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福尔马林中毒休克10例临床分析

急性福尔马林中毒休克10例临床分析

一、急性福尔马林中毒致休克1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边红萍[1](2021)在《基于“肾主水”理论探讨金匮肾气丸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工作以2.5%腺嘌呤混悬液灌胃与单侧输尿管结扎两种方法复制CRF大鼠模型,以金匮肾气丸“补益肾气”为治法,研究肺、肾、膀胱上APQ1-4的表达,探讨机体水液代谢的调控与机理,评价中医“肾主水”理论的科学性,为金匮肾气丸在中医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与干预水液代谢调控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金匮肾气丸治疗腺嘌呤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实验研究将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正常组(n=20只)和腺嘌呤造模组(n=4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用2.5%的腺嘌呤悬浊液剂量为250mg/(kg·d)灌胃复制CRF模型4周,两组中各取10只大鼠进行血、尿肾组织病理检测,评估腺嘌呤CRF大鼠模型。剩余40只大鼠分为正常组、CRF模型组、金匮肾气丸中剂量、金匮肾气丸高剂量4组,每组10只。金匮肾气丸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对应浓度剂量金匮肾气丸溶液灌胃,正常组、CRF模型组大鼠予以等量蒸馏水灌胃,治疗4周,比较各组大鼠24h-UTP,血常规、血生化与肾脏病理指标。2金匮肾气丸治疗UUO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实验研究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只)和UUO造模组(n=40只)。采用UUO手术法复制CRF模型,将大鼠10%水合氯醛350mg/kg腹腔注射麻醉,在左肾下极临近肾门处及输尿管的上1/3处用0#丝线结扎并剪断,缝合肌肉皮肤组织。假手术组大鼠给予等量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开腹,仅钝性分离左侧输尿管并不予以结扎;正常组不做任何手术处理。UUO术后2周随机抽取10只大鼠评估UUO法CRF大鼠模型。剩余40只大鼠再分为假手术组、UUO模型组、金匮肾气丸中剂量组、金匮肾气丸高剂量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UUO模型组采用蒸馏水灌胃;金匮肾气丸中、高剂量治疗组分别给予对应浓度剂量的金匮肾气溶液灌胃,疗程4周,比较各组大鼠的24h-UTP,血常规与生化、肾脏病理指标。(正常组同实验第一部分)3.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水通道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金匮肾气丸治疗4周,腺嘌呤灌胃与UUO法CRF各组大鼠获取肾脏、肺脏、膀胱组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对应的水通道蛋白AQP1、AQP2、AQP3、AQP4,将不同蛋白条带图像用Image J软件进行灰度值分析,对应DAPDH蛋白条带作进行数据矫正。4.采用SPSS18.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定义为统计差异性显着。研究结果1.腺嘌呤造模组4周大鼠24h U-TP、BUN、Scr与正常组比较均增高,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5),大鼠肾脏病理损伤与CRF病理表现一致。金匮肾气丸治疗各组与腺嘌呤模型组24h U-TP、BUN、Scr水平比较降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金匮肾气治疗组各组大鼠肾脏病理损伤与腺嘌呤模型组相比,有不同程度减轻。2.UUO术后2周大鼠24h U-TP、BUN、Scr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均升高,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5),UUO大鼠肾脏病理损伤与CRF病理表现一致。金匮肾气丸各治疗组与UUO模型组24h U-TP、BUN、Scr水平比较降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金匮肾气治疗组各组大鼠肾脏病理损伤与UUO模型组相比,有不同程度减轻。3.各组大鼠肾脏、肺脏、膀胱AQP蛋白检测中(1)腺嘌呤模型组大鼠肾脏AQP1-4与膀胱AQP3表达上调,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肺脏AQP1与膀胱AQP1表达下调,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UUO模型组大鼠肾脏AQP1与AQP4、肺脏AQP1、膀胱AQP4表达下调,与正常组比较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5);膀胱AQP3表达上调,与正常组比较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5)。(3)腺嘌呤CRF金匮肾气丸中高剂量治疗组肾脏AQP1-4均有下调,与腺嘌呤模型组比较统计有差异显着性(P<0.05)。膀胱AQP1水平上调,与腺嘌呤模型组比较统计有差异显着性(P<0.05)。(4)UUO金匮肾气丸高剂量治疗组膀胱AQP4蛋白明显上调,与UUO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金匮肾气丸可以改善腺嘌呤与UUO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的生存质量,改善肾功能,减少24h尿蛋白定量,减轻大鼠肾脏的病理损害,可不同程度改善肾脏纤维化损伤程度。2、金匮肾气丸治疗UUO与腺嘌呤CRF大鼠,通过调节不同种类与部位AQP表达发挥作用。两者侧重有不同,金匮肾气丸治疗腺嘌呤CRF主要下调肾脏AQP1-4和上调膀胱AQP1表达。金匮肾气丸治疗UUO大鼠,其肾脏与肺脏AQP2、AQP3、AQP4表达上调不显着,而以膀胱AQP4蛋白表达上调突出。

郭传[2](2020)在《益肾缓衰方调控IS/AhR/NOX4通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肾病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性肾病(atherosclerotic renal disease,ARD)是指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肾动脉狭窄和血流量减少,而导致的肾脏损伤,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随着肾灌注的不断减少,肾小管周围微血管内皮逐渐受损,呈现稀疏化,“微血管荒废—小管间质纤维化”的病理链逐渐形成,这是ARD进展的关键病理环节。目前针对ARD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与血管重建术,以控制血压、血脂、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概率和保护肾功能,但是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疾病的肾脏终点并未得到改善。这也提示临床工作者在ARD的治疗过程中,应积极寻找新的干预措施和治疗靶点,如选择决定ARD患者肾脏预后的小管间质纤维化作为切入点。研究发现,当小管间质微血管受到损伤时,小管间质纤维化的速度可以明显加快,因此从保护小管间质微血管内皮的角度,探寻延缓ARD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fate,IS)作为一种肠源性尿毒症毒素,由肠道微生物分解色氨酸并经肝脏转化而成,主要通过肾脏清除。当肾功能下降时,IS在体内明显蓄积,因为其易与蛋白质结合,而不易被透析清除。IS可通过活化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并进一步激活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酶氧化剂-4(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ase oxidase 4,NOX4),诱导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引起微血管荒废,加速小管间质纤维化。因此,在IS刺激条件下,AhR/NOX4通路激活并介导的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可能是ARD进展中小管间质微血管损伤的主要机制,从而加重了小管间质纤维化。本课题组基于既往的证候学研究和临床经验,考虑ARD的基本病机以脾肾气虚为本,湿、浊、瘀、毒夹杂为标。知名肾病专家戴希文教授结合多年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益气活血、利湿降浊解毒的益肾缓衰方,与ARD的基本病机相吻合,在延缓ARD肾功能进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益肾缓衰方相关的基础研究提示,该方在保护血管内皮和改善小管间质纤维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鉴于IS与中医“浊毒”致病特点类似,且IS可通过活化AhR,激活NOX4,进而损伤血管内皮,因此可以考虑益肾缓衰方对小管间质微血管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该方抑制IS的毒性作用有关,并提出“益肾缓衰方可能通过调控IS介导下的AhR/NOX4通路,改善微血管荒废,减轻小管间质纤维化,从而延缓ARD进展”的假说。围绕此假说,本研究首先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使用高脂饮食喂养联合5/6肾切除构建ARD模型,观察益肾缓衰方对ARD小鼠血清IS水平、小管间质微血管损伤、小管间质纤维化以及AhR/NOX4通路相关分子表达水平和下游氧化应激、炎症分子变化的影响。其次,采用IS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构建毒素损伤细胞模型,观察益肾缓衰方含药血清对IS诱导下HUVECs活力、衰老和氧化应激以及AhR/NOX4通路的的影响,旨在从IS角度出发,阐述益肾缓衰方对ARD间质微血管的保护作用和机制,为该方延缓ARD小管间质纤维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目的1.观察益肾缓衰方对ARD小鼠血清IS水平的变化、小管间质纤维化以及小管周围微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以及该方对IS诱导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2.从IS激活AhR/NOX4通路,并诱导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角度,揭示益肾缓衰方对ARD小管间质微血管的保护作用和机制,为该方延缓ARD小管间质纤维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1.体内实验:通过对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使用高脂饮食喂养联合5/6肾切除构建ARD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益肾缓衰方低剂量组(16.76g/kg.d)、益肾缓衰方中剂量组(33.52g/kg.d)、益肾缓衰方高剂量组(67.04g/kg.d)、爱西特组(0.4g/kg.d),干预20周。