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隐喻的“相像”

浅谈隐喻的“相像”

一、也谈比喻的“似”(论文文献综述)

杨敬文[1](2021)在《试论比喻的新分类及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比喻修辞是修辞大家族里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也排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规定的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修辞格之首。比喻教学十分重要,但是目前来看,也存在很多问题。本论文尝试在不使用传统的“三分法”的基础上,用新的理论对比喻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它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第一章基于刘大为、黄卫星关于比喻内部形式结构的理论,从比喻的内部形式结构出发划分比喻的类型,包括认识事物性比喻与事件性比喻、认识特性比喻与关系比喻、认识简单比喻和复合比喻等工具性知识。从内部形式结构的角度研究比喻,审视当前课堂比喻教学中的问题,进而指导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这一点也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是走进教材,首先对教材课文里的比喻句进行分析,探析其分布的高频课文以及文体特点;同时在新分类的理论指导下对课本里一些“活”的事件性比喻和关系比喻进行分析解读。其次结合代表性的课文的教学实录,来思考不同文体的比喻教学的启示。第三章试图分析比喻的新分类在教学上的应用与传统的“三分说”相比,更优越的地方:主要是简化了比喻的分类系统,比喻知识学习更方便、简洁;弥补了“三分法”在事件性比喻与关系比喻认识与教学上的不足;同时,新的分类在比喻分析的广度和深度上要求比较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效率。最后基于新的分类设计了相应的写作训练,并反思了新的分类在初中语文教学应用上的不足。第二章与第三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在论文的最后环节,主要针对本文在研究过程存在的缺陷进行阐述,并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继续努力,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尉方语[2](2020)在《现代汉语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研究》文中认为隐喻认知是人类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体现在语言系统中,从词语、句子到篇章,从新成分的制造到新意义的产生,语言的各个层面都有这种认知方式在发挥作用,比喻复合词就是词汇层面的典型表现。比喻复合词指的是在造词过程中有比喻参与的复合词,其中,偏正式比喻复合词数量最多,也最有代表性,因此本文以偏正式比喻复合词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判定及构成要素、本体喻体的语义类别及分布特征、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语义语法关系、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比喻跨度和范畴化、网络平台的新生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等问题展开研究。本文共分七章内容:第一章,绪论。绪论部分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梳理并评述了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包括“逆序”说的有关争议和不同观点,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并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意义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判定及构成要素。本章讨论了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判定标准,尤其对容易引起误判的5种情况进行了重点辨析,对以此为依据从《现汉》搜集而来的偏正式比喻复合词予以整体概述。分别考察比喻的构成要素和比喻复合词的构成要素,前者的构成要素为本体、喻体和相似点,后者的构成要素为直指词素和喻指词素,对本体喻体的辨析进行了概念层面和词素层面的考察。文章分别对本体与直指词素的对应关系,喻体与喻指词素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说明,阐明了前喻式和后喻式两种不同类别的偏正式比喻复合词所体现的不同的对应关系。第三章,偏正式比喻复合词本体喻体的语义类别及分布特征。将偏正式比喻复合词中的本体喻体的语义进行了概括分类,本体分为部件类、人造类、自然类、动物类、植物类等10个类别,喻体分为部件类、人造类、自然类、动物类、植物类等8个类别,两者在语义类别方面有同有异,大同小异。通过比较各语义类别中本体喻体的数量、造词能力以及不同语义类别本体喻体的搭配情况,探讨造词过程中本体喻体语义类别选择的某些规律。同时将不同语义类别的本体喻体分别与相应相似点相比照,考察造词主体在造词过程中对不同语义类别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选择的倾向性。第四章,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语义关系与语法关系。这一问题可以分为词素之间的语义、语法关系和词素与词之间的语义、语法关系两个角度。具体来说,文章首先探讨词素之间的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其中,语义关系中的比喻关系是比喻复合词独有的语义关系,是文章重点探讨的内容之一;其次是词素与词之间的语义、语法关系,重点讨论词素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造词活动中造词者对词素的选择问题,此外,词素入词后发生的意义偏移也是词素与词之间语义关系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章,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比喻跨度。比喻跨度问题研究的灵感来源于学界关于词义透明度问题的研究成果,比喻跨度是词义透明度问题在比喻复合词范畴中的具体表现,本文界定为本体喻体之间的联想距离。比喻跨度的大小受六个因素制约,除频率因素外都参与到比喻跨度的分级中。考虑到比喻跨度层级划分的统一性,将偏正式比喻复合词分为前喻式定中复合词、后喻式定中复合词、性状类状中复合词和动作类状中复合词四类分别进行比喻跨度的分级,最后,语料内的每个复合词按照比喻跨度的大小被分别归入相应层级。第六章,比喻复合词的范畴化分析。对比喻复合词作范畴化分析,分别将前喻式、后喻式偏正复合词作为语言成分进行范畴化。前喻式偏正复合词的范畴化以限定成分的范畴归属为依据,分别归入“以外形为区别特征物”“以性质为区别特征物”等范畴,后喻式偏正复合词的范畴化以中心成分的隐喻性范畴归属为依据,分别归入“特形物”“特性物”“特定功能物”等范畴,其各自又有相应的上位和下位成员。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范畴化过程与经典范畴、原型范畴等范畴理论中所阐述的范畴化过程具有不同程度的对应性。第七章,网络平台上的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研究—以淘宝网等为例。这一章通过对网络购物平台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研究来探讨新时期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新特点。通过淘宝网等网络购物平台搜集了新生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约686个,对其进行了多个角度的分类,探求其在新时期展现的新特点。该章还重点探讨了新生偏正式比喻复合词与传统比喻复合词最大的区别—双重相似点问题,包括双重相似点的内涵、对喻体选择的影响、产生的理据等方面的问题。

