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围棋与管理思想初探

易经、围棋与管理思想初探

一、易经、围棋与管理思想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何云波[1](2020)在《围棋的对外传播与中国围棋文化“走出去”的思考》文中认为围棋产生于中国,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其后又流传到世界各地,从而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圆心,不断地向外辐射的传播方式。在古代,围棋的传播大致可分三条途径:一路是向西,经丝绸之路,传到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及中亚、南亚各国;一路是向东,经由朝鲜半岛,再传到日本;还有一路向南,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东南亚地区(后来,传到欧洲,也是经海路,由南再向西)。当然,这种围棋交流又不完全是单向的。当一些国家和地区接受了围棋,他们又对围棋加以改造、发展,在中国西藏、锡金等地出现了藏围棋(密芒),而欧美世界在接受围棋之后,

吕靖雪[2](2020)在《马融咏物赋研究》文中指出汉代咏物赋,尤其是东汉咏物赋是中国咏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融“学穷道奥,文为辞宗”,是东汉时期咏物赋存世较多的文学家。本文以马融咏物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赋作的多维度研究,探讨其赋作的艺术特色、思想内蕴、流传变化,总结马融咏物赋在汉魏之际咏物赋发展史上的作用。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对马融生平及着述情况的介绍出发,总结马融咏物赋的创作背景。第二章是对乐器赋的研究,马融乐器赋在继承前人创作程式的同时,结合音乐自身规律,多有创新。在创作对象的选取上,不囿于传统文人乐器,首次引进西域羌笛;在艺术技巧上,熔铸经传,典雅精工,行文诗赋结合,语辞有骈俪化趋势。首次提出并实践“听声类形”、“协比其象”的艺术手法,将音乐与有形之物和无形的思想相联系,实现了文学对于无形之声音的描绘;在美学倾向上,以“悲”、“中和”、“自然”为美,但又能不落窠臼,采儒道两家于一体。第三章是对棋类赋的研究。两篇赋在题材上都属于开山之作;在艺术技巧上,《围棋赋》亦诗亦赋,风格豪健。《樗蒲赋》则具有更多的骈俪化特征。两篇赋作对棋类话语体系的引用使得文章言简义丰;在思想内蕴上,建立在以兵家论棋局的大的譬喻下的棋类赋,主要通过马融在棋盘上对兵家理论的实践,展示了马融独到的军事眼光。第四章通过梳理唐前马融同题咏物赋的创作,展现了马融同题咏物赋在创作手法、风格特征、思想内涵上对马融的继承,以及所体现的时代文学特征。

彭蕊[3](2020)在《易文化的图像认知研究》文中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化、平面化的体现,不同的语言输出不同的文字,不同的文字之间的转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图像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憾。图像是人类对自然物基于视觉的客观反映,是人类对世界和人本身的感官认识,是人类的共同语言。至大至简的图像语言首推“易象”。《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经》中的卦和爻,是对客观世界的抽象表达,借用卦象符号这个媒介来阐释宇宙万物的本质,即“八卦以象告”。作为一种直观的表现形式,“象”比之于“言”有天然的优势。艺术形式无法脱离图像的表述,无法脱离图像的构成,于是《易经》关于“象”的理论具备着重要的艺术学意义。所以艺术来源于《易经》,任何艺术都逃不掉易术的范畴,因为易文化包含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万有。研究生生涯中老师们在课堂上多次提及《易经》。出于对中国古代文化智慧的沉迷而踏上了“易文化”的探索之路。本论文从视觉传达设计的视域下,以“太极图”视觉图像认知的角度切入浩瀚的易学研究领域,探索“艺术”与“易术”的关系。本论文涉及易经文化、图像学、艺术学、设计学、哲学以及教育学等知识,以易文化中的“太极图”图像为研究重点,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演绎法和学科交叉法,以现有文献为基础,将收集到的书籍资料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学习、吸收并融入自己的观点,像揉面团一样杂糅到一起重新蒸出带有独特性印记的馒头。目前易文化的研究着述众多,众说纷纭,本文的创新之处便在于以视觉角度综合图像艺术去研究、推演这门中国古智慧的经典图像认知,使“易术”与“艺术”摩擦出后现代的火花。

