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军用“特殊包装”

趣谈军用“特殊包装”

一、军人“特种包装”趣谈(论文文献综述)

吴丛[1](2018)在《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电视纪录片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正处在快速繁荣发展的阶段,在质量、数量和类型等方面较以往都有很大的进步。军事题材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一种特殊类型,起步较早,发展迅速。在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军事题材纪录片肩负着传播军事科技知识、宣传国防观念,提升全民军事素养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借助军事题材纪录片可以更加生动的展现中国当代军人的精神风貌,对外塑造国家形象。近年来对军事题材纪录片的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1969年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托多洛夫在其着作《<十日谈>语法》中首次提出叙事学一词。法国思想家热拉尔·热奈特将叙事学提升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此后叙事学历经几十年发展,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内容不断丰富。借用叙事学相关理论,对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进行叙事内容、叙事视角、叙事结构等叙事方面的研究,分析新媒体时代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军事题材纪录片,题材特殊,受惠于体制,拥有专业的制作团队,稳定的播放渠道和播放平台,为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但同时又受限于体制,造成人才储备不足,理念陈旧、脱离市场、创新力缺乏。进而影响了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在叙事方面的进步创新,导致叙事视角单一、叙事内容雷同、叙事形式固化等多方面的问题。新媒体时代对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中既要坚持纪录片真实性的本质,又要在叙事方法和技巧方面寻求突破,创新军事题材纪录片的叙事形式,拓展叙事内容,推动军事题材纪录片不断发展。

邵振奇[2](2017)在《盘整与辨正:戏曲电视栏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类传播的活动可以区分为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并非各种媒介依次取代,而是依次叠加的过程。戏曲的传播也契合着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经历了原始口耳相传的亲身传播→→多种方式的单面传播→→一种方式兼容多面传播的三个阶段。电视的出现,使戏曲在同一平台上的多面传播成为可能。电视以其强大的传播和感召效应和无远弗届的影响力,极大拓展了戏曲的受众群体,顺应了观众由剧场到家庭的观演方式的变化。栏目化使戏曲电视节目的编排和播出告别了杂乱无章的局面,不仅是电视编排形式上的革新,也是戏曲电视节目在制作观念、管理模式、传播策略上对电视生态演进的主动适应,是戏曲电视持续深化发展最重要、最突出的标志。它集合了剧场型、知识型、综艺型和真人秀等形式于一身,熔戏曲欣赏、信息传播、知识普及、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炉”,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综合性、参与性,加之在固定的时间和频道播出,使观众的收视习惯得以养成,已然成为戏曲传播最好的平台之一。本文的研究按照“面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线索展开。在“面向问题”层面,主要以纵向、横向两种视角,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分别进行动态考察和分类观照。梳理戏曲与电视联姻的流变轨迹可见,二者的结缘以电视的主动示好为始,历经初创(1958-1965年)、停滞和复苏(1966-1978年)、迅速成长(1979-1995年)和持续深化(1996年至今)四个阶段,二者结合更加自然,互动更加密切,合作走向深入。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戏曲电视栏目历经萌芽期(1978—1987年)、发展期(1988—1995年)、繁荣期(1996—2003年)、转型重塑期(2004年至今)四个时期。从“戏曲唱段,我播你看”的单一形式,到“多元共荣,采撷众华”的繁华景象,戏曲电视栏目完成了专题化→→板块化→→综艺化→→娱乐化→→竞技化过渡,分众化、品牌化理念愈加深化,参与性日渐凸显,栏目的形式及内容亦趋向多元。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戏曲电视栏目始终以极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不断汲取其他艺术的养分,并尝试与新的栏目形式结合,使古老的戏曲艺术焕发新的生机,更使戏曲栏目成为中国生命力最长的电视文艺形式之一。当前,戏曲栏目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新办栏目数量锐减,老牌栏目停办取消,播出时间一改再改,戏曲电视栏目的主创人员在困难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多变的姿态迎难而上,使戏曲栏目进入了转型重塑的新时期。从“现实”层面,主要对当前开办的戏曲电视栏目进行分类观照。本文从电视类型化的意义出发,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类型应成为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共同遵守的“契约”,同类栏目应体现出相似的文化价值,满足观众特定的需要,引导观众选择。本乎此,戏曲电视栏目可分为剧场型、知识型、综艺型、真人秀四大类型。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型栏目进行了概念释义,对每一类型所包含的具体栏目形态进行细分,从媒体、时间、地理三个方面考察其分布情况,并归纳出各自的局限和问题。在“分析问题”层面,本文力图紧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倾向,以发放问卷的形式,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004位观众进行了调查。对观众接触戏曲的渠道、收视行为、形式及内容倾向以及收视评价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通过交叉分析,进一步探究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观众的收视差异。调查发现,总体上中年以上群体对戏曲的忠诚度更高,青少年群体则普遍远离。对于接触戏曲的渠道,不同类型的受众选择差异明显,而电视、广播构成各类型受众接触戏曲的主要渠道。在收视行为方面,尽管戏曲栏目的现实受众群体庞大,但忠实受众数量偏少,总体收视状况不容乐观,其中青少年、高学历者、城市居民的收视热度更低。在形式及内容倾向上,戏曲剧场、竞赛类栏目受众群稳定,但局限性较强;戏曲教学、访谈、新闻专题类栏目备受冷落,生存空间已十分有限;而戏曲真人秀异军突起,成为戏曲电视栏目发展新的增长点。从观众对现有戏曲栏目的评价上看,整体满意度不高,“众口难调”矛盾突出;老牌栏目中,有些已进入衰退期,而以《梨园春》为代表的若干栏目收视神话仍在延续;此外,有些新兴栏目受到肯定,说明创新求变,争取年轻观众和高学历观众是当前戏曲栏目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解决问题”层面,本文首先以受众调查的结论为依据,以当前此类栏目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与问题为导向,在论述当前文化语境对戏曲电视栏目深刻影响的基础上,力求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对此类栏目的发展定位与走向进行观照,并以传播要素为基本线索,从观念、受众、内容等方面展开论析,试图解答戏曲电视栏目的定位问题。在认识上,戏曲栏目的主创人员应将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加强彼此的选择、介入、交流、融合,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站在大众的立场和角度,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栏目“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既要正视大众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和积极意义,又要提防和抵制其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消解和冲击,在承认大众文化合理的感性欲望基础上,唤醒人们对戏曲的审美自觉,最终实现审美超越。一方面,要使栏目具有共性特征,坚守本土化的品质、平民化的品位、人文化的品格;另一方面,要以目标观众为中心,进行受众细分,围绕“传统韵味”、“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娱乐本位”、“多元融合”等方面进行内容定位,满足不同观众的收视需求,从而巩固忠实受众,培养流动受众,挖掘潜在受众。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本文从策划、主持、包装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本文以为,戏曲栏目应在主题策划、特别策划和系列策划三个方面大做文章,在精心策划的基础上,加以“动态与常态”的改版,不断调整板块、改进环节、增加元素,使栏目历久弥新、长盛不衰,时刻带给观众以强烈的新鲜感。同时,还应突破固有的传播模式,实现跨区域合作、跨文化传播、多媒体联袂,最大限度地拓展受众群体。主持人是电视栏目重要的品牌,应在形象气质、言语方式、文化内涵方面与栏目契合。戏曲栏目的主持人可分为表演型、平民型、专家型三种,媒体可拓展来源,广纳英才,并大胆启用跨界主持人,主持人则要不断完善素养,提升技能,以寻求延展与超越,延长其主持生涯。此外,戏曲栏目还必须在外在包装上多动心思,通过对栏目名称、形象标志、宣传口号,以及片头、片尾、片花等的设计和包装,使栏目达到特色鲜明、深入人心、内外兼修、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本文还对戏曲电视栏目与新媒体的整合与互动进行了展望。与传统的电视媒体相比,内容的“海量”和形式的“多样”构成了新媒体传播的显着特征和重要优势;移动终端,尤其是手机、IPAD等“带体温的媒体”,弥合了戏曲欣赏特性和受众审美习惯之间的裂痕,极大地拓展了观众的收视时空;而欣赏方式的交互性更是打破了传受者之间的界限,带来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培养了观众超链阅读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理念,这一切都为戏曲栏目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前,加强媒介融合,实现多屏联动,应是戏曲电视栏目与新媒体整合与互动的有效手段。

