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冬小麦晚秋播种生长特性研究

北疆冬小麦晚秋播种生长特性研究

一、北疆冬小麦晚秋播种生育特点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曹燕燕,李雷雷,于蕾,王君,张振永,齐双丽,乔冀良,黄杰,廖平安,葛昌斌,郭春强[1](2021)在《播期播量对小麦新品种漯麦163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加速推广利用漯麦163,2018-2019年度研究了不同播期(10月10日、10月17日、10月24日、10月31日)、不同播量(75 kg·hm-2、105 kg·hm-2、135k g·hm-2、165 kg·hm-2、195 kg·hm-2)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播期间差异不显着,播量间差异达极显着水平。通过对产量构成因素变异性及相关性分析,穗粒数变化最大,千粒重最小,穗粒数与亩穗数和千粒重均呈负相关。因此,通过稳定穗粒数,协调好其与亩穗数和千粒重的关系,使小麦产量三要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小麦产量的目的。本区域生态条件下以10月17-24日左右为最佳播期,适宜播量为135 kg·hm-2左右。

苏文平[2](2021)在《北疆超晚冬播小麦品种筛选》文中指出

董玉新[3](2020)在《内蒙古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生理机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针对内蒙古河套平原冬小麦试种中发现的冬季冻害、春季干旱或“倒春寒”影响返青率及前茬限制等问题,以“春麦冬播”为切入点,以提高小麦抗寒、抗旱能力,提高产量和效益为目标,以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为材料,系统研究不同播种期、播种深度、播种量及肥水措施对小麦种子越冬、萌发出苗、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阐明气候、土壤及水分条件与冬播小麦生长的关系及实现高产的关键限制因素,深入揭示冬播小麦实现高产高效的生态生理机制,探索构建春麦冬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该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小麦高产、高效的生态生理机理,而且,对于提高北方春麦区小麦产量、降低小麦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复种指数、保护生态环境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播种期推迟,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春季出苗率均呈增加趋势,其中以“寄籽”形式越冬的小麦出苗率接近60%,而且较春播小麦提前出苗3d左右,成熟期提前7d以上。冬播小麦叶面积指数、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均随播期的推迟而升高,以11月上旬播种的小麦表现最优。内蒙古河套灌区“春麦冬播”的适宜播种期为11月上旬,即农历“立冬”前后,此时5 cm 土层日平均温度为1℃左右。2.冬播条件下供试小麦品种的春季田间出苗率较春播小麦有所降低,但根系发达,对低温及干旱的适应性强。通过系统聚类筛选出适宜内蒙古平原灌区冬播的3个小麦品种,包括春性品种永良4号、冬性品种宁冬11号和半冬性品种河农7106,其共同特征为抗逆性强、越冬出苗率高、根系发达、产量表现较高。3.秋浇底墒水与未浇底墒水的冬播小麦相比,出苗早、出苗率高,成熟期提前2~5 d。底墒水对冬播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光合特性等均有显着影响,以浇灌底墒水的冬播小麦表现更好。3-5 cm播深的“寄籽”小麦较9 cm播深的小麦提早出苗4~5 d,成熟期提前5~7 d,且出苗率、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表现最优。4.冬播条件下,适当增加播种量与施肥量,“寄籽”小麦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增加趋势。冬播小麦叶片SPAD值随播种量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在高播种量和施肥量处理下表现最优,较春播对照分别提高15.5%、9.2%和7.9%。冬播小麦籽粒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大而增加,随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回归分析表明,冬播小麦籽粒产量与播种量、施肥量二项农艺措施的关系均符合二次多项式线性回归模型,通过方程求极值得出永良4号获得最高籽粒产量的适宜播种量、施肥量分别为 480.5 kg·hm-2 和 396.2 kg·hm-2。5.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较春播小麦有所降低,但出苗早,分蘖能力强、茎蘖成穗率高,根系发达,叶片光合速率高;且开花之后,旗叶叶绿素含量、Fv/Fm值及光合速率下降缓慢,高值稳定期较长。拔节以前,冬播与春播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无明显差异,开花之后,“寄籽”小麦干物质积累量逐渐超过春播小麦,籽粒产量也可达到与春播小麦相同的水平。与春播小麦相比,冬播小麦穗数有所减少,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显着增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组装集成了内蒙古河套灌区“春麦冬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在浇灌足量底墒水的前提下,播前精细整地;适宜播期为11月上、中旬,即农历节气“立冬”前后,暖冬年份可适当推迟播种;品种采用春性品种永良4号;播种深度为3-5 cm,播种量为480.5 kg·hm-2,种肥(磷酸二铵)施用量为396.2 kg·hm-2。

