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乡镇企业定位,实现“五个突破”

确立乡镇企业定位,实现“五个突破”

一、确立乡镇企业定位 实现“五个突破”(论文文献综述)

李攀[1](2019)在《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意义上的合作运动源于西方,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9世纪初,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先提出合作社的思想,并进行了实践探索。从1844年英国罗虚代尔消费合作社成立至今,合作社的发展历经一个半世纪。在这一长期历史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合作社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论断,成为指导合作社发展的科学指南。二十世纪初叶,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之时,合作思想作为一种“救世”学说被引入中国,中华大地上各种政治势力、各类社会团体出于各自目的,曾试办过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共产党与合作社渊源颇深,中共自诞生伊始就把发展合作社作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村问题的重要举措。1922年9月,毛泽东参与创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合作社——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从此合作社的种子开始在各个革命根据地生根发芽,其中,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陕甘宁边区的南区合作社是其典型代表,也是供销合作社的雏形。1950年7月,组建成立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全国的供销、消费、手工业等合作社具体业务。1954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合作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那时起,60多年来,供销合作社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也经受了不少挫折。供销合作社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它扎根农村、贴近农民,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为引导亿万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左”的观念的影响,供销合作社的所有制性质曾发生过多次改变,经营管理机构也屡遭撤并,和国营商业“三分三合”,尽管如此,其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办社宗旨始终没有变化,即便在“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左”的错误的影响下,供销合作社广大干部职工依然坚守岗位,为稳定农业、发展生产做了大量工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供销合作系统进行了改革,一度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由于市场环境的影响和体制机制的制约,农村供销合作社在二十世纪90年代遭遇经营困境,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90年代中期,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得以重建,供销合作系统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加快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这一重要指示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引领未来。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研究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共决策层对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认识过程、决策过程,考察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探究供销合作社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正在进行的供销合作社体制机制改革提供镜鉴和参考。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及研究重难点等基本情况。第一章,回顾合作社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过程,重点对马克思主义合作社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对建国前中共领导合作社的历史进行归纳,勾勒出供销合作社萌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轨迹。第二章,主要研究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国家重点发展供销合作社的政治——经济动因。梳理供销合作社发展方针的演化、确立过程。研究供销合作社超常规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具体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供销合作社落实“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做法举措及成效。探讨供销合作社领导农村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过程。第四章,探究“大跃进”期间,供销合作社所有制性质的变化过程及原因。研究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之后,供销合作社被“下放”为人民公社“供销部”的实际影响。研究中央恢复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决策过程和实际效果。第五章,研究文革对供销合作社造成的严重损失。探讨文革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为稳定农业生产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六章,研究探讨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的具体过程和实际效果。对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的改革进行总体评价。第七章,探究农村供销合作社在二十世纪90年代陷入经营困境的具体原因。研究供销合作系统摆脱困境的历史过程。第八章,对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进行总体评价。总结党领导供销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经验。

冀先栋[2](2019)在《新泰市岳家庄乡扶贫政策落实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精准扶贫是社会主义新时代治理贫困的战略要点,也是我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扶贫开发针对扶贫对象的总体目标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简称“两不愁、三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现在离实现精准扶贫政策目标的时间越来越近,各个地区、各级政府也进入到扶贫工作克难攻关时期,到了解决扶贫路上“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时期,确保完成精准扶贫任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公共政策落实向来是政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谓“三分政策,七分在落实”,一项公共政策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政策是否能够落实到实处。针对精准扶贫工作,扶贫政策的执行必须要依靠政府才能实现,乡镇政府作为政府体系中最底层的一级,想要达到预期的目标,根本在于乡镇政府的执行落实能力。从我国扶贫方式演变过程来看,“精准扶贫”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之路的里程碑。在脱贫攻坚的大环境下,从公共政策落实的角度剖析乡镇政府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发现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措施,为扶贫政策的更好的落实提供可靠的依据。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效果能够反映乡镇政府落实力的强弱,这与当地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实地调研,当前精准扶贫政策实际落实状况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而言,一是扶贫政策不够精准,没有做到;二是政策执行浪费资源,扶贫资源没有发挥最佳效果;三是贫困户识别不够精准,存在识别不实现象;四是扶贫主体缺乏内动力,内部造血能力差;五是农村政策执行环境影响扶贫政策落实。本文将乡镇政府作为研究对象,以农村为基础,借助于精准扶贫政策在农村具体落实的调研情况,分析出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乡镇政府具体执行政策时存在的问题,为何存在此类问题,并依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有利于乡镇政府提高自身执行精准扶贫政策能力的建议。文章主要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对本选题研究的背景以及产生的意义和近些年国内外对其研究的成果进行阐述。第二部分阐述运用到的相关理论,分析现阶段扶贫的两种主要方式,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的发展阶段。第三部分是本文研究对象岳家庄乡的基本概况和近年来的扶贫工作介绍。第四部分岳家庄乡在落实扶贫政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扶贫工作先进地区的典型做法和推广经验。第六部门针对出现的问题,从各个方面切入提出具体的有建设性的建议。结尾对以上六部分进行总结,想要使国家的精准扶贫工作顺利进行下去必须要求乡镇政府具有较为高效的执行能力,只有如此才能顺利实现脱贫的终极目标。

