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总统会见傅全友

希腊总统会见傅全友

一、希腊总统会见傅全有(论文文献综述)

荆覃豫桂[1](2019)在《《人民日报》关于哈萨克斯坦的报道研究(1992-2017)》文中指出本文以《人民日报》关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新闻传播学常用的内容分析法,收集了1992年至2017年涉哈报道的全样本进行量化研究。笔者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编码表,通过统计分析报道的篇幅、版面、消息来源和体裁等数据,探究涉哈报道呈现出的特点和规律。本文还运用了文本分析法,梳理报纸呈现的中哈关系,了解中哈双边关系进程下报道的变化,试图在全球传播的背景下探寻中国对外报道的基本框架和传播特征。研究发现,《人民日报》涉哈报道的篇幅、版面以及报道方式和风格都受到中哈双边关系的影响,属于常规的国际新闻报道框架。选题上以政治议题为主,兼顾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军事领域,应时应事地呈现了哈国的变化和25年来中哈关系的进程。在全球传播的背景下,《人民日报》兼顾了内宣和外宣角色,在涉哈报道上的对外报道功能主要有三点,一是主动设置议程,通过突出“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等重要议题来反应中哈关系热点,影响受众和国际社会的关注;二是通过报道引导舆论,展现了我国“以和为贵”的外交姿态,并为中哈两国的全方位合作和西部战略营造了良好的国际舆论;三是通过掌握权威信源为中国官方媒体介入国际传播格局提供了基础,有利于提升我国对外报道传播力和影响力。

罗龙秀[2](2014)在《网络时代通讯社角色的嬗变 ——以新华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络时代,新的传播环境与传播特性应运而生。网络时代信息海量,获取便利,且新闻报道形式多媒体化,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与压力。作为我国国家通讯社与世界通讯社,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新华社与时俱进,积极应对。通过对《新华每日电讯》1996年5月第二周与2013年同期新闻报道的对比及其他新华社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发现,进入网络时代后,新华社传播渠道、产品与服务及服务对象均发生了变化。新华社多方拓展新媒体业务,建设新的传播渠道;大力开展信息产品建设,形成了种类丰富、层次多样的信息产品体系;服务对象不断扩大,由媒体发展到非媒体,由政府高层拓展到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高层、研究机构及个人,成功地从以新闻产品为中心的消息总汇发展成为了新闻与信息产品并举的信息提供商。同时,新华社新闻产品的新闻传播理念也随着新闻产品的不断完善发生了转变。现如今,新华社的新闻报道体裁更均衡,形式更多样,报道内容日渐扩大、细化,报道对象也日趋丰富,贴近群众生活实际的新闻报道也大量增加,可读性越来越强。

