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闽台地区文化浅论

汉闽台地区文化浅论

一、简论汉族闽台地域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贾峰[1](2021)在《明郑文人群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贾蕾蕾[2](2020)在《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老质朴、巧妙有序、淳朴天然的汉族传统男服是典型东方服饰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和审美意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处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又相互交融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汉族传统男服对于西方文化有吸收、有摒弃,展示出多元性、民族性、开放性共存的时代特征。汉民族人口分布广泛,各地域的传统服饰受到不同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服饰特征,不同地域的汉族传统男服存在差异。地域差异视角下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研究,拓展了传统男服的研究视角与领域,同时为近代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全面系统的近代汉族传统男服文献与实物研究,将丰富完善汉族传统服饰遗产宝库,助力汉族传统男服文化价值弘扬。此外,近代汉族传统男服保护与传承路径的探究,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以近代汉族传统男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上海纺织服装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等馆藏汉族传统男服传世品实物分析,结合近代期刊、报纸、照片、小说、地方志、着作、论文等资料的佐证,运用尺寸测量法、色度测量技术、统计分析法对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实物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揭示了历史进程中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嬗变,勾勒出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整体概貌。选取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地区和长江下游流域的吴越地区作为代表,分别从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形制、色彩、面料的物质层面挖掘地域文化差异所呈现的地域特色,运用定量分析法探寻地域差异与男服的关系及影响因素,落脚于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保护传承,构建出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研究体系。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文献检索、图文互证、实物分析的方法,梳理汉族传统男服的演变过程。发现汉族传统男服的发展呈现出与政治、经济、制度紧密联系的递进关系,由简至繁。近代时期,汉族传统男服继承清代旧制的基础上,结构、色彩、面料发生了变化,归纳为袍、褂、袄、衫、马甲、大裆裤、套裤七种类别。长袍单穿或配以马褂和马甲是最常见的礼仪场合搭配方式,短衫(袄)和长裤、马甲和短裤是最普遍的日常劳作搭配方式。(2)基于实物分析,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形制是宽松肥大的外部轮廓造型和丰富多样的内部形制结构,体现出均衡对称的造型方法、“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修旧利废的节约意识。通过定性研究发现中原和吴越地区的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形制存在地域特色与差异。中原地区呈现褒衣宽袖的服装造型和黜奢崇俭结构特点,吴越地区呈现窄衣长袖和宽腰肥臀的服装造型特点。采用尺寸测量法对实物进行测量,并将中原和吴越男服形制的数据结果运用定量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佐证两个地区褒衣宽袖和窄衣长袖的形制差异。(3)我国传统天然染料独到的艺术表现和西方合成染料的逐步传入促进了近代汉族传统男服色彩的丰富。依托文献资料和对传世实物的色度测量,确证男服色彩的丰富以及黑、蓝、褐色系的高频率使用。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佐证对不同地域男服色彩的主观判断。借助HSB色彩模式分析,有效获取中原地区浓丽纯朴,吴越地区温婉雅致的色彩特征。并通过定量统计分析挖掘,得出中原地区男服色相范围广、多高饱和度和低明度色彩,吴越地区男服色相范围相对较窄、多低饱和度和高明度色彩的结论。(4)传统手工纺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机械纺织技术的引入为近代汉族传统男服提供了物质基础,丝织物名目愈加繁多,纹样题材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代汉族传统男服面料也存在地域特色与差异。中原地区的面料独具匠心,纹样庄重大方;吴越地区纺织业最为发达,面料不胜枚举,纹样优美清雅。结合文献检索与实物面料统计数据,发现中原与吴越地区男服面料品类均以棉、丝织物为主,面料纹样存在稳重大气和优美婉曲的差异。(5)地域差异对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形制、色彩、面料产生的影响是由表及里的。中原地区山川秀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吴越地区地势低平,江河交错,气候温和,影响男性的审美观念和穿着方式。不同的文化造就了服饰审美的差异,中原地区在儒、道文化影响下呈现出古朴厚道、本分自守的“儒骨道风”,同时抵触变革,对待西方外来文化表现出龃龉难入的态度;崇文重教的吴越地区文化、经济发达,乐意尝新,对待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经济发展为男服提供物质保障,中原地区重农抑商,吴越地区重商轻农,不同的经济观念导致两地的经济状况差异显着,同时受到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原地区步履艰辛和吴越地区日新月异的纺织经济,进而形成传统质朴和时尚雅致的地域性男服差异。(6)围绕本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条路径展开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保护传承研究。针对微生物对博物馆藏品的危害,通过高效的静电纺丝工艺制备抗菌效率较高的新型Ti O2/GO/CA纳米纤维抗菌材料,对近代汉族传统男服进行本真性保护。结合现代时尚元素和先进织物整理技术,探索磁控溅射方法在制备具有红外屏蔽功能的棉服装面料上的应用,实现以创造新功能为主导的创造性转化。运用现代设计的手段,将近代汉族传统男服设计元素进行设计实践,引领当代传统服饰的创新性发展。

刘毅[3](2020)在《泉州传统民居文化区划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泉州是我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聚集了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闽台文化、华侨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受此影响,泉州汇聚了多样化的民居类型,如官式大厝、番仔楼、土楼和石构民居等。从泉州传统民居的研究基础上来看,目前研究对象多以“红砖、燕尾脊”为特色的官式大厝和骑楼为主,对于其他类型民居关注较弱,研究视角多集中在民居单体或个别村落层面,结论往往具有局限性。因此,需要我们从更宏观的视角对泉州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进行概括与归纳,从而实现传统民居数据整合与基础资料的收集建设。文化地理学中的文化区相关概念为本文提供了理论支撑。文章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1)梳理泉州地区传统民居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通过较为广泛细致的调研与资料收集,构建泉州地区文化地理数据库,确定六大民居文化因子;(2)梳理出泉州地区民居文化因子属性特质,从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分析民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运用主导因子法、小流域分析、GIS等手段划分民居文化区;划分结果为中部晋江与南部沿海文化区,西部九龙江文化区与北部闽江文化区,其中包括晋江中下游与沿海流域亚区和晋江晋江上游亚区;(3)分析文化区总体特征、各文化区特征、民居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4)结合文化扩散与文化整合等地理现象,从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两大角度探索文化区分异的原因与居类型生成的影响因素。