王进[4](2017)在《玛纳斯河流域农田生态系统碳动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活动排放的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全球公认,事实确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减缓气候变暖的关键途径。海洋是公认的碳汇系统,但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功能十分复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这其中农田生态系统扮演重要角色;从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分析,对干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功能重视程度不够:新疆是干旱区的典型代表,自1950s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开发,绿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先进的绿洲灌溉技术普及以及其他绿洲农业管理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显着改变了绿洲系统碳源汇功能,但这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本文以新疆绿洲农业的典型代表--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绿洲为研究区,通过长期定点观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定量评估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碳动态近40年来的时空格局及其对绿洲扩张、绿洲管理和气候波动的响应旨在探索干旱区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碳收支时空格局和动态特征及其对农田管理措施的响应机制。本文首先在站点尺度上,基于安装在农田生态系统的涡度相关系统的观测数据、土壤呼吸和农气观测数据(2009-2013年),分析覆膜滴灌棉田的碳通量变化特征和不同种植模式下棉田产量和耗水量的时间变化特征,揭示棉田碳通量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及种植模式优化对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率的影响。然后基于这些站点数据校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BIOME-BGC,在站点尺度上利用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和产量统计数据验证模型,模拟流域绿洲农业集约化管理,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最后利用基于空间化的绿洲农业BIOME-BGC模型,在1 km×1 km空间分辨率网格尺度上,估算玛河流域1970-2013年绿洲农田碳收支时空分布变化,并对气候变化、绿洲扩张和人类集约化管理(施肥、灌溉),开展不同情景的模拟和预测分析,取得的主要结果和认识包括以下几方面。1.基于涡度相关系统,研究了覆膜沟灌(MF)和膜下滴灌(MD)种植模式下绿洲棉田碳循环过程和水分利用特征MF和MD的播种、出苗和现蕾期较裸地沟灌(NF)种植时期提前了13-20 d,且整个生育期较NF时期分别延长了12-16 d。MD棉田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利用效率较NF(裸地沟灌)时期的分别提高了65.2%和62.3%。覆膜滴灌棉田生育期内(5-10月)GPP和NEE的昼夜变化都呈现显着的正弦曲线变化特征,峰值出现在14:00;GPP和NEE的季节变化与LAI变化较为一致,峰值出现在7月;月积累的GPP在6-9月主要分配给NEE,而其余月份则分配给Res;整个生育期内,总GPP为816.2 gC m-2,其中约58.6%分配给了NEE(总NEE为-478.6 gC m-2),表现为强碳汇。2.利用土壤呼吸系统,识别了不同秸秆管理和施肥方式下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其在作物生长季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季节变化峰值出现在7月中旬,最小值出现在冬季(1-2月)。秸秆还田下棉田土壤呼吸速率显着大于秸秆不还田处理;有机无机肥配施棉田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单施有机肥土壤呼吸速率次之,单施化肥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最小。土壤呼吸速率与10 cm地温呈极显着正相关。说明干旱区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受土壤温度影响很大。由于干旱区棉田采用膜下滴灌,土壤含水量变化不大,对土壤呼吸速率没有显着影响。3.基于耦合了施肥和灌溉模块的BIOME-BGC模型,分析和模拟了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的LAI、NPP和NEE数据。冬小麦、棉花和玉米LAI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4、0.84和0.73,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75、1.05和1.33;冬小麦和玉米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6和0.80,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39.46和25.33。棉田净碳交换量(NEE)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75和2.78。这表明改进后的BIOME-BGC模型可较为准确的模拟玛河流域绿洲区冬小麦、棉花和玉米作物生长过程和净初级生产力。4.利用空间化BIOME-BGC模型,对玛河流域绿洲区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进行模拟和估算。1971-2013年玛河流域绿洲区农作物NPP总量呈显着增加趋势,从1970年的6.72 PgC m-1增加到2010年的12.36 PgC m-1,其中棉花的贡献比例由1970年的42%增加到2010年的89%。绿洲扩张有效增加了玛河流域耕地面积,棉花播种面积也由1970年的72.09 Kha增加到2010年的152.25 Kha,因此该区域棉花对CO2的固定比冬小麦和玉米生态系统要大,由1970年的2.88 PgC m-1增加到2010年的12.36 PgC m-1,增加了4倍。5.基于BIOME-BGC模型多情景模拟,玛河流域绿洲农田NPP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农业植被面积的增加(贡献率为49%),其次为农业管理措施(贡献率分别为30%),而气候变化贡献较低(贡献率为5%)。因此,近40年来,玛河流域绿洲扩张和农业管理是NPP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因素。在当前禁止大规模水土开发的情况下,改善农田管理措施是提高绿洲NPP和增加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减少农田生态系统CO2的排放量主要途径。

