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面临WTO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面临WTO

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直面WTO(论文文献综述)

郭克莎,李琍[1](2021)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动因、趋势和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朗普执政期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逐渐演变成为全球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战。贸易逆差只是美国挑起贸易摩擦的表面借口,遏制中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维持美国政治经济霸权地位才是问题的实质。拜登就任美国总统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仍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特别是美国对中国的技术打压还在强化。围绕这一核心领域,中美贸易摩擦将呈现出常态化、复杂化、长期化的趋势,并且伴随从关税战、技术战升级至汇率战、金融战的风险。从根本上说,中国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战略,以推动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

潘秋晨[2](2021)在《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增长后,正面临动力转轨,而在复杂的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之下,先前本就潜藏的矛盾更为突出,“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已不适应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但创新效率低下、所有制歧视、产业分割严重等难以转变的现实,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集约型”增长模式的发展。如何找到未来的经济增长动力,是政策制定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中国制造业当下存在的资源错配,不仅说明产业部门包含着充分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空间,更潜藏着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巨大能量。若要释放这一能量,就有必要在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内国际生产体系紧密联结的双循环背景下,结合中国深化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历程,考虑如何构筑更高质量的全球价值链嵌入路径,更充分的利用好全球价值链的组织、治理结构,进而促进生产要素的内外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因此,若能基于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有的放矢的制定政策,改善不平衡、不协调的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对资源的过度消耗等不可持续的问题,就可能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文章将全球价值链与资源配置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基于全球价值链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理论分析框架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特征事实,系统阐述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不同于以往大部分文献的是,本文在全面量化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内外协同型、内向型动能,并区分制造业行业内、行业间资源错配事实的基础上,利用1996-2013年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以垂直深化的视角探究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要素流动效应、分工协作效应、外向集聚效应、结构升级效应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展开综述,梳理理论发展脉络并归总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一方面找到支撑本文开展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发现相关研究领域的局限和空白,以阐明本文仍需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第二,以文献综述为源点,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产业经济理论为基础,全面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制造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阐明中国作为一个转型国家,向更高水平的开放型市场经济转变的最终目的是使外部资源对国内市场产生有益的引领作用,从而巩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因此,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机制应是垂直深化和由表及里的,异质性行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可能经由两个端口,产生三种动能,进而通过四类机制发挥作用。一方面是单纯依靠外向型动能驱动的资源优化配置,即在国际市场进出口侧主要发挥作用的要素流动和分工协作机制;另一方面是在异质性行业深化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全球价值链与国内生产体系产生深入联结后在国内市场供给侧发挥作用的机制,可分为外向集聚和结构升级。其中,外向集聚机制主要说明了内外动能的协同作用;而结构升级机制则更强调在外部资源对国内市场产生有益的引领之后,本国产业部门自主增值能力的增强和国内大循环发挥的主体作用。第三,以1996-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为依据,对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角色和资源配置实际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在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形下阐明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行业间的资源配置情况;另一方面,克服总值贸易思维的缺陷,以垂直深化的增加值视角重新考量中国的贸易利益,进一步区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内外协同型和内向型动能。第四,实证检验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资源配置的程度和方向,进一步界定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优化区间”。第五,实证检验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资源配置的路径机制。首先,构建方程检验在全球价值链嵌入改善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相应的影响机制发挥了什么作用;其次,若存在多种中介机制的多重影响,则进一步确定其中更为显着的中介机制;最后,进一步探讨影响机制是否存在局限性,进而可能在一定条件之下弱化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改善作用。第六,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归总,对如何构筑高质量的全球价值链嵌入路径从而打开效率提升的“黑箱”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和经验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正从一个倾向于被动接受他国中间产品的低端代工者角色,向一个倾向于为全球生产网络输送中间产品的中端分工者角色转变,且在此过程中,国际市场对中国国内循环的依存度逐渐上升。第二,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行业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源错配,也恰好潜藏着实现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巨大能量。若能够改善资源错配,1996-2013年,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还将提升约13.16%,平均每年实现0.73%的增长;总产出将额外提升9.6%,平均每年实现0.53%的增长。第三,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对打通资源在行业间的流通渠道的作用更强,内向型动能对打通资源在企业间的流通渠道的作用更强。进一步的行业异质性分析显示,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行业越来越依赖于偏向内向的全球价值链嵌入动能改善资源配置。非线性分析显示,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各类动能对资源配置均存在一定的“优化区间”。内向型动能与资源错配的关系呈“倒U型”,当内向型动能增强到超过非线性关系的临界值之后,将发挥着可持续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这意味着,基于中国资源禀赋和产业体系构筑的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路径,确实潜藏着带动经济下一轮快速增长的巨大能量。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内外协同型、外向型动能与资源错配的关系均呈“U型”,且具备“左高右低”的非对称特征,说明外向型动能的参与确实优化了行业间资源配置,且该效应大于抑制作用,合理利用外向型动能将促使其发挥更强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第四,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改善行业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基于外资更替和再配置的要素流动效应共同发挥了多重中介作用,且外资再配置的中介作用更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外资再配置效应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之间呈“倒U型”关系。