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品种系列化产品的敏捷开发

多品种系列化产品的敏捷开发

一、多品种系列化产品的敏捷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王晶晶[1](2021)在《A汽车制造企业CMF实施中的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汽车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创新作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受到企业普遍关注和重视。为了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开始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调整,以尽可能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运营效率。在我国制造业创新基础普遍薄弱的情况下,汽车企业对产品创新的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创新激励制度,组织结构层次重叠、僵化,企业供应链等资源支撑不足或产品创新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结合不佳等。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是技术问题也是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问题,本文针对产品CMF创新背后的企业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旨在通过企业CMF实施发展,反哺管理模式创新,完善企业产品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战略。CMF是产品C-颜色、M-材质与F-工艺的集成优化,用于赋予工业产品最佳的外观形式、功能和品质,是产品与用户之间感性互动的最重要部分。随着全球背景下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产品差异化和多样化需求快速提高,消费需求上升至更高层级的精神和情感方面,CMF由于具有创造品牌、提高产品经济附加值、满足多样化个性需求、产品情感化等多重创新价值受到各国制造企业的普遍关注。从用户角度,汽车企业CMF实施需要从色彩、材料、工艺技术、科技水平等产品要素着手,综合考虑用户体验、制造水平、产品成本,打造高柔性附加值汽车产品。从企业管理层面,CMF实施通过协调色彩、材料、表面处理工艺/技术水平达到提升产品柔性附加值,平衡用户体验和成本费用冲突的实施目标。基于以上认知,本文以A汽车制造企业CMF实施发展的企业环境为基础,总结分析汽车CMF创新发展需要的业务支撑体系,希望为汽车主机厂及供应链企业CMF创新、产业升级转型提供思路参考和借鉴。本文首先对A汽车制造企业CMF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在产品开发流程中细化分解创新“失活”业务元素。其次在国内外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产品创新已有文献、资讯的研究基础上,通过与A企业CMF实施有直接业务关系的资深从业人员调研问卷结果分析,对企业产品CMF创新乏力现象背后的管理问题进行诊断。然后,通过与A企业CMF实施有直接业务关系的管理层访谈内容分析,针对性的提出明确设计创造价值的产品开发思路、构建有利于CMF创新的组织结构和优化供应链价值生态系统等方面的优化对策,并从制度保障、资金支持、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创新战略定力和地方政府支持等方面提出企业CMF实施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改进A汽车制造企业CMF实施能力,提高企业产品研发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也可以为汽车制造企业及相关供应链企业CMF实施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李树奎[2](2020)在《换热器水室结构优化设计与无模制造技术应用》文中认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现代工业创立了一个新的局面。设计过程的数字化是现代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现代产品设计中对换热器零部件设计的高效性、可靠性和节约性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运用CAE数字化仿真技术辅助设计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和可靠性,缩短产品研发周期,节约成本。因此,CAD/CAE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在机组换热容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日益普及,为产品的快速、高效和绿色开发设计提供了可能。本文首先对中央空调制冷机组管壳式换热器CAD建模并进行了结构有限元应力分析,其次对应不同的制造工艺设计了三种水室结构,分别对其结构进行强度计算、仿真分析和方案优选,并论述了基于无模数控成形快速制造技术实现新型水室的绿色制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根据换热器相关行业标准及专业设计模块,基于SolidWorks三维设计软件包对中央空调用制冷机组的管壳式换热器结构零部件进行了 CAD建模并通过有限元方法对其受力情况进行了模拟受力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零件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进行零部件结构的详细设计,进而修改优化相关设计参数,完成产品的系列化、规格化设计。这种运用数字化仿真技术辅助设计的CAD/CAE一体化产品开发过程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和可靠性,缩短产品设计及样机试验的时间,节约产品开发费用和成本。(2)基于SolidThinking Inspire工业设计软件进行了新型铸铁水室结构模型的拓扑优化分析,并进行了相应的形状尺寸优化设计和仿真分析,实现了对管壳式换热器水室零部件的结构轻量化设计,这一有益探索为类似的换热器零部件的结构优化设计和系列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合理选择结构参数可以进行结构优化,达到既提高零件力学性能和可靠性的目的,又能够更合理地利用材料,节约成本,实现绿色设计。(3)基于无模数控成形快速制造技术制造砂模,实现对新型铸铁水室的无模样铸造。这样的无模生产制造技术适用于单件铸件、小批量铸件和多品种铸件。由于机组换热器水室产品为单件、小批量、多品种产品,尺寸精度低,加工简单,所以尤其适合此种制造工艺。通过在三维CAD模型驱动下直接数控加工砂型,可以准确地按照设计三维模型进行产品样件制造。不需要木模,可以大大降低复杂铸件的开发时间和费用,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相关的研究实践工作为行业内产品轻量化设计,节能降成本改造及先进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国元贺[3](2020)在《基于BIM技术的建筑产品化设计研究 ——以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向制造业学习过程中,制造业与建筑业的趋同性强化了建筑“产品”的概念。制造业先进理念技术逐步引入到建筑中,然而,应用的深度与角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筑工业化已成为设计建造的重要方向,但国内外研究中并没有对于“建筑产品化”的确切概念,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制造业产品与建筑异同,定义“建筑产品化”:以标准化为基础,通过模块化方法,提高各层级建筑产品通用化程度的建筑系列化过程。工程实践中,精益建造所提倡的“建筑是固定的产品,流动的人员”局限于现场施工建造方式,并不能将建筑产品质量提高到制造业水平,通过系统分析法进行建筑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以及模块化特征分析,结合案例研究,提出了建筑构件-建筑模块-建筑系列的建筑产品化结构体系。BIM仅以建筑设计图纸提交为目的的设计策略,局限于设计与产品间的联系,产生大量重复性低效设计工作,数据库间信息隔离、信息有效性差,难以支撑建筑产品化发展,应用模型分析法,引入制造业产品族概念,建立建筑产品化应用的分析模型,归纳了建筑产品化道路并总结了建筑产品化的设计方法。本文基于产品化视角,从建筑构件产品、模块产品、系列产品三个层次延伸“建筑产品化”概念,论述了基于BIM的建筑产品化设计模式,并以老旧小区加建电梯项目为例,进行建筑产品化设计的比较研究,找出适合建筑业的产品化发展模式。使建筑产品化实现同制造业一样,支撑一系列建筑设计生产建造的优化过程,加速建筑工程“制造业化”。