温跃戈[3](2013)在《世界国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属于花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古今中外对国花的产生原因、确定方式和精神内涵等研究极少,尤其对国花文化领域的研究更加薄弱。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有国花,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对国花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急需对国花进行深入研究,统一认识。为了探求国花现象的本质所在,寻找中国国花问题的解决办法,本文对世界各国的国花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作者查阅了来自33个国家的相关文献,对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部分会员组织的代表进行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了洛阳、菏泽、南京、武汉、无锡、成都、上海、青岛等牡丹或梅花的主要栽培地区;就世界各国国花文化现象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关联比较了42个国家国花的种类、数量、生活型、来源、自然花期、栽植区域等,总结出国花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世界各国国花的基本特征,据此提出了国花的定义和对中国国花问题的看法和建议。本文全面系统地研究世界国花,弥补了国花研究空白,对增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积极意义,为解决中国国花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目前世界上195个国家之中,共有127个国家拥有国花,占所有国家总数的2/3。这些国家大多选择1种或2种花卉作为国花,其中一国一花的国家101个一国两花的国家24个,一国三花的国家1个,一国四花的国家1个;127个国家拥有国花的总数为156个,被选为国花的花卉种类的总数为122个,分别属于50个科、101个属。(2)国花一般随着历史文化发展由民间约定俗成,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被确定为国花的花卉大多原产本国,具有丰富的观赏价值,自然花期内一般包含本国重大节日,能在本国广泛栽植,在世界范围普遍推广(3)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国花定义如下:国花是指通过民间约定、政府确定或法律确立等各种形式得到确认,并最终被本国民众广泛认可的可以作为国家和民族文化象征的花卉。国花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国家和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与其所代表的国家和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世人脑海中能够建立起对应联想,提起它就会联想到这个国家。国花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载体,不仅能够在本国民众心中产生强烈共鸣,在国际上也能得到普遍认可。(4)与国旗、国歌和国徽相比,国花的文化性和稳定性更为突出。国花一经选定,一般不会因为时代变迁和政体改变而改变,至今没有国家否定原有国花的先例;国花多为民间约定俗成,不写入宪法;一个国家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花卉作为国花。(5)牡丹和梅花原产中国,在中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牡丹在清代(1903年)被确定为国花,距今已有110年;梅花在民国时期(1928年)被确定为国花,距今已有85年。多年来,牡丹和梅花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得到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和长期传承,至今没有任何文献资料提出过否定牡丹和梅花是中国国花的充分理由。根据世界国花产生发展的普遍规律,结合中国自身特点,在尊重中国历史、遵循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应当继续以牡丹和梅花作为中国国花。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由官方权威机构将牡丹和梅花已在历史上被确定为中国国花并应继续作为中国国花的事实通告全国,统一认识;广泛宣传牡丹和梅花的国花文化,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可贵民族精神传播海内外;进一步挖掘国花文化内涵,提升牡丹和梅花作为国花的社会经济价值。

周红[4](2012)在《中央电视台《军事科技》栏目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军事变革的深入,武器装备已进入一体化、集成化时代,军事高科技成果广泛运用于战争领域,改变了战争面貌。军事科技传播是促进军事科技知识扩散、实现军事科技知识增长的过程,其中电视军事科普节目是传播军事科技的重要渠道。如何做好军事科普节目,既遵循传播规律,满足受众对军事信息、军事科技知识的需求;又遵循政治规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透过展示我军现代化发展步伐,激发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向国内外释放我军和平发展、透明成长的温和信号,是当前我国传播研究迫切而现实的课题。相比其他电视类别栏目定位,军事栏目定位更加重要。《军事科技》栏目定位于面向国家武装力量人员、军事爱好者和青少年,传递最新的军事科技动态、介绍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军事高科技、展示军队现代化成就,以求提升公民军事科学素养、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实施我军舆论战略。《军事科技》在选题上坚持以一般性军事科技知识为基础,以军事新闻性选题打造热点,以系列专题节目打造品质的传播策略;重视议程设置,政治、军事、外交等因素影响军事内容选择、信息传播能见度、播出时机;在军事科技传播中重视科技传播与人文传播的结合,扩大了选题范围,体现了人文关怀。为改造栏目外观气质,《军事科技》节目形态经历了从资料片专题形态到板块杂志形态再到专题形态的演变,栏目的构成方式在复合和单一模式之间徘徊,但总趋势是向单一化方向发展,目前的专题型结构呈现出单一完整、一期一主题的深度报道型节目特点,30分钟的时长也更符合观众收视习惯。片头设计与栏目内容、定位相统一,坚持简洁性与美观性原则,通过展现机械手自动操控机舱的过程营造节目氛围、凸显栏目个性。《军事科技》栏目未来发展要发挥体制优势,在节目制作中充分利用权威性、垄断性军事信息资源,坚持专业知识科普化、科技知识故事化的创作理念,重视栏目存在的侧重组织内部传播、表现形式局限、传播渠道不畅通等问题。电视军事节目因其所在领域的敏感性和题材的特殊性,在制作过程中会有诸多限制,但《军事科技》栏目应在保证政治安全的前提下,遵循传播规律、回归大众传播本位;更新创作队伍、丰富表现形式;优化传播渠道,扩大栏目影响。