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并利用自动生化仪检测小鼠肾功能(Scr、BUN)和血脂水平变化(TC、TG、LDL-c),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血清IS水平、Elisa法测氧化应激指标(SOD、MDA)及小鼠血清内皮功能障碍指标(ADMA)水平、HE染色和VG染色判断肾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HE染色、PAS染色、Masson染色判断肾组织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及间质胶原沉积,电镜观察肾脏的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小鼠间质纤维化相关指标(Collagen Ⅳ、α-SMA、TGF-β1)、AhR蛋白及肾间质内微血管内皮保护指标(vWF)表达水平,real time PCR检测小鼠肾组织内AhR/NOX4通路相关分子(AhR、NOX4、MCP-1)以及间质纤维化相关指标(TGF-β1)的mRNA表达水平。2.体外实验:采用500μmol/LIS刺激HUVECs 24h建立内皮损伤的毒素模型。首先,通过 CCK-8 法检测不同浓度 IS(0μmol/L、250μmol/L、500μmol/L、1000μmol/L)刺激后HUVECs活力变化及不同浓度益肾缓衰方含药血清(5%、10%、20%)对IS刺激下HUVECs活力的影响,同时确定IS的造模浓度和含药血清的干预浓度。其次,将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含药血清对照组、毒素模型组和含药血清实验组,并通过SA-β半乳糖苷酶法检测各组细胞衰老程度、化学荧光微孔板法检测各组细胞ROS生成量。最后,增加AhR抑制剂组(CH223191)及AhR抑制剂+含药血清组,并进一步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活力、细胞衰老情况、ROS生成量,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AhR与NOX4的蛋白表达,real time PCR法检测AhR、NOX4及炎症因子MCP-1的mRNA表达。结果1.体内实验:(1)与对照组比,假手术组小鼠体重虽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C、TG、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SOD活性明显下降(P<0.05),但血清Scr、BUN、IS水平、MDA及ADMA含量升高均不明显(P>0.05);肾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肾小管扩张,肾小管超微结构未见明显异常,肾间质胶原纤维沉积不明显(P>0.05);肾间质内TGF-β1、Collagen Ⅳ、α-SMA、AhR蛋白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增加(P>0.05),肾间质内vWF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肾组织内AhR、TGF-β1及NOX4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MCP-1 mRNA表达水平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比,模型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Scr、TC、TG、LDL-c和血清IS水平显着升高(P<0.05);血清SOD活性下降而MDA、ADMA含量增加(P<0.05);肾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肾小球硬化,肾小管空泡样变性、腔内微绒毛稀疏和缺失,且小管间质纤维化明显;肾间质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增加(P<0.05);肾间质vWF蛋白表达水平下调而CollagenⅣ、α-SMA、TGF-β1及AhR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肾组织内AhR、NOX4、TGF-β1及MCP-1 mRNA表达水平增加(P<0.05)。(3)与假手术组比,模型组小鼠体重平均水平较假手术组低,但仅在饮食干预8周时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Scr、IS、MDA及ADMA水平更高(P<0.05),而血脂水平及SOD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肾动脉内膜增厚及管腔狭窄程度更加明显,肾小球硬化更加明显,腔内微绒毛稀疏和缺失,肾间质胶原纤维沉积更加明显(P<0.05);肾间质 Collagen Ⅳ、α-SMA、TGF-β1、AhR及 vWF 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肾组织内TGF-β1、AhR、NOX4及MCP-1 mRNA表达水平增加更加明显(P<0.05)。(4)与模型组比较,益肾缓衰方低剂量、中剂量组,对小鼠体重影响不明显(P>0.05),高剂量组和爱西特组在干预20周时,体重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益肾缓衰方低、中、高剂量组及爱西特组均可显着降低小鼠血清Scr和血清IS水平(P<0.05),但对BUN及血脂水平的改变均不明显(P>0.05);益肾缓衰方低剂量组可明显增加小鼠血清SOD活性、降低小鼠血清MDA和ADMA含量(P<0.05),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小鼠血清MDA(P<0.05),爱西特组可明显增加小鼠血清SOD活性并降低小鼠血清MDA含量(P<0.05);益肾缓衰方低、中、高剂量组均可在一定程度改善肾动脉内膜增厚情况、肾小管空泡样变性以及肾小管的超微结构,但仅低剂量组可明显减轻肾间质胶原纤维沉积(P<0.05);益肾缓衰方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均可明显减少肾间质Collagen Ⅳ、α-SMA、AhR蛋白表达,并增加肾间质vWF蛋白的表达(P<0.05);益肾缓衰方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均可明显减少肾组织AhR、NOX4、MCP-1 mRNA的表达水平(P<0.05),且益肾缓衰方低剂量组对于减少肾组织内TGF-β1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益肾缓衰方高剂量组和爱西特组对肾组织Collagen Ⅳ、α-SMA、TGF-β1、AhR和vWF的蛋白表达及TGF-β1、AhR、NOX4及MCP-1的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2.体外实验:(1)与 0μmol/LIS 组比,500μmol/LIS 组与 1000μmol/LIS 组在干预24h、48h、72h后,均可以显着降低HUVECs活力(P<0.05),250μmol/L IS组在干预48h时可显着降低HUVECs活力(P<0.05),但1000μmol/LIS干预后细胞数目呈下降趋势。(2)与同等浓度的正常大鼠血清组比,在IS刺激条件下,10%和20%的含药血清可显着增加细胞活力(P<0.05);在无IS刺激条件下,5%和10%含药血清组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P>0.05),20%的含药血清可显着增加细胞活力(P<0.05)。(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含药血清对照组对细胞活力、细胞衰老、ROS生成及AhR和NOX4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无显着影响(P>0.05)。(4)与空白对照组比,毒素模型组的细胞活力下降、衰老细胞染色率增加及ROS相对生成量增加(P<0.05),细胞核内AhR蛋白及NOX4蛋白表达增加,AhR、NOX4及MCP-1的mRNA表达增加(P<0.05)。(5)与毒素模型组比较,含药血清实验组、AhR抑制剂组、AhR抑制剂+含药血清组均可明显增加细胞活力、降低衰老细胞染色率及ROS相对生成量(P<0.05),下调AhR蛋白及NOX4蛋白表达水平,下调AhR、NOX4及MCP-1的mRNA表达水平(P<0.05)。(6)与AhR抑制组比,AhR抑制剂+含药血清组在增加细胞活力、降低衰老细胞染色率及ROS相对生成量,以及下调AhR蛋白及NOX4蛋白表达水平和AhR、NOX4及MCP-1的mRNA表达水平方面效果更加显着(P<0.05)。结论1.益肾缓衰方可改善ARD小鼠肾功能以及肾动脉和肾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损伤,减轻小鼠肾间质纤维化,从而延缓ARD进展。2.益肾缓衰方可通过降低ARD小鼠血清IS水平并改善ARD模型小鼠体内IS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改善小管间质微血管荒废,进而减轻小管间质纤维化。3.益肾缓衰方能够改善ARD小鼠小管间质微血管荒废和I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可能与该方抑制IS诱导下AhR/NOX4通路的激活,进而改善下游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有一定的关系。

王莹[3](2019)在《创伤后癫痫形成的促发因素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创伤后癫痫(PTE)形成的具体分子细胞学机制仍不清楚。目前的挑战是能否发现一些可能被忽略的对创伤后癫痫形成有促进作用的可干预的因素,预防其发生发展。外周感染使很多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结局恶化。然而,外周感染对创伤后癫痫形成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假设脑创伤(TBI)慢性期的外周感染能够作为对已由TBI启动的大脑的二次打击,增加病灶周围皮层和海马的神经元兴奋性,再次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促进创伤后癫痫形成及其他共患病的发生发展。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炎症中起关键作用,也是外周感染促进创伤后癫痫的重要环节,但其具体机制不详,本研究第二方面调查了在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中sigma-1受体(Sig-1R)活化对脂多糖(LPS)诱导的炎症反应的影响。另一方面,有证据表明创伤后癫痫形成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丢失和抑制性神经元网络的破坏有关。然而,关于TBI后脑内特殊中间神经元亚型,钙视网膜蛋白(CR)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和CR相关基因网络的改变,及其与创伤后癫痫形成的关系,仍不清楚。本研究的另一目的是明确TBI慢性期大脑皮层和丘脑的CR网络的改变,为进一步探讨创伤后癫痫形成的机制奠定了基础。方法:第一部分,制作成年大鼠侧位液压冲击损伤(FPI)模型。TBI后6周行T2加权MRI并分型:局灶炎症型[focal inflammatory(TBIFI)]和空腔形成型[cavity-forming(TBICF)]。