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用建设迫在眉睫

我国信用建设迫在眉睫

一、我国信用建设迫在眉睫(论文文献综述)

毛倩[1](2021)在《基于价值链的Z公司成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速增长,加剧了各行业间的竞争,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新的市场发展环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生存发展,寻求利润空间,首选的方法是提升成本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当前大多数建筑企业采用的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模式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增值,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应将价值链成本管理的思想引入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去,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加强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内部价值链活动之间的联系,以此加强成本管理,获得竞争优势。因此,将价值链理论引入到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提出其成本管理的具体策略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相结合,以Z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价值链成本管理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为研究Z公司成本管理奠定理论基础,对价值链、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的概念、特点等进行界定,对比价值链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的区别和优势。其次,通过分析Z公司目前的成本管理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行业特点与Z公司实际情况,对其内部价值链、外部价值链进行分析计算,选取Z公司Y工程项目为案例的主要研究对象,对其成本管控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的分析,最后,得出目前生产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价值链思想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及建议,以便利于企业全面发展,创造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本文通过对价值链成本理论和实践结合研究,在Z公司现行的成本管理模式基础上引入价值链思想,以期提高公司成本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司效益的同时,也能够为其他同类型建筑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强祥[2](2021)在《安徽省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信用评价标准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造价行业的发展也越发成熟,但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信用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治理和市场经济中的关键问题,也是工程造价行业发展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必须着力解决。为了解决信用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不断推进工程造价咨询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引导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诚信经营,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以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为信用原则,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企业做好政策解读和帮扶工作,这就要求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管理部门必须建立和完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以及制定相匹配的信用评价办法或标准。通过信用为抓手,做好日常信用监督管理工作,把造价行业真正管理好、服务好。制定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信用评价模型是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初衷,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全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本文通过对信用评价的背景、国内外信用评价发展现状及相关文献综述的研究,为制定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信用评价模型打下了理论基础,并立足于安徽省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发展实际情况,去构思适用的信用评价模型。通过对浙江、江苏、上海、重庆、湖北等省份实地调研的方式,学习和借鉴先进的造价咨询企业信用评价办法和管理理念,同时收集大量的相关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信用评价资料,并通过企业座谈、专家讨论、征求社会意见等方式,制定出适合安徽省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框架,为信用评价模型的制定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其次,在构思好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框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专职专业技术人员和市场等要素对信用评价的影响和重要程度。并对各要素进行深入扩展、细化研究,在遵循目的性、客观性、全面性、科学化、智能化的原则上,使用文献收集法、头脑风暴法、实地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专家打分法等制定出准确、全面的信用评价指标。本文信用评价指标共分为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指标基本覆盖了对信用评价有影响的各项因素,能真实体现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信用能力。与现有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评价办法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和可操作性,评价结果或等级也相对更加准确、科学,贴合实际。确定好信用评价指标后,根据指标的特点,进一步细化内容和范围。将细化信用评价指标的结果反馈给相关专家,通过专家打分法的方式,对制定的每项指标进行论证和分析。经过多轮论证和研究确定后,再一一制定相应的指标评分标准表,细化每项指标的加分项和减分项,规定其上限值、下限值以及信用评价等级和对应的分值范围,形成一整套成熟的信用评价体系。最后,通过安徽省合肥市3家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进行了模拟评价,来论证本文制定的信用评价模型的效果和可行性。通过模拟评价后,得出了信用评价分值和对应的评价等级,与安徽省建设工程造价咨询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外公示的企业信用等级基本一致,且更符合实际。信用评价指标考虑到更多的因素,划分也更加细致、合理,充分验证了本文研究的信用评价模型的准确性。图1表18参50

钱雪莲[3](2021)在《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因为银行业掌握着金融机构的命脉,也影响着金融体系的稳定,所以银行之间的发展和竞争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云南农行面临更多发展机会和挑战。目前云南农行的金融产品使用群体越来越广,也更能满足客户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所以其发展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行业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危机和风险因素也不容忽视,中国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以下简称云南农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人才资源少、市场份额不足等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我重点分析了云南农业银行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对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制定有效的战略和发展目标,改善其自身业务能力,推动其从诸多方面做出改变,从而发挥潜藏在银行本身的基础能力,要积极面对万变的市场竞争,在发展中也应寻求提升竞争力的机会,以便及时抓住发展机遇。基于此,本文以云南农行发展竞争力提升研究为研究切入点,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查阅相关理论知识库,包括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和PEST分析框架,首先,立足于云南农行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规划,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四个环境入手,还结合社会环境等方面综合分析其竞争环境。同时,结合自身工作资料和实际调查总结云南农行经营状况,并依据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针对其实际状况进行了深入且细致的研究,以诸多指标作为参考指标。其次,根据以上分析归纳云南农行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原因。最后,分别从如何带动负债业务在发展中实现快速增长、如何增强贷款的创收能力、以及如何拓宽中间业务的收入渠道以及如何通过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扩户提质和加强客户建设。在控制不良货款方面、如何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方面、以及如何管理中从严治行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如何加快网点转型进度方面等提出适合该银行发展的战略和方向,为银行在战略转型阶段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闫博[4](2021)在《后发展国家市场化利率形成与调控机制构建 ——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最为宝贵的一条经验就是通过渐进式改革,逐步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改革的顺序上,是先一般商品价格、后生产要素价格;在改革的路径上,是先双轨、后并轨。与其他经济领域的改革类似,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纵贯中国金融改革历程持续时间最久、覆盖范围最广、因此影响也最为深远的一项改革,凸显了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在2015年放开存款利率行政管制后,正式进入了构建与市场相适应的利率形成与调控机制的攻坚阶段。为此,如何构建这一机制,不仅关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成败,而且也决定了整个金融改革的成败。由此决定了中国货币政策当局、金融市场主体以及学术界,都高度关注这一重大问题。由于这场改革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的“放松金融管制”、特别是后发展国家的“金融深化”(亦即“金融自由化”)的继续。为此,从全球的视角,即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和后发展国家的市场化利率形成及调控机制构建的实践和经验展开考察,研究中国如何通过渐进的方式构建市场化利率形成与调控机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第2章通过对货币政策有关概念的界定厘清以及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的梳理,试图勾勒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基本框架。