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学院“生源”解读

河南商学院“生源”解读

一、解读河南商校“生源经”(论文文献综述)

曾赛阳[1](2019)在《我国研究生推免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提高研究生质量成为首要任务,作为选拔创新人才的研究生推免制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本文以推免招生的历史演变、现状研究、未来发展为行文脉络。沿着“历史分析—现状研究—价值探寻—揭示问题—对策建议”的思路展开,肯定了研究生推免制度在推进研究生招生改革中所产生的价值,揭示了当前研究生推免制度存在的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我国教育领域推荐制度和研究生推免招生的历史梳理。经过相关史料的查阅和分析,发现我国推荐优秀人才免试入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的博士弟子入学,在民国时期更是通过推荐保送的方式招收并培养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推荐免试作为我国研究生的一种招生方式最早出现于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通儒院》法规。而现行的研究生推免制度则肇始于1985年。从1985年到2018年,我国研究生推免招生分别经历了初创期(1985年~1990年)、过渡期(1991年~1993年)、发展期(1994年~2006年)、扩张期(2006年~至今)四个时期。第二章是对我国研究生推免制度的现状研究。通过对1985年到2018年这34年的研究生招生文件以及对部分院校的推荐办法和接收办法进行查阅和解读,梳理并厘清了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的目的、推免高校情况、研究生推免比例、推免专项计划以及推免实施流程。第三章是对我国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实证调查。通过对N校2007年—2017年招生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访谈,并结合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历史,分析发现研究生推免制度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价值:(1)促进了推免院校的校际流动,优化了生源结构;(2)选拔了优秀及特殊才能人才;(3)促进了推免院校本科教学;(4)弥补了考试制度的不足。第四章是对我国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的问题揭示。通过对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历史分析、实施现状并辅以N高校的案例研究,发现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研究生推免制度存在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问题:重点高校“教育寡头化”日趋严重、统考生权益受损、普通高校和西部高校人才大量流失;(2)推免生入学后培养质量不佳:推免生科研创新能力不强、懈怠现象凸显;(3)研究生推免制度设计与实践出现了背离:推免生盲目跟风选择学术学位造成专业学位推广受阻、生源大战诱发推免招生工作量增加。第五章是完善我国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建议及对策。本研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结合时代的理念和诉求,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1)针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教育部应在适当降低或控制重点高校保研率的基础上,扩大推免高校的数量,妥善协调重点高校推免比例和统考比例,促进更多高校之间的生源流动,增强高等教育活力。为了避免普通高校和西部地区高校学科人才培养出现断层,教育部应做好教育补偿工作,对普通院校和落后地区高校优势学科实行差异化保护政策,效仿“直属师范大学补偿计划”建立“西部地区重点高校补偿计划”。(2)针对推免生质量问题,推荐单位应构建科学合理的选材标准,加强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考核,并加大破格推荐。招生单位应加强对推免生大四学年的教育和监管,建立定期考核制度,让推免制度成为衔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桥梁,发挥优秀人才的潜力。(3)针对推免制度设计的初衷在实践中存在背离的问题,利益相关者应正确认识,合理定位。推免生应该合理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弱势高校应多途径拓宽招生渠道。

度孜[2](2018)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结构及其心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加强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对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结构及其心理机制的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提升路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呢?通过文献综述与理论思维,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理论脉络,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认同的结合点。依据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认同的相关理论,编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问卷》,运用SPSS22.0对398份有效问卷所获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等,从而揭示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10大研究结果,得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三大结构特征:(1)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整体状况相对较好;(2)政治身份与学校类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影响较大;(3)在情感认同维度下,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认可度与内容满意度相对较低。依据投射性认同与内摄性认同理论,编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心理机制访谈提纲》,对10名大学生进行半结构法访谈。根据扎根理论对质性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得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心理机制的三大特征:(1)在投射转化机制中,产生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模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不到位等问题;(2)在内化接受机制中,产生情感共鸣缺失、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之间的价值冲突等问题;(3)信息外化机制中,大学生主要存在知行分离、意志力薄弱致使行为认同度不高。依据上述研究中揭示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结构及其心理机制的六大特点,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情况,提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首先,增强认同主体的认同感;其次,优化价值认同心理路径;最后,升华情感体验教育方法。

吕柔子[3](2018)在《“语数外+学考3门”模式对高校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影响 ——基于广西高考综合改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77年以来,高考制度已历经40余载。2014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高考综合改革的正式开始。目前,上海、浙江第一批试点地区已经完成了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通过改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类考试、“学校+专业”的平行录取模式与提供多次考试机会等方式,贯彻落实了素质教育,推动了高中与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了高中与高校的沟通与衔接。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学生选择权被功利对待、文理科学生比例严重失调等一系列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上海、浙江高校在选考科目设置、招生方式、评价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值得广西高校学习与思考。本文根据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参考上海、浙江试点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分析“语数外+学考3门”模式对广西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的预期影响和要求。一方面,广西高考综合改革不仅将会扩大高校选材自主权,同时也将制约广西高校的人才选拔的范围,还将对高校生源产生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高校生源结构的影响、生源竞争形势的变化等方面;另一方面,广西高考综合改革后高校生源的新变化也将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因此,随着广西高考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广西高校应主动参与到高考综合改革刻不容缓。通过对广西高考综合改革在广西高校中的推进实施情况的调研,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广西高校一线教师缺乏对高考综合改革的深刻认识,并且大部分高校未形成全面系统的应对举措。