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耐旱生理指标探讨

冬小麦耐旱生理指标探讨

一、关于冬小麦耐旱生理指标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楼睿焘[1](2021)在《冬小麦对连续干旱的响应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石肖肖[2](2021)在《γ-聚谷氨酸对土壤水肥的调控作用及抗旱保苗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而农业发展中存在水肥利用低下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肥利用率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γ-PGA是一种新型的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可以调节土壤水肥分布,改善土壤结构及水力特性,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同时可增强作物对肥料的利用,在抗旱节水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采用盆栽试验,以经济作物大豆为研究对像,探究γ-PGA施加方式及施加量、水分胁迫程度、施氮量对不同质地土壤水肥分布规律的影响,对大豆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γ-PGA施加量、土壤水分和施氮量一致,不同的γ-PGA施加方式中,表施处理土壤含水率、铵态氮含量最大,中间层处理硝态氮含量最大;混施处理下大豆的发芽率、幼苗的株高及叶面积最大,表施处理下最小;在砂壤土中,表施处理下大豆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最大,砂土中,中间层处理最大;在砂壤土中,中间处理中叶片脯氨酸含量最大,表施处理MDA含量最低,混施处理POD活性最高,在砂土中,表施处理叶片脯氨酸最大,中间处理MDA含量最低,混施处理POD活性最高。(2)γ-PGA施加方式、土壤水分和施氮量一致,不同的γ-PGA施量下,土壤含水率、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均随着γ-PGA施量的增大而增大;在砂壤土中,大豆株高和叶面积高随γ-PGA施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砂土中,大豆株高和叶面积随γ-PGA施量的增加呈逐渐减小趋势;在砂壤土中,0.1%施量处理下大豆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最大,砂土中,0.3%施量处理最大;不同的y-PGA施量下,叶片脯氨酸含量及POD活性均随着γ-PGA施量的增大而增大,MDA含量则随着γ-PGA施量的增大而减小。(3)γ-PGA施加量、施加方式和施氮量一致,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含水率、铵态氮含量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大而增大,硝态氮含量则随着水分的增大而减小;大豆发芽率和幼苗株高、叶面积均随着水分胁迫的增大而减小;大豆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大而减小;在砂壤土中,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提高,大豆幼苗叶片的脯氨酸和MDA含量逐渐增大,POD活性先增大后减小,在砂土中,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提高,叶片的脯氨酸含量逐渐增大,MDA含量及POD活性先增大后减小。(4)γ-PGA施加量、施加方式和土壤水分一致,不同施氮量下,土壤含水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则随施氮量的增大而增大;大豆发芽率和幼苗株高随施氮量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砂壤土中,叶面积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砂土中则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随着施氮量的增而减小。在砂壤土中,0.09 g/kg处理中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对照处理MDA含量最高,0.03 g/kg处理POD含量最高;在砂土中,0.06 g/kg处理中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对照处理MDA含量最高,0.09 g/kg处理POD含量最高。

方静[3](2021)在《耐旱春小麦根际微生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地球微生物组计划(EMP)研究表明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结构和功能与土壤环境存在紧密的关联。以根际互作为核心,“植物-根系-根际-菌丝际-土体及其微生物”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能量流与自下而上的养分流的完整闭环系统,共同控制着植物对养分的活化、吸收和利用。作物根区微生物能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增强养分有效利用、抵御逆境危害等。本文在大兴安岭西麓旱作区,对抗旱、水敏感2个组各3个春小麦品种进行干旱处理,系统分析干旱胁迫下春小麦农艺性状、生理生化指标、抗旱基因表达量,土壤微生物学性状与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关联关系,以及潜在的功能细菌的响应变化。主要结论如下:(1)干旱处理下春小麦植株各指标与对照存在显着差异(P<0.05)。鲜重、干重、株高均显着降低;旗叶相对叶绿素含量、Pn、Tr、Gs显着降低,而其POD、SOD、Pro均显着升高;抗旱组中Pro含量明显高于水敏感组,MDA含量明显低于水敏感组,Ta XTH-7A、Ta Wlip19、Ta Wdreb2、Ta BADHb基因在抗旱组中均为高表达,在水敏感组中均为低表达。抗旱组春小麦农艺性状、光合特性指标和植株生理指标等变化幅度总体小于水敏感组。(2)干旱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学性状与对照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显着升高,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下降;干旱处理下春小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均降低;抗旱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变化幅度均小于水敏感组。(3)与对照相比,干旱处理下抗旱组春小麦根际微生物Alpha多样性指数变化小,群落组成结构相对稳定。抗旱组春小麦Alpha多样性指数的变化量与水敏感组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干旱处理下抗旱组春小麦差异显着的细菌门有12个,水敏感组有5个,其中两组中放线菌门、奇古菌门、蓝细菌门相对丰度均显着高于对照。在“属”水平上,马赛菌属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对照,水敏感组上升幅度较大。干旱处理下在抗旱组和水敏感组中均起主要作用的属是鞘脂杆菌属,而乳杆菌属仅在抗旱组中起主要作用。(4)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Gs、Tr、Ci光合强度,SOD、CAT、SC、URE酶活性,MBN、MBP含量存在显着相关(P<0.01),其中细菌群落结构受植株指标中Gs(r=0.556)和土壤指标中CAT活性(r=0.450)的影响最大。综上所述,干旱胁迫下耐旱春小麦能够增加放线菌门和奇古菌门等根际抗旱相关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调节土壤微生物学性状,改善土壤微环境。有益微生物能够通过特定的信号传导通路刺激耐旱春小麦抗旱相关基因的表达,使其更能适应干旱的环境。抗旱有益微生物相对丰度与土壤微生物学性状、植株的生理特征存在紧密关联,形成物质能量循环的动态平衡系统,共同抵御干旱危害。

王贞升[4](2021)在《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青绿薹草根系形态与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青绿薹草(Carex breviculmis)是理想的坪植草本植物之一,具有较好的耐旱性,在我国北方地区园林绿化中有较好的应用。褪黑素(Melatonin)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与抗逆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探究外源褪黑素对植物抗逆性的作用机理,可以有效评价褪黑素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青绿薹草幼苗作为实验材料,施用不同浓度外源褪黑素,采取自然控水的方式模拟干旱处理,通过对其根系构型指标、根系解剖结构与生理指标进行测定,探究外源褪黑素对青绿薹草响应干旱胁迫的根系形态、生理指标变化特征,总结出外源褪黑素对根系形态适应干旱胁迫应激性变化的最适浓度,为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合理运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1)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各个浓度下青绿薹草根系总长、根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根系干重、根系平均直径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根系分叉数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根茎比、根重密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比根长呈现先下降后逐渐平稳的趋势。在根施100μmol/L的外源褪黑素的情况下,以上多数指标在第20 d时均为最优,效果最为明显,显着缓解干旱胁迫对青绿薹草根系构型的影响。