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早期康复治疗

中西医结合早期康复治疗

一、脑卒中的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任延妍[1](2021)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中西医康复护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脑卒中偏瘫在临床极为常见,严重损害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在发病早期予以患者有效康复护理,能够促进肢体功能、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偏瘫,提升整体生活质量,并降低脑卒中偏瘫给家庭及社会造成的经济负担。西医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各种新康复护理技术,如机器人辅助训练。另外,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中医理念,从传统中医角度出发探索脑卒中的有效康复护理方案,基于中医辩证思想的针灸、穴位按摩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更推动了早期中西医联合康复护理的发展。

高晓菁[2](2021)在《化痰通络汤结合穴位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化痰通络汤结合穴位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理论依据,并为其推广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集2020年1月31日至2021年1月31日于厦门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共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8人,对照组予常规脑血管病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化痰通络汤和穴位电刺激治疗,疗程为14天,在治疗结束后就中医证候积分、洼田饮水试验、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价表(MMASA)、表面肌电图颏下肌群平均振幅、表面肌电图颏下肌群最大振幅、表面肌电图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表面肌电图舌骨下肌群最大振幅、吞咽时限进行组内及组间对比,评价两组治疗方案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量表结果2.1中医证候积分:对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提示治疗后各组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行疗效对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较对照组显着,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积分疗效对比,对照组无效27人,有效11人,治疗组无效13人,有效23人,两组均无显效及治愈患者,经计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洼田饮水试验:对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治疗后进行组内对比,结果提示在治疗后各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较前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下降更显着。治疗后对照组无效8人,有效21人,显效9人,治疗有效率78.9%,治疗组无效6人,有效5人,显效25人,治疗有效率83.3%,经计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分(MMASA):对两组治疗前后MMASA评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提示治疗后各组内MMASA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疗效对比,治疗组MMASA评分提高较对照组显着,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表面肌电图结果3.1颏下肌群平均振幅:对两组治疗前后颏下肌群平均振幅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提示治疗后各组内颏下肌群平均振幅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疗效对比,治疗组颏下肌群平均振幅提高较对照组显着,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2颏下肌群最大振幅:对两组治疗前后颏下肌群最大振幅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提示治疗后各组内颏下肌群最大振幅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疗效对比,治疗组颏下肌群最大振幅提高较对照组显着,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3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对两组治疗前后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提示治疗后各组内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疗效对比,治疗组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提高较对照组显着,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4舌骨下肌群最大振幅:对两组治疗前后舌骨下肌群最大振幅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提示治疗后各组内舌骨下肌群最大振幅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疗效对比,治疗组舌骨下肌群最大振幅提高较对照组显着,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5吞咽时限:对两组治疗前后吞咽时限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提示治疗后各组内吞咽时限均较治疗前减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疗效对比,治疗组吞咽时限减少较对照组显着,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西药结合康复治疗及化痰通络汤结合穴位电刺激、西药治疗、康复治疗均能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两组治疗均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洼田饮水实验分级,提高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分,提高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肌电振幅,降低吞咽耗时。2、化痰通络汤结合穴位电刺激、西药治疗、康复治疗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改善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结合康复治疗。

李香淑[3](2021)在《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肌张力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运动功能障碍及肌张力恢复情况的临床疗效,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PT)、PT疗法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运动功能恢复、肌张力及中风病总体证候和疗效的改善情况,以期为今后临床上针刺或康复训练治疗急性期缺血性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及肌张力障碍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急性期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组,分为试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20例,三组均接受脑卒中常规药物基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照1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PT疗法,对照2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假针刺结合PT疗法,三组均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6周,共18次,针刺每次30min(PT:针刺后立即应用30min PT方案)。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Lower extremity,sFMA-L)、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分。治疗结束后对各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及评价。结果共纳入病例60例,脱落0例,最终完成60例。1基线资料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sFMA-L评分、MAS评分以及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比较治疗6周后,试验组与对照1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2组,三组间临床疗效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 sFMA-L评分比较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因素对sFMA-L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每组组内治疗6周较治疗前、治疗3周评分均升高,治疗3周较治疗前评分升高。组间比较:治疗3周后,三组组间sFMA-L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2组和试验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试验组、对照2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三组组间sFMA-L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和对照1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对照2组和试验组的sFMA-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 MAS评分比较三组组间治疗后M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1组间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2组间M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和对照2组间M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比较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对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每组组内治疗6周较治疗前、治疗3周评分均降低,治疗3周较治疗前评分降低。组间比较:治疗3周后,三组组间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1组评分均低于对照2组。治疗6周后,三组组间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和试验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PT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延缓肌张力增高,改善中风病总体证候及疗效情况。2“醒脑开窍”针刺法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延缓肌张力增高方面均比假针刺联合PT疗法更优,但在中风病总体证候及疗效改善情况方面,治疗6周后PT疗法并不劣于针刺。