蒋省三[3](2013)在《供销合作社六十年之思辨(下篇)》文中研究指明(三)回归合作经济组织的探索成长阶段(1982年-1994年)。供销合作社回归合作经济组织的轨道,首先是从基层社恢复合作商业性质开始的。1982年,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全国农村普遍确立后,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彻底瓦解,农业集体化道路宣告失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提供了合作经济再次发轫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

陈振平[4](2013)在《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国家—市场的范式》文中提出中国的供销合作社制度广泛创建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和创新是国家力量与市场力量综合的结果。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与创新可以在民国时期寻找到一些渊源。民国时期的合作社作为实现“三民主义”的一种工具,与政权紧密结合,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政权以苏联合作社为样板实行计划合作经济的道路,将合作社作为实现农业及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纳入到国家统一的经济建设计划之中。这个时期的供销合作社作为连接城乡物资流通的桥梁,以统购统销或派购的方式将农村生产的物资转移到城市,将城市的工业制成品转移到农村,在这个过程中的工农业产品价值剪刀差帮助工业化积累了资金。随着计划经济的解体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国家的力量开始从基层的微观经济细胞中撤出,市场的力量开始成为引导基层市场运行的强大的动力,供销合作社开始探索办“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但实际上,国家力量的相对退出并不意味着供销合作社可以自然而然地在市场力量推动下建成为众所期待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从另一方面来说,国家力量的相对退出反倒使供销合作社的改革(改制)一度变得无从下手。到了21世纪,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突出,新一届中央政府从2003年起连续11年下发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将供销合作社更进一步地纳入到“三农”问题的整体框架中,从提供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服务等多个方面入手,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供销合作社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发挥供销合作社在沟通城乡流通,服务三农中的作用。从中国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历程看,中国供销合作社从产生到发展壮大,再到后来的萎缩、复苏,贯彻了一条核心线索就是供销合作社与国家、市场的关系。供销合作社是有一种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这种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依靠国家力量,服务国家现代化战略,服务城乡经济发展的一种制度设计。与此同时,供销合作社在发展中越来越多地具有服务三农和民生等社会性因素的考量,在支持市场竞争中相对落后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时候,各方面都会想起借用合作社这一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总共分为八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文章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阐述论文研究目标与主题,界定论文基本概念及范畴,搭建文章基本框架并对文献进行综述,介绍使用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第二部分是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历史渊源,主要从近代中国合作制度的思想渊源、近代中国合作制度的实践渊源两个方面进行展开。第三部分是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形成与变迁,主要研究国家建设与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形成、国家运动与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变迁、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创新、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制度的绩效及评价四个部分。第四部分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市场化探索。主要研究改革开放后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探索的起因、市场化探索的过程、市场化探索中的制度创新,以及市场化探索的绩效及评价。第五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中国供销合作社的市场化转型。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与供销合作社的市场化转型、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的制度创新、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的制度绩效及评价。第六部分是新时期的中国供销合作社的新发展。主要研究新时期供销合作社面临的新形势、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新发展、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创新、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绩效与评价。第七部分是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国内比较与国际经验借鉴。主要研究国内外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与创新的比较及借鉴启示。第八部分是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制度模式的历史总结与展望。主要包括对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既有模式的总结、构建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制度新模式、及关系供销合作社发展方向的两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叶学才[5](2013)在《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在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之上诞生了农村集体经济这一经济形式,它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一种。然而,农村集体经济在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自身也积累和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政府作为公共权力部门,其职责与地位决定了其对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新形势下,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一体化,在解决公共事业发展实力不足,维持农村社会治理,防止两极分化等方面直到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公共财政制度的合理分配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还普遍存在着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背景下,我们不可能完全要求国家政府投入进行新农村建设,而要完全依靠农民一家一户的出资建设也是不现实的,无异于强作无米之炊。只能够通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让集体经济在发展当中完成原始资本积累,才能够担当起成为新农村建设主力军的重要角色,才能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美好愿望,而这其中,作为拥有公共权力的政府,能通过发动领导、组织协调,把握方向,政策引导,投入带动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本文的研究以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公共政策理论、农村经济管理、农村发展战略等有关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历史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课题,通过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以及东莞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经济的经验来展开论述。本文以如何推动东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以东莞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全文的线索,以制度变迁来探索解决相关路径为整体分析框架,运用文献资料研究、实地走访和进行访谈等实际和理论结合的方法来讨论东莞政府如何推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这一现实课题,通过对东莞基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目前东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东莞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向,探索了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政府的所能起到的作用,提出东莞政府日后如何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具体政策建议。相比于其他地区,由于政府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东莞市政府放开激活农村基层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方针,东莞市的新农村建设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都处于一个较高的起点,然而,近年来,受产业转移、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金融危机等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旧有发展模式制约等影响,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着新的发展拐点,引起了各界人士、各大媒体的关注。本文的逻辑结构,包括绪论,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步骤。第二章介绍村级集体经济的概念与功能以及政府作用发挥的必要性,还将介绍相关理论概念。第三章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着重介绍了东莞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根源,介绍东莞政府在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措施与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的原因。第四章介绍珠三角其他城市以及苏南、温州地方政府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先进经验与启示。第五章由东部地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成功模式与经验,基于东莞,放眼全国,提出东莞政府如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建议。第六章为结束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大大地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崛起,有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与城市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相得益彰。因此,政府如何在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农村的和谐稳定、繁荣发展,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供坚实的经济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热点和难点。