林闯[4](2020)在《策略三十六计和算法三十六计》文中研究说明本着文化自信的精神,深入学习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易经》,挖掘《易经》形象思维的抽象和推理的理念,结合现代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和作者本身的专业经历,给出了计算机系统设计策略三十六计和算法三十六计的初步成果.本文提出了计算机学科的四个基本对立统一关系,即四个基本科学问题:集分定位、刚柔相摩、供需相应、串并转换.从集分定位出发,在策略三十六计中提出了架构设计十八计,它包括了时空转换和多种计算模式的计策.从刚柔相摩出发,在策略三十六计中提出了系统特性十八计,它包括了八类特性设计的计策,例如,可控性、效率性、安全性、可变性等方面的计策.供需相应和串并转换所涉及的科学问题,主要体现在资源管理和任务调度的算法三十六计中.这些算法计策中包含了计算机学科的经典和热点问题,例如,可计算性、多目标优化、云计算、软件定义系统、大数据思维和人工智能等.策略三十六计和算法三十六计可以为计算机专业人员在学习和系统研发工作中提供思维框架、策略辩证思路和需要的计策及实例,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理解事物的哲学道理.

任晨[5](2019)在《论欧洲书写中的围棋与中国形象的建构》文中研究表明在欧洲文艺作品中,经常出现各类中国文化元素,特别是21世纪以来,以不同中国文化元素为主题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围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受到了欧洲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就是欧洲文艺作品中的围棋。欧洲通过围棋或联想或观察到了各式各样的中国社会现实,这其中必然夹杂着的真实表现和他者的想象。欧洲对于围棋的想象参与了其对中国的想象,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呈现。

谢九生[6](2018)在《中国古代“艺术列传”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的二十四史中出现了“艺术列传”。然而,在以往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研究过程中这些“艺术列传”常常被排除在研究的范围之外。事实上在对《晋书》、《北史》、《周书》和《隋书》等四史中的“艺术列传”进行梳理之后发现其中记录了许多有关天文、阴阳、术数、医药等被归类于方术、方技(伎)的人物、实录或传说。但是,其中也记载了大约有十七位基本符合今天所说的书法、音乐、建筑和工艺等艺术人员的相关史事。也就是说一方面在古代“艺术列传”之中今天所说的书法、绘画、建筑、工艺和音乐等子门类艺术与方术、方技(伎)处于比较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显示出古代“艺术”主要是由今天所说的书法、绘画、建筑、工艺、音乐等艺术与方术、方技(伎)所构成的一个比较广义的范畴。而中国古代“艺术”演变的特殊性,也即是体现出的宏观性、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因此,第一,对于“艺术列传”的研究也应该是中国古代艺术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在“艺术列传”中也记载了有关今天所说的书法、绘画、建筑、工艺和音乐等子门类艺术。第二,由“艺术列传”中的书法、绘画、建筑、工艺和音乐等艺术与方术、方技(伎)被归为古代“艺术”一类可知,对于传统书法、绘画、建筑、工艺和音乐等艺术的研究也许不能忽视对于古代方术、方技(伎)的研究,因为方术、方技(伎)在古代也是“艺术”的子门类之一。通过研究正史之“艺术列传”的内涵特征、流变过程和形态,以及“艺术列传”与术艺、六艺、五术、道术和玄学等的关系,可知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古代“艺术”包括古代方术、方技(伎),并且方术、方技(伎)与今天所说的书法、绘画、建筑、工艺、音乐等子门类艺术已经开始逐渐分化,但是又还不是很彻底,同时通过“艺术列传”也可以窥探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书法、绘画和音乐等艺术理论的演变特点。另一方面,通过深入探讨古代“艺术列传”与巫术、方术、方技(伎)的关系,从而认为,第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艺术”之中仍然存在着各个子门类艺术的中间或过渡的形态,尤其是在古代方术、方技(伎)与传统书法、绘画和音乐等子门类艺术之间。第二,古代“艺术列传”中记载的方术、方技(伎)的内容包含有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分,也就是说“艺术列传”与古代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说传统书法、绘画、建筑、工艺和音乐等艺术与古代科技之间一直都是有着紧密的联系,既使到了今天,书法、绘画和音乐等各种子门类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的。第三,就古代“艺术列传”中记载的书法、音乐等艺术与方术、方技(伎)的中间形态的分析,可以发现古代“艺术”中的各个子门类艺术与方术、方技(伎)有着相似的发展起源,并在长期的衍化过程中保持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以及在古代“艺士”之中呈现出的“身兼多艺”的特性。古代“艺术列传”与正史列传中的“艺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正史“艺术列传”和正史列传之中“佞幸(恩幸、幸臣)列传”、“文苑(文学、文艺)列传”、“儒林(儒学)列传”和“隐逸列传”等类传的关系能够以正史列传的角度探究古代“艺术”文人衍化的过程与演变特征。而且,古代“艺术列传”中记载的人物大都是方士和术士、文士、艺士和隐士等等。另外由于着史者也往往可能都是文士或文人以及历代统治阶级在古代“艺术”的演变过程中往往掌握着话语权。因此,“艺术列传”与着史者、皇族之间也存在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列传”中记载的古代书法、绘画和音乐等人员与“艺事”也体现出“艺术列传”对于古代艺术研究的重要性,第一,正史“艺术列传”中记载的造物艺术,可能是先秦时期以《考工记》为代表的古代造物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延续。第二,对于正史“艺术列传”中记载的书法、绘画、建筑、工艺和音乐等艺术人士的研究有利于探究中国传统书法、绘画和音乐等艺术的起源、发轫和演嬗的规律与特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艺术列传”可能是古代正史之中最早的有关古代艺术学的相关史料。而以古代校雠学、目录学的视角可知古代“艺术”的概念与范围往往是包括方术、方技(伎)的。并以中国艺术学的角度,得出古代“艺术列传”在中国古代艺术学与艺术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与对于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的现代意义。同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现代衍化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提示出古代“艺术列传”的研究的文化意义。也就是说古代“艺术列传”可能是基于今天所说的艺术学理论有关古代艺术学的珍贵史料,不仅能够以正史与“中国特质”的角度来探赜古代“艺术”的起源、发轫与演嬗的规律与特点,而且在古代艺术学和艺术史学研究的“中国方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价值,以及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强调“中国精神”和“中国路径”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唐浩明[7](2015)在《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连载)》文中指出悟道曾氏是一个很看重"道"的人。"道"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概念,所以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但中国古人的语境中却最喜欢用这个字。大致说来,"道"所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指规律、法则,一指方法、途径。通过所经历所看到的事物现象,去领悟其中所蕴含的规律、法则,或去探索其中所启示的方法、途径,这是人类