本文最后做了启发与初步展望研究,浅析邻域文化区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文化区的保护进行初步探索。通过以上系列研究,交叉运用文化区与建筑学等理论,能够充分掌握泉州的民居特色与文化地理概况,侧面折射出了历史各阶段的信息,本文的研究在理论上实现定量民居区划与建筑学科的融合、丰富了民居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上能够为泉州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颖[4](2020)在《宋代地方官与风俗变易研究 ——以福建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代官方很重视政治与风俗的关系,试图用官方价值观影响民众的思想和行为,以期能使民间风俗所维系的社会秩序,向官方统治所需要的方向靠拢。风俗不单是人们因生活需要而自发形成的产物,其亦可伴随着官方的政治意识进行变易,以便能更好地为官方统治提供助力。风俗是地方治理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宋代地方官在风俗方面的地方治理过程值得探究。宋代地方官作为国家与地方之间的桥梁,将朝廷的风俗政策传达灌输给地方民众,并落实为具体举措对风俗进行变易,这是一个地方治理的过程。通过对具体区域的探讨,方便展开研究宋代地方官对风俗政策落实的实际情况。以宋代地方官与风俗变易为研究对象,将宋代福建路作为核心的研究地域范围,从四个方面对宋代地方官有关风俗方面的地方治理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分析宋代地方官评判风俗的标准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宋代地方官的风俗观念。其次,以儒家思想为准绳对宋代福建地区陋俗进行举例论述,并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可探知宋代福建路的某些风俗特点。再次,通过对宋代福建地方官风俗变易实践的考察,可知其采取宣传教育与行政干预相结合的诸多措施对地方陋俗进行变易,以期通过风俗治理的政治实践活动,使其治下实现政通人和的社会愿景。最后,通过探讨宋代地方官变易风俗的成效与民间社会的回应,可了解宋代地方官变易风俗的政治实践对地方风俗的影响。从中可发现宋代地方官变易风俗的过程,是宋代官方与民间互动的过程,亦是其政治实践与风俗变易交互影响的过程。

曹英才[5](2020)在《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文化整体视角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了个案研究,从服饰发生的生态环境、历史发展、社会背景、生产方式等方面作了综合研究,其目的在于探析对特定地域环境的服饰风格与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因素之间的密切关联,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相连的层次关系。由于舟曲藏族生活在特定地域空间内,在长期社会历史、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中,创造出与舟曲地域相适应的服饰着装。在特定地域空间内,受众多文化因素和影响是服饰产生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服饰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环境和传承场域。而这些基础为服饰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环境。由此特定地域空间和人群及环境共同构成了一套本土地域特色的服饰文化生态系统。在这种文化空间视阈下,舟曲藏族服饰文化作为藏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少数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遗产。其类型丰富,风格独特,总体构成了自成体系的艺术格局。由于居住环境和生产方式相对封闭落后,居于这种环境氛围下,总体服饰文化保留相对完整。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各种文化不断被涌入,潜移默化地对服饰生产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过去传统服饰逐渐都已失传,而现代大众化服饰占领主导趋势,基于这种社会语境下,研究本地域服饰文化具有迫切而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即体现该民族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和精神文化的外显展示。同样它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经过社会历史的不同发展中,形成了舟曲藏族特有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形态不仅包涵了舟曲藏族的语言形态和居住形式及民俗习俗,保留了传统的服饰文化基因。服饰文化内涵在装束质料、工艺、构造、色泽、审美、纹样等方面得到了体现,从而使舟曲藏族历史渊源、着装习俗、装束风格、制作工艺、色彩配置及审美理念均方面得以表达,使服饰文化在各自的生产生活和地域空间里,形成为地域性传承延续的活态文化。它在发展过程中,过去在封闭的生活环境、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下,将舟曲藏族传统服饰原汁原味地生存和保留下来。舟曲藏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承等各方面受到所在地域历史社会和自然环境及生产生活等的影响。而特定地域历史、社会文化、自然条件、宗教习俗等多种因素,是舟曲藏族着装产生的基本条件,也是服饰文化形成的重要环境和传承场域。这些基础因素为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环境。在服饰穿戴习俗上体现其深刻的地域特性,舟曲着装生根于传统的自然村落和民间生产生活,同样在舟曲藏族同一地域文化圈内,不同的服饰风格和艺术审美自成体系,从中透视出不同的艺术内涵和色彩审美及文化象征。这些文化内涵完整地表达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核和艺术理念。服饰在重要的人生礼仪中扮演其至关重要的角色。基于这种文化语境,服饰不仅仅是满足物质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求,更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舟曲藏族社会生产和民间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象征。本文选择舟曲藏族传统自然村落为田野点,通过舟曲藏族民间考察和实地调研及访谈相结合基础上,对舟曲藏族服饰发生的社会历史、生态环境、传统技艺、民间习俗、装束惯习、文化变迁等方面做了全面深入的总结阐述。其一,从舟曲藏族源流和地域分布格局方面进行了详细总结;其二,从舟曲藏族服饰的传统纺织(纺织、制作、染色)、制作技艺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其三,对舟曲藏族服饰依存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变迁方面做了分析论述;其四,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风格类型、形制要素、构造特质方面做了详细总结;其五,从舟曲藏族传统服饰蕴涵的民俗特性、禁忌事项、文化载体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其六,从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的形态美学、艺术特质、审美意蕴方面做了详细分析;其七,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符号、文化寓意、语义特性方面做了详细阐述;其八,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社会角色、文化认同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九,对舟曲传统服饰的生存现状、社会语境、保护空间等方面做了全面论述。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而言,舟曲藏族服饰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均与舟曲藏族所生存的环境、生活、宗教、思维方式及价值等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服饰生产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时代环境均不断在发生变迁,促使传统服饰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传统服饰文化面临消失或失传的尴尬境地。当下如何传承和保护服饰成为目前面临的严峻问题。随时代不断发生变迁,与此服饰文化同样发生了变化,基于这种社会文化语境下,探讨传统藏族服饰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空间的解决路径。在传统服饰文化在现代发展中求生存,营造让服饰文化永续生存的文化空间。而本文研究能够对舟曲藏族文化保护有所借鉴或启发意义,让舟曲藏族民众意识到传统藏族服饰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更让本土民众意识到传统藏族服饰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生存境遇,更多地为传统藏族服饰生存、发展及延续。本文研究和探讨,为整个藏族传统服饰文化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参考思路。