(2)0~10d,地上部分增长速度与地下部分相比较快。10~20 d,地下部分增长速度加快,尽管根系逐渐萌生出新的侧根、须根,地下部分主根也较为粗壮,但同时持续有脆弱,干枯的须根脱离,地上部分开始逐渐枯黄,叶片缺乏光泽,说明地下部分对干旱胁迫的反应晚于地上部分表现。第20 d时,100μmol/L实验组的地上部分分蘖较多,叶片色泽较明亮,地下主根较为发达且坚韧性高,须根较多,生长状况最为良好。(3)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各组根系直径、导管直径、维管束直径、皮层厚度、皮层厚度占根系直径的比例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导管数量呈现先上升后逐渐平稳的趋势。在干旱胁迫的影响下,根系解剖结构的变化提升了水分的吸收以及疏导能力,皮层加厚使水分在根皮层细胞中的储留量增加,保证根生长代谢过程中水分的供给。第20 d时,100 μmol/L实验组所有指标为最高,说明根系解剖结构自身调整应对干旱胁迫的能力较强,抗旱性与其他三组相比较强。(4)干旱前期,各组根系解剖结构清晰且较为完整,凯氏带结构明显,木质部导管较为饱满,细胞排列较为紧密整齐。干旱中期,木质部导管变细,有轻微扭曲,导管数目开始增加,但形状还算完整,中柱面积有所增大,结构相对完整,中柱内部薄壁细胞开始变形且出现间隙,根系皮层由致密紧实的结构逐渐剥离损伤、变薄,凯氏带有一定损伤导致染色不清晰。干旱后期,各组中柱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破损与萎缩变形,中柱的有序性也被打破,内皮层出现坏死斑点,木质部导管持续变细且增多以应对干旱胁迫,内皮层组织缺损严重且受挤压严重变形,根系结构不完整且严重扭曲变形,染色效果不清晰。第20 d时,100μmol/L实验组各项根系解剖指标均为最优且根系解剖结构较为完整,染色较为清晰。(5)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细胞膜受损伤程度严重,各组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渗透调节物质中,Pro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各组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抗氧化酶中SOD活性与POD活性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后期受干旱影响较大,影响了渗透调节物质与抗氧化酶的合成。其中100 μmol/L实验组第20 d时MDA含量最低,细胞膜受损伤较低,干旱胁迫对其影响较小,渗透调节物质与抗氧化酶活性最高,自身抵御干旱的能力较强,为所有组中最优。综上所述,结合多个实验指标及隶属函数抗旱性评价分析,100 μmol/L浓度下的外源褪黑素溶液对青绿薹草的根系结构参数、生理指标、解剖结构以及抗旱能力有显着的提高。

陈新国[5](2021)在《气象和农业干旱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干旱是影响作物生长过程和产量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为了能够科学合理地应对作物生育期内的干旱灾害,降低干旱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探究不同类型干旱对冬小麦生长过程和产量的影响大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收集气象、土壤、作物、地理等数据的基础上,基于12个月时间尺度SPEI分析1961~2100年我国各地区干旱时空演变规律及干旱特征;对冬小麦生育期内1到9个月时间尺度气象和农业干旱做进一步研究;基于DSSAT-CERES-Wheat模型模拟历史和未来时期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情景下我国108个农业气象站点冬小麦生育期、成熟期地上部分生物量、最大叶面积指数和冬小麦产量;最后分析冬小麦生育期内1到9个月时间尺度SPEI和SMDI与冬小麦成熟期地上部分生物量、最大叶面积指数和冬小麦产量的关系,探究气象和农业干旱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了历史和未来时期我国各地区不同等级干旱时空演变规律及特征与历史时期相比,21世纪我国西北荒漠区干旱有增大趋势,而其他地区的干旱化趋势较慢,甚至出现湿润化趋势。随着排放情景的增大,我国青藏高寒区、东北温带区和华北暖温带区湿润化趋势逐渐增大。与1961~2000年相比,2021~2060年和2061~2100年西北荒漠区和青藏高寒区极端干旱发生的频次、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均有所增加,轻度、中度和严重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降低。华北湿润半湿润区干旱频次低于其他分区。未来时期SSP1-2.6情景下干旱频次大于其他三个情景;SSP5-8.5情景下极端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大于其他三个情景。(2)阐述了历史和未来时期我国冬小麦种植区冬小麦生育期内多时间尺度干旱时空演变规律1981~2015年黄淮海平原区冬小麦生育期内气象干旱较新疆地区更为频繁;黄淮海平原区0~10 cm和10~40 cm土层1到9个月时间尺度农业干旱发生频次大于其他两个分区。与0~10 cm土层相比,黄淮海平原区10~40 cm土层农业干旱更为严重;新疆地区10~40 cm土层的干旱程度较0~10 cm土层低。在未来时期,从冬小麦播种期到返青期中短时间尺度气象干旱发生频次较高;从冬小麦拔节期到成熟期(3到6月份)0~10 cm土层农业干旱发生频次较高;从冬小麦返青期到开花期(1到4月份)10~40 cm土层农业干旱发生频次较高。随着排放情景增大,各分区冬小麦生育期内0~10 cm土层和10~40 cm土层农业干旱有增加趋势。SSP3-7.0和SSP5-8.5情景下0~10 cm土层干旱程度比10~40 cm土层大。(3)基于DSSAT-CERES-Wheat模型综合模拟分析历史和未来时期冬小麦生长指标及产量的变化规律DSSAT-CERES-Wheat模型对冬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以及冬小麦产量的模拟效果较好,能够用于模拟冬小麦生长过程。历史时期黄淮海平原区和其他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最大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冬小麦产量均大于新疆地区。2021~2060年及2061~2100年不同情景下各分区开花期和成熟期都有不同程度提前,高排放情景下冬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提前幅度较大;黄淮海平原区和新疆地区冬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与其他分区相比有所延迟。2021~2060年四个情景下冬小麦最大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冬小麦产量相差不大。与2021~2060年相比,2061~2100年各情景下冬小麦最大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冬小麦产量都有增大趋势。其中,SSP5-8.5情景下黄淮海平原区和新疆地区冬小麦最大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冬小麦产量增加幅度较大。(4)多角度揭示了多时间尺度气象和农业干旱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历史和未来时期4个月时间尺度SPEI、0~10 cm和10~40 cm土层1个月时间尺度SMDI对冬小麦生育期内最大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地上部分生物量以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较大;农业干旱指标SMDI与冬小麦最大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地上部分生物量及产量的相关系数大于气象干旱指标SPEI与三者的相关系数,说明农业干旱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较大。0~10 cm土层农业干旱指标SMDI与冬小麦最大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地上部分生物量及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在0.3、0.4和0.5左右。随着排放强度的增大,2021~2060年冬小麦生育期内干旱与冬小麦最大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地上部分生物量及产量相关性相差不大,而在2061~2100年相关性则有降低趋势。冬小麦生育期内各月份干旱指标与冬小麦最大叶面积指数和成熟期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相关系数相差不大。拔节期和乳熟期(3到5月份)气象和农业干旱对冬小麦产量影响较大,而在越冬期干旱对冬小麦产量影响较小,说明在冬小麦越冬期适当的“干旱锻炼”对冬小麦产量影响不大。农业干旱与冬小麦产量变异性的决定系数在14%左右,而气象干旱与冬小麦产量变异性的决定系数仅为2%左右。黄淮海平原区3到5月份各干旱指标与冬小麦最大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地上部分生物量及产量相关性最大,新疆地区次之。历史时期干旱年份黄淮海平原区和其他地区大多数站点冬小麦减产率在5%到25%之间。2021~2060年和2061~2100年不同情景下黄淮海平原区冬小麦减产率在15%到30%之间;新疆地区大多站点冬小麦减产率在5%到15%之间。本研究可为我国冬小麦生育期内抗旱措施的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邢佳伊[6](2021)在《干旱锻炼和施氮对小麦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提出水分和氮素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素。干旱胁迫和氮素对作物生理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及干旱锻炼对作物抗旱性的影响已有较多研究,然而施氮对干旱锻炼的影响以及干旱锻炼下的水分与氮素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还未知。