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报刊资产均为国有资产——新闻出版署报业管理司副司长王国庆回答记者提问

目前我国报刊资产均为国有资产——新闻出版署报业管理司副司长王国庆回答记者提问

一、目前我国报刊社资产均属国有资产——新闻出版署报刊管理司副司长王国庆答记者问(论文文献综述)

殷航[1](2008)在《传媒上市:机遇与风险并存》文中指出1992年12月8日,中国第一家含传媒实质内容的传媒股"赛迪传媒"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中国传媒业开始进入证券市场。传媒上市是媒体市场扩张的一个重要过程,一方面通过上市进行融资,避免了单纯依靠广告收入生存的尴尬;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入市的传媒相对较少,且机遇与风险共存。

商建辉[2](2007)在《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 ——中国都市类报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都市类报纸自诞生至2004年,一路凯歌高奏,已成为拉动全国报纸出版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报业自费市场和广告市场的主力。及至2005年,中国都市类报业突遭“拐点”,停下了持续多年的上升势头,进入“一个抛物线般下滑的轨道”,在都市类报业高速发展的若干年中被掩盖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比如在进入壁垒方面,中国都市类报业经济性进入壁垒正在上升,政策法律性进入壁垒的效力在下降,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影响了都市类报业资源在各地的流动;在退出壁垒方面,退出机制不健全,缺乏针对都市类报纸退出市场的专项法律,无法有效降低退出壁垒,陷入困境的都市类报纸多采用行政指令退出;在产品差异化方面,多数都市类报纸市场定位差异化小,产品同质化严重,差异化尚未发挥对产业组织市场结构的调整作用。在市场行为方面,都市类报纸的显性与隐性的价格混战突出,报业大战此起彼伏,在某些市场中,竞争存在着不公平等不规范的行为;市场绩效方面,都市类报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利润指标正在下降中。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网络等新媒体对纸媒受众和广告资源的争夺,更可能与都市类报业这个产业自身有关。本研究针对都市类报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国内首次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对中国都市类报业的产业组织状况、SCP间的关系和产业组织优化的策略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建构。希望通过本研究达到引领中国都市类报业产业组织内都市类报纸正确的竞争行为,完善都市类报业市场结构,增进中国都市类报业的市场绩效水平,使该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的目的。首先,本论文对中国都市类报业的产业组织状况——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市场结构状况是通过分析作为中国都市类报业市场结构构成要素的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退出壁垒和产品差异化的现状展开的,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都市类报业的市场集中度偏低、经济性进入壁垒正在上升,政策法律性进入壁垒的效力在下降、退出壁垒太高和大城市的都市类报纸产品差异化不显着,并分析了它们出现的原因或者造成的结果。市场行为的状况是通过对中国都市类报业市场主体地位、价格行为、跨地域行为现状的分析展开的,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都市类报业市场主体地位尚不明晰、价格竞争过度、跨地域运作艰难。最后从三个视角解读了中国都市类报业市场绩效。一是从企业的视角提出目前中国都市类报纸发行规模处于不经济状态和报业利润正逐步下降的事实。二是从产业视角提出中国都市类报业地域资源分布不合理和由于资源流动性差造成的某一地域内部资源浪费的问题。三从宏观视角提出中国都市类报业出现了负的外部性与内容不平衡。其次,论述了中国都市类报业SCP间的关系和都市类报业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首先,论文认为中国都市类报业的寡头垄断结构和高政策法律性进入壁垒等造成了价格竞争和跨地域运作;同时价格战和跨地域运作影响了某些都市类报业市场的市场结构。价格竞争的过度和跨地域运作的艰难又造成中国都市类报业市场绩效不佳;同时都市类报业企业绩效的不佳又影响了价格战与跨地域运作的热情。从而在三者之间建立了双向的关系。其中,正向联系的力量强于反向的联系。其次,从中国都市类报业SCP间的关系出发,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建立有效竞争的都市类产业组织的目标模式。最后,本论文从三个维度提出中国都市类报业产业组织优化的策略——调整政府对都市类报业的管制政策、调整都市类报业的市场结构和调整都市类报业的市场行为。其一分析了目前政府对中国都市类报业管制政策的现状和问题,然后提出政府应转变职能,放松管制,并将管制政策分为新闻管制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最后还提出了促进中国都市类报业产业组织优化的具体策略。其二就具有垄断特征的都市类报业能否实现市场结构优化、实现有效竞争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提出了中国都市类报业市场结构的目标为偏垄断性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或者“支配——边缘”的市场结构。结论是从三个视角达成理想目标市场结构的路径:一是提高市场集中度;二是降低政策法律性进入壁垒;三是降低高退出性壁垒。其三提出了通过清晰都市类报纸的产权和构建权责统一的现代治理结构来塑造都市类报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然后提出通过跨媒体的运作来提升都市类报业的规模经济,在这部分中还对跨媒体之后的运作提出了具体的设想。除此还对目前中国都市类报业的价格和非价格竞争的展开提出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思路。

