的大致轮廓。对于前者来说,“传统旧派精英”与“都市生活先锋”这两种身份的转换为挖掘新都市职业空间开辟了更多可能,预示着特殊时代语境下“雅”与“俗”的位移与嬗变。而同为“非都市精英”的南社群体也努力在“政治”与“文学”间找到实现存在价值之途径,于“革命”与“诗意”的纠缠中达到政治赋权与传统抒情的平衡。在此基础上,本章试图提炼文学苏州的几个关键词,把握文学苏州“戏谑”与“庄严”交织的历史真相,进而探究城市区域文学风貌与自然地理、历史传统等文化形态间的稳定关联。第三章以南京高校师生和政学两界间的文人群体为核心,铺陈民国时期文学南京的宏观面貌。南京高校不仅存在着国学研究会、潜社、如社等传统文人团体,也有着学衡派、国风社等亦新亦旧的文学社群,新旧文学力量间的冲突、对峙、渗透、转化成为该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象。同时,受特殊的行政地位和战时环境影响,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于南京大力展开,并涌现出“报国文学”创作、旧体诗词创作、“新进作家”的反抗创作等种种特殊的文学作品。此外,外籍作家的南京书写与本籍作家的现实主义创作亦十分瞩目,促进了民国时期南京区域文学的全面建构。在梳理的过程中,不难窥见历史文化传统、作家群体的文化选择与南京城市区域文学间的深刻联系。第四章在文学史史实的基础上,对“城市区域文学史的建构何以可能”这一命题进行总结。这一章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旨在深入探究区域的文化基因(自然地理要素、历史基因、文化选择)是如何作用于城市区域文学的价值标准、审美取向、艺术风貌等特征的。由此归纳出建构城市区域文学史的研究理路,为其他城市的区域文学史建构提供一种相对可行、可操作的借鉴模式。结语部分既点明了民国时期文学苏州、文学南京的个性品格与独特地位,也试图从文学价值、社会价值等不同层面,探讨建构城市区域文学史的多重意义。附录部分为苏州与南京的文学大事记年表。本选题以民国苏州、南京为中心,严格意义上的时间范畴为1912年—1949年。但由于一些重要文学活动的发生早于民国元年(如南社结社前的队伍酝酿),故将年表的起始时间进行了前移。并且,该年表主要以苏州、南京的文学社群为主,兼论文学期刊、文学论争与文学思潮,而作家个人的文学创作不在整理范围内。

曲晓燕,李云泉[2](2020)在《上海东亚同文书院的山东调查》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以降,日本的上海东亚同文书院通过对中国的长期旅行调查,留下了数量庞大的旅行日志和中国调查报告书,成为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重要史料。而山东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则是其重点调查区域之一。书院学生的山东调查报告书不仅直接呈递日本外务省和参谋本部等政府部门,还以此为基础编纂出版了《山东及胶州湾》和《支那省别全志》第四卷《山东省》等,为日本侵略山东、掠夺山东资源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书院的中国调查固有其为拓展日中商贸服务的经济考量,但在日本与西方列强激烈争夺的山东地区,书院的调查从一开始便与日本的国策密切相关,是日本"大陆政策"的产物,同时又服务于日本的"大陆政策"。

白林[3](2019)在《中国赴蒙援建工人研究(1949-1964)》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利用蒙古国对外关系中央档案馆、蒙古国中央档案馆、蒙古人民革命党档案馆以及中国外交部档案馆、地方省档案馆解密的档案资料,以1949年至1964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遣工人援助蒙古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为研究主线,重点探讨中国援建工人历年在蒙古工作和生活状况及其演变过程,力图借此反映出作为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兄弟国家,中蒙在建交后双方外交及经济关系的发展脉络。文章主体共分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叙述中国派遣援建工人赴蒙的历史过程。1949年中蒙建交后,只因首任中国驻蒙古大使吉雅泰误解周恩来的语意,与蒙方交涉在蒙华侨问题时主动提出派遣中国工人赴蒙的问题。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经济百废待兴和朝鲜战争爆发以及中国派兵参战等原因,中蒙双方派遣工人的交涉暂停。直到1955年,中蒙两国签订协定,中国派遣大批工人赴蒙参加生产建设。受中蒙关系变化的影响,1963年中国停止派遣援建工人,1964年中国在蒙援建工人全部回国。第二章主要考察中国援建工人在蒙古的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情况。蒙古领导人既需要大批中国工人赴蒙援建,又对他们持有“猜忌”、“警惕”的矛盾心理。而这种矛盾心理均表现在蒙方分配中国工人工作及其生活条件等方面。例如,给中国工人过于分散分配工作;与苏联工人和蒙古工人比较起来看,中国工人工作待遇和生活条件有明显的差距。但是,中国工人在中国政府的宣传和教育下,援建工作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第三章分析中蒙双方如何处理两国工人之间的矛盾及其处理方针的演变过程。针对中国工人违法乱纪的行为与两国工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中国政府主动要求之下,经中蒙双方协商决定,按照蒙古法律处理工人之间的司法问题。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原因,蒙古司法机关和警察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经常出现偏袒或袒护本国人的现象。因此,在中方要求下,中蒙双方进行商讨并调整为共同协商解决司法问题。中蒙关系恶化后,蒙方不顾中方的反对,单方面强行处理工人之间的司法问题。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窦海玉、于深水事件”。第四章探讨中蒙两国关系的变化及其中国援建工人回国的过程。1955年中国援建工人抵达蒙古后,因各种原因及其3年工作期满等原因,部分中国工人提前陆续回国。中苏关系恶化后,由于蒙古采取“等距离”外交政策,在1959年至1961年初期间,期满和提前回国的工人很少。受中苏关系的影响,中蒙关系恶化后,中国工人期满和提前回国人数剧增。特别是1962年访华期间,泽登巴尔与周恩来发生意识形态争论,加剧了中蒙两党和两国关系。蒙古政府全面调整对华政策,1964年单方面宣布运送中国工人全部回国。第五章讨论中国援建工人在蒙古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五年计划中的影响。1955年开始,蒙方引进大批中国工人,使其参加国民经济建设当中。与此同时,针对蒙古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中蒙双方签订经济援助协定,中国向蒙古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蒙古领导人不顾苏联反对,不仅学习中国“大跃进”运动,而且1959年在全国范围内也开展了“大跃进”运动。中国工人积极参加其中创造出了很多成果。直到1964年,中国工人全部回国而中国提供的援建项目被迫暂停。中国对蒙古派遣劳动力和提供经济援助的行为,与对其他国家提供的援助有较大的区别。中国对蒙古援助行为不仅输出自身经济发展模式,它还具有排除或消减苏联在蒙古的影响力的这一政治任务。中国通过提供经济援助,扩大在蒙古的政治影响,以此将来与苏联角逐蒙古问题。但是,中国派遣劳动力援蒙的行为,不仅影响中蒙双方领导人做出有关两国关系的决策,而且在1960年代初期促进了中蒙两国关系恶化的进程。

