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一、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郭蕊[1](2020)在《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知识经济竞争激烈的时代,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学校也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在此背景下,传统讲授式教学法的弊端制约着当今时代的人才培养。而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和交流性等特点,强调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进行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社会调查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等。于是,研究性学习被应用在各学科中。高中《政治生活》教材具有时代性、情境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关注学生的政治生活实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念。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相结合,符合新时代的人才储备要求,有助于增强政治教材的灵活性和实践性,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而增强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的实效性。目前,在思想政治课应用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研究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具体教学实操的研究少之又少。同时,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教师和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在梳理文献、观察及实际教学的基础上,分析了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可行性;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学生的基本特征,对高中《政治生活》教材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详细的教学设计;并应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开展课内、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力图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自我提高,创新教学策略,为政治教师和学生在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给予一些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应用研究性学习,也希望以此能引起各界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视,让高中思想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刘雪芹[2](2020)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J大学为例》文中认为创新型社会,以学习革命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步伐在加快。变革高等教育培养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已然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研究表明推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对于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而,应当密切关注当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情况和面临的问题,积极推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开展。本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推进其实施和发展的对策。本研究首先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背景和意义进行分析,并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其次,全面阐述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随后,通过量化研究对J大学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调查,以此分析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接着,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影响因素进行质性分析,并从实施动因、实施效果两个角度进行深入解读。最后,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现实路径的指导下探究其现实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发现,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并不广泛,学生的学习仍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并且存在较为显着的年级差异。从实施动因来看,制约其实施的因素是:学生学习观念、学生性格特点、师生行为动机、教师评价方式、学习内容。从实施效果来看,制约其实施的因素是:研究性学习的复杂性、工作量大、教师知识技能、学生评价方式。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路径来看,影响其实施的现实因素为:大学生学习观念未发生整体性转变、奖惩政策并未有效激发师生研究性学习行为、教师教学培训忽视对研究性学习组织和开发实施的引领、学校的教学评价政策对教师教学改革支持力度不够。因此,为促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发展,应当从观念转变、动机激发、能力提升、机制保障四个方面入手。通过教育理念向基础教育阶段渗透、构建研究性学习文化氛围实现观念转变;通过师生外部动机的激发、学生内部动机能量的唤起实现动机激发;通过教师教学实践技能的提升、学生研究性技能的提升实现能力提升;通过监管机构的运营体系的完善、学校课程管理的动态平衡的实现、教学评价制度适切性的提升、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机制保障。

李梦[3](2020)在《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文中认为培养高质量的教师已成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新时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目标。良好的理论素养作为师范生成长的基石,是他们成功迈入职场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教育理论承担着提升师范生理论素养并促进其专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能够帮助师范生形成坚定的教育信念,养成批判和反思的教学思维,做出专业的教学判断。重视教育理论在师范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教师职业的理论基础,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知识基础。本文以小学教育专业完成四年学业任务即将毕业的师范生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教育理论的学习状况,以此为基础提出优化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的相关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研究意义。首先,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教育理论知识、师范生专业学习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方面的相关文献。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进一步分析了师范生教育理论的学习状况,并采用量化分析与质性访谈混合式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师范生对教育理论的重视程度、学习兴趣、掌握状况、运用频率和应用能力。