赵晓佳[3](2011)在《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义的“中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包括今位于阿富汗、中国西部、印度北部、东北伊朗、蒙古、巴基斯坦以及今中亚五国的地理范围。狭义的“中亚”,在苏联解体后,主要指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国的范围。本文中的“中亚”即狭义概念所指的上述中亚五国的地理范围。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彼此的交流有着不同的内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中国与中亚友好交流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可以看到: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中国与中亚地区在数千年交往中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密切联系、各族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和民族亲缘关系是当今中国与中亚国家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深厚基础和背景。苏联解体后,中国作为最早承认中亚国家独立并与中亚五国正式建交的国家之一,与中亚国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各领域的友好交流合作得到了更全面、深入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中国与独立后中亚国家的友好交流进入了历史上空前发展的崭新时期。全文由导论、上篇、下篇和结语组成,约25万字。导论第一节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节界定本文中“中亚”和“西域”的地理范围。第三节介绍中亚五国的基本情况。上篇历史上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交流第一章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的早期接触和交流。考古学研究证明了远古时期中国北方与中亚北部原始文化之间的联系。《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古籍中的记载反映了当时中原对中亚的认识及与中亚的早期接触。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已有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第二章两汉魏晋南北朝与中亚的友好交流。汉武帝时期张骞在中亚地区的外交活动建立起中国与中亚诸古国的直接联系,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割据政权仍与中亚地区保持了政治上的联系。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来自中亚的一批高僧为佛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贡献。第三章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进入鼎盛时期。唐朝对西域加强控制和管理,尤其是西域和中亚地区并入唐朝版图,中原与中亚地区的交流得到空前的发展。中亚诸国与唐朝间密集的人员往来、大量的通贡事实、贡赐物品的丰富反映出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密切。这一时期,大量中亚粟特人迁入中国,在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唐代中国与中亚地区文化方面的相互影响体现在宗教、艺术、文学、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四章宋元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宋朝中原与中亚的交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1、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西辽契丹人统治中亚,汉文化对中亚的影响深刻。2、中亚萨曼王朝和我国喀喇汗王朝所属的中国西部地区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和相互影响。蒙元时期是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发展的重要时期。蒙古人创立了欧亚统一的政治空间和民族融合新环境。这一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1、我国内地与中亚察合台等汗国的往来与交流。2、伴随着蒙古人的几次大规模征服活动,大量中亚各族居民迁入中原地区,对元代社会和中国民族结构产生了影响。第五章明清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中亚帖木儿王朝统治的130多年中,始终与明朝保持了频繁的使臣往来和贡赐形式为主的贸易关系,文化上的交流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清代中期清政府重新统一了天山南北,中亚哈萨克、布鲁特中的部分部落归附于清朝,并与清朝保持了密切的贡使往来和贸易关系。清朝与哈萨克、浩罕之间的贸易对当时中亚地区经济发展和中亚与新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第六章辛亥革命以后直至中亚五国独立之前,中国与俄属及前苏联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和经贸合作(1911一1991)。苏联解体以前的近一个世纪中,中亚地区作为俄国和苏联的组成部分,与中国政府没有直接的交往。然而,与中亚毗连的中国新疆地区在此期间仍先后与俄国和前苏联保持了联系,尤其是贸易关系。新疆与中亚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关系由于二十世纪政治风云的变幻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下篇中国与独立后中亚五国在不同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第一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政治往来与合作。中国作为最早承认中亚国家独立并与中亚五国正式建交的国家之一,与中亚国家保持着高层领导人、议会、政党、政府部门等各层面的频繁交往,经常就国际、国内重大问题交换意见,互信不断加深。在政治领域积极的交流合作成为各领域有效合作的基础和前提。第二章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利益关系到彼此的核心利益。作为近邻,中亚地区的安全与中国的安全,尤其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安全息息相关。中国与中亚各国在安全领域多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合作,为维护地区的安全稳定作出了贡献。第三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经济交流与合作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各领域合作中居中心地位。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互补性和发展经济合作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决定了彼此经济合作的巨大潜力,中国与中亚国家建交以来,经济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第四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对于发展中国与中亚地区持久、稳定的睦邻关系来说,文化交流承载着比其他领域合作更重大的使命。中国与中亚国家都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不断推进人文领域合作。尤其是近年加强了文化教育合作。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需要有长远规划的工作。第五章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交流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中国与中亚友好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建立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展开了多边交流合作的平台。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进行了安全、经济、人文领域合作机制和法律基础建设,并在组织框架内开展了初步的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符合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结语通过各章的研究,对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发展的总体特点,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发展的一些特点作了简要总结,主要观点包括:1、中国与中亚地区数千年的交往基本上是和平交往的历史。2、中国与中亚友好交流的历史是与丝绸之路密切交织、不可分割的历史。3、中国与中亚各族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亲缘关系是今天开展友好交流的积极因素。4、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各封建王朝与中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交流以宗藩关系为基础、贡赐往来是主要的交流形式。5、中国与独立以后中亚国家的关系是完全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之上的。尽管如此,中国在今天与中亚国家的友好交流中,仍应防止“大国主义”、“大民族主义”以及部分国人的盲目自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各领域的交流中,应该使中亚国家得到充分的尊重的重视。6、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交流自古至今一直处于各种关系的中心地位。中国与独立以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经济交流的延续。7、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在历史上曾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今天中国与中亚国家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还有着巨大的潜力。然而,鉴于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文化交流方面所存在的中国“走出去”的多,中亚“走进来”的少的状况,中国应防止文化交流的单向发展,以免给“中国威胁论”鼓吹者以口实。

