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食品基础蛋白和多肽的发展现状

功能性食品基础蛋白和多肽的发展现状

一、功能性食品基料蛋白质及多肽类开发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刘瑞[1](2021)在《富含γ-氨基丁酸植物益生基料的研制》文中指出年老体弱多病者通常胃肠功能较弱,针对特殊人群开发营养价值高且具有特定功能成分的食物基料符合健康中国的国策。植物基除提供能量等基础营养素外,富含具有抗氧化功能的植物化合物和丰富的膳食纤维。本文以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比例均衡的藜麦和富含β-葡聚糖等功能性成分的青稞为原料,通过藜麦、青稞萌发过程中产生的复合酶进行基质自酶解,同时利用添加前体物质来强化功能成分的合成。该研究将藜麦和青稞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转化为易消化吸收、益生的小分子氨基酸、寡肽、寡糖以及生物活性物质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等,从而提高基质的营养价值。该基质不仅可以作为食品基料,也是益生菌的良好载体。首先,以α-淀粉酶活力和GABA为指标,确定藜麦和青稞的萌发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藜麦和青稞经萌发处理后,α-淀粉酶活力和生物活性成分GABA含量提高。藜麦最佳的萌发条件是浸泡2 h,在25℃下萌发24 h,发芽后GABA含量和α-淀粉酶活力分别达到105.8 U/g、91.35 mg/100g;青稞最佳萌发条件是浸泡9 h,在25℃下萌发36 h,发芽后GABA含量和α-淀粉酶活力分别达到150.9 U/g、99.67 mg/100g。其次,利用藜麦和青稞萌发后产生的复合酶对其自身基质进行有效酶解,以获得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和益生菌利用的酶解物,该酶解物以下简称为藜麦青稞酶解物(Quinoa and highland barley hydrolysates,QHB-H)。QHB-H制备的最佳条件为: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4 h,酶解固液比1:3。所得QHB-H氨基态氮含量为0.15 g/100m L,还原糖含量为98.18 mg/100m L。8株乳酸菌均在QHB-H中生长良好,发酵后活菌数可达108-109 cfu/m L数量级,说明该基质作为益生菌载体具有可行性。研究表明,植物乳杆菌567在QHB-H中生长24h进入稳定期,活菌数可达1.89×109 cfu/m L。基质发酵后经过干燥,在4℃下冷藏84 d,活菌数仍能达到2.66×109 cfu/g,GABA含量为199.1 mg/100g。此外,为了获得高GABA含量的QHB-H基料,本文通过考察各加工环节GABA的变化,提出了提高GABA的策略。首先,在萌发过程中施加外界环境胁迫来提高GABA含量,最终选择Na Cl-Ca Cl2联合胁迫,胁迫发芽后藜麦的GABA含量为131.6±1.588mg/100g,青稞的GABA含量为139.2±0.9761 mg/100g,分别较非胁迫提高了1.44、1.40倍;其次,通过在萌发和酶解阶段添加前体物质L-谷氨酸钠(L-glutamic acid,L-MSG),强化GABA的合成。研究结果表明,萌发阶段添加L-MSG对GABA的强化效果不佳。在酶解阶段添加L-MSG能有效提高GABA的含量。当添加量为1.5 g/L时,GABA含量可达279.9 mg/100g。本文还对QHB-H的一些营养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主要营养成分在制备过程中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QHB-H中含有丰富的游离氨基酸、寡肽、寡糖以及生物活性成分GABA、多酚和黄酮等。QHB-H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为3.748±0.0045 mg/g;发酵后可溶性蛋白含量为3.355±0.0007 mg/g。QHB-H的潘糖含量为0.25 mg/g;发酵后低聚异麦芽糖为5.72 mg/g、潘糖含量为1.42 mg/g。QHB-H经酶解和发酵后,经自身酶酶解后大部分可溶性蛋白质转化生成了寡肽和氨基酸,占比约为89.90%,游离氨基酸含量为200 mg/100g左右;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55 mg/100g DW,11.97 mg/100g DW,γ-氨基丁酸含量可达300 mg/100g左右。QHB-H还具有良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基质经酶解和发酵后,ABTS、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为38.05%,64.21%%。

彭江英[2](2021)在《保加利亚乳杆菌ND02发酵不同基料代谢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保加利亚乳杆菌ND02是从青海传统酸牦牛乳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具有优良发酵特性的菌株,研究证实具有提高发酵乳制品营养价值的潜在特性。为了深入了解保加利亚乳杆菌在不同发酵系统中的代谢特性,本研究选用保加利亚乳杆菌ND02分别对牛乳、褐色牛乳和乳清三种基料进行发酵,应用液质联用技术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发酵乳、褐色发酵乳和发酵乳清三种发酵乳制品发酵前后代谢组的变化,通过单变量统计分析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牛乳经保加利亚乳杆菌ND02发酵后其代谢组发生了显着变化。本研究共鉴定到23个差异代谢物,包括氨基酸、多肽、脂肪酸、有机酸、核苷酸和维生素。保加利亚乳杆菌ND02发酵乳中Pro-Trp、L-缬氨酸、L-异亮酰胺、苯甲酸和维生素A的相对含量显着高于牛乳。其中在发酵乳和褐色发酵乳中维生素A的相对含量分别增加349.22倍和231.06倍。因此,本研究推测保加利亚乳杆菌ND02在发酵过程中可能产生维生素A。2)牛乳经美拉德褐变后其代谢组发生了显着变化,主要包括氨基酸,肽,有机酸,核苷,醛酮,二噻吩,吡嗪,吡喃啉和酰胺化合物等20种代谢物的变化,其中大多数为风味化合物。褐色牛乳经保加利亚乳杆菌ND02发酵后其代谢组同样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主要集中于氨基酸、肽、醛酮酯类化合物、核苷和维生素等21个代谢物的变化。这些代谢物的变化共同决定了褐色发酵乳独特的色泽风味与营养品质。此外,美拉德褐变导致褐色牛乳中赖氨酸的相对含量大量减少,但随着保加利亚乳杆菌ND02发酵的进行,降解了乳中的蛋白质,使褐色发酵乳中赖氨酸相对含量显着回升,有效地解决了牛乳在加工过程中发生美拉德反应,导致大量赖氨酸被破坏而引起的乳制品营养价值降低这一问题。3)乳清经保加利亚乳杆菌ND02发酵后其代谢组发生了显着变化,主要包括异亮氨酸、Ala-Leu-Pro-Met、甲基-D-吡喃半乳糖苷、油酸、琥珀酸、黄嘌呤和胞嘧啶腺苷酸等37个代谢物的变化。其中,保加利亚乳杆菌ND02发酵乳清中半胱氨酸、Tyr-Trp、胞嘧啶核苷酸以及苯乳酸等23个代谢物的相对含量显着增加,涉及氨基酸代谢、糖代谢和脂肪酸代谢等多条复杂代谢途径。本研究基于代谢组学,系统地分析了保加利亚乳杆菌ND02在发酵牛乳,褐色牛乳和乳清时代谢组的变化。结果表明:保加利亚乳杆菌ND02在不同基料中,可以利用自身特有的代谢系统生成特定的氨基酸、风味物质、活性肽类和维生素,赋予发酵乳制品特殊的生理功效和营养价值。本研究对于开发和改进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乳制品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田玉潭[3](2021)在《鸡骨热反应香精基料的制备及抗氧化与抑制性的研究》文中提出

刘奇[4](2020)在《微生物发酵法制备植物基免疫功能肽及其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多年的研究证实,肽类是最易吸收利用的食用蛋白产品形态,其中植物肽是一类资源丰富的食用蛋白产品,而利用玉米制备肽在植物制肽中占较大比例。玉米活性肽(CP)是玉米蛋白水解后的产物,它改善了玉米蛋白的水不溶性等缺陷,具有更高品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目前报道的玉米活性肽活性功能主要有醒酒、护肝、抗疲劳、抗氧化等,是深受健康品行业追捧的产品之一。但根据玉米活性肽的组成推断,玉米活性肽还有重要的免疫功能没有得到深入研究,本论文旨在通过微生物转化的方式,选择玉米活性肽作为植物肽的原料,修饰玉米活性肽链结构,使其免疫功能得到充分表达,从而扩大玉米活性肽的应用领域。论文通过以下试验得到了一条可增强玉米活性肽免疫功能的生物转化途径。(1)通过基因比对,确认了枯草芽孢杆菌Bls-45的蛋白酶分解功能,利用该菌种酶系较为丰富的特征,本论文确定Bls-45为玉米活性肽转化菌株,并进一步对其转化培养基和转化工艺条件进行摸索。(2)对微生物法修饰玉米活性肽进行了供体基团的选择。通过不同糖类、酸类和金属离子等与底物的转化效应,分别研究了底物玉米活性肽与供体基团的反应比例及反应pH值。筛选出最佳的修饰供体为葡萄糖,得到玉米活性肽-葡萄糖衍生物(CP-G);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确定最佳转化体系为:底物浓度6%,底物与供体比例为8:1,在pH8时进行转化效果最佳。(3)针对转化时的发酵工艺进行了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等因子的单因素试验,和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优化试验,从而得到最合适的优化条件为:Bls-45接种量10%,pH 6,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46 h。(4)粗制CP-G浓缩液依次经0.1-0.5kDa透析、6kDa超滤、SephadexG-25柱层析分离后,得到三个明显的峰值,分子量分别为2863Da、680Da和181Da,通过DPPH清除能力的测定,680Da组分效果最佳。(5)通过比较CP-G和CP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氨基酸组成、接枝度测定等分析比对,证明CP-G是由葡萄糖和玉米活性肽通过共价键连接,发生美拉德反应而形成的糖基化产物;CP-G分子中存在O-糖肽键,糖苷键类型为α型。(6)通过比较CP-G和CP理化性质,证明CP-G有更好的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和体外消化性。(7)通过比较CP-G和CP体外、体内抗氧化功能,结果显示,CP、CP-G均能降低血清、肝脏MDA含量,均能提高血清和肝脏中SOD活性、GSH-Px活性,但经糖基化的CP-G可以显着提高CP的体外和体内抗氧化能力;CP-G配伍香菇多糖体内抗氧化结果显示,CP-G可以与香菇多糖协同作用,配伍后比CP-G自身具有更高的抗氧化功能。(8)CP、CP-G免疫功能试验证明:CP-G的非特异性免疫试验、细胞免疫试验、体液免疫试验均较CP有较大提高;试验证明CP-G可以与香菇多糖协同作用,CP-G与香菇多糖配伍后比CP-G自身具有更高的免疫功能。体内抗氧化和免疫功能试验均能说明:CP-G与其他制剂具有很好的协同增效性和可复配潜力。

