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空气的几棵树

净化空气的几棵树

一、几种能净化空气的树木(论文文献综述)

SIMTHONGKHAM TOUDAVANH[1](2021)在《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理论的森林生态补偿建立 ——以Phou khao khouay国家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态环境,由于人们的过度开发严重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为了避免森林生态环境的近一步的恶化,需要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本文以老挝的Phou khao khouay国家公园为例,研究了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理论的森林生态补偿建立:首先介绍了森林生态补偿的建立原则,主要包含了全面系统性原则、普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然后介绍了森林生态补偿建立原理;在生态补偿概念的基础上选择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作为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生态补偿的指标,并基于现有生态服务价值指标的计算方法(效益法、成本法、碳汇法)确定了不同森林生态服务价值,随后基于不同森林生态服务价值确定了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计算方法。利用建立的森林生态补偿方法对老挝的Phou khao khouay国家森林公园从涵养水源、固碳制氧、直接经济价值、生物多样性、保育土壤、净化大气6项森林服务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hou khao khouay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服务总价值为160.78亿元。本研究基于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对生态补偿方法的建立以及应用,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本研究首先介绍了森林生态补偿的建立原则,主要包含了全面系统性原则、普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并介绍了森林生态补偿建立依据,即在生态补偿概念的基础上选择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作为建立森林生态补偿的指标(直接生态价值、涵养水源价值、固土保肥价值、固碳释氧价值、净化大气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选择这六个价值指标作为森林生态补偿系统的建立指标,主要是由于这些指标在实际研究中已有了成熟的计算方法,其次这些指标在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中占有主导性地位。利用现有生态服务价值指标的计算方法(效益法、成本法、碳汇法)确定了不同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基于不同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建立了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计算方法。(2)对Phou khao khouay国家森林公园的研究是以生态服务价值为基础,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补偿计算;研究结果表明:Phou khao khouay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服务总价值为160.78亿元,其中Phou khao khouay国家森林公园的直接经济价值为35.44亿元,占Phou khao khouay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服务价值的22.04%,这部分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直接经济价值;除这部分以外,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为125.34亿元,占Phou khao khouay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服务价值的77.96%;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的水源涵养价值为46.55亿元,占总生态服务价值的28.95%;保育土壤的生态服价值为8.99亿元,占总生态服务价值的5.59%;固碳释氧的生态服务价值为39.2亿元,占总生态服务价值24.38%;净化空气的生态服务价值为0.6亿元,占总生态服务价值的0.37%;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服务价值为30亿元,占总生态服务价值的18.66%。(3)研究结果表明Phou khao khouay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服务总价值为160.78亿元,Phou khao khouay国家森林公园的不同服务功能价值量的大小顺序为:涵养水源>固碳制氧>直接经济价值>生物多样性>保育土壤>净化大气,从上述的排序中可以看出涵养水源、固碳制氧、直接经济价值为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的价值服务组成部分,以此为根据,生态补偿机制达到了大力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

张涵[2](2021)在《综合评价视角下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化改造设计研究 ——以济南千佛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城市雨水控制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及其建设技术在我国快速发展,其相应的绿色海绵设施也在公园绿地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对于具有独特地形条件的山体公园而言,如何有效提升海绵化改造后的综合效益,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效能否满足市民的使用需求,如何在已建和未建的城市山体公园中开展海绵化改造设计是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建设中的关键内容。本文以济南千佛山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综合评价识别现状建设问题,将海绵城市与山体修复结合探讨有效提升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化效益的改造设计策略。本文以“背景研究——理论研究——评价研究——策略研究——实践研究”的总体思路,从综合评价角度出发,探究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化改造设计方法及策略。首先,通过梳理研究背景明确了公园绿地向海绵型绿地转变的必然性,明确了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以提升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建设成效及市民满意度的必要性,梳理海绵城市、城市山体公园、综合评价的概念及国内外进展,并通过典型案例总结设计要点,为后文设计策略提供经验与借鉴。其次,对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化改造进行综合评价研究,通过对综合评价方法可行性分析及比较,确定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出包含生态环境效益、社会功能效益及经济效益三方面的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化改造后综合评价指标模型,确定了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化改造的重点因子。再次,文章重点对综合评价视角下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化改造的建设措施及设计策略进行深入研究。针对城市山体公园地质条件独特、径流冲刷严重、生态恢复性差的特点,以问题及指标权重为导向,综合海绵城市理念与山体修复策略,得出规划层面中分类指导海绵区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的指导,实践技术层面整合海绵技术、选择适宜的海绵设施,构建公园水文管理系统,耦合地形、水体、道路及广场、植物要素的海绵化改造设计方法。最后,在对济南千佛山风景名胜区实地调研及市民满意度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将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化改造设计策略应用到济南千佛山风景名胜区中解决当前问题,满足使用者需求,发挥公园复合功能,将其打造成雨水处理网络完善、具备综合效益的城市山地立体海绵体。进一步论证了在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化改造设计中结合综合评价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刘亚婷[3](2021)在《基于循证设计的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以泰安市泰山医养中心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社会的急速发展,老龄化现象愈加明显,“医养健康”成为国家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热度话题。目前国内医养中心数量较少,医养中心户外的康复景观也缺乏系统化的研究。为提高老年人在医养中心内的生活质量,进行有效康复休养治疗,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的康复作用便成为康养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康复景观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释放老年人情绪压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改善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的康复作用并提高老年人在外环境景观中的参与度,本文基于循证设计的方法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归纳和论证法、问卷调查法、多变量分析、景观绩效评价等多种方法对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进行研究。论文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内容,并对康复景观和循证设计的相关概念进行论述。在对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梳理后,得出本研究需要针对的问题与挑战。第二章主要讲述了循证研究的进程,采用循证设计理论对泰安市、北京市的医养中心外环境进行调研分析,对医养中心内的老年使用人群和景观相关专业有研究的专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相应数据进行后续分析。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的设计策略,包括景观定位、区位、空间布局、景观元素等。第四章结合调研数据,基于上述分析对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对分析过的理论研究进行应用和验证。第五章对方案进行景观绩效评价,验证数据的相关性。本文结合了普通民众对于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的喜爱偏好以及专业学者对于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影响因子的判断,对数据因子进行多变量分析,进而针对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空间层次不明显、缺少康养活动项目、植物绿化缺乏康养效果等问题,对项目背景、现状资源、以及现状地形等作出分析,对泰山医养中心进行康养体系下的总体规划,通过道路交通规划、植物景观规划、照明设施规划、服务设施规划、无障碍设施规划等进行了相应的专项规划,并针对节点进行细化设计。在方案设计完成后,通过景观绩效评价进行反馈,得出通过循证设计对医养中心进行规划设计的方法是有效可行的。未来可以继续通过研究循证设计的方法以期打造自然健康、具有地域特色的医养中心。