王苏礼[4](2010)在《中国对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对印巴的外交政策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在中国与印巴两国关系层面,中国是否与印巴平衡发展友好关系;在印巴关系层面,是否希望印巴友好;在印巴冲突层面,印巴冲突时是否持中立、公正的立场。本文首先分三个阶段回顾了中国与印巴关系的政策历史线索。第一部分(20世纪50年代)中立,中国与印巴同时发展友好关系;希望印巴友好;在印巴冲突中持中立公正的立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主张双方和平协商解决。第二部分(1962年至冷战结束)介入,在国家关系层面,中国与印度交恶、与巴基斯坦友好;在印巴关系中支持巴基斯坦反对印度,在印巴冲突或者战争中,完全站在巴基斯坦一边;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支持巴基斯坦的要求。第三部分为冷战后中国重回20世纪50年代的中立政策,并在中立的基础上积极劝和。在这一阶段,中国积极与印巴平衡发展关系;希望印巴友好;在印巴争端中奉行中立政策,并利用自身的影响,在印巴之间积极促和。作者认为,中国对印巴的政策体现在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当中。因此,本文挑取印巴关系中发生的几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来作为检验作者所概括的中国的政策目标。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印巴冲突的三大根源,分别是印巴分治、克什米尔问题与印度的大国情结。第二章主要介绍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南亚政策。在这一时期,中国在印巴之间奉行的是中立政策,并与印巴同时友好。第三章论述了中国南亚政策的调整。其中1959年西藏叛乱是中国南亚政策的转折点,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之后中国完全转变了中立政策,开始介入印巴争端,并支持巴基斯坦反对印度。第四章以1965年与1971年印巴两次战争为例,来论证中国实行的是介入政策。在这两次印巴战争中,中国完全站在巴基斯坦一边反对印度,并通过向巴基斯坦提供经济与军事援助来维持印巴均衡。第五章论述了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中国重新在印巴之间执行中立政策,平衡发展与印巴的关系,并在印巴之间积极促和。在总结以往对印巴政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最后一部分对将来的中国对印巴的政策提出了粗浅的建议,即在印巴之间,奉行中立并积极促和的政策最为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具体政策表现为,中国在确保与巴基斯坦的传统友谊的基础上,与印度同时发展友好关系,在印巴争端中奉行中立并积极促和的立场,力争避免卷入印巴争端,同时积极促进南亚次大陆的和平与稳定。文中最后也为中国在如果印巴再次爆发战争时采取何种措施提出了一些不算成熟的建议。

陈晓东[5](2003)在《翱翔太空——中国领袖决策载人航天内幕》文中研究指明国庆10周年,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唇枪舌剑、智勇对弈;中国航天计划制定、搁置及重新启动的内幕;中国航天父钱学森大胆谏言鲜为人知;航天专家赵九章、姚桐斌被迫害致死的详情;中国首批航天员如何选拔?如何训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创作室专业作家陈晓东,长期追踪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首次披露了航天决策的背景和内幕。

杨接发[6](2003)在《我国对外关系大事记》文中研究说明 亚洲9月2日 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会见来访的孟加拉国外长穆尔希德·汗。外交部长唐家璇与他会谈。9月3-8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访问泰国。在访问期间,李委员长会见了泰国王普密蓬、诗琳通公主、泰国会主席兼下院议长乌泰、副主席兼上院议长玛暖吉、总理他信、副总理空·巴达兰西等。9月3日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约翰内斯堡会见蒙古国总统巴嘎班迪。

韦伟[7](2002)在《中国军事外交步入新阶段》文中研究表明2002年5月15日,由“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和“太仓”号远洋综合补给舰组成的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从青岛启航,开始了中国海军历史上首次环球远航。编队横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访问新加坡、埃及、土耳其、乌克兰、希腊、葡萄牙、巴西、厄瓜多尔、秘鲁等国家,历时4个多月,总航?

杨接发[8](2002)在《我国对外关系大事记(2002年5月1日-6月30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亚 洲 5月7日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张义山在联大关于中东和巴勒斯坦问题的第十次紧急特别会议上发言,坚决反对并谴责以色列武装侵犯巴勒斯坦、无视安理会决议并阻挠联合国对杰宁难民营事件进行调查的行为。 5月9-10日 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会见了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率领的中共代表团。

詹定方[9](2002)在《我国对外关系大事记》文中研究表明3月3日 李鹏委员长向印度人民院(议会下院)发去唁电,对印度人民院议长巴拉约吉逝世表示哀悼。3月12日 钱其琛副总理会见朝鲜副外相金永日。3月14日 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表示,中国对以色列军队大举侵犯巴勒斯坦地区深感震惊并予强烈谴责。3月17日 国务委员吴仪在德黑兰同伊朗副总统兼伊中经贸科技联委会伊方主席塞塔里法尔共同主持召开两国经贸联委会第11次会议。同日,伊总统哈塔米会见了她。