接着,通过对20位师范生就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运用过程进行半结构访谈,重点探讨他们在经过四年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在职业道德与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所取得的学习效果。最后,根据调查内容分析当前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善学习效果的优化策略。研究发现,师范生教育理论的学习状况总体较好。对教育理论的重视程度较高,但学习兴趣不足。对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较为扎实,也能够有意识地在实践情境中主动运用,但转化与应用能力较弱,有待加强。本研究认为,影响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和运用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师范生的性别、见习与实习时间、学业成绩排名、报考专业原因、未来的职业规划以及所读专业是否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项目等。目前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存在着自我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困惑的束缚、课程设置缺乏弹性、高校教师教育者教学素养有待提高、教育实践效果低下等问题。本研究提出,师范生应正确认识教育理论,并强化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与运用;高校教师教育者要提升自我的教学素养,更好地引导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大学应该加强师范专业的吸引力,安排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并通过借鉴境外先进的教师教育模式,推行有效的职前教师教育改革。

林珠燕[4](2019)在《项目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文中提出在基础教育改革和研究性学习发展的背景下,高中学科课程标准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变说明了教育在培养方式上的更新与变化。项目学习作为一种综合化的教学方式,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及学科核心知识的传递,同时适应了当前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学习质量标准和以素养为导向的学习,可以作为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方式的一种新尝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比较项目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之间的异同,说明项目学习所具备的真实性和学习成果的公共性特征,其典型特征要求项目活动内容的选取应注重现实社会中历史元素的汲取。根据项目活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要求和运用原则,选择福州仓山区的地方历史建筑和福州部分历史人物代表作为项目活动的研究对象,以此为基础分别设计了两个教学案例并对它们进行研究与分析,以加深对历史项目学习活动的理解,以期在今后的中学教学实践中得到运用,进而帮助学生以自主探究完成项目活动的形式获得对历史学科知识的认识。两个项目活动的设计旨在探索出新的历史教学方式,同时发现这一教学方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

乔健[5](2018)在《博物馆与高中非正式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新时期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进,当代博物馆迎来了职能转变的契机,学校同时也面临着需进行多元化课程教育的境遇。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博物馆还是学校,都需要作出改变。本次论文旨在以昆明XX实验中学高中二年级历史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为基点,针对昆明市博物馆的具体馆藏资源,进行博物馆非正式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将此次博物馆课程与学校常规教学下的学生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充分实现了新时期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扩延。在论文研究的框架内,通过前期相关的问卷、访谈调研,建立起学校与博物馆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昆明市博物馆馆藏资源和昆明市XX实验中学具体学科教学大纲的合理化筛选,确定出“翱翔的飞虎”这一课程开发主题,遂进行客观系统地开发及实施。最终通过相应的有效沟通,形成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联动机制”,使得博物馆与学校建立起了常态化的合作机制,为今后昆明市博物馆的教育外延拓展,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借鉴;也为昆明市XX实验中学的教学模式多元化给予了一种崭新的视角。通过论文的撰写和相关博物馆非正式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是对眼下“馆校合作”模式的一种有效尝试,也是对于昆明市博物馆教育实践的一次良好探索,在此次博物馆非正式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上,形成了博物馆示范性课程材料,对于昆明市博物馆今后的教育活动开展,提供了相应的模板素材。对于昆明市XX实验中学而言,弥补了其在历史学科教学手段单一的短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该校研究性学习的模块多元化,客观上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自我核心素养的提高。

蒋菲[6](2014)在《新世纪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的知识图谱研究》文中提出学科的发展需要自身阶段性总结、梳理与反思。作为一项基础性研究,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本文简称“本学科”)的研究者们为此做了大量而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也许是受本学科传统研究方法的羁绊,现有研究成果基本依赖专家自身对学科了解,从海量的文献中主观地进行回顾与分析。诚然,在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这种研究范式是普遍而且重要的,但容易落入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陷阱,难以从复杂海量的信息中挖掘学科发展中的科学元素,精准及时地发现学科的制高点与学科发展的动态规律。知识图谱作为一种知识管理工具,可以有效地克服这种不足。知识图谱是反映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特殊图形图表,它将海量的文献信息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知识计量和图形绘制,用可视化的图像直观地展示出来。本文将采用知识图谱这种已被科学界公认的方法,以2000-2012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核心期刊中文图书分类号为G42*检索属于“课程与教学论”的文章,以及《课程·教材·教法》期刊中的文章,共遴选出9841篇文献作为分析的数据源,经知识图谱方法处理,展现新世纪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为了弥补知识图谱方法可能的缺陷,本文结合传统的文献研究法,依据作者已有的知识积累与经验,从9841篇文献中提炼的核心文献进行了选择性阅读、批判性分析和总结性提炼。最后确定了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学科范式、合作网络等四个层面和维度,对新世纪以来中国课程与教学论进行了全景扫描与展示。依照上述方法与思路,本文对本学科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体检,或许是研究方法的改变与创新,本文获得了一些意外的惊喜与发现:本学科热点研究领域稳中有变,日益扩大,研究对象更趋具体且面向实践,同时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政策相关性,学科核心概念在借鉴与继承的基础上逐步得到澄清、重构并有所创新。研究前沿力求国际新理论、新思想与本土实践的不断融合,学科研究视角逐步由局部走向整体,理论基础显现出了多元化与国际化,学科研究取向逐步走向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本学科研究范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作者稳中有变,学术梯队逐渐形成,但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稳定的学术流派,研究方法偏思辨,方法日趋多元。作者合作网络连通性较低,学者之间学术联系不紧密,个体分散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科的发展,作者合着类型多样化,学科合作渠道不断拓宽,搭建合作平台受到重视。机构合作网络比较松散,少数同水平科研机构在整个合作网络中的中心效应非常显着,地域相近性是影响机构合作模式的一大重要影响因素。应该说明的是,知识图谱方法作为一种分析工具,难免自身存在局限性,如,由于作者“关键词”的标注随意,可能会影响文献的遴选和分析。其次,知识图谱并不能发现和解决学科研究中的所有问题,它的功能是客观反映学科实际状况,就象体检中的CT扫描、验血,不能为体检者开出“药方”,对症下药一样,知识图谱不能为研究者找到问题的原因,更不能为研究者和决策者找到治理对策,但这种分析诊断,对一个学科的发展是非常及时而且必不可少的。本文虽然通过文献的深度阅读与分析,企图弥补这些缺陷,并做了艰苦的努力,但研究结论或许仍然见仁见智,相信这些缺陷不影响本文研究的必要性以及研究结论的参考价值。