黄蓉[3](2007)在《中国报纸产业化进程中的制度选择 ——基于博弈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报纸产业制度的调整与变革带给报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这一论点得到报业发展明确而清晰的实证。与既往研究的宏观表述不同,本文将焦点聚于报业制度选择的微观层面,试图描述报业制度选择的动力机制。报业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一组产业制度?这组制度是不是我国报纸产业化进程中惟一的选择?如果我们把每一个新制度出台看作一次选择的话,这些制度选择是由谁来推动的?这些问题促使本研究的生发。以博弈视角切入报纸产业制度选择,主旨是对制度选择中行为主体的关照,将报业制度选择各个主体间的关系客观清晰地呈现。报业制度选择是一个反复博弈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报社、资本都试图使其收益最大化。通过对我国报纸产业化进程中制度选择主体博弈行为的梳理与阐释,展现中国特有的报业制度选择脉络。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报业制度选择的理想模式,引入受众作为报业制度选择主体,这对于未来报业健康有序发展影响深远。基于研究的主旨和思路,以制度选择的时间进程为主线,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简要勾勒研究动机、视角、范畴、创新点与难点;对研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如制度、制度选择、博弈、报纸产业作以界定;运用较长篇幅对与传媒产业制度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评价,定位本研究的学术位置。第二部分:中国报业制度选择的理论框架。我国报业制度变迁呈现阶段性特征,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主题。以发展取向为前提,我国报业制度选择大都遵从默察——扩散路径,经过理性判断,最终形成正式制度,博弈行为贯穿整个过程。作为博弈主体的政府、报社、资本、受众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报纸产业化进程。第三部分:单方博弈:总体性社会下报业制度选择。从论述总体性社会特征入手,说明我国报业在1949-1978年间,虽然存在着政府和报社两个博弈主体,但报社缺乏博弈策略的选择空间,政府发出指令,报社完成指令就是博弈均衡。单方博弈格局是政府出于政治、经济需要诉诸权威而为之的结果,目的是实现政府利益的最大化。依照单方博弈的视角,审视始于1949年末的报社企业化,可以发现,这个阶段并不是有学者所言的“报纸产业萌芽”,政府尽管有经济方面的权宜考虑,但建设宣传网络,构建党报体系才是其真正目标。第四部分:两方博弈:改革开放后报业制度选择。市场的发力与发展,为报业制度新的选择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在政府与报社赋予发展不同含义后,报社成为制度选择的发起者。与政府博弈中,报社充分利用信息不对称应对权力不对称,促使博弈格局于己有利。在报社与政府都采取兼顾两个效益的博弈策略时,报业制度的创新呈现由点到面,由低等级报社向高等级报社,由制度边缘向制度核心的变迁路径。1992年之后,政府重新主导两方博弈格局,最具代表性的是报业集团制度产生,为实现政府附加于报业集团的政治诉求,报业集团制度选择的全过程都处于政府主导之下。第五部分:三方博弈:加入WTO与报业制度选择。加入WTO等同于大规模的制度移植,政府转型以及传媒业开放势在必行。资本在特许进入后形成了报业制度选择的三方博弈格局。2003年之后,剥离转制成为报业制度选择主题。以三方博弈格局来看,剥离转制导致国有资本流失、报社智力资本受损、资本产业链断裂,不利于报业稳定与发展。经过报业竞争后,报社携资本进行跨地区办报,但“非党报”、“属地问题”导致政府对跨地区办报的收紧,显示我国报纸产业化远未实现。第六部分:四方博弈:报业制度选择的理想模型。受众作为报业制度变迁最直接的利益承受者长期被忽略于制度选择之外。市民社会的出现使得受众成为报业制度选择主体。充分使用受众的社会参与权、货币投票权能够使其他博弈方在报业制度选择中保持理性。非营利组织是实现受众参与报业制度选择的主要途径。本研究认为:博弈是优化决策的必要阶段,将长期存在于报业制度的选择中;四方博弈的理想模式是未来报业制度发展的趋势;在未来进行的报业制度选择中,界定政府权限、彰显受众影响将是必然趋势。

