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封闭式压力机封闭式高度测量及显示系统设计

大型封闭式压力机封闭式高度测量及显示系统设计

一、大型封闭式压力机封闭高度测算显示系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于鲁川[1](2021)在《汽车外覆盖件冲压生产线送料系统高速稳定运行理论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的提出、实施与推广,促进汽车外覆盖件冲压生产线跨越式发展,符合汽车行业高速化、柔性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满足汽车行业日益增长发展需求。虽然国内厂商已研制类型多样的大型机械压力机冲压生产线、大型伺服压力机冲压生产线、大型多工位冲压生产线,并将整个生产线广泛销往一汽、上汽、长城、比亚迪、通用、雪铁龙、福特等国内外知名汽车企业,但该领域仍然存在基础共性技术研究深度不够、理论成果验证不充分等问题,严重制约汽车外覆盖件冲压生产线进一步发展。汽车外覆盖件冲压生产线是通过若干个送料系统和冲压工位,以金属板材为加工对象,将其制成类型多样、结构复杂的车身金属薄板。由于技术壁垒、数据保密等原因,该方面公开报道研究尚少。然而,相关研究数据表明,送料系统类型和轨迹对汽车外覆盖件冲压生产线高速稳定地运行影响很大,汽车外覆盖件冲压生产线仿真技术在以不消耗任何实际生产资源情况下,对实际生产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可以快速地验证单个或多个运动设备之间轨迹规划结果的合理性、有效性,缩短研发周期。因此,本文将从理论分析、仿真优化与实验验证三个方面对汽车外覆盖件冲压生产线送料系统机构及其轨迹进行系统的研究。从图论角度出发,研究平面连杆运动链同构判别及其自动绘制机理。分析常见同构判别、自动绘制方法特点,提出一种适合于平面连杆运动链简单、可靠的同构判别及自动绘制方法。以连杆和运动副交替连接分布为基础,结合连杆-连杆邻接矩阵和环路理论,建立平面连杆运动链和伪环路矩阵之间的联系,明确平面连杆运动链同构判别标准;基于平面连杆运动链中连杆和运动副分布特点及其连接关系,总结平面连杆分类绘制原则,结合同心圆和叉积运算,提出平面连杆运动链自动绘制路线。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伪环路矩阵的同构判别方法可有效地判别不同平面连杆运动链的同构性,连杆分类最优布局法可有效地绘制平面连杆运动链。基于平面连杆运动链中连杆和运动副关系,建立给定连杆数量和给定连杆自由度与连杆类别的联系。以连杆-连杆邻接矩阵为基础,提出连杆-路径邻接矩阵,直观地反映平面连杆运动链中连杆分布和环路组成。分析应用于平面连杆运动链中常见的机构类型综合方法,依次通过确定连杆类别集、建立元素数据库、确定元素位置、从元素数据库挑取元素、刚性链判别、同构判别和自动绘制的技术路线,提出基于连杆-路径邻接矩阵的纯转动副平面连杆运动链机构类型综合方法。分析汽车外覆盖件冲压生产线送料系统工作环境和任务需求,以纯转动副平面连杆运动链机构类型综合结果为基础,将平面连杆运动链中若干个转动副替换为移动副,对送料系统进行机构创新,完善任务驱动型机构创新型设计方法。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平面连杆运动链机构类型综合方法可生成完备的平面连杆运动链构型,任务驱动型机构创新型设计方法可有效地设计送料系统新构型,为保证汽车外覆盖件冲压生产线高速稳定地运行奠定了基础。研究常见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建立方法,结合Denavit-Hartenberg方法,推导适合于平面送料机械手运动学模型快速建立的公式。分析典型机器人逆运动学方法求解原理和送料系统工作特点,结合粒子群优化算法和拉格朗日动力学理论,提出基于多层粒子群优化算法和关节分类策略的逆运动学求解方法。分析影响汽车外覆盖件送料机械手抖动和生产节拍瓶颈因素,从轨迹规划角度出发,通过五次B样条曲线对冗余送料机械手在关节空间和笛卡尔空间轨迹进行拟合,采用加权法,降低冗余送料机械手在关节空间轨迹以及末端执行器在笛卡尔空间轨迹的加速度时间变化率,合理协调关节空间各个主动关节对应伺服电机的扭矩,保证送料机械手高速、低抖动地运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五次B样条曲线控制顶点引导的轨迹规划方法使送料机械手具有良好的避障性能,降低关节空间或者笛卡尔空间轨迹的加速度时间变化率可以降低送料机械手抖动,限制送料机械手的主动关节扭矩可以提高其生产节拍,进而证明本文提出的轨迹规划方法能有效地改善送料机械手工作性能。分析汽车外覆盖件冲压生产线工作流程,建立其典型设备的SolidWorks三维模型和MATLAB二维模型之间联系,提出基于MATLAB产品模型快速二维建模技术,搭建准确的汽车外覆盖件冲压生产线仿真系统模型。研究制约汽车外覆盖件冲压生产线高速稳定运行瓶颈因素,通过调整不同运动设备之间运行周期、启动顺序,提出基于“相位延迟-周期调整”多机协调的分解规划方法,保证汽车外覆盖件冲压生产线各个运动设备连续运行。将汽车外覆盖件冲压生产线典型设备SolidWorks三维模型和多机协调分解规划结果依次导入ADAMS软件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任意的时刻下不同仿真软件特征模型位姿保持一致,汽车外覆盖件冲压生产线的生产节拍得到了提高,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基于“相位延迟-周期调整”多机协调分解规划方法的有效性。

周祥月[2](2020)在《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的今天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及人民社会生活物质不断丰富,中国正经历着从制造到创造的蜕变过程,为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实际需求,机械压力机及其自动流水线技术在汽车、农业机械、国防等大型工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目前对短周期、高效率、高精度加工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机械压力机是金属板材压模成型的主要制造设备,紧密关系到我国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近年来,由于新一代高性能材料的诞生并且投入使用,从而提高了对新能源和原材料的节约意识和强烈的惜时概念,从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的性能设计。基于自动控制下的机械压力机可以代替人工手动操作,并且伴随智能化的提高,在提高设备精度的同时、其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也提高,节约大量的人力资源,从而促使现代工业趋向于无人化模式靠拢。同时,对操作人员和投入使用机械设备的实时状态监控和维护管理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在对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以上方方面面的因素,据此在本课题中设计了基于PLC的机械压力机大型分布式电气控制调速系统,设计安全自动保护控制系统、ADC自动换模控制系统、系统功能控制程序等,并且配备Proface的HMI触摸屏人机界面,编辑出配套的人机界面监控系统。机械压力机设备是由电气控制系统、气路控制系统、油路控制系统共同配合驱动机械硬件来运转,本课题中主要是对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来配合对部分气路控制和油路控制系统工作。整个控制系统分站有电柜主站、变频器分站、立柱操作分站、横梁分站、地坑分站、滑块分站模块、工作台分站等。其设计思路是根据先进压力机的工艺要求对压力机控制方法的确定及整个控制系统控制方案的设计、元件选型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包括对主站及各个分站的实际接线设计、控制原理设计、PLC模块的接线图设计;对控制系统各分站电气元件的选型、自动保护控制系统的设计、对机械压力机工艺流程的各动作控制程序的设计及分析;配合编辑的HMI人机界面和最后对控制系统网络组态连接设置。经过本项目的最终调试试验,本控制系统既能满足了工业生产需求的高精度、高效率、高安全性、更灵活可控性,也能使设备管理维护人员更加详细掌握设备在工作中的状态,便于安全高效的运行与维护。

