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个子青少年的地理分布特征

中国高个子青少年的地理分布特征

一、中国高身材青少年的地域分布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褚昕宇[1](2021)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重大文件和政策的问世也推动着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的提高,提供了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保障,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计划,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青少年只有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才能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健康目标。从近日发布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发布和国内外研究数量的不断增加不难看出,国内外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关注度日益增加;运动不足成为了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直接因素;锻炼习惯养成成为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手段;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锻炼习惯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获取青少年锻炼习惯相关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构了青少年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运用回归、层次聚类分析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社会建构理论相结合,揭示了青少年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中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及特征,提出了干预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的策略,为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论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整体情况有待改善,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趋于多元。青少年自我感觉健康状况良好,但由于久坐、屏幕依赖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青少年身体活动时间不足,多数青少年未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其中女生差于男生;青少年体育课内外身体活动量不够;青少年有一定的参与锻炼的意识和认知,但在锻炼主动性和知识方面有所欠缺。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受到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为了探究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其权重,构建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揭示出包含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四个方面的32条目的影响因素,通过专家赋权的AHP模型建构,为揭示青少年锻炼习惯影响因素及其内部机制提供测量工具。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层次聚类的方法验证了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模型,结果显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因素模型各因素(25条目)均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学校因素高于其他影响因素,鉴于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对其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3)运用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问卷和SRHI量表进一步分析模型中各条目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程度,显示个人因素中的享受乐趣、舒缓压力,实现目标的满意感,体育活动主动性有助于青少年产生并保持体育锻炼习惯;家庭因素中,父母体育知识和运动习惯、家庭体育锻炼氛围和父母对体育运动的态度是重要影响因素;学校因素中,学业压力、体育老师指导水平、参加学校的体育社团、同伴们参与体育锻炼,对影响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亦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社会因素中,政府大型体育活动、城市运动设施易得性和政府推广是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较重要因素。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各模块的影响因素之间均有复杂性的联系。学校因素目前可能在对个人的在体育中感受的乐趣或个人满意感和学业压力等方面有负向的影响。社会因素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系数较高并且均是正向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性别青少年在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影响因素和体育锻炼习惯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男性明显优于女性。通过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分析显示,年龄越小,体育锻炼习惯受到家庭影响越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加,受学校影响越明显,16-18岁阶段受学校因素影响达到峰值,随着青少年的不断成长,社会因素的影响逐步显现。(4)揭示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即通过情景线索、激励和锻炼行为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具有促进作用。在个体层面上锻炼意识和情景线索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影响因素作用的关键。社会层面作用机制体现在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整体效应和各因素间的互动关系。作用机制的特点表现为:体育锻炼习惯促进的早期性,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奖励作用的动态性和习惯养成的长期性。(5)根据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予以青少年锻炼习惯干预,应该进一步关注认知-意向-行动-保持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过程,注重锻炼意识诱导和促进体育锻炼习惯持续的线索提示和促进社区、学校、家庭的体育锻炼促进网络体系建立的青少年锻炼习惯的干预策略。

张泽君[2](2020)在《我国优秀运动员地域分布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竞技体育(athletic sports)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要素之一,即是追求运动成绩最优化,也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能力、不断突破和创造出优异的竞赛成绩,更是实现《奥运争光计划》、展现国家竞技实力和对外宣传的核心路径。国家进步的体现先决于竞技体育的发展,而竞技体育的发展则取决于各竞技项目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过程中,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成为摘金夺银、取得佳绩,以及提升我国竞技实力在国际地位的关键要素。而奥运会和冬奥会作为集规模最大、竞技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国际性的综合体育赛事,成为检验及展现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平台。然而,纵观当前国内竞技体育的实际发展境况,在竞技项目布局、优秀运动员方面存在“两极分化”的显着失衡性时空分布格局。