赵俊华[4](2006)在《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自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开始,至今我国已正式组建成立40家报业集团。作为欠发达西北地区首家和唯一的报业集团,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在创办子报、组建报业集团、强化采编业务、人事改革和建立激励机制、运用传媒新技术等诸方面都作了有益的探索,但是,从欠发达地区报业集团的突破性改革及成效看,尚未取得开创性的成果,而其发展和运营状况、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思路,无疑更加贴近广大欠发达地区报业的发展实际。因此,对甘肃日报报业集团这一典型案例进行翔实、细致的分析,可以为其自身及欠发达地区的其他报业实体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决策参考,也给欠发达地区报业的整体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 本文主体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传媒结构、经营管理、人力资源、采编业务、技术实力、发行实力等六个方面描述了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的现状;第二部分对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的运营状况进行了概略评估,分析了影响和制约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问题;第三部分提出了甘肃日报报业集团今后的发展战略,指出欠发达地区报业发展需要有别于发达地区的政策环境,在体制改革上应积极重塑市场主体,对外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突破地域的限制,跨媒体跨行业开展多种经营,对内强化经营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同时深化采编改革,提高办报水平,完善用人机制,提高全员素质,并利用先进技术推动,建设数字报业。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外部交易型战略,这种双向发展思路,是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等欠发达地区报业实体培育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顾江,王明成[5](2005)在《报业集团经营战略的路径选择》文中指出本文对中国报业集团经营战略路径选择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试图从无形资产运营利用与开发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资本经营战略这三个方面的具体分析,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经验和规律,为中国报业集团经营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提供参考。

杨发祥[6](2004)在《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文中提出计划生育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开展计划生育历史的研究,对中国人口的现代化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九章。 导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交代了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包括中国古代的计划生育思想、近代以来的国内外计划生育思想及活动。 第二至第六章分阶段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历程。1949年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大体经历了五个较长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1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时期。其中,1949-1953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缺失与提出阶段;1954-1957年,计划生育政策出台与初步开展阶段;1958-1961年,计划生育步入发展的歧路阶段。第二阶段(1962-1970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时期。1962-1965年,是计划生育的提出及其在部分市、县的试点阶段;1966-1970年,计划生育陷于停顿阶段。第三阶段(1971-1978年),是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时期。以[71]51号文件的发表为标志,中国计划生育进入实质性的发展时期。第四阶段(1979-1991年),是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时期。1979-1984年,是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政策调适阶段。1985-1991年,是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时期。第五阶段(1992年以来),是计划生育的新形势和新探索时期。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步入体制转型时期,计划生育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迎接新的挑战,进行新的调适,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第七章主要阐述了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中相关政策、运作机制及实际效果的地方差异,城乡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军事单位与非军事单位之间、涉外婚姻与本土婚姻之间等呈现出多层次特征。我国计划生育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仍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这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在本章中,还阐述了我国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包括“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和相关基本法律中,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和实施等。 第八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推行带来的社会变迁,包括计划生育对妇女、儿童、老人及家庭规模、功能和结构类型的影响,计划生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计划生育与城乡生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新型生育文化的生长等。 第九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与国际环境。 结语主要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包括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等,并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规律和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对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趋势进行了战略性前瞻与预测。