黄庄巍[6](2020)在《中国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随即台湾光复,重归祖国怀抱,民国以来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脉络延续至台,使我国台湾地区正式走上现代建筑之路。在国际上冷战东西方阵营对立、国内海峡两岸对峙的特殊时空背景下,中国台湾地区属于欧美阵营,客观上与西方战后现代建筑运动直接相通,使之成为战后风起云涌的现代建筑运动中国化的重要实践基地,台湾建筑界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承担了西方现代建筑中国化的重要任务,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有诸多成就。而1990年代之后,社会多元思潮泛起,台湾地区逐渐走向本土化,以现代化、地域化为创新特征的建筑设计,成为中国当代地域建筑发展的先行样本之一。中国近代建筑是中国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相融进程,“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二元要素构成了1949年之前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核心动力。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台湾地区战后现代建筑发展和创新进程,是中国近代建筑脉络后续发展的重要分支,是中国战后现代建筑探索、发展历程的组成部分,也构成了现代建筑设计与理论中国化进程的重要篇章,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塔夫里曾言,“建筑是一种布满意识形态的体制”,台湾现代建筑错综复杂的创新叙事及其内涵,唯有放置于中国两岸乃至世界历史时空中,方能得其要义。本研究以建筑设计创新学为工具,基于大量原始文献和实地调研,联结两岸,承续历史,通过对中国台湾地区现代建筑活动(1950s-2010s)的全面研究,提出了该时期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承续了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发展脉络、具有“三重维度”下的创新价值特征,发现了该时期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具有“三个时段”创新时段特征、“四条脉络”的创新源流特征、“五种动力”的创新动力特征,认为该时期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具有“九大板块”的创新结构特征。同时本文重点发掘1949年后台湾地区对我国自晚清民国所发展的近现代建筑脉络的延续叙事,重点书写了台湾地区作为1950-1970年代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脉络与西方现代建筑思潮直接碰撞的特殊地区其建筑设计活动在中国建筑现代化与战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创新叙事与价值意义,补充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发展整体图景中的“台湾拼图”。

卢旖旸[7](2020)在《福建传统村落的场所精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复兴越发重视,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纳入国家名录,福建第一批至第五批总计494各传统村落被纳入国家名录。然而,仍然还有一部分传统村落没有能够较好得到保护和延续,也存在摈弃独特的当地文化而去效仿追求现代化的村落,导致传统村落遭到严重破坏或是呈“千村一面”的局面。传统村落承载着地区的场所精神,是当地文化的载体,挖掘传统村落的场所精神有利于引起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重视,并且可作为复兴传统村落策略提供参考。本文以福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挖掘其场所精神,并进行深入地剖析。首先,探讨福建山地型、平原型和沿海型的传统村落的自然场所构成,分析适宜福建居民生存繁衍的传统村落空间构成以及演绎福建传统村落特有的人文氛围。其次,从民俗文化的视角对福建传统村落的场所精神进行解读,依次对福建传统文化的婚嫁习俗、祭祀习俗等人类的民俗活动流程和形式进行解析,探讨当地人在民俗文化活动与场所互动产生认同感的过程,分析民俗文化活动的场所空间、细部装饰、仪式流程等形成的人文氛围,总结和归纳婚嫁和祭祀等民俗文化下的场所精神。福建传统村落承载着当地的场所精神,挖掘场所精神不仅要从场所本身,更要从民俗文化等人类活动的视角深入挖掘其内涵,对注重民俗文化的传统村落保护、延续和复兴有参考价值,对于场所精神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王丽伟[8](2019)在《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关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研究,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本文发挥笔者专业知识结构特长与地域文献资源的优势,运用历史学与音乐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方法与视角,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尝试,较系统、全面、深入地探究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以利于东北区域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本论文内容如下: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东北社会环境。主要阐述近代东北社会环境对东北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文化的影响,包括民族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民族构成与分布,分析东北区域社会环境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影响成因,以对近代东北区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形态及特征进行理论阐释,对主体内容加以客观把握。二、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考察。运用长时段的研究方法,考察东北古代与东北近代民族民间音乐。有关东北古代民族民间音乐,即古代东北的肃慎、挹娄、勿吉音乐;渤海国的靺鞨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及“渤海乐”在后世的流传;金代女真音乐、金代民间音乐。自清代以来,随着东北民族的发展,与各民族间的文化相互渗透、各民族杂居的地区风俗互染,形成了蒙古族草原音乐文化、满族的萨满音乐文化、朝鲜族的音乐文化等等,将东北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呈现出来。三、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种类。包括东北民族民间歌曲;东北民族民间歌舞音乐;东北说唱音乐(曲艺音乐);宗教信仰与民族音乐:东北民族民间戏剧音乐(戏曲音乐);东北民族民间器乐。阐释与分析各类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在艺术形式、音乐本源艺术特色、多元文化特徵,以及艺术中的意蕴之美、审美情趣与追求;通过列举个案,再现其旋律音乐中的“吟、柔”之美;通过对东北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丰富的内涵情感及客观性分析与描述,展现东北区域本土的音乐文化,在东北各民族社会生活中的不可割舍的情感与审美表达,以及思想与文化相互间的联系。四、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较深入探究了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地方性、共性与特殊性,世界历史性,以及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韵味。