尤道远[6](2011)在《服务“三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盐城广播电视台对农节目创新的几点做法》文中研究说明如何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摆在包括广电媒体在内的所有涉农宣传单位的重大课题。盐城市广播电视台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不断创新对农报道思路,创新报道内容,创新管理体制和传播方式,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胡国君[7](2011)在《新疆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基于对内蒙古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与借鉴》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内蒙古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内蒙古经济发展速度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举世瞩目,内蒙古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媒体报道和国家地方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对象。内蒙古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的规律和经验,通过政府、企业、品牌和市场相结合形成的独具内蒙古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概括。内蒙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方面都取得重大进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程度不断加快,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内蒙古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内蒙古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内蒙古通过引进外资、人才和技术提升了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特色产业的培养和品牌的建设推广、产业集群和城市一体化等方面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模式的一大特色。新疆与内蒙古同属于西部欠发达的民族自治省区,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西部大开放战略实施以后,新疆与内蒙古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面对国家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战略实施和新疆自身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新疆该如何利用政策优势和内蒙古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提升成为极为紧迫的课题。上述背景成为本文研究新疆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容的现实依据和理论的支撑。本文以国家对口支援新疆战略为背景,以内蒙古经济发展模式为参照,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进行阐述。运用比较分析和层次分析的方法,对新疆、内蒙古以及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静态和动态比较并简单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新疆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内蒙古模式存在的优点。根据内蒙古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的启示以及新疆经济发展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文章在最后构建了新疆经济发展模式。据此提出新疆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吴以恒[8](2009)在《基于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的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基本形成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分工合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随着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国农业银行的业务重心退出农村,在支农问题上发挥作用的只有农村信用社。但是,农村信用社制度性绩效差,有些地区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居高不下,根本无法满足农村金融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现行农村金融体系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金融“瓶颈”。要解决“三农”问题对浙江省以及全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其难点和焦点就是如何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改革,进而建立起一个归属明晰,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的信用社产权制度。但是目前,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长期忽视对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的研究和农村金融改革排斥农户参与,这也一直是我国理论界和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严重不足。实际上,农户金融合作行为是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微观基础或前提,是决定农村合作金融成败的关键内生变量,而非外生变量。因此,只有重视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研究,根据农户金融合作意愿而不是政府的偏好或效用函数进行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才能解决目前反反复复的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不尽人意的现状。因此,本文将围绕农户金融合作行为这一关键因素对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进行研究。通过现有理论成果获得影响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的关键变量,在对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扩展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使得政府部门能够更为准确的评估目前浙江省及全国内的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理论基础、现实基础与改革绩效,为下一步改革制定相应的政策思路,保证改革目的制定的明晰性、改革路径选择的有效性、改革实行的高效性。首先,本文基于农户的金融合作行为视角对农村信用社改革进行评述:认为此次改革虽然确实有一定的绩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的在于农户在改革中仍旧被边缘化、农户入股信用社的权利仍得不到很好的保证,这些都使得农户参与金融合作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损害。其次,采取浙江省农村地区的实证调研数据,结合选取的3个客观变量和2个主观变量(客观变量:被调查对象是否从信用社取得借款(b)、收入水平(i)和是否能提供有效抵押品(g)以及主观变量:农户对信用社的认同感(s)和农户的金融合作意愿(c))来建立三个数学模型——分层饱和模型(Hierarchical Model)、一般模型(General Model)、对数线性模型(Logit Model)进行实证研究。然后,运用效用函数方法以及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博弈论方法进一步对全国范围内的信用社改革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浙江省内,大部分农户有借款意愿,但高收入农户虽然更容易获得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相同的资金对其效用较低,其对信用社的认同感反而弱于低收入农户。(2)浙江省内的大部分农户对产权制度、入股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操作并不了解。少部分具备相关知识的农户明显对合作制这一产权制度兴趣不大。(3)农户长期以来对信用社的消极预期导致其对信用社相关事务的漠不关心。虽然,调查中表明浙江省农户对信用社有较好的认同感,但这种所谓的认同感更多的是一种“伪认同感”,这是农户仍不愿入股信用社、参与金融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4)由于目前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将农户排斥在外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因此,农村信用社本身对改革也持有消极预期并且最终偏离政府支持三农的改革初衷;而农户的消极预期又加强了这一偏离。(5)目前浙江省所选择的股份合作制的改革模式是最适宜的,只要能提高农户金融合作的积极性,其绩效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最后根据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结论,文章以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为对象提出普遍适用的政策建议。认为:首先,当务之急是要转变改革理念,重视对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的研究。第二,优化改革思路,基于农户金融合作行为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第三,突出改革重点,因地制宜实现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转型与服务的升级。第四,强调改革的系统性,为完善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提供配套条件。