黄晓芳[7](2001)在《我国报业结构优化策略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报业结构的历史和现状出发,提出我国报业理想化结构设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报业结构的优化策略。作者认为,理想的报业结构应以媒介集团为核心,大型广告公司、报纸投递公司分工协作。为实现这个优化目标,必须双管齐下,依靠市场的推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打破限制生产要素流动的行政性壁垒、为报业多方面融资扫清障碍、并实行新闻扶贫政策,缩小报业的地区发展差异。此外,报社自身发展是报业结构优化的内在动因,要明晰报社的产权关系,壮大报社规模、整合报社内部资源、培养报社的核心竞争力。

二、目前我国报刊社资产均属国有资产——新闻出版署报刊管理司副司长王国庆答记者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目前我国报刊社资产均属国有资产——新闻出版署报刊管理司副司长王国庆答记者问(论文提纲范文)

(1)传媒上市:机遇与风险并存(论文提纲范文)

1. 政策逐渐放开。
2. 产业升级的影响。
3. 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推动。
3. 传媒的法人代表大部分还是党委
4. 传媒上市受媒体规模制约大。
5. 系统外股东无法获得相应的实际控制权和产权。

(2)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 ——中国都市类报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理论渊源与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都市类报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第一节 中国都市类报业的市场集中度偏低
    第二节 中国都市类报业的经济性进入壁垒上升,政策法律性进入壁垒效力下降
    第三节 中国都市类报业的退出壁垒太高
    第四节 中国都市类报业的产品差异化喜忧参半
第三章 都市类报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第一节 中国都市类报纸市场主体不明晰
    第二节 中国都市类报业价格竞争过度
    第三节 中国都市类报业跨地域运作艰难
第四章 都市类报业的市场绩效的分析
    第一节 都市类报业市场绩效的内涵
    第二节 中国都市类报业发行规模不经济,赢利能力下降
    第三节 中国都市类报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第四节 中国都市类报业负的外部性与内容不平衡初步显现
第五章 中国都市类报业的SCP 间的关系及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
    第一节 中国都市类报业的SCP 间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都市类报业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
第六章 都市类报业产业组织优化策略之一:政府管制政策调整
    第一节 中国都市类报业政府管制政策的现状与问题
    第二节 中国都市类报业政府管制政策的建议
第七章 都市类报业产业组织优化策略之二:市场结构调整
    第一节 中国都市类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中国都市类报业市场结构模式选择
    第三节 中国都市类报业市场集中度调整
    第四节 降低都市类报业市场进入与退出壁垒
第八章 都市类报业产业组织优化之三:市场行为调整
    第一节 塑造都市类报纸的市场主体地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节 提升都市类报纸的规模经济,进行跨媒体的运作
    第三节 调整都市类报业的价格行为,促进都市类报业有序发展
    第四节 推动都市类报业非价格行为,打造持续竞争优势
结语
附录 1 市场结构的综合分类法
附录 2 图表素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中国报纸产业化进程中的制度选择 ——基于博弈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动机