为加快广西高校适应新形势和完善人才选拔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步伐,广西高校可以参考借鉴上海、浙江高校的应对高考改革的举措,结合高校自身的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现状,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对广西高考综合改革的认识;建立一套优秀人才的选拔与录取的运行机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打造符合学生实际的高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与此同时,加强高校与高中的沟通联系,从而为建立终身学的“立交桥”奠基,并提升高校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效益与质量,促进广西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草珺[4](2017)在《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及其实践对策研究 ——以我国西北地区基础教育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揭示了社会主义三个层面的基本价值追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浮在表层,也不能脱离实际,必须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体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公平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引申。本文具体到教育发展领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素中,提炼出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有价值观指导意义的几个核心观念,围绕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这一主线,通过对其内涵的全面分析,归纳出了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核心要素的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价值体系。论文分析指出,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全面体现着教育公平的本质属性和现实需求,是能够有效指导我国教育公平实践的核心教育价值观。马克思认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西北地区在我国教育公平的发展中具有典型的对比效应,是急需被现实关照的教育不公重点区域。本文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一般研究与典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就“什么是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我国西北地区教育公平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如何在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指导下有效促进教育公平?”三个问题展开论述,从价值观角度对我国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全面审视,并在分析过程中总结了的教育公平的评价模式。论文认为,西北地区教育不公问题的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但究其关键,是社会对教育公平价值认识不到位,导致教育执行中缺乏有效的价值观指导,造成许多教育不公问题产生。如何以一种科学的价值观指导教育公平,是从深层次解决教育不公的根本途径。针对这一问题,论文从现实客观因素、主体观念影响、国家体制根源、政府制度建设、当前教育模式、社会法治化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度分析,以期寻找到影响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公平治理。通过全面分析本文认为:客观条件是西北地区教育不公产生的现实土壤,“以人为本”理念缺失是加剧教育不公的思想根源,城乡“二元分割”是导致西北地区教育机会不公的体制诱因,应试教育下的学制结构模式是导致教育不公的机制困境,没有认识到教育公平问题的本质是法治问题则是教育公平保障缺失之根源。在认清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之上,论文通过透视西北地区教育公平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从以人为本、确保权利和机会平等、保证教育实施过程的公正、加强法治化建设四大对策,以期对促进我国西北地区教育公平提供有效的现实指导。本论文的总体框架结构是:理论、逻辑、历史、数据、问题、原因、对策。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公平观为理论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依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重点,以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西北五省基础教育的发展历史过程回顾为资料支撑,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的西北地区基础教育为对象,以东西部,特别是西北五省基础教育为什么存在较大差距为问题导向,以对西北甘肃典型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的调研及其问卷数据分析为佐证,最终提出了怎样消除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若干对策和思考。

刘佩[5](2017)在《H学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民办高等院校是适应社会发展、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企业改制、人员观念、教育改革等因素而设立的高等学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在民办高等教育如火如荼发展之时,造就了民办高校行业里的高速比拼,也促成了其跟公办高校间的各种较量。概括来讲,民办高校在这方面没有具备显着的优势。同时面临着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健康问题,可以看出,对于它们而言,怎样能摸索出一个利于自身长期发展提升的前进道路尤为关键和重要。在当今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高校里的民办教育应该采取战略性规划,构建完善内涵,提高教学水平,取得优势以应对竞争。H学院在1995年汽车中专的基础上于2003年升格为高职院校,成为众多高职院校中的一员。201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成为转型下的普通本科院校中的一员。H学院发展的快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近年以来,民办高校招生寒流击心,困局四起。虽然民办高校的招生危机表面上是在宏观形势变化的影响下,市场规律的体现,但在本质上,它是必然的产物,民办高校必须定义发展思路和战略选择。在日渐深重的多种困局面前,本文以H学院为研究对象,运用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思考、规划和改革。运用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PEST分析法的指导下,来对H学院周围的政治背景和法律氛围、经济情况、技术水平以及文化状况展开讨论;采用“五力模型”的方法,对行业所处的境遇进行探究;在SWOT方法的指导下,对利于其自身发展以及不利于其自身发展的优点和缺点,机遇和挑战进行探讨,最终给出了学院的未来发展计划和战略确定,从而提高品牌影响力。注重顶层设计,加强内涵建设,推进专业化管理,加强现代化融资,力挺营销招生等系列举措来提升办学质量,规避风险,图持发展。

李森[6](2017)在《近代教会中学的本土化 ——以开封教会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19世纪后,基督教大规模入华,特别是鸦片战争后国门大开,教会势力在中华大地快速传播开来。为了配合其宣教目的的实现,教会重视事工建设,尤其重视兴办教育以宣扬宗教。各级教会学校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快速发展起来,具有强烈宗教特色的教会教育盛行于近代中国社会。教会中学创立之初,由于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传教士们就注重迎合中国社会,其本土化随之发展。随着国族危亡的加剧,近代社会发生一系列剧烈变革,民族主义思潮盛行。20世纪20年代以来,被视为文化侵略的教会教育开始面临非基督教运动、收回教育权运动的猛烈冲击。社会舆论与知识界对教会教育的大肆批判,政府收回教育权的强制要求与学校内部反教力量的增强,使自我缓慢调适中的教会中学的本土化不得不加速。以立案为标志,教会中学在教育宗旨、课程设置、生源与经费、师资队伍与学校管理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通过对开封教会中学相关文献档案的深度挖掘及对史料的分析和论证,可以看出,开封教会中学的本土化受到内部趋力和外部压力的共同作用,展现出主动融合和被动调适结合的特点。其本土化就是世俗化与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开封教会中学迫于内外压力不得不淡化其宗教色彩,迎合社会教育的需要,并不断为国家权力所渗透,以适应时代巨变中的中国社会。而新政权建立后对教会中学的接收,使教会中学的本土化进程戛然而止,教会中学在中华大地快速消亡,其本土化的努力也归于终结。从开封教会中学的发展进程中,今人可以看到近代中国教育发展中的某些缩影。同时,教会中学顺应时代潮流而进行的本土化改革,则为我们当前的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了历史思考与反省,对于当今中学中的德育教育和教会本土化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夏晋[7](2016)在《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美术教育发展中的失语现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少数民族美术教育口口相传、师徒相授的传承方式,逐渐被现代院校教育传承模式所取代。由此,带来了民族美术教育繁荣发展的景象。然而,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秉承“传承民族艺术精髓,创新少数民族文化”的我国高等民族美术教育却似乎“同时”遇到了民族美术教育发展的后“现代”烦恼,即一种民族美术教育多元文化价值与标准“抉择”的困惑。正是由于这种对于“他者”文化与文化“自我”的主动与被动选择的困惑,我国院校民族美术教育体系中也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少数民族文化“失语”的现象。民族院校的美术教育发轫于民族院校少数民族政训干部与专业技术干部培养的初衷,发展于服务社会、走向生活的文艺反思艺潮之中,同时也深深地卷入了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之中。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民族院校的美术教育发展的意识形态也逐渐走向趋同化且一体化了。