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显示材料——电子墨水的研究进展

一种新型显示材料——电子墨水的研究进展

一、一种新型显示材料——电子墨水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赵雨婕[1](2021)在《基于重金属离子检测的复合聚苯胺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如今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越来越重视,环境检测、日常生活、医疗健康等领域对于便捷式快速分析仪器的需求也愈来愈强烈。铜离子、铅离子和汞离子等物质的含量与诸多疾病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构建一种方便、快捷、灵敏、高效、可实时性检测这些物质的传感器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采用化学合成法制备了基于聚苯胺(PANI)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导电墨水,并且以其作为电极活性材料修饰丝网印刷碳电极(SPCE),构建了柔性可抛式电化学传感器,成功的对铜铅汞三种离子进行了测试分析。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首次提出使用电子墨水技术制备了聚苯胺纳米线的功能油墨。以PANI、EDTA@PANI/MWCNTs作为电极活性材料修饰丝网印刷碳电极(SPCE),构建了PANI、EDTA@PANI/MWCNTs电化学传感器。并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修饰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2.使用PANI修饰的丝网印刷电极,通过方波溶出伏安法(SWV)测试了铜离子和汞离子在较低浓度范围内的响应。实验结果表明,PANI电极显示出了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对于铜的检测限为85.6pmol·L-1,对于汞的检测限为27.2pmol·L-1。3.使用EDTA@PANI/MWCNTs修饰电极通过方波溶出伏安法(SWV)对铜离子、铅离子和汞离子分别进行了测试分析。测试结果表明,EDTA@PANI/MWCNTs修饰电极对铜离子、铅离子和汞离子的检测表现出了良好的电化学性能,铜离子检出限为55.4pmol·L-1,铅离子检出限为22pmol·L-1,汞离子检出限为17.8 pmol·L-1。并且该传感器电极显示出了良好的抗干扰性和长期稳定性,还可实现对三种离子的同时检测。最后在实际水样中进行的回收率测试同样效果显着。本论文所制备的低成本的可抛式电极有较高的性价比,具有成本较低、在大规模制备中单个电极平均制备时间较短、可实时监测、灵敏度高、检出限较低等优点,并且可大批量生产制备。本研究为实时水样检测以及未来便携式传感器设备的构建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技术支持。

王露[2](2020)在《二维有机半导体单晶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面积低成本的二维有机半导体单晶(2DCOS)因其结合了高分子排列长程有序、杂质与缺陷相对少、无晶界和柔性好的优点,有利于制备高集成度的电子器件,研究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揭示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本征性能,构筑高性能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和柔性电子器件,从而吸引了科研工作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就超薄2DCOS的生长制备、转移及构筑光电器件方面展开了研究和一些尝试,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简单滴注法,我们生长制备了p型半导体2,7-二辛基[1]苯并噻吩并[3,2-b]苯并噻吩(C8-BTBT)、二辛基取代的二苯并[d,d’]噻吩并[3,2-b;4,5-b’]二噻吩(C8-DBTBT)、2-(5-庚基噻吩-2-基)[1]苯并噻吩并[3,2-b][1]苯并噻吩(BTBT-T7)和n型半导体呋喃噻吩醌式样品(TFT-CN)的2DCOS。所得的单晶厚度仅有几个分子层,随后我们构筑了场效应晶体管,得到了较高的电子迁移率,其中C8-BTBT2DCOS的晶体管展现出高达10.8 cm2V-1s-1的迁移率。2、设计了有效的二次转移技术,将通过简单滴注法制备的C8-BTBT(p型)和TFT-CN(n型)的超薄2DCOS通过二次转移技术构筑成为二维有机半导体单晶异质结(pn-2DCOS)。基于这种具有几个分子层厚度的超薄pn-2DCOS构筑的双极场效应晶体管具有良好平衡的双极性电荷传输性质,空穴迁移率0.43 cm2V-1s-1,电子迁移率0.11 cm2V-1s-1。这项工作为研究有机p-n结的固有特性提供了有效方法,并为实现高性能有机互补电路提供借鉴。3、基于喷墨打印技术,研究了二元共混的有机电子墨水,对其流变性进行了基本测试,研究了成膜高分子种类、溶剂种类、液滴间距、退火温度对制膜的影响。研制了喷墨打印C8-BTBT/PMMA与C8-BTBT/P3HT的二元共混电子墨水的薄膜,为研究喷墨打印的有机电子墨水提供了借鉴。