刘秉龙[9](2006)在《中国合作经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合作运动是近现代劳动者在资本与劳动对立的矛盾中自我利益的实现形式。中国的合作经济已有70多年的历史,它体现了中国人在世界合作运动的思想和实践的启发下,主动摆脱旧有的生产方式羁绊的努力,又折射出中国经济矛盾的特殊性。同时,其是非曲折和思想演变,又蕴含着世界合作经济发展的一般性,构成整个世界合作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内容。 合作经济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对合作经济的性质和权利结构也存在着十分混乱的解释。本文力图从中国劳动者主体出发,以劳动者的经济和政治权力分析为依托,揭示其内在矛盾及其演化轨迹,探讨中国合作经济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从而对现实的中国合作经济发展能够起到指导作用。 研究方法。本文是对中国合作经济历史和现实,经济、政治和文化总体的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矛盾的分析方法、经济、政治和文化统一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和整体研究的方法。 论述体系。全文分为六部分: 绪论。首先规定合作、合作制、合作社和合作经济概念。其次是对我国合作经济研究的理论综述,最后是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论述体系。 第一章,合作经济思想的历史回顾。欧文是合作经济思想最早的

童松青[10](2006)在《对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三农”问题成为我国上下都十分关注的话题,但肩负着“支农”重任的农村信用社却不能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不利于稳定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大局。 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无论是在自身建设,还是在适应为“三农”服务的要求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在产权制度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主要是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职权和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等。因此,对我国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是不可避免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及与其相关治理结构的改革。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特别是法人治理结构上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首先是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背景进行说明,接着在此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的研究。 第二部分是对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体制改革的理论分析,这是本文对我国农村信用社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是回顾我国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创新的过程,并对浙江省内两个有典型代表意义地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制进行了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总结改制的得与失,从传统农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这两个角度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创新进行研究。 第四部分是在前文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