胡莹[4](2018)在《云南边境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边境地区已成为许多国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作为边境地区发展重要的支撑产业,边境旅游业对边境社会、经济、文化具有综合影响效应。如今边境旅游发展日益成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形式。边境旅游的发展是双边和多边国家合作的重要领域,也是国家旅游外交的重要议题,它已成为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渠道,是推动边境地区发展的重要抓手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云南作为西南边疆大省,有着发展边境旅游的先天优势,在新的发展机遇下,云南边境旅游必将迈上新台阶,探索构建云南边境旅游发展模式是促进云南省边境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南陆疆边境跨境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机制及模式研究”(编号:41671147)为支撑,在前期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撰写。针对边境旅游研究较薄弱和边境旅游业首先要解决发展模式这一问题,本文以云南为例,通过探索构建其边境旅游的发展模式,以期促进边境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希望为我国边境旅游发展模式选择及其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努力使我国边境旅游在今后的发展中有矩可循。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学科交叉研究法等,借鉴国内外边境旅游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梳理国内外边境旅游的相关理论和总结相关研究,阐述研究主要涉及的边境旅游、发展模式等相关概念,并结合区位、增长极、“边境效应”、区域旅游合作、地缘经济学说等相关理论基础,形成选题研究的理论支撑。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从云南边境旅游的区域概况和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云南边境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和分析云南边境旅游发展的现有模式,再结合云南边境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探讨了边境旅游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云南边境旅游发展的空间模式和类型模式优化构建,以期给云南边境旅游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最后,针对所构建的模式,对实现云南边境旅游发展模式对策进行研究,提出云南边境旅游发展模式的实施目标,并对云南边境旅游发展模式的实现对策提出具体操作建议。论文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以下主要结论:1)边境旅游是旅游者在邻近国家边境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主要包括旅游者在本国边境地区进行的境内旅游活动和旅游者通过边境口岸进行的跨境旅游活动;2)云南边境旅游发展的基本现状是陆路口岸旅游占主导,旅游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上层扶持力度逐渐增强,跨境合作积极推进;边境旅游项目丰度见长,建设程式稳步递进;旅游市场发展缓中有进,市场结构层序丰富;边境空间结构体系庞大,旅游发展模式交错。主要问题涉及到出入境通关管理、边境旅游产品设计、边境旅游设施建设、边境旅游管理体制、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旅游发展模式等方面;3)墨西哥口岸边境旅游、意大利边境小镇波托菲诺(Portofino)、美加边境旅游以及辽宁丹东口岸边境旅游、内蒙古满洲里边境旅游、广西东兴边境旅游是国内外边境旅游发展模式的成功案例,其发展经验对云南边境旅游具有借鉴意义;4)云南边境旅游发展现有主要模式有边贸带动与旅游融合发展模式、边境旅游小镇发展模式、交通廊道型发展模式、双边城镇融合型发展模式、边境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发展模式以及跨境旅游合作模式等;边境旅游发展的新趋势表现在区域的延展性,潜力增加,旅游边贸互动,发展形式多样化,区域合作深化等方面;5)构建的云南边境旅游发展新模式有空间模式和旅游边贸小镇、跨境旅游经贸合作区、边境旅游走廊等类型优化模式;6)针对所构建模式的六大实施目标上提出了实现云南边境旅游发展模式的对策,提出应加强政府规划引导、坚持旅游边贸互动发展、推进边境口岸城镇建设、完善区域交通体系建设、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等。

杨泽榆[5](2018)在《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东北非能源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现有成果主要针对该地区能源生产、供应和价格等要素进行研究,而本文从能源消费视角研究中东北非地区的能源消费政策,探究其发生、发展和变化历程,研究视角与以往不同。本文所指能源消费,包括中东北非国家生产和生活所消耗的能源。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即是该地区各国为了实现经济生产目标和保障民众福利、满足人民生活所需的一种引导能源消费的方式和具体措施。在本文研究中,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主要表现为价格低廉的能源消费方式,以及国家为维持低价能源消费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本文将从对中东北非能源消费的历史发展及现状的分析为起点,找出能源消费增长快、增量大、人均能耗高等严峻形势的重要原因——价格低廉,探究该地区能源低价消费的政策性因素——能源价格补贴。能源补贴在中东北非地区运用广泛,影响深远。政府实施能源补贴的经济成本高昂,已经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制约,带来了系列社会发展问题。为了消除能源补贴的负面影响,中东北非国家大力推行能源补贴改革,核心是提高能源消费价格。此外,笔者在研究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的过程中发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规律,可以从理论上解释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能源导向型经济增长促进了能源消费增长、能源消费增长制约了经济发展,同时,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需求最终推动了能源消费政策的变革。本文除了导论和结论部分共分为五章,遵循从历史和现有现象背后寻找原因、深入分析原因的基本研究思路。第一章分析了中东北非能源消费的历史发展和现有形势,是研究的起点;论述了中东北非能源消费的结构特点、部门分布特点和低价特点。第二章从政策性因素解释能源消费价格低廉的原因,分析了中东北非实施能源补贴政策的基础和目标,以及各国推行能源补贴的具体情况和特征,进一步回应了前章所述能源消费急剧增长的原因。第三章是承上启下的一章,其中能源补贴的负面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内容,是对上一章所述各国推行能源补贴政策影响的进一步论述;对能源低价消费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改革必要性的论述,又为后一章讨论能源消费价格调控做了铺垫。第四章概述了该地区国家能源补贴改革的情况,归纳了改革的特点、经验和改革面临的风险、挑战。