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引发的几个表演思考

《沐浴》引发的几个表演思考

一、《洗澡》引发的几则表演断想(论文文献综述)

韩文羽[1](2020)在《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为理论基础,结合“两个三角”、情态系统,借鉴语体语法、语法化、主观性与主观化、认知语法等相关理论的研究,运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微观角度对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作出描写与分析。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了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性质与范围(共12个成员),并将其分为“必”类(必、必定、必然、必将、势必)、典型“定”类(定、定然)、“准”类(准、一准、准保、准定)、边缘“定”类(一定)四类。本文的着重研究对象是“必”类。全文共有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内容是回顾选题缘起,说明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综述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在副词和情态系统中的研究现状;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为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性质与类别。一方面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以五条参考标准来界定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性质和范围:1.状位性:位置固定,不能位于主语前,基本出现在句中,大多为VP副词。2.一般出现在“是”的前面。3.表否定情况时,通常出现在“不”的前面。4.主观性:主观评注不是表现在句法位置的最外层,而是命题意义的最外层。5.前置性:和他类副词(指情态副词以外的他类副词)共现、连用时基本位于最前面。另一方面结合句法分布特征、语体和原型理论为根据上述标准确定的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成员划分类别:1.“必”类:必、必定、必然、势必、必将2.典型“定”类:定、定然3.“准”类:准、一准、准保、准定4.边缘“定”类:一定第三章为必然类情态副词“必”的语法功能。我们从三个平面入手,考察了“必”最常见的句法位置、“必”与他类词的同现关系(如“必”可以后接光杆动词和光杆形容词,并可以用【+持续性】对其后接动词进行归纳)、“必”的古今词义对比、“必”的语义活跃因子、“必”的语义指向(提出间隔后指和紧邻后指的区别),“必”与语体、句类、句态、“体”以及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的语用关系,并通过这些语用关系透视“必”在句法形式上的表现,分析“必”能够出现在广告语体中的原因。第四章为必然类情态副词“必定”的语法功能。这一章同样从句法层面、语义层面、语用层面三个角度分析“必定”的语法功能,在描写“必定”与否定词、他类副词、动词、形容词及句末语气词的同现情况时,对比“必定”与“必”的共性与个性,分析“必定”与“一定”具有相似功能的原因,并通过“必定”的词典释义、语义活跃因子、语义指向和所分布的语体、句类、句态、“体”规律,可连接的三种背景信息与焦点信息真值程度的关系,发现并解释“必定”句法现象的产生原因,对比“必定”与“必”语法功能的异同。第五章通过句法功能、语义功能、语用功能研究“必然”的语法功能。“必然”是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核心成员,因此我们采用与“必然”相关的语义特征对这一类情态副词进行命名。“必然”既能够显现大多数成员具备的典型特征,也会表现自己的独特个性。现代汉语中的“必然”因为具有不同的词性,所以根据它与否定词、他类副词、情态动词的连用情况,可以对其副词词性作出界定。句法形式不仅和普遍语法理论相关,根本上直接受到交际意图的影响,甚至交际意图可以对语言形式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必然”的词典释义、语义活跃因子、语义指向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它与“知道”、“认为”、“想到”等认知类谓宾动词及后面解释说明内容的语义关系,说明其对连谓结构、兼语结构的指向辖域,并探讨“必然”与句类、句态、语体、“体”以及“必然”连接因果关系下背景信息与焦点信息的能力,并总结“必然”、“必定”、“必”的语法功能差异。第六章为必然类情态副词“势必”的语法功能。为方便“势必”同其他“必”类作出对比,本章的考察项目和“必定”、“必然”一致。但因“势必”是由跨层结构凝固而成的副词,具有特殊的词汇化过程,所以我们对此作出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势必”和“必然”、“必将”是共性较强的三个副词,所以在本章会加强“势必”同“必然”的对比,并在下一章继续对“势必”和“必将”作出对比。由于“势必”可能具有消极的情态倾向,所以它在交际中可以发挥交互主观性的作用,即消极意义不一定作用于当前句,可能作用于听话者也可能作用于交际双方(详见第六章第二节)。在考察“势必”和语体的关系时,我们发现少见于文艺语体的“势必”以最大比例出现在日本翻译文学作品中。第七章为必然类情态副词“必将”的语法功能。本章采用与前面相同的研究思路考察“必将”的语法功能,说明“必将”的个性,并在此基础上,从“必将”、“必然”、“势必”与情态动词搭配时的语义指向和被正负向语境的选择倾向出发,对比“必将”、“必然”、“势必”的语法功能。第八章为结语。这一章我们对全文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楼培琪[2](2018)在《《七十二家房客》与上海近代都市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首演至今,已经跨越了整整一个甲子,它以生活化的舞台呈现和综合性的艺术聚焦,为我们寻找都市文化历史发展的脉络,提供了研究的灵感和思路。《七十二家房客》作为一个经典的都市文化剧,早已深入人心,其剧目名称成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习惯语。《七十二家房客》虽然表现的是市民生活及其互相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但它同时又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近代上海城市以“三界四国”为特征的市政管理格局,以工商业、金融业和服务业、娱乐业为特征的城市经济格局,以及移民人数占城市人口 80%以上为特征的城市社会格局。正因为借助艺术手段把这些内容浓缩在一个独特的日常生活空间中,从而能够在舞台上呈现出近代上海城市特有的文化形态。本文以新马克思主义城市文化理论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运用文献梳理、调查访谈和文本解读等研究方法,通过《七十二家房客》的戏剧叙事和舞台表演,将近代上海一条普通石库门弄堂底层民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事件,作为近代上海的城市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城市社会和城市民俗等方面的观察对象。《七十二家房客》是小社区反映大社会、小事件反映大历史、小人物反映大群体的极度浓缩,戏剧符号化的舞台呈现为我们在一部经典戏曲表演剧目的文本体系内寻找城市历史和都市文化发展的脉络与痕迹提供研究的灵感和思路。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正文部分共五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现状和研究的方法。正文第一章分别就《七十二家房客》由独脚戏向滑稽戏的文本衍变过程,舞台剧向电视剧的文本衍变过程,以及电影中近代广州和近代香港的叙事文本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第二章主要围绕近代上海艺术商业化的竞争与移民社会大众审美的关系,以及滑稽艺术对上海都市文艺的传承展开论述和研究,探讨的内容包括海上滑稽的形成与滑稽“三大家”、《七十二家房客》与大公滑稽剧团诸位名家、海上滑稽与海派艺术等三个方面。第三章通过对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演绎的一系列小市民、小商贩、小弄堂、小社会、小事件、小冲突等舞台解读,探讨近代上海受商业意识引导的移民社会,如何展现都市文化中的崇商重利思想和遵契守约精神,并通过滑稽艺术作品灌输给以市民大众为代表的都市文化消费主体,普遍性地诱发了近代上海都市文化中趋利思想和契约精神等商业社会的价值观。第四章在对《七十二家房客》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展开对近代上海移民生存空间和性格特征的讨论,以及对近代上海移民语言的分析,进一步阐述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移民社会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彼此的影响因素。第五章通过对滑稽艺术舞台表演的观察和研究,探讨受到西方文化习俗、江南文化习俗和商业娱乐习俗影响的近代上海的都市民俗文化。结论部分认为《七十二家房客》反映的是近代上海移民群体在狭小逼仄的弄堂社会中“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日常生活场景,在舞台表演的社会化符号与社会空间的表演化符号之间传递着近代上海的都市文化密码。城市文化学者刘易斯·芒福德认为:一座城市就是一个人类社会的舞台。当这一广阔的舞台需要搬到剧场中来加以演绎时,能够选取某个特定的城市空间来把一个历史时期市民生活状况充分而又艺术地展现出来。承载着几代上海人都市情感和都市回忆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以异质同构的方式,从社会空间、舞台空间和艺术空间之间全面图解了近代上海的都市文化特征:五湖四海的移民主体孕育海纳百川的都市气魄、西风东渐的租界管理促显现代时尚的都市观念、迅速发展的商业经济诱发崇商重利的都市价值、中西杂糅的大众文艺催生兼容并蓄的都市审美。这也就决定着滑稽经典作品《七十二家房客》对于解读和剖析近代上海都市文化方面所具有的代表性意义。