杨安生[4](2020)在《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R公司是一家典型的以齿轮及变减速箱为主产品的工业企业,本文以产品为主线研究R公司的发展战略更切合企业的战略演化实际,也更具有实践意义。当下国内整体上齿轮及变减速箱需求相对饱和,而高端先进产品依旧依赖进口,落后产能相对过剩。齿轮传动产品发展方向及技术更新充满迷离,产品迭代快,投资大,回报率低。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经营环境以及内部发展的需求,作为传统的齿轮传动公司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和内生力量来均衡复杂的相关要素变量,如何保持产品发展的生命力,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如何制定适合自身顺应市场引领时代的产品发展战略?产品战略实施中各个内部资源又该如何协同?贸易战和疫情的冲击更加剧了以上问题的严峻形势,公司管理者必须深入关注内外环境的变化并持续研究策略应对变化。R公司在过去的发展中一直依赖齿轮产品加工的工艺改善和精度提升来赢得市场。在起重行业机械传动的零部件方面,R公司始终是行业引领者,但从产品的生命周期来讲,单一行业零部件的现有产品已经走到了衰退期。虽然公司对齿轮产品也进行了系列化和差异化但是依旧无法扭转周期的发展趋势。产品发展战略就非常有必要研究制定并实施。本文立足于R公司,以产品发展战略为主线,通过对国内外现当代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梳理和文献的分类整理,以及近年来国内对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梳理,为R公司制定产品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对齿轮传动行业现状横向分析,为R公司产品寻求技术路径规划;通过对国内纵向下游电驱传动产状况的分析,为R公司产品的发展提供战略选择参考;再和国内标杆公司对比分析识别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的市场竞争,技术开发,生产控制,供应链,售后服务能力的相对优劣。同时利用波特的五力模型来取得外部影响因素的精准分析并据此导向产品发展战略。最终在基础理论和其他文献综合下,按照产品发展战略,从公司层面和业务层面制定符合产品战略发展的策略。根据传动行业的特点,越到终端越能够聚集更多的价值,R公司可以从零件,到部件到整机,顺着价值链得出产品战略发展的参考路径。产品发展战略分析和制定以及实施的关键,不但包括产品纵向发展,也包括所依赖技术的横向扩展巩固,从单一维度和二维都需要升级到更高维度去获得持续的发展竞争优势。通过对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的研究,不仅能够促进一个公司的发展,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过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之中也会结合当下的时代特点产生新的商业模式,以及促进中国中部公司提升管理理念,引入更多的支持公司产品发展的时代元素,进而为公司的产品发展战略管理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选择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来研究有以下几点依据:(1)R公司是典型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供应一体的工业品公司,容易系统化发现管理问题。(2)R公司的工业品目前正在从工程机械产品上升到新能源汽车工业产品。产品发展过程中不仅有公司转型升级的问题出现也有更多科技创新的现象产生,此类研究正是当下时代课题。(3)笔者供职于R公司能够在问题挖掘,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进行真切感知和持续跟踪,不仅利于理论实践的结合也便于对研究成果的持续更新和价值转换。(4)通过R公司的工业品的发展战略研究能够深刻感受国家汽车工业的状况,为未来深入的研究做好准备。

周光锐[5](2020)在《FD公司生产计划管理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FD公司是国内电气设备生产行业的龙头企业,产品覆盖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国内同行业中出口数量居首。但近几年来,随着产能过剩引起的竞争加剧,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在不断增加,我国的电力生产企业面临、成本增加、利润下滑的压力,恶劣的竞争环境和供应环境使其面临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可靠性、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多重压力。随着企业发展,原有生产计划已经不满足公司高效的生产管理模式。FD公司产品是多品种、小批量的业务模式,合同签订后的变动还会很多,包括中标后才与各省市单位签订合同、签订合同后设计过程中的变动都会有很多,对生产计划的排产、变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客户对供货期和供货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导致目前供货期不及时,生产订单交付率低,生产计划管理体系无法为产品交付提供保障,加急订单太多导致生产环节疲于应付。成品库存、半成品库存、原材料库存、在制库存每年都在上升,库存上升的同时又无法保证正常供货的异常现象。基于上述问题分解,本文以FD公司生产计划管理优化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公司生产计划体系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一套适合公司的生产计划管理方法。结合案例分析当前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梳理生产计划业务流程中的不合理因素,根据现有系统提供的数据支持,找到最优化方案进一步落地实施。通过对FD公司生产计划管理优化归纳总结,针对公司目前因预测不到位、多品种小批量的运营模式,提出主生产计划依据项目计划未核心,在做好项目计划的控制与改进的基础上,吸收传统模式优点,提出采用滚动生产计划策略+TOC理论,提出多品种小批量作业计划和满足用户项目型定制化需求的生产计划管理改进优化,有效解决了FD公司生产过程中的瓶颈,也能够给相关多品种小批量企业提供理论参考。

罗佳宁[6](2018)在《建筑工业化视野下的建筑构成秩序的产品化研究》文中指出论文标题:建筑工业化视野下的建筑构成秩序的产品化研究建筑业和制造业都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两大传统产业,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各种新技术的产生,建筑业和制造业成为并行而独立的两个行业,建筑也和制造业的差距也随之拉大,建筑业已经远远落后于制造业。时至今日,新型建筑工业化已经成为我国为未来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我国建筑业实现节能减排,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同时,建筑业和制造业也越来越具有趋同性,“精益建造”等理念的产生使两者融合成为了可能。然而,两者融合的大部分研究是从制造业的角度出发,改进先进的生产理念,使之符合建筑业的要求,但研究内容具有分散性、单一性和盲目性,同时研究角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全局和系统的视角。因此,从建筑业的建造角度出发,厘清两者之间的趋同性和差异性,从而探索两者全面、系统、综合的融合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的建筑构成和建筑秩序理论,并在建筑工业化的视野下对其进行了拓展,构建了“建筑和产品的工业化构成(秩序)原理”的理论框架,并以典型建筑类型-预制装配式建筑和典型工业产品-汽车(车身)为例,对两者进行了全局、系统、深入的类比研究,填充和完善了此理论框架。随后,基于其中的技术策略要点,初步构建了建筑“产品化”策略框架模型。最后,对东南大学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工程实践和澳大利亚的预制装配式建筑项目进行建筑“产品化”技术策略要点的实证分析和研究。本文从基于“构件构成”建造观念的“建筑构成”的角度出发,拓展了我国目前建筑工业化和精益建造的研究角度、研究模式和研究内容。构建了“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的产品化”的策略框架模型和“构件法建筑设计”的新型建筑设计方法,探索了一种符合当代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将制造业融合进建筑业的可行技术策略和路线,为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及建筑工业化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广军[7](2017)在《客户化定制产品的供应链响应管理研究 ——COP公司的实践》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技术的发展瞬息万变,竞争环境复杂而且不可预测,客户的需求也上升到了苛刻的水平:定制化要求越来越高,交货期要求却越来越短。仅仅依靠传统的ERP企业运作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复杂竞争环境的要求。面向客户化定制的企业如何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当前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针对COP(上海)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客户化定制快速响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改善研究。