第五章论述了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的演进历程,归纳出该地区能源消费政策植根于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特征,以及能源消费政策调整与该地区经济改革和地区能源发展战略一脉相承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的未来走向做出判断。结论部分采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对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的变化进行解释,笔者认为,中东北非地区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反映了该地区能源导向型经济结构的弊端,因此,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必须符合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规律。此外,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改革的部分成功经验,可对中国的能源补贴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中村贵(Nakamura Takashi)[6](2015)在《太湖流域春申君传说研究》文中提出春申君(生年不详—公元前238年)黄歇,战国晚期楚国宰相,与孟尝君、平原君及信陵君并称为“战国四君子”。关于他的传说,除了“四君子”、“食客三千人”、“珠履”及“李园谋划”等“政治英雄”传说之外,还有从古至今流传在太湖流域的传说。秦汉时期春申君传说已经开始地方化。根据史料与地方志的记载,历代在太湖流域有由春申君而得名的山川、“春申君庙”与“春申君祠”等祠庙、以及“春申君所开”的“申港”与“春申浦”等水利工程、以及其他与春申君相关的众多遗迹。太湖流域历代频发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受到极大影响。该地域为了预防水灾极为重视兴修水利,形成了大禹、吴太伯、伍子胥及范蠡等的治水传说及其谱系,春申君属于其谱系之一,依靠这个治水传说谱系而代代相传。在太湖居民的眼里,春申君是“兴利除害”、“攘除水患”等预防水灾的治水人物,他们把春申君视为神,建立祠庙奉祀春申君。太湖居民为了表达对春申君的崇敬,颂扬他的功劳,通过祭祀春申君实现愿望、预防水灾,这就是春申君传说传承的重要原因。太湖流域春申君传说,是在太湖流域的特定地理空间为基础传承与传播。太湖流域既是自然空间,也是由太湖居民创造的人文空间。太湖居民对太湖流域的地方认同是春申君治水传说传承的基础,春申君治水传说也使太湖居民不断地唤醒这种地方认同。这两者的互动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春申君的传说除了口头、文本等语言叙事以外,还通过物象的景观叙事传承下来。由春申君而得名的山川、相关的宫殿、城门及城墙等建筑物是作为春申君传说的重要标志与象征物,不断唤起当地人的集体记忆。尤其是“春申君所开”的申港、春申塘、黄浦江等景观都与春申君治水传说直接关联,对春申君治水传说的传承与传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春申君庙”、“春申君祠”等祠庙中,春申君被认为是“社神”、“土地神”。这些祭祀行为(民俗行为)也是太湖流域春申君治水传说的重要传承形式之一。太湖流域春申君传说是由于太湖流域的治水空间(在由太湖及其水系构成的水空间的基础上,因太湖居民及其生活而构建的人文空间)、太湖居民及其对作为治水人物的春申君的集体记忆建构起来,通过语言叙事、景观叙事以及民俗行为等传承形式代代相传。随着现代社会的全球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春申君传说面临着新的局面。当地政府利用春申君传说将有关遗迹开发为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近年来,“申”、“申城”及“春申”作为表示上海的地域文化符号,颇受关注,上海政府机关与学者纷纷提出了“春申文化”的文化概念,上海的春申君治水传说以“上海的开拓者”的春申君形象为基础,由此演变成“春申文化”,被认为是上海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在弘扬上海城市文化活动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贾建伟[7](2012)在《成山头海事基地海事工作船通航安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海运也保持了稳步增长,随着投入运营船舶数量的增加,海上交通形势日益严峻。成山头附近水域是我国海上南北交通枢纽,不仅是船舶进出渤海及黄海北部各港口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重要的渔场之一。由于该水域通航环境复杂,自然条件恶劣,风大、流急、雾多,船舶交通密度大,多条习惯航路在成山头警戒区水域交汇,相当部分水域存在养殖区,使本水域有限的可航空间更加狭窄,海上交通事故和海上污染事故频发。本文对成山头海事工作船安全靠离泊对策进行研究,针对海事工作船码头的实际情况,对海事工作船码头附近的通航环境进行分析,阐述了该水域的通航环境及交通现状,并对水域交通事故进行统计,得出水域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通过分析成山头海事工作船码头与邻近水域通航环境的相互影响,包括风、流、浅点和养殖区对码头通航的影响。进而提出海事工作船靠离泊方法,包括进出港航道的设计(航道走向、长度、转向点)和船舶进出港的航法,并针对船舶进出港提出了船舶靠离泊操纵方案和安全保障措施。论文的研究成果将使该水域的船舶通航安全管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保障该水域具有良好的通航环境和通航秩序,防止因船舶数量增加而导致水域通航环境恶化或诱发水上交通事故,使港口水域更清洁、船舶航行更安全。

马永亮[8](2012)在《俄罗斯远东海洋运输研究》文中提出远东海洋运输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传统、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直接影响着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太平洋沿岸分布的海港是俄罗斯面向东北亚地区和国家的门户,它们大多与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贝阿铁路相连,在国家和地区的海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认真关注和系统研究远东地区二战后至今海洋运输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发现远东地区海洋运输现存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思考促进中俄区域海洋运输合作持续快速发展的策略,对加强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及21世纪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按照逻辑分析的层次,除绪论和结论之外可分为四章:第一章俄罗斯远东海域和海运概况,归纳和综述了俄罗斯远东海域和海运的概况,包括海域的组成和范围,主要港口的分布和作用,海运分类等,为进一步研究远东地区海洋运输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章1992年前远东海洋运输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了苏联时期远东海洋运输的发展,包括海运公司、船队、海港、港口企业等业务的发展及其主要特点。第三章俄罗斯联邦时期远东海洋运输的发展,主要研究了苏联解体后,俄联邦时期远东海洋运输的改革和发展,分析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第四章中俄海洋运输的区域合作与发展,探讨了中俄海洋运输发展的利好因素,思考了加强中俄海洋运输区域合作及发展的措施。