庞忠莉[5](2020)在《牡蛎肽亚铁螯合物的制备及性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牡蛎产量的逐年上升,牡蛎产品形式仍以鲜活产品、干制品及调味品等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因此开发新产品成为牡蛎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缺铁性贫血症(IDA)是一种亟待解决的全球性营养缺乏难题,多肽源性补铁剂在提高铁的消化稳定性、生物利用率及改善IDA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牡蛎富含优质蛋白,是开发多种生物活性肽的良好来源,然而目前鲜见牡蛎源肽螯合铁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文以牡蛎蛋白为原料,制备具有亚铁结合活性的牡蛎肽,将其与铁盐有机结合制备螯合物,并对该螯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及性质研究,以期为牡蛎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建设性的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酶法制备具有亚铁结合活性的牡蛎肽。酶类筛选实验发现动物蛋白水解酶为制备亚铁结合活性牡蛎肽的最优酶类;单因素实验表明最佳酶解工艺为:料液比1:15、加酶量1000 U/g、酶解时间2 h、p H=10。在此条件下,酶解得到牡蛎肽的亚铁结合能力达95.97±0.30%,牡蛎蛋白水解度为37.48±1.32%,蛋白质回收率为81.55±0.86%。此外,依据Lineweaver–Burk法推导出动物蛋白水解酶水解牡蛎蛋白的酶解动力学模型为:V=0.2562[S]/(20.357+[S])。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牡蛎多肽进行分子量测定,发现其分子量大小主要分布在200~1000 Da之间,其中222~504 Da的短肽在该组分中占比达63.12%。(2)探究了牡蛎肽亚铁螯合物制备工艺。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牡蛎多肽最佳浓度为1%、最佳螯合温度为35℃。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螯合率为响应值,进行螯合工艺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螯合工艺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多肽与氯化亚铁质量比值4.4、p H=6、抗坏血酸浓度1.4%。在此条件下,螯合率达82.18±0.64%。(3)分析了牡蛎肽亚铁螯合物的结构及性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的结果均表明牡蛎肽亚铁螯合物是一种不同于肽的新物质,并推测出亚铁离子主要通过羧基氧和氨基氮与肽结合。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牡蛎肽亚铁螯合物具有良好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其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显着强于牡蛎肽。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牡蛎肽亚铁螯合物在p H=5~9的体系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在模拟胃肠消化试验中展现出较好的消化耐受性,铁保留率最终保持在74%。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赖氨酸及半胱氨酸可能为牡蛎肽提供了亚铁离子结合位点。

吴伟[6](2020)在《速溶酪蛋白磷酸肽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酪蛋白磷酸肽(CPP)不但可以促进人体对钙、铁、锌等矿物质的吸收与利用,同时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抗氧化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欧美等发达地区已经把其定性为功能性原料,应用在食品、保健品、日化用品等领域。目前市场上营养和应用价值比较高的CPP产品(纯度≥90%)主要是从酪蛋白的酶解液中分离提纯和干燥后制备。在干燥方式和方法上多数采用低成本的传统干燥方式,如热风干燥、流化床干燥、喷雾干燥等,得到的产品存在颗粒较大,溶解速率慢等缺点。采用真空冷冻干燥的方法可制备溶解速率较快的产品,但相关过程存在耗时长、能耗大、生产效率低等弊端,从而造成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因此,开发节能环保、生产连续且效率高的新型制备技术及加工体系,对CPP在食品、保健品等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社会意义。本课题基于超临界流体和溶液相互作用机制的超临界流体辅助雾化技术,开发了一种制备速溶功能性食品因子的新型制备技术及加工体系,该技术具有绿色环保、可持续操作、操作条件温和、无化学残留等优点;同时对比了采用传统两步法(CO2高压体系处理结合传统喷雾干燥技术)与新型的一步法制备技术制备得到的CPP速溶粉末的相关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CO2高压体系对CPP粉溶解行为的影响基于两步法制备工艺,系统研究了CO2高压体系处理、传统喷雾干燥技术对CPP粉末溶解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压处理阶段,溶液中CO2的过饱和度的大小与共溶质作用的强弱密切相关。过饱和度越大,结合喷雾干燥技术所制得的CPP粉末的溶解速率越快。增大压力、适当降低温度和延长处理时间都可以增大过饱和度,最优的反应条件为40℃、8.27 MPa、40 min,过饱和度可达8.1%左右。此条件下制备的样品的溶解速率是原粉的5.6倍,是未经高压体系处理制备样品的2.5倍。2. 两步法制备工艺对CPP粉表观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采用传统两步法制备CPP粉,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高压体系压力的增大,共溶质作用得到加强,制得的样品中具有中空超薄外壳结构的微粒所占比例也随之增加。由于中空薄壳微粒具有更大的粒径和比表面积,导致样品的平均粒径和比表面积增大,溶解速率加快。对比CPP粉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制得的速溶产品在溶解速率提高的同时,其持钙力、抗氧化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乳化能力等功能性质没有发生明显变化。3. 新型速溶CPP粉的制备体系设计及产品制备针对传统CPP粉末主要通过两步法制备,生产效率低、溶解性较差、无法连续生产等弊端,采用超临界流体物理改性技术,结合共溶质和辅助雾化介质作用,设计开发了高效、可连续生产的一体化新型速溶CPP粉末制备技术及加工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超临界流体调控单元、反应行为调节单元及喷雾干燥单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新型加工体系制备的速溶粉末呈现超薄碎片化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在冷水中可快速分散和溶解(54 s内完成),其溶解速率为CPP原料的32倍以上,为传统喷雾干燥制备的CPP粉末的12倍以上。速溶粉堆积密度为0.30 g/m L,小于研磨后的冷冻干燥粉(0.34g/m L),大于传统喷雾干燥粉(0.17 g/m L)和初始海绵状冷冻干燥粉(0.14 g/m L)。速溶粉的流动性良好,休止角33.1。,介于喷雾干燥粉(31.2。)和冷冻干燥粉(36.5。)之间,可满足现代工业生产的加工需求。

李路瑶[7](2020)在《草鱼鳞酶解物促嗜热链球菌增殖作用及其对胞外多糖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草鱼鳞是水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且氨基酸种类较为齐全,常常被作为胶原蛋白、明胶等产品的来源。草鱼鳞的酶解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然而由于海洋资源的浪费,每年都有大量的水产品副产物被丢弃,其中包括鱼鳞,从而造成生物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本课题着眼于此,回收草鱼鳞,利用其高蛋白的特性以及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酶解物,对草鱼鳞进行酶解工艺优化,旨在提高水产品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为水产品源的功能性食品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1正交试验法优化草鱼鳞酶解工艺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对比碱性酶Alcalase 2.4L FG和风味蛋白酶酶解草鱼鳞所得产物对嗜热链球菌增殖的影响,确定能够更好地促进嗜热链球菌增殖的酶,即风味蛋白酶。风味蛋白酶酶解草鱼鳞的最优条件为:加酶量6%、料液比1:5 g/m L、酶解时间3 h、酶解温度50℃。在风味蛋白酶酶解草鱼鳞的最优条件下,草鱼鳞酶解物在合成培养液中的最佳浓度为1.5 g/L时,促进嗜热链球菌增殖效果最好。2草鱼鳞酶解产物的分离与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通过膜分离技术对草鱼鳞酶解物(Grass Fish Scales Hydrolysate,GFSH)按照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获得5个不同分子量的草鱼鳞酶解产物,(<1 k Da:GFSH1;1~3 k Da:GFSH2;3~5 k Da:GFSH3;5~10 k Da:GFSH4;>10 k Da:GFSH5)。对比5个不同分子量的GFSH对嗜热链球菌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GFSH1即分子量小于1000 Da的草鱼鳞酶解物能够更好地促进嗜热链球菌增殖,且使得嗜热链球菌在对数生长期的增殖速度更快,产酸能力也较其他4个分子量的GFSH更好。此外,对不同分子量的GFSH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探究,实验结果表明,GFSH1即分子量小于1000 Da的草鱼鳞酶解产物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3嗜热链球菌胞外多糖的提取与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利用膜分离得到的5种不同分子量的GFSH,探究其对嗜热链球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GFSH1作为氮源时,嗜热链球菌在生长48 h后产生的胞外多糖最多,达到111.4 mg。此外,通过对去除合成培养液中蛋白质的条件进行优化,得到去除合成培养液中蛋白质的最优条件为:三氯乙酸添加量5%,离心力15000rpm,离心时间30 min。最后对嗜热链球菌胞外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嗜热链球菌胞外多糖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商文慧[8](2019)在《海胆卵黄蛋白及其酶解物的功能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海胆是重要的海珍品之一,海胆卵黄是海胆的可食用部位。