方蕊[3](2020)在《汉语平比句类型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普通话平比句的判定标准及下位分类进行重新思考,并做好系统的分析;其次我们对搜集到的七大方言区中的方言平比句和搜集到的四十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平比句进行考察与分析;最后从语言类型学视角对考察出来的不同语序语言中的平比句进行语言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分析。本文分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这一部分交代了汉语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比较句的研究现状,对比较句的定义、分类和句式分别进行概述,并交代了选题缘由及意义、方法、语料来源等。第二部分是汉语平比句考察,这一部分包括了普通话及汉语方言的平比句考察。普通话平比句考察部分对平比句的判定标准及下位分类进行重新思考,并做好相关概述;方言平比句考察部分将搜集七大方言区的语料,尽可能做到涵盖多个方言点,然后对不同方言区的方言点的平比句进行类型划分,同时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第三部分是少数民族语言平比句考察。这一部分首先主要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的语言》和少数硕博论文中搜集语料,然后按照语序分类分别考察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平比句类型,最后归纳不同语序下少数民族语言平比句之间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第四部分在第二和第三部分的考察基础上,从语言类型学视角对考察出来的不同语序语言中的平比句进行语言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归纳,同时对存在的相关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是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全文研究的主要过程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

王雪纯[4](2020)在《河南省汝南县方言比较句研究》文中认为比较句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中都常见的一种句型,本文首先从共时的层面对河南省汝南县方言的比较句系统进行描写,归纳出汝南方言比较句的特点,重点是分析汝南方言比较句不同于普通话的特色。对于比较有特色的比较标记,文章还从历时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探究这些特色比较标记的历时演变。汝南方言比较句与普通话和国内其它地区的汉语方言比较句相比,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特点。对于汝南方言的比较句系统,还没有学者做过深入的研究,因此全面系统地分析探讨汝南方言比较句具有一定的价值。全文共分成六章:第一章:介绍汝南县的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方言比较句研究现状以及汝南县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并通过分析汝南方言的研究现状,得出研究汝南方言比较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章:介绍汝南方言的平比句系统,主要分为双比较标记和单比较标记平比句两类进行探究。从共时层面对汝南方言平比句的结构特点和语义特点进行描写,对于有特色的平比标记如“给”、“似哩”、“样势儿”等进行了历时角度的探究。第三章:介绍汝南方言的及比句系统,主要介绍了及比句的概念,并将汝南方言及比句分为了肯定和否定两类进行探究。对于比较有特色的及比标记“撵上”、“赶上”、“贴(住)”、“扛住”等,探究了它们的来源和演变过程。第四章:介绍汝南方言的差比句系统,从肯定差比句和否定差比句两方面来描写,对汝南方言差比句的差比标记和句式进行介绍,对其使用范围进行了总结。对于有特色的差比标记如“强似”、“胜似”等,进行了溯源。第五章:介绍汝南方言的极比句系统,从肯定和否定两个角度对汝南方言极比句的使用情况进行说明,对由任指性的比较项、极比标记和一定句式构成的表示极比意义的极比句进行描写,呈现极比句的整体风貌。第六章: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点,并整理本文有待研究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

魏玮[5](2020)在《从相似到列举 ——汉语像义列举标记多角度研究》文中提出像义列举标记是由表相似义的像义词“如”“像”演变的列举标记,用于阐明事物间的逻辑关系,旨在间接揭示说话人观点。本文以现代汉语中的像义列举标记为研究对象,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现阶段的研究成果,界定话语标记和列举的边界,简要阐述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并对语料来源加以说明。第二部分是第二章和第三章,重在像义列举标记的共时考察。第二章是成员划分和篇章布局。本章根据音节和构件考察像义列举标记话语属性和组合手段的差异,并按照句类和位置分析像义列举标记的语篇模式和语义关系。第三章立足韩礼德提出的元功能,结合言语行为、语篇衔接和关联以及言听双方的交际角度,探究标记的功能表现。第三部分是第四章,侧重像义列举标记本源——像义词的历时分析。通过考察像义词的历时演化,重在描写不同像义词在各时期的语法表征,进而归纳相关义项的语义地图,总结语法化历程的发展路径。第四部分是第五章,联系认知语言学和互动语言学,依据像义列举标记产生现象探索其形成动因和作用机制。第五部分是第六章结语,总结本文核心观点,并对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孟宁[6](2019)在《抒情的放逐 ——论徐迟三四十年代的文学转变》文中研究说明四十年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存在,战争文化强势入侵文学领域,促使文学在主题内容和语言形式上做出相应调整,因而,部分作家在滔天的时代洪流面前一改往日的创作风貌,在创作中尽显对时局的关切以及大众化的妥协,可以说,四十年代的创作转向研究是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重要研究母题。徐迟在1939年发布“放逐抒情”的宣言,力陈自己投身新的时代精神之决心,并在其后的创作中逐渐剔除自己的纯诗情怀,呈现出向大众诗学靠拢的趋势,徐迟在过渡时代前的流变是四十年代极具代表性的存在。为了展现徐迟附和时代、“放逐抒情”的全部转变风貌,本文主要设置了绪论和三个章节来完成研究目标。