吉桂生,徐久兵,潘地磊,唐正东[3](2017)在《热模锻压力机封高调节指示装置研究》文中认为对热模锻压力机封闭高度调节原理及调节指示方式进行研究,为热模锻压力机封闭高度调节指示装置的生产制造提供理论依据,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陆俞[4](2017)在《大型四点1000吨机械压力机总体方案设计及关键零部件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机械压力机是金属板材成形制造的主要设备。近年来,新一代高强度冲压材料、复合冲压材料投入使用,冲压产品形状日趋复杂,用户对冲压产品附加值的需求日益增长,社会对原材料和能源的节约意识日渐增强,这些因素都对机械压力机的设计与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研发设计高刚性、高精度、具有复合加工功能、高效率的大型机械压力机,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本文在“2009年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特种钢大型数控精密冲压成形设备”的资助下,首先结合市场需要、国家技术标准、国内外先进设计理念,运用现代机械设计理论、机械制造系统工程、产品开发设计与管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知识,确定了GP4-1000闭式四点机械压力机总体设计方案及滑块行程、工作台面积、连续行程次数等主要参数;依据现代机械设计理论进行几何运动学计算,设计出压力机齿轮传动机构,获取了滑块许用偏心载荷曲线,确定了压力机的做功能力及驱动电机功率,从而完成对GP4-1000闭式四点机械压力机的力能系统的设计;根据GP4-1000闭式四点机械压力机机身结构的设计原则,从材料力学的角度对机身焊接组件进行强度刚度分析;对机身等关键零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借助有限元分析结果验证上述材料力学角度的强度刚度分析结果的正确性;运用实验技术及数据处理、故障诊断与检维修技术等专业知识,完成压力机离合器与制动器发热系数计算校核、压力机驱动系统同步精度问题的分析研究、机身拉紧螺杆预紧方式的选取、压力机样机机身刚度测试。GP4-1000闭式四点机械压力机样机的试制和调试现已完成,相比于市场现有同类产品,整机精度和刚度均提高一个标准等级,生产率提升30%,机器重量降低10%。本文不仅针对GP4-1000闭式四点机械压力机未来设计和使用中可能会出现的技术问题和潜在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而且对大型机械压力机试制和调试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点进行总结,并对大型机械压力机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在冲压行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白勇军[5](2012)在《大型重载伺服机械压力机的关键技术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型重载冲压装备是制造产业链中的基础装备,特别是伺服电机驱动的机械压力机因技术含量高、设计和制造难度大在机械压力机装备中处于高档龙头产品地位,体现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水平。本文结合开发设计25000KN重载伺服压力机的需要,针对新型多伺服电机驱动机械压力机的构型设计和性能展开研究。提出了无过约束的多电机并联驱动压力机构型并综合出具有2、3、4、5和6驱动输入的压力机构型,以一种具有对称结构四伺服电机并联驱动的压力机构型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进行压力机的性能研究,包括运动性能与承载能力的协调匹配、误差建模和精度分析、静刚度建模和设计、动力学建模与驱动性能评价,同时提出一种分离参数的运动学标定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出运动学标定方法和动力学模型的工程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大型重载伺服压力机的设计与性能研究提供新的构型方案和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如下:1.提出一种新型多输入无过约束并联驱动压力机构型,创新设计机械协调方式多伺服电动机驱动传动机构以满足伺服控制和承载能力需要,并采用基于GF集理论的并联机构设计方法综合出具有2、3、4、5和6输入的并联驱动压力机构型,并给出相应的结构设计方案。2.给出一种具有对称结构的4-RRPaR&PRPaR型四驱动压力机数学模型,讨论输出支链的力传递特性和输入支链位形对驱动力矩的影响,根据驱动器的实际输出能力构造出评价压力机最大承载能力的性能指标,提出具有多驱动单输出特性并联驱动压力机的均负荷驱动,通过规划驱动运动实现最大承载能力与均负荷性能的协调匹配。3.建立4-RRPaR&PRPaR型四驱动压力机的运动误差模型,借助灵敏度分析方法,在统计学意义下采用显着度指标定量揭示出几何误差源对末端误差的影响程度。同时在考虑机构部件弹性变形的条件下,根据静力分析和运动误差模型建立静刚度模型,并提出最小刚度总和条件下的各结构部件的刚度设计方法。4.根据并联驱动压力机构型中输出支链的运动构件几何参数误差不会对输入支链和动平台等运动构件的运动产生影响这一运动学特征,提出一种分离参数的运动学标定方法,并对上海交通大学重大装备设计与控制工程研究所与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大连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的25000KN伺服压力机进行标定实验。5.提出考虑伺服电机转子惯量和平衡气缸气压变化的四电机驱动机械压力机传动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并给出满足冲压运动性能要求的五次多项式冲压工艺曲线规划方法,根据驱动力矩最小原则对平衡力进行了优化并建立了平衡气缸的力学模型,通过实验验证所建立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以及平衡重力对改善驱动性能的重要性。