杨潮声[9](2011)在《海域使用权制度研究》文中指出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物权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海域使用权的用益物权性质,但《物权法》的规定只有简单的“依法取得的海域使用权受法律保护”这一条,对于海域使用权的客体、特征、效力、流转、与相关权利的冲突与协调等诸多问题并未作出规定。在理论研究上,尽管少有的关于海域使用权物权属性的论述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体系化、较全面的论着并不多见,很多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倍受争议,各方观点莫衷一是。为了明晰海域使用权的基本理论问题,为相关制度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先导,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探讨:第一章为“海域使用权的私法定性”。从海域使用权的概念及法律特征入手,在梳理学界关于海域使用权的性质各种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学说进行比较和理论分析,得出海域使用权是一种新型用益物权的结论,并指出《物权法》将海域使用权的性质界定为用益物权、使之回归私法本源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二章为“海域使用权的私法关系构造”。法律关系是私法上的核心概念,作为私权的海域使用权的法律关系同样由主体、客体及内容构成。本章从主体、客体及内容三个方面依次对海域使用权的私法关系构造进行了深入解析,特别是从海域使用权的客体之特定性、集合性、差异性等特别属性分析入手,并通过对海域使用权的客体与土地使用权的客体之共性和差异的比较,廓清了海域使用权客体的空间范围。本文主张领海、海港、滩涂、内水、海域上空、海床及底土、无居民海岛等皆属于海域使用权的空间范围,并指出不同的海域使用权的客体空间范围各有不同,海域使用权的客体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扩张或者限缩的开放的体系,随着科技进步、人类需求变化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利用,海域使用权的类别和客体范围势必将不断地发生调整。第三章为“海域使用权的效力、限制及保护”。海域使用权作为一种用益物权,其物权效力包括排他效力、优先效力和追及效力。海域使用权作为一种私权,会受到所有权负担社会义务、相邻关系、权利失效等私法的限制;国家在海域使用上担负社会公共管理职责,故海域使用权的行使势必要受到公法的限制;同时,现代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作为社会法的环境保护法势必会对海域使用权的行使进行规范,这些限制有利于避免权利行使的无序状态,从而实现对海域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在彰显海域使用权物权属性的同时,必须加强海域使用权的保护,包括公法上的保护和私法上的保护,其中,私法上的保护在物权法上主要体现在物权请求权和物权确认请求权两个方面。第四章为“海域使用权的变动”。物权变动的一般理论自然应适用于海域使用权,同时还需要针对海域使用权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海域使用权登记制度。本文结合我国现有制度规定,具体分析了依申请取得、招标、拍卖、挂牌交易的条件、程序及各自的利弊,认为在制度完善上,既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行招标、拍卖、挂牌制度,提高海域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又要加强对申请取得的制度规范,以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海域使用权流转机制,一方面可以达到海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海域使用权的变更包括主体的变更和海域使用权内容的变更,海域使用权主体的变更包括海域使用权的出资、转让,赠与和继承。海域使用权内容的变更具体包括海域使用用途的变更、海域使用期限的变更、海域使用权的出租、海域使用权的抵押等。海域使用权的绝对消灭,系海域使用权存续期限届满、海域使用权客体消失、海域使用权人的抛弃、海域使用权被提前收回等原因导致,并分别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第五章为“海域使用权与相关权利的冲突与协调”。2007年3月颁布的《物权法》在用益物权编对用益物权的体系进行了创造性整合,增加了一些用益物权新类型,除第122条对海域使用权的用益物权地位进行明确外,还在第123条对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养殖权和捕捞权等相关权利的用益物权属性进行了明确,由于海域使用权同这些新型用益物权之间在客体上存在一定范围的重合,加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一致,海域使用权与相关权利之间的冲突屡见不鲜,尤其是海域使用权与养殖权、捕捞权、矿业权、土地使用权等之间存在一些冲突,笔者对这些冲突及其协调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探求解决上述冲突的根本途径过程中,应当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物权设定的“先来后到”规则完善有关法律制度,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和登记机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海域使用权的制度价值和海域的经济效能。第六章为“我国海域使用权制度的现状分析与完善构想”。笔者通过分析我国海域使用权制度法律重构的现实基础,指出了我国海域使用制度的现况及问题,特别指出过去以行政管理法为主导的海域物权制度体系显然无法适应物权发展的需要,物权制度的发展要求海域使用权制度体系充分彰显其私权特性。在立法体例上,笔者认为应当借鉴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采取的以基本法为基础、特别法为主导的立法模式,应当通过修订《海域使用管理法》或者制定相应的配套规范来进行完善海域使用权制度,修改和完善的内容包括海域使用权的定义、海域使用权的性质、海域使用权的客体范围、海域承包制度、海域使用权的申请、海域使用权的审批、海域使用权出让、海域使用权的登记、海域使用权的转让、海域使用权的收回、海域使用权的抵押、海域使用金缴纳、海域使用权人的义务等在内。最后,笔者结合理论分析和各地出台或者拟出台的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等立法实践对《海域使用法》的修改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陈伟[10](2011)在《从地缘战略看冷战后中国在南亚的国家利益及其维护 ——以印度、巴基斯坦为例》文中指出中国在地理上具有海陆复合性的地形特征。在当今世界上,中国周边邻国的数量是最多的,在22000多公里的陆地边界和18000多公里海岸线上的周边国家多达20个,其中陆地直接接壤的邻国就有14个。这些国家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民族与文化。同时,中国周边地区也是世界主要大国利益交汇点,东北亚、东南亚、中亚、南亚等在冷战时期都曾形成过“热点”,有些问题至今尚未彻底解决。故此,从地缘角度看中国所面临的周边地缘形势较为复杂。中国在南亚方向上,依然存在大面积领土的争端。同时,南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中国的能源安全上的有着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南亚长期相对动荡的内部环境,加之美国等大国因素的介入,直接影响着中国在该地区的利益。现阶段,南亚地区又出现了不断发展军备、进行竞赛的趋势。正在全力以赴发展经济的中国,如何确保在南亚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本文拟从地缘战略出发,深入分析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国家利益的具体表现。重点以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为例,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两个层面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探讨。透析中国在本地区的重要利益和实现途径,达到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

