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居民办提前听取居民意见

为居民办提前听取居民意见

一、为居民办事先听居民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谢义帅[1](2021)在《拆迁安置居民的社区保障问题研究 ——以富顺县D街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白雪[2](2021)在《社会组织嵌入城市社区的协同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吴昊[3](2021)在《后单位制社区的“物业自治”现象研究 ——以长春市长山花园社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单位体制的瓦解,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开始进行整体转型,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由“单位办社会”转变为“社区办社会”,社区接收了大量的社会管理职能,逐渐接替单位成为城市社会的基层管理单元。同时伴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国有企业面临全面的转型,依托于这些国有企业的单位制社区也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单位制社区向现代化社区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其深受单位制的影响,最终转型成了一类既不同于传统单位制社区,又不同于现代自治社区的“后单位制社区”。后单位制社区在物业管理市场化的过程中呈现出诸多的不适应,具体表现为社区居民与物业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矛盾,围绕社区内的各类公共问题产生了诸多纠纷甚至冲突,后单位制社区的物业管理日渐成为一种不可小觑的社会问题。本研究的案例社区长春市长山花园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后单位制社区,其在企业转制后将物业管理委托给物业公司,由此陷入到一系列的物业管理纠纷之中,面对“停水停电”、“供暖不足”、“物业弃管”等困境,长山花园社区的居民以及社区组织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社区“两委”的带领下,充分调动自身资源与物业公司进行斗争,前后三次“弹劾”物业公司,最终走上了“物业自治”的道路。笔者通过长期在长山花园社区做调研,对社区书记、居民代表以及社区工作者等亲身经历了社区发展变化的对象进行访谈,以事件亲历者的口述历史为依据,将“物业自治”现象的形成过程分成“矛盾”、“尝试”、“民主”三个阶段,通过动态描述的方式使其呈现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事件,并研究分析事件背后的形成原因,进而组成后单位制社区如何实现“物业自治”的全过程。最后通过对后单位制社区“物业自治”现象的深度研究,探索其背后的形成机制,并分析后单位制社会底色对社区治理的影响。

刘道斌[4](2021)在《智慧社区“柔性制度”治理研究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S社区“1+3+X”工作模式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是信息化时代,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将这些信息技术手段广泛的运用到城市治理中也成为一种趋势,智慧城市建设被大力宣传,社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智慧社区的建设自然担负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打造“智慧社区”的理念逐步进入政府性文件,人们开始对其广泛关注,“智慧”的新理念必将对我国社区治理方式转变产生很大影响,智慧社区会被高度重视,也将会发展成为我们创新社区治理的主要方式,但是,目前我国智慧社区的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各自为政、智慧社区服务内容单一且使用不方便、社区居民参与力度不足、“智慧社区”的建设成效与建设目标差距甚大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导致智慧社区的建设仅仅局限于形式,发挥不出来应有的作用,智慧社区建设缺乏具有可行性的参照标准,智慧社区建设面临困境。为探寻智慧社区建设的有效路径,研究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S社区为案例。上海市智慧社区建设起步较早,2012年就开始了智慧社区的规划,2015年底,上海市确立了50家智慧社区试点单位,这些试点单位基本都是各区下辖街道,浦东新区选取了10家试点单位,其中就包括S社区,智慧社区建设成效初显。2018年初,浦东新区就以S社区M小区为试点,充分运用大数据,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历时5个月,M智慧社区于2018年5月底建设完成,社区按照“1+3+X”的构架建成,之后,按照此模式,S社区按照小区性质进行分类实施,智慧社区建设对街道56个老小区实现全覆盖。S社区作为浦东新区智慧社区建设的先行先试者,试点建设注重顶层设计,探索出一套可行的标准,同时注重与智慧浦东已有规划的衔接,为全区智慧社区建设的推广提供了参考经验。基于此,本研究以新制度主义理论、网络治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依托,提出“柔性制度”智慧社区治理理念。通过对S社区“1+3+X”成功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智慧社区建设可能性,为同类智慧社区建设发展提供制度化参照模板。

