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标本混合后不同时间对血细胞测定结果的影响观察

静态标本混合后不同时间对血细胞测定结果的影响观察

一、静置标本混匀后不同时间对血细胞测定结果的影响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畏[1](2021)在《血常规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关于在血常规检验当中血液标本检验之前的混匀静止时间对于整体检验结果的影响性。方法本文以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调查,所有调查对象来自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来我院检验科进行身体检验的50名健康体检者。抽取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液标本进行混匀处理,同时分两个批号校准品进行仪器校准,每个批号的校准品分别选择5支,并且将其标注为标本1~5。标本混匀后静置时间分别设置为0、10、20、30、40 s,所选择标本进行反复10次检验,并对其中的主要参数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在10~20 s内检验,WBC、RBC、Hb、PLT等不同的参数值之间无明显的差异性,P> 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性。结论在临床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血液标本检验之前的混匀静止时间应合理控制在10~20 s,这样能够实现对各个技术参数值稳定性的控制,对于提升整体检验的准确性存在最大的保障。

易春梅[2](2021)在《血常规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对结果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血常规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20年1—12月间在该中心接受体检的500名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标本对其实施血常规检测,在血常规标本临检前,将标本抗凝处理后混匀静置时间作为变量,分别对静置10 min、0.5 h、1 h、2 h、3 h、5 h、7 h、9 h、11 h的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压积(HCT)、白细胞计数(WBC)及其分类指标中的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m)比值等进行比较。结果对血常规标本临检前不同混匀静置时间下检测得到的各项血细胞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可见混匀时间为10 min、0.5 h、1 h、2 h、3 h、5 h、7 h、9 h、11 h时,受检者的RBC、Hb、HCT、Ly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静置时间为10 min时,PLT为(206.97±22.56)×109/L,Neu%为(71.27±3.67)%,WBC为(7.90±0.89)×109/L,而当静置时间为11 h时,3项指标分别变为(190.28±18.38)×109/L、(65.11±2.86)%、(8.45±0.07)×109/L,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PLT和Neu%出现不断降低的情况,而WBC则出现不断升高的情况,不同时间获得的3项指标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实施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在临检前标本的混匀静置时间直接影响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长时间静置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比值等指标的变化上最为显着。因而要对检验时间进行有效控制,以提高检测的准确度。

勾雪梅[3](2021)在《IL-6在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共感染肺炎及肺炎链球菌肺炎继发脓毒症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肺炎一直是引起人类患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其中,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和肺炎链球菌(S.pneumoniae,S.pn)是引起人类肺炎的两种主要病原体。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宿主可通过免疫系统抵抗甲型流感病毒和肺炎链球菌性肺炎而不会有大的后遗症,但如果宿主不能控制入侵的病原体并消除持续的炎症,就会导致重症肺炎并引起死亡。已知,与流感相关的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中超过95%均并发了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约50%)、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即发生了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共感染;此外,持续的肺炎链球菌肺炎会导致脓毒症,也即肺炎链球菌肺炎继发脓毒症。高死亡率和高发病率是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共感染肺炎和肺炎链球菌肺炎继发脓毒症疾病的共同特点,但这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对这两种肺炎链球菌相关疾病的特点分析发现,宿主抵抗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能力受损可能是两种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宿主抵抗肺炎链球菌感染方面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这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为此,我们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发现这两种疾病中感染宿主均表现出显着升高的IL-6(Interleukin-6)。IL-6是一种在综合免疫应答中发挥作用的多效应细胞因子。虽然研究发现,IL-6可促使机体抵抗多种病原体感染,但升高的IL-6在共感染肺炎中的作用以及IL-6抵抗肺炎链球菌感染的相关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拟探究IL-6在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共感染肺炎以及肺炎链球菌肺炎继发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首先,选择双性别的、健康成年WT C57BL/6J小鼠,通过双侧鼻腔滴入小鼠适应的IAV(A/Puerto Rico/8/1934株,PR8)和肺炎链球菌(D39株)构建临床相关的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共感染肺炎小鼠模型或滴入肺炎链球菌(D39株)构建肺炎链球菌肺炎继发脓毒症小鼠模型,所得小鼠模型的病理学特征与人相似。其次,探究IL-6在两种疾病中的作用。(1)IL-6在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共感染肺炎中的作用研究:收集不同时间点形成共感染肺炎的小鼠样本和共感染肺炎患者的血浆样本并检测其中IL-6的表达水平,以观察动物实验所得结果是否与临床一致。利用WT和IL-6-/-鼠构建共感染肺炎模型,分别观察小鼠体重、生存率和临床表现,通过空斑实验和q RT-PCR法检测病毒滴度、细菌铺板计数法测细菌载量,并使用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水平,从而明确IL-6在共感染肺炎中的作用。(2)IL-6在肺炎链球菌肺炎继发脓毒症中的作用研究:利用WT和IL-6-/-鼠构建肺炎继发脓毒症模型,通过检测感染宿主在不同感染时间点、不同器官的菌载量,了解肺炎链球菌肺炎继发脓毒症的疾病特点以及IL-6在肺炎链球菌肺炎继发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接着给予外源性IL-6蛋白,通过检测不同器官菌载量进一步明确IL-6在肺炎链球菌肺炎继发脓毒症中的作用。通过观察感染小鼠的临床症状、生存率以及体重变化,分析IL-6在影响肺炎链球菌肺炎继发脓毒症结局中的作用。最后,探究IL-6在两种疾病中起作用的相关机制。(1)IL-6在共感染肺炎中起作用的相关机制研究:采用体内、外吞噬实验,探究IL-6对主要吞噬细胞功能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炎症细胞募集情况、细胞存活情况以及细胞表面具有胶原结构的巨噬细胞A类清道夫受体(Class A scavenger receptor macrophage receptor with collagenous structure,MARCO)表达情况,探究IL-6起作用的机制并验证外源性IL-6蛋白的治疗作用。(2)IL-6在肺炎链球菌肺炎继发脓毒症中起作用的相关机制研究:通过观察感染小鼠中IL-6对肺部巨噬细胞的效应,然后通过构建细胞感染模型和动物感染模型,利用流式细胞术、蛋白免疫印迹、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细胞死亡情况及相关通路,探究IL-6在该疾病中起作用的具体机制。【结果】(1)IL-6在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共感染肺炎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结果:1.流感后4天,初始流感病毒感染增加了小鼠继发细菌感染的易感性;而流感后6天,肺部继发的感染细菌发生了肺外器官的远处散播。此外,病毒与细菌协同作用使得疾病进一步恶化导致绝对致死性疾病的发生。2.在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共感染的小鼠和患者体内均检测到了高水平的IL-6。3.在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共感染中,缺乏IL-6导致小鼠体内细菌载量和肺部炎症细胞死亡数目增多。4.机体缺乏IL-6使得巨噬细胞表面的MARCO表达下调,进而损害了巨噬细胞的吞菌功能。中和共感染小鼠体内IFN-γ后,不影响巨噬细胞表面的MARCO表达,表明IL-6对MARCO的调控是一种直接调节作用。5.外源性IL-6蛋白可有效促进肺部细胞存活并增强流感后小鼠对继发感染细菌的清除,最终出现降低的易感性。(2)IL-6在肺炎链球菌肺炎继发脓毒症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结果:1.随着肺部感染肺炎链球菌的时间延长,肺部细菌向远处器官散播发展为脓毒症。缺乏IL-6不利于小鼠抵抗感染,而外源性IL-6蛋白可明显增强IL-6-/-小鼠对入侵肺炎链球菌的清除。更重要的,缺乏IL-6导致肺炎链球菌肺炎继发脓毒症小鼠100%死亡,而感染的WT小鼠死亡率约为30%。2.肺炎链球菌肺炎继发败血症期间,缺乏巨噬细胞抵消了先前IL-6-/-小鼠和WT小鼠对肺炎链球菌清除以及抑制肺部炎症应答反应的差异。IL-6发挥抗菌和抗炎效应主要是通过其对巨噬细胞的调控效应。3.肺炎链球菌肺炎继发脓毒症期间,缺乏IL-6不利于感染小鼠肺巨噬细胞存活和肺炎症损伤控制。4.IL-6调节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和小鼠传代巨噬细胞RAW 264.7发生caspase-3-GSDME介导的凋亡向焦亡的转变,以及caspase-1-GSDMD介导的经典焦亡。5.肺炎链球菌肺炎继发脓毒症期间,IL-6可有效抑制小鼠肺组织产生GSDME和GSDMD介导的肺炎症损伤,从而增强了小鼠抵抗入侵细菌的能力。【结论】IL-6在宿主抵抗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共感染肺炎以及肺炎链球菌肺炎继发脓毒症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IL-6通过巨噬细胞介导的抗菌反应增强为机体对抗复杂流感肺炎和细菌继发感染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方向。这种保护性免疫机制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感染期间免疫分子的潜在影响,并为肺炎链球菌相关感染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选择和途径。