高璇[3](2020)在《基于无线供能与mesh网络的电子价签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电子墨水屏是一种基于光漫反射原理实现显示效果的显示技术,其与纸张无异的显示效果加上操作便捷、低功耗的优势,使电子墨水屏显示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的电子墨水屏应用多采用有线或电池的方式进行供电,两种方式都存在着各自的缺陷。本文对多种供能方式的特性进行了比较,从中选择了基于电磁感应的无线供电方式作为电子墨水屏通信节点的供能方式,之后又比较了多种通信技术的优劣,选择了基于Wi-Fi技术的mesh组网技术来实现通信节点的无线网络通信功能,最终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供电技术与mesh网络的电子价签系统。本文首先针对超市环境价签场景下的电子价签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并且基于需求完成了系统结构的设计。从实现的角度,将电子价签系统分为通信节点硬件电路设计与软件功能实现两大部分。之后对电磁感应无线供电技术进行了研究,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等效电路进行了分析与推导。其次对mesh网络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对其概念与网络结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对于电子墨水显示技术以及电子墨水屏驱动原理进行了探究。硬件部分基于Qi标准对能量发射端与接收端进行了设计与实现,根据电子墨水屏显示原理对其驱动电路进行了研究与设计,之后使用Altium Designer软件进行了硬件部分PCB的绘制,并完成了硬件电路的焊接。软件部分选择ESP32芯片作为通信组网芯片,基于ESP-IDF开发环境实现了通信节点的软件功能,并通过仿真证明了节点选择策略的有效性。在通信节点的工作流程中,节点将首先同其他通信节点组建mesh网络,之后将通过mesh网络根节点同TCP服务器建立连接并实现数据通信,最后依据接收的显示信息控制电子墨水屏完成显示信息刷新。硬件电路与软件功能相结合,实现了基于无线供能与mesh网络,并使用电子墨水屏显示的电子价签系统。最后,本文基于超市环境价签应用场景下,对电子价签通信节点进行了实验与测试。对供能模块能量传输效率影响因素与通信节点功能进行了实验与验证,对mesh网络性能进行超市环境实测,测试结果证明设计的电子价签系统可以在超市场景下完成功能需求。

向晴[4](2019)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文中认为电子图书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拥有版权并正式出版、发行,经过法律允许,以销售和服务为手段,最终实现阅读的一种非连续性出版物的文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使汉字得以被计算机处理,并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产生了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自90年代以来,我国互联网、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中国电子图书的形式在数据库商、图书馆、平台商、馆配商等的共同推动下几经变化,其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完善,逐渐改变了读者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但是,对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的梳理与总结不论在出版史,还是数字资源史中都较为欠缺。论文针对这一薄弱领域,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研、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将中国电子图书的每个阶段和特定社会背景加以联系,旨在从源头开始,梳理其发端与形成过程,展现其丰富精彩的发展史。论文一方面阐述了电子图书的含义、类型及其相关概念,有助于明确什么是电子图书,为深入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从中国电子图书产业链中的主要角色入手,通过调查其生产、发行与使用环节等情况,有利于把握电子图书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参考建议。文章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网络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研究。从纵向上,根据中国电子图书每个阶段的特征并结合标志性事件,确认其产生于1991年,并将1991-2018年这一时期的发展情况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起源阶段(1991-1999)、兴起阶段(2000-2008年)、繁荣阶段(2009-2014)和转型阶段(2015-2018);在横向上,从社会背景、各阶段主要角色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时期电子图书的特征和发展状况。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绪论部分明确研究背景、意义和基本概念,概括电子图书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并阐述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2)梳理中国电子图书的发展历史,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电子图书溯流求源(1991-1999)时期,通过对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分析,认为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与我国计算机存储介质变化、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等密不可分,是我国书籍形式不断演变的结果。并以1991年1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将《国共两党关系通史》以软盘形式连同其印刷版同时正式发行,成为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产生的标志,伴随其产生,相应的制作工具、技术手段等为中国电子图书的发展奠定基础;2)电子图书在机构市场兴起(2000-2008)时期,数据库商不断研发新技术、积极提出版权解决方案,推动电子图书不断进步。以2000年1月超星数字图书馆在互联网上正式开通为划分依据,此后逐渐形成以超星、方正Apabi、书生之家主要数据库商为代表,成为这一时期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兴起的重要力量;3)用户需求促使电子图书繁荣(2009-2014)时期,以2009年1月3G正式发牌为划分依据,加速了智能手机的普及,扩宽了用户规模,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电子图书的用户范围从以图书馆机构用户为主逐渐向个人用户过渡;4)电子图书行业转型与挑战(2015-2018)时期,为出版社、馆配商的转型阶段,以2015年5月北京人天书店正式面向全国推出“畅想之星”馆配电子书为划分依据。该平台的问世填补了馆配电子书领域的空白,使产业链上游出版商认识到这是未来的重要业务,并开始推出电子图书业务。与此同时,电商平台将业务拓展到馆配领域,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方式,也刺激了出版商、馆配商的竞争。(3)总结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和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以及在梳理其历史过程中所引起的思考与对中国电子图书未来趋势的展望。当前电子图书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渐渐成为读者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用于购买电子图书的经费占比也越来越重,同时也引起生产、发行行业的互相竞争。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必然与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论文中几大数据库商、馆配商、出版社、读者、图书馆,甚至是刚刚涉足的新秀电商,皆是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缩影。有了他们的参与才会不断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历史发展的巨轮,促使其不断完善与进步。