二、确立乡镇企业定位 实现“五个突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确立乡镇企业定位 实现“五个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二、已有研究成果评述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供销合作社的理论和实践渊源
    一、马列经典作家关于合作社的重要论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社的有关论述
        (二)列宁的合作社理论和实践
    二、近代中国合作运动的理论和实践
        (一)合作思想在我国的广泛传播
        (二)新中国成立前中共领导的合作社运动
第二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兴起与扩张(1949-1952)
    一、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政治—经济动因
        (一)政治动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二)经济动因:城乡物资交流的迫切需要
        (三)重要因素:为工业化提供有效支撑
    二、供销合作理论的建构与政策体系的形成
        (一)供销合作理论的初步建构
        (二)政策举措的密集出台
    三、“放手发展供销合作社”
        (一)整顿老社
        (二)发展新社
第三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规范发展与功能提升(1953-1956)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供销合作社的新使命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供销合作社新任务的提出
    二、基层组织体系的完善和规范管理的加强
        (一)加强组织建设
        (二)强化民主管理
        (三)健全管理制度
    三、“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全面贯彻
        (一)供应生产资料
        (二)扶持农村副业生产
        (三)新仓经验与“结合合同”的普遍推行
        (四)开展生产救灾
    四、对农村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背景和改造形式
        (二)对农村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对农村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的“下放”与 “恢复”(1957-1965)
    一、农村基层供销社下放“人民公社”
        (一)县以上机构合并及所有制性质的改变
        (二)农村基层社“下放”人民公社
    二、大跃进狂飙中的“大购大销”风潮
    三、“多重压力”下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恢复
        (一)恢复供销合作社的决策过程
        (二)供销合作系统的重建
    四、农村供销合作社的继续发展
        (一)“轻装上阵”——开展“三清”运动
        (二)“强化服务功能”——开展改善经营管理运动
        (三)“拓展服务网点”——大力发展代购代销店
第五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徘徊与曲折发展(1966-1976)
    一、对供销合作社的“大批判”及后果
        (一)“大批判”引发思想混乱
        (二)供销合作社的组织撤并和性质变化
        (三)“贫下中农管理农村商业”的普遍推行
    二、在“文革”中的曲折发展
        (一)供销合作社的再次恢复
        (二)为稳定农业生产发挥关键作用
第六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1977-1991)
    一、农业政策的调整与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有关争论
        (一)农业政策的调整与农村市场的变化
        (二)改革大潮中供销合作社改革方向的有关争论
    二、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一)恢复“三性”,启动供销合作社改革(1979-1983)
        (二)实行“五个突破”,变“官办”为“民办”(1984-1985)
        (三)抓好“六个发展”,建立综合服务体系(1986-1991)
    三、二十世纪80年代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总体评价
第七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脱困”与“新生”(1992-2002)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陷入经营困境
        (一)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供销社陷入经营困境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陷入困境的多维分析
    二、全行业扭亏为盈目标的实现
        (一)《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指明方向路径
        (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恢复为“脱困”提供组织保障
        (三)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为脱困提供政策保障
    三、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创新发展
第八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作用和基本经验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作用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发展演进的基本经验
参考文献
致谢

(2)新泰市岳家庄乡扶贫政策落实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主要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相关理论
        2.1.1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2.1.2 “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2.1.3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2.2 扶贫方式
        2.2.1 救济式扶贫
        2.2.2 产业开发式扶贫
    2.3 乡镇扶贫工作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岳家庄乡落实扶贫政策的具体情况
    3.1 岳家庄乡基本情况概述
    3.2 岳家庄乡落实扶贫政策成效
第四章 岳家庄乡落实扶贫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扶贫政策不够精准
        4.1.2 政策执行浪费资源
        4.1.3 贫困户识别不够精准
        4.1.4 扶贫主体缺乏内动力
        4.1.5 农村政策执行环境影响扶贫政策落实
    4.2 存在问题主要原因
        4.2.1 帮扶措施没有因户施策
        4.2.2 思想认识不到位
        4.2.3 扶贫信息动态变化大,管理不规范
        4.2.4 造血能力不足,扶贫效果不持久
        4.2.5 机制不顺,资源未形成合力
第五章 省内扶贫政策落实经验借鉴
    5.1 扶贫工作推进思路清晰
    5.2 扶贫项目运行效益良好
    5.3 就业扶贫规范有效
    5.4 养老扶贫灵活多样
    5.5 资源整合多元有力
第六章 促进扶贫政策全面落实的对策
    6.1 因户施策,增强帮扶措施针对性
    6.2 整合力量,推动扶贫资源上下联动
    6.3 动态管理,建立多维贫困识别体系
    6.4 强化造血,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6.5 立足长远,构建扶贫工作长效机制
全文总结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4)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国家—市场的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主题
    三、基本概念及范畴界定
    四、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五、论文的思路、内容与架构
    六、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七、论文的主要创新
第一章 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历史渊源(1949年以前)
    第一节 思想渊源—民国时期合作思想的繁荣
        一、国外重要合作思想在中国传播
        二、国内合作界的思想创新
    第二节 实践渊源—民国时期合作实践的探索
        一、民国知识分子的合作探索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合作运动
        三、共产党统治区的合作实践
第二章 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形成与变迁(1949-1978年)
    第一节 国家建设与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形成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与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发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供销合作社的崛起
    第二节 国家运动影响下的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
        一、人民公社化与供销合作社制度的扭曲及纠偏
        二、文化大革命与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变异及整顿
    第三节 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创新
        一、建设性制度创新:建成贯通城乡的物资流通体系
        二、破坏性制度创新:变身全民所有制经济
    第四节 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制度绩效与评价
        一、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绩效
        二、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评价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供销合作社的市场化探索(1979-1991年)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探索的起因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与人民公社解体
        二、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和社会服务体制变革
        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与农产品价格放开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探索的过程
        一、1978-1982年酝酿期:恢复“三性”
        二、1983-1992年突破、发展期:五个突破、六个发展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探索中的制度创新
        一、建设性制度创新:民办方向与经营承包责任制
        二、破坏性制度创新:独立体系断裂,受地方行政干预明显
    第四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探索中的制度绩效与评价
        一、市场化探索的制度绩效
        二、市场化探索的制度评价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与供销合作社的市场化转型(1992-2001年)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的起因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二、供销合作社面临严峻形势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的过程
        一、1992-1995年:市场化冲击与谋求系统独立
        二、1995-2001年:生存考验期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中的制度创新
        一、建设性制度创新:系统再造及参与农业产业化
        二、破坏性制度创新:供销合作社资产“被流失”
    第四节 供销合作社市场化转型中的制度绩效与评价
        一、市场化转型的制度绩效
        二、对市场化转型的制度评价
第五章 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供销合作社制度新发展(2002-2012年)
    第一节 新时期供销合作社面临的新形势
        一、“三农”问题凸显与国家对“三农"的大力扶持
        二、基层供销合作社扭亏为盈,市场经营步入正轨
    第二节 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发展过程
        一、2002-2006年:市场化主导的“四项改造”
        二、2006年开始:国家支持下的“新网工程”
        三、2008年以后: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供销合作社新发展
    第三节 “新网工程”—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创新
        一、国家扶持下的供销社“新网工程”
        二、“新网工程”的现实应用
        三、“新网工程”的预期效果
    第四节 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制度绩效与评价
        一、新时期供销社的制度绩效
        二、新时期供销社的制度评价
第六章 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国内比较与国际借鉴
    第一节 国内供销合作社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
        一、云南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案例
        二、江苏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案例
        三、台湾农业合作社的制度变迁案例分析
    第二节 对日本、美国合作社制度的考察与借鉴
        一、对日本农协制度的考察与借鉴
        二、美国农业合作社制度的考察与借鉴
    第三节 国内外比较带来的启示
        一、合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力量的支持
        二、成功的合作社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三、建成社员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七章 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制度模式的历史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制度模式的历史总结
        一、历史模式的理论支撑
        二、历史模式的制度结构
        三、历史模式的优点与不足
    第二节 展望:构建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新制度模式
        一、新制度模式的理论支撑
        二、新制度模式的结构
    第三节 两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一、社有企业的多元化、集团化经营—公司化发展趋向
        二、专业合作社与供销合作社融合发展
    第四节 小结
        一、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创新模式是中国特色制度创新模式的缩影
        二、供销合作社真正打造成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需要漫长的过程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
致谢