高胜男[4](2021)在《白介素37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是由过敏原致敏,共刺激因子存在的条件下,2型辅助T细胞(Th2)细胞产生白介素(IL)-5,IL-4,IL-13,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存活和成熟,B细胞抗体类别转换,IgE合成,进而导致IgE交联和肥大细胞活化引起的气道炎症。目前临床上治疗以吸入糖皮质激素为主,重症或难治性哮喘加用抗IgE(奥马珠单抗)治疗,中性粒细胞为主型辅以白三烯调节剂,大环内酯类药物。为了实现支气管哮喘的个体化治疗,近年来致力于研究哮喘的不同亚型和病因,开发针对2型免疫相关细胞因子(IL-4,IL-5,IL-13,IL9等)的抗体。白介素37(IL-37)被证明在哮喘中可以减少哮喘小鼠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改善气道高反应性,减少黏液分泌,调节Th1/Th2平衡,且IL-37在哮喘患者中表达水平降低。本课题旨在研究IL-37在哮喘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小鼠哮喘炎症模型的改善程度,初步探索其影响哮喘2型免疫反应的作用模式及机制,为哮喘的靶向和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我们收集了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符合GINA2018诊断标准的门诊哮喘患者19例,健康志愿者7例的基本信息,哮喘症状及生活质量评分,临床检查及外周血。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qPCR检测PBMCs中IL-37基因表达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利用OVA致敏及激发BALB/c小鼠,构建的哮喘气道炎症模型,重组人IL-37(rh IL-37)鼻内滴入,H&E染色观察其对哮喘小鼠肺组织炎症,瑞氏-吉姆萨染色观察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细胞渗出,免疫组化染色观察IL-37相关受体表达情况,乙酰甲胆碱激发试验检测小鼠气道高反应性(AHR)变化。对各组小鼠肺组织进行蛋白芯片抗体阵列检测分析,筛选差异表达蛋白,对差异蛋白进行基因本体分析(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信号通路分析(KEGG)分析。接下来对差异基因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挑选5个哮喘相关蛋白(CCL3,CCL4,CCL5,CXCL9,CXCL13)进行细胞水平验证。我们用Ficoll梯度分离方法将哮喘患者PBMCs进行分离体外培养,rhIL-37进行体外刺激,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个哮喘相关蛋白分泌水平变化。此外我们在人气道上皮细胞系BEAS-2B中验证IL-37对CXCL13分泌的影响。OVA构建上皮细胞过敏性炎症模型,rhIL-37进行体外刺激,Elisa检测刺激前后CXCL13的分泌水平变化。qRT-PCR检测NIK和CXCL13 mRNA表达变化,Western-blot检测NIK表达水平变化。质粒转染过表达NIK,Western-blot观察转染效率,Elisa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CXCL13的浓度变化。结果:1.哮喘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年龄,性别,BMI均无差异,哮喘组患者人外周血PBMC中IL-37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表达量;有过敏史的哮喘患者IL-37表达低于无过敏史患者,过敏性鼻炎患者IL-37表达低于无过敏性鼻炎患者;IL-37表达与FeNO呈现负相关,与哮喘控制ACT评分呈负相关,IL-37表达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FEV1/FVC,血清总IgE,哮喘生活质量评分mini-AQLQ无相关性。2.哮喘小鼠模型经五次隔天激发OVA/PBS(哮喘模型组)组小鼠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rhIL-37处理后,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相比OVA/PBS组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ntrol组对乙酰甲胆碱无反应性,OVA/PBS组呈现气道高反应性,OVA/IL-37组气道高反应性降低。HE染色显示OVA/PBS组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浸润,OVA/IL-37组小鼠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较OVA/PBS组减少,上皮肿胀减轻,伴性血管扩张减轻。免疫组化分析IL-37相关受体显示IL-18Ra在Control组有中等量的基础表达,OVA/PBS组表达量较Control组稍减少,OVA/IL-37组表达量较Control组及OVA/PBS组显着升高。SIGIRR表达变化趋势与IL-18Ra一致。IL-1 8Rb在各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蛋白芯片结果显示,在OVA/PBS组升高(降低)而在OVA/IL-37组降低(升高)差异表达蛋白有20个,前十位依次为MIP-1α(CCL3),MIP-1β(CCL4),MCP-5(CCL12),IL-4,TCA-3(CCL1),MIG(CXCL9),MCSF,BLC(CXCL13),L-selectin,RANTES(CCL5)。KEGG富集到的通路有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Th1/Th2分化,JAK-STAT信号通路,IL-17E信号通路。GO共同富集到的细胞功能有趋化因子反应,趋化因子调控通路,趋化因子胞内反应,白细胞迁移调控等。4.IL-37 刺激哮喘患者 PBMCs 后 CCL3,CCL4,CCL5 分泌减少,50ng/mlIL-37 刺激浓度下分泌水平相对于20ng/ml浓度下减少幅度更明显;IL-37刺激哮喘患者PBMCs后CXCL9和CXCL13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5.OVA刺激的过敏型上皮细胞模型中,NIK表达水平升高,CXCL13表达水平升高,给与IL-37处理后NIK和CXCL13表达水平降低。过表达NIK可以逆转IL-37对CXCL13的降低效应。结论:1.IL-37哮喘患者PBMCs中表达水平低于健康人,有过敏史患者IL-37表达低于无过敏史患者,有过敏性鼻炎患者IL-37表达低于无过敏性鼻炎患者,IL-37表达和FeNO水平与IL-37表达水平呈负相关。2.IL-37可以通过作用于受体IL-18Ra和SIGIRR减少哮喘炎症小鼠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减少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对哮喘气道炎症起保护性作用。3.IL-37在哮喘小鼠肺组织中可以下调MIP-1α(CCL3),MIP-1β(CCL4),MCP-5(CCL12),IL-4,TCA-3(CCL1),MIG(CXCL9),MCSF,BLC(CXCL13),L-selectin,RANTES(CCL5)等的表达,IL-37可能调控的通路有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Th1/Th2分化,JAK-STAT信号通路,IL-17E信号通路。4.IL-37可以通过抑制哮喘患者PBMCs中CCL3,CCL4,CCL5分泌控制炎症发展,而对PBMCs中CXCL9和CXCL13分泌无影响5.IL-37在气道上皮细胞中可以通过抑制NIK调节CXCL13的分泌从而抑制过敏性上皮免疫反应。