王子明[5](2019)在《双金属(Ni-Ag、Cu-Ag)纳米粒子制备与导电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电子材料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金属导电纳米以其独特的性能优势在工业领域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优异的电导率及低廉的价格是金属导电纳米材料的研制目标。目前的工业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纳米导电材料为Ag基纳米导电材料,Ag作为导电性能最为优异的金属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然而,Ag基纳米材料存在成本较高的缺点。因此,Ni基、Cu基纳米粒子成为了首要的替代产品。目前制备金属基纳米粒子的方法以化学法为主。存在反应过程复杂,生产速率低,产物不纯净,反应物存在污染等诸多缺点。相比之下,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作为有效的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具有产物纯净,可以大规模量产等优势。利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出Ni基、Cu基纳米粒子并应用于导电性能具有极大的工程指导意义。本文利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多种成分的Ni基、Cu基纳米粒子。并以其为原材料制备导电样品,探究其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导电性能。具体实验内容如下:一、利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纯Ni、纯Cu纳米粒子。利用XRD、TEM检测手段表征纯净纳米粒子的基本结构特征;将纳米粒子压制成导电薄片,分别测试两种纳米粒子的本征导电性能;以获得纳米粒子为到导电剂,遵循既定工艺制备导电样品,测试导电样品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电学性能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Ni、Cu纳米粒子产物纯净,形貌均匀。其本征导电性能及以其为原料的制备出的导电样品的导电性能仍有提升空间。二、以上述实验结果为参考,通过加入适量Ag元素对制备的Ni基纳米粒子进行电学性能改善。实验中分别以质量比5:1、10:1、15:1的Ni、Ag微米粉末为原料,利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Ni-Ag双金属纳米材料。并遵循同样的制备工艺,对Ni-Ag纳米粒子与纯Ni纳米粒子的性能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由于蒸发速率的不同,利用直流电弧法制备Ni-Ag复合纳米粒子的产物成分与原料成分存在差异;制备的双金属纳米粒子物质纯净,没有形成复杂的Ni、Ag化合物;经Ag元素改善的Ni基纳米粒子的导电性能得到明显的提升:其中25MPa下压制的薄片电阻率可达2.18 x 10-5Ω?cm;利用高温烧结法在450°C条件下制备的烧结体电阻率达1.83 x 10-3Ω?cm;SEM电镜结果显示,烧结温度的提高有利于导电样品内部导电网络的形成,促进了样品导电性能的提升。三、以Ni-Ag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工艺为参考,制备Cu-Ag复合纳米粒子。测试不同条件下制备的样品的物理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直流电弧法制备的Cu-Ag复合纳米粒子中Cu和Ag元素形成了固溶,有利于两种元素的均匀混合;经Ag元素改善的Cu基纳米粒子的导电性能也得到明显的改善,减少了Cu元素由于表面氧化而带来的电学性能的下降;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是一种有效的制备双金属纳米粉体的物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意义。

赵威,孙绍辉,曹勇[6](2018)在《基于超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的电子墨水标签显示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针对传统纸质标签无法及时反映物理服务器间自动迁移带来内部业务及数据变化情况的问题,基于低功耗蓝牙BLE 4.2无线通信技术构建了一套电子墨水标签显示系统。该系统与云系统联动后,可根据云端所承载系统服务器的变化情况,实时更新电子墨水标签终端显示的承载虚拟机编号和业务系统信息等内容,摆脱了手动更新各种纸质标签的传统运维方式,保证了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可有效支撑云环境下各虚拟机、业务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从而实现精准运维。