许如聪[5](2007)在《我国军事电视节目传播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军中电视人习惯于将电视军事节目传播称为电视军事宣传。电视军事宣传是各国传媒宣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电视传播事业的发展,军事电视宣传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表现在电视军事宣传机构的逐步完善和电视军事宣传栏目的开办、频道的开播上。2003年随着对海湾战争的直播,凤凰卫视设立了一档专门的军事栏目《军情观察室》,之后其收视率在凤凰卫视一直名列前茅。本文通过对大陆、香港两地军事节目的对比分析,探寻出军事节目传播的特点;同时本文对CCTV-7军事节目2006年改版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改版后军事节目亮点及暴露的问题,并结合《军情观察室》成功的传播策略给CCTV-7军事节目提供一些启示:1、军事节目的传播离不开政治;2、军事节目的传播与国际形势、地区冲突密切相关;3、军事节目的传播离不开对军事高科技的关注;4、军事节目的成功需要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5、军事新闻报道要建立客观真实的新闻传播理念。总之,随着传媒业的发展、随着国内政治的变化、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以及收视群体的文化素质的改变,军事电视节目在受众定位、节目内容、节目形式、节目运作等方面必须随之发生改变。

陈朝晖[6](2006)在《中国电视军事节目的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军事安全对于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来说,都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安全。在中国电视领域的节目内容构成体系中,军事节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国际传播,对内传播,还是我军舆论战略实施中,中国电视军事节目都具有其深刻而广泛的意义。 然而,世纪之交,中国的现代文化特征、媒介环境和受众品味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媒介竞争的加剧和电视媒体自身的结构转型无不要求军事节目进一步按照电视媒体的运作规律和电视文化的发展方向进行适度的调整。面对军事刊物和其他类型电视传媒的双重夹击,中国电视军事节目在军事传播中声势渐微。而在此情况下,学界对于中国电视军事节目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和局部问题的分析。 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对中国电视军事节目进行研究,本文从中国大的政治、社会、电视环境出发,在国际传播学、舆论学、经济学以及社会文化学等视域下对中国军事节目的现状与发展进行整体上的分析与把握。 本文以当前我国电视军事节目为对象,从节目内容、节目形式、节目经营以及军事节目在电视传播活动中的特殊意义进行分析,就目前电视产业化、市场化趋势下我国军事节目的走向提出可行的建议,即只有遵循“受众本位”的理念,快速与中国电视媒体的运作规律接轨,中国电视军事节目才会获得长足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在方法论上,本文运用了比较学方法、逻辑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方法,而在电视军事节目的本体论研究(定义、分类等),意义研究,策略研究(swot分析,军事节目文化意义)等领域中,体现出本文的独创性。

袁斯明,刘群[7](2000)在《军人“特种包装”趣谈》文中研究表明 “人体包装”是社会时尚的一种表现。作为军人的“人体包装”,除了要具有御寒和美饰作用外,更重要的功能是战场防护和伪装。它既能反映军人的仪容风度,又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国威、军威,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技、

李兵[8](2005)在《国际战略通道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向纵深拓展,世界各国越来越成为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国际贸易中货物运输量的80%以上依靠海上运输,海上运输就像“血液”一样维系着世界经济的运转。保障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与畅通,不仅关系到一国的对外贸易和运输安全,而且牵涉到国际关系和战略格局的演变,其地位与价值正在为国际社会所重视,成为国际战略、世界军事和国际经贸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对国际海上战略通道作了前瞻性、开创性的研究。 第一章从国际海上战略通道概念的辨析入手,指出通道是大量物流集中通过的地带,在分布上必然连接并跨越世界主要的经济中心和生产基地,通道的分布取决于世界生产能力的地域分布。海洋通道系统是战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海峡是海上通道系统的咽喉要地,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按照地理特征、法律关系、所处的大洲或海洋以及贸易流量,对现有的海峡进行分类。 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研究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中主要战略通道,如黑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多佛尔海峡、波罗的海诸海峡及基尔运河、麦哲伦海峡、马六甲海峡、朝鲜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等地形地貌、基本概况、航运与物流状况、历史变迁和围绕通道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等。 第五章在对历史与现实概括总结的基础上,客观地评价国际海上战略通道的地位与作用,指出战略通道担负着多重的职能,是海上物流的通道和军事斗争的咽喉要地,它维系着民族的尊严与情感,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同时各种力量围绕着通道分化组合,或是联盟或是对立,牵动着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 第六章进一步探讨了促进战略通道历史地位与作用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客观评析了海权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指出未来战争中,不仅要取得制海权,还要取得制信息权、制空权,是夺取战争胜利的保障。同时文中认为,随着新的运输方式的出现、新航线的开通、国际经贸中心的转移以及时代主题的变化,战略通道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各国相互依存度的增加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客观上舒缓了大国为争夺通道而进行战争的冲动。 第七章分别对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英国等主要国家的通道战略思想及政策作了比较研究。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家都很重视战略通道的安全与畅通,他们都在努力发展远洋海军,注重海上战略威慑力量建设,促进各国在海上通道安全