李彩凤[5](2021)在《社会工作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路径研究 ——以C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居民社区参与不足是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居民是社区真正的主人,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中居民参与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社区服务水平的提升和社区的发展,推动居民的社区参与是社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购买服务的大背景下,项目化服务为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以X社工机构在L市C社区开展的“社会工作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社区实践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和访谈的方法,系统考察了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活动组织、社区动员、骨干培养与增能、社区网络构建的全过程,通过对社区工作人员、社工机构负责人和社会工作者、社区骨干和普通居民的深入访谈,了解了影响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过程中居民参与不足的问题及原因。研究认为,在社区居民的参与问题上,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不强、居民之间和居民与社区之间,情感利益关联性小、参与机制不足,居民参与效能发挥不够,是影响着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根本原因,要提高居民对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从根本上提升居民的主体意识。社会工作的有效介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社会工作者从动员社区关键行动力量开始,增强其参与能力,进而建立起有效的机制,营造居民参与的文化氛围,畅通居民的参与渠道,搭建居民参与平台,实现居民组织化,组织公益化,使社区居民“想参与”、“能参与”、“快乐参与”和“有效参与”,真正把社区发展和社区活动变成社区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的有效介入,实现了社区居民的积极广泛参与,从根本上保证了社区居民是社区的真正主人。

王慧妍[6](2020)在《社工协助国企型物业服务老旧社区的实践研究 ——以北京市W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不断的尝试,多种类型物业公司也应运而生,针对不同的社区属性引入不同类型的物业公司,实施精准高效的物业服务。除了普遍存在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商品房物业公司之外,现如今政府为了促进老旧小区的整体发展,特成立国企型物业公司,为老旧小区提供低价格、较高标准的物业服务。而国企型公司入驻初期存在服务标准不定、居民对于物业入驻存在不信任及抵触情绪等问题,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协助社区、物业将国企型物业引进社区并促进社区及居民适应性,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笔者在梳理、分析大量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质性研究中实地考察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从社区现实情况及居民需求出发,以地区发展模式为指导理论,展开实务工作。社工作为物业与居民之间的桥梁,通过多次开展居民会议、入户调查、居民访谈等形式,明确各主体需求,并将居民、自管会分层次与物业进行互动,增强物业与社区的适应性。通过物业联盟活动的开展增强物业与居民间的互动,并通过居民议事会的开展促进居民能力提升,挖掘自管会居民骨干能力和优势,作为居民和物业之间的中介者促进居民与物业的相互融合,明确物业及自管会在物业管理中的具体职责及角色定位,协助建立自管会与物业共存并各司其职、促进社区整体发展的,最终推动物业扎根社区的“过渡机制”。最后依托楼宇文化打造项目,使自管会物业依托实际项目进行合作,社工适时给予干预和协调,并通过项目成效及各主体意见反馈评估国企型物业在W社区落地成效。笔者认为,社会工作者作为居民与物业、社区中间的沟通桥梁,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帮助社区解决实际问题大有可为,不仅需要掌握各方主体的问题及需求,更需要在各方诉求中找到平衡点,需要通过开展会议、举办活动等方式,促进各方主体互动,增强主体能力,明确主体职责,建立过渡机制,推动社区发展。

潘虎[7](2020)在《居住质量提升目标下的旧城更新策略研究 ——以营平片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旧城更新愈加注重历史人文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原本发展商业、旅游业的传统更新模式和设想难以满足旧城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以人为本的思想早已渗透到规划工作的方方面面,老城区居住功能在旧城更新的工作重心愈加凸显。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典型的旧城更新案例营平片区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新制度经济学及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从微观主体视角对更新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实地调研、深入访谈等方法,总结各更新案例中不同参与主体在更新过程的行为逻辑,最后尝试将其总结为一种富有实践意义的更新模式,以此为其他类似的旧城更新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文化保护和以人为本背景下的旧城更新困境的实质原因是对旧城居住功能的忽视。以营平片区为例,对其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可知居住功能是营平片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但是目前的片区内居住质量极其萧条。通过对营平片区住宅翻建的纠纷案例进行分析,发现现行住宅更新政策难以持续推进的主要原因是参与主体利益分配不均和街巷环境复杂导致的。借助新制度经济学对营平已完成的优秀案例进行分类分析,可知这些案例形成了“行动主体-空间-利益”之间的默契,即通过提升旧城居住活力实现参与主体利益最大化。再对旧城居住活力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整片策划,单元推进,双赢制度,提升活力”的旧城更新策略。