绪论部分主要综述论文选题的理由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阐明“转变研究”、“四十年代研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以及由徐迟切入“四十年代转变研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论文的第一章细致梳理了徐迟四十年代转变的具体呈现,对比徐迟前后期的创作不难发现,在“放逐抒情”的抉择前后,徐迟走出了“江南小镇”、“上海都会”的束缚,在作品的主题内容上呈现出了扩大化的趋势。在语言形式方面,徐迟亦一改现代派时期的纯诗风貌,呈现出迎合群众的通俗化趋势,这正是他创作风格上追求大众化的重要体现。此外,徐迟的转变呈现出超脱时代的“否定之否定”的特质,诗人从现代派到大众诗派的过渡并非一蹴而就,其间充满了犹疑与反复,体现出诗人审慎的诗学思考。论文的第二章主要探讨促使徐迟转变的诱导机制,即回答“抒情何以走向流放之路”的问题。徐迟的转变既涵盖了一般作家的转变成因——时代的诱惑、共产主义思想的深入,又体现着自身的特质,即成长过程中因父亲的缺席以及父之精神的永在所造就的英雄主义情怀。第三章主要是对徐迟转变代价与意义的追问。一方面,徐迟的放逐抒情之路造就了报告文学飞扬的景象,在诗学领域妄图调和诗美艺术同大众化趋势之间矛盾的尝试,体现着有担当之文人不失纯诗情怀的睿智思考。另一方面,徐迟在时代嘈杂中对现代派的仓促背离,亦斩断了他自身成长为成熟的现代派诗人之可能,少年才气的中途离散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性追逐之路上的一大遗憾。与此同时,诗人于四十年代的舍弃抒情宣言,亦宣告了余生自我无处安放的窘境,诗人晚年的困顿、幻灭之感,以及纵身一跃的毁灭式结局皆由抒情之路的斩断而起。通过以上三个章节的分析,全方位地展现了四十年代前后徐迟转变的体现、诱因、代价与意义,笔者希望透过徐迟个人的转变窥探大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主体的流变状况,考查知识分子在社会责任与艺术追求两个向度之间的选择与站位,进而对战争文化参与下的四十年代有更深入的了解。

王莹[7](2019)在《比方义动词“比”“方”“譬”“喻”研究》文中认为动词是汉语词汇中重要的词类,具有相同语义的动词更是汉语词汇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表“比方”义的“比”“方”“譬”“喻”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词义与用法的历史演变,以期对古代汉语中“比方,比喻”义动词的研究有所助益。首先,本文在搜集整理语料的基础上,采用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比”“方”“譬”“喻”的本义,梳理其词义引申义列,进而探讨其“比方”义的来源,发现“比”的“比方”义是由其本义引申而来的,其演变路径为:并列→比较,相比→比拟,比方,比喻;“方”的“比方”义是从其常用义引申而来的,其演变路径为:并列→比较,对比→比拟,比方,比喻;而“譬”的本义即为“比方”;“喻”的“比方”义是由其本义引申而来的,其演变路径为:告知,晓谕→知晓,明白→说明→比方,比喻。其次,采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方”义动词“比”“方”“譬”“喻”在各历史时期的用法进行详细考察,发现“比”“方”“譬”“喻”在古代汉语中常作谓语,其中“比”常以“本体+比+喻体”“比+本体+喻体”的形式出现,表示“把……比方成……”,隋唐之前,常与介词“以/於”组成“本体+比+於/以+喻体”“比+本体+於/以+喻体”“以/於+喻体+比+本体”等形式,隋唐之後,常与介词“把/将/拿”构成“把/将+本体+比+喻体”“把/将/拿+喻体+比+本体”的形式;“方”常以“本体+方+喻体”的形式出现,表示“把……比方成……”,可与介词“於/乎/以”构成“方+本体+於/乎+喻体”“以+喻体+方+本体”,但只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譬”常以“本体+譬+喻体”“譬+本体+喻体”的形式出现,表示“把……比方成……”,可与介词“以”构成“譬+以+喻体”“以+喻体+譬+(本体)”“喻体+以+譬+本体”等形式,但与介词“於”只能构成“譬+本体+於+喻体”的形式,且只在魏晋南北朝、宋元时期出现;“喻”以“喻体+喻+本体”的形式出现,表示“用……来比方(比喻)……”,也可与介词“以”构成“以+喻+本体”“以+喻体+喻+(本体)”“喻+(本体)+以+喻体”等形式,与介词“於”只能构成“喻+本体+於+喻体”的形式,但只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最後,着重比较“比”“方”“譬”“喻”在词义、句法等方面的同异,发现其相同之处有:第一,在句中主要充当谓语成分;第二,都可以带宾语,也可以带双宾语,其中宾语既可以是本体,也可以是喻体;第三,都可以受介宾短语的修饰,其前後都可以接词、短语,甚至句子;第四,都可用在否定句中。其不同之处有:第一,其表“比方”义的来源不同,“比”“方”“喻”是由其本义或常用义引申而来的,只有“譬”的本义是“比方,比喻”义;第二,其“比方”义的典型程度不同,“譬”的典型程度最高,“喻”“比”次之,“方”的典型程度最低;第三,其相似本质也不同,“比”“方”“喻”的相似本质既可以是“形似”,也可以是“神似”,而“譬”的相似本质只能是“神似”;第四,其在句中位置不同,“譬”多位於句首,“比”“喻”在句中位置不固定,而“方”不能位於句尾;第五,其前後组合成分不同,“譬”多为代词“之”,“比”“喻”多为名词和短语,“方”多为名词和代词“之”;第六,带宾语的情况不同,“喻”“方”可直接带宾语,宾语多为喻体,也可不直接带宾语,“比”“譬”的宾语可为本体,也可为喻体,但“比”也可不直接带宾语,还有宾语前置的现象;第七,与表“比方”义的词组配使用的能力不同,“譬”的组配能力最强,“喻”次之,“比”再次之,而“方”的组配能力最弱。此外,在讨论“比”“方”“譬”“喻”与表“比方”义的词搭配使用时,根据双音节词成词标准,对其构成的双音节形式进行成词分析,发现“比方”“譬如”“譬若”“譬犹”“喻如”“比若”成词於东汉时期,“比喻”“喻若”“喻似”“喻於”成词於隋唐五代时期,“譬喻”“比拟”成词时间不晚於魏晋南北朝,“譬方”“比譬”成词於清代时期,而“譬由”“譬於”“拟比”尚未成词,只是同义连用。

孙爱峰[8](2019)在《《史记》比喻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比喻句是一种特殊语用句,兼有修辞与语法特性,无论是单纯从句法角度,还是修辞角度,都无法描写出比喻句的全貌。因此,我们认爲用三维立体的视角,从语用、句法、语义三个平面来描写和研究比喻句,才能真正清晰的解析比喻句。语用层面,比喻句的判定就在于含有比喻结构,比喻结构主要包含本体、喻体、联结方式、喻值四大要素。只有喻体的性质是相对稳定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则是特征所在,而比喻成分的特性又决定着比喻结构的表现形式。本体的详省情况决定着比喻结构是否对称,喻值的显隐决定着相似点的及其指向,喻词的选择代表着联结方式的多样性。句法层面,联结方式连接前後句法成分,在句法研究中的地位尤爲重要。我们以喻词爲标记,将比喻句分爲前、中、后三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单句中,本体对应的句法前段一般作主语,喻体对应句法後段作宾语;复句中,句法前段与句法後段皆作爲分句。中段的喻词根据语法功能,又可以分爲连词性喻词和动词性喻词。语义层面,动核结构和名核结构是语义分析的基本语义结构。比喻句的语义面貌完全可以运用两种基本结构进行拆分。比喻句一般以动核结构爲基础,主要有行爲、联系、存现、性状四大类。名核结构可以单独构成无喻词的判断式比喻句,还可以作爲动核结构的一部分,如“施事”“受事”等。