        1.2.1 现实层面
        1.2.2 理论层面
    1.3 研究思路
        1.3.1 逻辑起点
        1.3.2 研究视角
        1.3.3 研究对象
    1.4 概念的界定
        1.4.1 制度
        1.4.2 制度选择
        1.4.3 博弈
        1.4.4 报纸产业化
    1.5 文献综述
        1.5.1 传媒产业制度变迁路径
        1.5.2 传媒产业制度选择主体
        1.5.3 与传媒产业制度相关的博士论文
    1.6 研究方法、创新与难点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创新
        1.6.3 研究难点
2 中国报业制度选择的理论框架
    2.1 报业制度变迁的主题转化
        2.1.1 收编与消解
        2.1.2 恢复与放开
        2.1.3 突破与改制
    2.2 报业制度选择的行为逻辑
        2.2.1 制度选择基点:发展取向
        2.2.2 制度选择路径:默察——扩散
        2.2.3 制度选择模式:理性判断
        2.2.4 制度选择本质:反复博弈
    2.3 报业制度选择的博弈主体
        2.3.1 政府
        2.3.2 报社
        2.3.3 资本
        2.3.4 受众
3 单方博弈:总体性社会下报业制度选择
    3.1 总体性社会报业制度选择环境分析
        3.1.1 全能型政府
        3.1.2 依附性报社
    3.2 单方博弈:实现政府最大收益
        3.2.1 单方博弈格局的确立
        3.2.2 单方博弈中的政府行为
        3.2.3 单方博弈中的报社行为
        3.2.4 指令与听命:单方博弈的均衡格局
    3.3 1949-1956:单方博弈终结报纸产业化进程
        3.3.1 财政窘迫下的权宜之计
        3.3.2 报社企业化的政治诉求
4 两方博弈:改革开放后报业制度选择
    4.1 改革开放后报业制度安排
        4.1.1 报业制度选择的外部环境
        4.1.2 报社的双重属性
        4.1.3 报业制度变迁轨迹
    4.2 两方博弈:兼顾两个效益
        4.2.1 政府、报社的目标函数
        4.2.2 报社、政府的博弈格局
    4.3 报业制度的创新与扩散
        4.3.1 博弈起点:制度不均衡
        4.3.2 博弈发生:第一行动集团实施制度创新
        4.3.3 博弈均衡:第二行动集团实现制度变迁
    4.4 个案研究:两方博弈下的报业集团制度选择
        4.4.1 报业市场的壮大
        4.4.2 报业集团制度选择中的两方博弈
5 三方博弈:加入WTO 与报业制度选择
    5.1 加入WTO 前后的报业制度安排
        5.1.1 加入WTO 与政府转型
        5.1.2 加入 WTO 与报业属性
        5.1.3 报业融资与报业改制
    5.2 三方博弈:寻求制度均衡
        5.2.1 资本进入路径:从禁止到特许
        5.2.2 三方博弈:平衡企业性与事业性
    5.3 从“两分开”到“两分开”:老酒难注新瓶
        5.3.1 宣传、经营分开与剥离转制
        5.3.2 三方博弈下的“剥离转制”
    5.4 个案研究:跨地区办报制度的收放博弈
        5.4.1 跨地区办报的制度变迁
        5.4.2 两次跨地区办报高潮
        5.4.3 跨地区办报的收与放
        5.4.4 跨地区办报的走向
6 四方博弈:报业制度选择的理想模式
    6.1 报业改制:从三方博弈走向四方博弈
        6.1.1 受众的概念
        6.1.2 被消解的受众
        6.1.3 市民社会是受众参与博弈的基础
        6.1.4 受众作为博弈主体的特征
    6.2 四方博弈中的受众位置
        6.2.1 公益性报纸与受众的合作博弈
        6.2.2 经营性报纸与受众的非合作博弈
    6.3 受众参与途径:非营利组织
        6.3.1 报社成为非营利组织
        6.3.2 报业协会参与制度博弈
        6.3.3 其他非营利组织参与制度博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课题