一方面,从货币决策理论与货币操作实践始终存在所谓的“两分法”这一实际出发,在厘清并界定货币政策框架有关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后发现,如何选取以及选取何种货币政策工具并非最主要的问题。因为这主要与一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历史沿革、金融市场健全发育程度以及货币政策当局决策的习惯偏好有关;而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一直被视为一国货币政策作用于实体经济的逻辑起点。为此,属性的选择才是区分数量型调控或价格型调控的根本依据。另一方面,无论是过去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还是近年来涌现出的大量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操作,都是以短端(主要是隔夜)货币市场利率作为最主要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是各国中央银行坚持践行的操作准则。在此基础上,本章逐步勾勒出中央银行依靠调节短端(隔夜)基准利率(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依靠利率走廊调控机制以及公开市场操作,充分发挥流动性效应和预期效应,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趋于货币政策当局的合意区间,从而推动基准收益率曲线发生相应变化,以此影响各类金融产品定价和市场主体行为,进而改变投资和消费,最终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逻辑主线和基本框架。本文将遵循这一逻辑主线,结合中国的实际,对其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进行研究。第3章以美国、欧元区以及印度、土耳其为例,论述了发达国家与后发展国家市场化利率的形成以及调控实践。首先,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后发展国家,都实施了以取消利率管制为主要内容的利率自由化。利率管制的取消对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应当看到,利率市场化仅仅是市场化利率形成以及调控机制建设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除此以外,还要求货币政策框架也相应转型。其次,在实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过程中,这些国家都最终选择了以短端(隔夜)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价格型调控模式。然而不同的是,美联储选择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目标作为央行短端基准利率,希望市场主体通过阅读央行设定目标利率水平与实际利率偏离所表达的货币政策立场形成相应预期,由此做出更加高效合理的决策;而欧元区、印度和土耳其央行则选择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开展的特定期限业务利率作为央行短端基准利率,希望利用更加容易控制的业务利率保留一定操作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应该说,不同模式的选择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主要取决于一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以及市场交易习惯。最后,在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的构建上,这些国家又都相继建立健全了利率走廊调控机制。但是其结果则不尽相同:美国和欧元区货币市场利率调控效果比印度和土耳其好;土耳其为应对资本外流,引入了新的具有实验特征的货币政策框架,以此尝试挑战“蒙代尔不可能三角”,最终以失败告终。由此可见,构建市场化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后发展国家,虽然从表面上看相似之处较多,但效果差异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客观规律,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值得记取。第4章在梳理发达经济体和后发展经济体货币政策操作实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建立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与调控机制的经验:第一,在货币政策决策层面,应当给予中央银行更大、更多、更加独立自主的政策制定权,并且在货币政策具体执行实施过程中,不受或较少受到外界干扰。在此基础上,中央银行应当建立健全更加科学高效透明的决策机制,并尽可能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频率,对外公布货币政策执行情况以及前瞻和愿景,以此有效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的预期,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调控效果。第二,在货币政策操作层面,货币政策框架从以数量为主向以价格为主转型势在必行,其中最为关键的核心,是要逐步推动实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向短端(隔夜)利率转换。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利率走廊调控机制,并始终注重其与公开市场操作的协调配合。由于这种政策组合有助于降低公开市场操作的使用频率及操作成本,能够消除因市场摩擦对短端利率调控带来的诸多影响,因此已经成为发挥流动性效应与预期效应相一致的最佳选择。第三,在货币政策传导层面,遵循国际短端市场基准利率的改革趋势,遴选覆盖范围更加宽广、隔夜期限、有质押担保的回购利率作为短端市场基准利率。在此基础上,应当通过多种渠道,持续树立并巩固提高该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的基准地位以及不断扩大其在各类金融产品定价方面的应用。与此同时,多策并举,建立一个期限结构相对完整、市场流动性较强、产品内容丰富、交易主体广泛多元的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基准收益率曲线。第四,在利率走廊调控机制的构建上,“走廊”的上限应当设计为匿名申请制,且有较为宽泛的抵押资产清单。“走廊”的下限可以根据一国准备金缴存实际,选择清算账户余额利率或超额准备金利率(在极端情况下也可选择隔夜逆回购利率)。政策利率应该与一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选择模式相关,但是在利率期限、决策方式(频率)等方面,应该与利率走廊上、下限保持一致。政策利率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引导调控作用是其遴选的重要参考标准。同时,利率走廊形态并无好坏优劣之分,本质上应该是能够适应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变化,实现货币政策当局调节短端利率波动的初衷。但是在设立初期,应本着简单规范便于操作的原则,从而使各类市场主体形成成熟稳定的利率走廊调控预期。第5章在厘定基准利率含义、分类以及中央银行基准利率选择偏好的基础上,以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分析为例,结合中国的实际,对央行基准利率的不同选择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作者认为:一方面,如果选择货币市场利率目标作为基准利率,根据利率期限结构预期理论、国际实践以及对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选择隔夜期限利率较为科学合理。此时央行基准利率与货币政策操作目标重合于R001(或DR001)目标水平,类似于美联储的模式。值得注意的是,R操作对象除了存款类金融机构,还包含了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抵押品相对宽泛,市场代表性更强;而DR则仅限于存款类金融机构,抵押品范围较窄但质量要求较高,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因抵质押品质量优劣以及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多寡对利率波动带来的影响,无风险性以及基准性更强。特别是自201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频繁强调DR在我国市场基准利率遴选培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地位,表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有逐渐转换到存款类金融机构之间交易的倾向。由此R与DR一度分化明显。为此,从货币当局的政策引导和偏好习惯上看,DR001目标成为央行基准利率(操作目标)的可能性更大;从市场代表性(或引导更大范围内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看,R001更为合适。另一方面,如果选择央行特定期限业务利率作为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当前比较合适的是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利率。这种选择也更加符合我国央行更加倾向于开展7天期限市场操作的偏好。但选择7天期限利率作为操作目标期限,显然与利率期限结构预期理论以及当前各国均以隔夜利率作为操作目标的经验不符。然而,现实中同样采取特定期限业务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英格兰银行,历史上也曾经开展过多品种、多期限的公开市场操作,最终才逐步收敛到短端(隔夜)公开市场操作,并将其作为基准利率。第6章基于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框架,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论证了短端基准利率选择以及短端基准利率向中长期利率传导的有关问题。一方面,在短端基准利率选择的实证分析上,如果央行基准利率选择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目标模式,从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属性出发,实证结果表明,R001与DR001均具备较好的基准性、市场代表性、稳定性、无风险性以及与实体经济相关性等特征,在技术性上都具备成为央行短端基准利率的条件;但是DR001目标作为基准利率更加具有政策指向性,而R001目标更具有市场代表性。在实践操作中,建议对所有机构(特别是除存款类金融机构外)一视同仁,平滑因市场分割导致DR与R分化,畅通利率传导。同时,更加关注短端(特别是隔夜)市场利率稳定,并逐步将短端(特别是隔夜)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最终如何选择应适时追踪央行后续政策取向以及市场接受程度为宜。如果央行基准利率选择特定期限业务利率模式,实证检验结果表明,7天逆回购利率能够较好引导短端市场(基准)利率以及相关期限货币市场利率。在实践操作中,可以参考欧元区央行的做法,暂不公布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多渠道引导金融机构通过识别7天逆回购利率与R007/DR007(或R001/DR001)之间的基差来判断货币当局政策立场变化,以此实现利率调控的意图,并适时考察上述过程中市场主体变化,择机论证有无将其逐步转向短端(隔夜)公开市场操作并将其作为基准利率的可能性,从而更好地符合利率期限结构预期理论以及国际经验。另一方面,在向中长期利率的传导上,基于弹性分析以及SVAR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选定的短端市场基准利率对不同期限国债收益率均能产生影响;但是随着期限的增加,利率传导效果呈现逐渐衰减趋势。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金融体系日益健全,各类微观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持续增强,短端利率向中长期利率传导效果已经明显提升,利率传导机制更加通畅高效。实证检验结果为市场化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第7章从中国金融体系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这一实际出发,重点聚焦信贷市场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的构建。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虽然已经正式宣布完全放开存贷款利率行政管制,但出于多方面考虑,作为过渡时期措施仍保留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体系双轨制的特征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变向通过行为协同参考贷款基准利率定价。