朱帅琦,吴亚锋,张鑫[6](2012)在《基于PC/104冲床装模高度监测控制器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冲床装模过程中由于人工操作而引起的误差大、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装模高度监测控制器。该控制器选用PC/104总线单板电脑作为主控制器,配合于外部的SSI接口数据采集、人机交互和电机控制模块,实现对模具信息管理,装模高度监测及控制等功能。该控制器精度高、功耗小、成本低、结构坚固,特别适于小型冲床设备的加工过程及操作现场,有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冯仪[7](2009)在《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控制与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作为模锻设备,螺旋压力机同模锻锤和热模锻压力机等相比较,具有结构简单,使用维修方便,工艺应用范围宽等优点;而电动螺旋压力机与摩擦压力机、液压螺旋压力机等其它形式的螺旋压力机相比,具有运行时噪声更小,打击次数更高,并能准确控制其打击能量等特点,因而在汽车、高速铁路机车和航空航天等制造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是一种新型通用的模锻设备。本文围绕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控制和检测方面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内容包括电动螺旋压力机的重载数字化电机驱动技术、专用数控系统、有效能量检测和打击力检测等方面。基于交流伺服系统的重载数字化电机驱动技术是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实现的关键,本文研究了基于矢量控制的永磁交流同步电机驱动技术和基于直接转矩控制的交流异步电机驱动技术,并在J58K-315型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实验样机(全行程320mm,标称能量20kJ)上进行了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在设定为全行程的情况下进行全能量(100%)打击,永磁交流伺服电机由零速加速至965 r/min,实际打击能量达20.6kJ,以16min-1的频率连续打击,电机温升为58.6℃。;而交流异步电机由零速加速至980r/min,实际打击能量达21.2kJ,以16min-1的频率连续打击,电机温升为52.2℃。两种驱动方案均实现了设计目标,电机启动电流均限制在额定电流的2倍以内,且温升稳定在允许范围内,有效解决了上述困扰电动螺旋压力机发展的难题。在两种驱动方案均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对两者在转矩响应能力、电机温升等重要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比较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台实验样机(J58K-315型)上,设定相同的加速行程(250mm)和驱动电流(87A),基于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交流异步电机驱动系统以更短的时间(1.13s)加速到更大的转速(786r/min),略优于基于矢量控制技术的永磁交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1.19s,751r/min);两者以相同的打击频率(12min-1)进行连续打击实验,前者电机的温升情况(42℃)也好于后者(50.6℃);而且,直接转矩控制驱动系统无须电机轴端编码器进行电机轴位置和速度反馈,在强震动的电动螺旋压力机工作环境中,故障环节更少。电动螺旋压力机工况特殊且环境恶劣,需要研究高可靠的专用数控系统。本文根据开放式数控系统的设计思想,采用模块化的编程方法,开发了以可编程控制器为核心、以触摸屏为人机界面的电动螺旋压力机专用数控系统,实现了打击能量的精确控制和滑块的准确回程,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和一定的故障诊断能力。实际使用表明,该数控系统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可靠性和稳定性高,可扩展性强。电动螺旋压力机属于定能量的锻造设备,有效能量的检测是检验电动螺旋压力机设计和制造是否合格的关键。本文将铜柱镦粗法应用到电动螺旋压力机的有效能量检测中,参与制定了电动螺旋压力机铜柱镦粗的检测规范,给出了不同公称压力设备型号相应的检测标准,并进行了相应的镦粗试验。根据实验计算和分析,作者提出电动螺旋压力机在公称压力打击力下的打击效率超过85%,非常高效、节能。要保护压力机设备,防止超载运行的最佳方法是安装吨位指示器,实时监控每一次锻造的打击力。本文研究并开发了一种采用双恒流源电桥电路的压力机用小型实用吨位指示器,并选用数字电位器实现桥路的自动调零和放大增益的数字化调整,测量稳定,成为J58K系列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的重要组成单元。作者所进行的以上研究和工作全部得到了实际应用和实践检验,所属项目“汽车零件精锻成形技术及关键装备的开发与应用”获200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螺旋压力机飞轮打滑碟簧压紧及限位装置”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项,J58K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数控系统软件V1.0和V2.0版本均获得了计算机软件着作版权。本文的研究成果全部应用于华中科技大学研发的J58K系列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设备中,实现了公称压力从1600kN到25000kN系列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产品的商品化工作,并为国内重载电动螺旋压力机的开发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闫闵[8](2008)在《塑料压缩成形与金属模锻成形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均属于压力成形;压缩模与挤压模、传递模与液锻模又都属于型腔模,它们都是利用密闭腔体来成形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立体形制品的工具,作为实现聚合物、金属向制品转变的这一过程的必要工装。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技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为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本文对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的成形理论、成形原理、成形工艺、成形设备和模具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比研究。本文给出了大量的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典型模具结构,论述模具的工作过程,并以这些模具结构为例,对其各组成部分进行详细的对比,总结模具的结构特点和设计规律。模压成形的是熔融塑料,而挤压成形的却是固体金属。成形材料的不同,决定了成形理论、工艺、设备、模具以及制品性能、应用的种种不同。但是由于二者均属于压力加工,所以在成形原理、工艺,尤其在模具结构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压模和挤压模在结构上均有工作部分、导向机构、脱模机构、传力和连接紧固部分。当生产某些带有侧向凹槽等特殊形状的零件时,压模和挤压模均可设置侧向分型机构。挤压模没有抽芯机构和加料室。