(4)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的基本状况
    第一节 传媒结构状况
    第二节 经营管理状况
    第三节 人力资源状况
    第四节 采编业务状况
    第五节 传播技术实力
    第六节 发行实力状况
第二章 甘肃日报报业集团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对甘肃日报报业集团运营状况的概略评估
    第二节 影响发展的外部环境
    第三节 制约发展的内部问题
第三章 甘肃日报报业集团今后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欠发达地区报业发展所需的政策环境
    第二节 重塑市场主体 推行体制转换
    第三节 拓宽融资渠道 优化资本结构
    第四节 突破地域限制 积极向外发展
    第五节 跨媒体跨行业 开展多种经营
    第六节 强化经营管理 提高运行效率
    第七节 深化采编改革 提高办报水平
    第八节 完善用人机制 提高全员素质
    第九节 先进技术推动 建设数字报业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及成果

(6)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资料
    第三节 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计划生育思想
        一、 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二、 提高人口质量的思想
        三、 重视人口统计的思想
    第二节 近代以来的计划生育思想
        一、 晚清至五四的人口思想
        二、 欧美节育之风与桑格夫人访华
        三、 五四以后的节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1949-1961年)
    第一节 现实与要求:计划生育提出的起点(1949-1953)
        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计划生育的缺失
        二、 计划生育呼之欲出
    第二节 政策与宣传:计划生育起步的双翼(1954-1957)
        一、 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
        二、 计划生育的初步开展
    第三节 论争与批判:计划生育发展的歧路(1958-1961)
        一、 计划生育指导思想的反复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艰难行进
第三章 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1962-1970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的再度兴起(1962-1965)
        一、 计划生育工作环境的重启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举步
    第二节 计划生育陷于停顿(1966-1970)
        一、 口头上:“要注意计划生育”
        二、 实际上:计划生育陷于停顿
第四章 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1971-1978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体制初成
        一、 生育政策的基本形成
        二、 组织机构的恢复和成立
        三、 计生药具的生产和管理
    第二节 计划生育在城乡的全面推行
        一、 计划生育的全面推行
        二、 人口科学研究的复苏
第五章 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1979-1991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开始成为基本国策(1979-1984)
        一、 生育政策的导向与调适
        二、 组织机构的日趋健全
        三、 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1985-1991)
        一、 计划生育体制走向完备
        二、 制度化运作下计生工作的开展
第六章 计划生育的新形势与新探索(1992年至今)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育政策与体制建设
        一、 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二、 计生体制的进一步规范化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探索
        一、 工作新内容:优质服务
        二、 农村:村级自治
        三、 城市:社区计划生育
        四、 发展道路:综合治理
第七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地方差异与法制化道路
    第一节 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上的差异
        一、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二、 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工作
        三、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四、 计划生育的其他差别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
        一、 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及相关法律
        二、 计划生育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
        三、 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出台
第八章 计划生育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计划生育与家庭
        一、 计划生育与妇女
        二、 计划生育与儿童
        三、 计划生育与老人
        四、 计划生育与家庭发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与可持续发展
        一、 计划生育与经济发展
        二、 计划生育与生态环境
        三、 计划生育与人口发展
    第三节 计划生育与社会心态
        一、 城镇生育观念的变迁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初成
        二、 农村生育观念中传统与现代的并存与消长
第九章 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
    第一节 各国生育政策及生育现状比较
        一、 生育政策比较
        二、 生育现状比较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中外交往与合作
        一、 与国际组织的交往合作
        二、 双边及多边国际交往与合作
        三、 参与其它国际人口活动
    第三节 中国计划生育的国际评价
        一、 国际舆论
        二、 国际人口奖
结语
    第一节 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得失分析
        一、 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
        二、 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
        三、 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战略性前瞻与预测:路在何方?
参考文献
附录1: 1949-2002年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增率、总和生育率、总人口一览表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后记

(7)我国报业结构优化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关于报业结构的几个基本问题
    1.1 对报业结构基本概念的理解
    1.2 决定报业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
    1.3 报业结构对报业发展的影响
2. 我国报业结构的历史和现状
    2.1 我国报业结构历史回顾
    2.2 我国报业结构现状
3. 我国报业理想化结构设想
    3.1 大型媒介集团成为市场主角
    3.2 媒介集团和专业公司分工协作
4. 我国报业结构优化策略
    4.1 市场推动和政府宏观调控是报业结构优化的外在动因
    4.2. 报社自身发展是报业结构优化的内在动因
结束语
注释:
参考书目
后记

四、目前我国报刊社资产均属国有资产——新闻出版署报刊管理司副司长王国庆答记者问(论文参考文献)

  • [1]传媒上市:机遇与风险并存[J]. 殷航. 青年记者, 2008(05)
  • [2]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 ——中国都市类报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D]. 商建辉. 中国传媒大学, 2007(03)
  • [3]中国报纸产业化进程中的制度选择 ——基于博弈的视角[D]. 黄蓉.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4]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发展研究[D]. 赵俊华. 兰州大学, 2006(09)
  • [5]报业集团经营战略的路径选择[J]. 顾江,王明成. 江苏科技信息, 2005(S1)
  • [6]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 杨发祥. 浙江大学, 2004(03)
  • [7]我国报业结构优化策略探析[D]. 黄晓芳. 暨南大学, 2001(01)

标签:;  ;  ;  ;  

目前我国报刊资产均为国有资产——新闻出版署报业管理司副司长王国庆回答记者提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