二、《水道港口》第22卷(2001年1—4期)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道港口》第22卷(2001年1—4期)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形态与城市区域文学史的建构 ——以民国苏州、南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缘起与相关概念释义
    二 研究现状述评及反思
    三 主要内容与选题意义
第一章 城市区域文化形态的历史生成
    第一节 苏州城市文化的历史渊源与丰富面相
    第二节 南京城市文化的时代嬗变与多维阐释
    第三节 城市区域文化与城市文学的有机关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苏州:文学想象与乡邦文人的都市探索
    第一节 雅、俗的位移:通俗作家群体的双重角色转换
    第二节 革命、诗意的纠缠:南社文人群体的自我赋权之路
    第三节 戏谑与庄严的交织:文学苏州的若干关键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政治角力与校园精英的“守成”选择
    第一节 新、旧的互渗:高校师生的多样聚合
    第二节 政、学的冲突:两难境地中的文学创作
    第三节 言与不言的吊诡:文学南京的两条路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区域文学史的建构何以可能
    第一节 自然要素与文学地理景观
    第二节 历史基因与现代城市隐喻
    第三节 文化选择与区域文学的互文关系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大事年表(1898—1949)
参考文献
后记

(3)中国赴蒙援建工人研究(1949-1964)(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三、史料来源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援建工人的交涉派遣经过
    第一节 中蒙两国关系的历史背景
        一、20世纪20年代中蒙两党关系
        二、中共对蒙古独立态度之转变
        三、中蒙两国建交与互派大使
    第二节 中国援建工人问题的缘起
        一、派遣援建工人的初步交涉
        二、援建工人交涉中断的原因
        三、重启派遣援建工人的交涉
    第三节 中国援建工人的派遣过程
        一、派遣和引进工人的前期工作
        二、第一批援建工人赴蒙古
        三、援建工人陆续来到蒙古
        四、派遣援建工人逐渐减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援建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第一节 对中国援建工人的管理和分配
        一、对中国援建工人的管理
        二、中国援建工人的工作分配
    第二节 中国援建工人在蒙古的工作状况
        一、援建工人工作基本步入正轨
        二、援建工人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三、援建工人生产工作量的减少
    第三节 中国援建工人在蒙古的生活状况
        一、援建工人抵达蒙古后的生活
        二、蒙古对中国援建工人的福利政策
        三、中蒙关系恶化与对援建工人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援建工人在蒙司法问题及其处理
    第一节 早期援建工人的“违法乱纪”及处理
        一、早期援建工人违法乱纪行为及其原因
        二、援建工人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理方针
        三、中蒙两国工人之间的友谊及其冲突
    第二节 中蒙关系恶化与司法纠纷的加剧
        一、蒙古民众对援建工人的态度
        二、中、蒙两国工人之间矛盾的加剧
        三、援建工人生存环境恶化与双方谈判
    第三节 “窦海玉、于深水事件”的发酵及其解决
        一、双方在援建工人问题上的矛盾激化
        二、“窦海玉、于深水事件”发生的经过
        三、双方对“窦海玉、于深水事件”的交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赴蒙援建工人的回国过程
    第一节 蒙古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对援建工人的影响
        一、中苏分裂与蒙古“等距离”外交政策
        二、蒙古公开攻击中共与泽登巴尔访华
        三、蒙古外交政策变化及其对援建工人的影响
    第二节 援建工人回国的决策及过程
        一、援建工人提前回国及其原因
        二、双方动员援建工人期满后继续留蒙
        三、援建工人期满回国的谈判及工人回国
    第三节 援建工人全部回国及其双方的争论
        一、援建工人全部回国的交涉
        二、援建工人全部回国的过程
        三、援建工人全部回国的余波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经济援助与中国援建工人的成效
    第一节 蒙古第二个五年计划与中国的援助
        一、二五计划与经济援助的初步交涉
        二、双方经济援助谈判及协定的签订
        三、二五计划中援建工人的建设成就
    第二节 蒙古三年计划与中国的援助
        一、三年计划的制定与中国的经济援助
        二、蒙古政府对中国“大跃进”的态度
        三、全面开展“大跃进”与援建工人
    第三节 蒙古第三个五年计划与中国的援助
        一、三五计划的拟定与周恩来访问蒙古
        二、对“大跃进”态度转变与苏联的经援
        三、援建工人建设状况及其援建项目中断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云南边境旅游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研究背景
        一、发展边境旅游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边境旅游已成为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形式
        三、探索构建边境旅游发展模式是促进云南省边境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选题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选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边境旅游