王雪男[4](2020)在《腹针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腹针疗法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为腹针疗法联合Bobath疗法的应用及推广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60例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脑病针康病区住院部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按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Bobath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腹针疗法。观察周期为4周,这期间两组患者每天接受1次治疗,每周6天。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评定两组患者以下4个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改良巴氏指数(MBI),疗程结束后分别评价两组患者有效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肩部疼痛减轻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灵活性、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综合评价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脱落病患。经过数据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肩痛部位以及卒中类型等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比较中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通过4周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VAS、FMA、PROM以及MBI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疗效(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针结合Bobath疗法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肩痛症状,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段璨[5](2020)在《“滋水涵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滋水涵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采用科学的观察评定方法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对比,验证“滋水涵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治疗上较常规治疗的优效性,为今后推广“滋水涵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提供临床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月进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中心脑卒中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84例。按照就诊顺序,采用SPSS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共43例,对照组共41例。治疗组予以“滋水涵木”针刺联合常规治疗:“滋水涵木”针刺取患侧太溪(KI3)、太冲(LR3)、水沟(DU26)、内关(PC6)、三阴交(SP6)、极泉(HT1)、尺泽(LU5)、足三里(ST36)、肩髃(LI15)、合谷(LI4)、委中(BL40),其中太溪90°直刺进针,行捻转补法;太冲90°直刺进针,行捻转泻法;水沟使用雀啄法行浅数提插,以眼球湿润为佳;三阴交45°斜刺进针,行提插补法;极泉穴直刺进针,避免刺到腋动脉,行数次点刺;尺泽、委中90°直刺进针,行提插泻法。各穴位行针手法操作1min后,连接电针治疗,除极泉、水沟穴余留针20min,每天1次,每周共治疗5天,连续治疗四周。常规治疗主要包括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仅予以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ies,FMA-UE)、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运动诱发电位(Motion Evoked Potential,MEP)、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及临床疗效各项评分变化,并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其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中治疗组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终止治疗1例,对照组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终止治疗1例,疗程不到4周脱落2例,最终有效病例80例。1.FMA-UE、MAS、MEP、MBI比较:两组治疗前比较,FMA-UE、MAS、MEP、MBI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FMA-UE、MAS、MEP、MBI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FMA-UE(38.41±12.00)、MAS、MEP(波幅0.75±0.12,潜伏期25.02±0.34)、MBI(53.27±14.15)与对照组FMA-UE(34.23±10.99)、MAS、MEP(波幅0.58±0.10,潜伏期25.08±0.33)、MBI(47.67±12.55)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11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6例,有效1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6.9%,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滋水涵木”针刺联合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均有一定的疗效;2.“滋水涵木”针刺联合常规治疗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痉挛,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边逸然[6](2020)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从康复护理的最佳时机、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理论依据与作用及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的手段3个方面综述脑卒中偏瘫患者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认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和专业的护理,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的生活能力都有所提高,而且效果显着,对于临床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和后期恢复有重要的意义。