(5)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 研究的思路、方法
        1、本文研究的思路
        2、本文研究的方法
    (六) 研究的创新点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的必要性
    (一) 村级集体经济的概念与功能
        1、村级集体经济的内涵
        2、村级集体经济的功能
    (二) 政府、政府作用的概念
        1、政府、地方政府
        2、政府作用
    (三)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的必要性
        1、基于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的分析
        2、现实层面的分析
    (四) 地方政府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
        1、地方政府应发挥正确导向作用
        2、地方政府应提供必要的财政扶持作用
        3、地方政府应提供农村基层必要公共产品
        4、地方政府应发挥组织保障作用
三、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作用发挥的现状分析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政府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
        1、政府扶持引导集体经济发展,增强农村集体造血功能
        2、政府引导农村经济体制结构深刻变革,优化产业结构
        3、政府牵头扶持农业,完善农业基础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4、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强化集体经济监管
        5、完善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为基层农村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二) 东莞市政府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所取得的成效
        1、东莞基层农村基本实现工业化、城市化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3、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农业向产业化经营转变
        4、全面完成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得到加强
        5、基本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得到保障
    (三) 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所存在的问题
        1、政府政策引导力度不足,农村集体经济增长乏力
        2、政府统筹资源力度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负担沉重
        3、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足,集体经济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4、政府对集体资产监管力度不足,集体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5、现行管理体制与基层组织建设滞后,有待政府加强
    (四) 政府作用发挥不到位对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五) 政府作用发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是理性经济人
        2、GDP政绩考核体系的影响
        3、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4、全能主义政府的惯性
四、发达地区政府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经验借鉴
    (一) 珠三角地市政府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升级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1、深圳龙岗区政府:八大措施力“促”转型
        2、佛山南海区政府:在强化管理中“谋”转型
        3、广州天河区政府: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领”转型
        4、深圳宝安区政府:扶持与培训并举“引”转型
    (二) “苏南模式”之政府主导推进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三) “温州模式”之市场主导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五、对东莞市政府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 加大引导发展的力度,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
    (二) 加大资源统筹力度,切实减轻农村集体负担
    (三)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优化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四) 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力度,提升集体资金使用效益
    (五) 加快现行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转型升级发展机制
    (六)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七) 试点探索村委会5年任期制,为基层工作的连续性提供制度保障
六、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6)服务“三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盐城广播电视台对农节目创新的几点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对农报道思路, 在总体定位上实现“五个突破”和“五个转变”
二、创新对农报道内容, 在题材选择上明确“五个瞄准方向”和“五个切入点”
    1. 瞄准高效农业, 引导农民提高土地产出率, 以“百万亩万元高效示范工程”为切入点。
    2. 瞄准优势特色, 引导农民提高产业竞争力, 以“百家园区建设工程”为切入点。
    3. 瞄准沿海开发, 引导农民提高资源利用率, 以“百项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为切入点。
    4. 瞄准优质名牌, 引导农民将种养项目与市场对接, 以“百家检测站点建设工程”为切入点。
    5. 瞄准加工流通, 引导农民大力提升产品增值率, 以“百家协会建设工程”为切入点。
三、创新对农报道的管理体制和传播方式,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实行“四个结合”和“四个灵活”