同时,由于资金来源的属性不同,银行内部资产仍采取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双轨并行的方式定价,市场利率与贷款利率的变化难以一致。这种利率双轨制的基础已经由此前的行政约束转变为当前的市场主体的惯性适应,并且对经济发展、乃至各类社会主体的融资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基于TVP-VAR分析的结果也表明,在这种隐性利率双轨制时期,短端利率向中长端利率传导效果不佳,向价格水平传导的效果也不够显着。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以贷款利率双轨合一为突破口,推动市场利率与贷款利率并轨,牵头推进以新的报价原则、新的报价行、新的期限品种、新的形成方式和新的报价频率为主要内容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其中最为显着的特点,在于将此前LPR锚定贷款基准利率,转换为锚定“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并多策并举推出配套措施,持续巩固和强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基准地位和作用。这对于健全央行的利率调控体系、疏通利率传导机制以及快速稳健实施贷款利率并轨、乃至下阶段实现存款利率的并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8章在简要回顾中国利率调控机制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的隐性利率走廊调控机制的构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一方面,遵循价格型调控操作主流模式,央行一直在持续推进利率走廊的建设。经过中国人民银行的持续政策指引以及不断完善,当前利率走廊正处于隐性建设阶段,且相关技术储备已初具雏形:隔夜“常备借贷便利”(SLF)被设计成为利率走廊上限;由于我国一直实施存款准备金制度,因此超额准备金利率作为利率走廊下限较为合适;而在我国尚未明确央行短端基准利率是选择市场基准利率目标还是特定期限操作业务利率的情况下,本着审慎原则,央行7天逆回购利率和DR(R)目标都具备政策利率的技术准备。从上述假设变量构建的隐性利率走廊运行效果看,我国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和波动性均呈下降趋势,利率走廊调控机制的效果初步显现。另一方面,从已经实施利率走廊的国家实践经验来看,利率走廊本质上应该是一种预期管理工具,因此需要央行与市场主体经历一个渐进式的自适应过程。着眼于建立健全我国未来的利率走廊调控机制,聚焦当前利率走廊运行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第一,应更加注重货币市场整体利率水平稳定。在重点关注存款类金融机构融资利率稳定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应当通过扩大一级交易商范围,将非银行机构纳入其中,或由其直接参与货币市场交易,以此统筹兼顾货币市场整体利率稳定。第二,扩大“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主体范围,并不断完善质押品制度,持续巩固“常备借贷便利”(SLF)作为利率走廊上限的功能作用。第三,适时明确我国央行短端基准利率,并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及宣示,适当的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走廊调控,持续向市场传递央行政策意图。在条件成熟时,探索将政策利率期限由7天转向隔夜期限,以此更好地符合利率期限结构预期理论以及调节货币市场隔夜利率的政策初衷。第四,逐步消化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通过货币政策当局以及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尽快完成这个渐进式自适应过程,最终完成由隐性建立到显性确立的过程。第9章为全文的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在对全文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建议:第一,应切实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及前瞻性。其主要政策措施包括:根据宏观调控以及经济发展需要,逐步收敛过多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至1-2个;赋予中国人民银行更多的货币政策决策权,逐步提高利率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充分发挥预期效应,通过多种渠道、多策并举,切实提高央行与市场各类主体沟通效果,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以及前瞻引导能力。第二,持续突出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其主要政策措施包括:逐步收敛过多的货币政策工具,避免政策工具使用碎片化、操作短期化以及释放信号相悖等问题,更加注重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尽快明确中央银行短端基准利率,并适时推动货币政策框架相应以新的基准利率目标为核心开展相关操作;加强测算我国自然利率,并逐步探索切实符合我国实际的合理利率水平,以此根据产出缺口开展相关操作及调控;在继续广泛推进LPR应用贷款利率定价的同时,进一步培育以DR为代表的银行间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提高国债发行频率,以此加快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并不断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第三,着力增强配套措施建设。其主要政策措施包括:逐步消化此前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并将其降低至一个合理区间水平。同时,将使用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工具的落脚点由此前的稳定市场流动性,转变为稳定货币市场利率;加快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强化市场定价机制建设;加快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严格规范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施全口径预算约束管理;加强财政配套政策支持,优化国债发行期限结构,提高国债发行频率,着力增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相对于既有研究绝大多数对央行短端基准利率选择模式不够全面、清晰、准确的实际,本文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比较全面、客观地阐述了中央银行短端基准利率选择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目标或者特定期限业务利率两种模式有关问题,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推进了一步;第二,相对于既有研究绝大多数将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以及利率走廊调控机制独立研究而言,本文抓住央行短端基准利率这个共同逻辑起点,并以此为源点,将市场化利率形成及调控机制二者进行有机统筹,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格局,对我国货币政策以数量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转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庞雨薇[5](2021)在《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缺口及补充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为避免金融危机的再度发生,各国的监管当局开始将系统性风险列入关注范围,宏观审慎监管成为了全球的共识。与此同时,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开始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行识别并加强监管。2012年,我国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提出了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基于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制度要求,2020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建设正在稳步进行,《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的出台代表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即将公布,系统重要性银行面临更加严格的资本监管要求,核心一级资本补充迫在眉睫。核心一级资本的补充无疑会提升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然而银行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包括了风险抵御还包括了效率提升,但持有过多的资本会降低银行资产配置的能力,从而可能导致银行效率的降低。因此不同的资本补充方式对于银行效率的不同影响则可作为银行选择资本补充渠道的出发点。首先,本文结合了我国发布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和相关文献,采用指标法,利用可获得的数据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了识别,选出17家上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研究对象。其次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缺口进行了分析,从监管部门对其提出附加资本要求的静态角度和信贷增长的动态角度分析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缺口:将有附加资本监管和无附加资本监管状态下的不同情况、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以及四大国有银行和其他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了对比分析,说明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必要性。最后站在银行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分析不同的核心一级资本补充渠道是否对银行的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DEA-Malmquist模型计算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银行效率的指标,将银行效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各项构成(实收资本、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和资本公积)占核心一级资本的比重为解释变量(门限变量),选取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控制变量,通过面板门限模型分析核心一级资本各项构成对银行效率不同影响。本文识别出我国18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并选取了其中上市的17家作为实证分析的样本银行;通过缺口分析,发现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相较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面临附加资本要求和信贷增长的双重压力,核心一级资本补充迫在眉睫;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实收资本占核心一级资本的比重小于8.19%时,比重提升对银行效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盈余公积占核心一级资本的比重小于6.02%时,比重提升对银行效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一般风险准备占核心一级资本的比重小于20.76%时,比重提升对银行效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资本公积占核心一级资本的比重小于13.18%时,比重提升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效率具有促进作用;未分配利润不存在门限效应。由于实收资本是银行外源权益融资计入的科目,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和未分配利润是留存收益的组成部分,资本公积是银行利润转增资本计入的科目。因此从银行高质量发展,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提升银行效率的角度,得出针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补充的政策建议:减少外源性权益融资和留存收益,尽量采用利润转增资本的方式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增强系统重要性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可以促进银行效率的提升。