田煜[9](2019)在《现代汉语比较句研究及其二语教学》文中认为文章以现代汉语比较句为研究对象,以本体研究为主,附带考察比较句的对外汉语教学情况。全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总结比较句研究现状,分析归纳比较句现有研究成果和不足,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语料来源及符号使用。第二章:明确比较句定义及其构成成分,并对构成成分进行探讨。比较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比较句只要句子表比较义即可;本文则从狭义角度来对比较句进行界定,认为比较句是指能够表明比较意义、由比较标记及其他比较参项构成的句子。比较句主要包括比较主体、比较基准、比较标记、比较点、比较结果五个构成成分,其中比较基准、比较标记和比较结果是比较句的基本构成成分。结合语料对构成成分的特征进行分析,明确各构成成分的特点。第三章:考察比较句的类型和句式的使用情况。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将比较分为“质”的比较和“度”的比较两种类型。由于“度”的比较较为常见,因此本章从意义角度和形式意义相结合的角度来重新对其分类。意义角度的分类除了传统的平比、差比、极比等类型以外,还增加了递比类型;同时根据比较是否实际进行将比较句分为据实比较和虚拟比较两种类型。形式和意义相结合角度的分类主要表现为对句式典型程度的分类。根据句式的典型程度的高低,我们将比较句分为核心句式和边缘句式两种类型。另外,对各句式在不同语体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明确各句式的使用频率及分布特点并对各句式的用法进行总结。第四章:讨论比较句的肯定和否定形式。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比较句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否定句式的数量和句式的自身特点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根据否定后句子意义是否需要其他成分补足将否定句式分为有标否定和无标否定两类。同时总结各构成成分在否定时的先后顺序,认为否定时大体遵循“比较结果>比较点>比较基准>比较主体”(“>”为“优先于”的意思)这一顺序。第五章:对“像……一样”句式进行个案考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文比较句的定义,提出了判定“像……一样”句式表比较的五个标准:相似度标准、比较基准是否特指、比较基准是否具有典型特征、“一样”后是否出现比较点和“一样”意义的虚实。对“像……一样”句式的两种具体形式“X像Y一样”和“像Y一样X”的特点进行探讨并进行对比考察,发现两种句式在形式、意义和功能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别。第六章:对“不比”句进行个案考察。“不比”在句中出现时,或以动词形式出现,或以短语形式出现。以动词形式出现时,“不比”主要表低于义和不同义;以短语形式出现时,“不比”本身并无意义,“不比”句可以表等同义、高于义或者极比义。“不比”句表不同义时,比较对象通常是两种具体行为且位置较为固定,比较点直接出现在句中的情况较为少见,通常需要根据语境中的客观描述性成分推知。第七章:对“一 X比一 X”句式进行个案考察。“一 X比一 X”结构在使用时既可以表周遍义,也可以表递比义,两种用法除了在时间范畴上有所不同以外,还可以通过比较是否客观存在以及形义角度来进行区分。“一 X比一 X”句式表递比义时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比较对象通常只有一个且比较结果难以明确。虽然“一X比一X”句式表比较时常常可以与“越来越X”句式互相替换,但在形式、意义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区别。第八章:对比较句的二语习得情况进行考察并提出教学建议。首先,我们从教材、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来对二语习得情况进行考察,教材考察主要表现为对《汉语教程》和《发展汉语》两套教材的分析;教师访谈主要围绕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学生习得情况调查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其次,在句式的本体使用情况、二语习得情况以及各类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比较句式进行重新选取和分级。最后,对教材、教师和学习者提出建议,认为教材应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学习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第九章:本文结语。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展望。

魏晓菲[10](2019)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比喻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收录的451个双音节比喻词进行了全面考察和统计分析。我们首先阐释了比喻词的内涵和性质,并运用对比分析法,辨析了比喻词和比喻义词的联系和区别,然后把比喻词分为了前喻式比喻词、后喻式比喻词和全喻式比喻词三大类别。我们也从语用的角度概括总结了比喻词所具有的特点,分析了比喻词的作用。最后,根据比喻词的语言事实和使用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如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更系统、更科学地处理与比喻词相关的问题。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比喻词有四种不同的释义方式,但比喻词的释义可能还存在一些值得我们去推敲和探讨的问题,其系统性和规范性或许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考察分析比喻词,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现代汉语本体的研究,另一方面对语言教学和语言的习得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也谈比喻的“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也谈比喻的“似”(论文提纲范文)

(1)试论比喻的新分类及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比喻分类的新构想
    第一节 事物性比喻和事件性比喻
        一 事物性比喻和事件性比喻的构成
        二 事物性比喻和事件性比喻的交替运用
    第二节 简单比喻和复合比喻
        一 简单比喻的构成
        二 复合比喻的构成
        三 事物性比喻和事件性比喻的相互转化
    第三节 特性比喻和关系比喻
        一 特性比喻的构成
        二 关系比喻的构成
    第四节 比喻新分类“八分法”
        一 新分类的“试金石”
        二 基于新分类的比喻具体应用举例
        三 新分类下易混淆的概念辨析
第二章 基于新分类下的教材里的比喻分析
    第一节 新分类下的比喻在教材选文系统的分布情况
        一 本论文的研究材料使用说明
        二 新分类下的比喻在教材选文系统的分布情况
        三 教材选文系统比喻句分布特点评析
        四 基于比喻新分类下的教材“活比喻”举例分析
    第二节 比喻使用的高频课文教学片段分析
        一 散文文体比喻的教学片段分析以《春》《紫藤萝瀑布》为例
        二 小说文体比喻的教学片段分析以《蒲柳人家》为例
        三 诗歌文体比喻的教学片段分析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
        四 三种文体代表课文对比喻教学的启示
第三章 关于比喻新分类在初中语文教学应用中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初中语文比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以应试为目标,比喻学习格式化