李丁,李强,孟祥海,乔文臣,赵明辉,孙书娈,李会敏,赵凤梧[5](2017)在《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节水高产型冬小麦新品种衡21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明确节水高产型冬小麦新品种衡216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的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7个播期(10月1日、5日、10日、15日、20日、25日和30日)和6个种植密度(基本苗数量,160万、210万、270万、330万、390万和450万株/hm2)处理,研究了不同播期与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和产量有显着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着;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三因素均有显着影响。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一定范围内,衡216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穗粒数受播期影响很小,受密度影响显着;千粒重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降低。通过回归方程模拟计算得出,衡216的适宜播期为10月622日,相应的种植密度为210万370万株/hm2。

李强,乔文臣,魏建伟,孙书娈,李慧敏,孟祥海,李丁,赵明辉,赵凤梧[6](2017)在《晚播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衡科6021’的高产高效利用》文中研究表明为明确晚播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衡科6021’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探索该品种与"双晚技术"的结合,进行了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5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14—2015年在河北省深州试验站(37°44′N,115°42′E)进行试验。表明:(1)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着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着,晚播会显着增加穗数,是晚播高产的基础,适合"两晚技术";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着影响。(2)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衡科6021’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在不同播期内差异不显着,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减少。‘衡科6021’在春一水条件下,适宜播期为10月12—25日,最佳播期为10月17—21日,相应的种植密度为330万390万株/hm2,结合"两晚技术",使作物周年理论总产量可达20221.85 kg/hm2。

乔文臣,赵明辉,李丁,李会敏,孙书娈,孟祥海,魏建伟,李强,赵凤梧,Pavol Hauptvogel,Edita Gregova,Daniela Benedikova[7](2016)在《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杂交种衡杂10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明确冬小麦杂交种衡杂102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0142015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了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播期设10月5、10、15、20和25日5个水平,密度(基本苗数量)设150万、225万、300万、375万、450万株/hm2以及对照(石4185)6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对衡杂102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对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进行了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方程,对10月525日播种,在10月5日播种基本苗数量150万株/hm2的基础上,每晚播1 d、基本苗数量增加15万株/hm2条件下,进行了产量模拟,以探索适宜的播期及其相应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均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具有显着影响,其中,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定的播期和密度范围内,衡杂102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多;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播期和密度对千粒重的影响大于对穗粒数的影响。冬小麦新品种衡杂102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516日,相应的种植密度为150万315万株/hm2,产量模拟结果与实际测定结果相吻合。

乔文臣,赵明辉,李会敏,孙书娈,孟祥海,魏建伟,李丁,李强,赵凤梧,Pavol Hauptvogel,Edita Gregova,Daniela Benedikova[8](2017)在《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新品种‘衡663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明确冬小麦新品种‘衡6632’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5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14—2015年在河北省深州市护驾迟镇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着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着;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着影响。(2)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衡6632’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穗粒数在种植密度300万/hm2以上时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研究分析表明:‘衡6632’在春一水条件下,适宜播期为10月7—19日,最佳播期为10月10—15日,相应的种植密度为225万300万/hm2。