张东鹏[8](2012)在《中国哲学与围棋之道》文中认为本课题研究中国哲学与围棋之道的关系,从中国哲学的特质入手,通过梳理围棋之道的建构、内涵及其产生的广泛影响,揭示出:正是由于古人在中国哲学的视域下对围棋进行了解读和诠释,将中国哲学的特质赋予了围棋,才使得围棋从游戏上升为与“道”相通的“道”之载体,从而脱胎换骨,具有了哲学内涵和文化意义,使得围棋的生命意义得以升华。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民族精神对于其精神活动的反思。中西方哲学的主要分野在于“求道”与“爱智”、“一元和合”与“二元分立”的分别。中国哲学的特性在于“道摄万物”、“天人合一”。经孔子、老子阐发,当哲学意义上的“道”确立之后,“道”即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在“道摄万物”的维度上,当围棋进入古人的视野,当探究围棋的棋理和意义成为需要,以“道”的视域解读围棋,发掘围棋与“道”相通之处,建构与“道”相通的“围棋之道”就成为古人的自然选择。而《周易》以“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被称为“大道之源”,在古人的知识体系中,《周易》哲学思想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地位,古人往往把《周易》作为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范式,用以解读现实事物。在以上理论背景下,东汉初年面对“博行于世而弈独绝”①的现象,为弘扬围棋,需要发掘围棋之大义时,班固即在“道”的视域下,以《周易》哲学思想对围棋进行了解读与诠释,赋予了围棋与“道”相通的哲学内涵,即“围棋之道”。班固之后,历代古人对“围棋之道”均有所发明,关于“围棋之道”内涵的阐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棋局象易数;棋子法阴阳;棋之妙在变化、棋之神在“知几”、棋之用在“时”、“位”。“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体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求道、悟道,最终体道①是古代知识阶层的集体追求和终极追求。古人对于如何才能悟道、体道进行了种种探索,形成了各种流派的悟道工夫。由于“围棋之道”与“道”相通,围棋也即成为藉以悟道的一种方式与途径。在这个维度上,围棋的“观”之方法论和“悟”之工夫论具有重要意义。古人对“道”的体认首先来自于观察。《周易·系辞》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贲·彖辞》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不论观天地之象、观卦象,还是观人、观物,必须要通过“观”才能进行,“观”在《周易》中是明道的途径和方法。了解了“观”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观”就是在方法论层面上要予以解决的。对于“围棋之道”来说,棋局之变化即是“道”之变化的呈现,通过观察棋局变化即能体悟“道”之流行变化,而围棋的“研几”之观和“虚静”之观,在方法论层面上恰好回答了“如何观”的问题,并且更具意义的的是,围棋可以提供“研几”之观、“虚静”之观等“观”之方法的训练,以提高“观”之能力。从唐代起,在知识阶层中“观棋”成为一种风尚,延续千年不绝。另一方面,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一章》),由于“道”的不可言说性,个体的思维如何才能把握“道”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由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方式必须以语言为媒介才能进行思维活动,因而无法胜任对“道”的把握。《周易·系辞》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周易·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周易》提出以“象”思维来解决这一问题,而围棋的思维方式正是“象”思维,通过围棋对“象”思维进行锻炼,能够帮助个体提高“象”思维的水平。