本文共分为六大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文章研究的背景、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以及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是对营平片区进行现状综述,从发展历程、建筑、产权、街巷、居住活力、已有的更新设想进行调研和总结;第三章是营平片区居住建筑翻新政策实施情况及案例调研,从微观主体视角对营平更新六个纠纷案例中各相关主体的行为动因、过程及效应进行了分析、总结;第四章是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营平片区住宅提升类型分析,从产权、规模、合作共生三个视角对营平已有的优秀更新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居住质量提升的切入点是激发旧城区居住活力;第五章是基于提升住居活力的旧城更新系统构建,从住宅活力和街巷活力两个方面提出提升居住质量的策略集;第六章是研究的结论与展望,提出本文的主要结论,探讨研究中的不足,并对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张卓[8](2020)在《“村改居”社区道德治理研究》文中认为“村改居”社区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是行政力量主导下撤村建居的结果,是对乡村社会的改造和再造。“村改居”社区将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发展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将出现越来越多的“村改居”社区。“村改居”社区虽小,但是牵连着千家万户,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转变。“村改居”社区的居民也正由村民向市民转变,居民道德不能只停留在公共场合讲文明、上车排队、主动让座这样的要求上,需要在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精神状态等方面同新时代相符合,在社会责任、生态文明、公共卫生防治、国家安全等公益精神上有新的境界。进行道德治理就是要引领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导道德实践,提高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努力缩减城乡发展差距,使所有人都能共享现代文明,为小康社会的实现汇聚力量。笔者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就十分关注“村改居”社区的治理问题。学界对道德治理的热议引发了笔者的关注,对于道德治理的概念存在着一些争论,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将道德作为治理手段理解,是一种工具性的解释;二是将“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简化为道德治理,即对不道德的现象进行治理。笔者认为,不否认可以从以道德作为治理手段这个层面去理解“道德治理”,但是如果道德都出现了问题,何来道德治理?所以既然道德治理要靠道德进行治理,那么首先要对道德自身进行治理,整肃在道德价值取向上出现的严重偏颇,以确立道德的价值取向。所以本文所探讨的“道德治理”就是对道德问题进行治理,是在思想领域搞建设,培养一种观念,塑造一种精神,树立一种风尚,这也更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村改居”社区道德治理研究就是对“村改居”社区存在的道德问题进行治理。但这种治理应该与当下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在当今大力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立足于社会治理理论才更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由此笔者展开了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党员座谈会以及个案访谈的方式对“村改居”社区道德治理的现状进行了考察。从社区角度,管理角度、个人角度探析了“村改居”社区的道德问题。在这些道德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深刻的原因,不仅仅是居民文化素养低所形成的。村改居的转型,带来了经济上致富,也引发了因为利益而出现的纷争,比如拆迁处置资产问题,由此也影响了居民对两委班子的信任。撤村建居后,村委会还没有完全适应变为居委会的工作制度,出现了工作人员思想惰化的风险,党员干部的政德意识薄弱,这些转型变化也给居民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村改居后,由于公共文化空间缩减,居民们住到了鳞次栉比的高层里,邻居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邻里乡亲,守望相助不曾再现。因此,“村改居”社区的道德治理一方面要从主体道德入手,党员干部作为社区的领导力量,要淬炼党性带好头,居民作为社区的主体力量,要强化社区公共精神;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入手,做好制度保障,推动道德实践,内外结合进行“村改居”社区道德治理。实现有效的道德治理必将扶正祛邪,使居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游文君[9](2020)在《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机制创新 ——基于延安市宝塔区的经验分析》文中指出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推进了国内的民主化进程。协商民主的形式也从单一的政党协商,推广到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多种形式。协商民主的发展更新了社会治理的形式,促进了国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推进社区治理与协商民主的协调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和公民参与政治扩大化的共同主题。社区协商民主的发展,依靠社区不断更新完善社区协商机制,使社区协商民主向着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但是当前社区协商民主机制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面临协商界线的设定、协商主体的明确、协商内容的扩大和协商结果的执行落实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宝塔山街道下设各个社区在社区协商民主机制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推进社区治理和社区民主的发展,表现在协商方式、协商内容以及协商结果落实等方面,促进了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发展。宝塔山街道各社区成立了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辖区单位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大工委和大党委机制。在这个机制下,每个社区还根据自己社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商圈共建、六方联动、红色物业等协商机制,以扩大社区协商主体,使更多的人都能参与到社区治理中,为社区发展出谋划策。