熊辛格[9](2020)在《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文中研究表明物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物流业则是按照他人的物流需要,有偿提供物流服务的行业。中国近代物流业可以根据它在不同领域所具备的功能不同,分为两大类,即以运输为主的企业和以运输代理及相关业务为主的企业,主要包括公路物流业、铁路物流业、航运物流业、航空物流业和货栈业等。在列强物流企业凭借条约特权占据支配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衰败到曲折发展的嬗变过程,形成了以码头货栈业、航运物流业、公路物流业和铁路物流业为主体的体系,为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近代物流类不平等约章的订立为列强入侵我国近代物流业提供了特权庇护。对外扩张物流业,是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实现侵略野心,尽快在中国建立政治及经济上的支配地位,订立物流类约章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首要策略。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外交讹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为外商物流业入侵我国经济创造了特权上的基础。根据不同内容,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可以分为货物税率类、码头货栈类、物流交通设施类与电信通讯类四种。随着对华入侵的增强,欧美各国将提高货物流通速率、降低运输成本和增加货物数量等问题视为辅助各国势力的重要步骤。无论是货物税率类,还是码头货栈类和交通设施类约章,都体现了列强在中国扩大近代物流业的野心。通过税率类约章,列强攫取了协定关税特权,降低了进出口及内地税税率,为外商在华扩大商品运输量创造了条件。码头货栈类约章的订立,使得外商在通商口岸广泛建立商品集散地,推动物流运输业向内地扩张。除此之外,良好的物流交通设施作为基础条件,也是近代外商物流业在中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列强通过不平等约章,不仅攫取了修筑公路和铁路的权利,也获得了在我国沿海及内河航行的权利,为外商物流交通的入侵创造了条件。而电信类准条约的签订,令外商获得在华设立现代通讯机构的权利。随着外商在华水线和陆线铺设的完成,提高了商业信息流通效率,为外商在华物流业的扩张创造更多便利。在物流类约章特权的庇护下,外商物流业在我国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体系。列强控制了我国内地及进出口商品的流通量,为外商货栈业及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外商码头货栈业逐渐成为支配我国货物流通的主要势力,经历了从沿海蔓延至内河通商口岸的过程。受码头货栈业的推动,外商轮船公司也逐渐占据了我国沿海及内河水域航运物流业市场的主导权,不仅加速了我国传统航运物流业的衰败,而且为列强进一步加深侵略创造了条件。于此同时,外商陆路物流交通运输业也逐渐形成主导势力。修筑公路设施是公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租界成为列强入侵我国公路物流的前哨,在工部局的规划和监督下,不仅出现了新式公路,而且还引进了汽车,使外商公路运输处于优势地位,并随着租界的增加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铁路投资权则为列强侵略我国铁路物流业创造了基础设施上的条件。通过各类筑路合同,各国不仅攫取了我国铁路的经营权,而且还聘请客卿、购买器材和设计线路等,进一步促进了在我国铁路物流业规模的形成。在外商物流业的刺激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化的演变过程。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以及与外商争利的诉求,是推动近代民族物流业兴起的主要原因。首先发生转变的是近代航运物流业。以轮船招商局为代表的官办航运物流企业率先摒弃传统的帆船运输方式,依靠自身努力逐渐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势力。华商企业也纷纷采用轮船参与航运物流,在长江、珠江及黑龙江流域都形成了初步的规模,并推动了码头货栈业的发展。码头货栈业是我国近代民族货栈业的先导者。不管是轮船招商局,还是华商航运公司,均在各大通商口岸基本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码头货栈,为我国货物的流转提供了必要的设施。随着民族电信业的逐渐完善,使华商实现信息互通有无具备一定条件,电报和电话遂成为物流公司的配套设置,促进了民族物流业的发展。无独有偶,公路的修筑和汽车的引入,为我国近代民族公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在经济建设、军工筑路和地方自治等因素的影响下,各省逐渐认识到汽车运输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公路物流业格局的形成。广泛筑路的兴起与铁路机构的成立,促进了我国近代民族铁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随着关税自主权的收回、谋划航权自主运动的深入和收回邮权运动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一系列必要的措施,推动了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裁厘加税是实现关税自主的前提条件之一,其中货物通过税的裁撤,促进了铁路和公路物流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巩固自身航业实力,提高码头货栈能力,则是保障我国顺利收回航权的前提之一。受此谋划的影响,我国民族航运物流业及码头货栈业也获得进一步发展。我国民族电信业在此浪潮中亦获得长足进步,不仅电信辐射范围扩大,而且物流商业用户对其依赖剧增,遂成为民族物流业体系形成的重要辅助。因此,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运营规模,都显示了南京政府时期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受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中国近代物流业呈现出半殖民地与半封建,近代化与封建传统杂糅的格局。在外商物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及商业、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但整体依然处于依附的地位,无法实现独立发展。

徐坤[10](2017)在《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研究(1938-1945)》文中研究说明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国民党在继承北洋政府原有行政系统的书刊审查机构的基础上,另立一套党务系统的书刊审查机构,这形成一种双重衙门式体制。此种体制又加剧党政机关之间的权力冲突。中央宣传部与内政部,以及上海市党部与上海市政府之间就曾多次发生书刊审查竞争事件。直至抗战全面爆发,国民党高层人员修正《出版法》,决定组建“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审会”),统一党政机关的书刊审查权力,进而实现“齐一国民思想”。中审会是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中央社会部、行政院内政部、教育部和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联合成立于1938年10月的全国最高书刊审查机关。中审会是一个松散的多派系联合机关,不设最高长官,采取合议制。各省市审查机关的组织和派系情况亦是如此。各派系的书刊审查机关及其人员只是简单地并入中审会,却未能有效地整合。于是,中审会内围绕领导权的派系之争在所难免。CC系的党务人员充任负责日常事务的秘书一职,故在权力之争中占据主动权。正如印维廉担任中审会秘书一职后,假借职务之便,操纵会务,并排挤其他派系人员,发展个人势力。中审会内形成一个以印维廉为核心的群体——“印维廉派”。1941年各级审查机关改隶行政机关后,合议制变成集权制。潘公展担任中审会主任委员后,借组织调整和人员变动的机会,拆解原有的印维廉派,壮大潘公展派。潘公展又利用其对各省市审查处处长的推荐权,安排亲信担任各省审查处处长。各省审查处处长亦在各处内发展个人派系。潘公展又创办《审查通讯》和建立秘密通讯的制度,达到对中审会各层人员直接控制的目的。潘公展通过行政和派系两个系统实现对中审会的完全掌控。中审会的本职工作虽是审查,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潘公展和印维廉根据战争形势、国共关系和出版业发展状况,先后将工作重心由审查转向宣传和指导两个领域。从1938年至1940年,中审会在国民党高层支持下,克服党内外的阻力,强制推行原稿审查制度:其和中统局合作,强化自身的调查工作;其和党、政、军、警、宪机关合作,举办联合大检查。从1941年至1943年,中审会组织出版“思想斗争丛书”,宣扬“一次革命论”,抵制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其编印“中国历代名贤故事集”,宣扬“中国精神”,抗拒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说。从1944年至1945年,中审会创办《出版界》月刊和建立“中国着作人协会”,一方面可以笼络两界人士,另一方面则可引导出版界和文化界人士为国民党的文化建设服务。然而,中审会的消极审查和检查工作始终不能根绝“违禁书刊”;其被动地驳斥为主的宣传工作终究不能形成统一的理论;其道德说教式的指导,又无法挽救出版业的崩溃和扭转文人穷困的局面。中审会自身又受到派系政治的反噬和派系斗争的困扰。故中审会始终未能统一党内思想,更没有实现“齐一国民思想”的初衷。抗战胜利后,战时原稿审查制度已无存在的理由,中审会被缩编为“出版辅导委员会”,划归中央宣传部;其出版品登记和审查工作移交给内政部。

二、军人“特种包装”趣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军人“特种包装”趣谈(论文提纲范文)

(1)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纪录片的研究
        1.2.2 关于纪录片叙事的研究
        1.2.3 关于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叙事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发展概况
    2.1 军事题材纪录片概念的界定
    2.2 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的总体发展脉络
        2.2.1 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的起源
        2.2.2 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2.3 新媒体时代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新发展
        2.3.1 军事题材微纪录片崭露头角
        2.3.2 VR技术推动军事题材纪录片新发展
        2.3.3 新媒体时代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叙事理念的变化
第3章 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的类型与叙事话语
    3.1 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的类型和主题
        3.1.1 依据题材进行类型划分
        3.1.2 直接明确的叙事主题
    3.2 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的话语建构
        3.2.1 明确的主流意识形态性
        3.2.2 民间话语和官方话语的博弈与交融
第4章 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视角
    4.1 全知视角零聚焦叙事掌控全局
    4.2 内视角的内聚焦叙事展现情感
    4.3 多元叙事视角兼顾整体与细节
第5章 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5.1 时间顺序结构逐步推进叙事
    5.2 并列板块结构凸显主题
    5.3 多种叙事结构交叉丰富内容
第6章 新媒体时代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瓶颈和对策
    6.1 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瓶颈及原因
        6.1.1 叙事瓶颈
        6.1.2 叙事瓶颈的成因
    6.2 新媒体时代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的叙事对策
        6.2.1 挖掘新内容创新叙事形式
        6.2.2 运用故事化叙事策略
        6.2.3 叙事风格平实亲民贴近观众
        6.2.4 拓宽叙事视角注重国际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论文中涉及到的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一览表
致谢