林秀梅[7](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张同锴[8](2019)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多中心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临床研究方法,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修订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NIHSS量表、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定量表、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洼田饮水试验作为评价指标,与现代康复方案相对比,观察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治疗前后在运功功能、吞咽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参与水平等方面的改善情况,建立更为科学化脑梗死恢复期最优化临床诊疗方案。方法:以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华东医院、第三康复医院、岳阳医院崇明分院为多中心研究单位,收集162例符合脑梗死恢复期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方案,共78例,对照组采用我院康复科正在实施的现代康复治疗方案,共84例。观察治疗后两组在运功功能、独立性、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吞咽功能等方面的改善情况。并在3个月后对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情况进行随访。结果:一、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在一般资料、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Ashworth评定、洼田饮水试验、Barthel评分比较上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2、治疗14天后疗效评价:(1)试验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2)试验组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尚不能认为两组在Ashworth评定、洼田饮水试验上有效(P>0.05),并且两组在Ashworth评定、洼田饮水试验无明显差异(P>0.05)。3、3个月后随访疗效评价:(1)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2)试验组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二、华东医院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在一般资料、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Ashworth评定、洼田饮水试验、Barthel评分比较上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2、治疗14天后疗效评价:(1)试验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2)试验组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尚不能说明两组在Ashworth评定、洼田饮水试验上有效(P>0.05),并且两组在Barthel评分、Ashworth评定、洼田饮水试验上无明显差异(P>0.05)。3、3个月后随访疗效评价:(1)试验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2)试验组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三、第三康复医院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在一般资料、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Ashworth评定、洼田饮水试验、Barthel评分比较上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2、治疗14天后疗效评价:(1)试验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较治疗前均改善显着(P<0.05);对照组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较治疗前均改善显着(P<0.05);(2)试验组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Ashworth评定上尚不能认为有效果(P>0.05),两组在Rankin评定、Barthel评分、Ashworth评定、洼田饮水试验上无明显差异(P>0.05)。3、3个月后随访疗效评价:(1)试验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2)试验组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四、岳阳医院崇明分院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在一般资料、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Ashworth评定、洼田饮水试验、Barthel评分比较上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2、治疗14天后疗效评价:(1)试验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洼田饮水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2)试验组的NIHSS评分比较、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Ashworth评定上尚不能认为有效果(P>0.05),两组在Rankin评定、Ashworth评定、Barthel评分上无明显差异(P>0.05)。3、3个月后随访疗效评价:(1)试验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2)试验组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Rankin评定、Barthel评分上无明显差异(P>0.05)。五、多中心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在一般资料、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Ashworth评定、洼田饮水试验、Barthel评分比较上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2、治疗14天后疗效评价:(1)试验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的洼田饮水试验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2)试验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Ashworth评定上尚不能认为有效果(P>0.05),两组在Ashworth评定上无明显差异(P>0.05)。3、3个月后随访疗效评价:(1)试验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2)试验组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治疗阶段,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和现代康复方案均能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及独立性,且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更具优势。2.远期疗效上,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和现代康复方案均能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独立性,且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案更具优势。3.各分中心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及独立性上治疗效果显着,说明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对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恢复期患者具有疗效显着,简便可行,具有中国特色,值得进一步推广。