裴阳,曾丹林[7](2017)在《二氧化钛微球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从二氧化钛微球的制备方法入手,综述各种方法的制备原理、原料和所得TiO2微球的结构性能和形貌特征,归纳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详述不同结构和性能的TiO2微球在环境净化、染料电池、电子墨水等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深入讨论TiO2微球结构对其性能和应用的影响。基于TiO2微球制备和研究中的不足,指出未来TiO2微球研究发展的3个主要方向:设计特异的形貌结构、掺杂拓展可响应波长范围以及探寻简易经济的制备方法。

戴润英[8](2011)在《双色微胶囊型电泳显示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文中指出E-book由于结合了传统纸张和电子显示器的优点,成为目前最为畅销的电子产品之一。而作为E-book核心材料的电子纸(E-paper),是采用电泳显示技术使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运动以实现颜色交替显示。目前微胶囊型电泳显示器成为商用E-paper的主流,不过其性能离人们的设想还有一定的距离。具体表现为电泳粒子在电泳液中的悬浮稳定性能和微胶囊对电泳液阻隔性能等。本文针对这两个问题,首先采用无机/有机复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密度较低,能在介质中稳定悬浮,并能在电场作用下快速泳动的带电粒子;然后从价格低廉、容易获得的原料明胶(GE)、羧甲基纤维素钠(NaCMC)出发,通过特定小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引入,制备了性能优异的微胶囊;以上述电泳粒子和微胶囊为基础,制备了可低电压驱动的电泳显示原型器件。通过N-烷基化反应合成了能在非水溶剂中溶解并具有高热稳定性能的N-(p-乙烯基苄基)邻苯二甲酰亚胺(VBP)单体。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白色TiO2-g-PVBP复合粒子。通过考察粒子/单体质量比和反应温度对TiO2-g-PVBP复合粒子的悬浮稳定性和形貌的影响,电荷控制剂种类和浓度对其电泳特性的影响,发现粒子/单体质量比为1/1,反应温度为85℃时制备的复合粒子表观密度为1.9 g/cm3,能在介质中稳定悬浮。在1.6wt.%的span85电荷控制剂下,复合粒子电泳液的zeta电势值和泳动率分别为30.3 mV和4.69×10-6cm2/Vs。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将聚甲基丙烯酸月桂酯(PLMA)接枝在二氧化钛粒子表面,制备了白色TiO2-g-PLMA复合粒子。在适量span85存在下,复合粒子电泳液的zeta电势值和泳动率分别为-37.1 mV和-5.74×10-6cm2/Vs。以乙烯基苄基氨乙基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偶联剂,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将PLMA接枝在Cu2Cr2O3/SiO2表面,得到在电泳液中悬浮稳定的黑色Cu2Cr2O3-g-PLMA复合粒子,加入适量的span85,电泳液的zeta电势值和泳动率分别为62.5 mV和9.81×10-6cm2/Vs。采用吸附聚合物分散剂法,在炭黑粒子表面吸附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T151),得到了在分散介质中悬浮稳定的黑色CB/T151复合粒子。黑白粒子双色电泳液(白色TiO2-g-PVBP/span85,黑色CB/T151)在电场强度为0.06 V/μm时,显示对比度可高达38.4:1。采用复凝聚法制备GE- NaCMC-双(2-乙己基)磺基琥珀酸钠(DSS)微胶囊。双链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双倍的碳氢链与NaCMC中的非极性链发生疏水作用,提高NaCMC在油/水界面的吸附量。探讨了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不同质量NaCMC.搅拌速度、交联剂含量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条件优化,得到了光学透明、表面光滑、粒径均匀的微胶囊。热失重、热缓释测试表明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通过扫描电镜表征微胶囊的表面形貌,发现所制备的微胶囊弹性好,囊壁结构致密,厚度约为300-400 nm。采用碳氢/氟碳复合表面活性剂,首次将氟元素引入到微胶囊囊壁材料中,提高微胶囊的稳定性和阻隔性能。发现不同浓度比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全氟壬烯氧基苯磺酸钠(OBS)复合表面活性剂对NaCMC溶液的表面张力和zeta电势值有影响,NaCMC提SDS/OBS之间存在的疏水作用和氢键能提高NaCMC在油/水界面的吸附量,有利于囊壁材料间形成致密的囊壁结构。通过优化SDS/OBS的摩尔浓度比和体系pH值,在pH值为4.5时制备出光学透明、粒径均匀、表面光滑、致密囊壁结构的微胶囊。热失重、热缓释和扫描电镜测试表明,GE-NaCMC-0.5 mM SDS/0.2 mM OBS微胶囊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高阻隔性能。运用自动涂布仪将混合均匀的微胶囊浆和粘合剂涂布在ITO/PET膜上,采用静态驱动方式,制备了时钟显示原型器件和点阵字符(16×16和16×64)显示原型器件。在9V电压驱动下,白粒子蓝染料原型器件的响应时间约为800 ms,对比度为2.7-3.2:1;白粒子黑染料原型器件的响应时间约为800 ms,对比度为4.8-7.5:];黑白粒子双色原型器件的响应时间为1.4-2.0s,对比度为8.0-10.4:1。