        二 教师自身缺乏相关知识
        三 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陈旧
        四 缺乏运用,比喻创作质量不高
    第二节 比喻的新分类相比“三分法”的进步之处
        一 比喻分类更简洁,有利于修辞知识的系统教学
        二 丰富了比喻知识,有利于阅读教学更科学
        三 比喻运用更广、更深,有利于写作教学
        四 深入比喻内部形式结构,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第三节 基于比喻新分类的写作训练设计
        一 基于比喻新分类的句子仿写训练
        二 基于比喻新分类的片段仿写训练
        三 比喻新分类写作训练评价量表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统编版初中语文六册教材比喻
致谢

(2)现代汉语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
    三、研究历史和现状
        (一) 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期
        (二) 二十世纪中后期
        (三) 二十一世纪初至今
        (四) 关于“逆序”说研究
    四、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判定及构成要素
    第一节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判定
        一、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判定标准
        二、偏正式比喻复合词概况
    第二节 比喻及比喻复合词的构成要素
        一、比喻的构成要素
        (一) “三要素”的含义
        (二) 本体喻体的辨析
        二、比喻复合词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各构成要素的对应关系
        一、本体与直指词素的对应关系
        (一) 前喻式偏正复合词
        (二) 后喻式偏正复合词
        二、喻体与喻指词素的对应关系
    小结
第三章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本体喻体的语义类别及分布特征
    第一节 本体喻体的语义类别
        一、本体的语义类别
        二、喻体的语义类别
        三、本体喻体与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对应关系
        (一) 本体与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对应关系
        (二) 喻体与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对应关系
    第二节 本体喻体在不同语义类别中的分布特征及造词数量
        一、本体在不同语义类别中的分布特征及造词数量
        二、喻体在不同语义类别中的分布特征及造词数量
        三、本体喻体语义类别的搭配特征
    第三节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本体喻体与相似点的对应分布特征
        一、本体与相似点的对应分布特征
        二、喻体与相似点的对应分布特征
    小结
第四章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语义关系与语法关系
    第一节 比喻复合词语义关系与语法关系概况
        一、词素之间的语义、语法关系
        二、词素与词之间的语义、语法关系
        三、前人研究成果
        (一) 前人关于词素之间语义、语法关系的研究
        (二) 前人关于词素与词之间语义关系的研究
    第二节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词素间的语义、语法关系
        一、偏正式比喻复合词词素间的语法关系
        (一)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结构层次
        (二)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结构关系
        二、偏正式比喻复合词词素间的语义关系
        (一) 词素间的基本语义关系
        (二) 词素间的比喻关系
    第三节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词素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一、前喻式偏正复合词词素的选择
        (一) 前喻式定中复合词词素的选择
        (二) 前喻式状中复合词词素的选择
        二、后喻式偏正复合词词素的选择
        (一) 直指词素选择的或然性是绝对的,必然性是相对的
        (二) 喻指词素选择的或然性是绝对的,必然性是相对的。
        三、词素入词后发生的意义偏移
        (一) 词素入词而生下位义
        (二) 词素入词而生区别义
        (三) 词素入词而生代表义
    小结
第五章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比喻跨度
    第一节 比喻跨度相关理论--“语义透明度”
        一、“语义透明度”心理学相关研究
        二、“语义透明度”语言学相关研究
        三、比喻跨度与词义透明度
        (一) 比喻跨度与词义透明度的联系
        (二) 比喻跨度与词义透明度的区别
    第二节 比喻跨度的分级
        一、定中式比喻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
        (一) 前喻式定中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
        (二) 后喻式定中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
        二、状中式比喻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
        (一) 性状类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
        (二) 动作类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
    第三节 比喻跨度的影响因素
        一、本体的显隐
        二、相似点
        (一) 相似点对定中式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影响
        (二) 相似点对性状类状中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影响
        (三) 相似点对动作类状中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影响
        三、前喻式词素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及后喻式本体喻体的相似程度
        四、前喻式本体喻体的相似程度及后喻式限定成分的提示程度
        五、本体喻体的使用频率及喻指词素的造词频率
    第四节 比喻跨度的产生
    小结
第六章 比喻复合词的范畴化分析
    第一节 范畴理论概述
        一、经典范畴理论