院校调查与问卷的数据考量也深刻印证了这一变化,对已发展与壮大的民族美术专业教育而言,抑制其发展的主要不再是教育场域、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教育发展的具体问题,话语立场的“失衡”与教育价值选择的“失位”,才是造成当前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美术教育发展失语现象的“本因”。民族美术教育“话语”立场选择与价值取向和其宏观社会层面的教育价值“语境”密切相关。民族美术教育“话语”的选择,即是一种话语立场的选择。它既包含了一种对于某种文化意识形态的选择,也是基于对这种文化的一种价值认同。然而,知识往往是价值负载的,其实质上总是与权力、利益、以及社会控制等联系在一起。因此,民族美术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主体在“主观”上去权衡选择“谁的知识最有价值”时,不可避免地以“权威性”、“时代性”、“受众性”等价值“杠杆”语境作为价值考量的“标准”,而趋于较为强势的权力主体,并依循主体价值体系的深入,逐渐沦为了这种强势主体权力的“代言人”与“传道者”。民族美术教育话语权力的分配往往与其教育价值取向“立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少数民族美术教育的“话语”体系建构,其表面上是一个关系“说什么?”,以及“怎么说?”的语言表述问题,实质上也是一个涉及思想认同、价值立场、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重大问题。研究认为,少数民族美术教育活动的价值主体在“主观”取向上对于“主流”美术意识形态趋于盲从的问题,是其自身对于少数民族美术话语建构的价值“主体性”不清所导致。当前,院校民族美术教育“主体”的双重属性,导致了院校少数民族美术价值主体评价的二元标准。而少数民族美术教育“本我”评价“标准”的价值建构,既是对这种相互矛盾的二维主体属性价值衡量标准的建构,也是对二者价值目标统一的追求。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美术教育“话语”的建构,其实是一个做“异己”还是做“自己”的选择过程,与其微观层面的教育价值建构的“语法”紧密相联。当前,民族美术教育价值“主体”意识的丧失,是造成失语现象产生的“主观”因素。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需求”与“认同”,往往取代而代之成为了教育价值选择与建构的主观“标准”。对集体话语(或他者话语)教育价值的“盲目”需求,极其容易造成教育价值立场的“异化”,而教育活动主体在“主观”上对于教育价值“主体性”的“认同”,也是这种“话语”建构的关键所在。因此,少数民族美术教育话语“本我”特色的建构与延续,既需要在“主观”上明确认同其话语主体的属性,坚持教育“本我”的价值立场,也需要在多元价值选择的现实羁绊与矛盾中,构筑其“本我”特色延续的生态“坐标”。推进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美术教育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与改革,要增强教育体系自身的主动性,明确“本我”特色的立场与方向,以“对话”主体的姿态,能动地协调和处理民族美术教育的内在发展逻辑与外在价值诉求之间的矛盾。在符合学科专业内在发展的逻辑基础上,不忘“初心”,主动建构一套自己讲起来有底气,听起来令人服气的少数民族美术教育话语体系,并依托其体系自身的平台优势,努力在社会发展实践“对话”的相遇中,展现与表达自己“多元”的声响。彻底改变那种“迎合”与“附和”的弱者姿态,在主动“参与”与实践“对话”的“自觉”中,实现少数民族美术教育自身的价值诉求。

孟帅丞[8](2016)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以湖北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就业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就业问题历来为政府、社会各界所关注,就业问题涉及到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在整个就业问题中,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社会关注的重中之重。伟大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人才,人才培养为我国教育工作的宗旨。然而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大学生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代表着高知群体,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意义重大。本论文在结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就业理论进行梳理,重点研究了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由于自身研究条件的限制,本文以湖北大学为例,选取了湖北大学中较为典型的数据和事例,分析了以湖北大学为代表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调查法、访谈法、比较法。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部分。第三部分为全国大学生就业情况,介绍了全国大学生就业整体形势,全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湖北省大学生就业情况。第四部分重点介绍湖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和问题。第五部分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包含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等四方面。第六部分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七部分为对策建议部分,以期通过政策建议进一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最后为结语部分。本文是建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通过对此论文的撰写,希望探究出一条适合大学生长远发展的道路,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引擎。

黄丹[9](2016)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竞争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紧密相关,二者相互促进与制约,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诸多影响因素在城市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发展进行相关性分析,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为高等教育与城市在双向互动发展中提供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中分别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手段展开,通过理论研究总结了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竞争力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从纵向和横向双向视角,从互动机理、关联性分析、实证分析以及实现机制等层面对其进行了综述。特别是对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的互动研究,从以往的研究成果中提取了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的互动理论观点,主要是分析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双向互动效应和机制。在实证分析中分别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以及因子分析。一是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竞争力的关联性分析中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竞争力的相关性进行量化的数据呈现,以我国两大民间大学排行榜为例,对相关指标进行主因子分析。二是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中,分别选取东中西部的南京、杭州、武汉、合肥和成都、西安这六个典型性城市,对这三大区域六大城市进行了相关性系数分析和回归分析。文中得出的主要结论有:—是在高等教育城市竞争力六个主因子分析中,提取出高等教育规模和高等教育投入两个公因子,高等教育规模因子和高等教育投入因子在高等教育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是最大的,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会带来高等教育的产出和规模效应,可以促进城市发展的连带效应。二是城市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各指标数值的增大而增大,说明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有助于促进城市的发展,进而影响城市的竞争力。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性分析中,总体来看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竞争力存在着相关性,但其相关性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三是高等教育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长期显着的相关关系,从所选六个城市来看,城市经济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相当重要,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同时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反过来也促进了城市发展。四是高等教育发展与城市竞争力存在区域差异。从文中六个城市分析来看,中西部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总体水平普遍不高,而东部城市因为城市发展的优势其高等教育竞争力有提升趋势。问题在于高等教育投入量的多少,与城市综合实力有很大关系。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又意味着对城市的贡献弹性系数加大。