赵若思[6](2020)在《DZ银行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DZ银行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案例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其内外部环境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制定了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DZ银行是中国银监会成立后全国第一家获批成立的城市商业银行,自2001年成立以来连续实现跨越式发展,获得过“全国一类城市商业银行”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并成功将业务拓展到烟台、滨州、聊城等地,取得了经营发展和风险控制双赢。城市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是其创立至今已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参与金融改革、辅助国家大政方针方面发挥着独特而巨大的作用,是目前我国不可或缺的中坚金融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国内外银行业交流愈来愈频繁,科技的进步又直接加速了金融领域的变革,传统城市商业银行在这一形势下遭遇着来自国内外、业内外的多方挑战。挑战同时也伴生着巨大的机遇,如何在旋涡中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和转型发展战略,利用现有资源、外部合作、潜在伙伴来扩大自身优势,攫取新市场格局中的蛋糕从而转变为胜势,是DZ银行实际面对并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分析首先整理了全国城市商业银行主要经营数据,运用PEST分析方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掌握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况,再通过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数据做对比分析,初步得出我国城商行目前在金融市场中的位置。进而再将范围缩小至山东省内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对省内13家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数据做对比分析,掌握DZ银行的企业管理现状,找到与其他城商行的差距。接下来,对DZ银行内部资源和能力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优势和不足。综合上述内外部分析的结果,结合SWOT分析和麦肯锡三个层面理论分析,提出DZ银行应该实施扭转型发展战略,指明了打造极致体验的精品银行的战略愿景,根据DZ银行的发展现状提出化解存量、优化增量、布局未来的战略转型三步走,并从机制、队伍、业务、科技四个方面完成转变。从区域发展、零售业务发展、公司业务发展、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和科技金融五个方向进行战略转型,并通过人力资源、组织管理、风控技术三大保障体系为其转型成功保驾护航。

张文钰[7](2020)在《大资管背景下中国平安信托公司的业务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十年来,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不断迅猛发展和地方政府大力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的背景下,产生了巨额的资金需求,由此催生了以信托业为代表的影子银行的飞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在以往旧的监管条件下,信托多游走在监管套利的边缘,不断地发展和整顿。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2017-2019年,在金融去杠杆政策的不断出台和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背景下,资管新规出台,大资管时代正式拉开序幕,新规要求信托业要去通道、去杠杆、控风险,使得传统信托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监管压力和挑战,业务转型和全面改革迫在眉睫。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首先从源头上分析了中国信托行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从本质上说明了信托“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特点,并结合2018年的信托行业数据分析我国目前面临的资产规模减少、结构需要持续优化、信用风险事件显着增加等特点。其次,通过分析大资管时代的资管新规的变化,捋清目前国内信托业在顺应新经济周期以及金融强监管、去杠杆的形势下,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再次,对平安信托外部宏观环境和行业状况进行了分析,还运用了SWOT分析了平安信托转型的优劣势以及机会与威胁。并基于其现状和国外的先进经验,从上而下创新的提出了信托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转型方向—私人财富管理和家族信托,并提出根据新转型方向企业需打造自身的六个关键能力。最后,以前文的分析为基础,加之作者在平安信托从业多年的经验,以及作为地区投资团队长收集到的基层从业者的反馈,探索在监管新形势下,平安信托业务转型的保障,包括更新济经营理念,完善人才队伍、依靠平安集团的支持以及,完善监管法规,等等。本文以作者本人在平安信托多年的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平安信托的现状和优势,创新性地提出了平安信托转型的方向:私人财富管理和家族信托,并提出了平安信托转型必须具备的能力和保障条件,对以平安信托为代表的大多数信托公司转型发展具有较强的决策参考价值,可以为新时代下信托产业走好转型之路提供借鉴。

陈建宇[8](2020)在《中国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政府举债融资是现代经济发展一项常用的政策手段之一。发行政府债券作为政府举债融资最为主要的实现途径,为现代市场经济各国政府所普遍采用。在金融市场上,政府债券的持续发行必然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政府债券市场规模的不断积累对经济增长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但因客观上存在着潜在的经济增长率等因素的限制,政府债券的市场规模经过持续累积,一旦超过经济增长的潜在需求之后,则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规模不经济问题;在政府债券发行之后,政府债券在二级市场上的流通状况亦需引起高度关注,这就延伸出政府债券的市场流动性问题。政府债券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资产,因其拥有良好的市场流动性而能够促进储蓄向投资的顺畅转化,故市场流动性愈益成为成熟发达的债券市场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国际上发达国家成熟的债券市场发展经验显示,良好的债券市场流动性能够在宏观层面发挥政府经济调节功能,进而实现一定的宏观政策目标;在微观层面能够发挥市场所特有的资源配置优化功能,进而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投融资需求。而政府债券的市场流动性不仅涉及到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金融市场运行规则、金融市场容量以及金融市场交易对象及交易行为等市场问题,还与政府债券发行的源头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对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而言,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在总量上的适度、结构上的合理,政府债券的市场流动性与实际经济增长和潜在经济增长的适应度、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流动性的经济效应,以及规模和流动性二者之间的协调匹配问题均至关重要。本文从市场规模和流动性入手,研究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问题。本文研究涉及政府债券的发行和市场流通、政府债券的财政功能和金融功能等系列问题,还关乎到政府债券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良性发展以及二者的协调运作等市场基础问题;研究政府债券的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效应影响,不仅需要研究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二者各自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还需要研究其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二者之间产生的相互效应以及互动协调等深层次问题。2008年发源于美国次贷问题、随后快速在国际范围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后全面引爆的欧洲国家政府主权债务危机,对全球各国政府债务管理问题敲响了警钟,也给各国政府在开展举债融资背景下,加强和改善政府债券的市场规模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此同时,在此轮世界性大规模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试图分别启动财政政策的再度扩张,以及货币政策的更大规模宽松刺激经济运行,以期摆脱危机阴影,再一次推动政府债务规模的新一轮快速扩张。此轮更大规模的政府债券扩张在对低迷的经济增长以一定支撑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包括政府债券市场在内的债券市场和整个金融市场带来更大的泡沫积累和风险隐患集聚。2018年底,全球范围内各国债务的总规模冲到244万亿美元的新高。据国际金融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预测,2019年全球债务总规模或将创下逾255万亿美元的纪录高位,是全球年度经济产值的三倍多,全球债务杠杆空前高企,债务压力也达到空前严重的峰值水平。中国的政府债券市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相伴相随,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发挥了支持和推动作用。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开始超过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券,其中2018年地方政府债券在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中占比达到57.66%的历史高位。为此,本文立足政府债券的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视角,研究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问题,兼具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政府债务与政府债券等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回顾分类与总结述评。文献中对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及其经济效应问题研究较多,但对于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的研究偏少,且存在较大局限,有少量研究尝试开展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测度和比较,但对于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宏观经济效应方面的研究尚属薄弱。