这意味着,由发达经济体外资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确实隐含着“纵向压榨”效应,而这一效应对东道国市场资源配置的负面影响也将阻碍外资本身的成长。并且,基于内外资部门之间生产率增长动力的差异,外资实质在这一资源协同优化的过程中获益更多,也更依赖于在东道国的资源再配置过程驱动自身的迅速成长。若这一协同优化过程无法持续,“纵向压榨”可能转变为“双向压制”,从而造成“损人不利己”和“两败俱伤”的局面。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为代表的全球价值链从属者的研发行为,实质是全球价值链参与者之间相互追赶和学习的表现,驱动了全球价值链主导者更高效率的资源再配置过程,一定程度消弭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纵向压榨”效应,“重启”了国内国际资源的协同优化路径。第五,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在改善行业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协作关系实现的就业结构横向调整和融资约束缓解共同发挥了多重中介作用,且就业结构横向调整的中介作用更强。但需要注意的是,就业结构的纵向调整并未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改善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相对于高技能劳动要素的增长,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的深化反而促使制造业更多的积累了对中低技能劳动要素的偏好,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可能存在一定的资源优化配置“偏向”。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型动能虽然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全球价值链嵌入壁垒驱动了制造业整体的资源优化配置,但却以“拖累”劳动要素的优化配置为代价,且低端“拖累”更为严重,由此加剧了劳动和资本要素配置的“双重分割”。第六,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协同型动能改善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外向集聚效应发挥了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全球价值链和国内生产体系的深化联结呈现出显着的协同优化作用。但区分“二元”嵌入模式的研究发现,不论是行业内还是行业间,全球价值链上游嵌入的“隔绝机制”都存在,且上游嵌入度越高,企业对核心技术等资源的保护动机越强,国内国际生产要素的流通、扩散渠道被一定程度的阻隔,个体利益和大局利益的调节失灵促使积蓄于全球生产网络和本地产业集群之下的外向集聚效应被抑制,可能导致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生产体系的“双重分割”。而同时,全球价值链下游嵌入的资源“互仿互享”机制也稳定存在,且下游嵌入度越高的企业与集群内关联企业进行优势资源互享的动机越强,外向集聚效应对资源配置的改善作用亦随之强化。因此,上述两种机制相互博弈的结果一定程度决定了外向集聚效应的强弱,进而左右着内外协同型动能引导资源配置的最终效果。第七,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内向型动能改善行业内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结构升级机制呈现出明显的部分中介作用。而进一步对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机制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通过中间投入优化、国际竞争、“链中学”路径驱动了制造业结构升级。但上述全球价值链的结构升级路径存在行业异质性,进而塑造着结构升级机制下的资源配置路径:技术水平越高的行业越依赖于由中间投入效应产生的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嵌入路径驱动资源优化配置,技术水平越低的行业则越依赖于由国际竞争效应产生的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嵌入路径驱动资源优化配置,而基于“链中学”效应产生的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路径则能够驱动所有行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且对低技术行业的作用更强。这意味着,正是由于中高技术行业的全球价值链低端嵌入路径依赖、中高端嵌入路径较难贯通、高端嵌入路径正向效应较弱,才造成中高技术行业难以进入内向型动能对资源配置的“优化区间”。

李树明,赵宏瑞[3](2021)在《国际贸易变局下中国企业的求生之道》文中认为近些年,中美贸易摩擦接连不断,中美贸易冲突呈叠加化、持续化、常态化趋势,在这场冲突中,中国企业深受其害。特朗普上台以后美国实施单边贸易保护主义,依据232条款、301条款、出口管制对我国实施贸易制裁,掀起中美贸易冲突(1),美国以国内法国际化跨域执法对我国企业实施长臂管辖,压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面对中美贸易变局,中国政府迅速予以回应,贸易冲突几轮博弈下来,前景依旧不明朗。在贸易全球化和产业链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企业深陷其中,处于变局中的中国企业,有必要认清中美贸易冲突的实质,厘清美国贸易规则的惯用手段,并结合当前的国际大环境,制定应对之策,做好防护。

贺玉环[4](2021)在《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经济关系中的重要问题。随着双方贸易往来的深入,贸易争端呈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尤其是美国单方面挑起的新一轮贸易摩擦,加大了对我国的贸易争端力度,相继在更多领域中对我国产品加征不同比例的关税,出台了各种形式的贸易争端措施,进一步恶化了中美贸易往来的正常运行。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无疑阻碍了两国经贸的发展,加大了我国产品的出口难度,降低了我国外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总和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这既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现实需要。中美贸易争端主要发生在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领域和没有优势的进口和技术知识领域,在此背景之下,两国贸易关系的正常化将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是否能朝着预期方向实现优化升级。中美贸易摩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较为复杂,既能够迫使我国重视高新技术、知识产权的发展,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也能通过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和投资等机制抑制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上述现实情况,本文从中美贸易摩擦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来研究产业结构升级,然而,关于中美贸易摩擦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在国内研究还较少。因此,本文从外部环境和贸易不确定性这一维度实证探究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能较好的考虑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评估与应对。同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能让我国在中美贸易摩擦日益白热化的外部环境下,最大程度的发挥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作用,削弱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消极作用,尽可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和避免中美贸易摩擦给我国带来的损失,并且抓住贸易争端所带来的机遇。本文以“中美贸易摩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中美贸易摩擦的起源、中美贸易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进行多角度的剖析,并找出相关原因。然后利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选取中美贸易摩擦、对外贸易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四个变量,利用VAR模型研究中美贸易摩擦对全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影响。最后,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中美贸易摩擦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中美贸易摩擦对全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短期内中美贸易争端将会抑制产业结构升级,长期内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演进,但同时抑制产业合理化发展。2.中美贸易摩擦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中美贸易争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不显着,但空间溢出效应显着。中美贸易摩擦通过破坏对外贸易结构机制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显着阻碍作用和显着双向作用的空间溢出效应,中美贸易摩擦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着的双向作用,外商直接投资也表现出双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进出口贸易呈现出显着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3.中美贸易摩擦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东部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最为显着,且呈现出正向和负向影响。其次为中部,负向作用明显,对西部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不显着。