        二、旅游发展模式
    第二节 理论基础分析
        一、区位理论
        二、增长极理论
        三、“边境效应”理论
        四、区域旅游合作理论
        五、地缘经济学说
第三章 云南边境旅游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 区域概况
    第二节 边境旅游发展现状
        一、陆路口岸旅游占主导,旅游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二、政府扶持力度逐渐增强,跨境合作积极推进
        三、边境旅游项目丰度见长,建设程式稳步递进
        四、旅游市场发展缓中有进,市场结构层序丰富
        五、边境空间结构体系庞大,旅游发展模式交错
    第三节 边境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出入境程序繁琐,游客通关不便利
        二、旅游设施条件滞后,旅游产品魅力不足
        三、旅游管理机制不健全,双边合作受限
        四、双边旅游合作机制未成体系
        五、旅游发展模式雷同,缺乏旅游创新动力
第四章 国内外边境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及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边关贸易旅游区发展模式——墨西哥口岸边境旅游
        二、边境休闲旅游小镇发展模式——意大利边境小镇波托菲诺(Portofino)
        三、跨境国家公园发展模式——美加边境旅游
        四、主要经验和借鉴
    第二节 国内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口岸节点增长极发展模式——辽宁丹东口岸边境旅游
        二、边贸旅游合作发展模式——内蒙古满洲里市边境旅游
        三、边关商贸旅游城镇发展模式——广西东兴边境旅游
        四、主要经验和借鉴
第五章 云南边境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
    第一节 构建依据1:边境旅游发展现有模式分析
        一、边贸带动与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二、边境旅游小镇发展模式
        三、交通廊道型旅游发展模式
        四、双边城镇融合型旅游发展模式
        五、边境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发展模式
        六、跨境旅游合作模式
    第二节 构建依据2:边境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一、边境旅游在时空范围上得到延伸
        二、作为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连接点,边境旅游具有潜力可挖
        三、邻国之间旅游合作加强,边境旅游会得到大发展
        四、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的和谐发展
        五、边境旅游朝着生态化、科技化、个性化发展
        六、边境旅游区域合作日趋深化
    第三节 云南边境旅游发展的空间模式构建
        一、构建思路
        二、构建框架
        三、空间模式构建
    第四节 云南边境旅游发展的类型模式优化构建
        一、旅游边贸小镇发展模式构建
        二、跨境旅游经贸合作区模式构建
        三、边境旅游走廊模式构建
第六章 实现云南边境旅游发展模式对策研究
    第一节 边境旅游发展模式的实施目标
        一、推进云南边境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构建
        二、促进云南边境旅游合作发展的区域联动
        三、完善云南边境旅游发展模式的内容体系
        四、带活云南边境旅游发展模式再生产链条
        五、优化云南边境旅游模式的发展路径
    第二节 实现云南边境旅游发展模式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规划引导
        二、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坚持旅游边贸互动发展
        三、加强口岸核心带动,推进边境城镇建设
        四、重视轴线强化作用,完善区域交通体系建设
        五、注重圈层辐射延伸,发挥区域联动效应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5)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和价值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东北非能源问题相关研究
        二、中东北非能源消费问题有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第一节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历史发展
        一、1970~2015年能源消费与GDP增长
        二、能源导向型经济结构构建的历史原因
    第二节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的形势和结构特点
        一、日益严峻的能源消费形势
        二、中东北非能源消费的结构特点
    第三节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的部门分布特点
        一、能源消费部门分布总体情况和特点
        二、发电部门
        三、海水淡化
        四、石油化工及其他高能耗产业
    第四节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的低价特征
第二章 中东北非国家实施的能源消费政策——能源补贴
    第一节 丰富能源资源禀赋及其财富累积
        一、丰富的碳氢化合物资源禀赋
        二、巨额能源财富的累积
    第二节 能源补贴及其初始目标
        一、能源补贴的定义和内涵
        二、能源补贴的经济发展目标
        三、能源补贴的社会保障目标
        四、能源补贴的政治因素考量
    第三节 能源补贴的推行运用及国别情况
        一、能源补贴的推行运用
        二、能源补贴的国别情况
    第四节 能源补贴的特点
        一、中东北非各国的差异性比较
        二、能源补贴的特点
第三章 中东北非能源低价消费的经济社会成本及其挑战
    第一节 中东北非地区宏观经济特点及形势
        一、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中东北非地区宏观经济的特点
    第二节 能源低价消费的经济成本分析
        一、能源、经济增长及其联系
        二、经济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政府不堪重负的财政负担
    第三节 能源低价消费的社会影响
        一、能源低价消费负面影响使国民财富的合理分配遭质疑
        二、边境能源走私问题
        三、能源低价消费的环境影响
    第四节 能源低价消费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改革的必要性
        一、能源低价消费与地区经济安全问题
        二、能源低价消费与地区能源安全问题
        三、能源价格补贴改革刻不容缓
第四章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的调整——价格调控
    第一节 能源补贴改革的基本情况
        一、地区各国启动改革及改革历程