本文基于COP(上海)公司目前的销售报价,采购、生产运作与计划以及库存等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具体的原因,建立适合COP(上海)公司满足客户化定制的供应链快速反应管理策略:跨部门协作支持、供应商战略关系的建立以及全球化的采购渠道、精益生产中KANBAN的运用以及基于TOC的生产计划。通过这些改进策略在公司COP(上海)的具体实施,取得了显着的效果:报价速度,交货周期以及订单准时交货率均有了明显的改善。虽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面向订单生产的机械设备制造企业,但是其研究方法和成果对于其他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齐羽[8](2013)在《组织模块化影响组织动态能力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世纪以来,经济发展加快向全球化、网络化、知识化、需求个性化方向演进,这推动了产业组织范式的根本性变革。新的产业组织范式,表现为全球价值链体系的垂直裂解,基于分布式开放网络的资源敏捷组合,以及跨越行业与组织边界的生产要素协同。在这种变革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领先企业采取网络化、敏捷性的经营战略,以实现组织能力的动态可持续发展,及有效地响应外部环境变革。模块化组织范式被认为是驱动当今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之一,它提高了组织单元之间的协同效率,降低了组织间协同成本,为低成本大规模定制和跨越组织边界的资源整合创造了条件,其结果是增强了企业能力的动态性。当前的组织模块化理论研究,虽然在组织模块化能够有效提升组织动态能力的观点上达成了广泛共识,但是关于组织模块化如何提升组织动态能力的问题,统计实证研究十分薄弱,显然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本研究旨在从组织模块化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模糊地带中,通过核心概念解构与情境研究,构建并检验两者之间可靠的影响关系逻辑,为两个理论的深层次联结进行前沿探索。为了解开组织模块化影响组织动态能力的“黑箱”规则,本研究综合权威文献对“组织模块化”概念的理解,按其内在逻辑将其拆分为组织模块化(程度)、模块化界面、组织动态能力三个构念,以探索组织模块化对组织动态能力影响机制的深层次结构。当前关于组织模块化的研究,实际上是将组织模块化特征与动态能力特征合并在一起来解释“组织模块化”概念的,并且没有对组织模块化程度与模块化界面进行清晰地界定。本研究为了探索组织模块化内在机制,将组织动态能力和模块化界面两个特征从组织模块化模糊概念中抽取出来,这样组织模块化概念只剩下“组织分工”和“组织独立性”两个衡量组织模块化程度的特征。基于以上概念界定,本研究设计了组织模块化通过模块化界面的中介效应,影响组织动态能力的研究模型。如何理解基于组织模块化特征的动态能力,是本研究另一个核心命题。组织模块化是一种市场机制与企业机制“握手”的中间性组织机制,它突破企业产权边界划分的传统观察视角,将组织边界理解为基于分工职能的独立组织模块,组织模块内部主要追求专业性能力完整性创造的效益,而组织模块之间则主要追求差异化能力灵活组合所创造的效益。在这样的视角下,笼统的组织动态能力可以根据模块化边界分解为“组织内动态能力”和“组织间动态能力”两种功能性情境。其中,“组织间动态能力”强调组织间异质性资源的整合、重构与重组的能力;“组织内动态能力”则强调核心能力的敏捷性与多元化扩展应用的能力。本研究根据组织动态能力的情境分类,将研究模型分拆为“组织模块化对组织内动态能力的影响机制”和“组织模块化对组织内动态能力的影响机制”两个子模型,以探索两种情境下组织模块化影响机制的差异,并进行基于“组织动态能力”构念效度区分的情境敏感性比较。为了探索组织模块化对组织动态能力的影响机制,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以下三个部分展开规范的理论构建、假设提出与假设关系验证:(1)文献综述与理论评价。通过对组织模块化、动态能力、模块化界面相关理论的述评、归纳、分析,找出前沿研究的发展脉络和问题交织点,建立三个构念之间关联性的文献依据,以及组织动态能力构念情境化研究的依据。(2)多案例研究与理论框架的提出。通过对来自6个不同行业的典型多案例研究,为理论研究模型的构建进一步准备厚实的案例实证材料,强化研究论证的坚韧度,降低理论构建风险。多案例研究遵循规范的案例研究步骤和方法。其中,2个重点探索性案例研究采取基于设计科学研究方法(DSRD)的准实验跟踪调查,并对组织模块化实施前与实施后的组织动态能力进行差异性比较;4个解释性案例研究旨在复证逻辑关系,多重检验因果关系,以及对变量关系及其测量题项进行补充调查。在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别构建了组织模块化对组织间动态能力影响机制和对组织内动态能力影响机制的两个子模型。(3)大样本统计实证分析。针对组织模块化经由模块化界面中介作用影响组织动态能力的理论模型,通过大样本统计分析,验证并比较该模型在组织间动态能力情境和组织内动态能力情境下的作用机制和差异性。两种情境的研究,均先通过对50份测试样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初步的模型构建和问卷题项的修正。在此基础上,对5省市企业样本进行随机调查,采集了229份来自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效样本。通过对大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估计,验证两种情境下组织模块化对组织动态能力的影响机制,并分析其差异性。通过以上研究,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组织模块化概念可以有效分解为组织模块化(程度)、组织动态能力、模块化界面三个构念。其中,组织模块化程度由分工程度、组织独立性程度两个变量维度组成;组织动态能力可以分解为组织间动态能力和组织内动态能力,这种分解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块化界面由界面标准化、界面兼容性、合作属性区分三个变量维度组成。在两种组织动态能力情境中,组织模块化对组织间动态能力和组织内动态能力均发挥显着正向影响,模块化界面均发挥显着中介作用。(2)在组织间动态能力情境下,组织模块化通过模块化界面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组织间动态能力。组织模块化程度构念中,分工程度变量与模块化界面三个变量具有高度相关性,组织独立程度与模块化界面具有中低度相关性。模块化界面的构成变量中,合作属性区分与组织间动态能力的关系最为密切,发挥的中介作用最大;界面兼容性的中介作用次之;界面标准化的中介作用最小(3)在组织内动态能力情境下,组织模块化通过模块化界面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组织内动态能力。组织模块化构念中,分工程度对组织内动态能力的直接正向影响较小,并且弱于模块化界面的中介作用;组织独立程度对组织内动态能力的直接正向影响较大,并且强于模块化界面的中介作用。模块化界面三个变量与分工程度的相关性高于与组织独立程度的相关性,但它们与组织内动态能力的相关性比较接近。本研究具有以下理论贡献和管理实践启示:(1)首次从当前主流组织模块化概念中成功分离出组织模块化(程度)、组织动态能力、模块化界面三个不同的构念,构建并验证了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在组织模块化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之间构建了深层次联结的理论桥梁。(2)率先将动态能力概念在模块化范式中分为组织间动态能力和组织内动态能力两种不同的能力范畴,并在实证研究中有效地验证了两种能力的差异性。同时,组织模块化对两种动态能力的影响路径存在显着差异。(3)企业应高度重视组织模块化管理范式,它是产品模块化、生产模块化、价值链模块化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能为企业带来动态能力的显着提升,克服组织对传统发展路径的刚性依赖,提高对复杂、动态环境的响应能力。(4)企业不仅要重视发展组织间资源的柔性整合能力,而且要挖掘组织模块专业性核心能力多元化应用的敏捷能力,通过模块化网络机制和柔性组织流程将组织间动态能力与组织内动态能力有效结合起来。(5)企业应特别关注模块化界面在动态能力建设中的超级催化剂作用,它在组织模块化机制发挥着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特别要根据不同情境,加强外部协同的界面标准化、界面兼容性与合作属性分类的组合管理,以提高组织在全球化、网络式、知识化背景下的网络化资源整合与资源嵌入性应用能力。