当个体对“道”有所体认时,其所得同样无法借助语言来实现,那一刻只能是“悟”。阮元《经籍纂诂》说:“悟,心解也。”庄子提出的废黜言语智识以“无心得道”经后人发展为“心悟体道”,也即是“悟道”。“悟”之工夫即是以悟“道”为指向的思维活动。“体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达到“体道”的境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多次悟得,逐渐提高“境界”的层次。对于围棋来说,在“围棋之道”向度上的提升同样需要通过“悟”才能得。围棋在三国时提出了“九品”说,之后在围棋义理中得到进一步诠释。《玄玄棋经》释“一品入神”说:“神游局内,妙不可知,故曰入神”,这即是“围棋之道”的最高境界。围棋的“九品”相当于对围棋棋理和“围棋之道”悟得之不同层次的境界,关于“九品”的诠释,则对不同境界的特征进行了界定和评价。围棋“九品”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建构了一条由低品通向高品的进路,指点后来者低品因何而低,高品因何而高,以及由此一境界向更高一品境界提升时突破的方向。在悟道的进路上,个体能够通过围棋获得“悟”之体验,积累“悟”之经验,总结“悟”之方法,进而提高“悟”之能力。由于中国哲学讲“道摄万物”,“围棋之道”与“道”相通,所以围棋能够与外部世界产生广泛的联系。在古人相关论述中,论及围棋之道与兵家权谋相交通者最多,围棋与政治、历史等的联系也有论及,现代论着则有关于围棋之道与经济、管理之关系的研究。由于中国哲学讲“天人合一”,人性即天性,人道与天道相通,而“围棋之道”与“道”相通,所以围棋能够与人产生广泛的联系。当围棋与一定数量与规模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即产生了围棋文化。围棋文化之精神在于个体品性的修养、才情的展现、精神的安顿以及个体之间相互的认同、交流和影响。在个体发展的价值取向上,如同儒家的最高目标是圣人,围棋的最高目标是棋圣。与“棋王”不同,“棋王”指向的是棋艺本身的水准,“棋”加上一个“圣”,就不再局限于对技艺水准的评价了,而是与“体道”的境界联系在一起。“棋圣”可以看作是对“以棋入道”者的称谓。圣人与棋圣对于普通个体来说过于遥远,价值导向的意义大于现实意义,于围棋文化而言,个体通过围棋展现的才情才是最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这也是围棋文化的主体。正是由于中国哲学的特质与围棋相结合,才赋予了围棋哲学内涵和文化意义,围棋才拥有了神妙玄远的旨趣、仁义礼智的品格、浪漫旷达的情怀以及波澜壮阔、绚丽多姿的生命历程。本论文分五章进行了相关论述。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特质。探讨中国哲学所独具的价值之所在,内容包括中国哲学的界定和中国哲学的特性。第二章,中国哲学与围棋之道的建构。试图阐明正是因为中国哲学具有如此特质,与“道”相通的“围棋之道”才能得以建构,围棋才能被赋予如此哲学内涵和文化意义。内容包括围棋之道的建构、发展及中国哲学视域下围棋之道的内涵。第三章,技进于道”与“观”棋“悟”道。在中国哲学视域下,“围棋之道”与“道”相通,所以在“技进于道”的维度上,个体能够藉由“围棋之道”上达于“道”。内容包括“技进于道”、“观”之方法论和“悟”之工夫论。第四章,“道摄万物”与“世事如棋”。在中国哲学视域下,“围棋之道”与“道”相通,所以在“道摄万物”的维度上,围棋才能够与外部世界产生如此广泛的联系。内容包括围棋之道与政治、围棋之道与军事、围棋之道的现代应用。第五章,“天人合一”与“棋如其人”。在中国哲学视域下,“围棋之道”与“道”相通,所以在“天人合一”的维度上,围棋才能够与人产生如此广泛的联系。内容包括围棋文化之精神、圣人与棋圣、心性才情与围棋、哲思玄远的围棋诗词。结语部分探讨了中国哲学赋予围棋以哲学内涵与文化意义的启示。围棋的本初为游戏,正是由于中国哲学赋予了围棋哲学内涵和文化意义,围棋才成为“道”之载体和文化象征,拥有了广泛的文化影响力。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梳理与剖析,反思具有如此特质的中国哲学,其使命和当代价值。