(2)盘整与辨正:戏曲电视栏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与界定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流变及特征
    第一节 戏曲与电视的联姻与互动
        一、初创阶段(1958-1965年)
        二、停滞和复苏阶段(1966-1978年)
        三、迅速成长阶段(1979-1995年)
        四、持续深化阶段(1996年至今)
    第二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发展历程及观念衍变
        一、萌芽期(1978—1987年):摸索、尝试,形式单一
        二、发展期(1988—1995年):灵活、分众,注重参与
        三、繁荣期(1996—2003年):娱乐、竞技,打造品牌
        四、转型重塑期(2004年至今):创新、求变,期待突围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特征
        一、固定性
        二、综合性
        三、参与性
第二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分类及问题
    第一节 戏曲剧场型
        一、戏曲剧场型栏目的定义
        二、戏曲剧场型栏目的分布情况
        三、戏曲剧场型栏目的构成元素
        四、戏曲剧场型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第二节 戏曲知识型
        一、戏曲知识型栏目的定义
        二、戏曲知识型栏目的分类
        三、戏曲知识型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第三节 戏曲综艺型
        一、戏曲综艺型栏目的定义
        二、戏曲综艺型栏目的元素
        三、综艺型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第四节 戏曲电视栏目新类型——真人秀
        一、戏曲真人秀栏目概述
        二、戏曲真人秀栏目的构成元素
        三、戏曲真人秀的文化坚守与传播效应
        四、戏曲真人秀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第三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受众调查与收视分析
    第一节 调查过程及样本情况
    第二节 受众接触戏曲的渠道分析
        一、问卷的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二、总体情况分析
        三、不同年龄受众接触戏曲渠道的差异分析
        四、不同文化程度受众接触戏曲渠道的差异分析
        五、不同居住地受众接触戏曲渠道的差异分析
        六、结论及启示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观众的收视行为分析
        一、问卷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二、戏曲电视栏目的到达率
        三、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的收视热度分析
        四、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动机分析
        五、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时段分析
        六、结论及启示
    第四节 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倾向分析
        一、问题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二、总体情况分析
        三、不同年龄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差异
        四、不同文化程度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差异
        五、不同居住地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差异
        六、结论及启示
    第五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收视评价分析
        一、问题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二、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的总体评价
        三、当前戏曲电视栏目所存在的问题
        四、观众对中央电视台戏曲电视栏目的评价
        五、观众对省级电视台戏曲电视栏目的评价
        六、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素质的要求
        七、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评价
        八、结论及启示
第四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定位
    第一节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戏曲电视栏目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释义
        二、大众文化对戏曲电视栏目的冲击
        三、大众文化对戏曲电视栏目的启示
        四、大众与精英的审美互动
    第二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观念定位
        一、品质本土化
        二、品位平民化
        三、品格人文化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受众定位
        一、巩固忠实受众
        二、培养流动受众,挖掘潜在受众
    第四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内容定位
        一、传统韵味
        二、时代特征
        三、地方特色
        四、娱乐本位
        五、多元融合
第五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制作与包装
    第一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策划与改版
        一、策划手段
        二、改版创新
        三、传播与合作模式
    第二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主持艺术
        一、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类型
        二、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选择
        三、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形象定位
        四、主持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外在包装
        一、栏目名称
        二、栏目形象标志
        三、栏目宣传口号
        四、栏目片头、片花、片尾
余论戏曲电视栏目与新媒体的整合与互动
参考文献
附录A:戏曲电视栏目受众调查问卷
附录D:若干优秀戏曲电视栏目台本
附录E:诸种戏曲电视综艺形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世界国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花相关研究文献分析
    1.1.1 中国国花相关研究文献
    1.1.2 外国国花相关研究文献
    1.1.3 网络资源
1.2 课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 2. 中国国花溯源
2.1 牡丹——清代确定的国花
2.2 梅花——民国时期确定的国花
2.3 当代中国国花的推选
2.4 小结 3. 世界国花调查
3.1 亚洲
    3.1.1 日本——樱花和菊花
    3.1.2 韩国——木槿
    3.1.3 朝鲜——迎红杜鹃和天女花
    3.1.4 老挝——白鸡蛋花
    3.1.5 马来西亚——扶桑
    3.1.6 菲律宾——茉莉花
    3.1.7 泰国——腊肠树和睡莲
    3.1.8 印度——荷花
    3.1.9 新加坡——卓锦万代兰
    3.1.10 印度尼西亚——茉莉花、美丽蝴蝶兰和大花草
    3.1.11 亚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3.2 欧洲
    3.2.1 英国——狗蔷薇、苏格兰刺蓟、黄水仙和白车轴草
    3.2.2 荷兰——郁金香
    3.2.3 德国——矢车菊
    3.2.4 法国——香根鸢尾
    3.2.5 葡萄牙——薰衣草和香石竹
    3.2.6 奥地利——高山火绒草
    3.2.7 意大利——雏菊
    3.2.8 保加利亚——突厥蔷薇
    3.2.9 欧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3.3 美洲
    3.3.1 美国——月季
    3.3.2 加拿大——糖械
    3.3.3 墨西哥——仙人掌和大丽花
    3.3.4 阿根廷——鸡冠刺桐
    3.3.5 智利——智利钟花
    3.3.6 美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3.4 非洲
    3.4.1 埃及——齿叶睡莲
    3.4.2 塞内加尔——猴面包树
    3.4.3 非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3.5 大洋洲
    3.5.1 澳大利亚——密花金合欢
    3.5.2 新西兰——四翼槐和银蕨
    3.5.3 大洋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3.6 小结 4. 世界国花比较与分析
4.1 国花的特征
4.2 国花的产生原因
    4.2.1 反映民族情感
    4.2.2 纪念特殊人物
    4.2.3 追忆历史事件
    4.2.4 象征宗教信仰
    4.2.5 代表王室标志
    4.2.6 符合产业需要
4.3 国花的确定形式
4.4 国花的价值体现
    4.4.1 观赏价值
    4.4.2 产业价值
    4.4.3 精神内涵
4.5 小结 5. 讨论
5.1 国花的定义
5.2 国花的属性
5.3 国花的名录
5.4 关于中国国花问题
    5.4.1 中国的国花应为牡丹和梅花
    5.4.2 充分发挥牡丹和梅花的国花作用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附表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中央电视台《军事科技》栏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科技传播研究
        1.3.2 关于电视科技传播研究
        1.3.3 关于电视军事传播研究
        1.3.4 关于军事科普栏目《军事科技》研究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央视《军事科技》栏目诞生与发展
    2.1 《军事科技》栏目诞生的背景
        2.1.1 科技强军科教兴国时代要求
        2.1.2 电视军事栏目市场化的产物
    2.2 《军事科技》栏目的诞生
    2.3 《军事科技》栏目的改版
第3章 央视《军事科技》栏目定位
    3.1 功能定位
        3.1.1 传播军事信息
        3.1.2 普及军事科技知识
        3.1.3 服务国防建设满足政治外交需要
    3.2 受众定位
        3.2.1 国家武装力量人员
        3.2.2 军事爱好者
        3.2.3 青少年军迷
    3.3 内容定位
        3.3.1 政治决定军事信息传播
        3.3.2 常规选题与特殊选题的结合
        3.3.3 科技传播与人文传播的融合
第4章 央视《军事科技》栏目电视表现
    4.1 栏目结构形态演变
        4.1.1 多主题的杂志型结构
        4.1.2 主题鲜明的专题型结构
    4.2 栏目表达特征
        4.2.1 主持人符号传播
        4.2.2 专家选择与解读特点
        4.2.3 影像资料和动画特技使用
    4.3 栏目片头设计
        4.3.1 片头分镜头解读
        4.3.2 视听元素表现技巧
第5章 央视《军事科技》栏目优势与存在问题
    5.1 《军事科技》栏目的优势
        5.1.1 栏目权威性强
        5.1.2 信息资源广
        5.1.3 科技知识故事化
    5.2 《军事科技》栏目存在的问题
        5.2.1 侧重组织内部传播
        5.2.2 表现形式局限
        5.2.3 传播渠道不畅通
    5.3 《军事科技》发展策略研究
        5.3.1 坚持大众传播拓展栏目收视面
        5.3.2 培育创作队伍创新表现形式
        5.3.3 实现传播渠道有效利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主要新闻作品目录
致谢