吕秋[9](2010)在《敏捷造船下的管子托盘生产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整个造船过程中,管系制造工作量较大,施工周期也比较长。随着造船工业的发展,管子托盘管理已逐渐成为船厂生产的一条短线,直接影响造船的进度和质量。敏捷造船是目前造船水平的最高阶段,而现代先进造船最显着的特点就是生产设计和舾装品的采购、生产、运输、安装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均围绕以托盘管理为核心的模式进行。所以在敏捷造船模式下必须实施和加强管子的托盘管理,对敏捷造船下的管子托盘生产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本论文研究过程中,首先,在对现代造船模式内涵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敏捷造船和管子托盘的相关基础理论,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和系统化;并通过文献研究、一般船厂研究和到船厂进行了实地调研几个方面来开展研究工作。其次,通过对管子托盘生产设计理论的研究,详细分析了管子托盘生产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把管子托盘生产设计中的主要问题分成四类,针对问题对托盘生产设计的改善进行了方法探讨,并进行了应用研究;针对管子加工编码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更完善的管子加工编码系统。再次,对管子托盘集配理论进行了研究,针对管子托盘集配管理需要改进的地方,对托盘集配管理流程进行了优化分析,提出托盘集配管理流程优化流程,探讨了管子托盘集配改善方法,并在船厂中进行了应用研究。然后,总结了调研船厂的先进做法,以利于其它船厂的借鉴学习。最后,对船厂管子托盘加工管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实际管子生产问题的分析,运用TOC理论进行管子加工运行控制研究,探讨了改善管子加工方法,并进行了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并对以后的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展望。

姜兴宇[10](2008)在《网络化制造模式下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网络化制造是在经济全球化、制造企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正发生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先进制造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化制造也正朝着开放的、智能的、分布的、协同的方向发展,以其敏捷性的全新制造组织模式,代表着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质量管理系统是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质量是企业占领市场最有力的战略武器,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它的研究已经成为制造业研究的热点。在网络化制造模式下,质量的内涵已经由最终产品的质量扩展到贯穿于产品设计、采购、制造、销售、服务直到最后报废回收的生命周期全过程,由静态质量扩展到由时间决定的动态质量;面对网络化制造模式下质量的新转变,传统的质量管理系统已经不能适应。因此,研究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与质量控制技术对于发展我国的网络化制造模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相关项目基金的资助下,针对网络化制造环境下质量管理模式特点,从总体设计、结构功能、核心算法设计以及系统实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采用Java语言、JSP技术与数据库技术,设计并开发出适于实际应用的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原型系统。本论文具有创新性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针对网络化制造环境下传统质量管理系统所面临的挑战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动态的、协同的、分布式的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系统框架,确定了系统功能与体系结构。(2)为了满足网络化制造企业间的协同质量管理,将CSCW技术引入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系统;构建了质量管理的协同环境,解决了网络化环境下产品异地质量设计问题,实现了质量信息的集成与质量知识的共享。(3)应用相似工序、Elman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理论,构建集预防——分析——诊断——调整于一体的动态工序质量控制模型,实现了网络化制造企业多品种、变批量生产模式下工序质量的实时动态分析、诊断与调整,确保工序质量长期保持在稳定状态。(4)提出一种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相结合的质量评价方法,并用于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评价模型中,使评价结果更客观、更精确,并以定量化的数值表示评价结果。解决了模糊数学和经典数学应用在质量评价过程中难以克服的一些缺点,改善了权重的客观性,进而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可信性。(5)在Windows环境下,综合运用JSP、Servlet等技术设计并开发了网络化制造模式下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原型系统,并以双进双出磨煤机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为例,验证了前面提出的理论模型与算法,从而证明本系统能够满足企业实施网络化制造的实际需求。

二、多品种系列化产品的敏捷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品种系列化产品的敏捷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A汽车制造企业CMF实施中的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CMF实施
        2.1.2 创新理论
        2.1.3 组织理论
        2.1.4 供应链协同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设计行业理论研究
        2.2.2 制造业CMF实施现状研究
        2.2.3 汽车CMF实施研究现状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A汽车制造企业CMF实施现状
    3.1 企业概况
        3.1.1 企业创新战略概要
        3.1.2 企业产品研发体系简介
    3.2 企业CMF实施现状
        3.2.1 发展历程
        3.2.2 能力建设现状
        3.2.3 创新发展现状
第4章 A汽车制造企业CMF实施中的管理问题诊断
    4.1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4.1.1 问卷设计及收集
        4.1.2 问卷结果分析
    4.2 A汽车制造企业CMF实施的管理问题
        4.2.1 管理者认识和重视度不高
        4.2.2 创意设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欠缺
        4.2.3 精益制造能力匹配不足
        4.2.4 供应链管理创新意识薄弱
        4.2.5 内外部组织协同创新能力不足
第5章 A汽车制造企业CMF实施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5.1 企业内部管理层访谈结果分析
    5.2 A汽车制造企业CMF实施优化目标
    5.3 明确设计创造价值的产品开发思路
        5.3.1 识别用户角色与价值诉求点
        5.3.2 设计用户沉浸式个性化体验
        5.3.3 构建持续创造价值的创新生态网络
        5.3.4 构建设计价值分享机制
    5.4 构建有利于CMF实施创新的组织结构
        5.4.1 构建扁平化创新组织结构
        5.4.2 实现纪律与想象力的平衡
        5.4.3 打造允许失败的宽松创新环境
        5.4.4 完善企业内外部组织柔性化能力
    5.5 优化供应链价值生态系统
        5.5.1 加强供应链CMF实施的数字化能力
        5.5.2 强化供应价值链生态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5.5.3 强化企业内部制造系统精益管理
第6章 A汽车制造企业CMF实施保障措施
    6.1 加强CMF实施创新的企业制度保障
    6.2 强化公司高层团队的创新战略定力
    6.3 加大企业创新资金支持
    6.4 争取地方政府支持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A汽车制造企业CMF实施中的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 A汽车制造企业CMF实施的管理问题对策访谈纲要
致谢

(2)换热器水室结构优化设计与无模制造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管壳式换热器
        1.2.2 现代设计技术
        1.2.3 无模生产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
    2.1 引言
    2.2 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组成
    2.3 管壳式换热器CAD数字化设计
    2.4 机组换热器三维结构模型