李子璇[4](2021)在《兰州市大气颗粒物人工干预措施情景模拟及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说明兰州市是我国西北地区重工业重镇,有较高的工业排放,其特殊的盆地地形、脆弱的生态环境及常年不利于污染物大气扩散的气象条件使得其大气环境容量非常有限。兰州市历史上曾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大气颗粒物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兰州市为治理大气颗粒物污染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依然存在较大的达标压力,进一步降低兰州市大气颗粒物浓度及实现达标依然面临较大的挑战。为了解人工干预措施对兰州市大气颗粒物浓度的降低效果,本学位论文分别基于兰州市定西路街道、城关区24条主要道路和兰州市城区及其周边三个不同范围的研究区域,利用城市街区空气质量模型PALM、i-Tree Streets生态模型和空气质量模型CALPUFF对几类人工干预措施进行情景模拟,对不同人工干预措施改善空气质量的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PALM城市街区空气质量模型:大气颗粒物控制效果较好的三种人工干预措施依次为:洒水、街区南侧建筑物增高一倍和机动车限行;而气态污染物控制效果较好的前三种人工干预措施依次为:街区南侧建筑物增高一倍、机动车限行和建设绿化带。(2)基于i-Tree Streets生态模型:兰州市城关区24条主要道路行道树改善空气质量效益共计51.9万元人民币,节约能源效益共计307.6万元人民币,吸收CO2效益共计26.9万元人民币,截留雨水效益共计134.4万元人民币,美学及其他效益共计519.1万元人民币。兰州市城关区24条街道共13711棵行道树总效益价值为1039.9万元人民币,总成本为175.53万元人民币,净效益为864.4万元人民币,效益与成本的比率为5.92。(3)基于CALPUFF空气质量模型:在对兰州市城区及周边不同范围进行绿化的情景模拟中,PM2.5和PM10浓度降低程度在0-15 ug/m3之间不等,对PM2.5浓度降低的效果更佳;在兰州市城区及周边范围全部进行绿化,颗粒物浓度降低的范围是几种情景中最大的,PM2.5浓度降低区域占研究区域的67.74%,PM10浓度降低区域占研究区域的68.67%。本学位论文运用了多种模型对降低兰州市大气颗粒物浓度的人工干预措施及生态效益进行了模拟研究,结论可为兰州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治理提供思路参考和理论依据。基于本研究结果,兰州环保部门应该从洒水、机动车限行、绿化等多方面协同对兰州市大气颗粒物污染进行治理和防控。

吕嘉欣[5](2021)在《毛竹挥发物对空气负离子及空气微生物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研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对空气负离子及空气微生物的影响,采用动态顶空气体循环吸附法和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DS-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近自然状态下毛竹释放的VOCs在不同时间(7:00、10:00、13:00、16:00、19:00)、不同海拔(200 m、240 m、280 m、320 m)、不同季节(春季、夏季、秋季)的组分与含量;测定了林内空气负离子及空气微生物浓度,并进行微生物单体试验来验证挥发物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毛竹单株共检测出挥发物35种,主要物质有醛类(26.2%)、酯类(21.9%)、醇类(18.4%)和萜烯类(16.6%)等。2.毛竹林内空气VOCs天内共检测到27种物质。7:00至19:00的植物VOCs释放总量呈现“双峰双谷”型。海拔变化中,200m总释放量最低,280 m总释放量最高。季节变化中,毛竹林内VOCs种类和含总量主要表现为:夏>春>秋,春、夏季的醛类分别是秋季的30.3倍和39.8倍。3.毛竹林内NAI日变化中,在13:00出现最小值,在19:00出现最大值,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2.4倍。海拔变化中,毛竹林内NAI浓度随海拔的上升逐渐升高,三个季节均在320m处均达到最大浓度。季节变化中,毛竹林内NAI浓度在夏季达到最大值,秋季达到最小值,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3.3倍。4.毛竹林微生物含量日变化中,细菌与放线菌含量7:00最低;真菌含量13:00最低。海拔变化中,随海拔的升高,微生物含量降低。季节变化中,林缘微生物含量均高于林地,夏季微生物抑制率最高。单体实验表明,0.1%的叶醇对细菌有显着作用,抑制率为32.0%,0.1%的癸醛对真菌有显着作用,抑制率为33.6%,0.5%的乙酸对放线菌有显着作用,抑制率为36.4%。综上所述,毛竹能释放大量对人体有益的植物挥发物,并且对空气微生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同时能够促进空气负离子的形成和改善空气质量。上述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毛竹林对于净化空气及人体保健的作用及毛竹作为“森林康养”建设树种提供理论依据。