雷芳[3](2017)在《日本“物哀”美学范畴史论》文中指出“物哀”,日文写作“もののあはれ”,是日本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之所以研究“物哀”,因为通过“物哀”能把握日本审美文化的精髓。今人对“物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对平安时代物语文学作品的分析,二是对本居宣长物哀论的阐释研究。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其一,长达五百年的中世也以“物哀”为精神底流;其二,本居宣长提出“物哀”论的隐秘动机以及他在文论领域的话语建构;其三,近现代日本文学在传承物哀美学时以多元化为其主要特征。所以对“物哀”美学的研究须将其置于整个日本文学史中,作动态变化考察。认为“物哀”具有特定的美学内涵,并随着时代发展而美学内涵不断丰富。全文共分为五章。遵循历史和逻辑的两条线,考察“物哀”在整个日本文学史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按照理念自身的发展规律,即萌芽、雏形、沉潜、确立、展开等阶段,分别阐释了不同阶段的美学内涵。第一章分析了上古时代“物哀”的萌芽与中国物感说的关联,进而对上古文学创作中的“物哀”进行了研究,还分析了“もののあはれ”与“物哀”的关系。认为感物心动为“物哀”最初的美学内涵,它的产生源发于中国的物感说。《古今和歌集》两序模仿《诗大序》,形成日本最早的物哀论原型。在将“物”与“情”具体化的过程中,融入日本古人对自然万物纤细的感受性,从而形成不同于物感说的“感物”意识。因此,日本古代文学创作中的“物哀”,是以对自然万物的细腻、具体的感动为其主要特征。日本“物哀”不同于中国“物感”,日文以“もののあはれ”表示此概念,正是强调语音是决定语意的关键,为此我们应在日本文化的语境下理解“物哀”的原生态。第二章从平安时代紫式部的物语理论批判出发,着重对《源氏物语》进行了文本分析,进而分析了平安佛教中的“无常”与“物哀”之间的关系。认为消极的“无常感”是“物哀”雏形阶段的美学内涵。以“情”为核心的“物哀”,经受了平安佛教无常观的洗礼,细化为文学作品中人对自然、人生、社会以及死亡的无常感体验。此时的“物哀”仅止于“悲苦”的感受性上,没有通向达观境界的寂静。第三章研究了“物哀”在整个中世的沉潜过程,具体分析了它在隐士文学中的体现,在和歌“幽玄”论中占据的位置,以及与武士道精神的美学碰撞。认为“物哀”在沉潜阶段的美学内涵有三。其一,随着与“道”的一体化,“物哀”深化为积极的“无常观”;其二,在“幽玄”论中体现为余情之哀、狭义的幽玄、余情、有心等;其三,经禅宗精神洗礼,融入武士道精神,生发出“殉死之美”的内涵。第四章研究了“物哀”论在近世的确立,着重分析本居宣长提出“物哀”论的隐秘动机和美学话语建构过程,接着分析了近世文论与“物哀”论的关联,最后对近世文学作品中的“物哀”进行了分析。认为“物哀”正式确立时的美学意蕴为自然人情礼赞。近世文论家共同勾勒了文学艺术的人情谱系,本居宣长确立的物哀论就位于这一谱系的延长线上。他基于对自然人情的肯定,运用语音中心主义,颠倒假名与汉字的位置关系,以“あけれ”为中心建构了一套具有日本特质的美学话语。因此,其物哀论的本质实为人情论。近世文学的“物哀”色彩也以人情与义理的博弈为主要特征。第五章研究了“物哀”美学在近现代的展开,着重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位作家——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文学作品中各不相同的“物哀”内涵。认为“物哀”在近现代的展开阶段呈现三副美学面孔,即世界苦的审美体验、同情美学以及意识形态论。具体到文学作品中又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美学内涵,认为谷崎润一郎的“物哀”表现为“阴翳”,川端康成的“物哀”体现为“悲美相通”,三岛由纪夫的“物哀”核心是“毁灭”。

刘霞云[4](2017)在《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文中认为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文体为我们研究长篇小说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论文包含两方面的努力,一是从本体视角考察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演变的大致状貌,二是以存在的文体发展状貌为借镜,将其放置于多元的文化语境中以探究成因。基于此,论文以文化学为主导视角,采用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理论阐述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从文化思潮如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大众文化思潮等来探究其对作家文体选择的影响;从文化资源如地域文化、东方“合和”文化、古典文学传统等对作家的精神渗透来探究文体变异现象的生成;同时,还从作家的文化心理如政治文化心理、代际文化心理、女性文化心理等来分析文体与文化之间密切的互融互渗关系。论文根据本体视角下长篇小说文体发展所表征出的阶段性特征,采用线性论述方式,将新时期以来三十余年分成新时期初、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末、新世纪以来四个时间段,从结构样式、叙述方式、语言形态等文体要素出发,历时勾勒出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大致脉络。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共时性论述方式,分别从文化思潮的冲击、文化资源的渗透以及文化心理的诉求等角度剖析文化因素对文体生成的影响。最后,结合文化视角下文体发展现状,对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限度及可能性维度做出反思与考量。论文认为,当代长篇小说在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创作主体和文类自身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合力下,已跃居时代中心文类地位,这中心地位不仅体现在作品外在的如出版量、参与作家群体等可量化指标上,还体现在大家对长篇小说文体逐步增温的关注度上。细梳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演变镜像,新时期初为缓慢的苏醒和尝试期,80年代中后期为积极的崛起期,20世纪末则进入狂热的实验期,新世纪之后则进入内敛、多元的圆熟探索期,这些足显文界对文体一路走高的关注度。虽然文体本身无高低优劣之分,但作为“有意味”的形式,文体向来注重与作品思想力的有机融合,以此观之,文坛上能做到如此有机融合的作品对应于浩瀚的长篇创作稍显单薄,且由于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一路走高的文体探索活动中还不乏涌现放逐小说意义,极致追求形式感的形式主义者,而政治文化心理的依附,又使部分作家放逐了小说的表达形式,存有故事本体论倾向。而大众文化对文体的消解、代际文化心理导致作家梯队构成的断代窘况,以及长篇写作大众化所带来的文类常识失范等现象,合在一起促成了文体探索的困境。面对如此限度,良性文学生态的营造、多重文化的汇通与融合等,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不同代际作家之间的良性互动,引导作家对小说文体常识的恪守与突破等,这些又为作家的文体探索提供了强劲的精神支持。从文类本体角度看,文体探索作为当代长篇小说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现象,它的存在、发展及未来趋势烛照出长篇小说“艺术”地发展史;从创作主体角度看,文体探索的历程是一部中国作家精神心灵的成长史;从诸多影响成因看,文体探索过程又是一部中国文化因子的交织与语境的变迁史。一切文体现象都打上了时代文化的烙印。