赵婧聪[10](2014)在《广西地区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问题研究 ——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生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是我国实现教育公平、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平衡、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举措。广西作为经济较为落后的省份,于2008年开始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而后发展迅速、成效显着,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运用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广西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论文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生源地助学贷款情况专项调查为依据,调查分析广西生源地助学贷款各种情况,发现广西地区在该项工作中,仍存在着政府扶持、政策制定、管理机构设立、贷前审查、贷后管理、信用系统建设等方面的漏洞。从而也认识到,广西地区发展生源地助学贷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为完善广西地区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有效管理,本文提出如下措施建议:政府方面应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步伐,健全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和绩效考核制度,多种渠道并举,完善社会资助网络。银行方面要通过建立信用保险制度和失信惩罚机制、完善助学贷款还贷机制等途径主动规避贷款风险,提高放贷热情,并加强与政府、高校的沟通,共同做好助学贷款工作。高校方面应通过转变学生就业观念、鼓励贷款学生到西部偏远地区工作、加强就业指导、尤其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等方式促进学生就业,并协调银行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对学生的个人信用进行全面、真实的评估。

二、解读河南商校“生源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读河南商校“生源经”(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研究生推免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研究生
        (二) 学术型研究生
        (三) 专业型研究生
        (四) 推荐制度
        (五) 研究生推荐免试制度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 国内关于研究生推免制度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国外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研究
        (三)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四、理论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一章 我国推荐免试招生的历史
    第一节 我国教育领域免试入学的历史
        一、古代推荐入学
        二、民国时期保送免试升学
        三、建国初期工农保送入学
        四、高考保送制度
        五、中学校长推荐制
    第二节 我国研究生推免招生的历史演变
        一、清末民国时期研究生推免招生的历史(1902年-1950年)
        二、建国初期研究生推免招生历史(1951年-1966年)
        三、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初创期(1985年-1990年)
        四、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的过渡期(1991年-1993年)
        五、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发展期(1994年-2006年)
        六、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的扩张期(2006年至今)
第二章 我国研究生推免制度的现状
    第一节 推免制度的目的
    第二节 推荐免试高校情况
    第三节 推荐免试比例情况
    第四节 推免专项计划
        一、硕师计划
        二、研究生支教团
        三、直属师范大学及国防科工单位补偿计划
        四、“高层次双语人才培养”专项计划
        五、“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
        六、“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专项计划
        七、高校单列计划
    第五节 推免流程情况
        一、高校推荐标准
        二、高校接收标准
第三章 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实施效果——以N校为例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研究伦理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N校近十年推免情况分析
        一、N校历年来硕士研究生总体招生规模
        二、N校的推免比例情况
        三、N校推免生学科选择情况
        四、N校推免学位类别选择情况
        五、N校推免生生源学校数量分析
        六、N校推免生生源学校类型分析
        七、N校推免生生源背景学校地域分析
        八、研究结论
    第三节 推免生与统考生对比研究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预处理
        二、学习成绩对比分析
        三、社会活动能力对比分析
        四、科研创新能力对比分析
        五、推免生升学情况
        六、研究结论
    第四节 研究生推免制度的优越性
        一、促进了校际流动,优化了生源结构
        二、选拔了优秀及特殊才能人才
        三、促进了推免院校本科教学
        四、弥补了考试制度的不足
第四章 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推免制度引发的公平问题
        一、资源失衡----“教育寡头化”日趋严重
        二、统考缩招----高等教育阶层流动受阻
        三、人才流失----部分院校学科发展何去何从
    第二节 推免生入学后培养质量不佳
        一、成绩导向----推免生科研创新能力堪忧
        二、放任自由----推免生懈怠现象凸显
    第三节 制度设计初衷在实践中的背离
        一、推广专硕VS推免生盲目跟风选择学硕
        二、流程优化VS生源大战诱发推免招生工作量倍增
第五章 完善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的建议
    第一节 推进高等教育公平、促进推免生合理分流
        一、扩大推免资格高校范围
        二、妥善协调高校推免比例和统考比例
        三、对普通院校和落后地区高校优势学科实行差异化保护政策
        四、建立西部地区重点高校补偿计划
    第二节 建设完善的推免生质量保障体系
        一、推荐高校:构建科学的选才标准、加大破格推荐力度
        二、接收高校:加强推免后教育、建立定期考核制度
    第三节 纠正利益相关者认知偏差
        一、提高推免生对专业学位的认知,合理选择学位类别
        二、弱势高校应拓宽招生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全国366所研究生推免高校完整名单
    附录二: 我国研究生推免制度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三: 访谈招募联系信
    附录四: 访谈日记
致谢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结构及其心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理论诠释
    2.1 投射性认同与内摄性认同理论
        2.1.1 投射性认同与内摄性认同的内涵
        2.1.2 投射性认同与内摄性认同的运行理论
    2.2 价值认同的理论
        2.2.1 价值认同的概念界定
        2.2.2 价值认同结构的理论
    2.3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2.3.1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理论
        2.3.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假设
    3.2 问卷设计
        3.2.1 维度的确定
        3.2.2 问卷测题的编排
        3.2.3 样本的选择
        3.2.4 研究工具与施测程序
    3.3 信度与效度分析
        3.3.1 信度
        3.3.2 效度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结构特征
        4.1.1 总体状况
        4.1.2 认知认同维度特征
        4.1.3 情感认同维度特征
        4.1.4 内化认同维度特征
        4.1.5 行为认同维度特征
        4.1.6 研究假设验证
        4.1.7 讨论
    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心理机制特征
        4.2.1 投射转化机制特征
        4.2.2 内摄接受机制的特征
        4.2.3 信息外化机制的特征
        4.2.4 研究结果
    4.3 研究结论
第五章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对策
    5.1 增强认同主体的认同感
        5.1.1 培育认同主体的使命感
        5.1.2 关注认同主体的个人需要
        5.1.3 培养认同主体的反思能力
    5.2 优化价值认同心理路径
        5.2.1 遵循价值认同的结构
        5.2.2 创新价值认同的心理机制
    5.3 依托情感体验教育方法
        5.3.1 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5.3.2 深化教育互动的情感性
        5.3.3 注重教育体验的实践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调查问卷
附录C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心理机制访谈提纲

(3)“语数外+学考3门”模式对高校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影响 ——基于广西高考综合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课题来源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语数外+学考3门”模式