苏苏[9](2010)在《从历史发展看中日围棋文化比较》文中提出

储福金[10](2007)在《黑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马车驰进了江南小镇。马蹄铁在石板上敲出“壳壳”声,蒙着帘子的车身不再剧烈地晃动了。车行平稳了许多。也缓慢了。仿佛信马由缰。半躺在马车里的女人,努力地坐起身子来,说了一声:“到了到了”。她苍白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漾开来的神情。这一路长途,她的神情仿佛一直锁着。女人伸手掀开一点车帘,浓重的暮色。映得她的脸上有一片酡红。

二、易经、围棋与管理思想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易经、围棋与管理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马融咏物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融生平及着述
    第一节 马融生平概况
        一、受业游学
        二、出仕为官
        三、绛帐传薪
    第二节 马融经学概说
        一、经学着述
        二、经学成就
        三、经学与咏物赋
    第三节 马融文学创作
        一、马融赋作渊源
        二、马融咏物赋概况
        三、马融的其他作品
第二章 马融乐器赋
    第一节 《长笛赋》与《琴赋》
        一、通灵感物的《长笛赋》
        二、借琴代言的《琴赋》
    第二节 马融乐器赋的艺术技巧
        一、听声类形,协比其象
        二、援引典故,典雅精工
        三、诗赋结合,语转骈俪
    第三节 马融乐器赋的美学倾向
        一、以悲为美
        二、中和之美
        三、自然之美
第三章 马融棋类赋
    第一节 棋赋与棋道
        一、《围棋赋》与围棋战术
        二、《樗蒲赋》与心理战术
    第二节 马融棋类赋的艺术技巧
        一、四言为主,诗赋交融
        二、平易晓畅,言简意丰
        三、巧用比喻,修辞多方
    第三节 马融棋类赋的文化内涵
        一、棋类赋与竞技精神
        二、棋类赋与兵法理论
        三、棋类赋与人生哲理
第四章 唐前马融同题咏物赋的流变
    第一节 创作手法的变革与创新
        一、棋类赋创作的多维视角
        二、以人衬物的创作手法
    第二节 典雅骈丽的语言风格
        一、典故运用的精雅化
        二、句式辞藻的骈丽化
    第三节 儒道结合与审美新风
        一、儒道思想的结合与消长
        二、由“悲”到“和”的审美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易文化的图像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3 “易”与“术”的易术界定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易术的概念
    2.1 易术的智慧
        2.1.1 中华文化之根——《易经》
        2.1.2 《易经》的起源与演变
    2.2 《易经》智慧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
        2.2.1 一阴一阳之谓道
        2.2.2 《易经》之于中医
第三章 易术的艺术设计图像认知
    3.1 图像是一种能量
        3.1.1 图像是视觉阐释
        3.1.2 图腾的符号崇拜
        3.1.3 直播图像的混感官体验
    3.2 易术的图像认知
        3.2.1 天下第一图——“太极图”
        3.2.2 “阴”、“阳”的图像符号
    3.3 易术图像的输入与输出
        3.3.1 阴阳和合
        3.3.2 动态转化
        3.3.3 和谐共生
第四章 易术的演算与叙述
    4.1 易术图像转化
        4.1.1 “天人合一”的图像转化
        4.1.2 二维码的图像生成
        4.1.3 艺术图像的生成
    4.2 “火神山”与“雷神山”的奥秘
    4.3 艺术来源于易术
        4.3.1 易术之于平面设计
        4.3.2 易术之于产品设计
        4.3.3 易术之于建筑艺术
第五章 易术生活的艺术未来
    5.1 易术与人
    5.2 当代社会易文化的艺术继承与发展
    5.3 易术的未来思考
结语:易术的未来不是梦
参考文献
致谢
作品集