吴燕华[9](2019)在《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观察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状态、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临床结局的影响,以期为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探索出一种简、便、廉、验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根据诊断、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3月10月期间入住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的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偏瘫患者108例,采用SPSS20.0软件生成的随机序列号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干预组(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每天1次,30min/次,每周5天,干预4周。在干预前、干预2周、干预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四肢简化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上肢测评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分别评定患者上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采用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Patient-Reported Outcome,PRO)评价患者临床结局。结果1两组患者入组及完成研究情况本研究纳入108例患者,最终完成研究97例。干预组完成48例,剔除3例,脱落3例;对照组完成49例,剔除2例,中止1例,脱落2例。2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情况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状况、医保类型)、临床特征资料[发病次数、病程、脑卒中类型(缺血性/出血性/混合性)、病变部位(基底节/额颞顶/脑叶/丘脑/脑干/小脑)、偏瘫侧(左/右侧)、利手(左/右手)、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生活习惯(饮酒/吸烟)、Brunnstrom分期、用药情况等]、观察指标(MAS、FMA、MBI、PRO)比较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干预后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比较3.1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比较3.1.1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等级比较两组患者干预2周后与干预前、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时间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之间的处理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2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肢痉挛临床有效率比较干预2周后,干预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和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干预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48.2%和20.4%,干预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BI评分、PRO评分比较3.2.1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时间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2周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4周后与干预2周后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组别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2周后,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2干预后两组患者MBI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时间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2周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4周后与干预2周后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组别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2周后、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3干预后两组患者PRO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不同卒中类型各观察指标比较干预4周后,缺血性卒中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54.29%和26.67%,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卒中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38.89%和1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卒中患者上肢FMA评分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卒中患者上肢FMA评分干预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卒中患者、出血性卒中患者的MBI评分,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卒中患者、出血性卒中患者的PRO评分,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观察本研究过程中,对照组有1例患者发生二次中风,经医生判断与本次研究无关,其余患者均未出现生命体征的波动;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组的患者热熨过程中未发生心悸、心慌、呼吸困难等不适,热熨后皮肤完好无损,未发生烫伤、破损或起泡等情况。结论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来观察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影响,经统计分析和讨论得出如下结论:1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可以缓解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痉挛状态,提高临床有效率,干预4周后疗效优于对照组。2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可以提高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干预4周后疗效优于对照组。3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可以提高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疗效并没有优于对照组。4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可以改善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结局,干预4周后疗效优于对照组。5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可能对缺血性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更佳,但仍有待更多的研究进行探讨。

朱宗俊[10](2019)在《头针互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头针互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探求对本病症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新技术,也为脑卒中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研究,将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两组均在常规的西医内科治疗、中药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研究,观察组采用头针互动虚拟现实技术(同步模式)治疗,对照组采用头针治疗后行虚拟现实技术(非同步模式)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6天,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MAS、FMA-UE、偏瘫手功能分级、MBI量表评定,并对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进行评价,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病例完成情况:研究结束时共有5例患者脱落,其中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最终观察组31例、对照组30例共61例患者完成全部研究。2.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偏瘫侧),治疗前MAS、FMA-UE、偏瘫手功能分级、MBI量表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后结果显示:观察组、对照组研究对象在经4周的治疗之后,其MAS、FMA-UE、偏瘫手功能分级、MBI量表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MAS、FMA-UE、偏瘫手功能分级、MBI量表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组间比较各指标改善情况,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共31人,治疗4周后有效29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93.54%;对照组共30人,有效27人,无效3人,总有效率90.00%;观察组、对照组研究对象在接受4周的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疗效更为显着(P<0.05)。结论:1.头针互动虚拟现实技术(同步模式)是基于“互动式针刺”理论,在头针留针同时行虚拟现实技术的治疗模式,同步模式使二者疗效相互增益,充分体现中西医康复疗法有效结合的优势。2.头针互动虚拟现实技术(同步模式)可改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状态,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手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3.头针互动虚拟现实技术同步模式与非同步模式相比,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更为显着。

二、脑卒中的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卒中的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中西医康复护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
2 早期中医康复护理
    2.1 穴位按摩:
    2.2 针灸:
    2.3 中药熏洗:
3 早期西医康复护理
    3.1康复锻炼:
    3.2 运动想象疗法:
    3.3 机器人辅助训练:
    3.4 良肢位摆放:
    3.5 心理护理:
4 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前景
5 总结与展望