因此,本文立足于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的双重视角,研究政府债券的宏观经济效应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通过文献回顾和相关理论准备,对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的概念及中国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现状进行厘清和回顾,并提出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融入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元素的新IS-LM模型,尝试从理论源头视角研究政府债券的市场规模及市场流动性的效应问题;进一步,构建一个多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为我国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效应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模拟;然后通过构建TVP-SV-VAR模型,从时变参数视角,分别对政府债券、金融杠杆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政府债券、债务杠杆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开展动态研究;最后,在对国际27个样本国家(地区)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为本文的研究结论提供国际视角的经验印证。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张总体上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2)政府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张容易推动金融杠杆的提升;(3)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增强总体上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4)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的过度增强容易引发金融风险的积聚;(5)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政府债券发行和流通的协调运作。本文研究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1)政府债券的市场规模要与宏观经济运行基本面基本匹配,总体市场规模的基本适度和期限结构上的优化同样重要;(2)政府债券的市场流动性管理既要注重市场规则的改进完善,也要注重市场投资者基础的拓展;(3)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的匹配和良性互动应引起足够重视,要进一步深化拓展政府债券市场发展;(4)政府债券在市场规模上的扩张不仅要适应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即以潜在的经济增长为准绳,还需关注通货膨胀发展态势;(5)政府经济调节中须注重各类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合,当前须实施好逆周期调节的各项相关政策措施,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支持政府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运作。

沈丹青[9](2020)在《房地产企业信用债实质性违约风险案例研究 ——中弘股份》文中提出我国债券市场融资规模巨大,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自2014年起债券违约成为“新常态”,2018年房地产债券“云南省房债”、“中弘债”、“国购债”等18只信用债陆续发生实质性违约。自2010年起,房地产企业在投资、融资双重收紧、经济下行、政策调控、违约频发的宏观环境下,信用风险日渐显露出来,风险防范迫在眉睫,地产企业信用质量研究尤为必要。本文通过对中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房地产信用债实质性违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房地产行业债券的违约历程及内外部原因,希望对房地产企业、投资者、中介机构、监管机构等债券市场参与者有所启示,提高房地产企业运营管理能力及债券市场的风险防御能力,同时也希望对债券市场房地产行业债券的风险把控、监管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弘股份的基本情况,包括公司设立、历史沿革、股权结构、组织架构、经营模式、财务状况、债券融资等情况,并归纳总结了中弘股份的违约历程。据此对中弘股份信用债违约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中弘股份违约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中弘股份债券违约的内部因素可分为组织架构、经营战略和财务状况三方面原因。首先,公司组织架构设置不完善,管理层个人色彩浓厚,权力过于集中,易导致公司决策失误,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等监督岗位对公司经营决策未尽监督职责,公司无独立的风控部门或风控制度导致决策风险无法控制;其次,公司经营战略决策不合理,近年来轻视主营房地产业务,而在高财务杠杆情况下过度投资境外资产,公司历史融资造成受限资产比例过高,再融资能力十分有限,资金链易发生断裂;此外,公司近年来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经营能力等财务指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未引起管理层高度重视,导致公司经营决策脱离自身财务状况。中弘股份债券违约的外部因素可分为宏观经济下行、房地产政策收紧、债券市场监管不严格三方面原因。首先,受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房地产行业投资规模放缓、融资规模受限,不利于房地产企业的业务扩张;其次,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采取了信贷调控、稳定房价、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规范开发商拿地纳税、抑制投机性房地产投资、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住房需求等紧缩政策,导致房地产企业主营业务盈利规模逐步下降;此外,债券市场监管不严,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主承券商、评级公司等中介机构未尽职责等也是造成债券违约的重要因素。本文使用Z-score预警模型对中股股份的违约历程进行分析,并根据中弘股份违约的原因,向发债主体、监管机构、投资者提出风险防范意见,希望房地产企业能够建立内部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实施重大战略决策前可预先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尽可能保证决策科学性、合理性,最大程度避免错误决策,为企业科学经营、规范运作提供有力保障;建议监管机构可以强化券商、评级等中介机构职能,完善问责机制、信息披露制度,证监会、交易所等监管机构加大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介机构在债券市场发挥积极有效的风险管控作用,此外,还需建立债券市场违约预警机制,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督措施确保债券市场稳健高效运行;同时提倡投资者增强自身风险识别能力,进行理性的债券投资决策,不要因“刚性兑付”、“隐性担保”等陈旧观念放松对债券产品的风险管控,要增强债券投后管理意识,积极利用募集说明书中投资者保护条款进行自我保护。

徐青青[10](2020)在《保利租赁住房类REITs案例研究》文中认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入快速发展阶段后期,房地产行业增速下降,逐步迈向存量管理阶段。与此同时,流动人口数量增加、流动速度加快以及主要租房群体发生的变化都对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由于租赁住房业务“三高一低”的特性,房地产企业在拓展租赁业务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第一,租赁业务通过租金收入实现资金回收,回收期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第二,房地产企业杠杆远高于其他行业,如何找到一种融资方式能够同时满足租赁业务的资金需求并保证风险可控,是房地产企业亟待解决的另一难题。第三,租赁业务的运营需要专业化的机构来运营,保障盈利的持续性和成长性。近年来,国家在推进租赁住房市场建设REITs试点方面的政策频出。2002年国内房地产信托诞生,经过近18年的发展我国房地产资产证券化已经初具规模,但仍未有标准化REITs的出现,因而本文选取保利地产发行的类REITs产品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以期能够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得出有价值的建议与结论。首先,从供给端、需求端及政策端对我国租赁住房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在对类REITs和标准化REITs进行比较后,对我国房地产产业链的资产证券化的概况进行了梳理。其次,在对保利租赁住房类REITs的发行情况、产品设计方案进行初步介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从动因分析、方案分析、经济效果分析及风险分析四个角度对该案例进行研究,并总结出该产品设计的不足之处。最后,通过综合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保利地产具有金融创新的动因。一是融资战略转型迫在眉睫;二是我国城镇化增速下降,房企急需创新变现模式;三是租赁住房资产证券化能够有效的实现租赁住房资产资金盘活;四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第二,综合使用风险隔离原理和资产重组原理能够实现风险和收益的重新组合和风险隔离。保利地产对物业资产进行筛选,运用选取优质、恰当的基础物业资产,建立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资产池,提升产品的吸引力。第三,保利租赁住房类REITs综合使用内外部增信措施,但信用增级的基础主要依靠主体及其股东的信用,以成熟的REITs市场标准来看,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底层物业资产的质量及其未来的收益。第四,保利地产租赁住房类REITs采用“专项计划+私募基金”的交易形式,并且通过“股权+债权”的构建一定程度上实现减轻税负。第五,保利租赁住房类REITs是国内首单储架发行类REITs产品,在发行时点选择上具有灵活性,缺陷是虽一定程度上实现扩募,但距离真正的扩募机制实现距离尚远,在本质上该单产品仍非真正的标准化REITs产品。

二、我国信用建设迫在眉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信用建设迫在眉睫(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价值链的Z公司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价值链理论
        2.1.1 价值链的概念
        2.1.2 价值链的内容
    2.2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相关理论
        2.2.1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的原则
        2.2.2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的内容
        2.2.3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的程序
        2.2.4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比较
第三章 Z公司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3.1 Z公司基本概况
        3.1.1 Z公司简介
        3.1.2 Z公司的经营活动特点
        3.1.3 Z公司的基本业务流程
    3.2 Z公司的成本管理现状
        3.2.1 Z公司成本构成
        3.2.2 Z公司成本管理流程
        3.2.3 Z公司项目成本管理现状
    3.3 Z公司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3.3.1 员工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3.3.2 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
        3.3.3 材料管理规范性不足
        3.3.4 缺乏外部成本管理
    3.4 Z公司应用价值链成本管理必要性及可行性
        3.4.1 Z公司应用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3.4.2 Z公司应用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可行性
第四章 Z公司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具体应用
    4.1 Z公司发展前景及战略定位
        4.1.1 Z公司发展前景
        4.1.2 Z公司公司战略定位
    4.2 Z公司价值链分析
        4.2.1 内部价值链分析
        4.2.2 外部价值链分析
    4.3 公司内部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应用