路新成,牛晓伟,孙岳明[9](2009)在《电子墨水中电泳颗粒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胶囊化电子墨水显示器具有双稳态、低功耗、宽视角、高对比度、反射型显示等优点,而其中起图像构成作用的是分散在微胶囊中的电泳颗粒,其性能直接影响电子墨水显示器的对比度和响应时间。着重介绍了电子墨水中表面改性纳米颜料颗粒作为电泳颗粒的原理、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并对电泳颗粒和微胶囊化电子墨水的应用现状进行评述和展望。

倪卓,刘波,廖传东,陈浩华,偰正才,王智勇[10](2008)在《一种绿色电泳液及其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文中认为采用正交设计方法,以十八胺改性酞菁绿G形成电泳颗粒,以四氯乙烯和1,2-二溴乙烷的复配液为分散介质,Span-80和CH-6超分散剂为稳定剂,制备了分散性和稳定性良好的电泳显示液.采用红外光谱、偏光显微镜技术、粒径分布、紫外光谱和电泳实验,对绿色电子墨水电泳液的化学结构、分散稳定性、粒径分布和电场响应时间等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过化学修饰的酞菁绿G颗粒带负电荷,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良好,所制备的绿色电泳液在直流电场下有响应行为.

二、一种新型显示材料——电子墨水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型显示材料——电子墨水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重金属离子检测的复合聚苯胺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危害
        1.1.2 重金属离子检测方法
    1.2 电化学传感器研究现状
    1.3 聚苯胺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意义
        1.4.2 本文主要内容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电化学传感器
        2.1.1 电化学传感器概述
        2.1.2 电化学传感器基本原理
        2.1.3 电化学传感器的分类
    2.2 丝网印刷技术
        2.2.1 丝网印刷电极
        2.2.2 导电油墨
        2.2.3 丝网印刷电极的应用
    2.3 聚苯胺材料
        2.3.1 聚苯胺的结构
        2.3.2 聚苯胺的性质
        2.3.3 聚苯胺的合成方法
第三章 聚苯胺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1 前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PANI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电极的制备
        3.3.1 PANI及其纳米复合材料墨水的制备
        3.3.2 SPCE的制备
        3.3.3 PANI和 EDTA@PANI/MWCNTs修饰电极的制备
    3.4 PANI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ANI电化学传感器对铜汞离子的检测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PANI修饰电极检测铜离子步骤
        4.2.3 PANI修饰电极检测汞离子步骤
    4.3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4.3.1 PANI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4.3.2 PANI修饰电极对铜离子的性能研究
        4.3.3 PANI修饰电极对汞离子的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DTA@PANI/MWCNTs修饰电化学传感器对铜铅汞离子的检测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电化学测量铜铅汞离子
    5.3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5.3.1 EDTA@PANI/MWCNTs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5.3.2 实验参数的优化
        5.3.3 电化学测量铜铅汞离子
        5.3.4 重复性,稳定性实验
        5.3.5 同时检测和抗干扰研究
        5.3.6 实际水样中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二维有机半导体单晶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半导体二维晶态材料
        1.2.1 p型有机半导体二维晶态材料
        1.2.2 n型有机半导体二维晶态材料
    1.3 二维有机半导体单晶的制备
        1.3.1 滴注法
        1.3.2 刮刀移动法
        1.3.3 溶液剪切法
        1.3.4 提拉法
        1.3.5 漂浮咖啡环驱动组装法
        1.3.6 棒涂法
        1.3.7 间隙与边缘滴注法
        1.3.8 外延生长法
        1.3.9 喷墨打印法
    1.4 二维有机半导体单晶异质结及其制备
    1.5 喷墨打印的有机电子墨水及其制备
第2章 有机半导体二维单晶的制备及其场效应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过程
        2.3.1 硅片与玻璃仪器的处理
        2.3.2 有机半导体二维单晶的制备与转移