TBI后8周,两种表型大鼠随机接受一次脂多糖(LPS;5mg/kg)或生理盐水(Veh)腹腔注射,假手术组只接受生理盐水注射,最终得到以下5个实验分组:假手术组(sham),TBIFI-Veh,TBIFI-LPS,TBICF-Veh,TBICF-LPS组。TBI后12周,即LPS注射后4周,依次进行旷场实验(OF),高架迷宫实验(EPM),糖水偏好实验(SPT)和强迫游泳实验(FST)。TBI后16周,开始进行为期4周的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之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MWM)。最后进行戊四氮(PTZ)癫痫敏感性试验,并于PTZ注射后2小时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进行尼氏染色和c-Fos免疫组化染色。应用TBI后6周的MRI和23周的尼氏染色切片制作皮层展开地图,评价皮层病灶的范围和进展程度。通过分析脑内c-Fos免疫反应性的表达,评价PTZ注射后2小时神经元激活的空间分布情况。第二部分,进行星形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之后通过检测一氧化氮、活性氧(ROS)和谷胱甘肽(GSH)的水平评估激活sig-1R是否对LPS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接下来检测了Nrf2的表达,Nrf2是细胞防御氧化应激关键因子之一,并与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炎症介质相关。此外,还检测了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HO-1是一种能被Nrf2激活的具有抗氧化、抗凋亡和抗炎作用的氧化还原敏感酶。最后检测了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NF-κB能刺激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其转录活性可以由Nrf2调节。进而分析sig-1R的激活通过星形胶质细胞抗氧化/氮化和抗炎作用的可能机制。第三部分,制作成年大鼠侧位FPI模型。TBI后1月取脑组织进行尼氏染色、NeuN和CR免疫组化染色。对于大脑皮层,首先用尼氏染色切片制作皮层病灶的二维展开地图,然后同侧大脑皮层CR阳性神经元的定量分析呈现于上述展开地图上。同时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了TBI后3月病灶周围皮层CR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并对其中2个基因(Tubb3和Reln)应用定量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对于丘脑,网状核(RT)体积依据Cavalieri原则评估,其内CR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应用无偏性体视学定量分析。同时评估距离前囟-1.80 mm水平的CR免疫染色切片中腹前核(VA)-腹外侧核(VL)复合体的面积及其内CR标记的神经纤维的密度。我们还应用RT-qPCR方法对另一组大鼠(TBI后6月)丘脑神经递质受体和调节因子的基因表达进行分析,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了TBI后3月丘脑CR相关基因网络的改变。结果:第一部分,TBI后6周进行的T2加权MRI提示53%的TBI大鼠表现为TBIFI表型,47%为TBICF表型。旷场实验中,TBI-Veh组与假手术组之间没有差异。然而,与假手术组比较,TBI-LPS组大鼠,不论何种表型,均在内侧区停留时间缩短(p<0.01),外侧区停留时间延长(TBIFI-LPS vs.假手术组,p<0.05;TBICF-LPS vs.假手术组,p<0.01)。而且,TBI-LPS组大鼠在外侧区停留时间比TBI-Veh组长(p<0.05)。高架迷宫实验中,与假手术组比较,TBI-Veh和TBI-LPS组在开放臂的滞留时间均缩短(p<0.05)。Morris水迷宫实验中,与假手术组比较,TBI-Veh和TBI-LPS组大鼠找到水下隐藏平台的潜伏期延长,且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减少(p<0.05)。vEEG监测显示2只大鼠出现自发性癫痫发作,均来自于TBIFI-Veh组。PTZ试验中,TBI-Veh和TBI-LPS组在癫痫发作出现率上没有差别,但TBIFI-LPS组癫痫发生率高于TBIFI-Veh组(p<0.05)。PTZ诱导的痫性发作累计持续时间TBI-LPS组长于TBI-Veh组(p<0.01),尤其见于TBIFI表型(p<0.05)。TBI-LPS组,组织学展开皮层病灶的面积是MRI展开皮层病灶面积的111%(p<0.05),这种进展主要见于TBIFI表型(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TBI-Veh组大鼠病灶周围皮层,不论头侧(p<0.01)或尾侧(p<0.05),均表现出更多的c-Fos表达。与TBI-Veh组相比,TBI-LPS组大鼠在对侧相应皮层的头侧(p<0.01)和病灶周围皮层的尾侧(p<0.05)有更显着的c-Fos表达。TBI-LPS组双侧c-Fos表达的增加,在II-IV层比V-VI层更加明显,头侧比尾侧更为显着。TBIFI表型和TBICF表型比较,前者显示出病灶周围皮层和对侧相应皮层的神经元兴奋性更高的趋势。双侧齿状回神经元激活的出现率,TBI-LPS组高于TBI-Veh组(p<0.05),主要来自于TBIFI表型(p<0.05)。第二部分,LPS显着升高星形胶质细胞中iNOS和TNF-α的表达水平,而选择性的Sig-1R激动剂SA4503可逆转LPS的这种作用,主要通过下调iNOS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并上调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谷胱甘肽(GSH)来减轻LPS诱导的炎症反应和氧化/亚硝化应激。为了研究SA4503引起这些效应的机制,接下来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了核因子类红细胞衍生的2类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发现SA4503处理显着增加了Nrf2和HO-1的表达,提示星形胶质细胞中Sig-1R激活的抗氧化/亚硝化应激和抗炎作用部分由Nrf2和HO-1激活介导。第三部分,大脑皮层方面,TBI后1月,形态学上皮层病灶内或其周围区域的CR阳性神经元呈深染,胞体变小或不规则,突起短小、呈节段性或缺失。展开地图显示皮层病灶的部位和分布与我们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覆盖听觉、视觉、躯体感觉和顶叶皮层,但是病灶的大小变化多样。皮层病灶核心的CR阳性神经元丢失最严重,而病灶周围或远隔区域CR神经元的数量变化不大,甚至增多。CR神经元丢失形式多样,从呈现整个大脑皮层广泛而全面的丢失到选择性的局部皮层区域丢失,表现不一。TBI后3月,病灶周围皮层CR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这些下调的基因生成的网络涉及一系列功能如突触传递、核周体、学习和记忆、凋亡过程及认知功能等。从这些基因中选取2个基因(Tubb3 and Reln)进一步进行RT-qPCR定量分析,结果显示TBI后2月病灶周围皮层Reln呈现上调,Tubb3显示下调倾向。对于丘脑,TBI后1月,同侧RT体积显着下降(p<0.001),双侧RT内CR阳性神经元严重丢失(同侧,p<0.001;对侧,p<0.05)。RT的体积下降和RT内CR神经元的丢失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双侧VA-VL(同侧,p<0.01;对侧,p<0.05)CR标记神经纤维的密度均明显减少,尤其见于同侧核团及核团的外侧。TBI后同侧VA-VL内CR神经纤维的下降与同侧RT的CR神经元的丢失有相关性(r=0.7000,p<0.05,n=9)。TBI慢性期,丘脑神经递质受体和调节因子的基因和CR相关基因的表达均呈现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神经系统疾病和生物体损伤2个网络的改变,这些改变可以被2个可能的调节因子控制:神经调节蛋白家族和尼古丁。结论:综上所述,TBI慢性期的外周感染可以作为促进因素,增加创伤后癫痫易感性,加重焦虑样行为,促进皮层病灶的进展扩大,机制可能与病灶周围皮层和双侧齿状回的神经元兴奋性增高,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再次激活有关。星形胶质细胞中Sig-1R激活的抗氧化/亚硝化应激和抗炎作用部分由Nrf2和HO-1激活介导。另一方面,本研究数据首次定量证实了TBI慢性期大脑皮层和丘脑CR免疫反应性的退行性变及CR相关基因网络的改变,对明确TBI继发性损害和创伤后癫痫形成的机制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黎增权[4](2019)在《参苓白术散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C57BL/6J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细胞焦亡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细胞焦亡是依赖caspase-1(经典途径)和caspase-11(鼠)、4/5(人)(非经典途径)途径的快速细胞病理自杀过程。在严重的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的过程中,机体肠道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便血类的细胞损害性很强的症状。目前,国内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机理研究中,在细胞焦亡通路上的研究较少。本试验,主要研究中药复方参苓白术散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过程中,对细胞焦亡通路的影响。第一部分给予C57BL/6J小鼠不同浓度葡聚糖硫酸钠溶液诱导溃疡性结肠炎,通过体重、粪便隐血、脏器指数、血常规、TNF-?、IL-1?、结肠病理切片、GSDMD-N及NLRP3等指标,选择合适的葡聚糖硫酸钠诱导浓度。试验结果显示,溃疡性结肠炎严重与葡聚糖硫酸钠浓度呈正相关,且4%浓度组与5%浓度组便血情况和体重减少情况严重。第二部分给予小鼠7天3%浓度葡聚糖硫酸钠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分别给与不同浓度参苓白术散和美沙拉嗪7天治疗,通过体重、存活率、粪便隐血、炎性因子等指标,观察不同浓度参苓白术散和美沙拉嗪对照对结肠炎的作用。结果:空白对照组的小鼠存活率为100%,模型组为55.5%,低剂量中药组为66.5%,中剂量中药组以及高剂量中药组均为70%,西药组为25%。参苓白术散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DAI评分有较明显的提高,增加因结肠炎减轻的体重;缓解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导致的结肠缩短情况;有效降低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导致的白细胞增多情况以及提高因便血而导致的红细胞减少情况;有效降低血清中因结肠炎而提高的TNF-?、IL-18、IL-1?、caspase-1、caspase-11的含量。结论:参苓白术散能有效降低结肠炎结肠组织中细胞焦亡关键蛋白GSDMD-N的表达,并对炎性蛋白NLRP3有一定的下调作用。第三部分用10%葡聚糖硫酸钠刺激2 h,再用10μg/m L LPS刺激12 h,建立细胞炎症模型。通过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IL-1?、IL-18、Caspase-1、Caspase-11等指标,观察不同浓度参苓白术散对细胞炎症模型的影响。结果:空白对照组IL-1?、IL-18浓度均低于模型组和3个浓度中药组(P<0.05);3个浓度中药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3个浓度中药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模型组caspase-11浓度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和3个浓度中药组;1.25%组、0.62%组和模型组有显着差异(P<0.05),和空白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3个浓度中药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模型组caspase-1浓度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和3个浓度中药组,各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总结:参苓白术散可能通过调节细胞焦亡中的经典(caspase-1)途径和非经典(capase-11)途径来降低炎症,其中非经典(capase-11)途径可能发挥主要作用。