对此,基于上述现实背景,本研究尝试从地理学、经济学、人口学等学科相关理论基础出发,系统阐述与揭示出我国各竞技项群优秀运动员的地域分布特征、动力因素以及形成机制,这对我国优秀运动员地域分布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发现中国竞技体育人才流动与分布的地理学归因、革新区域间优秀运动员和项目发展的筛选与划分方法、优秀运动员的“跨界跨项选材”与“异地竞训”等相关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Arc-GIS技术等研究方法,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2014年索契冬奥会、2016年里约奥运会、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参赛的832名优秀运动员的成长地为研究对象进行地学归因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地域分布与中国人口分布特征高度吻合,并符合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在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地区中各项群优秀运动员呈现“两极分化”、“东密西疏”的显着性失衡分布势态;其中胡焕庸线右侧黑、辽、鲁、京、苏、沪、闽等沿海省、直辖市为高簇值集聚分布区域;线左侧的藏、宁、青、甘、新等省、自治区为低簇值分布区域。2.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时空分布恰似一把蓄势待发的“弓箭”,其中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的城市群构成一把“弓”形;以新疆为起点,经甘肃、宁夏、陕西至上海;以西藏为起点,经四川、重庆至上海的连线构成西北内陆→东部沿海的“两支箭”;自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地区呈现出“点状扩充、团状分布”的格局;各项群运动员多数集中在胡焕庸线右侧经济较发达、环境舒适、人口基数大的沿海城市群,其中东北、华东地区沿海城市分布集聚度明显高于西南、西北地区,整体空间分布自东向西人口数量跨幅较大,具体表现出“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梯度分布的显着差异性特征。3.空间因素是制约运动员成才、流动与分布的主导要素,具体包括空间内的自然地理要素、经济基础要素、历史文化要素、人力资本要素,以及由体育产业、基建设施、个人职业发展等构成的社会环境要素。其中省域间各异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要素支配着竞技项目类型布局;而区域经济水平、人力资源储备量强弱程度,以及个人心理动机直接决定了运动员流动及分布格局。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运动员分布规律呈正相关性,并随经济发展格局呈“T”字形特征,并将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及老东北工业经济区的城市作为辐射源的中心引擎,按照海拔的高低顺序实现“高密度城市群向邻近省市流动”或“低密度城市群向高密度省市靠拢”的双向互动的辐射性流动。4.我国优秀运动员时空分布特征的形成遵循了经济、社会、人口等学科领域中运用较广泛的“马太效应机制、梯度推移理论、中心辐射效应、非衡效应模式”的理论基础。并通过运用其发展规律,有效阐释、厘清省域空间内各项群优秀运动员的成才、流动、分布与“人口—资源—环境—文化”组构的地理学归因与互动逻理性关系。根据上述结论,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建议各级地方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区位自然地理与社会环境的有力资源,在确定优势、潜优势和弱势项目的基础上,优先发展拔尖的优势项目、着重开展潜优势竞技项目和优秀体育人才的培育来权衡各区域内竞技体育的整体竞技实力,尽可能缩小各区域竞技体育人才的失衡性分布。2.建议尝试打破传统常规选材的认知观,充分利用区位互补优势,依托竞技项目结构属性和人才体格特征,健全“跨界跨项”选材、培育的指标系统与政策制定。3.建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在竞技体育训练经费、场地(馆)设施建设、教练员与运动员薪资补贴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与金额比重;建立相邻地区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联动机制,并通过“点-线-面”的辐射效应和扩充模式,提升竞技实力和优秀运动员的培育、储备与输送。4.建议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后续体育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过程中加强创新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注重借鉴、引入和融合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拓宽与创新在竞技实力格局、竞技项目分布、运动员成才与流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思路,推进对体育学科相关领域的研究;建构符合我国优秀运动员“成才—流动—分布”的系统体系,改善各地区竞技实力与竞技人才的均衡性,推动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建议今后研究者选用大样本量的对象进行分析与论证,以此来提升更具翔实性研究结果的说服力和实证数据的参考性价值。

徐亚涛[3](2019)在《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是反映其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虽然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水平不断提升,但近年来,随着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久坐时间过多等问题的出现,导致其超重肥胖率快速增加、体能水平呈下滑趋势等一系列负面现象的出现。其次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因素相差巨大,各地区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水平依然存在诸多不平衡的现象。目前针对这些新问题和新现象的研究仍然缺乏全国大样本系统的全面性调查研究。因此,在现阶段建设“健康中国”和提倡全民“大健康”的背景下,分析和探讨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关注地域差异,对于我们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提高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水平,实现全民“大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从区域地理学和社会生态学视角出发,通过新的体质测试方法和身体成分评价方法、结合全国范围内大样本的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数据,分析和讨论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体格、体能和身体成分(身体发育)具体的地域分布特征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而为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等相关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借鉴。本研究在我国黑龙江、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26个省市自治区的137所中小学中,随机抽取7-18岁30914名中小学生(男生15327人,女生15587人)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地理学和相关研究结果将研究对象按照纬度地域(低纬度、中纬度和高纬度)、海拔地域(低海拔、中等海拔和高海拔)、城乡地域(大城市、小城市和乡村)划分为若干组别。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儿童青少年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体力活动和饮食习惯情况。采用体质测试方法,检测研究对象的体格、体能和身体成分状况。采用描述统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地域儿童青少年体格、体能和身体成分状况的差异。运用多元回归分析、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相关影响因素。本研究从以下三个研究对我国不同地域儿童青少年体格、体能和身体成分(身体发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果:研究一、中国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1)总体上,不同纬度男女生体格综合评价值分别为,低纬度(男0.829851、女0.844718),中纬度(男0.968509、女0.983944),高纬度(男0.976804、女0.992859),呈现随纬度升高逐渐增大的趋势;不同海拔男女生体格综合评价值分别为,低海拔(男0.974608、女0.992126),中等海拔(男0.946681、女0.956798),高海拔(男0.752173、女0.828903),总体上随海拔升高逐渐减小的趋势;城乡之间,大城市男女生体格综合评价值为(男0.972811、女0.992193),小城市为(男0.952404、女0.972848),乡村为(男0.890210、0.926312)。