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一、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欢[1](2019)在《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及意义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疾病、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等。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是人类过早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0.27%,每100个人中,就有20个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其对经济、社会的负担日益增大,并且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是指以补益功效为主要功能特点的中药注射剂,多具有益气固脱、扶正祛邪、养阴生津的作用,主要包括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因其功效确切,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较为广泛。而这方面临床试验数量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其疗效明显。但目前尚缺乏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间直接对比的临床试验证明其疗效优劣。作为循证医学的手段,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可同时量化比较治疗同一疾病的不同干预措施,对某一结局指标中涉及的干预措施疗效进行排序,充分利用单个随机对照试验。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治疗心血管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甄别其中的优势品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文献。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应信息,之后进行风险偏倚评价。结局指标关注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及心脏相关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不良反应等结局指标。基于贝叶斯理论,采用Winbugs 1.4.3软件、Stata13.0软件进行分析,相应结果以比值比、均数差及其95%可信区间的形式表示,并通过曲线下面积结果预测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疗效排序。另外,根据曲线下面积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同时综合网状Meta分析结果,得到最佳干预措施。同时采用Stata 13.0软件绘制网状关系图、漏斗图、网状森林图、贡献图等。研究结果1.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3个研究,953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侧重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功能及患者预后方面情况较为显着;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改善患者脑钠肽含量情况最佳。2.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40个研究,2970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心率、每分心输出量、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六分钟步行试验结果,降低心率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每分心输出量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3.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8个研究,10228例患者,涉及七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血气分析结果、血液流变学结果、平均肺动脉压、右心室内径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尤其体现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呼吸衰竭、优化肺动脉高压方面。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优于其他方案。4.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结果共纳入73个研究,6639例患者,涉及八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胆固醇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更具优势。另外,黄芪注射剂及参芪扶正注射剂在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方面疗效较好。5.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结果共纳入27个研究,244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研究结论基于本研究结果,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面有较大优势。网状Meta分析结果提示:①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促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②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方面较其他方案更具优势;③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方面优于其他方案;④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⑤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同时,本研究针对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进行了分析,纳入研究中涉及的不良反应内容较少,尚不能针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得出确切结论。总体而言,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各有所长,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张中良,罗素珍[2](2017)在《活血化痰汤加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活血化痰汤加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确诊的急性脑梗塞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治疗组患者应用活血化痰汤联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血黏度差异。结果:治疗组治愈15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3.53%。治疗组总有效率同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血黏度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活血化痰汤联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可显着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临床指标,促进患者康复。

靳晓婷[3](2017)在《中成药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情况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占全部卒中的85%,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中国脑卒中发病率居世界首位。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当前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导致患者死亡和致残的第一位因素。2013年,脑卒中导致的死亡人数已高达170万,数据显示,再次复发率也很高。尽管治疗脑血管病的医疗技术在不断的提高,脑梗死的病死率、复发率和致残率仍没有很大改善。依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撰写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其中提到西医治疗主要以改善脑血循环和神经保护为重点,而中成药和中成药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还需要更多的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所以对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治疗中中成药注射剂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其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可以为科研和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目的:调查分析中成药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治疗文献中的中成药注射剂的种类、数量、研究类型(随机对照文献和非随机对照文献)、样本量、剂量、疗程、溶媒、合并用药、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并得出结论,为今后相关研究工作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文献资料来源于2016年10月1日前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全文数据库发表的期刊、硕博论文、会议、报纸,以中成药注射液为干预措施的临床病例、对照文献。运用文献调查研究的方法了解文献的发表数量及研究内容采用Noteexpress进行文献检索,检索式为篇名=“注射液/剂”and篇名=“缺血性脑卒中”or“脑梗死”or“脑梗塞”or“脑栓塞”or“脑血栓”or“缺血性卒中”or“缺血性脑血管病”or“缺血性中风”and篇名=“临床”or“病例”or“对照”,进行统计分析与辅助作图。结果:知网检出文献2033篇,去掉内容交叉的1391篇,剩余642篇。万方检出文献2133,去掉内容交叉的19篇,剩余2114篇。两库文献相加去掉两个库重复的968篇文献,剩余1788篇文献。所用的中成药注射液总共68种,按中医理论辩证分型,文献中提到比较多的有活血化瘀类包括丹红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清热解毒、活血开窍醒脑类醒脑静注射液;益气扶正类的黄芪注射液;平补肝肾、益精壮骨类的刺五加注射液;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类的参麦注射液;回阳救逆类的参附注射液;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类的天麻素注射液;养血活血类的香丹注射液;行气除满,开胸除痹类的瓜蒌皮注射液等。结论:1.此类文献中提到的临床研究类型大多为随机对照研究,临床观察类较少。2.此类注射液多用于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比较少,不管是哪一期,辩证用药都比较少。3.活血化瘀类用药最多,黄芪补气类合并用药最多。4.基本没有关于正常剂量和超剂量使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今后应该增加这方面的研究。5.超疗程使用情况也存在,应尽量间隔一段时间再继续用药,尽量中病及止。6.存在不按说明书使用溶媒的情况。7.联合用药时需要适当间隔一定时间,不建议间隔输液后序贯给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辩证联合不同功效的药物。8.不良反应存在记录不明确的情况。