宋文良[5](2021)在《MiR-122-5p调控GIT1在脓毒症心肌抑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脓毒症是由感染所致的宿主反应紊乱而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率及病死率始终居高不下,是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常见疾病之一。心脏作为血流循环动力器官,是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时最容易受累的靶器官,脓毒症心肌抑制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其发病机制错综复杂,相关研究发现在脓毒症心肌抑制的发病中心肌细胞凋亡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干预心肌细胞凋亡可能会改善脓毒症心肌抑制的预后。Micro RNA(mi RNA)长度约18-25个核苷酸,是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中的一类非编码内源性小分子RNA,通过抑制靶基因m RNA的翻译或促进靶m RNA的降解,参与到细胞的生长、增殖及凋亡等重要生理过程中。现在mi RNA作为脓毒症心肌抑制标记物以及作用靶点的研究已成为热点。Mi R-122-5p被认为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新生标志物,过表达mi R-122-5p能够加重心肌细胞的凋亡;而在我们课题组前期测序结果发现,脓毒症休克大鼠心肌中,mi R-122-5p表达明显升高,但在脓毒症心肌抑制中mi R-122-5p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尚不明确。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GIT1与mi R-122-5p存在结合位点,而GIT1被报道能够参与心肌细胞凋亡,因此我们推测,mi R-122-5p可能靶向调控GIT1影响心肌细胞凋亡,参与到脓毒症心肌抑制的发病过程中。本研究通过LPS构建脓毒症心肌抑制的动物及细胞模型,验证心肌细胞凋亡、mi R-122-5p在心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并给予干预,明确mi R-122-5p在脓毒症心肌抑制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为脓毒症心肌抑制的治疗提供新的干预靶点。方法:第一部分,动物实验,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将SPF级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采用腹腔注射LPS的方式建立脓毒性休克大鼠模型,利用股动脉置管连接多导生理记录仪换能器持续监测12h血压,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TUNEL染色检测心肌凋亡。应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及Caspase 3 m RNA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以上基因的蛋白表达。应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mi R-122-5p的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Targetscan预测能与mi R-122-5p结合的靶基因,应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GIT1 m RNA及蛋白的表达。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对mi R-122-5p与GIT1靶向结合关系进行验证。第二部分,动物实验,通过尾静脉注射mi R-122-5p antagomir以及NC对大鼠心肌mi R-122-5p的表达进行干预,24小时后给予Wistar大鼠腹腔注射LPS构建脓毒性休克模型。实验分组:Control组、LPS组、LPS+NC antagomir组及LPS+mi R-122-5p antagomir组,每组6只。通过股动脉置管多导生理记录仪换能器持续监测12h血压,应用Real-time PCR方法测定心肌组织mi R-122-5p的表达。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TUNEL染色检测心肌凋亡。应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心肌组织Bax,Bcl-2的m RNA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ax,Bcl-2,pro及cleaved-Caspase 3蛋白表达。应用Elisa及生化试剂盒方法对心肌组织中炎症因子(TNF-a,IL-6,IL-1β)、氧化应激指标(ROS,SOD,CAT,GSH-Px)以及心肌酶(c Tn I及LDH)进行检测。应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GIT1 m RNA及蛋白的表达。第三部分,细胞实验:体外培养大鼠H9c2心肌细胞,利用CCK-8方法确定LPS最佳干预浓度和干预时间,在细胞层面构建脓毒症心肌抑制模型,并观察不同时间LPS干预后H9c2心肌细胞形态变化。细胞实验(一):mi R-122-5p对LPS干预后H9c2心肌细胞的影响:合成mi R-122-5p mimics、inhibitor以及相应的NC,应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mi R-122-5p在mimics及inhibitor的转染下以及LPS干预前后的表达,验证mi R-122-5p的转染效率。然后细胞分组为:Control组,LPS组,LPS+NC mimics组,LPS+mi R-122-5p mimisc组,LPS+NC inhibitor组,LPS+mi R-122-5p inhibitor组,应用TUNEL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对H9c2心肌细胞凋亡进行检测。应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 m RNA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ax,Bcl-2,pro及cleaved-Caspase 3蛋白表达。应用Elisa及生化试剂盒方法对H9c2心肌细胞炎症因子(TNF-a,IL-6,IL-1β)、氧化应激指标(ROS,SOD,CAT,GSH-Px)以及心肌酶(c Tn I及LDH)进行检测。应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GIT1 m RNA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检测H9c2心肌细胞中GIT1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实验(二):验证GIT1在H9c2心肌细胞中的作用以及mi R-122-5p对GIT1靶向调控作用。细胞分组:Control组,LPS组,LPS+NC si RNA组,LPS+GIT1 si RNA组,LPS+mi R-122-5p inhibitor+NC si RNA组,LPS+mi R-122-5p inhibitor+GIT1 si RNA组。应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中GIT1 m RNA及蛋白的表达,TUNEL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H9c2心肌细胞凋亡。应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 m RNA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ax,Bcl-2,pro及cleaved-Caspase 3蛋白表达。应用Elisa及生化试剂盒方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炎症因子(TNF-a,IL-6,IL-1β)、氧化应激指标(ROS,SOD,CAT,GSH-Px)以及心肌酶(c Tn I及LDH)的含量。结果:第一部分:腹腔注射LPS 2h左右血压开始下降,达脓毒性休克标准,并且休克状态可持续12h。HE染色结果发现脓毒症休克大鼠左心室肌存在明显的心肌损伤及炎症细胞浸润,TUNEL染色证实了在脓毒症心肌抑制时,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并且通过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方法分别从m RNA和蛋白水平验证了Bax表达增加,Bcl-2表达减少,Capsaes 3 m RNA表达增加,cleaved-Caspase 3蛋白水平增加。经过扩大样本量的Real-time PCR检测,证实mi R-122-5p在脓毒性休克大鼠心肌中表达增加。Targetscan网站预测出GIT1与mi R-122-5p有结合位点,且GIT1 m RNA及蛋白水平在脓毒性休克大鼠心肌中表达下降,与mi R-122-5p变化趋势相反。应用双荧光素酶实验发现,对比mimics阴性对照组,mi R-122-5p mimics可明显下调野生组GIT1-3’-UTR荧光素酶活性,,却不能下调突变组GIT1-3’-UTR荧光素酶活性,证明了GIT1与mi R-122-5p存在直接结合关系。第二部分:应用mi R-122-5p antagomir可以有效抑制脓毒性休克大鼠心肌中mi R-122-5p表达,HE染色显示心肌损伤及炎症浸润减轻,TUNEL染色结果提示凋亡细胞减少,在m RNA及蛋白水平一致证实了Bax表达量明显降低,Bcl-2表达量明显增加,cleaved-Caspase 3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Elisa及生化试剂盒检测结果提示在脓毒性休克大鼠心肌中炎症因子(TNF-a,IL-6,IL-1β)含量明显增加,ROS水平升高,抗氧化物质(SOD,CAT,GSH-Px)含量降低,心肌酶(c Tn I及LDH)水平升高,说明心肌损伤明显,而抑制mi R-122-5p表达后,可以有效降低心肌炎症因子(TNF-a,IL-6,IL-1β)的含量,降低ROS水平,增加还原性物质(SOD,CAT,GSH-Px)的含量,降低心肌酶(c Tn I及LDH)的水平。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分别从m RNA和蛋白水平显示抑制mi R-122-5p的表达增加了GIT1的表达。第三部分:CCK8方法确定了LPS最佳干预浓度10μg/ml,最佳时间24h,H9c2心肌细胞在10μg/ml的LPS干预后随时间的延长,活性逐渐降低,并出现细胞死亡的现象。mi R-122-5p inhibitor可以有效抑制LPS干预后的H9c2心肌细胞mi R-122-5p的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在m RNA和蛋白水平减少Bax表达,增加Bcl-2表达,减少cleaved-Caspase 3蛋白表达,降低心肌细胞中炎症因子(TNF-a,IL-6,IL-1β)的含量,降低ROS水平,增加还原性物质(SOD,CAT,GSH-Px)含量,降低心肌酶(c Tn I及LDH)水平。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分别从m RNA和蛋白水平显示抑制mi R-122-5p的表达增加了GIT1的表达。相反,应用mi R-122-5p mimics后会加重心肌细胞凋亡,增加Bax及cleaved-Caspase 3的表达,减少Bcl-2表达,增加心肌炎症因子(TNF-a,IL-6,IL-1β)含量,增加ROS水平,减少还原性物质(SOD,CAT,GSH-Px)含量,增加心肌酶(c Tn I及LDH)水平,并减少GIT1的表达。通过GIT1 si RNA干扰以及共转染mi R-122-5p inhibitor,我们发现,GIT1敲除后会加重H9c2心肌细胞的凋亡,在m RNA和蛋白水平增加Bax表达,减少Bcl-2表达,增加cleaved-Caspase 3蛋白表达,增加心肌炎症因子(TNF-a,IL-6,IL-1β)含量,增加ROS水平,减少还原性物质(SOD,CAT,GSH-Px)含量,增加心肌酶(c Tn I及LDH)水平,而且部分抵消了抑制mi R-122-5p对LPS干预后的H9c2心肌细胞的抗炎、抗氧化、抗凋亡的保护作用。结论:1.心肌细胞凋亡可能是脓毒症心肌抑制的重要原因。2.抑制mi R-122-5p的表达可以增加GIT1的表达,减轻脓毒性休克大鼠心肌炎症、氧化应激及凋亡,减轻心肌损伤。3.mi R-122-5p通过抑制GIT1表达,加重LPS引起的H9c2心肌细胞炎症、氧化应激及凋亡,加重心肌损伤。