        2.3.3 有机半导体二维单晶的场效应器件构筑及其电学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机半导体二维单晶异质结的制备及其场效应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过程
        3.3.1 硅片与玻璃仪器的处理
        3.3.2 有机半导体二维单晶异质结的制备与转移
        3.3.3 有机半导体二维单晶异质结场效应器件构筑及其电学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喷墨打印中有机电子墨水的制备与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过程
        4.3.1 硅片与玻璃仪器的处理
        4.3.2 电子墨水的制备与喷墨打印电子墨水
        4.3.3 电子墨水的场效应器件构筑及其电学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基于无线供能与mesh网络的电子价签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电子墨水研究
        1.2.2 无线供电技术
        1.2.3 电子墨水屏数据传输技术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设计及相关技术研究
    2.1 系统总体设计
        2.1.1 系统需求分析
        2.1.2 系统结构
    2.2 电磁感应无线供电
        2.2.1 电磁感应原理
        2.2.2 电磁感应无线供电等效电路分析
    2.3 基于mesh网络的通信系统
        2.3.1 mesh网络概述
        2.3.2 mesh网络结构
    2.4 电子墨水
        2.4.1 电子墨水原理
        2.4.2 电子墨水屏驱动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无线供电的通信节点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通信节点硬件架构
    3.2 电磁感应发射端设计与实现
        3.2.1 发射端功能模块
        3.2.2 发射端电路分析
        3.2.3 发射端电路PCB
    3.3 电磁感应接收端设计与实现
        3.3.1 接收端功能模块
        3.3.2 接收端电路分析
        3.3.3 接收端电路PCB
    3.4 能量传输过程
    3.5 电子墨水屏驱动电路
    3.6 电子墨水屏通信节点PCB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信节点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mesh网络协议
        4.1.1 构建mesh网络
        4.1.2 mesh网络机制
        4.1.3 mesh网络数据传输
    4.2 mesh通信节点功能设计
        4.2.1 mesh通信节点工作流程
        4.2.2 mesh通信节点功能实现
        4.2.2.1 建立连接
        4.2.2.2 TCP/IP通信
        4.2.2.3 电子墨水屏显示功能实现
    4.3 网络仿真与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市环境价签场景通信节点实验与测试
    5.1 无线供能影响因素测试
    5.2 节点功能测试
    5.3 超市通信环境测试
        5.3.1 测试场景
        5.3.2 网络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电子图书发展史的研究意义
    1.2 电子图书的概念辨析
        1.2.1 国内外电子图书的概念考据
        1.2.2 电子图书的含义与类型
        1.2.3 相关概念辨析
    1.3 电子图书研究的现状
        1.3.1 年代分布
        1.3.2 主题词分析
        1.3.3 电子图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2 电子图书溯流求源(1991-1999)
    2.1 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
        2.1.1 书籍的演变
        2.1.2 电子载体的出现
        2.1.3 汉字的数字化进程
    2.2 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
        2.2.1 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
        2.2.2 早期的电子图书制作
3 电子图书在机构市场兴起(2000-2008)
    3.1 互联网开创阅读新时代
        3.1.1 我国的互联网时代背景
        3.1.2 电子图书的新面貌
    3.2 锐意创新和不断进取的超星集团
        3.2.1 数字化开创时期
        3.2.2 版权建设时期
        3.2.3 资源服务时期
    3.3 立足数字出版实力雄厚的方正APABI
        3.3.1 起步阶段
        3.3.2 快速发展阶段
        3.3.3 缓慢进展阶段
    3.4 以自主研发技术领先的书生集团
        3.4.1 书生数字图书馆之路
        3.4.2 调整战略转型
4 用户需求促使电子图书繁荣(2009-2014)
    4.1 个人市场开始形成
        4.1.1 网络文学风靡
        4.1.2 移动阅读终端的普及
        4.1.3 电子图书阅读平台兴起
    4.2 机构市场持续升温
        4.2.1 馆藏电子图书来源
        4.2.2 电子图书整合方式
        4.2.3 电子图书服务方式
5 电子图书行业的转型与挑战(2015-2018)