因此,本论文对施氮、氮素施用水平和干旱锻炼后对小麦生长、生理过程与激素传导和叶片δ13C的关系以及氮素和干旱锻炼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采用温室盆栽方法,设计试验一:不施氮(N0)和施氮(每盆施1.5 g N,N1),每个氮素水平下3个水分处理:充分灌水(CK)、干旱锻炼(土壤含水量(SWC)为60%土壤最大持水量(SWHC))后复水(PW)和复旱(PD)。在试验一的基础上设计试验二:低氮(每盆施0.5 g N,N0.5),中氮(每盆施1.5 g N,N1.5)和高氮(每盆施3 g N,N3)3个氮素水平,每个水平下3个水分处理:干旱锻炼(SWC为40%SWHC)后复水至85%SWHC(W85)、复水至60%SWHC(W60)和复旱至40%SWHC(W40)。得到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干旱锻炼的SWC为SWHC的60%时,无论是复水还是复旱,都会降低植株根系的水分状况。根水势(RWP)与土壤含水量(SWC)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因而RWP受SWC变化的直接影响,从而决定植株地上部分的水分状况。N1PD处理通过显着降低RWP,显着提高叶片脱落酸(ABA)浓度,加强水力和化学信号,对气孔导度(gs)的降低作用大于对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使叶片内在水分利用效率(WUEint)显着提高。(2)施氮及干旱锻炼后复水或者复旱处理,均促进根系干生物量(RDB)的积累,有利于根系对土壤中有限水分和养分的吸收。PW和PD处理通过保证地上部干生物量(SDB)积累的同时减少植株耗水量(PWU),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p);施氮促进植株生长,通过使SDB的增加高于PWU的增加,提高WUEp;N1PD处理的WUEp和叶片δ13C最高,N1PW次之。(3)干旱锻炼的SWC为SWHC的40%时,复水能够改善植株水分状况,但正常供氮或少量供氮时,复水程度不宜过高。植株地上部的水分状况受SWC变化的直接影响,叶片ABA浓度受叶片水分状况的直接影响,随复水程度的增加显着降低。与叶片水分状况相比,gs与叶片ABA浓度的相关性更高,主要受化学信号的调控。高氮供应或降低复水程度通过加强植株水力信号与化学信号,显着降低叶片gs提高WUEint。(4)适量施氮或降低干旱锻炼后复水程度能够增加RDB,有助于根系生长。增加施氮量和干旱锻炼后复水均能够显着增加叶面积(LA),而过多氮素供应和复水并不能使LA成比例增加。WUEp与叶片δ13C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因而可以用来表征干旱锻炼条件下WUEp的高低。在所有处理中,N3W85和N3W60处理在保证SDB积累的同时有较高的WUEp,但N3W60处理能够在不显着影响SDB积累的同时,显着降低PWU,而且根冠比较高,相比之下更有利于小麦植株的生长且节约灌溉用水,为本试验的最优处理。因此,在干旱缺水地区,增加施氮量且干旱锻炼后适度复水,不仅可以显着降低PWU、节约灌溉用水、维持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还可以提高WUEint和WUEp。

姚锐[7](2021)在《谷子硫解酶基因家族鉴定及SiKAT1抗旱功能初步分析》文中提出硫解酶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中,发挥着合成和降解脂肪酸碳链的功能。在植物中,硫解酶对生长发育和逆境环境应答有着重要作用。谷子有着基因组小、自花授粉,生长周期短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研究抗旱机制和基因功能的模式作物。目前,谷子硫解酶基因家族的鉴定和功能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谷子硫解酶基因家族成员进行了鉴定,并分析了硫解酶蛋白的理化性质、序列特性、组织表达特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干旱胁迫下谷子硫解酶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谷子KAT亚型硫解酶编码基因的敲除载体;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对谷子硫解酶基因家族关键成员SiKAT1进行了抗旱功能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全基因组中鉴定得到了5个硫解酶编码成员,位于4条染色体上;编码的蛋白长度为401至461aa,分子量为41至48k Da,等电点在6.02至8.44之间;均含有硫解酶特有的2个保守基序和硫解酶的半胱氨酸活性催化位点。2.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谷子硫解酶分为两个亚家族(KAT和ACAT)。SiACAT2和SiACAT3所编码的蛋白为酸性蛋白,SiACAT1、SiKAT1和SiKAT2所编码的蛋白为碱性蛋白,KAT型硫解酶编码基因有14个外显子,ACAT型硫解酶编码基因有13个外显子;KAT亚型的蛋白具有靶向过氧化物酶体的PTS2序列,SiKAT1和SiKAT2为同源基因。3.谷子硫解酶基因家族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KAT型硫解酶在根、茎、叶、穗部位高表达,ACAT型硫解酶在根、茎、叶、穗部位表达量均相对较低;启动子区含有多种光响应元件、激素类响应元件、胁迫诱导元件。干旱胁迫下,硫解酶基因家族5个成员在地上和地下部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响应,SiKAT1在地上和地下部分对干旱响应最为敏感。4.SiKAT1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提升了大肠杆菌在PEG处理下的菌落数,表明SiKAT1在体外发挥着抗旱功能。

蒋雨珂[8](2021)在《干旱锻炼对甘蔗根系形态建成及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文中提出甘蔗种植常年被干旱灾害困扰,造成种植困难、产量低等问题,对中国制糖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突破与解决甘蔗抗旱的问题尤其严峻。本试验通过盆栽方式,对中蔗1号与中蔗6号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干旱锻炼,并对其根系形态进行完整的分析,同时对其土壤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以及代谢组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找到最适合的干旱锻炼方式与程度为今后的甘蔗种植及抗旱提供帮助。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根系构型:经过干旱锻炼,根系长度明显增长,侧根数量有所减少;在0-20cm根层,经过干旱锻炼的甘蔗根系总根长与总面积全都减少,而在40-60cm根层,经过干旱锻炼的甘蔗根系总根长与总面积全都增加,在20-40cm根层,轻度胁迫锻炼的根系根系总长和总表面积增加,且在40-60cm根层依然保持了其增加优势。通过干旱锻炼,可以促使根尖部的脱落酸和生长素的含量提高,细胞分裂素降低,随着干旱程度的加重,脱落酸与生长素逐步降低,细胞分裂素逐步升高。2.土壤酶活: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而减小,脲酶与酸性磷酸酶的含量在轻度干旱胁迫中有增加,后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而减小。轻度处理后的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正常浇水CK相比,ZZ1分别增加了3.47%和2.55%,ZZ6分别增加了2.98%和2.05%。3.土壤养分:与正常浇水相比较,不同程度的干旱锻炼后土壤碳氮磷的含量均有所下降,但是轻度的干旱锻炼对ZZ1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小,氮含量不仅没有下降还增加了1.34%。虽然碳和磷含量都有所下降,但与正常浇水CK相比,轻度的干旱锻炼对其影响最小,分别下降了10.02%和6.98%,中度的干旱锻炼分别下降了24.59%和22.82%,重度的干旱锻炼下降分别为30.46%和12.61%。4.土壤菌群: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主要菌群都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与CK的菌群差异逐渐增大。其中,放线菌门与变形菌门表现为增加,拟杆菌门等主要变现为减少。这说明,当甘蔗遭遇到干旱胁迫时,会促使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改变,增加放线菌等促生菌的菌群,增加根际微生物的活动,来给予土壤更多的养分让根系吸收以应对干旱,且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这种菌群的改变越明显。5.土壤代谢组:差异物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酸类、糖类物质的增加,以及醇类、脂类物质的减少。β-丙氨酸代谢通路(beta-Alanine metabolism)和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通路(Pantothenate and Co A biosynthesis)的明显上调与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Arginine and proline metabolism)、嘧啶代谢通路(Pyrimidine metabolism)的明显下调也说明了土壤代谢组根源性的改变。