张路梅[6](2021)在《血常规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和研究血常规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我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120例受检者,对全部受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抗凝处理后,对10min、30min、1h、2h的血常规变化值进行检测,将其指标在不同静置时间内的数值进行对比,并对比分析白细胞(WBC)分类治疗中的中性粒细胞(NEU)和淋巴细胞(LYM)的比值。结果:经过30min的静置后,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的指标并无显着变化(P>0.05),随着静置时间的增加,血小板(PLT)的指标不断升高,但是在静置1h和静置2h时指标数值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在白细胞(WBC)分类指标数值的对比中,在静置30min时,中性粒细胞(NEU)达到了最高值,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静置时间中,淋巴细胞(LYM)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进行血常规检查时,静置时间对检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应对其加以重视,以防对检查结果的正确性造成影响。

薛明[7](2020)在《间充质干细胞对脂多糖-低氧诱导的Treg/Th17分化失衡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高脂多糖合并低氧特征的严重感染患者外周血T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特点目的:探讨高脂多糖合并低氧特征的严重感染患者外周血T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临床数据库中符合社区获得性严重感染诊断的病例资料,根据入院时血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水平及氧合指数(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Fraction of inspiration O2,Pa O2/Fi O2,P/F)进行分组:LPS>10pg/ml且P/F≤200mm Hg为高LPS合并低氧组,LPS≤10pg/ml且P/F>200mm Hg为对照组,记录基本资料、感染部位及可能的致病菌、入组时合并的器官功能障碍、器官支持技术及支持条件(如是否存在急性肾损伤、是否需要肾脏替代治疗及条件等),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如: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评分,入院后24小时内免疫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采用Human Lnc RNA Microarray V4.0芯片检测全血m RNA表达,利用NCBI、GO、STRING数据库对T细胞相关基因进行差异性表达分析及生物学功能富集及。结果:(1)一般情况:高LPS合并低氧组纳入9例,对照组纳入6例。高LPS合并低氧组患者血浆LPS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66.25[16.05,97.48]vs.5.00[5.00,6.38]pg/ml,P=0.003),高LPS合并低氧组患者P/F显着低于对照组(129±62 vs.346±55 mm Hg,P<0.001);(2)疾病严重程度与器官功能损伤:高LPS合并低氧组患者肌酐水平(164[79,332]vs.60[55,105]umol/L,P=0.017)、乳酸水平(2.2[1.5,3.4]vs.1.2[0.8,2.0]mmol/L,P=0.039)显着高于对照组组,其SOFA评分更高(11±4 vs.7±1,P=0.046),提示高LPS合并低氧特征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更重;(3)免疫炎症指标:与对照组组比较,高LPS合并低氧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显着降低(0.4[0.3,0.6]vs.0.8[0.5,1.2]/μL,P=0.020),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显着上升(17.9[7.1,23.4]vs.6.8[2.9,12.3],P=0.050),全身性炎症指标(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白细胞计数)、外周血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无明显差异;(4)低氧信号通路:外周血芯片检测提示差异性基因在低氧信号通路存在富集,高LPS合并低氧组患者外周血细胞低氧反应相关基因表达显着上调(P<0.05);(5)T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表达分析:与对照组比较,高LPS合并低氧组Th17正向转录调控基因STAT3(P=0.006)及BATF(P=0.014),受体活化基因TLR2及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相关基因FABP5(P=0.016)及IL6ST(P=0.046)表达显着上调,Th17负向信号转导基因STAT5A(P=0.045)及PPARG(P=0.049)表达显着下调,提示分化为Th17表型的细胞增加;Treg功能相关基因TET3(P=0.004)表达显着下调,提示分化为Treg表型的细胞减少。结论:高LPS合并低氧的严重感染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与器官功能损伤更重,外周血淋巴细胞降低更明显。其外周血细胞中Treg分化相关基因表达受抑,提示分化为Treg表型的细胞减少;Th17型分化相关基因表达增强,提示分化为Th17表型的细胞增加,导致Treg/Th17分化失衡。第二部分间充质干细胞处理对脂多糖-低氧诱导Treg/Th17分化失衡的影响目的:建立LPS-低氧诱导的Treg/Th17分化失衡体外细胞模型,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处理对Treg/Th17分化平衡的影响方法:分离C57BL/6小鼠脾脏获得单细胞悬液,以磁珠纯化获得CD4+T细胞,予生理条件anti-CD3(5ug/ml)及anti-CD28(2ug/ml)活化刺激过夜,加入或不加入RAW264.7巨噬细胞(抗原提呈)进行单独或共培养。根据不同刺激条件分组:无刺激对照组,LPS(终浓度0、10、100、1000ng/ml)刺激组,低氧(5%氧浓度)刺激组,LPS(不同浓度)-低氧共同刺激组。在LPS(100ng/ml)+低氧刺激条件下,通过transwell小室设置与MSC(鼠源性,Cyagen Biosciences,Inc.)直接共培养、间接共培养48小时,实施:(1)细胞样本Annexin V染色,流式细胞法检测T细胞存活率;(2)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样本中Treg、Th17亚群分化情况,以核染色CD25+Foxp3+鉴定Treg,以核内染色CD8-IL-17a+鉴定Th17细胞。结果:(1)单纯LPS刺激对CD4+T细胞的影响:与无刺激对照组相比,LPS刺激浓度10ng/ml组与100ng/ml组的CD4+T细胞存活比例、Treg分化比例均显着下降(均P<0.05),Th17分化比例均显着升高(均P<0.05),LPS刺激浓度100ng/ml与1000ng/ml两组间CD4+T细胞存活比例、Treg分化比例、Th17分化比例均无差异;LPS刺激各组(10、100、1000ng/ml)中Treg/Th17比值均显着高于无刺激组(均P<0.001);(2)单纯低氧刺激对CD4+T细胞的影响:与无刺激组相比,低氧刺激组CD4+T细胞存活无显着影响,Treg分化比例显着降低(P<0.05),Th17显着升高(P<0.05);(3)LPS-低氧刺激对CD4+T细胞的影响:与无刺激组相比,在低氧基础上予各浓度LPS刺激,CD4+T细胞存活、Treg分化比例均显着下降(均P<0.05),Th17分化比例均显着升高(均P<0.05),但低于各浓度LPS刺激组;与无刺激组相比,各浓度LPS合并低氧刺激时Treg/Th17比例均显着降低(均P<0.001);LPS浓度为10ng/ml时,LPS-低氧刺激组Treg/Th17比值较单纯LPS刺激者(即LPS刺激浓度10ng/ml组)显着降低,其余浓度LPS刺激组与LPS-低氧刺激组的Treg/Th17比值未见差异。(4)MSC处理对LPS-低氧刺激下CD4+T细胞的影响:与LPS-低氧刺激组相比,MSC处理显着改善LPS-低氧刺激所致的Treg分化比例下降与Th17分化比例增加,使Treg/Th17比值升高(P<0.05),MSC直接处理或间接处理时Treg/Th17比值未见差异。结论:LPS-低氧可诱导Treg/Th17分化失衡;MSC处理可改善LPS-低氧刺激所致的Treg/Th17分化失衡,该作用不依赖细胞直接接触机制。第三部分间充质干细胞调控脂多糖-低氧诱导Treg/Th17分化平衡的机制研究目的:探讨MSC调控LPS-低氧刺激下Treg/Th17分化平衡的分子机制方法:在transwell小室下层种植小鼠脾源性CD4+T细胞,上层加入MSC(鼠源性,Cyagen Biosciences,Inc.)进行间接共培养,培养液中加入LPS(终浓度100ng/ml),置于5%O2低氧条件培养,以抗TGF-β1(10ug/ml)中和抗体明确MSC分泌的TGF-β1对Treg/Th17分化的影响;微小RNA(micro RNA,mi R)-155 mimic或mimic control转染CD4+T细胞4小时后移至tranwell小室,在LPS(100ng/ml)、5%O2低氧条件下与MSC间接共培养,48小时后实施:(1)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培养液上清中促炎型细胞因子IL-17A、INF-γ、IL-21与抗炎型细胞因子TGF-β1、IL-10水平;(2)RT-PCR法检测mi R-155、Tgfb1、Rorc、Foxp3及Ptpn2 m RNA表达状况;(3)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样本中Treg、Th17亚群分化情况,以核染色CD25+Foxp3+鉴定Treg,以核内染色CD8-IL-17a+鉴定Th17细胞;(4)细胞样本进行Annexin V/PI染色,流式细胞法检测CD4+T细胞存活率;(5)细胞样本进行CTV染色,72小时后流式细胞法检测mi R-155mimic/inhibitor转染后对CD4+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1)MSC处理对LPS-低氧刺激下培养液上清中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与无MSC处理相比,MSC处理培养液中TGF-β1、IL-17、IL-10分泌水平均显着升高(均P<0.05);(2)抗TGF-β1阻断LPS-低氧刺激下MSC间接共培养对Treg/Th17分化平衡的影响:与MSC处理相比,抗TGF-β1抗体可明显抑制LPS-低氧刺激环境下MSC对Treg/Th17失衡的调控作用(P<0.05),即MSC增加Treg、降低Th17的作用消失;(3)MSC分泌TGF-β1对LPS-低氧刺激下CD4+T细胞mi R-155表达的影响:LPS-低氧刺激可显着提高CD4+T细胞mi R-155表达(P<0.05),与MSC未处理相比,MSC间接共培养处理可抑制CD4+T细胞mi R-155表达,而抗TGF-β1可明显阻断MSC间接共培养对CD4+T细胞mi R-155表达的抑制作用(P<0.05);(4)mi R-155转染对LPS-低氧刺激下MSC间接处理CD4+T细胞调控Treg/Th17分化平衡的影响:CD4+T过表达mi R-155时,MSC间接处理对LPS-低氧诱导的Treg/Th17失衡的调控作用受到抑制,同时Treg型转录因子Foxp3、Ptpn2 m 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Th17型转录因子Rorc m RNA表达增加(P<0.05);(5)mi R-155过表达转染对LPS-低氧刺激下MSC间接处理体系中CD4+T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mi R-155过表达转染对LPS-低氧刺激下MSC处理后的CD4+T细胞存活、增殖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TGF-β1是MSC通过旁分泌作用调控LPS-低氧诱导Treg/Th17分化失衡的因子或因子之一,通过抑制LPS-低氧诱导的CD4+T细胞mi R-155表达、加强Treg细胞型相关转录因子Ptpn2与Foxp3 m RNA表达,抑制Th17型相关转录因子Rorc m RNA表达,促进Treg/Th17分化平衡。