闻如(Ven. Rupaha Sumanajothi thero)[5](2012)在《斯里兰卡与中国民间幽默故事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描述了民间故事的作用、民间文学的主要分类后,本论文的目的在于对斯里兰卡民间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作比较研究。民间故事的基本要素及其起源与传播在第一章中得到讨论。第二章中,对斯里兰卡和中国幽默民间故事作了比较研究,二者有类似的题材与主旨,并以遴选的民间故事为例,分析了其教育性与娱乐性。第三章通过选出的几则纯娱乐性故事分析了其多方面的特点。本论文的总观点将在《结论》中作出。

张慧平[6](2008)在《鄂伦春族传统生态意识研究 ——民族森林文化的现代解读》文中研究表明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游猎民族之一,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富含生态意识的森林文化。该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在广泛搜集资料和专项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阐释学方法及现代多学科知识和理论,对鄂伦春族这一文化进行了梳理、挖掘和阐释。(1)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对鄂伦春自然知识进行了系统梳理。(2)探究了鄂伦春族生态意识的情感形态。采用文化研究中的结构分析法,从鄂伦春族神话、故事、传说、神歌、民歌和祭仪等多方面的文化现象中,梳理出对自然的畏惧、抗争、敬尚、热爱、感恩回报、愧慰和祈役等七种自然情感类型,并阐明了其逻辑关系。(3)探究了鄂伦春族信仰层面的生态意识形态。运用分析、解构和母题分类等文化学方法,论证了自然崇拜是生态意识在信仰中的主要表现形态,自然崇拜是神化自然的过程、适应自然环境的方式和具有生态意义的人类智慧,神化自然是将自然神格化、人格化、精神化、生命化等观点。分析了鄂伦春族神话和祭祀活动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表现。(4)探究了哲学层面的生态意识观念。运用现代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及生态美学的理论方法,论证了该民族世界观的生态哲学特征、伦理观的生态伦理属性和审美观的生态美学意蕴。阐明了该民族伦理观是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文化根基和活态文化支持,审美观是狩猎生产生活方式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理想、最佳和最适度等观点。(5)探究了鄂伦春族生态意识在民俗层面的文化形态。(6)按照发生学逻辑关系,构建了鄂伦春族生态意识体系,考察了其传承方式,并运用交往学中的间性理论,论证了这一体系在相关民族和文化中的广延性。(7)运用唯物主义原理,分析了鄂伦春族生态意识对现代生态意识和生态实践的支持作用及对林业实践的现实意义。综上所述,民族森林文化的本质是生态文化,鄂伦春族森林文化的核心是生态意识,且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狩猎生产方式是可持续的,其和谐的人林关系是依靠文化维系的,传统生态意识必须实现转型,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应以文化保护为重要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实践须以生态伦理为指导,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同地方性、民族性文化的发展相协调。

林朝霞[7](2007)在《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文中认为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苏联文艺理论的影响,文学思潮被看作“创作方法”的产物。而这种创作方法论仅仅肯定了现实主义(以及附属于它的浪漫主义)的合法性,而排除了启蒙主义等其他文学思潮的存在。同时,国内外文学史也大都没有把启蒙主义作为独立的文学思潮,而仅仅当作一种社会思潮,造成了文学思潮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的缺失。这两种原因,导致五四文学以及新时期文学的启蒙主义性质被抹杀,并被错误地冠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名称。文学思潮是文学对现代性的反应,而不是什么创作方法的产物;同时,启蒙主义是争取现代性的文学思潮,是与其他文学思潮并列的独立的文学运动。因此,运用现代性理论重新界定各种文学思潮,包括启蒙主义,是研究中国文学史的理论前提。本文正是从现代性角度,重新考察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本文共分三编。上编以“现代性”为理论支撑,纠正创作方法论的长期误导,透析现代性与文学思潮的内在关系,梳理西方从古典主义至现代主义的发展脉络,并着重分析西方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背景、思想倾向、具体特征、主要类型、流变过程等,作为研究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参照系。中编以五四新文学作为研究对象,辩驳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论,从现代性角度确定五四文学的性质,提出五四文学开启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追溯它的历史背景,描摹它的发展脉络,对比它与西方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差异,并评判它的历史意义。下编将新时期文学纳入研究视野,从历史任务、思想倾向、内容主题等方面研究它与五四启蒙主义文学的渊源关系,并详细考察它的演变过程、风格特征,从而确认它继承和发展了五四启蒙主义文学,属于中国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陈鹏程[8](2006)在《先秦与古希腊神话价值观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历史行程的推进,各民族文明的交流日趋加强,并呈现出一种汇融的态势。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各文明之间的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长期存在,如果各文明主体不能以一种“多元共荣”的文明观来看待和处理彼此的关系,那么相互之间就会形成对立甚至是冲突,这就会带来人类的悲剧。因此,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加强中西两大文明的比较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受中西民族历史实践活动的决定,中西文明各自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同时也有着一致性,即如庞卓恒先生所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中西文明的特色在其形成初期——先秦和古希腊时期就已形成,并表现于他们的精神产品——神话传说中。先秦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体现出这个两个民族在初期的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不同的价值观。本文就拟对先秦与古希腊民族神话中所体现的价值观进行比较研究,并以此为切入点来观照中西文明的异同。 全文共分“绪论”“上编”“中编”和“下编”四个部分。 由于笔者的着眼点是透过先秦与古希腊神话比较研究来考察中西文化的异同。这就决定了在“绪论”中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学科研究现状溯源工作:一是先秦与古希腊神话各自的研究及二者比较研究的状况;二是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进程及现状。在第一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中,作者得出这样的认识:先秦与古希腊神话的比较研究或者更宽泛地说中西神话的比较研究正在成为神话研究的主战区,并且研究者呈现出明确的、自觉的中西文化比较意向性;但由于缺乏一种科学的理论基础,这种比较研究带有强烈的主观印象式认识、琐碎性和穿凿附会等局限。在第二个方面笔者着重分析了近代中国以来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两次高潮的得失,并指出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一个根本弊端是二元对立的文化分析模式,而没有从中西民族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去比较中西文化。 “上编”部分笔者集中探讨了古希腊神话传说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本编共分五章。第一章集中探讨了克里特文明残余的神话所体现的价值观。第二章详细分析了奥林匹斯诸神形象及其故事所体现的价值观。第三章集中探讨了古希腊英雄传说所体现的价值观。第四章则对作为古希腊神话传说最高范本的荷马史诗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文本考察,来探讨它所体现的古希腊先民价值观。第五章则在前四章的基础上,对古希腊神话传说所体现的希腊先民价值观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我们认为,“尚争”与“神本”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价值观的本质内容。 “中编”部分笔者集中探讨了先秦神话传说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本编亦共分五章。第一章和第二章重点探讨作为先秦神话传说主体的古史圣王传说所体现的价值观。第一章集中分析了“三皇五帝”神话传说所体现的价值观;第二章集中分析了夏商周部族祖先的神话传说。第三章探讨了后羿神话、夸父逐日神话、精卫填海神话和共工神话等英雄神话所体现的价值观。第四章则在前三章的基础上对先秦神话传说所体现的社会价值观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第五章探讨分析了先秦神话传说所体现的自然价值观。 “下编”部分是在上编和中编的基础上对先秦神话传说和古希腊神话传说所体现的价值观进行了集中的比较研究。第一章对先秦和古希腊神话传说的所体现的价值观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从中西民族的社会历史实践去分析其原因。第二章对先秦和古希腊神话传说的所体现的价值观的相同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从中西民族的社会历史实践去分析其原因。第三章则是对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

林洪桐[9](2000)在《《洗澡》引发的几则表演断想》文中研究指明《洗澡》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独特的艺术空间、独特的艺术韵味,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取得了艺术上与市场上的“双赢”。应该说,在表演上也赢得了较突出的成果。我想以下诸方面应该对我们有所启迪与借鉴。人保戏讲演技《洗澡》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业绩,没有惊心动魄的事...