胡胜男[9](2021)在《闽楠不同种源林分的生长特性与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来自全国闽楠主要分布区的22个闽楠地理种源,分别在永州金洞林场黄家山(8个种源)及三丘田(14个种源)种源试验地进行生长特性及适应性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合湘西南、湘南地区生长,且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的优质闽楠种源,为湘西南、湘南地区及湖南省闽楠人工林种源选择、引种、造林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两个种源试验地共22个种源闽楠的树高、胸径等生长状况的调查分析,筛选出了婺源、来凤、将乐、明溪、惠水、台江、金洞共7个生长状况良好,生长较快的种源。(2)通过对筛选出的几个种源闽楠的叶片结构、耐寒耐高温干旱生理指标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分析可以看出:①与金洞种源相比,婺源、来凤种源的栅海比较大,气孔面积小密度大,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叶片解剖结构特征,潜在光合能力及适应能力较好。婺源、来凤种源高温干旱期(8月)和寒冷期(1月)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及抗氧化酶活性整体高于金洞种源,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低于金洞种源,说明高温干旱和低温对婺源、来凤种源影响相对较小,表现出了较好的耐寒耐高温干旱能力。婺源、来凤种源在高温干旱期和寒冷期Y(Ⅱ)和ETR、qP、Fv/Fm值均大于金洞种源,光合效率较高,表现出较好的耐寒耐高温干旱能力。②将乐种源气孔特征与金洞相似,有利于提高光合及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但叶肉栅栏组织厚度及栅海比相对较低,因此将乐种源适应能力需要结合其他指标进一步观察;台江种源下表皮厚度、栅海比、气孔面积及密度与金洞差异不显着,叶片结构表现出的耐寒耐高温干能力稍弱于金洞种源,但差别不大。将乐、台江种源在8月和1月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及抗氧化酶活性整体与金洞种源差异不大,表现出了与金洞种源相当的耐寒耐高温干旱适应性。将乐种源8月份光合效率低,1月份较好,光合效率受高温干旱影响大,受低温影响相对较小,耐高温干旱能力较弱,耐寒性较好;台江种源8月光合效率与金洞种源相比稍弱,但差异较小,需要结合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③明溪、惠水种源叶片结构潜在适应性不及本地种源金洞;从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其他生理指标来看,高温干旱和低温对明溪、惠水种源光合作用等生理活动均有较大影响,耐寒耐高温干旱能力均弱于本地种源金洞。(3)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各指标,黄家山种源试验地不同种源闽楠耐高温干旱能力大小为:婺源种源>来凤种源>金洞种源>将乐种源,三丘田种源试验地为:金洞种源>台江种源>明溪种源>惠水种源。黄家山种源试验地不同种源闽楠耐寒性大小为:婺源种源>来凤种源>将乐种源>金洞种源,三丘田种源试验地为:金洞种源>台江种源>惠水种源>明溪种源。综合所有指标来看,与本地金洞种源相比,江西婺源、湖北来凤2个种源耐寒耐高温干旱能力均较好;福建将乐种源耐寒适应性较好,耐高温干旱能力较弱。台江种源耐旱耐高温干旱能力稍弱与本地种源金洞,但差距不大。明溪、惠水种源耐寒耐高温干旱能力较弱。综上所述,婺源、来凤2个种源比金洞种源生长快速,生长状态更好,且较能适应湖南地区高温季节性干旱和冬季自然低温的气候条件,适应性良好,在栽培时可优先考虑婺源、来凤及金洞3个种源;将乐、台江2个种源生长速度、对环境的适应性与金洞种源相当或略低于金洞种源,可作为需要继续考察与试验的种源。

徐万茹[10](2021)在《不同水分胁迫下接种印度梨形孢对白榆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白榆(Ulmus pumila L.)具有抗干旱、抗盐碱、耐严寒等特性,是我国北方地区防护林、用材林营建及沙荒地、盐碱地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水分胁迫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人工接种真菌能够有效地缓解水分胁迫产生的危害,提高其抗逆性。基于此,本研究以两种白榆品系(Y9、Y65225)为实验材料,通过接种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PI),探究接种对四种水分胁迫(田间持水量28%的25%、50%、75%、100%)下两种白榆品系接生长、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含量等的影响,阐明接种PI对白榆抗逆性的作用效果,为进一步丰富干旱区造林种质材料及配套技术,提高干旱区植被构建质量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接种印度梨形孢可缓解水分胁迫对白榆叶片、枝条的影响。随着水分梯度降低,Y9、Y65225白榆的绿叶数量、侧枝增长量均不断减少,两种白榆均通过减少叶片数量、面积来降低水分流失;与对照(CK)相比,接种PI能够有效缓解白榆叶片发黄、凋落,提高新生枝条生长量;接种后的2种白榆品系在25%水分处理下仍可正常生长,且生长状态优于CK。(2)接种印度梨形孢可提高水分胁迫下白榆的气体交换参数与光能利用效率。随着水分梯度降低,Y9、Y65225的Fv/Fm、Fv/F0、ΦPSⅡ呈降低趋势,NPQ呈上升趋势;相同水分处理下,接种PI处理的Fv/Fm、Fv/F0、ΦPSⅡ、NPQ值均高于CK,接种PI能够通过提高PSII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度来增强白榆的光能利用效。相同水分处理下,接种PI处理的Pn、Tr、Ci、Gs值高于CK,且Ls值低于CK,影响白榆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为气孔限制因素;两种白榆光合作用受抑制程度随水分处理梯度的降低而加深,接种PI可降低白榆叶绿素分解速率,提高其Chl、Chla、Chlb含量,进而提高其光合作用,缓解干旱胁迫对白榆的损害。(3)接种印度梨形孢可提高水分胁迫下白榆的抗旱生理性。随着水分梯度降低,Y9、Y65225的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总体上逐渐升高,同一水分处理下,接种PI处理的MDA含量均低于CK,SOD、POD、CAT活性高于CK,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较CK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接种PI提高了白榆的抗氧化酶活性,增强了抗氧化防御系统,提高了白榆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降低了白榆的丙二醛含量,减轻了膜脂过氧化损伤。(4)综合评价分析。通过对4个水分处理梯度与两种白榆品系的24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计算各指标的隶属函数值,结果为PI65225(0.6143)>PI9(0.5548)>CK65225(0.5415)>CK9(0.4958),说明在胁迫下接种PI能够提高白榆的耐旱性,且接种PI与CK处理下Y65225的耐旱性均高于Y9。两种白榆品系最适水分处理不同,CK9与PI9在75%水分处理下隶属函数值最大,CK65225与PI65225在100%水分处理下隶属函数值最大。同一水分处理下,两种白榆接种PI与CK处理的隶属函数值不同,25%水分处理下PI9隶属函数值最高;50%、75%、100%水分处理下PI65225隶属函数值最高。

二、关于冬小麦耐旱生理指标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冬小麦耐旱生理指标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γ-聚谷氨酸对土壤水肥的调控作用及抗旱保苗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γ-PGA的研究进展
        1.2.2 γ-PGA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试验内容及方法
    2.1 试验设计及方法
    2.2 测试项目及方法
    2.3 数据处理
3.γ-PGA、水分及施氮量对土壤水肥分布的影响研究
    3.1 不同γ-PGA施加方式对土壤水肥分布的影响研究
        3.1.1 不同γ-PGA施加方式对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的影响
        3.1.2 不同γ-PGA施加方式对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3.1.3 不同γ-PGA施加方式对土壤剖面铵态氮分布的影响
        3.1.4 不同γ-PGA施加方式对土壤剖面有效磷分布的影响
    3.2 不同γ-PGA施量对土壤水肥分布的影响研究
        3.2.1 不同γ-PGA施量对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的影响
        3.2.2 不同γ-PGA施量对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3.2.3 不同γ-PGA施量对土壤剖面铵态氮分布的影响
        3.2.4 不同γ-PGA施量对土壤剖面有效磷分布的影响
    3.3 不同水分条件对土壤水肥分布的影响研究
        3.3.1 不同水分条件对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的影响
        3.3.2 不同水分条件对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3.3.3 不同水分条件对土壤剖面铵态氮分布的影响
        3.3.4 不同水分条件对土壤剖面有效磷分布的影响
    3.4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水肥分布的影响研究
        3.4.1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的影响
        3.4.2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3.4.3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剖面铵态氮分布的影响
    3.5 本章小节
4.γ-PGA、水分及施氮量对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
    4.1 不同γ-PGA施加方式对大豆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