        4.3.1 Y项目成本计算
        4.3.2 项目承包环节成本管理
        4.3.3 项目施工环节成本管理
        4.3.4 项目竣工环节成本管理
    4.4 公司外部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应用
        4.4.1 基于纵向价值链的成本管理
        4.4.2 基于横向价值链的成本管理
    4.5 基于价值链的Z公司成本管理预期效果分析
        4.5.1 提高Z公司工作效率以降低成本
        4.5.2 扩大Z公司成本管理的范围
        4.5.3 加强Z公司与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沟通
第五章 Z公司价值链成本管理实施保障措施
    5.1 合理定位公司战略方向
    5.2 建立企业成本价值链的业务流程和成本评价体系
    5.3 完善基础信息系统
    5.4 加强企业人才储备
    5.5 维护利益相关者关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安徽省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信用评价标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目标、研究重点及主要结构
        1.4.1 研究的主要目标
        1.4.2 研究重点
        1.4.3 本论文主要结构
第二章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信用评价发展概况及问题分析
    2.1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定义及业务范围
        2.1.1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定义
        2.1.2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业务范围
    2.2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及信用评价发展历程
        2.2.1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发展历程
        2.2.2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信用评价发展历程
    2.3 安徽省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及信用评价存在的问题
        2.3.1 安徽省信用评价发展现状
        2.3.2 安徽省信用评价存在外部问题
        2.3.3 安徽省信用评价存在内部问题
第三章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3.1 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3.2 选择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3.2.1 目的性原则
        3.2.2 客观性原则
        3.2.3 全面性原则
        3.2.4 科学性原则
        3.2.5 智能化原则
    3.3 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式
        3.3.1 文献收集法
        3.3.2 头脑风暴法
        3.3.3 实地调查法
        3.3.4 经验总结法
    3.4 信用评价指标具体内涵
        3.4.1 企业基本信息
        3.4.2 企业业绩信息
        3.4.3 造价咨询成果文件质量
        3.4.4 优良信用信息
        3.4.5 不良信用信息
        3.4.6 社会责任
    3.5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信用评价指标具体分布表
第四章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信用评价模型构建与评价方法
    4.1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信用评价模型构建
    4.2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配
        4.2.1 权重分配方法
        4.2.2 权重分配计算过程
    4.3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信用评价
        4.3.1 企业基本信息评分表
        4.3.2 企业业绩信息评分表
        4.3.3 造价咨询成果文件质量评分表
        4.3.4 优良信用信息评分表
        4.3.5 不良信用信息评分表
        4.3.6 社会责任评分表
    4.4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信用评价结果或等级的划分
第五章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案例分析
    5.1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概况
    5.2 三家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评价结果情况
    5.3 信用评价结果分析
        5.3.1 模型与实际结果对比
        5.3.2 评价结果差异原因分析
        5.3.3 信用评价模型优势分析
        5.3.4 信用评价结果应用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对银行竞争力的研究
        二、国内外对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研究
    第三节 论文结构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案例研究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概念
        二、商业银行发展竞争力的特征
        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
        二、PEST分析框架
        三、资源基础理论
        四、核心能力理论
        五、比较分析理论
第三章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一节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有效性原则
    第二节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择
        一、盈利能力
        二、风险控制的能力
        三、规模实力
        四、发展能力
第四章 云南农行竞争力现状分析和评价
    第一节 云南农行概况
    第二节 云南农行竞争环境分析(PEST模型)
        一、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二、经济环境分析
        三、社会环境分析
        四、技术环境分析
    第三节 云南农行竞争力评价
        一、盈利能力分析
        二、风险承受的能力
        三、规模实力
    第四节 云南农行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负债业务稳定性不足
        二、资产业务拓展难
        三、增收创效能力不强
        四、客户建设质效不高
        五、信用风险管控压力较大
        六、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七、案防合规压力较大
        八、网点转型与队伍建设亟待快速推进
第五章 云南农行竞争力现状存在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开户企业经济效益差,农业银行经营基础脆弱
    第二节 利率严重倒挂,严重影响农行经营效益
    第三节 宏观调控抽走的资金多,限制了基层行自主营运资金
    第四节 经营风险的政策补偿措施没有完全落实
    第五节 金融秩序不顺
第六章 云南农行竞争力提升对策分析
    第一节 多维度带动负债业务快速增长
        一、借助机构改革带动机构存款
        二、通过重点客户带动公司存款
        三、利用产品组合带动个人存款
    第二节 通过优化资产结构增强贷款创收能力
        一、加大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
        二、增强三农三牧信贷投放力度
        三、提升议价能力加快贷款投放
    第三节 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巩固传统优势业务
        二、加快发展新兴中间业务
    第四节 扩户提质加强客户建设
        一、拓广优质中高端客户
        二、明确重点工作
        三、完善机制保障
    第五节 控新降旧压降不良贷款
        一、做实不良贷款降旧工作
        二、严控新增不良贷款风险
    第六节 控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
        一、加强掌银渠道建设
        二、丰富消费场景搭建
        三、加大三大线上产品拓展力度
        四、强化互联网服务三农金融工作
    第七节 从严治行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一、加强员工基础管理与基层管理
        二、通过网格化加强员工行为管理
        三、提升科技案防水平
    第八节 加快网点转型进度
        一、加快机构改革
        二、优化网点布局
        三、充实营销队伍
    第九节 云南农行竞争力提升对策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后发展国家市场化利率形成与调控机制构建 ——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需要进一步完善
        1.1.2 中国的货币政策正处于向以价格型调控为主的转型
        1.1.3 中国需要构建与市场相适应的利率形成及调控机制
    1.2 研究目的
        1.2.1 中国如何构建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
        1.2.2 中国如何构建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方法以及结构安排
        1.4.1 基本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结构安排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
    2.1 有关货币政策框架的研究
        2.1.1 货币政策框架有关概念的厘清
        2.1.2 价格型调控与数量型调控
        2.1.3 公开市场操作与利率走廊
    2.2. 有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
        2.2.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2.2 中央银行利率调控理论
    2.3 有关全球货币政策框架演进与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研究
        2.3.1 全球货币政策框架的演进
        2.3.2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
        2.3.3 基准收益率曲线
        2.3.4 利率传导机制
        2.3.5 金融机构市场化定价机制建设
        2.3.6 短端基准利率的选择
        2.3.7 利率调控的具体操作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市场化利率形成及调控机制构建的国际实践
    3.1 美国市场化利率形成及调控机制的演进
        3.1.1 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3.1.2 美国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
        3.1.3 美国利率调控机制
    3.2 德国市场化利率形成及调控机制的演进
        3.2.1 德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3.2.2 联邦德国及欧元区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
        3.2.3 欧元区利率调控机制
    3.3 印度市场化利率形成及调控机制的演进
        3.3.1 印度利率市场化进程
        3.3.2 印度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
        3.3.3 印度利率调控机制
    3.4 土耳其市场化利率形成及调控机制的演进