(2)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收入越高和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对体格发育的促进作用显着(P<0.001);每天锻炼时间越多、积极的上学/放学方式和课外运动频率越多对体格发育均有促进作用,其中每天锻炼时间越长对体格发育的促进作用最显着(P<0.001),而每天久坐时间越长则有负面影响;奶制品的食用频率越高对男女生身高均有促进作用(P<0.001),挑食行为越多则对男女生体重和体表面积的负面影响最显着(P<0.001)。研究二、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能发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1)总体上,不同纬度男女生体能综合评价值分别为,中纬度(男0.977383、女0.965448),低纬度(男0.963785、女0.965446),高纬度(男0.896647、0.917037);不同海拔男女生体能综合评价值分别为,高海拔(男0.979814、女0.970804),中等海拔(男0.972489、女0.948263),低海拔(男0.963621、女0.948283),呈现出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大的趋势;城乡之间,乡村男女生的体能综合评价值为(男0.976056、女0.970841),小城市(男0.914362、女0.946635),大城市(男0.862384、0.931194)。(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收入家庭的男女生高体能的比例高于低收入家庭(P<0.001)。采用积极交通方式上学/放学的男女生,高体能的比例高于乘坐公交车和家长接送的男女生(P<0.05);每天久坐时间<1h的男生高体能的比例高于久坐>3h的男生(P<0.001);随着每天运动时间的递减,男女生高体能的比例逐渐减小,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饮食习惯方面,经常吃早餐男女生高体能的比例高于几乎不吃早餐的男女生(P<0.001);不挑食男女生高体能的比例高于经常挑食的男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低收入家庭男女生,低体能的风险高于高收入家庭男女生(P<0.05)。步行和骑自行车出行的男女生低体能的风险更小(OR=0.88);久坐时间<1h和>3h之间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每天锻炼时间>2h和<30min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常吃早餐男女生低体能风险小于几乎不吃早餐的男女生(P<0.05);不挑食的男女生低体能的风险最小(P<0.001);经常食用奶制品的男女生低体能风险小于几乎不吃的男生(OR=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三、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1)总体上,不同纬度男女生身体成分异常(超重和肥胖)分别为低纬度(男24.0%、女22.6%),中纬度(男30.1%、女27.4%)、高纬度(男38.2%、女35.2%),呈现随着纬度的升高逐渐增大的趋势;不同海拔男女生身体成分异常检出率分别为,低海拔(男30.4%、女27.8%)、中等海拔(男27.6%、女25.5%)、高海拔(男22.3%、女21.5%),呈现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降低的趋势;城乡之间,大城市男女的异常检出率为(男33.8%、女29.7%),小城市(男27.7%、女25.7%),乡村(男21.8%、女23.0%),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父母高学历男女生身体成分异常的比例高于低学历家庭(P<0.001)。男女生身体成分异常率随家庭收入的增加而增多,差异呈高度显着性(P<0.001);采用积极交通方式上学/放学的男女生身体成分异常率低于乘坐公交车和家长接送的男女生(P<0.001)。不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男生身体成分异常率(31.4%)高于每天运动的男生(24.0%),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经常吃早餐的男生身体成分异常率(27.4%)低于不吃早餐的男生(32.2%),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经常吃零食的男女生身体成分异常率高于几乎不吃的男女生(P<0.01)。不挑食的男女生身体成分异常率高于经常挑食的男女生(P<0.00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结果表明,父母低学历的男女生身体成分异常的风险越低(男OR=0.67,0.62;女OR=0.89,0.77);男女生身体成分异常的风险随家庭收入增多而升高(P<0.05)。步行和骑自行车上学/放学的男女生身体成分异常的风险较低(男OR=0.96,1.13;女OR=1.11,1.22);每天锻炼的时间<30min(男OR=1.21,女OR=1.03)的男女生身体成分异常的风险高于每天运动时间>2h的群体。经常吃早餐的男生身体成分异常的风险较低(OR=0.82),经常吃零食(OR=1.16)、碳酸饮料(OR=1.25)和经常挑食(OR=1.56)的男生身体成分异常风险较高;而经常吃零食(OR=1.04)和经常挑食(OR=1.43)的女生身体成分异常风险显着高于不吃的女生(P<0.05)。综合上述三个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具有层次性地域分布特征(1)体格方面,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和体表面积均值随纬度逐渐升高而增大,随海拔高度上升而逐渐减小。从大城市至乡村,男女生身高、体重和体表面积均值呈现依次减小的趋势。(2)体能方面,中纬度男女生体能综合评价值最大,低纬度次之,高纬度最小;不同海拔男女生体能综合评价值,呈现出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大的趋势;从乡村至城市,男女生体能综合评价值总体上呈逐步下降趋势。(3)身体成分方面,身体成分异常的检出率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多,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从大城市至乡村,男女生身体成分异常检出率呈现依次下降的趋势。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体力活动和饮食习惯均影响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存在相关性。其中,家庭收入越高和母亲高学历对男女生身体发育的促进作用最大。总体上,拥有较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男女生体格、体能发育程度较好,同时其身体成分异常的检出率也比较高。(2)体力活动对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具有影响。其中,每天锻炼时间越多、课外运动频率越高是男女生身体发育的保护因素,而每天久坐时间越多则是危险因素。(3)饮食习惯与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存在相关性。其中,经常食用早餐和奶制品是男女生身体发育的保护因素,而经常挑食对于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则是危险因素。

邵小娟[4](2019)在《看与被看:短视频中女性“身体消费”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以消费女性身体为噱头的内容为数众多,女性身体消费现象再次成为热门议题和研究焦点。以往相关研究,基本都关注男性如何观看和消费女性身体。本文另辟蹊径,从女性主义理论出发,立足于女性角度,以男性为参照,探究作为女性群体重要组成部分的女性受众,她们对同性身体消费类短视频的观看心理、态度和话语阐释。为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看”与“被看”两个角度展开论述与探讨。通过对539份有效问卷和15名女性深度访谈得到的资料分析发现,在“看”之中,男性和女性观看偏好和观看态度呈现出明显差异性,男性侧重于对女性身体性欲、情欲的消费,而女性偏向于对同性身体塑形的学习和模仿,在观看动机和行为上男性和女性趋向一致。在“被看”之中,作为被看主体的一部分,女性对同性身体消费现象呈批评式和参照式两种解读态度。批评式解读过程中,女性扮演着性欲身体的迎合者,取悦行为的包容者,淫秽评论的旁观者三种角色。而在参照式解读过程中,女性用户有寻求认同和反观自身不足两种态度倾向出现。短视频中传者与主角“圈粉”的合谋、性别差异的强化和女性话语的失衡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刘朔[5](2019)在《天津市宁河区612岁儿童矮身材检出率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调查2018年天津市宁河区11所小学612岁学生的身高分布情况及矮身材检出率,为该地区儿童的生长情况提供流行病学资料,加强对矮身材流行现状的认识,同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矮身材的预防、控制及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3月至2018年5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天津市宁河区11所小学的612岁共6827名学生,对所有学生进行准确的身高测量,分析身高分布特点并与2005年九省/市身高数据进行对比,以2005年九省/市身高数据为参考,分析矮身材的检出率,同时对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相关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家庭情况(父母身高、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等)、出生情况(是否早产、是否母乳喂养等)、运动及睡眠情况(运动频率、运动时长、入睡时间等),进而研究矮身材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在所调查的天津市宁河区学生中,78岁男生平均身高大于女生(7岁P(28)0.00(27)0.05,8岁P(28)0.01(27)0.05),6岁及912岁男女生平均身高无明显差异(6岁P(28)0.62(29)0.05,9岁P(28)0.09(29)0.05,10岁P(28)0.15(29)0.05,11岁P(28)0.53(29)0.05,12岁P(28)0.73(29)0.05)。