基于此结论,提出要从政策、科技创新和贸易策略三个层面来引导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孙悦[5](2021)在《中国稀土贸易的主要问题与贸易前景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在稀土领域,中国是出口贸易量最大的国家,但中国的稀土出口存在比较明显的“大市场悖论”,即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成市场优势。目前,中国的稀土资源开发存在着开采代价巨大、黑色产业链难以短时间消除、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也面临着价格与价值的不匹配等问题,相关政策也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近年来,在引发全球广泛关注的中美贸易摩擦中,稀土相关问题也极为敏感。因此,对中国稀土贸易的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实现我国稀土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需要直面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贫困化增长理论和资源稀缺性理论为基础,对中国稀土贸易的现存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中国稀土资源出口贸易现状以及相关贸易政策的演变,分析了中国稀土贸易的特点,发现中国稀土贸易主要存在定价权缺失、缺乏合理的出口管制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中国稀土贸易的效率,并进一步估算了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稀土贸易空间。基于中国稀土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地位,本文还计算了中国稀土贸易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10个主要贸易伙伴国之中,处于前景可期的国家有4个,前景光明的国家有3个,中国与日本、印度、意大利等国家的稀土贸易前景面临瓶颈,但仍有很大的可能向光明前景转化。从总体上看,在国际稀土供给趋于紧张的情况下,中国稀土贸易的垄断地位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主要发达国家难以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面对发达国家的低价购买行为,中国应该理性面对,继续深化稀土出口管制改革,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努力争取多边共识,在满足彼此需求的同时更要实现稀土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胡炅坊[6](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1)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高度快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由发展而衍生出来的各种内部问题,以及由国际环境变化而引起的一系列外部问题。从外部环境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始终没有摆脱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走势持续低迷。加之2020年初全球范围新冠疫情的爆发,全球各地区经济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重创。在这种世界历史背景下,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和经济上的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多个地区抬头,为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浓厚阴影。从内部环境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过去几十年发展所带来的部分问题开始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如生态环境破坏、产能过剩、贫富差距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我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各种矛盾交织并行的特殊历史背景。为了应对处理国内外面临的这一系列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各种风险挑战、积极求变,在指导新时代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经济指导思想。在2017年12月党中央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将其作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探索新时代经济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同时也是对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经济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重大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既超越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演变范式,又克服了西方经济学重实证而轻实践的理论缺陷,从根本上解决了市场经济改革以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后带来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双重矛盾和困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立足于中国发展实际,通过系统总结以往经济发展理论的不足和缺陷,立足于新时代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科学揭示了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规律,准确判断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走势。具体来说,本文一共分文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以及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力图对本研究的总体情况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思路,力图通过方法创新和理论创新科学完整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全貌。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概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结合相关资料,将其划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成熟期。第四部分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内容,从逻辑层面将其概括为“1+7+1”的逻辑架构,即为“新发展理念+七个坚持+新发展格局”。第五部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和理论特征进行了科学概括。在理论逻辑上具体体现为: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发展逻辑;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逻辑;兼顾国内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全球发展逻辑。在理论特征上体现为科学性、现实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国际性的高度统一。第六部分集中论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在理论贡献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而且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框架。在实践价值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一方面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另一方面为解决全球经济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卢建昊[7](2021)在《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改革开放的40余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成为全球生产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经济崛起也推动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航空服务市场的发展,为国际与中国民航飞机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整机的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与麦道这样的商用客机公司合作进行总装生产,一方面通过技术合作的“三步走”战略来自主开发支线飞机,但遗憾的是这两条路径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出现重大调整。2002年4月,支线飞机ARJ21项目正式立项。时隔4年后,在ARJ21项目尚未完成之时,干线飞机C919项目于2007年2月得到了立项。这两个表面上看起来相似的项目为何会先后出台?是哪些国内外因素与力量促使中国政府对民用航空产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如何从产业政策制订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中国重大产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这些问题是本研究重点回答的问题。论文采用“倡导联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或称ACF)对中国民航制造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该框架强调政策子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特别提出以社会为中心的视角解读不同部门的政策联盟的重要性。本论文在研究中试图将该分析框架运用于中国民航制造业的重大战略调整问题的分析上。本研究主要结论性的观点包括:伴随着国际航空制造业的日渐全球化,出现了主制造商-国际供应商的系统集成开发方式。中国决定利用该系统集成开发方式,推出ARJ21与C919两个重大项目。这两个项目是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国际航空制造业全球化的挑战与系统集成开发方式出现的机遇的战略反应。1990年代以后中国日益高涨的经济民族主义主张,提倡实施战略产业政策,以促进中国的产业安全与大国发展战略施行。