二、《洗澡》引发的几则表演断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洗澡》引发的几则表演断想(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1.3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现状
        1.4.1 情态副词研究回顾
        1.4.2 必然类情态副词研究回顾
    1.5 语料来源
第二章 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性质与类别
    2.1 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性质
        2.1.1 已有研究确定必然类情态副词性质的依据
        2.1.2 本文确定必然类情态副词性质的依据
    2.2 必然类情态副词的类别
        2.2.1 已有研究的分类依据
        2.2.2 本文对必然类情态副词的分类依据
    2.3 小结
第三章 必然类情态副词“必”的语法功能
    3.1 “必”的句法功能
        3.1.1 “必”的句法位置
        3.1.2 “必”与否定词的连用
        3.1.3 “必”与他类副词的连用
        3.1.3.1 “必”与程度副词的连用
        3.1.3.2 “必”与范围副词的连用
        3.1.3.3 “必”与关联副词的连用
        3.1.3.4 “必”与时间副词的连用
        3.1.3.5 “必”与频率副词的连用
        3.1.3.6 “必”与其他情态副词的连用
        3.1.4 “必”与动词的连用
        3.1.4.1 “必”与情态动词的连用
        3.1.4.2 “必”与动作性动词的连用
        3.1.4.3 “必”与认知动词的连用
        3.1.5 “必”与形容词的连用
        3.1.6 “必”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3.2 “必”的语义功能
        3.2.1 “必”的词典释义
        3.2.2 “必”的语义活跃因子
        3.2.3 “必”的古今词义对比
        3.2.4 “必”的语义指向
    3.3 “必”的语用功能
        3.3.1 “必”与句类
        3.3.2 “必”与口气
        3.3.3 “必”与句态
        3.3.4 “必”与语体
        3.3.5 “必”与“体”
        3.3.6 “必”与句子的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
    3.4 小结
第四章 必然类情态副词“必定”的语法功能
    4.1 “必定”的句法功能
        4.1.1 “必定”的句法位置
        4.1.2 “必定”与否定词的连用
        4.1.3 “必定”与他类副词的连用
        4.1.3.1 “必定”与程度副词的连用
        4.1.3.2 “必定”与范围副词的连用
        4.1.3.3 “必定”与关联副词的连用
        4.1.3.4 “必定”与时间副词的连用
        4.1.3.5 “必定”与频率副词的连用
        4.1.3.6 “必定”与其他情态副词的连用
        4.1.4 “必定”与动词的连用
        4.1.4.1 “必定”与情态动词的连用
        4.1.4.2 “必定”与动作性动词的连用
        4.1.4.3 “必定”与认知动词的连用
        4.1.5 “必定”与形容词的连用
        4.1.6 “必定”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4.2 “必定”的语义功能
        4.2.1 “必定”的词典释义
        4.2.2 “必定”的语义活跃因子
        4.2.3 “必定”的语义指向
    4.3 “必定”的语用功能
        4.3.1 “必定”与句类
        4.3.2 “必定”与口气
        4.3.3 “必定”与句态
        4.3.4 “必定”与语体
        4.3.5 “必定”与“体”
        4.3.6 “必定”与句子的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
    4.4 “必定”与“必”的语法功能对比
    4.5 小结
第五章 必然类情态副词“必然”的语法功能
    5.1 “必然”的句法功能
        5.1.1 “必然”的句法位置
        5.1.2 “必然”与否定词的连用
        5.1.3 “必然”与他类副词的连用
        5.1.3.1 “必然”与程度副词的连用
        5.1.3.2 “必然”与范围副词的连用
        5.1.3.3 “必然”与关联副词的连用
        5.1.3.4 “必然”与时间副词的连用
        5.1.3.5 “必然”与频率副词的连用
        5.1.3.6 “必然”与其他情态副词的连用
        5.1.4 “必然”与动词的连用
        5.1.4.1 “必然”与情态动词的连用
        5.1.4.2 “必然”与动作性动词的连用
        5.1.4.3 “必然”与认知动词的连用
        5.1.5 “必然”与形容词的连用
        5.1.6 “必然”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5.2 “必然”的语义功能
        5.2.1 “必然”的词典释义
        5.2.2 “必然”的语义活跃因子
        5.2.3 “必然”的语义指向
        5.2.3.1 与认知类谓宾动词
        5.2.3.2 与特殊格式共现
    5.3 “必然”的语用功能
        5.3.1 “必然”与句类
        5.3.2 “必然”与口气
        5.3.3 “必然”与句态
        5.3.4 “必然”与语体
        5.3.5 “必然”与“体”
        5.3.6 “必然”与句子的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
    5.4 “必然”、“必定”、“必”的语法功能对比
    5.5 小结
第六章 必然类情态副词“势必”的语法功能
    6.1 “势必“的句法功能
        6.1.1 “势必”的句法位置
        6.1.2 “势必”与否定词的连用
        6.1.3 “势必”与他类副词的连用
        6.1.3.1 “势必”与程度副词的连用
        6.1.3.2 “势必”与范围副词的连用
        6.1.3.3 “势必”与关联副词的连用
        6.1.3.4 “势必”与时间副词的连用
        6.1.3.5 “势必”与频率副词的连用
        6.1.3.6 “势必”与其他情态副词的连用
        6.1.4 “势必”与动词的连用
        6.1.4.1 “势必”与情态动词的连用
        6.1.4.2 “势必”与动作性动词的连用
        6.1.4.3 “势必”与认知动词的连用
        6.1.5 “势必”与形容词的连用
        6.1.6 “势必”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6.2 “势必”的语义功能
        6.2.1 “势必”的词典释义
        6.2.2 “势必”的语义活跃因子
        6.2.3 “势必”的语义指向
    6.3 “势必”的语用功能
        6.3.1 “势必”与句类
        6.3.2 “势必”与口气
        6.3.3 “势必”与句态
        6.3.4 “势必”与语体
        6.3.5 “势必”与“体”
        6.3.6 “势必”与句子的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
    6.4 “势必”、“必然”、“必定”、“必”的语法功能对比
    6.5 小结
第七章 必然类情态副词“必将”的语法功能
    7.1 “必将”的句法功能
        7.1.1 “必将”的句法位置
        7.1.2 “必将”与否定词的连用
        7.1.3 “必将”与他类副词的连用
        7.1.3.1 “必将”与程度副词的连用
        7.1.3.2 “必将”与范围副词的连用
        7.1.3.3 “必将”与关联副词的连用
        7.1.3.4 “必将”与时间副词的连用
        7.1.3.5 “必将”与频率副词的连用
        7.1.3.6 “必将”与其他情态副词的连用
        7.1.4 “必将”与动词的连用
        7.1.4.1 “必将”与情态动词的连用
        7.1.4.2 “必将”与动作性动词的连用
        7.1.4.3 “必将”与认知动词的连用
        7.1.5 “必将”与形容词的连用
        7.1.6 “必将”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7.2 “必将”的语义功能
        7.2.1 “必将”的词典释义
        7.2.2 “必将”的语义活跃因子
        7.2.3 “必将”的语义指向
    7.3 “必将”的语用功能
        7.3.1 “必将”与句类