        二、现代范畴理论
        (一) 家族相似论
        (二) 原型理论
        (三) 基本层次理论
    第二节 比喻复合词的范畴化
    第三节 前喻式偏正复合词的范畴化
        一、前喻式偏正复合词范畴化的特点
        (一) 直指词素表示的概念与复合词表示的概念是上下位范畴关系
        (二) 直指词素依据区别特征分别归属于不同的上位范畴
        (三) 前喻式偏正复合词的范畴化具有层级性
        二、前喻式偏正复合词不同类型的范畴化
        三、前喻式偏正复合词范畴化过程中的范畴理论分析
        (一) 经典范畴理论与范畴成员的判定
        (二) 原型范畴理论与前喻式偏正复合词的范畴化
    第四节 后喻式偏正复合词的范畴化
        一、隐喻性范畴的内涵与特点
        (一) 隐喻性范畴成员的范畴归属具有双重性
        (二) 喻指词素表示的隐喻概念与复合词表示的概念是上下位范畴关系
        (三) 喻指词素分别归属于各自的上位范畴
        (四) 15个上位范畴分别归属于3个语义类别范畴
        (五) “X是Y”的逻辑意义在隐喻性范畴中的对应
        (六) 后喻式偏正复合词的隐喻性范畴化具有层级性
        二、后喻式偏正复合词的隐喻性范畴化
        三、隐喻性范畴化过程中的范畴理论分析
        (一) 经典范畴理论与隐喻性范畴成员的判定
        (二) 原型范畴理论与隐喻性范畴
        (三) 隐喻性上位范畴不是家族相似性范畴
    小结
第七章 网络平台上的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研究—以淘宝网等为例
    第一节 网络平台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语料来源及分类
        一、网络平台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语料来源
        二、网络平台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分类
        (一) 按照语义类别分类
        (二) 按照音节数量分类
        (三) 按照相似点分类
        (四) 按照词素类型分类
    第二节 网络平台新生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特点
        (一) 命名对象和喻体种类丰富
        (二) 词素间的语义关系具有多样性
        (三) 在不同语义类别中的数量分布具有不均衡性
        (四) 喻体的选择具有倾向性
        (五) 产生及传播具有时效性
    第三节 网络平台新生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双重相似点
        一、联想意义与联想行为
        (一) 联想意义
        (二) 联想行为
        (三) 联想意义与联想行为的关系
        二、常规相似点与意图相似点
        (一) 常规相似点
        (二) 意图相似点
        三、双重相似点与喻体的选择
        四、双重相似点复合词产生的理据
        (一) 双重相似点复合词产生的动力
        (二) 双重相似点得以产生的心理基础
        (三) 双重相似点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汉语平比句类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缘由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汉语比较句研究现状
        1.2.2 我国少数民族语比较句研究现状
        1.2.3 比较句类型学研究现状
    1.3 选题意义
        1.3.1 科学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2 汉语平比句考察
    2.1 汉语普通话平比句考察
        2.1.1 普通话平比句的界定
        2.1.2 普通话平比句的类型
        2.1.3 普通话平比句考察小结
    2.2 汉语方言平比句考察
        2.2.1 北方方言平比句考察
        2.2.2 吴方言平比句考察
        2.2.3 粤方言平比句考察
        2.2.4 闽方言平比句考察
        2.2.5 客家方言平比句考察
        2.2.6 赣方言平比句考察
        2.2.7 湘方言平比句考察
        2.2.8 汉语各方言平比句考察小结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少数民族语平比句考察
    3.1 少数民族语中SOV语序语言平比句考察
        3.1.1 汉藏语系SOV语序语言平比句考察
        3.1.2 非汉藏语系SOV语序语言平比句考察
        3.1.3 少数民族语中SOV语序语言平比句考察小结
    3.2 少数民族语中SVO语序语言平比句考察
        3.2.1 汉藏语系SVO语序语言平比句考察
        3.2.2 非汉藏语系SVO语序语言平比句考察
        3.2.3 少数民族语中SVO语序语言平比句考察小结
    3.3 少数民族语中VSO语序语言平比句考察
    3.4 本章小结
4 平比句的类型学分析
    4.1 现代汉语普通话与汉语方言平比句的对比分析
        4.1.1 相同之处
        4.1.2 不同之处
    4.2 现代汉语普通话与我国少数民族语平比句的对比分析
        4.2.1 相同之处
        4.2.2 不同之处
    4.3 平比句的共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河南省汝南县方言比较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汝南县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1.1.1 汝南县地理概况
        1.1.2 汝南县历史沿革
    1.2 研究现状
        1.2.1 汉语比较句研究现状
        1.2.2 国内方言比较句研究现状
        1.2.3 汝南方言比较句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语料来源和发音人
    1.5 汝南县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2 汝南方言的平比句
    2.1 肯定平比句
        2.1.1 双比较标记平比句
        2.1.2 单比较标记平比句
    2.2 否定平比句
        2.2.1 A+给+B+不一样/不一般儿+(D)
        2.2.2 A+给+B+不一(个)样/不一个样势儿
        2.2.3 A+不给+B+似哩
    2.3 本章小结
3 汝南方言的及比句
    3.1 肯定及比句
        3.1.1 A+撵上/赶上+B+W
        3.1.2 A+贴(住)+B+W
        3.1.3 A+扛(住)+B+W
        3.1.4 A+顶(住)+B+W
    3.2 否定及比句
    3.3 本章小结
4 汝南方言的差比句
    4.1 肯定差比句
        4.1.1 有标记差比句
        4.1.2 零标记差比句
    4.2 否定差比句
        4.2.1 直接添加否定词
        4.2.2 固化的否定差比句标记
    4.3 本章小结
5 汝南方言的极比句
    5.1 肯定极比句
        5.1.1 A+最+W
        5.1.2 A(任指)+都+比+B+W