艾婷婷[5](2018)在《盲肠在TNF-α诱导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细胞因子TNF-α在炎症反应中有着重要的作用,TNF-α可诱导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加剧机体的炎症反应。当炎症反应过度且失去控制时,会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蛋白Rip3和Mlk1的缺失可抑制TNF-α导致的细胞坏死。在注射TNF-α的小鼠中,盲肠上皮细胞出现大量Rip3和Mlk1依赖的程序性坏死(统一称为坏死样凋亡),同时Rip3和Mlk1基因敲除的小鼠中盲肠的损伤会减缓,提示盲肠在TNF-α诱导的机体全身性炎症反应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小鼠进行了盲肠切除手术,发现盲肠的缺失可显着抑制TNF-α引起的小鼠死亡。虽然注射TNF-a后小鼠的血液中有少量的细菌入侵,但盲肠切除组与假手术组间并无明显差别,表明血菌并不是导致后续病理进程差异的原因。分析注射TNF-α后小鼠其它器官病理情况,发现假手术组肾脏和心脏都出现了严重的损伤,但盲肠切除的小鼠中肾脏和心脏的损伤都会有显着缓解。心脏和肾脏都在血液循环及维持全身稳态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推测TNF-a通过导致盲肠上皮细胞发生Rip3和Mlk1依赖的坏死样凋亡引起心脏和肾脏功能导致导致小鼠死亡。我们同时建立了小鼠的急性阑尾炎模型,虽然在急性阑尾炎病理组织中发现了大量激活的Rip3,但Rip3的缺失并未对小鼠急性阑尾炎的进程造成影响。虽然Rip3依赖的坏死样凋亡在急性阑尾炎的病理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尚待进一步探究,但盲肠上皮细胞坏死样凋亡的研究将为临床上全身性炎症反应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胡凯[6](2016)在《改良痛风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评价及镇痛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和小鼠模型,综合评价不同改良痛风方剂的疗效和副作用,并对优选改良痛风方剂进行药效评价和镇痛机制研究,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1)采用次黄嘌呤灌胃、氧嗪酸钾皮下注射、改良尿酸钠结晶右踝关节注射的复合方法,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SD(Sprague Dawley)大鼠和KM(昆明)小鼠模型。(2)造模后给予实验大鼠“中药基础方剂”、“中药改良方剂”及“中西结合改良方剂”,通过观察大鼠给药后右踝关节周径、步态评分、关节屈伸疼痛评分,以及每日进食、饮水、体重、胃大体病理和脏器指数情况来评价不同改良方剂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选择疗效较好且副作用较小的“中药改良方剂”为优选方剂,给予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小鼠模型低剂量、中剂量及高剂量进行疗效的深入研究。通过观察小鼠给药后右踝关节周径及周径差、步态评分、关节屈伸疼痛评分,以及每日饮食、饮水、体重和小鼠胃大体病理、脏器指数情况来评价疗效及副作用的剂量效应关系。(4)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给药后不同时间,血清尿酸(UA)、P物质(SP)、环氧化物酶-2(COX-2)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含量变化来探讨中药改良方剂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小鼠的疗效和镇痛机制。结果:1.不同改良痛风方剂的疗效比较:(1)各造模组SD大鼠踝关节周径和关节屈伸疼痛评分在造模8h与对照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成功建立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2)在给药1.5d,中药基础方、中药改良方可明显缓解大鼠关节肿胀(P<0.05);提示在改善关节周径方面:中药改良方组(B组)≈中药基础方组(A组)>中西结合方组(C组)。在给药2.5d,中西结合改良方可明显改善大鼠步态评分(P<0.05),且在给药3.5d,中药改良治疗方可明显改善大鼠步态评分(P<0.05),提示改善步态的疗效:C组>B组>A组。在给药1d、1.5d、2.5d及3.5d,中药改良方和中西结合改良方可明显改善大鼠的关节屈伸疼痛评分(P<0.05),提示改善关节疼痛的疗效:B组≈C组>A组。(3)中西结合方在给药2.5d、3.5d,可明显减少大鼠的日进食量(P<0.05);在给药1.5d到7.5d,可明显减少大鼠的日饮水量(P<0.05);在实验第8d,可对大鼠的肝指数有明显的影响(P<0.05),胃大体标本可见大鼠胃外侧血管扩张充血和内侧黏膜轻度水肿,提示中西结合改良方的副作用相对较大。2.优选中药改良方剂的剂量效应关系及药物副作用比较:(1)在造模12h的关节屈伸疼痛评分,及24h的右踝关节周径和步态评分,各造模组KM小鼠与对照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成功建立小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2)在给药24h,中药改良方高剂量可改善小鼠关节周径差(与对照组P>0.05),且可改善关节屈伸疼痛评分(P<0.05);给药1.5d,中药改良高剂量可改善小鼠步态评分(P<0.05),提示中药改良方对小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3)只有在实验第3d,高剂量组小鼠日进食量与对照组有一过性的统计学差异(P<0.05);胃大体病理仅高剂量组有一只小鼠有轻微的血管扩张;各剂量组脏器指数组内无显着性差异,无明显的脏器损害;提示中药改良方无明显的副作用。3.优选中药改良方剂的镇痛机制:尿酸水平在造模1d、2d,各造模组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成功建立高尿酸血症模型。给药2.5d,中、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小鼠尿酸水平(P<0.05);在给药1.5d,各剂量组可明显抑制小鼠血清环氧化物酶-2(COX-2)水平(P<0.05),且高剂量组可持续到第7d,中剂量组持续到第5d;给药4.5d,各剂量组可明显抑制小鼠血清P物质(SP)水平(P<0.05)。提示优选中药改良痛风方可以迅速降低血清UA水平,抑制COX-2和SP水平发挥镇痛作用。结论:(1)通过次黄嘌呤灌胃、氧嗪酸钾皮下注射和踝关节注射改良的尿酸钠结晶的方法能够成功建立大鼠、小鼠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2)中药基础方、中药改良方及中西药结合改良方在改善大鼠关节周径、步态评分、屈伸疼痛评分方面均有疗效,两组改良方疗效大致相当,并均优于中药基础方;由于中西结合改良方对大鼠的日饮食、饮水、肝脏指数及胃大体病理标本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中药改良方要整体优于中西结合方。(3)优选中药改良痛风方各剂量组在改善小鼠关节周径差、步态评分、屈伸疼痛评分方面均有疗效,其疗效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并且尚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伤害。(4)优选中药改良方能够迅速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引发的疼痛,且疗效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其镇痛机制是通过降低小鼠血清UA水平达到病因治疗;抑制COX-2的合成,减少前列环素等致痛因子的释放;抑制P物质的合成,减少疼痛的神经冲动传导。

刘娟娟[7](2016)在《钙剂对间斑寇蛛毒致痛大鼠脊髓致痛因子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葡萄糖酸钙对间斑寇蛛毒液致痛大鼠脊髓中CGRP、P2X3、COX2和IK1表达的影响,研究葡萄糖酸钙在疼痛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福尔马林、10、40、100、300?L/kg毒液致痛组(15只),钙剂治疗组(15只),其中治疗组大鼠预先尾部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2mL,致痛组大鼠注射生理盐水2mL,2h后均以5%福尔马林溶液150?L和4种剂量的间斑寇蛛毒液进行足底皮下注射。24h后两组大鼠均处死,取L45脊髓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免疫印迹法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两组P2X3、CGRP、COX2和IK1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00?L/kg和300μL/kg毒液剂量时,前两种实验结果显示治疗组CGRP和P2X3的表达显着低于致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治疗组P2X3、CGRP和COX2 mRNA的表达均高于致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致痛组间P2X3、CGRP、COX2和IK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福尔马林致痛组与治疗组致痛因子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间斑寇蛛毒的致痛作用可能与大鼠脊髓中CGRP、P2X3、COX2和IK1的高表达有关,葡萄糖酸钙能显着抑制部分高浓度毒液组致痛因子的相对表达量,缓解疼痛的传递。