在我国的黄海和渤海海域,大连紫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nudus)、黄海胆(Glyptocidaris crenularis)和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是重要的经济型海胆。目前,关于海胆卵黄蛋白功能特性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以三种海胆卵黄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三种海胆卵黄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在此基础上,以大连紫海胆为研究对象,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渔获季节大连紫海胆卵黄肥满度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此外,本文针对大连紫海胆卵黄酶解物的Fe2+螯合特性和抗氧化活性做了进一步的探究。在本研究中,利用pH调节法制备大连紫海胆、黄海胆和虾夷马粪海胆卵黄分离蛋白,研究其功能特性,并与卵黄脱脂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卵黄脱脂粉相比,卵黄分离蛋白的蛋白质含量、持水性和持油性显着提高(p<0.05)。此外,卵黄分离蛋白具有比卵黄脱脂粉更好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在所有样品中,黄海胆卵黄分离蛋白在pH6-8的范围内表现出较高的乳化活性(p<0.05)。与卵黄脱脂粉相比,卵黄分离蛋白的α-螺旋和β-转角含量较低,β-折叠含量较高。这些结果表明,三种海胆的卵黄分离蛋白可以作为新的食品原料。利用同重同位素相对与绝对定量(iTRAQ)技术对渔获季节5月(MAY)、6月(JUN)、7月(JUL)、8月初(AUG-b)和8月末(AUG-e)大连紫海胆卵黄肥满度的变化进行研究。在鉴定出的174种差异表达蛋白中,7种差异表达蛋白与大连紫海胆作为肥满度指标的卵黄指数和蛋白质含量显着相关,这些蛋白包括6-phosphogluconate dehydrogenase,decarboxylating isoform X2(6PGD)、CAD protein、myoferlin isoform X8、ribosomal protein L36(RL36)、isocitrate dehydrogenase(mitochondrial isoform X2)(IDH)、multifunctional protein ADE2 isoform X3、sperm-activating peptides(SAPs)和aldehyde dehydrogenase(mitochondrial)(ALDH)。具有相互作用的6PGD、IDH、multifunctional protein ADE2 isoform X3和ALDH可能在大连紫海胆卵黄肥满度季节性变化的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进一步利用iTRAQ标记技术对不同渔获季节收集的大连紫海胆卵黄中脂肪酸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进行研究。共筛选出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7种差异表达蛋白,分别为arylsulfatase(Ars)、glutamine synthetase(GS)、thimet oligopeptidase-like(TOP)、dipeptidyl peptidase 2(DPP 2)、sperm phosphodiesterase 5(sperm PDE5)、retinoid-inducible serine carboxypeptidase和1-phosphatidylinositol 4,5-bisphosphate phosphodiesterase gamma-1 isoform X2。qRT-PCR验证表明,在AUG-b/AUG-e-MAY、JUL/AUG-e-MAY和AUG-b-JUN组中,Ars、TOP和sperm PDE 5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发生上调,并且这些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发生上调。虽然GS和DPP 2在Aug-b/Aug-e-May和Aug-e-May组中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上调,然而这些差异表达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发生下调。Ars、GS、TOP和DPP 2可作为AUG-e-MAY组中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和花生四烯酸含量变化的生物标记。与此同时,Ars和GS还可以作为棕榈酸、C17:1、反式油酸、花生酸和γ-亚麻酸在AUG-b-MAY组中调节的生物标记。利用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解大连紫海胆卵黄脱脂粉,制备Fe2+螯合肽。海胆卵黄的碱性蛋白酶酶解物表现出最高的Fe2+螯合活性,EC50为0.27±0.01 mg/mL。氨基酸分析表明,酶解物缺乏Cys,海胆卵黄酶解物Fe2+螯合物中未检测到Met。紫外-可见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Fe2+能够与酶解物Ser、Gly、和His等氨基酸结合。借助UPLC-Q-TOF-MS/MS手段检测卵黄酶解物的多肽序列,对Glu-Ser-Val-Asn-Arg-Tyr-Phe(ESVNRYF)、Ser-Arg-Leu-Val-Asn-Pro-Asn(SRLVNPN)和Ser-Ser-Arg-Leu-Val-Asn-Pro-Asn(SSRLVNPN)与Fe2+反应的热量变化做进一步分析。试验结果表明,3条多肽与Fe2+的结合反应都是熵驱动为主的弱结合吸热反应。上述结果表明,大连紫海胆卵黄碱性蛋白酶酶解物是制备酶解物-Fe2+复合物的良好来源。借助in silico手段预测和验证大连紫海胆卵黄中主要卵黄蛋白来源抗氧化肽。BIOPEP数据库分析表明主要卵黄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可以被21种蛋白酶水解,获得23条抗氧化肽。对8条PeptideRanker评分超过0.5的抗氧化肽做进一步研究,包括Leu-Trp(LW)、Arg-Trp(RW)、Ala-Trp(AW)、Thr-Trp(TW)、Ala-Asp-Phe(ADF)、Leu-Trp-Lys(LWK)、Ser-Asp-Phe(SDF)和Leu-Tyr(LY)。与谷胱甘肽(10.81 mmol/L)相比,LW、TW和LWK显示出更强的抗氧化性,它们的IC50分别为8.85、9.59和9.62mmol/L。并且AW、LW和LY的Trolox当量抗氧化能力(TEAC)值分别为3.07、1.87和1.52 mmoL TE/mmoL肽。上述结果表明,大连紫海胆卵黄中的主要卵黄蛋白是富含Trp抗氧化肽的良好来源。综上所述,大连紫海胆和黄海胆是具有良好功能特性的卵黄分离蛋白的来源。在渔获季节,与大连紫海胆卵黄指数和蛋白含量相关的10种差异表达蛋白揭示了卵黄肥满度的季节性变化,与大连紫海胆卵黄中脂肪酸合成相关的4种差异表达蛋白是脂肪酸含量季节性变化的生物标记。大连紫海胆卵黄的碱性蛋白酶酶解物具有良好的Fe2+螯合能力,并且大连紫海胆卵黄蛋白中主要卵黄蛋白来源的抗氧化肽具有良好的抗氧化特性。因此,分布于我国黄渤海海域的大连紫海胆、黄海胆和虾夷马粪海胆的卵黄蛋白具有良好的功能特性以及潜在的应用价值。

赵敏[9](2019)在《以洪泽湖低值鱼为基料的调味料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分析了洪泽湖低值鱼的品种分布,综合评估了低值鱼的产量。论述了当今低值鱼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目前几种常见的低值水产品的深加工产品及方法,结合洪泽湖低值鱼产业现状,确定开发低值鱼调味料。采用酶解法制备洪泽湖淡水低值鱼蛋白液。对比研究了多种单酶水解效果,发现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的水解效果较好。对单酶进行两两复配,最终确定中性蛋白酶与木瓜蛋白酶复配。对比试验后选择4个对酶解效果影响较大的因素,使用Box-Behnken(BBD)试验设计,最终得到最佳酶解工艺条件:加酶量1%、pH 6.9、复配酶配比(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1:1、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5h,在此条件下进行酶解,水解度值最高,为35.2%。在65℃、0.01 MPa、恒温24 h这一参数下,采用真空干燥,制得淡黄色、颗粒状、带有天然鱼香味、鲜味较重的蛋白基质备用。对调味料调味工艺进行研究,运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具有显着性影响的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对产品感官分值影响较大的4个因素(蛋白量、食用盐、料酒、白砂糖)及因素区间。最终采用BBD试验设计,优化得到产品配方如下:蛋白粉150 g/L、食用盐107 g/L、料酒30 g/L、白砂糖85 g/L、I+G 9 g/L、葱姜粉10 g/L、酿造酱油10 g/L、CMC 1 g/L、黄原胶1 g/L。此配方最终的感官分值为88.9分。对产品杀菌工艺进行研究,比较了3种常用杀菌方案[A(高温灌装(90℃))、B(高温水杀(93℃,23min))、C(高温高压(105℃,约0.02MPa,15 min))]的效果。通过破坏性试验分析,发现A方案产品在第25天完全腐败;B方案产品在第40天完全变质;C方案产品未出现变质现象。最终选择C方案为最佳杀菌方案。对杀菌后的产品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产品无异味,质地均一,无霉斑,无异物,符合产品感官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均未检出,符合产品微生物指标;检测出镉(Cd)0.032mg/kg,无机砷(As)0.04mg/kg,均在限值范围内(≤0.1mg/kg),符合产品理化指标。综上,产品符合符合此类产品的国家标准。