        5.1.3 A+比+B(任指)+都+W
    5.2 否定极比句
        5.2.1 A(任指)+都+没有+B+W
        5.2.2 A(任指)+都+撵不上/赶不上+B
        5.2.3 A(任指)+都+不胜+B
    5.3 本章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从相似到列举 ——汉语像义列举标记多角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范围
        1.2.1 话语标记的界定
        1.2.2 列举和举例的区分
    1.3 相关研究概述
    1.4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和符号说明
第二章 像义列举标记的分类和表征
    2.1 成员划分与类别差异
        2.1.1 音节数目与句间特点
        2.1.2 构造类型与组合手段
    2.2 篇章布局和语义关系
        2.2.1 句类分布与语篇位置
        2.2.2 语篇模式与语义关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像义列举标记的话语功能
    3.1 概念功能:阐述具象
        3.1.1 言时阐述经验
        3.1.2 言后逻辑具象
    3.2 语篇功能:衔接关联
        3.2.1 衔接事例
        3.2.2 关联命题
    3.3 人际功能:增信减负
        3.3.1 为言者增信
        3.3.2 为听者减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像义列举标记的语法化历程
    4.1 前期发展:相似义实词
        4.1.1 上古时期
        4.1.2 中古时期
        4.1.3 近古时期
    4.2 后期演变:列举义标记
        4.2.1 近代时期
        4.2.2 现代时期
    4.3 像义词的整体演化
        4.3.1 各义项的语义关系
        4.3.2 相似义到列举义的演化路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像义列举标记的形成动因与演化机制
    5.1 像义列举标记的形成动因
        5.1.1 质量准则和方式准则
        5.1.2 高频与规约
        5.1.3 竞争与浸染
    5.2 像义列举标记的演化机制
        5.2.1 重新分析与类推
        5.2.2 隐喻到转喻
        5.2.3 语用推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抒情的放逐 ——论徐迟三四十年代的文学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该课题研究现状评述
    二、论文选题理由与意义
    三、抒情传统与“抒情”的末路
第一章 徐迟四十年代创作转变的具体呈现
    第一节 “江南小镇”、“上海摩登”的出走背离——主题内容的扩大化
    第二节 “最强音”的高呼呐喊——语言形式的通俗化
    第三节 “向世界人民报喜”的尝试——艺术追求的大众化
    第四节 “否定之否定”——转变过程的反复性特点
第二章 徐迟四十年代创作转变的诱导机制
    第一节 “炸死了抒情”的年代——时代的诱惑
    第二节 “近朱者赤”——马克思主义阵营的胜利
    第三节 父权缺失与魂灵永在——童年底色的长期浸润
第三章 徐迟四十年代转变的代价与意义
    第一节 未完成的现代主义道路
    第二节 诗学思考成果
    第三节 由幻灭走向毁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比方义动词“比”“方”“譬”“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单音节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
        二、“比方”义动词的现状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语料来源
第一章 动词“比”的词义及用法演变
    第一节 动词“比”的词义分析
        一、“比”的本义
        二、“比”的词义引申
    第二节“比方”义动词“比”的用法演变
        一、先秦时期
        二、两汉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隋唐五代时期
        五、宋元时期
        六、明清时期
第二章 动词“方”的词义及用法演变
    第一节 动词“方”的词义分析
        一、“方”的本义
        二、“方”的词义引申
    第二节“比方”义动词“方”的用法演变
        一、先秦时期
        二、两汉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隋唐五代时期
        五、宋元时期
        六、明清时期
第三章 动词“譬”的词义及用法演变
    第一节 动词“譬”的词义分析
        一、“譬”的本义
        二、“譬”的词义引申
    第二节“比方”义“譬(辟)”的用法演变
        一、先秦时期
        二、两汉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隋唐五代时期
        五、宋元时期
        六、明清时期
第四章 动词“喻”的词义及用法演变
    第一节 动词“喻”的词义分析
        一、“喻”的本义
        二、“喻”的词义引申
    第二节“比方”义“喻(谕)”的用法演变
        一、先秦时期
        二、两汉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隋唐五代时期
        五、宋元时期
        六、明清时期
第五章“比”“方”“譬”“喻”比较研究
    第一节 词义方面
        一、词义来源
        二、“比方”义的典型程度
        三、相似性
    第二节 句法方面
        一、句中位置
        二、组合成分
        三、带宾语的情况
    第三节 与“比方”义的词的组配情况
        一、“比”“方”“譬”“喻”彼此组配情况
        二、与其他“比方”义的词的组配情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史记》比喻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比喻及比喻句
    第二节 《史记》及其语法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目的、意义
第二章 《史记》比喻句的句法分析
    第一节 句法结构成分
    第二节 单句形式和复句形式的比喻句
    第三节 句法结构特征
第三章 《史记》比喻句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语义结构成分
    第二节 语义结构类型
    第三节 语义结构特征
第四章 《史记》比喻句的语用分析
    第一节 语用结构成分
    第二节 语用结构类型
    第三节 语用结构特征
第五章 《左传》与《史记》比喻句比较
    第一节 语用比较
    第二节 句法比较
    第三节 语义比较
    第四节 总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现代汉语比较句研究及其二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本体研究成果概述
        1.2.2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成果概述