在某些挤压模里设有加热与冷却系统、排气与溢料系统。传递模塑成形和间接式液态模锻成形均属于压力传递成形,决定了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在成形原理、工艺以及模具结构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而直接式液态模锻则是在压力作用下直接成形,类似于模锻,和传递模塑完全不同。传递模和液锻模结构上均需要工作部分、定位、导向机构、脱模机构、加热、冷却系统、排气溢料系统以及连接机构,根据需要,二者均可设置开、合模机构和抽芯机构,不过有些液锻模没有加料室、压料柱和浇注系统。间接式挤压铸造模与柱塞式传递模结构相似。通过对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技术的分析对比研究,找出并总结了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有利于科研人员技术移植,开发出更优的成形技术以及模具设计人员设计模具时对比参考,避免重复劳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方华[9](2004)在《大型封闭式压力机封闭高度测算显示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封闭式压力机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准确定位封闭高度以满足加工要求,为此,设计增加基于SIEMENS S7-200PLC及光电检测装置的大型封闭式压力机,采用不同工装模具时的高度测算显示系统,并通过HMI TD200人机界面以中文文本形式显示相应的模具型号及实时封闭高度数据,实现大型压力机模具封闭高度的定位要求,投入运行后效果良好。

王兴宇[10](2021)在《均匀错排WC预制体结构对铁基复合材料组织与磨损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往往通过在金属基体中外加颗粒,通过均匀分散和界面控制,可以充分发挥组分间的协同效应和界面效应,获得优异的综合性能。然而,这种制备理念下的复合材料大多以“均匀”的单级复合结构为特征,对“结构效应”下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不够深入,会造成基体材料的铸渗效果不理想,增强体与基体结合强度低,在磨损工况下容易导致WC颗粒的脱落。传统的WC/Fe复合区一般设计为层状,即复合层厚度低于耐磨工作面。虽然这种设计能完全保护基体,提高材料的耐磨性,但随着使用条件和工作条件的不断复杂化,层状钢基复合材料的设计越来越难以满足使用要求。本文以WC颗粒增强高铬铸铁为体系,通过设置不同预制体结构参数(柱径柱距比为0.5柱距从10 mm增至20 mm、柱径为5 mm柱距从10 mm增至15 mm、柱距为15 mm柱径从5 mm增至10 mm),采用真空烧结与砂型铸造工艺,将均匀错排的WC预制体与基体材料以固-液复合的方法制备WC/Fe复合材料,研究不同预制体结构参数对复合材料组织和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显微硬度计、三体磨料磨损机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元素分布与含量、显微硬度、耐磨性等组织性能进行表征测试。实验结果表明:(1)基体成分为典型亚共晶成分合金,在凝固过程中,初生奥氏体枝晶首先析出,当温度降至共晶点时发生共晶转变,形成共晶奥氏体和二次碳化物的混合共晶组织。而复合层为网状形貌的M7C3型碳化物,Cr元素在共晶奥氏体中形成(Fe,Cr)7C3,W、Ni元素在一次奥氏体枝晶内形成Fe3W3C、Ni17W3;(2)预制体柱径柱距比相同时,W元素扩散均匀能力随柱距从10 mm增加到20 mm而先增大后减小,复合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均先增大后减小,其硬度从749 HV增至853 HV再减至788 HV;(3)预制体柱径为5 mm时,W元素扩散均匀能力随柱距增加而增大,并且复合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逐渐增大,其硬度从749 HV增至813 HV;(4)当预制体柱距相同时,W元素扩散均匀能力随柱径增加而逐渐增大,且复合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逐渐增大,其硬度从779 HV增至853 HV。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COMSOL对复合材料铸件的凝固过程进行温度场和液-固相变场模拟,基于W元素扩散解析解的双相解模型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建立W元素扩散方程,带入数学分析软件MATLAB2015B中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不同结构参数下预制体柱中W元素含量的分布变化曲线。结合模拟计算和实验结果可知,随着预制体结构柱间距的增加,预制体柱之间的金属基体高温区也随之增加,使靠近预制体柱区域的金属铁液周围平均温度增高,W元素扩散系数大小与W元素扩散温度呈正相关,其扩散温度越高扩散系数越大,凝固时间明显延长,而W元素扩散系数与金属铁液温度密切相关,元素扩散驱动力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复合层中的W元素扩散能力增强,形成的复合层宽度增加,从而调控复合材料的元素扩散均匀性及耐磨性。

二、大型封闭式压力机封闭高度测算显示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封闭式压力机封闭高度测算显示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外覆盖件冲压生产线送料系统高速稳定运行理论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连杆机构创新性设计
        1.2.2 机器人轨迹规划技术研究
        1.2.3 汽车外覆盖件冲压生产线仿真技术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平面连杆运动链同构判别及自动绘制
    2.1 平面连杆机构
        2.1.1 基本概念
        2.1.2 数学描述
    2.2 同构判别
        2.2.1 判别原则
        2.2.2 判别方法
        2.2.3 举例验证
    2.3 平面连杆运动链自动绘制
        2.3.1 连杆分类最优布局法
        2.3.2 举例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送料系统机构类型综合及创新设计
    3.1 基本概念
        3.1.1 连杆类别
        3.1.2 连杆-路径邻接矩阵
        3.1.3 特征代码
    3.2 纯转动副平面连杆运动链机构类型综合
        3.2.1 机构类型综合方法
        3.2.2 举例验证
    3.3 机构创新设计
        3.3.1 带移动副平面连杆运动链的机构类型综合
        3.3.2 送料系统创新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送料系统轨迹规划
    4.1 平面冗余送料机械手运动学
        4.1.1 位姿描述
        4.1.2 正运动学
        4.1.3 逆运动学
    4.2 B样条轨迹规划
        4.2.1 B样条曲线方程
        4.2.2 B样条曲线导数方程
        4.2.3 B样条曲线修改和编辑