张菁[7](2009)在《对我国“研究性学习”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研究性学习"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时代性。自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以来,教育领域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日益增多,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分析关于"研究性学习"研究的相关文献,描述研究成果的时间分布、探讨研究的内容与方式等特点,归纳研究的主要问题与有待深化的研究主题,有助于把握该主题研究的基本脉络与发展趋势。

周光礼,朱家德[8](2009)在《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文中研究说明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深层学习,它在人类教学史上有源远流长的思想传承。我国研究性学习30年的理论与实践的演进逻辑是:从教学方法的探讨到课程政策的解读,再到教学理念的研究。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有三种路径: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课程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组织形式同时转变。研究性学习虽然不是高等教育的专利,但它在高等教育中无疑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性学习提倡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蕴含着一种新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研究性学习应该而且可以成为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总模式。

王颖[9](2006)在《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语文学习实践活动。要将研究性学习理论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必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1)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是什么?(2)根据研究性学习理论,应该设计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将研究性学习理论合理地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本文立足于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运用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对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思考,并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实践尝试。本研究的目的可表述为: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概念表述入手,紧密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的特点与规律,探讨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策略,运用这些思考结果自觉指导和改进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国际合作教育思潮、终身教育思想、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四个方面,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教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提出了任务型研究模式。将任务型研究模式运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分析评价,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进方案。

普粉丽[10](2006)在《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学“课题学习”是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新增加的最富有特色的学习内容,它的设置是基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的课程渠道。“数学课题学习”是指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等解决课题的过程,是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科研”或“微科研”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参与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理论探讨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在研究数学课题学习的理论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数学新课程中数学课题学习设置的价值与依据,在教学中如何开展与实施,同时作了初步的实践研究,为数学课题学习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全文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导言:这部分内容简要介绍了数学课题学习兴起的背景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理论研究。这部分内容分别论述了数学课题学习的内涵、特点、理论基础和教育价值,并认为数学课题学习的理论基础有三个:建构主义、生态教学观和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教育思想。 第二部分: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研究。这部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开展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前提、实施过程、应该注意的问题、案例研究”等四个方面,前三者着眼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在实践中的操作程序;“案例研究”主要选用了笔者自己操作的两个案例,论证了初中数学课题学习在实践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与日本的数学课题学习进行了比较,从中总结出一些策略。 第三部分:初中数学课题学习在教学中的思考。这部分从两个角度来进行思考:其一,初中数学课题学习与常规教学的关系;其二,初中数学课题学习与中考的关系。 结语:这部分内容简要地说明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和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比较研究法
        3.观察法
    (四)理论依据
        1.教育学基础
        2.心理学基础
        3.哲学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
    (一)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1.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
        2.课程的研究性学习
        3.教学策略的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实践性
        2.自主性
        3.开放性
    (三)研究性学习的类型