地方性,体现东北历史悠久,各民族间相互吸收融合文化的精华,形成地方特色的东北民歌、东北秧歌、东北二人转等民族民间音乐。共性或普遍性,即是指东北民族音乐艺术之“族性”与“个性”之诸多交叉圆圈之“叠合域”、审美意象之“共识区”、理想与进步的“大方向”。特殊性,是指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多态性、多样性艺术,以及艺术的个性、艺术差异性。世界性,体现“跨界民族”俄罗斯、朝鲜等境外民间歌舞音乐文化的影响,形成中国俄罗斯族、朝鲜族音乐等艺术特色;日本以日本音乐为“介质”,将日本所接收的西方音乐传入中国。东北民族音乐之美独具特色,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之中。五、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族音乐与民间文化,满族音乐与萨满文化,重点考察萨满神歌的“音乐特征”和“文学特色”,萨满乐器的依姆钦、西沙、嚓拉器、托力、单鼓、同肯等;蒙古族音乐与游牧文化,经历了森林文化、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并存三个时期的音乐文化。其分布形成为五个色彩区域。蒙古族民族音乐包括蒙族民歌、乐器与乐曲、民间歌舞、歌舞音乐等;朝鲜族音乐与农耕文化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宫廷音乐文化、民间音乐文化、宗教音乐文化。鄂伦春族、赫哲族音乐与渔猎文化,以民歌为主,大体分为“柬达仁”、“吕日格仁”、“萨满调”三类。通过历史“事实叙述和问题分析”,体现出东北各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融合、各民族民间音乐域内、域外之间交流关系,以及东北民族独特音乐风格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六、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东北民族民间音乐遗存——即诸多少数民族各类民间歌舞音乐、民歌说唱、民间民谣、戏曲剧种、民族史诗、民间曲艺及民间乐器等等,笔者将多次深入民族聚居地进行田野考察和走访调研。本研究论文选择东北区域音乐文化中,比较典型个案中的两类:东北地方性民间戏曲剧种——吉林农安黄龙戏、朝鲜族说唱艺术“盘索里”等民族文化艺术进行探究,希望在详实、客观的理论依据和史料文献基础上,能够再逐步将具有东北地域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之瑰宝,不断深入发掘、研究和整理,以此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地方性剧种、曲种等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之体系建设并加以保护和弘扬中国东北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文化。

李乔[9](2019)在《河洛文化研究述论》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河洛文化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从片面到全面、由零散到系统的渐进过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河洛文化的空间与时间范围、河洛文化的内涵与特性、河洛文化的地位与影响、河图洛书问题,以及河洛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关系等方面。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国家社科规划项目的带动以及河洛文化走出河南是河洛文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深度不断增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的几个重要原因。河洛文化研究中存在的精品力作少、地域性文化特色不足、高水平领军人物缺乏等问题,需要从建立协调领导机制、制定合理研究规划、加强对洛阳的研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李佳静[10](2019)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化地区乡土民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属于荒漠化地区。早期生活着北方游牧民族,近代随着外来移民的迁入,有蒙、汉、回等28个民族聚居于此。该地区逐渐形成以游牧生产为主,农耕生产和农牧结合生产为辅的生产方式。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当地人们掌握了适应该地区自然环境的营建技术,居住形式由游牧的蒙古包转变为定居的土木民居、砖木民居。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该地区的乡土民居陷入发展的困境。本文以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化地区的乡土民居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自然、社会、人文等要素剖析该地区乡土民居的产生过程,总结了“自发产生、文化影响”的民居发展规律。通过对30多个村落的调研,归纳了该地区块状集聚型、轴线布置型、带状指向型、分散布局型四种乡村聚落形态及蒙古包、宁夏式民居、甘肃式民居、现代民居四种民居类型。选取两个代表性的村落进行深入调研,探究人与建筑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发现使用的空间不合理、物理性能差、地域文化缺失等民居现状问题。选取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化地区乡土民居的营建智慧进行挖掘。从聚落选址、平面布局、空间组织、建筑材料构造、造型及细部、资源利用等六个层面定性分析和从气候、外环境、风环境三个层面定量分析展开研究。总结出该地区聚落选址主要考虑日照条件;为适应寒冷气候而采用平面布局封闭,空间组织内聚;就地取材,节能环保,绿色生态的建筑材料;建筑造型规整;有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等乡土民居营建智慧,并将其传承与更新。结合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从营建智慧传承与更新、居住功能完善与拓展、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三个方面对阿拉善荒漠化地区乡土民居进行优化设计。引入“农家乐”模式,提出“自住”型民居、“自住+商住”型民居两种优化方案,并对优化方案从外环境、风环境角度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探讨地域适应性的民居方案,补充该地区关于乡土民居营建与发展的研究,为荒漠化地区民居的发展与更新提供一定的指导。

二、简论汉族闽台地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论汉族闽台地域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2)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汉族传统男服演变
    2.1 汉族传统男服的缘起
    2.2 汉族传统男服史略
        2.2.1 草创未就阶段——上衣下裳制的出现
        2.2.2 方兴未艾阶段——上下连属制的发展
        2.2.3 繁缛奢华阶段——多样化与时尚化并存
    2.3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
        2.3.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类别
        2.3.2 礼仪场合的男服搭配方式
        2.3.3 日常劳作的男服搭配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形制特征
    3.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形制
        3.1.1 外部轮廓造型
        3.1.2 内部形制结构
        3.1.3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形制特点
    3.2 近代中原地区汉族传统男服形制
        3.2.1 褒衣宽袖的男服上衣
        3.2.2 黜奢崇俭的男服下衣
    3.3 近代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形制
        3.3.1 窄衣长袖的男服上衣
        3.3.2 宽腰肥臀的男服下衣
    3.4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形制比较
        3.4.1 样本数据采集
        3.4.2 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色彩特征
    4.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色彩
        4.1.1 染色工艺
        4.1.2 丰富多彩的男服色彩