李丁,魏建伟,乔文臣,孟祥海,李强,赵明辉,李会敏,孙书娈,赵凤梧[9](2016)在《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新品种衡4399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明确冬小麦新品种衡4399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设计,设7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082009年在河北省深州市护驾迟镇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结果]1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着的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着;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着影响。2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衡4399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受播期和种植密度影响很小;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通过回归方程模拟计算得出,冬小麦新品种衡4399的适宜播期为10月621日,相应的合理种植密度为210万360万/hm2。

王慧杰[10](2015)在《微孔穴深松耕的土壤环境效应及对棉花产量与棉籽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重型农机具进行耕翻、耙耱、播种、收获、运输等作业时,对土地的频繁碾压是造成土壤犁底层的主要原因之一。鉴于犁底层的存在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的原因,本文在系统分析山西省运城市近20年气候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农田犁底层问题,以棉花为供试作物,开展用微孔深松耕技术解决犁底层问题的试验。研究内容包括:微孔深松耕技术破除犁底层、降低耕作层土壤硬度的效果;微孔深松耕技术对土壤团粒结构、土壤肥力及土壤孔隙度的影响;围绕深松耕孔穴进行稀穴密株种植和深施肥诱导棉花根系深扎、对土壤深层养分分布和数量的影响效果;微孔深松耕棉田不同播种期、不同果枝节位棉铃由于气候差异导致棉铃发育、种籽活力和种籽品质发育的差异等。研究结果证明:1、微孔穴深松耕深施肥技术使棉花苗期犁底层的土壤硬度由9069.7 Kpa降低到558.8 Kpa,吐絮期犁底层的土壤硬度由8089.7 Kpa降低到1174.2 Kpa,35~40 cm土壤容重由1.56 g/cm3减低到1.05 g/cm3;在>30 cm深度土层中,全N含量增加0.07%,速效K含量增加146.71 mg/kg,速效P含量增加11.38 mg/kg,有机质含量增加0.55mg/kg;总根量比CK增加187.03%,侧根条数增加了26条;微孔穴深松耕棉田5室铃率增加15%,每个棉瓤的种子数平均增加1~2粒;棉籽的籽指、比重、绒长均明显增加,脂肪及可溶性糖含量亦显着提高,蛋白质含量则显着降低,单株铃数比CK提高6.34%,铃重提高5.75%,皮棉产量增加9.96%。可见,微孔深松耕作技术具有打破犁底层、改善根域土壤环境,促进棉花生长和提高棉籽品质的作用。2、棉株不同采摘部位棉铃中的棉籽,由于发育期间所经历的气候环境存在差异,其籽指、种子发芽力及出苗率均有显着差异。棉株中部采摘的棉铃籽指最大,平均达12.09 g,上部平均为11.19 g,壳仁比前者为0.81,后者为0.86,达显着差异;中部棉籽的发芽率高达94.93%,比棉株上部收获的棉籽提高14.06%,中部棉籽出苗天数平均为7 d,比植株上部的棉籽出苗天数早了3 d;中部棉籽后代籽棉产量最高,为4821.11 kg/hm2,分别比下部、上部棉籽后代增加14.53%,17.56%,三者之间分别达显着差异;棉籽中可溶性糖含量和脂肪百分含量均随采摘部位的增高而逐渐降低,也随着子位从铃肩到基部的变化逐渐减低;蛋白质百分含量与脂肪百分含量相关系数为r=-0.990,呈显着负相关;蛋白质百分含量与可溶性糖相关系数为r=-0.997,呈显着负相关;脂肪百分含量与可溶性糖相关系数为r=0.998,呈极显着正相关。3、对于不同留苗株数的稀穴密株种植的棉花,各处理棉株的株高和叶片数随着穴留苗株数的增加呈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棉株第一果枝节位随着每穴不同留苗株数的增加呈增加的变化趋势。稀穴密株种植群体的光合速率在棉花花铃期以后下降的速度较快,在光合速率达最大值的盛花期,2株/穴处理较CK、3株/穴和4株/穴处理分别高出14.82%、7.8%、22.6%。棉花叶片的SPAD值、百粒棉籽生物量、粗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随着穴留苗株数的增加逐渐减小。2株/穴和3株/穴的棉花纤维品质差异不显着,与CK和4株/穴棉花纤维品质呈显着差异。

二、北疆冬小麦晚秋播种生育特点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疆冬小麦晚秋播种生育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播期播量对小麦新品种漯麦163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基本情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播量组合对漯麦163产量因素的影响
    2.2 不同播期漯麦163产量及构成因素分析
    2.3 不同播量漯麦163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2.4 产量构成因素变异性及相关性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内蒙古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生理机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冬麦北移”研究现状
        1.2.2 晚播冬小麦研究
        1.2.3 春小麦冬播研究
        1.2.4 栽培技术措施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冬播抗逆高产小麦品种筛选
        2.2.2 冬季播种时间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2.2.3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2.2.4 灌水及播种深度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2.3 测试内容及方法
        2.3.1 生育时期记载
        2.3.2 气象资料
        2.3.3 土壤养分测定
        2.3.4 田间出苗率调查
        2.3.5 植株取样及测定方法
        2.3.6 土壤温度测定
        2.3.7 土壤含水率测定
        2.3.8 叶片光合特性指标测定
        2.3.9 群体光照状况测定
        2.3.10 籽粒灌浆特性测定
        2.3.11 叶片生理指标测定
        2.3.12 根系取样及测定
        2.3.13 考种及测产
        2.3.14 水分利用效率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春化类型小麦越冬出苗特性及其抗寒、抗旱、高产品种筛选