        1.2.2 高校人才选拔
        1.2.3 高校人才培养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高考综合改革的研究
        1.3.2 高考综合改革对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影响分析
        1.3.3 以试点省份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
        1.3.4 针对广西高考综合改革的研究
        1.3.5 文献综述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高考综合改革的背景与高校相关高考改革政策内涵解读
    2.1 高考综合改革政策的出台背景
        2.1.1 高考制度僵化带来严重的问题
        2.1.2 高考公平性受到严峻考验
        2.1.3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沟通衔接不力
    2.2 高考综合改革的政策中与高校密切相关政策点解读
        2.2.1 高校制定选考科目并提前公布
        2.2.2 高职院校分类考试
        2.2.3 改进高校招生录取评价体系
        2.2.4 实行“学校+专业”的平行投档方式
        2.2.5 主动建立有效的监督、申诉和问责机制
        2.2.6 探索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成果的认定与衔接
第三章 部分试点省份高校应对高考综合改革政策实施举措
    3.1 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情况
    3.2 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上海、浙江的实施情况
        3.2.1 试点地区高考综合改革的成效
        3.2.2 试点地区高考综合改革后出现的问题
    3.3 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上海、浙江高校的举措
        3.3.1 灵活的选考科目设置
        3.3.2 多元化的招生方式与评价标准
        3.3.3 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章 广西高考综合改革对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影响和要求的预期分析
    4.1 广西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拟对高校人才选拔的影响
        4.1.1 扩大高校选材自主权
        4.1.2 广西高考综合改革政策对高校人才选拔的制约
    4.2 广西高考综合改革拟对高校生源的影响
        4.2.1 高校生源结构差异性将凸显
        4.2.2 高校生源竞争形势发生新变化
        4.2.3 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对高校生源的影响
    4.3 广西高考综合改革拟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4.3.1 制定合理的办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
        4.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4.3.3 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4.3.4 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第五章 基于调研的广西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在高校中的推进现状的分析
    5.1 调研样本简介
    5.2 调查的具体情况
        5.2.1 对广西高考综合改革政策的学习情况
        5.2.2 对广西高考综合改革采取的初步应对措施
    5.3 调研结果分析
        5.3.1 高校一线教师缺乏对高考综合改革的深刻认识
        5.3.2 大部分高校未形成全面系统的应对举措
第六章 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广西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应对举措研究
    6.1 提高广西高校对广西高考综合改革的认识
    6.2 建立一套优秀人才的选拔与录取运行机制
        6.2.1 建立畅通有效的人才选拔和培养组织运行机制
        6.2.2 制定科学的人才选拔规则
        6.2.3 积极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制度
        6.2.4 探索多渠道、大力度的招生宣传方式
        6.2.5 组建高校招生录取的监管团队
    6.3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6.3.1 整合校内资源,建设特色“专业群”
        6.3.2 扩宽专业口径,设置一批跨学科专业
    6.4 打造符合学生实际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6.4.1 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6.4.2 建立健全灵活的培养途径
        6.4.3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6.4.4 抓好教育教学改革
        6.4.5 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6.4.6 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6.4.7 加大教育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6.5 加强高校与高中学校的联系沟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及其实践对策研究 ——以我国西北地区基础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教育公平观概念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公平与教育公平相关概念
        一、核心概念分析比较
        二、教育公平与教育公平观
    第二节 教育公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数据分析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教育公平观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述评
第二章 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理论与实践演进
    第一节 教育公平的思想溯源
        一、公平思想源起及其发展
        二、教育公平思想起源及其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公平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公平观
        二、列宁的教育公平观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的演进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
        三、江泽民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
        四、胡锦涛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
        五、习近平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
    第四节 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教育公平实践
        一、建国初期我国推动教育公平的探索与尝试
        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基础教育公平的发展历程
        三、21 世纪之交教育公平的全面推进
        四、新世纪以来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的新举措
        五、四个全面战略时期教育公平的新发展
第三章 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内涵分析
    第一节 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现实指导
    第二节 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价值目标:教育自由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的“自由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自由”
        三、教育公平价值观下的“教育自由”
    第三节 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价值基础:教育平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内涵分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平等观”解读
        三、教育公平的价值基础:教育平等
    第四节 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价值内核:教育公正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的“公正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公正观”解读
        三、教育公平的价值内核:教育公正
    第五节 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价值依托:教育法治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的“法治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法治观”解读
        三、教育公平的价值保障:教育法治
    第六节 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价值内涵体系
        一、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价值目标:以人为本
        二、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价值基础:权利和机会平等
        三、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价值内核:起点、过程、结果公正