龚诚[6](2021)在《植物对城市空气氮氧化物的净化功能 ——基于稳定同位素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大型城市中的空气污染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由于城市中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人口迁移等工业、经济活动的进行,城市区域的空气质量问题相比其他区域更加严峻。主要空气污染物,如可悬浮固体颗粒物(PM2.5,PM10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都可能会提高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病风险。在北京市,经过多年的空气治理,氮氧化物的浓度虽有所降低但仍未达到清洁空气的标准,因此,如何更进一步的减轻氮氧化物空气污染是公众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城市环境中的植物,尤其是乔木被认为具有净化空气污染物的重要生态价值,乔木一方面可以通过叶片的滞尘效应减轻可悬浮固体颗粒物污染,另一方面,通过气孔吸收与叶面沉降作用,部分气态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臭氧可以被乔木冠层吸收。近年来,许多研究开始关注城市植物的空气净化功能,但大部分研究基于沉降模型估算城市绿地的整体污染物净化效应,少有研究在较大范围内基于实地测量方法来估算城市树木的氮氧化物净化量。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市常见的四种城市绿化树种(国槐、毛白杨、白蜡、柏),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的方法估算了这些树木对氮氧化物的净化量。本研究还将植物个体的吸收量数据结合群落生物量调查数据,估算了北京市典型公园(石榴庄公园)与城市核心区域中乔木群落的氮氧化物净化总量和生态服务价值。本研究试图回答如下科学问题:1)如何量化城市常见绿化乔木的氮氧化物吸收量?2)不同物种的乔木的吸收量是否有明显差别?3)如何通过计算群落总体吸收量来估算城市植被提供的净化服务功能价值?结合原位采样、实验室测量、模型估计等手段,本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结论:1)通过实验,本研究发现四种乔木都对公路附近机动车尾气、大气氮沉降中具有较低δ15N特征的气态氮源存在响应与吸收,靠近公路树木叶片的δ15N显着低于远离公路树木叶片的δ15N。2)基于贝叶斯混合模型的估算,本研究得到四种乔木单位叶生物量下的氮氧化物吸收量为1.57~4.17 mg N/gDw。3)基于群落植被调查和遥感影像估计,本研究估计石榴庄公园乔木群落单位叶面积下年吸收量为0.59~2.08g/m2,北京市核心区(城六区)园林内乔木年吸收量为0.69~1.41 g/m2,年总吸收量为627 ton。北京市城六区绿地植被的单位叶面积每年吸收能力为0.94 g/m2,每年总吸收能力达到1303.63 ton4)基于替代成本法,本研究分别估算了城六区园林乔木和城市绿地净化空气氮氧化物的生态服务价值,其中园林乔木每年可提供价值为79.20万元的净化服务,而城市绿地提供的服务价值则为164.67万元。

任雅雪[7](2020)在《雌雄异株绒毛白蜡的资源分配及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文中指出雌雄异株植物由于其性别分配的独立性,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繁殖资源分配和繁殖格局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成为研究植物资源权衡关系的理想模式树种。因此,研究绒毛白蜡的雌株与雄株在资源上的分配格局及分配规律,对于梣属植物雌雄植株培育以及在城市林业建设的应用上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北京市延庆区龙湾村平原造林地区域绒毛白蜡为研究对象,分别于不同繁殖阶段对雌株和雄株进行观测和调查,分析绒毛白蜡的资源分配模式。在此基础上,为深入探究雌雄异株植物白蜡繁殖生长和营养生长的资源分配特征对其生态效益的影响,本文基于实地调查,运用i-Tree Eco V6.0模型评估和评估了北京市海淀区八条以白蜡为行道树的道路两边栽植的共1705棵行道树的资源结构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旨在分析不同性别间白蜡行道树的所发挥的效益异同,同时探究i-Tree Eco模型用于分析国内行道树生态服务功能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为选择和管理城市行道树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绒毛白蜡不同构件水平上生物量存在性别间差异,在枝条水平上,各生物量均无显着差异;在树枝水平上,雌株的花生物量显着小于雄株;在植株水平上,雌株的叶生物量显着小于雄株。不同性别植株繁殖及营养生长格局分析显示,绒毛白蜡雌株与雄株在营养生长与繁殖生长上投入的资源具有显着差异,雌株在繁殖生长方面投入的资源显着多于雄株,而在营养生长方面投入了较少的资源,即性别对于绒毛白蜡的资源分配格局具有显着影响。(2)运用i-Tree模型对行道树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得出八条道路行道树2019年的生态效益价值为435976元。其中吸收与固定二氧化碳价值为217766元,释放氧气价值为37283元,改善空气质量价值为171392元,截留雨水价值为9534元。(3)胸径小于26cm的白蜡行道树生态效益无显着差异,胸径26-30cm雄株的固碳效益、释氧效益、净化空气效益、截留雨水效益、生态效益总价值及平均单株效益价值均极显着地高于同径级雌株;30-34cm径级的雄株在固碳效益和释氧效益方面显着高于同径级雌株;34-38cm径级的雄株在固碳效益、释氧效益和净化空气效益方面显着高于同径级雌株,在生态效益总价值及平均单株效益价值方面极显着地高于同径级雌株。即性别对于白蜡行道树发挥生态系统功能造成了影响,表现为雄株的生态效益价值显着高于雌株。