        3.1.1 小麦生育期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3.1.2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出苗率差异
        3.1.3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生育进程差异
        3.1.4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叶片生理指标差异
        3.1.5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根系性状差异
        3.1.6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1.7 内蒙古平原灌区适宜冬播小麦品种筛选
        3.1.8 小结
    3.2 不同冬季播种时间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3.2.1 小麦生育期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3.2.2 播期对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3.2.3 播期对冬播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3.2.4 播期对冬播小麦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3.2.5 播期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2.6 播期对冬播小麦苗期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3.2.7 播期对冬播小麦开花期根系性状的影响
        3.2.8 播期对冬播小麦籽粒灌特性的影响
        3.2.9 播期对冬播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2.10 播期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11 小结
    3.3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3.3.1 冬播小麦生育期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3.3.2 播种量及施肥量对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3.3.3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3.3.4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3.5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籽粒灌特性的影响
        3.3.6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3.7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3.8 冬播小麦播种量、施肥量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3.3.9 小结
    3.4 不同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3.4.1 冬播小麦生育期内气温及降水量变化
        3.4.2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3.4.3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3.4.4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3.4.5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4.6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3.4.7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4.8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4.9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春麦冬播的适宜播种期
        4.1.2 春麦冬播的适宜品种
        4.1.3 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的生理基础
        4.1.4 河套灌区“春麦冬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4.2 讨论
        4.2.1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出苗率的影响
        4.2.2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4.2.3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2.4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根系性状的影响
        4.2.5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5 主要创新点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玛纳斯河流域农田生态系统碳动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1.3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方法与技术
        1.3.1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理论与观测方法
        1.3.2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模型模拟
        1.3.3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1.4 干旱区绿洲碳循环的研究和存在问题
    1.5 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选用
    1.6 本研究的目标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观测试验
    2.1 研究区概况-玛纳斯河流域
        2.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域划分
        2.1.2 气候及地形地貌类型
        2.1.3 水文条件
        2.1.4 自然植被条件
        2.1.5 农牧生产类型