    5.1 出版社寻求转型
        5.1.1 出版模式变化
        5.1.2 主要出版社的电子图书发展概况
        5.1.3 传统出版社的困境
    5.2 馆配商服务创新
        5.2.1 馆配电子书市场新格局
        5.2.2 北京人天“畅想之星”的电子图书发展
        5.2.3 主要馆配电子书平台及特点
    5.3 京东进军馆配电子书市场
        5.3.1 从零售市场到机构市场
        5.3.2 京东阅读的优势和不足
6 主要问题与解决方式
    6.1 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的重要力量
    6.2 主要问题
        6.2.1 电子图书长期受到版权制约
        6.2.2 电子图书资源重复建设
        6.2.3 纸电同步效果不佳
        6.2.4 电子图书市场不成熟
        6.2.5 馆配电子书产业链割裂
    6.3 解决方式
        6.3.1 利用区块链技术创新解决思路
        6.3.2 用户、出版社积极转变观念
        6.3.3 共同构建电子图书产业链生态
        6.3.4 政府发挥监管和引导的作用
7 总结与展望
    7.1 启示
        7.1.1 读者需求是影响电子图书的主要因素
        7.1.2 技术是推动电子图书发展的根本动力
        7.1.3 电子图书的社交化值得重视
        7.1.4 电子图书行业需要合作才能共赢
    7.2 未来展望
        7.2.1 新技术催生电子图书的变革
        7.2.2 电子图书将脱离纸书模式
        7.2.3 电子图书行业将重新洗牌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超星集团访谈记录
    D.畅想之星访谈记录
    E.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大事记
    F.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双金属(Ni-Ag、Cu-Ag)纳米粒子制备与导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纳米导电材料的研究现状
    1.2 金属纳米导电材料
        1.2.1 金属纳米导电材料概况
        1.2.2 金属基纳米导电材料的性能特点
        1.2.3 金属纳米导电材料的制备
        1.2.4 金属纳米导电材料的应用
    1.3 双金属导电纳米材料
        1.3.1 双金属纳米导电材料的研究现状
        1.3.2 双金属纳米导电材料的制备方法
        1.3.3 双金属纳米导电材料的应用
        1.3.4 双金属纳米导电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
        2.1.1 金属纳米粒子制备所用原料及成分配比
        2.1.2 电子墨水配制及样品烧结所用原料
    2.2 实验设备
        2.2.1 金属纳米粒子制备及性能分析所用仪器
        2.2.2 电子墨水配制、样品烧结及性能分析所用设备
    2.3 实验原理
    2.4 实验方案与过程
    2.5 实验表征方法与测试手段
3 纯Ni、纯Cu纳米粒子的制备与导电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纯Ni、纯Cu金属纳米粒子的物相分析
    3.3 纯Ni、纯Cu纳米粒子微观形貌分析
    3.4 纯Ni、纯Cu导电薄片的电阻率分析
    3.5 纯Ni、纯Cu导电墨水烧结样品电阻率
    3.6 本章小结
4 Ni-Ag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Ni-Ag双金属纳米粒子结构表征
        4.2.1 Ni-Ag双金属纳米粒子的物相分析
        4.2.2 Ni-Ag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微观形貌分析
        4.2.3 Ni-Ag双金属纳米粒子的EDS能谱分析
        4.2.4 Ni-Ag复合纳米粒子的晶格常数分析
        4.2.5 Ni-Ag复合粉体形成机理分析
        4.2.6 复合粉体中元素含量分析
    4.3 Ni-Ag复合纳米粒子的导电薄片的电阻率分析
    4.4 Ni-Ag电子墨水烧结体性能表征
        4.4.1 Ni-Ag导电墨水烧结过程的热学性能分析
        4.4.2 Ni-Ag导电墨水烧结样品的电阻率分析
        4.4.3 Ni-Ag纳米粒子烧结体微观组织与形貌
        4.4.4 Ni-Ag纳米粒子烧结体微区元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Cu-Ag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Cu-Ag双金属纳米粒子结构表征
        5.2.1 Cu-Ag双金属纳米粒子物相分析
        5.2.2 Cu-Ag双金属纳米粒子微观形貌分析
        5.2.3 Cu-Ag双金属纳米粒子的EDS能谱分析
    5.3 Cu-Ag复合纳米粒子的电学性能分析
        5.3.1 Cu-Ag复合纳米粒子的导电薄片的电阻率分析
    5.4 Cu-Ag电子墨水烧结体性能表征
        5.4.1 Cu-Ag导电墨水烧结样品的电阻率分析
        5.4.2 Cu-Ag纳米粒子烧结体微观组织与形貌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基于超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的电子墨水标签显示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电子墨水标签显示系统研发
    1.1 系统原理
    1.2 系统架构
2 系统优势
3 实施效果
4 应用前景
5 结语