王敏[10](2019)在《核桃蛋白源生物活性肽改善学习记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食源性生物活性肽是极具发展前景的功能因子,具有丰富生物活性。核桃长期以来被认为具有改善学习记忆的功能,其健脑益智生物活性成分除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外,蛋白质及生物活性肽也被认为是重要成分之一,但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与核桃蛋白质相比,多肽因其分子量小、吸收率等优势而备受关注。本论文旨在从核桃蛋白酶解物中筛选具有改善认知功能的生物活性肽,通过体外稳定转染Aβ-E22G-mCherry质粒构建Aβ蛋白聚集细胞模型和体内学习记忆障碍小鼠模型评价其生物活性,探究核桃蛋白生物活性肽对学习记忆改善作用机制及不同给予方式对其功效发挥的影响。本论文首先采用D-半乳糖(D-gal)诱导的学习记忆损伤小鼠模型评价核桃蛋白酶解物(WPH)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发现WPH可有效改善D-gal小鼠对空间和有害刺激的学习记忆能力。WPH具有显着提高D-gal小鼠血清中抗氧化酶(SOD和GSH-Px)活性、抑制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以及显着降低氧化产物(MDA和NO)含量的作用;体外Aβ蛋白聚集细胞模型证实WPH可显着抑制细胞内Aβ蛋白聚集(p<0.05),以上结果表明WPH中含有具有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生物活性肽。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发现WPH中多肽分子量主要集中在1 500 Da以下;通过超高液相色谱和高分辨质谱联用从WPH中鉴定得到10条多肽片段,序列简写如下:ASACM(AM5)、PPKNW(PW5)、ASSAPE(AE6)、GGPATTC(GC7)、HCPF(HF4)、HSGPHA(HA6)、NGGSH(NH5)、WSREEQE(WE7)、MTDAN(MN5)和WPPKN(WN5)。结合多肽物理性质预测分析,从10条多肽中挑选4条(WN5、PW5、WE7和HF4)进行体外抗Aβ蛋白聚集活性初筛和验证,其中PW5肽的抗Aβ蛋白聚集活性最佳。利用APP/PS1转基因小鼠评价核桃蛋白肽PW5体内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生物活性。行为学结果表明,PW5肽干预可有效改善小鼠在水迷宫和穿梭实验中对空间和有害性刺激的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PW5肽干预后APP/PS1小鼠脑中Aβ淀粉样蛋白沉积(15.5±1.08,p<0.05)明显低于对照组Aβ淀粉样蛋白沉积(25.14±3.89)。16S rRNA检测结果表明,PW5肽可调整APP/PS1小鼠处于失调状态下肠道菌群的α和β多样性及组成。此外,PW5肽可促进血清中神经递质肾上腺素(NE)水平的上升以及乙酰胆碱(Ach)和丁酸水平的降低(p<0.05)。Pearson系数分析表明,血清神经递质和短链脂肪酸水平变化与肠道菌群中Lactobacillus、gnorankfErysipelotrichaceae、Flexispira等菌属的相对丰度变化存在显着相关性。在对PW5肽改善学习记忆功效的作用机制研究过程中,探讨了肠道菌群对AD发病的影响。研究发现,采用几种抗生素(氨苄西林、甲硝唑、万古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和红霉素)联合干预可有效杀灭3月龄APP/PS1小鼠肠道中的绝大部分菌群,使其接近无菌状态以便后续粪便移植研究;与同月龄(5月龄)未经干预的APP/PS1小鼠相比,短期抗生素干预对Aβ淀粉蛋白沉积形成无明显影响。在抗生素干预的基础上,通过移植老年(16月龄)APP/PS1小鼠的粪便菌群,可重构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和组成,导致小鼠脑中(5月龄)Aβ斑块数量显着增加(p<0.05)。这些结果提示外界干预可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的组成来实现预防、改善和治疗AD。结合行为学、免疫荧光染色、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结果,PW5肽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脑内Aβ淀粉样蛋白斑块并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和血清代谢物组成起到改善APP/PS1小鼠的学习记忆损伤作用。通过灌胃和腹腔注射PW5肽对APP/PS1小鼠进行干预,评价两种不同给予方式对其改善学习记忆损伤的影响。研究发现,PW5肽经口服给予后其改善APP/PS1小鼠认知功能障碍和减少Aβ蛋白沉积的效果明显优于腹腔注射。与腹腔注射方式相比,PW5肽口服可接触肠道菌群,对认知功能障碍的APP/PS1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组成及功能均有很好的调整作用,使其整体组成远离未经干预的APP/PS1小鼠而更接近于野生型小鼠。本研究表明核桃蛋白具有改善学习记忆损伤的功效,并证实核桃蛋白源生物活性肽PW5肽经口服干预后其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明显优于腹腔注射。基于本研究结果,不仅拓宽了核桃蛋白潜在的应用范围,提高其附加的经济、营养和医用价值;而且核桃蛋白源生物活性肽可进一步开发为改善学习记忆功能性食品或药品,在预防、改善和治疗认知障碍相关的多种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功能性食品基料蛋白质及多肽类开发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功能性食品基料蛋白质及多肽类开发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富含γ-氨基丁酸植物益生基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1 绪论
    1.1 植物性食品原料
    1.2 藜麦
        1.2.1 藜麦的主要营养成分
        1.2.2 藜麦的营养价值
    1.3 青稞
        1.3.1 青稞的主要营养成分
        1.3.2 青稞的营养价值
    1.4 GABA
        1.4.1 GABA的营养价值
        1.4.2 GABA的代谢途径
        1.4.3 GABA的富集方法
    1.5 植物基益生产品
        1.5.1 乳酸菌
        1.5.2 乳酸菌发酵植物基食品研究现状
    1.6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菌种活化
        2.1.4 实验原料
        2.1.5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藜麦青稞麦芽的制备
        2.2.2 QHB-H基质的制备
        2.2.3 藜麦青稞萌发和自酶解过程中GABA的提高策略
        2.2.4 基质组成对乳酸菌生长的影响
        2.2.5 乳酸菌在QHB-H基质中的生长情况
        2.2.6 益生菌发酵基质的应用
        2.2.7 产品的干燥储藏稳定性
        2.2.8 基质中营养物质的变化
    2.3 分析测定方法
        2.3.1 α-淀粉酶活力的测定
        2.3.2 水分含量的测定
        2.3.3 GABA含量的测定
        2.3.4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2.3.5 氨基氮含量的测定
        2.3.6 活菌数含量测定
        2.3.7 多肽分子量分布
        2.3.8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2.3.9 蛋白质含量测定
        2.3.10 灰分含量测定
        2.3.11 总酚含量测定
        2.3.12 总黄酮含量测定
        2.3.13 抗氧化能力测定
        2.3.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藜麦青稞麦芽制备
        3.1.1 浸泡时间选择
        3.1.2 萌发时间选择
    3.2 藜麦青稞自水解—酶解物制备
        3.2.1 酶解温度选择
        3.2.2 酶解时间选择
        3.2.3 酶解料液比选择
    3.3 麦芽制备和自酶解过程中GABA的转化及提高策略
        3.3.1 影响GABA含量的关键过程
        3.3.2 胁迫策略
        3.3.3 GABA前体物质L-MSG的添加策略
    3.4 乳酸菌在QHB-H中的生长
        3.4.1 不同乳酸菌的生长情况
        3.4.2 L.plantarum567在QHB-H基质中的生长情况
        3.4.3 乳酸菌的储藏稳定性
        3.4.4 发酵阶段添加L-MSG对GABA和菌体生长的影响
    3.5 加工过程对基料中主要功能性成分的影响
        3.5.1 多肽分子量变化
        3.5.2 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3.5.3 抗氧化成分变化
        3.5.4 发酵后感官变化及主要理化指标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保加利亚乳杆菌ND02发酵不同基料代谢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乳酸菌
    1.2 发酵乳制品
        1.2.1 发酵乳
        1.2.2 褐色发酵乳
        1.2.3 发酵乳清
    1.3 代谢组学
        1.3.1 代谢组学概述
        1.3.2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
        1.3.3 代谢组学检测技术
        1.3.4 代谢组学在乳酸菌发酵乳制品中的应用
    1.4 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立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及来源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的制备
        2.2.2 发酵期间理化指标的测定
    2.3 UPLC-Q-TOF MS~E数据采集
        2.3.1 样品预处理
        2.3.2 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2.3.3 质谱条件
        2.3.4 数据处理和代谢物鉴定
        2.3.5 代谢物鉴定和代谢通路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种基料pH值、滴定酸度及活菌数的测定结果
    3.2 三种基料代谢组学研究结果与分析
        3.2.1 三种基料代谢组学质量控制分析
        3.2.2 发酵牛乳代谢组学研究结果与分析
        3.2.3 褐色发酵乳代谢组学研究结果与分析
        3.2.4 发酵乳清代谢组学研究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4.1 牛乳发酵前后的差异代谢物
        4.1.1 多肽和氨基酸
        4.1.2 牛乳脂质及其相关代谢物
        4.1.3 有机酸
        4.1.4 核苷酸及其相关代谢物
        4.1.5 维生素
    4.2 褐色牛乳发酵前后的差异代谢物
        4.2.1 氨基酸和肽
        4.2.2 风味代谢物
        4.2.3 维生素
    4.3 乳清发酵前后的差异代谢物
        4.3.1 氨基酸和多肽
        4.3.2 碳水化合物及其相关代谢物
        4.3.3 脂肪酸及相关代谢物
        4.3.4 有机酸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微生物发酵法制备植物基免疫功能肽及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活性肽概述
        1.1.1 植物蛋白粉及应用现状
        1.1.2 植物活性肽及研究现状
    1.2 玉米活性肽的生理功能
        1.2.1 抗氧化功能
        1.2.2 降血压功能
        1.2.3 降血脂功能
        1.2.4 保肝护肝功能
        1.2.5 醒酒抗疲劳功能
        1.2.6 免疫功能
    1.3 玉米活性肽的制备
        1.3.1 微生物发酵法
        1.3.2 酶解法
        1.3.3 其他制备方法
    1.4 多肽修饰研究进展
        1.4.1 化学修饰
        1.4.2 物理修饰
        1.4.3 酶法修饰
    1.5 多肽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1.5.1 超滤法
        1.5.2 凝胶过滤层析法