        4.1.3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色彩模式构建
    4.2 近代中原地区汉族传统男服色彩
        4.2.1 中原地区男服色彩测量
        4.2.2 浓丽纯朴的色彩特征
    4.3 近代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色彩
        4.3.1 吴越地区男服色彩测量
        4.3.2 温婉雅致的色彩特征
    4.4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色彩比较
        4.4.1 中原与吴越地区男服色相比较
        4.4.2 中原与吴越地区男服饱和度比较
        4.4.3 中原与吴越地区男服明度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面料特征
    5.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面料
        5.1.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面料品类
        5.1.2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面料纹样
        5.1.3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纹样内涵
    5.2 近代中原地区汉族传统男服面料
        5.2.1 独具匠心的男服面料品类
        5.2.2 庄重大方的男服面料纹样
    5.3 近代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面料
        5.3.1 不胜枚举的男服面料品类
        5.3.2 优美清雅的男服面料纹样
    5.4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面料比较
        5.4.1 中原与吴越地区的面料品类比较
        5.4.2 中原与吴越地区的面料纹样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域差异影响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因素
    6.1 地理环境因素
        6.1.1 山川秀美与江河交错的地貌差异
        6.1.2 寒冷干燥与云蒸础润的气候差异
    6.2 历史文化因素
        6.2.1 儒骨道风和崇文重教的传统文化差异
        6.2.2 龃龉难入和兼容并蓄的外来文化差异
    6.3 经济发展因素
        6.3.1 重农抑商和重商轻农的经济观念差异
        6.3.2 墨守成规和日新月异的纺织经济差异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保护传承
    7.1 历久弥新的保护——本真性保护
        7.1.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馆藏保护现状
        7.1.2 现代技术手段的保护
    7.2 推陈出新的传承——创造性转化
        7.2.1 面料功能性转化
        7.2.2 男服创造性设计
    7.3 革故鼎新的实践——创新性发展
        7.3.1 局部借鉴法:男服形制的运用
        7.3.2 直接运用法:男服色彩的运用
        7.3.3 艺术再造法:男服面料的运用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B: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结构尺寸参数
附录C:近代汉族传统男服色彩HSB参数
附录D: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纹样

(3)泉州传统民居文化区划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辨析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 泉州传统民居研究
    2.2 文化区划相关研究
        2.2.1 文化地理
        2.2.2 文化区
        2.2.3 民居与文化区
    2.3 GIS在文化区中的运用
    2.4 研究现状与本文的期许
        2.4.1 研究的现状
        2.4.2 本文期许
第3章 泉州传统民居的历史演变与数据库建设
    3.1 泉州地理背景
        3.1.1 自然地理环境
        3.1.2 文化地理背景
    3.2 泉州传统民居的历史演变
        3.2.1 新石器至秦汉-原始时期
        3.2.2 两晋至隋唐-演进时期
        3.2.3 宋元至明中期-发展时期
        3.2.4 明中至清中期-衰落时期
        3.2.5 清中至民国-繁荣时期
        3.2.6 纵向-民居的发展与演变
    3.3 民居文化地理数据库构建
        3.3.1 数据库技术路线
        3.3.2 数据库构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泉州传统民居文化区划分
    4.1 区划原则与流程
        4.1.1 区划原则
        4.1.2 区划流程与区划重点
    4.2 传统民居文化区划分结果
        4.2.1 第一步:以多数原则为依据的初步划分
        4.2.2 第二步:以面邻域为原则的局部细分
        4.2.3 第三步:文化区归纳
        4.2.4 第四步:文化亚区划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泉州传统民居文化区与民居特征研究
    5.1 文化区总体特征分析
        5.1.1 强核心——民居主导文化
        5.1.2 弱分异——民居亚文化
    5.2 中部晋江与南部沿海流域文化区
        5.2.1 文化区特征
        5.2.2 民居特征
    5.3 西部九龙江文化区
        5.3.1 文化区特征
        5.3.2 民居特征
    5.4 东北闽江文化区
        5.4.1 文化区特征
        5.4.2 民居特征
    5.5 横向-对比研究
        5.5.1 各区合院型民居比较
        5.5.2 各区围楼型民居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文化区分异与民居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6.1.1 地形的顺应
        6.1.2 水文的影响
        6.1.3 气候的适应
    6.2 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6.2.1 人文思想与朝代更迭
        6.2.2 人口变迁与文化扩散
        6.2.3 经济技术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启示与结语
    7.1 相关启示
        7.1.1 文化区与邻域文化区的关系
        7.1.2 文化区视角下的保护启示
    7.2 论文总结
    7.3 创新与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传统民居调研信息表
附录B 传统民居基本信息调查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宋代地方官与风俗变易研究 ——以福建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宋代地方官视角下的“善俗”与“恶俗”
    (一)风俗的概念及特性
        1.何为风俗
        2.风俗的可变易性
        3.风俗的政治价值
        4.风俗之善恶
    (二)宋代地方官评判风俗的标准
        1.是否符合儒家思想
        2.是否政通人和
    (三)影响地方官风俗评价的因素
        1.社会背景
        2.地理环境
        3.地域印象
        4.地方官个人经历
二、宋代福建路“陋俗”举隅及特点分析
    (一)地方势力方面
        1.胥吏腐败之风
        2.豪强横行之风
    (二)生活物欲方面
        1.厚嫁之风
        2.厚葬之风
    (三)社会伦理方面
        1.兄弟分居析产之俗
        2.计产生子之风
        3.不举子之风
    (四)民间信仰方面
        1.信巫尚鬼
        2.淫祀之风
    (五)其他方面
        1.女作登于男
        2.好讼之风
    (六)对宋代福建路“陋俗”的比较分析
        1.与南方风俗的共性
        2.本地区域特性
三、宋代福建路地方官变易风俗的举措
    (一)官方宣教活动
        1.劝谕活动
        2.兴学活动
        3.示范活动
    (二)地方官行政干预
        1.惩治恶吏
        2.禁止奢靡
        3.治理“不举子”之俗
        4.严禁巫风
        5.禁淫祀