由此不仅从纵向使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还从横向上打通了协商的流程、协商方式、协商结果的落实。在整合社区资源基础上,每个社区通过分块协商、分事协商、激活了协商单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我设定社区协商方式,从而使社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协商民主是参与式民主,需要提升多元主体的参与度与协商深度和广度。宝塔山街道的协商治理机制整合了社区资源,促进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了社区协商治理从分散到协作的进步,突破了协商民主实践中的困境,从而成为社区协同治理的有效实现形式。实践推动理论不断发展,理论也指导实践向前推进。宝塔区的社区协商治理机制不仅在实践中有突破性进展,而且也丰富和具体化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协同治理的相关理论。

杜政华[10](2020)在《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意愿与行为的偏差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社区改革和居民自治进入关键期,但社区参与的实际情况与调查结果存在差异,居民的社区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之间存在偏差,这一现象使政府在关于社区工作的了解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上不够精准。为探究影响因素,在此沿用计划行为的理论思路,结合社会学研究方法和问卷数据调查等,解决“社区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居民参与社区生活的意愿和行为及偏差存在现状”、“社区参与意愿与行为偏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相关建议”三个问题。在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结合已有研究的经验,在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意愿和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既考虑了个体关于特定行为的态度(即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感知和居民的社区治理理念)和主观规范因素(即社区组织、其他社区成员以及居民个体等主体的社会资本),又考虑了知觉行为控制(即城市居民个体对社区参与的效能感,包括对社区的满意度和信任感)等变量,将它们统一纳入分析框架。研究中贯穿逻辑分析思维,并按照查阅现有资料——提出研究问题——梳理理论框架——建立研究假设——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对策建议的思路进行。并计划在研究中完成以下假设:H1:社区认同与社区参与意愿与行为的偏差正相关。H2:社会资本与社区参与意愿与行为的偏差负相关。H3:参与效能感与社区参与意愿与行为的偏差负相关。首先针对参与偏差现状,分别将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6道五分量表和6道二元量表重新编码,通过标准化的方式去除量纲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城市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较高,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偏差性的分值-23%,标准差30,意味着居民的参与行为率低于参与意愿程度23%左右。其次对于各个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将各影响因素划分为社区认同,效能感和社会资本三个维度,且每个维度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分找出主要因子,同时以五个模型分别考察:基础情况与居民社会参与偏差的相关性(模型一),在控制背景情况变量下的社区认同(模型二)、社会资本(模型三)和效能感(模型四)与社区参与偏差的相关性,最后综合所有自变量(模型五)分析相关性。得出以下结论:控制变量中性别与社区参与偏差性相关、年龄与社区参与偏差性不相关、月收入与社区参与偏差性不相关、职业与社区参与偏差性负相关、受教育程度与偏差性不相关;社区认同与社区参与偏差性呈负相关。社会资本与社区参与偏差性呈负相关。居民效能感与社区参与偏差性部分呈负相关。最后从微观和宏观因素分析既得结论:1.居民社区治理角色与社区基础建设与偏差相关:社区定位模糊和居民自治能力不足;居民社区治理的传统理念;文化素养偏低;社区职权把握难平衡;社区基础设施更新速度慢,居民需求无法及时满足;社区活动内容单调缺乏针对性;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社区行政属性较为强势。2.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改变越强偏差越大:社会关系结构改变的背景,社会结构转型,二元社会变三元社会。社会关系的收效减弱,社区资源普遍存在无法满足居民需求的问题;社区参与成本——利益收效小。社会关系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改变了社区认同现状,情感记忆类型的社会关系结构正在弱化;社区参与效能感降低,圈层认同的社会关系结构类型相对的社区参与效能感不高。

二、为居民办事先听居民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居民办事先听居民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3)后单位制社区的“物业自治”现象研究 ——以长春市长山花园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1.2.2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
        1.4.1 后单位制社区
        1.4.2 物业自治
第2章 长山花园社区背景介绍
    2.1 长山花园社区简介
        2.1.1 社区背景
        2.1.2 居民构成
        2.1.3 社区组织
    2.2 物业管理主体
        2.2.1 胜利零件厂
        2.2.2 物业管理公司
    2.3 访谈对象
第3章 矛盾:后单位制下的物业纠纷
    3.1 后单位制社区的内在转变
        3.1.1 社区信任困境
        3.1.2 居民身份转变
    3.2 物业管理纠纷的外在表现