        二、能源补贴改革的具体措施
        三、补贴改革的初步成效
    第二节 能源补贴改革的特点经验及面临的风险挑战
        一、能源补贴改革的特点和经验
        二、能源补贴改革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第五章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的未来走向分析
    第一节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演变及特点
        一、能源消费政策的演变
        二、能源消费政策的特点
    第二节 能源消费政策与地区经济改革和能源发展战略
        一、地区经济改革的推行情况
        二、地区能源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的未来走向
        一、能源消费政策对地区经济改革和能源发展战略的意义
        二、能源消费政策的未来走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6)太湖流域春申君传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春申君传说研究现状
        一、关于春申君与战国晚期楚国政治的研究
        二、关于春申君个人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春申君传说与太湖流域的研究
    第三节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
        三、写作思路
第一章 春申君传说的历史语境
    第一节 楚国晚期政治与春申君
        一、战国晚期楚国政治趋势
        二、史料中春申君的政绩
    第二节 春申君相关问题
        一、春申君的身份
        二、春申之名
        三、春申君的生卒年
        四、春申君与李园
        五、春申君的评价
    小结
第二章 春申君传说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春申君传说的产生期
        一、战国至秦汉时期
    第二节 春申君传说的发展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隋唐时期
        三、宋元时期
    第三节 春申君传说的演变期
        一、明清时期
        二、民国时期
    小结
第三章 春申君传说与地域空间
    第一节 区域与地理空间
        一、划分区域的任意性
        二、统一性与整体性
        三、区域认同
    第二节 江南地区与太湖流域
        一、江南地区及其核心地带
        二、太湖流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三、太湖流域自然灾害与“治水空间”
    第三节 春申君传说与太湖流域
        一、民俗事象的地域性
        二、春申君传说风物
        三、春申君传说与太湖流域之间的关系
    小结
第四章 春申君传说与太湖治水传说谱系
    第一节 传说学理论与春申君传说的传承范围
        一、“传说圈”与“传说中心论”
        二、“传承母体论”
        三、太湖流域春申君传说的流传范围
    第二节 传说学理论与春申君传说的内容结构
        一、“传说群”
        二、春申君传说及其“传说群”
        三、“风物传说圈”与“传说层”
    第三节 太湖流域治水传说
        一、水文化与大禹
        二、大禹与太湖流域
        三、吴太伯(泰伯)
        四、范蠡与伍子胥
        五、太湖治水传说谱系
    第四节 春申君治水传说
        一、春申君治水传说与太湖流域
        二、春申君治水传说与太湖治水传说谱系
    小结
第五章 春申君治水传说与地方认同
    第—节 春申君治水传说及其传承载体
        一、传承母体与传承地域
        二、春申君治水传说的“传承地域”
    第二节 传说的认同功能与春申君治水传说的传承
        一、传说的认同功能
        二、人物传说的认同功能
        三、春申君治水传说的传承原因
    第三节 地方认同与春申君治水传说的传承
        一、认同与地方认同
        二、春申君信仰与祭祀空间
        三、景观与景观叙事
        四、“春申君所开”与太湖居民的地方认同
    第四节 当代太湖居民对春申君传说的认同
        一、太湖流域春申君传说相关遗迹的现状
        二、春申君传说的相关言论
    小结
第六章 春申君传说与现代上海
    第一节 上海与春申君传说
        一、上海与春申君的渊源
        二、上海春申君传说的传承形式及传承内容
    第二节 城市空间与上海城市民俗
        一、城市空间与城市民俗
        二、上海城市民俗及其现状
    第三节 上海城市空间与春申君传说
        一、“春申文化”与“春申文化论坛”
        二、《告慰春申君》与《风情上海滩—春申君之传说》
        三、《春申文化丛书》、《春申风物》以及《春申潮》
        四、春申君传说在现代语境下的“公共化”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成山头海事基地海事工作船通航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
第2章 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情况
    2.1 相关理论的研究情况及实践
    2.2 国内外政府公务船管理情况
第3章 成山头海事基地附近通航要素对海事工作船影响分析
    3.1 通航环境
    3.2 通航秩序
        3.2.1 附近航路概况
        3.2.2 成山头海事工作船码头附近水域特点
        3.2.3 水域交通现状分析
    3.3 船舶交通事故统计
    3.4 通航要素对海事工作船港内航行的影响
        3.4.1 风对船舶航行的影响
        3.4.2 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
        3.4.3 其他自然条件对船舶航行的影响
        3.4.4 附近水深浅点对海事工作船的影响分析
        3.4.5 附近水域养殖区对海事工作船的影响分析
    3.5 小结
        3.5.1 风、流、浪对船舶影响列表
        3.5.2 风、流、浪等对船舶的影响分析待确定的几个问题
第4章 海事工作船的功能特点
    4.1 海事巡逻船的巡航功能分析
    4.2 海事工作船的特点分析
    4.3 海事巡逻船巡航的安全性分析
第5章 基地航道的技术要求
    5.1 港航道布置的一般要求
    5.2 建议航路
    5.3 风致漂移对航道的影响
    5.4 流致漂移对航道的影响
    5.5 其它因素对航道宽度的影响
    5.6 波浪对航道水深的影响
    5.7 基地航道技术参数的确定
第6章 船舶安全操纵技术及安全保障
    6.1 船舶安全靠离泊操纵方案
        6.1.1 准备工作
        6.1.2 船舶安全靠离泊方案
    6.2 船舶靠离泊安全操作要求
    6.3 系解缆安全操作要求
    6.4 海事工作船安全靠离泊特殊要求及限制条件
        6.4.1 海事工作船安全航行建议
        6.4.2 进出成山头海事工作船码头水域船舶注意事项
        6.4.3 船舶安全靠离泊限制条件
        6.4.4 成山头海事工作船码头船舶短期系泊安全保障
        6.4.5 成山头海事工作船码头船舶长期系泊安全保障