        3.4.1 土耳其利率市场化进程
        3.4.2 土耳其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
        3.4.3 土耳其利率调控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市场化利率形成及调控机制构建的国际经验
    4.1 货币政策决策及操作日臻成熟
        4.1.1 货币政策决策机制日益科学完善
        4.1.2 操作目标向短端利率收敛
        4.1.3 公开市场操作与利率走廊成为最主要的政策工具
    4.2 货币政策传导通达有效
        4.2.1 成熟发达的金融市场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保障
        4.2.2 货币市场短端基准利率遴选标准变化显着
    4.3 利率走廊调控模式日趋成熟
        4.3.1 利率走廊上限选择有抵押的政策利率且为匿名制申请
        4.3.2 利率走廊下限选择与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相关
        4.3.3 政策利率遴选培育及其关键重要
        4.3.4 利率走廊形态因经济变化而各异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选择
    5.1 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5.1.1 基准利率含义及分类
        5.1.2 中央银行基准利率选择偏好
    5.2 中央银行短端基准利率类型选择:基于特定期限业务利率
        5.2.1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及超额准备金利率
        5.2.2 再贷款(再贴现)利率
        5.2.3 公开市场操作利率
        5.2.4 创新性流动管理工具利率
    5.3 中央银行短端基准利率类型选择:基于货币市场利率目标
        5.3.1 基于实际交易的回购利率
        5.3.2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5.4 货币市场利率目标作为基准利率的期限选择
        5.4.1 隔夜利率作为操作目标的理论及其实践
        5.4.2 隔夜利率作为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价格调控模式下的利率传导实证分析
    6.1 中国央行短端基准利率选择实证分析
        6.1.1 货币市场利率目标作为中央银行短端基准利率
        6.1.2 央行特定期限业务操作利率作为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6.2 短端基准利率向债券市场利率传导的实证分析
        6.2.1 基于回归模型Beta值分析
        6.2.2 基于S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信贷市场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构建
    7.1 存贷款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7.1.1 存贷款利率管制的逐步放开
        7.1.2 隐性利率双轨制及其表现形式
    7.2 隐性利率双轨制对市场利率的影响
        7.2.1 变量选取及说明
        7.2.2 平稳性检验
        7.2.3 参数估计结果分析
        7.2.4 时变脉冲响应分析
    7.3 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并轨
        7.3.1“贷款基础利率”(LPR)及其改革的主要内容
        7.3.2“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有助于推动贷款利率的“双轨合一”
        7.3.3 配套措施持续巩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功能和作用
        7.3.4“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完善成效显着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利率走廊调控机制的构建
    8.1 货币调控方式的转型
        8.1.1 利率调控机制的演进历程
        8.1.2 向货币价格调控转型的必要性
        8.1.3 货币价格调控方式转型面临挑战
    8.2 中国利率走廊调控机制的构建
        8.2.1 利率走廊的作用机理
        8.2.2 隐性利率走廊的构成要素假设
        8.2.3 隐性利率走廊的运行
    8.3 建立健全中国利率走廊调控机制
        8.3.1 统筹兼顾存款类金融机构和货币市场的整体稳定性
        8.3.2 扩大“常备借贷便利”(SLF)的使用范围及完善质押品制度
        8.3.3 适时明确中央银行短端基准利率以此锚定并引导预期
        8.3.4 逐步消化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
        8.3.5 规避监管叠加对利率走廊可信度的冲击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切实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效性以及前瞻性
        9.2.2 持续突出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
        9.2.3 着力增强配套措施建设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缺口及补充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框架和论文思路
        1.2.1 研究框架
        1.2.2 论文思路
    1.3 重难点与创新性
        1.3.1 研究重点与难点
        1.3.2 创新性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系统重要性银行及其监管
        2.1.1 系统性风险
        2.1.2 系统重要性银行
        2.1.3 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与监管
    2.2 银行资本及资本充足率管理
    2.3 银行最优资本结构及资本补充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监管理论分析
    3.1 相关概念及含义
        3.1.1 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概念及其监管要求
        3.1.2 核心一级资本、附加资本的概念及内涵
    3.2 相关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1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缺口及底线距离理论依据
        3.2.2 核心一级资本补充理论逻辑与研究假设
第四章 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识别与核心一级资本缺口计算
    4.1 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识别
        4.1.1 识别方法和指标说明
        4.1.2 参选银行系统重要性得分计算
        4.1.3 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结果分析
    4.2 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缺口分析
        4.2.1 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现状分析
        4.2.2 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缺口/底线距离分析
        4.2.3 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补充的必要性
第五章 兼顾效率和风险的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补充策略
    5.1 研究设计
        5.1.1 模型设定
        5.1.2 样本选取、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5.2 各类核心一级资本影响银行效率的门限效应
        5.2.1 描述性统计
        5.2.2 效率测度及分析
        5.2.3 门限效应结果与分析
        5.2.4 稳健性检验
    5.3 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补充策略分析
        5.3.1 减少外源性权益融资
        5.3.2 增加内源性资本补充
        5.3.3 减少留存收益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策略建议
        6.2.1 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6.2.2 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DZ银行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1.4 创新点
    1.5 DZ银行简介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与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2.1.1 战略管理理论
        2.1.2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2.1.3 发展战略的研究工具
    2.2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文献综述
第3章 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3.2 行业发展现状
        3.2.1 我国城商行数量
        3.2.2 我国城商行资产质量情况
        3.2.3 我国城商行经营情况
        3.2.4 我国各类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比较
        3.2.5 城市商业银行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2.6 我国城商行转型的成功案例
    3.3 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3.3.1 潜在进入者威胁
        3.3.2 行业内竞争对手
        3.3.3 从买家议价能力角度来看
        3.3.4 从卖家议价能力角度来看
        3.3.5 从替代者的角度来看
第4章 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4.1 DZ银行发展历程
    4.2 DZ银行资源状况分析
        4.2.1 基础设施资源
        4.2.2 人力资源
        4.2.3 股东资源
    4.3 DZ银行能力状况分析
        4.3.1 资产经营管理能力
        4.3.2 业务处理能力
        4.3.3 风险管理能力
        4.3.4 公司管理能力
        4.3.5 创新开发能力
第5章 发展战略的分析与选择
    5.1 DZ银行内外部环境的SWOT分析
        5.1.1 外部机会
        5.1.2 外部威胁
        5.1.3 内部优势
        5.1.4 内部劣势
    5.2 麦肯锡三个层面理论分析
    5.3 发展战略的选择
        5.3.1 战略定位
        5.3.2 战略愿景
        5.3.3 扭转型战略的三步走
        5.3.4 扭转型战略的四大转变
第6章 DZ银行扭转型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6.1 扭转型战略的实施措施
        6.1.1 抓住区域特点,实施差异化发展
        6.1.2 转变经营方式,推动零售业务发展
        6.1.3 整合多方资源,优化公司业务布局
        6.1.4 统筹资金配置,做强金融市场业务
        6.1.5 推进数字化转型,部署科技金融发展
    6.2 扭转型战略的保障措施
        6.2.1 人力资源保障
        6.2.2 管理组织机制保障
        6.2.3 风控技术保障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大资管背景下中国平安信托公司的业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中国信托业的兴起和现状
    2.1 信托的意义和本质
    2.2 中国信托业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2.3 中国信托业的现状分析
第3章 大资管背景下信托业面临的监管变化和挑战