        7.3.2 “必将”与口气
        7.3.3 “必将”与句态
        7.3.4 “必将”与语体
        7.3.5 “必将”与“体”
        7.3.6 “必将”与句子的背景信息和焦点信息
    7.4 “势必”、“必然”、“必将”的语法功能对比
        7.4.1 “势必”、“必然”、“必将”与情态动词搭配时的语义指向对比
        7.4.2 正负向语境对“势必”、“必然”、“必将”的语用选择对比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内容回顾
    8.2 创新之处
    8.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 各家虚词词典对必然类情态副词的收录情况表
附录B 第一套问卷《语境的正负向程度判断》
附录C 第二套问卷《必然类情态副词选择》
作者简介及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2)《七十二家房客》与上海近代都市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的意义
    2. 研究的现状
    3. 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七十二家房客》文本的叙事与流变
    1.1 从独脚戏到滑稽戏的《七十二家房客》
        1.1.1 独脚戏《七十二家房客》
        1.1.2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
    1.2 时代叙事与《七十二家房客》
        1.2.1 舞台剧《七十二家房客》
        1.2.2 电视剧《七十二家房客》
    1.3 地域叙事与《七十二家房客》
        1.3.1 近代广州与《七十二家房客》
        1.3.2 近代香港与《七十二家房客》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海派都市艺术
    2.1 海上滑稽的形成与滑稽“三大家”
        2.1.1 海上滑稽的形成
        2.1.1.1 文明戏对滑稽戏产生的影响
        2.1.1.2 小热昏对独脚戏产生的影响
        2.1.1.3 苏滩与隔壁戏对滑稽的影响
        2.1.1.4 各地戏曲样式对滑稽的影响
        2.1.2 海上滑稽“三大家”
        2.1.2.1 老牌滑稽王无能
        2.1.2.2 社会滑稽江笑笑
        2.1.2.3 潮流滑稽刘春山
    2.2 《七十二家房客》与大公滑稽剧团诸位名家
        2.2.1 杨华生与海上“杨派滑稽”
        2.2.1.1 “杨派滑稽”表演风格与人物性格的完美融合
        2.2.1.2 “杨派滑稽”舞台表演与舞台环境的完美融合
        2.2.1.3 “杨派滑稽”说表艺术与演唱艺术的完美融合
        2.2.2 张樵侬与海上“呆派滑稽”
        2.2.2.1 “呆派滑稽”憨中带噱、呆中藏睿的表演艺术
        2.2.2.2 “呆派滑稽”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的说表艺术
        2.2.2.3 “呆派滑稽”熨帖契合、滴水不漏的衬托艺术
        2.2.3 笑嘻嘻与海上“阙派滑稽”
        2.2.3.1 “阙派滑稽”源于注重生活观察的人物塑造
        2.2.3.2 “阙派滑稽”源于注重舞台积累的角色创造
        2.2.3.3 “阙派滑稽”源于注重艺术体验的表演创新
        2.2.4 海派“女滑稽”绿杨的表演艺术
        2.2.4.1 “女滑稽”能泼辣能妩媚的个性表演
        2.2.4.2 “女滑稽”善说表善演唱的艺术创造
        2.2.4.3 “女滑稽”抓人物抓性格的角色塑造
    2.3 海上滑稽与海派艺术
        2.3.1 滑稽艺术的表演特色
        2.3.1.1 滑稽表演中“说”的艺术
        2.3.1.2 滑稽表演中“学”的趣味
        2.3.1.3 滑稽表演中“演”的魅力
        2.3.1.4 滑稽表演中“唱”的韵味
        2.3.2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传承发展
        2.3.2.1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开放性特征
        2.3.2.2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商业性特征
        2.3.2.3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杂糅性特征
        2.3.2.4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通俗性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商业社会
    3.1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崇商重利的社会特征
        3.1.1 游乐场馆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3.1.2 商业电台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3.1.3 四大公司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3.2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的社会经济
        3.2.1 日益贬值的城市货币
        3.2.2 不断飞涨的城市物价
        3.2.3 房租暴涨与二房东形象
    3.3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的社会权力
        3.3.1 “三六九”与近代上海的城市治理
        3.3.2 “救火会”与近代上海的城市消防
        3.3.3 “白相人”与近代上海的黑社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城市移民
    4.1 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的生存空间
        4.1.1 狭小逼仄的居住空间
        4.1.2 肮脏龌龊的生活空间
        4.1.3 人性冷暖的情感空间
    4.2 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的性格特征
        4.2.1 上海滩头脑灵活、随机应变的“老懂经”
        4.2.2 上海滩追逐时尚、有点腔调的“老克勒”
        4.2.3 上海滩善良正直、古道热肠的“老邻舍”
        4.2.4 上海滩明辨是非、机智幽默的“老娘舅”
        4.2.5 上海滩精于算计、善于钻营的“老刮菜”
    4.3 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的语言分析
        4.3.1 上海方言中的南腔北调
        4.3.2 上海方言中的民间俗语
        4.3.3 上海方言中的行业切口
        4.3.4 上海方言中的洋泾浜语言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都市风俗
    5.1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中西合璧的民俗特征
        5.1.1 亦中亦西的都市文化理念
        5.1.2 西风东渐的都市管理体系
        5.1.3 中西交杂的都市日常生活
    5.2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江南情韵的民俗特征
        5.2.1 滑稽表演中的弄堂百业
        5.2.2 滑稽舞台上的弄堂百景
        5.2.3 滑稽叙事里的弄堂百象
    5.3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移民主体的民俗特征
        5.3.1 名媛绅士时尚摩登的舞台呈现
        5.3.2 饮食男女五味杂陈的滑稽表演
        5.3.3 黄包车夫车轮飞滚的场景再现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1. 研究专着
    2. 研究论文
    3. 学位论文
附录
    1. 姚周“双字辈”弟子、着名滑稽表演艺术家童双春访谈录
    2. 着名戏曲理论家、评论家、戏曲编剧徐维新访谈录
    3. 姚周及其“双字辈”弟子与《七十二家房客》
    4. 海派“小滑稽”王汝刚与《七十二家房客》
    5.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剧情分析表
    6.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人物分析表
    7. 根据大公滑稽剧团演出资料整理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剧本
致谢