第7章 结论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7.2 待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8)俄罗斯远东海洋运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研究方法
    难点、创新点
第一章 俄罗斯远东海域和海运概况
    第一节 俄罗斯远东海域概况
        一、 远东主要港口分布
        二、 远东海港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俄罗斯远东海运概况
        一、 远洋运输和近海国外运输航线
        二、 沿海运输航线
        三、 远东海运客运
        四、 远东海运公司
    本章小结
第二章 1992 年前远东海洋运输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二战结束后至 20 世纪 50 年代末远东的海洋运输
        一、 二战后远东地区的海运状况
        二、 远东地区海运公司的恢复和港口基础建设
    第二节 20 世纪 60 至 70 年代初远东海运的技术革新和业务发展
        一、 投入巨资快速建造大型船舶、补充船队
        二、 改扩建港口、加强码头基础设施建设
        三、 逐步完善海运管理工作
        四、 逐步增加国内外新航线
        五、 海运其他协作企业的发展
    第三节 20 世纪 70 至 90 年代初提高远东海运业务效率
        一、 加强船队专业化建设
        二、 完善海运港口机械化建设
        三、 海运固定资产稳步增加
        四、 海运集装箱业务的蓬勃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罗斯联邦时期远东海洋运输的发展
    第一节 远东海洋运输体制改革
        一、 远东海洋运输企业的体制改革
        二、 远东海运经营方式的变化
    第二节 远东海洋运输现状
        一、 远东海洋运输行业现状
        二、 远东海运公司现状
    第三节 远东海洋运输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一、 远东海洋运输存在的问题
        二、 远东海洋运输诸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 解决远东海洋运输发展问题的措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俄海洋运输的区域合作与发展
    第一节 中俄海洋运输的区域合作
        一、 中俄经济合作出现诸多利好因素
        二、 积极推动海运大项目合作、边境和地方间合作发展
        三、 发展东北地区内贸货物(中)借道远东港口(俄)的境外运输
    第二节 促进中俄海洋运输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思考
        一、 成立海洋运输区域合作协调发展委员会
        二、 港口运输枢纽战略升级,港口经济创新发展
        三、 把握俄罗斯入世时机,打入俄罗斯海运服务业
        四 强区域海运合作,全力打造中国东北出海物流通道
        五、 中俄海洋运输区域合作与发展的若干构想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海域使用权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及篇章结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海域使用权的私法定性
    第一节 海域使用权的概念与特征的界定
    第二节 海域使用权属于一种新型的用益物权
    第三节 海域使用权的分类
第二章 海域使用权的私权关系构造
    第一节 海域使用权的主体
    第二节 海域使用权的客体
    第三节 海域使用权的内容
第三章 海域使用权的效力、限制及保护
    第一节 海域使用权的效力
    第二节 海域使用权的限制
    第三节 海域使用权的保护
第四章 海域使用权的变动
    第一节 海域使用权的变动概述
    第二节 海域使用权的取得
    第三节 海域使用权的变更
    第四节 海域使用权的消灭
第五章 海域使用权与相关权利的冲突与协调
    第一节 海域使用权与渔业权的冲突与协调
    第二节 海域使用权与矿业权的冲突与协调
    第三节 海域使用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冲突与协调
    第四节 解决海域使用权与相关权利冲突的根本途径探索
第六章 我国海域使用权制度的现状分析与完善构想
    第一节 我国海域使用权制度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我国海域使用权制度的完善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第三节 我国海域使用权制度完善的立法构想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10)从地缘战略看冷战后中国在南亚的国家利益及其维护 ——以印度、巴基斯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及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冷战后南亚在中国地缘战略中的地位
    第一节 地缘战略的概念和内涵
    第二节 中国周边的地缘态势概况
    第三节 南亚在中国地缘战略中的地位
第二章 冷战后中国在南亚的地缘政治安全利益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的概念
    第二节 领土与安全问题
    第三节 能源及能源通道问题
    第四节 西藏问题与反恐问题
第三章 冷战后中国在南亚的地缘经济利益
    第一节 地缘经济学的概念
    第二节 中印经贸关系
    第三节 中巴经贸关系
第四章 冷战后中国在南亚的地缘政治安全及经济利益的维护
    第一节 与印度增信释疑,维护中国在南亚的国家利益
    第二节 加强中巴全天候伙伴关系,促进中国利益的实现
    第三节 加强与美国的沟通与交流,减少美国在南亚的煽风点火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水道港口》第22卷(2001年1—4期)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形态与城市区域文学史的建构 ——以民国苏州、南京为中心[D]. 金钰.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上海东亚同文书院的山东调查[J]. 曲晓燕,李云泉. 暨南史学, 2020(01)
  • [3]中国赴蒙援建工人研究(1949-1964)[D]. 白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4]云南边境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 胡莹. 云南财经大学, 2018(11)
  • [5]中东北非能源消费政策研究[D]. 杨泽榆. 云南大学, 2018(04)
  • [6]太湖流域春申君传说研究[D]. 中村贵(Nakamura Takashi).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6)
  • [7]成山头海事基地海事工作船通航安全研究[D]. 贾建伟. 大连海事大学, 2012(10)
  • [8]俄罗斯远东海洋运输研究[D]. 马永亮. 黑龙江大学, 2012(10)
  • [9]海域使用权制度研究[D]. 杨潮声. 吉林大学, 2011(04)
  • [10]从地缘战略看冷战后中国在南亚的国家利益及其维护 ——以印度、巴基斯坦为例[D]. 陈伟. 暨南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航道港口》第22卷(2001年1-4期)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