        4.1.1 不同γ-PGA施加方式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4.1.2 不同γ-PGA施加方式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4.2 不同γ-PGA施量对大豆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
        4.2.1 不同γ-PGA施加量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4.2.2 不同γ-PGA施加量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4.3 不同水分条件对大豆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
        4.3.1 不同水分条件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4.3.2 不同水分条件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4.4 不同施氮量对大豆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
        4.4.1 不同施氮量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4.4.2 不同施氮量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4.5 本章小节
5.γ-PGA、水分及施氮量对大豆幼苗的光合特性及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
    5.1 不同γ-PGA施加方式对大豆幼苗光合特性及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5.1.1 光合模型的选择
        5.1.2 不同γ-PGA施加方式对大豆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5.1.3 不同γ-PGA施加方式对大豆幼苗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5.2 不同γ-PGA施量对大豆幼苗光合特性及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5.2.1 不同γ-PGA施量对大豆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5.2.2 不同γ-PGA施量对大豆幼苗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5.3 不同水分条件对大豆幼苗光合特性及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5.3.1 不同水分条件对大豆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5.3.2 不同水分条件对大豆幼苗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5.4 不同施氮量对大豆幼苗光合特性及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5.4.1 不同施氮量对大豆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5.4.2 不同施氮量对大豆幼苗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5.5 本章小节
6.不同处理的抗旱保苗效果评价
    6.1 评价体系的构建
    6.2 建立抗旱保苗效果评价模型
    6.3 求解抗旱保苗效果评价模型
7.主要结论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3)耐旱春小麦根际微生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干旱胁迫对作物表型的影响
        1.2.2 干旱胁迫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2.3 干旱胁迫对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1.2.4 干旱胁迫对小麦抗旱基因表达的影响
        1.2.5 干旱胁迫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2.6 干旱胁迫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1.2.7 干旱胁迫对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春小麦农艺性状测定及方法
        2.4.2 春小麦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方法
        2.4.3 春小麦根系抗旱基因表达量的测定及方法
        2.4.4 土壤微生物学性状测定及方法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3.1.1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植株鲜重的影响
        3.1.2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植株干重的影响
        3.1.3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株高的影响
    3.2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2.1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3.2.2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旗叶生理指标的影响
    3.3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根系抗旱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3.1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3.3.2 实时荧光定量PCR
        3.3.3 春小麦根系抗旱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3.4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3.4.1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2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3.5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3.5.1 数据质量分析
        3.5.2 OTU统计及分析
        3.5.3 Alpha多样性
        3.5.4 群落组成
        3.5.5 Beta多样性
    3.6 环境因子关联分析
        3.6.1 根际细菌微生物多样性与春小麦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分析
        3.6.2 根际细菌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相关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干旱胁迫下春小麦植株形态及生理变化规律
    4.2 干旱胁迫下春小麦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变化特征
    4.3 干旱胁迫下春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其偏好关系
    4.4 耐旱春小麦根际微生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

(4)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青绿薹草根系形态与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干旱胁迫对植物根系形态与生理的影响
        1.2.1 干旱胁迫对植物根系形态结构的影响
        1.2.2 干旱胁迫对植物根系解剖结构的影响
        1.2.3 干旱胁迫对植物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1.3 褪黑素对植物抗旱性的影响
    1.4 青绿薹草抗旱性的研究现状
    1.5 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青绿薹草幼苗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计
        2.1.3 测定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浓度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青绿薹草根系总长的影响
        2.2.2 不同浓度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青绿薹草根系总表面积的影响
        2.2.3 不同浓度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青绿薹草根系总体积的影响
        2.2.4 不同浓度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青绿薹草根系平均直径的影响
        2.2.5 不同浓度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青绿薹草根系分叉数的影响
        2.2.6 不同浓度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青绿薹草根系干重的影响
        2.2.7 不同浓度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青绿薹草比根长的影响
        2.2.8 不同浓度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青绿薹草根重密度的影响