        4.2.4 B样条曲线应用
    4.3 动力学特性分析
        4.3.1 动力学方法介绍
        4.3.2 动力学方程推导
    4.4 粒子群优化算法
        4.4.1 基本思想
        4.4.2 多层粒子群优化算法
    4.5 轨迹规划方法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冲压生产线轨迹规划
    5.1 汽车外覆盖件冲压生产线运动模型
        5.1.1 建立特征模型
        5.1.2 集成特征模型
    5.2 冲压生产线运动学分析
        5.2.1 运动学分析要点
        5.2.2 工作流程
        5.2.3 冲压生产线轨迹规划
        5.2.4 冲压生产线轨迹优化
    5.3 MATLAB和ADAMS联合仿真验证
        5.3.1 建立仿真模型
        5.3.2 运动仿真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溥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压力机分类及发展概况
        1.2.1 压力机分类
        1.2.2 发展概况
    1.3 控制系统方案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1 主要研究与设计内容
        1.4.2 本文结构思路
第2章 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机械压力机及其控制系统概述
        2.1.1 主要组成结构部件
        2.1.2 机械压力机工作性能分析
        2.1.3 工艺流程
    2.2 机械压力机技术方案
        2.2.1 机械压力机安装布置规划
        2.2.2 机械压力机技术参数选取
    2.3 系统设计原则
        2.3.1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2.3.2 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2.3.3 通信系统设计原则
    2.4 主要组成部件的机电安装布置设计
        2.4.1 横梁部件
        2.4.2 滑块部件
        2.4.3 移动工作台
    2.5 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的构架设计
        2.5.1 电气控制方法的选择
        2.5.2 电气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PLC的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主电源供电线路设计
    3.2 控制系统元件选型
        3.2.1 PLC控制器
        3.2.2 变频器调速装置
        3.2.3 触摸屏选型
        3.2.4 辅助电器元件选型
    3.3 控制系统主要工作站设计
        3.3.1 立柱操作站
        3.3.2 电气控制柜工作站
        3.3.3 横梁分站
        3.3.4 地坑分站
        3.3.5 左工作台分站
        3.3.6 滑块分站模块
    3.4 主电动机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设计
        3.4.1 三项异步电动机的功率计算
        3.4.2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原理
        3.4.3 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的设计
    3.5 安全自动保护控制系统设计
        3.5.1 安全保护系统结构概述
        3.5.2 光电保护系统设计
        3.5.3 离合器-制动器安全控制设计
    3.6 ADC自动换模控制系统设计
    3.7 控制系统网络通讯
        3.7.1 Profibus-DP总线通信
        3.7.2 工业以太网通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PLC的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主电动机运行控制程序设计
    4.2 润滑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4.3 滑块装模高度调整控制程序设计
    4.4 移动工作台控制程序设计
    4.5 压力机行程控制
    4.6 同ROBOT自动化数据交换程序设计
    4.7 ADC自动换模功能控制程序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HMI人机界面设计
    5.1 HMI人机界面设计原理与重点
        5.1.1 设计原理
        5.1.2 设计重点
    5.2 HMI人机界面对主要模块动作的流程图设计
        5.2.1 主电动机运行控制流程
        5.2.2 润滑系统控制流程
        5.2.3 装模高度调整控制流程
        5.2.4 ADC自动换模功能控制流程
    5.3 HMI对控制系统参数与状态的设置及显示设计
        5.3.1 润滑系统监控画面
        5.3.2 机床状态画面
        5.3.3 模具参数设置与更换
        5.3.4 DP总线网络监控画面
    5.4 故障报警履历存档与查看功能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运行调试与故障分析
    6.1 控制系统的通信调试
        6.1.1 PLC控制器与各分站单元的Profibus-DP组态设置
        6.1.2 PLC控制器、HMI触摸屏及上位机PC的 Ethernet联网设置
    6.2 变频器优化调试
    6.3 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主要功能调试
        6.3.1 设备调试前准备工作
        6.3.2 基本功能
        6.3.3 装模高度调整调试
        6.3.4 ADC自动换模运行调试
        6.3.5 行程运行控制
    6.4 故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热模锻压力机封高调节指示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封闭高度调节指示原理
2 封高指示刻度牌数据的计算
3 结论

(4)大型四点1000吨机械压力机总体方案设计及关键零部件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压力机分类及发展现状
        1.2.1 压力机分类及机械压力机特点
        1.2.2 大型机械压力机的发展现状
    1.3 大型机械压力机设计与有限元法应用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型四点1000吨机械压力机总体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压力机主要参数选择与总体方案设计
    2.3 压力机力能系统的设计
        2.3.1 几何运动学计算