(3)日本“物哀”美学范畴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问题发现及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感物心动:“物哀”论的萌生
    第一节 “物哀”论的中国渊源
    第二节 “物哀”论原型
        一、“物哀”论与和歌的产生
        二、“志·言·诗”与“心·词·歌”
    第三节 物感说与“感物”意识
        一、天人感应
        二、物感说
        三、“感物”意识
    第四节 感物心动
    第五节 “もののあはれ”先于“物哀”
第二章 消极的“无常感”:“物哀”的雏形
    第一节 “情之诚”与“物哀”
    第二节 “物哀”与《源氏物语》
        一、《源氏物语》与佛教
        二、多重“物哀”审美
        (一) 自然审美:情景交融
        (二) 人生审美:哀对人生
        (三) 社会审美:世态炎凉
        (四) 死亡审美:唯美的悲哀
    第三节 “物哀”与“无常感”
第三章 由飞花落叶而殉死之美:“物哀”的沉潜
    第一节 飞花落叶
        一、悟道哀深
        (一) 四海真如天
        (二) 无心亦知哀
        (三) 春樱花下死
        二、无常观趣
        (一) 积极的“无常观”
        (二) 诗情雅趣
    第二节 “幽玄”与“物哀”
        一、余情之哀
        二、狭义的幽玄
        三、即“余情”即“物哀”
        四、即“有心”即“知物哀”
    第三节 殉死之美
        一、禅意
        二、剖腹之美
        三、生存共鸣
        (一) 人生苦的情感体验
        (二) “物哀”与“死亡”
第四章 自然人情礼赞:“物哀”论的确立
    第一节 本居宣长的“物哀”论
        一、复古神道
        二、对抗汉意
        三、“知物哀”
    第二节 隐秘动机
        一、文学与政治
        二、“物哀”与“好色”
        三、“物哀”与“人情”
    第三节 日本美学话语建构
        一、汉字书写与假名书写
        二、语音中心主义
        三、建构假名话语体系
    第四节 人情文学观与“物哀论”
        一、“诗道人情”说
        二、乐趣说
        三、虚实皮膜论
        四、风雅说
        五、文学人情说
    第五节 人情与义理的博弈
        一、执着情爱战胜义理
        二、为情而死冲撞义理
第五章 “物哀”美学的展开
    第一节 “物哀”的三副美学面孔
        一、世界苦的审美体验
        二、同情美学
        三、意识形态论
    第二节 谷崎润一郎:阴翳美
        一、感物悲人
        (一) 家族没落的悲凉感
        (二) 感时伤逝的自然意象
        (三) 女性的悲剧性命运
        二、阴翳美学空间
        (一) 永恒的女性
        (二) “生活定式”
        (三) 阴翳
    第三节 川端康成:悲美相通
        一、川端美学与东西方文化
        二、女性命运之悲
        三、情景交融生虚幻
        四、死亡之凄美境界
    第四节 三岛由纪夫:实践毁灭以求美
        一、古典与现代的结合
        二、肉体的毁灭
        (一) 观念之爱的永恒
        (二) 美的自我陶醉的胜利
        (三) 大义与至诚
        三、物的毁灭
        四、自我彻底毁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及可开拓空间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本体视角下长篇小说文体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新时期初:落寞的整齐划一
    第二节 80年代中后期:暗涌的异质新构
    第三节 20世纪末:高蹈的实验狂欢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圆熟的多维探索
第二章 文化思潮的冲击与长篇小说的文体革命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文体的西化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文体的反叛
    第三节 大众文化思潮与文体的消解
第三章 文化资源的渗透与长篇小说的文体变异
    第一节 立足于地域文化的文体表达
    第二节 东方“合和”文化与文类互融
    第三节 古典文学传统与文体“返祖”
第四章 文化心理的诉求与长篇小说的文体自觉
    第一节 政治文化心理与文体的规约
    第二节 代际文化心理与文体的差异
    第三节 女性文化心理与文体的张力
第五章 限度与维度的长篇小说文体发展考量
    第一节 极致的文化拥趸与文体的局限
    第二节 文学生态的营造与文体的突围
    第三节 文化的汇融与文体发展的可能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斯里兰卡与中国民间幽默故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引论
1. 民间故事的传播
    1.0
    1.1 民间故事的基本特征
    1.2 民间故事起源
    1.3 民间故事的传播
        1.3.1 世界如何遍传民间故事
        1.3.2 传遍世界时所产生的变化
        1.3.3 斯里兰卡民间故事的流传方式
    1.4 斯里兰卡民间故事分类
        1.4.1 说教故事
        1.4.2 说教故事与幽默故事
        1.4.3 纯幽默故事
        1.4.4 历史故事
        1.4.5 各地风土人情
2. 寓道德说教的幽默故事
    2.0
    2.1 讲述象征人物的故事
        2.1.1 人性化性格象征的故事
        2.1.2 非人类角色的幽默故事
        2.1.3 具有混搭角色的故事
3. 纯娱乐性故事
    3.0
    3.1 关于虚构角色的故事
    3.2 关于英雄人物特点的故事
    3.3 少数民族行为模式的故事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鄂伦春族传统生态意识研究 ——民族森林文化的现代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森林文化及其提出背景
        1.1.2 森林文化研究概况
        1.1.3 民族森林文化研究现状
        1.1.4 鄂伦春族森林文化特征
        1.1.5 鄂伦春族森林文化的核心是生态意识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逻辑思路、技术路线、结构与内容
        1.3.1 逻辑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结构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主要方法
        1.4.2 其他方法
    1.5 关于生态意识概念
        1.5.1 学术界对生态意识的认识
        1.5.2 本文对生态意识的界定
2. 鄂伦春民族概况
    2.1 鄂伦春族起源
    2.2 鄂伦春氏族的分布及活动范围
        2.2.1 氏族分布
        2.2.2 活动范围
    2.3 鄂伦春族社会经济概况
    2.4 鄂伦春族所处文化背景
        2.4.1 北方多民族的文化环境及其特点
        2.4.2 游猎民族相近的生产生活方式
        2.4.3 游猎民族共同的信仰文化
    2.5 鄂伦春文化的原生态特征
        2.5.1 生存方式的原生态保留
        2.5.2 宗教信仰的原生态存活
        2.5.3 审美与艺术的原生态表达
    2.6 本章小结
3. 鄂伦春族生态意识的知识基础考察
    3.1 天文知识
        3.1.1 天地
        3.1.2 天体
    3.2 历法知识
        3.2.1 年、季
        3.2.2 计日法
        3.2.3 计时法
    3.3 地理知识
        3.3.1 环境知识
        3.3.2 方位知识
    3.4 气象知识
    3.5 数、理、化知识
        3.5.1 数学知识
        3.5.2 物理知识
        3.5.3 化学知识
    3.6 植物知识
        3.6.1 食用植物举要
        3.6.2 常用药用植物
    3.7 动物知识
        3.7.1 主要驯养动物
        3.7.2 主要捕猎动物
        3.7.3 药用动物知识
    3.8 医疗知识
        3.8.1 萨满医药
        3.8.2 非药物疗法
    3.9 本章小结
4. 鄂伦春族情感层面的生态意识研究
    4.1 畏惧自然
        4.1.1 对自然现象的畏惧
        4.1.2 对凶猛动物的畏惧
        4.1.3 对神灵的畏惧
        4.1.4 对自然灾害的畏惧
    4.2 抗争自然
        4.2.1 与自然现象抗争的乐观、幽默
        4.2.2 与野兽搏斗的勇敢、机智
        4.2.3 与疾病抗争的坚忍不拔
    4.3 敬尚自然
        4.3.1 敬火
        4.3.2 敬水
    4.4 热爱自然
        4.4.1 关爱自然
        4.4.2 赞美自然
    4.5 感恩、回报自然
        4.5.1 “动物报恩”神话的反向启迪
        4.5.2 人对自然的感恩与回报
    4.6 愧罪、慰祭自然
    4.7 祈请、役使自然
        4.7.1 祈请情感表达
        4.7.2 役使情感表达
    4.8 本章小结
5. 鄂伦春族信仰层面的生态意识研究
    5.1 鄂伦春族自然崇拜是其信仰的主体内容
    5.2 鄂伦春族自然崇拜的本质探究
        5.2.1 鄂伦春族自然崇拜在狩猎劳动中产生与存在
        5.2.2 鄂伦春族自然崇拜是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方式
        5.2.3 鄂伦春族自然崇拜的生态智慧特征
    5.3 鄂伦春族自然崇拜艺术——神话及其蕴含的人与自然关系探究
        5.3.1 属人神话及其包含的人与自然关系
        5.3.2 非人神话及其包含的人与自然关系
    5.4 鄂伦春族自然崇拜活动概论
        5.4.1 鄂伦春族的特定祭祀
        5.4.2 鄂伦春族的日常祭祀
        5.4.3 祭祀活动的生态意义
    5.5 本章小结
6. 鄂伦春族哲学层面的生态意识研究
    6.1 鄂伦春族世界观的生态哲学考察
        6.1.1 天地万物同源于灵性
        6.1.2 天地万物同质于气、运
        6.1.3 充满生命的宇宙
        6.1.4 整体的生态观
        6.1.5 豁达的生死观
    6.2 鄂伦春族伦理观的生态伦理学考察
        6.2.1 鄂伦春人的自然价值观
        6.2.2 鄂伦春人与自然相互的道德关怀
        6.2.3 鄂伦春人的自然权利观
        6.2.4 鄂伦春人的生态主体间性
    6.3 鄂伦春族审美观的生态美学考察
        6.3.1 自然是第一审美标准
        6.3.2 和谐是最高审美尺度
        6.3.3 诗意生存是终极审美理想
    6.4 本章小结
7. 鄂伦春族民俗层面的生态意识研究
    7.1 鄂伦春族的环境保护习俗
    7.2 鄂伦春族的朴素、节约风俗
    7.3 鄂伦春族的选择性猎取习俗
    7.4 鄂伦春族的自给自足经济传统
    7.5 鄂伦春族的循环、持续利用常识
    7.6 鄂伦春族以林为家的民风
    7.7 鄂伦春族回报森林的品行
    7.8 鄂伦春族的民族品格
    7.9 本章小结
8. 鄂伦春族生态意识的整合与分析
    8.1 鄂伦春族生态意识体系构建
        8.1.1 生态意识组成体系
        8.1.2 生态意识体系逻辑关系分析
        8.1.3 生态意识的文化传承方式考察
    8.2 鄂伦春族生态意识产生的根源分析
        8.2.1 人与自然的矛盾是鄂伦春社会的主要矛盾
        8.2.2 古代生态安全是生态意识产生的客观基础
        8.2.3 人的宗教感情与内在的造神意识
    8.3 鄂伦春族生态意识的广延性考察
        8.3.1 我国北方渔猎、游牧民族间性
        8.3.2 萨满文化圈的意识共同体
        8.3.3 森林、草原的文化间性
    8.4 鄂伦春族生态意识的文化作用机理分析
        8.4.1 鄂伦春族生态意识的文化动力作用
        8.4.2 鄂伦春族生态意识的文化引导作用
        8.4.3 鄂伦春族生态意识的文化约束与规范作用
    8.5 本章小结
9. 鄂伦春族传统生态意识的当代价值
    9.1 鄂伦春族传统生态意识与现代理论与实践
        9.1.1 鄂伦春族传统生态意识与现代理论的契合
        9.1.2 鄂伦春族传统生态意识与当代生态实践
    9.2 从鄂伦春族自然情感看现代森林情感的培育
    9.3 从鄂伦春族传统信仰看现代森林精神与森林哲学的建立
    9.4 从鄂伦春族生态伦理看现代森林伦理的建立
    9.5 从鄂伦春族生态审美看现代森林审美意识的培养
    9.6 从鄂伦春族的人林关系看现代林业的三向发展维度
        9.6.1 鄂伦春族传统人林关系的经济、生态、文化特征
        9.6.2 现代林业的三向发展维度
    9.7 本章小结
10. 结论、创新、不足与展望
    10.1 全文结论
    10.2 论文的主要创新
    10.3 论文的不足
    10.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郑小贤教授介绍
在读期间成果及发表文章
致谢