    1.3 研究思路
    1.4 两点说明
第二章 比较句的界定及构成成分
    2.1 比较句的界定
        2.1.1 相关概念说明
        2.1.2 比较句的定义
        2.1.3 比较句式的确定
    2.2 比较句的构成成分
        2.2.1 构成成分的确定
        2.2.2 比较对象
        2.2.3 比较标记
        2.2.4 比较点
        2.2.5 比较结果
第三章 比较句的分类与使用情况
    3.1 已有研究概述
    3.2 意义角度的分类
        3.2.1 传统角度分类
        3.2.2 虚实角度分类
    3.3 形式意义相结合角度的分类
    3.4 使用情况和基本用法
        3.4.1 比较句式的使用情况
        3.4.2 比较句式的基本用法
第四章 比较句的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
    4.1 比较句的肯定句式和否定句式
    4.2 平比句的肯定否定形式考察
    4.3 差比句的肯定否定形式考察
    4.4 极比句的肯定否定形式考察
    4.5 递比句的肯定否定形式考察
    4.6 相关问题研究
        4.6.1 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分析
        4.6.2 否定形式的有标和无标问题
第五章 个案一:“像……一样”比较句式
    5.1 已有研究概述
    5.2 范围界定
        5.2.1 句子本身不表比较义
        5.2.2 句子用法存在争议
    5.3 “像……一样”句式考察
        5.3.1 “X像Y一样”句式
        5.3.2 “像Y一样X”句式
        5.3.3 “X像Y一样”句式和“像Y一样X”句式的关系
第六章 个案二:“不比”句
    6.1 已有研究概述
    6.2 “不比”句的表义情况
        6.2.1 “不比”用法类型
        6.2.2 “不比”以动词形式出现的表义情况
        6.2.3 “不比”以短语形式出现的表义情况
    6.3 表不同义的“不比”句
第七章 个案三:“一X比一X……”比较句式
    7.1 已有研究概述
    7.2 “一X比一X”句式表递比义和表周遍义的区分
    7.3 “一X比一X”句式特征
    7.4 “一X比一X”句式和“越来越X”句式比较
        7.4.1 “一X比一X”句式和“越来越X”句式共同点
        7.4.2 “一X比一X”句式和“越来越X”句式不同点
第八章 比较句的二语习得及教学建议
    8.1 比较句二语习得情况考察
        8.1.1 教材分析
        8.1.2 教师访谈
        8.1.3 学生习得情况
    8.2 比较句式的选取和分级
        8.2.1 比较句式的选取
        8.2.2 比较句式的分级
    8.3 比较句教学建议
        8.3.1 教材要提升科学性和趣味性
        8.3.2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8.3.3 学习者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第九章 结语
    9.1 全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比喻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比喻词的界定与统计分析
    第一节 比喻词的内涵及性质
        一、比喻词的内涵
        二、比喻词的性质
    第二节 比喻词的统计数据与数据分析
        一、比喻词的统计数据
        二、比喻词的数据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比喻词与比喻义词的对比分析
    第一节 比喻义词
        一、比喻义词的内涵及性质
        二、比喻义词的统计分析
    第二节 比喻词与比喻义词的联系和区别
        一、比喻词与比喻义词的联系
        二、比喻词与比喻义词的区别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比喻词的分类分析
    第一节 前喻式比喻词
        一、前喻式名词性比喻词
        二、前喻式动词性比喻词
        三、前喻式形容词性比喻词
        四、前喻式副词性比喻词
    第二节 后喻式比喻词
        一、后喻式名词性比喻词
        二、后喻式动词性比喻词
        三、后喻式形容词性比喻词
    第三节 全喻式比喻词
        一、全喻式名词性比喻词
        二、全喻式动词性比喻词
        三、全喻式形容词性比喻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比喻词的特点及作用
    第一节 比喻词的特点
        一、形象性特点
        二、能产性特点
        三、书面语体特点
    第二节 比喻词的作用
        一、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二、使语言精炼简洁
        三、促进词汇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比喻词释义的考察
    第一节 比喻词释义方式的分析
        一、仅释出比喻意义
        二、字面解释和比喻意义并置
        三、来源典故和比喻意义并置
        四、多个意义分别立项
    第二节 比喻词释义内容的分析
        一、例句分析
        二、符号标识分析
        三、系统性和规范性分析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也谈比喻的“似”(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论比喻的新分类及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 杨敬文.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现代汉语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研究[D]. 尉方语. 山东大学, 2020(09)
  • [3]汉语平比句类型学研究[D]. 方蕊.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4]河南省汝南县方言比较句研究[D]. 王雪纯.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从相似到列举 ——汉语像义列举标记多角度研究[D]. 魏玮.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抒情的放逐 ——论徐迟三四十年代的文学转变[D]. 孟宁.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比方义动词“比”“方”“譬”“喻”研究[D]. 王莹. 河南大学, 2019(01)
  • [8]《史记》比喻句研究[D]. 孙爱峰. 贵州大学, 2019(10)
  • [9]现代汉语比较句研究及其二语教学[D]. 田煜.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10]《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比喻词研究[D]. 魏晓菲. 黑龙江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浅谈隐喻的“相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