        3.2.1 停水停电
        3.2.2 供暖危机
    3.3 企业单位的态度
        3.3.1 工厂无暇管理
        3.3.2 单位不满社区
第4章 尝试:社区居委会介入纠纷
    4.1 社区两难:居民诉求与行政要求
    4.2 谈判调解:居民与物业各退一步
    4.3 收齐欠款:成立临时清欠小组
    4.4 公共卫生:社区组织居民清理
第5章 民主:社区引领下的物业自治
    5.1 “弹劾物业”
        5.1.1 团结一致:第一次“弹劾物业”
        5.1.2 协商议事:第二次“弹劾物业”
        5.1.3 公示公开:第三次“弹劾物业”
    5.2 “供暖协商”
        5.2.1 多方协商:举办供暖听证会
        5.2.2 抓住机遇:完成供暖并网
    5.3 “居民组织”
        5.3.1 自我管理:成立居民自组织
        5.3.2 志愿服务:组建“红马甲”
第6章 总结与思考
    6.1 后单位制社区物业自治机制探索
    6.2 后单位制底色对社区治理的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长山花园社区“物业自治”现象的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智慧社区“柔性制度”治理研究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S社区“1+3+X”工作模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田野调查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社区
        2.1.2 制度
        2.1.3 柔性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制度主义理论
        2.2.2 网络治理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三章 基于S社区“1+3+X”模式的田野研究
    3.1 S社区的田野选择
        3.1.1 进入田野
        3.1.2 田野点概况
    3.2 S智慧社区建设背景
        3.2.1 S社区优化治理的需要
        3.2.2 上级政府(区政府)的政策推动
    3.3“1+3+X”模式的产生
        3.3.1 政府(区政府和街道办)工作人员的努力
        3.3.2 S社区居民的意见收集
        3.3.3 S社区居委会的居中协调
    3.4“1+3+X”模式的内涵
        3.4.1 一个平台
        3.4.2 三个中心
        3.4.3 若干应用项目
    3.5 智慧社区特征
        3.5.1 智能服务的提供
        3.5.2 智能设施的应用
        3.5.3 居民对社区的认同
第四章 智慧社区“柔性制度”治理
    4.1 柔性制度
    4.2“柔性制度”中政府的治理逻辑
        4.2.1 制度建构--协同行动
        4.2.2 制度维持--理念创新
        4.2.3 制度扩散--完善程序
    4.3“柔性制度”中居民的参与
    4.4“柔性制度”治理的逐渐形成
第五章 实现智慧社区“柔性制度”治理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组织领导,注重顶层设计
        5.1.1 建立健全制度约束机制
        5.1.2 建设统一系统平台
    5.2 提高公民参与能力
        5.2.1 强化宣传力度,解放居民思想
        5.2.2 完善保障体系,多种形式鼓励居民参与
    5.3 以需求为导向,注重居民满意度
        5.3.1 切实满足居民实际需求
        5.3.2 明确目标原则,注重定位准确
        5.3.3 注重群众认可
    5.4 整合治理结构,促进多元主体协作共治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不足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录C 田野日志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社会工作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路径研究 ——以C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分析框架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社区服务中的居民参与研究
        二、关于社会工作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研究
        三、文献述评
第三章 C社区基本情况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C社区概况
        一、C社区基本情况
        二、C社区服务供给状况
    第二节 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必要性
        一、居民层面
        二、社区层面
        三、社会层面
    第三节 C社区服务中居民参与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社区服务中居民参与的问题表现
        二、社区服务中居民参与不足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社工介入的可行性分析
        一、 “三社联动”环境背景
        二、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
        三、推动居民参与的路径设计
第四章 C社区社会工作的行动过程分析
    第一节 介入方案策划和前期准备
        一、方案策划:促进居民参与的方案设计
        二、社会工作行动前的准备
    第二节 社会工作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实践过程
        一、社区人力资本动员:骨干和组织的挖掘
        二、增能与赋权:提升居民参与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三、构建社区互助网络:强化全体居民参与意识
        四、居民议事会:搭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平台
第五章 社会工作介入的成效评估和路径总结
    第一节 项目满意度调查
    第二节 社会工作推动居民参与的具体成效
        一、社区人力资本动员初见成效
        二、居民参与意识、动机和能力初步提升
        三、社区互助文化和互助网络初步形成