(7)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去蔽与还原
    一、五四文学研究述评
    二、现代性与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现
    三、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延伸
上编 现代性与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第一章 现代性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 三位一体:现代性透视
        第二节 文学思潮:文学对现代性的反应
    第二章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第一节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正名”
        第二节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特征
        第三节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三种类型
        第四节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世界性
中编 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第一章 中国五四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现代性与文化转型
        第二节 现代知识分子的诞生及其自我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知识分子文化圈的形成:同人杂志和同人社团的出现
        第四节 西方文学的传播和清末民初的文学积淀
    第二章 五四文学的启蒙主义性质
        第一节 五四文学性质的认定
        第二节 五四文学现实主义的缺席
        第三节 五四文学浪漫主义的缺席
    第三章 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发端:向旧文学宣战
        第二节 发展阶段:新文学的涌现(1917-1921)
        第三节 高潮:新文学的繁盛(1921-1927)
        第四节 尾声:启蒙主义的退潮
    第四章 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第一节 个性化写作的出现
        第二节 文学独立与启蒙的二律背反
        第三节 平民主义的高歌与贵族精神的低吟
        第四节 知识分子代言人的出现
        第五节 忧愤感伤、焦虑彷徨的时代精神
        第六节 拿来主义和艺术风格的杂糅性
    第五章 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世界化
        第二节 启蒙主义文学传统的开创
下编 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第一章 重建现代性与启蒙主义的回归
        第一节 现代性任务的重新提出
        第二节 国家意识形态的转轨
        第三节 民间意识的崛起和知识分子的觉醒
    第二章 新时期文学的启蒙主义性质
        第一节 关于新时期文学性质的论辩
        第二节 新时期文学的历史任务和思想倾向
        第三节 新时期文学的启蒙主题
    第三章 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潜流:地下文学的萌动
        第二节 发生与发展:反叛革命古典主义
        第三节 转折:启蒙的吊诡
        第四节 尾声:众声喧哗结束启蒙时代
    第四章 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第一节 对革命古典主义的反驳与个性化写作的复苏
        第二节 文学制度与被规训的文学
        第三节 平民精神与文学轰动效应
        第四节 乐观精神与国民性批判的弱化
        第五节 多元开放的品格
    第五章 新启蒙主义文学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革命古典主义的终结
        第二节 启蒙主义文学传统的恢复
参考文献
后记