巩赫欣[8](2020)在《城市森林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以Z项目为例》文中提出城市森林项目是在城市环境中构建以高大乔木为主体、模仿自然群落结构、具有地带性植被特征的森林景观。项目建设以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理念,重在改善城市生态,并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舒适的休憩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森林及其评价研究进展的总结,进而提出一套城市森林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证案例的研究对该体系进行实践和验证。研究目的是为城市森林项目各项效益的发挥提供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方法和结论,从而直观准确地衡量城市森林项目建设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并为项目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评价打分,运用层次分析法、频度分析法以及数据的无量纲化法建立了城市森林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证评价研究部分,通过森林资源价值评估规范等文献资料,对项目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通过问卷调查法、资料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条件价值评估法对项目的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通过替代工程法和价值工程理论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通过风险矩阵法和专家赋值法对项目风险控制进行了评价。最后通过对各项评价数据标准化处理,将定量和定性的评价分析结果进行整合,得出项目的综合评价值以及评价等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实证项目综合评价等级为I级,项目建设水平非常好,同时在服务设施建设方面还有进一步优化空间。通过指标体系构建和综合评价分析,本研究可为城市森林工程项目建设和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王博娅[9](2020)在《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现状及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在高密度建设、历史悠久的北京市中心城区,人与自然的矛盾尤为突显,绿色空间作为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抓手被高度重视。生态系统服务作为研究人与自然利益关系的概念被广泛认知,风景园林学科不断拓宽的研究领域为解决生态问题供了新的途径,如何通过风景园林的途径解决北京市中心城区的生态问题,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绿色空间和生态系统服务的解读,出了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的优化思路;通过对北京市自然生态格局和绿色空间发展历程的梳理,总结绿色空间的演变特点;通过对景观格局的研究,分析绿色空间的数量结构差异和空间梯度分异特征,总结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问题。研究进而结合生态系统服务的系统综合性、不可替代性和人为主导性的特点,采用量化研究方法,从要素配置、网络结构和功能引导措施三方面进行绿色空间的现状评价,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最终完成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优化。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对绿色空间的本体认知、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分析,出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优化思路。其次,通过景观格局的研究发现,不同绿色空间类型之间的要素数量结构有明显差异,以灌草地为主要覆被类型;通过移动窗口法对研究区内不同方向的景观格局进行动态分析,发现在一道绿隔以内、东北、西北、南部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异特征,越往边缘区推进,绿色空间类型越丰富,数量越大,分布越连续。第三,借助生态绿当量的概念,分析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数量特征,结果显示,全区、海淀区和石景山区满足要求,朝阳区、丰台区、东城区和西城区不满足要求;研究进而采用线性规划模型结合一系列城市建设的约束条件对城市绿色空间的要素数量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寻求生态优先前下综合效益最大时各类型绿色空间的适合比例,并针对不同情况出内部升和外部整合的优化建议。第四,研究基于图论理论和最小费用模型模拟构建了研究区内具有生态含义的功能性连接网络,通过现状分析总结结构问题,并从斑块、路径、网络和结构等方面出了重要斑块的保护和修复、重要路径的识别和疏通、现状网络的连接和强化、现状结构的整合和分级等优化途径。结合重要性计算和生态学原理,总结了三种重要斑块类型,分别为具有重要能量保持功能的“主导型斑块”,处于关键衔接位置的“枢纽型斑块”和连接较多路径的“过渡型斑块”;三种重要路径类型,分别承载了自然要素之间的连接、重要斑块之间的连接、网络结构中的唯一连接;“三步走”网络优化策略,即先进行整体改善网络的组分间连接,再进行稳固加强的组分内连接,最后构建完善功能的局部小网络;三级结构整合建议,连接自然要素的一级网络,人工构建的贯穿全区的二级网络,加密结构的三级网络。此外,通过对全区、中心地区-核心区、核心区这三个圈层功能性连接网络的分析,发现不同的研究单元,形成了不同的距离阈值,为进一步深化网络结构供基础和依据;通过对六个行政区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自然地理特征,形成了不同的结构模式,包括点状辐射结构、枝状连接结构和网状复合结构,为不同模式下网络优化供了方向。最后,通过对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的评价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明确各片区的服务特征:一道绿隔以内是以社会与文化服务为主导的区域,西北部地区是综合调节、支持和社会与文化服务的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地区,东北区域和南部区域均以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为主导类型。由此明确各分区的主要矛盾,并通过制定功能引导策略来保证绿色空间主导服务的高效发挥。因此本文从研究视角、维度和方法上进行一定的创新,总结出合理调整要素数量结构是高绿色空间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构建功能性连接网络是保护生态安全维持系统稳定的有效途径,制定功能引导策略是保证主导服务高校发挥的重要方式,为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优化供了方向。

祖笑艳[10](2020)在《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方法研究 ——以北京市横街子公园为例》文中认为快速的城镇化过程给城市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城市的发展,也给居民带来了健康问题。当前国内针对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森林康养基地和社区花园两个方面,森林康养基地由于生态基底的建设需求多位于远郊,社区花园则存在环境、范围和活动类型的限制,两者的使用对于城市居民健康问题的缓解存在一定的局限。在城市双修、留白增绿、森林城市构建和健康中国的背景下,研究针对由于城市建设和发展而受到污染的大面积腾退用地,探讨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方法,通过生态修复的技术手段进行场地修复,在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植入康养理念,构建完善的康养空间结构体系,实现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在尝试构建高生态效益城市森林的同时,为居民提供近距离的、以健康服务为目的的绿色健康环境,突破以健康为目的的空间范围的限制。以北京市朝阳区横街子公园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对场地周边用地性质、交通、人群结构及需求、场地内部原有地形、植被、水系、道路、建构筑物等进行勘察。通过文献阅读,总结生态修复相关理论,同时结合康养环境的建设需求,从环境自身和人体健康需求两个方面实现物理环境的修复和设计,打造健康稳定的城市森林环境。在此基础上,植入康养活动体系,最终实现环境与人的共同健康。以期为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提供方法参考,科学服务“健康中国”发展目标。