男生身高平均年增长速率为5.4cm,女生为5.51cm。2.天津市宁河区男女生身高均值随年龄增长均呈上升趋势。612岁各年龄组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均高于2005年九省/市水平(P<0.05)。各年龄段,男生身高均值与2005年九省/市差值最大值为6.1cm,最小值为3.3cm,女生身高均值与2005年九省/市差值最大值为6.3cm,最小值为3.4cm。3.天津市宁河区共调查6827名学生,其中矮身材学生共86名,检出率为1.26%。男生矮身材检出率为1.29%,女生矮身材检出率为1.22%。各年龄段矮身材检出率最高的为12岁,其中男生各年龄段中检出率最高的为12岁(2.03%),女生各年龄段检出率最高的为11岁(2.04%)。4.在单因素分析中,性别、年龄、是否早产、是否母乳喂养、父母的文化程度、睡眠时长均和矮身材检出率无关(P(29)0.05);父母身高、家庭经济情况、入睡时间、运动频率、运动时长是矮身材检出率的相关影响因素(P(27)0.05)。5.在多因素分析中,排除混杂因素干扰后,建立回归方程,存在矮身材概率的对数值(28)-(0.104′父亲身高(10)0.107′母亲身高(10)0.200′家庭经济情况(10)0.216′运动频率(10)0.137′运动时长)。父母身高、家庭经济情况、运动频率、运动时长均为保护性因素,与矮身材呈反向变化,其中父亲身高、母亲身高、家庭经济情况与矮身材显着相关(P(27)0.05)。结论:1.天津市宁河区身高分布特点为:78岁男生平均身高大于女生,6岁及912岁男女生平均身高无明显差异。2018年各年龄组的平均身高显着高于2005年九省/市的身高水平。2.天津市宁河区矮身材检出率为1.26%,各年龄段矮身材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男女也无明显差异。3.影响矮身材的相关影响因素有父母身高、家庭经济情况、入睡时间、运动频率、运动时长,其中父母身高、家庭经济情况与矮身材显着相关,应对父母身高偏低、家庭经济情况差、入睡时间晚、运动频率低、运动时长短的学生加强关注,并对家长及学生进行矮身材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

姚慧琳[6](2017)在《简牍与秦汉三国时期身高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世文献《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记载了许多时人的身高。《里耶秦简(壹)》《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居延汉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走马楼吴简(壹)》等秦汉三国时期的简牍中也或多或少都有关于古人“身高”的记载。但是由于着述目的不同、作者身份不同,两种文献的身高记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现代人类学研究的方法及考古材料的佐证,可以得出简牍文献中所反映的身高更加接近普通大众的真实身高。从古到今身高、年龄都是对人最直观的描述,由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不同,有些简牍“身高”记载多,有些简牍“年龄”记载多。其原因在于成年标准与傅籍标准的转变,秦汉三国时期正是傅籍标准由身高向年龄转变的过渡时期。

张玉泉,王宪红[7](2017)在《中国田径运动员身高、体重及克托莱指数地域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及数理统计法,对我国田径运动员身高、体重及克托莱指数的项群特征、地域差异、差异归因及项目地域适宜性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我国男女田径不同分组项目运动员身高、体重及克托莱指数具有鲜明的项群特征,不同分组项目运动员上述3指标具有特定的数值范围,并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其上述3指标依大小排序具有一致性,在身高方面均呈:全能>投掷>跳跃>短跨>中长距离>超长距离;在体重及克托莱指数方面均呈:投掷>全能>跳跃>短跨>中长距离>超长距离。我国男女田径不同分组项目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及克托莱指数具有着普通人群的地域分布特点,即北方明显大于南方。不同分组项目运动员身高、体重及克托莱指数与纬度、日照间存在显着正相关,与气温、降雨量存在显着负相关,而与人均收入、人均GDP间呈极弱相关。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地域适宜性,并呈现出特有地域分布规律。

潘国庆[8](2016)在《大连市2013-2015年初中生体质健康动态跟踪研究 ——以大连市六所中学2013级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结合大连市初中学生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测试结果,并对所获取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根据测试结果了解大连市初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情况,并从中发现问题,继而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建议,为培养大连地区初中学生的健康生活趋势和规律,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参考和借鉴。研究对象:本研究针对自2013年—2015年对大连市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的6所中学的初中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对其中的2491名中学生进行追踪式调查和测试。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三个方面进行体质测试,测试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水平;5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800米/1000米、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10个项目。研究结果及结论:1)大连市中学生2013—2015年身高和体重呈持续增长趋势,增长水平相一致,未出现过度肥胖现象;2)大连市中学生身体机能(肺活量水平)近三年虽有波动变化,但最终水平是上升的;3)大连市中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状况不容乐观,虽然在上肢力量、腰腹力量等有所提升,但是女生的耐力水平和整体的柔韧素质以及下肢爆发力等却仍处下降趋势,有待进一步提高。2013年—2015年大连市初中学生身体素质有所改善,但是柔韧素质及力量耐力等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马思远[9](2012)在《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文中指出基于学生体质的重要性,其下降的严重性、危害性,扭转其下降的紧迫性,国家公布其调查结果的局限性、模糊性以及对其下降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以我国政治、经济和教育发展为背景,运用文献资料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和多学科理论,对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进行研究,结论如下:一、综合分析1985-2010年中小学生主要体质指标呈现以下特征:1、反映其耐力、速度、力量和肺活量等指标均呈下降趋势,未出现“止跌”、“好转”、“继续提高”的迹象;2、反映其视力、肥胖和超重的健康指标检出率均呈逐年严重上升趋势,其中,2010年城市男生肥胖检出率为13.3%,超过WHO公布10%的“安全临界点,2010年城市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超过80%,且趋向低龄化。二、学生身体素质指标1985-1995年呈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主要因为:经济发展,学生营养逐步改善和快节奏生活方式尚未形成;学校重视体质教育和业余体育训练,体育教师积极性高;第一代独生子女刚入学,应试教育激烈竞争程度还不高,其学习压力较小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较好等多种因素相互叠加,形成正面耦合效应,有效促进其体质健康。1995年之后各种因素形成负面的耦合效应,导致其体质下降。三、体育教师的能动性,对执行体育教学大纲,开展体育教学,降低体育安全风险和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起着积极作用。而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教学质量、体育安全问题和应试教育对体育教师又分别起着:指导其体育教学,衡量并督促其体育工作,影响其能动性发挥,边缘化其教育地位。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作用于学生体质,影响其健康。四、经济快速发展,学生营养充足,导致其超重和肥胖,同时也加速生活方式的变迁,形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为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实行独生子女与经济发展政策也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不良生活方式,不健康饮食环境和观念,体质教育的困境等。这些不良因素形成叠加效应,加剧对其体质的影响。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和精神文化建设相对缺失,社会过分追求经济效应,形成急功近利等不良氛围,扭曲了社会的价值、人才、教育及道德等观念,这些影响折射到教育环境中,加剧学生学习、升学和就业的压力;折射到体育管理环境中,产生有令不行,行而无果的尴尬现状,导致学生体质下降,形成如今的困局。