(4)策略三十六计和算法三十六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文化自信
    1.2 易经的哲学文化内涵
    1.3 易经思维与计算机学科发展
2 计算机学科的四个基本科学问题
    2.1 易经基本哲学理念与四个基本对立统一关系
    2.2 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科学问题
    2.3 系统特性与计算和发展模式
3 计策的推理
    3.1 推理的评价和方法
    3.2 推理中的变化思维
    3.3 兵法三十六计与启示
    3.4 本文计策体系
    3.5 策略三十六计和算法三十六计
4 策略三十六计
    4.1 架构设计十八计
        4.1.1 第一套 集强分弱
        第一计 密云不雨
        第二计 积小成大
        第三计 时间换空间
        第四计 积中不败
        第五计 无坚不陷
        第六计 自强不息
        4.1.2 第二套 集弱分强
        第七计 兼容并蓄
        第八计 用戒不虞
        第九计 空间换时间
        第十计 水来土掩
        第十一计 攘外安内
        第十二计 防微杜渐
        4.1.3 第三套 集分平衡
        第十三计 非礼勿动
        第十四计 秉节持重
        第十五计 无往不复
        第十六计 否极泰来
        第十七计 循序渐进
        第十八计 穷则思变
    4.2 特性设计十八计
        4.2.1 第四套 刚强柔弱
        第十九计 步步为营
        第二十计 笃行致远
        第二十一计 周而复始
        第二十二计 移花接木
        第二十三计 因势利导
        第二十四计 守正不移
        4.2.2 第五套 柔强刚弱
        第二十五计 随机应变
        第二十六计 势在必行
        第二十七计 委曲求全
        第二十八计 物尽其用
        第二十九计 以柔克刚
        第三十计 何去何从
        4.2.3 第六套 刚柔皆应
        第三十一计 刚柔相济
        第三十二计 规圆矩方
        第三十三计 转危为安
        第三十四计 与时俱进
        第三十五计 思患预防
        第三十六计 辫物居方
5 算法三十六计
    5.1 资源管理十八计
        5.1.1 第一套 供强需弱
        第一计 自食其力
        第二计 物竞天择
        第三计 见几而作
        第四计 裒多益寡
        第五计 分门别类
        第六计 截长补短
        5.1.2 第二套 需强供弱
        第七计 突破瓶颈
        第八计 乱极必治
        第九计 损下益上
        第十计 进退可度
        第十一计 柔性控制
        第十二计 井养不穷
        5.1.3 第三套 供需平衡
        第十三计 永锡不匮
        第十四计 居安思危
        第十五计 迁善改过
        第十六计 威明相济
        第十七计 拾级而上
        第十八计 经久不衰
    5.2 任务调度十八计
N'>5.2.1 第四套 1>N
        第十九计 劈山筑路
        第二十计 分进合击
        第二十一计 穷神知化
        第二十二计 称物平施
        第二十三计 类族辨物
        第二十四计 知错就改
1'>5.2.2 第五套 M>1
        第二十五计 水滴石穿
        第二十六计 伺机而动
        第二十七计 各得其所
        第二十八计 满而不溢
        第二十九计 以同而异
        第三十计 顺时而动
        第三十一计 各自为政
        第三十二计 行不逾方
        第三十三计 适可而止
        第三十四计 革故鼎新
        第三十五计 以简驭繁
        第三十六计 用晦而明
6 后记

(5)论欧洲书写中的围棋与中国形象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围棋在欧洲文艺作品中的呈现
    1.围棋与国际象棋的互文对比及其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
    2.围棋与东方智慧研究。
    3.围棋与艺术理论研究。
    4.围棋对外传播研究。
二、欧洲文艺作品中的围棋元素与中国形象建构
    1.离奇的围棋游戏与神秘的中国
    2.变幻的围棋法则与镜像的中国
    3.深远的围棋内涵与发展的中国
三、欧洲书写中的围棋与中国形象建构的文化探源
    1.时代特征与形象呈现
    2.作者身份与形象描述
    3.媒介发展与形象展示
结语