        2.3.2 齿轮传动机构设计与计算
        2.3.3 滑块许用偏心载荷
        2.3.4 做功能力及电机功率的确定
    2.4 压力机机身结构设计与分析
        2.4.1 机身结构分类
        2.4.2 大型机身焊接结构
        2.4.3 机身设计原则
        2.4.4 机身强度刚度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型四点1000吨机械压力机焊接件有限元分析
    3.1 引言
    3.2 压力机机身结构特点
    3.3 有限元分析流程
    3.4 压力机关键零件有限元分析
        3.4.1 上横梁有限元分析
        3.4.2 立柱有限元分析
        3.4.3 底座有限元分析
        3.4.4 滑块有限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型四点1000吨机械压力机 关键零部件校核与检测
    4.1 引言
    4.2 离合器与制动器发热校核
    4.3 四点压力机驱动系统同步精度问题分析
    4.4 机身拉紧螺杆预紧方案的选择
    4.5 机身刚度的检测
    4.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5)大型重载伺服机械压力机的关键技术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机械压力机的概况
    1.3 伺服电机驱动机械压力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4 多驱动伺服压力机传动机构的构型设计
    1.5 多驱动伺服压力机的承载性能
    1.6 多驱动伺服压力机传动机构的误差建模与精度分析
    1.7 多驱动伺服压力机动力学建模和驱动性能分析
    1.8 课题意义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驱动重载伺服压力机的构型设计
    2.1 引言
    2.2 基于 GF集的并联机构构型设计理论基础
    2.3 适用于伺服压力机的运动支链构型设计
    2.4 双驱动伺服压力机构型
    2.5 三驱动伺服压力机构型
    2.6 四驱动伺服压力机构型
    2.7 五驱动和六驱动伺服压力机构型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对称结构四驱动伺服压力机的运动与承载性能
    3.1 引言
    3.2 具有对称结构四驱动伺服压力机的数学模型
    3.3 四驱动伺服压力机的运动学建模
    3.4 四驱动伺服压力机的承载性能
    3.5 四驱动伺服压力机的均负荷驱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驱动伺服压力机的误差建模与刚度特性
    4.1 引言
    4.2 机构误差建模的理论基础
    4.3 四驱动伺服压力机误差建模
    4.4 四驱动伺服压力机的误差灵敏度分析和精度预估
    4.5 静刚度建模和结构部件刚度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驱动伺服压力机的运动学标定及实验
    5.1 引言
    5.2 分离参数的运动学标定
    5.3 四驱动伺服压力机的运动学标定建模
    5.4 四驱动伺服压力机的运动学标定实验
    5.5 四驱动伺服压力机运动学标定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四驱动压力机动力学建模和驱动性能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四驱动压力机动力学建模的基本步骤
    6.3 四驱动压力机运动的部件运动分析
    6.4 四驱动压力机动力学建模
    6.5 基于运动性能的冲压工艺曲线规划
    6.6 四驱动压力机的驱动性能
    6.7 四驱动压力机驱动性能的实验研究
    6.8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研究内容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和授权的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6)基于PC/104冲床装模高度监测控制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控制器总体结构
2 控制器硬件设计
    2.1 主控制器设计
    2.2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2.3 电机执行与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3 系统软件设计
4 测试及实验
5 总结

(7)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控制与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螺旋压力机的发展与现状
    1.2 课题的来源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课题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驱动方案研究
    2.1 引言
    2.2 永磁交流同步电机驱动方案
    2.3 交流异步电机驱动方案
    2.4 驱动方案对比
    2.5 本章小结
3 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数控系统研究
    3.1 引言
    3.2 数控系统总体方案
    3.3 数控系统硬件设计
    3.4 数控系统软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有效能量检侧研究
    4.1 引言
    4.2 电动螺旋压力机力能特性
    4.3 电动螺旋压力机铜柱镦粗法
    4.4 电动螺旋压力机铜柱镦粗实验
    4.5 本章小结
5 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打击力检侧研究
    5.1 引言
    5.2 吨位指示器工作原理
    5.3 吨位指示器硬件设计
    5.4 吨位指示器软件设计
    5.5 标定及实验
    5.6 本章小结
6 J58K系列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的应用
    6.1 引言
    6.2 产品设计参数
    6.3 应用行业及实例
    6.4 应用现状及趋势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专利目录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获科技成果奖目录

(8)塑料压缩成形与金属模锻成形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中主要符号注释
第1章 综述
    1.1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技术及其发展
        1.1.1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新方法、新工艺