        四、居民参与社区服务效果初步显现
    第三节 社会工作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路径
        一、动员:挖掘关键行动者
        二、赋能:提升居民参与能力
        三、网络:建立居民参与体系
        四、议事:促进居民有效参与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社工协助国企型物业服务老旧社区的实践研究 ——以北京市W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区治理与物业管理的关系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现实意义
        1.3.2 社会工作的实务意义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研究法
        2.1.2 实地观察法
        2.1.3 访谈法
    2.2 研究内容
    2.3 理论基础
        2.3.1 地区发展模式
        2.3.2 研究思路
    2.4 相关概念界定
        2.4.1 物业管理
        2.4.2 准物业公司
        2.4.3 国企型物业公司
第3章 W社区整体情况概述
    3.1 W社区基本情况
        3.1.1 W社区概况
        3.1.2 引进CY物业公司概况
    3.2 W社区物业管理的过往
        3.2.1 自管会多年“代管社区物业”
        3.2.2 社区积极联系洽谈,筹建物业管理公司
        3.2.3 CY物业托底老旧小区提供专业物业服务
    3.3 当前社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自管会本身存在问题
        3.3.2 居民对CY物业不信任,导致物业难以展工作
    3.4 居民对物业管理的态度分析
        3.4.1 居民对自管会感情深厚,不同意自管会解散
        3.4.2 居民要求物业提高服务标准,加强与居民的沟通,建立信任关系
    3.5 定位居民与物业矛盾并分析
        3.5.1 居民与物业的矛盾分析
        3.5.2 需实行物业与自管会共同发挥职能的双轨制物业管理
第4章 社工协助国企型物业公司开展社区物业服务的实践
    4.1 社工帮助物业公司开展社区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4.1.1 社工有较好的社区群众基础
        4.1.2 物业公司管理有地方政府支持
        4.1.3 社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有助于实务开展
    4.2 社工协助国企型物业服务老旧社区的实践过程
        4.2.1 总体服务思路及设计
        4.2.2 物业入驻前期召开议事会,对接居民需求
        4.2.3 分析自管会及物业角色优势,促使自管会转变职能
        4.2.4 召开物业联盟活动,促进居民认同
        4.2.5 开展楼宇文化打造项目,促进社区融合
    4.3 开展访谈评估工作分析实务成效
        4.3.1 评估方法——结果评估
        4.3.2 物业方面有效推进工作开展
        4.3.3 自管会有效缓解挫败感,自我效能感较高
        4.3.4 居民看到实际成果,转变负面情绪
    4.4 .服务总结
        4.4.1 服务成功经验分析
        4.4.2 实践经验的可推广性
        4.4.3 服务不足的分析及专业反思
第5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结论
        5.1.1 国企型物业的管理方式有助于老旧社区的发展
        5.1.2 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技巧有助于国企型物业公司更好地融入到老旧社区的治理中
        5.1.3 社区工作者通过协助物业公司开展物业服务而促进社区的发展
    5.2 政策建议
        5.2.1 社工介入物业管理问题需契合政策需要,发挥专业优势
        5.2.2 建议物业公司借鉴国企型物业服务模式经验,购买专业社工服务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居住质量提升目标下的旧城更新策略研究 ——以营平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营平片区历史价值显着
        1.1.2 营平片区发展遭遇瓶颈
        1.1.3 “共同缔造”在营平片区未见成效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对象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4 文献综述
        1.4.1 旧城更新相关研究
        1.4.2 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研究
        1.4.3 相关理论研究的启示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营平片区现状综述
    2.1 营平片区发展历程
        2.1.1 明末清初至民国初期
        2.1.2 民国初期至建国前
        2.1.3 建国后-1980年
        2.1.4 1980年至今
    2.2 营平片区房屋建筑现状
        2.2.1 房屋质量较差
        2.2.2 房屋加建普遍
    2.3 营平片区房屋产权现状
        2.3.1 产权类型与分布
        2.3.2 产权继承人众多
    2.4 营平片区街巷交通现状
        2.4.1 街巷环境阴暗逼仄
        2.4.2 交通路网结构混乱
    2.5 营平片区居住活力现状
        2.5.1 居住功能在营平占比较高
        2.5.2 空置率较高居住功能衰败
        2.5.3 空间序列恶化居住活力丧失
    2.6 营平片区已有更新设想总结
        2.6.1 政府部门相关设想总结
        2.6.2 专家学者研究领域总结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营平片区居住建筑翻新政策实施情况及案例调研
    3.1 私危房翻建政策在营平的实施情况
        3.1.1 私危房翻新政策解读
        3.1.2 翻新数据统计
        3.1.3 项目的分布情况
    3.2 困境一:更新参与者局限化
        3.2.1 案例1:继承人权益松散——无人主动牵头更新
        3.2.2 案例2:政府参与度较低——公房无法参与更新
    3.3 困境二:更新单元原子化
        3.3.1 案例3:共墙现象普遍——单独翻建激化邻里矛盾