(7)新疆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基于对内蒙古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评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总结
    第三节 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一、经济发展模式内涵
        二、经济发展模式特征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新疆与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静态与动态比较
    第一节 内蒙古与新疆经济发展的静态比较
        一、对经济发展水平内涵的理解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二、新疆与内蒙古经济发展历史与现状
        三、新疆与内蒙古经济发展水平静态比较
    第二节 新疆与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动态比较
        一、新疆与内蒙古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比较
        二、新疆与内蒙古经济水平变动差异分析
第三章 新疆与内蒙古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容及其总结
    第一节 新疆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容
    第二节 内蒙古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容
    第三节 新疆与内蒙古经济发展模式
        一、新疆经济发展模式总结
        二、内蒙古经济发展模式总结
    第四节 新疆经济发展模式与内蒙古经济发展模式的异同
        一、新疆与内蒙古经济发展模式相同之处
        二、新疆与内蒙古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之处
第四章 新疆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内蒙古经济发展模式的启示和借鉴
    第一节 新疆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新疆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问题
        二、新疆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原因分析
    第二节 内蒙古经济发展模式的启示和借鉴
第五章 新疆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和建议
    第一节 新疆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一、影响新疆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若干因素
        二、新疆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第二节 若干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的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于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的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评述:基于农户金融作行为视角
    第二节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研究的逻辑起点:理性农户假设
    第三节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研究的现实起点:农户融资行为
第三章 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的形成机理及其在浙江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基于调查数据的总体统计结果
    第二节 基于地区分类的简单统计结果
    第三节 农户金融合作行为形成机理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 基于实证分析的农户金融合作行为形成机理的简单小结
第四章 农户金融合作行为与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安排的内在逻辑关系——基于博弈模型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强制性变迁方式排斥农户主动参与
    第二节 在农村信用社相关事务中边缘化使农户形成了消极预期
    第三节 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和农户消极预期下的博弈行为分析
    第四节 基于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的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决定模型
第五章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模式及绩效评价
    第一节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模式简介
    第二节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绩效的总体评价
    第三节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第六章 基于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的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对策
    第一节 转变改革理念,重视对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的研究
    第二节 优化改革思路,基于农户金融合作行为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
    第三节 突出改革重点,因地制宜实现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转型与服务的升级
    第四节 强调改革的系统性,为完善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提供配套条件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后记
致谢