在社会力量的推动下,2003年新一任领导集体上台以后,将国家再一次设定为发展主体,《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新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象征。ARJ21项目是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前提下,瞄准“缝隙”市场的阶段式发展方式;而C919项目则充分考虑与波音和空客这两个国际航空制造巨头的可能竞争与冲突,通过集中国家资源,利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与关键零部件的可获得性,实现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跳跃式发展。在这个方面,论文提出C919项目决策正是中国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政策观念调整与上海地区特殊政治地位相互结合的产物。目前呈现出的研究结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意义:第一,论文展示了在全球生产网络环境下国家以战略贸易政策为基础形成选择性产业政策的过程,并通过C919项目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研究。第二,国际政治经济学对于产业政策形成过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行为者层位分析,微观地观察了政策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系统地考察了作用于国家-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压力,并为此将广泛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第三,关于C919项目的立项过程及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各方的争论过程中呈现出了分散和碎片化的状态。同时,由于各方的不同立场,又使得彼此之间的视角和信念有着微妙的差异。本论文以此为基础,通过政策联盟行为对政策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再现,同时对国际航空制造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航空制造业商用客机发展战略展开了综合分析,并对ARJ21和C919之间所产生的发展政策变化脉络进行了结构性的把握。

雷思远[8](2021)在《贸易便利化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 ——基于欧盟以及美日韩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经济和贸易的联系愈发紧密,在这一大趋势下,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国家间贸易往来的影响日渐减弱。但由于不同国家的政策法规倾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海关通关效率等因素也存在着不同,当下的国际贸易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阻碍贸易往来的因素。贸易便利化是指,通过完善一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通关效率和改善营商条件来创造一个高效的贸易环境。因此本文从贸易便利化的角度切入,选择了占据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接近一半份额的美国、日本、韩国和欧盟作为样本国,研究其贸易便利水平变化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向欧盟以及美日韩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现状,数据表明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方面,我国对样本国整体上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随之对欧盟以及美日韩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在指标选取方面,本文根据高新技术产品的性质以及欧盟及美日韩的贸易特点选取了4个一级指标和与之相对应的15个二级指标,涵盖了基础设施、海关环境、金融与电子商务环境以及管制环境四个方面,发现样本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呈现多元发展趋势。数据表明相对于我国的贸易便利化提升幅度,样本国的提升幅度则相对较小。在实证研究层面,本文在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OECD成员国、进口国贸易开放程度等变量,以及与高新技术产品相关性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进口国创新能力指标。利用Stata15.0软件和2009-2017年我国高新产品出口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探究样本国贸易便利化变动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作用。同时,本文还对贸易便利化的一级指标进行了单独回归,以便进一步研究不同因素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日本、韩国及欧盟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对该区域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对欧盟及美日韩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将提升2.9275%。贸易便利化四个一级指标的回归结果显示,样本国的金融与电商环境和制度环境在此方面作用最为显着。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果,给出了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的相关政策建议。

高云峰[9](2020)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自2015年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以来,合作成果卓着。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国情各异,政治、文化、经济、宗教差异明显。同时,中国企业技术要素输出带来的专利海外保护等问题使得“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伴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内在需求。随着合作逐渐深入到制度层面,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转型发展以及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移出催生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一体化需求,然而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缺失、差异化明显,各国规则合作意愿不强严重制约合作的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已成当务之急。由此,存在两个需要考量的问题:第一,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缺失和差异性可能导致的各国收益差异或一定程度的利益失衡是否与当下以TRIPS协定为核心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困境具有同质性;第二,一定程度的利益失衡能否成为阻却“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实施及规则建构的重要因素?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巨大差异并且缺乏美欧发达国家权力作用因素的背景下,中国如何建构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以及如何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依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写作。首先,在提出问题阶段,提出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建构不足、差异较大可能引发一定程度利益失衡的现实。其次,本文在分析问题部分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建构“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话语权;第二,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基本矛盾研判;第三,在收益差异的客观情势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依据理性选择仍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最后,本文在解决问题阶段探讨一带一路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建构,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实施进路及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利益的保护。本文除绪论外,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区域和双边条约的实证分析,进而梳理总结出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复杂性、差异性及可能导致的利益失衡问题,这是本文逻辑展开的起点。首先,本部分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的知识产权条款、中国缔结的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条款进行了分析梳理、归纳总结。其次,在前述归纳总结基础上,提出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一带一路沿线现有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不足的背后是利益失衡的实质;并指出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态势已经不能满足各国转型发展和平衡发展需求,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中也可能存在的收益差异,即利益失衡的问题。第二部分是针对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利益失衡的理论分析,为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的建构和实施提供理论指引。首先,本部分从话语权理论出发,揭示当今国际知识产权话语权由美欧发达国家和地区主导且服务于其利益的实质,进而提出一带一路知识产权话语权建构的问题。