(5)我国军事电视节目传播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我国军事电视节目发展概况
    一、电视军事宣传机构的逐步完善
    二、电视军事宣传栏目的开办、频道的开播
    三、凤凰卫视《军情观察室》的异军突起
    四、军队纪录片创作的辉煌
第二章 央视军事节目传播与国内政治密切相关
    一、无产阶级宣传任务的要求
    二、我国党的历代领导人非常重视媒体的舆论导向
    三、“党指挥枪”决定军事电视宣传必须紧跟政治、高扬主旋律
    四、对比分析:《军事报道》《军情观察室》关于“2005 中俄军演”的报道
第三章 军事电视节目传播与国际形势密切相关
    一、对国家安全的关注是受众心理的需要
    二、国际形势、地区冲突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安全
    三、《军情观察室》侧重对国际形势、战争冲突的关注
第四章 军事电视节目传播与军事高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军事高科技,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后盾
    二、军事高科技,是全球化条件下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根本保障
    三、军事高科技——伴着央视军事节目一起成长
    四、军事高科技——《军情观察室》每期都不能少
第五章 《军情观察室》成功的传播策略
    二、没有“内幕”的独家
    三、全方位客观真实的报道
    四、专业个性的平民化评论
第六章 CCTV-7 军事节目2006 改版前后变化
    一、CCTV-7 军事节目2006 年改版前问题
    二、CCTV-7 军事节目2006 年改版举措
    三、CCTV-7 军事节目改版后新亮点
    四、繁荣背后暗藏危机
    五、《军情观察室》给CCTV-7 军事节目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词