林传权[8](2011)在《胃乃安新制剂提取分离工艺研究及抗胃黏膜损伤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目的与意义胃乃安胶囊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广东省名牌产品,源自广东省名老中医梁乃津的经验方,由黄芪、三七、红参、人工牛黄、珍珠层粉组成,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慢性溃疡、慢性胃炎等消化道黏膜损伤性疾病临床效果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原制备工艺黄芪水煎,三七、红参粉碎,使到临床单次服用量大(1号胶囊,每次4粒),不利于患者服用,此外,制剂的药效学和作用机制等基础研究工作有待深入,为了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消费者对中成药产品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及产品的现代先进生产技术更新和升级,有对胃乃安胶囊进行二次开发的现实必要性。鉴于珍珠层粉、人工牛黄为粉末状,不宜直接提取,本论文将胃乃安胶囊主要组成药物黄芪、三七、红参作为一个研究整体,研究提取分离新工艺,及其新工艺制剂(即胃乃安新制剂)抗胃黏膜损伤的多胺、自由基作用机制,为胃乃安胶囊二次开发提供新的提取分离工艺方案及其药理学科学依据。本论文以保持原处方不变前提下(即黄芪、三七、红参,按756:76:25原处方比例组成,简称“三药”,下同)进行“三药”提取、分离工艺优化及新制剂的抗胃黏膜损伤机制探讨为研究内容,药效导向下,综合评价化学成分收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皂苷、黄酮、多糖类)、干膏得率和总固体去除率进行提取溶媒筛选、提取工艺优化、优化三种分离工艺(醇沉、树脂吸附、膜分离)参数、优选一种分离工艺、中试研究综合评价提取分离工艺,以提升工艺科技含量、降低临床服用量;在此基础上,观察胃乃安新制剂抗胃黏膜损伤的药效作用及对多胺、自由基的作用机制,探明新制剂的作用机制,以更科学地指导新制剂的临床应用。方法1.以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模型考察“三药”水煎提取和70%乙醇提取,筛选提取溶媒。2.以化学成分收率、干膏得率为指标,对提取时间、溶媒比单因素分析后,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筛选提取时间、溶媒比、提取次数三因素的最佳水平;进一步对提取次数优化考察,确定工艺参数;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模型和冰乙酸致慢性胃溃疡模型比较新提取工艺制剂(新提取工艺模拟胃乃安液)与胃乃安胶囊的药效,考察工艺的有效性。3.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模型导向下,以化学成分收率、总固体去除率为指标分别优化醇沉、膜分离、树脂吸附工艺参数,放大实验水平并在多种药效模型及工艺经济成本估算结果下平行筛选三种分离工艺。4.以化学成分收率、总固体去除率、膜通量为指标,进行两批次的中试研究考察提取、分离工艺稳定性,以干固物减少率为指标考察提取分离工艺比原工艺的优越性,并以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消炎痛致急性胃溃疡和NaOH致急性胃损伤为模型进行胃乃安新制剂的药效实验,考察提取分离工艺的有效性。5.选用“三药”的第二批中试研究浸膏按原处方配比加入珍珠层粉、人工牛黄配制胃乃安新制剂,以碘乙酰胺致慢性胃炎、水浸束缚致应激性胃溃疡为模型,在肉眼大体观察、病理镜下、透射电镜三种水平从宏观到微观对胃乃安新制剂抗胃黏膜损伤的药效作用进行评价,检测胃组织多胺、自由基水平,分析多胺与自由基的相关性,以揭示多胺、自由基在胃黏膜损伤发病的作用与意义。结果1.“三药”混合水提液溃疡抑制率(44.28%)高于“三药”醇提液(33.86%)。2.以6、8、10倍溶媒比水平和1.5h、2h、2.5h提取时间水平保证化学成分收率较高;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提取次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选取6倍溶媒比、1.5h、3次提取为较优方案;提取次数优化考察表明,第三次提取综合评分权重为15.72%;比较混合提取和单提再混合的药效,混合提取液溃疡抑制率(36.92%)高于单提再混合液(30.70%);新提取工艺用时比原工艺减少2h;新提取工艺制剂对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模型溃疡抑制率(76.77%)高于胃乃安胶囊(65.19%),对慢性胃溃疡模型溃疡抑制率(84.22%)、溃疡愈合率(66.67%)高于胃乃安胶囊(44.03%、44.44%)。3.以生药量0.857g/mL原液进行50%醇沉,上清液化学成分收率、总固体去除率较高,溃疡抑制率达80.74%;膜分离优化方案为”三药”水煎合提的药液过400目筛后直接过200nm的陶瓷膜在频率(41.45HZ)、2.0bar压力(即进膜压力2.5bar,出膜压力1.5bar)、膜通量(65 gcm2-h)、料液温度(25-50℃)下进行透析;膜分离的化学成分收率、总固体去除率和药效结果综合评分(61.75)高于醇沉(58.15);膜分离工艺经济成本评分(24.13)与醇沉(25.20)接近,高于树脂吸附(13.14)。4.两批次中试研究的膜通量变化趋势一致性好,干膏得率接近(23.44%、23.19%),化学成分收率整体水平平行性好,干固物减少率较近(28.01%、26.74%);第二批中试胃乃安新制剂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的溃疡抑制率(82.42%)、消炎痛致急性胃溃疡的溃疡抑制率(81.72%)、NaOH致急性胃损伤的损伤抑制率(75.17%),均高于胃乃安胶囊的抑制率。5.肉眼大体观察、病理镜下评价胃乃安新制剂对慢性胃炎、应激性胃溃疡的损伤评分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透射电镜下,新制剂高剂量逆转胃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新制剂高剂量组SOD活性提升(P<0.05与模型组比),降低MDA含量(P<0.05与模型组比),胃组织多胺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均呈剂量依赖性关系;慢性胃炎模型SOD与腐胺、精脒的相关性较大(P<0.05),而MDA与腐胺、精脒、精胺无相关性;应激性胃溃疡多胺与MDA、SOD无相关性。结论1.确立了胃乃安新制剂“三药”(黄芪、三七、红参)提取分离工艺,与原工艺比较,新提取分离工艺的稳定性良好,节能省时,临床服用量降低,疗效增强,开发价值较大,结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适于胃乃安生产使用。2.胃乃安新制剂抗胃黏膜损伤效果好,创新性地展示了促进多胺合成、降低自由基水平可能是其保护胃黏膜作用机制之一;慢性胃炎模型多胺可能通过提高SOD活性清除MDA,而应激性胃溃疡模型的自由基与多胺相关性不大,提示不同模型的病理机制不同,自由基、多胺发挥作用的途径可能不同。3.本研究是在保持原处方不变前提下,从实验室筛选到中试研究再到作用机制初步探明,研究较为合理、系统化,方法学上具备一定创新性,研究结果具备现实指导意义,为新制剂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并为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陈宇峰[9](2009)在《鸡屎藤(Paederia scandens)活性物质和镇痛药理活性研究》文中指出鸡屎藤Paederia scandens (Lour.) Merri.是茜草科Rubiaceae鸡屎藤属Paederia的一种攀援性藤本植物,又名“鸡矢藤”,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以及美国西海岸等国家。在东南亚一些国家,鸡屎藤作为民间传统草药和食物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鸡屎藤的叶子在越南曾一度作为各种食物的调味品。近年来,曾有许多报道,从植物鸡屎藤根、茎的甲醇提取物中陆续分离出鸡屎藤苷,车叶草苷,鸡屎藤苷酸,去乙酰车叶草苷,鸡屎藤次苷等环烯醚萜苷类和环烯醚萜苷二聚体类化合物。这些化学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病毒、抗肿瘤、抗炎和抗微生物等。在中国、日本、越南和其他的一些东南亚国家,植物鸡屎藤的根、茎、藤皮、果实作为民间草药使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尤其在治疗牙痛、胸痛、痔疮引发的疼痛,风湿性关节炎、脾脏炎症、杆菌性痢疾等方面具有显着的疗效。虽然植物鸡屎藤具有显着的镇痛疗效而在民间广为使用,但是目前关于该植物的镇痛药理活性物质基础以及镇痛作用机制的研究文献尚未报道。基于以上调研,我们对植物鸡屎藤全株进行了甲醇提取,并对其醇提物应用石油醚、氯仿、正丁醇进行了分步骤萃取;同时首次应用镇痛药理方法学对其总提物以及各个萃取部位进行了镇痛药理活性研究。植物鸡屎藤的甲醇提取物以口服的方式给受试小鼠给药,应用化学刺激和热刺激引发疼痛的动物模型对其镇痛药理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口服给药剂量为600 mg/kg和900 mg/kg植物鸡屎藤甲醇提取物的受试小鼠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小鼠福尔马林实验和小鼠热水甩尾实验中对化学和热刺激引发的疼痛具有显着的耐受。另外,在小鼠福尔马林实验中植物鸡屎藤甲醇提取物表现出了中枢和外周双重镇痛机制。应用化学刺激和热刺激引发小鼠疼痛的整体动物模型对植物鸡屎藤甲醇提取物正丁醇部位浸膏的镇痛药理活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口服给药剂量为150 mg/kg,300 mg/kg和600 mg/kg植物鸡屎藤甲醇提取物正丁醇部位浸膏的受试小鼠对腹腔注射醋酸溶液、足底皮下注射福尔马林溶液和辣椒素溶液引发的疼痛以及在小鼠热水甩尾实验和小鼠热板实验中对热刺激引发的疼痛均具有耐受性。其中剂量为600 mg/kg的正丁醇部位浸膏对化学和热刺激引发的疼痛具有极其显着的抑制作用。在小鼠戊巴比妥钠延长睡眠时间实验和小鼠开野实验中,正丁醇部位浸膏未能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引发的睡眠时间和影响受试小鼠的自主活动行为,这些结果表明正丁醇部位浸膏的镇痛活性与催眠作用和破坏脑部运动神经的毒性作用无关,具有特异性。另外,在小鼠福尔马林镇痛药理拮抗实验和小鼠辣椒素镇痛药理拮抗实验中,此镇痛药理活性对药理拮抗工具药纳络酮和格林本脲的拮抗作用不敏感,而完全被尼莫地平的拮抗作用拮抗;表明了正丁醇部位浸膏的镇痛药理活性与L-type Ca2+ channels有关。另外,从植物鸡屎藤正丁醇部位分离出多个环烯醚萜苷类和环烯醚萜苷二聚体类化合物,正丁醇部位的镇痛药理活性可能与这些化合物的协同作用有关;至于,在这些化合物中某个化合物是否具有强烈的镇痛药理活性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应用化学刺激和热刺激引发小鼠疼痛的整体动物模型对植物鸡屎藤甲醇提取物石油醚部位浸膏的镇痛药理活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口服给药剂量为20 mg/kg, 40 mg/kg和80 mg/kg植物鸡屎藤甲醇提取物石油醚部位浸膏的受试小鼠对腹腔注射醋酸溶液、足底皮下注射福尔马林溶液和辣椒素溶液引发的疼痛以及在小鼠热水甩尾实验和小鼠热板实验中对热刺激引发的疼痛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其中剂量为80 mg/kg的石油醚部位浸膏对化学和热刺激引发的疼痛具有极其显着的抑制作用。在小鼠戊巴比妥钠延长睡眠时间实验和小鼠开野实验中,石油醚部位浸膏未能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引发的睡眠时间和影响受试小鼠的自主活动行为,这些结果表明石油醚部位浸膏的镇痛活性与催眠作用和破坏脑部运动神经的毒性作用无关,具有特异性。另外,在小鼠福尔马林镇痛药理拮抗实验和小鼠辣椒素镇痛药理拮抗实验中,此镇痛药理活性对药理拮抗工具药纳络酮的拮抗作用不敏感,而完全被格林本脲的拮抗作用拮抗;表明了石油醚部位浸膏的镇痛药理活性与K+-ATP channels有关。另外,通过应用GC-MS技术对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化合物为linoleic acid,the sterols和vitamin E。因此,我们推断石油醚部位镇痛药理活性与这些化合物的协同作用有关。对从植物鸡屎藤醇提物正丁醇部位浸膏中分离出的环烯醚萜苷类和环烯醚萜苷二聚体类化合物,进行了镇痛药理动物模型筛选。结果发现,化合物鸡屎藤苷酸甲酯具有潜在的镇痛药理活性。应用化学刺激和热刺激引发小鼠疼痛的整体动物模型对该单体化合物的镇痛药理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腹腔注射给药剂量为20 mg/kg,40 mg/kg和60 mg/kg鸡屎藤苷酸甲酯的受试小鼠对腹腔注射醋酸溶液,足底皮下注射福尔马林溶液和辣椒素溶液引发的疼痛以及在小鼠热水甩尾实验和小鼠热板实验中对热刺激引发的疼痛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其中剂量为60 mg/kg的鸡屎藤苷酸甲酯对化学和热刺激引发的疼痛具有极其显着的抑制作用。在小鼠戊巴比妥钠延长睡眠时间实验和小鼠体内温度测定实验中,该化合物未能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引发的睡眠时间和影响受试小鼠的体温改变,这些结果表明鸡屎藤苷酸甲酯的镇痛活性与催眠作用和药物毒性作用无关,具有特异性。另外,在小鼠热板镇痛药理拮抗实验中,此镇痛药理活性对药理拮抗工具药纳络酮和尼莫地平的拮抗作用不敏感,而完全被亚甲基蓝、L-NAME、格林本脲的拮抗作用拮抗;表明了鸡屎藤苷酸甲酯的镇痛药理活性可能与NO-cGMP-K+-ATP channels途径有关。