        四、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的价值依托:法治化运行
第四章 社会主义教育公平价值的多维功能
    第一节 教育公平的伦理价值
        一、教育公平体现着教育的人性价值,并推动人性的完善
        二、教育公平使教育回归人性本位
        三、教育公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教育公平本质上是人权问题
    第二节 教育公平的经济价值
        一、教育公平促进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
        二、教育公平促进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
        三、教育公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教育公平促进人力资本的配置与流动
        五、教育公平通过调节收入实现社会的经济公平
    第三节 教育公平的文化价值
        一、教育公平在加速文化资本积累中提高公民素质
        二、教育公平有助于打破公民自身文化屏障藩篱
        三、教育公平为公民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奠定基础
        四、教育公平加速民族国家文化的传承、转型与融合
        五、教育公平助推国家“软实力”的形成与提升
    第四节 教育公平的社会价值
        一、教育公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教育公平有利于社会结构的优化
        三、教育公平有利于社会成员的合理流动
        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第五节 教育公平的法律价值
        一、教育公平有利于体现和贯彻公平的法治理念
        二、教育公平有助于更好构建国家与公民个人之间的普遍信任关系
        三、教育公平有助于培养公民的知法守法意识,推动法治社会的生成
        四、教育公平有利于国家对民族地区的依法治理
        五、教育公平利于从根本上尊重和保障公民基本人权的实现
        六、教育公平有利于各国保持本国法律与国际普遍做法的接轨
第五章 我国西北地区教育公平的现状分析——对甘肃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考察
    第一节 我国推进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公平的成绩与经验
        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西北地区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不断加大
        二、教育资源供给力度不断加大,西北地区办学条件得以改善
        三、师资建设指标改善,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五、教育的法治化建设为教育公平提供了必要保障
    第二节 对教育公平的典型地区个案分析——以甘肃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为对象
        一、样本情况说明
        二、对甘肃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公平状况的微观考察
        三、对甘肃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公平现状的宏观比较
        四、对个案分析的结论
第六章 我国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公平化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教育“不平等”的严峻现实:教育机会享有不公
        一、入学政策导致教育不公
        二、高考招生政策亟待改革
    第二节 教育起点不公:教育发展保障失衡
        一、教育财政投入差异较大
        二、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
    第三节 教育过程不公:教育管理有违公平
        一、政府:宏观管理有违规范性
        二、学校:微观管理缺乏科学性
    第四节 教育结果不公: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一、学生毕业升学率呈现区域不公
        二、学生高等教育入学率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西北地区教师学历合格比例偏低
        四、西北地区教学研发能力较弱
    第五节 教育法治化之困局:教育法治化建设滞后
        一、政府管理“法治化”不足影响教育公平
        二、学校治理“法治化”滞后阻碍教育公平
第七章 我国西北地区基础教育不公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客观条件是西北地区教育不公产生的现实土壤
        一、环境区位劣势:导致西北贫困地区教育先天不足
        二、经济发展现状:影响西北地区教育公平重要因素
        三、家庭经济背景:决定西北地区教育消费观念差距
    第二节“以人为本”教育观缺失:加剧教育不公的意识束缚
        一、政府:片面化的教育政绩观阻碍教育优先实现
        二、学校:唯分数化的应试教育观背离人本宗旨
        三、教师:功利化的教育教学观影响教育的人性化实施
        四、家庭:失衡化的教育人文观影响教育理念
        五、社会:精英化的教育需求观影响公民的教育选择
    第三节 城乡“二元分割”格局:弱化教育机会平等的制度诱因
        一、“二元化”社会结构下的户籍制:教育不公的根源所在
        二、“二元化”下的教育户籍制:教育不公的制度根源
        三、“二元化”下的教育配额制:教育不公的现实制度障碍
    第四节 应试教育下的学制结构模式:导致教育不公的机制困境
        一、“应试教育”下价值观扭曲的德育机制造成教育不公
        二、“应试教育”下目的功利的育人机制造成教育不公
        三、“应试教育”下形式同一的教学机制造成教育不公
        四、“应试教育”下成绩至上的评价机制造成教育不公
        五、“应试教育”下功利自私的竞争机制造成教育不公
    第五节 对教育公平本质的法治化认识不足:教育公平保障缺失之源
        一、现代社会的法治呈现:四种意识的形成
        二、教育公平之殇: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本质是法治问题”的认识缺失
第八章 促进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公平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以“自由观”为原则,建设以人为本的教育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平化教育理念
        二、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建立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节 以“平等观”为前提,确保权利与机会平等享有的教育
        一、树立全民教育理念,保证人人平等享有受教育权
        二、完善升学和考试政策,保障受教育机会的同等享有
    第三节 以“起点公正”为基础,确保教育条件的有效共享
        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教育资金的有效供给
        二、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教育供给的均衡发展
    第四节 以“过程公正”为内核,确保教育实施的实质公平
        一、推行国家相关制度改革,有效根除教育公平发展束缚
        二、强化政府教育职能定位,推进教育评价监测制度改革
        三、优化学校内部教育管理,在素质教育中体现公平理念
    第五节 以“结果公正”为目标:实现教育质量的有效提高
        一、通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机会公平
        二、加强西北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为保证教育质量提供人力储备
        三、社会共同关注参与,多种途径提高西北地区办学质量
    第六节 以“法治化”为依托,运行公平保障的教育
        一、在法治化理念下完善教育公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二、在法治化理念下健全教育公平法律的体系与执行
        三、在法治化理念下推进公平化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 1.甘肃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公平问卷调研抽样样本说明
    附 2.教师视角下的甘肃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公平问题AHP分析报告
    附 3.教师视角下的甘肃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公平问题AHP数据指标
    附 4.甘肃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公平问题调研问卷(教师卷)
    附 5.学生视角下的甘肃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公平问题AHP分析报告
    附 6.学生视角下的甘肃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公平问题AHP数据指标
    附 7.甘肃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公平问题调研问卷(学生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H学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PEST分析法
        1.4.2 SWOT分析法
        1.4.3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2 H学院现状及内部环境分析
    2.1 H学院基本概况
        2.1.1 H学院简介
        2.1.2 H学院发展历程
    2.2 H学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 大学理念不明确
        2.2.2 人才培养目标不完善
        2.2.3 师资建设队伍落后
        2.2.4 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2.5 办学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2.3 H学院资源与能力分析
        2.3.1 办学条件分析
        2.3.2 师资队伍分析
        2.3.3 办学能力分析
    2.4 独特竞争力分析
3 H学院外部环境分析
    3.1 政治环境分析
        3.1.1 民办高校的发展有国家政策支撑