其次,本部分运用辩证分析及动态利益平衡理论对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基本矛盾进行了分析,指出现有基本矛盾是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各国转型发展需求,保护和培养创新能力以及维系创新与传播的相对动态平衡始终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重要功能。最后,本部分运用国家理性选择理论分析指出即使存在收益差异的客观现实,各国也能基于获得绝对收益而积极参与合作;同时,亦强调不应混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客观差异与当今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不公平不合理造成的人为差异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提出基于客观差异性现实不应追求绝对的发展平衡。第三部分探讨了如何建构“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首先,本部分在反思现有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足及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差异性和规则合作缺失的基础上,立足法律内部视角,指出规则建构应当确立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相对动态利益平衡的正当性基准。其次,就法律规则构建的外部动态视角,应当遵循的路径为,不断挖掘和完善符合沿线国家共同的规则,对于超TRIPS条款可以先设置为任择性规则或概括性规则,再逐渐向强制性规则和具体规则过渡。最后,本部分提出未来我国有可能会遵循高低两个标准的文本路径拓展知识产权协定,但无论哪个版本都应在坚持原有的稳定条款基础上突出核心利益条款和中国知识产权条款文本的建设重点,包括稳定范式、核心条款遴选、最惠国待遇及国民待遇条款的设置、贸易协定中的知识产权条款与投资协定知识产权条款的协调以及商号、商誉和原产地名称若干术语的界定和澄清问题。最后一个部分探讨了在规则建构基础上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实施路径。首先,本部分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坐标系的方法将知识产权保护逻辑的各个要素予以呈现,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阐释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在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其次,阐释了中国政府层面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实施路径,并基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提出柔性合作模式。最后,阐述中国企业在实施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中海外知识产权利益的保护问题。

皇甫闯[10](2020)在《江苏省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江苏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体育产业的总体量迅速增加,同时产业发发展的结构进一步深化,体育产业发生联合、融合。体育产业的产业关联性较强,因此,加快培育体育产业的经济价值意义重大。在国家体育总局、以及相关部门制定的体育产业发展的部门规章的制度环境下,江苏省体育局联合省级财政、税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与中央配套的财政优惠政策,目的进一步加快江苏体育产业发展。财政优惠政策中主要是税收优惠政策在调节产业经济活动。研究以江苏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调查分析江苏省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深入研究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优惠政策。旨在丰富体育产业相关的理论研究,能为改进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提供一些指导。最终能够助力江苏体育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研究第一步主要概述背景与意义以及国内外关于该研究的研究状况,进而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予以评价;第二步主要对体育产业、税收、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概念的界定;第三步阐述江苏省的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和分析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第四步对目前江苏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文本分析,发现优惠政策存在:不能覆盖全部产业、效果不够明显、不够明确难以操作实施等问题,进一步分析政策问题的成因;第五步以最适课税论、税收学的角度给完善江苏体育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提出合理化建议:将江苏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相关规范性文件升级为相应的部门规章;通过完善个人税优惠政策促进民众参与;注重优惠方式搭配使用;进一步细化税收扣除政策;体育器械计提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进一步加大优惠政策供给,提高优惠政策覆盖范围。最后阐述江苏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问题与主要的合理化建议。

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直面WTO(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直面WTO(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贸易摩擦的动因、趋势和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美贸易摩擦的演变过程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动因分析
    (一)微观经济层面的分析
    (二)宏观经济层面的分析
    (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四)简要的评论
三、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趋势分析
四、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关税战产生的影响
    (二)技术战产生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2)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篇章结构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沿革
        2.1.2 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升级
        2.1.3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量化方式与经济内涵
        2.1.4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生产率效应
    2.2 资源错配与生产率提升的研究
    2.3 开放视角下的资源配置研究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评述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3.1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来自国际市场进出口侧和国内市场供给侧的生产率效应
        3.1.1 要素流动效应
        3.1.2 分工协作效应
        3.1.3 外向集聚效应
        3.1.4 结构升级效应
    3.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资源配置路径研究——基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分析框架
        3.2.1 生产设备和技能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2.2 市场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2.3 研发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2.4 创新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再配置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与资源配置的特征事实
    4.1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角色
        4.1.1 实证方法与数据处理
        4.1.2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
        4.1.3 中国制造业行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特征事实
    4.2 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与产出的反事实估计
        4.2.1 实证方法与数据处理
        4.2.2 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资源错配
        4.2.3 中国制造业行业间资源错配
        4.2.4 中国制造业生产率与产出的反事实估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
    5.1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5.2 估计方法与变量处理
    5.3 实证结果分析
    5.4 进一步的研究:还剩下多少“优化区间”?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何而起?——全球价值链嵌入在国际市场进出口侧的外向型动能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6.1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要素流动效应:基于内资、外资协同配置的探讨
        6.1.1 内外资部门资源再配置效应的动态分解
        6.1.2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6.1.3 估计方法与变量处理
        6.1.4 实证结果分析
        6.1.5 进一步的研究:国内、国际资源配置协同优化了吗?