    2.5 管壳式换热器CAE结构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换热器水室结构设计与模拟分析
    3.1 引言
    3.2 水室结构形式及工艺特点
    3.3 法兰封头水室设计
        3.3.1 封头计算
        3.3.2 接管开孔补强计算
        3.3.3 封头开孔联合补强计算
        3.3.4 法兰计算
        3.3.5 带法兰凸形封头和法兰计算
    3.4 水室结构有限元应力分析
        3.4.1 整体铸铁封头水室
        3.4.2 平焊法兰椭圆封头水室
        3.4.3 翻边封头水室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铸铁水室结构优化设计和成形制造工艺
    4.1 引言
    4.2 新型铸铁水室仿真分析和优化设计
    4.3 整体铸铁封头水室成形制造工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BIM技术的建筑产品化设计研究 ——以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概念辨析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论文框架
第2章 制造业中以产品为目标的工业设计理论与实践
    2.1 由生产到产品——工业设计理论的发展
        2.1.1 由标准化到个性化的工业设计
        2.1.2 精益生产理论
        2.1.3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1.4 敏捷制造理论与工业4.0
    2.2 以产品为目标的工业设计实践
        2.2.1 汽车
        2.2.2 船舶
    2.3 制造业中产品化设计的技术体系
        2.3.1 软件系统
        2.3.2 产品族DNA开发设计模式
        2.3.3 通用化、标准化、模块化与系列化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业中的产品化趋向与设计模式的转变
    3.1 由建造到制造——建筑设计理论的转变
        3.1.1 既有建筑工程建造体系分析
        3.1.2 精益建造理论
        3.1.3 并行工程与协同产品开发
        3.1.4 建筑产品化与制造服务化
    3.2 以产品为目标的建筑设计实例
        3.2.1 整体厨卫浴
        3.2.2 集装箱建筑
    3.3 BIM技术与建筑的产品化设计
        3.3.1 BIM应用框架
        3.3.2 BIM技术应用于建筑产品化各阶段的优势
        3.3.3 BIM技术推进建筑工程“制造业化”
    本章小结
第4章 BIM技术在不同层级建筑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4.1 构件族库——建筑产品化设计的基础
        4.1.1 基于BIM的建筑构件产品化设计模型
        4.1.2 基于BIM的构件产品标准化设计研究
        4.1.3 BIM构件产品族库
    4.2 部品模块——建筑产品化设计的核心
        4.2.1 基于BIM的建筑产品族模块化设计
        4.2.2 建筑产品模块化设计矩阵模型
        4.2.3 BIM模块装配资源平台
    4.3 产品系列——建筑产品化设计的目标
        4.3.1 基于BIM的建筑产品化工作模型
        4.3.2 基于BIM的建筑产品供应链
        4.3.3 建筑产品系列化设计
    本章小结
第5章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项目中建筑产品开发与设计
    5.1 基于BIM的外加电梯产品开发
        5.1.1 建筑产品化设计特征
        5.1.2 外加电梯项目产品化分析
        5.1.3 外加电梯产品化族库建立
    5.2 基于BIM的外加电梯产品化设计
        5.2.1 外加电梯模块化装配平台
        5.2.2 外加电梯产品系列化设计
        5.2.3 方案生成
    5.3 外加电梯项目案例比较研究
        5.3.1 横向比较
        5.3.2 纵向比较
        5.3.3 建筑产品化设计前景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表目录
图目录
附录
研究成果
致谢

(4)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理论基础和文献回顾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2 R公司产品现状及产品发展战略存在问题
    2.1 R公司发展历程
    2.2 R公司业务结构和产品特点
    2.3 R公司竞争劣势和外部威胁
        2.3.1 R公司的外部竞争劣势
        2.3.2 R公司的外部威胁
    2.4 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3 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行业分析和对标分析
    3.1 齿轮行业概况
        3.1.1 齿轮行业的演进
        3.1.2 齿轮行业的现状
    3.2 电动汽车行业概况
        3.2.1 汽车动力及变减速机构的演进
        3.2.2 电动汽车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3.3 电动变减速箱的发展机遇
        3.3.1 电动中低速车变减速箱
        3.3.2 电动商用车特种车变减速箱
        3.3.3 电动乘用车变减速箱
    3.4 行业分析总结
    3.5 行业竞争对手对标分析
        3.5.1 基本情况对比
        3.5.2 产品结构对比
        3.5.3 市场客户对比
        3.5.4 研发力量和供应链对比
        3.5.5 对标分析总结
4 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的五力模型剖析
    4.1 供应链的定价能力
    4.2 客户市场的定价能力
    4.3 替代品的威胁
    4.4 新进入者的威胁
    4.5 行业内竞争状况
    4.6 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五力模型分析总结
5 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
    5.1 基于内外环境制定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
    5.2 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公司层面设计
        5.2.1 聚焦电驱动变减速箱及高精齿轮轴产品
        5.2.2 打造高精齿轮产品定制化第一品牌
        5.2.3 通过产品价值链激励全员精益管理
        5.2.4 公司持续更新先进智能管理信息系统
    5.3 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业务层面设计
        5.3.1 产品发展客户战略
        5.3.2 产品发展结构战略
        5.3.3 产品发展科研战略
    5.4 战略实施和保障
        5.4.1 围绕产品发展战略重塑组织敏捷性
        5.4.2 围绕产品发展战略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和过程控制能力
        5.4.3 围绕产品发展战略重塑组织理念
6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FD公司生产计划管理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国外研究的现状
        1.2.2 国内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综述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研究目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 生产计划管理理论概述
    2.1 主生产计划(MPS)
    2.2 物料需求计划(MRP)
    2.3 JIT生产模式与TOC约束理论
        2.3.1 基于JIT的计划管理
        2.3.2 TOC约束理论
    2.4 CRP(产能需求计划)理论
3 FD公司生产计划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FD公司概况及计划体系组织结构
        3.1.1 FD公司概况
        3.1.2 FD公司主要产品及业务特点
        3.1.3 FD公司组织结构及权责简介
        3.1.4 FD公司生产计划组织及业务流程
    3.2 FD公司生产计划管理现状介绍
        3.2.1 FD公司生产计划框架及业务流程
        3.2.2 FD公司供应链相关计划流程
        3.2.3 FD公司车间生产作业二级计划
        3.2.4 FD公司信息化建设介绍
    3.3 FD公司生产计划存在问题
        3.3.1 月生产订单波动大
        3.3.2 边研发边生产模式影响交付
        3.3.3 库存积压严重