        2.1.6 社会经济情况
    2.2 观测与试验
        2.2.1 常规农气观测
        2.2.2 涡度相关系统和自动气象站
        2.2.3 土壤碳通量监测
第三章 模型与方法
    3.1 BIOME-BGC模型介绍
        3.1.1 BIOME-BGC模型的基本原理
        3.1.2 BIOME-BGC模型的数学表达
        3.1.3 BIOME-BGC模型的主要输入和输出变量
        3.1.4 BIOME-BGC模型输入数据空间化处理
    3.2 通量数据处理
        3.2.1 涡度相关数据处理
        3.2.2 土壤呼吸数据处理
第四章 玛纳斯流域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碳、水动态变化特征
    4.1 棉田CO_2交换特征
        4.1.1 观测期间气象要素分析
        4.1.2 棉花生长和田间管理概况
        4.1.3 覆膜滴灌棉田碳通量日变化特征及与太阳辐射的响应关系
        4.1.4 棉田碳通量季节变化特征
        4.1.5 讨论
    4.2 棉田土壤呼吸特征
        4.2.1 棉田土壤呼吸、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年变化特征
        4.2.2 棉田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关系
        4.2.3 秸秆管理和施肥方式对农田土壤碳排放的影响
        4.2.4 讨论
    4.3 棉田水汽交换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变化
        4.3.1 棉花的生育期和生长变化特征
        4.3.2 棉田土壤水分和耗水量的月变化特征
        4.3.3 棉田产量和耗水量年季变化特征
        4.3.4 讨论
    4.4 结论
        4.4.1 棉田CO_2交换特征
        4.4.2 棉田土壤呼吸特征
        4.4.3 棉田水汽交换特征
第五章 BIOME-BGC模型的改进和验证
    5.1 BIOME-BGC模型的改进
        5.1.1 BIOME-BGC模型的参数化
        5.1.2 施肥和灌溉过程的增加
    5.2 模型的验证
        5.2.1 LAI验证
        5.2.2 作物净初级生产力验证
    5.3 农作物情景模拟和分析
    5.4 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格局分布
    5.5 结论
第六章 人工管理和气候变化对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
    6.1 玛纳斯河流域气候变异特征
        6.1.1 温度
        6.1.2 降水量
        6.1.3 蒸发量
        6.1.4 光资源
    6.2 玛河流域绿洲区农田管理方式演变过程
        6.2.1 养地技术的演变过程
        6.2.2 耕作制度的演变过程
    6.3 绿洲扩张和管理、气候变化对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碳动态影响
        6.3.1 农作物播种面积年际变化表征的绿洲扩张特征分析
        6.3.2 农作物NPP年际变化
        6.3.3 气候变化和人工管理下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综合分析
    6.4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5)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节水高产型冬小麦新品种衡21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处理的小麦产量
    2.2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衡21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2.1 播期对衡21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2.2 密度对衡21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不同播期条件下衡216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
    2.4 不同播期处理的产量回归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6)晚播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衡科6021’的高产高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4—2015年度冬小麦生育期内的月平均气温和积温
    2.2 产量结果分析
    2.3 播期对‘衡科6021’产量性状的影响
    2.4 种植密度对‘衡科6021’产量性状的影响
    2.5 各播期内最佳种植密度筛选
    2.6 不同播期处理的回归分析
    2.7“衡科6021”应用于“双晚技术”理论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8)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新品种‘衡663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4—2015年冬小麦生长季的月平均温度和积温
    2.2 产量结果分析
    2.3 播期对‘衡6632’产量性状的影响
    2.4 种植密度对‘衡6632’产量性状的影响
    2.5 各播期内最佳种植密度筛选
    2.6 不同播期处理的回归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9)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新品种衡4399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2. 1 田间取样。
        1.2.2. 2 产量测定。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结果分析
    2.2 播期对衡4399产量性状的影响
    2.3 种植密度对衡4399产量性状的影响
    2.4 各播期内最佳种植密度筛选
    2.5 不同播期处理的回归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10)微孔穴深松耕的土壤环境效应及对棉花产量与棉籽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不同耕作方式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2.1 目前常见耕作方式