魏华聪,杨建伟,谭伟龙,沈建忠[10](2009)在《临床常用四种消毒剂的中毒与救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临床常用消毒剂中毒的原因、机理及救治。方法对醛类、碘类、醇类的临床常用剂型的中毒原因机理及救治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此四种消毒剂在临床使用较多,引起相应消毒剂中毒的机率也较大,阐明该类消毒剂中毒的机理,并及时有效地对该类消毒剂中毒患者进行诊断和救治。结论常用消毒剂的四种剂型临床使用时需注意做好安全防护。

二、急性福尔马林中毒致休克1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福尔马林中毒致休克1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肾主水”理论探讨金匮肾气丸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金匮肾气丸治疗腺嘌呤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1.4 实验动物分组
        1.5 给药方法
        1.6 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2.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
        2.3 各组大鼠血常规与生化指标
        2.4 各组大鼠24hU-TP
        2.5 腺嘌呤复制CRF大鼠模型
        2.6 金匮肾气丸治疗后各组大鼠肾脏形态
        2.7 金匮肾气丸治疗后各组大鼠肾脏病理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金匮肾气丸治疗UUO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1.4 实验动物分组
        1.5 UUO法复制CRF大鼠模型
        1.6 给药方法
        1.7 观察指标
        1.8 统计学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2.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
        2.3 各组大鼠血常规与生化指标
        2.4 各组大鼠24hU-TP
        2.5 UUO法复制CRF大鼠模型
        2.6 金匮肾气丸治疗后各组大鼠肾脏外形
        2.7 金匮肾气丸治疗后各组大鼠肾脏病理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水通道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设备
        1.4 实验AQP检测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肾脏AQP蛋白检测结果
        2.2 各组大鼠肺脏AQP蛋白检测结果
        2.3 各组大鼠膀胱AQP蛋白检测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语
附录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慢性肾功能衰竭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二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药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三 水通道蛋白(AQPs)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与的科研
致谢

(2)益肾缓衰方调控IS/AhR/NOX4通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肾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病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硫酸吲哚酚对多系统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蛋白结合毒素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益肾缓衰方对ARD小鼠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益肾缓衰方改善ARD小鼠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益肾缓衰方对IS刺激下血管内皮损伤的作用和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3)创伤后癫痫形成的促发因素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脑创伤后的外周感染促进创伤后癫痫形成的发生发展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3 科研设计方案
        2.4 具体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TBI的冲击压力、窒息时间和死亡率
        3.2 MRI提示TBI后6周TBIFI和TBICF表型呈平均分布
        3.3 TBI后8周的LPS注射引起全身性炎性反应
        3.4 TBI后8周的外周感染加重焦虑样行为
        3.5 自发性痫性发作和癫痫样放电
        3.6 TBI后8周的外周感染增加癫痫易感性
        3.6.1 PTZ诱导的痫性发作的发生率
        3.6.2 PTZ诱导的痫性发作的数量
        3.6.3 PTZ诱导的首次痫性发作的潜伏期
        3.6.4 PTZ诱导的痫性发作的累计持续时间
        3.6.5 PTZ诱导的痫性发作的行为严重性评估
        3.7 TBI后8周的外周感染促进皮层病灶的进展扩大
        3.8 TBI后8周的外周感染增加病灶周围皮层和齿状回的PTZ诱导的c-Fos表达
        3.8.1 病灶周围皮层PTZ诱导的c-Fos表达的变化
        3.8.2 齿状回PTZ诱导的c-Fos表达的变化
    4 讨论
        4.1 TBI慢性期的外周感染加重焦虑样行为
        4.2 TBI慢性期的外周感染增加癫痫易感性
        4.3 TBI慢性期的外周感染促进皮层病灶进展扩大
        4.4 TBI增加病灶周围皮层的神经元兴奋性,晚期LPS干预进一步加重这一效应
        4.5 TBI慢性期的外周感染增加双侧齿状回的神经元兴奋性
        4.6 慢性期LPS注射后,TBIFI表型比TBICF表型显示出更高的癫痫易感性和神经元兴奋性
    5 结论
第二部分 LPS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中NO和 ROS的表达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动物与细胞培养
        2.3 具体实验方法
    3.结果
        3.1 LPS处理的星形胶质细胞中iNOS和 TNF-α的表达水平
        3.2 sig-1R激活对培养液中NO和 TNF-α浓度的影响
        3.3 SA4503 对培养星形胶质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 SA4503 对星形胶质细胞中Nrf2、HO-1和NF-κB表达的影响
    4.讨论
第三部分 脑创伤引起大脑皮层钙视网膜蛋白网络的改变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3 具体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死亡率
        3.2 TBI后大脑皮层CR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学特点
        3.3 TBI后展开皮层病灶的特点
        3.4 TBI后同侧大脑皮层CR阳性神经元数量改变的展开地图
        3.5 TBI后病灶周围皮层CR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
    4 讨论
        4.1 TBI后同侧大脑皮层CR阳性神经元的改变
        4.2 TBI后病灶周围皮层Tubb3 显示下调倾向
        4.3 TBI后病灶周围皮层Reln上调
    5 结论
第四部分 脑创伤引起丘脑钙视网膜蛋白网络的改变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3 具体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死亡率
        3.2 TBI后RT和VA-VL复合体的神经退行性变
        3.3 TBI后RT体积下降
        3.4 TBI后RT内CR阳性神经元显着丢失
        3.5 TBI后 VA-VL复合体内CR标记的神经纤维密度下降
        3.6 TBI后距离前囟-1.80mm水平的VA-VL的面积缩小
        3.7 TBI引起丘脑基因网络的改变
    4 讨论
        4.1 TBI后RT内CR阳性神经元丢失的地形分布
        4.2 TBI后双侧VA-VL复合体内CR标记神经纤维的密度下降
        4.3 TBI后丘脑基因网络的改变及其潜在的调节因子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Toll样受体4与癫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参苓白术散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C57BL/6J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细胞焦亡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或符号表
1 前言