    3.4 FD公司生产计划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3.4.1 FD公司价值链核心业务流程分析
        3.4.2 FD公司订单交付率不高问题分析
        3.4.3 过度依赖ERP系统管理方法
        3.4.4 生产计划组织结构不完善
4 FD公司生产计划管理改进方案
    4.1 FD公司生产计划控制改进对策
        4.1.1 主生产计划管理改进
        4.1.2 结合PLM\SAP ERP做好项目计划的控制与改进
        4.1.3 采购计划策略改进
        4.1.4 适合公司业务需求的滚动生产计划
        4.1.5 超长物料需求计划改进
        4.1.6 库存管理计划改进
    4.2 FD公司生产计划管理组织改进对策
        4.2.1 生产计划管理制定改善
        4.2.2 业务流程制定约束
        4.2.3 完善生产过程中特殊生产处理流程
        4.2.4 做好数据支撑和配置管理
5 FD公司生产计划管理保障措施
    5.1 完善组织结构
    5.2 公司体系文件建立的保障
    5.3 作业计划的考评、持续提升规范
        5.3.1 作业计划的考评
        5.3.2 作业计划的持续提升
    5.4 生产计划管理培训保障
6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建筑工业化视野下的建筑构成秩序的产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建筑业和制造业
        1.1.2 将制造业融合进建筑业的策略探索-产品化
        1.1.3 特殊的视角-建筑构成和秩序的观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1.2.1 建筑工业化
        1.2.2 向制造业学习-精益建造
        1.2.3 将制造业融合进建筑业的策略探索-产品化
        1.2.4 建筑构成和建筑秩序的观念
    1.3 释题:“建筑的构成秩序”和“产品化”
        1.3.1 问题整理
        1.3.2 视角引入-建筑构成秩序的观念
        1.3.3 策略引入-产品模式和产品策略
        1.3.4 引入的动因和意义
        1.3.5 引入后的预期创新点
    1.4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意义
    1.8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建筑工业化视野下的建筑构成理论
    2.1 目前的建筑构成理论
        2.1.1 理论起源
        2.1.2 理论发展
        2.1.3 理论释义
        2.1.4 理论内容
        2.1.5 理论应用和意义
        2.1.6 建筑构成的本质
    2.2 目前的建筑构成秩序
        2.2.1 建筑秩序的释义
        2.2.2 建筑师的秩序观
        2.2.3 建筑构成语境下的秩序
        2.2.4 建筑构成秩序的内在涵义
    2.3 建筑构成秩序的自我更新
    2.4 建筑构成秩序与建筑设计
        2.4.1 建筑设计的本质
        2.4.2 建筑构成秩序的本质
        2.4.3 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
    2.5 建筑工业化视野下的拓展
        2.5.1 新型建筑工业化视野与目前的建筑构成理论
        2.5.2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理论的命名与释义
        2.5.3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原理建立的可行性
    2.6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原理的推导
        2.6.1 建筑的工业化特征
        2.6.2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的理论推导
        2.6.3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原理的建立
    2.7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原理的意义
        2.7.1 拓展建筑构成和建筑构造的学科内容
        2.7.2 指导、建立新型的建筑工业化设计理论
        2.7.3 检验、解释,进而指导今后的建筑工业化活动
    2.8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与建筑设计
    2.9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原理在本文中的应用
第三章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
    3.1 建筑工业化的魅力
        3.1.1 聚焦预制装配式技术
        3.1.2 预制装配式建筑之殇-偏见之源
        3.1.3 预制装配式建筑魅力-悉尼歌剧院
        3.1.4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的本质
        3.1.5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2 建筑物质系统的构成原理
        3.2.1 构件的基本概念
        3.2.2 构件的分类
        3.2.3 构件的材料
        3.2.4 物质系统的构成原理总结
    3.3 建筑技术系统的构成原理
        3.3.1 构件的设计
        3.3.2 构件的制造
        3.3.3 构件的装配
        3.3.4 构件的连接
        3.3.5 技术系统的构成原理总结
    3.4 建筑秩序系统的构成原理
        3.4.1 建造总流程
        3.4.2 建造子流程
        3.4.3 秩序系统的构成原理总结
    3.5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小结
第四章 典型工业产品的工业化构成秩序
    4.1 工业产品的“建筑化”之路
        4.1.1 工业产品和建筑的历史渊源
        4.1.2 工业产品和建筑的当代思辨
        4.1.3 产品的工业化构成秩序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4.1.4 产品的工业化构成原理的借鉴和建立
    4.2 产品物质系统构成原理
        4.2.1 部件的基本概念
        4.2.2 部件的分类
        4.2.3 部件的材料
        4.2.4 物质系统构成原理总结
    4.3 产品技术系统构成原理
        4.3.1 部件的设计
        4.3.2 部件的制造
        4.3.3 部件的装配
        4.3.4 部件的连接
        4.3.5 技术系统构成原理总结
    4.4 产品秩序系统构成原理
        4.4.1 创建总流程
        4.4.2 创建子流程
        4.4.3 秩序系统构成原理总结
    4.5 典型工业产品的工业化构成秩序小结
第五章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的产品化研究
    5.1 建筑的“产品化”之路
        5.1.1 建筑的“产品概念”趋势
        5.1.2 工业产品和建筑的类比
        5.1.3 工业产品和建筑的融合
    5.2 建筑产品化策略的推导
        5.2.1 策略的切入点
        5.2.2 建筑作品观念
        5.2.3 建筑产品化策略的建立
    5.3 建筑产品化应用模式的建立
        5.3.1 产品化策略应用与设计方法
        5.3.2 建筑设计方法的拓展与建立
        5.3.3 基于房屋构件库的理想流程
第六章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产品化策略应用
    6.1 背景介绍
        6.1.1 东南大学预制装配式建筑工程实践
        6.1.2 澳大利亚预制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
        6.1.3 建筑产品化策略应用分析方法
    6.2 物质构成秩序的产品化
        6.2.1 构件的“一体成型”
        6.2.2 建筑的“独立系统”
        6.2.3 “系统性”与“标准性”
    6.3 技术构成秩序的产品化
        6.3.1 设计原则和战略
        6.3.2 系列化设计目标
        6.3.3 商品化客户体验
        6.3.4 精益思想与并行工程
        6.3.5 生产线流水作业
    6.4 秩序构成秩序的产品化
        6.4.1 系列化技术积累
        6.4.2 批量定制化生产
        6.4.3 程式化装配工序
        6.4.4 衍生的使用功能
    6.5 建筑产品化策略的应用模式启示
        6.5.1 已经实现的应用
        6.5.2 未来应用的展望
        6.5.3 建筑产品化策略应用框架模型
        6.5.4 是建筑还是汽车?