许小宇[8](2020)在《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的分子特征和发病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的临床特征目的: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诊断和治疗的7173例AML患者,根据细胞遗传学和融合基因检测的不同结果,分析不同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临床特征、细胞遗传学特点以及生存预后的差别。方法:1.完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诊断和治疗的AML患者基本信息的采集,系统性分析全部AML患者临床及细胞遗传学特征。2.根据融合基因和细胞遗传学的检测结果,比较不同融合基因亚型AM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差异。3.详细分析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分子以及预后生存特点。结果:1.7173例AM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点:正常核型患者3025人,占42.1%;染色体核型未检测或者检测结果丢失的患者占6.5%(463/7173);2.4%(172/7173)的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未见细胞分裂相;49%(3156/7173)的患者染色体核型存在异常,其中 t(15;17),t(8;21),inv(16),t(9;22)分别占 12.3%(884),11.2%(809),1.8%(129),1.4%(103)。2.从2006年起对初诊AML患者进行融合基因检测,共有398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结果提示融合基因阴性的患者2492例,占62.6%,AML1-ETO,PML-RARa,CBFb-MYH11,BCR-ABL,MLL 重排分别占 12.6%(500),13.2%(527),5.0%(198),1.8%(71),3.8%(152)。其他少见类型的融合基因有 DEK-NUP214(17),FUS-ERG(10),NPM-MLF1(3)和AML1-MTG16(2)。我们对不同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发现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发病年龄相对较小,中位发病年龄为24.5岁(8-52岁),与其他融合基因组年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但是检测到的FUS-ERG融合基因阳性的病例数仅为10人,样本数少统计结果可能存在偏差。3.搜集到FUS-ERG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共38例,其中34例为AML患者,占全部AML患者的0.47%(34/7173),3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以及 1 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ixed-Phenotype Acute Leukemia,MPAL)。对AML患者进行了随访调查,发现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早期死亡(6月内死亡)患者达到17.6%(6/34),一疗程诱导缓解率(complete response,CR)为64.7%(22/34);AML患者中有17例患者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发现造血干细胞移植组患者与单纯化疗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75,p=0.021),移植组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但是移植患者移植后的复发率达到41.2%(7/17),复发患者的治疗效果极差。结论: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细胞遗传学特点与国际上的报道相类似,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患者约占42.1%;49%的AML患者染色体核型存在异常,其中 t(8;21),t(15;17),inv(16),t(9;22)分别占 11.2%,12.3%,1.8%,1.4%。2.进行融合基因检测的3984例AML患者,结果提示融合基因阴性的患者占62.6%,AML1-ETO,PML-RARa,CBFb-MYH11,BCR-ABL,MLL 重排阳性分别占12.6%,13.2%,5.0%,1.8%,3.8%;其他少见类型如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小,中位发病年龄24.5岁(8-52岁),与其他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中位年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3.0.47%的AML患者可检测到FUS-ERG融合基因,但是FUS-ERG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一共38例,其中34例AML,1例MPAL和3例ALL。在AML患者中,患者早期死亡患者达到17.6%;17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患者的复发率达到41.2%(7/17),此类患者的生存预后极差。二、FUS-ERG融合基因阳性患者的分子特征目的: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技术(Whole exon sequencing technology,WES),全转录组测序(Whole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technology,RNA-sequencing)及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y,NGS)揭示 FUS-ERG 融合基因阳性 AML 患者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1.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诊断的AM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筛选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为研究对象,搜集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DNA或者RNA标本。2.通过WES对10例初诊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DNA标本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寻找共同伴随基因突变特征。3.通过RNA-sequencing对10例初诊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RNA标本进行基因表达和融合基因的检测,分析FUS基因和ERG基因断裂融合方式,以正常核型和其他类型AML患者作为对照,分析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基因表达特征及与其他类型AML患者的基因表达差异,寻找FUS-ERG融合基因可能的致病机制。4.采用包含51个血液肿瘤相关基因的靶向NGS,对13例初诊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DNA标本进行基因突变检测,进一步揭示其基因突变特征。结果:1.搜集到10例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初诊骨髓细胞DNA标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析测序结果显示:出现6次以上的重现性突变基因有RPL14、MUC4、LNP1、CAMKK2、FADS6、NBPF14,未检测到常见的 AML 基因突变。2.搜集到10例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初诊骨髓细胞RNA标本进行RNA-sequencing检测,分析这组病人和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基因表达差异,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显着上调的通路有肿瘤信号转导通路、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以及Rap1超RAS信号转导通路;通过和其他类型的AML患者的基因表达的GSEA分析,发现两者存在差异信号通路是主要是代谢相关通路:包括抗环血酸和醛酸代谢通路,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以及组氨酸代谢通路。3.搜集到13例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初诊骨髓细胞DNA标本进行靶向NGS测序,一共检测到20个基因突变,其中PTPN11激活性突变出现次数最多,频率为30.8%(4/13),其次是WT1突变,推测PTPN11突变可能对疾病的发生进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结论:通过和其他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基因表达的GSEA分析,发现两者存在差异的通路主要是代谢相关通路:包括抗环血酸和醛酸代谢通路,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以及组氨酸代谢通路。血液肿瘤相关基因的二代靶基因深度测序共检测到20个基因突变,其中PTPN11激活性突变出现次数最多(4/13),推测PTPN11激活性突变可能对疾病的进展起重要作用。三、FUS-ERG融合基因的致白血病机制研究目的:应用体外和体内实验模型,阐述FUS-ERG融合基因的致白血病机制。方法:1.构建FUS-ERG融合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质粒载体,三质粒系统包装慢病毒,分别在HL-60以及32D细胞株中稳定过表达,探究FUS-ERG融合基因在体外细胞株中对细胞增殖、凋亡以及分化的作用。2.构建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转染人脐血CD34阳性的细胞,流式分选CD34+GFP+细胞,进行原代细胞克隆形成和液体培养髓系诱导分化实验,观察克隆数目和类别的差异,以及其对原代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3.构建慢病毒过表达载体,将PTPN11-WT、PTPN11-D61V、PTPN11-E76K突变体分别在32D-Venus与32D-FUS-ERG细胞中过表达,研究PTPN11-WT及突变体对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的作用。4.构建慢病毒过表达载体,转染Balb/c小鼠骨髓CD117阳性细胞,胫骨原位移植到同种Balb/c小鼠骨髓内,观察移植后小鼠的发病情况。5.构建Vav-1为启动子的FUS-ERG融合基因敲入小鼠模型,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结果:1.成功构建FUS-ERG融合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人白血病细胞株,研究结果显示FUS-ERG融合基因可导致HL-60细胞增殖增多和凋亡减少,亦可以引起32D细胞分化阻滞。2.成功分选脐血中CD34阳性细胞,感染逆转录病毒,研究结果显示FUS-ERG融合基因可引起脐血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增加,多潜能集落形成单位比例增加,髓系成熟分化阻滞,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阻滞在干祖细胞及早幼粒细胞阶段。3.在体外,FUS-ERG融合基因可协同PTPN11激活性突变,引起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导致32D细胞增殖能力显着增加以及髓系成熟分化阻滞,促使下游基因HIF-1a、IKKa、Casp9 基因的下调。4.在小鼠骨髓移植模型体内实验中,检测移植后小鼠的生存情况,结果显示FUS-ERG融合基因移植小鼠全部死亡,载体对照组小鼠仅死亡一只,两组小鼠总生存率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75)。小鼠进行流式细胞学以及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单独FUS-ERG融合基因可导致移植小鼠发病,但是小鼠疾病的发生骨髓原始细胞增多,同时表达CD3和/或ter1 19的阳性细胞,发病形式不统一,此和临床上FUS-ERG融合基因的疾病发生类型相似。结论:1.FUS-ERG融合基因可导致HL-60细胞增殖能力增加,细胞凋亡减少;亦可以引起32D细胞髓系成熟分化阻滞。2.FUS-ERG融合基因引起脐血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增加,髓系成熟分化阻滞,分化阻滞在干祖细胞及早幼粒细胞阶段。3.FUS-ERG融合基因协同PTPN11突变,引起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导致32D细胞增殖能力增加和髓系分化阻滞,下游HIF-1a、IKKa、Casp9基因下调。4.单独FUS-ERG融合基因可导致移植小鼠发病,但是小鼠疾病的发生类型多样,此结果和临床上FUS-ERG融合基因的发生白血病的类型相似。