        1.按研究内容分类
        2.按组织形式分类
二、高中《政治生活》课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新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人才储备需求
        2.增强教材灵活性和实践性的必然要求
        3.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需求
        4.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1.高中生具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政治生活》教材的特点与研究性学习的特征高度一致
        3.符合现阶段高考改革的趋势
三、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
    (一)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二)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1.根据教材内容确立研究主题
        2.结合教学目标确定研究内容
        3.根据教学重难点选择研究方法
    (三)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
        1.帮助学生确立研究主题
        2.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活动
        3.组织学生交流与评价
        4.反思与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J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性学习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效方式备受关注
        1.1.2 世界各国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并取得极大进展
        1.1.3 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研究性教学改革陷入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丰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理论
        1.2.2 探寻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可行路径
        1.2.3 缓解高校教师教学压力
        1.2.4 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发展
    1.3 研究综述
        1.3.1 基于Citespace的研究性学习发展概述
        1.3.2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1.3.3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
        1.3.4 研究述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大学生
        2.1.2 研究性学习
    2.2 理论基础
        2.2.1 主体性教育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3 发现学习理论
        2.2.4 科学探究教学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方法
    3.4 量化研究设计与实施
        3.4.1 问卷编制
        3.4.2 调查设计与实施
    3.5 质性研究设计与实施
        3.5.1 访谈目的
        3.5.2 访谈设计与实施
第四章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状调查
    4.1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总体状况
        4.1.1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整体表现
        4.1.2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认知情况
        4.1.3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意向动机情况
        4.1.4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行为情况
        4.1.5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收获情况
        4.1.6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环境支持情况
        4.1.7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表现特征
    4.2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差异情况
        4.2.1 性别差异
        4.2.2 专业类别差异
        4.2.3 年级差异
    4.3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路径
        4.3.1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路径模型
        4.3.2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实际流程
        4.3.3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路径
第五章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影响因素探究
    5.1 扎根理论指导下的影响因素理论建构
        5.1.1 教师个案访谈资料分析
        5.1.2 学生个案访谈资料分析
    5.2 实施动因视角下的影响因素解析
        5.2.1 学生学习观念——接受式学习观占据观念主导
        5.2.2 学生性格特点——学习行为易受环境影响
        5.2.3 师生行为动机——行为产生主要受外在动机驱使
        5.2.4 教师评价方式——评教制度单一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5.2.5 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的理论性限制活动开展
    5.3 实施效果视角下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研究性学习的复杂性——研究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要求较高
        5.3.2 工作量大——教师工作繁忙难以顾及学生
        5.3.3 教师知识技能——教育教学技能的不足影响活动组织
        5.3.4 学生评价方式——评价方式的规定性制约教学改革
第六章 影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因素及其对策
    6.1 影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因素
        6.1.1 大学生学习观念未发生整体性转变
        6.1.2 奖惩政策并未有效激发师生研究性学习行为
        6.1.3 教师教学培训忽视对研究性学习组织和开发实施的引领
        6.1.4 学校的教学评价政策对教师教学改革支持力度不够
    6.2 推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对策
        6.2.1 观念转变
        6.2.2 动机激发
        6.2.3 能力提升
        6.2.4 机制保障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课题

(3)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新师范教育要求重新审视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1.1.2 实践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面临困境
        1.1.3 教育理论有何作用及其如何应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研究
        1.2.2 教师知识结构的相关研究
        1.2.3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1.2.4 师范生专业学习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问题
        1.4.4 研究目标
        1.4.5 研究内容