雷印廷[4](2014)在《刺五加注射液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指出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x senticosus(Ruper.et Maxim.)Harms.]的干燥根及根茎。刺五加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等地。2010版《中国药典》中记载刺五加可用于脾肺气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肺肾两虚,久咳虚喘,腰膝酸痛,心脾不足,失眠多梦等症。刺五加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疲劳、抗菌、抗病毒、抗辐射、解毒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刺五加注射液则具有平补肝肾,益精壮骨等功效,临床上可用于对肝肾不足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动脉硬化,脑血栓,脑栓塞等疾病的治疗;亦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神经衰弱和更年期综合症等。为了进一度阐明刺五加注射液的药效物质基础以及为了指导刺五加提取液的合理使用并对其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课题对其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本实验采用ODS柱色谱和制备型HPLC等色谱技术对注射用刺五加提取液进行分离,共分离得到20个单体化合物。通过对其理化性质鉴别及对其UV、1H-NMR、13C-NMR、dept135、HSQC、HMBC、1H-1H COSY、ESI-MS 等波谱数据的解析,共鉴定出其中13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它们分别是:左旋丁香树脂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刺五加苷E、右旋杜仲树脂醇双吡喃葡萄糖苷、松脂醇二葡萄糖苷、新刺五加酚、异嗪皮啶、刺五加苷B2、顺式-丁香苷、芥子醇1,3’-双-O-β-D-吡喃葡萄糖苷、松柏苷、腺苷、7,8-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7,9-丙二醇、(7S,8R)-urolignoside;其中,芥子醇1,3’-双-O-β-D-吡喃葡萄糖苷、7,8-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7,9-丙二醇、(7S,8R)-urolignoside为从五加科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本研究为控制注射用刺五加提取液实际生产环节,切实保证成品质量的稳定性及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了科学依据。分离得到的单体成分为刺五加提取液开展后续的药代动力学实验及其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本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马丽虹,李可建[5](2013)在《中风气虚生风病机假说的循证检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明确益气方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证据,检验中风气虚生风病机假说。方法:运用系统评价方法,检索益气方药治疗中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评价研究质量,应用Meta-分析等方法合并统计相关数据,应用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分别定性、定量检验统计结果的稳定性,以获得相对可靠的临床疗效证据。结果:黄芪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均有效,且其Meta-分析结果稳定。结论:检验中风急性期气虚生风病机假说的临床疗效证据相对充分,气虚生风作为中风急性期的基本病机认识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马彬[6](2013)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马丽虹,李冬梅,李可建[7](2012)在《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搜集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进行质量评价,运用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等方法统计相关数据。结果 16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Jadad评分显示所有研究得分均低于3分,属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比较的合并相对危险度的99%CI为1.18(1.11,1.26);手工计算需治疗患者例数的99%CI为6.67(5,10);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的加权均数差的99%CI为-8.54(-10.47,-6.60)。结论 Meta分析结果显示刺五加注射液可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状况,且安全性较好。