(6)中国电视军事节目的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中国电视军事节目的研究现状
    1.2 论文框架设置
2. 中国电视军事节目概况
    2.1 电视军事节目的概念
    2.2 分类
        2.2.1 军事新闻类节目
        2.2.2 军事社教类节目
        2.2.3 军事文化娱乐类节目
        2.2.4 服务类节目
3. 电视军事节目的意义
    3.1 战略意义
        3.1.1 电视军事节目是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3.1.2 电视军事节目是发挥军队舆论战略的重要武器
    3.2 社会意义
        3.2.1 电视军事节目是国防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
        3.2.2 电视军事节目是军民沟通的良好纽带
    3.3 文化意义
4. 中国电视军事节目发展现状
    4.1 历史梳理
    4.2 中国电视军事节目发展现状
        4.2.1 节目地缘分布
        4.2.2 节目内容构成分析
        4.2.3 比较分析
    4.3 目前出现的主要问题
5. 发展策略研究
    5.1 媒介生态学考察
    5.2 swot分析
    5.3 发展策略探析
        5.3.1 传播理念的更新
        5.3.2 传播内容的扩大
        5.3.3 传播手段的拓展
        5.3.4 美学向度的多元化
        5.3.5 节目资源的整合与运用
        5.3.6 人才队伍的建设
        5.3.7 节目包装与经营
    5.4 个案分析
        5.4.1 《军情观察室》
        5.4.2 《军情连连看》
        5.4.3 总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8)国际战略通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国际战略通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三、本文研究的框架及主要内容
    四、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五、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际战略通道概述
    第一节 国际战略通道辨析
        一、“通道”的定义及界定
        二、海洋通道系统是战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国际战略通道的分布
        一、重要的海峡是海上通道系统的咽喉要地
        二、国际战略通道的分类
第二章 大西洋海域重要的战略通道
    第一节 大西洋战略通道概况
        一、大西洋是大国争夺霸权的主战场
        二、大西洋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第二节 黑海海峡
        一、黑海海峡的基本概况
        二、黑海海峡问题的历史脉络
        三、争夺黑海海峡的战争
    第三节 直布罗陀海峡
        一、直布罗陀海峡基本情况
        二、围绕直布罗陀海峡的事件与战争
    第四节 英吉利——多佛尔海峡
        一、英吉利——多佛尔海峡的基本概况
        二、多次见证牵动世界格局的大战役
    第五节 波罗的海诸海峡及基尔运河
        一、波罗的海诸海峡及基尔运河基本概况
        二、俄国极力打通波罗的海出海口
第三章 太平洋海域重要的战略通道
    第一节 太平洋战略通道概况
        一、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大洋
        二、暗流涌动的大洋
    第二节 马六甲海峡
        一、马六甲海峡的基本概况
        二、马六甲海峡风起云涌的历史
    第三节 麦哲伦海峡
        一、麦哲伦海峡基本概况
        二、英、阿在马岛问题上兵戎相见
    第四节 宗谷海峡、津轻海峡、朝鲜海峡
        一、宗谷海峡、津轻海峡、朝鲜海峡基本概况
        二、围绕海峡发生的历史事件
    第五节 巽他海峡、望加锡海峡、龙目海峡
        一、巽他海峡、望加锡海峡、龙目海峡基本概况
        二、望加锡海战
    第六节 巴拿马运河
        一、巴拿马运河基本概况
        二、围绕运河展开的斗争
第四章 印度洋海域重要的战略通道
    第一节 印度洋战略通道概况
        一、石油运输的战略通道
        二、大国争夺的角力场
    第二节 霍尔木兹海峡
        一、霍尔木兹海峡基本概况
        二、“石油海峡”暗流涌动
    第三节 曼德海峡
        一、曼德海峡基本概况
        二、“世界战略心脏”不太平
    第四节 苏伊士运河
        一、苏伊士运河基本概况
        二、围绕运河的历史争夺
第五章 国际战略通道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节 海上物流的通道经贸交流的关卡
        一、海洋运输是主要运输方式
        二、国际战略通道在海洋运输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节 防守的天堑封锁的要地
        一、鏖战的战壕,天然的屏障
        二、封锁海峡,万夫莫开
    第三节 某种程度上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一、俄罗斯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部争夺出海口的历史
        二、对战略通道的控制力折射出英国的兴衰
        三、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台湾休戚相关
    第四节 维系着民族的尊严与情感
        一、为争夺战略通道中的岛屿,争执双方互不相让
        二、巴拿马、埃及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三、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殖民统治的斗争
    第五节 各种力量分化组合,战略格局演变动因之一
        一、黑海海峡在近、现代国际关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二、战略通道控制权的转换某种程度上决定战争的结局
        三、二战结束后,美苏为战略通道展开博弈
    第六节 台海问题牵涉亚太战略格局
        一、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二、《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及影响
        三、台湾问题中的日本阴影
第六章 国际战略通道历史地位的变迁
    第一节 海权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一、马汉及其海权学说
        二、马汉海权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三、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制海权
    第二节 多种运输方式的出现降低了对长途海运的依赖
        一、各种运输方式的出现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二、各种运输方式的特征比较
        三、各种运输方式发展的基本概况
    第三节 新的航线或通道的开通
        一、运河的开通使相关战略通道的地位有所降低
        二、一国拓展新的运输通道,对原有通道的依赖相对下降
    第四节 国际经贸地理的分布及变迁
        一、世界经济贸易中心转移的几个阶段
        二、世界经贸中心的转移牵动着海上通道地位的变化
    第五节 战略通道军事价值随时代的变化而起伏变迁
        一、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二、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相互依存大大提高
        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战争的爆发
第七章 各国关于战略通道的思想与政策
    第一节 美国的战略通道思想与政策
        一、美国海上战略思想的演变
        二、美国谋求控制的海上通道及岛屿
        三、美军为控制战略通道进行的战略部署
    第二节 日本的战略通道思想与政策
        一、日本严重依赖海上运输线的安全
        二、海军战略围绕着保障海上运输安全展开
        三、日本海上自卫队实力迅速跃升
        四、企图借反恐、救援,染指马六甲海峡
    第三节 俄罗斯的战略通道思想与政策
        一、明确威胁的性质及来源
        二、大力维护海上通道的安全
        三、注重海上战略核威慑力量
        四、加强与各国在海洋上的合作
    第四节 印度的战略通道思想与政策
        一、“控制印度洋”是印度孜孜以求的梦想
        二、利用大国矛盾,拓展自身战略空间
        三、印度的印度洋战略对中国的影响
    第五节 英国的战略通道思想与政策
        一、冷战时推行的“核威慑保交战略”
        二、面向 21 世纪的“机动防御”战略
第八章 海盗及海上恐怖主义对通道安全的影响
    第一节 海盗的历史及变迁
        一、海盗的历史概况
        二、海盗严重影响海上运输的安全
        三、东南亚沿海海盗猖獗的深层原因
    第二节 海上恐怖主义对通道安全构成威胁
        一、恐怖主义正向海上蔓延
        二、海上恐怖主义发展的新动向
        三、海上恐怖主义危及原油运输安全
    第三节 一些大国在战略通道反恐各有所图
        一、美国借海上反恐谋求控制马六甲海峡
        二、日本借打击海盗大肆扩张军力
        三、印度涉足马六甲海峡欲实现大国梦想
第九章 海上战略通道的国际合作
    第一节 搭建海上安全合作的规则
        一、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重要的海上安全法律文件简介
    第二节 建立海上安全合作机制
        一、几种有代表性的区域性集体安全机制
        二、探索亚太地区的海上安全合作机制
    第三节 构建海上反恐国际合作的载体
        一、国际组织积极投入反恐战争中
        二、大国之间围绕海上反恐的合作与斗争
    第四节 采取多种方式维护通道安全
        一、加强海军合作
        二、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
        三、加强海上安全磋商
第十章 国际战略通道对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第一节 中国海外利益的扩展,亟需保障通道的安全
        一、中国海外经济利益迅速扩展
        二、国民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不断增加
        三、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加快实施
    第二节 我国海洋运输不断发展与壮大
        一、我国海洋运输的历史概述
        二、我国海洋运输遍及世界各地
        三、海运航线基本上都要经过重要的战略通道
    第三节 美国欲出兵马六甲给我国石油安全投下阴影
        一、石油牵动世界格局
        二、美国欲控制世界石油供给和运输链
        三、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遭遇石油瓶颈
    第四节 我国航海运输安全面临潜在的威胁
        一、美国谋求控制通道安全政策给我国海运安全带来隐患
        二、海盗离我们并不遥远
第十一章 积极维护中国的国际战略通道安全
    第一节 重视中国周边地区的战略通道研究
        一、密切关注与中国利益相关的海峡
        二、岛链不应成为套在我们身上的锁链
    第二节 构建我国能源供给的通道
        一、化解风险,努力实现油气供给多元化
        二、权衡利弊,逐步改变单纯依赖马六甲海峡的状况
        三、建立强大的海运船队,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四、加快港口建设,确保石油供应渠道的通畅
        五、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短缺
        六、开源节流,减少石油浪费
    第三节 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海洋新秩序
        一、旧的海洋秩序是“炮舰政策”
        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海洋新秩序的基础
        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产生的影响
        四、建立国际海洋新秩序的原则及机制
    第四节 加强维护海上通道安全的国际合作
        一、合作是维护中国海上安全的必由之路
        二、加强海上安全磋商与对话
        三、增进海上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
    第五节 奉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一、树立和平形象,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二、扩大经贸往来,促进共同发展
        三、增强互信互利,赢得更大战略空间
    第六节 树立海洋意识,实施海洋战略
        一、海洋意识淡漠使中国的海洋权益备受侵蚀
        二、海洋意识的丰富内涵
        三、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海洋意识
    第七节 建立与海洋强国相适应的现代海军
        一、高度重视海军在国防中的战略地位
        二、新时期中国海军的战略任务
        三、加快海军现代化建设
        四、中国海军建设和发展注意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书目
    二、英文原着、论文
    三、主要参考论文
    四、登陆的网址
    五、其他参考材料
    六、本人发表的相关的论文