四、宋代福建路地方官变易风俗的影响
    (一)地方官教化行为与风俗的交互影响
        1.兴学教育的成效与困难
        2.祀神名分之争
    (二)地方官治理措施与风俗的交互影响
        1.胥吏管理中的曲折反复
        2.由严惩不贷到奖惩并举的转变
        3.由禁巫到巫医并举的转变
        4.地方官府对祠神信仰的打压与妥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5)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梳理及研究现状回顾
    三、整体研究设计
    四、相关概念及界定
    五、研究视角
    六、研究的重难点
    七、研究尝试点
    八、相关运用材料
第一章 舟曲藏族源流及区域分布格局
    第一节 舟曲藏族县域情况及相关概述
        一、区域概况
        二、行政区划
        三、人口分布
        四、气候类型
        五、自然资源
    第二节 舟曲藏族社会历史及部落分布情况
        一、建制沿革
        二、地方部落
    第三节 舟曲藏族地域民俗及文化形态
        一、人文景观
        二、民俗风情
        三、宗教文化
    小结
第二章 舟曲藏族服饰制作要素及传统技艺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纺织技艺
        一、传统纺织原料
        二、传统纺织工具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织作技艺
        一、纺线
        二、缠线
        三、煮线
        四、洗捶
        五、理线
        六、织作
        七、银饰加工
        八、传统手工制鞋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染色技艺
        一、传统服饰的基本颜料
        二、传统服饰的染色工艺
    小结
第三章 舟曲藏族服饰生态及文化变迁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生态
        一、服饰艺术生态
        二、服饰艺术阐释
        三、服饰文化生态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特征
        一、地域性
        二、历史性
        三、变异性
    第三节 舟曲藏族服饰生态及文化变迁
        一、服饰生态环境
        二、服饰文化变迁
    小结
第四章 舟曲藏族服饰形制要素及造型风格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形制要素
        一、坪定型服饰着装要素
        二、江盘型服饰着装要素
        三、插岗型服饰着装要素
        四、八楞型服饰着装要素
        五、大年型服饰着装要素
        六、博峪型服饰着装要素
        七、共同佩戴的着装衣(饰)物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风格类型
        一、坪定型传统服饰形制
        二、江盘型传统服饰形制
        三、插岗型传统服饰形制
        四、八楞型传统服饰形制
        五、大年型传统服饰形制
        六、博峪型传统服饰形制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构造特质
        一、上衣下裤式构造类型
        二、上袍下裤式构造类型
        三、衣裙下裤式构造类型
    小结
第五章 舟曲藏族服饰民俗惯制及礼仪蕴涵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民俗特性
        一、服饰民俗历史性
        二、服饰民俗地域性
        三、服饰民俗自觉性
        四、服饰民俗变异性
        五、服饰民俗传承性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禁忌事项
        一、服饰日常禁忌
        二、服饰节日禁忌
        三、服饰礼仪禁忌
        四、服饰色彩禁忌
        五、服饰身份禁忌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仪礼蕴涵
        一、诞生礼时期的服饰
        二、成年礼时期的服饰
        三、嫁娶礼时期的服饰
        四、丧葬礼时期的服饰
    小结
第六章 舟曲藏族服饰审美形态及美学探析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造型呈现的形态美学
        一、服饰形式美特质
        二、服饰自然美特质
        三、服饰艺术美特质
    第二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的艺术蕴含
        一、服饰形态蕴含的特色美
        二、服饰构图折射的和谐美
        三、服饰生态显现的自然美
    第三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折射的审美意蕴
        一、式样独具的实用美感与造型美感
        二、多彩丰富的意境情趣与图纹美蕴
        三、视觉多样的审美意境与色彩情趣
    小结
第七章 舟曲藏族服饰着装符号表现及象征意义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的符号表现
        一、服饰图像性符号表现
        二、服饰指示性符号表现
        三、服饰象征性符号表现
    第二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符号寓意
        一、服饰符号语义形成的基本要素
        二、服饰符号的象征表达
        三、服饰符号的文化意义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审美符号及语义特性
        一、传统服饰的审美符号表达
        二、传统服饰的形态符号表达
        三、传统服饰的情感符号表达
    小结
第八章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意蕴及深层透视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蕴涵透视
        一、传统服饰的族徽文化特质
        二、传统服饰的身份文化特质
        三、传统服饰的礼俗文化特质
        四、传统服饰的祈福文化特质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社会功能阐释
        一、传统服饰的社会角色涵义
        二、传统服饰的社会角色功能及表现意义
        三、传统服饰的社会角色特质
    第三节 舟曲藏族服饰认同及文化表达
        一、传统服饰与地域内部认同
        二、不同服饰与地域之间的互动认同
        三、人类学视阈下服饰符号及地域文化表达
    小结
第九章 舟曲藏族服饰承接空间及延续路径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生存现状及社会境遇
        一、传统服饰当下面临的窘境
        二、服饰文化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三、服饰文化受地域环境的因素
    第二节 舟曲藏族服饰保护路径及传承措施
        一、服饰保护与传承现状
        二、服饰保护与传承路径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传承及保护空间
        一、传统服饰文化空间及生存现状
        二、传统服饰文化空间的保护形式
        三、传统服饰文化的空间再生
    小结
结论与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6)中国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概述与研究综述
        1.2.1 建筑设计创新理论综述
        1.2.2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研究综述
        1.2.3 研究思路:“三重维度”“三个时段”“四条脉络”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架构:九个创新板块
第2章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创新第一阶段(1950s-1970s)
    2.1 世界冷战与两岸对峙格局下的现代主义中国传播
    2.2 西方现代建筑体系分支的移植与发展创新(经典现代主义阶段)
        2.2.1 二战前后西方现代主义的中国传播
        2.2.2 西方建筑师与大陆迁台建筑师群体
        2.2.3 特殊历史情境下的现代建筑启蒙
        2.2.4 西方与大陆迁台建筑师的现代主义创作
        2.2.5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2.3 基于“中国固有形式”的传承与发展创新(民族主义主导阶段)