二、几种能净化空气的树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能净化空气的树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理论的森林生态补偿建立 ——以Phou khao khouay国家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生态服务价值
        1.3.2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现状
        1.3.2.1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
        1.3.2.2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生态补偿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4.1 森林生态补偿方法的建立
        1.4.2 森林生态补偿方法的应用
    1.5 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1.5.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2 基于森林生态服务价值理论的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2.1 森林生态补偿构建原则
    2.2 森林生态补偿建立的原理
    2.3 森林生态补偿指标的确定
    2.4 森林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方法
        2.4.1 效益法
        2.4.1.1 直接市场法
        2.4.1.2 替代市场法
        2.4.1.3 模拟市场法
        2.4.1.4 评价方法的对比
        2.4.2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指标的量化
    2.5 基于森林生态服务价值的生态补偿标准的建立
        2.5.1 样本点的设计与选取
    2.6 本章小结
3 老挝Phou khao khouay国家森林公园物种组成研究
    3.1 Phou khao khouay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特征
        3.1.3 样本点设计
        3.1.3.1 样本点地理信息
        3.1.3.2 样本点的设计与选取
        3.1.3.3 数据分析
    3.2 物种组成
        3.2.1 树木的物种组成
        3.2.2 幼树物种组成
        3.2.3 幼苗成分组成
    3.3 科类组成
        3.3.1 树木物种科类组成
        3.3.2 幼树种科目分类
        3.3.3 幼苗科目分类
    3.4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3.5 树木生长阶段
        3.5.1 平均树高、胸径和冠层宽度
    3.6 本章小结
4 老挝Phou khao khouay国家森林公园生态补偿机制建立
    4.1 基于森林服务价值对Phou khao khouay国家森林公园的研究
        4.1.1 Phou khao khouay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服务价值
        4.1.2 Phou khao khouay国家森林公园生态补偿的计算
    4.2 Phou khao khouay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生态的补偿价值
    4.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Phou khao khouay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服务价值补偿
    5.1 Phou khao khouay国家森林公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5.2 Phou khao khouay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补偿机制建设
    5.3 Phou khao khouay国家森林公园生态补偿主体的确定
    5.4 Phou khao khouay国家森林公园生态补偿数量的确定
    5.5 Phou khao khouay国家森林公园生态补偿途径的确定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小结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综合评价视角下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化改造设计研究 ——以济南千佛山风景名胜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解析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概念解析
        2.1.1 海绵城市
        2.1.2 城市山体公园
        2.1.3 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化改造
        2.1.4 综合评价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海绵城市国内外研究进展
        2.2.2 海绵城市效益评价国内外研究近况
        2.2.3 综合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2.2.4 综合评价在海绵城市效益中的应用
    2.3 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化改造典型案例研究
        2.3.1 重庆悦来新城会展公园
        2.3.2 青岛市崂山区浮山生态公园
        2.3.3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2.3.4 典型案例要点总结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化改造后综合评价研究
    3.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取
        3.1.1 综合评价方法的可行性
        3.1.2 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
        3.1.3 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化改造后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3.2 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化改造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3.2.3 指标释义
    3.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3.3.1 计算指标权重
        3.3.2 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3.4 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化改造后综合效益评价标准
        3.4.1 确定评价等级
        3.4.2 建立评价标准
    3.5 本章小结
4 综合评价视角下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化改造策略研究
    4.1 综合评价视角下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化改造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4.1.1 必要性
        4.1.2 可行性
    4.2 综合评价视角下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化改造设计目标
        4.2.1 立体海绵体目标
        4.2.2 雨水管理目标
        4.2.3 生态改善目标
        4.2.4 突出城市山体公园的海绵多功能目标
    4.3 综合评价视角下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化改造设计思路
    4.4 综合评价视角下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化改造设计原则
        4.4.1 海绵化改造与山体保护并重原则
        4.4.2 生态、生活、美观、功能统筹兼顾原则
        4.4.3 场地适宜性与安全性原则
        4.4.4 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原则
        4.4.5 海绵措施与山体文脉相结合原则
    4.5 综合评价视角下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化改造设计策略
        4.5.1 规划层面:建设与管理双向指导
        4.5.2 技术层面:海绵设施与景观设计要素耦合
    4.6 公园尺度的建设与管理
        4.6.1 明确适宜建设区域
        4.6.2 加强社会管理
    4.7 单元尺度的关键技术措施应用
        4.7.1 整合技术系统
        4.7.2 细化公园水文管理
        4.7.3 强化景观设计要素耦合
    4.8 本章小结
5 综合评价视角下济南千佛山风景名胜区海绵化改造设计实践研究
    5.1 济南千佛山风景名胜区概况
        5.1.1 基础概况
        5.1.2 现状海绵化改造概况
    5.2 现状海绵化改造综合评价
        5.2.1 实地调研评价
        5.2.2 市民满意度综合评价
        5.2.3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3 海绵化改造设计理念
        5.3.1 改造设计目标
        5.3.2 改造设计策略
        5.3.3 改造设计依据
    5.4 总体改造设计
        5.4.1 海绵设施总体布局
        5.4.2 改造分区
    5.5 分区改造设计
        5.5.1 继续保持区
        5.5.2 改善提升区
        5.5.3 重点加强改造区
    5.6 海绵技术设施布局与节点设计
        5.6.1 渗透技术设施
        5.6.2 调蓄转输技术设施
        5.6.3 截污净化技术设施
        5.6.4 储存技术设施
        5.6.5 雨水资源化利用
    5.7 专项改造设计
        5.7.1 竖向设计与径流组织
        5.7.2 植物种植设计
        5.7.3 科普系统设计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社会实践经历
攻读学位期间设计获奖情况

(3)基于循证设计的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以泰安市泰山医养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 相关理论总述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6 本文拟解决问题
    1.7 研究方法
    1.8 技术路线
2 典型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调研
    2.1 调研总述
        2.1.1 调研对象
        2.1.2 调研内容
    2.2 实地调研场地
        2.2.1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医养中心
        2.2.2 北京市康梦圆国际老年公寓
        2.2.3 北京市悦年华颐养中心
        2.2.4 现状景观总结
    2.3 调研数据分析
        2.3.1 大众版问卷数据结果及分析
        2.3.2 专家版问卷数据结果及分析
        2.3.3 问卷总结及建议
    2.4 本章小结
3 医养中心外部环境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3.1 医养中心外部环境景观的定位
        3.1.1 医养中心外部环境景观的医疗作用
        3.1.2 医养中心外部环境景观的康养作用
        3.1.3 医养中心外部环境景观的休闲作用
    3.2 医养中心及外部环境景观的区位
    3.3 规划设计原则
        3.3.1 可感性原则
        3.3.2 安全性原则
        3.3.3 弥补性原则
        3.3.4 低碳性原则
    3.4 规划设计策略
        3.4.1 空间形式
        3.4.2 道路交通
        3.4.3 地形处理
        3.4.4 康养活动
        3.4.5 水体设计
        3.4.6 安全设施
        3.4.7 植物设计
        3.4.8 建筑外立面
        3.4.9 屋顶绿化
    3.5 功能布局特征
        3.5.1 园艺康养区
        3.5.2 互动康养区
        3.5.3 森林康养区
        3.5.4 河滨康养区
        3.5.5 安静静养区
    3.6 景观结构特征
    3.7 康养体系特征
    3.8 本章小结
4 泰山区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设计实践
    4.1 项目背景
    4.2 前期分析
        4.2.1 交通区位分析
        4.2.2 现状资源分析
        4.2.3 项目现状分析
    4.3 规划定位
    4.4 规划依据
        4.4.1 相关法律法规
        4.4.2 上位规划解读
        4.4.3 前期研究结果
    4.5 总体方案
        4.5.1 总平面图及鸟瞰图
        4.5.2 景观结构分析
        4.5.3 功能分区
        4.5.4 医养中心改造建议
    4.6 专项规划
        4.6.1 交通规划
        4.6.2 植物景观规划
        4.6.3 竖向规划
        4.6.4 照明规划
        4.6.5 服务设施规划
        4.6.6 无障碍设施规划
    4.7 经济技术指标
5 景观绩效评价循证结论
    5.1 循证设计与景观绩效的研究发展
    5.2 景观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5.3 绩效评价结果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众版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专家版调查问卷
附录三 景观绩效评价问卷
附录四 论文图表检索目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与社会实践经历