        2.2.9 不同浓度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青绿薹草根茎表型的影响
        2.2.10 干旱胁迫下青绿薹草根系构型指标相关性分析及抗旱性评价
    2.3 本章小结
3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青绿薹草幼苗根系解剖结构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计
        3.1.3 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浓度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青绿薹草根系解剖结构参数的影响
        3.2.2 不同浓度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青绿薹草根系解剖结构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青绿薹草幼苗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测定方法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浓度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青绿薹草根系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4.2.2 不同浓度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青绿薹草根系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4.2.3 不同浓度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青绿薹草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4 干旱胁迫下青绿薹草根系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及抗旱性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讨论
    5.1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青绿薹草幼苗的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5.2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青绿薹草幼苗的根系解剖结构的影响
    5.3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青绿薹草幼苗的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气象和农业干旱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干旱时空变化规律
        1.2.2 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时空变化规律
        1.2.3 干旱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气象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
    2.1 数据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数据来源
        2.1.3 CMIP6 数据
        2.1.4 SPEI的计算
        2.1.5 干旱变量的提取
        2.1.6 趋势检验
        2.1.7 森斜率计算
        2.1.8 不确定性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统计降尺度效果评价
        2.2.2 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
        2.2.3 SPEI的时空变化规律
        2.2.4 干旱特征分析
    2.3 讨论
        2.3.1 中国未来时期干旱特征
        2.3.2 干旱变化影响因子分析
        2.3.3 SPEI预测干旱不确定性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冬小麦生育期气象和农业干旱时空演变规律
    3.1 数据和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气象数据
        3.1.3 GLDAS土壤水分数据
        3.1.4 干旱指标计算
    3.2 结果分析
        3.2.1 历史时期冬小麦生育期内干旱变化规律
        3.2.2 未来时期冬小麦生育期内干旱变化规律
    3.3 讨论
        3.3.1 冬小麦生育期内干旱特征分析
        3.3.2 冬小麦生育期内干旱成因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变化规律
    4.1 数据和方法
        4.1.1 气象和作物数据
        4.1.2 土壤数据
        4.1.3 DSSAT-CERES-Wheat模型
    4.2 结果分析
        4.2.1 DSSAT-CERES-Wheat模型评价结果
        4.2.2 冬小麦生育期气象要素变化规律
        4.2.3 历史时期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变化
        4.2.4 未来时期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变化
    4.3 讨论
        4.3.1 冬小麦生育期影响因素分析
        4.3.2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
        4.3.3 DSSAT-CERES-Wheat模型结果不确定性
    4.4 小结
第五章 干旱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5.1 数据和方法
        5.1.1 冬小麦数据和干旱指标数据
        5.1.2 皮尔逊相关分析
        5.1.3 减产率计算
    5.2 结果分析
        5.2.1 历史时期干旱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5.2.2 未来时期干旱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5.3 讨论
        5.3.1 不同类型干旱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5.3.2 不同生育期干旱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5.3.3 不同时间尺度干旱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应对策略
    6.4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干旱锻炼和施氮对小麦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干旱胁迫对作物生长生理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现状
        1.2.1 干旱胁迫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干旱胁迫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2.3 干旱胁迫对作物内源激素的影响
        1.2.4 干旱胁迫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3 氮素对干旱胁迫下作物的生长生理及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作用
        1.3.1 氮素对干旱胁迫下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
        1.3.2 氮素对干旱胁迫下作物光合特性的调控作用
        1.3.3 氮素对干旱胁迫下作物内源激素的调控作用
        1.3.4 氮素对干旱胁迫下作物渗透调节的调控作用
        1.3.5 氮素对干旱胁迫下作物抗氧化能力的调控作用
        1.3.6 氮素对干旱胁迫下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作用
    1.4 干旱锻炼对作物的生长生理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概况与试验设计
        2.1.1 试验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2.1 SWC和 SWHC测定
        2.2.2 植株生长性状测定
        2.2.3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及WUE_(int)测定
        2.2.4 LWP和 RWP测定
        2.2.5 叶激素和根激素含量测定
        2.2.6 植株养分含量测定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施氮对干旱锻炼后复水/复旱处理小麦生长生理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1 施氮对干旱锻炼后复水/复旱处理小麦生理指标的影响
        3.1.1 施氮对干旱锻炼后复水/复旱处理小麦叶水势和根水势的影响
        3.1.2 施氮对干旱锻炼后复水/复旱处理小麦叶激素和根激素的影响
        3.1.3 施氮对干旱锻炼后复水/复旱处理小麦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及WUE_(int)的影响
    3.2 施氮对干旱锻炼后复水/复旱处理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2.1 施氮对干旱锻炼后复水/复旱处理小麦根系参数的影响