        1.4.6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职前教师教育中教育理论的重要性
    1.1 教育理论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1 教育理论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成分
        1.1.2 教育理论体现师范生的“师范性”和“理论性”
        1.1.3 师范生教育理论的学习状况能够反映未来教师教育的培养质量
    1.2 教育理论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作用
        1.2.1 形成坚定的教育信念
        1.2.2 奠定坚实的理论素养
        1.2.3 养成批判和反思的教学思维
        1.2.4 形成一致的专业认同
        1.2.5 做出专业的教学判断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2.1 研究框架
        2.1.1 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情况研究
        2.1.2 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效果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法
        2.2.2 访谈法
    2.3 研究工具
        2.3.1 问卷的编订
        2.3.2 问卷的修订
        2.3.3 信效度检验
        2.3.4 访谈提纲
    2.4 研究对象
        2.4.1 问卷对象
        2.4.2 访谈对象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的现状分析
    3.1 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现状的总体情况分析
        3.1.1 师范生对教育理论重视程度的分析
        3.1.2 师范生对教育理论学习兴趣的分析
        3.1.3 师范生对教育理论掌握状况的分析
        3.1.4 师范生对教育理论运用频率的分析
        3.1.5 师范生对教育理论应用能力的分析
    3.2 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3.2.1 价值认识
        3.2.2 学习过程
    3.3 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现状的差异性分析
        3.3.1 师范生对教育理论重视程度的差异性分析
        3.3.2 师范生对教育理论学习兴趣的差异性分析
        3.3.3 师范生对教育理论掌握状况的差异性分析
        3.3.4 师范生对教育理论运用频率的差异性分析
        3.3.5 师范生对教育理论应用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第四章 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的效果分析
    4.1 为师之本:职业道德理念的养成
        4.1.1 发展的专业意识日益强化
        4.1.2 未来的职业定位轮廓清晰
        4.1.3 师范生职业心理趋于稳定
        4.1.4 自我的师德修养更为完善
    4.2 为师之资:教育专业知识的形成
        4.2.1 教育理论基本知识
        4.2.2 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知识
        4.2.3 一般教学知识
        4.2.4 学科教学知识
        4.2.5 班级管理知识
    4.3 为师之实:教学专业能力的习得
        4.3.1 教学调控与管理能力
        4.3.2 师生沟通与合作能力
        4.3.3 教学技术与应用能力
        4.3.4 日常反思与科研能力
        4.3.5 终身学习与发展能力
第五章 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的问题剖析
    5.1 师范生自我学习的动力不足
        5.1.1 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高
        5.1.2 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
        5.1.3 专业思维尚未形成
    5.2 师范生学习困惑的束缚
        5.2.1 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5.2.2 教育理论高深莫测
    5.3 课程设置缺乏弹性
        5.3.1 形式上,选修成必修
        5.3.2 内容上,缺乏针对性
    5.4 大学教师教育者的教学素养有待于提高
        5.4.1 教学方式相对单一,课堂讲授法仍居主导地位
        5.4.2 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够,难以唤醒学生的积极性
        5.4.3 教学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方式需要进行改革
        5.4.4 教师自身囿于高校,缺少一线教学经验
    5.5 教育实践效果的低下
第六章 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的优化策略
    6.1 师范生应强化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应用
        6.1.1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论期待,把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6.1.2 激发学习教育理论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内生动机
        6.1.3 探究深层次的学习方式,提高理论-实践-理论的转化能力
        6.1.4 关注学习的主体性,促进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养成
        6.1.5 培养反思能力,提高其探究与创新意识
    6.2 大学教师教育者应提升自我的教学素养
        6.2.1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6.2.2 走进一线教学实践,从“身份赋权”到“素养胜任”
        6.2.3 以学习者为中心,树立“进步即质量”的教育评价观
    6.3 大学应推行有效的职前教师教育改革
        6.3.1 培养理念:“技术理性”向“反思性实践”的转变
        6.3.2 生源质量:加强师范专业的吸引力并优化招生政策
        6.3.3 课程开发:完善“以生为本”的教育理论课程体系
        6.3.4 学习空间:实现大学本位与中小学实践场所的融合
        6.3.5 借鉴他国:学习境外先进的职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理论的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访谈提纲
附录3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项目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文献综述
第一章 项目学习的理论基础与特征
    第一节 项目学习的概念
        一、项目及项目学习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项目学习
    第二节 高中历史项目学习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合作学习理论
        三、21世纪技能理论
    第三节 项目学习的特征
        一、以项目为学习中心
        二、具有真实性
        三、学习成果的公共性
第二章 高中历史教学中项目学习的运用原则与意义
    第一节 项目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适用性
        一、适应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特征
        二、符合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第二节 项目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一、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参照
        二、历史项目主题的真实性
    第三节 项目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一、加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二、掌握历史学科核心概念与知识
        三、有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第三章 高中历史教学中项目学习设计及实施建议
    第一节 高中历史项目学习的实施步骤