        2.3.1 中国古典复兴脉络的边陲延续
        2.3.2 中国建筑文化本位主义者们的执着与坚守
        2.3.3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下的建筑理论建构
        2.3.4 古典形态下的中国宫廷美学与现代空间发展
        2.3.5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2.4 基于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精神的融合与发展创新(人文主义主导阶段)
        2.4.1 现代空间与东方气韵的早期碰撞
        2.4.2 不同源流背景下的闪耀群星
        2.4.3 中国传统哲学、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理论的碰撞融合
        2.4.4 一次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创新高峰
        2.4.5 本板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创新第二阶段(1970s-1990s)
    3.1 经济腾飞与矛盾政经形势下多种思潮的输入与发展
    3.2 西方现代建筑体系分支的移植与发展创新(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并行阶段)
        3.2.1“美国化”与“中国化”
        3.2.2 汉宝德与高尔潘
        3.2.3 后现代理论的引入与传播
        3.2.4 西方思潮的进一步移植与发展
        3.2.5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3.3 基于“中国固有形式”的传承与发展创新(建筑商品化时期)
        3.3.1 中国古典复兴与建筑商品化的合流与发展
        3.3.2 李祖原与王昭潘
        3.3.3 中国哲学在商业化语境下的形式流变
        3.3.4 后现代与商业化语境下中国元素的形式转译
        3.3.5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3.4 基于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精神的融合与发展创新(地域主义萌芽阶段)
        3.4.1 台湾乡土文学运动与西方乡土运动
        3.4.2 中国地域建筑的一支:台湾乡土建筑
        3.4.3 王镇华、李乾朗与汉宝德
        3.4.4 中国当代乡土建筑的先行实践
        3.4.5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创新第三阶段(1990s-2010s)
    4.1 多元思潮与政经形势下的嬗变
    4.2 西方现代建筑体系分支的移植与发展创新(多元思潮阶段)
        4.2.1“去中心”“去符号化”下的城乡地景营造
        4.2.2 中生代建筑师的群体崛起
        4.2.3 日常、公共与平民的建筑
        4.2.4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4.3 中国地域建筑一支的传承与发展创新(多元思潮阶段)
        4.3.1 多元思潮下地方建筑文化传统的发展
        4.3.2 闽南、客家、高山族与闽东海岛建筑传统的当代实践
        4.3.3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4.4 基于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精神的融合与发展创新(多元化思潮阶段)
        4.4.1 意义的解构与中式美学的兴起
        4.4.2 现代中式人文美学、空间形态的发展
        4.4.3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我国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1950s-2010s)维度、脉络、动力特征及研究展望
    5.1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三重维度”
        5.1.1 世界维度
        5.1.2 中国维度
        5.1.3 地域维度
    5.2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四条脉络”
        5.2.1 现代脉络
        5.2.2 古典脉络
        5.2.3 人文脉络
        5.2.4 乡土脉络
    5.3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五种动力”
        5.3.1 家国情怀之力
        5.3.2 政治文化之力
        5.3.3 外来思潮之力
        5.3.4 技术革新之力
        5.3.5 经济起伏之力
    5.4 台湾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研究展望及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福建传统村落的场所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场所精神理论研究进展
        1.2.2 场所精神应用研究进展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福建传统村落的场所构成及其场所精神分类
    2.1 福建传统村落的自然场所
        2.1.1 山地地区
        2.1.2 沿海地区
        2.1.3 平原地区
    2.2 福建传统村落的人为场所
        2.2.1 传统建筑
        2.2.2 空间环境
    2.3 福建传统村落的人文氛围
        2.3.1 历史沿革
        2.3.2 地域文化
    2.4 福建传统村落的场所精神分类
        2.4.1 宏观层面
        2.4.2 微观层面
第三章 福建传村落婚嫁场所精神
    3.1 福建婚嫁仪式中的空间场所分析
        3.1.1 空间结构
        3.1.2 细部装饰
    3.2 福建婚俗流程及其场所精神
        3.2.1 汉族婚俗
        3.2.2 畲族婚俗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传统村落祭祀场所精神
    4.1 福建传统村落的祭祀场所
        4.1.1 祭祀空间结构
        4.1.2 细部装饰
    4.2 福建传统村落祭祀的主要类别
        4.2.1 自然崇拜祭祀
        4.2.2 神灵崇拜祭祀
        4.2.3 祖先崇拜祭祀
    4.3 福建传统村落祭祀场所精神案例
        4.3.1 祭神活动——以妈祖信仰为例
        4.3.2 祭祖活动——以中元节为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资料的收集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东北的社会环境
    一、东北民族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东北民族生存的经济环境
    三、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社会文化环境
    四、东北民族的构成与分布
第二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回顾
    一、东北古代民族民间音乐
    二、东北近代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
第三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种类
    一、东北民族民间歌曲
    二、东北民族民间歌舞音乐
    三、说唱音乐(曲艺音乐)
    四、东北民族民间器乐
    五、东北民间戏剧音乐(戏曲音乐)
    六、宗教信仰与民族音乐
第四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民族性的艺术特征
    一、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地方性
    二、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共性与特殊性
    三、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国际性
    四、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韵味
第五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汉族、朝鲜族音乐与农耕文化
    二、满族音乐与萨满文化
    三、蒙古族音乐与草原游牧文化
    四、朝鲜族音乐与农耕文化
    五、鄂伦春族、赫哲族音乐与渔猎文化