(7)二氧化钛微球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Ti O2微球的特点
2 Ti O2微球的制备
    2.1 模板法
    2.2 溶胶-凝胶法
    2.3 溶剂热法
    2.4 液相沉积法
    2.5 喷雾反应法
3 Ti O2微球的应用
    3.1 Ti O2微球在环境污染净化中的应用
    3.2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电极的应用
    3.3 Ti O2微球在电子墨水技术中的应用
4 结语

(8)双色微胶囊型电泳显示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电泳显示技术的研究进展
        1.1.1 电泳显示器的类型
        1.1.2 国内外微胶囊型电泳显示器的研究现状
    1.2 微胶囊型电泳显示器件组成及制备
        1.2.1 电泳悬浮液
        1.2.2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及囊壁材料的选择
        1.2.3 微胶囊型电泳显示器的制备方法及驱动方式
    1.3 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2 双色电泳粒子及电泳液的制备及表征
    2.1 无机/有机复合白色电泳粒子的制备
        2.1.1 实验部分
        2.1.2 结果与讨论
    2.2 无机/有机复合黑色电泳粒子的制备
        2.2.1 实验部分
        2.2.2 结果与讨论
    2.3 双色电泳悬浮液
        2.3.1 实验部分
        2.3.2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电子墨水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3.1 致密囊壁GE-NaCMC-DSS微胶囊的制备
        3.1.1 实验部分
        3.1.2 结果与讨论
    3.2 高阻隔性GE-NaCMC-SDS/OBS微胶囊的制备
        3.2.1 实验部分
        3.2.2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4 微胶囊型点阵字符显示原型器件的制备及表征
    4.1 实验部分
        4.1.1 原材料及表征技术
        4.1.2 电泳显示原型器件制备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原型器件的制备工艺优化
        4.2.2 驱动方式对原型器件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电子墨水中电泳颗粒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改性前提
2改性方法
    2.1 物理法
        2.1.1 喷雾法
        2.1.2 熔融法
        2.1.3 相分离法
    2.2 化学法
        2.2.1 分散聚合法
        2.2.2 细乳液聚合法
        2.2.3 无皂乳液聚合
        2.2.4 微悬浮聚合法
3结语

(10)一种绿色电泳液及其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
    1.2 酞菁绿G的化学修饰
    1.3 电子墨水正交设计实验
    1.4 电泳液的制备
    1.5 酞菁绿G电泳液的表征方法
        1.5.1 化学结构分析
        1.5.2 酞菁绿G径粒分布
        1.5.3 分散稳定性
        1.5.4 电场响应时间
    1.6 电子墨水微胶囊的合成
2 结果与讨论
    2.1 十八胺电荷控制剂对酞菁绿G结构的影响
    2.2 电泳显示液的制备条件
    2.3 电泳液的优化设计
    2.4 酞菁绿G电泳液分散稳定性
    2.5 电场响应
    2.6 电子墨水微胶囊
结 语

四、一种新型显示材料——电子墨水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重金属离子检测的复合聚苯胺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D]. 赵雨婕.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2]二维有机半导体单晶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的研究[D]. 王露. 天津大学, 2020(02)
  • [3]基于无线供能与mesh网络的电子价签系统研究与实现[D]. 高璇.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D]. 向晴. 重庆大学, 2019(01)
  • [5]双金属(Ni-Ag、Cu-Ag)纳米粒子制备与导电性能研究[D]. 王子明.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6]基于超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的电子墨水标签显示系统研究[J]. 赵威,孙绍辉,曹勇.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18(04)
  • [7]二氧化钛微球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 裴阳,曾丹林. 中国粉体技术, 2017(01)
  • [8]双色微胶囊型电泳显示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D]. 戴润英. 浙江大学, 2011(03)
  • [9]电子墨水中电泳颗粒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J]. 路新成,牛晓伟,孙岳明. 化工时刊, 2009(01)
  • [10]一种绿色电泳液及其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J]. 倪卓,刘波,廖传东,陈浩华,偰正才,王智勇.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8(03)

标签:;  ;  ;  ;  ;  

一种新型显示材料——电子墨水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