        一、历史项目内容的选取与确立
        二、历史项目学习目标的制定
        三、历史项目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四、历史项目活动成果的展示
    第二节 项目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案例设计
        一、项目学习活动一:福州仓山区的历史元素探讨
        二、项目学习活动二:近代福州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历史人物
    第三节 项目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的问题及实施建议
        一、项目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实施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博物馆与高中非正式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框架
    四、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综述
        (一)国外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二)国内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第一章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概念、理论和原则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阐述
    第三节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第二章 国内外博物馆课程案例选取和分析
    第一节 国外博物馆课程案例分析
    第二节 国内博物馆课程案例分析
        一、中国国家博物馆
        二、昆明动物博物馆
第三章 博物馆课程开发的个案规划设计
    第一节 个案选取和分析
    第二节 资源选取和利用方案
    第三节 研究背景和目标设计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预期成果
    第五节 课程具体规划
第四章 博物馆课程开发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 前期准备
    第二节 课程开展
    第三节 后期活动
第五章 博物馆课程实践活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
    第一节 博物馆课程的反馈
    第二节 博物馆课程的评价和反思
    第三节 博物馆课程的建议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世纪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的知识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与评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第三节 研究界定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界定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本文创新之处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知识图谱理论、方法及分析软件
    第一节 知识图谱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适应性分析
        一、知识图谱的特点和应用
        二、知识图谱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三、知识图谱方法对本研究的适应性及其缺陷分析
    第二节 知识图谱的基本方法
        一、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二、词频分析方法
        三、共词分析方法
        四、引文分析方法
        五、共被引分析方法
        六、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第三节 主要运用的工具软件
        一、UCINET
        二、SPSS
        三、Citespace
        四、Netdraw
        五、ROST ContentMining
第三章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热点的发展演化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2000-2003年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分析
        三、2004-2007年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分析
        四、2008-2012年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分析
    第二节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热点的整体展现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2000-2012年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论
第四章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前沿的演化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2000-2003年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分析
        三、2004-2007年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分析
        四、2008-2012年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分析
    第二节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前沿的总体分析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2000-2012年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范式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范式的阶段演变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2000-2003年学科范式的知识图谱分析
        三、2004-2007年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
        四、2008-2012年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
    第二节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范式的整体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选择
        二、2000-2012年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论
第六章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合作网络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分析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作者合作网络的结构演变
        三、作者合作网络的整体特征
        四、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机构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分析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机构合作网络的结构演变
        三、机构合作网络的整体特征
        四、研究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对我国“研究性学习”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的对象选择与方法确定
二、我国“研究性学习”研究之分析
    (一)研究的基本概况
        1. 研究成果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变化非常微妙
        2. 不同期刊所载文献数量分布极度不均
        3.重点研究主题突出
    (二)研究的主题分析
        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解读
        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探讨