孙莹莹[9](2020)在《髓样树突状细胞中cofilin 1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SAA患者mDC内cofilin 1表达水平,及其对mDC和下游效应T淋巴细胞的影响,探索cofilin 1在SAA免疫发病中的作用,为完善SAA免疫发病机制,寻求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一,通过流式细胞术、WB方法检测30例SAA患者(初治15例、完全缓解15例)和15名健康对照者mDC内cofilin 1蛋白表达水平,并将SAA患者cofilin 1水平与其血常规、免疫指标作相关性分析。通过q RT-PCR方法检测三组患者mDC内cofilin 1的m RNA相对表达水平。二,应用RNAi技术敲低SAA患者mDC内cofilin 1表达水平,对敲低前后的mDC进行如下检测: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吞噬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F-actin。三,将cofilin 1敲低前后的SAA患者mDC与CD4+T淋巴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共培养上清Th1和Th2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细胞foxp3的表达水平。四,将cofilin 1敲低前后的SAA患者mDC与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CFSE检测各组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状况差异,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水平变化。结果一,流式检测初治SAA患者mDC内cofilin 1水平[(70.37±22.7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39.65±23.43)%,P=0.006]及SAA完全缓解者[(43.97±21.23)%,P=0.002],完全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SAA患者mDC内cofilin1水平,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显着负相关(r=-0.57,P=0.0026),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显着负相关(r=-0.49,P=0.0134),与血小板计数显着负相关(r=-0.57,P=0.0028),与血红蛋白水平显着负相关(r=-0.47,P=0.0192),与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显着负相关(r=-0.4089,P=0.0424);与CD4+/CD8+比值显着负相关(r=-0.62,P=0.0010),与IL-2浓度显着正相关(r=0.56,P=0.0037),与IFN-γ浓度显着正相关(r=0.56,P=0.0037)。WB检测显示SAA初治患者mDC内cofilin 1表达水平高于SAA完全缓解者及健康对照者。q RT-PCR检测提示SAA初治组患者骨髓培养mDC内cofilin 1的m RNA相对表达量(9.13±10.32)显着高于完全缓解组(2.91±3.08,P=0.049)和健康对照组(1.74±1.70,P=0.020)。二,经q RT-PCR和WB验证成功敲低mDC中cofilin 1水平,蛋白敲低水平为31.6%。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DC吞噬功能显示敲低组显着低于阴性转染组[(22.64±12.53)%vs(40.07±11.90)%,P=0.000],免疫荧光实验支持上述结果。Transwell检测mDC迁移功能结果示cofilin 1敲低组显着低于阴性转染组(45.08±31.98 vs 67.75±38.07,P=0.044)。流式细胞术检测mDC表面CD86表达水平示敲低组显着低于阴性转染组[(73.80±17.18)%vs(77.26±14.39)%,P=0.034]。Cofilin 1敲低组与阴性转染组之间mDC增殖、凋亡、CD80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cofilin 1敲低组F-actin含量增高,细胞突起密度增加,发生明显的重构。三,流式细胞术检测mDC与CD4+T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中CD4+T淋巴细胞分泌Th1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与阴性转染组相比,cofilin 1敲低组IL-2浓度降低[(179.48±180.52)pg/ml vs(216.32±203.24)pg/ml,P=0.024],TNF-α浓度降低[(178.08±146.00)pg/ml vs(232.48±157.75)pg/ml,P=0.017],IFN-γ浓度降低[(2499.71±2051.73)pg/ml vs(3020.96±2340.99)pg/ml,P=0.023];Th2相关细胞因子仅IL-6浓度降低(357.19±237.02)pg/ml vs(435.74±325.01)pg/ml,P=0.047],IL-4和IL-10浓度无差异。Cofilin 1敲低前后共培养体系Treg表达foxp3水平无差异。四,CFSE检测mDC与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中CD8+T淋巴细胞增殖,结果显示cofilin 1敲低组CD8+T淋巴细胞CFSE平均荧光强度为显着高于阴性转染组(1610313.97±1182187.85 vs 1107368.41±901731.27,P=0.028)。流式细胞术检测cofilin 1敲低组CD8+T淋巴细胞分泌穿孔素显着低于阴性转染组[(29.39±15.51)%vs(31.71±14.99)%,P=0.023],cofilin 1敲低组CD8+T淋巴细胞分泌颗粒酶B显着低于阴性转染组[(15.49±10.89)%vs(23.35±10.56)%,P=0.019]。结论一,初治SAA患者mDC内cofilin 1蛋白水平高于完全缓解者和健康对照者。SAA患者mDC内cofilin 1水平和患者的免疫状态、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cofilin 1水平越高,免疫紊乱越严重,病情越重。q RT-PCR检测发现cofilin 1m RNA升高,提示cofilin 1在转录水平即升高。二,经RNAi技术敲低SAA患者mDC内cofilin 1,可通过F-actin重构,降低mDC吞噬、迁移功能以及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水平。对mDC增殖、凋亡、CD80表达无影响。三,Cofilin 1能够增加SAA患者mDC刺激CD4+T淋巴细胞分泌Th1相关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和Th2相关细胞因子(IL-6)的能力,以Th1为着。对Treg表达Foxp3能力无影响。四,Cofilin 1能够增加SAA患者mDC刺激CD8+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的能力。五,SAA患者中cofilin 1表达水平或许可以作为SAA诊断和评价的新指标,有望成为SAA治疗的新靶点。