蔡赐河,董彬,马军[10](2012)在《中国汉族7~18岁青少年身高水平的地域差异及区域划分》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中国汉族7~18岁青少年身高水平的地域差异,评价不同区域身高发育水平。方法使用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中汉族学生身高数据,采用标准离差法进行身高相对水平的比较和区域划分,并用地理信息系统将结果以地图形式展示。结果将30个省市划分为高身材、中等身材及矮身材3个区域,其中高身材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中等身材区主要分布在华中和西北地区,矮身材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不同区域各年龄组的身高差值较大,相邻组差值约1~3 cm,而高身材区域与矮身材区域的差值则约4~5 cm。结论中国汉族7~18岁青少年身高整体呈现北方地区高大、南方地区矮小的特点,同时局部地区也表现出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的特点。各地区身高水平呈逐渐过渡,不同区域间无明显的绝对分界线。

二、中国高身材青少年的地域分布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高身材青少年的地域分布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国内外对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的关注日益增加
        1.2.2 运动不足成为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直接因素
        1.2.3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成为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手段
        1.2.4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1.5.1 研究内容
        1.5.2 拟解决关键问题
    1.6 研究技术路线、思路与创新点
        1.6.1 研究技术路线
        1.6.2 研究思路
        1.6.3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习惯
        2.1.1 习惯的定义
        2.1.2 习惯的心理学机制
    2.2 体育锻炼习惯
        2.2.1 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及其特征
        2.2.2 体育锻炼习惯的产生-保持-打破
        2.2.3 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2.4 体育锻炼习惯测量方法
        2.2.5 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体育锻炼习惯相关研究
        2.2.6 体育锻炼习惯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2.2.7 体育锻炼习惯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3 相关理论基础
    3.1 体育锻炼行为相关理论模型
        3.1.1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3.1.2 跨理论模型
        3.1.3 自我决定理论
        3.1.4 社会认知理论
    3.2 习惯的双系统理论
        3.2.1 双系统理论——目标与习惯
        3.2.2 双系统模型的建构
        3.2.3 双系统模型的控制
    3.3 本章小结
4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调查与访谈
    4.1 现状调查与访谈的意义
    4.2 研究工具的选择与问卷的发放
        4.2.1 国际体力活动问卷
        4.2.2 自我报告习惯指数量表
        4.2.3 问卷发放情况
    4.3 国际体力活动问卷和自我报告习惯指数量表调查结果
        4.3.1 健康情形和生活方式
        4.3.2 身体活动量
        4.3.3 学校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4.3.4 青少年健康意识
        4.3.5 体育锻炼习惯和影响因素初步调查
    4.4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过程访谈
        4.4.1 访谈对象简介
        4.4.2 访谈内容主题结构检验
        4.4.3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与养成过程访谈结果
    4.5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分析
        4.5.1 青少年对自己的健康现状较满意
        4.5.2 久坐和屏幕依赖的不良生活方式值得关注
        4.5.3 有一定的健康意识但锻炼知识有所欠缺
        4.5.4 男生体力活动情况优于女生
        4.5.5 体育课和课外体育社团有待进一步加强
        4.5.6 亟待环境改变促进锻炼习惯养成
    4.6 本章小结
5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模型建构与验证
    5.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模型建构的意义
    5.2 研究工具和分析方法阐释
        5.2.1 影响因素模块划分
        5.2.2 影响因素条目与AHP赋权方法
        5.2.3 量表与问卷发放
        5.2.4 层次聚类分析
        5.2.5 验证性因素分析
    5.3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5.3.1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与优化
        5.3.2 专家对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赋权
        5.3.3 赋权前后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因素和SRHI回归分析
        5.3.4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与自我报告习惯指数量表调查结果
    5.4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数据结果讨论
    5.5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路径理论分析
        5.5.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
        5.5.2 聚类因子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5.5.3 个人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5.5.4 家庭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5.5.5 学校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5.5.6 社会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5.6 不同性别、年龄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探析
        5.6.1 不同性别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5.6.2 不同年龄段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5.6.3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个案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作用机制与干预策略