        2.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2.2.1 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2.2.2 耕作方式对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的影响
        2.2.3 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2.2.4 耕作方式对土壤犁底层的影响
        2.2.5 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及PH值的影响
        2.2.6 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 环境因素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气象因素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温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棉籽品质的影响
        3.1.2 光照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3.2 其它环境因素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土壤水分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 土壤养分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棉籽品质的影响
    4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近20 a来运城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资料选择与方法
    3 运城市主要气候要素变化分析
        3.1 运城市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3.1.1 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3.1.2 季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3.1.3 运城市棉花播种季节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3.1.4 运城市≥10℃积温变化趋势分析
        3.1.5 运城市初终霜日期及无霜期变化情况
        3.2 运城市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3.2.1 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3.2.2 降雨量季节变化趋势分析
        3.2.3 播种期(4月份)降雨量变化趋势分析
        3.2.4 棉花生育期降雨量变化趋势
        3.2.5 棉花吐絮期(9和10月份)降雨量变化趋势
        3.3 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分析
        3.3.1 日照时数年际变化特征
        3.3.2 各季日照时数变化趋势
        3.3.3 各月日照时数变化趋势
    4 结论
        4.1 温度变化
        4.2 降雨变化
        4.3 日照时数变化
第三章 微孔深松耕的土壤环境效应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孔穴深松耕破除犁底层的效果
        2.2 微孔深松耕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
        2.3 微孔穴深松耕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2.4 微孔深松耕土壤蓄水量变化的影响
        2.5 微孔深松耕降雨后湿润峰变化分布
        2.6 微孔深松耕对土壤含水量的剖面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1 微孔深松耕处理对土壤紧实度和容重的影响
        3.2 微孔深松耕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及分布
第四章 微孔深松耕与不同播期的互作效应及对棉籽品质发育与产量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括
        1.2 试验材料和土壤条件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和方法
        1.4.1 棉花生育进程测定
        1.4.2 数据采集和处理
        1.4.3 产量与产量构成测定
        1.4.4 品质检测
        1.4.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对棉花生育时期的影响
        2.2 棉铃生物量累积变化
        2.3 棉籽中可溶性糖、粗脂肪与蛋白质的累积
        2.3.1 棉籽中可溶性糖的变化
        2.3.2 棉籽中粗脂肪含量变化
        2.3.3 棉籽中蛋白质含量变化
        2.4 不同播期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2.4.1 不同播期对棉花绒长的影响
        2.4.2 不同播期对棉花纤维整齐度的影响
        2.4.3 不同播期对棉纤维比强度的影响
        2.4.4 不同播期对棉纤维伸长率的影响
        2.5 不同播种期对棉花产量、产量结构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微孔深松耕稀穴密株种植对棉花产量与品质发育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棉株农艺性状的调查
        1.3.2 棉叶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1.3.3 棉花冠层光照强度的测定
        1.3.4 叶绿素和叶温测定
        1.3.5 棉籽营养品质的测定
        1.3.6 棉株营养和生殖器官干物质重的测定
        1.3.7 棉株产量及品质构成因素的调查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每穴留苗数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2.2 每穴留苗株数对棉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2.2.1 每穴留苗数对棉花种植群体光合速率的变化
        2.2.2 每穴留苗数对棉花冠层光强分布的影响
        2.2.3 每穴留苗数对棉花叶片营养的影响
        2.3 每穴留苗数对棉籽生物量的影响
        2.4 每穴留株数对棉籽脂肪含量的影响
        2.5 每穴留苗数对棉籽蛋白含量的影响
        2.6 每穴留株数对棉花干物质的影响