詹定方[10](2002)在《我国对外关系大事记(2001年11月1日-12月31日)》文中提出

二、希腊总统会见傅全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希腊总统会见傅全有(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日报》关于哈萨克斯坦的报道研究(1992-201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二、文献研究综述
        (一)对外报道研究
        (二)《人民日报》对其他国家的报道研究
        (三)中哈关系及其视角下的新闻报道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设计
第一章 《人民日报》涉哈报道的总体概况
    一、总体样本分布
    二、报道版面
    三、报道篇幅
    四、稿件来源及发稿地
        (一)稿件来源
        (二)发稿地点
    五、消息来源
    六、报道体裁
第二章 《人民日报》涉哈报道的议题分析
    一、《人民日报》涉哈报道议题的整体情况
    二、政治议题
        (一)样本总体情况
        (二)议题内容分析
    三、经济议题
        (一)样本总体情况
        (二)议题内容分析
    四、文化议题
        (一)样本总体情况
        (二)议题内容分析
    五、社会议题
        (一)样本总体情况
        (二)议题内容分析
    六、军事议题
        (一)样本总体情况
        (二)议题内容分析
第三章 《人民日报》涉哈报道呈现的中哈关系
    一、1992 年-1997 年:中哈睦邻友好关系
        (一)高层互访频繁
        (二)解决边界问题
        (三)加强军事信任
    二、1998 年-2004 年:中哈协作伙伴关系
        (一)政治往来持续升温
        (二)经贸交流拨云见日
        (三)安全合作休戚与共
    三、2005 年-2012 年:中哈战略伙伴关系
        (一)升级战略合作伙伴
        (二)拓宽经济合作领域
        (三)加深文化合作交流
    四、2013 年-2017 年:中哈“命运共同体”
        (一)“一带一路”与“光明之路”
        (二)战略对接下的经济合作
        (三)战略对接下的人文交往
第四章 《人民日报》涉哈对外报道分析
    一、人民日报涉哈报道的特性总结
        (一)政治议题为主
        (二)双边关系决定报道议程与框架
        (三)主题报道引导涉哈舆论
    二、外宣与内宣的关系讨论
        (一)对外报道的传统原则
        (二)《人民日报》的内外宣关系
        (三)《人民日报》的外宣角色
    三、双边关系视角下的对外报道分析
        (一)外交关系对国际报道的影响
        (二)中哈双边关系与涉哈报道的变化
        (三)《人民日报》涉哈对外报道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网络时代通讯社角色的嬗变 ——以新华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关键概念界定
        1.3.1 网络时代
        1.3.2 消息总汇
        1.3.3 信息提供商
第2章 网络时代概述
    2.1 互联网的形成与发展
    2.2 网络时代的特征
        2.2.1 数字化存储
        2.2.2 信息的海量性与共享性
        2.2.3 多媒体传播手段
        2.2.4 即时性
        2.2.5 交互性
    2.3 网络时代对通讯社带来的影响
        2.3.1 “消息总汇”身份受到挑战
        2.3.2 个性化需求待满足
        2.3.3 时效追求更强烈
第3章 新华社的角色衍变:从消息总汇到信息提供商
    3.1 传播渠道变化
        3.1.1 网络时代前
        3.1.2 网络时代后
    3.2 提供产品变化
        3.2.1 新闻产品
        3.2.2 信息产品及服务
    3.3 服务对象变化
        3.3.1 媒体方面
        3.3.2 非媒体方面
第4章 新华社新闻传播理念变化
    4.1 报道方式变化
        4.1.1 体裁形式更均衡
        4.1.2 体裁形式更丰富
        4.1.3 不同体裁组合报道应用更多
    4.2 报道题材变化
        4.2.1 新闻题材更细化
        4.2.2 报道对象更亲民
    4.3 新闻文风变化
        4.3.1 变化之“说什么”
        4.3.2 变化之“怎么说”
    4.4 版面设计变化
        4.4.1 版面设计更规范
        4.4.2 版面布局更美观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新华每日电讯》新闻一览表