    1.1 溃疡性结肠炎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1.1 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1.1.2 影响UC病理机制的因素
    1.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医学研究概况
        1.2.1 病因病机
        1.2.2 辨证分型
        1.2.3 中医治疗
    1.3 诱导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
        1.3.1 化学造模法
    1.4 细胞焦亡及其在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1.4.1 细胞焦亡
        1.4.2 结肠上皮细胞,溃疡性结肠炎和细胞焦亡的联系
2 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和主要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动物分组
        2.1.4 造模及给药方法
        2.1.5 样品采集和检测
        2.1.6 生长情况
        2.1.7 血液生理学检测
        2.1.8 血清免疫因子测定
        2.1.9 脏器指数
        2.1.10 量取结肠长度
        2.1.11 组织切片观察
        2.1.12 DAI评分
        2.1.13 Western Bolt检测蛋白表达量
        2.1.14 数据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长情况
        2.2.2 脏器指数
        2.2.3 血液生理学检测
        2.2.4 结肠长度
        2.2.5 DAI评分
        2.2.6 结肠组织切片观察
        2.2.7 血清免疫因子测定
        2.2.8 Westetn Blot检测蛋白表达量
    2.3 讨论
        2.3.1 不同浓度葡聚糖硫酸钠对小鼠体重、DAI评分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2.3.2 不同浓度葡聚糖硫酸钠对小鼠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2.3.3 不同浓度葡聚糖硫酸钠对小鼠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2.3.4 不同浓度葡聚糖硫酸钠对小鼠结肠中 GSDMD-N、NLRP3 蛋白表达的影响
    2.4 小结
3 参苓白术散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主要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1.4 动物分组
        3.1.5 造模及给药方法
        3.1.6 样品采集和检测
        3.1.7 小鼠存活率
        3.1.8 生长情况
        3.1.9 血液生理学检测
        3.1.10 血清免疫因子测定
        3.1.11 脏器指数
        3.1.12 量取结肠长度
        3.1.13 组织切片观察
        3.1.14 DAI评分
        3.1.15 Western Bolt检测蛋白表达量
        3.1.16 数据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小鼠存活率
        3.2.2 生长情况
        3.2.3 脏器指数
        3.2.4 血液生理学检测
        3.2.5 小鼠结肠长度
        3.2.6 DAI评分
        3.2.7 结肠组织切片观察
        3.2.8 血清免疫因子测定
    3.3 讨论
        3.3.1 药物对结肠炎小鼠体重、DAI评分及小鼠存活率的影响
        3.3.2 药物对结肠炎小鼠脏器指数、结肠长度、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3.3.3 药物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3.3.4 药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中GSDMD-N、NLRP3 蛋白表达的影响
    3.4 小结
4 参苓白术散对结肠上皮细胞的炎性模型的影响
    4.1 主要试剂
        4.1.1 主要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浓度葡聚糖硫酸钠处理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4.2.2 不同浓度脂多糖结肠上皮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4.2.3 不同浓度脂多糖联合10%葡聚糖硫酸钠处理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4.2.4 不同浓度脂多糖对10%葡聚糖硫酸钠预处理2h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1β水平的影响
        4.2.5 参苓白术散对细胞药物安全浓度
        4.2.6 不同顺序用参苓白术散和药物造模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4.2.7 参苓白术散对结肠上皮细胞炎症模型炎性因子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小鼠结肠上皮细胞炎性模型的建立及参苓白术散药物安全浓度筛选
        4.3.2 参苓白术散对结肠上皮细胞炎症模型炎性因子的影响
    4.4 小结
5 全文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盲肠在TNF-α诱导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坏死样凋亡是一种重要的细胞死亡方式
    1.2 坏死样凋亡是TNF-α诱导的SIRS病理的重要原因
    1.3 盲肠是体内TNF-α作用下发生坏死样凋亡的主要器官
    1.4 急性阑尾炎是一类常见盲肠相关疾病
    1.5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Rip3和Mlkl基因敲除小鼠基因型的鉴定
        2.2.1 苯酚-氯仿法提取小鼠的DNA
        2.2.2 DNA聚合酶扩增反应(PCR)
        2.2.3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2.3 3×Flag-mouse TNF-α重组蛋白的提取与纯化
        2.3.1 质粒载体
        2.3.2 LIC法构建3×Flag-mouse TNF-α重组质粒
        2.3.3 Rosetta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3.4 3×Flag-mouse TNF-α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
        2.3.5 碱裂解法中量提取质粒DNA
        2.3.6 3×Flag mTNF-α重组蛋白的提取与纯化
    2.4 组织样品做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5 小鼠尾静脉注射TNF-α重组蛋白
    2.6 观察小鼠的死活和测定小鼠肛温
    2.7 小鼠盲肠切除手术
    2.8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2.9 小鼠各脏器病理切片和染色
        2.9.1 石蜡切片
        2.9.2 冰冻切片
        2.9.3 苏木精-依红染色
        2.9.4 免疫组织化学
        2.9.5 TUNEL检测
        2.9.6 糖原染色法(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PAS)
    2.10 血磷检测
    2.11 小鼠急性阑尾炎手术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TNF-α可导致依赖于RIP3和MLKL的小鼠死亡
    3.2 盲肠上皮细胞在TNF-α诱导下发生RIP3和MLKL依赖的坏死样凋亡
    3.3 盲肠切除可以减缓TNF-α诱导的SIRS病理现象
    3.4 肠道微生物在TNF-α诱导的SIRS病理中的作用
    3.5 盲肠切除影响TNF-α诱导的IFN-γ的分泌
    3.6 切除盲肠对各器官损伤的影响
        3.6.1 TNF-α对小鼠肝脏没有显着影响
        3.6.2 TNF-α对小鼠的小肠没有显着影响
        3.6.3 盲肠切除可缓解TNF-α诱导的轻微肺泡壁增厚情况
        3.6.4 盲肠切除可缓解TNF-α诱导的肾脏损伤
        3.6.5 盲肠切除可缓解TNF-α诱导的心脏损伤
    3.7 抑制坏死样凋亡的发生不会缓解临床急性阑尾炎病的过程
    3.8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改良痛风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评价及镇痛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西医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1.1.1 流行病学调查
        1.1.2 痛风的定义
        1.1.3 痛风性关节炎发病机制
        1.1.4 痛风性关节炎的西医治疗
    1.2 中医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1.2.1 痛风的中医病名及证候认识
        1.2.2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病因和病机
        1.2.3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本实验选方依据
        1.3.2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1.4 实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改良痛风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疗效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方法
        2.1.4 检测项目及方法
        2.1.5 数据整理与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改良尿酸钠重结晶的效果比较
        2.2.2 大鼠不同时间右踝关节周径的比较
        2.2.3 大鼠不同时间步态评分的比较
        2.2.4 大鼠不同时间关节屈伸疼痛评分的比较
        2.2.5 大鼠每日进食量的比较
        2.2.6 大鼠每日饮水量的比较
        2.2.7 大鼠每日体重量的比较
        2.2.8 大鼠不同脏器指数的比较
        2.2.9 大鼠胃组织大体病理的比较
第三章 优选改良痛风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小鼠的疗效评价及镇痛机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方法
        3.1.4 检测项目及方法