(2)化痰通络汤结合穴位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和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吞咽障碍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脱落和剔除标准
    6 研究内容和方法
        6.1 实验类型
        6.2 分组方法
        6.3 治疗方案
        6.4 疗效判定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课题样本量完成情况
    2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 临床疗效分析
        3.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2 洼田饮水试验比较
        3.3 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价表(MMASA)比较
        3.4 表面肌电图颏下肌群平均振幅比较
        3.5 表面肌电图颏下肌群最大振幅比较
        3.6 表面肌电图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比较
        3.7 表面肌电图舌骨下肌群最大振幅比较
        3.8 表面肌电图吞咽时限比较
讨论
    1 西医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1.1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基本概念
        1.2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
        1.3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评估
        1.4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
    2 中医学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2.1 卒中后吞咽障碍病名及临床表现
        2.2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病因病机
        2.3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
    3 腧穴的选择
    4 化痰通络汤组方分析
    5 疗效分析
        5.1 量表分析
        5.2 表面肌电图分析
    6 安全性评价
    7 不良事件
    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肌张力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中西医对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
    2 “醒脑开窍”针刺法及其立理依据
    3 对照组的设置与分析
    4 量表的选择与评价
    5 研究结果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刺治疗急性期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1.单纯针刺
    2.针刺联合康复
    3.针刺联合其它疗法
    4.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腹针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收集资料
        1.1.1 病例来源
        1.1.2 病例分组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信息采集
        2.2 治疗方案
        2.2.1 基础治疗
        2.2.2 对照组
        2.2.3 观察组
        2.2.4 疗程
        2.3 观察指标
        2.3.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2.3.2 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
        2.3.3 被动关节活动度评分法(PROM)
        2.3.4 改良巴氏指数(MBI)
        2.3.5 有效率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疗效比较
        3.2.1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FMA、MBI以及PROM评分比较
        3.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3.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ROM评分比较
        3.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3.2.6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认识
        1.1 中医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起源
        1.2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病因病机
        1.3 祖国医学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治疗
        1.3.1 中药治疗
        1.3.2 针刺治疗
        1.3.3 推拿治疗
        1.3.4 其他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研究
        2.1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2.2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评估
        2.3 肩关节的结构解剖
        2.4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发病机制
        2.4.1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2.4.2 软组织损伤
        2.4.3 肩关节半脱位
        2.4.4 肌张力异常因素
        2.4.5 中枢神经因素
        2.4.6 外周神经因素
        2.4.7 误用综合征
        2.4.8 其他因素
        2.5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治疗
        2.5.1 良肢摆放
        2.5.2 运动疗法
        2.5.3 物理因子疗法
        2.5.4 药物治疗
        2.5.5 手术治疗
        2.5.6 其他疗法
        2.6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预后
    3 腹针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研究进展
        3.1 腹针疗法的起源和作用机理
        3.2 腹针疗法的特点
        3.3 腹针疗法的针刺要求
        3.4 腹针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治疗
    4 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作用
        4.1 Bobath疗法的起源及概念
        4.2 Bobath疗法的技术要点
        4.2.1 RIP反抑制模式
        4.2.2 控制关键点
        4.2.3 Bobath握手
        4.3 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治疗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研究结果分析
        1.1 一般资料分析
        1.2 临床疗效分析
        1.2.1 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肩痛症状
        1.2.2 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上肢运动功能
        1.2.3 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评价肩关节活动度
        1.2.4 改良巴氏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
        1.2.5 有效率分析
    2 腹针选穴分析
    3 Bobath疗法联合腹针疗法的目的
    4 安全性问题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中西医结合康复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滋水涵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与脱落标准
        1.6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随机分组
        2.3 盲法的设计和实施
        2.4 器械物品
        2.5 治疗方法
        2.6 不良反应与突发事件处理
    3.疗效观察
        3.1 疗效观察指标
        3.2 疗效观察指标标准
    4.技术路线
    5.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研究对象筛选流程
    2 一般资料比较
    3 可行性分析
    4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比较
    5 安全性分析
    6.结论
讨论
    1 中医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
        1.1 古代中医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
        1.2 近代中医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
    2 西医对脑卒中及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
    3 选穴依据
    4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理论依据
    5 现代医学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
    6 运动诱发电位(MEP)在脑卒中后康复中的应用
        6.1 MEP应用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评估
        6.2 MEP应用于预测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预后
    7.结果讨论
    8.创新点
    9.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病例报告表
    附录3 个人简历
致谢

(6)脑卒中偏瘫患者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的最佳时机
2 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理论依据及作用
3 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的手段
    3.1 中医康复护理技术
        3.1.1 针灸疗法
        3.1.2 穴位按摩
        3.1.3中药熏洗
        3.1.4 艾灸
    3.2 现代康复护理技术
        3.2.1 运动想象疗法
        3.2.2 机器人辅助训练疗法
        3.2.3 良肢位摆放
        3.2.4 心理干预
4 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的前景