        3.2.2 施氮对干旱锻炼后复水/复旱处理小麦各部分器官干生物量及根冠比的影响
        3.2.3 施氮对干旱锻炼后复水/复旱处理小麦SDB、PWU、WUE_p及叶片δ~(13)C的影响
        3.2.4 施氮对干旱锻炼后复水/复旱处理小麦植株叶面积和氮含量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氮素水平和干旱锻炼后复水程度对小麦生长生理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1 氮素水平和干旱锻炼后复水程度对小麦生理指标的影响
        4.1.1 氮素水平和干旱锻炼后复水程度对小麦叶水势和根水势的影响
        4.1.2 氮素水平和干旱锻炼后复水程度对小麦叶激素和根激素的影响
        4.1.3 氮素水平和干旱锻炼后复水程度对小麦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及WUE_(int)的影响
    4.2 氮素水平和干旱锻炼后复水程度对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2.1 氮素水平和干旱锻炼后复水程度对小麦根系参数的影响
        4.2.2 氮素水平和干旱锻炼后复水程度对小麦各部分器官干生物量及根冠比的影响
        4.2.3 氮素水平和干旱锻炼后复水程度对小麦SDB、PWU、WUE_p及叶片δ~(13)C的影响
        4.2.4 氮素水平和干旱锻炼后的复水程度对小麦植株叶面积和氮含量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讨论及结论
    5.1 讨论
        5.1.1 施氮和干旱锻炼后复水/复旱处理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1.2 氮素水平和干旱锻炼后复水程度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2 主要结论
    5.3 存在问题与解决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谷子硫解酶基因家族鉴定及SiKAT1抗旱功能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干旱对植物的影响
        1.1.1 干旱影响植物形态结构
        1.1.2 干旱影响植物生理生化指标
    1.2 不同品种谷子对干旱的耐受性
    1.3 谷子抗旱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1.4 植物硫解酶研究进展
        1.4.1 硫解酶的发现
        1.4.2 硫解酶的结构特征
        1.4.3 植物中硫解酶的分布
        1.4.4 植物中硫解酶的生物学功能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谷子硫解酶基因家族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试验方法
        2.1.1 数据来源及使用软件
        2.1.2 谷子硫解酶基因家族鉴定
        2.1.3 谷子硫解酶蛋白理化性质分析
        2.1.4 硫解酶家族成员系统进化分析
        2.1.5 谷子硫解酶家族成员基因结构和保守结构域分析
        2.1.6 谷子硫解酶基因家族成员染色体分布
        2.1.7 谷子硫解酶蛋白质序列分析
        2.1.8 谷子硫解酶基因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2.1.9 谷子硫解酶基因家族成员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谷子硫解酶基因家族信息
        2.2.2 硫解酶基因家族系统发育、基因结构和保守模体分析
        2.2.3 谷子硫解酶编码基因染色体定位在4 条染色体上
        2.2.4 谷子硫解酶编码基因存在同源关系
        2.2.5 谷子KAT亚型硫解酶存在PTS2 序列
        2.2.6 谷子KAT表达水平高于ACAT
        2.2.7 谷子硫解酶编码基因启动子区存在大量顺势作用元件
    2.3 小结
第三章 谷子硫解酶基因家族响应干旱功能研究
    3.1 材料与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化学试剂和试剂盒
        3.1.4 培养基配制
        3.1.5 抗生素配制
        3.1.6 实验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谷子育苗及扩增模板制备
        3.2.2 荧光定量PCR测定干旱胁迫下谷子硫解酶编码基因转录水平
        3.2.3 硫解酶基因家族成员CDS扩增
        3.2.4 CRISPR-Cas9 基因敲除载体构建
        3.2.5 SiKAT1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3.2.6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及SDS-PAGE
        3.2.7 PEG-6000 模拟干旱胁迫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干旱胁迫诱导谷子硫解酶基因表达上调
        3.3.2 谷子硫解酶基因家族成员克隆
        3.3.3 CRISPR-Cas9 敲除谷子KAT编码基因
        3.3.4 SiKAT1 增强大肠杆菌BL21对20%PEG的耐受性
    3.4 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谷子硫解酶基因家族成员
    4.2 谷子硫解酶功能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论文受资助情况
致谢

(8)干旱锻炼对甘蔗根系形态建成及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干旱胁迫对植物造成的影响
        1.1.1 干旱胁迫对植物地上部的影响
        1.1.2 干旱胁迫对植物地下部的影响
    1.2 干旱胁迫对植物根系形态建成的影响
    1.3 干旱胁迫对植物根系微生物群落建成的影响
    1.4 干旱胁迫对植物根系土壤代谢组的影响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方案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激素
        2.3.2 地上部干物质量
        2.3.3 土壤酶活的测定
        2.3.4 土壤养分测定
        2.3.5 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
        2.3.6 根系土壤代谢组测定
        2.3.6.1 代谢物提取
        2.3.6.2 上机检测
        2.3.6.3 数据质控
        2.3.6.4 原始数据预处理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程度的干旱锻炼对干旱胁迫下甘蔗根系形态建成的影响
        3.1.1 不同程度的干旱锻炼对甘蔗根系总体形态构成的影响
        3.1.1.1 干旱锻炼对干旱胁迫下甘蔗最大根长的影响
        3.1.1.2 干旱锻炼对干旱胁迫下甘蔗根系平均直径的影响
        3.1.1.3 干旱锻炼对干旱胁迫下甘蔗根系侧根数量的影响
        3.1.2 不同程度的干旱锻炼对甘蔗根系分段形态构成的影响
        3.1.2.1 干旱锻炼对干旱胁迫下甘蔗根系不同部位根系总根长的影响
        3.1.2.2 干旱锻炼对干旱胁迫下甘蔗根系不同部位根系总表面积的影响
        3.1.3 干旱锻炼对干旱胁迫下甘蔗根尖激素含量的影响
        3.1.4 干旱锻炼对干旱胁迫下甘蔗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5 小结
    3.2 不同程度的干旱锻炼对干旱胁迫下甘蔗根系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2.1 土壤酶活性
        3.2.2 土壤养分含量
        3.2.3 高通量测序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
        3.2.3.1 测序数据和OTU聚类分析
        2.2.3.2 菌群结构组成变化
        2.2.3.3 菌群结构的差异分析
        3.2.4 小结
    3.3 不同程度的干旱锻炼对干旱胁迫下根际土壤代谢物的影响
        3.3.1 根际土壤的主成分分析
        3.3.2 根际土壤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3.3.3 根际土壤的OPLS-DA置换检验
        3.3.4 根际土壤的差异代谢物筛选和火山图
        3.3.5 根际土壤差异代谢物的层次聚类分析
        3.3.6 根际土壤差异代谢物的相关性分析
        3.3.7 根际土壤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分析
        3.3.8 小结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干旱锻炼诱导甘蔗根系的形态变化
        4.1.2 干旱锻炼诱导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4.1.3 干旱锻炼诱导甘蔗根际土壤代谢组变化
    4.2 结论
    4.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9)闽楠不同种源林分的生长特性与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叶片形态及解剖结构与适应性的关系
        1.2.2 植物耐寒耐旱生理研究进展
        1.2.3 叶绿素荧光研究进展
        1.2.4 种源试验研究进展
        1.2.5 闽楠研究进展
2 试验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研究内容
        2.3.1 不同种源闽楠生长状况对比分析