蔡文[10](2020)在《肾癌合并癌栓测序及SETD2对肾癌耐药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肾癌合并癌栓的原发灶及癌栓灶各自具有独特的基因组特征和生物学特点。我们通过肾癌合并癌栓新辅助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和原发灶及癌栓灶的高通量测序探索这一类型肾癌原发灶及癌栓灶的特点并对SETD2在肾癌靶向治疗中的耐药作用进行初步探索。资料与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我院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肾癌合并癌栓患者资料,比较靶向新辅助治疗后原发灶与癌栓灶的缩瘤效果,同时比较有无新辅助治疗两组患者的预后;第二部分收集我院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肾透明细胞癌合并癌栓患者原发灶、癌栓灶、癌旁组织及血细胞进行全外显子及m RNA测序并结合癌栓组织芯片分析研究肾癌合并癌栓患者原发灶及癌栓灶基因突变及表达的不同;第三部分利用基础实验方法初步探索SETD2在肾癌舒尼替尼耐药中的作用。结果:1.癌栓灶新辅助靶向治疗缩瘤效果不及原发灶(6.9%vs.10.8%,P=0.020),且患者未能获得显着生存获益(无进展生存时间:30 vs.28个月,P=0.543;总生存时间:45 vs.42个月,P=0.939);2.肾透明细胞癌合并癌栓患者癌栓灶具有更高SETD2突变率的统计趋势,且相比原发灶,癌栓灶出现了SETD2的显着低表达、DNA同源重组修复缺陷和微卫星不稳定的突变特征、凝血及免疫反应相关通路基因突变及表达的显着富集;3.体外实验表明肾癌细胞中SETD2低表达下调H3K36me3并激活mTOR通路使得肾癌细胞在舒尼替尼作用下增殖能力增强;SETD2在肾癌组织中低表达与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转移性肾癌患者预后不良有关。结论:1.肾癌合并癌栓患者术前靶向新辅助治疗效果有限,癌栓灶相对原发灶存在一定耐药性;2.肾透明细胞癌原发灶及癌栓灶存在基因突变及表达异质性,癌栓灶存在不同于原发灶的基因突变、突变特征、差异表达及富集通路。特别是SETD2的突变频率与表达、DNA损伤修复和凝血通路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癌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3.SETD2缺失上调mTOR通路促进肾癌对舒尼替尼的耐药,也是癌栓耐药的部分原因;SETD2低表达可作为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转移性肾癌患者预后不良因素。

二、静置标本混匀后不同时间对血细胞测定结果的影响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置标本混匀后不同时间对血细胞测定结果的影响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血常规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和设备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2)血常规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对结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IL-6在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共感染肺炎及肺炎链球菌肺炎继发脓毒症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IL-6 在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共感染肺炎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鸡胚、病毒、细胞和细菌
        1.2 实验动物和器械
        1.3 仪器设备
        1.4 主要试剂
        1.5 溶液配方
    2实验方法
        2.1 流感病毒PR8的鸡胚增殖
        2.2 血凝实验
        2.3 MDCK细胞培养及空斑实验
        2.4 肺炎链球菌D39的培养和菌载量测定
        2.5 动物感染剂量、感染表示方法、动物分组及建模
        2.6 肺部、鼻咽部、血液和脾脏细菌载量测定
        2.7 生存率和体重变化监测
        2.8 肺组织病理分析
        2.9 ELISA测定炎症因子
        2.10 肺组织湿干比
        2.11 共感染肺炎患者体内IL-6水平测定
        2.12 IL-6~(-/-)鼠的鉴定
        2.13 肺组织病毒RNA绝对定量
        2.14 肺泡灌洗液中总蛋白测定
        2.15 肺泡细胞流式分析
        2.16 体内吞噬实验
        2.17 体外吞噬实验
        2.18 肺组织原位细胞死亡检测
        2.19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PR8和D39的定量
        3.2 初始IAV感染增加了小鼠继发S.pn感染的易感性
        3.3 IAV和S.pn协同感染导致绝对致死性疾病
        3.4 共感染肺炎小鼠和患者体内IL-6水平显着升高
        3.5 缺乏IL-6使得流感后小鼠继发细菌感染的易感性明显增加
        3.6 IAV-S.pn共感染肺炎期间,IL-6可减少肺部炎症细胞死亡
        3.7 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共感染肺炎期间,IL-6可增强肺部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3.8 IL-6在降低流感后小鼠继发细菌感染的易感性中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4 讨论
第二部分 IL-6在肺炎链球菌肺炎继发脓毒症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动物模型和细胞
        1.2 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
        1.4 溶液配方
    2 实验方法
        2.1 临床评分
        2.2 细胞培养
        2.3 肺巨噬细胞敲低
        2.4 体外杀伤实验
        2.5 肺泡细胞流式分析
        2.6 原位细胞死亡检测
        2.7 肺泡灌洗液和细胞培养上清中LDH活性检测
        2.8 免疫印迹
        2.9 免疫组化(石蜡切片)
        2.10 小鼠重组IL-6蛋白处理
        2.11 体外感染
        2.12 其他方法
        2.13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IL-6影响肺炎链球菌肺炎继发脓毒症的结局
        3.2 IL-6影响肺炎链球菌肺炎继发脓毒症的结局主要通过其对巨噬细胞的效应
        3.3 肺炎链球菌肺炎继发脓毒症期间,缺乏IL-6不利于肺巨噬细胞存活和肺炎症损伤控制
        3.4 IL-6通过GSDME和GSDMD介导的焦亡调节肺炎链球菌诱导的巨噬细胞死亡
        3.5 肺炎链球菌肺炎继发脓毒症期间,IL-6阻止GSDME和GSDMD介导的肺组织炎症损伤
    4 讨论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白介素6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白介素37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IL-37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
    一、研究背景
    二、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主要仪器设备
        3.主要试剂
        4.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哮喘小鼠模型的构建和处理
    一、研究背景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1.哮喘模型小鼠行为学改变
        2.各组小鼠BALF白细胞分类计数
        3.小鼠气道高反应性变化
        4.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
        5.免疫组化检测IL-37相关受体的表达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哮喘小鼠肺组织蛋白芯片分析
    一、研究背景
    二、材料与方法
        1.GSM-CAA-4000试剂盒
        2.样品
        3.实验步骤
        4.数据分析方法
    三、结果
        1.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 expression proteins,DEPs)
        2.差异蛋白检查结果
        3.基因本体分析(gene ontology analysis,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Encyclopedia of Gene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分析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四部分 IL-37处理后的差异表达趋化因子验证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同第一部分
        2.主要仪器设备
        3.主要试剂
        4.研究方法
    三、结果
        1.PBMCs提供者基本信息
        2.rhIL-37处理患者PBMCs后趋化因子表达变化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五部分 上皮细胞系BEAS-2B中IL-37调控趋化因子CXCL13分泌机制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材料与方法
        1.主要仪器和设备
        2.材料与试剂
        3.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文献综述 白介素37的抗炎作用机制及其在哮喘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MiR-122-5p调控GIT1在脓毒症心肌抑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miR-122-5p在脓毒性休克大鼠心肌抑制中的表达及靶基因GIT1 的验证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脓毒性休克大鼠模型血压变化情况
        3.2 HE染色
        3.3 TUNEL染色
        3.4 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肌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及Caspase3)的mRNA表达
        3.5 Westernblot检测心肌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pro及 cleaved-Caspase3)的表达量
        3.6 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肌mi R-122-5p的表达变化情况
        3.7 生物信息学预测
        3.8 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肌GIT1的m RNA表达
        3.9 Western blot检测心肌GIT1 的蛋白表达量
        3.10 荧光素酶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miR-122-5p对脓毒性休克大鼠心肌抑制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脓毒性休克大鼠模型血压变化情况
        3.2 荧光定量PCR测定各组大鼠心肌mi R-122-5p的表达
        3.3 HE染色
        3.4 TUNEL染色
        3.5 荧光定量PCR测定各组大鼠心肌Bax,Bcl-2的m RNA表达
        3.6 Westernblot检测各组大鼠心肌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pro及cleaved-Caspase3)的表达量
        3.7 Elisa方法测定各组大鼠心肌炎症因子的水平
        3.8 生化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心肌氧化应激指标的水平
        3.9 Elisa及生化试剂盒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酶谱的含量
        3.10 荧光定量PCR测定各组大鼠心肌GIT1的m RNA表达
        3.11 Western blot测定心肌GIT1 蛋白的表达量
    4.讨论
    5.结论
第三部分 miR-122-5p调控GIT1对LPS诱导的H9c2 心肌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CCK8 方法确定LPS干预H9c2 的最佳浓度和时间
        3.2 LPS干预H9c2 心肌细胞后细胞形态学变化
        3.3 荧光定量PCR测定H9c2 心肌细胞中miR-122-5p的表达
        3.4 miR-122-5p对 LPS干预后H9c2 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3.5 miR-122-5p对 LPS干预后H9c2 心肌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
        3.6 miR-122-5p对 LPS干预后H9c2 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的影响
        3.7 miR-122-5p对 LPS干预后H9c2 心肌细胞心肌酶谱水平的影响
        3.8 miR-122-5p对 LPS干预后H9c2 心肌细胞GIT1 表达的影响
        3.9 GIT1 在H9c2 心肌细胞中的转染效率评价
        3.10 GIT1对LPS干预后H9c2 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3.11 GIT1对LPS干预后H9c2 心肌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
        3.12 GIT1对LPS干预后H9c2 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3.13 GIT1对LPS干预后H9c2 心肌细胞心肌酶谱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非编码 RNA 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 发表论文、出版专着
    2 科研项目
致谢
个人简介