        3.3.2 案例4:街巷空间逼仄——单独翻建施工条件局促
    3.4 困境三:更新制度利己化
        3.4.1 案例5:政府:出于旧城保护——五原原则不承认加建面积
        3.4.2 案例6:居民:追求居住空间——口袋公园上演“公地悲剧”
    3.5 私危房翻新政策实施中的现实矛盾
        3.5.1 利益分配问题:居住功能利益与旧城文化利益之间的矛盾
        3.5.2 街巷环境问题:原子化更新单元与街巷环境之间的矛盾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营平片区住宅提升类型分析
    4.1 解析工具:新制度经济学
        4.1.1 产权理论——产权视角
        4.1.2 交易费用理论——规模视角
        4.1.3 制度变迁理论——合作共生视角
    4.2 类型一:产权视角下的参与方式创新
        4.2.1 案例7:二房东介入更新——产权过渡突破无人牵头困境
        4.2.2 案例8:政府介入更新——公私房参与更新环境整体提升
    4.3 类型二:规模视角下的更新单元选择
        4.3.1 案例9:整栋协商单元——共商共建解决共墙阻碍
        4.3.2 案例10:成片施工单元——化零为整优化施工条件
    4.4 类型三:合作共生视角下的公私合作制度
        4.4.1 案例11:政府:尝试突破五原原则——面积补偿代替经济补偿
        4.4.2 案例12:居民:主动优化公共空间——优化环境居住价值提升
    4.5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居住功能更新类型的分析总结
        4.5.1 更新参与者转变——丰富居民构成,激发参与活力
        4.5.2 更新单元转变——重构更新方式,激发住宅活力
        4.5.3 更新制度转变——优化运行机制,提升街巷活力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提升住居活力的旧城更新系统构建
    5.1 居住活力的研究内容
        5.1.1 住宅层面
        5.1.2 街巷层面
    5.2 住宅活力在旧城区更新模式的系统构建
        5.2.1 步骤一:资本介入,催化更新
        5.2.2 步骤二:功能划分,因地制宜
        5.2.3 步骤三:灵活制度,共建共享
    5.3 街巷活力在旧城区更新模式的系统构建
        5.3.1 步骤一:整体策划,交通优先
        5.3.2 步骤二:街块划分,单元推进
        5.3.3 步骤三:互惠制度,探索最优解
    5.4 提升居住活力在营平片区的具体实施策略
        5.4.1 策略一:更新参与者开放化
        5.4.2 策略二:更新单元街块化
        5.4.3 策略三:更新制度双赢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访谈记录
    案例 1 访谈记录
    案例2 访谈记录
    案例3 访谈记录
    案例4 访谈记录
    案例5 访谈记录
    案例6 访谈记录
    案例7 访谈记录
    案例8 访谈记录
    案例9 访谈记录
    案例10 访谈记录
    案例11 访谈记录
    案例12 访谈记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村改居”社区道德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1.4.1 主要工作
        1.4.2 创新之处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2章 “村改居”社区道德治理相关理论阐释
    2.1 概念阐释
        2.1.1 “村改居”社区的缘起
        2.1.2 道德治理的概念厘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古代德治思想
        2.2.2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2.2.3 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
        2.2.4 社区治理理论
    2.3 “村改居”社区道德治理的重要性
        2.3.1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
        2.3.2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2.3.3 新时代居民道德素质提升的需要
    2.4 小结
第3章 “村改居”社区道德治理的现状考察
    3.1 行动研究
        3.1.1 问卷调查
        3.1.2 访谈情况
    3.2 “村改居”社区道德存在的问题
        3.2.1 社区角度:地方传统道德资源日渐式微
        3.2.2 管理角度:工作人员政德再加强
        3.2.3 个人角度:居民道德再提升
    3.3 “村改居”社区道德问题的成因分析
        3.3.1 撤村建居的影响
        3.3.2 拆迁处置资产问题
        3.3.3 文化素养参差不齐
        3.3.4 公共文化空间缩减
    3.4 小结
第4章 “村改居”社区道德治理的经验
    4.1 发挥党员先锋作用
    4.2 借助社区公益活动
    4.3 发挥居民帮扶作用
    4.4 构建人生都出彩的梦想社区
    4.5 小结
第5章 “村改居”社区道德治理的对策建议
    5.1 淬炼党性真为民
        5.1.1 为民服务
        5.1.2 加强政治建设
        5.1.3 强化监督
    5.2 构建社区公共精神
        5.2.1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2.2 提升社区共治精神
        5.2.3 抓好社区互助建设
    5.3 做好制度保障
        5.3.1 形成务实管用的居民公约
        5.3.2 构建社区福利制度
        5.3.3 严明奖惩制度
    5.4 推动道德实践
        5.4.1 传承传统美德
        5.4.2 抓好家风建设
        5.4.3 进行生态道德实践
        5.4.4 履行公共卫生防治的道德责任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附录
    附录1 “村改居”社区道德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2 党员座谈会提纲
    附录3 个案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9)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机制创新 ——基于延安市宝塔区的经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 协商民主