        1.5.3 离子交换色谱法
        1.5.4 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
        1.5.5 电泳法
    1.6 多肽鉴定研究进展
        1.6.1 质谱法
        1.6.2 紫外红外光谱法
        1.6.3 核磁共振法
        1.6.4 Edman降解法
    1.7 免疫活性肽研究现状
        1.7.1 免疫活性肽研究进展
        1.7.2 免疫活性测定
    1.8 抗氧化肽研究现状
        1.8.1 抗氧化肽研究进展
        1.8.2 抗氧化测定方法
        1.8.3 体内抗氧化测定方法
    1.9 免疫功能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关系
    1.10 研究内容及意义
        1.10.1 主要研究内容
        1.10.2 研究意义
2 微生物发酵法制备玉米免疫功能肽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菌种
        2.1.2 仪器
        2.1.3 药品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免疫肽发酵工艺流程
        2.2.2 菌种蛋白酶基因比对
        2.2.3 菌种Bls-45种子培养基
        2.2.4 菌株Bls-45衍生转化修饰供体试验
        2.2.5 衍生转化培养基配方设计
        2.2.6 DPPH清除能力和提高率计算
    2.3 结果与分析
        2.3.1 Bls-45蛋白酶基因的鉴定结果
        2.3.2 修饰供体筛选结果
        2.3.3 衍生转化培养基修饰供体试验结果
    2.4 响应面试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2.4.1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
        2.4.2 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
        2.4.3 响应面图形分析
        2.4.4 模型的检验
    2.5 本章小结
3 微生物制备CP-G免疫肽的工艺条件
    3.1 菌种及试剂
    3.2 仪器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微生物转化条件单因素试验设计
        3.3.2 响应面优化试验
        3.3.3 DPPH清除能力和提高率计算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单因素工艺条件试验结果
        3.4.2 响应面试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3.4.3 模型的检验
    3.5 本章小结
4 CP-G纯化、结构及性质
    4.1 试剂与药品
    4.2 仪器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CP-G分离纯化
        4.3.2 CP-G结构表征
        4.3.3 CP-G理化性质研究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分离纯化及结构结果分析
        4.4.2 理化性质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CP-G体内体外抗氧化及免疫功能
    5.1 试验主要原料与试剂
    5.2 仪器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香菇多糖配伍物(CP-G-LNT)制备
        5.3.2 试验分组
        5.3.3 体内抗氧化活性试验
        5.3.4 体外抗氧化功能试验
        5.3.5 免疫功能试验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1 体内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分析
        5.4.2 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分析
        5.4.3 免疫功能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创新点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牡蛎肽亚铁螯合物的制备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牡蛎的研究现状
        1.1.1 牡蛎营养成分及功效
        1.1.2 牡蛎蛋白多肽的生物活性
        1.1.3 牡蛎保健制品的市场开发现状
    1.2 多肽-金属元素螯合物的研究现状
        1.2.1 微量金属元素的概述
        1.2.2 多肽-微量金属元素螯合物的吸收机制
        1.2.3 生物活性多肽的制备
        1.2.4 微量元素活性肽螯合物的制备
        1.2.5 微量元素活性肽螯合物的结构分析
    1.3 补铁剂的研究现状
        1.3.1 缺铁性贫血症
        1.3.2 补铁剂的开发应用
        1.3.3 多肽源性补铁剂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牡蛎肽的酶法制备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牡蛎肽的制备工艺
        2.3.2 牡蛎基本成分的测定
        2.3.3 亚铁结合能力的测定
        2.3.4 水解度的测定
        2.3.5 蛋白质回收率测定
        2.3.6 牡蛎蛋白酶解动力学分析
        2.3.7 牡蛎肽的分子量测定
        2.3.8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基本成分分析
        2.4.2 蛋白酶类的筛选
        2.4.3 酶解制备牡蛎肽的最佳工艺
        2.4.4 牡蛎蛋白酶解动力学分析
        2.4.5 牡蛎肽的分子量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牡蛎肽亚铁螯合物制备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螯合物制备单因素实验
        3.3.2 螯合物制备工艺响应面优化
        3.3.3 螯合率及螯合物得率测定
        3.3.4 螯合物的定性试验
        3.3.5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铁离子含量标准曲线制定
        3.4.2 螯合物制备工艺单因素实验
        3.4.3 螯合工艺响应面优化试验
        3.4.4 螯合物定性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牡蛎肽亚铁螯合物的结构表征及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紫外光谱分析
        4.3.2 红外光谱分析
        4.3.3 X射线衍射分析
        4.3.4 扫描电镜分析
        4.3.5 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4.3.6 牡蛎肽亚铁螯合物的稳定性
        4.3.7 氨基酸对比分析
        4.3.8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紫外光谱分析
        4.4.2 红外光谱分析
        4.4.3 X射线衍射分析
        4.4.4 扫描电镜分析
        4.4.5 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4.4.6 牡蛎肽亚铁螯合物的稳定性
        4.4.7 氨基酸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速溶酪蛋白磷酸肽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酪蛋白磷酸肽(CPP)
        1.2.1 CPP的简介
        1.2.2 CPP的来源
        1.2.3 CPP的结构
        1.2.4 CPP的制备
        1.2.5 CPP的保健功能
        1.2.5.1 促进钙、铁等矿物质的吸收
        1.2.5.2 防龋齿功能
        1.2.5.3 抗氧化功能
        1.2.5.4 增强机体免疫力
        1.2.6 CPP在食品中的应用
    1.3 超临界流体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1.3.1 超临界流体
        1.3.2 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
        1.3.3 SC-CO_2的应用
        1.3.3.1 超临界萃取技术
        1.3.3.2 SC-CO_2制备超细微粒
        1.3.3.3 其他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CO_2高压体系对CPP粉溶解行为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CPP基本指标的测定
        2.3.2 CPP溶液的制备
        2.3.3 不同反应条件制备CPP粉
        2.3.3.1 不同反应温度制备CPP粉
        2.3.3.2 不同反应时间制备CPP粉
        2.3.3.3 不同反应压力制备CPP粉
        2.3.4 CPP粉溶解速率的测定
        2.3.5 CO_2过饱和度的测定
        2.3.5.1 不同反应温度溶液中CO_2的过饱和度
        2.3.5.2 不同反应时间溶液中CO_2的过饱和度
        2.3.5.3 不同反应压力溶液中CO_2的过饱和度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原料的基本指标
        2.4.2 不同反应条件对CPP粉溶解速率的影响
        2.4.2.1 温度对CPP粉溶解速率的影响
        2.4.2.2 时间对CPP粉溶解速率的影响
        2.4.2.3 压力对CPP粉溶解速率的影响
        2.4.3 不同反应条件下CPP溶液中CO_2的过饱和度
        2.4.3.1 温度对过饱和度的影响
        2.4.3.2 压力对过饱和度的影响
        2.4.3.3 时间对过饱和度的影响
        2.4.3.4 反应条件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步法制备工艺对CPP粉表观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CPP粉的制备
        3.3.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观形貌
        3.3.3 CPP粉的粒径分布测定
        3.3.4 电导率的测定
        3.3.5 持钙力的测定