    6.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作用路径探讨
    6.2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影响因素机制阐释
        6.2.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的机制理论基础
        6.2.2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作用特点探析
        6.2.3 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个体层面作用机制
        6.2.4 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社会层面作用机制
    6.3 体育锻炼习惯干预策略
        6.3.1 认知-意向-行动-保持
        6.3.2 锻炼意识的诱导
        6.3.3 促进体育锻炼习惯持续的线索提示
        6.3.4 促进社区、学校与家庭体育网络体系的建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附录一 学生健康、体能活动及生活习惯问卷
    附录二 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问卷(32 条目)
    附录三 锻炼习惯自我报告系数量表
    附录四 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 AHP 专家问卷
    附录五 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附录六 访谈对象名单及基本信息
    附录七 个案分析材料
10 致谢
11 博士就读期间研究经历

(2)我国优秀运动员地域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假设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空间分异”的概述
        2.1.2 “胡焕庸线”的概述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关于人口地理学空间分布的相关研究
        2.2.2 关于竞技体育区域发展及战略的研究
        2.2.3 关于竞技体育项目区域分布特征研究
        2.2.4 关于竞技体育人才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2.2.5 文献述评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2.3 对比分析法
        3.2.4 Arc-GIS技术
        3.2.5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优秀运动员地域分布现况分析
        4.1.1 优秀运动员数量的整体空间分布现况
        4.1.2 各类竞技体育项群人才的整体空间分布现况
    4.2 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地域分布特征分析
        4.2.1 地域板块优秀人才的分布特征
        4.2.2 格斗竞技类运动项群人才分布特征
        4.2.3 身体接触性竞技类运动项群人才分布特征
        4.2.4 隔网竞技类运动项群人才分布特征
        4.2.5 同时竞技类运动项群人才分布特征
        4.2.6 次第竞技类运动项群人才分布特征
    4.3 我国优秀运动员地域分布的动力因素分析
        4.3.1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4.3.2 区域经济水平因素
        4.3.3 地域传统文化因素
        4.3.4 人力资本贮备因素
        4.3.5 其它社会环境因素
    4.4 我国优秀运动员地域分布的形成机制分析
        4.4.1 “马太效应”机制
        4.4.2 “梯度推移”理论
        4.4.3 “中心辐射”效应
        4.4.4 “非衡效应”模式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及指标释义
        2.1.1 身体发育
        2.1.2 身体发育的测评
        2.1.2.1 体格的检测
        2.1.2.2 体格的评价
        2.1.2.3 体能的测评
        2.1.2.4 身体成分的检测
        2.1.2.5 身体成分评价
        2.2 国内外不同地域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研究现状
        2.2.1 国内不同地域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相关研究
        2.2.1.1 不同地域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研究
        2.2.1.2 不同地域儿童青少年体能发育研究
        2.2.1.3 不同地域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研究
        2.2.2 国外不同地域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相关研究
        2.2.2.1 不同地域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研究
        2.2.2.2 不同地域儿童青少年体能发育研究
        2.2.2.3 不同地域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研究
        2.2.3 影响不同地域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的自然因素
        2.2.3.1 纬度
        2.2.3.2 海拔
        2.2.3.3 日照时数、气温和降水量
        2.2.4 影响不同地域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社会因素
        2.2.4.1 经济发展水平
        2.2.4.2 生活习惯
        2.2.4.3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2.3 文献总结
第二章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
        2.1 样本选取
        2.2 研究对象的地域划分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问卷调查法
        3.3 测试法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1 相关变量设置和等级划分
        3.4.2 多元回归分析
        3.4.3 体格综合评价和雷达图制作
    4 研究结果
        4.1 不同自然条件下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状况
        4.1.1 不同纬度地域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状况
        4.1.2 不同海拔地域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状况
        4.2 城市和乡村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状况
        4.3 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4.3.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体格发育的多元回归分析
        4.3.2 体力活动影响体格发育的多元回归分析
        4.3.3 饮食习惯影响体格发育的多元回归分析
    5 分析与讨论
        5.1 不同纬度地域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比较
        5.2 不同海拔地域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比较
        5.3 城市和乡村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比较
    6 结论
第三章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能发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体能指标的分类及测试方法
        3.1.1 心肺耐力
        3.1.2 柔韧性
        3.1.3 灵敏和协调性
        3.1.4 肌肉力量
        3.1.5 速度
        3.1.6 肌肉耐力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不同自然条件下儿童青少年体能状况
        4.1.1 不同纬度地域儿童青少年体能状况
        4.1.2 不同海拔地域儿童青少年体能状况
        4.2 城市和乡村儿童青少年体能状况
        4.3 儿童青少年体能指数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4.3.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体能指数的单因素分析