第六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
    一、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传承
    二、东北地方性剧种黄龙戏
    三、朝鲜族说唱艺术“盘索里”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9)河洛文化研究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三十年来河洛文化研究取得的成绩
    (一)近三十年来河洛文化研究的数量分析
        1. 期刊论文
        2. 论文集论文
        3. 专着
    (二)近三十年来河洛文化研究的内容分析
        1. 河洛文化的空间范围
        2. 河洛文化的时间范围
        3. 河洛文化的内涵
        4. 河洛文化的特性
        5. 河洛文化的地位与影响
        6. 河图洛书问题
        7. 河洛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关系
二、近三十年来河洛文化研究的成功经验
    (一)领导重视是河洛文化研究突飞猛进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二)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是领导河洛文化研究的组织保障
    (三)举办学术研讨会是推进河洛文化研究深入的重要手段
    (四)课题带动是推动把河洛文化研究引向深入的重要抓手
    (五)走出河南是推动把河洛文化研究引向深入的有效途径
三、近三十年来河洛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成果精品力作少
    (二)地域性文化特色不足
    (三)研究缺乏中长期规划
    (四)高水平领军人物缺乏
    (五)研究的机制尚未建立

(10)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化地区乡土民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背景——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机遇
        1.1.2 社会背景——乡村生活质量亟待提高
        1.1.3 文化背景——乡土民居文化特色缺失严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理论支持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总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研究范围与对象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创新点
    1.5 课题来源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化地区乡土民居概况
    2.1 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化地区自然环境因素
        2.1.1 地理特征
        2.1.2 气候特征
        2.1.3 资源特征
    2.2 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化地区人文历史因素
        2.2.1 历史沿革
        2.2.2 宗教信仰
        2.2.3 生活习俗
    2.3 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化地区社会经济因素
        2.3.1 社会因素
        2.3.2 经济因素
    2.4 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化地区乡土民居概况
        2.4.1 聚落概况
        2.4.2 民居概况
        2.4.3 调研小结
    2.5 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化地区乡土民居演变
        2.5.1 平面布局
        2.5.2 空间组织
        2.5.3 建筑结构与构造
        2.5.4 建筑材料
    2.6 本章小结
3 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化地区乡土民居类型分析
    3.1 现状乡土民居类型定义
        3.1.1 宁夏式民居
        3.1.2 甘肃式民居
    3.2 现状乡土民居类型对比分析
        3.2.1 院落空间
        3.2.2 建筑形式
    3.3 宁夏式民居——召素陶勒盖嘎查
        3.3.1 召素陶勒盖嘎查概况
        3.3.2 1#民居概况
        3.3.3 2#民居概况
        3.3.4 民居现状问题
    3.4 甘肃式民居——查干陶勒盖嘎查
        3.4.1 查干陶勒盖嘎查概况
        3.4.2 1#民居概况
        3.4.3 2#民居概况
        3.4.4 民居现状问题
    3.5 现代民居
        3.5.1 民居概况
        3.5.2 民居现状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化地区乡土民居营建智慧
    4.1 定性分析
        4.1.1 聚落选址
        4.1.2 平面布局形式
        4.1.3 空间组织手法
        4.1.4 建筑材料
        4.1.5 建筑结构与构造
        4.1.6 建筑造型与细部
        4.1.7 清洁能源利用
        4.1.8 本节小结
    4.2 定量分析
        4.2.1 基于Ecotect的气候分析
        4.2.2 基于Ecotect的外环境分析
        4.2.3 基于Ecotect的风环境分析
        4.2.4 本节小结
    4.3 本章小结
5 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化地区乡土民居优化设计
    5.1 营建智慧传承与更新
        5.1.1 聚落选址
        5.1.2 平面布局
        5.1.3 空间组织
        5.1.4 建筑材料
        5.1.5 建筑结构与构造
        5.1.6 建筑造型与细部
        5.1.7 清洁能源利用
    5.2 居住功能完善与拓展
        5.2.1 “自住”型民居
        5.2.2 “自住+商住”型民居
    5.3 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
        5.3.1 附加阳光间
        5.3.2 太阳能光电一体化
        5.3.3 太阳能地暖
        5.3.4 沼气池
    5.4 优化方案的定量分析
        5.4.1 基于Ecotect的外环境分析
        5.4.2 基于Ecotect的风环境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简论汉族闽台地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明郑文人群体研究[D]. 贾峰. 闽南师范大学, 2021
  • [2]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研究[D]. 贾蕾蕾. 江南大学, 2020(04)
  • [3]泉州传统民居文化区划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毅. 华侨大学, 2020(01)
  • [4]宋代地方官与风俗变易研究 ——以福建路为例[D]. 张颖. 河南大学, 2020(02)
  • [5]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研究[D]. 曹英才.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6]中国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研究[D]. 黄庄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7]福建传统村落的场所精神研究[D]. 卢旖旸.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8]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研究[D]. 王丽伟. 吉林大学, 2019(06)
  • [9]河洛文化研究述论[J]. 李乔. 地域文化研究, 2019(04)
  • [10]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化地区乡土民居研究[D]. 李佳静.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

标签:;  ;  ;  ;  ;  

汉闽台地区文化浅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