(4)兰州市大气颗粒物人工干预措施情景模拟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和具体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城市街区空气质量模型PALM
        2.1.1 PALM模型介绍
        2.1.2 PALM模型的输入和输出
    2.2 生态模型i-Tree
        2.2.1 i-Tree模型介绍
        2.2.2 i-Tree模型的输入输出
    2.3 空气质量模型CALPUFF
        2.3.1 CALPUFF模型介绍
        2.3.2 CALPUFF模型的输入输出
第三章 基于PALM模型模拟的人工干预措施效果定量评估及优化
    3.1 模型背景构建
        3.1.1 三维地形构建
        3.1.2 背景设置
        3.1.3 交通源排放清单构建
        3.1.4 风场模拟结果
        3.1.5 基于观测值的污染物浓度三维分布图
    3.2 PALM模型敏感性分析
        3.2.1 城市街区大气颗粒物扩散模拟结果验证
        3.2.2 模型不确定性分析
    3.3 基准情况下污染物浓度时序图
    3.4 情景模拟分析
        3.4.1 情景一——机动车单双号限行
        3.4.2 情景二——道路洒水
        3.4.3 情景三——绿化带建设
        3.4.4 情景四——街区建筑物高度比(北:南=2:1)
        3.4.5 情景五——街区建筑物高度比(南:北=2:1)
        3.4.6 情景六——街区裸露地表全覆盖
        3.4.7 情景七——街区道路斜坡设计
        3.4.8 人工干预情景模拟浓度与自动监测污染物浓度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i-Tree模型评估行道树生态效益及树种优化
    4.1 研究区内行道树的信息采集
    4.2 模型参数设置及运行过程
    4.3 行道树树种优化及生态功能效益评估
        4.3.1 行道树结构分析
        4.3.2 行道树生态效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CALPUFF模型评估绿化对颗粒物的降低效果
    5.1 兰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及气象数据获取
    5.2 模型参数设置
        5.2.1 WRF模型参数设置
        5.2.2 CALMET模块参数设置
        5.2.3 CALPUFF模块参数设置
    5.3 CALPUFF模型不确定性分析
    5.4 CALPUFF模拟结果分析
        5.4.1 情景一——保持原有绿化情况不变
        5.4.2 情景二——城区及周边10公里范围内进行绿化
        5.4.3 情景三——城区及周边20公里范围内进行绿化
        5.4.4 情景四——城区西北方向进行绿化
        5.4.5 情景五——城区及兴隆山区域内进行绿化
        5.4.6 情景六——研究区范围全部进行绿化
        5.4.7 五种绿化情景效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1 研究结论
        6.1.2 对策建议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毛竹挥发物对空气负离子及空气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植物挥发物的研究进展
        2.1.1 植物挥发物的概述
        2.1.2 植物挥发物的合成途径
        2.1.3 影响植物挥发物释放的主要因素
        2.1.4 植物挥发物的作用
    2.2 空气负离子的研究进展
        2.2.1 空气负离子概述
        2.2.2 影响空气负离子形成的主要因素
        2.2.3 空气负离子的作用
    2.3 空气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2.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5 研究内容
3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地概况及植物材料
    3.2 研究方法
        3.2.1 毛竹单株挥发物的采集与分析
        3.2.2 毛竹林内空气挥发物的采集与分析
        3.2.3 空气负离子的测定
        3.2.4 微生物的采集
    3.3 数据处理
4 结果分析
    4.1 毛竹单株VOCs成分分析
    4.2 毛竹林内VOCs成分分析
        4.2.1 毛竹林VOCs日变化
        4.2.2 毛竹林VOCs海拔变化
        4.2.3 毛竹林VOCs季节变化
        4.2.4 小结
    4.3 毛竹林空气负离子分析
        4.3.1 毛竹林空气负离子日变化
        4.3.2 毛竹林空气负离子海拔变化
        4.3.3 毛竹林空气负离子季节变化
        4.3.4 小结
    4.4 毛竹林微生物含量分析
        4.4.1 毛竹林微生物含量日变化
        4.4.2 毛竹林微生物含量海拔变化
        4.4.3 毛竹林微生物含量季节变化
        4.4.4 小结
    4.5 单体对空气微生物的影响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植物对城市空气氮氧化物的净化功能 ——基于稳定同位素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空气污染
    1.2 植物对空气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1.3 量化植物吸收净化空气污染物的方法
        1.3.1 滞尘能力
        1.3.2 吸收气体污染物
        1.3.3 群落层次的吸收量估算
        1.3.4 当前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1.4 植物稳定同位素特征对环境的响应
        1.4.1 稳定同位素在生态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1.4.2 环境中不同污染源的δ~(15)N特征
        1.4.3 植物对~(15)N同位素的分馏作用
        1.4.4 植物叶片~(15)N指示氮来源
        1.4.5 利用混合模型解析混合体系组分来源
    1.5 植物净化空气污染物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空气污染物浓度测量
    2.5 植物叶片稳定同位素分析
        2.5.1 样点设计
        2.5.2 现场采样
        2.5.3 样品前处理
        2.5.4 稳定同位素比质谱测定
    2.6 植物叶片元素分析
    2.7 土壤稳定同位素分析
    2.8 土壤元素分析
    2.9 土壤可溶性硝态氮分析
    2.10 土壤可溶性铵态氮分析
    2.11 植物调查
    2.12 数据分析
        2.12.1 均值表示、比较与显着性说明
        2.12.2 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事前验证
        2.12.3 稳定同位素模型估算氮源分配比
        2.12.4 植物群落数据分析
第三章 利用稳定同位素估算叶片中氮的来源
    3.1 道路与绿地内污染物浓度差异
    3.2 叶片稳定同位素对环境氮源的响应
        3.2.1 行道树(槐树)叶片稳定同位素对机动车源氮氧化物的响应
        3.2.2 北京市常见乔木在不同绿地类型下的δ~(15)N同位素特征
    3.3 常见绿化乔木的NO_x吸收量估算
        3.3.1 随机多边形检验
        3.3.2 估算叶片的NO_x吸收量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北京市植物群落的NO_x吸收量与生态服务价值
    4.1 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的NO_x吸收量计算
    4.2 北京市城六区园林乔木群落NO_x吸收量估算
    4.3 北京市城六区绿地的NO_x净化能力估算
    4.4 北京市植物群落净化空气污染物的生态服务价值核算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已发表论文