张琼丹[8](2012)在《精制醒脑静注射液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醒脑静注射液由郁金、麝香、冰片、栀子四味中药经水蒸气蒸馏等工艺制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开窍醒脑,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其治疗中风疗效确切,目前已被卫生部确定为临床急救常用中成药品之一。醒脑静注射液市场上所有产品由三个厂家生产,但不同厂家冰片来源不同,有艾片、机制冰片和合成龙脑;麝香有天然麝香和人工麝香的不同。由于原料的不同造成不同厂家醒脑静注射液的有效成分差异很大、影响了其临床疗效。现代研究中,醒脑静注射液中龙脑、异龙脑、麝香酮的非手性气相色谱法测定已有较多的报道,但现行的测定方法未能测定左旋龙脑和右旋龙脑的含量,不能确定注射液中冰片来源差异:同时由于不同厂家醒脑静注射液人工麝香与天然麝香的投料不同,成品有效成分麝香酮含量差异也很大。近年来,我课题组对醒脑静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从原料药的手性质量分析到有效成分的追踪,再到有效成分的优化配伍,最终研发一种制备组方稳定。质量可靠的治疗中风的中药创新药物——精制醒脑静注射液并以此开展课题研究。目的:(1)对不同厂家醒脑静注射液进行手性气相色谱法分析,探讨不同厂家醒脑静注射液中主要成分的差异。确定不同厂家冰片来源和各手性成分含量。(2)采用细胞缺氧损伤模型确定精制醒脑静注射液处方组成,再结合体外药效实验和缺血风动物漠型中,确定左旋樟脑、右旋龙脑与麝香酮配伍治疗中风的较优比例和剂量。(3)确定精制醒脑静注射液的成型工艺。(4)建立精制醒脑静注射液的含量测定方法,完善其质量标准。研发一种组分更优、疗效基本明确、质量安全的治疗中风的中药创新药物——精制醒脑静注射液。方法:(1)采用手性气相色谱法探讨不同厂家醒脑静注射液中挥发性主要成分的差异;确定醒脑静注射液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得不同厂家醒脑静中樟脑、龙脑和麝香酮含量。(2)采用治疗缺血性脑中风体外模型Pc12细胞缺氧、缺糖模型等探讨左旋章脑、右旋樟脑、左旋龙脑、右旋龙脑、庸香酮的有效性及起效浓度筛选。采用均习设计,以市售醒脑静为对照,进一步对筛选所得有效成分组进行体外药效学和初步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大鼠整体模型实验,筛选得到左旋樟脑、右旋龙脑、麝香酮较佳比列和剂量。(3)考察吐温用量、灭菌温度附加剂的品种及其剂量以确定精制醒脑静主射液的成型工艺。并考察制备工艺中各成分的转移率。(4)采用气相色谱法建立青制醒脑静注射液中左旋樟脑、右旋龙脑和麝香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对精制醒脑静注(?)液成品进行常规注射剂要求的检查项目包括:无菌、热原、澄明度、PH等。结果:(1)市场主流产品醒脑静注射液(无锡山禾和河南天地)成分存在较大差异,两者都含有麝香酮,但冰片成分差异较大,无锡山禾醒脑静中含有左旋龙脑、左旋樟脑;河南天地则为右旋龙脑、右旋樟脑。并测得醒脑静注射液(无锡山禾)中左旋樟脑、右旋龙脑、麝香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158mg·mL-1、0.857m·mL0.2067mg·mL;醒脑静注射液(河南天地)中右旋樟脑、右旋龙脑、麝香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091mg·mL-1、0.8967mg·mL-1、0.1284mg·mL-1;醒脑静注射液(大理药业)中樟脑、龙脑、麝香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178mg·mL-1、0.9254mg·mL-1、0.0524mg·mL-1。(2)通过有效单体筛选,筛选出左旋樟脑、右旋龙脑和麝香酮三个有效单体。通过均匀设计以及对优选配合物第8组所进行体外药效学实验和整体动物模型实验筛选,更近一步验证了其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初步确定精制醒脑静注射液处方配伍为:左旋樟脑:右旋龙脑:麝香酮=8:7:1。(3)确定增溶剂为0.7%的吐温-80;等渗调节剂采用0.8%的氯化钠,既降低溶血的风险也使有效成分保留率高,最终确定了制备工艺流程。(4)精制醒脑静注射液中左旋樟脑、右旋龙脑和麝香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4463mg·mL-1、0.4489mg·mL-1、0.0597mg·mL-1。精制醒脑静注射液在可见异物、PH、异常毒性、溶血和凝聚、热原等项目检查结果都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结论:(1)手性气相色谱法明确了不同厂家醒脑静注射液中挥发性主要成分的差异。(2)优选单体有效成分配伍入药,Gc建立精制醒脑静注射液有效成分追踪,使精制醒脑静注射液特征成分明确,可控成分达到90%以上,能比较全面地控制注射剂的质量。(3)初步拟定的精制醒脑静注射液制备工艺基本可行,但还需更深入的研究并完善其质量标准。