        3.1.2 民办高校上层次有区域地方保护
    3.2 经济环境分析
    3.3 技术环境分析
    3.4 社会环境分析
        3.4.1 社会缺乏对民办高校的正确认识
        3.4.2 就业前景问题堪忧
    3.5 行业环境分析
4 H学院发展战略选择及制定
    4.1 H学院的SWOT分析
        4.1.1 优势分析
        4.1.2 劣势分析
        4.1.3 机会分析
        4.1.4 威胁分析
    4.2 H学院战略选择与评价
    4.3 H学院战略目标定位
    4.4 H学院发展战略选择
5 H学院发展战略实施的措施
    5.1 注重顶层设计
        5.1.1 体制战略
        5.1.2 竞争战略
        5.1.3 环境战略
        5.1.4 创新战略
        5.1.5 宣传战略
    5.2 加强内涵建设
        5.2.1 加强办学内涵定位
        5.2.2 加强办学模式管理
        5.2.3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5.2.4 加强人才战略发展
    5.3 强化特色品牌发展
        5.3.1 打造特色应用型高校
        5.3.2 聚集品牌要素
        5.3.3 拓展空间,做大品牌
    5.4 推进专业化管理
        5.4.1 战略治校
        5.4.2 建立科学的民办高校内部管理制度
        5.4.3 实行董事会授权的院校长负责制
        5.4.4 招聘专业管理者组成精干管理机构
    5.5 加强现代化融资
        5.5.1 银校合作融资
        5.5.2 借助“民间资本”融资
        5.5.3 拓展现代化的融资渠道
    5.6 强化招生营销
        5.6.1 借力传媒,深耕招生宣传
        5.6.2 细分市场,提高招生效率
        5.6.3 建立招生工作长效机制
        5.6.4 立足市场调研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6)近代教会中学的本土化 ——以开封教会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目的
    (二) 相关概念界定
        1. 教会中学
        2. 本土化
    (三) 学术史回顾
        1. 教会教育综合性研究
        2. 教会中学研究
        3. 教会中学本土化研究
    (四) 研究理论与方法
    (五) 史料来源
    (六) 文章结构
一、近代教会中学及其本土化概况
    (一) 近代教会中学概况
        1. 教会中学的初创与发展
        2. 教会中学的教学与管理
    (二) 本土化的兴起及教会中学本土化概况
        1. 教会中学本土化的发轫
        2. 教会中学本土化的加速
        3. 本土化的基本完成:立案
        4. 混乱、恢复与消亡
二、开封教会中学概况
    (一) 基督教进入开封
    (二) 开封教会中学的创办与发展
    (三) 开封教会中学的教学与管理
        1. 学生来源
        2. 宗教教育
        3. 课程开设
        4. 开封教会中学的师资与管理
    (四) 开封教会中学的学生爱国运动
        1. 济汴学潮
        2. 五卅运动中的开封教会中学
三、开封教会中学的本土化表现及进程
    (一) 本土化的表现
        1. 立案
        2. 课程改革
        3. 管理者的更替与师资的变化
        4. 生源及经费的变化
    (二) 开封教会中学的本土化历程
        1. 本土化的起步与初步完成
        2. 本土化的暂时中断
        3. 本土化的恢复和终结
四、关于教会中学本土化的思考
    (一) 本土化的特点
        1. 内外因共同作用
        2. 本土化的不彻底性
        3. 本土化的盲目性
        4. 本土化根基浅,进度快,结果失败
    (二) 本土化的意义
        1. 利于教会中学的生存与发展
        2. 促进中国近代社会发展
    (三) 教会中学本土化的启示
        1. 加强中学德育工作,重视德育方法
        2. 培育本土教会人才,引导教会科学发展
        3. 完善宗教管理,深化教会本土化,实现文明和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美术教育发展中的失语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设计
2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2.1 我国民族本科院校的发展
    2.2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2.3 少数民族美术教育发展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3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美术教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少数民族美术教育发展现状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3.2 少数民族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调查
    3.3 问题:“失语”的少数民族美术教育
4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美术教育发展“失语”现象的成因
    4.1 话语立场的“失衡”
    4.2 教育价值选择的“失位”
    4.3 影响少数民族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因素
    4.4 少数民族美术教育“话语”传承创新的基础
5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美术教育的话语主体及其关系透视
    5.1 本我:少数民族美术教育话语的主体及其特色标准之问
    5.2 自我:少数民族美术教育“话语”建构的现实之困
    5.3 超我:少数民族美术教育“自我”话语建构的矛盾之辨
    5.4 异己:少数民族美术教育话语特色延续之问
6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美术教育“话语”建构及其实施策略
    6.1 少数民族美术教育“话语”建构的目标和原则
    6.2 少数民族美术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资源与路径
    6.3 少数民族美术教育“话语”建构的实施策略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1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2 攻博期间主持参与的教学项目

(8)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以湖北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1. 国外部分
        2. 国内部分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访谈法
        3. 比较法
二、关于地方高校学生就业的相关理论
    (一) 地方高校
    (二) 大学生就业的相关理论
三、大学生就业情况
    (一) 全国大学生整体就业情况
        1. 大学生就业人数连年增加
        2. 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
        3. 大学生就业以自主择业为主
    (二) 湖北省大学生就业态势
        1. 大学毕业生人数稳中有进
        2. 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3. 湖北省就业求职以武汉为主
四、湖北大学毕业生就业特点及问题
    (一) 湖北大学毕业生就业特点
        1. 毕业生整体就业率高
        2. 就业单位类型多样
        3. 就业区域以地方为主
    (二) 湖北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1. 就业难现象仍然存在
        2. 就业满意度不高
        3. 同"985"高校相比存在结构性差异
        4. 就业自信心不足
        5. 自主创业人数较少
五、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一) 社会因素
        1. 社会整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2. 湖北省高校名校众多
        3.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二) 用人单位因素
        1. 用人单位名校情结严重
        2. 用人单位忽视人才的培养
        3. 部分单位存在性别歧视
    (三) 家庭因素
        1. 家庭背景对就业的影响
        2. 家庭所在区域对就业区域的影响
    (四) 自身因素
        1. 学生专业水平不高
        2. 心理预期和现实情况差距
        3. 部分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4. 学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
    (五) 学校因素
        1. 专业设置不够合理
        2. 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
        3. 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
        4. 创业教育不够重视
六、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
    (一) 对社会的影响
        1. 造成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浪费
        2. 不利于社会稳定
        3. 不利于教育事业长远发展
    (二) 对个体的影响
        1. 百姓投资教育的积极性下降
        2. 不利于个体的成长
        3. 不利于促进社会流动
七、促进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 国家层面
        1. 解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差异问题
        2. 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3 多措并举推进大学生就业
    (二) 学校层面
        1. 正确对待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2. 高校应建立并完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体系
        3.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办学