    6.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分工协作效应:基于劳动、资本协同配置的探讨
        6.2.1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6.2.2 估计方法和变量处理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2.4 进一步的研究:劳动、资本要素配置协同优化了吗?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如何存续?——全球价值链嵌入在国内市场供给侧的内向型动能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7.1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外向集聚效应:基于国内国际生产体系联结路径的探讨
        7.1.1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7.1.2 估计方法与变量处理
        7.1.3 实证结果分析
        7.1.4 进一步的研究:全球价值链上游嵌入路径是否存在“战略隔绝”?
    7.2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结构升级效应:基于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的探讨
        7.2.1 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升级效果分析
        7.2.2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
        7.2.3 估计方法和变量处理
        7.2.4 实证结果分析
        7.2.5 进一步的研究: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是否存在不可持续性?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政策启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本文的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8.3.1 本文的局限性
        8.3.2 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基于Melitz和 Polanec(2015)方法的生产率增长分解式推导
    附录 Ⅱ: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数、地位指数、前向参与指数、后向参与指数
    附录 Ⅲ: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劳动、资本错配指数及行业间资源错配指数
    附录 Ⅳ: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内资源错配指数
    附录 Ⅴ: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生产率和产出增长潜力
    附录 Ⅵ: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结构升级指数
    附录 Ⅶ:1996-201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致谢

(3)国际贸易变局下中国企业的求生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美贸易冲突现状
    (一)中美贸易冲突呈多元化趋势
    (二)中美贸易冲突呈常态化趋势
二、中美贸易冲突的根源
    (一)制度优势竞争
    (二)全球红利分配
    (三)文明禀赋碰撞
三、美国贸易制裁的主要手段与惯用伎俩
    (一)美国针对国家贸易制裁的主要手段
    (二)美国针对跨国企业管制的惯用伎俩
四、中国企业应对策略
    (一)建立企业合规体系
    (二)健全产业链体系
    (三)搭建人才储备库
五、结语

(4)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研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贸易摩擦
        2.1.2 产业结构
    2.2 影响机制分析
        2.2.1 对外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2.2.2 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2.2.3 进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2.3 研究中相关理论介绍
        2.3.1 比较优势理论
        2.3.2 “一进二出”模型
        2.3.3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理论
第3章 中美贸易摩擦与产业结构现状剖析
    3.1 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分析
        3.1.1 中美贸易摩擦的渊源
        3.1.2 中美进出口贸易分析
        3.1.3 中美直接投资分析
    3.2 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3.2.1 我国三大产业产值结构
        3.2.2 我国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
第4章 中美贸易摩擦对全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分析
    4.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4.1.1 模型构建
        4.1.2 变量说明
    4.2 数据来源与变量检验
        4.2.1 数据来源
        4.2.2 变量的平稳性分析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中美贸易摩擦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分析
        4.3.2 对外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分析
        4.3.3 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分析
        4.3.4 进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贸易摩擦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5.1.1 数据来源
        5.1.2 变量说明
    5.2 空间相关性分析和空间效应检验
        5.2.1 相关性分析
        5.2.2 空间效应检验
    5.3 模型构建
        5.3.1 空间权重矩阵的选择
        5.3.2 模型构建
    5.4 实证结果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5.4.1 实证结果分析
        5.4.2 稳健性检验
    5.5 中美贸易摩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政策层面
        6.2.2 科技创新层面
        6.2.3 贸易策略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稀土贸易的主要问题与贸易前景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稀土产业发展的一般性研究
        1.2.2 中国稀土资源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1.2.3 稀土贸易争端问题
        1.2.4 文献述评
    1.3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3.1 结构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
    2.1 稀土贸易的相关理论基础
        2.1.1 资源稀缺理论
        2.1.2 贫困化增长理论
    2.2 稀土贸易前景测度的相关概念
        2.2.1 贸易效率概念界定
        2.2.2 比较优势理论的量化:RCA指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稀土贸易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中国稀土贸易概况
        3.1.1 中国稀土产业发展及政策演变
        3.1.2 中国稀土出口贸易现状
        3.1.3 中国稀土贸易的主要特点
    3.2 中国稀土贸易现存问题分析
        3.2.1 缺失定价权
        3.2.2 缺乏合理的出口管制措施
        3.2.3 缺乏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度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中国稀土贸易前景的实证分析
    4.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理论依据及方法设计
        4.1.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理论依据
        4.1.2 稀土贸易前景实证方法的设计
    4.2 模型构建与检验方法
        4.2.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4.2.2 模型的适用性检验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2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结果
        4.3.3 稳健性检验
        4.3.4 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测算
        4.3.5 中国稀土贸易前景的交叉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基本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以技术创新提升在国际稀土市场的话语权
        5.2.2 推动出口企业联合并建立稀土行业协会制度
        5.2.3 完善出口管制政策推动中国稀土产业良性发展
        5.2.4 关注美国稀土产业发展对我国资源安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研究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资源
    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2.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
        2.1.3 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崭新且复杂
    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理论资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相关政治经济学理论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相关经济思想
        2.2.3 西方经济学值得借鉴的相关理论
第3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
    3.1 萌芽期:七年知青岁月的初期经验
        3.1.1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树立
        3.1.2 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开启
    3.2 形成期:30 年的地方经济治理经验
        3.2.1 正定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2.2 福建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2.3 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2.4 上海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3 成熟期: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经济思想