        3.1.5 数据整理与统计学分析
    3.2 疗效结果
        3.2.1 小鼠不同时间右踝关节周径及周径差的比较
        3.2.2 小鼠不同时间步态评分的比较
        3.2.3 小鼠不同时间关节屈伸疼痛评分的比较
        3.2.4 各组小鼠每日进食量的比较
        3.2.5 各组小鼠每日饮水量的比较
        3.2.6 各组小鼠每日体重量的比较
        3.2.7 各组小鼠不同时间肝、肾、脾各脏器指数的比较
        3.2.8 各组小鼠胃组织大体病理的比较
    3.3 镇痛机制
        3.3.1 小鼠不同时间血清尿酸(UA)含量的比较
        3.3.2 小鼠不同时间血清环氧化物酶-2(COX-2)含量的比较
        3.3.3 小鼠不同时间血清P物质(SP)含量的比较
        3.3.4 小鼠不同时间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探讨
    4.2 不同改良方剂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疗效评价
        4.2.1 三组不同改良方剂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踝关节周径、步态评分及屈伸疼痛评分的影响
        4.2.2 三组不同改良方剂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日饮食、饮水、体重改变量及不同脏器指数的影响
        4.2.3 三组不同改良方剂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胃大体病理的影响
    4.3 不同剂量优选中药改良方剂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小鼠的疗效评价
        4.3.1 不同剂量中药改良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小鼠右踝关节周径、周径差、步态评分及屈伸疼痛评分的影响
        4.3.2 不同剂量中药改良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小鼠日饮食、饮水、体重改变量、各脏器指数及胃大体病理的影响
    4.4 优选中药改良方剂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小鼠的镇痛机制研究
        4.4.1 不同剂量中药改良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小鼠血清尿酸含量的影响
        4.4.2 不同剂量组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小鼠血清COX-2含量的影响
        4.4.3 不同剂量组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小鼠SP含量的影响
        4.4.4 不同剂量组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小鼠HSP70 含量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钙剂对间斑寇蛛毒致痛大鼠脊髓致痛因子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和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免疫组织化学法
        2.2 蛋白免疫印迹法
        2.3 实时定量PCR技术
    3. 统计学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8)胃乃安新制剂提取分离工艺研究及抗胃黏膜损伤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第一章 胃乃安二次开发相关研究进展
        第一节 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概况
        第二节 提取分离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第三节 膜分离技术及其在中药制剂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第二章 胃乃安胶囊治疗胃黏膜损伤性疾病相关药理药效研究
        第一节 胃乃安胶囊的药理药效研究概况
        第二节 胃黏膜防御机制和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清除自由基对胃黏膜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
        第四节 多胺保护胃黏膜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第五节 胃乃安胶囊主要药材对胃黏膜损伤及自由基、多胺的作用
    工作目的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三药"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第一节 药物提取溶媒的筛选研究
        第二节 药物水提取溶媒比和提取时间条件研究
        第三节 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方案
        第四节 进一步优化提取次数的实验研究
        第五节 "三药"混合提取与单味药提取再混合的药效学比较
        第六节 优化提取工艺与原工艺的化学成分收率和干膏得率比较
        第七节 优化提取工艺与胃乃安原提取工艺的药效学比较
    第二章 "三药"药液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第一节 水提醇沉工艺考察
        实验一 不同"三药"药液浓度对醇沉工艺的影响
        实验二 不同醇沉浓度对醇沉工艺的影响
        第二节 膜分离纯化"三药"药液的工艺研究
        实验一 不同截留分子量超滤膜的筛选实验
        实验二 不同进料药液浓度对膜分离的影响
        实验三 陶瓷膜孔径筛选及有机膜超滤效果考察
        实验四 陶瓷膜操作压力水平的实验考察
        实验五 膜分离温度考察
        第三节 三个分离纯化工艺平行筛选研究
        第四节 三个分离纯化工艺的经济和劳动力成本比较
    第三章 "三药"药液提取分离中试研究
        第一节 "三药"提取及膜分离研究
        第二节 中试研究供试品的药效学观察
        实验一 中试供试品对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的药效观察
        实验二 中试研究供试品对消炎痛致急性胃溃疡的药效观察
        实验三 中试研究供试品对NaOH致胃黏膜损伤的药效观察
    第四章 胃乃安新制剂对胃黏膜损伤保护作用及多胺-自由基机理研究
        第一节 胃乃安新制剂对胃黏膜损伤的药效作用研究
        实验一 胃乃安新制剂对碘乙酰胺致慢性胃炎的药效作用
        实验二 胃乃安新制剂对水浸束缚应激性胃溃疡的药效作用
        第二节 胃黏膜损伤动物模型的胃组织自由基水平测定
        第三节 胃黏膜损伤动物模型的胃组织多胺含量测定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论文涉及的缩略语
附录二 本论文涉及的计算公式
研究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鸡屎藤(Paederia scandens)活性物质和镇痛药理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中药鸡屎藤的本草考证
    一、名称的考证
    二、植物形态的考证
    三、功能与主治的考证
第二章 中药鸡屎藤总提物的镇痛药理活性研究
第三章 中药鸡屎藤各部位化学成分与镇痛药理活性研究
    第一节 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与镇痛药理活性研究
    第二节 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与镇痛药理活性研究
第四章 鸡屎藤苷酸甲酯的镇痛药理活性研究
    一、鸡屎藤苷酸甲酯的化学成分研究
    二、鸡屎藤苷酸甲酯的镇痛药理活性研究
第五章 研究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临床常用四种消毒剂的中毒与救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甲醛
    1.1 中毒原因
    1.2 中毒机制[1]
    1.3 诊断要点
    1.4 救治
2 甲醇
    2.1 中毒原因[2-3]
    2.2 中毒机制
    2.3 诊断要点
    2.4 救治
3 酒精 (乙醇)
    3.1 中毒原因
    3.2 中毒机制[3, 4]
    3.3 诊断要点
    3.4 救治
        4.1 碘[5, 6]
        4.2 中毒原因
        4.3 中毒机制
        4.4 诊断要点
        4.5 救治

四、急性福尔马林中毒致休克1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肾主水”理论探讨金匮肾气丸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D]. 边红萍.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益肾缓衰方调控IS/AhR/NOX4通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肾病的机制研究[D]. 郭传.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创伤后癫痫形成的促发因素及机制研究[D]. 王莹.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4)
  • [4]参苓白术散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C57BL/6J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细胞焦亡通路的影响[D]. 黎增权.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5]盲肠在TNF-α诱导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中的作用[D]. 艾婷婷. 厦门大学, 2018(07)
  • [6]改良痛风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评价及镇痛机制的实验研究[D]. 胡凯. 兰州大学, 2016(02)
  • [7]钙剂对间斑寇蛛毒致痛大鼠脊髓致痛因子表达的影响[D]. 刘娟娟.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 [8]胃乃安新制剂提取分离工艺研究及抗胃黏膜损伤机制初探[D]. 林传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5)
  • [9]鸡屎藤(Paederia scandens)活性物质和镇痛药理活性研究[D]. 陈宇峰. 第二军医大学, 2009(10)
  • [10]临床常用四种消毒剂的中毒与救治[J]. 魏华聪,杨建伟,谭伟龙,沈建忠. 医学动物防制, 2009(03)

标签:;  ;  ;  

急性福尔马林中毒休克10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