(9)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订立的缘起
    第一节 西方近代物流业的兴起
        (一)西方近代物流业的产生与形成
        (二)辅助外贸扩张的西方近代物流业
    第二节 列强侵华的物流需求
        (一)对华贸易扩张的需求
        (二)外商物流运输违规的行为
        (三)英国武力订约的诉求
    第三节 清政府的对策
        (一)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二)中国社会物流现状
        (三)传统的御夷之策
第二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的内容
    第一节 货物税率类约章
    第二节 码头货栈类约章
    第三节 物流交通设施类约章
        (一)公路类约章
        (二)航运类约章
        (三)铁路类约章
        (四)航空类约章
    第四节 电信通讯类准条约
第三章 不平等条约特权与外商在华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协定关税特权扩大货物流量
        (一)协定关税前后的货物流量
        (二)进出口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三)协定内地关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第二节 沿海及内河航权与外商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一)沿海航运物流业
        (二)内河航运物流业
    第三节 通商口岸设栈与外商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一)外商货栈入侵沿海口岸
        (二)外商货栈业在内河口岸的扩张
    第四节 租界筑路权与外商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租界道路规划
        (二)租界公路物流的形成
    第五节 铁路筑路权与外商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筑路权益的实现
        (二)铁路物流业的入侵
        (三)外商铁路物流规模的形成
    第六节 经营电线特权与外商电信业的形成
        (一)列强电报系统的建立
        (二)租界电话网络的建立
第四章 不平等条约体系下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的雏形
    第一节 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
    第二节 近代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外商航运物流的认识
        (二)官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三)商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第三节 近代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初步规模
        (一)自主设栈意识的萌发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
    第四节 近代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铁路权益的认识
        (二)早期筑路的尝试
        (三)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第五节 近代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初步格局
        (一)对租界公路物流的认识
        (二)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兴起
        (三)公路物流业初步规模的形成
    第六节 近代民族电信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电信权益的认识
        (二)近代民族电报业的初步规模
        (三)近代民族电话业的初步规模
第五章 收回主权运动与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裁厘促进民族铁路物流的发展
        (二)强烈的铁路主权意识
        (三)民族铁路联运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裁撤厘金促进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发展
        (二)民族公路联运物流网络的形成
        (三)民族公路物流运输的经营情况
    第三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一)收回航权须发展民族航运业
        (二)航运政策与机构的统一
        (三)民族水陆联运体系的形成
        (四)民族航运物流网络的扩大
    第四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一)实现航权自主的前提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第五节 收回电信权的筹划与民族电讯通信体系的形成
        (一)收回电信权须发展民族电信业
        (二)民族电报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三)民族电话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第六章 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格局
    第一节 占主导地位的外国在华物流业
        (一)外商在华物流业规模
        (二)外商物流业的优势地位
    第二节 具有双重性质的民族物流业
        (一)民族物流业的近代化转型
        (二)近代民族物流业的规模
        (三)近代与封建性质的杂糅
        (四)依靠国外技术发展
    第三节 中国近代物流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促进商业的发展
        (二)促进工业的发展
        (三)促进商业信息的传播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研究(1938-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旨趣和意义
    二、概念说明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思路、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国民党党政双重衙门书刊审查体制的形成及其困境
    第一节 从晚清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书刊审查体制的变迁
        一、晚清时期书刊审查体制的初起
        二、北洋政府时期书刊审查的法规和机构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容党于政的审查法规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政双重衙门式书刊审查机构
    第二节 中央宣传部和内政部对上海书刊审查权的争夺
        一、中央宣传委员会独揽上海书刊审查权
        二、内政部强化上海书刊工作的中缀
        三、中央宣传委员会书刊审查与新生事件
    第三节 上海市党部、教育局和社会局对上海书刊审查权的角逐
        一、上海市党部独揽书刊审查权
        二、上海市党部与上海市教育局的权力冲突
        三、上海社会局独掌书刊审查权的失利
    小结
第二章 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的成立及其组织沿革(1938—1945)
    第一节 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成立背景及其筹备过程
        一、抗战初期国民党书刊审查政策的形成
        二、抗战初期国民党中央书刊审查机构的雏形——“武汉检查出版品委员会”
        三、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的草创
    第二节 从多个派系联合到潘公展派化的中央审查机构
        一、多派系联合组织蜕变为印维廉派化的党务机关
        二、潘公展派与印维廉派争夺控制权
        三、潘公展派化的党务机关
    第三节 从双重派系控制到潘公展派化的省县审查机构
        一、从多派系联合到双重派系下的省县审查机构
        二、各省市审查处的指挥监督权之争
        三、潘公展派化的省县审查机关
    第四节 中央和地方审查机构的经费和编制变迁
        一、编制和经费困窘时期(1938.10-1940.12)
        二、编制和经费充足时期(1940.12-1943.3)
        三、编制和经费萎缩时期(1943.4-1945.10)
    小结
第三章 调查、审查和检查工作
    第一节 中审会原稿审查制度的运作及其权力扩张
        一、原稿审查程序及其推行
        二、原稿审查制度存废之争
        三、厉行原稿审查后的免审和奖励制度
        四、各机关专门书刊原稿审查权的整合
    第二节 中审会与中统局的调查联系
        一、中统局人员驻会工作
        二、渝审会的“异党文化调查第一号”报告
        三、渝审处调查工作的中统化
    第三节 中审会与军警宪的检查合作
        一、渝检处的成立及其运作
        二、渝审处和各检查机关的联系机制
        三、重庆党政军警宪机关总检查制
    小结
第四章 思想战和文化战
    第一节 思想战:宣扬“一次革命论”的“思想斗争丛书”
        一、印维廉与“攻势防御”
        二、思想斗争网络与“思想斗争丛书”
        三、“毕其功于一役”
    第二节 文化战:弘扬“中国精神”的《中国历代名贤故事集》
        一、“编辑激励民族自尊心之通俗故事”
        二、党内外历史学家与“中国历代名贤传记故事集”
        三、“恢复民族固有的美德”
    小结
第五章 指导出版界和文化界
    第一节 文字引导:创办《出版界》月刊
        一、《出版界》的创刊
        二、《出版界》月刊的引导
        三、《出版界》月刊的停刊与民营出版业的失控
    第二节 组织引导:建立中国着作人协会
        一、中国着作人协会的筹办
        二、中国着作人协会的引导
        三、中国着作人协会的停顿与文化界的反弹
    小结
第六章 派系斗争与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的结束
    第一节 CC系内的出版与文化领导权之争
        一、中审会与“中央出版事业管理委员会”对出版业领导权的争夺
        二、中审会与“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对文化领导权的争夺
    第二节 地方审查机构的存废之争
        一、1943年的七省审查处裁撤事件
        二、“第三战区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的私设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军人“特种包装”趣谈(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产军事题材纪录片叙事研究[D]. 吴丛. 湖南大学, 2018(01)
  • [2]盘整与辨正:戏曲电视栏目研究[D]. 邵振奇.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5)
  • [3]世界国花研究[D]. 温跃戈.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0)
  • [4]中央电视台《军事科技》栏目研究[D]. 周红. 湖南大学, 2012(04)
  • [5]我国军事电视节目传播特点研究[D]. 许如聪. 中国传媒大学, 2007(04)
  • [6]中国电视军事节目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 陈朝晖. 四川大学, 2006(03)
  • [7]军人“特种包装”趣谈[J]. 袁斯明,刘群. 当代海军, 2000(01)
  • [8]国际战略通道研究[D]. 李兵.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6)
  • [9]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D]. 熊辛格.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研究(1938-1945)[D]. 徐坤.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趣谈军用“特殊包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