(9)中国合作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合作经济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二、中国合作经济研究的综述
    三、本文的理论意义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论述体系
第一章 合作经济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 欧文与威廉·金——假说与实践
        一、欧文以合作社为内容的整体社会改革思想
        二、威廉·金合作经济思想的实践性
    第二节 马克思与恩格斯——理论的提升与实现途径的争论
        一、马克思对合作社性质的认识
        二、马克思关于合作劳动制的基本原则
        三、马克思关于资本统治条件下合作社的建立原则
        四、恩格斯合作社思想
    第三节 列宁与斯大林——工具论的形成
        一、十月革命前列宁合作制思想的形成
        二、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农业公社的实践
        三、列宁新经济政策和合作制的实践方向的变化
        四、斯大林集体农庄思想
    第四节 从合作工厂到农业合作社——合作经济思想的百年误读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经济矛盾与合作运动
    第一节、中国近代社会矛盾与工业化进程中的劳动主体的形成
        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特殊性
        二、近代中国工业化和官僚资本的产生
        三、中国近代劳动者主体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1949年以前合作制思想的引入和实践
        一、五四运动前后合作制思想的传入和实践
        二、国统区合作社思想的传播和实践
        三、中国共产党在苏区、边区和解放区的合作运动及其经验
        四、国统区与革命根据地合作运动对比和分析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运动与中国式合作制形式的探索
        一、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历史阶段中合作社的性质和发展政策
        二、1950-1953年农业互助组的发展和初级农业合作社兴起
        三、手工业、商业和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及集体制过渡
    第四节 集体制——合作制的异化
        一、高级社——合作制外壳中的集体制
        二、人民公社——行政集权对高级社集体权利控制的制度化
        三、集体制——合作制的畸变形式
    第五节 国外合作运动理论与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一、西方的合作社发展
        二、国外现代合作经济思想特点
        三、国外合作经济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启示
第三章 合作制主体、权利体系、公共价值和原则
    第一节 合作制的主体与理论基础
        一、总体劳动——合作
        二、总体劳动者——合作者
        三、劳动价值论——合作制的思想前提
        四、合作制——总体劳动者为主导的现代化实现形式
    第二节 合作制权利体系及其制度特征
        一、合作制基本权利——劳动者劳动力所有权和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统一
        二、合作制的基本权利的实现形式——占有权
        三、合作制基本权利的实现机制——民主制
        四、合作社管理权与民主管理
    第三节 合作经济原则与章程
        一、合作经济原则的建立和演化
        二、合作社原则——合作制本质的体现、思想的简化
        三、合作社章程——合作制原则的法制规范
    第四节 合作制公共价值创造与实现、占有与分割
        一、公共价值——合作劳动者剩余劳动的价值体现
        二、公共价值的创造与体现
        三、公共价值的占有
        四、合作制公共价值的提取、分割和使用
        五、公共价值的占有、提取、分割和使用中所体现的合作制的矛盾
第四章 中国集体经济的衰落和合作经济的复兴
    第一节 集体经济的衰落与小农经济的回归
        一、集体经济的衰落及其原因
        二、联产承包制——小农经济的回归
        三、小农经济的现代化变革方向——合作制
    第二节 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的兴起
        一、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兴起的背景和性质
        二、农村合作组织的类型、规模和分布
    第三节 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与合作企业的建立
    第四节 农业供销生产合作社的改革与变化
    第五节 中国信用合作的改革与困境
        一、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
        二、城市合作银行——合作制名义下的股份制
        三、中国农村合作基金会——集体制的再现与消亡
    第六节 中国当代合作制矛盾分析
        一、合作制与官僚资本的矛盾——现代中国主要经济矛盾的基本内容
        二、合作制与小农经济的矛盾——中国合作制发展的次要矛盾
第五章 以民主的力量克服矛盾,促进合作经济发展
    第一节 以民主法制确立并保证合作制中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及权利
        一、合作制与民主制
        二、合作经济成员和组织的立法保障
        三、我国合作制法律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加强劳动者联合文化的导引树立合作意识
        一、以劳动社会主义文化导引劳动者确立主体意识和自主发展意识
        二、官文化和小农意识的批判和克服
        三、合作经济理论地位的确立
        四、加强合作社教育,宣传合作文化
    第三节 以民主法制保证并促进中国合作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作者声明

(10)对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本文的研究对象
    1.2 研究的现实背景
    1.3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综述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 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
    2.1 产权的一般概念
    2.2 对合作金融产权制度的研究
    2.3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产权制度考察
    2.4 不同农村信用社产权模式的探讨
3 我国农村信用社体制创新及发展
    3.1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历程的评析
    3.2 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对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影响
    3.3 传统农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创新
    3.4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创新
4 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方案设计
    4.1 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定位与产权制度的改革模式
    4.2 以法人为单位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
    4.3 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
    4.4 构筑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的内外部环境
5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确立乡镇企业定位 实现“五个突破”(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D]. 李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2]新泰市岳家庄乡扶贫政策落实问题研究[D]. 冀先栋.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供销合作社六十年之思辨(下篇)[J]. 蒋省三. 中国合作经济, 2013(07)
  • [4]当代中国供销合作社的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国家—市场的范式[D]. 陈振平. 武汉大学, 2013(07)
  • [5]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叶学才. 广西师范大学, 2013(S1)
  • [6]服务“三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盐城广播电视台对农节目创新的几点做法[J]. 尤道远. 中国编辑, 2011(05)
  • [7]新疆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基于对内蒙古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与借鉴[D]. 胡国君. 新疆财经大学, 2011(04)
  • [8]基于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的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创新研究[D]. 吴以恒. 浙江财经学院, 2009(10)
  • [9]中国合作经济研究[D]. 刘秉龙.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1)
  • [10]对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D]. 童松青. 浙江大学, 2006(06)

标签:;  ;  ;  ;  ;  

确立乡镇企业定位,实现“五个突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