吕飞,席刚明[9](2011)在《传统中草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应用概况》文中指出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中老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又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为最高。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一些中草药注射剂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和防治再复发等方面的作用愈来愈明显,综述如下。1中草药注射剂的应用概况1.1灯盏花素注射液的应用

李红琴,魏东生,陈国华[10](2011)在《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供血障碍使脑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而目前对于中风病并没有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中风后脑水肿是继发于中风病之后的一种严重病理状态,使颅内压升高,甚至危机生命。本文从治法方药的临床研究和试验研究两方面对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作了系统回顾,并对中医学在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二、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进展
        1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品种概述
        2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概述
    综述二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网状Meta分析
    一、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五、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活血化痰汤加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判断标准[2-3]:
    3.2 统计学处理:
    3.3 治疗结果
4 讨论

(3)中成药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刺五加注射液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刺五加的中医药论述
    1.2 刺五加的植物学研究
        1.2.1 刺五加的生态环境、主产区及其地理分布
        1.2.2 刺五加的生物学特征
        1.2.3 刺五加的鉴别
        1.2.3.1 性状鉴别
        1.2.3.2 显微鉴别
        1.2.3.3 理化鉴别
    1.3 刺五加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3.1 木脂素类化学成分
        1.3.2 三萜类化学成分
        1.3.3 多糖类化学成分
        1.3.4 黄酮类化学成分
        1.3.5 苷类化学成分
        1.3.6 有机酸类化学成分
        1.3.7 挥发油类化学成分
        1.3.8 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类化学成分
        1.3.9 其他类化学成分
    1.4 刺五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4.1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4.1.1 对心血管血流变的影响
        1.4.1.2 对心肌功能的影响
        1.4.1.3 对心肌梗死病变部位的保护作用
        1.4.1.4 对心律失常的纠正作用
        1.4.2 对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1.4.2.1 对急性脑缺血缺血区的保护作用
        1.4.2.2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脑梗塞的调节作用
        1.4.3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4.3.1 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非特异性抵抗作用
        1.4.3.2 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
        1.4.3.3 对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1.4.3.4 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1.4.4 抗肿瘤作用
        1.4.5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1.4.6 对血液的影响
        1.4.7 抗疲劳作用
        1.4.8 抗辐射作用
        1.4.9 对糖尿病的作用
        1.4.9.1 对Ⅱ型糖尿病大鼠的作用
        1.4.9.2 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的作用
        1.4.9.3 对糖尿病大鼠的抗氧化作用
        1.4.10 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1.4.11 抗衰老作用
        1.4.12 抗菌及抗病毒作用
        1.4.13 抑制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作用
        1.4.14 解毒作用
        1.4.15 抗癫痫作用
        1.4.16 其它作用
    1.5 刺五加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5.1 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1.5.1.1 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
        1.5.1.2 治疗脑血管系统疾病
        1.5.2 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1.5.3 治疗神经衰弱
        1.5.4 治疗焦虑症及抑郁症
        1.5.5 治疗病毒性肝炎
        1.5.6 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1.5.7 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1.5.8 治疗烧伤
        1.5.9 治疗肺心病
        1.5.10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血瘀证
        1.5.11 辅助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肾炎
        1.5.12 治疗重度失眠
        1.5.13 其他
    1.6 刺五加的研发产品研究概况
第2章 注射用刺五加提取液的化学成分研究
    2.1 样品的制备
    2.2 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鉴定
        2.2.1 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鉴定
        2.2.1.1 化合物1的化学结构鉴定
        2.2.1.2 化合物2的化学结构鉴定
        2.2.1.3 化合物3的化学结构鉴定
        2.2.1.4 化合物4的化学结构鉴定
        2.2.1.5 化合物5的化学结构鉴定
        2.2.1.6 化合物6的化学结构鉴定
        2.2.2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鉴定
        2.2.2.1 化合物7的化学结构鉴定
        2.2.2.2 化合物8的化学结构鉴定
        2.2.3 苯丙素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鉴定
        2.2.3.1 化合物9的化学结构鉴定
        2.2.3.2 化合物10的化学结构鉴定
        2.2.3.3 化合物11的化学结构鉴定
        2.2.4 木质素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鉴定
        2.2.4.1 化合物12的化学结构鉴定
        2.2.5 其他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鉴定
        2.2.5.1 化合物13的化学结构鉴定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3.1.1 实验仪器
        2.3.1.2 实验材料
        2.3.1.3 实验用原料药
        2.3.2 分离流程
        2.3.3 结构鉴定数据
第3章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