        1.1.2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模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1.3 CAD/CAE/CAM技术在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技术中的应用
    1.2 课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课题的目的意义
        1.2.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材料及其对比
    2.1 模压与挤压成形材料及其对比
        2.1.1 模压成形材料
        2.1.2 挤压成形材料
        2.1.3 模压与挤压成形材料对比
    2.2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材料及其对比
        2.2.1 传递模塑成形材料
        2.2.2 液态模锻成形材料
        2.2.3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材料对比
    参考文献
第3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理论及其对比
    3.1 模压成形理论
        3.1.1 模压料在模具中的流动理论
        3.1.2 模压料在模具中的热行为
    3.2 挤压成形理论
        3.2.1 应用于挤压中的塑性成形理论
        3.2.2 挤压变形过程
        3.2.3 挤压时金属的流动
        3.2.4 挤压变形时的应力和应变
    3.3 模压与挤压成形理论对比
    3.4 传递模塑成形理论
        3.4.1 树脂流动理论
        3.4.2 熔体充模流动特性
        3.4.3 热传导及化学反应
    3.5 液态模锻成形理论
        3.5.1 液态模锻下物理冶金学理论
        3.5.2 液态模锻下凝固理论
        3.5.3 液态模锻下的力学成形理论
    3.6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理论对比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原理及其对比
    4.1 模压与挤压成形原理及其对比
        4.1.1 模压成形原理
        4.1.2 挤压成形原理
        4.1.3 模压与挤压成形原理对比
    4.2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原理及其对比
        4.2.1 传递模塑成形原理
        4.2.2 液态模锻成形原理
        4.2.3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原理对比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工艺及其对比
    5.1 模压与挤压成形工艺及其对比
        5.1.1 工艺流程及其对比
        5.1.2 工艺特点及其对比
        5.1.3 工艺方法类别及其对比
        5.1.4 工艺参数及其对比
    5.2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工艺及其对比
        5.2.1 工艺流程及其对比
        5.2.2 工艺特点及其对比
        5.2.3 工艺方法类别及其对比
        5.2.4 工艺参数及其对比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设备及其对比
    6.1 模压与挤压成形设备及其对比
        6.1.1 模压成形设备
        6.1.2 挤压成形设备
        6.1.3 模压与挤压成形设备对比
    6.2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设备及其对比
        6.2.1 传递模塑成形设备
        6.2.2 液态模锻成形设备
        6.2.3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设备对比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模具及其对比
    7.1 模压与挤压成形模具及其对比
        7.1.1 模具常用材料及其对比
        7.1.2 模具特点及其对比
        7.1.3 模具类别及其对比
        7.1.4 模具的结构组成及其对比
        7.1.5 模具的设计要求及其对比
        7.1.6 模具的制造及其对比
    7.2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模具及其对比
        7.2.1 模具材料及其对比
        7.2.2 模具特点及其对比
        7.2.3 模具类别及其对比
        7.2.4 模具的结构组成及其对比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模压与挤压、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模具结构分析及其对比
    8.1 带典型脱模机构的压模与挤压模结构分析
        8.1.1 双脱模压模结构分析
        8.1.2 垂直分型二级推件多型腔压模结构分析
        8.1.3 带中间凸缘轴镦挤模结构分析
        8.1.4 套筒扳手冷挤压模结构分析
        8.1.5 高压开关压气缸挤压模结构分析
        8.1.6 光纤接头底座复合冷挤压模结构分析
    8.2 可分凹模压模与挤压模结构分析
        8.2.1 链条拖动垂直分型线圈绝缘框压模结构分析
        8.2.2 塑料绝缘子侧向分型压模结构分析
        8.2.3 锥形套瓣合模固定式压模结构分析
        8.2.4 垂直分型弯杆型喷嘴挤压模结构分析
        8.2.5 杠杆式垂直可分凹模三通及弯头管接头挤压模结构分析
        8.2.6 多用途楔块式水平可分凹模三通管接头挤压模结构分析
        8.2.7 阀体温挤压模结构分析
    8.3 其它典型压模与挤压模结构分析
        8.3.1 双弯销侧抽芯壳体底座压模结构分析
        8.3.2 自动卸螺纹型芯压模结构分析
        8.3.3 装于通用模架上的半溢式压模结构分析
        8.3.4 钢碗热挤压模结构分析
        8.3.5 摩托车档位齿轮镦挤模结构分析
        8.3.6 氧气喷头热挤压模结构分析
        8.3.7 拉杆球头双凸模精密冷挤压模结构分析
    8.4 模压与挤压成形模具结构对比分析
        8.4.1 工作部分对比分析
        8.4.2 侧向分型机构对比分析
        8.4.3 抽芯机构对比分析
        8.4.4 导向机构对比分析
        8.4.5 脱模机构对比分析
        8.4.6 加热与冷却系统对比分析
        8.4.7 排气与溢料系统对比分析
        8.4.8 传力部分对比分析
        8.4.9 通用模架对比分析
        8.4.10 其它方面对比分析
    8.5 带典型侧抽芯机构传递模与液锻模结构分析
        8.5.1 斜导柱侧抽芯移动式罐式传递模结构分析
        8.5.2 ZGMn13锤头液锻模结构分析
    8.6 可分凹模传递模与液锻模结构分析