(6)血常规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静置时间的血常规检测指标分析
    2.2 不同静置时间白细胞(WBC)分类指标
3 讨论

(7)间充质干细胞对脂多糖-低氧诱导的Treg/Th17分化失衡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专用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高脂多糖合并低氧特征的严重感染患者外周血T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特点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间充质干细胞处理对脂多糖-低氧诱导Treg/Th17分化失衡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间充质干细胞调控脂多糖-低氧诱导 Treg/Th17分化平衡的机制研究
    引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点
文献综述 Th17/Treg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致谢

(8)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的分子特征和发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的临床特征
    引言
    病例资料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的分子特征
    引言
    病例资料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FUS-ERG融合基因的致白血病机制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FUS-ERG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致谢

(9)髓样树突状细胞中cofilin 1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髓样树突状细胞中cofilin1表达水平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试剂与仪器
        1.1.3 实验方法
        1.1.4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FACS检测SAA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mDC内cofilin1水平
        1.2.2 SAA患者外周血mDC内cofilin1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患者免疫状态相关
        1.2.3 mDC体外诱导分化过程的显微镜形态观察
        1.2.4 mDC体外诱导分化效率及分选效率
        1.2.5 WB检测SAA患者及健康对照者mDC内cofilin1水平
        1.2.6 qRT-PCR方法检测SAA患者及健康对照者mDC内cofilin1 mRNA水平
    1.3 讨论
    1.4 小结
二、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ofilin1对mDC增殖凋亡及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试剂与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mDC体外诱导分化、磁珠分选及纯度检测
        2.2.2 流式细胞术转染效率验证,筛选最适细胞及转染试剂比例
        2.2.3 qRT-PCR检测mRNA水平转染效率
        2.2.4 Western Blot验证转染效果
        2.2.5 CCK-8方法检测cofilin1-siRNA转染前后mDC增殖情况变化
        2.2.6 FACS检测cofilin1-si RNA转染前后mDC凋亡情况变化
        2.2.7 FACS及免疫荧光检测cofilin1-siRNA转染前后mDC吞噬功能变化
        2.2.8 Transwell实验检测cofilin1-siRNA转染前后mDC迁移能力的变化
        2.2.9 FACS检测cofilin1-siRNA转染前后mDC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水平变化
        2.2.10 免疫荧光检测cofilin1-siRNA转染前后mDC内F-actin的变化
    2.3 讨论
    2.4 小结
三、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ofilin1对mDC刺激CD4~+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4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mDC体外诱导分化、分选、纯度检测
        3.2.2 mDC质粒转染及效果验证
        3.2.3 CD4~+T淋巴细胞分选纯度检测
        3.2.4 mDC与CD4~+T淋巴细胞共培养形态观察
        3.2.5 转染前后mDC刺激CD4~+T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能力变化
        3.2.6 转染前后mDC刺激Treg细胞Foxp3表达水平变化
    3.3 讨论
        3.3.1 树突状细胞对CD4~+T淋巴细胞的的影响
        3.3.2 树突状细胞与CD4~+T淋巴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细胞骨架密切相关
        3.3.3 Cofilin1影响mDC对CD4~+T淋巴细胞的作用
    3.4 小结
四、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ofilin1对mDC刺激CD8~+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试剂与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1.4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
        4.2.1 mDC体外诱导分化、分选、纯度检测
        4.2.2 mDC质粒转染及效果验证
        4.2.3 CD8~+T淋巴细胞分选纯度检测
        4.2.4 mDC与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形态观察
        4.2.5 CFSE检测转染前后mDC刺激CD8~+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变化
        4.2.6 FACS检测转染前后mDC刺激CD8~+T淋巴细胞杀伤功能变化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及遗传学异常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肾癌合并癌栓测序及SETD2对肾癌耐药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语对照表
绪论
第一部分:肾癌合并癌栓新辅助靶向治疗研究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人资料
        1.2 新辅助药物使用及患者随访
        1.3 新辅助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及手术并发症评估
        1.4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临床基本参数
        2.2 新辅助治疗肾癌合并癌栓患者的缩瘤效果
        2.3 新辅助治疗对肾癌合并癌栓患者生存影响
        2.4 手术并发症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肾癌合并癌栓测序研究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材料及仪器
        1.1.1 主要试剂及材料
        1.1.2 主要仪器及器材
        1.2 病人资料及样本收集
        1.3 DNA提取、文库构建及上机测序
        1.4 RNA提取、文库构建及上机测序
        1.5 外显子测序数据过滤注释及RNA数据定量
        1.6 突变特征分析
        1.7 体细胞拷贝数改变分析
        1.8 差异基因分析
        1.9 高频突变基因和差异基因GO及 KEGG分析
        1.10 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1.11 癌栓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染色
        1.12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2.2 突变图谱
        2.3 原发灶与癌栓灶突变基因比较
        2.4 突变特征分析
        2.5 体细胞拷贝数变异特征分析
        2.6 差异基因分析
        2.7 GO及 KEGG分析
        2.8 GSEA富集分析
    3.讨论
    4.结论
第三部分:SETD2 对肾癌舒尼替尼耐药作用研究
    前言
    1.材料
        1.1 肾癌患者及标本
        1.2 主要试剂及材料
    2.方法
        2.1 免疫组化染色
        2.2 细胞培养
        2.3 细胞转染
        2.4 CCK8 实验
        2.5 克隆形成实验
        2.6 蛋白提取及蛋白浓度测定
        2.7 细胞或组织RNA提取
        2.8 RNA逆转录
        2.9 实时定量PCR
        2.10 Western blotting测定蛋白表达
        2.11 免疫组化评分
        2.12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肾癌耐药组织SETD2 表达情况
        3.2 SETD2 敲低后肾癌细胞对舒尼替尼的反应
        3.3 SETD2-H3K36me3 下调激活PI3K/AKT/mTOR通路
        3.4 SETD2 及相邻肾癌驱动基因表达在接受TKI药物治疗mRCC患者的预后作用
    4.讨论
    5.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和科研工作

四、静置标本混匀后不同时间对血细胞测定结果的影响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血常规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 刘畏. 中国医药指南, 2021(36)
  • [2]血常规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对结果的影响[J]. 易春梅. 系统医学, 2021(23)
  • [3]IL-6在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共感染肺炎及肺炎链球菌肺炎继发脓毒症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勾雪梅.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白介素37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高胜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MiR-122-5p调控GIT1在脓毒症心肌抑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宋文良.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6]血常规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J]. 张路梅.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03)
  • [7]间充质干细胞对脂多糖-低氧诱导的Treg/Th17分化失衡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薛明. 东南大学, 2020
  • [8]FUS-ERG融合基因阳性AML的分子特征和发病机制研究[D]. 许小宇. 苏州大学, 2020(06)
  • [9]髓样树突状细胞中cofilin 1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 孙莹莹.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肾癌合并癌栓测序及SETD2对肾癌耐药影响研究[D]. 蔡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静态标本混合后不同时间对血细胞测定结果的影响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