(5)中风气虚生风病机假说的循证检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
    1.2 选择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选择方法
    1.4 分组、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
    1.5 统计分析方法
    1.6 效应指标
2 结果
    2.1 检索与选择结果
    2.2 纳入研究概述
    2.3 纳入研究质量
    2.4 统计结果
        2.4.1 总有效率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2.4.2 敏感性分析
        2.4.3 失效安全数
3 讨论
    3.1 临床疗效分析
    3.2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3.3 循证检验中风气虚生风病机假说

(6)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中作用
        1.1.2 中医药现代化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的唯一途径
        1.1.3 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材料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调查
    2.1 研究背景
        2.1.1 系统评价的发展沿革及概念特点
        2.1.2 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2.1.3 系统评价方法质量与报告质量的评估工具
        2.1.4 系统评价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2 研究内容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2.3.3 文献筛选流程
        2.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2.3.5 质量控制措施
    2.4 结果
        2.4.1 文献检索结果
        2.4.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2.4.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质量
        2.4.4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报告质量
    2.5 讨论
        2.5.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2.5.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质量存在的问题
        2.5.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
        2.5.4 研究的局限性
    2.6 结论
第三章 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对比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针灸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3.1.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3.2 研究内容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技术路线图
        3.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3.3.3 文献筛选流程
        3.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3.3.5 质量控制措施
    3.4 结果
        3.4.1 文献检索结果
        3.4.2 国内外针灸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3.4.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质量
        3.4.4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3.5 讨论
        3.5.1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基本特征和特点方面的差异
        3.5.2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方法质量方面的差异
        3.5.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报告质量方面的差异
        3.5.4 研究的局限性
    3.6 结论
第四章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报告质量回顾性分析
    4.1 研究背景
        4.1.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
        4.1.2 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工具简介
        4.1.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2 研究内容
    4.3 材料与方法
        4.3.1 技术路线图
        4.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4.3.3 文献筛选流程
        4.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4.3.5 质量控制措施
    4.4 结果
        4.4.1 文献检索结果
        4.4.2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4.4.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
    4.5 讨论
        4.5.1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
        4.5.2 STRICTA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3 CONSORT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4 研究的局限性
    4.6 结论
第五章 中医药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认知率及“稿约”中规定和引入需求调查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内容
    5.3 对象与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调查方法
        5.3.3 技术路线
        5.3.4 统计分析
        5.3.5 质量控制措施
    5.4 结果
        5.4.1 纳入期刊数量和种类
        5.4.2 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在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的规定
        5.4.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5.5 讨论
        5.5.1 “稿约”中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引入率较低
        5.5.2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知晓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5.5.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率较差
        5.5.4 研究的局限性
    5.6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提高国内中医药研究质量的建议
    6.4 促进国内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7)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方法
    1.2 选择标准
    1.3 纳入研究质量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概述
    2.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3 倒漏斗图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见表1。
        2.4.2 2项研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2.5 统计结果稳定性检验
        2.5.1 敏感性分析
        2.5.2 失效安全数计算
    2.6 不良反应
3 讨论