        3.3.1 十八大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3.3.2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3.3.3 十九大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3.3.4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内容
    4.1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引领——新发展理念
        4.1.1 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4.1.2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基本内涵
        4.1.3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4.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内涵——“七个坚持”
        4.2.1 经济发展领导核心论: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4.2.2 经济发展目的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4.2.3 经济发展阶段特征论: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
        4.2.4 经济体制改革论:坚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二元关系
        4.2.5 宏观经济管理论: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
        4.2.6 经济发展战略论: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
        4.2.7 经济工作方法论:坚持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
    4.3 新时代中国经济的新发展格局
        4.3.1 构建高质量国内大循环
        4.3.2 优化发展国际大循环
        4.3.3 促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
第5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及理论特征
    5.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
        5.1.1 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发展逻辑
        5.1.2 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逻辑
        5.1.3 兼顾国内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全球发展逻辑
    5.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特征
        5.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性
        5.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现实性
        5.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性
        5.2.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人民性
        5.2.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国际性
第6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6.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
        6.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6.1.2 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框架
    6.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实践价值
        6.2.1 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
        6.2.2 为解决全球经济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提出问题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范围
    1.4 本论文的组成
第二章 理论背景和分析框架
    2.1 政策过程视角下的产业政策形成和变化
    2.2 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
        2.2.1. 倡导联盟框架的核心逻辑
        2.2.2. 倡导联盟框架与贸易政治经济学的衔接
        2.2.3. 国家和宪政体制
    2.3 产业政策倡导联盟的信念基础:发展主义
        2.3.1. 战略产业政策的经济逻辑
        2.3.2. 李斯特的不均衡发展观
        2.3.3. 不均衡发展观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3.4. 日本的官僚制
        2.3.5. 中国产业政策体制
    2.4 全球生产网络和战略性产业政策
    2.5 小结
第三章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行业的结构变化
    3.1 航空运输市场“去管制”及其对航空制造业的影响
        3.1.1. 轴辐式航线的发展对干线飞机的影响
        3.1.2. 馈线航路的发展与支线飞机
        3.1.3. 航空运输的国际自由化
        3.1.4. 波音和空客双寡头结构形成
    3.2 喷气式支线飞机的出现与小双寡头的新生产组织
    3.3 系统集成的Tier-1开发模式
    3.4 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商用飞机制造的发展历程
    4.1 改革开放后中国航空制造产业变化概述
        4.1.1.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
        4.1.2. 首个商用客机研制项目:“运-10”
    4.2 学习的开始:MD-80组装生产
    4.3 MPC-75项目
    4.4 三步走战略
        4.4.1. 商用客机干、支之争的苗头
        4.4.2. MD-90
        4.4.3. AE-100 项目
    4.5 小结:存活下来的政策子系统
第五章 经济学者认知共同体的政策信念分化
    5.1 1990 年代经济学家的主流化与思想分化
        5.1.1. 新左派的经济体制构想
        5.1.2. 民族主义情绪的扩散
    5.2 非主流经济学派的出现和成长
    5.3 非主流经济学家与民族主义者的联手
        5.3.1. 大国优势和大国战略
        5.3.2. 战略产业和航空制造
        5.3.3.入世与非主流经济学者的活跃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产业政策导向变化
    6.1 “追赶期”产业政策体系概况
    6.2 “入世”前后的改革和产业政策体系
    6.3 国有企业制度改革:郎顾之争和反思改革
    6.4 创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
        6.4.1. 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
        6.4.2. 高铁建设与集成创新
        6.4.3. 大型飞机项目
    6.5 小结
第七章 从系统集成商的道路到大飞机项目
    7.1 支线飞机项目的推进
        7.1.1. 新舟60
        7.1.2. 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的推进
        7.1.3. ERJ-145合作生产项目
    7.2 大飞机争论的序幕:运-10的神话化
        7.2.1. 大飞机与大型运输机
        7.2.2. 摇摆不定的ARJ21
    7.3 大飞机论证
        7.3.1. 支线道路与大飞机道路
        7.3.2. 第一次论证
        7.3.3. 第二次论证
    7.4 大飞机政策形成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博弈
    7.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贸易便利化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 ——基于欧盟以及美日韩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与可能的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贸易便利化的相关研究
        2.1.1 贸易便利化概念界定
        2.1.2 贸易便利化评价指标构建方法研究
        2.1.3 贸易便利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2 关于欧盟及美日韩国家贸易便利化问题研究
    2.3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3.1 高新技术产品范围界定
    3.2 我国对样本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3.2.1 中国对样本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规模
        3.2.2 中国对样本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分析
        3.2.3 中国对样本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区域结构分析
第4章 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度
    4.1 贸易便利化指标的选取
    4.2 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及测算
    4.3 测算结果分析
        4.3.1 整体层面分析
        4.3.2 地区层面分析
第5章 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的构建
        5.1.1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取
        5.1.2 数据来源及说明
    5.2 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5.2.1 总体回归结果分析
        5.2.2 分指标回归分析
        5.2.3 分地区回归分析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9)“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基本框架
第一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的现实
    一、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实证分析
        (一)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现实考量
        (二)中国双边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现实
    二、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规则不足之表征
        (一)一带一路沿线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条款的阙如