(3)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关于论文的选题、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关于“中亚”和“西域”的概念及其在本文中的含义
    第三节 中亚各国概况
上篇:中国与中亚地区历史上的友好交流
    第一章 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的早期接触和交流
        第一节 史前时期中国与中亚之间文化联系的踪迹
        第二节 先秦文献中所见的中原对中亚的认识及与中亚的早期接触
        第三节 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两汉魏晋南北朝与中亚的友好交流
        第一节 简述两汉对西北边疆的开拓和治理
        第二节 两汉与中亚诸国的往来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与中亚地区的往来
        第四节 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
        第五节 佛教经由中亚传入中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交流
        第一节 隋朝对西域的经营及与中亚地区的交往
        第二节 唐朝对西域的经营及与中亚地区的政治关系
        第三节 唐朝与中亚地区之间丝绸之路贸易的繁盛
        第四节 唐代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元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往来与交流
        第一节 宋代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与交流
        第二节 蒙元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与交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清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关系
        第一节 明朝与中亚帖木儿王朝的友好交往
        第二节 清代中期与中亚各汗国之间的往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辛亥革命后到中亚五国独立以前中国与俄属及苏联中亚 地区的友好往来和经贸合作(1911一1991)
        第一节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新疆与俄(苏)属中亚的往来交流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新疆与苏联中亚地区的交流合作
        本章小结
下篇:中国与独立以后中亚五国的友好交流
    第一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政治往来与合作
        第一节 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中国和中亚国家发展彼此间关系的原则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间政治方面各层次的友好往来
        第四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政治关系文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与中亚在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第一节 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安全利益问题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安全交流与合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第一节 中国和中亚国家为发展双边经济贸易合作所做的努力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双边贸易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
        第一节 任重道远的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领域合作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科技、教育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 体育交流与合作
        第五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民间友好交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安全合作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的经济合作
        第四节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的人文交流与合作
        本章小结
结语:历史视野中的中国与中亚之间的友好交流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4)中国对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本选题的学术史述评
    三、切入点及研究思路
    四、研究难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印巴冲突的根源
    第一节 印巴分治前的矛盾
    第二节 对克什米尔的争夺
    第三节 印度的大国主义
第二章 中国的中立政策(20 世纪50 年代)
    第一节 20 世纪50 年代中国对印巴政策的背景
        一、新中国整体外交政策的制定
        二、中国与印巴建交的政策考虑
    第二节 中国在印巴之间保持中立
        一、中印的“蜜月期”
        二、中印“蜜月”背后的矛盾
        三、中巴关系的“冷淡”
    第三节 中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持中立立场
第三章 中国对印度政策的调整(1959-1962 年)
    第一节 西藏叛乱——中国南亚政策的转折点
        一、1959 年西藏叛乱
        二、印度在西藏叛乱中的表现
        三、西藏叛乱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1962 年中印边界战争对中国南亚政策的影响
        一、中印关系恶化与中印边界战争
        二、中印边界战争促使中国完全转变中立的南亚政策
第四章 中国介入印巴争端——以1965 年与1971 年印巴两次战争为例
    第一节 中国在1965 年印巴战争中的反应与政策
        一、1965 年印巴战争
        二、中国的反应与政策
    第二节 中国在1971 年印巴战争中的政策
        一、1971 年印巴战争
        二、中国的反应与政策
        三、中国政策反应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冷战后中国在南亚的平衡与促和政策
    第一节 中国平衡与促和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冷战结束后南亚地区形势的发展
        二、中国外交的转型
    第二节 中国与印巴平衡发展关系
        一、中印关系的改善
        二、中巴继续友好
    第三节 中国中立政策的体现——以印巴卡吉尔危机与2002年印巴冲突为例
        一、印巴卡吉尔冲突
        二、中国的平衡姿态
        三、2001-2002 年印巴危机
        四、中国的劝和努力
        五、中国在两次印巴危机中持中立、劝和政策的原因
第六章 中国未来对印巴的外交政策
    第一节 继续奉行平衡与积极促和的政策
        一、新形势下南亚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二、从中国建国以来对印巴政策的历史经验来看,在印巴之间推行中立政策更加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三、从大国关系中看平衡政策的必要性
    第二节 继续与印巴平衡发展关系
        一、中国与印度关系近期的发展
        二、中印发展友好关系的有利因素
        三、中印关系中的主要障碍
        四、继续加强与巴基斯坦的关系
    第三节 继续推行积极平衡与努力劝和的政策
        一、印巴友好对中国的积极意义
        二、继续推行积极平衡与努力劝和的政策
        三、如果印巴爆发冲突,中国的应变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我国对外关系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亚洲
非洲
欧洲
中亚、俄罗斯
美洲
大洋洲
其他

四、希腊总统会见傅全有(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日报》关于哈萨克斯坦的报道研究(1992-2017)[D]. 荆覃豫桂. 兰州大学, 2019(08)
  • [2]网络时代通讯社角色的嬗变 ——以新华社为例[D]. 罗龙秀. 南昌大学, 2014(02)
  • [3]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研究[D]. 赵晓佳.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4]中国对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D]. 王苏礼.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0)
  • [5]翱翔太空——中国领袖决策载人航天内幕[J]. 陈晓东. 报告文学, 2003(11)
  • [6]我国对外关系大事记[J]. 杨接发. 国际问题研究, 2003(01)
  • [7]中国军事外交步入新阶段[N]. 韦伟. 解放军报, 2002
  • [8]我国对外关系大事记(2002年5月1日-6月30日)[J]. 杨接发. 国际问题研究, 2002(05)
  • [9]我国对外关系大事记[J]. 詹定方. 国际问题研究, 2002(04)
  • [10]我国对外关系大事记(2001年11月1日-12月31日)[J]. 詹定方. 国际问题研究, 2002(02)

标签:;  ;  ;  ;  ;  

希腊总统会见傅全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