        (1)阐述实施中的应然。
        (2)介绍实践中的实然。
        (3)提升教师的素质。
        (4)反思实施中的问题。
        3.“研究性学习”的影响拓宽
三、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者所关注的主题有热有冷
    2.研究方法单一、论证过程随意、实证研究相对薄弱
    3.研究成果重复性较强,研究的深度、广度不足
(二)研究深化的重要主题
    1.本质的深刻剖析
    2.实施的有效操作
    3.实施者的素质提升
4. 实施的现状考察
5. 对“研究性学习”研究的研究

(8)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 方法·课程·理念:我国研究性学习研究范式的演进
二、 1978~1999年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维度的探讨
    1. 研究性学习理论介绍与实践探索。
    2. 尝试研究性课程的构建。
    3. 少数研究型大学的实践探索。
三、 2000~2004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政策的解读
    1. 研究性学习之争:是学习方式还是课程。
    2. 《指南》之外的拓展。
    3. 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四、 2005年以来的研究性学习:教育理念层面的探讨
    1. 基础教育领域的反思。
    2. 研究性学习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
    3. 对国外大学本科研究性教学的介绍。
    4.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五、 我国研究性学习30年:研究路径的演进逻辑
六、 研究性学习:对我国30年高校教学改革的总回应
    1.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30年高校教学改革的总趋势。
        (1) 强化基础的教学改革 (1978~1984年) 。
        (2) 以加强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1985~1989年) 。
        (3) 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 (1990~1999年) 。
        (4)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教学改革 (2000年至今) 。
    2. 研究性学习应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总模式。
        (1) 新的知识观。
        (2) 新的课程观。
        (3) 新的教学观。

(9)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一) 初中语文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 初中语文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 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开展及研究现状
    (一) 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开展情况
    (二) 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三) 我国研究性学习现状存在的问题
三 初中语文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理论与研究性学习
    (二) 合作教育思想与研究性学习
    (三) 终身教育思想与研究性学习
    (四) 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与研究性学习
四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及其实践研究
    (一) “任务型”研究模式的建立
    (二) 实践设计
    (三) “任务型”研究模式教学案例
    (四) 总结评价与存在的问题
五 关于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的思考
    (一)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 改进策略设想
六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0 引言
    0.1 研究的背景
    0.2 研究的目的
    0.3 研究方法
1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理论研究
    1.1 数学课题学习的内涵与特点
        1.1.1 数学课题学习的内涵
        1.1.2 数学课题学习的特点
    1.2 国内外数学课题学习的研究状况
        1.2.1 国外数学课题学习的研究状况
        1.2.2 国内数学课题学习的研究状况
    1.3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理论基础
        1.3.1 基于建构主义分析
        1.3.2 基于生态教学观分析
        1.3.3 基于弗赖登塔尔现实数学教育思想的分析
    1.4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教育价值
2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研究
    2.1 开展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前提
    2.2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施过程
        2.2.1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准备阶段
        2.2.2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施阶段
        2.2.3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交流与评价阶段
    2.3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4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教学案例研究
        2.4.1 案例一: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
        2.4.2 案例二:利用计算器进行发现探索
        2.4.3 案例三:“调查‘你怎样处理废电池?’”
        2.4.4 日本的“数学课题学习”案例
3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在教学中的思考
    3.1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与常规教学的关系
    3.2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与中考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郭蕊.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J大学为例[D]. 刘雪芹. 江南大学, 2020(01)
  • [3]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D]. 李梦. 江南大学, 2020(01)
  • [4]项目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D]. 林珠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博物馆与高中非正式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 乔健. 云南大学, 2018(01)
  • [6]新世纪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的知识图谱研究[D]. 蒋菲.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3)
  • [7]对我国“研究性学习”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张菁. 课程.教材.教法, 2009(08)
  • [8]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 周光礼,朱家德.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02)
  • [9]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 王颖. 西北师范大学, 2006(04)
  • [10]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普粉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