(7)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六、类证鉴别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三、中医综合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一、脑卒中的定义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四、西医鉴别诊断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五、脑卒中的预防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剔除标准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技术路线图
        二、器具选择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四、治疗方案
    第三节 观察指标
        一、基本资料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三、统计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一、两组性别比较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三、两组种族比较
        四、两组证型比较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一、整体康复
        二、辨证康复
        三、形神合一
        四、被动康复
        五、自我管理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第三节 病案举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多中心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研究资料
    1.1 研究总体设计
    1.2 随机化
    1.3 研究对象
    1.4 治疗方案
    1.5 观察指标
    1.6 技术路线图
    1.7 统计方法
    1.8 质量控制措施
    1.9 伦理审查
2 临床研究结果
    2.1 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评价结果
    2.2 华东医院评价结果
    2.3 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评价结果
    2.4 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崇明分院评价结果
    2.5 多中心评价结果
3 讨论
    3.1 脑梗死的中医认识
    3.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3.3 脑梗死的中医治疗
    3.4 脑梗死的现代康复治疗
    3.5 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疗效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随机数字表
    附录2 脑梗死恢复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
    附录3 评分表
    附录4 伦理委员会审查意见表
    附录5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9)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认识
        1.1 定义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中医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认识
        2.1 病名认识
        2.2 病因病机
    3 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治疗现状
        3.1 运动疗法
        3.2 药物疗法
        3.3 物理因子疗法
        3.4 传统中医疗法
    4 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理论依据
        4.1 热熨疗法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理
        4.2 热熨传热物粗盐的选择依据
        4.3 四子散的选择依据
        4.4 手三阴经筋的选择依据
    5 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研究假设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及处理原则
        1.6 病例中止标准及处理原则
        1.7 病例脱落标准及处理原则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含量估计
        2.2 抽样及分组方法
        2.3 干预措施
        2.4 基线资料及观察指标
    3 统计学处理
    4 质量控制
        4.1 严格MAS、Fugl-Meyer、改良Barthel指数、中风痉挛性瘫痪PRO的测评
        4.2 规范热熨疗法的操作
        4.3 防止偏倚
    5 伦理考虑
    6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入组及完成研究情况
    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情况
        2.1 干预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2.2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基线比较
    3 干预后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比较
        3.1 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比较
        3.2 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BI评分、PRO评分比较
    4 两组患者不同卒中类型各观察指标比较
        4.1 两组患者不同卒中类型上肢痉挛程度比较
        4.2 两组患者不同卒中类型上肢FMA评分、MBI评分、PRO评分比较
    5 安全性观察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情况的分析与讨论
    2 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分析
        2.1 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对上肢痉挛改善程度的影响
        2.2 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对上肢FMA评分、MBI评分、PRO评分的影响
    3 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对不同卒中类型上肢痉挛患者的影响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头针互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对脑卒中及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
        1.1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名溯源
        1.2 气虚血瘀型脑卒中的病因病机
        1.3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
    2.西医康复缺血性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
        2.1 缺血性脑卒中概述
        2.2 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
    3.中医康复治疗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进展
        3.1 针灸
        3.2 推拿
        3.3 其他适宜技术
    4.西医康复治疗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进展
        4.1 物理因子
        4.2 运动疗法
        4.3 康复设备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意外情况处理预案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中医疗效评定
        2.6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观察指标分析
    4.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头穴选穴分析
    2.VR治疗分析
    3.疗效分析
        3.1 MAS评分
        3.2 FMA-UE评分
        3.3 偏瘫手功能分级
        3.4 MBI评分
        3.5 中医证候积分
        3.6 总体疗效
    4.研究创新与意义
5.结论
6.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四、脑卒中的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中西医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 任延妍. 山西医药杂志, 2021(13)
  • [2]化痰通络汤结合穴位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高晓菁.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肌张力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D]. 李香淑.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腹针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研究[D]. 王雪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滋水涵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D]. 段璨.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6]脑卒中偏瘫患者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 边逸然.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0(01)
  • [7]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多中心临床疗效评价[D]. 张同锴.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四子散盐熨手三阴经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影响[D]. 吴燕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7)
  • [10]头针互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 朱宗俊.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早期康复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