    3.1 监管环境和导向的变化
    3.2 监管政策的变化
    3.3 传统信托业务自身面临的风险与机遇
第4章 平安信托公司简介及其在大资管背景下业务环境分析
    4.1 平安信托公司简介
    4.2 平安信托公司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4.3 平安信托公司行业状况分析
第5章 大资管背景下平安信托转型的SWOT分析和方向选择
    5.1 大资管背景下平安信托业务的SWOT分析
    5.2 发达国家信托业务的启发
    5.3 平安信托业务转型的方向选择
第6章 平安信托业务转型的必备能力和保障条件
    6.1 平安信托业务转型必备的核心能力
    6.2 平安信托转型的保障条件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中国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本文研究背景
        二、本研究的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政府债务作为国家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手段的研究
        二、政府债务适度规模及其效应问题的研究
        三、债券市场流动性方面的研究
        四、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对政府债务作用发挥的效应研究
        五、政府债务的金融效应研究
        六、动态研究方法
        七、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本文的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三、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国政府债务与政府债券市场发展
    第一节 中国政府债务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央政府债务
        二、地方政府债务
    第二节 中国政府债券市场
        一、国债(中央政府债券)市场
        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
    第三节 中国政府债券市场的金融功能探析
        一、中国政府债券发行的信用属性和市场交易属性
        二、中国政府债券二级市场信用属性与交易属性
    第四节 中国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特点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财政领域相关理论
        (一)政府债务理论
        (二)预算约束理论
        二、金融领域相关理论
        (一)金融市场理论
        (二)市场流动性理论
        三、经济社会领域相关理论
        (一)经济增长理论
        (二)规模经济理论
        (三)通货膨胀理论
        (四)经济周期理论
        (五)风险管理理论
        四、动态经济学理论
    第二节 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理论推导
        二、研究假设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府债券、宏观效应与政策调节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
    第一节 DSGE模型构建
        一、家庭部门
        二、银行部门
        三、生产部门
        四、政府部门和货币政策
        五、市场出清
    第二节 参数校准和估计
        一、部分参数校准
        二、贝叶斯估计
    第三节 数值模拟
        一、政府债券市场规模扩张效应分析
        二、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增强效应分析
        三、银行机构持有政府债券规模权重改变下的流动性冲击
        四、政策调节
    第四节 本章研究结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债券的金融杠杆与经济增长效应
    第一节 政府债券、金融杠杆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一、模型构建
        二、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模型适用性分析
        二、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流动性变动的波动率特征分析
        三、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流动性效应的脉冲响应分析
        四、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互动时变特征分析
    第四节 本章研究结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债券的债务杠杆与通货膨胀效应
    第一节 政府债券、债务杠杆与通货膨胀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模型适用性分析
        二、脉冲响应分析
    第四节 本章研究结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府债券市场发展宏观效应的国际经验验证
    第一节 研究样本的选取
    第二节 模型构建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二、模型设定
    第三节 实证检验
        一、基准回归
        二、两阶段最小二乘(2sls)回归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本文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总结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和参与项目
致谢

(9)房地产企业信用债实质性违约风险案例研究 ——中弘股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二、企业信用评级法
        三、文献研究法
        四、归纳分析法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债券市场发展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二、债券违约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文献评述
第二章 中国信用债市场实质性违约情况分析
    第一节 中国信用债券体系介绍
        一、我国金融市场介绍
        二、我国债券市场介绍
    第二节 实质性违约
    第三节 信用债实质性违约情况
        一、我国债券市场违约总览
        二、房地产企业债券市场违约特征
第三章 中弘股份违约案例分析
    第一节 中弘股份介绍
        一、公司概况
        二、控股股东情况
        三、公司组织架构
        四、公司经营情况
        五、公司财务状况
    第二节 中弘股份债券融资情况介绍
    第三节 债券违约历程
第四章 中弘股份违约原因分析
    第一节 内因分析
        一、组织架构分析
        二、经营战略分析
        三、财务比率分析
    第二节 外因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下行
        二、房地产行业政策收紧
        三、债券市场监管不严格
    第三节 Z-score预警模型
第五章 中弘股份违约案例启示
    第一节 对发债主体的启示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
        二、决策实施前进行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对监管机构的启示
        一、强化中介职能,完善问责机制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三、建立债券违约预警机制
    第三节 对投资者启示
        一、科学识别风险,理性债券投资
        二、增强投后管理,积极自我保护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保利租赁住房类REITs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租赁住房相关研究
        1.2.2 资产证券化相关研究
        1.2.3 REITs相关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融资理论
    2.2 委托代理理论
    2.3 资产证券化相关理论
        2.3.1 现金流分析理论
        2.3.2 资产重组理论
        2.3.3 风险隔离理论
        2.3.4 信用增级理论
第3章 保利租赁住房类REITs案例介绍
    3.1 我国租赁住房市场概况
        3.1.1 租赁住房市场现状
        3.1.2 REITs及类REITs概述
        3.1.3 房地产产业链资产证券化概况
    3.2 保利租赁住房类REITs介绍
        3.2.1 保利地产公司简介
        3.2.2 保利租赁住房REITs发行情况
        3.2.3 专项计划方案介绍
第4章 保利租赁住房类REITs案例分析
    4.1 保利租赁住房类REITs动因分析
        4.1.1 国家政策导向明显,融资战略转型迫在眉睫
        4.1.2 城镇化增速下降,房企寻求创新变现模式
        4.1.3 长租公寓行业资金回收周期长,盘活存量资产
        4.1.4 缓解企业财务风险
    4.2 保利租赁住房类REITs产品方案分析
        4.2.1 基础资产池分析:资产重组合规有效
        4.2.2 交易架构:双SPV交易结构,权属明确
        4.2.3 开展税收筹划,合理避税
        4.2.4 增信措施分析
        4.2.5 “储架式”结构分析
    4.3 保利租赁住房类REITs成本预测与效果分析
        4.3.1 成本端测算
        4.3.2 原始权益人效果分析
    4.4 保利租赁住房类REITs运行风险分析
        4.4.1 与底层资产相关的风险
        4.4.2 项目运营有关的风险
        4.4.3 外部环境风险
    4.5 保利租赁住房类REITs不足之处
第5章 保利租赁住房类REITs案例研究建议与总结
    5.1 保利租赁住房类REITs案例研究建议
        5.1.1 优化基础资产筛选机制,提升入池基础资产资质
        5.1.2 提升长租公寓运营能力,打造专业化、金融化基因
        5.1.3 合理开展税收筹划,降低税负
        5.1.4 创新交易结构,保障现金流稳定
        5.1.5 健全法律法规,强化制度建设
    5.2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我国信用建设迫在眉睫(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价值链的Z公司成本管理研究[D]. 毛倩.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安徽省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信用评价标准优化研究[D]. 强祥.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3]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D]. 钱雪莲.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后发展国家市场化利率形成与调控机制构建 ——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D]. 闫博. 吉林大学, 2021(01)
  • [5]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缺口及补充策略研究[D]. 庞雨薇.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6]DZ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 赵若思. 山东大学, 2020(05)
  • [7]大资管背景下中国平安信托公司的业务转型研究[D]. 张文钰. 山东大学, 2020(05)
  • [8]中国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陈建宇. 南京大学, 2020(09)
  • [9]房地产企业信用债实质性违约风险案例研究 ——中弘股份[D]. 沈丹青.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10]保利租赁住房类REITs案例研究[D]. 徐青青. 湘潭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我国信用建设迫在眉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