(6)中国古代“艺术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三、“艺术列传”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现状与主要论题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古代“艺术列传”的内涵特征与流变形态
    第一节 古代“艺术列传”的内涵特征
        一、《晋书》“艺术列传”中“艺术”的特点
        二、《北史》、《周书》与《隋书》之“艺术列传”的艺术内容
        三、《魏书》“术艺列传”的艺术内涵及与“艺术列传”的关系
        四、《清史稿》“艺术列传”的内涵与价值
    第二节 古代“艺术”的概念与范围中的“艺术列传”
        一、“艺术列传”与“六艺”的关系
        二、“艺术列传”与“五术”的关系
        三、古代“艺”与“术”的关系
        四、“艺术列传”与道术、玄学的关系
    第三节 古代“艺术列传”的源流
        一、“艺术列传”的形成渊源与特点
        二、“艺术列传”的流变过程与形态
    第四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功能和演变
        一、中国古代“艺术”的衍化特点
        二、“艺术”之鉴与中国古代艺术的功能
        三、魏晋南北朝隋唐艺术理论的演变及对后世影响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列传”与巫术、方术、方技(伎)的关系
    第一节 中国古代巫术文化与“艺术列传”的关系
        一、古代“艺术列传”中的巫术遗存
        二、“艺术列传”与谶纬学的关系
    第二节 “艺术列传”与古代方术、方技(伎)的关系
        一、古代“艺术列传”中方术、方技(伎)的特点与价值
        二、魏晋南北朝艺术史研究与方术、方技(伎)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第三节 方术、方技(伎)中的古代科技
        一、“艺术列传”中古代科技的内容与价值
        二、古代“艺术”和科技的结合
        三、“艺术列传”与古代医艺关系的特征
    第四节 古代书法、绘画、音乐与方术、方技(伎)的中间形态
        一、书法艺术与方术、方技(伎)
        二、绘画(雕塑)艺术与方术、方技(伎)
        三、音乐艺术与方术、方技(伎)
第三章 中国古代正史列传中的“艺术列传”
    第一节 正史列传与古代“艺术”的关系
        一、古代“艺术”与正史之列传类别
        二、正史类传与“艺术列传”和方术、方技(伎)列传的演变
        三、正史列传的内容变化与古代“艺术”的演变特点
        四、“艺术列传”之“消失”原因与古代艺术的“文人化”衍变
    第二节 正史列传与古代“术艺之士”的关系
        一、古代正史之“术艺之士”的渊源与衍化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正史之帝王、皇族中的“术艺之士”
        三、“艺术列传”与魏晋南北朝隋唐艺术的创造者
        四、正史列传中“术艺之士”的“文人化”与“自娱”特性
    第三节 正史列传中的“类传”与“艺术列传”的关系
        一、正史类传之佞幸、恩幸、幸臣等列传中“艺术”的特点
        二、“艺术列传”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列传”的关系
        三、正史类传之儒家、儒林列传中“艺术”的特点
        四、正史类传之文艺、文苑、文学列传中“艺术”的特点
    第四节 正史之“艺术”与古代着史者的关系
        一、正史列传与着史者的艺术观和立传标准的关系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正史之“艺术”与着史者的关系
第四章 中国古代艺术与“艺术列传”的关系
    第一节 “艺术列传”与魏晋南北朝造物艺术的关系
        一、“艺术列传”中的“艺术”与古代造物的关系
        二、“艺术列传”与《考工记》的中国古代艺术学价值
        三、魏晋南北朝隋唐造物艺术思想的特征
    第二节 “艺术列传”中北朝书家的史学价值
        一、南北书派论与“艺术列传”的关系
        二、北朝书家的碑学价值
        三、北朝书家与南朝书法的关系
    第三节 “艺术列传”与魏晋南北朝音乐艺术的关系
        一、“艺术列传”中的古代雅乐、俗乐和佛乐的特点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音乐艺术的演变特征
        三、中国古代琵琶艺术与古琴艺术的关系
    第四节 “艺术列传”与古代宫廷、文人“艺事”的关系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艺术机构的变迁
        二、魏晋南北朝的围棋发展与“艺术列传”中的棋戏、博戏
        三、“艺术列传”与文人“艺事”的关系
    第五节 “艺术列传”与北朝佛教艺术的关系
        一、“艺术列传”中北朝佛教建筑艺术记载的特点
        二、北朝佛教书画艺术与“艺术列传”的关系
        三、北朝佛教造像艺术的演变与“艺术列传”的关系
第五章 中国古代“艺术列传”的艺术学价值与文化意义
    第一节 “艺术列传”在艺术文献学中的地位与价值
        一、“艺术”文献的价值
        二、“艺术列传”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三、“艺术列传”在艺术文献学中的地位
    第二节 “艺术列传”的中国古代艺术学价值
        一、“艺术列传”在古代艺术学研究中的价值
        二、古代艺术史学研究的“中国路径”
    第三节 中国古代“艺术列传”的文化意义
        一、中国古代“艺术”的起源、发轫与演嬗的规律和特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艺术列传”的文化意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7)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连载)(论文提纲范文)