        3.3.6 总抗氧化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3.3.7 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的测定
        3.3.8 溶液粘度的测定
        3.3.9 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SEM
        3.4.2 微粒的粒径分布
        3.4.3 CPP溶液电导率的变化
        3.4.4 CPP溶液粘度的变化
        3.4.5 总抗氧化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
        3.4.6 CPP溶液的起泡性
        3.4.7 CPP的持钙力
        3.4.8 CPP的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速溶CPP粉的制备体系设计及产品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体系的构建
        4.3.2 不同方法制备CPP粉
        4.3.3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观形貌
        4.3.4 溶解速率的测定
        4.3.5 堆积密度的测定
        4.3.6 休止角的测定
        4.3.7 恒温吸湿等温线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溶解速率
        4.4.2 SEM
        4.4.3 堆积密度
        4.4.4 休止角
        4.4.5 不同方法制备CPP粉的水分吸附等温线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一 结论
    二 创新点
    三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草鱼鳞酶解物促嗜热链球菌增殖作用及其对胞外多糖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功能性食品研究现状
    2 活性肽的研究现状
        2.1 多肽的来源
        2.2 肽的生物活性
        2.3 生物活性肽的应用
    3 嗜热链球菌及其胞外多糖的研究现状
        3.1 嗜热链球菌简介
        3.2 嗜热链球菌的生物活性
        3.3 嗜热链球菌的应用
        3.4 嗜热链球菌胞外多糖简介
        3.5 嗜热链球菌胞外多糖生物活性
        3.6 嗜热链球菌胞外多糖的应用
    4 水产品副产物的研究现状
        4.1 水产品副产物的现状
        4.2 水产品副产物的营养价值及应用
    5 研究的意义、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5.1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正交试验优化草鱼鳞酶解工艺
    1.1 材料与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样品预处理
        1.2.2 草鱼鳞酶解方法
        1.2.3 酶解工艺单因素实验
        1.2.4 酶解工艺正交试验
        1.2.5 最佳增殖效果GFSH浓度的评价
        1.2.6 嗜热链球菌增殖作用的评价
    1.3 结果与讨论
        1.3.1 碱性酶Alcalase2.4L FG酶解草鱼鳞单因素实验
        1.3.2 风味蛋白酶酶解草鱼鳞单因素实验
        1.3.3 Alcalase2.4L FG酶解草鱼鳞正交试验
        1.3.4 风味蛋白酶解草鱼鳞正交试验
        1.3.5 最佳增殖效果GFSH浓度的评价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草鱼鳞酶解物的分离与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方法
        2.2.1 不同分子量GFSH的分离及增殖作用的评价
        2.2.2 不同分子量GFSH对嗜热链球菌生长曲线影响的评价
        2.2.3 不同分子量GFSH对嗜热链球菌产酸影响的评价
        2.2.4 不同分子量GFSH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分子量GFSH的分离及增殖作用的评价
        2.3.2 不同分子量GFSH对嗜热链球菌生长曲线影响的评价
        2.3.3 不同分子量GFSH对嗜热链球菌产酸影响的评价
        2.3.4 不同分子量GFSH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嗜热链球菌胞外多糖的提取与抗氧化性的研究
    3.1 材料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嗜热链球菌胞外多糖提取
        3.2.2 嗜热链球菌胞外多糖含量的测定
        3.2.3 不同分子量GFSH对嗜热链球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3.2.4 去除培养液中蛋白质对胞外多糖产量影响的单因素实验
        3.2.5 去除培养液中蛋白质对胞外多糖产量影响的正交试验
        3.2.6 嗜热链球菌胞外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苯酚硫酸法测定胞外多糖产量标准曲线
        3.3.2 不同分子量GFSH对嗜热链球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3.3.3 去除培养液中蛋白质对胞外多糖产量影响的单因素实验
        3.3.4 去除培养液中蛋白质对胞外多糖产量影响的正交试验
        3.3.5 嗜热链球菌胞外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评价
    3.4 本章小结
全文小结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海胆卵黄蛋白及其酶解物的功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海胆的概述
        1.1.1 海胆的种类与分布
        1.1.2 海胆的营养价值
        1.1.3 海胆原料特性的研究现状
        1.1.3.1 生理学领域海胆卵黄蛋白的研究
        1.1.3.2 食品科学领域海胆卵黄蛋白的研究
        1.1.4 海胆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1.2 水产动物分离蛋白的研究进展
        1.2.1 水产动物分离蛋白的提取方法
        1.2.1.1 水提法
        1.2.1.2 盐提法
        1.2.1.3 pH调节法
        1.2.1.4 有机溶剂萃取法
        1.2.2 水产动物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1.2.3 水产动物卵黄蛋白及其酶解物的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1.3 水产动物营养成分变化的研究进展
        1.3.1 水产动物蛋白质的季节性变化研究进展
        1.3.2 水产动物脂肪的季节性变化研究进展
    1.4 水产动物金属螯合肽的研究进展
        1.4.1 水产动物金属螯合肽的制备
        1.4.2 水产动物金属螯合肽结构的表征
        1.4.2.1 傅里叶红外光谱
        1.4.2.2 紫外-可见光谱
        1.4.3 水产动物金属螯合肽的构效关系
    1.5 水产动物抗氧化肽的研究进展
        1.5.1 In silico模拟蛋白质酶解
        1.5.2 水产动物抗氧化肽的构效关系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种海胆卵黄分离蛋白功能特性的对比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试验设备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海胆卵黄脱脂粉的制备
        2.3.2 海胆卵黄分离蛋白的制备
        2.3.3 基本成分和色度分析
        2.3.4 SDS-PAGE电泳检测
        2.3.5 总氨基酸含量测定
        2.3.5.1 样品预处理
        2.3.5.2 样品衍生化
        2.3.5.3 样品测定
        2.3.6 溶解度测定
        2.3.7 持水性和持油性测定
        2.3.8 泡沫性测定
        2.3.9 乳化性测定
        2.3.10 圆二色光谱分析
        2.3.11 总巯基和二硫键测定
        2.3.12 表面疏水性测定
        2.3.13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三种海胆卵黄分离蛋白的基本成分和色度对比分析
        2.4.2 三种海胆卵黄分离蛋白的SDS-PAGE电泳图谱对比分析
        2.4.3 三种海胆卵黄分离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对比分析
        2.4.4 三种海胆卵黄分离蛋白的溶解度对比分析
        2.4.5 三种海胆卵黄分离蛋白的持水性和持油性对比分析
        2.4.6 三种海胆卵黄分离蛋白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对比分析
        2.4.7 三种海胆卵黄分离蛋白的乳化性对比分析
        2.4.8 三种海胆卵黄分离蛋白的圆二色光谱对比分析
        2.4.9 三种海胆卵黄分离蛋白的巯基和二硫键含量对比分析
        2.4.10 三种海胆卵黄分离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对比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渔获季节中大连紫海胆卵黄肥满度变化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试验设备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海胆卵黄指数和蛋白质含量测定
        3.3.2 海胆卵黄中蛋白质的提取
        3.3.3 SDS-PAGE电泳检测
        3.3.4 胰蛋白酶胶内酶切和iTRAQ肽段标记
        3.3.5 强阳离子交换色谱分离肽段条件
        3.3.6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条件
        3.3.7 数据库检索和iTRAQ量化分析
        3.3.8 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大连紫海胆卵黄蛋白的鉴定和统计分析
        3.4.2 不同季节下大连紫海胆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和功能分类
        3.4.3 不同季节下大连紫海胆差异表达蛋白与卵黄指数和蛋白质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3.4.4 大连紫海胆卵黄中与卵黄指数和蛋白质含量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特征分析