总结
    结论
    创新点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建筑的工业化构成原理”框架
    2.“产品的工业化构成原理”框架
    3.预制装配式建筑和汽车的类比
    4.“半定量”类比的相关数据汇总
    5.建筑的“产品化”技术策略要点
    6.“产品化”技术策略的应用实例
    7.澳大利亚预制装配式建筑案例研究项目材料
        (1)项目概况说明
        (2)项目申请材料
        (3)项目批准材料
        (4)企业告知材料
        (5)同意参与材料
作者简介
致谢

(7)客户化定制产品的供应链响应管理研究 ——COP公司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客户化定制的生产方式背景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敏捷供应链研究综述
    2.2 大规模定制与供应链管理相结合的研究
    2.3 精益生产
        2.3.1 现代精益生产的起源
        2.3.2 精益生产的概念及理论
    2.4 ERP与 TOC
        2.4.1 ERP的生产计划与控制
        2.4.2 TOC的生产计划与控制
    2.5 BPR,BPI与 VMI
        2.5.1 BPR与 BPI
        2.5.2 VMI的基本原理和运行规则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COP公司供应链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COP公司概况
        3.1.1 COP公司简介
        3.1.2 公司产品介绍
        3.1.3 公司面临的挑战
    3.2 COP公司客户化定制下的供应链管理现状
        3.2.1 销售与运营
        3.2.2 采购管理
        3.2.3 生产管理
        3.2.4 仓储物流管理
    3.3 COP公司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客户化定制下的交货期问题
        3.3.2 COP公司的需求预测准确率低
        3.3.3 供应商管理问题
        3.3.4 生产计划与控制问题
        3.3.5 库存管理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OP公司的供应链快速响应改善方案
    4.1 满足客户定制要求的技术方案快速报价
    4.2 客户化定制下的快速工程设计—标准快速报价与前期技术支持
    4.3 提高产品本地化程度缩短交期
    4.4 基于缩短提前期的采购优化策略
        4.4.1 供应商战略合作关系策略
        4.4.2 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
        4.4.3 集团全球采购网络
    4.5 生产计划的优化策略-快速及柔性
        4.5.1 ERP与 TOC相结合的生产作业计划
        4.5.2 COP公司的看板管理
        4.5.3 COP公司的ATO与 MTO的快速反应
        4.5.4 COP快速反应生产的员工实践:公司生产员工的师徒制
    4.6 COP公司的的库存管理—客户化定制下缩短交货期的库存策略
        4.6.1 COP公司标准零件模块的半成品生产与库存
        4.6.2 COP公司客户化定制下延迟差异化策略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改进策略的实施及效果
    5.1 COP公司的CFN(聚焦客户快速反应)运营模式的实施
    5.2 改进效果评价
        5.2.1 交货周期
        5.2.2 准时交货率
        5.2.3 库存周转率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组织模块化影响组织动态能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对象
        1.3.2 技术路线
        1.3.3 章节安排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模块化的理论及其研究趋势
        2.1.1 模块化的概念与内涵
        2.1.2 模块化设计规则的主要功能
        2.1.3 模块化理论的发展演化脉络
        2.1.4 小结
    2.2 组织模块化理论研究综述
        2.2.1 组织模块化的概念、特征与机理
        2.2.2 组织模块化对现代企业理论发展的意义
        2.2.3 小结
    2.3 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脉络综述
        2.3.1 从资源基础观、核心能力到动态能力的研究
        2.3.2 动态能力两种主要观点的差异比较
        2.3.3 对两种动态能力观点的整合分析
        2.3.4 小结
    2.4 模块化界面研究
        2.4.1 模块化界面的内涵与特征
        2.4.2 模块化界面对组织动态能力的影响
        2.4.3 小结
    2.5 本章小结
3 组织模块化对组织动态能力影响机制的多案例研究
    3.1 理论背景与理论预设
    3.2 研究方法论
        3.2.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3.2.2 研究方案设计
        3.2.3 多案例的选择
        3.2.4 案例数据收集
        3.2.5 案例分析方法
    3.3 探索性的重点案例研究
        3.3.1 A家电企业:组织模块化系统案例探索
        3.3.2 B汽车企业:模块化界面案例探索
    3.4 解释性的多案例研究
        3.4.1 案例企业战略发展概况
        3.4.2 质性数据分析与归纳
        3.4.3 关系拟合与理论模型完善
    3.5 本章小结
4 组织模块化影响组织动态能力模型构建
    4.1 组织模块化与组织间动态能力
        4.1.1 分工程度与组织间动态能力
        4.1.2 组织独立程度与组织间动态能力
    4.2 模块化界面在组织间情境下的中介作用
        4.2.2 模块化界面与组织间动态能力
        4.2.3 对组织模块化影响组织间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
    4.3 组织模块化与组织内动态能力
        4.3.1 分工程度与组织内动态能力
        4.3.2 组织独立程度与组织内动态能力
    4.4 模块化界面在组织内情境下的中介作用
        4.4.1 模块化界面与组织内动态能力
        4.4.2 对组织模块化影响组织内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
    4.5 本章小结
5 组织模块化对组织动态能力影响机制的研究方法论
    5.1 问卷设计
    5.2 数据收集
        5.2.1 数据样本的收集
        5.2.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变量度量
        5.3.1 组织模块化
        5.3.2 组织间动态能力
        5.3.3 组织内动态能力
        5.3.4 模块化界面
        5.3.5 控制变量
    5.4 研究方法
        5.4.1 探索性因子分析
        5.4.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4.3 结构方程建模
    5.5 本章小结
6 组织模块化对组织间动态能力影响机制实证研究
    6.1 探索性因子分析
        6.1.1 组织模块化
        6.1.2 组织间动态能力
        6.1.3 模块化界面
    6.2 验证性因子分析
        6.2.1 组织模块化
        6.2.2 组织间动态能力
        6.2.3 模块化界面
    6.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3.1 数据初步分析
        6.3.2 初始模型构建
        6.3.3 模型初步拟合
        6.3.4 模型修正与定型
    6.4 分析与讨论
        6.4.1 实证研究整体验证结论
        6.4.2 分工程度对组织间动态能力的影响机制
        6.4.3 组织独立程度对组织间动态能力的影响机制
        6.4.4 模块化界面中介影响机制的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组织模块化对组织内动态能力影响机制实证研究
    7.1 探索性因子分析
    7.2 验证性因子分析
    7.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7.3.1 数据初步分析
        7.3.2 初始模型构建
        7.3.3 模型初步拟合
        7.3.4 模型修正与定型
    7.4 分析与讨论
        7.4.1 实证研究整体验证结论
        7.4.2 分工程度对组织内动态能力的影响机制
        7.4.3 组织独立程度对组织内动态能力的影响机制
        7.4.4 模块化界面中介影响机制的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8.2.1 理论贡献
        8.2.2 实践启示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9)敏捷造船下的管子托盘生产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实用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敏捷制造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托盘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造船成组技术和敏捷造船理论
        2.1.1 造船成组技术
        2.1.2 敏捷造船
    2.2 管子托盘管理
        2.2.1 舾装托盘管理
        2.2.2 管子托盘设计和编码理论
    2.3 约束理论和混流生产
        2.3.1 约束理论和DBR
        2.3.2 混流生产与混流路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敏捷造船下的管子托盘生产设计和集配管理
    3.1 管子托盘生产设计
        3.1.1 管子生产设计的基本思想
        3.1.2 管子托盘生产设计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3.1.3 管子托盘设计改善方法探讨
    3.2 管子托盘集配管理
        3.2.1 托盘集配的基本思想
        3.2.2 管子托盘集配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3.2.3 管子托盘集配管理改善方法探讨
    3.3 应用探讨
        3.3.1 管子加工编码系统
        3.3.2 管子托盘优化集配路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敏捷造船下的管子托盘加工管理
    4.1 基于TOC 理论分析管子加工的基本思想
        4.1.1 混流路径的规划
        4.1.2 瓶颈识别与瓶颈排产
        4.1.3 缓冲的设置和管理
    4.2 管子生产现状和问题分析
        4.2.1 管子车间特点
        4.2.2 管子生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3 TOC 应用
        4.3.1 管子车间实际情况
        4.3.2 TOC 应用方案