(8)精制醒脑静注射液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醒脑静注射液临床研究进展
        1.1.1 醒脑静注射液临床研究
        1.1.2 治疗中风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1.1.3 治疗中风的中药注射液
        1.1.4 醒脑静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的报道
    1.2 醒脑静注射液药学研究
        1.2.1 剂型工艺
        1.2.2 质量标准研究
        1.2.3 醒脑静注射液药理学研究
    1.3 醒脑静注射液中各单味药研究进展
        1.3.1 麝香研究进展
        1.3.2 冰片研究进展
        1.3.3 麝香注射液—麝香、冰片成分治疗中风研究
        1.3.4 复方有效成分配伍治疗中风方法研究
    1.4 手性分离技术的研究
        1.4.1 手性液相色谱法
        1.4.2 手性气相色谱法
        1.4.3 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法
        1.4.4 手性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醒脑静注射液指标性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
        1.1 市售醒脑静注射液手性气相色谱分析
        1.1.1 仪器与试药
        1.1.2 方法与结果
        1.1.3 讨论
        1.2 市售醒脑静注射液GC含量测定
        1.2.1 仪器与试药
        1.2.2 方法与结果
        1.3 讨论
    第二节 精制醒脑静注射液处方配伍和配比研究
        2.1 单成分和组合物剂量筛选
        2.1.1 单体成分有效性和起效剂量筛选
        2.1.2 筛选组合物配伍比例
        2.2 优选组合物抗脑缺血药效考察
        2.2.1 组合物抗脑缺血体外药效学实验
        2.2.2 组合组对脑缺血大鼠脑保护活性
        2.3 小结
    第三节 精制醒脑静注射液成型工艺研究
        3.1 精制醒脑静注射液工艺流程
        3.2 精制醒脑静注射液附加剂的筛选
        3.2.1 增溶剂品种筛选
        3.2.2 不同浓度吐温-80溶血性比较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精制醒脑静注射液质量标准
        4.1 精制醒脑静注射液GC含量测定
        4.1.1 仪器与试药
        4.1.2 方法与结果
        4.2 精制醒脑静注射液的性质考察
        4.2.1 杂质或异物检查
        4.2.2 pH值测定
        4.2.3 异常毒性检查
        4.2.4 溶血性试验
        4.2.5 热原试验
        4.3 小结
结语
    1.1 醒脑静注射液指标性成分分析结论
    1.2 精制醒脑静注射液处方研究结论
    1.3 精制醒脑静注射液注射液成型工艺研究
    1.4 精制醒脑静注射液质量标准实验结果
    1.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临床研究
    1.1 辨证论治
    1.2 中药复方的应用
    1.3 单味中药的应用
    1.4 针灸推拿治疗
2 中医实验研究
3 评价与展望

四、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D]. 王凯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2]活血化痰汤加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J]. 张中良,罗素珍. 山西中医, 2017(05)
  • [3]中成药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情况调查分析[D]. 靳晓婷. 承德医学院, 2017(01)
  • [4]刺五加注射液化学成分研究[D]. 雷印廷.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4)
  • [5]中风气虚生风病机假说的循证检验研究[J]. 马丽虹,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6)
  • [6]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05)
  • [7]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J]. 马丽虹,李冬梅,李可建. 中国中医急症, 2012(08)
  • [8]精制醒脑静注射液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D]. 张琼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3)
  • [9]传统中草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应用概况[J]. 吕飞,席刚明.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6)
  • [10]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 李红琴,魏东生,陈国华. 湖北中医杂志, 2011(02)

标签:;  ;  ;  ;  ;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