        8.6.1 带侧向分型瓣合模块移动式传递模结构分析
        8.6.2 移动式多腔组合锥模传递模结构分析
        8.6.3 铝合金自行车把立管挤铸模结构分析
        8.6.4 燃气具铜合金阀体挤铸模结构分析
    8.7 其它典型传递模与液锻模结构分析
        8.7.1 柱塞式下加料室传递模结构分析
        8.7.2 移动式多金属嵌件传递模结构分析
        8.7.3 多型腔罐式移动式传递模结构分析
        8.7.4 Mo-Nb贝氏体钢耙片挤铸模结构分析
        8.7.5 带溢流槽的精密挤铸模结构分析
        8.7.6 锻模模块挤铸模结构分析
        8.7.7 铝合金盖体挤铸模结构分析
    8.8 传递模塑与液态模锻成形模具结构对比分析
        8.8.1 工作部分对比分析
        8.8.2 连接机构对比分析
        8.8.3 导向机构对比分析
        8.8.4 脱模机构对比分析
        8.8.5 浇注系统对比分析
        8.8.6 开合模机构对比分析
        8.8.7 抽芯机构对比分析
        8.8.8 加热与冷却系统对比分析
        8.8.9 排气与溢料系统对比分析
    8.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结论
致谢
闫闵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大型封闭式压力机封闭高度测算显示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系统设计与高度检测
2 显示与参数设置
    2.1 显示功能
    2.2 参数设置
3 通讯
4 小结

(10)均匀错排WC预制体结构对铁基复合材料组织与磨损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技术背景
    1.2 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简介
        1.2.2 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1.3 WC颗粒增强钢铁基复合材料
        1.3.1 WC颗粒增强钢铁基复合材料简介
        1.3.2 WC颗粒增强钢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1.4 WC颗粒增强钢铁基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
    1.5 有限元模拟方法在复合材料凝固过程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计算方法
    2.1 实验材料的选择
        2.1.1 陶瓷增强颗粒
        2.1.2 金属基体
        2.1.3 预制体
    2.2 预制体的制备
        2.2.1 结构设计
        2.2.2 粉末混合
        2.2.3 粉末成形
        2.2.4 真空烧结
    2.3 复合材料的成型
        2.3.1 铸造工艺选择
        2.3.2 浇注系统设计
    2.4 复合材料组织性能的表征
        2.4.1 组织分析
        2.4.2 性能检测
    2.5 WC增强铁基复合材料铸造过程的有限元模拟方法
        2.5.1 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耦合
        2.5.2 传热模拟理论分析
        2.5.3 相变过程理论分析
        2.5.4 COMSOL Multiphysics的建模流程
        2.5.5 W元素含量分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制体结构对复合材料组织的影响
    3.1 复合材料的组织分析
    3.2 柱径柱距比相同柱距不同
        3.2.1 复合材料组织
        3.2.2 熔体凝固过程温度场的有限元模拟
        3.2.3 液-固相变场的有限元模拟
    3.3 柱径相同柱距不同
        3.3.1 复合材料组织
        3.3.2 熔体凝固过程温度场的有限元模拟
        3.3.3 液-固相变场的有限元模拟
    3.4 柱距相同柱径不同
        3.4.1 复合材料组织
        3.4.2 熔体凝固过程温度场的有限元模拟
        3.4.3 液-固相变场的有限元模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制体结构对复合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
    4.1 柱径柱距比相同柱径不同
        4.1.1 硬度
        4.1.2 三体磨料磨损性能
    4.2 柱径相同柱距不同
        4.2.1 硬度
        4.2.2 三体磨料磨损性能
    4.3 柱距相同柱径不同
        4.3.1 硬度
        4.3.2 三体磨料磨损性能
    4.4 W元素含量分布的数值模拟
        4.4.1 扩散解析解
        4.4.2 W元素扩散方程
        4.4.3 W元素含量分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四、大型封闭式压力机封闭高度测算显示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外覆盖件冲压生产线送料系统高速稳定运行理论及方法研究[D]. 于鲁川. 山东大学, 2021
  • [2]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D]. 周祥月.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3]热模锻压力机封高调节指示装置研究[J]. 吉桂生,徐久兵,潘地磊,唐正东.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2017(05)
  • [4]大型四点1000吨机械压力机总体方案设计及关键零部件研制[D]. 陆俞.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5]大型重载伺服机械压力机的关键技术及实验研究[D]. 白勇军.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4)
  • [6]基于PC/104冲床装模高度监测控制器的研制[J]. 朱帅琦,吴亚锋,张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2(03)
  • [7]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控制与检测技术研究[D]. 冯仪.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8]塑料压缩成形与金属模锻成形对比研究[D]. 闫闵. 青岛理工大学, 2008(02)
  • [9]大型封闭式压力机封闭高度测算显示系统设计[J]. 方华. 广西工学院学报, 2004(04)
  • [10]均匀错排WC预制体结构对铁基复合材料组织与磨损性能的影响[D]. 王兴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大型封闭式压力机封闭式高度测量及显示系统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