        2.3.2 不同种源闽楠叶片形态及解剖结构对耐寒耐高温干旱性的影响
        2.3.3 不同种源闽楠耐寒耐高温干旱生理研究
        2.3.4 寒冷与高温干旱对不同种源闽楠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2.3.5 不同种源闽楠耐寒耐高温干旱适应性综合评价
    2.4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4.1 试验地设计
        2.4.2 不同种源闽楠生长状况对比分析
        2.4.3 不同种源闽楠叶片形态及解剖结构对耐寒耐高温干旱性的影响
        2.4.4 不同种源闽楠耐寒耐高温干旱生理研究
        2.4.5 寒冷与高温干旱对不同种源闽楠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2.4.6 不同种源闽楠耐寒耐高温干旱适应性综合评价
    2.5 数据处理
    2.6 技术路线图
3 不同种源闽楠生长性状分析
    3.1 不同种源闽楠生长性状方差分析
        3.1.1 黄家山试验区不同种源闽楠生长性状方差分析
        3.1.2 三丘田试验区不同种源闽楠生长性状方差分析
    3.2 不同种源闽楠生长性状聚类分析
        3.2.1 黄家山不同种源闽楠生长性状聚类分析
        3.2.2 三丘田不同种源闽楠生长性状聚类分析
    3.3 小结
4 不同种源叶片形态及解剖结构对耐寒耐高温干旱性的影响
    4.1 叶片形态分析
    4.2 叶片解剖结构分析
        4.2.1 叶肉解剖结构特征
        4.2.2 气孔特征
    4.3 小结
    4.4 讨论
5 不同种源耐寒耐高温干旱生理研究
    5.1 不同种源闽楠叶绿素含量分析
    5.2 不同种源闽楠可溶性糖含量分析
    5.3 不同种源闽楠可溶性蛋白含量分析
    5.4 不同种源闽楠脯氨酸含量分析
    5.5 不同种源闽楠丙二醛含量分析
    5.6 不同种源闽楠电导率分析
    5.7 不同种源闽楠抗氧化酶活性分析
    5.8 小结
    5.9 讨论
6 寒冷和高温干旱对不同种源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6.1 不同种源闽楠Fo分析
    6.2 不同种源闽楠Fm分析
    6.3 不同种源闽楠Fv/Fm分析
    6.4 不同种源闽楠Y(Ⅱ)分析
    6.5 不同种源闽楠ETR分析
    6.6 不同种源闽楠qP分析
    6.7 不同种源闽楠NPQ分析
    6.8 不同种源闽楠Y(NPQ)分析
    6.9 小结
    6.10 讨论
7 不同种源耐寒耐高温干旱适应性综合评价
    7.1 不同种源闽楠耐旱适应性综合评价
    7.2 不同种源闽楠耐寒适应性综合评价
    7.3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不同水分胁迫下接种印度梨形孢对白榆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缩写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水分胁迫对植物的危害
        1.2.1 水分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2.2 水分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2.3 水分胁迫对植物生理的影响
    1.3 菌根真菌的研究现状
        1.3.1 菌根真菌分类及其侵染研究
        1.3.2 菌根真菌对植物抗逆性的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地概况
    2.3 实验设计
        2.3.1 培养基的配置
        2.3.2 印度梨形孢菌剂培养与扩繁
        2.3.3 白榆选取与盆栽
        2.3.4 印度梨形孢接种与侵染观测
        2.3.5 水分胁迫处理
    2.4 研究内容
        2.4.1 水分胁迫下接种印度梨形孢对白榆枝条、叶片的影响
        2.4.2 水分胁迫下接种印度梨形孢对白榆光合作用的影响
        2.4.3 水分胁迫下接种印度梨形孢对白榆生理的影响
        2.4.4 水分胁迫下接种印度梨形孢对白榆耐旱性综合评价
    2.5 研究方法
        2.5.1 印度梨形孢侵染率测定
        2.5.2 白榆生长状况测定
        2.5.3 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2.5.4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2.5.5 渗透调节物质的测定
        2.5.6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2.5.7 丙二醛含量测定
        2.5.8 叶绿素含量测定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6.1 数据处理
        2.6.2 隶属函数法
    2.7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印度梨形孢对水分胁迫下两种白榆品系生长的影响
        3.1.1 绿叶数量
        3.1.2 枝条数量
    3.2 印度梨形孢对水分胁迫下白榆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2.1 光合速率(Pn)
        3.2.2 蒸腾速率(Tr)
        3.2.3 胞间CO_2浓度(Ci)
        3.2.4 气孔导度(Gs)
        3.2.5 水分利用率(WUE)
        3.2.6 气孔限制值(Ls)
        3.2.7 瞬时羧化效率(CUE)
    3.3 印度梨形孢对水分胁迫下白榆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3.1 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
        3.3.2 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
        3.3.3 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
        3.3.4 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
    3.4 印度梨形孢对水分胁迫下白榆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4.1 脯氨酸含量(Pro)
        3.4.2 可溶性糖含量(SS)
        3.4.3 可溶性蛋白含量(SP)
    3.5 印度梨形孢对水分胁迫下白榆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5.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3.5.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3.5.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3.6 印度梨形孢对水分胁迫下白榆丙二醛、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6.1 丙二醛(MDA)含量
        3.6.2 叶绿素含量
    3.7 印度梨形孢对两种榆树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3.7.1 测定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7.2 隶属函数分析两种白榆的抗旱性能
4.讨论
    4.1 水分胁迫下接种印度梨形孢对白榆生长的影响
    4.2 水分胁迫下接种印度梨形孢对白榆光合作用的影响
    4.3 水分胁迫下接种印度梨形孢对白榆生理的影响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关于冬小麦耐旱生理指标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冬小麦对连续干旱的响应规律研究[D]. 楼睿焘.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2]γ-聚谷氨酸对土壤水肥的调控作用及抗旱保苗效果研究[D]. 石肖肖.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耐旱春小麦根际微生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D]. 方静. 内蒙古大学, 2021
  • [4]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青绿薹草根系形态与生理特性的影响[D]. 王贞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5]气象和农业干旱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D]. 陈新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6]干旱锻炼和施氮对小麦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 邢佳伊.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7]谷子硫解酶基因家族鉴定及SiKAT1抗旱功能初步分析[D]. 姚锐.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
  • [8]干旱锻炼对甘蔗根系形态建成及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 蒋雨珂. 广西大学, 2021(12)
  • [9]闽楠不同种源林分的生长特性与适应性研究[D]. 胡胜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10]不同水分胁迫下接种印度梨形孢对白榆生理特性的影响[D]. 徐万茹.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标签:;  ;  ;  ;  ;  

冬小麦耐旱生理指标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