        3.4.4.1 代谢酶
        3.4.4.2 生物合成酶
        3.4.4.3 结构蛋白
        3.4.4.4 核糖体蛋白
        3.4.4.5 功能肽
        3.4.5 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大连紫海胆卵黄中脂肪酸季节性变化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试验设备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海胆卵黄中脂肪酸提取和甲酯化
        4.3.2 脂肪酸成分测定
        4.3.3 胰蛋白酶胶内酶切和iTRAQ肽段标记
        4.3.4 强阳离子交换色谱分离肽段条件
        4.3.5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条件
        4.3.6 数据库检索和iTRAQ量化分析
        4.3.7 实时定量PCR分析
        4.3.8 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大连紫海胆卵黄中脂肪酸组成分析
        4.4.2 不同季节下大连紫海胆卵黄中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和功能分类
        4.4.3 大连紫海胆卵黄中与脂肪酸合成相关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
        4.4.4 大连紫海胆卵黄与脂肪酸合成相关差异表达蛋白的qRT-PCR验证
        4.4.5 大连紫海胆卵黄中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特征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大连紫海胆Fe~(2+)螯合肽的功能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试验设备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大连紫海胆卵黄脱脂粉制备
        5.3.2 酶解物的制备
        5.3.3 酶解物的分子量分布测定
        5.3.4 酶解物的Fe~(2+)螯合能力测定
        5.3.5 酶解物的Fe~(2+)螯合物制备
        5.3.6 酶解物及SGHs-Fe~(2+)螯合物的氨基酸含量分析
        5.3.7 酶解物及SGHs-Fe~(2+)螯合物的紫外光谱的测定
        5.3.8 酶解物及SGHs-Fe~(2+)螯合物的红外光谱的测定
        5.3.9 超高效液相色谱分离
        5.3.10 Q-TOF/MS鉴定肽段序列
        5.3.11 等温滴定量热仪测定肽-Fe~(2+)螯合反应热
        5.3.12 统计学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大连紫海胆卵黄脱脂粉的水解度
        5.4.2 酶解物的分子量分布
        5.4.3 酶解物的Fe~(2+)螯合能力
        5.4.4 酶解物和SGHs-Fe~(2+)螯合物的氨基酸组成
        5.4.5 酶解物和SGH-Fe~(2+)螯合物的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
        5.4.6 酶解物的肽段序列
        5.4.7 多肽的Fe~(2+)螯合能力
        5.4.8 ITC对多肽-Fe~(2+)结合的研究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insilico方法获得大连紫海胆主要卵黄蛋白抗氧化肽的特性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试验设备和仪器
    6.3 试验方法
        6.3.1 大连紫海胆卵黄脱脂粉制备
        6.3.2 SDS-PAGE电泳检测
        6.3.3 NanoLC-ESI-MS/MS检测和数据库检索
        6.3.4 In silico分析
        6.3.5 羟基自由基清除试验
        6.3.6 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
        6.3.7 统计学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大连紫海胆卵黄脱脂粉蛋白组分
        6.4.2 利用in silico手段酶解大连紫海胆主要卵黄蛋白
        6.4.3 抗氧化肽活性评估
        6.4.4 海胆卵黄蛋白肽清除羟基自由基
        6.4.5 海胆卵黄蛋白肽清除ABTS·~+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展望、创新点
    7.1 结论
    7.2 展望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9)以洪泽湖低值鱼为基料的调味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洪泽湖淡水低值鱼开发利用概况
        1.1.1 洪泽湖淡水水产品简介
        1.1.2 洪泽湖淡水低值鱼加工现状
    1.2 淡水低值鱼研究进展
        1.2.1 鱼糜
        1.2.2 鱼粉
        1.2.3 休闲食品
        1.2.4 鱼蛋白水解加工制品
    1.3 水产调味料的研究概况
        1.3.1 水产调味料概述
        1.3.2 水产调味料研究进展
    1.4 立项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立项背景及意义
        1.4.2 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洪泽湖低值鱼调味料基质制备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原材料及设备
        2.1.1.1 原辅料
        2.1.1.2 试剂
        2.1.1.3 仪器设备
        2.1.2 试验方法
        2.1.2.1 工艺流程
        2.1.2.2 单酶对低值鱼酶解度的影响
        2.1.2.3 复配酶制剂对低值鱼酶解度的影响
        2.1.2.4 复配酶酶解工艺优化
        2.1.2.5 调味料基质蛋白粉干燥试验
        2.1.2.6 水分测定
        2.1.2.7 蛋白粉感官品质鉴定
        2.1.2.8 试验统计分析及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单酶对低值鱼酶解度的影响
        2.2.2 复配酶制剂对低值鱼酶解度的影响
        2.2.3 复配酶水解鱼蛋白工艺优化
        2.2.3.1 加酶量、pH值、复配酶配比、酶解温度对DH的影响
        2.2.3.2 鱼蛋白复配酶水解条件优化
        2.2.4 干燥条件对调味料基质蛋白粉感官品质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洪泽湖低值鱼调味料调配工艺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原材料与设备
        3.1.1.1 原辅料
        3.1.1.2 试剂
        3.1.1.3 仪器设备
        3.1.2 试验方法
        3.1.2.1 工艺流程
        3.1.2.2 调配筛选试验
        3.1.2.3 调配单因素试验
        3.1.2.4 低值鱼调料配方优化
        3.1.2.5 综合感官评价
        3.1.2.6 试验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调配材料的筛选
        3.2.2 调配材料添加量对感官评分的影响
        3.2.2.1 蛋白粉量对感官评分的影响
        3.2.2.2 食用盐对感官评分的影响
        3.2.2.3 料酒对感官评分的影响
        3.2.2.4 白砂糖对感官评分的影响
        3.2.2.5 I+G对感官评分的影响
        3.2.3 低值鱼调味料配方的优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洪泽湖低值鱼调味料杀菌工艺及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原材料与设备
        4.1.1.1 原辅料
        4.1.1.2 试剂
        4.1.1.3 仪器设备
        4.1.2 试验方法
        4.1.2.1 杀菌工艺对比
        4.1.2.2 感官检测方法
        4.1.2.3 微生物检测方法
        4.1.2.4 理化检测方法
        4.1.2.5 试验统计分析及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杀菌工艺对成品感官的影响
        4.2.2 C方案产品感官评价
        4.2.3 微生物指标
        4.2.4 卫生理化指标
    4.3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1 结论
        1.1 洪泽湖低值鱼调味料基质制备
        1.2 洪泽湖低值鱼调味料调配工艺优化
        1.3 洪泽湖低值鱼杀菌工艺及产品分析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核桃蛋白源生物活性肽改善学习记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
        1.1.1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
        1.1.2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的市场研究
        1.1.3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的制备研究进展
        1.1.4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1.5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的给药途径研究进展
    1.2 核桃及核桃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
        1.2.1 核桃活性成分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1.2.2 核桃生物活性肽的分离、纯化、鉴定研究进展
        1.2.3 核桃生物活性肽的生物功能和应用研究进展
    1.3 学习与记忆研究进展
        1.3.1 学习与记忆的影响因素
        1.3.1.1 神经递质对学习与记忆的作用
        1.3.1.2 脑肽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1.3.1.3 其他影响学习与记忆的因素
        1.3.2 学习和记忆障碍相关的疾病研究
        1.3.3 阿尔茨海默病