悟道
世家之可贵者
    原文
    评点
领悟天地万物变化大道
    原文
    评点
对于“道”要做到真知笃信
    原文
    评点
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
    原文
    评点
知命而心定
    原文
    评点
天道三恶人道四知
    原文
    评点
以仁和礼管理军队
    原文
    评点
持之以恒
    原文
    评点
树人之道:知人善任、陶熔造就
    原文
    评点
天道恶好露
    原文
    评点
凉德三端:幸灾乐祸、不安命、好议论
    原文
    评点
君子三乐:读书、宏奖、勤劳而后憩息
    原文
    评点
人才靠教育与引导
    原文
    评点
吉地多无心得之
    原文
    评点
有才智者必思以自旌异于人
    原文
    评点
八本
    原文
    评点
居高位之道:不与、不终、不胜
    原文
    评点
创业垂统英雄与扶危救难英雄
    原文
    评点
求人治事之道
    原文
    评点
不轻非笑人与不晏起等
    原文
    评点
写字、养生与治世之道种种
    原文
    评点
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
    原文
    评点
静中细思
    原文
    评点
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
    原文
    评点

(8)中国哲学与围棋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特质
    一、中国哲学的界定
    二、中国哲学的特性
        (一) 道摄万物
        (二) 天人合一
第二章 中国哲学与围棋之道的建构
    一、围棋之道的确立
        (一) 历史背景
        (二) 班固与《弈旨》
    二、围棋之道的内涵
        (一) 棋局象易数
        (二) 棋子法阴阳
        (三) 棋之妙在变化
        (四) 棋之神在“知几”
        (五) 棋之用在“时”、“位”
    三、“胜故欣然,败亦可喜”的“义理围棋”
第三章 “技进于道”与“观”棋“悟”道
    一、技进于道
    二 “观”之方法论
        (一) “研几”之观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二) “虚静”之观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悟之工夫论
        (一) “悟”在工夫论中的特殊地位
        (二) “悟”之思维与“手谈”
        (三) “悟”之境界与围棋九品说
第四章 “道摄万物”与“世事如棋”
    一、围棋之道与政治
    二、围棋之道与军事
    三、围棋之道的现代应用
第五章 “天人合一”与“棋如其人”
    一、围棋文化之精神
    二、圣人与棋圣
    三、心性才情与围棋
结语:中国哲学赋予围棋哲学内涵与文化意义的启示
附录:中国古代围棋发展史
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论文
后记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从历史发展看中日围棋文化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2 研究现状
    2.1 对于文化的界定
    2.2 中日两国围棋研究现状
    2.3 中日围棋比较研究
    2.4 中日围棋研究的基本现状以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中日古代围棋文化比较
    4.2 中日近代社会变革期围棋文化比较
    4.3 中日现代围棋文化比较
    4.4 中日围棋棋具、规则的演变比较
    4.5 中日围棋目前存在的问题
5 结论
    5.1 通过对中日围棋历史发展进行比较后发现,两国古代围棋都没有受到社会、 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5.2 中日两国围棋发展都符合本国文化特色
    5.3 在现代围棋发展中,两国都有过度的倾向性;中国围棋过度重视竞技成绩阻 碍围棋进一步发展,日本围棋竞技水平下滑造成日本围棋影响力下降
    5.4 外来体育对中日两国围棋都造成了一定冲击
6 启示
    6.1 中日两国围棋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融合双方所长,共同进步
    6.2 应统一围棋规则
    6.3 中日两国围棋未来发展应从少年儿童入手进行围棋普及
    6.4 中国应加强对围棋文化的挖掘,加大围棋推广的力度;日本在保持传统围棋 文化的同时,提高国际比赛成绩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四、易经、围棋与管理思想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围棋的对外传播与中国围棋文化“走出去”的思考[A]. 何云波. 中国围棋论丛(第5辑), 2020
  • [2]马融咏物赋研究[D]. 吕靖雪. 青岛大学, 2020(02)
  • [3]易文化的图像认知研究[D]. 彭蕊.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4]策略三十六计和算法三十六计[J]. 林闯. 电子学报, 2020(02)
  • [5]论欧洲书写中的围棋与中国形象的建构[A]. 任晨. 中国围棋论丛(第4辑), 2019
  • [6]中国古代“艺术列传”研究[D]. 谢九生. 东南大学, 2018(05)
  • [7]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连载)[J]. 唐浩明. 芙蓉, 2015(03)
  • [8]中国哲学与围棋之道[D]. 张东鹏. 山东大学, 2012(11)
  • [9]从历史发展看中日围棋文化比较[D]. 苏苏. 上海体育学院, 2010(06)
  • [10]黑白[J]. 储福金. 西部, 2007(03)

标签:;  ;  ;  ;  ;  

易经、围棋与管理思想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