        4.3.2 体力活动影响体能指数的单因素分析
        4.3.3 饮食习惯影响体能指数的单因素分析
        4.4 影响儿童青少年体能指数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
        4.4.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体能指数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
        4.4.2 体力活动影响体能指数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
        4.4.3 饮食习惯影响体能指数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
    5 分析与讨论
        5.1 不同纬度地域儿童青少年体能发育比较
        5.2 不同海拔地域儿童青少年体能发育比较
        5.3 城市和乡村儿童青少年体能发育比较
    6 结论
第四章 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问卷调查法
        3.2 测量法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1 身体成分正常和异常划分
        3.3.2 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不同自然条件儿童青少年BMI和腰围状况
        4.1.1 不同纬度地域儿童青少年BMI和腰围
        4.1.2 不同海拔地域儿童青少年BMI和腰围
        4.2 城市和乡村儿童青少年BMI和腰围状况
        4.3 不同自然条件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检出率比较
        4.3.1 不同纬度地域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检出率
        4.3.2 不同海拔地域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检出率
        4.4 城市和乡村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检出率
        4.5 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4.5.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身体成分的单因素分析
        4.5.2 体力活动影响身体成分的单因素分析
        4.5.3 饮食习惯影响身体成分的单因素分析
        4.6 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6.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身体成分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6.2 体力活动影响身体成分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6.3 饮食习惯影响身体成分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 分析与讨论
        5.1 不同纬度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状况的比较
        5.2 不同海拔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状况的比较
        5.3 城市和乡村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状况的比较
    6 结论
第五章 研究总结
    1 结论与建议
        1.1 研究结论
        1.2 建议
    2 研究特色与创新
    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看与被看:短视频中女性“身体消费”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理论依据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身体消费的研究
    2.2 关于短视频的研究
第3章 研究思路与设计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2 研究方法的设定
    3.3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3.3.1 问卷调查的设计
        3.3.2 问卷调查的实施
    3.4 问卷资料的整理分析
        3.4.1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3.4.2 用户资料的整理分析
第4章 观看——受众感观异同分析
    4.1 差异性
        4.1.1 观看偏好
        4.1.2 观看态度
    4.2 相同点
        4.2.1 观看动机
        4.2.2 观看行为
第5章 被看——女性受众态度解读
    5.1 批评式解读
        5.1.1 形象
        5.1.2 行为
        5.1.3 言论
    5.2 参照式解读
        5.2.1 参照同性
        5.2.2 对比自己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发现
    6.2 相关问题的讨论
        6.2.1 传者与主角“圈粉”的合谋
        6.2.2 性别差异的强化
        6.2.3 女性话语的失衡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被访者个人信息资料
    附录2 :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3 :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天津市宁河区612岁儿童矮身材检出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矮身材检出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矮身材的诊断标准
        1.4 调查对象年龄的计算
        1.5 身高的测量方法
        1.6 质量控制
        1.7 数据的整理
        1.8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2.2 身高数据的分析
        2.2.1 身高的总体分布特点
        2.2.2 天津市宁河区学生平均身高与2005 年九省/市数据比较
        2.3 矮身材总体检出情况
        2.4 矮身材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4.1 性别
        2.4.2 年龄
        2.4.3 出生情况
        2.4.4 喂养情况
        2.4.5 父母身高
        2.4.6 家庭文化程度
        2.4.7 家庭经济情况
        2.4.8 入睡时间
        2.4.9 睡眠时长
        2.4.10 运动频率
        2.4.11 运动时长
        2.5 矮身材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天津市宁河区身高总体情况的探讨
        3.2 矮身材检出率总体情况的探讨
        3.3 不同影响因素与矮身材关系的探讨
        3.3.1 年龄与性别
        3.3.2 父母的身高
        3.3.3 家庭经济及文化程度情况
        3.3.4 出生及喂养情况
        3.3.5 运动
        3.3.6 睡眠
        3.3.7 多因素回归分析相关问题
        3.4 矮身材的预防策略
        3.5 不足之处与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特发性矮身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简牍与秦汉三国时期身高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学术回顾
第一章 简牍中的身高分析
    第一节 《睡虎地秦简》中的“身高”分析
    第二节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身高”及“年龄”分析
    第三节 西北简牍中的“身高”分析
        一 出入籍、至籍
        二 伐阅簿
    第四节 《里耶秦简(壹)》、《走马楼吴简(壹)》中的身高分析
    第五节 简牍中身高信息的相关统计分析
        一 简牍身高数据分析
        二 简牍身高籍贯分析
第二章 其他史料的身高分析
    第一节 传世文献中的中的身高分析
        一 文献中的身高数据简析
        二 传世文献身高籍贯分析
    第二节 考古材料中的身高数据
第三章 各类史料中“身高”古今对比
    第一节 古今身高对比
    第二节 简牍与传世文献中身高数据比较分析
        一 两种文献中女性身高记录都较少
        二 简牍身高普遍低于传世身高
第四章 秦汉三国时期我国身高的地域差异
    第一节 简牍涉及“身高”的籍贯来源
    第二节 秦汉三国时期简牍身高的地域差异
        一 气候环境因素对于古人身高的影响
        二 简牍文献身高的地域差异