(7)雌雄异株绒毛白蜡的资源分配及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雌雄异株植物的繁殖资源分配
        1.3.2 城市森林与行道树
        1.3.3 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
        1.3.4 行道树生态效益功能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生物量分配模式
        2.2.2 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3 绒毛白蜡的资源分配模式
    3.1 繁殖器官特征
    3.2 生物量分配
    3.3 资源分配格局
4 不同性别白蜡行道树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4.1 不同性别白蜡行道树结构分析
        4.1.1 行道树胸径范围分布分析
        4.1.2 行道树树高分析
        4.1.3 行道树健康状况分析
        4.1.4 行道树叶面积状况分析
    4.2 不同性别白蜡行道树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4.2.1 吸收和存储二氧化碳价值
        4.2.2 改善空气质量价值
        4.2.3 截留雨水价值分析
        4.2.4 生态效益总价值
        4.2.5 单株平均价值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城市森林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以Z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城市森林研究历史与现状
        1.2.2 国内外城市森林评价研究历史与现状
        1.2.3 国内外城市森林评价研究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森林的内涵
        2.1.2 城市森林与林业用地的区别和联系
        2.1.3 城市森林与普通城市绿地的区别和联系
        2.1.4 工程项目评价的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层次分析法
        2.2.2 模糊评价法
        2.2.3 替代工程法
        2.2.4 条件价值评估法
        2.2.5 价值工程理论方法
        2.2.6 风险矩阵评估法
第三章 城市森林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体系的构建目的
    3.2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3.3 评价指标的确定
        3.3.1 确立指标的思路
        3.3.2 指标的初步筛选
        3.3.3 指标的最终确定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4.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建立
        3.4.2 指标权重的计算
        3.4.3 指标值的计算
        3.4.4 综合评价标准
第四章 Z城市森林项目概况与方案
    4.1 项目概况
        4.1.1 位置概况
        4.1.2 自然条件
    4.2 项目方案与特点
        4.2.1 土方工程建设
        4.2.2 灌溉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
        4.2.3 绿化工程建设
第五章 城市森林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5.1 生态效益评价
        5.1.1 生物量及固碳释氧量的计算
        5.1.2 净化大气效益的核算
        5.1.3 水土保持效益的核算
        5.1.4 降噪效益的核算
        5.1.5 生物多样性效益的核算
        5.1.6 调节小气候效益的核算
        5.1.7 小结
    5.2 社会效益评价
        5.2.1 服务能力与需求评价
        5.2.2 满意度评价
        5.2.3 生态科普效益评价
        5.2.4 休闲娱乐服务价值评价
        5.2.5 小结
    5.3 经济效益评价
        5.3.1 经济价值的内容
        5.3.2 经济价值计算
        5.3.3 经济评价
        5.3.4 价值工程评价
        5.3.5 小结
    5.4 风险评价
        5.4.1 风险评价的内容
        5.4.2 病虫害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5.4.3 火灾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5.4.4 群落结构失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5.4.5 项目风险评价
        5.4.6 小结
    5.5 综合评价
        5.5.1 基准值的来源
        5.5.2 项目值的来源
        5.5.3 指标值的计算
        5.5.4 评价结果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城市森林建设效果与满意度调查
附录2 城市森林综合评价体系权重结果统计表
致谢
作者与导师简介
附件