    (三) 个人层面
        1.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2. 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八、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竞争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价值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及数据的来源
    (四) 核心概念
    (五) 相关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一) 文献趋势分析
    (二) 观点分类综述
    (三) 文献述评
二、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分析
    (一) 高等教育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二) 城市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三) 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互动效应分析
三、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竞争力的关联分析
    (一)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竞争力的基本假定
    (二) 2014武书连大学排行榜与城市竞争力的关联性
    (三) 网大版中国高等教育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与城市竞争力的关联性
        1. 高等教育城市竞争力排名
        2. 高等教育城市竞争力的因子分析
        3. 高等教育城市竞争力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
    (四) 总结
        1. 以增加高等教育投入为手段
        2. 以稳定高等教育规模为目的
四、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一) 城市竞争力的指标选取—以东中西部的六个城市为例
        1. 城市竞争力指标的来源与选取
        2. 城市经济发展指数的构建
    (二)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选取
        1.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指标选取的依据
        2.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指标的确立
        3. 高等教育与城市竞争力相关性的测量方式
    (三)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竞争力的相关性分析
        1.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竞争力的基本假设
        2.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竞争力的相关性分析
    (四)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竞争力的实证分析结果
        1.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竞争力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2.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竞争力的回归分析结果
        3. 研究结论
        4. 研究不足
五、高等教育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建议
    (一) 完善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机制
    (二) 促进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多重协调机制
    (三) 高等教育推动城市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广西地区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问题研究 ——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生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缘由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
        1.5.2 国内研究
    1.6 研究理论基础
        1.6.1 系统管理理论
        1.6.2 机遇均等理论
        1.6.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6.4 生源地助学贷款有效管理的内涵
第二章 生源地助学贷款基本概况
    2.1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概念
    2.2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重要性
        2.2.1 国家教育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2.2 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2.3 社会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2.2.4 国家助学贷款的进一步发展
    2.3 生源地助学贷款实施概况
        2.3.1 全国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情况统计
        2.3.2 广西地区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情况统计
第三章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现状调查
    3.1 调查样本及方式
    3.2 调查结果及分析
        3.2.1 贷款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3.2.2 非贷款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3.2.3 管理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3.3 调查结果基本结论
第四章 广西地区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生源地助学贷款公共政策不完善
        4.1.1 贷款政策缺乏刚性规定
        4.1.2 贴息政策存在矛盾
        4.1.3 相关实施办法还需改善
    4.2 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机构不健全
    4.3 生源地助学贷款缺乏监管,政策落实不到位
        4.3.1 新的贷款标准未执行
        4.3.2 贷前审查存在漏洞
    4.4 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
    4.5 高校诚信教育工程成效有待提高
    4.6 学生信用程度不高
第五章 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的若干建议
    5.1 政府方面的措施建议
        5.1.1 完善我国生源地助学贷款相关法律
        5.1.2 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社会力量的资助渠道与帮困网络
        5.1.3 建立第三方监督管理部门
        5.1.4 健全我国个人信用体系
        5.1.5 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担保机制
        5.1.6 促进定期磋商协调机制,建立科学动态的绩效考核制度
    5.2 银行方面的措施建议
        5.2.1 引入信用保险制度
        5.2.2 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还贷机制
        5.2.3 建立失信惩罚机制,让违约代价“看得见”
    5.3 高校和学生方面的措施建议
        5.3.1 全力帮助学生就业
        5.3.2 提高贷款学生诚信感恩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解读河南商校“生源经”(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研究生推免制度研究[D]. 曾赛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结构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 度孜.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6)
  • [3]“语数外+学考3门”模式对高校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影响 ——基于广西高考综合改革的研究[D]. 吕柔子. 广西大学, 2018(01)
  • [4]社会主义教育公平观及其实践对策研究 ——以我国西北地区基础教育为例[D]. 草珺. 兰州大学, 2017(03)
  • [5]H学院发展战略研究[D]. 刘佩.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7(03)
  • [6]近代教会中学的本土化 ——以开封教会中学为例[D]. 李森.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2)
  • [7]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美术教育发展中的失语现象研究[D]. 夏晋.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8]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以湖北大学为例[D]. 孟帅丞. 湖北大学, 2016(06)
  • [9]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竞争力的相关性研究[D]. 黄丹. 浙江师范大学, 2016(02)
  • [10]广西地区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问题研究 ——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生源为例[D]. 赵婧聪. 广西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河南商学院“生源”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