(8)先秦与古希腊神话价值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走进中西先民的精神世界——先秦与古希腊神话比较研究又一维度
    第一节 中西神话研究的简单回顾
        一、西方学者神话研究的简单回顾
        二、中国现代神话学者神话研究的回顾
        三、中西神话研究的认识与思考
    第二节 “文化”的概念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简略反思
        一、中西前贤对“文化”概念的探讨以及我们对“文化”概念的归纳
        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简单回顾
        三、先秦神话和古希腊神话的考察范围
上编:古希腊神话价值观研究
    第一章 克里特文明的古神话遗响及其价值观研究
        第一节 克里特文明的宗教神灵信仰及其所折射的价值观
        一、克里特文明概况
        二、克里特文明的神话印记及其价值观
        第二节 米诺斯王神话传说的价值观研究
        一、米诺斯王的身世功业传说及其折射的古希腊先民价值观
        二、迷宫和米诺牛(mino-taur)传说故事及其折射的古希腊先民价值观
        三、忒修斯与阿里阿德涅(Ariadne)故事所折射的古希腊先民价值观
        四、米诺斯王传说中工匠代达罗斯的故事及其折射的价值观
    第二章、奥林匹斯神系神话所体现的价值观研究
        第一节 以奥林匹斯神系为核心的希腊神话传说形成与发展
        一、迈锡尼文明时期是希腊神话的萌生阶段
        二、《荷马史诗》
        三、赫西俄德的《神谱》
        四、城邦时代古希腊神话的广泛流传和发展
        五、城邦后期的秘仪宗教神话的价值观
        第二节 奥林匹斯神系形成以前旧神故事所体现的价值观研究
        一、提坦神系简介
        二、提坦神系创世神话极其所折射的自然观
        三、提坦神系诸神斗争神话所折射的社会价值观
        第三节 奥林匹斯神系主神故事所反映的价值观
        一、宙斯的形象内涵及其折射的古希腊先民价值观
        二、赫拉的形象内涵及其折射的古希腊先民价值观
        三、雅典娜的形象内涵及其折射的古希腊先民价值观
        四、阿波罗的形象内涵及其折射的古希腊先民价值观
        五、波塞冬的形象内涵及其折射的古希腊先民价值观
        六、赫淮斯托斯的形象内涵及其折射的古希腊先民价值观
        七、阿弗洛狄忒的形象内涵及其折射的古希腊先民价值观
        八、阿瑞斯的形象内涵及其折射的古希腊先民价值观
        九、德墨忒耳的形象内涵及其折射的古希腊先民价值观
        十、赫耳墨斯的形象内涵及其折射的古希腊先民价值观
        十一、阿耳忒弥斯的形象内涵及其折射的古希腊先民价值观
        十二、赫斯提亚的形象内涵及其折射的古希腊先民价值观
        十三、哈得斯的形象内涵及其折射的古希腊先民价值观
    第三章 古希腊英雄神话传说所折射的价值观
        第一节 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传说所折射的价值观
        一、赫拉克勒斯形象所体现的价值观
        二、赫拉克勒斯神话中所反映的人际交往价值观
        第二节 其他英雄神话所体现的价值观
        一、忒修斯神话故事所体现的价值观
        二、阿耳戈英雄故事所体现的价值观
        三、坦塔罗斯家族神话传说所体现的价值观
        第三节 英雄神话传说价值观总论
        一、敬畏神灵、礼敬神灵的价值观
        二、古希腊英雄神话中所体现的社会政治交往价值观
        三、古希腊英雄神话传说的爱情家庭伦理价值观
    第四章 荷马史诗所体现的价值观研究
        第一节 荷马史诗中人神关系与神神关系所体现的价值观
        一、荷马史诗中人神关系所体现的价值观
        二、荷马史诗中神与神之间关系所体现的价值观
        第二节 从生产生活实践角度来看荷马史诗所体现的价值观
        一、荷马史诗经济生产生活领域所体现的价值观
        二、荷马史诗政治社会生活领域中所体现的价值观
        三、荷马史诗中所反映的婚姻家庭伦理价值观
        四、社会人际交往中所奉行的伦理价值观
        第三节 荷马史诗中英雄形象所折射的价值观
        一、阿基琉斯形象所折射的古希腊先民价值观
        二、阿伽门农形象所折射的古希腊先民价值观
        三、赫克托耳形象所折射的古希腊先民价值观
        四、奥德修斯形象所折射的古希腊先民价值观
        五、奈斯托耳形象所折射的古希腊先民价值观
        六、狄俄墨得斯和大埃阿斯等英雄形象所折射的古希腊先民价值观
    第五章 古希腊神话传说价值观总论
        第一节 古希腊神话传说社会价值观概论
        一、古希腊神话传说反映的人神关系观
        二、古希腊神话传说反映的个人与共同体的政治伦理价值观
        三、古希腊神话传说所反映的家庭家族伦理观
        第二节 古希腊神话传说的自然观概论
        一、古希腊创世神话中关于宇宙形成的观点
        二、古希腊星座神话所折射的价值观
        三、其他自然神话的价值观
中编:先秦神话传说价值观研究
    第一章 “三皇五帝”神话传说的价值观研究
        第一节 女娲神话
        一、作为创世神话的女娲神话所体现的价值观
        二、作为洪水神话的女娲神话所体现的价值观
        三、作为文化起源神话的女娲神话所体现的价值观
        第二节、黄帝神话传说所折射的价值观
        一、黄帝的神性
        二、黄帝的功业
        第三节 尧舜神话传说价值观研究
        一、尧舜神话传说所体现的政治价值观
        二、尧舜神话传说所体现的家庭成员交往伦理观
        三、尧舜神话传说所体现的和谐宇宙观
        第四节 “三皇五帝”中其他古帝王神话传说价值观研究
        一、有巢氏、燧人氏和神农氏神话传说价值观研究
        二、炎帝神话传说系列价值观研究
        三、颛顼神话传说价值观研究
        四、帝喾神话传说价值观研究
        五、太昊神话传说的价值观研究
        六、少昊神话传说的价值观研究
    第二章 三王时代夏商周祖先神话传说价值观研究
        第一节 鲧、禹、启神话价值观研究
        一、鲧神话所体现的先秦初民价值观研究
        二、大禹神话传说所体现的先秦初民价值观研究
        三、启神话价值观研究
        第二节 商周先祖神话传说所折射的价值观研究
        一、殷商先祖神话传说价值观研究
        二、有关后稷的神话传说
    第三章 英雄神话的价值观研究
        第一节 羿神话价值观研究
        一、羿与后羿的辨析
        二、作为为民除害英雄的羿神话所反映的价值观
        三、作为有穷君主的后羿神话传说所体现的价值观
        四、嫦娥奔月神话所折射的价值观
        第二节 其他英雄神话价值观研究
        一、夸父逐日神话价值观研究
        二、精卫填海神话价值观研究
        三、共工神话
    第四章 先秦神话传说社会价值观综论
        第一节 先秦神话传说所折射的物质生产生活领域的价值观
        一、先秦神话传说所反映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
        二、先秦神话传说所反映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极其折射的价值观
        三、能工巧匠的神话传说及其折射的华夏先民价值观念
        第二节 先秦神话传说所折射的社会政治伦理观
        一、先秦神话传说所折射的人神关系价值观
        二、先秦神话传说所折射的君、臣、民关系价值观
        三、先秦神话传说所折射的部族关系价值观
        第三节 先秦神话传说所折射的家族伦理观
        一、先秦神话传说所折射的夫妻关系价值观
        二、父慈子孝、兄弟友爱的伦理观
    第五章 先秦神话传说的自然观
        第一节 先秦创世神话所反映的自然观
        一、盘古神话的价值观研究
        二、混沌母题神话
        第二节 先秦其他自然神话所折射的自然观
        一、先秦太阳月亮神话所反映的自然观
        二、先秦星辰神话所反映的自然观
        三、先秦气象神话及神灵形象所折射的自然观
        四、先秦山川神话所反映的自然观
        五、烛龙神话所反映的自然观
下编:先秦与古希腊神话价值观比较综论
    第一章 同中有异:先秦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价值观的差异性考察
        第一节 先秦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价值观的差异
        一、神本与民本
        二、和合与分争
        第二节 先秦与古希腊神话价值观差异的探因
        一、古希腊先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及古希腊神话尚分争神本价值观的形成
        二、华夏先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及先秦神话尚和合价值观与民本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章 异中有同:先秦与古希腊神话价值观的相同点
        第一节 先秦与古希腊神话价值观的相同点概括
        一、个体对群体的从属与依附
        二、女性世界对于男性世界的从属
        三、个体对于家庭的从属
        第二节 先秦与古希腊神话价值观相似探因
        一、自然经济状态的小农经济是人身依附性价值观产生的最终根源
        二、从社会政治实践层面上看,无论是先秦社会还是古希腊社会其阶级关系与政治体制中都体现与强化了以等级身份和人身依附为核心的价值观。
    第三章 先秦文化与古希腊文化比较
        第一节 中西文化比较的方法论问题
        一、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二元论”的学理分析
        二、我们对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认识和主张
        第二节 先秦与古希腊文化比较的有关结论
        一、物质生产实践活动领域的价值观
        二、经济交往领域的价值观
        三、社会政治实践活动领域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洗澡》引发的几则表演断想(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研究[D]. 韩文羽. 吉林大学, 2020(01)
  • [2]《七十二家房客》与上海近代都市文化研究[D]. 楼培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 [3]日本“物哀”美学范畴史论[D]. 雷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4]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D]. 刘霞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5]斯里兰卡与中国民间幽默故事比较研究[D]. 闻如(Ven. Rupaha Sumanajothi thero).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9)
  • [6]鄂伦春族传统生态意识研究 ——民族森林文化的现代解读[D]. 张慧平.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7]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D]. 林朝霞. 厦门大学, 2007(07)
  • [8]先秦与古希腊神话价值观比较研究[D]. 陈鹏程. 天津师范大学, 2006(02)
  • [9]《洗澡》引发的几则表演断想[J]. 林洪桐. 当代电影, 2000(01)

标签:;  ;  ;  ;  ;  

《沐浴》引发的几个表演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