        1.3.4 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3.5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1.3.6 阿尔茨海默病的动物模型和体外细胞模型研究进展
        1.3.6.1 动物模型
        1.3.6.2 行为学评价方法
        1.3.6.3 体外细胞模型
        1.3.7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研究现状
    1.4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在学习记忆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
        1.4.1 核桃生物活性肽在学习记忆功能方面研究进展
        1.4.2 其他食源性生物活性肽在学习记忆方面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核桃蛋白酶解物改善学习记忆的功效评价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核桃蛋白酶解物制备
        2.3.2 核桃蛋白酶解物对D-gal诱导的学习记忆损伤小鼠的行为学影响
        2.3.2.1 昆明小鼠
        2.3.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2.3 行为学之水迷宫
        2.3.3 核桃蛋白酶解物对D-gal诱导学习记忆损伤小鼠的血清和脑组织中抗氧化生化指标的影响
        2.3.3.1 血清、脑组织匀浆制备
        2.3.3.2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2.3.3.3 脑组织生化指标检测
        2.3.4 核桃蛋白酶解物体外抗Aβ蛋白聚集活性研究
        2.3.4.1 细胞培养
        2.3.4.2 核桃蛋白酶解物溶液制备
        2.3.4.3 细胞活力检测
        2.3.4.4 体外抗聚集可视化观察分析
        2.3.4.5 流式细胞仪检测
        2.3.5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核桃蛋白酶解物对D-gal诱导的学习记忆损伤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2.4.2 核桃蛋白酶解物对D-gal诱导学习记忆损伤小鼠的血清和脑组织的抗氧化活性影响
        2.4.3 核桃蛋白酶解物对体外细胞模型中Aβ蛋白聚集活性的影响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核桃生物活性肽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其体外抗Aβ蛋白聚集活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核桃生物活性肽分离和纯化
        3.3.1.1 核桃蛋白酶解物的分子量分布检测
        3.3.1.2 多肽分离纯化
        3.3.2 核桃生物活性肽结构鉴定
        3.3.3 核桃生物活性肽物理性质预测
        3.3.4 核桃生物活性肽体外抗Aβ蛋白聚集活性评价
        3.3.4.1 多肽溶液制备
        3.3.4.2 细胞培养
        3.3.4.3 细胞活力检测
        3.3.4.4 体外抗聚集可视化分析
        3.3.4.5 长时间活细胞成像观察
        3.3.4.6 流式细胞仪检测
        3.3.4.7 显微成像流式细胞仪检测
        3.3.5 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核桃生物活性肽分子量分布测定和分离纯化结果
        3.4.2 核桃生物活性肽结构鉴定结果
        3.4.3 核桃生物活性肽物理性质预测抗Aβ蛋白聚集活性
        3.4.4 核桃生物活性肽体外抗Aβ蛋白聚集活性筛选
        3.4.5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 体外抗Aβ蛋白聚集活性评价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体内改善学习记忆功效和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对APP/PS1 小鼠的行为学影响
        4.3.1.1 APP/PS1 小鼠
        4.3.1.2 多肽PW5 干预
        4.3.1.3 行为学检测
        4.3.1.4 血清、脑组织制备
        4.3.2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对APP/PS1 小鼠脑中Aβ淀粉蛋白的影响
        4.3.2.1 固定、脱水、石蜡包埋
        4.3.2.2 切片
        4.3.2.3 石蜡切片常规脱腊复水
        4.3.2.4 高温微波修复
        4.3.2.5 免疫组化染色
        4.3.2.6 显微镜下观察和图像分析
        4.3.3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对APP/PS1 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4.3.3.1 粪便收集和保存
        4.3.3.2 提取微生物组总DNA和定量
        4.3.3.3 PCR扩增
        4.3.3.4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4.3.3.5 测序结果分析
        4.3.4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对APP/PS1 小鼠血清代谢产物的影响
        4.3.5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 对肠道菌群与血清代谢产物之间相关性的影响
        4.3.6 肠道菌群对APP/PS1 小鼠Aβ淀粉蛋白的影响
        4.3.6.1 APP/PS1 小鼠
        4.3.6.2 抗生素配制和供体小鼠粪便制备
        4.3.6.3 粪便移植及分组
        4.3.6.4 肠道菌群研究
        4.3.6.5 免疫荧光染色
        4.3.7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对APP/PS1 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4.4.2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对APP/PS1 小鼠脑中Aβ淀粉蛋白沉积的影响
        4.4.3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对APP/PS1 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4.4.4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对APP/PS1 小鼠血清代谢产物的影响
        4.4.5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 对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产物之间相关性的影响
        4.4.6 肠道菌群对APP/PS1 小鼠脑中淀粉蛋白的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 不同给予方式对改善学习记忆功效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 的两种不同给予方式
        5.3.2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的两种不同给予方式对APP/PS1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5.3.3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 的两种不同给予方式对APP/PS1 小鼠脑中Aβ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影响
        5.3.3.1 脑组织制备
        5.3.3.2 石蜡切片、及切片染色前处理
        5.3.3.3 免疫组织染色
        5.3.3.4 染色结果和统计
        5.3.4 核桃生物活性肽PW5的两种不同给予方式对APP/PS1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5.3.4.1 粪便样品收集
        5.3.4.2 微生物组DNA提取、扩增
        5.3.4.3 构建文库和上机测序
        5.3.4.4 测序结果分析
        5.3.5 统计学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比较PW5 肽的两种不同给予方式对APP/PS1 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5.4.2 比较PW5 肽的两种不同给予方式对APP/PS1 小鼠脑中Aβ淀粉蛋白沉积的影响
        5.4.3 比较PW5 肽的两种不同给予方式对APP/PS1 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功能性食品基料蛋白质及多肽类开发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富含γ-氨基丁酸植物益生基料的研制[D]. 刘瑞. 江南大学, 2021(01)
  • [2]保加利亚乳杆菌ND02发酵不同基料代谢特性的研究[D]. 彭江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鸡骨热反应香精基料的制备及抗氧化与抑制性的研究[D]. 田玉潭. 宁夏大学, 2021
  • [4]微生物发酵法制备植物基免疫功能肽及其活性研究[D]. 刘奇.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5]牡蛎肽亚铁螯合物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 庞忠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速溶酪蛋白磷酸肽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吴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草鱼鳞酶解物促嗜热链球菌增殖作用及其对胞外多糖影响的研究[D]. 李路瑶.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8]海胆卵黄蛋白及其酶解物的功能特性研究[D]. 商文慧. 大连工业大学, 2019(08)
  • [9]以洪泽湖低值鱼为基料的调味料的研制[D]. 赵敏. 扬州大学, 2019(06)
  • [10]核桃蛋白源生物活性肽改善学习记忆机制研究[D]. 王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功能性食品基础蛋白和多肽的发展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