(9)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现状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项目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生态现状: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1.1.2 国家政策引导: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
        1.1.3 城市发展需要:响应城市战略定位,优化升首都功能
        1.1.4 学科融合必然:交叉融合的多学科为城市环境问题供出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构建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城市绿色空间优化的研究框架
        1.2.2 探索城市绿色空间要素配置和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方法
        1.2.3 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的功能引导策略
        1.2.4 推进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工作的开展
    1.3 研究现状
        1.3.1 城市绿色空间的综合研究
        1.3.2 生态系统服务在城市绿色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范围和对象
        1.4.1 研究范围—北京市中心城区
        1.4.2 空间尺度—分片区分圈层
        1.4.3 用地类型—城市建设用地以内绿地和非建设用地内绿色空间
        1.4.4 功能价值—生态打底综合发展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城市绿色空间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解读
    2.1 城市绿色空间的本体认知
        2.1.1 构成要素
        2.1.2 结构布局
        2.1.3 功能价值
        2.1.4 城市绿色空间的特性
    2.2 城市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的解读
        2.2.1 概念内涵
        2.2.2 服务特点
    2.3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优化的分析框架
        2.3.1 理论依据
        2.3.2 优化思路
    2.4 小结
3 北京市概况与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发展历程概述
    3.1 北京城市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北京市自然生态格局
        3.2.1 绿色空间基底
        3.2.2 自然山水结构
        3.2.3 小结
    3.3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发展历程
        3.3.1 建国前绿色空间的发展
        3.3.2 建国后绿色空间的发展
        3.3.3 北京市绿色空间的演变特点
    3.4 小结
4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景观格局分析
    4.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2 景观格局指数
        4.1.3 移动窗口法
    4.2 各区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的分析
        4.2.1 全区的景观格局分析
        4.2.2 各圈层的景观格局分析
        4.2.3 各行政区的景观格局分析
    4.3 景观格局的梯度变化分析
        4.3.1 斑块密度(PD)
        4.3.2 最大斑块指数(LPI)
        4.3.3 边缘密度(ED)
        4.3.4 景观分离度(DIVISION)
    4.4 小结: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特征和问题总结
        4.4.1 景观格局特征
        4.4.2 现状问题总结
5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绿色空间要素配置的优化研究
    5.1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要素配置的现状评价
        5.1.1 评价方法
        5.1.2 评价结果
        5.1.3 要素配置的问题总结
    5.2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要素配置的优化研究
        5.2.1 优化方法
        5.2.2 优化结果
        5.2.3 优化建议
    5.3 小结
6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绿色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化研究
    6.1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功能性连接网络的研究方法
        6.1.1 基于最小费用模型的网络构建方法
        6.1.2 网络评价方法
    6.2 全区范围绿色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化研究
        6.2.1 功能性连接网络的模拟构建
        6.2.2 功能性连接网络的现状分析
        6.2.3 网络结构的问题总结
        6.2.4 网络结构的优化途径
    6.3 各圈层绿色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化研究
        6.3.1 中心地区-核心区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3.2 核心区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3.3 各圈层之间的比较研究
    6.4 各行政区绿色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化研究
        6.4.1 东城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2 西城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3 海淀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4 朝阳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5 丰台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6 石景山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7 各行政区之间的比较研究
    6.5 小结
        6.5.1 现状特征
        6.5.2 优化途径
        6.5.3 优化建议
7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功能引导策略研究
    7.1 生态系统服务的分布特征
        7.1.1 调节服务分布特征
        7.1.2 支持服务分布特征
        7.1.3 社会与文化服务分布特征
        7.1.4 各功能区的主导服务类型
    7.2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的功能引导策略
        7.2.1 以社会与文化服务保护控制为主的区域
        7.2.2 以综合服务协同发展为主的区域
        7.2.3 以调节和支持服务保障升为主的区域
    7.3 小结
8 结论和余论
    8.1 结论
        8.1.1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的优化思路
        8.1.2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具有数量结构差异和空间梯度分异特点
        8.1.3 合理调整要素数量结构是高绿色空间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
        8.1.4 构建功能性连接网络是保护生态安全维持系统稳定的有效途径
        8.1.5 制定功能引导策略是保证主导服务高效发挥的重要方式
    8.2 创新点
    8.3 余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方法研究 ——以北京市横街子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阐述
        1.3.1 城市森林
        1.3.2 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
        1.3.3 生态修复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4.1 国内外城市森林的生态修复及营建相关研究进展
        1.4.2 国内外城市森林康养服务相关研究进展
        1.4.3 小结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2 城市森林生态修复及重建相关理论基础
    2.1 森林生态学基本原理
        2.1.1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理论
        2.1.2 生态适应性及生态位理论
        2.1.3 生物多样性原理
        2.1.4 植物群落演替理论
        2.1.5 生态平衡理论
        2.1.6 森林生态学基本原理在城市森林建设中的应用
    2.2 城市生态学原理
    2.3 景观生态学原理
        2.3.1 斑块—廊道—基底模式
        2.3.2 复合种群理论
        2.3.3 景观连接度
        2.3.4 景观异质性
    2.4 人居环境科学原理
    2.5 生态系统管理理论
3 城市森林康养服务支撑体系
    3.1 森林环境健康因子
        3.1.1 森林物理环境因子
        3.1.2 森林化学环境因子
        3.1.3 森林景观环境因子
    3.2 森林活动健康因子
        3.2.1 森林休憩性因子
        3.2.2 森林活动性因子
    3.3 健康恢复相关理论支撑
        3.3.1 生态潜意识与生态自我
        3.3.2 亲生命性假说
        3.3.3 压力缓解理论
        3.3.4 注意力恢复理论
4 相关案例分析
    4.1 泰国曼谷都市森林公园
        4.1.1 项目概况
        4.1.2 相关策略借鉴
    4.2 日本大阪万博纪念公园——自然文化园
        4.2.1 项目概况
        4.2.2 相关策略借鉴
    4.3 日本十胜川千禧森林——森林园
        4.3.1 项目概况
        4.3.2 相关策略借鉴
    4.4 伊瓦瓦森林
        4.4.1 项目概况
        4.4.2 相关策略借鉴
    4.5 丹麦纳卡蒂亚森林医疗花园
        4.5.1 项目概况
        4.5.2 相关策略借鉴
    4.6 韩国国立山阴疗养林
        4.6.1 项目概况
        4.6.2 相关策略借鉴
    4.7 小结
5 总体规划设计原则
    5.1 生态优先原则
    5.2 可持续发展原则
    5.3 因地制宜原则
    5.4 以人为本原则
6 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方法研究
    6.1 建筑垃圾废弃地土壤修复
    6.2 地形塑造
    6.3 水系塑造
        6.3.1 河流
        6.3.2 湿地
        6.3.3 生态护岸技术的运用
    6.4 森林植物群落构建
        6.4.1 植物群落构建方法
        6.4.2 植物群落构建要点
    6.5 空间环境设计
    6.6 康养步道设计
    6.7 小结
7 北京市横街子公园规划设计
    7.1 背景分析
    7.2 场地概况
        7.2.1 场地区位及区域概况
        7.2.2 相关上位规划
        7.2.3 周边交通环境
        7.2.4 周边用地性质
        7.2.5 周边环境资源
        7.2.6 周边环境分析
        7.2.7 场地现状分析
        7.2.8 SWOT分析
    7.3 设计定位、目标与策略
        7.3.1 设计定位
        7.3.2 设计目标
        7.3.3 总体策略
    7.4 总体布局
        7.4.1 总体布局
        7.4.2 空间结构
        7.4.3 功能分区
    7.5 分区及节点设计
        7.5.1 森林游赏区
        7.5.2 康养休闲区
        7.5.3 生态涵养区
        7.5.4 自然静憩区
    7.6 专项规划设计
        7.6.1 竖向设计
        7.6.2 水系规划设计
        7.6.3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7.6.4 康养专项规划设计
        7.6.5 交通规划设计
        7.6.6 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7.7 用地平衡
8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录:北京市横街子公园规划设计图集

四、几种能净化空气的树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理论的森林生态补偿建立 ——以Phou khao khouay国家公园为例[D]. SIMTHONGKHAM TOUDAVANH.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综合评价视角下城市山体公园海绵化改造设计研究 ——以济南千佛山风景名胜区为例[D]. 张涵. 山东农业大学, 2021(12)
  • [3]基于循证设计的医养中心外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以泰安市泰山医养中心为例[D]. 刘亚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兰州市大气颗粒物人工干预措施情景模拟及对策建议[D]. 李子璇. 兰州大学, 2021(09)
  • [5]毛竹挥发物对空气负离子及空气微生物的影响[D]. 吕嘉欣. 浙江农林大学, 2021
  • [6]植物对城市空气氮氧化物的净化功能 ——基于稳定同位素方法的研究[D]. 龚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6)
  • [7]雌雄异株绒毛白蜡的资源分配及生态服务功能评估[D]. 任雅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8]城市森林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以Z项目为例[D]. 巩赫欣.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9]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现状及优化研究[D]. 王博娅.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10]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方法研究 ——以北京市横街子公园为例[D]. 祖笑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净化空气的几棵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