        (二)一带一路沿线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条款的软性特征
        (三)一带一路沿线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条款的差异性
        (四)一带一路沿线个别国家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条款的不稳定性
    三、一带一路沿线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不足背后利益失衡实质
        (一)知识产权保护合作阙如与各国发展需求之间失衡
        (二)知识产权保护差异性与平衡发展之间失调
第二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利益失衡的理论分析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话语权建构
        (一)话语的权力本质
        (二)国际知识产权制度话语权实践
        (三)国际知识产权制度话语权解析
        (四)“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话语权的建构路径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基本矛盾研判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辩证分析
        (二)基于相对公平正义与动态利益平衡理论之分析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国家理性选择考量
        (一)基于混合博弈理论之国家行为分析
        (二)基于集体行动理论之国家行为分析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收益差异性辨析
第三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规则建构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规则建构的内部视角
        (一)现有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规则的反思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规则建构考量要素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规则建构外部视角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规则建构路径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规则建构重点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之中国规则体系化建设
        (一)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条款综述
        (二)中国缔结的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条款文本评析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中国文本建设的重点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实施路径
    一、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逻辑及其展开
        (一)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的基本逻辑
        (二)全球知识产权价值链视角下的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合作
    二、中国政府“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的实施路径
        (一)规则建设层面实施路径
        (二)合作谈判层面实施路径
        (三)合作方式层面实施路径
    三、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利益保护
        (一)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利益保护方式
        (二)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不足
        (三)中国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建议与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江苏省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总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2.1 揭示江苏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问题
        1.2.2 为改善江苏体育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1.2.3 再次助力江苏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1.3 研究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
        1.3.1 理论意义
        1.3.1.1 有助于丰富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理论研究
        1.3.1.2 有助于将研究聚焦至省级体育产业财政优惠政策
        1.3.1.3 有助于补充江苏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理论相关研究
        1.3.2 实际应用价值
        1.3.2.1 有助于为江苏体育政府部门制定财税优惠政策意见提供参考
        1.3.2.3 有助于推动江苏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3.2.1 体育产业政策相关研究
        1.4.2.2 关于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研究
        1.4.2.3. 关于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效果的研究
    1.5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对象
        1.5.4 研究方法
        1.5.4.1 文献资料法:
        1.5.4.2. 专家访谈法:
        1.5.4.3. 文本分析法:
        1.5.4.4. 逻辑分析法
        1.5.4.5 对比分析法
第二章 体育产业及税收优惠政策概述
    2.1 体育产业、税收及税收优惠政策的概念
    2.2 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内容
    2.3 税收优惠政策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性
        2.3.1 税收优惠政策优化体育企业发展的经济环境
        2.3.2 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体育企业创新研发先进技术
        2.3.3 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影响个税促进居民体育消费
    2.4 江苏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2.4.1 江苏体育产业业态发展现状
        2.4.2 江苏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价值地位
        2.4.2.1 优化社会资本,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2.4.2.2 丰富江苏体育产业门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2.4.2.3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2.5 最适课税理论对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的启示
第三章 江苏现行的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分析
    3.1 江苏省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现状
        3.1.1 税收直接优惠
        3.1.2 税收间接优惠
    3.2 江苏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3.2.1 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法律层次较低
        3.2.2 重于所得税优惠、轻视商品税优惠
        3.2.3 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覆盖范围不够广
        3.2.4 税收优惠政策不够明确、细化,难以操作实施
    3.3 江苏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成因
        3.3.1 体育产业的“外部性”价值较为淡化
        3.3.2 体育产业本身范围广、更新快
        3.3.3 税收法律部门规章对江苏体育税收优惠地方性政策的限制
第四章 完善江苏省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合理化建议
    4.1 通过完善个税、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增加民众参与度
    4.2 所得税优惠与商品税优惠相结合
        4.2.1 完善体育企业、个人的税收扣除政策
        4.2.2 完善体育器材设备的加速折旧政策
    4.3 扩大江苏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征税范围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直面WTO(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贸易摩擦的动因、趋势和影响分析[J]. 郭克莎,李琍. 天津社会科学, 2021(05)
  • [2]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D]. 潘秋晨.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3]国际贸易变局下中国企业的求生之道[J]. 李树明,赵宏瑞. 社会科学家, 2021(06)
  • [4]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D]. 贺玉环.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5]中国稀土贸易的主要问题与贸易前景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D]. 孙悦. 吉林大学, 2021(01)
  •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D]. 胡炅坊. 吉林大学, 2021(01)
  • [7]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D]. 卢建昊. 北京大学, 2021(09)
  • [8]贸易便利化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 ——基于欧盟以及美日韩的实证研究[D]. 雷思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9]“一带一路”倡议下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研究[D]. 高云峰. 吉林大学, 2020(03)
  • [10]江苏省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研究[D]. 皇甫闯. 南京体育学院, 2020(08)

标签:;  ;  ;  ;  ;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面临WTO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