        2. 社区协商民主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1. 研究的方法
        2. 研究思路
一、 宝塔区协商民主机制面临的困境
    (一)协商的范围不明确
    (二)协商主体定位不准确
    (三)协商结果落实不到位,缺少监督机制
二、 宝塔区社区治理协商机制分析
    (一)整个街道:依托大工委与辖区单位开展共驻共建
    (二)每个社区:依托大党委与辖区单位开展共驻共建
    (三)社区单元楼:依托网格员组织开展共驻共建
三、 宝塔区社区治理协商要素分析
    (一) 协商主体多元化
    (二)明确协商内容:按事协商与事务分流
        1. 商圈党建议事会成立背景
        2. 商圈党建议事会
        3. 协商主体确定
        4. 协商流程
    (三)落实协商结果:辖区单位与网格员共担
        1. 社区协商结果由辖区单位与社区共同落实
        2. 社区协商结果由网格员具体落实,居民监督
        3. 成效:公共参与与治理转型
四、 从宝塔区的经验分析到理论分析
    (一) 变迁与要素:社区协商民主的理论检验
        1. 社区协商理论
        2. 社区协商民主与社区治理
        3. 协商治理:一种新的治理变革
    (二) 从分散到整合:社区协商民主机制创新
        1. 协商主体结构化
        2. 协商方法技巧化
        3. 协商结果认可化
    (三) 协商民主:城市社区协作治理的有效实现形式
        1. 协商理念:社区协同治理理论
        2. 协商保障:基层民主协商制度
        3. 协商民主与协同治理的契合性分析
结语
    (一) 结论
        1. 社区协商民主的开展需要多元主体的有效协作
        2. 完善社区协商民主机制促进社区的和谐
    (二) 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意愿与行为的偏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社区参与行为意愿偏差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2.2 关于意愿与行为偏差的研究视角
    2.3 述评
3 相关理论阐述和概念界定
    3.1 理论与分析
    3.2 概念界定
        3.2.1 社区参与的概念梳理与界定
        3.2.2 社区参与偏差概念界定
4 研究设计
    4.1 问卷设计
        4.1.1 数据来源及样本概况
        4.1.2 问卷数据检验
        4.1.3 研究假设
    4.2 变量定义及操作化说明
        4.2.1 因变量
        4.2.2 自变量
5 描述性统计及居民社区参与偏差现状
    5.1 自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社区认同
        5.1.2 社会资本
        5.1.3 效能感
    5.2 参与意愿与行为的偏差现状分析
        5.2.1 参与意愿现状分析
        5.2.2 参与行为现状分析
        5.2.3 参与行为与意愿偏差性现状分析
6 社区参与意愿与行为偏差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控制变量对社区参与偏差性的影响
        6.1.1 性别与社区参与偏差性相关
        6.1.2 年龄与社区参与偏差性不相关
        6.1.3 月收入与社区参与偏差性不相关
        6.1.4 职业与社区参与偏差性相关
        6.1.5 受教育程度与偏差性不相关
    6.2 社区认同与社区参与偏差性呈负相关
    6.3 社会资本与社区参与偏差性呈负相关
    6.4 居民效能感与社区参与偏差性不相关
7 结论与对策
    7.1 结论分析
        7.1.1 居民定位不准确设施不完善
        7.1.2 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改变越强偏差越大
    7.2 建议地提出
        7.2.1 提高居民认知完善基层服务
        7.2.2 社会关系重构
    7.3 讨论与不足
        7.3.1 相关讨论
        7.3.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社区居民参与行为与意愿问卷
致谢

四、为居民办事先听居民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拆迁安置居民的社区保障问题研究 ——以富顺县D街道为例[D]. 谢义帅.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社会组织嵌入城市社区的协同治理研究[D]. 白雪.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1
  • [3]后单位制社区的“物业自治”现象研究 ——以长春市长山花园社区为例[D]. 吴昊.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4]智慧社区“柔性制度”治理研究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S社区“1+3+X”工作模式为例[D]. 刘道斌.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社会工作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路径研究 ——以C社区为例[D]. 李彩凤. 兰州大学, 2021(02)
  • [6]社工协助国企型物业服务老旧社区的实践研究 ——以北京市W社区为例[D]. 王慧妍.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7]居住质量提升目标下的旧城更新策略研究 ——以营平片区为例[D]. 潘虎. 华侨大学, 2020
  • [8]“村改居”社区道德治理研究[D]. 张卓.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5)
  • [9]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机制创新 ——基于延安市宝塔区的经验分析[D]. 游文君. 延安大学, 2020(12)
  • [10]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意愿与行为的偏差研究[D]. 杜政华.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为居民办提前听取居民意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