        2.7 每穴留株数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分析
        2.7.1 每穴留苗数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2.7.2 每穴留苗株数对棉花四桃的影响
        2.7.3 每穴留苗株数棉花各项纤维品质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3.1 每穴留苗株数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3.2 每穴留苗株数对棉株光照的影响
        3.3 每穴留苗株数对棉籽品质的影响
        3.4 每穴留苗株数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第六章 微孔深松耕孔穴集中深施肥对棉花产量与品质发育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棉花根系测定方法
        1.2.2 棉花种籽品质特性值定量测定方法
        1.2.3 产量及其构成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根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的影响
        2.1.1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2.1.2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2.1.3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2.1.4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2.1.5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土壤中PH值含量的影响
        2.2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棉花根系深扎和种籽品质发育的影响
        2.2.1 不同生育期根系生物量比较
        2.2.2 不同处理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
        2.2.3 不同处理棉花侧根数量的垂直分布
        2.3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棉花种籽的影响
        2.3.1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棉花种籽品质发育的影响
        2.4.2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棉花种子发芽力的影响
        2.3.3 微孔深松耕集中深施肥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2.4 生产成本、产出和效益分析
    3 结论
第七章 微孔深松耕对不同果枝棉籽活力状况及营养品质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材料与方法
        1.2.1 试验材料和土壤条件
        1.2.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采摘部位棉子品质及活力比较
        2.2 粗脂肪含量
        2.3 蛋白质含量
        2.4 可溶性糖含量
        2.5 不同部位棉子产量及产量结构的比较
        2.6 不同部位棉籽纤维品质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北疆冬小麦晚秋播种生育特点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播期播量对小麦新品种漯麦163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曹燕燕,李雷雷,于蕾,王君,张振永,齐双丽,乔冀良,黄杰,廖平安,葛昌斌,郭春强. 陕西农业科学, 2021(10)
  • [2]北疆超晚冬播小麦品种筛选[D]. 苏文平.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3]内蒙古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生理机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 董玉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4]玛纳斯河流域农田生态系统碳动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 王进. 石河子大学, 2017(05)
  • [5]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节水高产型冬小麦新品种衡21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李丁,李强,孟祥海,乔文臣,赵明辉,孙书娈,李会敏,赵凤梧. 河北农业科学, 2017(02)
  • [6]晚播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衡科6021’的高产高效利用[J]. 李强,乔文臣,魏建伟,孙书娈,李慧敏,孟祥海,李丁,赵明辉,赵凤梧. 中国农学通报, 2017(14)
  • [7]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杂交种衡杂10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乔文臣,赵明辉,李丁,李会敏,孙书娈,孟祥海,魏建伟,李强,赵凤梧,Pavol Hauptvogel,Edita Gregova,Daniela Benedikova. 河北农业科学, 2016(06)
  • [8]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新品种‘衡663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乔文臣,赵明辉,李会敏,孙书娈,孟祥海,魏建伟,李丁,李强,赵凤梧,Pavol Hauptvogel,Edita Gregova,Daniela Benedikova. 中国农学通报, 2017(02)
  • [9]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新品种衡4399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J]. 李丁,魏建伟,乔文臣,孟祥海,李强,赵明辉,李会敏,孙书娈,赵凤梧. 安徽农业科学, 2016(17)
  • [10]微孔穴深松耕的土壤环境效应及对棉花产量与棉籽品质的影响[D]. 王慧杰. 山西农业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北疆冬小麦晚秋播种生长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