        4.3.3 TOC 应用效果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论文总结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10)网络化制造模式下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网络化制造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网络化制造的内涵与特征
        1.2.2 网络化制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产品全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PLC)
        1.3.1 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内涵与特征
        1.3.2 产品全生命周期与质量管理
    1.4 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主要研究内容、现状及发展趋势
        1.4.1 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1.4.2 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
        1.4.3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
        1.4.4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5 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1.5 课题的来源及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来源
        1.5.2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系统设计
    2.1 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
        2.1.1 产品生命周期
        2.1.2 产品生命周期的意义
        2.1.3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
        2.1.4 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作用
    2.2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系统(PLCQMS)
        2.2.1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质量信息的特点与分类
        2.2.2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应用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系统产生的问题
        2.2.3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产品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系统
        2.2.4 NMPLCQMS系统与传统PLCQMS系统的比较
    2.3 NMPLCQMS系统的结构设计
        2.3.1 NMPLCQMS系统的网络结构模型
        2.3.2 NMPLCQMS系统模型的设计
        2.3.3 NMPLCQMS系统功能模型的设计
        2.3.4 NMPLCQMS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2.4 NMPLCQMS系统的集成
        2.4.1 组织与技术的集成
        2.4.2 管理过程的集成
        2.4.3 质量信息的集成
    2.5 NMPLCQMS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2.5.1 NMPLCQMS系统基本需求
        2.5.2 NMPLCQMS系统的体系结构
        2.5.3 NMPLCQMS系统结构层次分析
        2.5.4 NMPLCQMS系统结构特点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技术(CSCW)的协同质量设计
    3.1 产品的质量设计
        3.1.1 质量设计与设计质量
        3.1.2 质量设计的产生
        3.1.3 面向用户的质量设计
        3.1.4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协同质量设计
    3.2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技术(CSCW)
        3.2.1 CSCW的概念
        3.2.2 CSCW协作理论
        3.2.3 CSCW系统的体系结构
        3.2.4 CSCW的关键技术
    3.3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协同质量设计的工具
        3.3.1 顾客需求(VOC)获取与分析
        3.3.2 质量功能展开(QFD)
        3.3.3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3.3.4 QFD与FMEA综合分析
    3.4 基于CSCW的协同质量设计平台
        3.4.1 基于CSCW的协同质量设计平台框架结构
        3.4.2 基于CSCW的协同质量设计平台功能
        3.4.3 基于CSCW协同质量设计的工作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的动态工序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4.1 质量控制方法
    4.2 工序质量控制
        4.2.1 工序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4.2.2 工序质量控制的方法
        4.2.3 面向多品种、小批量的工序质量控制方法
    4.3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的动态工序质量控制
        4.3.1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动态工序质量控制的概念
        4.3.2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动态工序质量控制的意义
        4.3.3 动态工序质量控制的基本框架
        4.3.4 工序质量预防
        4.3.5 工序质量分析
        4.3.6 工序质量诊断
        4.3.7 工序质量调整专家系统
    4.4 实例计算与分析
        4.4.1 实例仿真计算
        4.4.2 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5.1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建立的基本思想
        5.1.1 产品质量评价概述
        5.1.2 产品质量评价的意义
        5.1.3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产品质量评价所面临的挑战
        5.1.4 产品质量评价的基本思想
    5.2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评价体系模型研究
        5.2.1 面向全生命周期产品质量评价过程模型
        5.2.2 面向全生命周期产品质量评价组织模型
        5.2.3 面向全生命周期产品质量评价体系模型
    5.3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评价方法
        5.3.1 常用的评价方法
        5.3.2 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
        5.3.3 面向全生命周期产品质量评价方法
    5.4 应用实例与分析
        5.4.1 实例计算
        5.4.2 计算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原型系统开发
    6.1 系统应用背景与可行性分析
        6.1.1 企业对系统需求的分析
        6.1.2 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6.2 系统设计
        6.2.1 系统的总体目标
        6.2.2 系统的主要任务
        6.2.3 系统设计方法
        6.2.4 系统结构设计
    6.3 系统功能设计
        6.3.1 系统的功能模块的构成
        6.3.2 系统的功能模块的设计
        6.3.3 系统数据库设计
        6.3.4 系统开发环境及编程语言
    6.4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系统实现与应用
        6.4.1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系统应用对象
        6.4.2 双进双出磨煤机的市场需求调查
        6.4.3 双进双出磨煤机的协同质量设计
        6.4.4 双进双出磨煤机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6.4.5 双进双出磨煤机的售后服务与维护质量管理
        6.4.6 双进双出磨煤机的质量信息发布
        6.4.7 双进双出磨煤机的质量评价
    6.5 系统应用效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介
附录1.部分编程代码
附录2.计量值控制图系数表

四、多品种系列化产品的敏捷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A汽车制造企业CMF实施中的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晶晶.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换热器水室结构优化设计与无模制造技术应用[D]. 李树奎. 山东大学, 2020(04)
  • [3]基于BIM技术的建筑产品化设计研究 ——以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项目为例[D]. 国元贺. 天津大学, 2020(02)
  • [4]R公司产品发展战略研究[D]. 杨安生. 河南大学, 2020(02)
  • [5]FD公司生产计划管理改进策略研究[D]. 周光锐.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6]建筑工业化视野下的建筑构成秩序的产品化研究[D]. 罗佳宁. 东南大学, 2018(05)
  • [7]客户化定制产品的供应链响应管理研究 ——COP公司的实践[D]. 张广军.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8]组织模块化影响组织动态能力机制研究[D]. 齐羽. 浙江大学, 2013(12)
  • [9]敏捷造船下的管子托盘生产管理问题研究[D]. 吕秋. 江苏科技大学, 2010(04)
  • [10]网络化制造模式下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系统研究[D]. 姜兴宇. 东北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多品种系列化产品的敏捷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