余论
    一 法律类简牍的“身高”分析
    二 档案类简牍的“身高”分析
    三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国田径运动员身高、体重及克托莱指数地域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数理统计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田径运动员身高、体重及克托莱指数的项群特征
    2.2 我国田径运动员身高、体重及克托莱指数地域差异特征及归因
    2.3 我国不同地域田径项目布局的适宜性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8)大连市2013-2015年初中生体质健康动态跟踪研究 ——以大连市六所中学2013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研究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体质
        1.3.2 医学界的体质观
        1.3.3 体育界对体质的定义
        1.3.4 健康概念
        1.3.5 健康的研究内容
        1.3.6 体质健康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及对策
        1.4.1.1 对中小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1.4.1.2 对中小学生身体机能指标的硏究
        1.4.1.3 对中小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的研究
        1.4.1.4 学生身体形态生长发育长期变化的研究
        1.4.1.5 对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研究
        1.4.1.6 对中小学生身体健康指标的研究
        1.4.2 国外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及对策
        1.4.2.1 美国对学生体质的研究
        1.4.2.2 日本对学生体质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测量法
        2.2.4 数理统计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2013 —2015 年初中学生身体形态动态变化比较
        3.1.1 2013 —2015 年初中学生身高动态变化比较
        3.1.2 2013 —2015 年初中学生体重动态变化比较
        3.1.3 2013 —2015 年初中学生BMI动态变化比较
    3.2 2013 —2015 年初中学生身体机能动态变化比较
        3.2.1 2013 —2015 年初中学生肺活量动态变化比较
    3.3 2013 —2015 年初中学生身体素质动态变化比较
        3.3.1 2013 —2015 年初中学生50 米跑动态变化比较
        3.3.2 2013 —2015 年初中学生立定跳远动态变化比较
        3.3.3 2013 —2015 年初中学生坐位体前屈动态变化比较
        3.3.4 2013 —2015 年初中学生1000/800 米动态变化比较
        3.3.5 2013 —2015 年初中学生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动态变化比较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 2013 年—2015 年大连市初中学生身体形态动态变化分析
    4.2 2013 年—2015 年大连市初中学生身体机能动态变化分析
    4.3 2013 年—2015 年大连市初中学生身体素质动态变化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身体形态
    5.2 身体机能
    5.3 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质概念的研究
    2.2 国外对学生体质的研究
        2.2.1 美国对学生体质的研究
        2.2.2 日本对学生体质的研究
        2.2.3 欧洲对学生体质研究
    2.3 国内对中小学生体质的研究
        2.3.1 对中小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2.3.2 对影响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因素的研究
        2.3.3 对解决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对策的研究
    2.4 对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研究的不足
        2.4.1 对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缺乏成因研究
        2.4.2 学生体质下降研究视角的局限性
    2.5 本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2.5.1 本研究的难点
        2.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历史研究法
        3.2.4 定性和定量分析法
    3.3 社会成因的操作性定义
    3.4 研究影响因素的选取和时间跨度的界定
        3.4.1 研究影响因素的选取
        3.4.2 研究时间跨度界定
4 分析与讨论
    4.1 1985~2010年中小学生部分主要体质指标的研究分析
        4.1.1 学生肺活量均值变化趋势分析
        4.1.2 学生50米跑均值变化趋势分析
        4.1.3 学生立定跳远均值变化趋势分析
        4.1.4 学生耐力素质均值变化趋势分析
        4.1.5 学生力量指标均值变化趋势分析
        4.1.6 学生超重和肥胖不良检出率均值变化趋势分析
        4.1.7 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均值变化趋势分析
        4.1.8 小结
    4.2 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教育因素分析
        4.2.1 中小学体育师资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4.2.2 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4.2.3 中小学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4.2.4 学校体育安全问题对中小学生体质的影响
        4.2.5 应试教育对我国中小学生体质的影响
        4.2.6 小结
    4.3 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因素分析
        4.3.1 生活方式的变迁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4.3.2 独生子女政策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4.3.3 营养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4.3.4 小结
    4.4 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管理因素分析
        4.4.1 体育政策执行力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硏究成果

四、中国高身材青少年的地域分布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 褚昕宇.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我国优秀运动员地域分布特征研究[D]. 张泽君.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徐亚涛.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4]看与被看:短视频中女性“身体消费”现象研究[D]. 邵小娟. 南昌大学, 2019(02)
  • [5]天津市宁河区612岁儿童矮身材检出率及影响因素分析[D]. 刘朔.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简牍与秦汉三国时期身高问题研究[D]. 姚慧琳. 郑州大学, 2017(02)
  • [7]中国田径运动员身高、体重及克托莱指数地域特征研究[J]. 张玉泉,王宪红. 四川体育科学, 2017(01)
  • [8]大连市2013-2015年初中生体质健康动态跟踪研究 ——以大连市六所中学2013级学生为例[D]. 潘国庆.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6)
  • [9]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D]. 马思远. 北京体育大学, 2012(10)
  • [10]中国汉族7~18岁青少年身高水平的地域差异及区域划分[J]. 蔡赐河,董彬,马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2(02)

标签:;  ;  ;  ;  ;  

中国高个子青少年的地理分布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